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4-08-10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共15篇)(共15篇)

1.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一

对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无疑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来看,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这里的供大于求并不是指人数,而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专业不对口”。那么,对于在“十一五”期间有重大发展突破的电气行业来说,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是否也面对就业难问题呢?本文将结合电气行业的发展来分析一下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电气的定义

所谓电气,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涵盖电能的转换、利用和研究三方面,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设施设备等。

由此定义不难看出,电气行业涵盖范围之广。电气专业的主要就业行业

一、各级电力公司

其中,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以及五大发电公司——大唐、华能、国电、华电以及中电投应该是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其次,省一级的电力公司、地市一级的供电公司或供电局则是电气专业毕业生比较现实的选择。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电力公司以外,在未来,风能、太阳能等投资高、技术密集的电厂也很有发展潜力。

二、电力设计院、电力科学研究院

设计院、研究所主要从事设计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现场调试、测试、数据报告、研究等工作。国内的电力设计院主要有中南电力设计院、西北电力设计院、华北电力设计院、华东电力设计院、华南电力设计院、广东省电力设计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等,电力科学研究院主要有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力实验研究院等。

三、工程局

工程局主要负责电厂建设的相关工作和变电站建设,所以相对来说,工程局的工作比较艰苦,因为要随着工程地点不断转移,但是待遇也相对较高。

四、电气设备公司和电力制造行业

另外,每年都会有一半以上的电气专业毕业生都将从事与电力系统有关的工作,他们大多选择进入一些大、中型的电气设备公司、自动化公司、通讯设备公司(在通讯服务公司主

要从事研发、技术支持、项目管理等工作)。此外,还可以到信息、电子、机械、交通、外贸、政府等行业和部门工作,主要从事与电力工程和电气装备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实验分析、研制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力制造行业一次设备(变压器、发电机、开关等)制造的公司有东电集团、哈电集团、上电集团、西电集团等,二次设备制造的公司有南瑞集团、许继集团、四方集团等,这些都是技术含量高的知识型企业,代表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像用电设备、汽车、铁道、照明、通讯、化工等行业也需要电气人才。

如果按照专业对口来评定的话,以上四大行业可以说是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最优选择。此外,也有部分学生选择留校、深造、自主创业或是从事本专业以外的工作,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决策。

电气行业的发展前景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电气行业产业发展的黄金五年,其主要成绩表现在电器工业产业规模获得空间发展;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出口产品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兹主场新能力显著增强、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装备支持;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行业发展迅速以及资源整合及产业结构调整显成效,综合竞争实力增强。

二、面临的形式

全球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能源与环境的挑战:油价持续攀升、农产品价格飙升、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面对这些巨大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深刻认识到目前的能源格局的不可持续性,酝酿着创造新的能源格局。

改善目前的能源格局有两种主要的途径:提高现有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大力发展替代新能源。电力行业作为重要的能源供应环节,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电力设备行业的革新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替代能源发电,主要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相关的设备和技术的市场正在急速膨胀。

三、发展前景

由于日本地震,核电污染,使得国际核电进入全面的审核阶段,发展的步伐将有所止步。1月6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优先安排沿海核电建设,稳步推进内陆核电项目”。从“积极”到“稳步”,也反映出国家对于核电发展“速度”的把握。

“十二五”中国的能源将继续大力发展和优化结构,优质清洁的电能将优先发展,中国

极有可能在“十二五”的第一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能应用市场。据BP公司公布的能源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的发电量为4.1496万亿度,下降3.8%,占全球的20.7%,而中国的发电量为3.7251万亿度,同比增长6.9%,占全球的18.5%。2009年中国的发电量相当于美国的89.77%,而2007年为75.18%,2000年为33.97%,1990年为19.50%。这个数字2010年将接近100%,而2011年不出意外将大于100%。(数据来源于中国制造网)

电气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由以上分析可见,电气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乐观,毕业生就业形势大都比较好。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航天飞机的研究,都会出现电气专业毕业生的身影。如果经过了两到三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可选择的机会也更多。

电气专业毕业生具有 “点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电气专业毕业生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担任重要工作,也能到各级发电厂、供电局、电网调度所、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管理、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或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该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可谓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2.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二

(一)高校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定义

高校困难群体毕业生指由于就业目标、就业心理、就业准备、就业能力等自身因素及社会、政府、学校、招聘单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某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不容易被招聘单位认可,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的毕业生群体。【1】

(二)高校困难群体毕业生的类型

1. 课程成绩差

由于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于是没有了学习动机,对学习打不起兴趣,整天就是混日子,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还有些同学自控力差,再加上没有了父母的约束,这些学生就沉溺于网络游戏,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网络游戏上,甚至有些同学逃课玩网络游戏,更甚者经常包夜玩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大学课程的学习和正常的作息规律,学习成绩和个人健康令人担忧,更有些学生面临降级或退学的危险。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比如,没有处理好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等等。而学生的课程成绩是用人单位衡量求职者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的重要指标。据调查,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占到50%以上。因此,多数用人单位尤其是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岗位会优先录用学习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毕业生就自然沦为就业困难群体。【2】

2. 综合能力弱

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要全面发展,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能力,比如通过参加学生会、社团或社会实践,培养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因为这些能力的匮乏,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较为缺乏全面的综合能力,这也使得他们处在就业的弱势。有的学生专业成绩一般,外语、计算机水平也不突出;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导致自身出现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又缺乏诚信意识、还不擅长团队合作。这些学生在用人单位所使用的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招聘面试中,都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据调查,用人单位在对应聘者进行考察选拔时,对其性格、谈吐、形象气质也较为看重。由此可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求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3. 就业观念不成熟

就业观念不成熟实质上就是就业价值观的不成熟。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准确地把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和现实之间有巨大的反差,导致错失良机,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高要求就业地域和行业性质。在就业地域上过于偏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竞争压力趋于白热化,欠发达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在行业性质上,偏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基层单位、私企不感兴趣。这些不成熟的就业观念,导致部分毕业生求职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他们充分就业。

4. 身体残疾或外貌形象不佳

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出于对单位形象的考虑,对求职者的外貌形象都比较看重,特别是公关、文秘类与外界打交道较多的岗位对求职者外表形象要求更高,这就会导致一些存在身体缺陷或外貌形象不佳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容易遭受到招聘单位的冷遇和歧视,直接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5. 高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

有些高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争先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导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变成了求职过程中的“冷门”毕业生。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调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知识陈旧,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被淘汰的地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出现“有识无能”的现象。据调查,用人单位招聘时更看重复合型人才,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毕业生才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4】

6. 用人单位歧视

用人单位的歧视也会给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造成许多困难。(1)性别歧视。用人单位对男性的需求量远多于女性,甚至自身条件相当优秀的女大学毕业生也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理由是因岗位不适合女性从事或考虑女生工作过程中会有结婚、休产假影响工作等等。因此,高校女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群体。(2)地域歧视。有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只招本地生源,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是否属于本地户口、是否能使用本地方言存在明显区别,有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3)学校等级歧视。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只限在“211、985”这类高校招聘大学毕业生,对非“211、985”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一概拒绝,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范围被迫缩窄。这些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就业公平性原则,同时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积压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7. 家庭经济困难

部分大学生来自于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这类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拮据,其中有许多学生只有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才能顺利地读完大学。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致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贫困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其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直接的结果就是就业竞争力弱。而且,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花费在简历制作、求职服装和饰品、交通费、通讯费等方面的求职成本费用较大,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又是沉重的负担,有些贫困毕业生不得不放弃一些求职成本投入较高的就业机会。【5】

二、统计处理

使用SPSS16.0对2012年至2014年的东北电力大学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使用卡方检验中的配合度检验分别对2012年、2013年、2014年困难群体毕业生在就职单位的性质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

(二)使用卡方检验中的独立性检验分别对2012年、2013年、2014年男性和女性困难群体毕业生在就职单位的性质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

(三)使用卡方检验中的同质性检验对2012年、2013年与2014年三年间的困难群体毕业生在就职单位的性质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从2012-2014年困难毕业生人数情况来看,困难群体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2012年,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4120人,困难毕业生总数96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3.4%。2013年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4290人,困难毕业生总数110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5.8%。2014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4570人,困难毕业生总数181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9.8%。

从表1中,2012年、2013年、2014年三年间的困难群体毕业生在所应聘的单位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困难群体毕业生都找到了工作,但更多的毕业生就职于国企,选择民企就业的困难群毕业生人数相对较少,而选择股份制的毕业生人数最少。2014年困难群体毕业生选择了民企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进入国企的困难群体毕业生更多了,而选择股份制的毕业生人数依然很少。从2012年至2014年,考入研究生的困难群体毕业生逐年增多。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困难群体毕业生与女性困难群体毕业生在所找单位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进入国企的男性毕业生远多于女性毕业生,而考入研究生的女性毕业生多于男性毕业生。而且未就业的男性毕业生少于女性毕业生。进入民企的男性困难群体毕业生多于女性困难群体毕业生。

四、讨论

(一)2012年至2014年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情况

从2012年至2014年,困难群体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困难群体大学生有许多类型,而占比最多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型,最近两年,中国的GDP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国内市场需求动力依然偏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多月同比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相关领域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金融风险。这些都可能导致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数量增多,从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逐年增多。

(二)2012年至2014年困难群体毕业生在就职单位性质上的特点

2012年和2013年,大部分困难群体毕业生选择了国企就业,只有少数困难群体毕业生就职于民企和股份制单位,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在困难群体毕业生中存在不成熟、不理性的就业观念,有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念的困难群体毕业生更偏重就业于国企,对民企、股份制等私企不感兴趣,宁可不就业也不去私企工作。而2014年,有472名困难群体毕业生选择进入了民企工作,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困难群体毕业生已经开始逐渐学生根据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形势变化来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是自己的就业观念更趋理性和成熟。

(三)2012年至2014年男性与女性困难群体毕业生在就职单位性质上的特点

从2012年至2014年,进入国企、股份制、民企的男性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都显著多于女性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考入研究生的女性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显著多于男性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这说明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求职者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性别歧视,更多的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男大学毕业生。被拒绝在招聘大门之外的女大学毕业生只有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这也是为什么每年考入研究生的女大学毕业生总是多于男大学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四)2012年、2013年与2014年困难群体毕业生在就职单位性质上的特点

相比前两年,在2014年,有更多的困难群体毕业生选择了民企就业,且差异显著。从2012年至2014年,考入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增多。这说明困难群体毕业生已经能够审时度势,合理的调整自己的就业价值观,也逐渐放下了天之骄子的架子,愿意选择曾经不被看好的私企工作,这就是一个积极的转变。

五、结论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困难群体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二)困难群体毕业生已经开始转变不成熟的就业观念,成熟、理性的就业观念正逐渐形成。

(三)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求职者的过程中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需要转变这种不公平的观念。【6】

参考文献

[1]刘坚.探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途径[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8):46-47,49.

[2]于兆华.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4(6):19.

[3]李红霞,刘文军,胡德平等.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大学学报,2012(5):60-65.

[4]伍自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不良心理冲突及其调适[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5):68-71.

[5]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

3.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仍是主流。“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毕业生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就业难。

所谓摩擦性就业,就是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种劳动力供求间的不匹配,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性失业”。比如我国部分地区突出的“技工荒”,就是摩擦性就业的典型。但从近两年的发展来看,摩擦性就业又出现新的情况。随着劳动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不能适应求职者的要求。这一矛盾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余石,南京师范大学08届新闻编辑专业本科毕业生。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小余先后到多家杂志社、出版公司实习。尽管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完全胜任编辑采访岗位,但他在每一家单位的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3个月。导致他不断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问题。

据了解,余石先后在四家杂志、出版公司工作,但用人单位给他开出的最高薪酬只有1200元,相当于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余石家住南京市郊区梅山,每天从家到单位至少需要4个小时,每月平均交通费不低于300元,再刨去吃饭500元、通讯60元等基本的日常开销,一个月收入所剩无几。如果考虑节省时间,在市区租个房子,几乎是不可能。因为薪酬问题,半年来,余石总是处于“失业——就业——再失业——再就业”的状态。

相比于摩擦性就业难,结构性就业的情况更加突出。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晓军告诉记者,2011年,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达24万人,毕业生总数比去年增长了14%。相比于前几年,增长的幅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体数量还是很大,再加上往年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压力也不小,其中,结构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孙副主任说,除了化学专业,数学、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市场招聘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到人才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几乎没有提出招聘数学、物理专业;相反,化学及机械类、电子类等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却是炙手可热。

刘冲,东南大学05届应用数学毕业生,2008年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简历投了上百份,大部分用人单位收了他的资料后就没有了下文。最后,他不得不在南京珠江路一家电脑公司干起了软件编程。

小刘说,虽然所干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但应用数学偏实际操作,所以工作起来一点不比专业计算机毕业生差。但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不对口,而是未来的发展。他也试图跳槽到大的软件公司,但实力稍微过硬的软件企业都不愿意招聘一个非本专业毕业生。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用人需求直接下降了60%”。孙主任说,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度滑坡,部分常年招聘行业不但没有人才需求,甚至出现大量岗位解除用工的情况,人才市场不但要应对当年的毕业生,还要应对大量的失业人员,这种就业需求负增长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10下半年才开始好转。与2009年相比,今年的就业率翻了一番,基本回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地区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已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0%以上。今年四月中旬,200多家用人单位通过南京市人才市场招聘,进场找工作的学生不足200人,招聘单位比应聘者还要多;五月初,南京市人才市场组织用人单位直接进校园招聘,问津者寥寥,学校负责人表示,除了考研、出国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已初步达成就业协议。

二、摆正心态,更加理性看待就业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已全面落实,同时启动的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南京市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将于今年的7月初正式开始启动。

“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面,我们非常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因为那些地方需要人才,有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创业机会。”针对目前就业中问题,孙晓军强调说,除了市场和专业的因素外,毕业生也要从自身找一找问题的症结。

第一,要摆正就业心态。许多毕业生文凭并不过硬,找工作时开出条件却有一大堆,诸如活太累不去,工资太少不干,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干的情况。总体来说,这一类型的学生大致有两个特征:一是周期性失业,实习期往往是就业期;二是失业原因都微不足道,可能是单位偶尔的一次加班加点,也可能是上班路途太远,单位没有班车等原因;这样晃晃悠悠几年下来,这部分学生既没有积累到工作经验,也没能够提升专业水平。

第二,打破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没有前途的误区。近几年来,为了帮助就业,政府推行一系列就业帮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如说现在有4个国家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四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计划,每年大约能够吸纳20万人左右的毕业生。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四五年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一听说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简单地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参加。事实上,无论是“西部志愿者”,还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前者依附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者则紧扣“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孙主任介绍说,根据国家发展中心,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日益完善,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迫切,毕业生再大量涌入,获得的就业机会只会更少,只能增加自身就业压力。相比之下,西北、西南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心,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第三,警惕新“啃老”一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批“啃老”族。据介绍,新一代“啃老族”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对子女的自立要求不强,以至于他们的就业欲望不强。

三、辨证看待“专业对口”问题

日前,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完成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有61%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并未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因素,因此,在实际聘用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随处可见。

张涛,南京某大学大四计算机系学生,因为之前一直在准备考研,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考研失败后,张涛开始着手找工作。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非常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对口,成为他投简历的第一要素。因为找工作较迟,张涛从4月份开始,不得已穿梭于各种大型招聘会。本地的各级人才招聘会几乎场场必到,外地大型招聘会,只要有可能,他也是尽可能赶过去。一个多月来,他先后投了近百份简历;此外,网络平台也被他用到极致,51job、智联招聘、英才网等大大小小十几个人才招聘网都进行了求职登记。

“只要专业对口,薪水在300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张涛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行业的一般最低月薪也是3500元左右。相比于张涛的专业情结,他的学长赵炎则毅然放弃了本专业。在宝洁公司找了份做销售的工作,月薪8000元,但张涛并不羡慕,他将就业范围只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究竟是宁肯低薪也要岗位对口,还是应放弃专业追求而“海投”简历?

事实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针对“专业不对口”的说法,专家认为,大学教育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课;另一类是具有通用性较多的技能教育,通常称为专业基础课。

比如学新闻的学生,也可以做文字、文秘方面的工作,因为他们平时专业训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涉及文字处理。对类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而言,专业是否对口,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专业性非常强的毕业生而言,特别是指学习专门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飞机设计等专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更需要专业对口。

另外,高校的课程改革越来越要求淡化“专业”,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专业,以往分为放射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方向)、放射医学(医学物理方向)三个专业,根据高校新课改精神,三个专业合称为放射医学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告诉记者,改革方向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总体来看,大一、大二以基础课程为主,经过两年基础学习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专业。

孙晓军主任说,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在招聘专业岗位时本身已经进行了筛选。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毕业生,通常要从毕业生学习的专业来考虑是否能够录用。从大学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全面素质。讨论毕业生就业单纯强调专业是否对口是不全面的,就业市场会自然选择。

第三方机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研究中心最新调查显示,通过某些专业的学习能够直接从事对口率较高的工作,这就能够为已有了明确职业目标的考生助力,不过,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着较为对口的工作,同时也意味着接受了较强专业性训练的毕业生将来若是想要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话,难度也比较大。

4.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四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据估算,海南省2004年的大中专毕业生有6、7千人,有1千多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步伐加快,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更加严峻。

这主要是相当一部分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女生签约率明显低出男生8个百分点。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栏里明确写着“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的条款。此外,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低于男生,“同工同酬”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用人单位用专业不对口、低层次、低收入的工作机会来安排女大学毕业生,这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男女生实际就业率差距不太大的假象。

在海南省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还有一些单位凭女生的外貌聘人,拒绝相貌平平的,专挑相貌娇好的。一商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主管称,面对诸多的招聘人员,他们首先是审查是否符合职位条件,在同等条件和同能力的应聘者中,企业确实会偏向选择相貌好的女性求职者。

由于一些工作岗位本身的特点,如危重行业,女性本身不适合,使男性更具有竞争优势。对于这种现象,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致使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5.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五

我国 2009 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09 年即将毕业的 611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 1 月 7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 的七项措施。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值得深入分 析。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分析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559 万人。2003—2007 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30.08 万人增长到 39 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152.46 万人增长到 352.1 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 5.21 万人增长到 56.69 万人。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为此,笔者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全国部分 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数据,2003 年第三季度、对 2008 年第三季度高校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1)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例方面,2003 年为 17.7%,2008 年为 22.7%,上升了 5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需求人数从 47 万人上升到 100 多万人,说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吸纳能力。(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占整个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的比例方面,2003 年为 23.7%,2008 年为 28.4%,上升了近5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求职人数从近70 万人上升到近140 万人,说明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有了 较大幅度的增加,与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同步增长。(3)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求职情况比较。2003 年,劳动力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人数与进入劳动 力市场的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人数之比为 0.65,本科生则为 0.71,研究生为 1.19; 2008 年三者分别为 0.77、0.77 和 0.96,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专科、本科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专科)就业形势稍好。对研究生而言,虽然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高 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求也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

业生的数量需求越大。2000—2004 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分别累计为 366.81 万人、234.81 万人和 159.32 万人,同期东、中、西部区 域就业人口规模增加值分别为 1814 万人、500 万人和 816 万人。社会各部门及企业因职工退休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规 模没有统计。相比较而言,东部区域劳动力市场容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最强,西部区域次之,中部区域较弱。影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高校毕业生层次 2003—2007 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规模从 92.96 万人增长到 199.59 万人,专科毕业生规模(主要是高职院 校毕业生)从 94.79 万人增长到 248.2 万人。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统计,同期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对本科层 次人才的需求规模从 34.55 万人增长到 116.55 万人,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规模从 112.86 万人增长到 258.08 万人。通 过比较可以看出,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本科毕业生规模偏大。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反映了产业经济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要求。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在劳动力市场对专科层次人才需求的带动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2.高校毕业生专业需求程度 根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2007 年 11 个一级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 为:哲学 82.27%;经济学 84.71%;法学 79.45%;教育学 80.28%;文学 84.58%;历史学 84.18%;理学 87.30%;工学 90.57%;农学 89.78%;医学 77.28%;管理学 85.19%。近年来,受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拉动,特别是制造业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对工学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使工学 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所有 11 个一级学科中最高。2004—2007 年,工学类专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分别为 81.21 万 人、109.1 万人、134.17 万人、159.41 万人,相应的就业率分别达到 91.55%、90%、92.39%、90.57%。根据对接受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最多的 10 个省市统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 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法学、会计学、英语、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软件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水平。3.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 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他们主要在本省范围内就业,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2007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到东部 11 个省市

6.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六

【摘 要】分析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从政府、社会经济、人力市场调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层面提出解决途径,为解决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 高等院校 体育专业毕业生 就业形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67-02

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逐步改革,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早已从过去“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模式。体育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受到这一大局势的影响,根据对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专)等6所院校的体育专业就业率的统计,广西高校体育专业2013―2015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38%、89.56%、88.61%。与其他师范专业初次就业率相比,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还显落后。

一、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体育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和特点。计划经济时期,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由国家分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浓厚的专业色彩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能在本行业的教学或者机关、事业等内部单位消化;二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欠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拓展空间;三是随着体育科学的进一步综合化,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员在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行业里也参与了就业竞争,这就使得体育的相关就业领域的选择更加有限。

众多研究表明,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比较突出。虽然不如河南、山东等省份那么严峻,但比起往年已大不如以前,近年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显然,体育专业毕业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局势。有研究表明,89.4%的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76.4%选择发达地区县、市,只有12.1%的被调查者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创业。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大都是用签订临时就业协议书的同学数量除以总体毕业生的数量来计算得到的。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大都在80%以上,更有甚至95%以上。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计算就业率的时候把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签订临时就业协议的学生,甚至把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都列入了“就业”行列。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该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2015年该人数超过了700万,分别为727万、749万,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70万以上,再加上往届的毕业生,这个数据就会更加庞大,就业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很少有人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业初期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到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就只能委曲求全了。

二、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因素有很多。基于市场经济下的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必须与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进行同时研究,着重考虑体育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与高校、社会及家长和学生关注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一,从今后一段时期看,浓厚的专业色彩和相关行业有限的吸纳毕业生能力将使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和就业危机状况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人才需求微弱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根本转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寄希望于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体育消费在我国的广大城市和农村的兴起和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上游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社会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那时的体育经营人才和相关从业人才的缺乏,将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预见,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学阶段体育课由原来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为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阶段由原来的每周2节体育课改为每周3节体育课。这也使得目前所有的中小学将面临着体育教师不够的状况,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成了社会紧缺的专业,这给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根据对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区农村中小学当中,体育教师满编率仅仅有45.37%,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代课、顶岗、转岗教师在从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想体育教师要不到;体育专业本科学生毕业不愿意到村小学工作;县级特岗招聘每年分给体育专业的指标明显不足;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村小学代课,等等。

第四,根据对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4个城市的16所公办幼儿园的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广西城市公办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需求量较大。所调查的16所公办幼儿园中,仅有3所的体育教师是满编的,有14所的公办幼儿园管理者表示希望引进专职体育教师,有8所公办幼儿园60%左右的体育教师是兼职的,有7所公办幼儿园70%左右的体育教师到岗前未接受过专业的体育专业教育。并且,这16所公办幼儿园中,男性体育教师仅有6名,所占比例尚未超过5%,这一状况值得思考和注意。

三、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解决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解决四大矛盾:一是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矛盾;二是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三是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矛盾;四是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解决这四大矛盾,还必须分层进行,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方面,各个击破,方可具有操作性和时效性。

第一,从政府层面而言,必须解决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巨大矛盾。政府应出台各种有利于解决就业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政策,全面、仔细、有效地落实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例如,政府帮助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等),实习表现优秀、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优先与实习基地签署就业协议。

第二,从社会经济层面而言,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为此,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办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不断调整自身的培养定位和教学内容,让体育教育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摒弃过去重理论培养、轻实践操作的培养倾向,让体育毕业生真正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建议体育产业相关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定向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期间由企业提供实习机会,人才毕业后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达到毕业即可就业的目的,这样既能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解决体育产业缺乏实践人才的棘手问题,达到互利共赢。

第三,从人力市场调配层面而言,应解决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矛盾,并在充分分析各种有利的国家政策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人才需求增多等的现状,以及“体育健身”、“体育养生”、“运动治未病”等观点的出现,促使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朝着多样化选择发展。建议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通过QQ、微信等建立就业交流群,使每个毕业生都能第一时间得知招聘信息,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还可以建立企业、单位、学校等与毕业生直接交流的平台,争取在毕业生就业与人才招聘之间建立更便捷的纽带。

第四,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层面而言,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是造成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尴尬局面的最直接原因。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对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教育。逐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建议负责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负责人多组织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与毕业生交流,站在毕业生自身的立场上真正帮助他们。通过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寻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彰显自身的价值才能主动赢得更大价值”的观念。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问题,这将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和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等综合性问题。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为社会、政府和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根据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及毕业生高校体育工作者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杰,龙汉武,周瑞.解读高校全员就业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2]史术光.江西新办地方高校发展的成长上限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9

[3]年大琦.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内部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邢素时.齐齐哈尔市就业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吴晓涓.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7.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七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人员,采取网上调查形式,针对在校生,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形式。本次调查共有近1000人参与,其中网上调查400人,实地发放600余份问卷中,有546份有效问卷,有374份网络调查填写完整,最终,综合实地调查和网上调查情况,共收到930份的有效问卷。

一、基本概况

(一)被调查者情况

1. 性别

此次调查的性别比例虽然男生稍多于女生,男生占55.53%,女生占44.47%,但基本均衡。

2. 学历

接受调查者中本科占59.58%,专科占40.42%。本科生所占比例高于专科。

3. 就业地区分布

接受调查者就业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及东北部,其中东北部占40.53%,中南部占45.21%,另有少部分属于中西部14.26%。

4. 所学专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工科占59.57%,涉及专业有电气、自动化、热能动力、土木工程、数学、化学、生物、给排水、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等专业;文科类占40.43%,涉及专业有社会工作、社会体育、会计学、日语、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泛。

5. 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和在校生为4:6,其中2014年-2016年的毕业生占36.86%,在校生占63.14%。

(二)被调查者的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满意度情况

1. 对未来工作的专业对口意向

在目前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7.06%认为所选工作必须限自己专业内,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即可占56.47%,也有想拒绝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和对工作无要求的部分。这说明在校大学生并不会严格要求甚至限制自己未来职业的专业,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专业持宽松态度。

2. 对以后工作设想

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设想情况是,有56.1%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42.68%的人能清楚计划,仅仅有1%的人对未来工作还未做过任何设想。对未来工作呈积极态度的人接近99%。

3. 被调查者接受就业指导的情况

因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的创业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为必修课,所以,接受调查的所有人员在大学期间均100%接受了创业就业指导教育。

4. 已就业人员目前所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

在网络调查中,现从事的工作限于所学的专业的占55.44%,从事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占26.83%,几乎不相关的占到21.73%。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现大学生所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接近80%。

5. 对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行业不对口的影响

综合网络调查问卷情况来看,18.33%的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不对口会对工作发展影响比较大,有69.67%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不对口会对工作发展影响一般,12%的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不对口对未来工作发展没有影响。

二、统计分析

(一)不同专业性质对待未来从事工作的专业性质的态度也不同

就业灵活度较强的文科专业学生,对以后是否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具有较强的宽容对待态度;理科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性较强导致就业灵活度较差,而且多数将自身的思维局限在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现象严重。不同专业性质大学生对待未来从事工作前景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3的文科大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持灵活变通态度。这是因为文科生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济各方面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而理科生所学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学习对象具有特定性、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这导致就业面狭窄,就业兼容性不够,所以学生理所当然认为就业选择范围较小。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的预期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意向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就业意向更为灵活和变通,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没有过度专业对口局限,思维相对活跃,对本学科认可度高。理科生就业的意向受专业性限制的影响较强。

(二)已就业的理工类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比例高于文科生

在对已就业学生的网络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在所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中,理科生在理科生群体中就业不对口的比例为文科生3倍多。据调查,与文科大学生相比,理科大学生中从事与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占理科生群体总人数的大约六成,三成理科大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只有一成的理科大学生从事与本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职业;而文科大学生群体总人数的三成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五成会从事与本专业部分相关的行业,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人数大约占两成。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理科大学生对专业和就业对口度的要求较高,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虽然一些企业在某些岗位设置上没有明确的专业要求,但受传统用人单位专业性招聘思想影响,认为理科生的就业可塑性更高,因此招聘时更偏向于理科生。而文科生虽然与理科生相比就业心态和意向更灵活和广泛,但在实际中,多数用人企业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使得文科大学生从事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几率大大增高。从而出现理科生从事管理岗位的较多,而文科生走上技术岗位的较少,这可以说是专业使然。另外,对于专业与就业是否对口和对口的程度的判断,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因素,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专业特点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科生选择就业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对于理科生就业与专业不对口普遍现象,应当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首先高校理科专业设置中存在专业对口程度不高的专业,造成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就业难对口的现象;二是理科生大多所学专业性强,目前理科专业的就业适用面较广,即使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度不高的工作,也能较快适应。

(三)在校本科生对就业专业对口期望值高

已工作的毕业生中对口比例最高的是本科生,最低的是专科学历。调查结果显示,学历层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意愿越强烈。在高校就业调查中,有近八成的在校本科生希望未来的工作与专业对口,仅有约两成学生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行业,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表明对就业的专业没要求。这说明本科学生对未来就业行业定位较为清晰,经过本科阶段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就业创业方面的学习帮助他们未来的就业定位。受访的人中大部分成表示未来职业要与所学专业相近,而对专业没有要求和不希望从事所学专业的学生只占少数,这说明本科学生对未来工作基本都有较为清晰的定位。而专科生的专业对口要求度显然没有那么严格。在专科受访学生调查中,希望专业与就业对口的学生占四成左右,对就业专业无要求的也有接近四成。这也说明没有学历优势的专科生对于职业对口的期望值也相对低些。

(四)参加工作年份越短跳槽意愿越高,跳槽的意愿受就业不对口影响相对较小

调查结果表明,工作年份对跳槽意愿有一定影响,在工作2年的受访者中,没有跳槽意向的比例均约八成,工作已经处于稳定上升阶段;约工作一年以内的学生有较强的跳槽欲望。二者数据差距说明工作年份越长,工作的稳定性越强。

现实工作中,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与跳槽的关系较小。在离校毕业生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明自己跳槽不是因为专业不对口的就业,而不对口的就业尴尬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而那些最初专业不对口而随时觉得自己会跳槽的新工作毕业生在工作之后大多数逐渐没有了跳槽的想法,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跳槽和个人专业不对口没有必然联系。开始参加工作时,专业不对口可能由于工作内容与任务难以快速进入状态而导致较容易跳槽,但是一旦时间沉淀,尽管专业不对口,但是随着对工作环境与内容的熟悉与了解,跳槽意愿明显降低。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学校就业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

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通过开设必修性质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有强烈就业意向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结合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布置专业和学科设置,与社会和市场接轨,科学办学;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联合办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此外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与专业,大力开展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自身要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能跟风随大流一味扩招,增加专业,而不注重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人才的质量,同时要处理好“博、专、高”三个方面的关系,监控好毕业生的输出质量并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使学生在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丰富的多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正确认识就业的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意义,培养学生就业灵活性和可塑性

在招聘过程中和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应把专业是否对口当成是判断人才的唯一条件。虽然对口就业能很好地利用人才和人才自身的教育资源,减少知识浪费,但如果不能保证就业对口,招聘对口的前提下,企业和个人也应懂得灵活变通,个人应综合考虑,长远打算,企业也应更加重视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注重对人才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简单地以专业定终身,避免专业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机会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高校应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签订人才供需合同与高校负责岗前培训机制。特别是那些还没有企业背景或者与企业共同薄弱的高校更应及时转变思路思想,积极寻求与之合作的企业群体,采取地区定向培养、岗位定向培养的方式,只要青年人有激情有毅力,社会与国家、学校应当为其提供充分的资源渠道,让人才有用,让人才可用,让人才能用,开拓和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月媛.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度问题研究[J].商,2015(10).

8.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八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 就业分析

为全面有效掌握毕业生实习与就业情况,华工广州学院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唯一独立院校,在2014年3月对全校应届毕业生3900人,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1 就业情况调研及分析

本次调研为问卷发放形式,截止到3月31日共收到有效问卷3445份,有效率达88%。其中管理专业毕业生660人,收到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达85%。

1.1 目前就业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有5%的学生一直没有找到接收单位;而4%的学生,还未开始找任何工作,这一点应引起重视,离毕业只有3个月,反映出部分学生缺乏就业紧迫感。

1.2 落实就业单位的性质

从落实的就业单位来看,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占比为16.3%,民企占53%,自主创业占3.4%。从调研和座谈得知,尽管大多数毕业生工作意向单位偏向于国企,但他们能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定位,理性地选择机会较多的民营企业。毕业生表示,民企灵活性强、发展潜力大,可从基层岗位锻炼提升,而非像国企、事业单位,从一而终,会磨灭大学生的激情与创造力。

1.3 目前签约薪酬水平(见下表) 从表中得知毕业生实习或试用期薪酬普遍为2000多元,这样的薪酬水平也体现了珠江三角洲的市场标准。通过座谈也了解到,毕业生对于实习期的期望薪资还比较理性,但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对于转正后的薪酬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

1.4 目前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方面,25%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符合或超过自己的预期;39%的学生认为一般,14%的学生认为不满意。由此可看出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对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大部分只是出于实习意愿,并不打算长期稳定地在该单位发展。

1.5 目前参加面试情况

调查显示,59%的毕业生参加过1-5家单位的面试,27%的毕业生参加过6-10家的面试,但仍有5%的毕业生一次面试都没有参加,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有一小部分缺乏就业紧迫感。

2 主要问题及对策

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九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据教育部统计,在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3年多了近20万。而在十年前的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还不到250万人,这些数据足以表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2、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并且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2、人才供求信息不畅,造成职位浪费

据统计,目前因为信息不畅,导致20%的人“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就业机会丧失152.6万个。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人才中介机构和媒体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短缺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高校、人事、劳动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3、毕业生个人因素严重影响着自身就业

“低不成,高不就”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刚开始择业时的心理,而如今的社会则需要许多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类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临着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专业不对口,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原因。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5、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

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6、企业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用人市场上信奉“唯学历是举”,招人只看学历,不管需要与否,甚至看大门、看厕所的也要研究生。如今,众多的企业在面对校园招聘时,对应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歧视,鉴于成本考虑,很多公司的关键性岗位,他们宁

愿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因此,间接性的造成了大学生失业率增加。

三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1、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2、科学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

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设计,建议运用科学的职业能力、心理、个性、适应性测量工具,好的职业测验工具将是你正确步入职业生涯的指南针

3、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学会从基层做起,到基层较苦,生活条件较差,但往往自己的自主权较强,锻炼的机会较多,成长快。

正确看待地区间差异。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4、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5、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5.1 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5.2 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6、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7、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政府应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并为校企合作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10.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十

分析与见解

(2017年6月)

中国.郑州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年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始终存在。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

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近几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2017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94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陈宝生说,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种种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7年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

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陈宝生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制度。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他还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还应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1.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全面认识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并与本班同学作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

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后,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要保持积极主动、乐观奋进的精神。

3.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在择业中,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时,原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个就业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首先,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求职,不能一味地“等、靠、要”。“一心想走捷径”这种观念必须要剔除,就业求职是自己的事,作为一个要踏

不要仅仅把就业教育的对象锁定为大

三、大四的学生,更要注重对大

一、大二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就业观越早形成越好。

其次,改变单方面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现在的大学课堂与初、高中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这一传统教育模式运行,既死板又缺乏效益。所以,应该使学生参与教学,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授课,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归纳能力。在案例分析时,可采用角色扮演,使他们进入特定的角色中,并即时进行应对;对于有歧义的知识点,开展辩论赛。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还能使课堂的内容更便于记忆。

最后,课程安排贴近市场需求,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一直是学校考察学生的重点,但是市场需要的是会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人才,所以学校的专业设置可以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创立一些实践课,比如模拟公司流程,使同学们处于不同的岗位,应对不同的挑战,熟悉公司的基本流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11.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的市场调节模式[1]。近年来,由于宏觀经济环境和高校扩招的双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日趋增大[2]。本文通过对部分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本学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心理的总体特征,并以此提出了一些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建议。

一、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为涉及机械、汽车、电气、材料、信息、管理、数学、建筑、法学、环境、外语、艺术和体育等专业的毕业本科生,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学生座谈会、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在即将面临择业的时期的求职意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67份。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就业地点选择标准

在“你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地区是哪个”选项上,选择“沿海开放城市”“京、津、沪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其他选项的大学生分别是36.7%、25.5%、3.6%、2.1%和32.1%。

(二)大学生就业岗位选择标准

在“你希望就业的岗位”选项上,选择“管理者”“技术员”“一线工人”的大学生分别是40.1、40.1%和14.1%。

(三)大学生就业理想薪酬选择标准

在“你的理想月薪”选项上,选择“900~1200”“1200~1500”“1500~1800”“1800~2000”和“2000以上”的大学生分别是6.2%、12.4%、27.7%、15.1%和24.4%。

二、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情况解析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面临择业的时候普遍存在盲目性,具有盲从心理。主要表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没有主见,一味追求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希望能够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是毕业生的首选,东北地区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却少有人愿意去;或者不顾自身的专业、爱好和特长,一窝蜂地挤向热门单位和热门职业,几乎不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前途[4]。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大学生在求职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在一踏入职场就拥有一份丰厚的报酬,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对将来工作的月薪的心理价位已经远远高出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开出的月薪的平均值。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大部分大学生觉得自己一入职场就应该得到丰厚的薪酬待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往往以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待遇的好坏作为衡量标准。

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入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63-64.

[2]洪建玲,陈根,夏金海.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1):88-91.

[3]孙丽玲.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85-86.

12.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对策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否成功就业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加以指导,既有助于解决医学生就业,又有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为此,我们对皖南医学院2011届五年制临床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当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一些共性影响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医学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指导能力。

一、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以皖南医学院为例

2011年6月,我们对皖南医学院2011届临床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的200名本科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93%。包括临床医学回收有效问卷116份,其中男生62人、女生54人;法医学回收有效问卷40份,其中男生34份、女生6份;口腔医学回收有效问卷33份,其中男生18份、女生15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就业影响因素(如专业、性别、年龄、视力、大学英语以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身体素质等)、就业或报考研究生的原因、就业优先选择的地区、单位及各种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等。

1.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毕业选择。

在列出的5项就业意向选择中,就业选项占临床、法医、口腔医学毕业生所有选择的87.8%,考研选项占10.1%,有2.1%的毕业生选择攻读二学位、出国留学和自主创业。

2.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

在调查列表列出的11项就业影响因素中,选择动手能力、英语等级、专业成绩重要的比例较高,反映出了动手能力、英语等级、专业成绩的重要性。对于法医学专业毕业生而言,裸眼视力、政治面貌、年龄、动手能力、身高等占有很高比例。结果详见表1:

3.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

通过对189名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116名毕业生有41.4%准备去东部发达地区,准备去父母所在地、中部地区的分别占27.6%、25.9%,准备去西部发展地区的只占5.2%;法医学专业40名毕业生有60.0%准备去东部发达地区,准备去父母所在地、中部地区的分别占22.5%、15.0%,准备去西部发展地区的只占2.5%;口腔医学专业33名毕业生有45.5%准备去东部发达地区,准备去父母所在地、中部地区的分别占33.3%、15.1%,准备去西部发展地区的只占6.1%。

4.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

在调查的116名临床专业毕业生中,12.1%的学生选择三级医院、75.0%的学生选择二级医院、9.5%的学生选择一级医院,有3.4%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在调查的40名法医学专业毕业生中,55.0%的学生选择了公安局、40.0%的学生选择了检察院、5.0%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在调查的33名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中,9.1%的学生选择了三甲医院、48.5%的学生选择了二甲医院、3.0%的学生选择了一级医院、36.4%的学生选择了口腔专科医院(门诊),有3.0%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详见表2: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当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评价、个人定位等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不仅加大了医学生就业的难度,而且造成了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区域性和行业性发展的不平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部分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择业目标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表3、4显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就业范围仅仅定位于发达地区待遇较好的大医院(公安局),很大一部分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与基层(一、二级医院、社会司法鉴定中心等)就业。

二、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1. 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医学生的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重视平时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让学生认识到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较早地使他们认识到求职时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2.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支持。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使家长在学生就业期间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同时,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发校友和实习基地两方面资源,将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3. 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积极主动择业。

在大城市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汇集了我国大部分高端医学人才,本科毕业生发展空间狭小,竞争非常激烈,在西部地区、相对不发达地区与基层医疗机构,人口众多却经济文化落后,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里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实施新医改、新农村医疗合作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技术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待遇明显提高。

4.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户籍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为了保证医学毕业生这一宝贵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努力建立更加开放的医学人才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黄蕾.上海市2所高校2006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职业生涯选择意向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6) :4-6, 22.

[2]张亮, 原晓红.2008届汕头大学医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与现状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 2007, (1) :35-40.

13.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篇十三

摘 要:

就业形势。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科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宿舍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真实有效的完成调研!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4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17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和处在就业江湖的2名大四学生!

关键词:

1.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2.方法:

被试:被调查的学生为青岛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编辑出版专业、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船舶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广告专业等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工具: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问卷样题如下:

1*

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 形势严峻,就业难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b 形势正常

d不了解

5*

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是

a 很满意

b 较满意

c 不太满意

d 很不满意

6*

你最希望学校加强哪类服务?(可多选)

a 求职面试技巧培训

d 就业信息发布

b 就业心理咨询

e组织校园供需见面会

c 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f与用人单位建立关系,做好推荐工作

3.结果: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1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XX元,14人认为应该为XX~~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而其它能力比如集体的协调能力克服压力的能力也是他们缺乏的,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结论: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建议:

(1)大学生在大学时应该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3)社会应该宽容对待大学生,不能因为大学生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就拒绝接纳大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

14.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篇十四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分析

发布时间:2011-04-06 10:58:56 作者:360读者网

360读者网—>形势与政策论文版块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经过网站重新排版发布,确保浏览质量。

本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仅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这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写出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但经济危机绝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经调查研究,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用人企业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主要有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为了保障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科学发展步伐,尽快实现社会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2、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采取一定措施,缩小城乡差别、社会保障差异,规范劳动关系,消除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引导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给予客观准确的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优惠政策调控,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3、深化招生和教育改革,增强教学内容对市场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快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部门要建设一批针对性强、有发展性、前瞻性的学科专业,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专业的建设。

4、在有条件的企业、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和院校建立各种技能见习培训基地,帮助大学生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将国家现有的再就业优惠政策普及到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化融资环境,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设立社区创业指导中心,建设既懂企业管理又谙熟创业经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15.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篇十五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亿9900万人,2012年以上的人在1900万,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艰巨的任务。

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利益集团。但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青年技能门槛逐年提高,学生有了新的经济要求,如果以就业能力开发是成功的核心,但现有的教育和培训系统,需求不足,就业不足,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从知识、能力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训练学生,学生的结构性矛盾。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首先,对国家机构和各级员工毕业生社会、政府及国有单位,裁员的深化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求,传统的面积没有增加,但也相对萎缩。

其次,规模不断扩大。扩大后的2006个,第一次首脑会议,比往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显著,对整个社会的毕业生的社会和实际数量的毕业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竞争,毕业生在求职。

最后,结构性就业不足,对形势的严重性的毕业生中的作用。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公司和学校,还有同学间差异大,在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毕业生重点发展,我们很清楚;大学毕业生在国家还是在大学,户口和解决干部身份,最有前途的方法公共当局和机构。

3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广大的学生提供舞台,大学是一个纯粹生活、学习的地方,生活能力、沟通能力和法律意识与社会舞台有一定的自然距离。大学的生活对工作能力锻炼是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一个良好的就业和心理准备期。一个统计分析表明,超过80%的大学毕业生在适应一个大学角色。

(2)不自信,不了解自己,在选择就业时不够准确,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决定。气质和选择,往往对一个成功的职业有很大的影响。了解心理特点是选择的重要条件,爱好是最好的兴趣,工作也应该结合兴趣,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在自身爱好的基础上,需要认真分析职业再选择。了解自己,是每一个求职者的基础素质和基础要求,而学生在就业的巨大压力下,很少真正全面了解自己。

(3)就业概念的误区。一是区域的选择。很多学生认为,大都市意味着更多的机会、高薪和未来,导致其很少关注小城市的就业机会。二是薪金待遇,毕业生期待的是良好的条件、优厚的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三是要付出,如此高的工资、高的社会理念是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的,但是都是盲目的选择就业。

(4)毕业生的学术质量不好。一是学生在校期间是简单地学习。二是社会技能缺乏。交流与合作、行动的能力都十分有限。三是社会经验不足,一些学生对社会实践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并没有认真对待,也没有在学校的实践中获得经验。

4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4.1 国家方面

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予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切实解决私营公司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4.2 学校教育机构方面

学校要不断提高软件和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操作技能,具有不同的能力来保持,可以适应人才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学生在工作中的价值不是没有创新,只是在创造力,学生自主能力上,可以工作上有突出的成就,创造就业机会。

4.3 社会方面

公平对待学生,学生的门槛。无歧视。员工的归属感,更好地为企业付出。它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一个公司的员工创造了机会,同时,公司的发展是一个主要的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公司员工的培训。因为公司对于商学院、职业能力强,加上自己在社会上和经验上的缺乏,所以公司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快速移动的时代。教育,这是一个名词是必要的,对公司丰富学生的能力的员工是很重要的,太生活,训练一组现在社会上,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够适应很多要学习的,如果公司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他们有更大的学习。

4.4 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学生要提高竞争力,成功的在校期间提升其自身价值和就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自己的创意、实践、书籍以外的能力才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所必备的,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离开实习单位后不再是小公司的环境,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有大量的人和事件,充满未知。学生学习知识,也有很多的课余生活,是学习企业技术和许多自我认知知识的大好时间。

要创新,繁重的工作压力,许多学生会选择、独立、自主创业,对毕业生的压力,但要求更高,创新能力是必要的。掌握好的碧玉金脉,三脉毕业生了解静脉,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创业,他的地位的稳定性。

责任的培养。毕业生在工作中必须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求责任和诚实的劳动力市场为他的工作,坚实的基础。你坚持,不容易改变。我们有责任为公司,自己负责。

学生需要计划、准备,但有备无患。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利益、学生基础能力、优势和职业定位,并有针对性的援助,个人安全,其目标和明确的目标、思路和方法,在发展的道路上尽可能少的学生,少走弯路。他们在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合适的分析毕业生就业时,要选择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胡乱、护照,浪费人力资源。

5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既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C].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我的绝招—芭蕾小学作文下一篇:农家一日游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