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3篇)
1.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一
开平市二○○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开平市统计局 加入时间:2007-6-25 11:02:43 点击数: 1307
(2007年4月30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镇级经济和税源经济。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运行质量同步提高,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1.61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3.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 增2.36%;第二产业增加值66.94亿元,增长17.42 %;第三产业增加值51.86亿元,增长11.7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7:50.9:39.4。按户籍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19342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镇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旅游业未形成产业链,对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拉动力仍不够。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6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09亿元,农业发展速度104.50%,比上年高3.78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23.73万吨,增7.98%,其中稻谷21.66万吨,增9.08%;水果总产量3.02万吨,减7.22%;蔬菜总产量36.67万吨,减0.26%;肉类总量5.05万吨,增1.20%;水产品产量3.20万吨,增8.28%;花生总产量1.11万吨,增6.71%;甘蔗(含果蔗)总产5.30万吨,增12.39%。
2006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1.34万亩,增8.54%,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0.09万亩,增10.87%;蔬菜播种面积28.75万亩,减1.33%;花卉种植面积1.34万亩,增26.95%。
畜牧业生产成果显著,全年生猪出栏量33.76万头,家禽出栏量2095.0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23%和4.20%;禽蛋产量稳步增长,全年总产量10692吨,比上年增长17.44%。
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19.48亿元,增长9.77%,其中集体企业11.14亿元,减12.97%。乡镇企业总产值232.91亿元,增9.63%,其中集体企业12.56亿元,减11.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市工业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05 亿元,比上年增长17.1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9 %。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累计完成1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2 %;国有企业累计完成5.33亿元,减84.21%;集体企业完成2.17亿元,比上年减44.78%;股份制企业完成3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05 %;私营企业完成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0 %;其他企业完成14.02亿元。
生产规模扩大,经济效益继续向好。2006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94.37亿元,产品销售率95.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90.31亿元,增长16.1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3.71%,实现利税总额14.56亿元,比上年减2.48 %,其中利润总额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3 %。
建筑工程结算收入有所增加。全年建筑安装总产值13.47亿元,比上年减3.99%。工程结算收入12.79亿元,比上年增9.41%。实现利税总额0.21亿元,减32.26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0.06亿元,增长26.10%;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31亿元,增长14.39%;房地产完成投资4.09亿元,增长67.54%;其他项目完成投资12.95亿元,增长0.61%。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施工项目164个,比上年增加2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7个,全投项目102个。民资投资稳步增加,全年民资直接投资16.46亿元,同比增长13.44%。
2006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1.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53%;竣工面积16.3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1.92%;住宅销售面积21.27万平方米,比上年减14.95%;住宅销售额2.50亿元,增长4.17%。
镇级投资项目增加,2006年全市镇级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9%。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06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441万人,比上年增226.52%;客运周转量12505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172.10%;港口货物吞吐量20.88万吨,比上年增11.18%。
车辆拥有量增长较快。2006年汽车拥有量35776辆,比上年增长12.23%,其中小汽车26234辆,比上年净增3576辆,增长15.78%。摩托车172376辆,比上年增长10.26%。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4221万元,比上年增长15.66%,全市人均年函件用邮量9.49件/人,比上年减47.28%。全市固定电话21万部,比上年增19.05%,固定电话普及率3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47.86万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0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城市市场消费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00亿元,增长17.5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7.67亿元,增长9.03%。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3%。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8.39亿元,增长37.38%。餐饮业全年实现零售额11.17亿元,增长6.01%。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140830万美元,同比增18.58%。外贸出口总值102544万美元,比上年增26.7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产值13785万美元,比上年减19.48%;外资企业出口产值67787万美元,比上年增30.73%,私营企业出口产值20972万美元,比上年增75.92%。进口总值38286万美元,同比增1.10%。实现对外贸易顺差64258万美元。
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11270万美元,比上年增26.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2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97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5%。外向型企业575家,三资企业397家,来料加工企业178家。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完成各项整治工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项目已于2006年9月接受联合国专家考察评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发展理想。全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3家。2006年全年总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比增5.45%;其中接待港澳台旅游者24.15万人次,比增39.35%,国际旅游者3.3万人,比增72.77%。旅游总收人6.97亿元,比增4.5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亿元,按省统一口径增长16.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7 %。金融稳定。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8.68亿元,比年初增长7.80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4.84亿元,比年初增长10.35%。各项贷款余额47.80亿元,比年初增4.91 %,其中短期贷款31.62亿元,比年初增8.85 %;中长期贷款14.61亿元,比年初减8.55 %。侨汇收入4286万美元,比上年减7.00 %。
2006年,全市保险业务承保额163.47亿元,比上年减5.25%。各项保费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 %。支付各类赔款3905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好成就。全年获得科技进步奖35项,其中地级市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418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省级25家,江门市级5家;民营科技企业55家,其中省级41家,江门市级14家。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值2.28亿美元。
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有中小学229所,其中完(高、职)中18所,初中24所,小学18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全市在校学生共135002人,其中小学生73475人,初中生37575人,高中阶段在校生23952人。幼儿园33所,在园儿童19275人。电视大学1所,在校本科生1038人,大专学生12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学率100%,非正常流动率为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9%,与上年持平;17周岁人口中等教育完成率9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99.2%,与上年持平,毕业率9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非正常流动率0.70%,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普九”五率连续第十七年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要求。全市初中毕业生11946人,升学率为91.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江门市下达的“普高”指标。全市高考录取人数3767人,其中本科录取人数1578人,比上年增加134人,升学率为51.4%,报考录取率69.46%。全年投入3894万元,新建改建校舍6.5万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文化馆1间;文化站15个;博物馆1间;美术馆1间;图书馆5间,总藏书量27.5万册,其中镇图书馆藏书量13.2万册;粤剧团2个;市(镇)影剧院5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15家;妇幼保健院1家;专科防治所、站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病床床位1448张,其中医院1066张,卫生院352张。卫生技术人员2202人,其中执业医师568人,执业助理医师153人。体育事业有新的突破。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香港明星足球队对开平精英队对抗赛、“雅琪杯”中国女排和“税务杯”俄罗斯“中央陆军”女排对开平男排对抗赛、CBA中国男子,有23个代表团1230名运动员参加;成功举办 开平市龙舟锦标赛,有35支男子古式龙舟队参加。竞技体育新突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获得最好成绩个人第四,省运会比赛中获得1金2银4铜,省运会零金牌的记录成为历史。
十一、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有所增长。2006年年末全市总人口680435人,其中男性341057人,女性339378人。非农业人口247138人,占总人口的36.32%。全年出生人口8437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4458人,死亡率6.55‰。全市净增人口3979人,自然增长率5.85‰,比上年上升3.73个千分点。
劳动就业压力有所缓和。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367131人,比上年增1.97 %。其中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85978人,增6.79 %。失业人员人数651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04人。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54097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有7890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有40696人,参加工伤保险42167人,参加生育保险29121人。19339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
十二、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3897元,比上年增长7.99 %;农村人均纯收入5390元,比上年增长4.46%。居民住宅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竣工住宅面积16.33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21.27万平方米。
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继续改善。以创建“文化先进市”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大力推动侨乡文化建设,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村继续增加。2006年新增开平市标兵文明单位6个,江门市标兵文明村2条,开平市标兵文明村15条,自1991年以来,已创建各级文明村288条,其中广东省文明村5条,江门市标兵文明村30条,开平市标兵文明村253条;广东省文明单位(窗口)8个;江门市标兵文明单位16个。
注:公报中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二
一、原平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 位于忻定盆地北支。全市国土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 (385.65万亩) 。辖18个乡镇, 3个街道办事处, 520个村庄, 总人口4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原平市海拔在800~2400米之间, 地形东西高、中部低平, 呈盆地状。是以玉米、高粱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现有耕地120.6万亩, 其中旱地78.3万亩, 占64.9%;水浇地41.74万亩, 占34.6%;水田面积0.6万亩, 占0.5%;
原平市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9.7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628元。其中出售商品收入23.94亿元, 占到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1%;按经营形式来看,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达47.84亿元, 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1%, 占主要地位, 位居第一;其他经济收入7.89亿元, 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2%, 位居第二;乡办企业经营收入2.97亿元, 占到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 位居第三。
从产业收入来源看, 农业收入7.82亿元, 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1%;牧业收入3.32亿元, 占总收入的5.6%;工业收入18.36亿元, 占总收入的30.8%;建筑业收入7.13亿元, 占总收入的11.9%;运输业收入9.57亿元, 占总收入的16.0%;餐饮业收入8.96亿元, 占总收入的15.0%;服务业收入1.87亿元, 占总收入的3.1%;其它收入2.41亿元, 占总收入的4.0%。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产业规模小, 附加值低
原平市乡、村工业基础差, 规模小。工业收入仅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左右。大部分是以原材料采掘, 初加工为主, 而且经营模式多为家族式管理、家庭经营为主。现代化企业元素较少, 管理粗放, 理念陈旧。制约了企业的拓展。造成发展缓慢, 经不起市场的变化冲击。在现阶段全省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下, 举步维艰, 无所适从。原平市种植业规模虽位于全省前列, 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本省前茅, 但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少, 而且规模小, 加工转化能力弱。目前仅有盛源化工有限公司玉米淀粉项目, 可转化加工玉米8万吨左右, 可使原平市30%的玉米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其余加工企业因资金短缺、规模小, 大部分处于家庭作坊式经营, 未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幅射带动作用弱, 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 产业发展不平衡, 依赖地理位置较重
从全市工业、运输产业收入看, 地处原平西山地区的轩岗、长梁沟, 因依托本地丰富的煤炭、铝矿资源等, 工业、运输业较为发达, 收入位居全市前列, 新原乡、崞阳镇依据市区和中心集镇的区位优势, 具有一定的规模, 位居全市两项产业的第三;建筑业收入现阶段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新原乡、崞阳镇、西镇乡、子干乡充分利用离市区近便的有利条件, 该产业发展较好。位居全市前三名。分别占全市该产业收入的40.9%、17.3%、10.5%、10.4%。其他乡镇收入甚少。
种植业是原平的基础和传统产业, 近20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 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市播种面积的85%以上, 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90%左右。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很少。种植结构单一, 收入增加缓慢。闫庄镇、西镇乡、新原乡以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和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等优势, 产业收入位居全市前三名, 分别占全市种植业收入的10.9%、10.7%、10.2%、但仍以出售原粮为主, 加工业发展滞后, 种植业增值困难。
全市餐饮服务业主要在新原、东社、轩岗等乡镇区域发展较好。依托市区、中心集镇的优势和地理条件, 收入相对较高。分别占全市该产业收入的21.6%、20.0%、15%。
3. 资金短缺, 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原平虽有地理、交通、通讯等诸多有利条件, 但因观念陈旧, 吸纳外地资金的政策导向、环境等不配套, 致使境外投资不足。本地收入较低, 资金积累困难, 从而造成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引进较少, 使各项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0年山西省被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为资源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原平市又被确定为山西省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市。这既是一次历史机遇, 也面临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重大考验。同时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 原平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提出了“扭住跨越发展, 挺进全国百强”的战略目标, 以打好“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项目大会战、教育大整顿”四大战役为抓手, 深入实施“创建园区、振兴教育、治理滹沱、改造化二四大工程, 大力招商引资、全面创优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 打造品牌城市, 努力将原平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基地, 商贸物流中心, 富绕宜居家园。这对原平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作者从发展角度, 立足农业稳市、工业立市、商业活市的思路, 提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1. 稳定种植业, 发展畜牧业, 调整产业结构
玉米是原平种植业的主导作物和优势产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稳定该作物的种植面积, 提高单产, 加大加工业扶持力度, 开发玉米的下游产品, 延伸玉米产业链, 提高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 使玉米真正由产量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成为原平农业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 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 在转化玉米和综合利用玉米秸秆资源的同时, 为社会提供无公害肉、蛋、奶, 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同时扩大设施蔬菜、瓜果等生产基地建设,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 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2. 充分利用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先行试点市的优惠政策, 发挥区域、地理优势, 加快发展工业、建筑业
当前要充分发挥先行试点市的政策、区域优势, 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在全力配合建设“新型铝业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机械装备制造园区”、“电力产业集群”等园区建设的同时,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依托园区建设, 围绕园区产业有较快发展, 彻底扭转原平市乡村工业落后、陈旧、规模小、产值低的局面, 使原平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有新突破。
3. 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要充分利用兴建园区的最佳契机, 增加服务网点, 扩大网点规模, 提高服务质量, 在服务工业建设过程中发展壮大, 提升商贸流通业水平。通过新建大型专业化批发市场, 培育各类商品市场, 辐射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商贸服务网点群体发展, 使农村商贸网点活起来, 实现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真正发挥商业活市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长足发展, 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3.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48-1
1 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四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呈推进态势,并体现出明显特点。
1.1 重视到位 总体上看,全市7个县(市)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认识充分、重视到位、组织有力,各地成果比较明显。都将此项工作做为落实党的“三农”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四平经济振兴隆起的头等任务来抓。梨树、伊通、铁西分别提出“做为主题”、“当成统领”和“一把手任务”等要求,基本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级新农办具体抓、驻村干部重点抓、村组干部经常抓”的組织领导机制。
1.2 规划到位 各县(市)区、辽河农垦管理区都按照市新农办“关于编报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通知”要求,研究制定各自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年规划”。铁西区还专门制定下发了《2010年铁西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造林绿化实施方案》、《铁西区2010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年度短期达标规划。调查到过的36个示范村,规划都较具体、目标明确,是切合实际的。
1.3 参与到位 新农村建设整治、打造宜居环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实施中的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真抓实干和村容环境面貌改善,使广大农民群众亲身体验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整治成果,调动了农民自身的积极性,纷纷投入建设整治之中。“出工、出劳、出资”整治村屯人居和生态环境“义不容辞”已经在“共享整治成果”中形成共识。铁西区委提出的“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目标,更是在环境整治活动中得到“同步推进”。
1.4 保障到位 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进程中,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分别采取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摸索出行之有效的保障方式与方法。资金整合与常态化管理所积累的经验可概括为“一学、二奖、三争、四投、五保”。
1.5 成效明显 调研中反映,全市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市县两级领导采取直接联系帮扶后的村屯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四清、四改、两建、两化”,所到之处纷纷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与新风貌。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症结所在。
2.1 联系和帮扶对接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目前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思想认识上有严重的“错位”表现,主要是基层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按照要求,全市单位(部门)、企业对所帮扶的村进行衔接,调查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二单位(部门)、企业至今没有和村进行对接,也没有互相联系沟通。
2.2 发展推进不均衡 示范村建设发展推进也不是很均衡。动作快发展好的村“四清”、“四改”、“两建”、“两化”全部完成;有动作、抓得不紧的村完成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而动作迟的村改、村建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2.3 整体变化有差异 部分生产发展,过去有积蓄、目前经济条件好的村,改、建变化大,各方面成效显著;相当一部分村利用已有和现有的条件,在某些方面成绩突出和变化较大;而一些条件差的村,改建成效不显著,不规范。
2.4 主导思想不明确 相当一部分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理解不全面,不能很好地坚持统筹兼顾、三位一体和三个文明共同发展,存在孤立抓、片面抓、顾此失彼的现象。调查中发现,由于“突出了环境整治重点”,导致忽视了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致使谈到如何发展村域经济、加快致富目标和措施的不多。
2.5 资金不匹配 调查中显示:新农村建设部分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部分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个别县区工作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致使推进缓慢。
3 推进工作建议
3.1 强化引导,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摆正位置,统筹兼顾。既要考虑适合人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更要突出经济发展的主题。应强化农民的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加快经济发展,做到家底雄厚,这样环境改建才能有基础、有底气、有成效。
3.2 强化责任,形成合力构建的联动氛围 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中遇到的暂时困难与难题,是身处四平地域上每个单位(部门)和企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抓紧衔接对接工作。市、县(市)区政府以及新农办应召开衔接进展情况调度会,建立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和评比等制度,对执行文件不利的应拿出具体意见。
3.3 强化支持,提供必要资金保障 效力源于能力,能力源于实力,实力源于财力。新农村建设推进中,建议各级政府财政和各有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
3.4 强化宣传,发挥典型引带作用 榜样力量无穷,以点带面工作需要舆论支撑。建议市县两级宣传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题专版、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的典型,特别是宣传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步入“农村城市化”建设方面的典型,加快推进面上工作的深入开展。
3.5 强化激励,建立健全巩固保障机制 政府应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给予表彰和重奖。各相关部门应超前谋划,提出具有前瞻性、规律性和可操作性的巩固保障措施与办法,并做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4.南平市旅游发展规划(精选) 篇四
南平居于福建省海西经济区各城市面向中部各省的前沿,占据着海西重要区域交通枢纽的关键地位;南平市以其关键区位地理位置,和著名双世遗景点武夷山的国际知名度,及日渐建设完成连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应是有值得吸引台商企业在此深耕的价值。
南平市特别依托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把武夷山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致力于「彭祖文化」的弘扬和养生旅游的开发,把武夷山打造成中外人士的养生乐土;致力于武夷山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创意经济的培育,把武夷山打造成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南平是打造两岸旅游合作的先行平台,推动南平与嘉义、武夷山与阿里山建立姐妹城市和姐妹山,经由金门、厦门访武夷山,推出「两门对开.开门见山」,塑造「海峡姐妹山神气之旅」。
南平全面推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特有的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及大武夷「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心、中华养生基地、闽越文化根源、国茶名品故乡」的优势,大力提升「海峡旅游」形象,突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有的活力与魅力。
南平全力打造绿色之都遗」品牌优势,和闽浙赣联接沿海、拓展腹地的新兴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把南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中国大陆各地特别注重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也就是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南平正是抓住了有利时机,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力争到2017年把南平建设成为生态结构合理、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安全可靠、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毓秀山川,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南平市提供了广阔的旅游产业空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迷人的自然山水风光,构成了南平旅游资源的独特风采!
来到南平的游客既可领略到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的秀丽山水,又能感受到闽北丰富的朱子文化、柳永文化、茶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时空的悠远。
南平抓住海西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奋发而为,随着福建泰宁、江西龙虎等「中国丹霞」相继在2010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一个旅游市场的「世遗板块」已然形成。南平主动出击,要把武夷山打造成中国大陆东南地区「世遗旅游板块」龙头品牌。
5.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五
前言
1.调查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我国教
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区县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一名师范类学校的学生,有义务去考察其现状,探究其原因,寻找对策!
2.调查对象:山西省原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3.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
4.调查时间:2011年1月16日
正文
一. 基本情况
1.山西省原平教师进修学校是一个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县级教
师进修学校,学校现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其中建筑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而校舍面积为2500平方米。
2.现有教职工人数为46人,其中教师为22人,职工为24人。其中高级讲师有
5人,讲师有7人。
3.学校投资300万建成2个设备先进的计算机教室,共有计算机70台。并在计
算机教室配有多媒体。
4.学校在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基层学校教师服务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强化以人为本,扎实有效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教材教法培训,教师专业合格培训,小学教
师专科培训,新教师见习培训,教师职务培训,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教
师继续教育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
5.学校还开展教师远程教育。如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普通高中教师的新课程
网上培训。2010年开始国家中小学教师网上培训,有250人中小学教师参加。
二. 学校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1.培训经费:教室继续教育培训所用经费由全市各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报销,而
其他涉及教师个人培训,如计算机初高级培训主要由教师个人承担。
2.教师学历层次:由于教师进修学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单位,所以其教师学
历必须要有一定的层次。而现在大多数教师是专科或本科学历,教师学历比
较低。
3.领导班子:由于教师进修学校不像其他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一年也就是那么
一俩次,所以平时也比较悠闲。这样长期以来,就容易使班子成员变懒散,工作效率不高,助长不正之风,班子队伍战斗力低。
4.学校的职能: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教师进修学校具有管理职能,规划调控职能,指导职能,培训职能。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
在了教师培训方面,对其他职能不够重视。
5.培训形式: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集中在寒假,暑假。这样算来,一年也就是
那么一俩次。而教师素质怎么能在这有限的时间有很大的提高呢?并且培训
形式为一言堂,效率不高。
6.培训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不注重实践。
三. 改变现状的对策
1.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应加大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投入。并
且当地的县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性,鼓励,支持,领导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
2.在提升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成长方面,学校应探索教
师业务学习的新思路,新形式,强化教师业务知识与专业理论的学习,从而
提高教师学历,知识水平。并进一步加强对教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的管理
力度,提高教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效能。将教师送到省市进行专项培训,到中小学实践基地学习调研;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邀请专家,教授来
校辅导讲学。
3.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A.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学校工作实
际,制定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和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实行责任
首问制和领导班子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不断健全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机
制。在积极争创无职务犯罪先进单位的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应通过对照自
查以及学校民主座谈会,评议会等多种方式,实施自我约束和民主监督,切
实加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B.进一步完善制度管理。为改善一些教职工无
事可做,懒散的工作习惯,学校应明确班子成员的职责,并加强检查和指导。
以校长为首,对学校的所有工作和事务做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特长组成各种小组,如:办公室,继续教育组,新课程组,信
息技术组,财务室等。各组职责分明,又互相依托,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建
立各种奖惩制度,树立榜样,对勤劳能干的成员给予奖励,对懒散的成员进
行批评,惩罚。从而逐步提升班子队伍的活力,战斗力!
4.加强与各中小学校的联系。要深入到各学校进行指导检查,履行教师进修学
校的职能,并同时推动中小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
5.针对教师培训工作形式单一,以及教师开学后不便集中培训的实际情况,学
校可以组织优秀教师担任授课教师,分成中学,小学两组下乡进行培训,这
种培训形式不仅为广大教师提供极大的方便,是广大教师不出家门就能学到
许多知识,而且可以改善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懒散的工作习惯。而且随着互
联网的发展,现在农村也有了电脑,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学习网站,在平
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同时为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应对一言堂培训形式
做调整,采用优秀教师做示范课,参训教师分组讨论,自由发言等形式,使
所有教师都能有效的参与进来。结合这种形式,可以专门派教师作为班主任
来对大家的培训进行有效的管理,并组织参训教师进行各种活动。
6.在培训过程中,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如中小学
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在做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将其分派到几所学校进
行听课,实习:最后对这些新教师听课,评课。这样不仅使新教师接受了许
多理论上的知识,而且通过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使新教
师能很快走向工作岗位,适应自己的工作。
后记
这是我大学的第一次社会调查,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了解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许多问题,对其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在调查中不
自觉的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报告中免不了存在许多问题,希望大家在看后给予批
评和指导!
6.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六
袁文
摘 要:烤烟是南平市主栽烟草类型,是主要的大田经济作物,也是我国优质卷烟的原料基地。通过南平市目前烟草生产状况的分析,并根据大量实地调查的结果,得出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结合南平市烟草种植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提出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1、采取适时调整烟草收购体系,返还部分农特税,提高南平市烟农经济效益;
2、加快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落实到位率。
3、充分运用科教机制,提高南平市烟草生产者素质。
4、改革烟草生产组织方式,加快南平市“职业烟农”的培养。
5、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提高南平烟草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6、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来保持生态可持续利用。关键词:南平市烟草,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烤烟是南平市主栽烟草类型,是主要的大田经济作物,也是我国优质卷烟的原料基地。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就是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烟草行业对原料的需求,同时保护和改善烟草产区生态环境,维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化和改进烟草生产组织方式,实现烟草生产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保证当前和未来卷烟生产的需求。
通过南平市目前烟草生产状况的分析,并根据大量实地调查的结果,得出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
1、南平市烟草种植比较效益下降;
2、技术落实到位率因素;
3、种植者因素;
4、种植规模因素;
5、烟农保障机制因素;
6、病虫害对烟草种植的影响因素。
针对上述因素,结合南平市烟草种植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提出南平市烟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南平市烟农经济效益
(一)适时调整烟叶收购价格,返还部分农特税,提高烟草的比较效益
1、适当提高烟叶收购价格的总体水平,保持烟草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农户种烟积极性最核心的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科技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农户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烟叶收购价格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保障种烟农户的收益至少不下降。近几年烟粮比价变化大,有关烟草的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烟草生产成本增加,烟农收益减少,应分析核定烟粮合理的价格比例关系,适当提高统一收购价格,逐步取消不规范的价外各种补贴。为保持种植烟草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合理的烟粮比价关系,保护和调动烟农的积极性,同时考虑烟厂和烟草公司的承受能力,要实时跟踪烟区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价格走势及农和物资价格趋势,科学评价烟草种植成本收益、比较效益和种烟收益比重综合指标等,充分考虑烟农的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及其与相关产业和行为的比较效益情况进行调整,并建立随物价上涨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浮动的价格机制,在现行烟叶收购价格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烟叶收购价格总体
水平,并相应提高烟叶调拨浮动价格,按照烟粮产值比2:1和烟粮比价1:7至1:8计算。
2、加大财政支持补贴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对烟草生产的支持作用 建立国家或者省级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建立“烟草工商业反哺烟草农业”的长效机制。调整扶持投入方式。从国家实施的粮食直补效应显示,国家对农业(民)的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传统农业投入的效果,烟草部门可以参照此举对农民购买烟用农资采取直接性补贴。对烟农的生产投入进行适当补助,补助幅度大约在烟叶收购金额15%左右,弥补烟草和其他经济作物比较效益相差较大的不足,以切实提高烟农的经济效益和烟草种植积极性。为使烟草生产扶持措施更直接、更方便、更快的兑现给烟农,提高烟农的种烟积极性,烟草公司应改变实物补贴以现金补贴方式,改变烟草公司又是农资公司的二重身份。
烟草企业在为烟农提供资金和贷款上,要予以全力支持,应该为烟农申请的生产性资金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3、适当调整烟叶收购价格之间的等级差距,体现优质优价,减少收购矛盾。
简化42级国家烟叶收购标准。国家现行的烟叶收购标准达42个级别,在烟草公司向烟农收购烟叶的过程中通常收到的烟叶在20至23个级别之间。从42个等级标准的收购实践看,一是烟农不理解,二是烟农不接受,三是烟农难以认识和掌握。从反映出来的情况看,烟农认为这是烟草部门“糊弄”烟农。并且烟草部门把向国际标准看齐的复杂问题转交给中国千家万户低素质的烟农,这是不可取的。烟草公司在向农民收购烟叶的过程中,面对中国烟农的实际现状,应该用越简单明了越好的方法来确定收购方法和收购标准,而不应该将工厂化生产的实际要求简单地转交给广大烟农来完成。
在适当提高烟叶收购价格总体水平的同时,进行等级之间和等级内小级别平均差价的动态调整。同部位同一颜色上下一级之间的价差不超过2元·kg-1,不同颜色同等级价差不超过1元·kg-1。
4、需要较大幅度地提高下低等烟叶的收购价格,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维护烟农利益。综合考虑烟农的生产成本、合理收益以及烟草专卖专营和实施有效的市场管理,将低等烟叶的收购价格提高到每3元·kg-1以上。
(二)发展生产专业户,提高种植效益
培养和扶持一批为烟农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生产专业户,如机耕专业户、育苗专业户、植保专业户、烘烤专业户等,共享设备和资源,推动烟草生产的社会化分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稳定种植效益。通过为烟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系列服务,把烟农从育苗、烘烤等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只从事比较熟悉的栽培管理工作,从而打破烟草生产的技术壁垒,为扩大烟农的种植规模创造条件。
在南平烟区,浦城县于2003年在水北镇开展烟草生产联合体试点工作,水北镇烟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烟草种植规模从2003年的196公顷,500t,发展到2006年的427公顷,1000t,规模位列浦城县第一。浦城县水北镇采取的主要做法:
根据各种烟农、村民小组的地理条件,把烤房或田块相对集中连片的烟农纳入同一个烟草生产联合体,由10—15户烟农组成,种植烟草面积约为6.67公顷,并推选一名威信高、技术好、具有一定文化和宣传组织协调能力,且近几年烟草生产取得较好效益的烟农担任组长,同时对烟草种植具有一定规模的行政村配备一名半脱产烟技员,形成“烟草站长→技术组长→烟技员→半脱产烟技员→联合体组长→烟农”的网络化生产组织模式。各联合体组长按照“六统六分”、“五个集中”、“三个相互”、“一个带头”的职责开展工作。
建立烟草生产物资服务体系。对和烟草生产有关的大宗烟用物资,以市公司为单位集中比质比价采购;制定了烟草生产物资供应实施方案,规范供应流程和管理办法。
(三)大力推广商品化育苗
大力推广商品化育苗,组织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烟农进行商品化育苗。不仅方便烟技员管理,还将大部分烟农解放出来,降低育苗阶段的投工。可直接省去烟农育苗这一繁琐的环节,大大减轻烟农的劳动强度,即每hm2减少用工45个工。根据对南平市烟区的调查,烟农反映,由育苗专业户统一育苗,烟农再也不用为精力不足、育不好苗而操心,冬季可安心的上山护林、外出打工或做精做细生产备耕工作;在育苗这一段时间烟农利用外出打工赚钱扣去购苗款,还可净赚500-800元不等,而且买到的烟苗整齐、茁壮、量足。
积极引导有文化、懂技术、有资金、会管理的烟农从事专业化育亩,提高专业化育苗水平。
二、加快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落实到位率
(一)创建南平市烟草生产基地
烟草是烟草产业的基础,烟草产业的发展依赖烟叶质量的提高。工业的需求是烟草生产与发展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面对当前形式,南平烟区惟有着眼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烟叶品质,保持烟叶市场销售顺畅,以大面积提高烟叶质量来满足烟厂需要,建立“工业企业+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是办好基地的根本保证。从2002年起,南平市邵武、松溪、武夷山、浦城分别与省内外(浙江中烟、福建中烟(龙岩卷烟厂、厦门卷烟厂)、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山东中烟)等多家烟厂建立了厂办基地,在进行多年的合作实践中,认为建设烟草基地的关键措施在于:
1、加强与重点烟厂的协调与沟通,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
2、建立并完善烟草基地组织机构
3、以科研院所为依托,提高基地生产技术水平
4、建立健全基地建设档案,完善基地管理办法
5、增加投入,保证烟草生产新技术落实到位
6、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网络,构建省、市、县、乡、村金字塔形的烟草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南平烟区市级公司有烟草技术推广中心,县(市)级公司有推广站和技术带头人,乡(镇)烟草站有技术能手,村有群众信服的科技示范户,烟田有技术服务负责人。在南平烟区形成由专家把握技术方向、通过技术员普及、靠科技示范户带动的技术推广方式。
建立生产技术到位率和工作绩效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办法,加大技术推广执行力度,最终
根据技术到位率和工作绩效进行奖惩和聘用,从最大程度上发挥科技推广在实际生产中的效用(李小兰,等,2004)。要适应目前南平烟区种植分散,烟农素质低的现状,保证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应尽快加强烟草技术队伍建设,规模上按照每100户(20-33.3 hm2)烟农聘请一个技术员,层次上设立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技术员设立一级、二级、三级技术级别,从高至低技术人员数量逐级加大,建立“金字塔”型的技术队伍,形成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技术责任制,南平烟区每个技术员包干负责100户左右的种烟农户,包括与农户签合同,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措施的落实。技术人员每年要访问每个农户10次以上,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并取得农户的签名承认,烟农有问题可随时电话联系,对技术人员服务不满意,可向公司投诉。公司还派出巡视员监督技术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抓好常规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外,南平烟区还重点创新烟农服务机制。一是强化分类指导,缩小烟农相互间掌握技术程度的差异,提高整体生产水平。二是强化服务的时效性。各地通过与电信、移动、广播电视等部门合作,建立服务热线电话、服务联系卡等方式,及时为烟农提供多渠道、多途径、便捷周到的服务,帮助烟农及时解决种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培养高素质的烟技员队伍
人才是烟区发展的第一要素,要积极做好烟区生产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贮备。当前南平烟区的烟技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市场化运作观念模糊,生产中只注重烟农的经济效益和分管的片区效益,对烟厂的不同需求了解甚少。目前南平烟区的烟草生产技术队伍维持目前的生产规模已经是超负荷运转,迫切要做的就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对在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招收一批、加强在职培训一批,建立起与南平烟草生产发展规模相配套的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在南平烟区采取公司牵头,由南平农业学校中专生定向培养的方式充实到各县市的烟技员队伍中;对在职的烟技员中学历没有达到中专或烟草专业学历的人员进行函授培训,逐步优化和提高现有的烟技员队伍,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经常性的培训提高现有烟技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归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跟踪培养。
从人力、物力上进一步加大南平烟科所的投入,以科技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来源,加快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南平烟科所真正做实、做强,进一步加强南平烟科所和邵武、松溪两个试验站的建设,增强南平烟区的核心竞争力。以烟科所为龙头、两个试验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全新技术引进推广网络。
(四)加快烟草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健全烟草行业基础信息数据库
进入21 世纪,烟草生产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加入WTO 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的支撑。
目前,中国烟草生产仍未摆脱粗放经营的传统种植方式。烟草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仅为27%—35%,而发达国家已达60 %—80 %;化肥当年利用率中国为25 %—35 %,而发达国家为50 %—60 %。另外,由于中国烟草种植较为分散、技术比较落后,烟草的农业机械化研究落后且不适应中国国情。随着中国加入WTO,传统型烟草农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信息化、现代化、规范化迈进。信息技术代表农业的发展方向,以作物的模拟模型及决策系统为特征,发展烟草农业是中国烟草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的一条新路(马新明,等,2003)。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将成为克服农业分散性、区域性、时变性、经验性以及稳定程度和可控程度低的有力武器。烟草生产要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必须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把信息化逐步延伸到生产管理环节,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烟草生产,带动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烟草行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不仅是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也是网络环境下烟草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李良勇,等,2007)。烟草生产领域的信息量大、面广而分散,要加快烟草信息化进程就要加强对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积累,建立、充实相应的反映种植土地、人文、气候、农户、生产能力、加工能力等静态信息为特征的烟草基本生产环境数据库;建立各级反映烟草生产、经营情况等动态信息为特征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统计分析系统,实现烟叶经营网上运行;建立使各级单位的烟草数据自动汇总交换为特征的数据联网体系,达到数据横向纵向互联互通。为更合理控制烟叶质量,改善烟叶结构,调整生产布局提供真实、准确、科学的决策数据。
2、建立烟草生产农情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
烟草生产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体系,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系统内各资源环境要素及其相对应的社会经济状态既有垂直变化也有水平差异,要应用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烟区生态环境、基本烟田土壤资源、烟草长势、水旱灾害、病虫害等方面进行监测和预报。
3、开发当地烟草生产专家系统
根据南平烟区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出适应当地烟草生产专家系统。既要考虑烟草生产全程管理的综合性系统,也要考虑到育苗、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烟叶烘烤和分级等专项管理系统。在重视专家知识的采集、存贮的同时,政府要加大扶持投入力度,重视宣传和示范,加快专家系统的应用步伐。
(五)建立健全户籍化管理机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烟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外烟叶市场上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面对南平烟草生产种植户数多,户均面积小,种植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到位率有差距等现实状况,加强对烟草生产的管理十分重要。烟农的户籍化管理是指烟草公司对每户烟农的土壤类型、土地使用情况、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田块分布、各田块的肥力及轮作情况、生产技术水平、烟用物质投放使用、新技术的推广运用、烘烤条件及交售数量、等级、收入情况等建立档案,全面建立烟草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烟草生产的动态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落实南平市烟农户籍化管理,必须加强烟技员队伍建设;对烟农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类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提高烟农的整体水平和户籍化管理效果;加强各级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坚持服务至上,密切与烟农的关系,在生产全过程,采取发放联系卡、填写技术通知单、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
三、充分运用科教机制,提高南平市烟草生产者素质
(一)强化宣传造势,提高烟农思想素质
通过对南平市烟区的了解,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很难有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夯实烟农的思想根基。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各类社会宣传阵地和活动载体,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和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宣传教育,提倡高尚文明的新风,提高思想素质。
(二)强化文明教育,提高烟农道德素质
在对南平市烟区的调查后可知,一个地方农民道德素质高,那么这个地方的社会秩序就好,管理的成本就低,烟农就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工作中去。提高道德素质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乡规民约、文明守则等规章制度,从强化文明教育入手,加大农村文明创建力度,组织开展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包括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方面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和养成,并贯穿于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各个环节。
(三)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烟农科技素质
只有解决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问题,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更高腾飞,才能为农村实现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特别要注重建立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实现烟农的终身教育培训。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普及运动,提高烟农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和接受能力。
建阳市的烟农技能培训,值得推广。建阳市烟草站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科技信息,开展科技培训,大力推广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把烟农培育成科技兴农的主力军,使烟农的增收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烟农素质上来。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一般每年培训2-3次;召开技术研讨会,扩宽烟农的知识面,相互交流烟农的经验,提高技能;召开烟农代表大会,征求烟农意见,沟通烟农与公司的关系,传递信息等。
四、改革烟草生产组织方式,加快南平市“职业烟农”的培养
通过实行集约化种植,对种烟大户的技术培训工作将会变得更加容易。一方面种烟农户减少,人员相对容易集中;另一方面烟农的风险意识和科技意识增强,将由被动接受培训变为主动要求学习,因此,培训的效果会明显提高。但南平烟区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在实行集约化种植的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因为烟草是一种费工费时的作物,在目前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条件下,若种植规模过大,遇到劳力不足时,易造成损失(周应兵,等,2003)。烟农是搞好烟草生产的主体,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必须把提高烟农技能作为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切实抓好,使烟农不仅会种植烟草,还会经营管理,不仅懂得相关的科学技术,还要熟习现代科学管理,通过提高烟农素质,进一步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力度。要发展规模经营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农户
在调查过程中,大户烟农普遍认为没有足够的精力,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管理不及时,也不到位;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配套措施跟不上;缺乏经验,适应性不强,也没有过硬的技术;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烤房。上述因素势必影响规模经营户的效益,阻碍规模经营的良性发展。在目前生产条件下,通过对南平市烟区的调查了解,从规模经营的平均亩产值来看,以户种植0.67-1.67 hm2为宜;从规模经营的亩净收入来看,以户种植0.67-1.33hm2为宜;从零散雇工角度看,以0.67-1.00 hm2为宜,易雇工,且只需阶段性雇工,而且无需投入高额的资金,易获得种烟的田块,生产管理、配套措施和配套设施都较容易跟得上。因此,目前南平烟区适度的规模,以每户种烟0.67-1 hm2较为适宜,最大面积不宜超过1.67hm。
(二)进行土地流转方式的改革
结合南平市实际情况,提出“村委会牵头,农民自愿,专业户承包,烟草、政府介入”的做法,针对性解决有田块而无足够劳力但又想发展烟草的地方土地流转问题。
烟草、政府介入:烟草和政府部门在村委会组织过程中要起到解决资金问题。一般农户在土地出租时就要收取租金,面目前大多数村委会资金是不足的,承包烟农也无法一次性拿出足够资金付田租。政府和烟草部门可先按一定比例(如各50%)将资金周转给村里,在烟叶收购时从承包烟农售烟款中收回。同时为保证烟草公司资金安全,烟草公司预付的周转金可由乡镇担保,如未如期收回,从乡镇烟叶特产税返还中扣回。
规模经营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能起到示范推动、典型引路的作用,通过实施大户带动新举措,使广大农村涌现出一个经济大户带动一个组、几个大户带动一个村、数十个大户带动一个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局面。
五、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南平烟草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完善气象服务和抗灾体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南平各县(市)烟草部门通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病虫害的预测和控制机制,减轻病虫害对烟草生产的影响。根据南平气候特征和烟草生产种植不同阶段的气候需求及其与灾害气候的关系, 烟草部门和气象部门经过调研,确定南平市烟草防灾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烟区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及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制度。由市气象局定期向烟草公司提供南平市北部、南部2个区域的年、季、月气候趋势专项预测、十天逐日专项天气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的决策服务信息。各县(市)气象局同期向当地烟草公司提供本地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二是市、县二级气象部门按照烟草生长期的主要气象指标提供生育期中期专题预报。从当年11 月至次年7 月, 各县(市)气象部门向当地烟草公司逐旬提供烟草苗期、移栽期、生根期、旺长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期的气温、降水、光照、冷空气影响程度、可能出现的灾害天气等中期专题天气预报。三是联合成立烟草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气象局组织实施针对烟区抗旱增雨和防雹减灾工作。
(一)在完善烟草气象防灾体系工作中, 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21、加强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烟农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南平烟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部署,投入巨资,按照烟田“涝能排、旱能灌、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要求,大力开展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烟草生产条件,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2、逐步扩大烟草气象信息传递渠道。
3、提高手机短信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
4、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烟草气象灾害监测建设。
6、建立跨行业的研究机制。
(二)开展烟草农业保险
烟草生产受自然影响大,烟农种烟风险始终存在和不可避免,为切实保障烟农利益,必须建立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烟草生产风险保障体系。
积极与保险公司协商,积极开展烟草农业保险,探索合理的烟草农业保险形式,完善烟草生产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为烟农投保自然灾害补偿险。《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有步骤地建立多种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
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步伐,从农业保险的政策特殊性出发,要通过农业保险立法,以法律形式对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费率厘定、赔付标准、实施方式等主要内容予以明确,明确并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支持作用及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明确经营主体享受的政策支持以及农业保险户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完善农业保险体制框架、保险费率形成机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在立法层面上给予农业保险相应的地位,促使农业保险依法实施、保险机构依法经营,从而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健全保险公司适应“三农”保险发展的费用、考核、人才储备、产品创新等经营机制(吴定富,2005;郑希元,2007)。
培育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一是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协议代办农业保险;二是在财政、市场等条件成熟时再考虑组建国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或其它形式的专业公司;三是发展农业保险中介机构。
大力培养农业保险人才。农业保险人才必须熟悉农村情况和农业经济,了解农业政策,精通农业保险业务,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适应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加强农业保险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业保险,使广大烟农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自觉参保的意识。
(三)设立烟草生产风险保障金
南平烟区设立了烟草生产风险保障金,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由政府、烟草公司和烟农共同出资,实行烟田联合保险,专项用于烟草产业发展和救灾救济。遇到自然灾害时,保障烟农种烟最低效益,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对烟农造成的经济损失,解决烟农后顾之忧。烟草部门每年提取150元·hm-2作为风险保障金,政府部门每年从烟叶税中提取10%,共同配套建立烟草生产风险基金,遇到灾情就动用
风险基金,无灾或轻灾年份,则将剩余的风险保障金结转下年,确保烟农在灾年能得到补偿。
(四)建立养老机制
对连年种烟,有土地、有烤房、生产技术和效益水平较高,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的烟农,由烟草部门给予予保险,实行“有种有保,停种不保,多种多保,少种少保”的原则,培养一批稳定的烟农队伍。
六、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保持生态可持续利用
烟草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主要的收获对象是烟叶。烟叶收购部门对烟叶的外观质量一般有较高的要求,如果烟叶受到病虫害的为害,则对其外观的影响较大,常常会因为烟叶上有病斑、虫洞等导致烟叶的等级下降。但烟农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对烟草病虫害的防治往往过于频繁,常有滥用、误用农药的情况发生,增加了烟草生产成本、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使烟草病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病虫害发生日益猖獗,农药残留提上议程,因此合理使用农药防治烟草病虫害非常重要(胡坚,2006)。
(一)进行土壤改良
南平烟区大部分是烟—稻轮作,土壤质地粘重, 加之多年来以化肥为主的栽培技术,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致使土壤板结严重, 通透性差, 土壤保肥保水能力逐步下降,影响了烟株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从而影响了烟草的产量和品质。许多研究表明(沙涛,等,2000;王绍坤,等,2000;魏洪武,等,1995;李贻学,等,2002;张晓海,等,2002), 稻草还田不仅能降低土壤容重, 改善土壤结构, 而且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 增加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 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 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等富碳物质,它是形成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因而秸秆还田有利于更新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秸秆还田在腐解过程中,还能促进土壤微粒的团聚,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善通气与水分的渗透性和保水能力,改良土壤结构。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特别对缓解我国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弥补磷钾化肥不足,促进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肖艳松,等,2006)。
(二)建立烟草植保“110”
南平烟区各县(市)成立烟草“植保110”服务体系的经验值得推广。烟草“植保110”服务体系是以现有的病虫测报及综防网和烟草生产组织为基础,加强植保与烟草生产的密切联系程度,建立对烟草病虫害的实时监控,进一步提高烟草病虫害测报中普查的全面性、准确性,烟株在零星发生病虫害时,能得到有效控制,特别在遇到重大或突发灾情时,能及时把病虫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达到提高烟草病虫害综防技术水平。
(三)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南平烟区注重抓好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烟草健康发展。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措施,在生产中做到坚持和突出农业防治的基础地位。
(四)强化培训,加强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
南平烟区通过强化培训,加强烟草病虫害正确诊断技术、发生流行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原理的培训、加强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技术培训,改变烟农的重治轻防和对药剂的过分依赖思想,树立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识;通过广泛建立综合防治示范点,让烟农认识综合防治在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的中作用;加强烟草农药管理,尽量做到农药的统购统销,建立烟农用药档案(烟农日记),从源头上控制烟农用药行为,提高烟农科学用药水平;加强合同管理,加强农残检测,完善质量跟踪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烟草生产安全。
(五)规范各项农事操作
南平烟区规范各项农事操作,有效控制病源,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病虫害的统防统治。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减少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植保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采取专业队(或承包制)形式。在技术力量较强的产区,可成立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以负责该地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专业队提出实施方案、病虫害损失控制目标,并与产区签定合同,专业队提供物资、技术、劳力,烟区付给一定报酬,专业植保员对植保队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并组织和指导他们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植保技术力量薄弱的产区,可委托农业部门植保站开展烟草植保社会化服务,双方明确权利和义务。
(六)创新烟草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可循环再利用
当今,世界各地越来越强调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消费者也比过去更加挑剔、苛刻,要求知道所得到的农产品是如何生产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使用什么材料进行生产的。对于烟草行业来说,不但要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优质烟叶,而且要能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来进行生产,从而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烟农的健康。吸烟与健康问题被世人普遍关注,而且《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签署,烟草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而烟草工业对烟叶原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烟叶成熟度好、可用性强、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质量好,而且对烟叶的安全性要求也更加苛刻。
GAP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农业管理模式。烟草GAP的定义为: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生产优质烟叶的同时,致力于土壤、水源、空气、动植物生命环境方面的保护和维持,是一种关心烟农经济利益,为烟农提供安全工作环境,负责任的烟草生产规范和管理体系。
GAP管理不是一个公式化的单纯概念,它是一种农业生产管理科学。在复杂程度各不相同的种植烟草情况下,不存在适合所有农业生产条件的GAP,在不同烟区,推行GAP所关注的焦点、采取的方法和改进措施也不一定相同。
南平市在推行烟草GAP管理模式时,应根据南平市的情况,除了在上面已经提到的:加强科学技术含量;加强烟草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户籍化管理机制等方面,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点带面,起辐射带动作有用。
2、以“组织指挥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经济考核体系”为支撑,以“技术服务到田、预检把关到包、信用评价到户、质量管理到组”为核心内容的优质烟草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3、加强农户培训工作。农户培训是GAP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南平市现有的烟
技员及烟农素质状况,更要加强农户的培训。
4、实施田间卫生监控,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提高烟叶安全性。
5、全面全面推行集约式烟叶收购模式,收缩收购站点,提高管理水平、监控力度和收购效率,降低收购成本和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7.漳平市竹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七
1.1 竹林资源现状
漳平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少部分属南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竹类植物生长。境内竹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竹类植物11属44种,主要经济竹种有毛竹、绿竹、苦竹、石竹、麻竹、茶杆竹、台湾桂竹和青皮竹。现有竹林总面积2.48万公顷,其中毛竹林面积2.21万公顷,全市竹林面积达1 333.3hm2以上的乡镇有8个。漳平市毛竹林立竹量5 980万株,可年产竹材24万吨,年产各类鲜笋约5.2万吨。
1.2 笋竹加工业现状
漳平市笋竹加工企业达37家,其中笋加工企业3家(高众笋业实业有限公司、双洋笋制品厂、天宁竹业专业合作社)及一定数量的家庭作坊,主要产品有笋干、清水罐头、苦笋罐及少量小包装笋制品;竹材加工企业34家,已初具规模,主要产品有竹胶板、竹凉席、竹香芯等,其中年产值达1 0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有3家(龙祥、蓝天、万山)。
1.3 2008年竹产业产值情况
2008年竹产业产值为2.58亿元,其中竹材产值8 800万元(竹材产量1 100万根,中小径竹906t),鲜笋产值为4 000万元,笋竹加工产值为1.3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竹林培育总体水平较低
表现为资源培育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竹林纯化严重、结构不合理。虽然漳平市竹林培育水平在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低产、低质、低效的竹林还存在,在现有毛竹林中,低产毛竹林占40%左右。一些竹农对毛竹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科技意识和发展规划,急功近利,投工投劳及资金投入均不足,造成抚育管理粗放,竹林经营方式陈旧,集约经营竹林面积比例小。采伐目的不明确,砍近留远,砍大留小,砍新留老。留笋养竹不尽人意,使竹林退化、低产、低效。由于长期盲目推广毛竹纯林,纯林化严重,竹林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竹林病虫害加剧,受灾面积有上升的趋势。丰产林比例较低,难以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全市毛竹林面积2.21万公顷,而达到丰产高效竹林面积为2 200 hm2,占总面积的10%。全市毛竹林平均年产冬笋、春笋分别为345kg/hm2和1 875kg/hm2;平均单位面积产值5 175元/hm2。与永安市毛竹林年产冬笋、春笋分别达到3 750kg/hm2、10.5t/hm2,产值每公顷上万元相比,漳平市竹林培育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2.2 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少,经营产品种类少,市场开拓不够
调查显示,漳平市笋竹产品单一,区域特色不明显,市场开发滞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布局不合理。影响力强的企业不多,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只有3家,属省级龙头企业的只有1家(龙祥竹胶板)。笋竹加工企业各自为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经济力量不足,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弱,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未形成优势的拳头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还有待于开发。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和营销手段落后,没有一个健全的营销体系和网络,没有一个以经销笋竹产品为主的市场,从而影响漳平市笋竹产品的流通。笋竹产品品牌少,漳平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1家笋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列入省级品牌和中国名牌,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造成企业效益不高。
2.3 竹产业人才匮乏
要提升竹业产业水平,关键在于人才。虽然漳平市林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不少,但专门从事竹业开发研究推广的很少,加工利用的更少。从笋加工企业看,从业人员没有人毕业于食品加工专业;从竹加工企业看,也没有相应专业毕业的人才。据调查,从业人员当中在岗职工接受培训的机会少,漳平市竹业从业人员当中80%以上把竹业作为兼职,离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甚远。技术创新关键在人,竹业技术水平集中体现在现有的竹业企业上,漳平市竹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非常匮乏,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已成当务之急,可见人才问题是制约漳平市竹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目前漳平市林业系统中专门从事竹业的专业人员只有3人,比例不及1%,与全国林业系统内部13.6%的平均水平相差悬殊,使全面开展竹业工作有一定难度。
2.4 政府的宏观调控薄弱,行政管理不当
目前,漳平市竹产业从资源培育、保护到产品加工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尚不健全;政府缺乏宏观调控手段,对产品价格、市场竞争缺乏统一指导和协调,造成境内、外企业间竞争无序,相互间套购原竹和竹制半成品。据调查,笋竹加工企业普遍反映原材料不足,原竹外流严重,龙头企业因无原料而停产。
3 发展对策
漳平市竹产业发展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资源培育为基础,三大效益为目标,以中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笋竹精深加工为产业发展重点,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和系列化开发,培育和构造竹产业龙头企业,使竹业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以推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使竹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良性循环轨道。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继续把竹产业放在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深入调研,总结提高,加大扶持力度,推进竹产业发展。加强科学育竹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更新观念,克服传统粗放经营竹林的旧习惯,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丰产竹林示范和培训力度,提高竹农开发竹业生产的积极性,使竹业开发真正成为广大竹农发展经济的自觉行动,形成“山当田耕、竹当菜种”的全民育竹养竹的新理念。继续对竹业开发工作完成良好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
3.2 坚持把竹林资源培育放在首位,提高竹林培育水平
培育好竹资源是发展竹产业的基础,漳平市要紧紧围绕竹林资源培育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竹林培育要在强化护笋养竹、竹林抚育、合理采伐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竹阔混交、竹林喷灌、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对于竹山交通不便、技术推广不够的地方,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力度开发竹林资源。同时开展竹类研究,促进科技和生产相结合。
漳平市在抓好竹林资源培育实际工作中应坚持3条原则:一是分区指导、分类经营原则。交通不便的毛竹林以发展材用林为主,其他地方以笋竹两用林为主,坚持以毛竹为主,兼顾中小径竹发展。二是科学育竹、集约经营原则。通过技术培训和丰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低产竹林改造和丰产竹林建设技术,增加竹林的效益。三是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广相结合原则。在抓好技术培训和推广基础上,做好龙岩市现代竹子科技园、高产高效竹林示范片(户)工作,促进竹农科学化集约经营竹林。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广大竹农采用丰产培育技术经营竹林,走科学化、集约化经营道路。
3.3 加大政策扶持,创造推动竹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3.1 积极拓宽产业发展投资渠道。
充分利用漳平为原中央苏区县的有利条件,争取财政支持。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支持竹业生产项目,对符合信贷要求的,优先给予支持,支持笋竹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在精深加工、带动辐射和市场开拓方面引领笋竹加工业的发展。要积极为竹业发展的相关项目做好协调工作,争取更多渠道投入竹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成立竹业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对各种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完善面向竹农的竹业小额贷款扶持机制,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规模,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竹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3.3.2 完善林权林地流转机制。
要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竹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手中流转。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竹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竹林经营效益。
3.4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竹林科技水平
3.4.1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竹产业科技攻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结合好的方法和先进适用技术,继续加大与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1]。要做好《亚热带中小型竹林可持续经营基地建设》、《漳平市高效笋用林可持续经营基地建设》2个国家级项目申报工作的落实,争取使这2个项目落户漳平市。继续推进竹业的科技进步,扩大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掌握竹产业科技发展前沿,确定全市竹产业发展中要突破的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
3.4.2 大力推进竹产业标准化建设。
积极做好竹产业标准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加快竹产业相关标准制订工作,尽快形成配套的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同时树立开放观念,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竹产业升级,提高漳平竹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5 积极培育竹产业主体,打造笋竹产品品牌
3.5.1 积极培植龙头企业。
竹业的一产和二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产是二产的基础,而二产反过来带动一产发展。漳平市的笋竹加工企业在数量、规模、资源利用率上与先进竹产区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漳平市要着力培育一批笋竹加工龙头企业,采取“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方法,依托现有基础,扶优扶强、优势互补,通过改造提高或新建或联合兼并,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在资金、政策、技术、服务上对规模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笋竹加工企业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加大扶持力度,将这种企业培育成竹产业的“航空母舰”,扩大影响力,树立行业形象,带动整个竹产业的发展。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发展,促进竹生产、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此外,在创办一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能适应市场需求、有地方特色、达到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漳平市应着重围绕笋产品精加工、竹炭、竹筷、竹胶板、竹纤维、竹编工艺等建设主导产业。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漳平市竹制品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应积极开发新一代精深加工产品,以实现竹产业高效增值,拓展产品市场销路,同时进行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整体水平。
3.5.2 打造响亮的笋竹产品品牌。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拓展产品市场,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打造优质的品牌,以品牌抢占市场[2]。漳平市笋竹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笋竹产品的市场潜力,努力打造体现各自特色的知名品牌,依靠品牌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资金、政策的扶持,相关部门要就打造品牌给予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尤其要做好竹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增强笋竹产品的竞争力。
3.5.3 支持竹业专业协作组织的发展。
给予政策引导,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要加强规范管理,抓好典型示范,不断增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自身活力和服务能力,增强对竹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6 完善各项服务,促进竹产业发展
3.6.1 建立完善运销服务体系。
任何产品,无论是初级的原笋、原竹还是加工制品,只有作为商品完成销售,才能体现产品的价值,而运销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正是漳平市竹产业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1]。因此,当务之急应构筑由笋竹加工企业、营销大户、自产自销户组成的竹业运销网络,提高营销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起一支信息灵、反应快、能适应市场变化、有较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同时围绕产品建设市场,从等客商上门、等市场转到专业市场建设上的方式,转到采用优惠政策,实行多方联合、多方投资的方式,在原有市场环境较好的重点竹产区或交通干线旁的乡(镇)投资建立笋竹类产品专业市场,设立笋竹产品销售一条街,以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竹业经销商来漳平从事竹产品购销业务。漳平市可考虑在时机成熟时利用双洋镇明笋干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等特点在双洋镇设立笋竹类产品专业市场。
3.6.2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林业部门应加大竹林资源培育、管理的力度,积极参与笋竹加工、经营,本着先扶持后获益的原则,在税费、信贷、外贸出口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其做大做强。要充分发挥林业主管部门和竹业协会的作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效地调控竹业市场流通,杜绝原竹和竹制半成品无序外流,确保加工企业原料充足。设立并健全笋竹一、二、三产业的行业协会,使其能在维权、协调、交流、自律、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行业内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交流合作,避免无序竞争。要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经济主体牵线搭桥,引进人才、技术及设备,及时提供各类信息,组织参观、展销、培训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竹农育林、企业主创业的积极性,以保证漳平竹业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3.7 创新模式,增强竹业发展活力
3.7.1 加强对野生笋用竹林的开发利用。
漳平市竹产业化过程中,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毛竹,但也不能忽视其他野生中小径竹的开发利用。漳平市独特的气候带,使得漳平市竹类资源丰富,许多野生竹笋笋味优美、品质优良,是一种自然绿色食品,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中小径竹的开发利用中,一要注意避免过度集约经营,盲目追求产量,使竹笋失去天然产品的特色;二要注意稳妥推进,适当规模,应根据资源状况、市场行情以及效益情况,开发有地方特色的野生竹笋。
3.7.2种养结合,发展立体林业。
立体种养可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又能促进竹林生产,使竹林增产增收,形成良性循环。如竹山养羊、养鸡,不仅可增加收益,而且笋竹产量可明显提高;又如竹林下套种经济作物,是一种高效立体林业的模式[3]。
3.7.3 开发生态旅游。
把竹林资源开发和竹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逐步建成一个集竹林风景、竹文化、竹艺术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漳平市可考虑在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旅游。
摘要:通过对漳平市竹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 包含竹林资源现状、笋竹加工业现状及2008年竹产业产值情况, 并分析了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漳平市竹产业发展对策, 理清了漳平市竹产业发展的思路, 以期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竹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福建漳平
参考文献
[1]孙政, 周正廷.丽水市竹产业化建设进展与思考[J].竹子研究汇刊, 2003 (4) :67-71.
[2]陈兰仙.加快福建省竹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武夷科学, 2006 (1) :284-287.
8.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八
农发行四平市分行围绕年初工作目标,按照“强主体、扩基础、稳龙头”的思路,把增强支农功能、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放在首位,在实现有效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到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5.3亿元,比年初增加49.1亿元,实现账面利润3981万元,同比增長54%。一是坚持执行政策,确保粮油收购工作顺利进行。加强政策性收购导向,确保粮食安全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上半年累放各类贷款76.1亿元,收购粮食48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36.4亿元、228万吨。2008粮食年度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收购贷款103.7亿元,购入粮油63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48.1亿元、293万吨。二是择优支持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稳健经营。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择优扶持、控制风险的原则,在重点维护好老客户的同时,审慎营销新客户,从严控制项目贷款,优先保证成长性强、带动面广、信用度高的黄金和优质客户续贷需求。到6月末,有贷款余额的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26户,同比增加4户,贷款余额28.3亿元,占信贷资金总投放的19%。三是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区域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累计发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4000万元,比年初增加4000万元。四是支持农业小企业快速发展。共计支持有贷款余额的农业小企业20户,投放贷款3000万元,支持范围涵盖了畜牧业养殖、特色种植、农林产品加工、种子生产和农机等领域。
9.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九
4一、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是 城镇人口比重。
2、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必须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四种观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3、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房地产业 扮演了支柱产业的角色。
4、中国城市管理的显著特点是 中共市委处于城市管理的领导核心地位。
5、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 市民化。
6、新型城镇化之“新”,体现在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就是不仅要改革“市管县体制”,逐步推行省直管县,而且要深化城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7、创新城市社会治理方式,不仅要完善城市社会治理结构,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还要创新城市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
8、青岛行政中心东移和广州天河体育场建设等案例证明了城市新区开发 SOD 模式的适用性。
9、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应该以 主导产业 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10、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我国将形成的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将是两横三纵。
二、单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C)
A建设性基础设施B辅助性基础设施 C工程性基础设施D社会性基础设施
2、市政管理体制的核心是(D)
A职能的厘清B机构的完善 C人员的配置 D权力的划分
3、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来看,我国登记户口的基本形式将会是(B)
A以实际出生地点登记B以经常居住地点登记C以籍贯所在地点登记
D以工作职业所在地点登记
4、在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允许直接入市交易的土地是(B)
A农村集体生产性建设用地B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C农村集体生活性建设用地
D农村集体后备性建设用地
5、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所讲的底线主要指(C)
A土地价格不能城乡两条线B土地用途可以灵活多样C农民基本权益不能受损
D土地出让方式要统筹规划
6、从国际上来看,各国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不包括(A)A基本休闲服务B基本发展服务C基本环境服务D基本安全服务
7、城市新区开发的意义不包括(B)
A提高城镇化水平B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效能C提振国民经济 D扩大城市规模
8、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发展创新效应主要包括(C)A长板效应B刺猬效应C收入效应D拐点效应
9、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样化,应当重点探索的方式是(A)A合同外包B特许经营C凭单制度D志愿服务
10、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的核心是(A)
A人口城镇化B城市群C综合承载能力
D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三、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
1、城镇化主要是指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面积的扩张。
(√)
2、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的典型特点是:起步较晚、水平较低、速度较慢。
(√)
3、虽然我国已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本仍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
(√)
4、“有限政府”理念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5、根据行政级别的不同,我国的市政府主要分为直辖市政府、地级市政府和县级市政府三个等级。
(√)
6、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是我国目前土地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缺陷。
(√)
7、民生优先,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
8、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提供基本的、一视同仁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完全平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
9、生态园林建设不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内容。
(√)
1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
四、简答(共28分)
1、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8分)答:
1、城市新区开发要树立人本导向。
2、城市新区开发要注意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
3、城市新区开发要打造科学的经济产业结构。
4、城市新区开发要注意区域文化的保存和挖掘。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10分)
答:我国传统城镇化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传统城镇化过分注重“物”的建设,而忽视“人”的关怀。
2、传统城镇化过分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
3、传统城镇化过分注重城市建设,而忽视农村建设。
4、传统城镇化导致“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5、传统城镇化导致“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3、广东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方面?(10分)
答:广东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五方面:1.资源短缺、空间狭小。2.县域经济发展薄弱。3.集聚效应尚未完成。4.城乡差距仍在扩大。5.外部挑战日益严峻。
五、论述(12分)
结合“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科学内涵,试述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答: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国特别是大国要成功实现现代
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根据联合国2012年4月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从2011年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36.3亿增加到62.5亿,城市化率由52.08%提高到67.13%,其中较发达地区将提高到86.26%,而欠发达地区也将提高到64.08%。实际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过城市化较快推进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工业化较快推进的时期。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正是抓住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机遇,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并最终完成了城市化任务。譬如,日本城市化率曾由1950年的37.5%猛增到1955年的56.3%,城市化率5年上升18.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766个百分点。我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必须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的内在要求,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建设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揭示了城镇化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城镇化早期和后期阶段,城镇化率提升得十分缓慢,而在城镇化中期阶
10.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十
先进事迹材料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友谊社区党支部根据中央、省、市安排和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统筹兼顾,创新活动载体,完善活动机制,将“创先争优”活动与社区各项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先后在社区开展了基层党员公开承诺、党员述职等活动,在各基层党小组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在全社区范围内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切实推进了社区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成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以制度确保领导努力争当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们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党支部班子成员为组员的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全面学习上级有关创先争优活动文件和会议精神,认真借鉴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做好学习的表率,明确了创先争优工作的目标和步骤,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争当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上街入户宣传,了解群众需求,营造浓厚氛围。
以“提效能促发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题,在我社区主要活动场所、主要交通要道、企业党小组悬挂张贴“创先争优”活动宣传横幅、标语10余条,同时在居民小区制作创先争优活动宣传栏,在友谊南路显要位置设置“创先争优”活动大型宣传栏,力促活动有序开展。同时,社区全体干部党员积极深入小区、深入群众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真诚倾听群众的心声,耐心细致地解释群众的各类疑问,营造了创先进、争优秀的社会氛围。
三、时刻谨记承诺,力求党员示范岗,体现党员先进性。
我社区召开了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大会,全体党员在公开承诺宣誓词前进行了庄严承诺宣誓,在“基层组织创先进,共产党员争优秀,人民群众得实惠”横幅上进行签名,并把书面承诺在党务公开栏进行了公示。全体干部以此时刻谨记自身使命,时刻履行自身职责,没有丝毫懈怠。我社区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党员示范岗”标牌,工作人员亮明党员身份,将公开承诺事项注明,每月还组织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
四、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
我社区始终坚持民主生活会、机关干部周五学习日、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坚持集中学与分散学、外出学与培训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按时办结制,确保群众办理各项事务有始有终。另外,还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培训课,提高了工作人员办事效率,目前共组织各类培训班6期,规范了机关工作制度,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
11.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十一
南平市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卡制发工作水平,经各方共同努力,南平已全面完成批量制发社保卡工作,逐步转入零星补卡及新增人员制卡阶段。南平各县(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设立在工商银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卡服务窗口设立在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或农信社业务网点。补换卡已实现立等可取,且2016年6月30日前补换社会保障卡可免收工本费。南平市着力解决参保人员领卡等待时间较长的问题,近一年来,未发生领取社会保障卡方面的投诉。目前,全市共累计完成制卡301万张,其中城镇职工52万张;城乡居民249万张;零星补换卡及新增人员制卡3.67万张,其中城镇职工1.9万张;城乡居民1.77万张。
12.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篇十二
一、判断题(10题,每题1分)20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
三、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3分)
四、简单题(5题,每题4分)
五、时事政治题(1题,10分)
共计 100分
主要说说第四题,第五题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2、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3、什么是依法治国?
4、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
五、时事政治题
13.兴平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篇十三
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群众满意的教师队伍,根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型,务实型、廉洁型、服务型、创新型”队伍建设要求,依据《广安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拟订本方案。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教师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办好教育让人民满意的需要,是教育系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为抓好此项工作,学校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组长:胡春林(校长)副组长:李先忠(教导主任)成员:肖功富(工会主席)肖楚江胡斌吕华蒋新川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深入人心。为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学校认真调查分析我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依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教育队伍“五型”(学习型、务实型、廉洁型、服务型、创新型)建设活动,寻找好工作的突破口。切实搞好宣传动员工作,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统一思想、端正态度,积极投身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1.工作任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一纲五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四川省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师德整体水平。
2.工作重点: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积极引导教师作好自我剖析,查找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工作态度、能力、业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是否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促进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为衡量师德师风建设成败的标准。
3.工作安排,按县局文件精神,我校此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分成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3—4月)。
1.学校依据县局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拟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
2.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师学习教育“一纲五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四川省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等法律法规,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完成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
3.组织教师就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争做“五型”教师开展专题讨论,集中讨论3次。
4.组织教师举行弘杨师德修养的演讲比赛,推选两名优胜者参加片区演讲赛。
第二阶段:自我剖析(5—6月)。本阶段着重抓好征求意见、撰写剖析材料,民主评议、意见反馈等工作,重点是围绕理想信念、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九个方面进行剖析,找准存在的问题,拟定整改方案。
在此基础上,一是在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各界人士中做好广泛的意见征求,要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搞好师德师风建设满意度的测评。二是严格按照《眉山地区教育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眉地教人
[2000]01号文件精神),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考核,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给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者,报请教科局依法给予处罚。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7—10月)。根据民主评议的情况,结合学年教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群众满意度偏低的人员和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促进教育和教师良好形象的形成。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撰写一篇字数不少于1500字的优秀论文参加县局的评奖。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11—12月)。学校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整改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
推荐1名师德高尚的先进个人,写出先进事迹材料,上报县局给予表彰奖励。
兴平小学
【兴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推荐阅读:
兴平市南位中心卫生院2011年工作总结09-27
高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正文07-17
广西桂平市经济情况10-29
南平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10-18
《四平市棚户区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规定》09-10
漳平市联兴小学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建设方10-30
桂平市中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制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