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2024-08-03

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精选18篇)

1.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摘 要:数学知识逻辑性很强,知识环环相扣,必须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逐步提高。那么,数学学习中的基本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基本能力过硬才能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突出重点,注意基本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基本能力;逻辑思维;计算;空间观念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觉得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要加强基本的计算训练,因为任何一个较复杂的计算,都是若干个简单的基本计算综合起来的,如果基本计算的能力提高了,那么,较复杂的计算能力也会随着提高。一般的说,口算与估算是计算的基本能力。随着各年级教学内容的不同,计算的基本能力也有所不同。例如: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本能力是通分;多位数乘、除法计算的基本能力是一位乘两位数和估商;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能力是约分。所以,培养计算能力,必须加强这种基本能力的训练。现在小学生的作业量异常繁重,计算又是费时费力的题型,因此,学生为了更快地完成作业,经常在计算上出现错误,而且是普遍现象。后果是即没有省时间,又养成了不良的计算习惯。作为教师,应在低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态度。

二、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各种类型的思考题,这种略超出教学范畴的思考题,往往给学生一种压力,只要见到思考题字样,学生就会犯愁,觉得无法凭自己的能力进行解答,因而,多数学生会求助家长。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是一种基本能力,应当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与示范下,逐步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算法或解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几何图形的观察、比较、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在丰富的感知中形成表象,有助于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凭空想象而在头脑中形成模糊的图像。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想的是对是错,又如何进行判断、进行分析解答。因此,要多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多动手,多观察,使一些知识概念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真实的记忆,准确地反映出具体事物,而不是猜想和推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基本能力的养成,关系到学生初高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更关系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 吉林省东丰县大阳镇中心小学)

2.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二

第一,教师的讲解脱离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造成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知半解。

第二,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求甚解,自以为是; 这样容易导致知识的泛化,对概念理解不清,对解决问题的手段运用错位。

第三,部分学生一直认为自己的运算能力不行,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也是如此,认为自己掌握不了,产生了畏难情绪; 这样就导致他们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结果又验证了他们运算能力不行的心理暗示,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第四,思维定势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种知识之后,往往习惯于用同样的思维去解决看似相同的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错误。

众所周知,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是初中数学的基础,非常重要,关系到后面代数知识学习的好坏。为了解决学生基本运算能力,笔者参考了大量文献,结合自身以及同行的经验,归纳了以下一些有效方法和经验。

首先,教师的课堂活动必须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邻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并且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这种过程不能由他人替代。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上,脱离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教学活动必然是低效的,学生的理解也必然是一知半解。比如,讲解有理数减法的时候,如何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给出的方法去讲解,不加变通的话,学生也能掌握有理数的减法,但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在实践中,笔者就是以借出钱和借入钱来对有理数的减法进行说明,而借钱这种行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了解,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掌握了这个运算。同时,我们教师也必须注意,我们的讲授课是要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也就是稍微超出正常学习学生水平的知识,即邻近发展区。尽管教科书上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学生的知识经验落后于教学的安排。 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因材施教,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实践证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基石。 教学活动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其次,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前面我们分析了学生运算能力出问题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及时归纳总结。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惰性心理,学生也不例外。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之一。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去进行总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 教师给出两类容易混淆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完成之后,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这样一来,很多学生获益颇多,这一类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过几天又采取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解决同类问题,并进行总结。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遗忘,巩固所得。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产生泛华,也就是说不知道如何进行加减计算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就让学生完成以下一些练习,并写出心得体会: - 5 - 7 = ___; - 5 + 7 = ___; - 5 - ( - 7) = ___; - 5 + ( - 7) = ___; 5 - 7 = ___; 5 + 7 = ___; 5 - ( - 7) = ___; 5 + ( - 7) = ___; 10 - 8 = ___; 10 + 8 = ___; 10 - ( - 8 ) = __ _; 10 + ( - 8) = ___; - 10 - 8 = ___; - 10 + 8 = ___; - 10 - ( - 8 ) = ___; -10 + ( - 8) = ___

在进行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之后,很多学生获益匪浅,基本能达到教学目的。当然,这里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惰性,部分学生不愿思考,直接用计算器或者抄袭,这样就失去了训练的根本目的了。为了克服这样现象,我们教师必须要求家长参与监督。

再次,克服学生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有一小部分学生面对数学存在畏难情绪。对于这种情绪的克服,我们教师需要有耐心和技巧,因为一种心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还因为初中生比较敏感,也正步入叛逆期。我们教师要对这类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切实的了解,布置恰当的学习任务———这类学习任务必须超出现在的水平,但是付出一定努力之后就能解决———这样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比如,有部分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时候,他们只要见到系数里面含有分数就会崩溃。对此,笔者循序渐进,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设置了一些方程组,让学生体验成功,从学习中体验快乐。在经历一个学期之后,这几个学生最终走出阴影,数学运算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数学课堂上发言积极,现在成为互助小组的小老师。

最后,深入剖析例题含义,克服思维定势,完成思维转型。学生在学习整式的减法时,容易把后面的字母减去。比如,计算3ab - 2ab的值时,有些学生直接写出1。这是因为学生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 相同的东西相减就为零,所以就不用写出来;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ab可以代表不同的数,只有当ab代表1时,得数才为1。还有些学生算出的得数为1ab,他们是这样推理的: 4ab,3ab,2ab,1ab; 这是没有理解1ab所表示的意思: 1ab = 1 × ab = ab。再比如,学生在计算 - 5 - 7时,认为答案为 - 2,因为5 - 7 = 2,忽略了前面的负号; 或者有同学得出12,他们是这样推理的: 负负得正,所以答案为12,他们没有弄清楚负负得正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初中数学基本运算能力非常重要,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摘要:初中数学基本运算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因为这种能力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学生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成就。剖析了初中生运算能力不足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解决方案。

3.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师素质

我国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弱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也体现在初中数学这一学科上。初中数学往往比物理、化学和地理枯燥乏味。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能真正理解和学懂数学里的书本概念和定理公式,教师也只能进行死板教学,一板一眼地要求学生死记、硬套公式。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已越来越成为社会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支撑点,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在初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国家在最近几年实施了很多教育改革的方案。这些方案中不乏有提高升学率、使用新教材等措施。但是这些方案往往只是换了套皮毛而已,里面的内容依然没变,应试教育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初中数学自身特点的影响下,使得初中数学教学不能有效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育依旧走陈旧思想路线

近年初中生升高中的升学率比高考升学率的上升幅度更大,很多地方都达到了90%以上。但重点高中升学率仍然是很多初中衡量教学的指标,而这些学校教师往往因害怕学生的数学成绩下滑,而不肯改变“填鸭”式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继续走应试教育的旧路,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数学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二)教师缺乏创新思想,教学质量平平

生活是数学的来源,数学的学术成就往往是由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得来的。数学没有文学、历史那么具有故事性,也没有物理、化学、地理等那么多具体例子,数学在教学中就多样性而言是处于弱势的。很多有多年教书经验的教师,他们认为数学本身就枯燥乏味,对于抽象概念只能死记硬背,因此教学中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死板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很大原因就在于有很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打破旧规则,而一味墨守成规。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国家加大对初中数学教育的投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一些专业人才被引进,国外的优秀先进新思想被传入,从而改善国内初中数学教学。国家的这部分投入可以提供研究经费以便引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方法、新工具等。国家也可以降低相关产品的税收使得学校可以增加购买这些产品。对于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国家的投入,还有以下几种有利措施可供参考。

(一)把应试教育的影响降低

现在,除了应用卷面考试这种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素质外,还没有其他有效方式。面对这种情况,为避免各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加大宣传来积极引导。如我们可以提高录取率,使得一两次的考试不能直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决定性判断;也可以改进考题,把一些死板的考题转换成贴近生活实际、灵活性更强的考题。例如,把传统卷面中通过几种运算换算来考查学生对多边形的掌握程度,转换成脱离纸张让考生自己动手制作多边形,这样的改变一定能够起到很大的反响和效果。

(二)更新教学观念

每个学生学习数学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他们在各自的数学世界里主动分析、探索着,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初中生思维在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家长对其进行督促和指导,让其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数学,把学习数学当作是自己的爱好,主动要求学习,积极学习,由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我们要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主体位置,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要有创新思维

中国人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教师需要无时无刻地应付学生的各种问题想法。教师要想在枯燥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超越课本,把数学枯燥死板的概念公式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变得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可以搜寻更多的与初中数学知识相关的名人、故事、生活实例等,令课堂生动形象,使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增强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初中生处于思想精力旺盛的青春期,游戏和运动是他们的一大爱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使学生听课热情和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其实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在教师的课堂上呈现,只要它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是先进的、优秀的。如果学校经费充足,可以添加一些多媒体设备等。新型的教学设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提高课堂效率。没有条件的学校,不一定要用高端、高昂的技术产品,一根绳子、一个玩具只要运用适当,也是可以引起学生很好的反响和共鸣。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时代在进步,教育也要进步,不应该一成不变。构建一个和谐、轻松、有趣、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师生们所共同希望的。

参考文献:

1.屈玉霞.论儿童教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蔡建昆.初中数学教学探微[J].教学研究,2012(2)

4.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办法 篇四

1、进行类比思维能力训练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利用类比往往可以有所发现、提出问题,类比是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有很多。如:类比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方法研究幂的乘方法则、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类比整数的因数分解研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研究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类比合并同类项法则研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研究扇形面积公式;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

2、进行归纳思维能力训练

归纳是对某一事物的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性质,然后由此推断这类事物的总体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初中数学教材中可进行归纳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也有不少。初中代数有关运算法则的引出几乎全部是使用一般归纳法。从主观上看,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教学这些法则时不可能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从客观上看,这正是训练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好时机。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有理数运算的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整式乘除法的有关法则,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出。另外,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用归纳法进行探索发现;对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是从个别具体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出发的,使用的也是归纳法。

3、进行猜想思维能力训练

以某些已知的事物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性的判断,就是猜想。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没有定理之前”的猜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定理、公式或例题所省略了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当先“猜”后“证”,提倡猜想和推测,鼓励创造性思维。一些教学工具如“几何画板”、“TI计算器”等,可用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及猜想。例如,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时,对于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引入,引导学生猜想,并最后证明自己的猜想。

4、进行化归转化能力训练

化归是把数学中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获得原问题答案的一种方法。如在处理梯形问题时,我们常把梯形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来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可进行化归转化训练的内容几乎无处不在。例如:在运算中,减法向加法转化,除法向乘法转化;解方程中,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转化,多元方程向一元方程转化,无理方程向有理方程转化;在对几何图形性质、面积、体积的研究过程中,复杂图形向简单图形、基本图形转化。

5、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随着教材的改革,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训练的内容会越来越多。例如,平面几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例5为“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而习题中就有“在室外找一个中间有障碍物的地方,用例5的方法,测量障碍物两边某两个点的距离”。又如,平面几何的《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后有进行测量的实习作业,可布置学生做“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作业。在初一几何新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积的探究,制作长方体纸盒,并在剪开纸片前先作美术设计”。在学完“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让学生“设计一些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图形”,有条件的同学可用“几何画板”来设计图形。我们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略这些能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既提高动手能力,又提高思维能力。

6、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新课改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如在讲到统计初步时,布置学生列表统计每月用水情况和每月用电情况,或每天的日常开支等,要求学生绘制直方图;从用水、用电统计数据入手,谈谈有关节约用水、用电的必要性;从日常生活开支的统计,谈现代人的消费情况等。

二、中学数学思维的培养办法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初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可以编出问题。引导阅读,如概念叙述与理解,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2 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一类一类地及时反思、回顾、总结、提升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细致的工作,比如:怎样做笔记,怎样复习,怎样回顾、反思,都要一一地给以指导。

三、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情境

1、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所以,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5.培养推理能力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五

一、什么是“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的“启发法”中的一种推理模式。波利亚通过研究发现,可以机械地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在解决问题时人们总是要针对具体情况,不断的对自己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句、提示等,以启动与推进思维的发展。

合情推理常用的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两类。归纳推理的定义是:由某类事物的部分队形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这一类事物的全部队形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归纳推理又分为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这两类,其特点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的定义是: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其特点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与演绎推理不同,合情推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但是合情推理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发明。我国的理科教学一直都比较重视逻辑推理,对合情推理却没有进行重视。如今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重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教证明,又教猜想”,给予合情推理适当的地位。

二、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合情推理素材

在初中数学的新教材中,使用合情推理的知识点占有相当的比重。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教材中使用了许多归纳类的知识点。在教材中合情推理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例子,引导归纳出定义;通过观察、归纳、探索定理、公式、性质、法则的发现,对学生探索和获知的过程进行关注。除此外,教材中还分别设置了“归纳”和“类比”的两个专题阅读栏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归纳、类比这两种合情推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他们的合情土里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苏科版七(下)的《幂的运算》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观察下列式子:

2×4+1=9 ①

4×6+1=25 ②

6×8+1=49 ③

……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写出第n个等式

(2)你写出的等式成立吗?为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归纳出规律并通过代数式来进行标示,最后还必须对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简单的说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题中的式子进行变形得出如下的式子:

2×4+1=9=32;

4×6+1=25=52;

6×8+1=49=72;

……

从变形后得到的式子中发现规律:两个连续偶数的乘积与 1 的和是这两个偶数中间

的奇数的完全平方数,然后归纳出式子2n(2n+2)+1=(2n+1)2,并最后对自己所得到的结论进行证明。

在苏科版的教材中的“图形与几何”领域使用了较多的直观类的合情推理。在教材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丰富的具体实例以及亲自动手操作来引出定义;利用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方式对空间图形进行探索从而得到它们的性质、规律。苏科版的教材十分注重直观经验。在传统的.几何教学中,通常都是按照点、线、面、体这样一个顺序来引入几何体系,而苏科版教材则是从体引入几何体系。例如《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节,通过天坛、水面、地球仪、高楼大厦等的各种各样学生身边事物的介绍,来让学生感受球、柱、锥、面、线、点。这种直观体验正适合用于合情推理

(二)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基本都是以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因此在很多时候教师们都是以教材内容作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然而并不是仅仅只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够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也能够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促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都需要作出以一定的判断和推理,还有一些游戏活动中也蕴含有推理的要求。因此,应该要尽可能的拓展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生活与活动中也有着“学习”,有合情推理在其中,让学生们逐渐的养成爱观察、猜测,善于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经历了“折纸——猜想——计算”这样的一个过程后,再引入乘方的概念:现在有一张厚0.1毫米的纸,将这张纸进行一次对折,此时厚度为2×0.1毫米?思考: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

(2)对折3次后,厚度为多少?

(3)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

(4)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那么对折20次后将有多少层楼高?

20次对折是很难实现的,学生们只有进行根据前面的规律进行猜想,最后在通过计算来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整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6.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六

数学的落脚点在于能力的提高和生活的应用。数学家蒋伯驹先生指出:“在今后的技术社会、信息社会里,数学能力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先决条件,数学能力将成为一个人的发展潜力。”的确,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以及你能否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为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成了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焦点。

一、以身示范,唤醒应用意识

“精神需要精神的陶冶,人格需要人格的塑造。”同样,意识也需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首先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要经常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我们身边的生活事物。为学生做出榜样,以唤醒潜伏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追根溯源,激发应用意识

1.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

华罗庚曾对数学的应用有着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的确,数学的工具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学习方程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的混合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结合现代技术,向学生介绍数学在计算机中的运用,在制造导弹和卫星中的作用等,使他们在体会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牢固树立一种意识:数据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2.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它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有它固有的起源。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切头去尾烧中段”,很少讲解知识的来源和应用,结果导致学生对知识了解不深刻、表面化。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生生过程,亲自体验数学概念、数学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形成的思维过程,掌握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和各种数学应用方法、规律等,为日后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发展应用意识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性地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联想、类比、猜测、探索、归纳、选择、发现,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使问题得到解决。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生体验和学会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如教学“评议和旋转”这部分内容是,我从游乐园的场景引入,呈现了一组学生熟悉的游乐项目:学生身临其境,与其说是在解答数学应用问题,还不如说是在解决身边的一件事情。学生也不会为了解题而解题,而会尝试着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日常问题。

四、指导实践,培养应用技能

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数学概念,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五、拓展空间,提供应用机会

数学知识的学习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让他们亲身经历,综合运用有益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小调查形式

根据数学内容及社区资源,我们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查。如了解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供销、成本、产值、利润及工程设计、立项、预算等情况,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理解上述概念的含义。结合课程内容,可引导学生搜集实际背景材料,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将其表述为一个数学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到数学结果。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学生分析这些结果的实际意义,并检验这些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在与实际有出入的时候学会修改数学模型,如此反复直至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2.周记形式

通过一周的学习,我们可引导学生写一则数学周记,以记载自己学数学、用数学的成长足迹并感受其中的乐趣。周记可从以下几个内容去写:一周内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之有关的问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应用过程中还有哪些疑惑?

3.小论文形式

在课题学习时,可鼓励学生对本课题的学习查阅相关的资料,写出小论文,而后组织评比、讨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六、改革评价,强化应用意识

1.注重过程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情感,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否有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指导,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2.改革测试内容和方式

在形成性测试中,教师可适当增加对应用数学考查的比例,设计出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和开放题,同时在笔试基础上增加一些实习作业、课题研究等活动的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纯粹数学可以是实际有用的,而应用数学也可以是优美高雅的。”因此,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应适当地、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和培养,促使学生的应用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的状态,进而发展成有意识、有目的地引用,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于能力的提高和生活的应用。

7.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七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现代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综合型创新人才成了当前教育培养的主要任务。中学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 对思维塑造具有重大影响。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数学问题, 不断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也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 这让创新思维成了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因为创新思维能让学生提出更多有益的问题, 情境为问题提供了条件, 它能将其快速应用到生活中, 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 这样才能让抽象知识变得更加灵活具体, 并且最大程度地得以应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

1. 树立创新观念, 增强思维分析。

数学教学作为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过于紧张、压抑的师生关系, 和单调的教学模式一样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甚至让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从大量教学实践来看: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待人, 用创造性思维和观念进行多样化教学。在教学前,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除了要深刻领会创新理念, 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特别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 老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 在深化创新精神与理念的环境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例题分析中, 传统教学方式更注重解题思路, 根据题型套路与分类进行模仿, 即常规解法, 它主要依靠的是非思考和记忆进行解题, 很容易约束思维, 让教学环节与解题能力脱节。针对这种情况, 在注重常规解题思路的情况下, 必须应用超常规思维进行有效分析,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如:在5.12地震中, 因为灾区急需帐篷, 工厂将5条童装、4条成衣生产线转产, 计划用3天时间生产1000顶帐篷对灾区进行支援, 如果2条童装、1条成衣生产线一天能生产105顶帐篷, 如果3条童装、2条成衣生产线一天能够生产178顶, 求童装、成衣生产线每天各生产多少?如果厂家满负荷生产, 能否按时完成任务, 如果你是厂家, 你会怎样体现你的责任感?设成衣与童装生产线每天各生产x、y顶, 得到:x+2y=105, 2x+3y=178, 求得x=41, y=32.针对责任感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是树立主体意识的方式。

2. 优化教学设计, 训练创新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 除了要深入课标教材, 还必须挖掘训练思维的内容, 利用问题情境、教材预设, 激发学生思维。首先,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带动创新思维。在此期间, 老师除了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外, 还必须强化教学设计, 为学生创造出新颖、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并且设置好悬念, 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其次, 是充分应用分层教学优势, 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确保思维原动力。而对于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和问题, 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认知过程、年龄特征, 降低坡度, 调整变换与分解方式, 这样才能分散重点与难点, 强化分层实施。最后, 是激励学生创新, 为其提供享受成功的机会, 通过打破常规思维, 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从不同的方位、角度进行思考与创新, 最后提高思维原动力。

在生活中也有大量训练学生思维的材料, 只要不失时机地挖掘、利用, 就能达到提高创新思维的要求。通过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手段, 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 开阔思路。例如:在宽20米、长32米的矩形地面中, 建设两条同样宽度并且垂直的路面, 余下部分为农作物, 并且耕地面积为540平方米, 求道路面宽是多少?在解这道题时, 可以设道路宽是x米, 利用长方形面积与两条道路面积相减就能得到道路宽。另一种解题方式是:将两条道路平移, 余下区域就是长方形面积。该题重在训练学生灵感思维的激发和运用。知识作为有效思维的基础, 利用知识能够有效探索和认知, 让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更加清晰。

3. 发散思维, 增强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

创新思维作为一项独创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思维形式, 它突破了思维定势的约束, 具有很好的独创性。读死书与死读书只会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 很难打开学生思维, 表现出来的情况是:“只知一, 不知二”。针对这种情况, 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利用想象, 让学生试着从不同方面、途径解决问题, 并且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与品质。另外, 也可以根据教学试题中的内容、目标、特征与结构反复练习, 在一法多练、多变的基础上, 开拓思维,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深刻性。

8.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在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在教学中要要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精神,鼓励并帮助学生在同学之间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文化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要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

1.初中数学探究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

1.1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习过程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活动是被动的思维活动、肤浅的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产生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时,如果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够主动问一个“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思维才算真正地启动。学生怀着浓厚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有助于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好奇心;问题可以激励学生标新立异、不盲目、不迷信。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赢“的过程,即转变了教师“教”的观念又强化了学生“学”的意识[2]。

1.2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型

新一轮的课改理念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再造者。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原来的教教材,所以新课改下的教学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型。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要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把教学过程转变为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现代的教学理念认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师必须由单一的注重学生学会的结果向注重学生会学的过程转变;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参与学生研究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的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

2.初中数学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操作程序

2.1教师指导下的探究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初中生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与建立还处于初步阶段,在处理一些看到或遇到的问题上就显得比较摇摆、脆弱,甚至是冲动、偏激。例如有些学生觉得成人吸烟、喝酒很爽,就想亲身体验一下;有些学生把家长对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关心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家长的批评教育更是反感,采取排斥态度等等。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学习内容和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觉得难以适应,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他们进入青春发育期,身高、体重等方面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

面对这些变化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会在许多方面出现不适应。除了以上初中生这些特点外再加上初中生刚刚接触到逻辑性较强的较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进行准确的分析并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差的,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进行指导。

2)指导学生进行假设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师生交互活动中,要尊重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是有根有据的,要让学生说出对学习内容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要充分利用亲切和激励性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3)鼓励学生进行表述

数学教学是教师运用数学语言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能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加上初中生急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的特点,在师生交互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发表学生个人意见,另一方面还应适时指导形成积极的交流,同时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2.2课后反思的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材的核心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教授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不完善的、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教师的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位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连续三年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则很快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师。课后经常認真地写教学反思,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由“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总之,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要养成反思的习惯,每一节课都能认真反思,及时修正,从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求真。

3.结论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能力。如何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课堂中将各领域、各学科内容整合,实现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创新的方式有哪些,让中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更趋合理、科学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瞿晓峰.科学探究与探究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新视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九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国外,加强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已受到广泛的重视。许多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数,而是问了什么问题。

然而,据我对周围小学课堂教育的观察,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比较欠缺,学生的提问能力相对薄弱,要么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要么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未来社会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尝试这种“提问能力”教育,既重要,又迫切。

“提问能力”在人的思维和学习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对先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要提高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能力,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创设直观有趣问题情景,让学生敢问

1.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增强学生敢问的自信心。对那些积极提问的孩子,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诸如“问得好”、“了不起”、“真聪明”等等;要是问题提得不恰当,或是提错了,我也不批评,不歧视,以“你能够„„”、“我相信你们„„”、、“允许再来一次”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鼓励孩子再次提问。

2.开放提问时空,增强学生敢问的自由度。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我的课堂上,既

有传统的“同步问”,即老师与学生在专门时段里共同讨论问题,又允许有“异步问”,即当前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已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如果学生仍有问题,则可以继续提问;甚至在课间活动时,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随地来找我,共同研究探讨。

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敢问欲望

(1)在有趣的故事中设计问题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思维的形象性强,有趣的童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猪八戒口渴难耐,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一个西瓜就好了,我一个人能吃一个西瓜。”孙悟空听了就开始责怪他:“你这个呆子,只想着你自己,要是有一个西瓜,我们应该四个人平均分着吃。”一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这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就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2)在谜语儿歌中设计问题情境

谜语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三年级学生很感兴趣,利用这种方法,也可生成问题情境。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有个小朋友出了一则谜语“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能告诉你,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这个小朋友在课间曾让我猜过这则谜语。)这是什么东西呢?孩子们很快就猜出了结果,为此他们兴奋不已。怎么看时间?一分种、一秒钟到底有多长时间?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不知不觉去探索,去交流。

(3)在游戏活动中设计问题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孩子的提问能力呢?如我在上“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有学生提出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上拼出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只要数有几个小正方形就可以了。结果在动手实践中,又有学生提出:“不用数,可以算的。只要知道一行有几个小正方形,乘以几就可以了。”通过主动实践探索,学生提出了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还自行总结出了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游戏环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造机会,授予方式方法,让学生会问

1.让学生学会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因为“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产生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在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找出本质的属性和非本质的属性,从而确定属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具体来讲,我们可引导学生将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与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此”与“彼”的差别处发现和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在课堂教学中,当有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教师应有意识地请这位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样做,一是可以帮助提问的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能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自觉地把握自己的思维(因为小学生往往只是出于一种直觉或是在一种潜意识的支配下提出一个好问题的),从而巩固与强化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是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鼓励学生用“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句式对老师、对同学进行提问。

4.培养主动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学生已经统计出了班级同学爱吃水果的人数(统计结果为:葡萄9人,香蕉10人,草莓20人,桔子7人,菠萝9人,苹果5人。由于爱吃草莓的有20人,学生在填表时很顺利,但在画图时不知如何画。)这时就有人问:“这里的格子最多只有10格,怎么画呢?“也有学生自言自语:“要不就在旁边再画10个格子吧?”也有学生问我:“老师,这书上的格子是不是画错了?”画统计图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尝试,他们发现“10个格子不够用了”,从

而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所企盼的吗?

5.增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分组交流来解决。如我的一堂数学活动课“玩正方形”,主题是正方形剪去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学生猜测可能是3个,可能是5个,两者必居其一。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有学生欣喜地发现正方形剪去一个角后,仍可以是4个角。别的小组的组员仍不解地问:“怎么可能?”于是我就请剪出4个角的同学上台展示,疑惑顿时解开。

10.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十

溪口中学汪璇瑄 张仁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读书破万卷”、“开卷有益”等等,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但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实际上,现在大部分学生不会审题,不能从题目中很快的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都是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直接关系的。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利用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如七年级上的阅读内容《与水有关的数字》,《数学符号》,《生活中的数字》等,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部分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这样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方便他们去自我提高。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的充分发挥。

我们在教学调研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仅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的资源,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也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像,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用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初中,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增、标、注”标出明示信息。

为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直接在材料上“标、增、注”,标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用相应的符号与目标相对应。特别是重要内容、关键性词用符号标出,对下面的阅读起到提醒的作用,使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练习性阅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例题和习题的阅读,阅读内容包括审题、分析、解题步聚、格式和文字表达等。阅读例题是前提和基础,例题的解题步聚和文字表达是最典范、最严格、最标准的。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例题掌握各类题目的解法和解题格式,达到熟练驾驭各种类型题目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变化探求新思路、新结论,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总结性阅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系统地阅读。从时间上分,可分为:“一课时、一周、一月、一学期”等;从教学内容的结构上分,可为分:“一课时、一单元、一章”。在让学生完成阅读总结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和合理的系统归类,补充学生未能总结出来的知识点,纠正不恰当或错误的结论。复习性阅读,是指在复习阶段学生对复习内容的阅读,这时候内容最具有综合性。综合性阅读和内容要有纵向的复习阅读和横向的强化复习阅读。

2、注重揭示隐含条件。

阅读中的隐含内容要想捕捉出来,教师必须正确有启发性地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明显化,学生悟出了材料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特别提到的是应用题阅读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思维方式上多加指导,先按一定“程序”进行引导阅读,形成一定的模式,待学生有了一定能力后,再进行变式训练。例如可进行这样的方式:题中的几句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题中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等。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题的难度,进行示范阅读,抓住字词句,抓住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或列表或画图或列式理清关系,从而渐渐掌握阅读要领,达到熟练程度。阅读训练时,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分析,明白其内含,并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把题目浓缩,减化,达到缩小跨度的目的。对于关键词,有时还需划上着重记号,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循序渐进。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有限,所以阅读教学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难。阅读时应虚心接受书本知识,这样才能有所得。数学教学中的阅读,则偏重于推理、归纳。为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经常设置疑点,有疑点之处就析疑,无疑之处当质疑,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阅读时要善于思考。

(三)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动脑,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学生,以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质疑的习惯。

同时,生活经验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做一个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人,并经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法比较生活中的问题与考题之间的异同,更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就能准确地了解题意,较快地解决问题。

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策略的实施,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11.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解题能力

数学解題能力主要指运用基础性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及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其中涵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特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极高要求。只有具备严谨的态度、严密的逻辑性,才能解决数学问题。因此,要加强初中生逻辑思维的训练,由教师精心选择训练题型,在课前安排给学生预习并独立思考问题,在课堂中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解题思路,并且学生之间可自由讨论,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形成板书,将解题思路直观地展现出来。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并且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养成了良好的解题能力。

二、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审题能够理清题意,形成解题思路。通过认真审题,能够发现题目中明显和隐含的条件,转换为解决问题时需要的内容,通过分析各个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获得题目的等价说法,能够将解题目标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申请题目的首要目标就是了解题型,对题目中叙述的内容进行反复推敲与理解,可尝试使用画图、符号等形式表现题目结构,直观性地观察已知条件与题目目标的逻辑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讲解审题思路,示范审题过程,避免学生因审题不透彻而造成解题错误。

三、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训练

解决了数学问题之后,反复进行分析与研究,做到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除了获得结果和答案以外,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创新精神。而回顾解题过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则是强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解题的过程,分析解题方法、解题思想,题目中的影响要素等,概括同一类问题的规律,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且能够将经验运用到其他问题中,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加强重视,既要教会学生基础类数学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数学解题思想,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反复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反应力、敏捷力,进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牛同生.效能提升贵在“得法”:浅论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解题方略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88,153.

12.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情境设置,提振初中生能动探索的内在精神

初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习群体相对比,更具显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原因在于初中生所处的生长发展阶段和情感发展状态. 初中阶段的学生群体其学习情感状态, 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自身内在情感状态的制约. 学生数学探索活动的开展,基于能动、积极、浓烈的心理状态支撑. 初中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良好的情感驱动和激发. 这就要求, 教师要切实做好初中生数学探索内在能动情感的激励和培养,将内在情感激发作为初中生数学探索能力培养的首要“工程”. 通过初中数学苏教版教材内容的研析,可以发现,新教材相比较于旧教材,趣味性更强,生动性更强,形象性更强,这些都为创设有效适宜情境提供了“机遇”. 教师应设置生活浓郁的现实情境, 形象直观的教学画面,生动趣味的数学案例,勾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的探索潜能. 如数学学科应用性显著, 教师在引导初中生探索“轴对称图形特征”知 识点时 , 可以通过创设“天空中飞行的飞机、人们放飞的风筝以及生活中遇到的蜻蜓”等现实生活案例,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内涵,产生主动探究求索的主动意识. 又如数学历史发展悠久,其中出现了许多数学大家,名人轶事. 教师在“三角形三遍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组)”等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冲之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方面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等数学大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悠久历史特性的同时,获得内在情感的升华,提升主动探索的积极情感.

二、平台搭建,强化初中生有效探索的过程指导

实践证明,探索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动手探究、思考分析的发展过程. 学习对象探索活动的开展, 需要良好的实践载体和平台.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整体系统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发挥其自身的组织、推进作用,在设置好探究分析载体的同时,还要做好做实学生探究分析、解析方法过程的讲评,让初中学生群体在有效动手操作、思考辨析的实践平台上,借助于教者的悉心指点、点拨,从而逐步领悟和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举措及内在要义,得到思考解析案例的策略要义,实现师生同步实践、同步运动中的探索能力的提高和进步.

问题:如图所示,在一个三角形ABC中, 点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 ,△PCD是等边三角形,并且∠APB = 120°,试求证:△ACP∽△PDB.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相似三角形”一节课巩固练习环节所设置的案例,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内容后指出:“要求正三角形之间相似,需要找出符合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定理”等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内容,并引导学生一起“回忆”解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根据案例的解答要求, 探究问题条件之间关系,指出:“要证明△ACP∽△PDB, 需要证明∠A = ∠BPD,∠B =∠APC即可”

教者进行指导点评,向初中生强调指出:“在解析此类型问题时需要对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进行深刻理解和运用”.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开展动手解答问题活动.

三、方法归纳,提升初中生深入探索的数学素养

教育实践学认为,学生探索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入推进,需要良好的探究分析方法和策略进程保证. 笔者发现, 许多初中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内涵或数学问题案例时,经常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根本原因在于未掌握正确的探究分析问题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肩负着“传授数学知识内容”、“教授数学解析方法”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初中生数学探索能力的过程中,要将方法传授作为重要归宿和现实落脚点,在知识内容的讲解中或数学案例的教学中,要实时地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活动过程以及所开展的学习方法,及时地总结探究分析学习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从而形成良好的解析方法素养. 如上述问题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动手探究解答案例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回头看”,要求学生认真“回放”案例探析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点以及解析方法策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提炼策略活动,学生指出:“在解答相似三角形案例时,一般采用什么方法? ”. 此时,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向学生强调指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关注意点. 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反思活动,掌握了探索案例的方法策略,获得了探索素养的提升进步.

13.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摘要:在老旧的英语教学中,老师通常只是教授学生一些语法或基础知识,对于文章也只是翻译和解答,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己阅读理解的环境。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提高。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寻找一些实用的英语范文让学生阅读,着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得到提高。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语用能力;教师

以往的英语阅读教课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语言和基础知识上面,却忽略了语用能力的提升。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英语阅读方面也有所改变,从单一的对知识的理解变成更广泛的对语用能力的提高,这样做可以快速提升初中生英语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英语水平。

一、表达和了解

提升英语的阅读能力,主要从表达和了解俩个方面入手,对于一篇英语文章,首先做的就是要读,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了作者所说话语的意境,最后能根据其意境,能够有所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

英语的口语能力不会因为学生词语储存量而提高,而是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听、多读、多说、多思考,久而久之,英语口语能力会有所提高,才能够真正做到英语水平提高。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能够提高学生自己的词语储存量,但是口语水平并不会得到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所读的内容,不知道文章的语境、背景、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口语自然而然就不会有所提高。这都是当今英语阅读教育应该改变的,教育部和教师应该针对此问题制定方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语用失误的原因

通过了我们以上对语用能力和语用失误的了解,下面我们将总结一下在初中的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用能力没有随着阅读课的逐步开展而进行相应的增长的原因: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不满足英语阅读的需要。现在的中国学生一般都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到了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三四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这几年的英语学习并没有让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在初中的英语阅读文章中出现的许多词汇一方面学生本身就不懂得这些词汇的意思,更严重的是有的时候出现的一些单词,短语,成语具有和英美文化相关的内涵学生更是不知所云。

学生阅读的语篇形式很少,内容不丰富语篇是语言以特殊的内部意义结构连接起来的语言表现形式。语篇的分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Kinneavy的三分法———表达性文体,相互性文体和诗学类文体,表达性文体强调个人表白,如信件,日记等。相互性文体强调向读者传递信息,如广告,商业信函,社论,用户手册等。诗学文体强调语言和形式,如戏剧,诗歌,小说及故事等。由于Kinneavy三分法的局限性,Werlich(见Savvidou)进而提出了五种文体的分类:描述文,说明文,叙事文,议论文和指令性文体。基于Kinneavy的理论和Werlich的分类,本研究把语篇类型粗分为学术语篇和适用语篇。学术语篇指使用大量专业词汇,用词规范,严谨,表达清晰,明确,属于正式语体的文章。适用语篇指题材涉及日常生活,应用性强的语篇。本研究把叙事文,描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文体的文章归为学术语篇。适用文体指信件,广告文体,备忘录,说明书,天气预报,表格,旅游文体等。从初中英语的阅读语篇形式和类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语篇类型是学术性语篇,即使是实用性语篇,也是被改造过的语篇,因此缺乏语言和内容的真实性。过多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不能向学生提供真实,自然和有效的培养学生情景语言的对话。加上阅读文章多是书面语,加上语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因此直接影响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即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的语用能力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英语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离不开英语。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英语教师一定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努力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还要把自己的英语知识学以致用,将自己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例如,与学生交流基本的日常事务时,英语教师就可以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伴随着交流的增多,学生自然会被这种英语环境影响。那么,英语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呢?首先,教师要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现代教学工具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也要积极地支持教师提升语用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次英语交流会,细心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积极使用英语与同事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及时得到指正。

14.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的主要重点是创新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本人多年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养成,并且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浅见。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成为了主要方向,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

(一)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的方向

第一,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培养重点是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二,有些人以为创新就是超越前人,其实不然创新主要是利用原有的资源来解决或产生现有的问题或看法,我们可以将知识进行再次组合,形成新的知识这样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第三,在人的特性中创新意识不是生来就具备的,是由于后期的培养而具备的,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从而构建创造性思维。

宽松的课题气氛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把平等自由还给学生,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教师从旁作为引导,从而让学生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现代的教学思维,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营造出有趣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一定在课堂上大胆的思维、大胆的提问,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精神,并且鼓励学生积极的讨论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初中阶段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基础的时期。学生在初中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其探索性和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的人格与创新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在初中阶段教师必须把握一下几点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第一,我们在每个环节和知识点的引入都要设计好。在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好以下环节,如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问题发现、规律的揭示等等环节,还要设计出新概念的引入,它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必备条件。第二,我们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新颖。例如: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动画演示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提高学习兴趣,分组进行研讨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这些都是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最有效方法。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巧妙的设计、合理的安排,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悬念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听教师讲课,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更加渴望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下有趣的事物,让教学过程紧张而有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二)数学的演示必须做到直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的演示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做到更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在数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再到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最后给出验证方法,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

人在9-22岁时期属于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的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关键的时期,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提高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方面教学内容

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根据自己理解在头脑中结合,形成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打下结实基础。

(二)通过诱导质疑充分的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在定理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千万避免的照本宣科,教师揭示定理发生以及思路证明的过程一定要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思维,为学生讲解独特而绝妙的证法与解法。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考、探索、尝试方面必须多多培养,让学生形成问题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做到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具备独特见解,课后教师要有意识的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养成与同学之间商讨问题的习惯,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模式的试试更新,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开放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解题,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用计算机揭示常规数学中不能解决的动态数学问题意义数学规律,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更加直观将数学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后,开展数学实验课与活动课,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真正的学习学数学和在生活中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为导向,把握好全局,协调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种种因素,建立和谐的课题教学氛围,把握好每位学生的心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张建国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上);,09.

15.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中学数学运算能力包括数的计算, 式的恒等变形, 方程和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初等函数的运算和求值, 各种几何测量与计算, 求数列以及微分、积分、概率、统计的初步计算等.

因为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前提, 所以培养学生上述的运算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运算所需要的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

例如, 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首先要使他们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还要掌握有关算术平方根运算的各种公式.如:

如果学生不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和上述公式的适用范围, 则会造成类似下列错误:

而不能正确进行下列运算:

由此可见, 使学生学好有关运算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根本, 并且在学生理解、运用和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过程中, 又必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 也是一种推理过程.因此要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就要提高学生运算中的推理能力, 为此, 学生练习运算时, 应做到步步有据、有充足的理由, 并注意提高灵活运用运算性质和公式来进行推理的能力.

例如, 化简, 需要灵活运用三角函数公式来进行推理, 计算如下:

又如, 解方程lg (x-1) 2=2, 首先应该知道方程的解域是{x|x≠1}, 再进行同解变形, 得lg (x-1) 2=lg100, 从而得到 (x-1) 2=100, 故x=11或x=-9.

但是要注意, 如果将原方程变为21g (x-1) =2lg (x-1) =1, 由于未知数的取值范围缩小为x>1, 于是产生减根, 这种解法是不可取的.

以上可见, 在数学运算过程中, 步步要进行推理.让学生进行这样的推理训练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必要途径.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讲究记忆方法, 牢固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和常用的公式和法则.要讲究记忆的方法, 切忌死记硬背, 要在理解和运用中记忆, 也可用“口诀”来帮助记忆.例如, 在记忆角k·90°±α与角α的三角函数关系时可用“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来帮助记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k是奇数时, k·9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相应的余函数的值, 当k是偶数时, k·9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相应的同名函数的值.至于如何取结果的三角函数的符号, 则由角k·90°±α所在的象限的原三角函数的符号来决定.这是很好的记忆方法!

16.中学数学三大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中学数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运算能力就是指进行数和式的代数运算、初等超越运算、微积分中微分和积分的初步运算以及集合的简单运算等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的运用逻辑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对空间图形的想象,往往还借助于逻辑推理与运算,才能确定它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因此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甚至与运算能力都密切联系着。

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培养途径中有相同也有不同,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基本能力的培养途径。运算能力反映在运算的准确、合理和敏捷的程度上,运算能力是在掌握运算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主要表现在灵活运用运算的法则、性质、公式,善于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应以掌握有关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同时要有其他能力相配合。

一、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以后,才能进行正确的运算,学生对有关的数学知识不理解,或只知算法不明白算理,都会直接影响运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数学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根本途径。

二、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公式和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

数学运算过程是根据运算定义以及性质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因此,运算过程的实质是一种推理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性质和公式进行推理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必要途径。

三、加强运算的严格训练

只有基础知识、基本运算掌握熟练,才能形成运算的熟练技巧,因此,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运算的严格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运算的严格训练,除上述加强推理训练外,还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加强口算速算方法的严格训练。

2.进行运算技巧的严格训练。进行运算技巧的训练,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仔细审题,观察分析题目特点的良好习惯。根据题目特点,选择一种最合理、最简捷的解法,减少失误机会,保证运算正确。

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包括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使学生切实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提高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推理论证能力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使学生切实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必要的逻辑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是思考的依据,不熟悉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形成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将是一句空话。

二、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证明的能力

在数学中,对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式子或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寻求证明途径、推理论证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反复地阐明这种思维方法,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进行推理与证明的严格训练

首先,教师在推理和证明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则,正确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严谨地进行推理和证明的习惯,否则,推理和证明难保正确,也就失败了。再次,随时指出并纠正学生所犯的逻辑错误,也是进行推理和证明的训练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空间想象能力是在学生掌握有关空间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般要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识图、画图等活动,想象出基本图形,进而直接想象空间图形,并对它进行分解组合等,以求得问题的解决,空间想象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使学生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

培养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的根本在于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有些代数或三角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常常可以化难为易,这就要求学生能由表达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的语言或式子想象出这个空间形状和关系,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学好有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二、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数、式与图形的对应关系,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是有益的。

三、加强空间想象力的严格训练

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加强空间想象力的严格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总之,三种数学基本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各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要考虑几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考虑能力的重点和相互配合的问题,在训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选配培养各种能力的习题是十分重要的。

17.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十七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学生们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加强了对学生们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的促进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初中学生能力的提升有著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们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教师加强了对学生们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对于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数学方面的教学改革工作也在不断的进行过程中。只有做好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工作,才能使得学生们在接受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下,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成绩的提升,但是对于学生们思维创新发展却缺乏足够的帮助。如果一直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时,就会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对培养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开展[1]。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

1.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由于初中学生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其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受到了外部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学生们数学学习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们培养好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自身数学成绩的提升,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将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效率得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升,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2]。因此为了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升,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工作。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列举一个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A=55°,则∠B、∠C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平行四边形相关概念拥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或者是播放一些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们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去观察其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和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时,为了培养好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通过这种方式对数学书本中一个简单的理论或是问题进行自主的研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也能够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进一步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勾股定理》这一课内容的的教学时,由于这一教学内容拥有着大量理论性的知识点,因此如果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通过独自学习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通过对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点和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例题的解答。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们数学成绩的提升,就需要指导学生们做好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通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指导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们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登霞,袁海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7,14(10):129.[2]晁克宁.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14(21):98.作者简介

18.初中数学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篇十八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生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对其思维方式进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不单单只是应付考试,而是要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主要的科目,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能否养成好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题,一同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则是要求用数字符号和图形推论进行相应的描述,从而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较好地通过抽象逻辑想象思维得出数学知识和结论,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空间与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概念的认知,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立体图形的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非常多见,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进行问题和概念的演绎示范,使学生能够在逻辑推理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形象的认识,推理逻辑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应对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初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科,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以直观感知思维为主要,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多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形成较为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初中数学失去惯有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由于不理解知识点从何而来,只能通过公式生搬硬套,而不愿意研究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造成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基础薄弱,造成这部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丧失信心和兴趣。此外,初中数学的内容与知识点分门别类,较为复杂多变,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相连,这就造成了学生若有其中一个知识点不会或掌握较为薄弱,势必会影响下一个知识点以及后期的学习情况,会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而丧失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1.2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意识不强。由于一些学校还在沿用之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生搬硬套”的给学生进行机械讲解,从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升学率等压力,从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很多教师都积极主动认真去备课,学生的出发点也是认真听课,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融洽,但却使学生缺乏自主发挥思维想象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还是在禁锢当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会真正得到体现。初中数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充当着课堂的主导,教师认为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灌溉,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和固化,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培养,通过“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推动性作用,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自主的思考问题与学习,自然而然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抽象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理解数学当中的抽象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使学生通过PPT的播放和演示,能够直观感知到数学知识点,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有趣的课堂组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更加利于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使知识更加牢固,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利于今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2.2教师应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教学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就拥有一种创新思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素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出发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体现,同时也充分地给予他们学习的权利。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优化,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幽默的环境,善于去发现学生优点、长处,采取创造性的技巧,将大部分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知识的传授应当注重质量而不是只注重数量。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2.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同时作用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以数学为原型。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生活的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连,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运用到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良好地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积极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从而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获取经验,在不断总结和反思汇总寻找出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最终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7):86.

[2]梁丽丽.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15):78-79.

上一篇:劳动中的幸福作文400字下一篇:高效优质玉米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