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牧

2024-09-04

读杜牧(共10篇)

1.读杜牧 篇一

【读野史华章 数风流人物】

3、杜牧——人歌人哭水声中

几年前,读到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有两句诗: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留下的感觉特别,但不甚明白其中深意,只爱它空旷渺远的意境,便记了下来。此后,虽常常回想默诵,却未尝有机会深究。



谁知,夏日某天的一个下午,从白昼的梦中醒来,梦境尽销,却总有歌哭两字,在思想中盘旋不去。混混噩噩中,似听到《荷塘月色》中提到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不知是真是幻;仔细聆之,仍分不清是歌是哭。再默念那两句诗,便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

乐而歌、悲而哭,人皆有之也。然千百年中,能有多少如此单纯的苦乐,以歌哭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铭心刻骨、悱恻心扉呢?那些从岁月源头,或者生命深处传来的声音,穿过了历史的轮回,人生的回音壁,在欲断又续之间,再侧耳倾听,已难分清是歌是哭,或悲抑喜了;虽一样的渺茫、微细,却憾人心魄,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

无论是歌是哭,不仅声音相拟,心境几乎也是互通的。歌不一定因为乐,而哭也不一定因为悲,仅仅是一种心灵的发泄,情感的挥霍。乐极而哭,悲极而歌,情感激荡到了极致时,就只有了一种声音。



读《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时,有感于晋人的狂荡狷介;竹林七贤,歌哭随心,旁若无人,生命的潇洒不羁,放浪形骸,到了惊世骇俗,无所顾忌的地步。但读他们的诗,却总能读出难以抑制的悲哀和痛苦。人前亦不避忌的歌或哭,也许这就是对现世不平的痛诉,扼腕呼天的呐喊,随歌而哭,随哭而歌,大声无形,只是一种浑沌超然的声音。



杜牧诗的原意,是感叹历史变迁,有诗曰: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阅尽几千年历史的风雨,几度变迁藏在心中,沧海桑田到了今天。再回想昔日的繁华与离乱,读书人的感怀,除了付诸于一声长叹,便也只能由歌或哭来宣泄了。渔樵闲话,漫谈风云,是现代达人;空山无人,鸟声稀落,而人却抑郁难谴,因此,高歌一曲《山坡羊》,长歌似哭,回荡于山涧湖畔,自成意境,便成了人歌人哭水声中了。



无论是因身世还是历史,痛苦压抑或是空寂感伤,生命中总有激荡风云在。当大风大浪归于平静后,生命便是一种渺远的境界,恍忽远近、若有若无的声音,回荡于平整如镜的水面,虚无到分不清是歌是哭,亦没有必要分清了。

所谓歌哭,便成了不拘于形式的感情的极致,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的诗,在我看来,那是对生命或者历史,最深刻的理解及感受,但愿今日我所悟到的,不背离古人诗心,也不有违吾心。全科网

2.赤壁 杜牧 篇二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的沙里,拿来磨洗后能看出是三国时的东西。如果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提供方便,铜雀台上就会出现美女大小二乔。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样呢?它跨越齐鲁大地仍然绵延不绝。大自然汇聚了神奇和秀丽,山的阴面和阳面分出了昏暗和明亮。层层云朵激荡着我的胸怀,睁大眼睛眺望着归巢的飞鸟。我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到时就可以尽览低小的群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从少年之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归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却稀落花白了。儿童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天浓睡不知道天已破晓,到处听见婉转的鸟声。突然想起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又零落了?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附近的山里,空旷寂静,看不到人,但偶尔能听到人语声。夕阳的余光照到密林深处,又落在碧绿的青苔上。

3.杜牧经典名句 篇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旅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赤壁》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金谷园》

4.读杜牧 篇四

李绅

清明

杜牧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题西林壁

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枫桥夜泊

张继

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泊船瓜洲

王安石

咏柳

贺知章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游子吟

孟郊

静夜思

李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惜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岁月不待人。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志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杜牧诗山行赏析 篇五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赏析:

6.杜牧《山行》 篇六

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拓展阅读:杜牧资料

【诗人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人物评价】

李商隐《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刻意伤春复伤别,短翼差池不及群。人间惟有杜司勋。

《宣和书谱》: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诗歌成就】

古诗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绝句

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律诗

7.清明杜牧古诗 篇七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二绝·其一

(宋)陈与义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唐)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湖寺清明夜遣怀》

李群玉(唐)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罗隐(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唐)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8.杜牧的诗 篇八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明

9.杜牧山行书法 篇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4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3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10.杜牧古诗《清明》赏析 篇十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白话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清明古诗杜牧

2.清明节的古诗词大全

3.关于清明古诗词

4.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欣赏

5.清明的古诗词

6.古诗词里的清明节

7.清明扫墓古诗词朗诵

8.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之最

9.清明节的古诗集锦

上一篇:期盼暑假作文650初一下一篇:旅游电子商务(2014)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