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改革迫在眉睫(精选4篇)
1.高二历史改革迫在眉睫 篇一
「原创」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的崛起 北魏统一北方 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情境再现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了解北魏改革的背景,认识民族大融合趋势是前提,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基础,认识杰出人物在改革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激化 冯太后和 孝文帝 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2.北魏统一北方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和有利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从“北魏骑马武士俑”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指出:北魏骑兵通过纵横驰骋,骁勇杀敌而迅速崛起,最终统一了北方。当然北魏的崛起是与北魏强大的军事势力有关。然而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够马背上治天下呢?可见孝文帝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孝文帝通下决心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哪?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提问:北魏使如何崛起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拓跋部的祖先是鲜卑族,居于大兴安岭附近。386年正月,拓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通过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外进击强敌,逐渐将北魏的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3,把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3,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 2.北魏统一北方 439年北魏灭北凉,重新统一黄河流域。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提问:北魏统一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问:北魏为什么能够统一黄河流域?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顺应历史潮流,拓跋的强大,拓跋焘的个人贡献等。 提问:太武帝拓跋焘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拓跋焘注意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劝课农桑,崇尚节俭,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越来越多的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提问: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怎样的局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北魏面临的尖锐的姐姐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统治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简单介绍北魏阶级矛盾尖锐的表现后,进一步指出北魏造成的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是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激化是北魏当时面临的另一严重危机。北魏政权建立,无论社会发展还是文化水平都落后的部族。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在进入中原过程后,野蛮的屠杀和对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奴役,使民族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让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内容分析概括北魏实行的民族政策和造成的结果,然后教师指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 提问:冯太后对孝文帝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对改革的作用,最后指出:过对汉族先进文化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于是一场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的改革由此掀起了。 【课后研讨】 谈到北魏的历史,拓跋、拓跋焘、冯太后、孝文帝一个个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为鲜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你认为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否具有决定性?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思路:一个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这为历史发展的多次史实所证明。一位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一个具有改革的胆识和勇气历史人物,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此题目以学生自我认识为主体,注重联系史实。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课小结】 439年北魏于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的开拓者拓跋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后,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推动了孝文帝改革的出现。
2.历史总结:高二历史备课组小结 篇二
一、基本情况
1、教师本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由我和另一老师组成,负责高二的历史课教学。我教7、8、10班,另一老师教6班和9班。我们都经历过高考,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上都能独挡一面,而且性格都比较温和,相处融洽。
2、学生本学期,高二有5个文科班(6、7、8、9、10班),共约310名学生。
二、前阶段的工作
1、制定了整个学期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并就备课、上课、作业、测试等环节进行总体规划。
2、每次备课组活动都非常注意总结上星期集体备课的成功与不足。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分工合作,群策群力,不因一人有限的才智而遗漏重要知识点,使教学计划顺利进行。
4、狠抓落实。无论考试还是练习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对待,狠抓落实,夯实基础。
5、统一使用所有练习、所有试卷,所有提纲,统一行动,统一部署,统一安排时间复习,绝不单干。个人的利益绝对服从于集体利益。
6、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制定出复习方案,明确复习范围、制定复习计划、复习提纲。
7、针对高二期末测试,制定出复习方案,明确复习范围、制定复习计划、复习提纲。
8、针对高三一轮复习,制定出复习方案,明确复习提纲。
三、成绩:超额圆满完成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目标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1、基础知识仍是每年考查的主要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仍要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做到点点过关,人人过关,关心每位同学的成长和发展。2.在文科实验班中有些学生尚欠分析问题的能力,死读书现象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能力培训,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篇三
一、成绩分析
本次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第二部分为材料题,由三道大题组成,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试题从总体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
1601班参加考试人数为18人,平均分为77分,及格人数15人,及格率83%,比期中考试有所提高。
二、存在问题
高二历史教学,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分析试卷的结果看,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平时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知识点落实不能真正的到位,史实混淆。学生的课堂效率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分别在哪一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学生记得不准确,就搞混了。上课讲过多次的知识点,提问之后,学生都说会了、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有一部分人不会。这还是与学生沟通少,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对学情把握不到位。2.拘泥于课本,训练题做得较少,不规范,导致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比较差。比如最后一道材料题问对喜歌剧诞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核心及影响,实际就是在考查启蒙运动的核心和影响,换成材料题学生就不会答。
3.上课老师讲的过多,学生学习时间少,节奏比较慢,以至于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期末复习,基本上是上完新课就只有一周复习时间(五节课)。
三、改进措施
俗话说“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对于教学本人下学期计划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认真落实教学进度,把握好上课的教学进度和节奏。2.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纪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动态。课堂上把“教授过程”变为“学习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解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做到教学问题化,知识系统化。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及展示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3、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命题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常变的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学科知识。历史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重在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狠抓基础,课堂上帮助学生梳理框架,理顺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历史意义。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采用背诵、默写的方式落实知识点。4.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答题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讲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注重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注重对“历史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不拘泥于课本,学习思想文化要联系政治史、经济史,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力求知识的融会贯通。
平时训练落实到实处,选择一些典型试题进行变通训练。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答题方法的指导。如何审题,如何抓题眼,排除法的运用,语言的组织能力的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等。特别是材料题的做法,一定要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把教材知识作为理解材料的背景。
4.高二历史过关题 篇四
1.洋务运动的主张及评价?
主张:中体西用: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评价:促进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
但其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不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实现富国强兵。
2.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3、维新思想主张。
主张: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观点有力的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并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②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内容、评价。
背景:(1)政治方面: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进行反动统治;中国依然面临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
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评价:(1)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高二历史改革迫在眉睫】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优秀07-23
高二历史午练08-19
高二年历史方法10-15
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06-19
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分析06-27
高二历史月考题二汇总07-20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07-04
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10-05
高二上学期历史教师工作总结06-28
高二上半年历史知识点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