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简报

2024-10-11

综合实践课程简报(精选8篇)

1.综合实践课程简报 篇一

上口镇南邵小学坚持“二结合一延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南邵小学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立足学校实际,做到“二个结合”“一个延伸”,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

二个结合:一是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学校明确要求全体党员争做先锋模范,发挥示范辐射影响,带领更多的教师在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上实现双提升。实现“以党员带群众”的从点到面的师德建设模式。二是与校园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学校提出“立足师德建设,抓好校园安全”的活动口号,学校利用每天下午办公1小时,组织教师学习转变发展方式实践活动简报和校本培训,明确要求全体教师增强工作责任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多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多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多与家长信息沟通,多与学生坦诚交流,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发生,使教师在提高自身师德的同时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一个延伸:把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着力点从职业道德教育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延伸。学校首先要求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清廉从教,把好“职业道德”第一关。以此出发,进一步组织教职员工学习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倡导教职员工争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表率,时时处处不忘教师身份,随时随地展示良好形象。

通过学习南邵小学的全体教师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教学和生活中。(李华)

2.综合实践课程简报 篇二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首先,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能自由、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 是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时代的要求,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

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通过活动, 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 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和创新精神, 并促进个性生长。它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了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首先, 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而还应当重视身体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体验性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从这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出发, 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他人、社会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而发展学生完满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均衡发展。

其次,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 让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会, 融入自然,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开辟了大量空间。它反对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倡导自主探究和实践, 在自主探究中, 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 它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关照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经验, 以开放性的内容框架, 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表现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体验性课程, 指导教师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就学生的发展而言,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 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 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1.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2. 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核心就是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指导要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 引导学生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以任务为取向, 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

3. 教师要改变学生观

教师是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究, 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积极的引导, 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4.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

教师必须以启发式的引导性的教学取代知识灌输, 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这样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5. 教师要转变评价观

评价功能在于提供反馈以改进学习,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注重过程,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展现个性化的存在, 展现多元的思维能力和发展的潜力。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它的推行必将对学校课程带来新的生机和改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 让我们用行动让新课程中的亮点亮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综合实践课程简报 篇三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

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首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就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针对小学开设软陶制作;针对初二学生开设书报架制作课程;针对高二学生开设自行车拆装的木工课程等。同样的,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摒弃功利性的教学心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计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关注活动过程。在讲授、演示过程中采用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自主学习。

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充分体现个性的机会,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特点、认知程度、情意特征和个性状况。

二、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模式,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上存在这样一种误区:有一些教师性子比较急,看见学生一时出不来效果、不会做了,就大包大揽地帮助学生完成。笔者认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究,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交流。学生在出现操作错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自觉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

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许多综合实践课程是兼以培养团队合作为目的的,笔者观察发现综合实践课程一些学生不动手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团队合作的介入,不免有个别学生会产生“自己不动手也反正有人做”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作,适当地进行点拨。如提供一些合作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让学生自我反思、讨论,明确目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应该在团队合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在团队合作中信任、目的、责任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一个优秀团队应该具备的条件,也是今后融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四、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注重采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都要多元化、多样化。在评价阶段,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的思想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多元化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激发了学习兴趣。多元化评价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機制,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和升华。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应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

综合实践课程需要直观教学,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多媒体介绍课题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风筝制作课程中,笔者插入了全国花样风筝比赛的视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作环节通过特写镜头把操作环节中的重点、难点凸显出来供学生参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篇四

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必修课程。开设这一课程,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养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关注社会与人生,努力创造和实现积极的人生价值。

一、课程目标

(1)学校概况

①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有学生550人左右,学生主要来自本乡镇,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毕业后分别升人普通高中、职校技校学习,还有直接走向社会。学生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好差不等,但探究和实践能力普遍不强,日常生活习惯于依赖家长。学生家长虽然文化水平差距较大,但由于社会的发展,普遍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趋向于单一的升学目标,忽略对子女的劳动、参加社会活动、信息技术学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②我校教师虽然大都是大学毕业,但专业性都比较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教学的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缺少基本的认识。

③我校是乡镇中学,由于经费的问题,我校微机房等基础设施并没有同步增长,劳技课教学器材尤为匮乏。

(2)根据以上所分析的情况,初步确定学校综合实践课的课程目标为 :

1、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鉴赏和创造真善美的能力。

2、使学生乐于参加社区活动,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关心他人的疾苦,热心帮助他人;善于尊重他人,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科学,能够操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能够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搜索利用信息,能够设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程序。

4、使学生善于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对现存的东西思考质疑,提出改进改善的建议和设想。

5、使学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独立的和健康的生活素质。

6、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思考自己成人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努力方向,初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纲要》强调学生应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纲要》认为应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

根据《纲要》的这些阐述和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家务劳动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形成关注社会的意识,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对小制作小发明有浓厚的兴趣。

2、学时安排:每周5课时

3、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要领,有一定的搜索、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指导学生逐步学习和从事煮饭、烧菜、洗衣服等家务劳动;学习花卉的栽培;学习处理自行车的简单故障。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定点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设立和打扫社区包干区。

研究性学习:在各科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的同时,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丰富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①参观附近乡镇,了解近几年农村的发展变化。

②参观龙湾双丰村,了解农业生产的生产过程,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学生观察校园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

2、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围绕下列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①交通安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②本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③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④关于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⑤所居住的社区卫生现状及对策。

三、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决不能沿用通过量化手段来划等分类的评价方式,也不能沿用只有教师评价的单一途径。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应着重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因此,我校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进行以下评价和评价方式。

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①对每位学生发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记载卡,由学生自己填写。

②组织学生对自己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着重分析自己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收获,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③教师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作观察记录

2、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要求每位学生在下列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学习结果交老师评价或小组评议:

①对自己的课题总结或研究报告。

②主题演讲。

③自己设计的方案、模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提供的学习结果作出以肯定和建议为主的评语式评价。

四、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师在这门课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作用。因此,评价教师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情况,决不能沿用均分、优秀率等考核指标,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而应着重考查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观察记录等等,因此,我校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的情况进行以下评价;

1、评价的内容

教师所拟订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情况。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记录观察。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语。

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总结。

2、评价的重点

着重评价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着重评价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是否严密周到、科学合理,各项措施是否到位。着重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是否贯彻”综合”的原则,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是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

3、评价的方式

教师自评:教师对自己一定阶段的指导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成绩,找出

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备课组互评:以备课组为主,以探讨改进综合实践课程为目的,相互评议。学校评价:学校由职能部门依据备课组的评议情况作出评价。

五、对综合实践课的管理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领导小组,该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该领导小组,并分工负责。

2、成立综合实践课对外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学生外出调研、考察等工作。

3、落实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考察调研的定点单位。

4、制定学生外出调研、考察审批制度,学生外出活动应精心组织,落实好措施,各年级、各班级组织学生外出应按规定程序报批,得到批准后,方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 篇五

活动一:向英雄致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了空前的耻辱,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的灾难,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知道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为了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怀有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激发他们对英雄们的热爱与怀念。教具:

幻灯

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英雄赞歌》配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通知

队员们做准备

二、表演节目

1、表演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2、全班齐唱《英雄赞歌》

三、幻灯出示有关英雄纪念碑的图片

1、观察、讨论:“你们明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意思吗?”

2、交流

四、采访计划

1、我想知道英雄的读书经历。

2、我想知道英雄在工作中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五、想一想

1、怎样与英雄取得联系?

2、通过提问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吗?

3、将自己和英雄作比较后,我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分别是什么? 活动二:采访身边的英雄

教学目的:

1、通过采访英雄了解英雄的事迹。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采访身边的英雄

教具: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选择采访对象

注意:要采访的英雄在我们这个地区吗?

和他联系方便吗?

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确定要采访的英雄是谁?

二、采访计划

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后,列出一个详细的采访计划。

1、采访目的2、采访地点

3、采访时间

4、记录工具

5、采访内容

要知道:

1、英雄的读书经历

2、英雄在工作中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想一想(幻灯出示)

1、怎样与英雄取得联系?

2、通过提这些问题能达到采访目的吗?

三、归来话英雄

对采访记录进行整理。

活动三: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教学目的:

1、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2、学会设计问卷和发放回收问卷。

教学重难点:

设计调查问卷

教具:

幻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确立调查内容

我们想知道的问题有:

1、小学生和初中生心目中的英雄是否一样?

2、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目中的英雄是否一样?

二、设计问卷

1、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共

人。其中,小学生有

人,初中生有

人,男生有

人,女生有

人。

2、根据调查内容,设计问卷。

三、想一想:怎么发放和回收问卷?

问题是否简单清楚?你和同伴能在几分钟内轻松回答这些问题?

四、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1、我们一共回收了

份问卷。

2、我们根据问卷回答情况制作了“英雄人物榜”。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篇六

王坟初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等要求,切实规范学校课程管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特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一、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其设置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等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对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要求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领域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指定领域。除此之外,还应该整合“五个一”成长工程、千名名家进校园、学生社团、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班团队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等内容,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至9年级每周3课时。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每周1课时,单独排入课程表;其它课时用于安排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活动内容。

三、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一)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认真落实课程方案要求,规范课程设置,将综合实践活动同其它学科课程一样,呈现在课程表上,并在中小学课程管理系统中公示。做到按时开课,任何学科、教师不得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的课时计入相应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

(二)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立足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加强校内实践活动场所的建设,通过建设专用活动场地,更新或改进仪器、设施配备,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实效性;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特色鲜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科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以整合的方式处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之间的关系,要充分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拓展,结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课题的形式将有关内容融合在一起实施,不能简单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成相对独立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或指导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要强调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杜绝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学生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的关系、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关系、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等。

(四)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1.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等级评价。评价以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表现为主,兼顾效果。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表现计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必备条件,同时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7.综合实践课程简报 篇七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8.综合实践课程简报 篇八

【摘 要】为加快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紧密融合,推进育人模式转变,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共同组织开发微课资源,各地教育技术部门、教研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响应和高度重视这项活动,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微课资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科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指导力微课程 开发

微课是一种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全新资源形态和建设模式,具有传统资源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浙江省高度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完成浙江微课网平台搭建,并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共同组织开发微课资源,截至目前,浙江微课网资源总量已达7700余个。这些微课资源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形式灵活,有学科指导类微课(以突破学科学习重难点、辅助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兴趣拓展类微课(以满足学生知识拓展、兴趣培养、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和教师培训类微课(以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提升技能等为主题)。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给广大师生带来了灵感和帮助,很好地满足了师生灵活自主、泛在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边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是应用于教师培训或者研修的项目微课程,是基于微课技术运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因此,要如何利用微课程的资源优势说明和传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理念和策略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增设,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教师需要在课程指导中,突出课程独体价值和功能,并且通过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开展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课程指导中教师要面对一些常见问题、典型案例和指导策略,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反思,形成相应的课程指导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像其他学科课程内容那样界限分明和系统化,而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教师如何通过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需要确定教师培训的内容和结构,基于课程指导需要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开展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通过常见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典型活动案例来提升课程指导能力,同时要针对微课的特点,需要精致和细化案例素材和解析重点。教师培训只是一种培训情境和场域的形成,开放的资源建设理念是必要的。因此,开放的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理念是其中需要形成的概念。

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开发过程

为规范微课程开发,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和浙江省教育在教研室制定了《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评价指标》。《规范》要求,开发的每一门微课程应包括微课程基本信息一套、知识结构图一套、知识点清单一份、阶段性测试卷两套、按要求编制的若干知识点学习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其中,每个知识点学习资源含微视频、三个微练习及相关答案、一份学习任务单及其他。为确保微课程建设质量,本微课程开发严格遵照《规范》要求,以团队组建、整体规划、分组建设、汇总审核的步骤有序开展。

(一)团队组建

单一的课程研究骨干和单一的技术精英是不能完成这项融合性微课程的项目开发,团队的组建需要有教师培训、技术运用和课程研究三者的融合。

团队最后由7位成员组成,其中教研员4名、骨干教师2名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1名。具体如表1:

(二)整体规划

1.微课程的主旨

确定本微课程的主旨为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或高级研修,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案例分析教师指导的问题和指向,学习和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课程价值与意义,对相关理论要素进行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结合相关的课程实践案例認识与思考,开发和指导相关的主题活动,理解学校传统文化活动与德育活动走向课程化的方式与路径,初步形成课程研究的意识和课程指导能力。

2.微课程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又称“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知识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本微课程通过常见问题解说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的区别,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学校节日等活动的指导目标,能正确进行相关的活动指导;最后通过难点问题解惑,进一步提升指导能力,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评价设计,见图1。

图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知识结构总图

知识结构图能帮助学习者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快速而有效地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根据微课程内在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每门微课程制作一套统一的知识结构图,即每个知识点有一个知识结构图。如校园活动指导案例解析这个点的知识结构图,见图2。

3.设定微课程模板

本次开发的微课程定义为:针对某一知识或主题,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相对完整知识结构的微型课程资源。区别于单一的微视频,在微课程中微视频只是单个知识点的其中一个要素,且各个知识点之间在内容上是有机整合的,在形式上要有统一的风格。因此,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设定了统一的模板,模板对课件首页和尾页的格式、页面的主色调以及标准志性元素都做了统一规范和要求。

(三)微课制作

根据整体规划要求,将微课程各个知识点的开发任务分解给项目组各成员。下面以《探究活动案例解析——小组循环调查模式》为例,介绍单个知识点的具体开发过程。

微视频是每个知识点的主体。微视频制作可以采用视频拍摄、屏幕录制、多媒体软件合成或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式进行。本次微视频制作采用的是先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录屏,然后用camtasia studio7合成优化的方式完成。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教师培训类微课程是2015年浙江省微课程开发活动新增加的类别,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只是以此为契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教育技术和教研部门应加强合作,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王同聚.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6):107—110.

上一篇:儿童的谜语脑筋急转弯下一篇:村庄规划所需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