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

2024-09-26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精选8篇)

1.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 篇一

普陀区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教研组长会议内容

2009年——2010年第一学期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1、教师教学论文评比情况

每年一次的教师教学论文评比大家都十分重视。这一活动的长期开展,对广大

教师的晋级和个人总结都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每年都得到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参加。

特别要表扬的是普二中、沈一初二所学校,他们总是全员参加。这里不光有老师参

与的热情,更有二位教研组长带头作用。还应表扬的个人有:沈三初的曹雪玲、吴

叶泓,舟渔子弟学校的吴笑玲,桃花中学的唐灵艳,蛟头中学的邵军杰,双塘中心的张学利,螺门中学的孙文飞等老师。要批评的学校有:芦花中学、舟渔子弟学校、台门中学、朱家尖中学等学校,这几所学校的教研风气很不浓,每年评比,他们不

是廖廖几篇,就是一篇也没有。我们两门学科论文数量和质量相比,历史与社会学

科都远比思想品德学科来的好!这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今年我区在市里获二等奖以上的论文是:

历史与社会

一等奖

让情感点燃社会课堂

——新课标下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例谈童赛燕

基于新课标基础上复习常态课新模式的思考

——由一节复习公开课所想到的童海斌

二等奖

《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王优松

强化学生“体验”学习、改善课堂“生态状态”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李雪娜唐林枫

重拾“遗失的美好”——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张晓燕

浅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用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对策吴蝶飞

如何打造高效率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提高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初探唐灵艳 思想品德

二等奖

做生活的探索者——对初中思想品德课问题情景设计的思考吴叶泓 插上飞翔的翅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情景的设计与思考张最平

让快乐在课堂教学中穿行唐林枫李雪娜

2、学生小论文评比情况

按过去的惯例,学生小论文的评比应该是:以学校名义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老师指导学生撰写——学校选拔——参加区级评比——参加市级评比。现在全区只有学二中是这样在做,而且做得也十分规范和高质量值得表扬。有些学校只是组长以指派的形式下达任务,参与的热情不高了,有些学校甚至把它当作负担。这一活动我们总是这一学期发出通知,下一学期开展评比,时间足足有一年,这里组长的工作是怎么做的?!在今年全区学生小论文评比中有些学校连一篇都没有交过,这实在说不过去。

3、中考成绩分析(见附件)

4、八年级统考成绩分析(见附件)

5、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部分老师工作随便,没有主动性。把工作当作事业这是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但把工作当作职业这是公民的最基本道德。我们的广大教师不但把工作当作职业,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把工作当作了事业,特别是当年任教初三的老师,他们不但承受了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努力工作,不骄不躁,任劳任怨,他们的工作和业绩是令人钦佩的!与他们相比,有些老师的工作实在是不怎么样。在个别教师中,工作随便,得过且过;工作没有主动性;这些年来个别老师连一篇论文都没写过,连一篇象样的学生小论文都没辅导过,连一次测验用的试卷都出过;个别缺乏管理学生的能力,有些日常的课堂纪律都不能维持,学生作业不能按时收交;强调客观上人们对这门不重视,自己又不去抓学生的学习。这些老师在与人家搭班时班主任都不喜欢!

(2)备课质量差、不动脑筋。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这是老师起码的工作,但个

别老师偏偏在这件上不认真,令人遗憾。上学期检查了几所学校的老师备课和上课,结果喜忧参半。特别是个别任初三年级的老师,在复习阶段以复习用书的内容为本,照样读下来,根本没有把知识按考试说明要求进行整合和重组,在备课本上反映出来的是廖廖数句,根本让人看不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有些甚至连象样的教学过程都没有。个别老师上试卷讲评课更是不认真,连起码的课都不备,拿着试卷到课堂上信口开河地讲。对于这些老师越到复习阶段,工作越是无计划,无目的,工作越轻松。个别老师备课抄别人的,用的课件是别人的。表面上看起来这些老师工作也很忙,说起来也很累,但实际却是无所是是。

(3)没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老师上课,学生学习,命题人出试卷必须共同遵循的规则,这是普遍认可的。但就是这个共识,我们广大初三任教老师就是没认识它的重要性。复习阶段没有很好的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有些老师甚至对于考试说明中的ABC三级要求具体到底怎么讲,学生到底怎么学,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去年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命题比赛,结果弄得个别老师怨声载道,交上来的题目要么照抄别人的,要么陈旧老题,使评委不得不怀疑这些老师的工作态度、执教能力。个别老师有一个错误认识,他们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出题目不是我们的事”。实际上出题目的过程就是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的过程;是老师按《考试说明》要求对考试条目进行知识重组的创新过程;是初三任课老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通过自主命题,教师可以发现很多教学上问题,如:哪个知识是否教透了,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在过去复习中已经练过了,还有哪些知识还没有练过;结合形势、热点、社会背景哪些知识还可以重新的组合成一道新题目。

(4)工作中没有牢记:平均分、合格率、后20%学生。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后20%学生率四项指标是目前上级考评一所教学质量的重要考量。我们有些学校由于迫于升学压力,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只强调了学生的优秀率,教学只关注部分可以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特别是保送生走后,有些老师更是放弃了平均分、合格率、后20%学生,美其名曰:无法统计。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我区各校这四项指标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普遍低下。特别是几所大的学校,今年中考的社会科成绩出现历史新低,令人吃惊。

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工作态度欠认真,缺乏主动性,在抓这四项指标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埋怨学校不重视,其他学科的排挤,学生和家

长不配合等等。

二、2009年下半年主要工作

1、参与市室本的优质课评比

今年,代表我区社会学科参加市室评比的是虾峙中学的冯莹老师;代表我区思品学科参加市室评比的是普二中的吴向东老师。为做好这项工作,具体要求如下:(1)请二位老师自选一个课题,于9月5日前完成教学设计;(2)9月中旬在普二中进行试教、讨论修改教学设计;(3)下列人员参与这项工作: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王优松、唐林枫老师。

2、区级社会·思品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

(1)30周岁以下新教师教学设计比武。为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区教研室决定于本学期开展一次30周岁以下新教师(今年刚工作的新教师自愿)教学比武活动。具体事项告知如下:A比武形式是闭卷,不带任何资料。B由教研室确定一个课题。C时间初在10底。

(2)区级社会·思品优质课评比。提高老师的执教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长期来广大教师都在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教研室也在这方面为大家搭建了很多平台。这学期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具体要求如下:A自愿报名,课题自选。B两大网格在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学科中各推选2名老师参加区级选拔。C时间初定在10月底。D两大网格核心的唐林枫和孙春儿老师在考虑本学期工作时,可以将这次活动与网格教研活动结合起来。

3、社会科网络教研工作

为正常地开展我区社会学科网络教研工作,自这学期开始建立专人管理制度,确定下列人员为我区社会学科网络管理人员:普二中陈佩君、张挺、吴向东;沈一初张海红;展茅中学江波;朱家尖中学林海存老师。具体工作如下:(1)9月初召开首次网络管理员会议,布置这学期具体工作。(2)每学校指定一位通讯员(及时上报名单),负责学校教研组重大工作的报道、资料上传等工作。(3)请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尽快在区教研室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博客(或QQ)。

4、市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预备队员风采展示

根据区教研室计划,本学期要开展一次学科带头人、名师预备队员风采展示活动。本学科结合这次活动,在本学期也开展一次风采展示活动。具体要求如下:(1)

学科带头人、名师预备队员各展示两堂教学课。(2)时间初定在11月份。(3)以送教下乡形式到具体学校。

5、抱团式教研活动现场会

网格化教研,组团式服务是我区在并报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提出的一个任务,这也是区政府提出的网格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推进这项工作,区教研室于上学期已出台了政策。这学期我们开展抱团式教研活动,就是为了落实这一政策。“抱团”实际上就是将我区12所初中教研组按各自的实际和需要,分成两个大的网格。这两大网格的核心分别是普二中和沈一初。网格一:普二中、蛟中、台中、朱中、桃中。网格二:沈一初、沈三初、舟渔子弟学校、芦中、展中(螺中)、虾中。具体工作:(1)普二中、沈一初在每次网格教研活动时,做好牵头工作。开学初制订好计划。各教研组长一定要加强与普二中、沈一初教研组长的联系。这二位组长在考虑本学期工作时,可以把好几项工作整合起来当作网格教研活动的内容。(2)这学期要象样地搞好一次网格教研活动。(3)在此基础上本学期选定一个网格教研活动,召开一次现场会议。

6、学科协作组考核

为推进学科协作组(教研组)建设,去年区教研室在广大学校领导、教研组长讨论、修改基础上颁布了《学科协作组评价方案》,这个方案目标定位准确,具体数据的制定建立在广大教师教学基础上,有一定的操作性。为检验一年来的效果,定于11月份对学科协作组建设进行考核。大家有做的是:(1)再认真学习一下《方案》;

(2)对照《方案》中提出的各项指标列出清单,确定本协作组的星级;(3)根据列出的清单,附上相关资料及档案;(4)装订成册。

7、名师预备队员结业论文上交

我区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科名师预备队员是:童海斌、张海红、曹雪玲、周剑娜老师。名师预备队建设已经历时二年,根据规定到今年下半年结束培训。为检测成果,现要求每位队员上交一篇结业论文。请队员们于9月中旬上交论文电子稿。

三、几条措施

1、加强教学管理

教研室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各校日常教学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从本学期开始,教研室要对各校老师的下列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不定期的检查各年级老师两

门学科的日常备课工作。这个工作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落实;备课自主教学设计的数量和质量;自主课件的制作和使用;随堂听课;

2、对学生作业的管理

学生作业的日常管理舟渔子弟学校在这方面做得卓有成效。他们的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做到“四精”“五必”。“四精”是指精选、精讲、精练、精批。“五必”是指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差必补、有错必纠。

3、落实几条课程理念

(1)每堂课中学生必须得到必要的练习。坚决反对老师上课“满堂灌”。每堂新课老师应该根据知识点和中考要求,按学生的水平选出题目。其中有一二道题目要求老师进行解题指导,当堂讲评。有几道是让学生当堂练习,及时收交。

(2)培养学生“从图片上、材料中、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要求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中考和一些题目中对这一要求都是十分重视的。

(3)中考的内容不单单考初三部分的内容。有个别老师到现有为止仍有这样一个认识,认为“中考的重点在初三内容”。这一错误认识导致个别老师在教学上过分的重视、强调初三内容的教学和复习。实际上中考试卷上各年级各学科的比分基本上是相同的。今年中考的这道七年级题目以完整地理知识出现,实在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 篇二

笔者觉得《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所使用的讲述方式和选择历史的细节、角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的困惑与怎么教的难题, 所以在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了尝试。

一、精选历史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易中天在讲述历史时, 对于内容进行了精选, 并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让观众感觉不到历史有多么遥远, 似乎就近在咫尺。因而,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 找准儿童的兴奋点, 巧设悬念, 激发其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编选了许多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 这些历史片段承载着鲜活的生命表达和生动的细节描述。教学时,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精彩的故事与画面, 引领学生走近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历史情境, 还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感, 引发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 课堂伊始, 笔者引用“秦王批阅奏折”的传说导入, 让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知识相传的难度。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 大家兴趣盎然。笔者接着又拿出一张普通的学生作业本中的纸张, 指着这张纸发出追问:“那我们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有了纸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由于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传说故事, 并且拿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作业纸, 让原本神秘的故事平添了几分亲切感, 便很自然地激发了其探究历史的兴趣。

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而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点”状呈现给学生的探究留有广阔空间。教学中的巧妙设问能触及学生的兴奋点, 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时, 笔者用多媒体展现了圆明园的精美图片, 并配以生动的讲解。当学生目睹了圆明园之美, 感受了祖国文化内蕴之丰富时, 课件出示:“这样美丽的圆明园却被一帮自称来自文明世界的强盗给抢夺一空, 为了掩人耳目, 还一把火给烧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质疑启迪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 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二、创设历史情境, 神入历史人物内心世界

易教授在讲品三国时, 通过他独特的语言魅力, 营造了许多历史情境, 让听众身临其境, 真正让每一个听众解读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神入”。

“神入” (Empatrly) 一词是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的, 意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 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 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 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

因而,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 把古与今联系起来, 使学生积极投入地思考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信仰, 思考他们行为的后果。

在执教了《了不起, 家乡名人》一课后, 笔者根据学生崇拜偶像的特点, 在班级中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家乡历史明星”活动。首先引导孩子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偶像, 再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心中的家乡历史明星, 然后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在排练过程中, 学生自觉查阅了很多书籍, 对人物的语言精雕细琢, 力求合乎时代和人物身份。为了制作道具, 他们找来有插图的历史连环画亲自动手模仿制作。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想象, 他们仔细揣摩了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 收到了让历史再现之效。角色扮演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 置身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理解历史人物, 从而触摸伟人们高贵的灵魂, 学习他们济世忧民的精神, 受到心灵的洗礼, 增强了爱国情怀。

在教学《悲愤的吼声》一课时, 学生对于日本鬼子的残暴深感痛恨。随后笔者又告诉大家:近期, 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 极力否认他们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罪行, 还把中日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所有近代侵华战争都归咎于中国, 肆意歪曲历史事实……还没等笔者说完, 学生就已气愤不已了。于是, 笔者趁机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 想一想:了解了这些, 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你们该怎样运用历史事实去进行反驳呢?同时笔者提出下节课要召开一个班级新闻发布会。于是, 学生开始关注这段历史, 他们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途径搜集证据, 课余主动与老师探讨。新闻发布会上, 大家慷慨陈词, 一一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种种罪行, 诉说着内心的愤怒。学生有的用“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作为结束语, 有的反复强调“历史是不能改写的”……透过这次新闻发布会, 让学生与历史对话, 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采用多种方式, 让历史与现实对接

易中天品三国除了易教授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之外, 还采用了多种手段, 让原本没有生气、没有质感的历史在电视这种多媒体载体上焕发神采。笔者在教学中也采用了多种方式, 让历史与现实对接。

对学生来说, 历史既遥远又陌生, 而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 能使他们走进历史, 获得一定的历史感受, 从而使其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四大发明的深远意义, 笔者让学生进行了动手体验。课堂上, 笔者先让学生用毛笔在棉布上写字。经过亲自实践后, 他们发现在布料上写字容易起皱, 而且字也会显得模糊, 从而在对比体验中感受到了纸的方便。在教学印刷术时, 笔者先让学生用土豆、彩泥或肥皂做材料, 动手制作一枚印章, 结果学生要么无从下手, 要么笔刻断了, 要么字刻反了。从失败的动手体验中, 他们感受到了古老印刷术的费时、费力、费材等弊端。此时, 笔者再拿出为学生精心选择的“人”“中”“国”“我”“是”“爱”这六个铅字, 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用这些铅字进行排列组合, 组成词语或句子。比起先前的刻字, 这“排”字活动真是既新鲜又有趣, 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感悟。课堂上的几次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寻找”历史的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与辉煌, 内心涌动着对祖先的敬佩, 为之而骄傲。原本枯燥的历史教学在动手体验中变得灵活生动起来。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并不是瞬间形成的, 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 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 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 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时, 其中的一些片段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师:请自读《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一文, 思考:英国为什么要把鸦片偷运到中国? (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 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说:同学们, 在“每周新闻交流会”上, 不少同学都提到了这样一则报道:“美将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中国欲逼人民币再升值。”还记得我们当时分析的“贸易逆差”“贸易顺差”吗?当时的清政府与英国之间, 谁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学生回答:英国政府。老师接着问:偷运鸦片之后呢?学生回答:清政府。老师跟问:这是一点点贸易逆差吗?不, 是巨额贸易逆差, 中国每年出口的全部货物都抵偿不了进口的鸦片, 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面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我们并没有就事论事, 而是巧妙地将中美贸易摩擦引入教材的学习, 并且就“开放与封闭”的话题进行了辩论。

3.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 篇三

笔者觉得《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所使用的讲述方式和选择历史的细节、角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的困惑与怎么教的难题,所以在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了尝试。

一、精选历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易中天在讲述历史时,对于内容进行了精选,并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让观众感觉不到历史有多么遥远,似乎就近在咫尺。因而,笔者在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找准儿童的兴奋点,巧设悬念,激发其学习兴趣。

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编选了许多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这些历史片段承载着鲜活的生命表达和生动的细节描述。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精彩的故事与画面,引领学生走近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历史情境,还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课堂伊始,笔者引用“秦王批阅奏折”的传说导入,让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知识相传的难度。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大家兴趣盎然。笔者接着又拿出一张普通的学生作业本中的纸张,指着这张纸发出追问:“那我们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有了纸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由于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传说故事,并且拿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作业纸,让原本神秘的故事平添了几分亲切感,便很自然地激发了其探究历史的兴趣。

历史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点”状呈现给学生的探究留有广阔空间。教学中的巧妙设问能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现了圆明园的精美图片,并配以生动的讲解。当学生目睹了圆明园之美,感受了祖国文化内蕴之丰富时,课件出示:“这样美丽的圆明园却被一帮自称来自文明世界的强盗给抢夺一空,为了掩人耳目,还一把火给烧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质疑启迪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挖掘了教材的隐性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二、创设历史情境,神入历史人物内心世界

易教授在讲品三国时,通过他独特的语言魅力,营造了许多历史情境,让听众身临其境,真正让每一个听众解读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神入”。

“神入”(Empatrly)一词是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的,意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把古与今联系起来,使学生积极投入地思考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信仰,思考他们行为的后果。

在执教了《了不起,家乡名人》一课后,笔者根据学生崇拜偶像的特点,在班级中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家乡历史明星”活动。首先引导孩子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偶像,再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心中的家乡历史明星,然后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自觉查阅了很多书籍,对人物的语言精雕细琢,力求合乎时代和人物身份。为了制作道具,他们找来有插图的历史连环画亲自动手模仿制作。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想象,他们仔细揣摩了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收到了让历史再现之效。角色扮演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置身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理解历史人物,从而触摸伟人们高贵的灵魂,学习他们济世忧民的精神,受到心灵的洗礼,增强了爱国情怀。

在教学《悲愤的吼声》一课时,学生对于日本鬼子的残暴深感痛恨。随后笔者又告诉大家:近期,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极力否认他们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罪行,还把中日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所有近代侵华战争都归咎于中国,肆意歪曲历史事实……还没等笔者说完,学生就已气愤不已了。于是,笔者趁机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想一想:了解了这些,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你们该怎样运用历史事实去进行反驳呢?同时笔者提出下节课要召开一个班级新闻发布会。于是,学生开始关注这段历史,他们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途径搜集证据,课余主动与老师探讨。新闻发布会上,大家慷慨陈词,一一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犯下的种种罪行,诉说着内心的愤怒。学生有的用“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作为结束语,有的反复强调“历史是不能改写的”……透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让学生与历史对话,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采用多种方式,让历史与现实对接

易中天品三国除了易教授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之外,还采用了多种手段,让原本没有生气、没有质感的历史在电视这种多媒体载体上焕发神采。笔者在教学中也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历史与现实对接。

对学生来说,历史既遥远又陌生,而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能使他们走进历史,获得一定的历史感受,从而使其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四大发明的深远意义,笔者让学生进行了动手体验。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用毛笔在棉布上写字。经过亲自实践后,他们发现在布料上写字容易起皱,而且字也会显得模糊,从而在对比体验中感受到了纸的方便。在教学印刷术时,笔者先让学生用土豆、彩泥或肥皂做材料,动手制作一枚印章,结果学生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笔刻断了,要么字刻反了。从失败的动手体验中,他们感受到了古老印刷术的费时、费力、费材等弊端。此时,笔者再拿出为学生精心选择的“人”“中”“国”“我”“是”“爱”这六个铅字,要求学生分组活动,用这些铅字进行排列组合,组成词语或句子。比起先前的刻字,这“排”字活动真是既新鲜又有趣,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活字印刷术的感悟。课堂上的几次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寻找”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与辉煌,内心涌动着对祖先的敬佩,为之而骄傲。原本枯燥的历史教学在动手体验中变得灵活生动起来。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并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时,其中的一些片段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师:请自读《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一文,思考:英国为什么要把鸦片偷运到中国?(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说:同学们,在“每周新闻交流会”上,不少同学都提到了这样一则报道:“美将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中国 欲逼人民币再升值。”还记得我们当时分析的“贸易逆差”“贸易顺差”吗? 当时的清政府与英国之间,谁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学生回答:英国政府。老师接着问:偷运鸦片之后呢?学生回答:清政府。老师跟问:这是一点点贸易逆差吗?不,是巨额贸易逆差,中国每年出口的全部货物都抵偿不了进口的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面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我们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巧妙地将中美贸易摩擦引入教材的学习,并且就“开放与封闭”的话题进行了辩论。

4.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 篇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对照我国以前在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经验,谈谈小学低年级在新课程下开设“品德与生活”的意义?

答:在小学低年级设立“品德与生活”课的实际意义:首先,克服了过去小学低年级的课脱离儿童生活、枯燥说教的弊端,使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让儿童在欢快地享受生活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教育。这样不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也会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到满足和升华。其次,由于改变了原来死记硬灌的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会激发学生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和能力都会打下好的基础。品德和生活课程的开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品德与生活”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答:“品德与生活”课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开发性,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目的是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只有广阔的空间才能丰富儿童的体验和发展儿童的个性;(3)“品德与生活”课具有活动性,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

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有以下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另一个是课程结构框架。

(1)“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品德与生活”课在课程目标、内容、形式、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好基础。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以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使儿童在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在与自然、社会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的联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实现怎样的角色转换?进行这种角色转换的意义是什么?

答: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实施,面对新课程的实施,不但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也要面对角色的转换。

(1)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

中国的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如何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如何教学生学习,这一切都由教师决定。教师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只是按自己的意愿安排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整个教学都是由教师操纵,学生按教师的指挥来学习,学习得非常被动。学生由于是被动学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创造性都没有被调动起来,这样的学习效果只能停留在背条条、记概念的水平上,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价值观、态度也不会产生,不会形成学习的能力,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面对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教学主宰者转换为教学指导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导作用。因为学生没有学习过教育理论,对生活的接触面也窄,所以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是教师不可推卸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2)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讲知识,学生记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教者和被教者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生是学,二者没有互动的过程,教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学是学生的单边活动,没有形成一种教学的合力。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师生共同设计活动,共同参加活动,共同在活动中体会情感,领悟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本领,在师生共同融入活动、学习的氛围以后,达到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长进,共同创造,共同构建知识的目的。

(3)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以管理者自居,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管理下完全按教师的支配来活动。在这种管和被管的情况下,学生活动起来受拘束,个性得不到张扬,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发号施令的管理者变成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活动如果没有组织者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只有很好地组织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集体。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想法、创造精神,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活动的小主人,让他们的个性、情趣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通过活动在知识、道德、心理、情感、个性、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收益。、评价“品德与生活”课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答:“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每位施教者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评价,但是主要的方法有:

(1)观察

教师要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作为对儿童评价的一部分。观察法即可以观察儿童的外表,也可以观察他们的思想变化。

(2)访谈

访谈法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了解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变化和状态。教师对学生进行访谈之后要做详细记录。访谈可以个别进行,也可召开座谈会。

(3)问卷法

为了考评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教师可以设计问卷并组织儿童回答。问卷法的过程可分为问卷设计、组织问卷和分析问卷结果。

(4)成长资料袋评价 成长资料袋评价就是用记录的方法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包括学生学习成果、活动记录、学生心得体会、学生表现记录等。

(5)儿童作品分析

儿童作品分析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析儿童作品,了解并掌握儿童的兴趣、特长、做事态度等,从而根据儿童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答:“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儿童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学习做人;

基础是儿童的生活。、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设计时应主意哪些因素? 答:(1)教学设计准备阶段

教学设计准备阶段需要了解以下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 ① 对材料的分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分析,了解教材的结构、知识点和教学意图等。

② 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要调查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态度、情感和学习能力的情况等。这一课将要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学习需要,学生有什么学习特点等,这些教师都要在设计前掌握。

③ 教学标准的分析。分析标准中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要求,准备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④ 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应该提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什么样的教学理论观念,用什么样的教学理论指导这个教学设计。

(2)制定教学设计方案

① 预定教学目标。根据对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自己对教学水平的掌握情况,预测一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后,学生在情感、思想意识、能力和知识方面将发生哪些变化,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② 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③ 设计学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或模式。

④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⑤ 选择教学辅助资源。教学工具,如幻灯、摄影仪、录音机、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等。

⑥ 教学流程的设计。其中包括:全班组织形式、小组组织形式、教学环节的链接程序、教学情境的制造等。教师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巧妙地掌握教学进程,并随时调整教学环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情绪。

(3)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进行完之后,要进行反思,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总结、积累教学经验。领导、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参加评价。7、欣赏本课第二部分“秋天的收获”这一教学设计及案例,你认为其有什么特点和不足,对你有什么启示?

特点是:

1、体现了课程的核心: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做人。

2、教学目的明确:在几个维度上都比较成功地照顾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生活与体验。

3、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进行体验。

5.品德与社会小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买卖活动、

2、理解人们在买卖活动时的不同心理及考虑问题的不同方式。

教学准备

1、较厚的纸张,大小以能够让学舌果农按照比例1:1的`比例画出T恤衫为宜

2、彩笔

教学过程

制作活动

1、以图启发。教师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84~85页,然后问学生的想法。

2、学生制作活动,提出体验活动的要求,让学生进行制作、买卖背心活动。学生要自己设计、制作、定价。

3、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利用这单元学过的内容帮助他们这次活动。

销售和购买活动:

1、作完毕厚,组织学生进行买卖活动体验。要求:不许购买自己制作的产品。

2、买卖结束厚,请学生谈谈感想。制作时怎样想?购买时怎样想?

3、总结。归纳出进行生产和买卖的体会。

布置作业:

6.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六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7.走向开放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篇七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中心”,新的教育体制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着“以学为中心”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能在以老师讲解书本上的故事、书本上的道理、书本上的知识为中心,而是要积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良好的社会道德观、什么是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要做到以学为中心,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品德教育不是书本上的几行文字、几个故事可以阐述的。品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做到以学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主动交出真心去和学生交流,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放开胆子去学习、去探索。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我们要避免发生一种教师按照书本提问、学生盲目去抢答的师生“问答关系”,这种照本宣科的问答行为,只是让学生盲目地记住有关良好品德的行为表现,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我们所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都交出真心,将自己整个生命都投入课堂交流的“问答关系”。举例来说:在教学三年级《世界真奇妙》一课时,教师不可以单纯地讲述世界上各个地区的国家和奇特的文化,而是可以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那些其他国家玩啊?那里与我们这有什么不同吗?”“中国的上边是哪个国家有谁知道?”“四个文明古国是哪几个?除了他们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国家呢?”通过这些简单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对他们已知的世界作出回想和解答,并激起学生对其他他们还未知的世界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对学习课本知识的求知欲。在经历了开课时那场问答之后,学生会不禁在脑海里构想,除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外,世界上还有其他这么多国家。他们那的风景怎样?文化怎么样?整个我们生活的星球又到底是怎么样的?学生带着疑问上课,明白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当然,授课效率大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也更加牢固。

2.联系生活实际,真实教学

为了贯彻落实好“以学为中心”,只通过乏味地讲述课本上的知识和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时刻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生活中掌握品德知识。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走进大工厂》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工厂,带学生去参观工厂,将上课地点从课堂搬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给学生讲解工厂里的实际生产过程,来给学生讲述世界工业发展是怎样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带领学生参观工厂生产的各个流程,看工人们是如何分工合作的,教会学生合作在生活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参观工厂的规章制度,和工人们是如何遵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教会学生在团队中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将实际和知识紧密相连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并在实际中教会学生什么是品德,什么是社会。

二、贯彻任务学习视野下的作业改革

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注重师生交流和问答的特点,要把握住以学为中心就必须贯彻落实好任务学习视野下的作业改革。这一改革主要分为三方面:(1)预学任务。教师必须通过布置学生一定的预学任务,如预习课文找出生活实例等,只有学生做好预学任务,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积极探索;真正做到以学为中心;(2)随堂任务。这个可以是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讲解自己的理解,做好随堂笔记等形式。只有学生积极参与随堂任务,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才能确保课堂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主旨;(3)课后多类型学习任务。这主要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巩固和培养课上所讲解的品德和良好社会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后做一些公益活动,写一下公益文章等多种类型来进行,主要是为了保证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特色融入生活实际中去。

8.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内容 篇八

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来说,其首要特点是合作。因此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首先,要考虑是否能够用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即个体学习不具备达成任务优势。其次,选择恰当的内容还要考虑学习任务的最终指向,即任务目的是不是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任务更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第三,如果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欲望的课题,那么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下面我谈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哪些内容可以用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一、需要调查、了解、研究的内容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我国小学原有的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课程,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或社会课程,它兼具了多重价值,是一门范畴广泛、高度综合的课程。他引导学生进行人类社会与环境,以及相互间关系的探讨,包含了社会科学的重重范畴,如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心理学、道德伦理、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诸多因素,内容体系之庞杂,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了解教学一个具体内容的时候,往往需要引导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获取大量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例如“黄河”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它包含了地理的黄河即地理位置、发源地、上中下游分界点、流经哪里、流域面积、入海口;历史的黄河演变、发展;经济的黄河即大河文明发源地、交通枢纽,工农业生产;正直的黄河即历代统治者和黄河、黄河朝代更迭;自然的黄河即黄河断流改道、水土流失;文化的黄河即历史遗迹、灿烂文明、黄河精神等。这样一条蕴含着丰富内涵的华夏民族母亲河,教师在教学时,无论从哪一点切入都要面临大量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接受和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接收和理解。这些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与交流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与学生合作。

二、操作性较强,工作量较大,个体学习难以完成的内容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中,有许多学生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不一定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认识春天的教学中,其中有“和春天一起游戏”的内容,包括“和风儿一起玩儿”“和春姑娘一起玩”“和春风一起玩儿”的,这些内容会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通过玩纸风车来感受春风。我们可这样来安排:首先,纸风筝的制作要求有合作,而且是师生间的合作。即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制作风车时所需材料的准备,还有固定按钉等难于操作的步骤。其次,第一次感受纸风车在春风中转动要有一个以上的学生参与。最终,学生在汇报时要有多个成员发表意见,以便证明感受的广泛性、共同性。

三、难以形成普遍认知的社会性课题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对于一些社会性问题,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者很模糊的认识,这种情况下需要统一认识,形成普遍的社会认知。例如,社区学习中“各扫门前雪”的认知,学生已有的相关认知都来自他们零散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对该行为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邻里间各扫门前雪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的,这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时,教师在组织教学就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要求居住比较近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指定完成小区或邻里的服务性任务,然后大家利用采访、观察等学习方式收集居民对服务性任务的反馈,得出大家更需要其乐融融、互相照顾、互相关心的邻里关系的结论,从而统一认识,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四、答案不唯一,学生有争议,需要不同观点碰撞的内容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教材中提出的许多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发现、感悟和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该课程还鼓励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鼓励学生就不同观点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在品德板块有很多两难的选择,需要学生各抒己见。在集体授课的课堂上,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发言机会要少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因此,这样的选题适合组织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中,使各自的观念逐步完善、成熟。这种操作的价值不在于最终形成了什么结论,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提升了自我认知、社会认知。

五、分享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信息的内容可作为合作学习内容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将自己独有的经历、经验和信息与伙伴进行分享。例如,在教学世界风情内容时,小伙伴们除了要搜集图书文字、媒体图像等资料外,学生还要把自身的经历,甚至是更加直观的资源,与小伙伴们共享。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各自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展示,如展示照片、录像等资料;将父母、亲属带来的各地美食与伙伴共同品偿;把家中来自各地的工艺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经历中难忘有趣的影像片段;向学生汇报自己经历中最大的感受等等。总之,只要能体现中华灿烂文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都可以与同学交流共享,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上一篇:“爱心直通车.两节送温暖”活动方案下一篇:环保部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