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24-09-25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共18篇)(共18篇)

1.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导语:优秀的教学计划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促进教学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欢迎参考借鉴!

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世界历史,其中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部份,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八个单元,共二十三课。第一至三单元是世界古代史部份,第四至八单元是世界近代史部份。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正文、图、表、资料、注释、阅读与思考、看图学史、历史比较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九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主要重点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的斗争等三个方面。

难点是首先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时间和地理方面的误解;容易只关注本册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不擅长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进行联系,导致知识逻辑脱节。

五、教研课题

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我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总结。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六、方法措施

1、首先是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布置有效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争取在课堂中完成习题。对于考试和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漏补缺。

七、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6、课

第二周:第7、8课

第三周:第9、10课

第四周:第11、12课

第五周:第13、14课

第六周:第15、16课

第七周:复习课

第八周:复习课

第九周:第期中考试

第十周:第17、18课

第十一周:第19、20课

第十二周;第21、22课

第十三周:第23课

第十四周至十八周:世界历史下册内容

十九周二十周:复习

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2

一.目的要求

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世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扎实系统地复习掌握好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基本知识,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好充分准备,争取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71、72、73三班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平衡,存在的差生较多,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中考。

四.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法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加强辅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2.高一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3.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表

4.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5.高二历史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6.九年级第二学期化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7.学科教学计划

8.高一第二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2.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一、教材的框架结构

围绕“生命、生存、生活”三个核心主题,教材共由15课组成,每课根据“学习园地、活动天地、阅读感悟、收获与体会”的版块进行编排。其中在学习园地中,结合初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设置了3个专题知识;活动天地提供了2~3个活动指导方案;阅读感悟以故事美文的形式拓展学生的感受空间;收获与体会旨在及时地收集学生的学习结果信息,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作用。具体知识框架结构如下:

二、教材的基本特点

1. 凸显综合性

不管是考量生命的涵义,还是探索生存、生活的内涵,它们各自独立开来是综合的、丰富的,它们整合起来也是综合的、丰富的。这是教材章节安排和内容编排的基础,也体现出各主题、各课综合化的特点。如有关“生命”,包含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等许多丰富的内容,即使是在认识生命一个知识点上,也包括了认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等诸多内容。有关“生存”,包含了生存环境、生存技能、生存意志、生存挫折等丰富的内容,而且在各个知识点上又综合完整地涉及了意义、内涵、建议等内容,充分关照了初二学生发展的整体综合特点。有关“生活”,包含了生活常识、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等内容,也涉及学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等复合交错的丰富内容。之所以如此设置安排教材内容,是因为初二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等本身就是有机融合,不可分割的,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2. 体现逻辑性

首先,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互为条件、逻辑层进、相辅相成。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前提、关键、方向构筑的好似一个螺旋上升的“实体”。其次,在任何一个主题上,教材的编写设计是依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逻辑层次来安排的,也充分体现了教材严密的逻辑结构。再次,每课的内容以初二学生的现实状况为基础,根据贴近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心理的逻辑顺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最后,教材也充分体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逻辑呈现形式。

3. 重视实践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教材不是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的学习生活体验和感受中形成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态度、认知和情感,获得有益的经验,从而促进每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材注重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命、生存、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平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教材的教学不强调单向“灌输”,而重视实践体验、感受和领悟。实际上,任何知识的学习和内化不能只靠讲解、灌输,它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才能达到内化的目的,这也正是本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强调获得性

初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是学生步入青春期的开端,在这一阶段,学生们身体发育急剧变化,性意识萌发,易出现焦躁情绪,开始重视性别角色;思维能力方面,形象思维淡化,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但是由于自我评价的不确定性,因此,自我判断不稳定,易在“成人感”和“孩子气”之间游离;在兴趣爱好方面,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等;此外,该阶段的学生人际交往欲望强烈。初二学生的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初二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易受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或偶像、名人)的影响,因此,关注初二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符合他们心理和认知水平的知识或活动就能易使他们接受和认可,并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达到教育内化的目的。本教材依据这样的编写思路,强调故事、知识、感悟等对初二学生的实际影响,关注他们学习后的获得性变化。

5. 关注现实性

为了增强教材内容的吸引力、趣味性和可读性,教材中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案例,图文并茂。同时,在故事和案例的选取上,编者充分结合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和概念,如感恩教育、绿色环保、网络革命、低碳生活等,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设计是因为“生活即教育”,学生喜闻乐见他们的现实生活,学生十分熟悉他们的身边故事,学生真切感受他们的周围世界,学生有责任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

6. 突出对话性

教材的最后一个特点是活动设置突出对话性。在活动天地单元中,编者的编排设置强调师生的对话关系和同学的合作关系,目的在于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突出亲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此外,教材中还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这是为了学生在对话之余学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进行深入的创造想象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三、教材教学建议

1. 积极开展“活动教学”

本教材希望通过学生的体验性学习获得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认知,通过学生的体验性感受,建立科学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对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自身的活动,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按照“活动教学”的思想,根据每课的内容创设情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组织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认知分享、行为示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相互影响,达成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命、生存、生活,获得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和体验,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科学的观点和结论,获得正确的行为规范。

2.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本教材教学强调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相关经验性知识和体验,因此教材只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要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生存、生活本质、内容和意义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唯一标准,是师生围绕生命、生存、生活进行对话的“话题”而不是必须灌输给学生的记忆性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如果学生中对珍爱生命的认识有必要强化,就多侧重对生命观念的教学和活动的设计,如果学生缺乏环保的意识,那么就可以强调一下生存环境的教学和活动体验,如果教材所提供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发生的鲜活案例替换之,如果教材中的案例或认知不符合学生的需求,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补充、修改、拓展教学内容,甚至可以自己新编。

3. 重视多元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进行兴趣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参与度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收获性评价。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和家长的综合评价等。总之,教学的效果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通过教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那就实现了本教材的目的。建议评价时注意三个维度:一是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或活动的意识(兴趣、成功欲等);二是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或活动的质量(参与度、自主性、创造性等);三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合作情况、整合内化情况、协调应变情况等)。

实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即“三生教育”)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本教材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人文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自主体验,突出实用、实效,强调情境体验和实践活动。

3.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理念探析 篇三

关键词:承上启下;数学能力;复习策略

一、承上启下,足够重视

在初中的三年时间中,二年级处在过渡阶段,在学生适应了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开始大量学习新知识的阶段。所以总体来说,二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升入初二之前,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假期时间复习初一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在进行了复习之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便可以充满信心。哪怕是没有时间或没有复习的主动性,也可选择阅读新学期的数学教材,提前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升入二年级之后,学生也要重视新知识的学习,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为自己设定新学期的目标。教师也应该以新的标准要求学生。首先,讲课的速度要有所提升。上文已经提及,初二与初一数学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的数量与难度的增加。因此,初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习更多内容,教师不可能再像初一阶段讲得那么慢,否则进度就会减慢。那么,对于比较难的内容,老师讲解过后,还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去做大量练习,方能扎实记忆。第二,注重课堂效率。由于知识量的增加,教师会倾向于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相对于初一年级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也要配合好老师,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上课的时候自行学习其他内容,课后再去补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本末倒置,这样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初中二年级教学的过程中,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学生进行了一年的学习之后,知识量有所增加,也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如下几种能力。第一,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链条与关系的学科,因而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也异常高。初中数学学习不同于小学数学学习,小学数学学习基本上是简单的逻辑运算,对能力的要求还比较低。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则经常需要学生调动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也有专门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提升这一能力,因此,在初二阶段,教师要着手做好计划来逐渐引导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运算准确的能力。严格来讲运算不能算作是一种能力,因为在数学的代数中绝大多数都是四则运算,而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学习四则运算,似乎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运算准确就毫无疑问是一种能力了。这不仅仅是简单运算的问题,而是反映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以及细心仔细的程度,这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成的,而是需要大量的训练,缺少训练或不认真对待练习则无法有效构建这种能力,所以在日常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是要以培养计算能力为目的去认真计算。

三、引导学生的复习策略

在初中阶段,一般在初三年级开始就进行系统性复习,而初二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掌握得不扎实,那么,在初三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初二阶段就着手进行适当复习,考虑到学生平日的任务量也比较重,所以建议教师每天或每两天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且针对该知识点进行适当练习,如此这般,到了初三学生进行总复习的时候便会有一定印象,再进行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时候就可以牢牢记住,并且灵活地运用。最重要的是,利用初中二年级的比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自行制定复习的策略。当然,在初三复习之前,学生制定复习计划都是有益的尝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复习知识点。对知识的复习,越早越好,越系统越好,早进行系统性复习的最大好处就是提前熟悉,比别人早一步,不要小看这一步,在日后的继续复习中如果可以一如既往坚持则可以帮助学生遥遥领先与其他同学。

四、结论

总之,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应该在教师的正确理念下引导进行。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益,对于学生日后的继续深入学习甚至是生活、工作都有重大意义。最后,还要在该时期及早引导学生去复习,以便于学生日后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提前复习,赢在新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楚廷.数学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九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三岔河九年制学校井元良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的历史课教学。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作为毕业班教师,我更加认真的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在工作中,我力求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既掌握好基础知识,又提高了技能。我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循循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初三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学习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5000多字。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围绕学校听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2)、历史专题报告会。(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5)、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

高历史教学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5、配合学校、班主任完成了毕业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属于我的路还很漫长,我会一如既往的在自己钟爱的事业里追求卓越。

5.初中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五

为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特制定了20XX-20XX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本期我继续担任实验班的历史教学,实验班整体水平不错,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待提高。同时我接任了32班的历史教学,该班成绩较好,但不及格的现象还存在。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4、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六、教学进度

【范文二:上期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我将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开展好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力争保质保量地完成好教育教学任务。现特制定本期的历史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教育要以的“三个面向”为总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大胆推行素质教育,积极深入课改工作,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奋斗。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261和262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上学期的历史期末考试中,261班和262班学生的历史成绩分别如下:人平分别是63、9和68、3,及格率分别,60、8和78、8、优秀率分别是43、1和55、8,综合为52和67、3、在校排名综合排名第一、第二。在他们当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但个别的学生学习方法欠佳,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本学期中,我应该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继续构建好高效课堂,认真对待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使学生们都变得聪明起来!

三、教材分析

依据八年级历史课程标准,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三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五、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先学后教、合作互动”的课改模式。在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改,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先学后教、合作互动”这一新课改模式。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如:历史知识大比拼、小小故事会等。

六、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2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4课时

第二单元5课时

第三单元5课时

中考2课时

第四单元3课时

第五单元3课时

第六单元4课时

总复习4课时

【范文三: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配合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好教育教学方针,我依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了如下的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历史课,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

1第一课

2第二、三课

3第四、五课

4单元复习测验

5第六、七课

6第八、九课

7第十、十一课

8第十二、十三课

9期中复习

10期中考试

11第十四、十五课

12第十六、十七课

13单元总结测验

14第十八、十九课

15第二十、二十一课

16第二十二、二十三课

17单元复习测验

18期末复习

19期末复习

6.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人任教的班级是801、802两个班级,这2个班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一的社会课中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初二的下学期的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2、从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尤其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听课与做笔记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偷懒现象。

(2)学生对社会学科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部分优生对社会学科也不感兴趣,这对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学期,要想提高这两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成绩和学习能力,困难很大。

(3)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历史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经常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学期教学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四)、改进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4、其他措施。

(1)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和解题,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4)帮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优生率。

(6)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进度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三周

第一单元

共17个课时

第五周至第七周

第二单元

共13个课时

第八周至第九周

第三单元第四课

共12个课时

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

第四单元

共12课时

第十八周至十九周

期末复习和考试

7.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七

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文本, 怎样让学生阅读课本呢?“问题”无疑是最好的指引者。百度词条告诉我提问法是对拟改进的事物进行分析、展开、综合, 以明确问题的性质、程度、目的、理由、场所、责任等, 从而由问题的明确化缩小需要探索和创新的范围。把这个概念引用到教学中就是通过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 以明确所要了解的基本史实, 从而由问题的明确化缩小教学的难度和范围。“提问法”是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的一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更多时候是教师富于启发作用的逻辑性的一系列提问, 主动权都在老师手中, 但为了加强学生的文本阅读, 同时缩小教学的难度和范围, 为了更好地发挥提问法的作用, 我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提问, 再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纳, 然后进行有重点的新课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又可以减轻教学负担。由于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尝试这种方法, 因此在具体操作的时候,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 要求每个小组在上新课的前一天预习阅读所讲内容, 组内进行讨论, 把不能理解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上交, 然后由我整理后进行评估对共性的、重点的问题进行讲解, 对于一些课外的或者不重要的进行个别交流。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学习重点又能提高提问积极性, 从而养成阅读文本的习惯。下面就截取几张学生上交的小纸条, 看看他们阅读后的问题是怎样的。例如教学一战的内容之前有学生问:“为什么是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 一起为什么没有呢? ”自己阅读文本之后疑惑, 这就说明在上新课之前至少某些学生已经对所要学习的文本有一定深度的阅读, 只有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因此, 预习阶段的提问驱动力迫使学生接触书本, 阅读书本, 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想, 这就为进一步阅读及进行辨析、归纳, 进而形成历史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授课阶段———剖析法

加强预习阶段阅读是历史文本阅读的第一个策略, 就是让学生全面完整地阅读历史文本。如何阅读呢? 在授课阶段的重点段落层层解剖示范, 学生阅读文本提供思路。以《蒙昧中的觉醒》这部分知识讲授为例, 在本节中先引导学生把握各小标题之间的关系, 然后重点分析第一部分智者的启蒙。第一自然段分析智者运动的背景, 第二自然段解释名词智者, 第三自然段列举智者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这是第一层次的解剖然后再回到第一自然段, 以标点分析每一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句强调了时间、地点;第二、三句分析了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原因, 有经济、政治、个人等因素;最后一句分析了这场运动的特点。分析完之后, 由学生完成第二自然段的分析, 通过讲和练使学生逐渐掌握如何阅读文本才能领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方法在每一章节实践一课, 或是正文的内容也可能是一个专题的导语, 例如讲解专题六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解读导语, 分析本专题所要讲的内容:第一自然段分析了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自然段分析了人文精神的含义, 第三自然段分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演进, 第四自然段分析了西方人文精神演进的性质等。不断引导学生学, 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要怎样阅读, 如何阅读, 同时让学生实践, 每个专题一课自己讲、剖析, 一课让学生讲, 这样就逐渐地让学生适应如何阅读, 如何寻找书本的重点, 从而提高历史文本阅读能力。

三、复习阶段———汇编知识条目法、检测法

复习阶段是再次阅读文本加深对文本印象的最佳时机学习完文本内容之后对文本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 在理解基础上的阅读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而且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中的不足, 为了督促学生在复习阶段加强文本阅读, 采取的方法是汇编知识条目法和检测法。

1.汇编知识条目法是让学生按照我提供的教学指导意见按条目地进行解析, 要求用书本中的原话陈述。例如复习必修一专题一古代政治制度, 给出提纲, 要求学生完成。从作业完成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对书本进行认真阅读之后逐一对条目进行解释, 且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清其中的关系, 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对比。如果一直坚持做好每一个专题的条目内容, 那么文本阅读对他来说就会相当熟练, 而且可以养成习惯, 并且在这过程中形成新的文本, 对自己的学习更有用的文本, 可以说一举多得。

2.检测法。检测是我们调查教学质量常用的办法 , 既可以检查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如何运用检测法加强对学生文本阅读的训练呢? 我一般是在制定检测题目的时候做到有侧重点, 即命题的原则是运用文本的材料, 不去课外寻找, 题干如此, 设问也是如此答案更是如此, 文本上有原文, 从而增强学生的意识, 文本很重要, 迫使他们在平时复习时注重文本, 而不是做题, 因为题目永远是做不完的。其次, 在检测卷订正的时候提出具体的要求, 要求每个题目 (不管对还是错) 在文本中找到, 并且分析清楚文本的哪一句话能够说明, 帮助解答这个题目。非选择题尽可能地用文本的原话表述。那么在订正阶段学生就会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 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以及对重点段落和知识点的印象。要求学生在每个题目的边上写上这是哪个文本上的具体到哪一页哪个知识点哪一句。这样至少可以证明学生在订正的时候进行了文本阅读。

朱熹说:“大凡读书, 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 精熟后理自见得。”历史文本阅读也是如此, 历史文本阅读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 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 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 都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 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 而这个工夫在于平时, 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文本阅读, 但对于怎样达到有效, 以上只是我平时的做法, 有待实践论证。

参考文献

[1]张静.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卢新建.“历史阅读”特色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学历史教学参, 2010 (6) :33-34.

8.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学困生 兴趣 学习欲望 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的付出,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教学效率极其低下,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传统的以分数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分数为中心,采取一些违背教学规律的作法,如满堂灌、超纲授课等。只注重短期效应,忽视学生终身发展和能力培养。

根据初中教材特点,我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结合思想实际,借助趣味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性可使教材变得富有色彩,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变得引人入胜,有助于克服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冷漠态度。当然,趣味性并不等于兴趣,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趣味性是一种直接的、暂时的兴趣。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可见,仅仅依靠趣味性来培养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是作为培养学困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一个起点和突破口而已。

要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认真解决兴趣的动力问题。

1.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创设课堂问题情境。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去探究,把学生的认识步步引向深入。

2.进行角色变换,使学生以历史当事人身份去思考问题,把创设情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

3.组织课堂讨论。对比较复杂,个人智力难以胜任而又能使学生普遍投入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如,分析前因后果,进行横向比较,总结课题内容结构等。追求成功是一种十分强烈的动机趋向,每一个学生都有这种追求,不管他在学业上是先进还是后进。历史课堂教学,尤其要创设使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也能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

4.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困生现有的知识和智能水平,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问题应难易适度,把他们推到懂与不懂的边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感知新知识。

5.课堂教学要让学困生处于满足的心理状态。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一方面怕提问,怕课堂抽查,有一种惊恐感;另一方面又有一种被冷落感,怕教师提问总没有他的份,自己成为“陪读生”。他们既自卑又自尊。教师可向他们提一些诸如时间、地点、意义之类简单的或带有提示性的问题,使学困生成为参与者、成功者。他们的答案即使不全面,也不要求全责备,要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6.学业评价保持适当难度,让学困生一般能考及格。如果说平时过重的学习负担会抑制兴趣,那么考查的反复失败就会使他们对历史产生厌恶。教师不应以考倒学生为能事。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欲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控制者,也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历史教学的方法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为了能激发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不致产生负效应,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选用哪种教学方法要由教学内容决定。不顾内容需要任意使用教学方法,不仅无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也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不管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果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史实,理解和识记困难重重,很难想象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历史教师授课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视揭示史实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找出线索。

三、加强课堂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对学习兴趣具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喜欢老师,才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大学生是喜欢学科,才喜欢与该科的老师交往。学困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困生不公正的指责,会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引起他们对历史课的反感,这就不利于培养、巩固学生的兴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很多,如,感情投资、尊重信任、关怀理解、鼓励表扬等等。这里着重谈谈如何科学地控制课堂。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时由于学习内容过难或太易等原因,学生会表现出不感兴趣,由此引发一些课堂行为问题。如看闲书、讲闲话、做鬼脸、心不在焉、神游象外等等。这时,教师要善于控制,注意矫正的策略。最好是采用低层次的私下的“停止策略”,即采用非言语的、一个手势或一个动作向某生做出暗示。如有学生做小动作,教师可用一个眼神,摇一下头,不引人注目地走近该生等方式,使学生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要尽量避免用改变音调的言语行为或具有强制性的非评议方式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使学困生当众出丑,以免产生对立情绪。当然,也不要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可通过课后个别谈话,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总之,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途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多渠道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9.初中二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篇九

一、认真学习,努力提高个人思想认识

为了提高个人的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在思想政治上提高自我;拥护党的领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当中,实现德育目标。

二、钻研教学,努力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教师一定要具备相当的业务水平,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充分备课。

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时,本人能够充分研究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确立三维目标,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以及情感与态度的树立,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同时,在备课时,备学生,备教法。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结合,采用有效的教法,将知识点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照顾全体,兼顾两头。

2、关注课堂情况。

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应当是生动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学习,积极回答问题。在上课时,我不会一味地埋头讲解课文知识,而是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情况,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依据学生的反映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做出及时的调整,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序。

3、落实课后工作。

初二年级处于初中的衔接阶段,初二学生相较于初一学生虽然稍微成熟一些,但是仍缺乏足够的自制力。而英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课后的复习背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充分利用早晚读课的时间是关键。每天的早晚读课,我都会给学生安排任务,如记忆单词,背诵重点句型,或者大声朗读课文等。通过这些日常的累积,学生的学习习惯渐渐地培养了起来,语感增强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及信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积极听课评课。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还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我积极地进行听课评课,多向同事学习求教,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结合自身实际,以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做好课后反思。

古人有云:“吾必一日三省吾身。”经常地反思自我,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类似的错误。我坚持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课上的优缺点,加以扬弃,累积教学经验。这将成为我教学实践中的宝贵财富。

10.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二 篇十

未来的文盲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必须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

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三册的《侵略与反抗》一单元时,我给学生列出了下列要点: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

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

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

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

11.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二三 篇十一

一、以史为鉴,立足现实

“读书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预知未来。学生从初中带来的思想就认为历史无非就是背,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和今天没有关系,不用学。殊不知一千多年以前唐太宗就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所以,我们要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重视由历史原因引起的热点问题,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怎样处理中日关系问题。千百年以来,日本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世界上伤害我们最重的一个国家;然而,日本又是给我们警醒最多的国家,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从二战日本的惨败到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这个国家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奇迹。当前,日本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十分重要的一环,在亚洲起着直接遏制我国发展的作用。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对于我们而言,日本一直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对手。面对对手的叫阵,我们不能像鸵鸟一样,把脑袋深深埋到土里,不敢正视现实,而盲目地鼓吹所谓的“中日友好”;也不能过分地夸大来自对手的威胁,畏首畏尾地做东亚懦夫。我们勇敢也好,懦弱也罢,日本它永远都在我们的东边,这一点我们无法回避。我们所能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增强我们的实力,发挥我们的智慧,冷静地进行中日之间的博弈。

教会学生运用历史方法去分析现实、预测未来,这样可以增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等等。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处理上述三种社会关系时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却是一致的。在历史教学中,根据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应主要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使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观。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有一位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中,经常选取历史人物的纪念楹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纪念楹联,大多出自名人之手,且语言凝重,属盖棺定论的评价之笔,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例如,“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照风雨,负死不死终自由”,通过这幅名联,概括了秋瑾烈士救国保民的业绩和道德品质,又阐发了“求仁得仁”、“终自由”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相长,强化学生成功的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如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地发展提高。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所以,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那些所谓“后进生”,更要给予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进步,使他们认识到“我也能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紧,时间不足,导致计划中的个别环节实施得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计划。今后我们将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加以补充和完善。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高中)

12.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二

关键词:衔接,思维能力,整体教育观

高一历史难教, 是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学生不知朝代歌, 中国历史顺序颠倒;不会把公元前多少年换算成公历纪年;不知古代西周与希腊是奴隶社会;思维能力缺乏, 读不懂题干, 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上课一听就懂, 下课一做就错。成绩大起大落, 情绪迷茫苦闷, 对历史失去信心。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高一学生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初中。

高一上半年, 学生基本上是靠初中的积累进行学习, 所以初中时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而历史在初中是个什么情况呢, 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初中, 历史学科并未受重视。由于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 所以在初中学校, 虽开设历史课但处于边缘化地位, 甚至有些学校就不开设历史课或没有专业历史教师, 由其他科教师兼任, 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划书和抄题以备中考之用。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很难构建史实体系, 更不用谈历史思维和历史基本概念的培养了。初中积累不够, 高中难以为继, 听得懂, 背不过, 做不会, 失去兴趣, 偏科在所难免, 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难, 教师授课难。

要想改变高一历史甚至是高中历史的困境, 笔者认为最好先从初中改革, 形成初中高中的整体教学观, 这样才能使初高中更好的衔接。

首先, 初中教育部门要有整体观, 改变观念, 加强重视。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社会以及教育领导机构往往忽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重理轻文”, 把历史做为“副科”处理, 尤其是中考历史开卷考试, 更助长了这种形势。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观念, 重视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面对的是中考, 相对来说压力要小一些, 正可以利用初中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基本思维训练, 只有承认了历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正视它的作用, 减少功利色彩, 才能为社会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 也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领导机构首先要做出改变, 从制度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 比如取消中考历史的开卷考试, 实行闭卷, 从根本上扭转初中的教学倾向。各初中学校也要增加历史学科课时, 重视历史教学。

其次,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有整体观, 强化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初中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历史的知识性内容被减弱, 在高中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提起某个重要历史事件而学生一脸茫然, 因为他们在初中就没学过,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严重不足。河北省高中历史教材是人民版, 其特点一是面面俱到, 点到为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人民版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历史知识详尽的基础上的, 结果初中历史多有删减。特点二是专题化、专业化, 人民版教材注重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 这应该是建立在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前提下, 结果初中历史只是划书, 基本思维何谈培养。这两点也许是初高中历史最大的脱节。

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 强调知识的传授, 但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中, 再结合各初中的实际授课情况, 实际上初中历史既减少了思维培养也弱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所以要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强化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 加大历史的知识量, 以量促质, 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

最后, 初中教师要有整体观。作为初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初中、中考, 要有大历史教学观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加强授课, 既要“授之以鱼”, 也要“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能力, 为学生在高中的提升搭建平台。

初中历史为通史框架, 力图讲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注重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考查基础知识, 但实际情况是“老师教, 学生听, 考试翻书”。如此, 学生连“被动记忆”都做不到, 理解更谈不上。而高中历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被动记忆”肯定不行, “主动记忆”也只是前提, “思维理解”才是正道。从教学要求上看, 初高中至少有两阶断层, 高中时间紧, 任务重, 要想在三年内构建这三阶学习要求自然力不从心。

所以初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初中的成长, 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的今后发展, 注重初高中的差异, 丰富自己, 提高教学高度, 关注初高中的衔接, 要改变与高中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勤于交流, 共同合作,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和思维培养两大功能, 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 整体看待初高中历史。

综上所述, 初中到高中是学生的转折期, 不仅是人生的抉择, 而且是思维的发展成熟。如果说初中是学生思维的奠基期, 则高一是学生思维转折的关键期, 高中历史难教正是这种转折不能顺利完成的外在表现。近些年的高考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审题、立意、解析到组织答案无不体现此点要求。而每年的文综, 学生反映尤其历史难做, 事实也是如此, 文综三科中历史得分率最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其中固然有高中历史教师的原因, 但初中应该也难辞其咎, 初中的历史教学无法为高中完成奠基, 尽管经过高中三年的思维训练, 根基不稳, 效果大打折扣。

13.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二 篇十三

九年级教学反思二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刚说完,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现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立即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根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到底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实。”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反思: 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

14.初中三年级历史老师工作计划 篇十四

以英才初中“三好习惯”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在教学工作中落实英才的初中“三好习惯”教育,切实执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喜欢历史学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九年级一班学生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学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由于以前部分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因为是毕业班,为了使中考总复习能提前进行,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进度应大大加快,以便世界历史下册授完后有充裕时间复习。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19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教学重点:

根据x区中考考纲要求,本学期世界现代史的教学重点内容为,“俄国十月革命、经济大危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四、主要教学方法和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5、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6.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15.初中历史教学浅析 篇十五

一、认真备课

要提高课堂效率,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知道,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有效的教案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前。当然,课前准备不只是教师准备,还必须让学生也参与,只有师生课前都精心准备了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学生的课前准备,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具体情况因教学内容而定。比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时,我让学生访问长辈,记录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这样即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教学内容,也培养了他们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只有大家都去认真准备了,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

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新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方面。构建新型课堂,激活创新意识: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策源地。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注重知识的延伸,紧扣时代潮流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闭关锁国”政策时告诉学生:由于我们的盲目自大,最终将我们与世界隔离了起来,结果导致了我们的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接踵而来,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大量的财富和国土,成为了中国近代的一段屈辱史。在讲到这时,我们可以闭关锁国和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政策做一比较,让学生充分理解到闭关锁国的危害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继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四、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摘要:新时期对历史教学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能使历史教学适应时代的需求,结合教学实践,从转变教学理念和提高课堂教学两方面,谈了几点认识和感受。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理念,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现宏.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J].学周刊,2012,(06).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法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01).

16.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地图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课程较为复杂、枯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历史地图,把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文化底蕴、地理环境展示在学生面前,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一、历史地图的作用

教育学家斯特拉耶夫说:“想要直观阐述历史在发生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借助历史地图是最直观的工具。”可见历史地图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历史地图,学生不仅能看到河流、山川、符号、点线,还能看到当地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更能看到历史事件的时间联系、地理位置的空间联系,从而延伸出政治形势、人文素养、环境变迁、政局形式等。可以说,历史地图能以最直观的形式再现历史,达到文字说明无法实现的讲述效果,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极少运用历史地图,完全按照课本内容讲解知识点,授课形式单一,使学生感到无趣、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虽然有的教师会结合历史地图讲解内容,但没有巧妙地运用历史地图的优势,也没有充分发掘历史地图中的有效信息,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地图整理、归纳和分析所学知识,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效率。

2.历史地图的作用没有引起重视

不论学习哪门学科,学习方法都很重要,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高效、快速地掌握学习内容。很多学生认为,单纯地看图,就能掌握基本信息解决问题,这种想法单一而片面。运用历史地图,学生可以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条件与信息,顺利找到解题思路,举一反三,从而全面解答问题。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发挥地图的作用

由于思维惯性,学生第一眼看到的是地图的内容,而不是地图所要表现的主题,这不利于学生“读懂”地图。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先抓住主题。如在《丝绸之路》中有一幅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教师应先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丝绸之路,然后再通过路线图,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重在一个“路”字,它是一条运输通道,最后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不仅是运输通道,还是西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丝绸之路路线的基本含义,还领悟到了丝绸之路隐含的经济要素。

2.与地图对话,掌握地图信息

要想通过历史地图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学生就要读懂历史地图展示出来的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利用这些信息,解决历史难题。地图中不仅有图、数字、地名,还有容易被学生疏忽的比例尺、坐标、标注等,它们都是学生看懂地图的重要线索和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地图信息,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从中发现规律,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元代忽必烈统一全国》时,笔者让学生思考、比较元代的疆域、行政区域与现今中国领土的区域划分有何异同。学生通过充分读懂历史地图里的信息,把地图表达的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习历史的高效性,又锻炼了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3.打破僵化思维,纵观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树立创新意识,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在纵观历史的大环境下,立足史实,通过历史地图的有效引导,提取有效信息,举一反三,完成知识的内化。

四、结语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把历史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发掘隐含的历史内容。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教育体育局)

17.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七

运用各种教育理论,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整和社会资源,运用各种教育媒体,进一步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二、基本目标

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逐步形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为了能把本班建成具有“团结、活泼、严谨、求学”的班风,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做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奖惩分明的班级公约,抓好班级一日常规;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3、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

4、关键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教育好后进生。所以,转化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工作显得异常重要;

5、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6、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

7、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通过提高板报、墙报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8、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力争在各项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9、加强学生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抓好班级的室内卫生及包干区卫生;

10、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与沟通,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学生。寻求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家长的支持。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具体每月工作

3月份

1做好新学期学生返校工作(发书、卫生清扫等等)。

2、抓好班级一日常规,杜绝迟到旷课现象,抓好自习课纪律,提高效率。

3、提高板报、墙报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布置“今日之星”、“植树节”和“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等板报。

4、对上学期学生工作作总结,评出“昨日之星”,即“班三好学生(上学期)”等。

4月份

1、行为规范教育:讲文明,讲礼貌。

2、进行第一次月考。

3、安排春季运动会。

4、对期中考试进行复习。

5月份

1、作好“五一”大假工作的安排。

2、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

3、主题班会:中学生如何积极应对社会激烈竞争。

4、组织学生开展春游活动,及外出的安全教育。

6月份,1、行为规范教育:认真作业。

2、进行第二次月考。

3、结合国际奥林匹克日,开展各科竞优比赛。

4、围绕诚信教育开展中队主题活动。

7月份

1、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复习迎考工作。

2、学生思想品德考评、3、学期结束工作,假期前的安全教育。

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2

初中的初二年级是学生最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年级,我所担任的初二(3)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级的学风、班风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为作好这学期的班主任工作,特制定如下初二班级工作计划。

1、第一周召开班委会议,明确具体分工,使班委工作正式运作。

2、及时进行班风校纪的教育,以常规管理为载体,规范学生的各项管理要求,重申学校各方面的要求,防患未然。

3、开展诚信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文素质环境,增强集体凝聚力。

4、开展班级纪律检查值日活动。让每一位同学成为沟通老师和学生的纽带,带头做好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化解上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5、继续做好后进生工作,稳定、激发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积极上进的学习自觉性。

6、继续开展写周记、日记活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和学生时刻保持心灵上的沟通。

7、划分交叉管理小组,实施“网络管理”制度,做到人人监督管理,人人接受管理,创设民主监理的班级管理氛围。

8、以学习委员为核心,以各科课代表为主的自习课和午间自主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力。

9、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办好黑板报和学生的小报活动。

10、制定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约束同学们的思想行为。

11、尝试实施值日班长制度.12、倡导在班级工作和学习中大力实行《中学生一日常规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开发创造力。

13、严格请假制度,坚决杜绝私自外出。

14、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时时处处讲安全,以防为主,同家长经常取得联,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15、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每次考试结束要求每一位学生写出考试的得与失,查找经验与不足,并列出整改计划和下次考试的目标。

1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摆正学生的同学交往观念,确保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

17、做好“双差生”的工作和重点学生的家访工作。

18、对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不折不扣的完成。

19、坚决服从学校的管理,并教育学生令行禁止,有问题时可以通过正当的渠道进行逐级汇报妥善解决。

20、做好班费的公开明细工作,严格班费使用制度。

21、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学生进网吧。

22、经常进行班级工作总结和各项计划的调整以更好的做好班级各项工作,使班级各项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

23、要通过“班级日志”及其他途径做好与各任课老师的沟通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做好学生工作。

18.初中二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八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城固县高田寺初中

九年级历史教学暨中考复习工作计划

llcljh20140215

一、复习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推行素质教育为方针,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7-9年级课程目标)和陕西省《历史中考说明》为准绳,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研究和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技能和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实现我校今年中考既定的总体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复习备考原则:

以课本为依托,把握《考试说明》,重视《课程标准》。

依“纲”据本【立足教材,紧扣考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命题依据)】,研究考题【研究近三年题,把握命题走向,了解命题着力点,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

三、复习备考安排(方法与步骤):

(一)新授课时间:2014年2月16日——3月14日。(尽量压缩新授课时间)

(二)复习备考安排(方法与步骤)

——四轮复习,突破难点,升华能力: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复习目标。第一轮 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拓展深化:依纲扣本,读练结合,强记要点。

1、复习时间:2014年3月16日—5月7日教学时间约7周。

2、复习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课课清”伴“小专题”复习。)

3、复习方法:采取“滚动式”复习,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夯实基础,过好考点关。注重同一主题下不同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单元之间历史知识的综合复习。

第二轮 重视专题复习,点线面体结合,纵横联系,做到形成网络,心中有题。

1、复习时间:2014年5月8日—5月23日。教学时间约3周。

2、复习内容:中外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对外交往,列强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民本、民生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大国崛起的历程,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外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就、科技成就,时事热点等。

JH工作室20140215

通过复习训练、巩固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强化分块综合和专项知识训练,突破重点、难点,运用知识,检查堵漏知识盲点。

3、复习方法: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第三轮 综合检测,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1、复习时间:2014年5月24日——6月6日。教学时间约2周。

2、复习内容:注重综合、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复习方法:综合检测、模拟训练,查漏补缺,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

第四轮 回归课本,调整心态,轻松应战。(放松心态)

1、复习时间:6月8日—考前(6月18日前)。教学时间约2周。

2、复习内容:全面系统地看书,做到“四看四抓”(即:看目录、看课文、看插图、看大事年表;抓基础、抓重点、抓线索、抓网络)。不死记硬背,要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

四、检测安排:

1、每轮复习中都组织几次模拟考试。

2、认真对待学校统一的检测【月考、期中考试、县调研考试和模拟考试】。

五、复习措施:

1、加强教法和学法研究,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规范复习课的教学,保证复习课的密度和质量。

2、抓住中考开卷的特点,提高学生能力。

3、科学设计训练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4、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要求,使每个学生均有所获。

5、正面激励学生,力争目标实现。

复习时,多给学生表扬,在自查中醒悟,在愉悦中上课,定期检测,在考练中培养应试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复习方法,盯准目标,确保目标实现。

备注: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计划还不完善,有待于在今后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九年级历史复备组llcljh

上一篇:2023年环境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复试试题下一篇: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