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2024-08-15

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精选8篇)

1.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篇一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建议班级:10

电气2姓名:邵海兵学号:107301228

一、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

1.1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1)中国已经稳居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的前三位

2007年,我国生产汽车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销售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乘用车去年产量638.11万辆.销量629.25万辆。涨幅都超过了21%;商用车去年产量250.13万辆.销量达到249.90万辆,同比增长22.25%,高于全行业的增幅。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已分别位列第三位和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产销大国。

(2)自主品牌汽车稳定增长

在商用车方面,自主品牌继续成为主流,过去3年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北汽福田、东风、一汽,江淮、金杯股份、重汽、长安有限、江铃、南汽、陕汽等10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167.69万辆,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7%。

在轿车方面,自主品牌轿车销量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26%,其中夏利、QQ、福美来、旗云、F3、骏捷、自由舰、A520、奔奔和吉利金刚等十大品牌共销售轿车88.91万辆,占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的72%。

SUV呈高速增长态势,自主品牌的哈弗,瑞虎分别销售5.78万辆和5.01万辆。MPV销量增长不明显。瑞风和风行分别销售4万辆和1.07万辆。

总体来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经过产品结构调整,2007年比2006的市场占有率略有下调。但总量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局面。

(3)“走出去”的态势初步形成2007年,汽车出口延续了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其中整车出口量达到61.27万辆,同比增长79.85%,出口金额达到7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出13量及出口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民族汽车企业已经成为轿车出口的主力,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形成较完整的生产和配套体系。在中低档轿车,客车和载货车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

我国华展,奇瑞、力帆、吉利等自主品牌厂家纷纷加速海外生产基地的开拓步伐,2007年以来先后在朝鲜、伊朗、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设立海外工厂。1

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走出去”的态势初步形成。

(4)兼并重组获得重大突破

2007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上汽·跃进全面合作签约仪式”。江苏跃进汽车有限公司将其下属的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业务,全面融入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其中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与服务贸易资产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

上汽集团将建成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未来3年上汽将投入85亿元人民币,把南汽打造成为年产30万辆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上汽、南汽联合后,短期内将实现年产销汽车200万辆。

总体来说,上汽和南汽进行全面合作,有利地推动了汽车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改变当前中国汽车业分散发展的局面,同时加快改变当前汽车行业大而不强、过于分散的局面。

1.2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

(1)自主创新加速发展

2007年一汽解放J6重型载货车和东风1.5t级高机动性越野车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重型载货车和越野车开发能力的重大突破,具备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试制能力,掌握了关键总成的核心技术。建立了规范的开发体系和开发流程,对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汽自主研发的V12发动机CAl2GV的成功点火,意味着我国掌握了开发顶级轿车用V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里程碑。奇瑞、吉利、长安、华展、比亚迪、力帆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在全力打造自主品牌轿车方面继续取得新的成就。

一汽集团在未来8年(到2015年)将投入130亿元发展自主品牌,建设4个轿车平台,开发50款自主品牌轿车车型;东风公司为发展自主品牌成立的东风汽车乘用车公司,到2010年,自主品牌的销量将提升到72万辆,占销售量的53%;上汽集[]2007年宣布将筹资270亿元投向自主品牌建设。

(2)新能源汽车迈入重要起步笠

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入重要的起步年。

目前,全国共有60多种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在试验运行,建立了北京、武汉等4个电动汽车示范城市及6个相应的关键零部件测试基地。已有8个混合动力汽车进入国家机动车产品公告。

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但在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和纯电动轿车产业化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

(3)汽车产业联盟开始形成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竞争程度较高,企业创新基础条件较为薄弱,通过技术联

盟实现企业间和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正在成为行业共识。2007年11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国内汽车、机床及相关制造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3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成立,以促进我国汽车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007年12月27日,“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宣告成立。该联盟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一汽、东风、吉利、长安、奇瑞等汽车制造企业、材料冶金企业及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12个单位组成。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轻量化技术水平和碰撞安全性。

(4)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吉林长春、湖北十堰、安徽芜湖、广东花都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初步形成了华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集中区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在1000个左右,关键集群区域约100个。

2007年12月7日,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成功推出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YC6L-50国V排放柴油电控发动机,标志着我国发动机研发制造跨入了新阶段。首次实现了我国发动机研发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状态。

200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达145亿美元,高于整车出口。标志着汽车零部件出口已经成为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军。

2.1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虽然出现大型企业重组的苗头,但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十一五”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加快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汽和南汽的合并重组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大型企业间重组的序幕,但要改变当前汽车行业过于分散的局面,还需要进行更多、更大的调整。重组背后的机制仍然不成熟。

如何遵循市场化原则,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促使我国汽车企业之间由并购向竞购过渡,进而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今后几年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

(2)自主创新活动虽然加速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2007年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出现了3方面的变化。

a.工艺创新向产品创新转变。

b.整车创新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转变。

c.企业单独创新向产业联盟形式的创新转变。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a.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表现并没有和自主创新同步增长,2007年与2006年相比,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下降。

b.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仍然存在缺陷。

c.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文化氛围还不理想。

如何发掘产、学、研合作资源并很好地加以利用是我国当前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3)零部件创新能力弱,依然是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琴部件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在研发环节上的专业化分工,零部件企业相对于整车企业的同步研发甚至是超前研发是国外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

而我国,由于产业政策更多关注整车企业加之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导致琴部件发展滞后于整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开放。外资企业由合作型转变为控制型使得我国整车企业不得不把跨国琴部件企业作为他们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的主要依靠力量。(4)产品结构逆向发展,新能源汽车急待明确方向

我国汽车产品结构2007年出现了逆方向发展的趋势,最典型的是节油减排效果明显的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大幅萎缩,2007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三成;而油耗和排放都很大的SUV却成为乘用车市场增长最快的车型,2007年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说明在引导机制上还存在问题。

新能源汽车研发进步很快但由于缺少清晰的政策导向和明确的优惠措施使得一方面汽车企业承担了高风险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有待制定统一的标准及鼓励消费的政策。

二、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汽车智能化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这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所以我国汽车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即与时俱进。对于与政府应该: 1 加速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2002年中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经超过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目前,在轿车消费方面仍然存在着中间环节收费过多、过滥的情况。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及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政府有必要尽快推出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地方在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时,也要考虑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状况,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免对汽车需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2 在政府支持下对汽车工业重大共用技术项目进行攻关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制造能力超前于技术开发能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资金和市场,而是技术。中国汽车工业如果长期在技术上依赖跨国公司,就不可能改变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较低的地位。世界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之中,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从技术上看,已经完成了主要的突破,目前主要是商业化、产业化的推进。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技术已经成熟,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都有新型混合动力轿车投放市场。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迅速。2002年1月,美国政府支持的《自由合作汽车研究计划》(FREEDOMCAR)出台,该计划目标是开发具有商业前景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氢气供应基础设施,以极大地改善环境,目标是加快实现汽车燃料电池商品化。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应当对汽车工业面临的技

术革命有充分的认识,及时地介入有关研究。中国政府应当针对汽车工业中共用的重大新技术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同时制定有关政策,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3 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中国汽车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但也是最有希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环节。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对于专业化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给予政策性扶植,鼓励外国大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兼并重组。4 运用WTO 有关机制保护中国汽车工业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业绩甚佳,汽车进口配额对中国汽车工业发挥了重要保护作用。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下调,配额不断增加,国内汽车贸易体系对外国公司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仍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保护政策。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关税下调速度较快。因此,运用WTO 有关机制保护汽车工业,主要应着眼于汽车零部件工业,通过对关键性汽车零部件产业损害监测,及时对有关企业提供保护。结束语:汽车产业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性工业的直接反映,而且也是一个 国家综合性工业发展水平的试金石。汽车产业在国家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创造巨大国民生产总值、带动交通运输、军事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口和外汇储备、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等多方面体现。只有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汽车产业体系,一个国家才能逐步发展成为大国强国。在21 世纪的今天,中国汽车市场急速发展变化,汽车需求量也不断增大。发展好我国的汽车产业,不仅能够加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飞跃,还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通过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正确认识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缺点与不足,找到适合其发展和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式方法以及途径,对我国汽车产业更好地适应和进驻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务之急是要制定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导向。随着全球经济愈来愈趋于一体化,汽车产业的互相兼并、技术上互相渗透、零部件的采购全球化使得汽车产业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因此,制定我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迫在眉睫。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提出我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相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新的世界汽车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年鉴》(2002)。

(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报告》(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2),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蔡兴旺《汽车概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刘勤《中国汽车史话》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6)帅石金《汽车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宋景芬《汽车文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8)陈焕江《汽车运用基础》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9)张国方,宋景芬,李江天《车文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四、课堂小结

我本身就很想了解汽车。怀着极大地兴趣,在校图书馆选课时,我选择了《汽车概论》这一公选课,并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对汽车的大概有所了解。

从开课到现在,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有了很多的了解:关于汽车的基本知识,关于汽车商标(企业和车的历史发展),我对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考证(驾驶)等等也有了关注。

每一种汽车车标都有它的来源,都有它的象征意义。“车标赏析”这一节内容让我认识了几十种车标,这对我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当我看到一辆汽车时,我能够认出它是什么品牌的汽车。

以前,我能认出的汽车车标数量屈指可数;现在,一些不常见的汽车车标我也可以说出它的品牌。上个星期六,我和同学在街上看到一辆很漂亮的跑车,同学问我那是什么车,我说:“野牛!---兰博基尼”。“哇,不愧是学《汽车概论》的。”同学笑着说。

“车标赏析”只是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虽然我不能说出每个车标的含义,但是我可以认出它的品牌,这只是我通过这门课程学到的所有知识的一个折射,实际上,这门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和我所学到知识远不止这些。

《汽车概论》这门课程让我对汽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见解,然而,它毕竟是一门选修课,不可能像专业课一样讲的那么全面与深入,因此,对于一个对汽车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多看一些有关汽车方面的书籍,汲取更多的知识,在认识汽车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对老师上课的几点建议

(一)老师可以试着让同学们提问,以同学提问——老师解答的模式学习。因为老师自己一个人讲久了我们听久了就会疲劳老师也会累。

(二)老师可以让有些同学讲讲相关的知识,比如说讲到关于汽车的电影啦,可以让同学起来列举一下。既活跃了气氛,也帮助其他同学的上课记忆,同时,锻炼了发言的同学。

(三)3堂选修课全是讲专业知识老师您应该也累吧,我建议应该在中间插放一些关于汽车搞笑的视频什么的,我这个学期选修课2个都是关于汽车的,另外一个老师他经常在上课前给我们这些来的早的同学放一些关于汽车的视频(有搞笑的也有关于汽车事故的),课堂中间也是。(个人想法仅供参考)

希望老师上课越来越好,教给以后的同学更多的知识。

2.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篇二

一直以来, 中国都是以高粱等酿制的白酒以及啤酒占据着中国的酒类消费市场, 葡萄酒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了广泛的接受。据相关统计, 2011年葡萄酒进口总量36.16万千升, 进口金额15亿美元, 我国成为世界第八大进口国, 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目前已占到约25%的份额。2011年, 中国消费了19亿瓶葡萄酒, 成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正是看到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巨大潜力, 境外资本纷纷大举涌入, 保乐力加、酩悦轩尼诗、拉菲、桃乐斯等酒业巨头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或拓展业务。

国内三大葡萄酒生产商占据了中国葡萄酒销量的近半壁江山。张裕和其他两大生产商长城和王朝都主要致力于国内消费, 98%的产品都供应国内市场。在中国, 国产葡萄酒的销售主打低端价格, 而进口葡萄酒则定位在中高端。低端葡萄酒的平均零售价格在每瓶20-30元人民币 (约合3-5美元) 之间。中档价位的葡萄酒售价每瓶在30-80元人民币 (约合5-13美元) , 目标消费者是可支配收入较高、对葡萄酒了解较多的人群。高档葡萄酒售价在每瓶80元 (约合13美元) 以上。进口葡萄酒的售价通常在每瓶80-400元人民币 (约合13-66美元) 之间, 直接与国产高端葡萄酒竞争。

尽管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迅猛, 但成熟度依然不高。顾客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广告的影响, 顶级制造商通过广泛开展市场营销来积累品牌认知度。这种以品牌为导向的氛围缺乏对口味偏好的强调, 也因此影响到了进口葡萄酒市场。无论品牌和年份如何, 波尔多和勃艮第葡萄酒在中国消费者中的认知度最高。由于高端消费者对拉菲和拉托等法国一级酒庄葡萄酒的需求, 这些酒的身价暴涨。近几年以来, 尽管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品鉴知识有所增加, 但引导购买行为的依然是这些品牌所传达出的尊贵与地位。

除了对品牌的看重, 消费者偏好还促使市场供应的产品门类很窄。由于懂得欣赏白葡萄酒的消费者十分有限, 红酒占到了葡萄酒消费的90%以上。这种偏好与多种文化因素有关, 包括挑剔度、传承和健康等。抛开产品门类不谈, 中国消费者往往有着根深蒂固的“产地国”偏见, 在葡萄酒上也不例外。葡萄酒和法国之间的关联尤为密切。就连国产品牌也在包装和葡萄酒命名上模仿法国的感觉。进口葡萄酒方面, 标有法国标签的葡萄酒占中国进口葡萄酒的近一半。在谈到自己对品牌和葡萄酒的认识时, 很多消费者都表示自己认为法国是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国, 这是他们做出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中国人对波尔多青睐有加, 对其他葡萄酒却不太感兴趣。

二、葡萄酒投资

目前国际市场上葡萄酒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买现货酒, 但要存在酒商处;二是期酒;三是投资葡萄酒基金或是理财产品等。

专家们看好葡萄酒投资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葡萄酒的稀缺性。并非所有的葡萄酒都可以投资, 全球真正值得投资的葡萄酒有3000多个品牌, 而获得投资者长期重点关注的仅有500-1000个。这些葡萄酒都拥有厚重的历史、良好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 资源有限、稀缺、投资安全性好。

自2011年以来, 备受关注的上海红酒交易中心、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相继投入运营, 加上期酒理财产品、酒类基金、专业投资机构的不断出现, 中国商人国外购买酒庄的消息频传, 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国内的酒类投资正形成一股新的热潮。2008年, 青岛程氏收购了位于法国波尔多的一家酒庄, 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随着2008年的首次收购和中国经济持续而强劲的发展, 其他中国投资者也纷纷开展海外收购。其中最轰动的一次收购应该是2011年中粮集团收购法国波尔多的维奥庄园 (Chateau Viaud) 。作为国内葡萄酒品牌长城的所有者, 中粮集团此次斥资1亿人民币 (约合1520万美元) 的收购被视为标志着海外收购的举措得到正式承认。

作为价值链的延伸, 做经销商也是企业和个人涉足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一个渠道。但是, 消费者教育却是这一快速增长产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中国内地比较成功的葡萄酒主要经销商包括ASC精品葡萄酒公司、富隆酒业和美夏酒业。它们全部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 既是高档葡萄酒的经销商, 又承担着推广葡萄酒知识的使命。鉴于中国葡萄酒市场相对不成熟, 这种由经销商承担的信息传播功能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 ASC开办了自己的葡萄酒学校。公司在宣传中称它适合“各个阶层的葡萄酒爱好者”。这一项目帮助ASC锁定了一批消费者, 并引导消费者认识公司所进口的产品。与此同时, ASC还建立了自己的信誉, 成为最早对葡萄酒专业人士开展认证的中国机构之一。

2011年, 中国政府批准启动国内首个葡萄酒私募投资基金。鼎红基金计划募集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专门投资法国波尔多和勃艮第的酒庄。这只基金的投资门槛为100万元人民币, 锁定期5年。与金融服务业更加成熟的国家不同, 中国的私人理财工具十分匮乏。随着楼市、股市的不景气, 红酒产业正在成为社会闲置资金寻找投资渠道的一个新方向。高级葡萄酒和其他奢侈品资产 (例如艺术品和稀有珠宝) 都被视为更加稳健的投资, 而且与传统商品的市场关联更少。鼎红基金的预期年收入达到15%, 为中国富裕人群提供了一个稳定、理想的对冲国内通胀的手段。

2011年8月, 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商张裕同中国银行合作, 共同发行一种全新的葡萄酒理财产品, 让投资者有机会买入张裕的新葡萄酒。这一产品的最低投资金额为108万元, 锁定期18个月。许诺给投资者的年回报率是7%, 是当前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的一倍。与鼎红基金一样, 张裕的理财产品也收到了投资者的热烈反响首次发行的三天之内所有份额几乎被抢购一空。这些投资选择之间存在巨大差别。但是, 无论是直接购买葡萄酒、收购酒庄、扩大经销渠道还是投资葡萄酒理财基金, 前景都很光明。中国对奢侈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加上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投资选择的有限, 都为葡萄酒投资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葡萄种植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我国葡萄酒产业无论是在产量、产品品质, 还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达到较好的水平, 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国内外葡萄酒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葡萄种植与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而酿酒葡萄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成为影响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使中国葡萄酒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实现质的飞跃, 就必须透彻地了解并解决我国在酿酒葡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 产业规划不足

目前, 中国葡萄酒产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 在国家层面没有进行周密地产业规划, 各地的规划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展的规模以及市场定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些产区还出现了“局部过热”的现象, 所制定的产业发展规划普遍缺乏对整个行业的深入分析, 对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时下, 市场上的葡萄酒产品大多定位为高端, 不能清楚地认识自身定位, 这使得适合广大消费者的餐酒产量偏少, 影响更多消费者享受葡萄酒产品, 最终将影响整个产业进一步做大。

(三) 行业标准法律规范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中国葡萄酒市场还是一个年轻的市场, 葡萄酒在中国也是一个较新的酒种, 所以, 市场混乱与不规范的问题一直制约着葡萄酒业的发展, 乱标年份、乱炒年份概念的现象在业内屡见不鲜。在发达国家, 葡萄酒的行业水准非常高, 一般都有酒法来规范整个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而国内, 明确的行业标准法律规范还有待加强, 这将对推动中国葡萄酒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四、中国葡萄酒的机会点

(一)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尚待开发

葡萄酒是国际酒类市场中仅次于啤酒的第二大流行饮料酒, 但在我国葡萄酒的人均消费量仅是当前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的5%。目前, 至少有2000万成人偶尔饮用进口葡萄酒。而据估计, 有能力购买进口葡萄酒的潜在人群超过2亿。前一个数字仅占后者的很小一部分。这样看来, 我国的葡萄酒市场的大门尚未完全打开。中国市场对于红酒而言是一块尚未被切割的巨大蛋糕。红酒的消费在中国尚属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这个市场不是不存在, 而是尚未开发出来。国内的众多消费者们, 他们并非拒绝红酒的消费, 只是少有机会而已, 他们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红酒并无太多的了解,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鉴赏水平的提高, 国产葡萄酒的技术水平的提升, 葡萄酒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二) 本土品牌更有优势

随着中国国产大品牌竞争力不断加强, 在品种、产区、渠道和成本这四个方面占据优势, 其市场主导地位不会动摇。进口葡萄酒如拉菲, 对中国葡萄酒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小酒庄的量根本不能满足中国广阔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欧洲的葡萄酒除了旧世界的小酒庄酒, 其他的波尔多地区基本谈不上品质。用品质对抗品牌, 国产葡萄酒一定能用优秀的品质去对抗国际葡萄酒品牌, 用5-10年的时间重新夺回国内葡萄酒市场地位。

(三) 中高端葡萄酒市场是未来的市场机会

虽然国产葡萄酒品牌传统上集中在低端, 但随着进口葡萄酒品牌的不断涌入, 越来越多的生产商开始向中高端市场移动, 投资世界级设备, 以最好的技术, 创造出优良的品质, 努力寻求最能让消费者接受的性价比高的产品。

(四) 白葡萄酒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由于口味清新、果香浓郁、物美价廉, 白葡萄酒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热烈追捧。随着中国消费者口味日益多样化, 白葡萄酒日渐流行, 尤其在中国南方广受欢迎。这也反映出一种地区口感差异, 南方人不喜欢红酒的单宁与涩感。此外, 白葡萄酒比较适合南方的气候, 且南方饮食清淡, 更适合搭配菜肴。

五、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葡萄酒市场2.0阶段》白皮书认为, 未来5—10年, 中国葡萄酒市场将出现四大趋势。

(一) 超越波尔多

由于“法国葡萄酒”概念在中国市场的根深蒂固, 法国其它产区的葡萄酒也将有机会大展身手。近期, 中国人对勃艮第葡萄酒的兴趣上升就是一个实例。《中国葡萄酒市场2.0阶段》白皮书认为, 这一趋势将继续深化, 近期也许只限于一些著名的产区, 包括罗纳河谷、朗格多克和普罗旺斯等。

(二) 新的高端代表

中国人喜欢那些具有独特性和令人向往的葡萄酒品牌, 简而言之, 就是能够体现身份的产品。目前, 这一偏好已经从波尔多延伸到法国以外的其它产区, 包括以澳大利 (下转第84页) (上接第48页) 亚、智利为首的部分新世界和以意大利、西班牙为首的部分旧世界的高品质葡萄酒。

(三) 日常甜酒

随着葡萄酒越来越成为主流生活的一部分, 用于人们的日常饮用而非“做秀”, 消费群体从富有阶层扩大到中产阶层, 葡萄酒将更多地体现大众口味。《中国葡萄酒市场2.0阶段》白皮书预测, 最成功的主流产品将很可能来自新世界“专门为中国人所定制的”, 其糖度较高, 单宁较传统波尔多酒明显下降。桃红酒和白葡萄酒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虽然它们目前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与红葡萄酒相比只占非常小的份额。

(四) 起泡酒

这是未来中国葡萄酒市场最有看点的酒种, 它的流行也许可以预示中国葡萄酒市场进入“3.0阶段”。在这样一个家庭庆祝活动繁多、人们注意威望与“面子”的市场上, 未来起泡酒无疑将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但这需要时间, 让中国消费者了解葡萄酒不止有红葡萄酒与静酒, 还有白葡萄酒和起泡酒。

近年来, 消费者购买葡萄酒逐渐转向用于个人享用而非仅限于商务、社交用途, 非高端葡萄酒将成为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机会。随着消费者葡萄酒知识的增加, 葡萄酒市场将不再以价格高得离谱的进口产品为主导。消费者对葡萄酒的主要生产国和葡萄品种更为熟悉, 他们的选择更趋广泛, 更注重品质, 并且敢于尝试不同的产品。中国葡萄酒市场目前的情况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 但是过去10年以来, 这个市场还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速度。教育消费者、培养葡萄酒知识都需要假以时日, 不仅对购买力有要求, 而且对消费者期望也有要求。就像葡萄酒在美国的鉴赏和需求也经历了数十年时间一样, 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也需要在未来继续发展成熟。凭借正确的综合投资策略, 加上一点耐心, 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潜力将很快释放出来。

摘要:中国葡萄酒市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国产葡萄酒主打低端, 进口葡萄酒则定位在高端, 消费者对葡萄酒的品鉴知识仍然不足, 品牌知名度是购买葡萄酒时的主要决定因素, 过于注重品牌和产地而忽视品质, 造成了葡萄酒市场发展的局限性。在国内外葡萄酒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中国葡萄酒产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 必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但中国葡萄酒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也是可以肯定的, 只是尚待开发而已。

3.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的希望 篇三

关键词:动漫;中国;产业;喜洋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14-03

一、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通知,从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播出境外动画片及资讯节目的时段,由原来的17时—20时延长至17时—21时。这无疑对本土动漫及衍生品产业来说,是一则好消息。

据了解,目前国内动漫市场仍然呈现以迪斯尼为代表的欧美系、日本系和中国本土系三大势力,而动漫衍生品市场的利益之争,亦在此三者间此消彼长。

据相关统计数据,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已经突破4万亿美元,与游戏、动画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是数字内容产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的动漫产业刚刚兴起,市场容量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还有3.67亿未成年人,他们是动漫产业潜在的消费群体的一部分。

欧美、日本系动漫衍生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尤其是日系动漫形象,几乎网罗各个年龄段,甚至拥有一大部分忠实的成年消费群体。与海外动漫形象相比,国内动漫形象虽然十分丰富,但多数知名形象都局限于老动漫范围,新动漫则知名度不高,也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这是导致本土动漫衍生品市场份额丢失的重要原因。

2008年深港动漫嘉年华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嘉年华期间,由动漫形象衍生的玩具、公仔、糖果、服装展览等,大多来自海外,而来自本土的动漫形象只有麦兜、憨八龟、神探威威猫等少数几个。

有专家认为,动漫及衍生产品的巨大产值及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周边产品,包括以游戏文化、动漫为特色的服装、游戏仿真玩具、食品、饰品、装饰品等实物产品,同时,也包括音乐、图片、书籍等文化产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整个动漫游戏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中,有70%至80%的利润是靠衍生产品来实现的。

看到如此之大的动漫衍生品市场,国产动漫企业再也坐不住了,决定開始市场突围。曾有动漫业内的分析人士说:“在中国的动漫以及衍生品市场上,迪斯尼有些尴尬,它努力实现本土化并不顺利。”而这一尴尬来自于中国广电总局的一则规定。规定中明确,各地电视台及其频道,黄金时段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从而限制迪斯尼动画等在中国市场的普及。

这对本土动漫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利好,可以使国产动漫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将利好化为胜势,则是本土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为了与“米老鼠”、“机器猫”、“变形金刚”等争夺市场,本土企业不再坐井观天。之前,在央视及各地方电视台热播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不仅收视率令人满意,其衍生品在市场上的人气也非常旺。

不过,针对此种局面,仍然有不少国内动漫产业人士表示担忧,被美好的前景诱惑,贸然试水,并非是把握机遇的最好办法,即使迪斯尼等衍生品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并不理想,但仍然是目前国内动漫衍生品市场的一支主力。在其压力之下,本土动漫企业更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之后,进行阶段性试水,并谨慎操作。

就这一现状,除了动漫市场开发力度与创作热情的因素影响,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动漫产业的体制与机制

二、中国动漫产业体制与机制

1.政策拉动效应初显,动漫产业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32号),提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随后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文化部牵头、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文化部)。11月9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动漫产业的重要意义,密切协作,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提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目前各地区正在加快推动这项工作,有的部门、有的地方已出台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前不久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着力发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实施国产动漫振兴工程。

但是,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在原创能力、人才、技术、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还没有出现根本改观。用5至10年时间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的目标任重道远。

2.全面把握动漫产业各环节的内在联系,构建相互支撑的动漫产业链

32号文件对动漫产业的定义为: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可见动漫产品有多种载体或表现平台,综合起来看动漫产业链有四个环节,即漫画、动画、舞台剧和网络动漫。漫画创作是产业的基础,影视动漫是产业的主体,动漫舞台剧是产业的延展和提升,网络动漫是产业的前锋。此外,还有游戏、玩具等周边产品开发。这几个环节是相互依存、互为拉动的关系。美日等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我国由于发展晚、认识问题和行政分割等影响,动漫产业链还未形成。

要实现这一目标,联席会议制度要发挥整合作用。国务院要求,联席会议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拟定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制定动漫产业行业标准和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动漫企业认定标准;制定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的布局和规划,订立基地相关标准,负责基地的认定,建立有关评估机制;协调解决推进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指导、督促、检查各地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主动研究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

三、中国动漫产业的未来

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动画需要相当多的资金。动画的发展需要经济支持和成熟的市场。同时动画的发展又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其次动画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是一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动画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的支持,而动画发展起来了的话就可以推动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早在1941年,中国便创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紧接着,《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片的出现引起全世界动漫届的瞩目,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直至198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山水情》成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也成了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在美国、日本和韩国动漫产品的冲击下,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逐渐变缓,原创动画制作粗糙,资金分散,其相关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小。

我们国产动漫一定要崛起,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加是一个文化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日本的漫画是比我们的做的好,孩子们有选择看更优秀的作品的权利。所以,我們不能幼稚地一味拒绝,我们只有振作起来,超过他们!唯一战胜敌人的方式就是强大!

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动漫带给我们的只是耻辱,什么三毛、蓝猫、西游记,这些东西只是一些垃圾,三岁小孩看的东西,看过就忘,更不用提什么文化和意识形态了,在日本强大的动漫攻势面前,这些所谓的原创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在日本动漫不屑攻占的战场底下谋得生存。

而《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出现给这些带来了转机。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顶着《阿凡达》、《孔子》等重磅大片的压力,首周票房就超过4500万元。在此之前,国产动画片别说挤进贺岁档,就连上院线公映都很困难。与《喜羊羊》相比,那些黯然失色的国产动画电影究竟缺点什么?

据了解,去年共有6部动画电影走进院线,这个数字虽然不多,但电影市场化改革之前的5年间,国内电影院上映的动画片总共不超过12部。2008年,《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一举拿下近8000万元票房,今年,《喜羊羊》第二部动画电影首日上映便突破千万元票房,人们似乎看到了国产动画片复兴的希望。

《喜羊羊》从2005年8月起初现电视荧屏至今已近5年,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等已成为中国孩子认知度极高的动漫形象。在首部电影投拍前,《喜羊羊》已在各电视台卡通频道播放400多集。《喜羊羊》电影的预告宣传片,提前1个月就在全国各卡通频道反复播出,影片的预期观众就是大批《喜羊羊》系列电视动画片的忠实粉丝,达到了真正的精准投放,人气旺盛也是必然之事了。

与其说《喜羊羊》争抢的是“贺岁档”,不如说是“寒假档”。孩子们经一个学期的学习好不容易盼到放假,家长们对孩子也有一定的补偿心理。影片精心挑选了寒假开始的第一个周末上映,人气之旺导致各个影院全线爆满,令很多带着孩子去影院兑现承诺的家长措手不及,不得已买了第二天的预售票。

人性、爱情和想象力是好莱坞动画片的三大制胜法宝。无论是经典的《狮子王》,还是近几年广受好评的《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其成功都不仅仅是因为拥有华丽的外表,更多的是刺中现代人的情感要害,闪烁着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性光辉,让观众为之心动。经典动画《千与千寻》曾获奥斯卡奖并创日本电影票房记录,导演宫崎骏擅长用孩子稚嫩的心灵来感受成人世界的问题,能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欢乐、忧虑、梦想和热情,让多少成年观众为之动容。

很多观众反映,国产动画片除了情节简单、逻辑幼稚和言语生硬外,缺乏感情上的共鸣似乎是通病。好在国产动画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植入了不少网络热点语言,还增加了灰太狼和红太狼之间的感情戏,受到了很多年轻白领的追捧。“灰太狼”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食物留给老婆孩子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父亲”形象,也为这部低幼动画片增添了几许成年观众的情感共鸣。

根据该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加强与院线的合作,尽力扩充自己的受众群,将剧情融入白领生活等,都说明他们在努力,在实现一个原本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中国总有一天要做出让自己扬眉吐气的动画。

[1] 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偏好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9-10-1.

[2] 殷俊,谭玲.动漫产业[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5-1.

[3] 王传东,郑琳.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0-1.

4.中国路灯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 篇四

一、目前全国公路的分布与建设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09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86.08万公里,按公路技术等级分,各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一级公路5.95万公里,二级公路30.07万公里,三级公路37.90万公里,四级公路225.20万公里,等外公路80.46万公里。

公路桥梁、隧道总量继续增加。2009年底,全国公路桥梁达62.19万座、2726.06万米,全国公路隧道为6139处、394.20万米,是世界上公路隧道最多的国家。

二、我国公路未来5年的发展

1、公路公路建设方面

我国现在在二级以上的公路建设(不包括高速公路)投入发展规划,每年约以12万公里的速度递增,未来5年将增加60万公里的公路交通枢纽。

2、高速公路建设方面

关于高速公路的网点建设方面,《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已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规划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据中国交通部部长张春贤表示,中国国家高速公路规划网络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未来30年静态

投资两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投资的力度随计划建设的进度而变化。2010年前,每年的年均投资大约在1400到1500亿元人民币,每年增加3000公里左右。2010年以后到2020年之间,年均投资大约在1000亿元人民币,每年增加2000公里左右。至2015年,我国高速公路将增加1万公里,总长度预计达到7.51万公里。

3、隧道建设方面

随着公路网点的建设,我国未来五年在隧道建设方面预计将会增加300公里。

三、我国路灯的分布与发展

中国在2006年具有1500万盏路灯,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也就是每年新增的路灯数也有300万盏。至2010年,中国路灯的现存数量已经达到2700万盏。

在桥梁、隧道灯方面,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设计标准,隧道照明每10米按装一盏照明灯具(两边共2盏),目前我国现存隧道灯数量达到624万盏。

在未来5年的道路建设发展规划和发展速度计算,我国将新增道路照明灯具共1500万盏(按照年增加300万盏计算),隧道灯将增加6万盏(按照总长增加300公里计算)。

四、关于路灯方面节能减排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道路照明、景观亮化灯行业近年来得以迅速发展。路灯照明耗电量占全国照明总耗电量的30%。

在能源日趋紧张、电力供应持续紧张的今天,全国数千万盏路灯的节电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低效、高耗的传统城市照明已成为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为此,建设部和发改委明确提出城市道路照明要向“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的“绿色照明”方向发展。

作为城市照明行业的新宠,具有环保、节能优势的新一代光源—低频无极灯应用于路灯照明方面,已经在国内一些城市开始推广使用。

以环保、节能等优势的低频无极灯路灯,市场发展潜力大,社会效益巨大。在节能方面,通过比较分析,一套400瓦的常规路灯(实际功率450W)一年耗电超过1970度(按12小时/天,365天/年计算),相当于消耗标准煤800多公斤。若用一套照明效果相当的210瓦低频无极灯路灯替换常规路灯,一年可节电1050度,节约标准煤达400多公斤。

五.低频无极灯取代传统照明光源产生的影响 低频无极灯以50%以上的节能效果,闪跃于国内路灯的环保、节能的改造大军中,其引发的节能低碳经济无疑是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按照我国现存路灯的数量与未来5年的路灯增加数量测算,假设全部换成低频无极

灯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节能效益,社会效益将会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

表一:现存我国路灯年能耗总量

普通公路高功率与低功率的路灯比例按照50%:50%;高速公路高功率与低功率的路灯比例按照75%:25%;桥梁隧道高功率与低功率的路灯比例按照25%:75%。

表二:现存我国路灯更换无极灯后年能耗总量

250W传统路灯用125W低频无极灯予以更换。

表三:现存我国路灯更换无极灯后年能耗减少总量

表四:未来5年我国将增加路灯预测年能耗总量

表五:未来5年我国将增加路灯采用低频无极灯预测年能耗总量

250W传统路灯用125W低频无极灯予以更换。

表六:未来新增路灯更换无极灯后年能耗减少总量

5.奢侈品在中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篇五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的富裕人群快速涌现,中国是最具潜力的奢侈品消费大国。

二、理论阐述

(一)关于奢侈品的含义

人们对奢侈品的界定较为模糊,并没有一个最精确的规定。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种类中,既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实质上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

这种最高级别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应具有下列特征: 1.卓越的品质。经典的设计,考究的用料,超凡的工艺成就卓越的品质。经过精心创作的产品,应该是经典的代名词,并能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克服语言和文字的障碍,引领时尚,使消费者获得愉快的审美享受。

2.稀缺性。奢侈品源于自然、技术、限量生产等的稀缺性使得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它,凸现其尊贵的特点。

3.高昂的价格。高价是优质的代名词,认为高昂的价格才体现奢侈品鹤立鸡群的尊贵的形象。

4.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有的经营理念、传奇的经营方法,历史的考验等等使得奢侈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令人回味。

5.非必需品。奢侈品所能满足的实用功能可以由其他便宜的产品和服务来替代。奢侈品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仅仅其使用价值。

上述这些特点勾勒出了奢侈品的总体图像,消费者由于侧重欣赏其不同的特点,成为其购买的缘由。而中国消费者由于对其中某些特点的偏好过度演绎,使得奢侈品的消费呈现出与欧美等成熟国家不一样的场景。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已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高消费人群,他们总体购买力惊人。目前中国的高收入阶层群体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而收入的增加,使得这部分人群对奢侈品的需求日趋强烈,导致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日益活跃。2.社会因素。随着大批高档消费品的陆续进入,中国与世界的消费差距正逐渐缩短,中国社会更加注重提倡新的消费观念。“奢侈品”早已超越了“腐败、浪费、颓废、不公平”的意味,它以特殊的物质符号来塑造自我主张的个性风格,奢侈品及其消费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可见,社会因素对奢侈品消费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3.心理因素。奢侈品消费的增加,有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心理因素。根据意大利统计学家帕累托的“20/80原理”,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这一小部分人就成为奢侈品牌的消费者。依据马斯洛需求原理,这些人需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有所展示,因此用顶级奢侈品来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并认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

(三)中国奢侈品市场和消费的特点

1.中国奢侈品行业处于漫长的成长期。在了解新市场和新消费者行为方面,中国消费者的发展与日本消费者基本相同,中国的奢侈品行业也会与日本奢侈品行业具有相似的发展轨迹,即将走入漫长的成长期。

2.奢侈品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奢侈品行业虽然处于成长期,且生命周期漫长,但奢侈品产品的生命周期却是很短的。Coach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弗兰克福特说,所有品牌的产品生命周期都在缩短。这主要是根源于奢侈品在价值体现上的特殊性。

3.收入层次差异延长了各类奢侈品的生命周期。与其他产品一样,奢侈品的生命周期也包括研发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收入较高的奢侈品现有消费群体,而中国中产阶级则扮演着候补性奢侈品消费者的角色,成为进入成熟期的奢侈品的另一部分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

(四)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1.消费年龄年轻化。在国外,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一般在30~40岁年龄段之间,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50岁左右的人都有,但20岁~30岁的消费者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在中国,年轻女孩挎着Gucci或者LV包坐地铁,不再是罕见的事。

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性在奢侈品方面支出庞大。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奢侈品业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客户基础,时髦富裕的都市女性愿意善待自己,十分迷恋奢侈品的魅力。

2.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目前,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不要说国产名牌,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也使其身价下降,这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攻等诸多因素有关。公务员之家

3.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在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有房屋、汽车、阖家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美食等等,无所不包。而我国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商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和体验。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2500美元,因此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正在快速增长。

4.在消费地点上,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实现。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中国消费者也更偏向在市区商业中心,或大型购物商场里购物。另外,由于高关税的缘故,许多中国消费者喜欢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香港购买奢侈品。根据法国旅游局统计,中国旅游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中国内地消费者还在境外购买了大约116亿美元的奢侈品。到了2020年,中国境外旅行将达到1亿人次。

三、案例分析

在中国和一些高速发展中国家,以高贵形象示人的奢侈品品牌正面临平庸化乃至低俗化的趋势。由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新富阶层开始崛起,和他们父辈低调谨慎的作风不同,逐渐长大的官二代、富二代和星二代在个性上更加张扬和外露。一旦他们出现丑闻,与之关联的奢侈品品牌就很容易被受牵连。

不仅如此,奢侈品品牌对中国市场一直抱有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扩大消费人群规模,多卖产品实现最大化利润,另一方面却又努力将自己标榜成为少数人的生活方式。然而,“少数人”是无法控制的。这就造成了一些奢侈品在成为少数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一种特权阶层的符号,成为一种炫富的利器,从而加大了与社会的隔阂。

例如,在诸多国外高端车品牌中,宝马在推行年轻化上一直不遗余力,而且成效显著。在中国市场,他们敏锐地将目光瞄向了与国外相比更加年轻的新富阶层,推行更加年轻化的品牌战略,这让他们在销售业绩上笑傲群雄。然而,一些车主在公共事件中频发的恶劣表现却让宝马尴尬不已。在早年的杭州宝马肇事案,到李刚之子撞人案,再到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在让公众义愤填膺的事件中,“宝马”这一品牌都被迫与之相联系。如何让自己的品牌隔离与负面公众人物的接触,是当前很多奢侈品品牌在中国面临的一大困惑。

除了品牌因公共事件中负面公众人物的不良表现引发的被代言,竞争对手的操纵也会让很多奢侈品品牌防不胜防。

例如,现今在中国的奢侈品品牌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已经不是山寨化的冲击。对于山寨,至少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和其他方式来规避风险。然而,一旦一个奢侈品品牌总是与负面公众人物相联系,不管是因为其用户的行为不端还是竞争对手的反植入,都会让国外奢侈品在中国本就脆弱的公众形象更加岌岌可危。

在品牌管理中,被广泛参照的“贝尔品牌形象模型”指出:品牌形象是企业形象、产品形象以及使用者形象的三维组合。在这三者中,前两者可以通过企业的主观努力来提升,唯有使用者形象很难通过直接的管理来改变。对于在华的奢侈品巨头来说,提升其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亲和力以及培育忠实的中产阶级粉丝,或许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对于亲和力来讲,大多数奢侈品品牌或是刻意保持高高在上,要不就是将社会公益变成权贵聚会的另一个秀场,极少深入中产阶级的内心,并做长期投入传递其品牌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对于中产阶级来讲,他们也希望变成奢侈品品牌的消费群体,但由于产品本地化研发方面投入不够,更不用说用心经营这一未来中坚消费群体的品牌体验和品牌口碑了。

任何品牌都会出现危机,当品牌积极拉近与本地普通消费者的心理距离时,才会让自己因为更加真实而避免很多误解。

四、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的思考

1、中国未进入全民奢侈品消费时代。2009年中国GDP总量是49100亿美元,人均GDP是3711美元。我们是否真的已经进入了全民奢侈品消费时代?但同时中国有四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两美元。中国经济的真实消费状况令人疑惑:一面是内需不足,亟待扩大消费;一面却是奢侈消费的火暴;整体消费不足和奢侈消费火暴的并存,既暴露了中国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也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节约的消费价值观正不断弱化。中国还远未到全民奢侈品消费的时代。鼓励适度消费扩大内需,因为勒紧裤腰带的奢侈消费和“拿青春赌明天”的过度负债消费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相悖。这里必须要提醒的是:未富先奢,不利和谐。

2.中国是否需要扩大对国外奢侈品的进口。我国对进口奢侈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某种程度上,进口奢侈品消费能够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对我国的奢侈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因此,在中国是否需要继续扩大对国外奢侈品进口的问题上,必须掌握一个合理的平衡度。如果只是一味的批判和指责进口奢侈品消费行为,客观上会造成社会心理不平衡,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我们要倡导理性消费,促进奢侈品消费向本土化和理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调节,如开征奢侈品消费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另一方面,鼓励中国专属的奢侈品品牌的生产和出口,让中国实现从奢侈品消费大国向奢侈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转变,这才是最佳选择。

3.国内奢侈品品牌的未来发展方向。奢侈品品牌主要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本土奢侈产品,中国本土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做一套西装上万块的永止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还有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比如,南京云锦等,我们企业要“走出去”,使得我国本土的奢侈产品被外国世界所熟悉和热爱。再如将我国丝绸和刺绣这些独有的原材料和工艺,杂交国际时尚,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大师进行服饰设计,让款式与米兰和巴黎的潮流同步,就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奢侈品牌。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奢侈品品牌。文化本来就具有稀有性,把稀有资源转化成奢侈品品牌,中国文化有很多机会。奢侈品牌之所以能够成为顶级不在于其产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它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价值,要给它的消费对象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和异乎寻常的尊贵体验。利用中国文化的某个因子,从传统文化底蕴里发现体验、出售体验、演绎体验,这是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今后为世人所认知的必然的举措。

奢侈品品牌成功的秘诀在于对消费者奢侈消费心理的独到把握。相信国内奢侈品品牌可以由铺张型向创意型方向转变,创出中国的奢侈品品牌来。

2015年中国奢侈品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反腐行动对过度消费的打击,以及香港的“占中”**对奢侈品行业影响严重。2014财年前九个月,在港上市的奢侈品巨头普拉达净利润同比下滑28%。下面来看下我国奢侈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到,自2013年开始,中国奢侈品市场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奢侈品整体环境不容乐观,鲜有奢侈品公司业绩持续高速增长。迈入2014年,这样的境况并未有所改善,几大奢侈品集团的战略性失误也为其增长雪上加霜。与此同时,一些被早前被看好的轻奢品牌,业绩也在大幅增长后面临下滑,看来奢侈品界的“快时尚 “也不好混,2014临近年底,奢侈品品牌如何在2015年逆转行情,继续吃香?以下奢侈品行业发展趋势或可借鉴。

1、融入智能概念,女性市场侧倾

智能可穿戴设备,红了整个2014,不止是科技品牌试水,更是有新贵品牌涌起,放在大家眼前的似乎就是一片蓝海,而奢侈品品牌自然也不能固步自封,在奢侈品牌的目标人群日趋年轻化的当下,顺应潮流,和智能可穿戴设备搭个界不失为良策。不少奢侈品品牌已率先试水,推出合作款可穿戴产品,更有甚者,在其箱 包、配饰等原有产品中融入智能设备,这不仅弥补了可穿戴设备硬朗外形的装饰感缺失,同时也抓牢了原有的高端消费群,借助科技产品或品牌的形象,提升了奢侈 品品牌的前卫意识,不失品牌年轻化策略。

但与此同时,女性市场不得有失,科技并非男性专利,更注重产品外观时尚性的女性更具开发潜力,并能有效拉开与科技产品差异。

2、高级定制,品牌延伸,转战餐饮、零售、酒店、购物中心

从奢侈品流行开来的定制服务,如今已渗透到各个其他行业,一时之间,让奢侈品失了特色,所以,要力求突出“高级”二字。近年来,奢侈品品牌的“不务正 业”日渐成行,喝着路易威登的咖啡,吃着普拉达的甜点,住着范思哲的酒店……奢侈品式生活正在发生,奢侈品牌正在从服装饰品品牌走向服务品牌,通过销售生 活方式,进一步锁定消费群体。

此外,范思哲、宝格丽、阿玛尼等品牌分别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巴厘岛和迪拜等知名度假胜地开设酒店,在此基础上,高端的定制化服务的购物中心也在酝酿中,如与明星共厨,定制设计,贵宾停机坪,虚拟仆人,社交媒体影院,专业运动员指导,为成人和儿童提供了与专 业运动员相处的机会等。

这些奢侈品牌通常拥有固定的客户群,拓展品类能圈定与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以迎合满足这些高端消费者对生活配套服务的需求。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的2014-2020年中国奢侈品行业市场供需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未来,高端购物中心需要利用前卫技术和定制服务赢得消费者。

3、奢侈品迈入“他时代”:专注细节,凸显地位

近几年全球四大时装周上男装发布比例正在逐渐增加,这一现象也催生了多个奢侈品牌大力开设男装专卖店或私人定制服务。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到,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世界奢侈品报告蓝皮书》显示,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男性高端产品市场的增长速度超越了女性市场。与此同时,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奢侈行为心理趋向报告》显示,不 同于女性对感官享受、情感体验等感性需求的满足,男性更重视奢侈品所带来的品质满足和身份表达。在对品牌的选择上,女性或许更容易被华丽的广告打动,而男 性则可以保持理性态度。

男性更加追求商品本身的品质和品牌地位,也更习惯于接受私人定制服务,因此他们比女性具有更高的品牌忠诚度。专注于对产品品质和细节设计的打造,这才是奢侈品品牌抢占男装市场的关键所在。

4、年轻财富新贵:有钱 任性 懂网络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新经济形态的迅速发展,一批极为年轻的“财富新贵”人群迅速崛起,同样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更强的消费欲望在奢侈品消费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奢侈品“年轻化”消费趋势明显。

与此同时,年轻消费群对购物的消费预设性相对较低,尤其17~24岁的消费者,最易受渠道的影响,他们更懂网络,热衷网上搜索和订购奢侈品。这个人群正日益庞大、且越来越多样,很显然,来自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弥合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和奢侈品知识等方面的差距。

5、轻奢:奢侈品中的快时尚

根据奢侈品发展前景报告显示,轻奢品牌主打的简约、潮流、个性完美迎合了现代人所追求的时尚精神,同时也是消费者提倡的一种消费观念,未免奢侈品沦为收藏品,高出街率是时下消费者所追求。而价格与更新速度是其标志所在,轻奢品牌需要用先锋快速的时尚嗅觉走在尖端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6、奢侈品移动电商,社交化O2O

服装搭配类的时尚APP值得深入挖掘,引入”边看边买“的概念,嫁接社交与电商,一站式购物通过移动端实现,以APP为中转站,通过O2O的模式牵线奢 侈品线上购买,线下体验。而即使消费者不购买,也可以通过每日穿着搭配,为消费者提供推送,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某个品牌的喜爱,与此同时,同类风格品 牌的同场展示,也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集群的深刻印象,助力品牌调性明确。

7、副线品牌:差异化定位,亲民化定价

大型奢侈品集团热衷于开发多条副线,从而将品牌消费者精准区分,以获取最大赢利。以日化巨头宝洁为例,洗发市场“三剑客”飘柔、潘婷、海飞丝就均为其旗下品牌。众多奢侈品牌亦会贯彻这样的方针,以差异化定价与定位触达不同层级的消费群。

副线亲民的价格却有着跟主线一样的华丽感,很多大牌经典款都能从副牌产品中找到,道是有点iphone5s和iphone5c的意思,这无疑受到不少年 轻消费者的青睐,但不可忽视的是奢侈品的主体消费群并非这些中等收入的年轻群体,副线与主线的日益相仿,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主线品牌高端消费者情感。如 MiuMiu作为Prada的副线起初与Prada在消费者定位上截然不同,而随着两者愈发相似,二者有彼此渗透,彼此相残之势。

可见,目标客群定位有重叠的不同产品线,终将会导致高端产品线顾客被定位稍低的产品线所消化,故要开设副线品牌,须切记定位上的差异与区隔。

8、低调保质,涨价保值

价格策略在奢侈品界尤为重要及受用,一直以来都是”越涨越买“的节奏,但如今收益份额与日俱增之下,我说,还是要守住价格底线。奢侈品的价值本来就不取决于它的原材料,而是其品牌价值,涨价就是意味着拥有它的人身价也在水涨船高,所以奢侈品要远离打折促销奥特莱斯。

但在价格保持高调的同时,品牌的低调性也不可或缺,品牌如何低调,不是去个logo就能实现的,”去明星“化或许更切实际,尤其是找大众情人类的明星做 代言,这就和烂大街的普通品牌无异了,在大众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在影视作品的软硬植入,网络平台的高度曝光,是将品牌广而告之了没错,但也有让品牌沦为 “普通”的趋势。“你应该认识我”是奢侈品牌应该保有的尊贵感,上门推销不是奢侈品该有的套路,奢侈品牌的低调体现在自信,勿须从借外力上发力。

9、品牌多场景出镜,直达目标人群

以去年热映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为Tiffany和PRADA带来名利双收,借着电影上演各地的戏服饰品展,电影大荧幕再次成为奢侈品的香饽饽,用跨界营销的方式兼顾了品牌的神秘感和新鲜度。以系列电影《小时代》为例,号召大批90后进电影院观看时尚秀,不失为培养新贵的好方法。

但像电影与品牌间的推出联名款,适用于各种品牌,并未突出奢侈品的差异,只会加重消费者对其随大流,放身段的嫌疑,正如奢侈品牌对杂志一如既往的中意一 样,奢侈品品牌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主战场,就是那些与高级有关的场景,正如五星酒店搭配依云一样,奢侈品牌也要找对出现的场景,如头等舱、高级会所、五星酒 店、米其林餐厅等,在这些场景中频繁出现才配得上品牌形象。

10、独立小众,精准立足市场

正如近年来崛起的”文艺青年“群体,不论其中有多少真文艺或是伪文艺,这个名词已俨然流行,这个风格也甚嚣尘上,这是小众的翻身和推崇,凸显了如今对个性的力挺和追求,文青可以说是”我就是我,与旁人无关“的个性典范。

而在奢侈品界,这个群体就是”独立小众“,它们对品牌文化有一定的坚持,即只做给懂我的人。这些品牌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并不指导你该如何选择,而是用作 品的个性化与品牌文化去吸引消费者的共鸣感,可以说用保持风格来持有固定的消费群,同时配合生产线的限量,小众为日后保险的盈利模式。一、十大服装

唐纳·卡兰、Louis Vuitton、Chanel、范思哲、Dior、古奇、瓦伦蒂诺·加拉瓦尼、PRADA、GUESS、乔治·阿玛尼二、十大珠宝

卡地亚、蒂芙尼、ENZO、Oxette、宝诗龙、Bvlgari、御木本、Graff、Georgjensen、波米雷特 三、十二大皮具

爱马仕、Louis Vuitton、Chanel、Dior、古驰、瓦伦蒂诺·加拉瓦尼、PRADA、乔治·阿玛尼、登喜路里思哲 LEESIZHE、芬迪、COACH四、十大顶级名表

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宝玑、伯爵、卡地亚、劳力士、积家、IWC万国、芝柏五、十大汽车

劳斯莱斯、法拉利、Porsche、奔驰、宝马、莲花、宾利、凯迪拉克、菲亚特、奥迪六、十大豪宅

“三湖”别墅、曼德勒农场、“向往东方”的海滩、“燃点”的海滩、“拉·阿密提”、“迪奥”宫殿、纽约曼哈顿区的一座大厦顶楼三层、佛罗里达棕榈滩 的“观光别墅”。

七、十大化妆品

La Prairie(应该是目前全球最奢侈的化妆品牌)、赫莲娜、兰蔻、海蓝之谜、乔治阿玛尼、伊丽莎白·雅顿、雅诗兰黛、娇兰、Dior、Chanel 八、十大高尔夫球具

登禄普、TaylorMade、阿迪达斯、耐克、Ben Hogan、Etonics、威尔森、马基高、Callaway、ping 九、十大顶级眼镜

普拉达、奥克利、珠迪丝·雷伯、唐那·凯伦、圣罗兰、唐纳·卡兰、路易·威登、夏奈尔、迪奥、卡地亚十、十大名笔品牌

帕克、万宝龙、威尔·永锋、华特曼、卡地亚、犀飞利(sheaffer)、地球牌、奥罗拉、高仕、Montegrappa 十大手机/电脑品牌

Fozens福盈氏、VERTU威图、Bling My Thing、Goldvish、Ancort、gresso_steel、mobiado_stealth、苹果amosu版iphone、DIOR迪奥、TAG Heuer豪雅

十大皮鞋品牌

芬迪、古奇、迪奥、圣罗兰、费拉格慕、夏奈尔、普拉达、蒂埃利·爱马仕、都彭、登喜路

相关信息:高级经理人往往崇尚高档品牌,因为高档的品牌能体现高贵的品味,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十大名酒

绝对伏特加、轩尼诗、尊尼获加、芝华士、铭悦香槟、人头马、马爹利、百加得、家豪威士忌、尊荣极品威士忌

相关信息:当今的世界名酒都有种种不同的奇妙传说或美丽故事。

不同的国度因着自己不同的民族特性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有了带有自己独特气质的酒。

十大雪茄品牌

高斯巴、阿波罗、大卫杜夫、圣罗兰、丹纳曼、渥文、高雅、蒙坦尼而、宾治、百得佳士 相关信息:雪茄浸透了拉美热带雨林的阳光雨露,这里独特的土壤和气候,造就了雪茄醇厚的品质、馥郁的芳香以及隽永的美丽回味。

十大顶级烟具 Zig-Zag、GIZEH、Colibri、登喜路、STANWELL、VAUEN、Mastro de Paja、Peter Matzhold、Savinelli、Chacom 相关信息:烟斗作为一种顶级的精神享受,已经越来越被富人所看重。烟嘴、烟斗包、烟斗架、烟丝缸、烟灰盅等等卡地亚_这个是贵族品牌。

十大打火机品牌

纪梵希、卡地亚、都彭、比克、IMCO、ZIPPO、登喜路、帕克、Colibri、Flamidor 相关信息:不同的打火机也标识着不同类型的男人,打火机就是他们品性的体现,性情的展示,收藏打火机的男人往往感性、温柔、有品位。

十大香水

香奈尔、雅诗兰黛、兰蔻、Calvin Klein、古驰、迪奥、伊丽莎白·雅顿、大卫·杜夫、娇兰、拉尔夫·劳伦

相关信息:高级香水的品牌,是越老越好,就如同黄金买不到的历史,所以好的香水是液体古董。

十大洁具品牌

高域、高仪、乐家、美标、东陶、伊奈、卡德维、和成卫浴、科勒、艾一若

相关信息:非常注重功能的设计,同时也注重艺术性,有各种风格的洁具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十大游艇

Riva、WALLY、Sunseeker、Beneteau、Bertram、princess、FEADSHIP、Larson、Ferretti、PERSHING 十大私人飞机品牌

Raytheon、Cessna、Learjet、Beechcraft、Hawker、Gulf Stream、Falcon、Swift、Grumman、Thunderbird 十大茶叶奢侈品牌

Harney & sons、Seasons Tea、TWG、Twings、鄂尔泰、Dilmah、Goodearth、Chaitime、红岁、Girnar 十大奢侈品商店

Barneys 巴尼斯精品百货店(美国纽约)

6.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篇六

【关 键 词】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教育发展/中国

【 正 文】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紧密相关。如今中国又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行政管理教育也正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弄清其来龙去脉,理清其未来发展的思路。

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42所普通高等学校(注: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5月。)和一些专门行政学院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量最新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门的行政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更为规范和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虽然有时会涉及有关行政学院的教育问题,但主要探讨的则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硕士层级的行政管理教育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古训,它强调要肩负国家管理大任需从个性修养开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入手。后来(隋唐至清末期间)由于科举考试在中国很是盛行,中国便更重视“治国平天下”(国家管理)方面的教育,甚至各种教育都以此为核心。应当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家管理教育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但它们毕竟都是为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封建皇权服务的,崇尚集权专制、追求特权地位,因而必然与崇尚民主、公正、自由等精神的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相去甚远。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教育基本上是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3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黄达强、刘怡昌,1988年,第17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郭济,2000年,第3页)。

建国以后,我国的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然而从1952年院校及学科调整以后的20多年间,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致使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保留下来(注:60年代个别院校也曾经给予政治学等学科院系以短暂的恢复。如北京大学曾于1960-1963年间,恢复了政治学系,旋即被并入1964年新组建的国际政治系,成为下属的一个教研室。参见“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系况概览·历史沿革”,http://。中山大学曾在60年代初在哲学系设政治学专业。参见http://。)。这20多年的空白对我国的行政学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至1979年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1994年,第180-181页),这些学科包括行政学在内才得以重见天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从此经历了酝酿、恢复、壮大以及现今的转型等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1982-1985)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行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行政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加强对行政学的研究和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开始酝酿开展行政管理教育。

酝酿阶段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先培训骨干教师,再推广行政学研究和教育。1982年中国政治学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全国行政学讲习班,1983年又在济南举办了政治学和行政学讲座(刘怡昌等,1996年,第3页)。这两次骨干教师的培训对于我国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恢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此,许多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行政学方面的专门课程。例如北京大学于1984年就开始向本科生讲授行政管理学课程(鲍静、左然,1996年,第27页)。

其二,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开展。1983年,中国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了“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和2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这次会议对我国后来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启蒙影响作用。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论证了开展行政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刘怡昌等人,1996年,第3页)。此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便开始了筹备过程,旨在推动行政学研究和教育交流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于1985年7月得以创刊。这些活动对全国恢复和重建行政学研究和教育起到了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

2.恢复阶段(1986-1992)

经过几年的准备后,从1986年开始,我国行政学的专业化教育终于得以恢复和重建,其间有两大特点:

其一,主要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行政学类系所中恢复了本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教育,而后逐步兴办了行政学硕士教育。早在1985年,湖北大学就创建了专门的行政管理系,但并未开招本科生。1986年,国家教委首先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批准了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兴办行政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同年,武汉大学还在已有的政治学硕士点中开招行政管理方向硕士生。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两校的政治学系得以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行政管理研究所也得以创建。1987年,南京大学开招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山大学恢复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苏州大学则先行建立起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并于第2年开始招生。1988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得以恢复,并定名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在原来政治学专业的基础上,另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中山大学也正式恢复原来的政治学系,并改称“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首次正式开招行政学专业硕士生。同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北京成立。1990年后,一些学校(如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的政治学系学习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模式,纷纷改名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或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这些院系名称的变化本身就表明这一时期行政管理专业得以逐步恢复或重建,并在政治学学科教育中占有二级学科教育的独立地位。

其二,初步建立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体系。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将在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这无疑给中国刚刚恢复重建的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1989年政治**的冲击,原定公务员制度的推行计划被推迟,从而使得1990-1992年间的行政管理学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然而无论如何,经过6年多的发展,到了1992年时,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初成体系。不仅如前所述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纵向的教育层次,而且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学考试、夜大、刊授、电大等)共存的行政管理学专业横向教育体系,还有一批专门的地方行政学院得以组建。如广东(1985)、北京(注:北京行政学院最早建于1949年,时称“北京市行政干部学校”,“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86年得以恢复,更名为“北京市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1993年正式定为现名。)和上海(1986)、河北(1987)、浙江和沈阳(1988)、深圳和吉林(1989)、黑龙江(1990)、安徽和青海(1991)、江苏(1992)等省市先后组建地方行政学院,开展新时期的公务员培训和一些成人类的学历教育(详见鲍静、左然,1996年,第9-25页)。

3.壮大阶段(1993-1999)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都要求中国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继续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并尽快建立已被拖延几年的公务员制度。1993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些都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壮大阶段。

首先,这一时期又有一些学校加入到行政管理教育大潮中来。如1993年的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1994年的华东理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1995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1996-1997的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南昌大学(注:其中仅南昌大学将政治学专业调整为行政管理专业,其他学校直接拥有(见《中国高等教育》1997-5,第50-55页。)等纷纷拥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权。清华大学从1998年起则直接获准兴办行政管理硕士教育。

其次,一批较早开展行政管理教育的学校对本身的行政管理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对人才培养(如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崭新需要,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办学资源的共享,也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它们大多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和提高工作:(1)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系和专业设置,实行院系合并,组建了不少多学科共存的学院性教育机构(详见后面的分析)。(2)改变了过去仅仅重视培养数量的数量型模式,奉行注重人才质量的质量型教育模式。在80年代末,先期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校往往招生数量较大,本科年招生数量多达60名,加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年招生数量就更为可观。但是由于机构改革,政府人员精简的影响,毕业生难分配,所以这些老学校不得不减少各类行政管理教育的招生数量,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造,以培养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才。(3)这些学校还利用已有的优势,纷纷重视高层次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开展硕士及硕士以上层面的各类教育。如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行政学院等在这一时期先后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9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率先获得中国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专门的行政学院得以继续壮大。1994年9月21日,经过多年精心筹备的国家行政学院终于正式成立。1993年以后又有一些省、自治区先后成立地方行政学院。同时,一些地市级行政学院也纷纷建立,这就基本形成了我国庞大的公务员培训网络。

4.转型阶段(1999-)

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正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化经济等新时代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向多学科模式转型和开展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等一系列难得的全新机遇。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开始步入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详见后面的分析)。为了应付这些挑战,抓住发展良机,有必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专门的考查。

二、现状的调查

对于目前到底有多少家普通高等学校拥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权,我国有关部门缺乏统计数据。我们近期通过网上和其他调查方法所做的不完全调查证实,目前全国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的普通高校至少为40多家。目前,全国已有副省级以上地方行政学院46所(郭济,2000年,第5页)。其中普通高校行政管理教育主体的机构建制、教师状况、学生状况和课程设置状况如下:

1.教学机构的建制

我们所了解到的42所高等院校普遍拥有至少本科层级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权。通过网上调查到其中近39家院校在院系建制方面的最新状况。结果显示如下几个特征:

(1)从学校类别来看,综合性大学要多于专门性院校。前者(27所)几乎是后者(15所)的2倍。不过后者能兴办行政管理教育本身,既说明他们正在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2)在学校内部,学院数大大多于系所数。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参见表1)。这突出地反映了我国1993年以后院系合并浪潮对行政管理教育的影响很大。在31家学院当中,数量和比例居第一位的为管理类学院(含行政学院)。这虽然说明管理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并不等于说,法学或政治学类学院的影响已经很小。实际上我们将政法类和文法类合起来所占的数量和比例与管理类一样大,何况管理类还有至少4家政治学取向很强的学院,因为它们原本就主要靠政治学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文类与文法类加起来的比例竟然高达29%,与政法类旗鼓相当。这说明我们已有一些行政管理教育正在受到人文科学更多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院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比例太小,经济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是非常稀缺的。这在后面论及的课程体系分析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明。此外,由研究所直接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主体也很少。

(3)在系一级的建制上,政治学取向的直接教育主体占居明显的主导地位。如果说从学科众多的学院建制中还不太容易看清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教育的学科取向的话,通过对独立的系所和学院主要承担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级组织的分类分析,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表2显示,单纯的政治学系(含国际政治系)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如果把政治学色彩浓厚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和单纯的行政学系也加进来,那么其数量就有23家,比例高达54.7%,而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两类加起来的数量仅仅11家,占26.2%,其他(含国际文化和人文社科)类的就更少了。

表1 39所高校举办行管教育的院系类别

分类学校(31个,占73.8%)系所(11个,占26.2%)总计

小类 管理类政法类文法类人文类经济类系所

数量138451101

42比例% 41.925.812.916.13.290.99.1100%

备注 经济管理 政法、法学 文法学院 文学院 仅为经济学院

行政管理

注:本表主要根据互联网上各高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设置的最新资料统计而成;39所高校不含前述42所高校中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同时浙江大学有3家办学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有2家办学单位,因而这里的总数仍为42。

表2 39所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具体主体类型

分类政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行政学 公共管理 管理学 国际文化 人文社科 总计

数量49106526

42比例%9.521.423.814.311.94.814.3100

包含类型 含国际政治体育管理、公共政策国际关系 社科教育

注:同表1

表3 7所普通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目前的师资力量情况(人)

类别专业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博士硕士全职

数量教师教授 副教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兼职 兼职

高校院系教授 之比

北京大学政治学 33111681.8618.21545.51339.4与行政管理系

中国人民大学197878.9210.5315.8

行政管理学系16 1∶0.84

南京大学政治3981866.7923.1与行政管理学系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39149591128.2615.417 1∶0.44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541731.53564.8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50617462244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 34915 70.61029.41029.48 1∶0.24

注:本表全部根据7所高校网上资料统计而成;表格空白处均为情况不详。

2.教师队伍

据统计,我国从事行政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有10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有近千人,高级职称的人数为200多人(郭济,2000年)。不过,至今仍然没有有关专门从事行政学教育的教师的具体统计分析。我们通过网上调查获得7所院校现从事行政管理教育的教师(注:由于很难搜集有关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资料,所以这里的数据涉及的是这些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系的专业教师,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并非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数据。)的部分资料(见表3)。表中关于各教学单位职称结构方向的资料较全,而学历结构方面的资料不全,专业背景方面的资料完全没有。各高校教师其他方面的资料更是缺乏。这里我们仅就这些办学单位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兼职状况加以分析。

(1)关于职称结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0%以上。同时讲师职称所占的比例大多为50%以下。其中,发展较早的院系的副高职以上教师比例通常超过50%,最高者为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达81.8%。这些院校已经逐渐改变过去流行的正金字塔形结构模式(职称越高,比例越低),而呈现倒金字塔形结构(职称越高,比例越高);发展较晚的院系副高职以上的比例则一般低于50%。

(2)关于学历结构。我们仅搜集到7所院系中5所院系的资料。5所院系中有1所(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资料未分博士与硕士,有4所的资料明确显示博士学历状况。这4所院系的博士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处于15.4-45.5%之间。它说明这些院系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都还不高,都有待大大提高。

(3)关于外聘兼职教师状况。我们得到了其中3所院系的资料。其中从数量上看,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的数量最多,达16个。从外聘兼职教师的背景来看,人民大学也很有特色,其中绝大部分为政府官员。其他院系一般以教师及研究人员为主。例如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达17名,其中全属教学及研究型。

从总体上看,各院系教师在职称结构方面正在趋于合理,但在学历结构方面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教师结构方面还要打破传统的只有全职教师的模式,走广泛外联的道路,扩大兼职或客座教授的比例。

3.学生状况

关于本科生状况。因为院系建制较为流行,许多院系对于学生状况的网上介绍往往不分专业,所以我们很难了解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最新情况。有幸的是,我们通过中国高校就业网了解到2000年14所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数。今年毕业生数最多的是东北大学(62人),最少的为南开大学(11人),平均每校毕业生数为33人(注:资料源自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2000年4月12日。)。这个数字显然大大低于国家教委(1999年)规定的一般为60人的标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不像刚恢复时那样易于招生和分配所致。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推知该专业各高校年招生数应该在35名左右(毕业数通常会少于招生数),若以40所院校推算,全国年招生数应该能达到1400名左右,年在校人数应在56OO名左右。至于这些本科生毕业以后的去向,我们缺乏统计数据,但据我们的一般了解,他们通常去机关、企业和高校的比例大体各占1/3左右。

表4 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在11所高校的开设情况统计

学科课程开设的 占调查学课程课程相近数

学校数 校的比率(%)一致数

行 行政学原理11100110

行政组织学763.661∶组织与管理

市政学981.890

政 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436.440

行政案例分析545.550

领导科学654.533∶行政领导学

学 公共政策11100110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090.946∶人事管理学

行政公文写作1090.991∶秘书学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其应用 654.560

管 政府公共关系学763.607∶公共关系学

理 管理学原理1090.991∶现代管理方法

学 信息管理概论218.220

管理心理学763.643∶组织行为学

政 政治学原理11100110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763.643∶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

治 比较政治制度1090.9100

政府经济学545.550

学 地方政府学436.440

政治学和行政学文献选读 218.220

法 法学导论763.643∶法学基础理论

学 行政法学981.890

社 社会调查与统计654.551∶统计学

会 社会学概论763.661∶政治社会学

注:11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资料大多来自于它们的网上资料。

关于硕士生的状况。我们也很难查到现成的统计资料。不过据我们的了解,北大、清华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计划类脱产硕士生年招生量能达到10名左右,其他一些院校一般年招生数为5名左右,平均每所院校年招生量应该为7名左右。目前全国行政学硕士点的数量为21家(参见徐中奇等,2000年)。依此计算,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计划内硕士生的年招生量估计应在150名左右,年在校生应该在400名左右。若再加上计划外自费生和委托培养生,总数应该大大高于这一数字。

4.课程的设置

关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因为国家教委有统一的专业规范,所以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尤其在公共必修课方面更是如此。在专业课程方面,主干课程差距不大,但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差距较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曾对能搜集到资料的11所院系开设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5门主干课程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4)。其中有3门(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和政治学原理)开课普及率为100%,有15门普及率为50-91%,6门普及率为50%以下。也就是说有18门课(占24门主干课程的75%)在大多数院系都得以开设。这说明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共同性确实较大。其次,各高校都没有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都表现了一定的自主性。当然,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高校对一些重要课程的认识有偏颇。比如像政府经济学、行政案例分析、地方政府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文献选读、信息管理概论和国家公务员概论等课程应该说都很重要,而且其中一些课程还会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多数院系对它们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足,致使它们在这些院校中的普及率均没有超过50%。再者,一些课程虽然普及率较高,但是实际课程仍然是传统型的,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普及率虽然达到90.9%,但其中名称完全一致的仅占40%,60%的院系开设的则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学;政府公共关系的普及率能达到63.6%,但开设的全是笼统的公共关系学。此外,分析还发现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就我国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总体课程体系来看,尽管的确有一些院校力图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各不相同的取向道路,如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系兴办的历来是行政法取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由于过去行政管理学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经济类、管理类和一些方法性技术类课程都很少。这在我国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24门主干课程(表4)要求上也能看得非常清楚。

关于行政管理硕士专业课程体系,全国并没有像本科教育那样的统一规范,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状况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总之,我国行政管理本科与硕士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其中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课程在两个层次上的比例都较低;培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等等(另参见王乐夫等人,1998)。

三、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恢复重建10几年后,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我们更迎来了一个以经济的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同时我们自身正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持续、快速和稳定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的政府管理必须适应新时代特征和任务的需要,向高效、民主和廉洁等方向发展。这自然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既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它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1.严峻的挑战

首先,挑战来自于我们本身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在这一阶段,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向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的任务都更加艰巨,尤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效应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能,来化解社会冲突,保障社会平稳、协调、有序地转型和发展。这一时期,我们还面临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政治民主化、行政程序民主等重大历史课题。完成这些任务,不仅需要我们的公共管理人员掌握和具备更多的现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知识与理念,而且需要他们要有更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否则,他们就根本不能跟上这个世界飞速发展和变化的节拍,也不能适应我们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无疑这就从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上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其次,挑战直接来自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职能转换和机构改革本身。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都明确指出,中国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队伍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对政府管理工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内涵在认识上的新突破。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既是我国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新的机构建立之后,政府职能是否能真正转变,“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并持久下去的重要组织保证。

第三,这种挑战也来自于新时代经济及社会的一些新特征。具体表现:①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发展不仅促成了网络经济的出现,还促成了网络政府、电子民主、电子政府等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为此,政府管理的方法与程序都要进行巨大的变革。为这种现实需要服务的行政管理教育或公共管理教育都必须迅速转换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否则,我们的行政管理教育就不能培养出迅速适应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需要的全新公共管理人才来。②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公务员队伍本身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身在政府的公务员本身更应该是知识素养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这决定了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必须主要为公务员队伍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③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对我们的政府公共管理及公共管理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冲击。它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在未来的管理中都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求我们对这方面的公共管理教育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难得的机遇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原本发展历史就不长的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势必更显得力不从心和困难重重。但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这些新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既是对我们传统的行政管理教育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会给它的充分、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和强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它们无疑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多模式发展。就行政管理教育的模式来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诸多划分。在此我们只是主要涉及学科取向模式的问题。如前所述,无论是从过去的学科归属,还是从现有的系所建制、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反映出,中国现有行政管理教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其表现是突出的政治学取向性。尽管依托政治学发展行政管理学教育的确有一些优势,而且这种取向模式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但单纯或主要是这种取向将会很成问题。因为行政管理本身是一种必须由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高度复合支撑的交叉领域,因而行政管理教育应体现出多学科取向以及与它们的复合取向的共存性。就目前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借国家学科调整的东风,尽快实现行政管理教育的多模式发展。除了继续办好已有的政治学取向模式外,还应该发展管理学取向模式(罗自刚,1998年)、经济学取向模式,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取向模式(陈振明,1999年)等等。

此外,在教育模式上,我国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大学学院型与专门培训机构型、理论知识型与实际应用型、学历型与公职资格型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经验(薛澜、彭宗超,2000年)。各类教学主体均可以参照他国他校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己的优势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②高层次专业化发展。面对上述诸多崭新的挑战,行政管理教育必然要向高层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高层次专业化除了要重视扩大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外,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注重以在职公共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前的专业背景往往复杂多样,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后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统合训拣。特别是目前中国公务员队伍庞大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很难适应上述未来发展的需要。1997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达530.7万人,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为297.9万人,占总数的56.1%,具有大专学历的为232.7万人,占总数的43.9%,其中大专学历的178.2万人,占总数的33.58%,具有本科学历的52.65万人,占总数的9.92%,具有硕士学历的仅1.88万人,占总数的 0.35%(季明明,1999年)。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学业学位的教育。这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无疑又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

③现代化发展。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网络社会的出现能给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行政管理教育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体制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程,更能促使传统行政管理学理论范式与方法体系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

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实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必须根据现实及未来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优化他们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只有这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历史的飞跃。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们自身行政管理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面对挑战,把握好机遇,勇于改革和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拥有行政管理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怡昌、许又惠、徐理明主编。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8-184。

[4]鲍静、左然总策划.中国行政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通览[R].北京: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络部,1996。

[5]黄达强、刘怡昌主编.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1996/1997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或备案的普通学校本科专业名单[J],中国高等教育,1997,(5)。

[7]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1999年颁布)[E],第二章第5条第1款。

[8]徐中奇.为中国行政学长远发展培养复合型行政学硕士[J].中国行政管理,2000,(3)。徐中奇、吴瑞坚.报考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问答[J].中国行政管理,2000,(6).[9]罗自刚.对行政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

[10]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11]季明明.国家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途径——论我国建设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行政管理,1999,(3)。

[12]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行政管理,1998,(7)。

7.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篇七

1 中国林业资源情况简介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林业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对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现有的林业用地为26.3×107hm2, 其中森林面积为15.9×106hm2, 森林的蓄积量为112.7亿m3, 森林总覆盖面积为16.55%。从我国森林的地域分布看, 我国森林资源多集中在东北部和西南部, 其他的地区森林资源很少。从世界水平来看, 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小, 分布不均, 且质量不高。从现有的林业资源看, 我国的人工林所占比重较大, 但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较差, 因此我国发展和恢复森林资源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我国将林业资源分为5种, 分别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新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2 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中国林业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 中国林业发展的成就巨大, 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林业开始面向市场不断发展, 不但对传统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实施了改革, 而且木材加工、林机制造、林产化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林业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非林非木产业对林业资源的影响, 森林旅游、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经济林、竹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已经崛起;中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很大, 全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 且人工造林的势头依然很猛;随着林业改革的进行, 我国林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

2.2 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人工造林势头很高, 但人工林的生态效果较差,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2.1 土地沙化严重

我国有4大沙漠和4大沙地, 另外还有很多零星的沙地。由于我国的很多地区乱采乱挖、乱砍滥伐等想象严重, 虽然为了防止土地沙化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 但仍不能控制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

2.2.2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3, 而且每年的水土流失量还在增加。

2.2.3 旱涝灾害严重

由于严重的污染, 我国的很多森林和湿地等能够调节气候、调节径流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旱涝灾害频发, 受灾地区增多。

3 中国林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3.1 深化林业改革, 调整林业政策

要解决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要从深化林业改革开始。中国的林业改革发展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要深化林业的分类经营改革, 按照林业的不同用途将林业进行合理的分类, 并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 并制定相应的林业政策;要将国有林业资源作为突破口, 不断深化林业资源改革, 使林业的经营者能够更好地行使林业资源的经营权, 最终将林业资源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2 加强林业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化已经成了各个行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林业经历了粗放型、集约型的阶段, 现在正在向着现代化迈进, 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了林业发展现代化的关键。要实现林业的信息化管理我们首先必须要制定林业信息化的对象和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开展集成的信息化服务工作, 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推广实施, 并随着林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逐渐构建起完善的林业信息服务体系, 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的信息化管理。

3.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乃至全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可以让林农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 还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其发展价值难以估量。鉴于我国林业发展状况, 我们一定要进行科技创新, 从各个方面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 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加大林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并建立长效的林业研究机制, 以便提高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改善林业的发展状况。

摘要:林业做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仅承担着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 还要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林产品。随着我国林业的高速发展, 林业产业正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并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林业资源的情况, 分析了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并对我国林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国林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吕春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探讨[J].中国林业, 2010 (09) :47.

[2]陈健.从现代看未来论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北京农业, 2011 (33) .

[3]杨从全.关于如何做好林业保护和发展的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2 (08) .

8.中国动漫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 篇八

关键词 团购网站 现状 投资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团购网无疑是目前中国互联网创业领域最火爆的热点版块。上千家创业网站争相涌入这个细分的电子商务领域,几亿元风险投资激活了一个疯狂的市场。然而,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团购网站的良莠不齐、尚不清晰的商业模式,都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操作不规范性

团购网站从初露端倪,到井喷,再到市场筛选,确实激起了一阵强烈的消费激情,也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这个行业还远没有到成熟的阶段,团购网站良莠不齐和行业标准的匮乏,也造成了部分团购意外的损失和选择的困扰。如团购陷阱、团购原价虚夸、网上标注的团购内容含糊、不审核团购企业资质、提供虚假商品、无法保证团购商品质量等现象时常发生。这些团购网站出现的诚信问题,使得风险投资机构认为团购行业泡沫大,诚信问题严重,使得很多团购网站资金链锻炼,无法继续运营。

(2)丧失理性的竞争市场

从“百团大战”到“千团大战”,其高额的网站营销费用是新兴团购网站“烧钱”的主要方向,将使得一些网站入不敷出而被市场淘汰。因此,大量的团购网站疯狂的进行广告投入,使得市场不理性行为时有发生,从而也使得投资者也对团购网站失去了信心。

(3)团购网站内部管理制度混乱

很多团购网在融资之外,却忽视了自身的管理问题。急于扩张,急于争抢用户,却没有注重自身管理团队的建设。比如拉手网管理层仅剩余30%多的股份,失去了控股权,获得巨额融资后,丝毫没有用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而是热衷于花费数亿元做广告,投入到改善员工福利与股权激励上的资金微不足道,没有管理和文化的积淀就只好寄希望于空降职业经理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团购行业也呈现出理性发展的迹象。2012年以来,陆续有大型团购网站宣布盈利,全国参团人数持续上升,优势网站的用户认可度和忠诚度上升、用户黏性企稳增长。上述景象表明,历经风吹雨打,团购行业在市场整合之后,竞争模式从同质化比拼转向用户体验提升的较量。根据2012 年我国网络团购的发展情况,未来团购行业的发展还是呈现出较好的前景,可能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趋势一:团购进入 O2O社会化模式

团购与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天然契合使得本地生活服务的 O2O (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快速发展,并成为现代都市人不可或缺的消费指南 与生活导航,团购已经从一种被视为很短命的暴发户模式,发展成为稳定的可以规模盈利的闭环 O2O 模式。

趋势二:形成多平台、多类型团购网站格局

由于团购网站几近疯狂的拼杀之后,存留下拉的网站大多都是能适应环境发展,且自身管理能力较强的网站,最终将会形成几家独立大型团购网站、与几家大型团购平台或团购门户耦合的众多分布广泛的行业细分的团购网格局,前者为行业的标准化作出贡献,后者为团购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趋势三:移动互联网成為团购的主要平台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12月31 日,来自移动端的生活服务团购交易(不含聚划算)同比上一年激增27 倍,移动业务占总体交易的占比例已超过15%,2012 年下半年始,使用移动设备团购生活服务商品的交易进入爆发期,增长幅度相比上半年达到 4倍的规模,交易占到全年的 80%。移动团购的爆发主要受益于 LBS技术应用及无线支付体验提升,因此,团购的主要平台将会逐渐由桌面转移到移动互联网。

虽然团购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各种问题,但是随着团购网的不断健康发展,针对团购网站的投资,仍然是非常值得投资者关注的。因此,本文希望国内的团购网站不断完善团购行为的整体环境,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这样于国于民都是极为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马红春, 周 蓉.浅析中国团购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1.12.5.

[2] 张曼.团购的快速兴起: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5.25.

[3] 苏海强.风投“疯”投团购网 [N].深圳商报,2010.6.22.

[4] 王冰睿.美国团购网站才起初潮 中国互联网已刮模仿风[J].IT时代周刊,2010.6.5.

[5] 闫平伟.创业关注:2011年十大科技投资趋势[J].泸州科技,2011.3.

[6] 田晶.团购网站“疯狂”[N].中国企业报,2011.4 .12.

[7] 许丽萍.团购背后的冷思考[J].上海信息化,2010.12.

[8] 周海滨.团购网站集体患“诚信病”[J].中国经济周刊,2011.4.4.

[9] 于宛尼.团购网站患上“诚信危机”顽疾[N].工人日报,2011.8.20.

[10] 苏海强.风投“疯”投团购网[N].深圳商报,2010.6.22.

[11] 肖水龙.投资团购网应还可为[N].经济观察报,2011.7.4.

[12] 魏薇.团购网:泡沫汹涌如何掘金?[J].经理人,2010.8.1.

上一篇:春风改写下一篇:学校物品报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