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2024-10-17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精选14篇)

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一

浅论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当我们还未完全弄明白“网络”是怎么回事时,网络技术已经和社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人们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

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它打破了传统文化定义的框架,给人类带来了电脑时

代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以下明显

特征:

第一,开放和虚拟。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无人控制,也没

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大多数网民都不

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流信息真伪难辨。

第二,自由与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较,网络传播是开放的,任何网民的地位是平等、自主而自由。在这里,网民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性,也为

个性化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的伙

伴。互联网如广阔的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游泳、大胆冲浪、展现自我。

第三,交互性与跨文化性。网络互联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使传播与交

流不受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交流是

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达

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国别的限制,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第四,弱规范性和价值多元性。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程度不一地呈现出弱规范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在我国也是网络引发多种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网络的公开性与弱规范性

使得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甚至混乱的特征。互联网中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信息固然大量存在,但是不良信息与网络垃圾也四处泛滥,色情、错误价值观念、恶意政

治观点、反科学伪科学信息随处可见。网上的内容可谓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各种主流文

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相当多样化。

二、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

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

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

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

份逐渐消解。

(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

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三)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上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间接交往。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们

不必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规则,也不必承担违反交往规则而承担的责任,人们可以畅所欲

言,甚至可为所欲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从而淡漠现实生活中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关系。

(四)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三、不良网络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随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刻,因网络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剧。2003年3月安徽合肥16岁的胡某在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因技艺不佳被同伴嘲笑,随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将同伴刺死。2004年5月某中专学生许某和严某上网成瘾,因无钱上网而抢劫出租车司机,致使出租车司机死亡。2008年4月云南警校学员王建军锤杀两名室友,致一死一伤,然后自杀。据分析,该学员沉迷上网,爱玩网络杀人游戏。以上几个案例充分显示了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使一些青少年因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针对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网络立法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营业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对网络行为

已经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

(二)政府应当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

第一要加强对网站和网吧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营业,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

第二要加大对网络的技术监控,严防各种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产物。由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用技术本身来解决可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三)学校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重任

第一学校要更新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教师的网络知识水平和技能,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引导、监督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增加网络相关课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网络上有益知识的学习上,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一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上不良网站,不从事网上非道德和非法活动。积极引导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网络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真正把网络当作孩子学习的平台和助手。

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严把上网关,使孩子远离不良网络文化,杜绝不良网络对孩子的危害。

网络及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二

1.1 自由性

大数据背景下, 网络舆情的传播形态具有鲜明的特色, 使得我们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引导更加科学, 化解负面声音, 引导中坚力量, 推动网络正能量[1]。

1.1.1 互联网的开放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在网上发表言论:浏览新闻后直接线上进行新闻点评, 既做到了上情下达, 又可以下情上传;微博每日不断更新, 其评论功能把互不相识的人们连入到同一个公共关系网下, 让网民畅所欲言;微信朋友圈各类文章链接的点赞、转发, 让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只需动动拇指就可以走得更近。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开放性, 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 人们有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和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 大大推动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

1.1.2 互联网的匿名性

大数据技术的力量使互联网极具开放性和自由性, 只需一部手机、一个随意的ID, 就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共问题进行讨论。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 才使得人们能够畅所欲言, 不用担心别人的看法, 任何人都能在网络这一公共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网民可以自愿地、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 网络舆情发展得十分活跃, 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这个社会的矛盾。

1.2 互动性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 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 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 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 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 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 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2]。

1.2.1 网络舆情“零成本”, 提高网民积极性

在大数据环境下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几乎是一件“零成本”的事情。在网上讨论某一公共事件不需要任何费用、手续, 而且当今信息技术发达, 四处都有免费无线覆盖, 很多人都非常愿意参与到互动中来。这让普通民众有了强烈的存在感, 网民的参与积极性越发高涨。

1.2.2 海量信息快速处理, 缩短互动周期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 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非常快。在网络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中, 当下流行的微博、微信和各种论坛, 人们只要敲敲键盘便能快速发布个人观点。在大数据处理信息的惊人速度之下, 海量信息在分秒之间被收集起来, 相同的观点互相交汇, 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 将网络舆情推向盛况。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这种实时互动的特点, 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反馈的周期, 网民的讨论热火朝天, 网络舆情得到了更加深入和集中的反映。

1.3 多元化

大数据的鲜明特征之一便是数据类型多种多样,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自然也是多元化的, 包括网络舆情主题之广泛、网络舆情主体之丰富、网络舆情形式之多样等。

1.3.1 主题广泛

网络舆情的许多话题都是网民自发讨论的, 只要对哪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就可以在网上讨论该话题。在讨论这个话题时, 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没有时空限制, 其发表的意见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 网络舆情的主题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能发起不同的讨论话题, 每个人都可以对一个话题发表不同的观点, 这就增加了网络舆情主题的广泛性。网络上讨论的话题十分宽泛, 时空跨度可大可小,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 上到天文下到地理, 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 都有人讨论, 这也是网络舆情主题广泛的一个重要因素。

1.3.2 主体丰富

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 网络舆情的主体分布特别广泛, 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为网络舆情提供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他们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 有的是普通工人, 有的是年轻人, 有的是老年人。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 才为网络舆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多元化。

1.4 偏差性

社会舆情有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和正确的, 它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不能每时每刻都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这一特点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上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一些信息来源不明以及部分网民素质有待提高, 网络舆情和真实的社会舆情存在一定差异。

1.4.1 信源不明

在网络上, 常常会有一些来源不明的信息混淆视听。部分网友道听途说, 将不实信息发布到网上。此类消息往往是热点问题, 常常引得其他人纷纷转发, 甚至有人在原有基础上添油加醋, 抹去了原始事件的真实性, 使其以一个网络谣言的形态在网上传播, 让网络舆情和客观现实有了很大差别。

1.4.2 网民素质有待提高

网络上总是存在一些网民, 他们一般都比较感性或情绪化, 导致他们的言论也缺乏理性。在个人情绪偏激的时候, 他们会选择在网络这样一个自由的地方进行发泄, 例如在一个公共问题上发表过激言论、“吐槽”以发泄不满、攻击其他网友、恶意篡改或者传播不实信息、对不理智的言论煽风点火等。这类个人情绪一旦宣泄到公共领域, 借之网络的力量, 便会一传十, 十传百, 极易感染其他人, 最终形成不实的、有害的网络舆情, 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

2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

2.1 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对青少年亚文化之影响

一方面,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 其开放性使得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来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时, 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也为青少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让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能够有一个不仅免费而且便捷的交流平台。青少年急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不愿墨守成规, 而网络这样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为他们和网络舆情牵线搭桥, 让他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通过成为网络舆情的参与者, 有了表达意见和宣泄情绪的渠道。而青少年的想法往往标新立异、尚未成熟, 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 网络舆情则促进了这样一种亚文化群体的诞生和发展。

另一方面, 受网络舆情参与者存在匿名性这一特征的影响, 青少年亚文化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由于网络舆情的许多发言人都是匿名的, 他们的网络形象是一个ID、一串数字或者干脆没有名字, 这正是为什么他们愿意如此积极和主动地去讨论一个公共事务。青少年不仅会因为自身缺乏较高的辨识度和准确的判断力而盲目跟风, 利用匿名性这个优势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 发表一些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个性化”言论以满足内心求新求异的需要, 久而久之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群体的亚文化。

2.2 网络舆情的互动性对青少年亚文化之影响

网络舆情之所以能够拥有众多的参与者和讨论者, 其互动性特征功不可没。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社会舆情大多只能止步于“我说你看”的效果, 即传统媒体将信息传播给受众, 而受众在接收了这些信息之后, 却没有条件和机会将自己的观点及时反馈, 更谈不上互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在互动性上占有极高优势, 一条信息一经网络传播, 马上就可以引发网民的热议。在青少年如此渴望自己的声音受到重视的情况下, 网络舆情的互动性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大数据环境下, 网络舆情的生产成本相当低, 近乎“零门槛”的设定让每个人都可以对公共事务进行评论。如今, 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越来越早, 他们使用网络的熟练程度高, 在网络上参与话题的讨论对他们来说游刃有余;对于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青少年还十分愿意去参与互动, 不像一些年长的网民, 大多只看不评。这样“一键互动”的低成本、低门槛模式, 让网络舆情对青少年来说几乎没有限制, 他们可以聚集在网络上, 自由发表想法, 为自己的文化添光加彩, 力争与主流文化齐头并进。

2.3 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对青少年亚文化之影响

大数据时代, 青少年乐于在网上参与社会舆情的讨论。网络舆情涉及的主题数不胜数, 例如美食、服装、电影、音乐、科技、政治、军事, 使得青少年亚文化的形式和主题也变得极为丰富。受网络舆情多元化的影响, 青少年亚文化主要有网络用语、网络动漫和网络事件等多种形式。

网络动漫可谓是网络舆情中较为热门的话题。中国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于国家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而动漫产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当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动漫产业, 在受众早已因为各种渠道进入的欧美日本动漫产品和动漫文化的影响下, 结合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特点, 形成了自己的动漫亚文化圈。这种动漫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对今后中国的动漫产业, 乃至文化层面, 甚至国民意识形态上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3]。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 出现了在网上讨论剧情的论坛、电子漫画App、专门的微博漫画营销号和集合了众多漫画的门户网站。例如微博上名为“ACG安利君”的账号, 以推荐各种漫画为主, 其粉丝数高达23 万, 甚至超过某些明星。该账号每天推荐的漫画都有几万条评论, 大多是讨论漫画剧情和剧中人物的, 随意点击一个粉丝, 发现基本上这些粉丝都以青少年为主。

青少年对网络事件的讨论也是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 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以各种各样的身份隐藏在虚拟的网络背后, 尽情地宣扬自己的个性, 描述周围的社会生活, 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不仅仅关注自我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变化, 还借助于网络媒体参与社会生活, 尤其是参与社会事件, 他们对其中的弱势群体维权事件、社会重大事件、生活中的有趣事件等等投入极大的关注, 并试图以网络上群体的舆论来影响事态的进展[4]。例如2015 年7 月底微博上被炒作得热火朝天的“小学生世纪骂战”事件, 就有不少青少年参与。该事件的起因是作为一名TFBOYS粉丝的小学生将自己指责韩国组合EXO的视频上传至网上, 瞬间引来大量EXO粉丝的“围攻”, 最后演变成一群青少年为了各自的偶像互相掐架。这样一件小事, 看似不足为奇, 但因为其行为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以“骂战”为主题, 借助网络舆情快速传播之力, 在一天之内浏览量飙升, 登上“微博热搜榜”, 成为热点网络事件。

2.4 网络舆情的偏差性对青少年亚文化之影响

网络舆情本身具有偏差性, 它虽然能反映社会舆情, 但却不一定完全正确、客观, 这种差异性对青少年亚文化影响很大, 若是受了虚假信息的影响, 青少年这一群体将会被不实的网络舆情所误导。例如:2014 年, 读初一的汪正扬为了不做作业, 黑入学校在线答题系统, 成为“中国最小黑客”。这的确是一件热门事件, 但网络上流传的评论却故意凸显他黑入系统这一行为, 没有及时对该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 导致很多网友, 尤其是青少年, 误认为媒体意在告诉大家能成大事的孩子都是那些打破规则的孩子, 有的青少年甚至对此深信不疑, 日后还进行效仿。如不及时纠正和控制,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站到错误的队伍中去, 与“做作业是学生的本职工作”这一主流观点相悖, 形成不健康的亚文化。

参考文献

[1]尹亚辉.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传播形态与引导战略[J].新闻知识, 2013 (12) :61-62.

[2]乐思网络舆情监测.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传播新特点[EB/OL].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统http://www.knowlesys.cn/ab/key/xinmeiti_yuluntedian.html.

[3]杨明.试论动漫产生的亚文化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35.

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体质健康

1引言

互联网重置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布局,更新了人类掌握知识的方式,网络及其所伴生的网络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19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有6.94亿网民,其中美国有1.52亿网民,占其总人口的70%,中国网民总数达1.37亿,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7.2%,也就是大约2356.4万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是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可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之甚。

2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2.1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以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作为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即各种网络产品,是物质基础和载体;作为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精神层面包括网络信息、知识、心理、理念和精神,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介于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的是制度层面,包括技术规范、运行和使用的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网络把人、信息和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而产生的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的智慧的结晶。

2.2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是以数字化方式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及其过程的模拟,其中也包括在客观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想象力而产生的对于某些非现实事物的数字化建构。虚拟具有超现实的特征,是凭借数字化手段对于现实的超越。网络文化的虚拟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网络文化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倾向,它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精神文化;第二,网络行为规约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它形成网民共同遵守的网络制度文化;第三,网络文化表达层,指外化于网民行为的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朋友关系、网络行为方式等,它形成网络表象文化。

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3.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利用它快速的了解大千世界,增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时代观念;网络的丰富性拓展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网络的互助性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价值。

3.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2.1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3.2.2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3.2.3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4结束语

总之,现在的生活,不能没有网络,未来的网络就是生活。网络和网络文化是现代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它的发展对我们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的专家称它为“电子海洛因”。

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使复杂和多方面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影响,而不是以传统的观点和视角来看新生一代的成长问题。因为网络时代为当代青少年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相应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者需要对这种新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有比较情形的认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认真研究它,利用它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洪洋.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35-38

[2]侯霞,聂竹明,吴杰.论和谐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48-50

4.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四

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内容提要 : 21世纪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信息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然而,计算机信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带来积极方面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

重点字:网络发展、青少年、影响、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一、上网地点:5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在学校上网的占10%。

二、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意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较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较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三、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的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的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的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的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

一、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

1.有利于青少年线性思维方式的转变

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提升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

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学习、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1.从认识世界的方式上看

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

2.从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看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

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助长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3.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上影响看

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

4.从青少年民族意识的弱化上看

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策网络是把双刃剑,既能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革命”,也能传播非健康资讯,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以“青少年文明网上行”和“营造绿色网吧”等活动为契机,努力抓好“引导”和“规范”。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要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引导:(1)通过各种措施,引导青少年主动接触网络,利用网络,远离“数字鸿沟”,不断提高素质。

(2)通过各种培训,加强青少年网络知识教育,给青少年充分的“网上空间”。要考虑针对青少年的注意力,专门设立宣传正面信息的网站,增强点击率。

(3)为青少年以后适应网络时代,重点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要在思想上为青少年修筑一道“防火墙”,让青少年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道德自律。(4)要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规范:(1)执法部门要对青少年上网场所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规定。

(2)立法部门应不断完善关于网络管理和青少年上网和网吧经营方面的有关法律规定。

(3)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方式,加大对网吧的监督力度,坚决清除非健康网吧,学校与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4)社会要积极开展“营造绿色网吧”活动,监督网吧业主文明经营,守法经营。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系别:政史系

班级:10级历史教育班

专业:历史教育

学号:131007069

姓名:王彦明

5.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与研究 篇五

一.目前现状

目前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大的网络功能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正是因为其功能的强大而使网络暗含着很多的隐患,虚拟的网络空间对于判断能力较差,且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也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产生这种负面作用严重危害正值学生时代的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同时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目前状况,本组成员在第九周和第十周在仙林大学城展开一系列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样卷见附表)。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针对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整理,我们做如下数据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占本次调查对象的79.4%,初中和高中生占20%左右,初中以下学生占2.8%.此次被调查人中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5-30小时的占绝大多数,其中5-15个小时的占45.8%,15-30小时的占31.8%,平均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下和30小时以上的占少数.对于上网的场所,49.5%的人选择在网吧上网,认为在网吧上网感觉比较好,其余一些人则偏向于在宿舍或学校电脑室上网,由于条件限制,极少数人选择在家上网.网络涵盖的信息很多,45.8%的人上网主要是看电影、听歌和玩游戏,27.1%的人的大部分上网时间用于聊天交友,而用于日常学习查阅资料的仅仅占了25.2%,由此可见,青少年在日常上网过程中,多数时间是用于娱乐方面,对于如此丰富的网络信息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值得我们深思。青少年因上网而学习退步的原因多样化,主要原因是上网时间与学习时间相冲突。来自学校与家长的压力也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造成学习退步。对于网上交友,大约70%的青少年表示支持态度,认为网上交友可以扩大交友面,随时随地的和亲人朋友联系。但由于网络上的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有大约30%的人反对网上交友。正由于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和网络犯罪的存在,使得65.4%的家长或监护人要求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避免不健康信息,或在其监督下进行网络操作。大部人人认为网络信息是健康的,极少数人认为网络信息危害大于益处。目前已有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其原因主要有自己学习压力大或学业不佳或与长辈有代沟,交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等。

以上为本次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由此可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要站在一个客观合理的角度看待网络,正确使用网络。三.正面影响

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平台,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鼓励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正确引导青少年接触、利用网络。

第一,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课堂上接触少但却必要的知识是最便捷的。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总之,网络学习让青少年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而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可以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第三,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既是天性,是健全个性形成的必需,也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第四,网络丰富了全社会了解,教育,保护青少年的方式。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网络上有了充分的展示,多掌握了网络就能更了解青少年各项发展的新动向,就掌握了及时教育引导未来发展的先机。

第五,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 成的心理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一来可以锻炼文笔,二来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自己动手做主页正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在掌握了电脑软件的运用同时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第六,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而平时好些学生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综上,我们看到网络对青少年个性形成的有利性是新兴的,难以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弊端可控性,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四.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

第一,网络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网瘾就象传染病,感染免疫力较差的青少年,过分迷恋上网,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吸毒。人们把网络称为”电子海洛因”,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此外,青少年网上无意中接触的黄色垃圾,促使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再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通过接触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往往容易产生性幻想,成为性犯罪行为的动机。

第二,网络会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引发网络自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随着一些“虚拟学校”、“虚拟公司”、“虚拟银行”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人们之间的交往则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时空限制。这种交际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开阔眼界,但直接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社交能力。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熟人社会中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淡化了,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交际态度的随便和不负责任,还直接导致了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多。

第三,网上“文化侵略”弱化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识,阻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长期浸润在网络世界里的中国人,就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侵袭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这种信息传播往往与青少年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青少年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四,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灰色信息,这些信息防不胜防,如同魔鬼般时刻侵蚀着涉世未深、好奇心强、自制力弱、辨别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青少年,逐渐使一些青少年心灵扭曲,道德意识弱化。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人在网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后果,这使一些自律性差的人会对自己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生活中是“好学生”、“好青年”,在网上则随意地在聊天室、BBS上进行谩骂、欺骗,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倾向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五.对策和建议

从青少年自身出发,青少年要加强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增强对网络的识别选择能力,自觉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多浏览一些有益的网站。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融入集体,把重心放到真实的生活中,不一味的沉迷于虚拟的网络。

从家长出发,家长不要一味盲目地强调学生不懂事、不着调、不上进,开始埋怨、训斥孩子,甚至用暴力来制止他们这种行为。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网络素质修养和价值观念更新,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与理解,在尊重他们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学校出发,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让青少年认识上网的利与弊,尽可能利用现代技术来获取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共同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力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课程,引导青少年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从社会出发,社会应该创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让青少年学会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学会正确的网络交流,社会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监督,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吧。相关机构要对网络成瘾开展系统研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六.本次实践调查总结

总之,网络对青少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要充分利用它的正面作用,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它的负面作用,更要看清这些负面影响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各方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青少年真正远离网络不良影响带来的侵蚀和伤害,这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各位朋友,您好!

本问卷是为了研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课题所进行的调查,希望您能够客观真实的填写此份问卷。谢谢您的参与!1.您属于哪个阶段的青少年

A初中以下

B.初中或中专

C高中或中专

D大专或大学 2.目前你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多少? A.30小时以上

B.15-30小时

C.5-15小时

D.5小时以下

3、你经常上网的场所 A.学校电脑室

B.网吧

C.家中上网

D.宿舍上网

4、你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 A.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

B.查阅资料,看新闻与评论 C.聊天交友

D.其他 5.您个人认为上网对开阔自己视野培养兴趣爱好作用大吗?

A很大

B一般

C很小

D几乎没有

6、有些学生因上网而使学业退步。你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何在? A.学校、家长和社会没有对青少年上网进行足够的引导,没有做到趋利避害 B.家长、学校的压制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厌学情绪 C.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D.上网时间和学习时间把握不当 7.您是怎么看待网上交友的 A.支持,可以扩大交友面

B.支持,因为比较方便,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可以联系 C.不支持,网络上有很多不真实的信息,不可靠

D.不支持,因为很多犯罪都是利用网络进行的,例如诈骗 8.你的家长或监护人对你的上网的态度如何? A.坚决反对

B.必须在监督下进行

C.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的信息

D.无所谓 9.互联网是否改变了青少年以往的生活方式? A.几乎没有改变自己的作息习惯

B.多少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

C.目前还没有改变,但将来可能会有 D.完全不影响 10.你对互联网上的信息看法是:

A.内容丰富、健康

B.既有健康,也有不健康内容

C.健康的多一些,有害的少一些

D.有害的多,有益的少 11.您或您的身边的有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吗?(多选)A.有,因为自己学习压力大或学业不佳

B.有,因为与长辈有代沟,交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 C.有,因为平时在生活中群体交往上的缺憾

D.有,从接触网络后,便深陷其中

E.偶尔会有

6.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问卷 篇六

亲爱的同学:

你好!首先诚挚感谢你对我们此次问卷调查的谅解、支持与合作!网游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或多或少是存在的,针对于此,我们特作此次调查,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请放心真实填写,再次深表谢意!

1.你的性别()

A 男B女

2.你现在正在读()

A大一B大二C大三D其他

3.你是否玩网络游戏?()

A是B否

4.你认为网络游戏对你有好处吗?()

A很大好处B有好处C有坏处D很大坏处

5.你觉得网络游戏会成瘾吗?()

A会B不会C很难讲

6.如果自己的好朋友非常喜欢玩网络游戏,而且时间很长、投入很大,你认为?(A后果很严重B人家的爱好,不用干涉C要劝诫D没什么问题

7.你觉得网络游戏影响你的学习吗?()

A是B不是C无

8.你会上网成瘾吗?()

A会B不会C我只是空闲时才玩

9.你觉得网络游戏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利大还是弊大?()

A利大于弊B弊大于利C不知道

10.你觉得网络游戏是一个不现实的世界吗?()

A是的B不是C不清楚

11.你玩网络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纯粹娱乐B结交朋友 C成为高手,受到他人的崇拜 D在虚拟世界中得到自由

12.你认为哪个年龄阶段的人更有理由玩网络游戏呢?()

A小学生B中学生C高中生D大学生E工作中的大人

13.总体来说,你认为网络游戏好不好?()

A很好B好C坏D很坏

7.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篇七

一、网络正走进青少年的生活

近些年来, 网络以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速度, 来到了我们身边, 网络信息系统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 人们的生活也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人们似乎能从网上找到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包括大量的信息、即时的网络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青少年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社会, 都很容易接触到它, 网络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人们也更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网上冲浪”。青少年处于在接受新兴事物最快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成了进军因特网的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

二、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1.网络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拓宽了青少年学习的平台

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网络由于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信息传达形式多样、自由开放等特点, 能够极大地引起青少年的学习主动性。青少年在上网“冲浪”的过程中, 不但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时事, 而且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人物传记进行文献检索, 最终能够得到图文并茂的知识体现形式。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 传统媒体已无法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 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要, 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诸多的网上学校陆续建立, 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网络有助于扩宽青少年的思路, 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由于网络的包容性, 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在思考的过程中, 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 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发表观点见解;而且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3.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在网络上, 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 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 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当今世界,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应用于教育、商业、政府、国防等各行各业, 可谓无处不在, 新世纪的发展要求已经把网络的应用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它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 青少年已经把网络技术当作自己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三、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 荒废学业

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 抵制诱惑的意志力还不坚强, 网上的游戏和聊天往往使青少年不能按时休息, 影响上课时的精神状态, 浪费了最佳学习时光, 导致学习进度跟不上, 长时间沉溺其中, 最终荒废了学业。

2.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潜在威胁

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的信息大潮汹涌而来, 这使得学生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 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 甚至盲从西方。

3.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行为方面, 会出现品行障碍, 产生攻击性行为, 甚至崇尚暴力。目前, 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 他们本来就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 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聊天, 就会减少他们和他人交流的机会, 甚至患上“电脑自闭症”, 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导致心理健康危机。青少年处于人生当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 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 有时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 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也不利于学习。

四、正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发展的明天一片光明

8.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八

首先,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过八九年的时间。尽管已经发现和总结出网络语言的一些特点,并逐步将这种研究引向深入,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对网络语言全方位的跟踪、量化研究还远没有做到位。网络语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的语言,又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多大的冲击,这些问题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局部的、主观的认识上。其次,青少年群体是网民群体的主体(有资料显示,网民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人群,占网民总人数的38.9%,是第一大网民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虽然有如此庞大的写作与阅读群体,但目前社会对他们了解、调研得却不够。再次,随着网络语言的风行,一些专家、学者担忧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最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所做的相关调查,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更坚定了我们做此项调研的决心。

我们围绕“网络语言的影响”问题,共设计了包括“上网的目的”等13项调查内容。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洛阳市区的在校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印制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收回后,我们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问卷调查结果与对比分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针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2006年在北京的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2006年12月27日的《北京日报》报道了这一教育调查。我们把在洛阳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与他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

对于网络语言的错别字,持反对态度的人数,两地都占大多数:北京为80.9%,洛阳为62.2%,这说明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是比较强的。但是,两地几乎比例相当的大学生(北京为15.1%,洛阳为13.9%)对此持赞成态度,我们分析其原因:这部分网民认为,在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即使使用了错别字(确切地讲属于别字),阅读者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一般能够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而快捷、省时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这种思想认识与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又构成了矛盾,因此,在洛阳的高校,还有23.9%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一些蛮不讲理甚至黄色下流的语言,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发泄语言。对于这种网络语言中的粗俗语言,两地的调查结果,持反对态度的大学生人数都占绝大多数:北京为89.5%,洛阳为80.5%。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北京为7%,洛阳为7.7%)不反对网络粗俗语言。对于后者,虽然人数只占很少一部分,也应该引起重视。

网络之外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北京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的大学生并不很多,占总人数的35%,而洛阳的人数则非常少,只占3.7%。洛阳的调查结果还显示,53.7%的大学生在网络之外只是偶尔使用网络语言,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27.2%)网络之外从不使用网络语言。网络之外使用网络语言,一般是用于手机短信,日常写作中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北京为3%,洛阳为4.8%。

把网络语言和传统汉语的应用分得很清楚的人数,两地均为大多数:北京为52.9%,洛阳为64.5%。另外,北京有68%的人认为,网络语言给传统语言添加了新元素,洛阳的调查结果与北京的基本相当,有61.8%的人持这种认识。

我们把洛阳调查结果中的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

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都是聊天,比例分别为56.4%和51.4%,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天然的温床。与大学生相比,中小学生有一个特别之处,即玩游戏的人数相当多,占总人数的43.7%,高出大学生10.4个百分点。我们分析:这是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和追求刺激的年龄阶段,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中小学生甚至逃避学业上网玩游戏。而大学生中的不少人已有一定的网龄,渐渐对网络游戏失去了浓厚的兴趣;有的是因各种考级、考研和就业等压力而无心网络游戏。对比结果还有一个差异,即大学生使用博客、参与论坛的比例均高于中小学生。这说明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更加多样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更平常更自然的心态去对待网络。

对于网络语言中四种形式的喜欢程度,大学生从高到低依次为旧词新意、缩略、符号和数字,而中小学生依次为符号、旧词新意、缩略和数字。其中对缩略语的喜欢程度,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并无差异。对旧词新意的喜欢程度,大学生明显高于中小学生,这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学识差异是分不开的。而对符号和数字的喜欢程度,中小学生又明显高于大学生。符号与数字,或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或简单省事,而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这些语言表达形式有喜爱倾向。

对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的态度,有半数的中小学生反对使用错别字,这说明了中小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但是,仍有10.9%的中小学生持赞成态度,还有多达40.8%的中小学生选择“说不清”,这会给正处在语文学习打基础阶段的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对于网络语言中的粗俗语言,与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调查显示,有绝大多数(占总人数的71.2%)的中小学生持反对态度。但仍有7.8%的中小学生持赞成态度,还有21.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这提醒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需做引导,在网络之外,中小学生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为6.2%,使用程度一般的为19.3%,从不使用和偶尔使用的人数占绝大多数。网络之外的使用,中小学生一般用于发手机短信,也有用网络语言写作文和记日记的。

结语和讨论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对正处在基础教育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影响(尽管目前影响的程度有限)。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将网络语言也应用到了他们的作文、日记(或周记)及日常的沟通交流(包括发手机短信)里。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的陆俭明主任在教育部召开的“著名语言学家及有关人士与记者见面会”上就建议,中小学生作文应禁用“网语”。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Internet的普及使网络不再是专家们的技术沙龙,使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而共享信息资源和进行全天候的交流。在我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速度非常快。这一科技的广泛普及,对于处在好奇心强、追求时尚又容易接受新事物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这为他们接触网络语言提供了客观条件。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升学是中小学生的头等大事。所以,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中小学生的内心需要放松,而上网聊天、玩游戏则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加之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他们的情绪又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这正是中小学生热衷上网聊天、玩游戏,有的甚至逃学上网的个体心理原因。上网聊天就能逐渐掌握网络语言(有的还是网络语言的创造者),而网络语言生动有趣、活泼可爱、诙谐幽默的特点也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以至于在网络之外的发手机短信、日常交流,甚至写作文、日记都会用到网络语言。

再次,在我国的网民群体里,多数是青年人,他们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张扬个性,追求另类,在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中,有源于此的;网络之外的使用,成为他们自认为时尚、另类的标识。在这一点上,中学生体现明显。另外,在大力倡导要尊重孩子隐私权的今天,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一些隐私的空间,但有的家长就是“不放心”,要“时时、事事关心”,于是,记录内心世界的日记成了家长“探寻”的对象。孩子无奈的同时,也在想办法摆脱这种“关心”,市面上的带锁日记本正是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聪明的孩子还发现,日记里用网络语言,可起到与加锁日记异曲同工的效果。说白了,就是防止家长偷看。

最后,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的变化。语体是语言的环境变体,如日常会话语体、公文语体、文艺语体、媒介语体等。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虫”们觉得网络语言这种语体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词表达,可读性就会差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势头”不减,自有它的魅力所在,青少年倾心于网络语言的魅力,甚至把它应用到现实语言中。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产生至今,争议也不断。持积极态度支持者有之,批评、质疑者也有之,甚至将网络语言斥为对几千年传统汉语的破坏,斥为文化垃圾、精神污染、网上黑话者也有之。面对网络语言,很多人评论说:有人爱你有人烦。网友们认为,网络语言直观形象,随意性强;使表达手段更丰富;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而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专家李如龙则表达了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2004年12月19日新华社)。中学老师认为:学生的判断力相对较弱,而网络语言还处于不规范阶段,如果盲目追随,势必影响孩子对规范语言的掌握。而那些对网络语言一头雾水的学生家长则抱怨:从孩子们嘴里总蹦出那些让人听不懂的词,沟通越来越难。一些家长最担心孩子动不动就“稀饭”、“偶”地不好好说话,如果养成不标准的语言习惯,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被16岁的儿子用网语搞得晕头转向的一家长不无忧虑地说:“我担心这些奇怪的话说多了,会损害孩子的汉语理解力和正常表达能力。”那么,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然不能采取漠视的鸵鸟政策,那就必须学会如何面对。

首先,应该承认,网络语言已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而是被“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网民中流行,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但是,由于中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还不牢固,在正式文体中还是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所以,教师需要做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教他们学会选择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而不必一味地排斥。

其次,网络语言现在还“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们的母语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是活着的,是成长着、发展着的。语言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干部”一词当年从日本传来时,也不是当时公认符合规范的词语。50年前,“电话”叫“得律风”、“水泥”叫“士敏土”,那时大家说这些很时髦,可是现在不用了。可以想见,若干年后,会有源自网络语言的词语被收入汉语词典,也会被各种正规的汉语文本所使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和这个时代的生活相关的新词语,其中凝聚着民间的智慧,而那些粗俗的、不健康的网络语言,最终必定会被自然淘汰。的确,网络语言如果约定俗成了,也会流传开来。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就增收了新词新义1200条,“CEO、作秀、熊市、牛市”等都在其中。

最后,这是一则因使用网络语言造成误会的实例: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看到一组镜头,中国男子篮球联赛(CSA)辽宁队与山东队比赛结束后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辽宁队主教练蒋兴权因某媒体将其称为“骨灰级教练”而勃然大怒。他向某记者质问道:骨灰是人死了后烧成的灰,用这个词来说我是什么意思?他认为,自己虽然年龄较大,但将其称为“骨灰级”是极大的不尊重,甚至会让自己折寿。在场的许多年轻记者试图向他解释这个新生的网络语言,但 一时插不上话,整个新闻发布会上蒋教练都怒气难消,使场面陷入尴尬。“骨灰级”,最早是对网络游戏顶尖高手的称呼,后来,“骨灰级球迷”、“骨灰级歌迷”等衍生词慢慢见诸 网上。搜索网络,并没有对“骨灰级”一词最准确、最权威的解释,但目前大致公认的意思是:指某人对某种事物至死不渝的热爱,或是某人在某领域中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并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该报纸对蒋教练的称呼并没有“大不敬”的意思,相反,是对其多年执教经验的一种肯定。——由这个实例,我们回到“语言”的本质,即“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在人际交流中,如果只顾及自己的喜好而不顾及对方的接受与理解,那么,这种表达是无效的,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本文系洛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网络语言对现实语言的影响》(项目批准号为2006-D092主持人张政英)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网,2004-01-20。

2.刘超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有哪些影响》,《北京日报》,2006-12-27。

3.尚春光:《网络词语的人情味和形象性》,《语文建设》,2001(7)。

4.汪磊:《网络语言报道和研究中的客观真实性问题》,《语文建设》,2005(1)。

5.乐耀:《试论网络语言的自动调节能力》,《语言文字应用》,2006(4)。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9.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九

网络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多数青少年游戏和消遣的场所!网络游戏影响越来越大,.由于玩网游的一般都是青少年,所以网游里面玩家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青少年的素质.网游的主流和青少年的主流是一致的.,同时网络游戏爱好者队伍不断扩大,网络游戏沉迷者越来越多。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对我们大学生有那多现实意义。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1、此次调查调查中所指的“网络游戏”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了上网玩和联机玩的游戏.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男生占75%,女生25%。

有78%的学生在调查前玩过网络游戏;其中玩游戏一年以上有36.4%,一至两年的有30%,三年以上的有22.7%,比例分布比较平均;

2、平时上网每天花的时间有50%的人不到一个小时,一到三个小时的有35%,还有15%的人上网时间超过了3个小时;

3、在宽松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家长的约束,而且大学管理不严,有些同学为了玩游戏选择了通宵上网玩游戏,在所调查的人群中有48%曾经有过或偶尔通宵玩过。

超过80%的人在网络游戏上的消费小于50元人民币有20%的人花费在50~100元,任然有少数人超过了100元。

4、在调查喜欢玩某个有西的原因中,20%是为了交更多的朋友,60%认为是纯粹为了娱乐,9%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智力

玩游戏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38%的人感觉上网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影响很大,48%认为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剩下的14%感觉没有影响。

5、在对学习的影响调查中,82%的人都认为玩游戏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其中60%认为有影响但不大,22%认为玩游戏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并且导致了学习退步。

6、大约10%的人玩游戏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一些东西,有40%的人因为网络游戏影响了学习,非常后悔玩游戏并开始讨厌它,而有46%的人仍保持乐观了态度,认为玩游戏可以在紧张的现实生活中得到放松,从而可以更好得投入到其中。

7、在玩网络游戏之后,在现实生活中参加集体活动比如朋友聚会,郊游等和以前相比60%人没有受到影响,频率与以前一样,15%比以前交了更多的朋友,更经常参加活动了,也有15%的人比以前参加的少了。

8、假如没有了游戏,50%的人的感受是照样过下去,36%的觉得生活更加美好,任然有10%左右的人依赖游戏,感觉没有了游戏会很无聊。

问卷数据分析:

调查总结: 网络游戏是把双刃剑.1、不利方面:

耗费时间和金钱。影响大学生的学业。网络游戏靠华丽的画面、丰富的系统和物品属性随机等来支撑玩家疯狂练级、打装备、以及没完没了的PK以延长游戏时间,要保持在游戏中的等级而不被淘汰,许多学生往往一玩就是数小时。据2005年17173第五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显示,我国网络游戏玩家每天玩游戏所花费的平均时间为6小时,网络游戏玩家对某款游戏的平均黏着度为8个月,网络游戏浪费了大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许多学生因此沉迷,严重影响了学业。另外网络游戏采用“点数卡”及“月费卡”等按时收费计费方式,即使网费和游戏费是包月制,加上买点卡等费用,每月超过200元,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耗费,有很多的学生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关于网络游戏,一位玩家如此总结道,它们“对心灵来说是极乐世界,对身体来说是地狱,对腰包来说是炼狱”。玩家们沉浸在游戏世界中不能自拔,身体严重透支,每天像抱着炸弹一样进入梦乡,不知什么时候炸弹就会引爆。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张平这样描述网络游戏的男性玩家:他们是典型的鼠标型男人,是超越了时间约束的“25点游戏人群”。他们的饮食结构出人意料的单一——一包烟、两盒方便面、三瓶纯净水,有了这三样法宝,他们就可以惬意地享受一天的网络游戏生活。他们的新陈代谢明显变慢了,从早到晚也不会离开电脑桌一步,直到膀胱快崩溃了,才会冲进卫生间。每当他们坐在电脑前,就会保持一个佝偻的坐姿,像一个驼背的老者;布满血丝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半天不眨一下;头发凌乱的像一个鸟巢,散发出食物腐烂般的浓重气味;整个人像一具布满灰尘的蜡像。

冲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网络游戏有着浓厚的现代媚世悦众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正侵蚀着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由于国外网络游戏的发展领先于我国数年,目前我国的网络游戏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许多游戏渗透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加上许多网络游戏中充斥着暴力、恐怖和色情以及污言秽语,绝大多数网络游戏,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注重渲染血腥的厮杀和仇恨,暴力决定一切,这些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极为不

利。研究证明,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之间有因果关系,以暴力为主的游戏,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侵犯性,严重的甚至走上邪路.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引发心理障碍。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方面网络游戏容易让大学生淡化游戏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造成现实与虚拟角色的混乱,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长时间玩网络游戏使大学生大大减少了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交活动的时间,与其他同学逐渐疏远,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社会功能受损;一旦停止游戏活动便出现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如情绪低落、志趣丧失、烦躁不安、精神委靡,出现严重的压抑现象,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受骗上当后会引发信任危机,也可能因现实人格与游戏虚拟人格的频繁转换形成多重人格,而导致人格障碍。另外,大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而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使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视力下降,引发心血管、胃肠功能等各种疾病,对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一位玩家表示,网络游戏是一种虚拟而真实的存在,它往往影射现实社会。玩家在游戏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生存技能。你会发现,网游几乎囊括了现实世界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实中,不少人没有成就感;但在游戏里,你看谁不顺眼,就可以跟他PK,起码没有挫败感。”张扬说。事实上,网络游戏还是为人们逃避现实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他表示,在网络游戏中,没人会关心房价上涨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歧视问题。玩家之间是平等的,尽管也有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在“虚拟世界”中盛行,但是玩家“犯了罪”也要“坐牢”(游戏中的一种惩罚),行事卑鄙的人还会受到“道德审判”,恶人在游戏中没有立足之地。这可能就是网络游戏的可爱之处。

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网络游戏是一个虚拟世界,游戏中有货币流通,也可以用金钱在网络游戏商店里消费。大学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珠死拼杀,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后,便纷纷拥有爵位、装备、财富,而这些虚拟世界的虚拟财产可在网上赠送、买卖,以换取现实的金钱。网吧里甚至有人组成一个班子,将赢来的爵位、装备、财富在网上进行拍卖,然后在网下套取现金。根据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管理条例,这都是非法交易。另外由于网络的自

由性,金钱与游戏中道具点卡的对等起来,引起部分人由于贪念开始行骗,许多学生曾受骗上当,也有的女生甚至用自己的肉体来换取这些虚拟装备;椐17173网站2005年11月对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网络游戏玩家中,在游戏中进行过现金交易(购买游戏中的ID或虚拟物品)的玩家占58.99%,网络游戏也成了一些违法分子“洗钱”的渠道。

2、网络游戏对大学生也有积极的作用

突破现实制度约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校生活中,大学生面对的是以学术权威身份出现的老师和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的同学。学习、生活受到学校统一的计划、严肃的纪律约束;学生个体为了取得集体的认同,有时不得不放弃或隐藏许多个性特征。而在网络游戏中,学生可以自由的、不受权威约束而对游戏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独立的判断;为了在游戏中取得胜利,或者达到某一个目标,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型人际关系,扩大学生社会化范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一个非独立的社会人成长为一个能适应社会各种要求的社会人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互动和交往是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网络游戏突破了BBS、OlCQ等网络互动的局限性,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民族和信仰的人可以没有任何障碍、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平等的交往与合作,也可以相互对抗。这种互动可能“从远古的《网络三国》到未来的《星际争霸》”,超越时空和种种客观、主观因素的限制,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选择性、多样性,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提高了人际沟通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自律机会。

注重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网络游戏的交互性,有及时反映性、随机应变性、栩互启发和多元整合的特点,有助于人的智慧的发展。并且网络游戏让玩家体验的不仅仅是胜负,更重要的是一种协同作战的团体概念,网络游戏需要多人共同完成任务,协同作战,互相配合,既注重个人智慧的发挥,也需要很强的集体意识,为大学生培养在将来工作中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提供了帮助。有些忠于历史的战争游戏提供的并不是预定的故事情节,而是游戏设置工具,通过这些工具玩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冒险经历,可以设身处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做出选择,力图改变某段屈辱的历史,使大学生在游戏中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大学生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提供实践空间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等活动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等角色实践机会,但现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及环境等因素限制了大学生角色实践的空间。而网络游戏中,大学生可以尝试随意扮演现实社会中向往已久却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可以在《仙剑奇侠传》中投入自己的感情,可以在《文明2》中

成为创造文明的历史、经济、军事方面的专家;可以做大侠、强盗、英雄、美女等,这些人物是虚拟的,但操作人物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人性可以通过游戏中的不同角色来完全暴露。大学生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预演”、“角色换位”等来正确理解角色,解决角色冲突,以利于今后顺利实现角色扮演。大学生在游戏里体验到各种人生角色的酸甜苦辣,这种体验是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

10.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十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它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开放、创新精神的树立, 使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2网上丰富信息资源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激发了学习欲望,开阔了思维视野,增长了见识。

3互联网的平等性得到青少年的认同,促进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 它打破了年龄界线,为青少年形成现代意识和心理满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成潜在威胁。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3 过多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容易造成青少年性格的缺失和“网瘾”的出现。

三、导致青少年产生网瘾的原因网络自身所带有的负面特点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解脱对待网络问题家庭与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网络控制手段不健全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导致的主要后果:

总的来说:迷恋网络容易导致: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

1、迷恋上网,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影响学业。

2、媒介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身心健康.严重会导致性犯罪。

3、因上网而导致的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信息篡改、失窃、病毒攻击等。

4、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

5、过于专注上网会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

6、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导致思维简单化、片面化。

11.浅析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篇十一

关键词: 青少年 青少年心理 网络影响 网络游戏 网络聊天

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也正步入网络社会时代。网络社会为人们开辟并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交往空间和交往手段,这也正好为生活在信息社会的青少年提供了方便和快捷。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容易使得身心发展并不平衡的青少年道德缺失,比如:网络犯罪、少年犯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3年1月的上网人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在2003年1月已达到5910万人,其中就有17.6%是未满18岁的,18-24岁的占37.3%。这表明我国的上网者主要以青少年为主。通过有关专家的相关调查,影响青少年上网的因素有许多,调查显示:查资料的占16%,玩网络游戏的占47%,看新闻的占12%,聊天的占21%。这说明青少年的主要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意见时使用了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其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他人电子邮件,还有6.9%的学生私自用他人账号上网进行一些违背道德的事。美国当代经济情报研究中心的统计资料表明,时下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中,28岁以下的年轻人竟然占60%以上。可见,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很大,网络侵犯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具有低龄化趋势。无疑,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将是一个危害。

如何让青少年合理地利用网络正是现今一些专业人士关注的话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需要我们每个有识之士认真、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如果帮助不当,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且,少年犯的比率也许会因为暴力的网络游戏等不利事物而逐年上升,还有的也许会因上网成瘾却没钱上网而进行偷摸拐骗行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以及在网络中他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方面。可以用这些来告诉我们家长和有关人士如何教育青少年,让其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和宽松的交往空间,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积极的影响将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不良的影响则会干扰或阻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教育只有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消极影响,才能真正地利用网络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现在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处在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的阶段。随着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许多青少年沉溺于其中,甚至连家也不回地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这种现象是随处可见的。远的不说,我有个同学的弟弟,才十几岁就辍学在家,成天成夜地打游戏。家里人劝告他说别打游戏了,也曾断过网不让他玩,但是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会以死来要挟,比如坐在三楼窗口上,说“你不让我玩,我就从这跳下去……”。这样的形式只是其中的一种,甚至有人会为了上网,进行一些违法行为。据调查,青少年最喜欢玩的网络游戏“传奇”中,有一句笑话:“为传奇生,为传奇活,为传奇奋斗一生子。”这句话足以说明了青少年对它的痴迷程度。其实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就这一点,还有许多,这里就不细谈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青少年刚接触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这是一点原因,而且他们认为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在现实社会中体会不到的成就感。我想,这与他们的社会认知有关。如果社会认知是灰暗的,他们很容易对社会产生一种反感、厌恶的情感,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而社会认知又与家庭与社会对于青少年的期望有关,家长对于自己的子女都是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以至于对他们的态度都是严厉的,这就影响了青少年的情绪状态。社会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许多人对于学习好、表现好的青少年总是表现友好的、亲切的、热情的等,而对于表现不好、不尽人意的青少年总是冷漠的、无情的、忽略的等。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形成造成深远的影响,而游戏能给他们想要的虚荣心,从而就造成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

我觉得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影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如果青少年A一开始是不玩游戏的,但是他的同学都在玩,每天还会一起讨论游戏的进程、等级等,学生A就会与他们缺少共同话题而被疏远、孤立,甚至会被轻视为“落伍了,连这个都没玩过”等。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易冲动,好面子,那么他就会从众,从众了之后,也许和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但如果在长辈发现之后会受到方面的压力,而游戏恰恰又是逃避这种压力的最佳工具,所以就会出现加压——逃避——加压的恶性循环。

二、网络聊天

相较于网络游戏来说,网络聊天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但是通过网络聊天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并不比网络游戏造成的轻多少。在虚幻的世界里,利用打字来沟通人们的感情确实是件好事,但是网络并不是现实生活。而且,由于青少年刚刚接触社会,其心理并不成熟,仍处于天真、不谙世事而脆弱的阶段,网络骗子往往会对这种人群下手。在聊天过程中,很多人会运用一些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甚至进行一些人身攻击。对于分辨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这也许会是一种流行、酷的表现,从而进行模仿学习。其实,青少年阶段是一个茫然的阶段,青少年对于社会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若不进行一定的正确指导,青少年也许会误入歧途。

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对青少年的影响来看,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塑造性,而且稳定性低。如果放任其接受网络的熏染,青少年的发展将会变得十分不堪。但这并不代表青少年要全权受制于家长,这也许会适得其反,引起青少年的反抗心理。所以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汪勇刚.试析青年计算机越轨的原因[J].青年研究,2000(3).

[2]宋德如.互联网成瘾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心理研究,2001(2).

[3]杨雄.网络对我国青年的影响评价[J].青年研究,2000(4).

[4]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干预[J].青年研究,2000(11).

1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效应 篇十二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化,负效应

网络文化对于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青少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网络在丰富了青少年生活,提供正功能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技能规范、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面临困境。

一、概念界定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去适应他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个体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以其虚拟性、全球性、超限性、多元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新型文化形态,与传统文化形态的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文化。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迅速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计算机、通讯网等物质手段,这种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以技术为基础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网络文化是一种便捷型的文化。网络文化的传播借助了高科技手段,因此它速度快,使用更加方便。既便于信息大量存储又便于迅速传播,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全世界紧密联结在一起,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位置,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尽情地接受和发布最新信息,使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第三,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所构成的网络社会区别于人们长期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网络世界中,相貌、身材、性别、年龄等活生生的形象特征都变得无影无踪,使得个体及其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隐蔽性,而且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可以不分民族、国籍、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因此在我们“现实社会”之外就形成了一种“虚拟社会”。尽管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开展各种活动,但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是借助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而实现的。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通过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接,地球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地球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与品格。

网络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载体,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持多元观念的、不同的个体可将自己所输入的规范与信息,在网络中无限制地传播,形成了开放、自由、平等、不拘地域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价值观都可以因个体的意愿在网络上呈现。这种巨大的包容与自由形成了在网络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开放性特征。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效应

(一)角色混乱。

网络的存在,为各种游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而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青少年随心所欲的扮演着各种虚拟世界赋予的角色,游戏角色不被身份、地位、社会期望、社会规范等所束缚,可以不考虑行为后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这种所谓的角色扮演,与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角色差异很大,导致青少年很难理解社会角色的意义,不能将社会角色准确的定位,导致角色混乱现象的出现。

埃里克森把个性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在每一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主要的矛盾或危机,只有在本人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合理地解决一个矛盾和危机,才能完善人格。青少年处于埃里克森所划定的个性发展的第五阶段,即统一的角色和混乱的角色。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青少年特征更加明显,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自主能力和辨别能力,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网络游戏的盛行,恰恰会导致青少年难以架构起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的价值观,容易使他们迷失自我。

(二)自我概念模糊。

乔治·米德将“自我概念”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部分。“主我”是自我的冲动向度,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主、自立的我。它赋予的是人的主观意愿、利益需求、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客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一套想像中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可以使人意识到自己要受到客观条件和环境约束和限制的我。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这不仅有助于人际间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个体产生了暂时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逐渐定性形成自我观念。网络的虚拟性和交流对象的偶然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可以隐藏自己的信息和情况,并且不受社会规范和规则的约束。个体可以完全沉溺在自我塑造的角色中,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产生暂时的虚拟的自我形象。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的身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他们根据个人的喜好来构建自己在网络中的名称,依托虚拟的名称来重新构建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理想化的意愿和网络行为。网友则是根据自己的标准和判断来给对方以评价。青少年则会在潜意识里根据网友的评价和期望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行为。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容易使他们把网络中的自我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概念混合在一起,无法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和评价,难以形成合理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

首先,表现为交往角色的单一性,在网络上个体间的交往,往往没有现实社会中多元的角色划分标准,个体往往对自身的信息带有隐匿性,而在交往中以好友来称呼对方,语言的表达和行为都是面对单一的角色形式,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中人们的角色辨别和处理方式不清晰;其次,在交往过程中,弱化了现实社会的规则和规范。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已经被确定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也会以被社会认可的角色来行动。人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要遵从的规则,如诚实、礼貌等,相应产生一套交往礼仪和道德规范都在网络上很难表现,导致青少年自身的角色与现实社会难以相匹配;再次,网络人际交往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友间的交流不受任何传统规范的约束,人们可以没有顾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些人在网络交往中缺少必要的责任感和真诚度,在与网友交往时会将一些偏激或极端的东西通过包装传达给对方。对于缺少判断和筛选能力的青少年,对不同网友给予的信息和思想缺少必要的甄别,而更多的是选择直接模仿。这些信息对青少年的发展和成长都是不利的;最后,青少年因为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比较差,在解决问题时会选择逃避的方式,将自己在现实中的压抑发泄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但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上产生孤独甚至自闭,拒绝现实社会中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沉溺于网络中无法自拔,最终脱离现实社会。

(四)不利于青少年塑造健康人格。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整体。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自我是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

传统主流的社会文化,在超我的控制下,本我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受到压抑,自我对本我和超我进行调解和缓冲。而在虚拟开放的网络文化中,人格的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虚拟性和匿名性,主流文化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逐渐淡化。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规范、制度都没有了现实基础,超我失去了作用。自我的控制和约束减少,本我则完全的暴露。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自由的释放,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间的关系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人格问题。

第一,人格虚拟。网络世界的交往特征是以虚拟的状态来进行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借助想像使心灵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释放本我的冲动和本能,同时高度匿名的沟通手段,使个体在网络上任意寻找互动对象。在虚拟的网络里达到想要的目的,使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依赖感和虚拟的真实感,从而很容易带来思想上的模糊化,导致人格上的虚拟化。

第二,人格变异。网络一方面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青少年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的个性,进行自我设计,也可以进行毫无保留的评价和批判;另一方面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他人的指导和监督,青少年很难约束网络行为,导致人格的异化趋向。主要是:盲目反对传统、反对主流文化;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热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世界;浏览色情、反动网站;运用网络进行犯罪等。这些行为,均可能使青少年的价值观过于偏激,思想过于极端,从而产生人格上的异化。

第三,人格迷失。网络世界中存在大量的虚拟组织,这种虚拟组织是源自生活中组织结构来构建,但在其中却不会建立相应的规则和规范。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青少年造成了许多压力,使青少年逃避现实生活,而拒绝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在与人交往中,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三、结语

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从中受益,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各种潜存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对策,防患于未然,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先桃,汤舒俊.论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重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3.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篇十三

大庙中心小学孙莉莉2013-06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内容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已成为扩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网络对于青少年及其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又是一种挑战。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认识、使用网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使网络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影响

网络作为声音和图像的信息传播媒介,其传输信息的方法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毫无疑问,健康而科学的网络有利于推进和加速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改善、愉悦少年儿童的身心、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扩展学生的信息来源,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但它的负面影响却不容乐观。

一、网络中的暴力场面误导少年儿童以暴力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络作品中的血腥、刺激,使暴力虚拟化,让人产生了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譬如电子游戏中可以尽情使用暴力,这些都很容易使人格尚未健全的孩子们错把“现实”当“虚拟”,会直接导致他们以错误的观念来判断是非,最终对少年儿童人格、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网络中太多的性信息有碍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少年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对于事物的是非区别并无多少独立的辨别分析能力,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的认知手段

来实现社会化的,无疑,少年儿童模仿成人的有关的行为,必然不利于儿童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儿童心理发展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社会知识相对贫乏的时候,儿童对来自成人社会的信息的理解是表面化的或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因此,儿童会依此建立错误的有关性的信息系统,并作为日后判断有关信息的依据,它有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幸福。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互联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少年儿童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黄色诱惑的坚强毅力,一旦堕入“黄潮”之中,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网络中的时尚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普遍意义上来看,网络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少年儿童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易于把虚幻缥缈的想象当作现实。某些网络的节目中,经常向大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得少年儿童信以为真,把少年儿童引入误区,逐渐失去了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特别是其中的好逸恶劳等不良行为将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的少年儿童常常不切实际地要求父母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甚至不达目的不罢休。

四、网络中的外来文化消蚀了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网络无国界。”这是网络的优越性所在,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反过来看,“网络无国界。”代表着精华和糟粕的并存,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接受,将毒害我们的少年儿童,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文化交流的范围。

因此,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首先要加强政策精神的宣传。可以利用演讲比赛和和征文活动等各种形式,扩大优秀精神的影响范围,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营建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从各主体出发,在各行其职的基础上,要多管齐下,形成一股合力和凝聚力。青少年本身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自控能力。各行政司法部门尽职尽责,做好监督管理和宣传工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青少年真正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谢玉霞;;网络语言,让我欢喜让我忧;

14.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十四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黄若愚指导教师:李茂娟

摘要: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网络道德教育 和谐文化

前言:网络文化国内背景成本的低廉性和技术的开放性使互联网迅速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看法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主要手段,互联网成为各种信息和舆论的集散地。在网民中,既有知识分子党政干部,也有普通工人农民;既有在职人员,也有离退休人员;既有大量中青年,也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网民的职业、身份、年龄、收入差异很大。国际背景随着现在爆发的欧元债务危机和美元债务危机,网络作为大众喜欢的主要手段正在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跨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更是一个“多面体”,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网络文化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因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特征,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功能上讲,它具有娱乐性、教育性、知识性、商业性和服务性;从传播角度来看,它具有即时性、超容性以及超时空性和超文本性;从存在方式上看,它又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融性和易变性等等。尽管如此,以下几点则可看作对网络文化特性基本的概括:

(一)开放性。大家可以不分高低贵贱,可以不受内容、时间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对其各取所需,资源共享。形成高度开放、高度自由、高度平等与不分地域的网络世界,没有任何的约束和教条,这种极大的宽容与自由形成了在网络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开放性特征。由于网络语言的自由性,网络现以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起到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对于人们遇到社会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压、怀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泄,并得到呼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就拿自己来说说,在生活学习中只要自己有值得分享的事情发生就会通过QQ心情发表一下自己当时的境况。好友们看见后会和我一起分享。

(二)互动性。网络是信息时代重要的交际、传播工具,它超出了任何一种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实现了互动交流。由于人们喜欢在网上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泻积累的不平和怨气,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成了反映民情的最好渠道,成了社会的晴雨表。政府部门不但可以从网上看到民众的基本心态和社会的主要问题之所在,还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河床上发现了大量的死猪,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后并在网上留言讨论这批死猪会不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通过这样的方式,群众与政府部门就可以在这公共的平台上发表各自的主见了。

(三)虚拟性。网络行为具有鲜明的隐匿性,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网络世界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网络醉迷等大量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秩序、妨碍社会安全的重大因素,而这些网灾正是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的负面结果。最近通过电视新闻不难发现,有一部分人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认识了一些陌生人。最终的结果是由于她们对网络的真实性不了解,使自己上当被骗严重的有身体受到伤害。所以对于网络不要太过于轻信上面所有的信息。

(四)自我性。网民在网上不仅可以享受个性化的自我服务,而且网络文化尊重个性化的自我创造。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都可因创建者个体的意愿在网上输出。因特网就象一条任人涂鸦的信息大河,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自我个性可以毫无阻碍地流入这条大河中。

(五)不可控性。目前网络文化是无法用行政命令、简单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制规范来控制的。这种不可控性代表了网络文化所有特征的实质,人们利用这一载体不受限制地发泄人性内在的多元性、复杂性、隐蔽性。但随着对网络认识的不断深刻,以及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最终还是可控的。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以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新、影响面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就是青少年的文化。

(一)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习。首先,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在一些西方国家,青少年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跟上学校的教程。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平等交流,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甚至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指导者,使因材施教得以实现;网上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可同步进行,也可异步

进行,从而使教学双方有更大的自由,使学习更加有效。在平日的生活中,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许多知识,开阔视野。网络学习使青少年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显著提高,已成为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又一条重要渠道。其次,网络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网络以其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性大受青少年的欢迎。再次,上网弥补了青少年实践不足的缺陷。网络的虚拟现实是实践的一种别样方式。多媒体传导系统不仅使知识变成了多种形式的直观体验、真实的操作和生活游戏,而且能大大减少教育的投人。

2.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渠道,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是政治学习、宣传教育、开展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等,而网络文化则主要是通过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交换,达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调控的目的。它是一种更灵活、自我教育成分更多的教育方式,符合青少年求知、求新、自主的特点。网络的异步传输和交互式沟通使青少年网民能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在这种环境影响下,青少年的民主思想、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不少青少年网民都表示更喜欢网络中所特有的民主气氛。他们认为,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强迫,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和自主的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教育,也有利于青少年现代观念的树立。网络中大量的科技信息,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充分体会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从而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说明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越来越注意掌握知识、充实自己。

3.拓宽了青少年的交往渠道。当代青少年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大大突破了电话、信件等传统的交际方式。交往渠道的扩大和延长,大大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把他们与社会联系在了一起,对青少年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网络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4.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沟通,提高心理素质,缓解青少年的精神压力。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就需要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发泄场所和倾诉对象。在网上,人们在交流中可以说出心中真实的感受,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虚拟、匿名的网络社会之所以受青少年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发泄内心烦闷与苦恼的场所。网络交往作为青少年宣泄情感的一个渠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有益的。

5.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尊、自信,发展个性。过分迷恋或服从于“权威”,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全发展无疑是一种摧残。在网络社会,青少年与其他网民之间

是一种民主与平等的关系。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的心理,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都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主流。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影响。经调查发现,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尽管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是人与互联网接触较多后,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这样青少年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会出现冷漠化。在网上还存在着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篡改数据、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人身攻击、恶作剧等不道德行为,使青少年对社会的感观产生不一样的认识,也可能使青少年走上歧途,影响一生。

2.网络上瘾也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彩和网络游戏的新鲜刺激,使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深陷网络虚拟世界中而难以自拔。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加上现实社会激烈竞争给他们造成的压力,使许多青少年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 大的危害。还有少数青少年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互联网拥有大量信息,使他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不少青少年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非人格化的倾向给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很大难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危害与威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部分青少年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网络的建立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即虚拟生存。这种由计算机和通信线路建立起来的、彼此不必见面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进行网络交际和信息传递。因此,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出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人则依赖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想,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发展速度异常惊人。游戏的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的暴力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未成年

人痴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暴力观念和帮派意识,混淆游戏虚拟与社会现实的区别,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往往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带人现实社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调查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和校园暴力增多与网络游戏暴力不无关系。我的一位女同事说,每当她看到网吧,都恨不得上去一把火把网吧烧掉,因为她寄予厚望的儿子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成绩就大幅下降。

三、针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网络道德相对于一般性道德而言,是在传统的、一般性道德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社会的新特点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道德理论,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这种新的道德观念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加强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规范的探讨和研究,把网络道德纳人到道德体系中。通过确定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社会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深人进行荣辱观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社会、学校、家长都应站在培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教育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远离网上“黄、赌、暴”,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在学校,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教育中。通过宣传和教育,把遵守网络规则作为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纳人到学生品德测评中,并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总体要求,以及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社会公德建设内容的创造性的集中体现。通过社会工作与生活环境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教育影响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途径熏陶、感化人们的思想和情操,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愉悦的地接受教化,自觉地注重道德修养、与人为善,成为一个合格的、道德的公民。

(二)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不断丰富网络教育信息

1.提升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就要大力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目前,国内真正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还比较少。大批的青少年网民只能登陆诸多的成人网站,充斥其中的伪科学、不良及黄色信息严重污染了他们的心灵。因此,诸多的家长和学校呼吁教育专家和网络专家应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尽快联手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青少年网站或未成年人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网络天地,用先进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积极影响青少年。

2.在内容建设上,坚持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占领网络阵地。一是突出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青少年网站的特点和优势,大力介绍我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中华优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正确的导向、健康的内容、优质的服务,赢得青少年网民的信任,使青少年网站真正成为和谐文化的载体。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坚决杜绝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在网上传播。二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作为政府网站建设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其全球互联互通的特性,使之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的场所。网上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是一个代表什么样 的文化发展方向的严肃问题。青少年网站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为他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

3.面向青少年,努力改进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青少年网站要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阵地,就要注重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有的放矢地调整传播方式与途径,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互动了解。不能一味地依靠老方式、老手段对青少年施加影响,更不能给不良文化以可乘之机。

相关部门还在2006年4月13日人民网中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其中主要提到重点开展以下六项活动。

(1)、开展“最受青少年喜爱的绿色网站”评选活动。目前,以青少年为主体对象的网站数量众多,要通过评选活动,推选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绿色网站,引导更多的网站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网络精神产品,逐步建设相对安全独立的青少年网络体系。建立专为青少年设立的,提供健康内容的搜索引擎。

(2)、开展“数字虹桥计划”公益活动。通过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多方筹集资金和设备,建设信息网络基地,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要创造条件设立“数字虹桥计划公益基金”。

(3)、举办中国青少年电子竞技大赛。从评选推荐的绿色游戏中选定若干思想性好、趣味性强、竞技性高的游戏,在全国和国际范围内举办绿色游戏竞技比赛,寓教于乐,把游戏变成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阶梯和快乐生活的源泉。(4)、开展绿色流媒体进校园活动。要结合大中专学生喜爱的收听收视内容,推动业经国家批准开办的网上视听节目进入校园,用便捷的方式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

(5)、举办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要以提高青少年网络文化素养为重点,适时举办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促进绿色网络行动的开展和网络文明建设。(6)、开展“中国青少年创意文化奖暨中国创意产业十大青年领军人物”评选活动。大力培养、选拔和表彰在我国创意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青年,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激励全国青年积极创新,投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在重点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各地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和青少年的特点,着眼各地信息化、数字化的产业布局,综合运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推动青少年的国际网络交流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青少年网络文化形式。

4.帮助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中会发现,相当部分青少年只把网络当作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乐此不疲,有的甚至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为此,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地对待网络,帮助他们充分认识网络在推动工作、方便学习及交际等方面的功能,使网络成为他们工作、学习的帮手和健康娱乐交往的伙伴,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三)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1.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采取得力措施,过滤虚假的、有害的、错误的、反动的信息。在这方面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政府1996年初就要求新生产的计算机都要安装“V芯片”以自动从计算机上识别并删除不健康的内容。我国也应该运用技术措施,加强监控,安装邮件过滤器,以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

2.进一步加强网吧建设、管理和监督。网吧行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行业,网吧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少年上网的需求,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网吧通宵经营、未成年人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吧经营场地不规范、安

全性低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使网吧的失控状态得到了改观,但随着网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条例》的一些局限性也凸现了出来。所以,尽快制定一套更加完善有效的法规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法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去上网,然而,未成年人又有着上网的需求和需要。这就有必要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室、青少年宫以及社区建立的青少年中心,建立绿色的青少年上网空间。2006年4月,团中央、国务院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的通知》,要求着眼当前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

实施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要大力繁荣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绿色网络内容,积极建设服务青少年发展要求的绿色网络载体,切实营造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绿色网络场所,大力培养促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绿色网络人才,不断壮大引领先进网络文化的绿色网络组织,努力推动标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绿色网络产业。2009年5月27日,是第41届世界电信和信息日,以“保障儿童网上安全”为主题来呼吁人人都做健康网络建设的践行者。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发表题为《为儿童构建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的“5·17”致辞,紧扣今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进一步表明中国电信将全力构建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为广大儿童打造安全健康上网环境的坚定态度。2012年3月1日临沂政协委员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提到“正在研发手机上网安全过滤软件,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四)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节,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普及提高,部分青年热衷于“身居斗室,神游世界”的网络生存,较少与社会和他人联系,容易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品德上发生问题。

专家研究发现,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对此我们仅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是不可取的。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堵封”,而是“疏通”。要着眼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

(五)加决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与,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大多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是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论功底,并且要不断发展创新,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育者;二是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吸取网上教育方法,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做到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上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观点鲜明,又生动形象;三是要具有正确处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网络教育相互关系的能力,不能顾此失彼。既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又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四、结论

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参考文献:

上一篇:IT销售人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生六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