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研修课课堂实录(共5篇)
1.搭石研修课课堂实录 篇一
搭石课堂实录整理汇总
搭石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呢?东星资源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搭石课堂实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搭石课堂实录一
一、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介绍作者的家乡,引入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准,并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交流:
(1)知道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指名读,出示句子。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溪的?
引读:人们出门工作,必须……
人们走亲访友,必须……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人们的生活怎么样?(麻烦、累)
(3)再齐读课文写“搭石”的句子。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生1:方便
生2:不仅方便,而且增加了邻里友谊。
生3: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研读体悟
1、默读2-4自然段,找找家乡人走搭石的景象,想想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 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读词语。
像搭石一样练读课文。
什么叫“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的?(有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我们带到画里?)
音乐起。谁能读出诗一样的味道来?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读,齐读。
2、这一行人走出了音乐美,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行人走是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么样的呢?
找到相应的句子。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心灵很美,是一种互相谦让的美)
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这种美吧!齐读。
3、如果碰上青年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仔细读,哪个词语在你心中轻轻一擦?(理所当然,伏)你们都有自己的读书感受。
理解“伏”。在甲骨文时代,狗是最忠实的,那样虔诚,那样恭敬。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这个字。
我现在是老人,谁来当当年青人?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不需要)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个年青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透过这个“伏”字,我们也看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4、拓展:
假如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
有很多的假如,家乡的人,也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吗?
咱们写一写吧,想一想后再写多好!
四、课堂结语
也许有一天,家乡会铺上桥,建上路,也许搭石有一天会消失了,但是搭石的美,会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
搭石课堂实录二
课前交流:
师:老师的家乡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那里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而且新疆还被誉为“歌舞之乡”。今天,老师要表演一个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课件出示新疆风景图片,配音乐,老师表演新疆舞。精彩的表演赢得学生、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领略了老师的家乡新疆的美丽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轻音乐起)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生看)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21.搭石——
师:像老师这样读,21.搭石——(声音干脆利落)
生齐读:21.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同学们读课文特别认真,什么是搭石?谁来用课文的句子回答。
生: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两尺(应是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同学们听出来没有,他读的时候有什么问题?
生:他总是还没到停的时候就停了一下。
师:停顿上有问题,请以后改正,好吗?他有个字音没读准,谁听出来了?
(生沉默)
师:认真倾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以后可要注意了。刚才他把“二尺”读成了“两尺”,一起来读。
生:(齐读)二尺。
师:再读。
生:(齐读)二尺。
师:对了,读课文一定要把字音读准。(“间”变红)这个字是多音字。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准确,他读的是几声?
生1:四声。
师:对了,读给大家听。
生1:间(jiàn)隔。
师:一起来像他这样读。
生:(齐读两遍)间(jiàn)隔。
师:它还有一个音,谁知道?
生:间(jiān)。
师:组个词,好吗?
生:黑白相间(jiān)。
师:应该是黑白相间(jiàn)。平常我们经常说的时——
生:时间。
师:再读课文里的字音——间(jiàn),读词——间隔。
生:(齐读)间隔。
师:“间隔”是什么意思?
生:距离。
师:课文里指的是距离,是什么之间的距离?
生:是搭石之间的距离。
师:回答得真好,掌声送给她。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
生:会脱鞋——
师:把问题回答完整。
生:如果没有搭石的话,人们会脱鞋绾裤。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绾”是什么意思呢?
生:绾裤的就是卷起裤子。
师:在这里脱鞋绾裤的“绾”就是把裤子卷起来。把鞋子脱掉,把裤子绾起来,这就叫——
生:脱鞋绾裤。
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很麻烦。
师:把话说完整。
生1:我感受到人们来来去去很麻烦。
生2:人们上工时,收工时,赶集时,访友时等等都感觉很麻烦,因为都要脱鞋绾裤。
师:是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这还是在夏天的时候。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生:搭石。
师: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注意了“二尺”,读。
生:二尺。
师:再读。
生:(读)二尺。
师:什么样的石头?
生:平整方正。
师:对了。平整方正的石头。把“平整方正”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平整方正。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搭石是用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的石头组成的。
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觉得搭石怎么样?
生1:有了搭石后,人们很方便。
师:除了方便,搭石还给了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2:我觉得搭石很美。
师:多好啊。你们和作者刘章爷爷想的是一样的,他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就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了搭石的美,谁找到了?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师: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师:我们现在来交流吧,谁来说一说?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请坐。(课件出示语段)同学们来看他找的着这两句,(“行”变红)这里面也有一个多音字,他读的什么?
生:一行人。
师:对了,一行人。这些在搭石上面行走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对了,再读一遍,一行人——
(生读)
师:它还有个读音是什么呀?
生:行(hánɡ)。
师:组个词。
生:行(hánɡ),银行。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我们来读一读。先自己练习读一读,等会儿请小老师带读。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她读对了,同学们跟读两遍。
(生读)
师:小老师当得不错,同学们读得也很好。
师:那么,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
生1:协调有序就是很整齐,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
师: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她刚才说人们走搭石的时候一个挨着一个。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搭石,感受一下什么是协调有序。
师: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
师:(引读)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对了,就这样。哪个组来走一走搭石?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如果没接上,你们就会掉进小溪里的。(师读,但学生没弄明白要求,师把要求重述一遍)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两遍)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地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对,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师板书“协调有序”)
师:再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两句,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画面的美呢?
生1: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把话说完整。
生1: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怎么啦?
生:他把“人影绰绰”的“绰”(chuò)读成了cuò。
师:你再把“人影绰绰”读一遍。
生1:读。
师:“人影绰绰”的“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师:同学们来看,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第三种解释:形容姿态柔美。
师:对了,在这里”人影绰绰”的“绰”形容姿态柔美。多么柔美的姿态呀,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着两个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1: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读得很准确,谁来带着感情读,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美。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幅画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多美呀,把我们带进了画里,请同学们像他一样读读这两个词。
(全班读)
师:再柔美一些,读。
(生柔美地读)
师:多美呀!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句话。
(生自由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大声地读,同学们小声地读。
(师配乐朗读)
师:是啊!它不但是一幅美丽的画,而且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
生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全班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无数次走过搭石。每次走过搭石,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请女同学读——
(女生有感情地读)
师:刘章爷爷一遍遍走在搭石上,一遍遍数着,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请全班同学再来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全班同学再次融情朗读)
师: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来说。
生: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经常到山里的人……”
师:“俩人”,跟着读两遍。
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都是让对方先走。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这两个人很谦让。
师:多好的一个谦让,他读懂了家乡人美好的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部分内容。
(生齐读)
师: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里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读两遍。
生:fú,fú。
师:“伏下身”的“伏”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动作来表示?(到讲台上表演给大家看)
(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注意年轻人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伏下身子”就是把身子——
生:弯下去。
师:年轻人恭恭敬敬地弯下身子,还把老人安安全全地背过小溪了。
师:(采访一男学生)年轻人,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啊!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年轻人会因为老人没有向他表示感谢而感到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板书“理所当然”)同学们想一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别的老人来过小溪,他会怎么做(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那如果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肯定会有其他人怎么做?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对了,通过这一个又一个人的“理所当然”,你们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家乡人孝敬的品格。
师:孝敬的品格,再这里应该用——
生1:尊敬。
师:他用了一个词——尊敬,家乡人非常尊敬老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尊老,敬老已形成民风、乡风。家乡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让我们看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真是景美,人更美。
师:难怪作家刘章爷爷由衷地赞叹道:(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全班齐读该句)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师: 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
生1:一位妇女。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一位妇女?
生:一位妇女抱着小孩。
师:把话说完整。也许会有——
生1:也许会有一位抱着小孩子的妇女来走搭石。
师:人们会怎么做?
生1:会帮助她,背她走搭石。
师:是把她背过去吗?是帮她——
生1: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师:谁再来说说还有什么样的人来走搭石?
生2:还有上学的小姑娘来走搭石。看,那个小姑娘很胆小,年轻人看见了,把她抱过去。
师:多好的年轻人哪!还有没有人走搭石?
生3:会有带着行李的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们会帮助他们把行李提着,扶着他们过搭石。
师: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生动笔写。师巡视,并提醒:写完的同学读一读,把句子写完整)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没写完的也没关系,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假如有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走搭石,人们总会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师:还有吗?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就交流到这儿。
五、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师:同学们,这条搭石静静地躺在小溪里,它们任人踩,任人踏,默默地为大家做贡献。难道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这搭石吗?
生:还有家乡人。
师:对了,还有像搭石一样默默奉献的家乡人。我想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纯朴、善良的家乡人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里。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家乡人的美?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搭石课堂实录三
老师:昨天咱们已经见了面,还记得我是谁吗?
学生:姜老师。
老师:是啊,今天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这一回生,两回熟,咱们算是老朋友了。其实,就是咱们不见面,咱们的关系也够亲密的,因为我们“共饮家乡水,同为烟台人”哪。说起咱们的家乡,那可真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啊!今天谁能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处家乡的美景?
学生:(介绍)
老师:很美。
老师:是呀,为家乡骄傲!
上课。
教学过程:
老师:(出 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老师:看老师板课题。
老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 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老师: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知道了什 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学生: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老师:你找得很准确,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
(生再读)
老师:好的,孩子们,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学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老师:这个“绾”是一个生字,什 么意 思呢?
学生:卷起来的意 思。
老师:哦,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学生1:脱鞋绾裤
老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学生2:脱鞋绾裤
老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学生3:脱鞋绾裤
老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学生4:脱鞋绾裤。
老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 么?
学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有体会,你还想说)
学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是啊,你来。)
学生3:还会很麻烦。
老师:是的,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有了这样的理 解,我们再来读读什 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老师:了解了什 么是搭石,读了课文以后,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学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老师:是的,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2.搭石研修课课堂实录 篇二
一、创设情境, 精心导入
老师: 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看两张PPT图片 ( 如图1) . 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 第一张是氯气的颜色状态, 氯水的颜色, 氯气与金属钠、铁、铜、与非金属氢气反应的现象, 以及氯气使鲜花褪色的现象. 第二张是氯气的用途、用于消毒、制漂白粉 ( 液) 、制塑料等.
老师: 很好! 氯气化学性质活泼,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单质, 也是高考中的常考点, 今天我们复习氯气的性质. 请同学们把学案拿出来, 我们来看一看课前自主复习情况.
二、展示反馈, 构建网络
教师随机抽了第3小组一位同学, 该同学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主复习学案 ( 如自主学习) , 并讲解. ( 教师在黑板上最右边给第3小组加1分)
例下面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根据图2填写表1.
老师: 感谢这位同学的讲解和展示. 对这位同学的讲解大家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十多位同学举手, 教师抽了第5组一位女生发言.
学生: A装置的方程式应注明氯气是足量, 因为氯气先氧化二价铁离子, 再氧化溴离子, 只有当氯气足量时才能都被氧化.D装置中氯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应该是可逆的.
老师: 还有不同看法吗?
几位同学举手, 教师抽了第8组一位男生发言.
学生: 我对刚才同学的发言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这是一个连续装置, 对靠前的装置而言, 氯气应该是足量.
老师: 这位同学更正得很好. 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然前一同学能考虑到量不同反应不同, 也是很不错的. ( 教师给5组、8组各加1分)
老师: 下面让我们根据刚才的展示和教材内容进行氯气性质的知识构建, 请同学们在学案上画出氯气性质和用途知识网络图. 略……
老师: 好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学习的效果, 请同学们完成“检测反馈”, 时间2分钟.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老师: 好, 时间到, 哪个同学来展示? ( 学生踊跃举手) 教师随机抽了第2组一名女生, 该生上台展示答案 ( 如, 检测反馈) .
检测反馈:1. 灼热的铁粉中通入少量的氯气进行反应, 其产物是: FeCl3; 将少量Cl2通入到FeI2溶液中如何反应,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 Cl2= I2+ 2Cl-.
2. 在滴有石蕊的SO2水溶液中逐滴加入氯水, 其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再变为红色最后变为无色; 反应方程式为SO2+ Cl2+ 2H2O = H2SO4+ 2HClH2O + Cl2HCl +HClO
老师: ( 教师给2组加1分) 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可向展示的同学提出来.
学生: 我想问的是第2题中过量铁与少量氯气反应能否生成氯化亚铁? ( 第3组一名男生主动站起来, 教师给该组加1分. )
学生 ( 展示的同学) : 不能. 此处是在非水溶液中, 在水溶液中过量的铁才能把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
老师: 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 教师稍停顿) 没有了. 好. 展示的同学回答得很好, 帮同学消除了心中疑问. 其他同学也做得不错, 说明大家掌握得很好, 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三、实验探究, 突破难点
老师: 同学们, 我们知道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 氯水中含有哪些溶质分子和离子呢?
学生: 氯水中的溶质分子有氯分子、次氯酸分子, 溶质离子有氢离子、氯离子、次氯酸根离子.
学师: 氯水有哪些主要性质呢?
学生: 酸性、氧化性、漂白性、能与银离子产生沉淀.
老师: 好. 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验, 探究氯水的主要性质. 并做好交流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答疑.
老师: 好了, 各组基本上都完成了. 哪个组来展示交流? ( 学生踊跃举手) 请第7组的同学来展示交流.
学生: 在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产生了白色沉淀, 证明氯水中含有氯离子, 能与银离子产生沉淀. 在氯水中加入碳酸钠固体, 产生了气泡, 证明氯水有酸性, 含氢离子. 在氯水中加入有色布条, 布条褪色, 证明氯水有漂白性, 含次氯酸.
老师: 很好! ( 教师给第7组加1分) 第7组的同学通过实验证明了氯水的酸性、漂白性、与银离子的反应. 其他组有补充吗? ( 学生举手) 请第6组的同学补充.
学生: 我们观察到氯水呈淡黄绿色, 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 说明氯水中含有氯分子.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无现象, 滴加氯水后, 溶液变为血红色, 证明氯水具有氧化性. 但我们不知道, 这是氯分子还次氯酸分子的作用?
老师: ( 教师给第6组加1分) 哪个组能帮助解答? 好, 第5组的同学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 我们认为氯分子和次氯酸都能氧化二价铁离子, 但在新制氯水中氯分子浓度远大于次氯酸分子浓度, 因此, 我们认为在这里主要是氯分子起作用.
老师: 很好! ( 教师给第5组加1分) 第5组的同学从量上、从反应的概率上给我们做了解释. 能被氯气氧化的物质, 在与氯水作用时主要是氯分子在起氧化作用, 如, 与二价铁离子、碘离子、溴离子、亚硫酸根离子等. 还有其他方法吗? ( 学生举手) 请第1组的同学补充.
学生: 我们在石蕊试液中逐滴加入氯水, 溶液先变红, 后褪色, 证明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老师: 好. ( 教师给第1组加1分) 上面各组交流的方法都很好, 可能其他小组还有其他证明方法, 限于时间关系, 课后再进行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参考屏幕上老师归纳的检验氯水性质的方法, 整理、完善学案.
师生交流、评价, 多种视域融合完成知识建构,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
四、随堂巩固, 归纳总结
老师: 好, 下面进行课堂巩固练习, 时间2分钟.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老师: 好, 时间到. 这样, 请组内同学交换互批, 相互讲解, 并推出组内答得最好的同学.
老师: 哪个组拿来展示? ( 第5组主动提供学案)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的解答 ( 如课堂巩固) . 啊! 字迹非常工整, 其他组有补充吗? ( 教师给第5组加1分)
课堂巩固:1. 能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Cl2的原因是H2O +Cl2H++ Cl-+ HClO, 饱和食盐水中Cl-浓度很大, 抑制Cl2与水的反应, 同时降低了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2. 提高氯水中次氯酸浓度的方法是在氯水中加入不与氯气、盐酸反应的弱酸盐, 如CaCO3.
学生: 提高氯水中次氯酸的浓度还可以加硝酸银溶液. ( 第3组同学站起来回答)
老师: 可以吗?
学生: 可以.
老师: ( 稍停顿) 极稀硝酸银溶液可以吗?
学生: 不可以, 浓度太小, 使溶液体积增大太多, 可能使次氯酸浓度降低. ( 教师给第3组加1分)
老师: 还有要补充的吗?
学生: 没有.
老师: 好的, 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巩固了氯气的性质, 建构了氯气的知识体系, 探究了氯水的性质. 我们要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几部分, 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用化学原理来理解元素的性质, 如, 本节课我们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解释氯气、氯水的性质.
教师表扬本节课表现最佳的第3小组, 学生自发地热烈鼓掌.
总评:1. 教学内容选取———精. 一是既注重了氯气性质的全面复习, 更突出了氯水性质的探究. 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精髓, 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内, 解决了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提高了课堂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两类结构化的知识”. 学科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建构氯气知识体系、归纳氯水的性质. 学习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化———建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方法 ( 元素化合物知识主线、研究策略———“理论”指导“实践”) .
2. 教学过程设计———新. 在氯气性质的复习中, 没有“炒冷饭”式的对知识进行重复性的归纳, 而是通过具体的实验问题情境, 将氯气的性质串联起来, 激活学生的记忆, 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氯气知识体系. 既克服了学生的审美疲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又对知识进行了自主建构和重新认识, 在知识的融合和提升过程中促进能力发展.
3. 教学方法选择———活. 本节课灵活采用了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交流展示、讲解评价等多种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课堂开放程度高.
本节课还采用了小组调节性量化评价方式. 调节性量化评价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分数量化的方式, 营造、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主要作用是组织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较好地运用了调节性量化评价机制,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体现了量化评价的价值,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主动协作的意识.
3.搭石研修课课堂实录 篇三
【关键词】对数 问题情境 师生互动
【教学内容】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中的2.3.1 对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关系;
2.理解对数的概念,能熟练的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了解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恒等式。
【教学重点】
对数式和指数式之间的关系;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式和指数式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投影: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最初的量为1,则经过x年,该物质的剩留量y为?
学生甲答:y=0.84x。
二、学生活动
师问:思考反过来若知道了该物质的剩留量y,怎样求出经过的时间x呢?
三、数学建构
师引入对数概念:
对数;常用对数;自然对数。
四、数学运用
例1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师请4名学生板演)
(1)24=16;(2)3-3= ;
(3)5a=20;(4) =0.45
4名学生板演过程及结果正确,师点评并表扬。
例2将下列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3名学生板演)
(1)log5125=3;(2)log 3=-2;
(3)log10a=-1.699
3名学生板演过程及结果正确,师点评并表扬。
例3求下列格式的值:
(1)log264;(2)log927
教师板书(1)的解题过程并强调解题格式,两名学生板演(2)的解题过程。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这是一节区级公开课,开课老师做了认真的准备,并且上课流程的安排也基本上按照课本新教材的编排顺序,从学生板演的情况看,教学效果也不错。但笔者听完本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思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对数”该怎么理解?
本节课中教师对“对数”的理解没有明确的表述,在“对数的概念”的定义时给出一个理解即对数是一个数学符号即logaN,而对于“a,N”已确定的情况,“对数”首先是一个数,从logaN= b的角度来看“对数”也是一个数学等式,知道三个量“a,N,b”中的两个量,可以求出另一个量,因此“对数”也是一个数学运算,再由定义知logaN=b表示ab=N即得到处理指数的一个方法,于是“对数”也是处理指数的一个方法,再由定义知logaN=b ab=N也可以知道对数式也可以转化为指数式进行处理,这是化归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于是“对数”也是一种思想。
2.“问题情境”该怎么处理?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探索。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本节内容,对本节课内容有所了解,因此直接答出y=0.84x,从表面上看,教学效果好像不错,其实这里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背道而驰,教师此时应追问一句“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必然要暴露其思维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即从1,2,3到更一般的x的情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怎样进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实现某一教学目的,做出某种东西,解出哪一道题,或是协助老师完成某个事情。利用师生间有有效互致力,可以扩大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4.搭石教学实录 篇四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 走 让 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依据学情,重点感悟)1.一行人“走”石图。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板书设计:
摆
整 21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有序 理所当然
让
背……过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昨天咱们已经见了面,还记得我姓什么吗?喊我一声。生:王老师。
师:男同学喊我一声—— 男生:王老师——
师:够洪亮的,女同学亲切地喊我一声—— 女生:王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知道我从哪来吗? 生:江西。
师:江西和湖北是邻居,还是一衣带水的邻居,这水指的是—— 生:长江。
师:是呀,我们是非常亲密的朋友。看我这位朋友带来的几张照片,(出示师在滕王阁的照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异口同声)黄鹤楼。(众笑)
师:是挺像的,不过,这是我的家乡南昌的滕王阁,和你们武汉的黄鹤楼一样,都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先后再出示八一起义纪念塔、秋水广场的月牙形喷泉,师生交流)师:我是第一次来武汉,谁能介绍一处武汉的景色?
生1:我建议王老师去田汉大剧院,武汉人有一句话:不到田汉,终生遗憾。(众笑)
师:为了不遗憾,看来我得找个时间去田汉。
生2:我觉得王老师应该去黄鹤楼,那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方,很多诗人在那题了诗,很值得去看。……
师:是呀,为家乡骄傲!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师:看老师板课题(生看师板课题)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生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六、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七、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齐说——心头)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教学板书:
搭 石
5.搭石研修课课堂实录 篇五
看王玲湘老师《搭石》教学实录有感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在王老师的教学中,她并没有涉及繁琐的分析和串讲串问,而是致力于引导学生读。在学生初读后询问学生有何感受,是什么滋味,使学生初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清波漾漾”、“踏踏”的有声有色之独特的美景。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了,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要把这种心情和感受“写在脸上”,这样的读可谓既有“声”又有“色”,不但使“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落到了实处,而且提升了层次。教师“以情激情”,学生“以读悟情”,水涨船高,相得益彰。因而,此过程中的读,真可谓是朗读引导的经典范例,没有硬生生的道德灌输,一切皆是“花开自然”。如像“抬起脚,紧跟上去”等细节到“协调有序”是独具匠心的,真是令人拍案击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它的理解尽在不言中,学生既体会到了走搭石的行为之美,更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同时,王老师将文中的这段话改成小诗的形式,没有音乐的渲染,孩子们却能一下子找到了感觉,都能感受到一曲清新,和谐的旋律在课堂上回响。这样的朗读指导新颖、有实效,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中对于语言的美感逐渐提升,对于搭石独特的美味也油然而生。搭石在文中实际上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乡亲们的美好心灵,它与文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使全篇文气贯通、气韵流动。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将景美与人美融合在一起。以“风景”一词切入,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全课的学习,通过和谐的师生对话、诗化的朗读指导,教师适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特殊的风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搭石研修课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修总结06-19
翻转课堂教学法研修总结11-18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研修日志10-27
风娃娃公开课课堂实录08-15
第7课--《再塑生命的人》课堂实录07-24
《9.和田的维吾尔人》课堂实录(公开课)07-01
微课设计研修日志08-03
课堂实录-鞠颖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