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共10篇)
1.“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 篇一
【今日谈】
高校如何不再培养失业人群
据媒体2014年7月10日报道,地方高校往往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大量学生难以就业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则是行政手段对高校专业设置的过度干预。
<官员拍脑袋设置专业>
一所学院在没有一棵葡萄树的情况下,应所在地市长要求开设了一个葡萄酒专业。这个新设专业的学生读到大学三年级时,连一棵葡萄树都没有见着;学生读到大学四年级时,这个市长被抓起来了,连续四届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十分棘手。安徽省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用这个典型的反例来说明,地方政府和新建本科高校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十分重要与敏感。
有教育部门官员直言不讳,部分地方政府干预高校学科设置,培养出大量失业人群。
<高校师生成为局外人>
有高校工作人员指出,1999年,全国仅2所高校开设动画专业,9年后全国1230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10年,全国没有学校开设物联网工程,2年后全国110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之所出现这种新兴专业“遍地开花”的局面,是由于大学专业设置接受政府政策指导。尽管《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但高校新设专业多数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和评估。而本该在专业
1设置过程中作为重要参与者的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旁观者、局外人。<专业设置应紧跟市场>
教育专家指出,中国的经济已走向市场化,但教育还处于计划经济状态。政府对大学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比较普遍,有人把大学当成政府附属物,甚至当成工厂的一个车间来进行指挥。
没有市场竞争,内地高校就不存在优胜劣汰的意识,不会紧跟市场,从投入与产出角度,适时调整专业招生规模,甚至撤销或新设专业。大学倘若继续跟随行政指挥棒“量产”学生,而不考虑培养的学生到底有多少能适应市场,大量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状况就不会改善。
(综合中国青年报、大河网)
2.“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 篇二
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描述为:范式的建立――常态研究的展开――严重危机的出现――在调适中寻求突破,并导致新范式的建立。(1)清末民初,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之学术状态恰好符合库恩的这一描述,各种新范式的生成直接建构了中国现代学术。而实际上,这种现代学术的形成,是以“红学”,即对《红楼梦》的专门性的学术研究作为开端的(2),这也是中国学术研究发生巨大变革的开始。《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金字塔尖的明珠,它的研究历程、研究范式,从诞生之日起的变化,很大程度反映了中国学术发生发展的轨迹。考查这条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以“红学”为一个样本的中国现代学术,始终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思想的交融碰撞中发展变化。自19王国维发表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现代学术论文《红楼梦评论》以来,几乎每一种后续出现的红学研究范式都带有中西文化“杂糅”的痕迹。外来的研究方法、哲学思想、理论工具与中国本土文化原有的学术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红学,乃至中国现代学术的雏形。这种杂糅和融合并不是无规律的嬗变,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西方学术思想和范式中有选择性的汲取并与自身固有学术体系相结合的成果。其中,“新红学派”作为红学研究的最大流派,在红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贡献最为卓著,研究队伍也最为壮大,考查“新红学”派这一红学研究范式诞生的轨迹,其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特别是中国文人对外来思想、理论工具的选择利用,与本土固有理论工具融合的过程,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传统的“红学”批评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它的批评研究就开始了――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在成书过程中的评点即可看作是最早的《红楼梦》批评,也就是说,实际上,“红学”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相伴而生。此后,《红楼梦》的影响日渐广泛,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清朝的文人士大夫对于《红楼梦》的推崇和喜爱尤甚,并且纷纷著文进行专门的评论、研讨。李放在《八旗画录》注中写道:“光绪初,京朝师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徐珂在《清稗类钞》也记载:“嘉道两朝则以讲求经学为风尚,朱子美尝讪笑之,谓其穿凿附会,曲学阿世也。独嗜说部书,尤熟读《红楼梦》,与朋辈闲话,辄及之。一日,有友过访,语之曰:‘君何不治经?’……朱曰:‘予之经学,所少于人者,一画三曲也’。友瞠目。朱曰:‘红学耳’”。可见,“红学”一词在当时已经较为风靡。同时,红学研究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一阶段的红学批评流派主要是小说评点派和索隐派。
小说评点派起源于明代中期,金圣叹、毛宗冈、张竹坡等人对《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等小说的评点可看作是脂砚斋、畸笏叟的样板。一般说来,评点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格式,如:回前后总评、眉批、行间批等。批评者主要对书中的人物、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评论,阐述批者对作品的理解,或是由此及彼的抒发批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到程伟元、高鹗排定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刻本之后,评点者尤众,比较著名的有“护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及“耽墨子”哈斯宝等人。而书商也大量出版附有评点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到道光年间,“《红楼梦》批点,向来不下数十家”。(3)
索隐派红学盛行于清末民初,方法是用正史或野史中记载的故实去比附《红楼梦》,力求探究出《红楼梦》所隐藏的“真故事”,索隐,“顾名思义,是对‘隐’的索解,它是传统国学中对于文本的一种重要的解读方式。这种解读方式的产生是以‘隐’的问题为对象的。”(4)索隐派的学者们所关心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而是作品所蕴含的政治事件及其意义,他们对《红楼梦》的主旨提出了“明珠家事”说、“清世祖与董鄂妃”说等说法。清末,为了配合反清的革命需要,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里又提出了“排满”说,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此说当时影响颇大。实际上,索隐派的研究方法秉承的.是中国传统的经学、史学之文化旨趣。
二、胡适的“新红学”及其本质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大量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有如开闸的洪水般涌入这个古老的国度,西学东渐成为一个历史潮流。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是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术论文。但真正使红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领域的却是胡适肇始的“新红学”派。(5)
究其开端,始自胡适在19发表的《红楼梦考证》(6),第二年,胡适又发表了《跋<红楼梦考证>》,其后的几年里,他又陆续发表了几篇关于红楼梦考证的文章,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红学体系。在《红楼梦考证》中,胡适开篇就指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他们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胡适认为,索隐派的研究“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并且运用考证方法将索隐派的代表者王梦阮、蔡元培等人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随后,他运用了若干史料,用参考互证、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出“著者”和“本子”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且宣布“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即认为《红楼梦》是以作者曹雪芹自己早年的经历作为蓝本进行创作的。这个观点即“新红学派”的核心,此后,尽管后继的俞平伯、周汝昌等人在某些问题上和胡适的观点并非完全一致,但“新红学”派的所有衍生的观点和结论都是以胡适的这篇《红楼梦考证》为基础,他们的研究方法也是以胡适的方法为准绳。《红楼梦考证》的意义在于:胡适有意识地用一种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学术研究的进行,从而开辟了一种学术研究的新范式。他明确提出:“我为什么要考证《红楼梦》?在消极方面,我要教人怀疑王梦阮、徐柳泉一班人的谬说。在积极方面,我要教人一个思想学问的方法。我要教人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7)胡适的这种重考据的研究方法在学理上虽然是乾嘉考据学的继续,但是从指导思想来讲,用他自己的话总结便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种指导思想不能不说来自于胡适留美期间杜威的实验主义对他的影响。
因为实验主义哲学的确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考据学具有诸多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
首先,中国传统考据学重视客观事实,特别强调要与史实相符,而实验主义也强调充分证据下的真实情况,一定要用严密的推理来论证材料的真实性才能够得出结论;其次,考据学虽然注重再现真实的史实,但是对于史实本质的探寻并不作探讨,只是一种技术性的追踪,同样,实验主义也是更注重实际发生的经验,而对意义诠释则不作停留。实际上,杜威一直在强调的是“以实验研究为模式的科学探索方法”,重点在于科学方法论,在这里,杜威对以前的西方传统哲学过于关注形而上学而忽视实际经验是一种反拨。同样,考据学发展到最鼎盛时期的乾嘉学派也是在对明末空谈义理的空疏学风的反拨上取得了很多成果。
胡适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旧学邃密,新识深沉”(蔡元培语),他自己也对此微有自得:“很少人曾经想到现代的科学法则和我国古代的考据学、考证学,在方法上有相通之处”(8),他是有意识地把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和西方现代的哲学理念相结合并推广之。余英时也就此指出,胡适把杜威的实验主义和中国考证学的传统在方法论的层次上融合在一起,是他的思想能够在当时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胡适深信这种“科学方法”又比考证学高出一个层次,因此可以扩大应用于解决一切具体的社会问题。由此也就有了他的一些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如“问题和主义”之争中他坚持的“多谈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都和他的这种相信“科学”的理念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学术与科学理念之间是毫无关系的,进一步说,传统学术所缺乏的工具理性在这里被胡适所提出,之所以胡适的“新红学”能够在当时有巨大的反响,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胡适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而前者的影响意义更大于后者的实践意义。
三、作为一种新范式的意义
可以说,胡适肇始的“新红学”很大程度上反映的不只是红学领域上的学术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一度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之中,中西文明在此刻也发生了巨大的碰撞。
此时的中国学人面临着一个建设中国现代学术的历史使命,然而,破旧立新并非易事。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代学人对传统文化开始了猛烈批判,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的批判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于是,一批精英知识分子很快认识到:学习和探究西方思想文化的脉络及理念,是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的途径,而整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这二者的交汇,才是塑造现代中国学术精神的正确道路。胡适等幼时接受了完整的传统国学教育,后来又留学西方的学者,对此更加感同身受。他们敏锐的意识到,建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学术模式,必定要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吸收二者的精华部分,加以融合改造,以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雏形。胡适的“新红学”恰是此交汇融合的产物。胡适的尝试是立足于传统国学的基本治学方法,从“新红学”来讲,便是以汉代以来即有,到乾嘉年间发展到顶峰的考据学为方法,将其与西方的实验主义思想相对照,找到了二者的共通之处,从中寻找到它的科学依据,用实验主义思想来作为指导,有效整合两者,从而找到一种全新的中西方结合的学术范式。这种学术范式,既秉承了几千年来的国学传统,又融汇了西方的先进理念。虽然也有诸多不足,比如在后期,胡适也不自觉地偏离了最初的方向,甚至也有偏离到了他当初的批判对象索隐派之老路的嫌疑,他的“大胆假设”往往便成了最终的“结论”,还有,传统的考据学方法与实验主义方法在他那里并没有完全达到真正的相通,在整合上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但不管怎样,胡适的这种新范式的建立,的确使红学研究走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标志着红学研究从此开始了观念和方法上根本的转换。胡适多次在不同场合下说过,他研究《红楼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教人一个思想学问的方法”,和指导学术研究的一种科学精神。这是现代学术有别于传统学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改变了中国传统学术只重道德传统而不重知识论的方向。
从开创现代学术范式的角度来说,胡适的“新红学”也无疑是一种重大的革新。“新红学”在日后的蓬勃发展,给整个红学研究带来的翻天覆地之变化,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也印证了这种范式的成功。而《红楼梦考证》只是考证方法的一个实验范例,胡适“新红学”的范式建立以后,后继的研究者不断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也纠正了胡适的一些片面和错误的结论,但是,胡适当初在《红楼梦考证》中划定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命题依旧是今天红学界的范围和基本命题。可见这一范式的影响深远。可以说,胡适这一代学贯中西的学者,以丰厚的中西文化知识底蕴,开阔的视野,发愤图强的精神,为从清末开始的中国现代学术的构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1)见周昌盅《西方科学方法论史》,第342~348页,上海人民1986年版。
(2)见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第2页,中央编译出版社。6月。刘梦溪提出:“传统学术和现代学术的分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是学者是否把学术本身当作了目的,二是学术研究中是不是有了知识论的因素掺入。”
(3)见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自记》,《中国古典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34页,中华书局,1980年。
(4)见陈维昭:《红学通史》,第6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9月
(5)“新红学”一词最早见于1922年顾赂崭俞平伯的书信。在此处,“新红学”的“新”,主要应该是针对《红楼梦考证》之前的小说评点派和索隐派等“旧”红学研究方法。它其实并不能说比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王国维等人的范式和观点更为新颖,但是“新红学”的说法已经约定俗成,提到这几个字,一般说来指的就是胡适开创的这种重视考据和实证的红学研究流派,故沿用之。
(6)《红楼梦考证》有初稿和改定稿两种不同的版本,1921年5月在亚东本初排版的卷首登出了初稿,而在1922年亚东本的再版卷首,则附录了胡适于1921年11月写成的改定稿。改定稿和初稿有一定内容上的不同,特别是对曹雪芹身份的认证,初稿中,胡适采取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说法,即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而改定稿中,胡适根据敦诚的诗句,认定曹雪芹并非曹寅的儿子,而是其孙子。本文凡引用《红楼梦考证》,皆以改定稿为准。
(7)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红学研究资料》,第26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10月。
3.公共场所人群聚集个人风险的研究 篇三
公共场所人群聚集个人风险的研究
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的风险影响因素众多,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强,对风险进行定量比较困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事故进行分类,并根据事故发生概率和与其相应的概率分布,通过数学推导和参数补偿,提出了个人风险定量计算模型.最后以公共场所的部分事故统计资料为参考数据,阐述了该模型的使用方法和步骤,同时指出使用该模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建议一般公共场所个人风险的推荐值为4.50×10-7.
作 者:李剑峰 刘茂 冉丽君 LI Jian-feng LIU Mao RAN Li-jun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天津,300071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6(5)分类号:X913.1关键词:安全管理 人群聚集 个人风险 定量风险分析
4.“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 篇四
摘 要:研究生教学秘书队伍是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基层执行者,是学校建设的基本队伍之一。与社会上的其他管理工作的性质不同,它是一项管理、服务与育人相结合的特殊工作。新形势下,研究生教学秘书队伍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对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至关重要。该文从工作内容、特点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就如何提高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秘书 教学管理 工作现状 工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19-02
研究生教学秘书是高校一线研究生管理者,是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管理过程的重要教学管理行政人员。其工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工作水平,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对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与探讨值得进行研究。该文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对高校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进行了分析。新形势下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现状
1.1 工作内容
(1)招生工作:招生宣传、招生简章、接待考生咨询、组织各类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入学资格审查等。
(2)培养工作:协助制定各学科培养方案及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教务管理(包括全院排课、选课、考试、补考、成绩登录及试卷存档等)、毕业资格审查、学籍信息管理、联合培养等。
(3)学位工作:协助遴选及重新认定博硕导、组织和审查论文开题、全日制专业硕士出入站管理、组织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协助学位分委员会做好学位论文评定工作、组织学位授予、相关材料报送归档等。
(4)学科建设:协助做好学科(学位点)的规划和建设、学位点申报、学科评估等工作。
1.2 工作特点
(1)特殊性和服务性[1]。
研究生教学秘书的业务工作是研究生教学管理,因此,他们要接受研究生院的领导,而其行政隶属关系在学院单位,从而他们就具有了双重领导的身份特殊性。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服务,而他们所服务的对象却是特殊的,在知识分子荟萃的高校,面对职称、年龄、阅历等各异的师生群体,使他们的服务难度增大。
(2)繁杂性和辅助性。
繁杂性主要体现为既有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工作[2],又有一些突发性的教学异常情况,范围涉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并有很多可能涉及师生的切身利益。辅助性是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基本特征。院系领导除了要完成院系的行政职务工作外,还有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领导在工作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秘书当其助手,提醒、协助领导完成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
(3)时效性和规律性。
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虽然涉及面广,内容繁杂,但这些工作一般都在一定的周期内。另外,涉及例如:课程安排、考试、学籍管理等研究生教务管理的工作,工作步骤程序基本都类似,有一定的规律。
(4)原则性和协调性。
这个特殊的岗位是一份原则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头脑清晰,冷静客观地反映和处理情况。其工作很可能会涉及部分老师学生的个人利益,这就要求他们在完成某项工作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3 素质能力要求
(1)协调沟通和写作能力。
研究生教学秘书作为学校与学院之间、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经常要与研究生院、院系领导、教师及学生打交道,离不开有效的协调和沟通[3]。在日常工作中,研究生教学秘书必不可少地要撰写或检查修改一些教学文书,如:通知、申请、总结等,因此必须积累并加强写作能力。
(2)计算机和外语水平。
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实现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因此,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利用网络和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办公自动化[4]。
(3)创新能力。
在各领域的思想、方法、技术、手段不断出新,而且传播迅速的新形势下,学校正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作为研究生教学秘书,要不断学习、分析,在实践中总结新方法、新观点与新理论,推动教学管理工作。
(4)身心素质要求。
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繁杂、高压重责,既有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工作,又有一些突发性的教学异常情况。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健全的身心素质―― 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重视不够。
高校一般比较重视专任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而对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只重视高、中层管理人员的配置,经常忽略研究生教学秘书管理工作基层队伍的建设。教学管理队伍与教师科研队伍相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普遍较差,个人发展空间有限,从而导致了工作积极性不高,秘书人员流动过快,队伍稳定性差。
(2)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专业化水平[5]。部分高校把教学管理作为事务性工作,对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缺乏适当的培训和指导,研究生教学秘书的业务学习、岗位培训也成了学校管理的盲点。由于大部分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而且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和先进管理技能(如: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使得研究生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
(3)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与新的教学管理体制脱节。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学分制管理的实行,每个研究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各不相同,从学生注册,到选课、上课、考试等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的工作任务因此更加繁重。而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教学秘书习惯性被动地按照领导“指示”来简单地处理研究生管理中的各项日常事务,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对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建议和体会
(1)尊重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努力改善工作环境。
学校和学院应充分尊重并支持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布置工作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研究生教学秘书作为一线服务者,应多听取他们在基层的体会和意见,并对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合理计算工作量,适当提高薪金待遇[5]。许多学校对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量的算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岗位津贴分配水准不尽相同,这种现象会挫伤部分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建议高校根据实际,制定合理分配方案和标准。
(2)有计划地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研究生秘书的业务水平。
学校应给每一位研究生教学秘书提供科学的培训、不断学习和掌握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新方针政策、进修和经验交流的机会;适当组织外出借鉴、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让每一位研究生秘书都感受到自己所良好的发展前景,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学秘书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热情[2]。
(3)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生秘书的工作积极性[6]。
将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业绩、能力和态度作为个人年度考核、评职称、晋升等参考依据。对工作业绩突出、管理能力强、态度认真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懒散、无责任心的人员应坚决按章处理。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提高高校研究生教学秘书队伍整体水平。
(4)完善管理制度,进行质量随机抽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确保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挥研究生院的职能监督作用,加强地对各学院的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检查,并结合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批评指正,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结语
新形势下研究生招生规模壮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对研究生培养和办学质量的影响日益彰显。培养建立一支勤奋、进取、务实、创新的新型研究生教学秘书队伍对于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在研究生教学秘书加强自身学习,个人素质、业务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学校管理部门也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健全队伍激励机制、全面规划和落实队伍的业务学习培训、制定有效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 冷婷.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现状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08(4):65-68.[2] 赵娜,徐媛,濮昱.浅议如何做好高校研究生教学秘书[J].中国电力教育,2008
5.“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 篇五
摘 要: 在当前大学生毕业数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下,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们想尽早就业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切,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难免会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与就业安全相关的问题而不知所措。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完备的介绍了就业中可能碰到的安全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安全方面的有效方法,以保证高校毕业生安全就业。
关键词:就业安全 有效途径 高校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48-02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整个就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安全知识的匮乏以及急需就业的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往往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和隐患,这些问题有的会给学生求职带来不便,有的会使同学们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阴影,有的会给学生带来财产损失,有的甚至会让同学们人身受到伤害,累及家人,影响社会稳定。由此看来,做好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就业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保护高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自觉维护社会和谐
在任何领域,安全教育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当今看来,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是一个比就业率更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工作,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才能使学生的身心不受伤害。学生在校期间经历的挫折较少,在就业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会出现极端的选择,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毕业生求职是否安全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2.全面加强高校学生的就业安全意识,要加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警惕性,将意外事件的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尽全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要努力做好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意识,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毕业生对就业安全知识的了解,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尽早发现问题,增强防范意识,也可以让同学们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是毕业生本身就业安全意识状况的客观需要
高校毕业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思想比较单纯,处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安全问题知之甚少。由于找工作心情迫切,更容易忽视就业安全问题,在就业过程中上当受骗。
二、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途径以及就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通过对1000名高校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途径有:通过学校就业的网站以及校内招聘会;通过社会人才招聘会;通过实习或社会实践;通过正规人才交流机构;通过媒体广告求职;通过社会关系介绍求职择业;通过报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通过自主创业以及通过各种“国家计划”求职择业。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通过学校招聘确定工作的毕业生很少,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在通过自己的方式选择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更要重视就业安全教育,教会同学们辨别真假。
新形势下,在就业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涉及到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和心理安全。具体到常见的就业安全隐患有:
1.就业过程中个人人身安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是单枪匹马,有的甚至会一人居住在外地,这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比如说交通安全、住宿安全、招聘会安全、应聘面试安全等,尤其是女生还会涉及到骗色的陷阱中。
2.传销陷阱
传销是一项极其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严重的不仅会使毕业生财产损失,丧失正确的价值观,更会危及生命安全。高校毕业生误入传销的主要联系人绝大多数是关系较为好、有一定信任度的人。期间不乏有亲戚、同学甚至是老师。传销组织无处不在,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进入传销骗局。
3.经济诈骗
3.1有些单位利用高校毕业生的不成熟心理,让毕业生缴纳培训费、中介费甚至押金。
3.2一些不法公司为了赚取廉价劳动力,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0薪辞退高校毕业生。
3.3亲戚朋友或陌生人帮忙找工作骗取金钱
有些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信心,看不清社会现实,想着借助一些捷径来找工作,在求职时轻信于人,往往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诈骗
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投递简历的过程中,通常不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一不小心就会泄露自己的个人情况。犯罪分子会根据你的联系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骗取生活费用,或者以其他名目引诱家长上当受骗。一些不法分子会根据你的信息情况提供虚假招聘信息,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上当受骗,威胁到自身安全。
5.就业心理安全
在毕业后求职的这个过程中,高校毕业生的心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所以,心理调适是我们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首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心里承受能力较弱、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便很容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轻的会影响顺利就业,严重的同学会做出极端的选择,追悔不及。
三、就业新形势下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的有效措施
1.注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安全教育,着重强调实效性
1.1高校应该为毕业生专门开设就业安全教育的课程
高校应当重视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通过讲座、经验交流、开展活动等方式,普及就业安全知识。应当把就业安全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当中,系统的告知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就业安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就业安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许多内容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的,高校就业相关老师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现阶段的就业安全隐患开展课程,突出实效性,而不是一味的因循守旧。要增强毕业生的维权意识,遇到问题能够学会通过有效途?奖;ぷ约旱暮戏ㄈㄒ妫?要开设就业心理调适等课程,关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求职期开始的时候就高校就应开展就业安全教育,此举旨在提前帮助毕业生们减轻对于求职和就业的恐惧,让毕业生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1.2高校应强调各个部门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
学校就业负责人应严格把控进入学校招聘的单位资质,对于在校园网发布的招聘信息,学校应保证其规范、真实。为学生安全就业提供保障。
1.3高校应提高工作的实践性,增加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初期其实很多都是很盲目的,遇到就业安全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学校应该在毕业生就业实习阶段,对学生的就业过程进行积极的指导,对一些存在就业安全隐患的工作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尤其是当学生就业后,高校应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就业的单位进行拜访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切实掌握毕业生可能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安全隐患。
2.毕业生自身要提高防范意识,增强的综合素质
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们也要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如此一来,才可能根除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们要提高紧惕,且提高对就业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尽量避免被虚假的就业信息所骗的情况发生。毕业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就业安全相关问题时学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就业安全知识机智应对,冷静处理。
3.执法部门要增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确保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保证
政府部门应积极规范当前的种种招聘制度,执法部门则应增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好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安全和谐的良好就业环境。
4.加强就业管理
学校要实时掌握毕业生在就业期间的动态,确保信息的畅通,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是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也是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动态和思想状况。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毕业生在求职或工作期间务必要建立起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在对待外出求职的学生时,应记录其求职单位的基本情况。已经工作的学生要提交就业证明函等证明材料,登记好用人单位的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毕业班的同学流动性较大,也给我们老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学生的就业安全考虑,学校老师应该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正在积极就业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毕业生也应积极与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以确保若有问题出现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
5.高校和学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一致努力,增加对毕业生的关怀程度
很多学生家长只在乎学生最后找到了什么工作,而忽视了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很多家长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容易造成很多困扰,增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和学生家庭应保持紧密的联系,切实帮助毕业生们在求职时树立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努力提高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事实证明,在新形势下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是的安全,这是我们长期的工作目标,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期望能够在学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让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感受到一个和谐安全的就业环境,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完成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6.“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 篇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建国以来中国水彩画发展的第一个繁荣阶段。80年代以来,我国水彩画艺术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此间关于水彩画的展览不断,各种水彩画论著、杂志也不断出版问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水彩画家,为水彩艺术在高等美术院校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师资基础。
80年代以广州美院美术师范系的水彩画师资力量最为雄厚,起步也最早。其美术师范系(后改名美术教育系)1981年创办之始,就规定学生到三四年级以学习水彩画为主,而且毕业时每人要完成一幅主题性水彩画创作。1987年广州美院又率先开始招收水彩专业硕士研究生,更是首开水彩画硕士教育的先河。进入90年代以来,湖北美院、湖南师大等高等美术院校也相继开办了水彩专业,湖北美院自以来也开始招收水彩画硕士研究生。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水彩艺术教育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昌盛的发展阶段。水彩画现今已经成为广州美院、湖北美院、湖南师大、青岛大学等美术院校的重点学科或特色课程,更多的美术院校开始招收水彩画硕士研究生,水彩艺术教育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水彩画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有影响的画种,在大、中、小学中的美术地位也愈来愈重要。
中国水彩画艺委会为当前水彩画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新的第三届艺委会成员主要是近年在水彩画展中屡获大奖的中青年画家组成,他们大都直接在美术高校从事水彩教育事业或相关的行业(出版社、美协),是各地水彩艺术的学术带头人。在中国水彩画艺委会的领导下,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水彩画展览活动层出不穷,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彩画事业的繁荣,扩大了水彩艺术的影响力,更推动、普及了我国水彩艺术教育的发展。
7.“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 篇七
珠三角地区主流观影人群消费特征分析与实证研究
胡刘斌宗祖盼
【摘要】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地区重要城市(广州、深圳)80后、90后这一主流观影人群的问卷调查,并 结合对当地多家影院经理的访谈,从观影动机和满足感、观影偏好因素、观影行为特征、观影消费行为等 多个角度,考察了珠三角主流观影人群的观影消费特征,并提出了自身的思考。
关键字:珠三角 电影 消费特征主流观影人群
一、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珠三角经济圈(不含港澳)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成为人口
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根据最近一项调查,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四地的人口总数占珠三角人口总数七 成,人口年净流入均进入中国前十,其中深圳罗湖区和盐田区人口密度局全珠第一和第三。人口的高度集
中为珠三角地区电影消费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以2010—2013年为例,广东省票房分别为16.24亿元、18.65 亿元、23.71亿元、29.69亿元,平均增长率达22.4%。而在票房贡献上,仅广州、深圳就占六成以上,其 他珠三角城市如东莞、佛山、中山、惠州等占两至三成,呈现明显的集中化特征。2013年,在号称全国四 大票仓的城市中,深圳、广州就占据两席,票房在全国的贡献率分别为4.37%和4.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以深圳,广州为样本进行的数据研究不但能概括出珠三角地区电影消费总体特征,也对于全国的主流观影 人群的消费研究也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口的高度集中与票房贡献的正增长关系表明,电影艺术的功能体系正在发生嬗变,其审美文化品格 正随着电影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发生了相应的位移,而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在大规模消费和顺应大众通俗趣 味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延续。
“80后,90后”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对新生代人群的一个指称,但在学术上则不够严谨。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个界定的内涵本身会发生变化。不过就目前(2014年)来看,从1980年至1999年20里出生 的人群,年龄的跨度在15-34岁之间,这部分人群涵盖了中学、大学、走入职场、成立家庭的几个重要人 生阶段,是电影消费的最旺盛的活跃期,因此我们认为在本文中现下将“80、90后观众”替换为用“主流 观影人群”来表述显得更加合理与科学,而在数据的使用上亦不会出现错位。
(二)相关研究回顾 目前,国内有关80后、90后的电影消费特征研究中,以阳翼等为代表的学者基于国家广电总局社会
科学研究项目“‘80后’与‘90后’:中国80后与90后电影大片消费行为与营销策略”(项目编号:GDl0086),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如《“80后”与“90后”电影大片消费偏好比较研究》中(阳 翼,关昱,徐扬,2011)认为80后与90后在电影大片的类型、产地、观看渠道、档期、时间段等方面存 在差异,提出“4P’S营销组合策略”;《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阳翼,朱筠丽,万依柳,2012)则将这一群体统称为“新生代”,总结了他们对电影类型、电影产地、观影档期、观影动机等方面 的基本消费偏;《“80后”与“90后”对电影大片消费的市场细分及对营销策略的影响》(刘杰玲,阳翼,2012)将80后和90后消费电影大片的特征描述为剧情型、音效型、潮流型、陪伴型、鼓动型六大类等。其他相关研究则更加集中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如以周星为代表的基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问卷调查形成的一 系列成果;朱墨等(2006)从多媒体互动视角对大学生电影消费进行了调查分析;厉国刚,杨云(2008)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观看电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认为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已经渗透到大
670
学生这一重要群体;杨银娟(2013)研究了珠三角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解读及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认为 接触全球化媒体削弱了珠三角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何镇飚,卢林琪(2014)则从华莱坞的视角分析 了大学生观影行为的媒介、习惯与行为研究等。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对消费者特定消费习惯进行了研究,如郑宣庸(2005)着重讨论了观影动机对观影心理的影响;侯永翔,董禹含(2012)分析了大学生在影片 信息搜索上的特点等。
观影的行为偏好是与观众的年龄关系密切的因素,回顾已有文献发现,目前现有对80后,90后研究
中,显然,80、90后的观众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行为偏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此外,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现有研究数据已经不能反映当前主流观影消费人群的新特征。
因此,本文将珠三角地区80后、90后这一主流消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消费动机、观影偏好、行为特 征和消费行为等多个视角进行考察分析,是希望通过分析具代表性的区域主流观影人群的消费特征,管中 窥豹,以此了解中国电影消费市场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样本说明 本文选取了珠三角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广州、深圳为主要调研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
合,利用问卷网、SPSS软件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对珠三角地区主流观影人群 的消费特征进行透析。其中问卷调查在2014年3月至5月在广州、深圳各大影院和网络展开,为保证数 据的有效性和参考性,本次调查对象有几项甄选条件:一是要求在深圳、广州居住一年以上,二是年龄在 14-34岁之间,三是平时有观影习惯(≥1部/年),四是排除调查对象中有家人及亲朋好友在调查公司、部门或电影制片厂机构、电影局等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情况。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1265份,其中深 圳地区560份,广州705份。样本显示,年龄、职业和居住情况分布上呈现出较强的对应关系。目前80 后、90后观众仍以学生群体居多,其次是商业或服务业人员,两者所占比例高达54%,教师、医生等专业 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办事人员占37%,其他职业相对较少。与此相对应,有22.7%的人住学校宿舍,20.6%同父母一起居住,有一定比例是独自居住(16.4%)和与配有伴侣一起居住(15本显示大部 分生活相对独立,有一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此外,在1265名受访者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达具有显著的高学历特征。从各受访者的个人基本情况来看,此次问卷调查能基本反映广州、深圳地区80 后、主流观影人群的特点和偏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可参考性。
此外,我们以影院经理为访谈对象,分别对深圳橙天嘉禾、华夏太古、广州飞扬、华影青宫等具有代 表性的影城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试图从经营者的角度,对珠三角地区主流观影人群消费特征进行解读,为市场提供参考。
二、消费特征分析与实证研究
(一)观影动机和满足感分析
观影动机是指人们观看电影而获得某种需求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往往取决于电影本身在多大程度上给
人带来的满足感。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但处在尼 尔·波兹曼所言“娱乐至死”的时代,商业化的运作和新科技的应用使得其作为精神娱乐产品的属性越 来越明显,而社会属性、审美功能则逐渐“退居二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0后、90后这一主流观影人 群的观影动机最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舒缓平时学习工作中的压力”和“获得感官愉悦”。相反,最 不能接受的观点是“为了和周围同伴(同事、同学)保持一致”、“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因为自身的 某种情结(个人英雄主义、战争等)”。为了对比观影前动机与实际观影后的感受,我们做了一项对“观影 后满足感”的调查,通过数据对比发现,“观影前动机”和“观影后满足感”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即认 为观影是一种有效的娱乐消遣方式,使人轻松,并能获得视听享受。同时,通过对比发现,尽管大部分人 不抱着“加深对社会认识”的目的去观影,但是在满足感的同意程度上有所上升。而“增加知识和修养” 的同意程度上有所下降。由此我们发现,“娱乐性”仍然是当前主流观影人群的主要动机,可以推断出大部分观众平时学习工
作压力大,观影以“打发时间”、“放松身心”为主,而关注电影的教化功能的较少。需要指出的是,以电
影来维系社会关系是主流观影人群的一个特点,他们普遍希望通过看电影来加强与家人、朋友、恋人之间
671
%)。样7%,后这一
.466. 90
的关系,获得情感交流。但是,他们看电影并非为了保持与周围同伴一致,也不是为了获得聊天时的谈资,并且他们不能从中获得满足感。
表i观影动机和满足感对比
观影前动机
均值
观影后满足感
均值
娱乐消遣
4.01 是一种有效的娱乐消遣方式 4.03 舒缓平时学习工作中的压力 3.92 使我感到轻松 3.99
获得感官愉悦
3.83
让我获得视听的享受
3.90
能与亲近的人(家人、朋友、恋人)
使我能够与亲密的人(家人、朋友、3.80 一起看
恋人等)共度美好时光
3.86 一起看能让我恋人、朋友的关系变得
使得我与恋人、朋友的关系更加亲密 3.65 更为亲密 3.80 打发空闲时间 3.58 使我的空闲时间不那么无聊 3.76 暂时放下现实的烦恼
3.54 能让我暂时放下现实中的烦恼 3.69 看到一些以前不曾看到过的情节、故 3.53
经常能看到一些以前不曾看到过的 事、画面
情节、故事、画面
3.65 增加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3.41 让我在影片中获得共鸣 3.55 f 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3.41 让我能够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3.54 在影片中寻求共鸣 3.37 增加了我的知识和修养 3.49 l 获得与他人聊天时的谈资
3.10 获得了与他人闲谈时的谈资 3.35 因为自身的某种情结(个人英雄主 加深了我对社会的认识
义、战争等)3.08
3.31
f 使我能够与周围同伴(同事、同学)为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3.00
保持一致
3.22
f
为了和周围同伴(同事、同学)保持 使我自身的情结(个人英雄主义、战 一致
2.96
争等)得到实现
3.16
I
(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值为5、4、3、2、1分)(二)观影偏好因素分析 1.观影渠道偏好分析
如今,走进影院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互联网对票房的稀释作用也在不断加剧。并且,电视作为传统媒 体的影响力在下降,但仍占有相当的比例。样本数据显示,被调查者选择的最主要的三条观影方式分别为: 通过互联网免费在线观看或下载后观看、自费去电影院观看和电视上观看(电影频道等),观众每年平均 分别看18.
19、10.
58、9.83部;其他如免费去电影院观看、通过互联网付费在线观看、通过有线电视网 付费点播、通过有线电视网免费点播、通过DVD光盘观看电影、在学校礼堂或讲座、影展上看电影等基本 上都维持在每年1至3部。下面以影院、互联网、电视三大渠道作分别说明:
首先,在影响主流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因素当中,“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和“由于某部影片3D、大 场面等视效因素”,分别占样本83.6%、66%,反映出80后、90后观众文化消费意识较强,掌握影迅动态 迅速,追求视觉冲击等特征。尤其是部分“技术控”的观众,会关注3D、iMax,4K等技术给电影视觉效 果带来的变化。据一些影院经理反映,很多观众在看完3D版《速度与激情6》后会去别的影院看iMax版 做对比。对于他们而言,故事本身已经不重要了,花钱看同样的影片就是为了追求不同的视听效果;并且 很多观众是在追随这种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走进影院的。此外,如前所述,由于这部分主流观影人群普遍将 看电影作为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有51.1%人会因为家人朋友聚会而去电影院看电影。而由于学生群 体居多,“可以享受优惠票价(团购、影院会员卡、学生证打折等)”这一因素也占到41.2%,其他因素
672
影响较小。(图1)
观众选择去电影院观影时考虑的因素
其他■
为了陪儿童看电影一
因单位、公司组织观看电影——一
不论影片有无特效,影院童方位效果好——I_ 与其他娱乐铬动捆绑,I|盎时起意去观看———●●
喜欢和其诬观众一起规影的影院体验和气氛——●_—一
可以免费观看(赠票、别人买单)—_●_-一
_占样率百分比
可以享受优惠票价——●■■——一
困家入朋友聚会程看电影——l—■■●—●——■
由于某部影片3D、大场面等视效因素——●—■———■—————一看最新上映的电影■—●_———■●——_■————
l
0 40 50 60
90
图l观众选择去电影院观影时考虑的因素 其次,选择互联网而不选择去影院的考虑因素中,“免费、不花钱”这一比例高达70.8%,其次是“可
随时暂停,时间可控”(59.2%),“足不出户很方便”(58.4%),“资源丰富,可看以前的某个电影”
(55.9%)、“有些影片不值得去影院观看”(50.2%),都占有一半以上比例。其中,通过互联网观看电 影及相关视频的观众中,选择的网站排名分别是优酷网、爱奇艺、土豆网、乐视网、百度视频、搜狐视频、迅雷、腾讯视频、风行网、新浪视频、56网、网易视频、其他(如Youtube、PPS、PPTV、快播、奇热网 等)。此外,通过互联网看电影时选择的设备、终端的调查中发现,89.2%的人会选择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 脑,其次是平板电脑和手机,分别为57.8%和52.7%。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由于网络的便利性,网络 传播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各大视频网站为了抢夺用户资源,为用户呈现最新、最全的电影资源,纷纷加强了“在线影院”上的内容建设,竞争日趋白热化。但是,相对于网络免费影片,大部分网站在“付
费点播”的模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调查发现,尽管智能手机、PAl)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可移动,随时随地),主流观影人群在互联观影终端的选择上,更喜欢屏幕相对较大、方便快捷的台式电脑和笔记 本电脑,而由于互联网电视并未普及,选择通过小米盒子、乐视盒子等联网观影的相对较少。但随着互联 网渗透作用加剧,互联网和电视的结合会成为新的趋势,前景可观。但是如何在众多观影渠道中找到新的 商业模式,并进一步培养消费者的观影习惯,则需要长期的探索。
目前,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终端,在主流观影人群中的影响力持续下降,选择从电视上观看电影的总体 比例低于互联网和影院,67.4%的观众选择通过电视收看电影更多是因为偶然“遇上感兴趣的电影”,其 次是免费、打发时间随便看看和足不出户,分别为60.2%、55.3%和48.6%,只有11.4%的观众具有固定的
收视习惯。这反映出选择通过电视看电影时考虑的因素具有模糊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2.择影偏好因素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主流观影人群在选择所要看的电影时,最主要考虑因素是故事情节,其次是视听效
果、题材类型、口碑、主题思想等(表2),这反映出受访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对于吸引人的故事 情结、题材类型和主题思想有特殊的偏好。比如最近几年出现了一批主打“青春”题材的影片受到80后 的热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天台爱情》、《同桌的你》等都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而对于追求 新奇感受的“视觉大片”,在主流观影群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此外,受访者还会比较关注电影口碑,尤其是在微信、微博、QQ等这样的移动社交平台中,最新上映的电影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一部电影在传 播过程中评价的好坏,能够很大程度上左右这部电影是否值得去观看。比如《泰固》在上映时为避免与同 一档期的大片《十二生肖》、《大上海》、《血滴子》等竞争主动提档,刚上映时表现不瘟不火,反而是随着 口碑的迅速传播,引发了一个观影高潮,出现第二周的票房竟比第一周要好的情况,属于典型的“低开高 走”现象。《速度与激情》、《极品飞车》、《疯狂原始人》等都属于口碑型电影。相对于以上几个因素,拍 摄技巧、演员阵容、导演编剧等因素虽然影响相对偏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粉丝经济”推动的泛娱
673
乐化时代,“粉丝电影”、“影迷观众”成为当下电影市场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尤其是近两年电影界出现了 不同程度的“跨界”现象,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选择和感受。从2013年赵薇的《致青春》,到今年郭 敬明的《小时代3》、韩寒的《后会无期》、邓超的《分手大师》和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等等,都能够反 映出其中“粉丝”的力量。此外,在小众类型的影片中,演员阵容和导演编剧对观众的择影影响似乎更为 明显,尤其是知名导演和“话题性”高的演员,很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今年由张艺谋导演的
文艺大片《归来》凭借近3亿的票房,刷新了国产文艺片多项纪录;《京城81号》更是凭借吴镇宇在《爸 爸去哪儿》中的表现,以4亿票房创造了惊悚片票房神话。
表2选择观看电影时考虑的因素
序号
影响因素
均值
故事情节 4.01 2 视听效果 3.92 3 题材类型 3.83 4 口碑 3.80 5 主题思想 3.65 6
拍摄技巧 3.58 7
演员
3.54 系列电影(前传、续集等)
3.53 9 编剧 3.41 10 导演 3.41 11 宣传推广 3.37 12 获奖情况
3.10 13
看过原著小说
3.08(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分值为1、2、3、4、5分)
3.影片类型偏好分析
为了调查珠三角地区主流观影人群对电影题材、影片产地、影片评价等因素的偏好程度,我们甄选出
80部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覆盖动作、剧情、爱情、喜剧、动画、战争、灾难、历史等多题材,产地包括欧 美、日韩、大陆、港台、印度等多个地区,供受访者选择和评价打分。调查发现,观看频次排在前20位 的影片中,有8部产自美国,7部产自中国大陆,3部产自中国香港,1部产自日本,1部产白印度;而在
影片类型上,喜剧片、剧情片和动作片最为观众所喜爱。但是,在80部电影平均评分最高的影片中,有
多达15部影片产自美国,其次有3部产自日本,1部产自印度,1部产自香港。可以反映出,在观看影片 数量上尽管华语片与外语片不相上下,但是在口碑上差距甚远。尤其是带有科幻、惊悚、冒险元素的美国 动作大片,充满视觉冲击,如《盗梦空问》、《黑客帝国》、《复仇者联盟》、《碟中谍
49、《大侦探福尔摩斯》
等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受到主流观影人群观众追捧。此外,在动画类型的影片当中,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 室制作的《机器人总动员》、《玩具总动员》和以宫崎骏动画电影《干与干寻》、《龙猫》最具代表,反映出 国内动画电影产业需要突破技术和内容上的短板,值得业界思考。所要指出的是,尽管主流观影人群对影
片类型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好,但是题材显然己不能限制年轻人的口味,特别是90后观众,什么类型的影 片都会尝试。因此,尽管大多影院清楚80后、90后观众的观影偏好,但在排片上,并不会特别注重类型 片的片种,主要以数据和市场反应做出调整。但是这样也容易造成“同质化”和“扎堆上映”的现象,不 利于影片区域化发行和差异化竞争。
(三)观影行为特征分析
1.获取与分享影片信息途径分析
674
中国电影市场长期依赖票房的结果是,基于电影自身的营销和推广手段花样迭出,并借助新媒体、互 联网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如何吸引观众进入影院”成为各大导演、演员、制片人、院线的最关 心的问题。这或许可以从影片信息获取与分享的调查中略窥一二。
从获取片源来看,受访者最主要的信息渠道分别来自互联网、他人推荐和电视。分别占86.2%、58.6% 和45.1%。此外有41.4%和35.9%的人选择了报纸杂志和地铁公交站等户外广告,而从广播、手机报、地铁 公交车载移动电视获取影片信息的较少。其中,从互联网网站了解影片信息的调查中发现,微博、微信平台占56.1%,其次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49%)和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48.5%),少部分人会通过 时光网、豆瓣网等电影网站了解影片信息,而从开心网、人人网等社区网站、论坛、贴吧中了解影片信息 的非常少。在“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成为现在年轻人获取资讯信息最主 要的手段,越来越多的电影发行商抓住了80后、90后“短、频、快”的消费特征,借助微博营销、话题 炒作、广告植入、主题曲预热等一系列手段,开展影片宣传和推广活动。与获取影片信息相一致的是,观 众分享电影相关信息或观点的途径也主要集中在微信(70.7%)、“微博”(56.5%)和QQ(35.1%)等具有即 时性、互动性、传播快、范围广等特征的社交工具,充分反映了“网络一代”的文化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大部分人选择互联网作为分享途径,但是仍有31.2%的人会面对面分享,说明朋友间的交流和口碑在 电影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相比之下,无论是获取还是分享影片信息,传统的社区如贴吧、博客和门户网站对80后、90后的影响力在衰减,并且有继续弱化的趋势。
2.观影时间选择分析 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主流观影群体观众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较大,更多的观众将看电影作为一种
精神调剂。从“总是会”、“经常会”、“有时会”、“偶尔会”、“从来不会”五种习惯来看,利用整块时间与 零碎时间的比例呈现出负相关性,即选择专门用比较整块的休息时间比偶尔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来 看电影的频次普遍要高,尤其是在晚饭后到睡觉前和休息日的下午,因此,各商业影院可重点利用周末时 间,针对主流观众有选择性地上映一些最新影片和传统意义上的大片,从而避免与其他影院产生“同质化” 现象。尽管如此,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在上下班路上、公交或地铁上、等候别人的时间、旅行的 火车或飞机上、夜晚睡觉前的零碎时间用来看电影,反映出年轻观众“碎片式”的生活特性。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_
lO.00% 5.00%
—I
0.00%
厂1■_ 从来不会
偶尔会
有时会
经常会
总是会
I口零碎时间 18.10% 39.30% 25.40% 14% 2.60% l●整块B#fQ 2.60%
19.70%
32.90%
32.60%
12.20%
图2观影时间选择
3.电影相关视频关注程度分析 如上所述,由于获取影片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日趋多样,与电影相关的视频也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观
众日益关注的对象。样本数据结果显示,选择会观看电影预告片的观众比例高达66.8%,其次是片花、纪 录片、制作团队采访、跨界对话(例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对话周星驰导演等)、试映会观众采访,分别为 54.2%、32.6%、20.6%、10.9%、8.1%。此外,还有极少数人会观看电影相关点评、明星访谈、恶搞视频等。
675
这表明主流观众对最新上映的电影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和关注度,他们能及时掌握影讯,并会积极主动地 对影片质量进行预判,从而影响他们的消费取向。这也反映出影片在宣传推广阶段预告片的重要性。此外,在电影上映前后,片花和纪录片等能够引起观众的持续关注,这些信息所反映出的信息对于影片的制作和-三
宣传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他
试映会观众采访
跨界对话 制作团队采访
纪录片 I—I___—_-____-占弹本百分比 片花 预告片
O 10 40 SO 60 70 80
图3
电影相关视频关注程度
(四)观影消费行为分析 电影消费行为主要包括购票和票外花费两大类,构成了“影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的数
据显示,80后、90后这一主流消费群体每月用于电影消费的平均支出达到165.3元,占总文化消费支出25.6%。从电影院购票渠道的调查分析发现,会购买团购票(通过各大团购网站和APP)、优惠票(通过 学生证、会员卡优惠、影院半价日购票)、全价票(影院直接购买)的比例分别为67.9%、58.1%和44.6%,成为最主要的购票方式;而其他方式如用影院手机客户端、影院官网、代金券、储蓄卡兑换、淘宝代购、电话购买的则较少。总体来看,传统购票方式和票价折扣在主流观影人群中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从年龄 分层上则显示出以90后为主的学生群体消费能力会弱于80后。据影院经理反映,目前80后与90后在票 房的贡献力达到了70%以上,但标准票(全价票献只有20%。近年来,随着团购和第三方票务队伍 快速成长,团购观众的基数不断壮大,但单张电影票价被压低,导致影院收入并没有太明显的增长。并且,随着购票人次的增长,影院会通过增加售票窗口和引进自动化售票来缓解压力,无形中也增加了人力物力 上的成本。所以,现在的影院要获得以往同样的业绩往往需要两到三倍的努力才行。这充分说明,信息时 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主流观影人群擅长利用网络,表现得越来越“精明”,反而是那些不常看电影的人会购 买全价票,尽管全价票高出平均票价两倍甚至更高。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观影消费习惯,可能是某部片吸的,也有可能是“心血来潮”,这一类观影人群年龄也相对较高。
电影消费的另一项支出是票外花费情况,主要包括影院食品、周边消费和衍生品购买三大类。调查发 现,在去电影院观影前后的消费中,69.5%的观众会选择在影院购买爆米花、可乐等食品饮料,其次有62.1% 和61%的观众会选择在影院附近的商场逛街、购物和餐馆、咖啡店等就餐,比例相当。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家影院往往会带动周边商圈,尤其是餐饮、购物、休闲场所消费的全线升级。而与这些消费相比差异比 较大的是在影院购买影片周边、衍生品恤等),只有11.3%的人会选择该消费,说明一方面主流 观众购买电影衍生品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影院在电影衍生品经营方面存在诸多制约瓶颈。总 结起来有几个原因:一是销售影后产品需要展示空间,考虑到场地、场租等因素,许多中小型影院都会有 一定的顾虑,相比之下。影院更愿意用它做出租出去做展台或做活动用于影片宣传。但像北京耀莱成龙国 际影城这样的大型影城,在电影衍生品经营方面可以算是一个代表。并且依托“成龙”这一品牌,能够长 期经营下去,形成一些有特色的影后产品。但总体来看,影后产品销售只是影院一个配套而己。二是从电 影类型上看,适合开发影后产品的电影不多,像《变形金刚》的模型可以长期售卖,国内《熊出没》、《喜灰太狼》的系类产品在玩具店也能买到,但这些都需要基于“系列”影视产品的开发。三是相对于 影后产品开发,发行商更看重电影的发行。“电影必须进入到消费环节中才能再生产,以美国好莱坞的电 影制作为代表,其每部影片消耗几千万甚至几亿美金,相当于一所较大型公司的资产。这种经济上的投入必 须要有足够的收益才具有可能。”为了更高的利润,发行商往往顾不上影后产品这一块,精力主要还是放
676 的贡
的)引过来(玩偶、T 洋洋与
在票房上。另外,国内电影发行和衍生产品开发基本是两个轨道,业务还很难融合。总体来看,国内在回 收票房上没有更多更好的办法。现在随着版权环境的优化,许多大型的视频网站如优酷、搜狐、爱奇艺也 在尝试,但成本上的压力会很大,目前还无法达到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电影消费的空间正在逐步扩大,但是与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电影产品消费市场相 比,我国电影产品消费市场还很弱小,尤其是基于电影版权的后电影市场开发方面十分薄弱,还需要进一
步的培育和发展。
三、主要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研分析与实证研究,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流观影人群消费特征具有普遍 性,表现在:第一,观影群体普遍高学历,有着较强的文化消费能力和需求,消费观念深受当今大环境的 影响。第二,观影动机呈娱乐化倾向,他们从中能获得放松身心的满足感,并期望通过电影来维系周围人
群的亲密关系。第三,网络、影院、电视是主流观影渠道,尤其是互联网内容的免费性和即时性,使得以 80后、90后为主的电影观众对其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无论是获取影片信息、还是观看、分享电影,互 联网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第四,由于国内平均票价较高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票价折扣对这一消费人群 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加剧了影院之间的竞争压力。第五,故事情节、视听效果、题材类型是主流观众选 择电影的最主要的参考因素,反映出一定的观影审美情趣;但追求观影气氛、视听享受、最新影片的新鲜 感等因素以及是否具有话题性,则促使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动力。第六,口碑的影响力在主流观众 中愈加凸显,对影片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开高走”是口碑电影的典型特征;第七,尽管主流观影 群体的生活碎片化特征明显,但更倾向于利用整块时间看电影,并且对预告片、片花等相关视频关注度提 升。
此外,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珠三角地区80后、90后这一主流观影人群在消费特征上也表现出了一定 的地域性:一是由于珠三角地区是国内最早开放的经济圈,经济相对成熟,因此在年龄层上,珠三角地区 主流观影人群呈现更加年轻化的趋势,85后才是主流观影人群,00后开始凸显力量。二是作为岭南文化 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粤语电影,香港电影在其市场中始终保留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电影市场日益繁荣和电影产业不断成熟的当下,电影的商品属性不断凸显。无疑,作为文化产品 其有自身特殊的规律,但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说电影产业与其他产业又有很多共通之处。因此也必然可以 对电影产做出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通空间链等各方面的考察。
因此我们认为在对电影文本本身的研究之外,通过对特定主流观影群体的消费特征进行数据收集、观
察分析,必然也会为电影的生产、创作乃至未来电影市场的预期提供新的角度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 考。
参考文献
[1】 珠三角人口超载,越秀密度全球第四.[N].广州日报,2014-5-8.
[2】 朱旭辉,荆丽娜,逯杉楠.从电影票房看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影市场,2014(03): 24.
[3] 左璐.热门电影消费文化特征分析——以电影《人再囿途之泰圆》为例
[4] 阳翼,关昱,徐扬.“80后”与“90后”电影大片消费偏好比较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l
。(06).、~[5】 阳翼,朱筠丽,万依柳.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报),2012(01).
[6】 刘杰玲,阳翼.“80后”与“90后”对电影大片消费的市场细分及对营销策略的影响[J].中国电影 市场,2012(06).
[7】 厉国刚,杨云.关于大学生观看电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的调查分析[J].东南传播,2008(09). 【8] 杨银娟.图式的竞争:珠三角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的解读及对本国文化的认同研究[J].国际新闻界,677
2013(11).
[9】 何镇飚,卢林琪.大学生观影的媒介依赖、习惯与行为研究——以华莱坞的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10]郑宜庸.观影动机对观影心理的影响一一兼论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02).
[11]侯永翔,董禹含.大学生电影消费者信息搜索的特点[J].青年记者,2011(01). [12]王涛.“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J].电影文学,2009(23):5.
作者简介:
胡刘斌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宗祖盼系深圳大学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本文系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项目“80、90后观众观影行为与偏好研究”阶段性成果。
8.新妈妈育儿心得 篇八
每天和宝宝有半个小时的普通话交流时间,其中会讲故事和读儿歌给宝宝听,希望能慢慢培养宝宝的听力,还有眼神交流。
现在天气好转准备带宝宝去游泳馆游泳,锻炼宝宝身体,开发宝宝智力,坚持在家洗澡开空调给宝宝洗澡前运动身体,洗澡后抚触身体。
尽量多与新生儿妈妈交流带宝宝的经验,观察宝宝身体状况,让宝宝吃好,穿好,睡好。
宝宝听音乐较少,时间不均匀合理,现在开始要记得每天合理播放轻音乐。
坚持让宝宝养成良好习惯,快点把打印机的数据线拿来桂林,就可以在家里把带宝宝做的功课打印出来了。
9.“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 篇九
摘要: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高校廉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体师生内化廉政知识、提升廉政素养、塑造廉政人格的过程。目前,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思想认识相对肤浅、形式主义大量存在、活动主题一般化、实际覆盖面不广等突出问题,需要加强校园文化与舆论宣传、提高廉洁文化的影响力、强化学生组织及管理部门的基层领导作用、建立健全校园廉洁文化长效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新路,为推进高校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廉洁文化建设 必要性 高校 对策
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近几年已经进入教育体制改革深化阶段,高校改革的同时,中央赋予高校越来越多的权利,尤其是在招生、基建、财务等方面自主权越来越大。在赋予高校更多权利的同时,忽视法律监督和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原本教书育人的“象牙塔”成为滋生腐败的高发区。2014年以来,中央加大反腐力度,高校腐败问题被不断曝光,多大11位高校领导因腐败落马。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加强高校反腐倡廉教育,还高校纯洁,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是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和传播思想以及文化创新的重要责任,对高校来讲,拥有一支廉洁自律的党政领导,不仅能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形象,而且能给所培养的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实践表明高校一旦发生腐败行为,不仅影响高等学校发挥教化育人的功能,更会给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学校发展计划。反腐倡廉工作能否在学校深入推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培养计划能否全面贯彻,关系到目前正在推进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深改阶段,改革过程中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在自主招生和基建工程方面,而这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实践证明,在没有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监督措施“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之前,本是“象牙塔”的高等学校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发生在招生过程中,不仅影响教育系统的形象,更关系到每个公民应享有的教育公平。高校反腐是防止高校滥用招生权利,保证每个公民公平、公正享受教育权利。只有完善制度反腐,让学校权利运行在阳光下,遏制滋生腐败的温床,才能保证党的教育政策落实到实处。
(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的先锋队,始终代表工人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将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党建的基本任务。加强党政工作人员的廉洁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保持中国中产党的战斗力,不能在利益面前冲昏头脑。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详细明确高校党组织人员行为规范,确定“不准”行为名单,把自己的权利规定
在行为准则规定的范围内,以敬畏之心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从制度上把党政人员的权利关进笼子里,使其不敢越过权利的“红线”。高校党建始终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从严治党,履行高校党委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责任主体,保持党委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校园文化先进性与否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学校反腐倡廉建设是建设高校先进文化的核心要求。在高校内推广防腐倡廉文化,加强党政人员以及学生反腐倡廉文化教育工作,对净化校园文化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人们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同学们多元发展。但实际上,高校某些人员亡故党纪国法,铤而走险,贪污受贿,不但给校园先进文化建设蒙上了阴影,同时也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自律精神的必要方式
高校每年都在给国家输送优质人力资源,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校老师的一举一行对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等学校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腐败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精华学生们的精神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实际中,高校往往在招生过程中发生腐败,这不仅仅浪费国家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资源的效益,而且影响教育公平公正。因此加大高校反腐力度,推进反腐倡廉文化进校园建设工作,对提高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资源的效率,提高学生们自律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现状与不足
自中共中央倡导“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得到了各个高校的积极响应。然而在活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学校学生对廉洁文化的认识相对肤浅、工作体制不完善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活动的效果与意义。
(一)思想上:对廉洁文化的认识相对肤浅
判断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效果如何,以下有几个指标,大学生对廉洁文化的自我认识,做人做事是否有廉洁思想、廉洁品质是否形成等几个方面,但是据有关统计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廉洁文化教育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对廉洁文化教育的认识还十分模糊,甚至可以说对廉洁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有的大学认为不廉洁、贪污腐败是看那些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做的违法的事情,简单地把廉洁与权利、地位相联系,认为学生根本没有腐败的前提和条件,不廉洁行为与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完全认识到其中的目的与意义,就不可能做到坚决执行。廉洁文化教育达不到原本意义与目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相关人员、学生,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廉洁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青少年来说,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到目前为止,中央新闻曝光腐败案例几乎都是成年人,特别是重要领导干部,学生本身无权无势无钱,腐败问题几乎与青少年无关,因此没有必要讲廉洁教育。而且还有人认为现在对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为时过早,教育部门、学校个别领导,特别是部分家长尤其担心如果在学校进行廉洁教育活动将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个别家长的这种认识,使得廉洁文
化教育成为了应付式教育,没有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也使学校师生缺乏参与或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对廉洁文化认识肤浅将严重影响到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效果。
(二)执行上:形式主义大量存在,工作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领导机制还不够完善,形式主义大量存在,工作机制也不够科学。廉洁文化进校园与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效果,学校与企业、机关、社区等相关部门在廉政文化教育上的联系缺乏相关性,甚至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存在相互抵触的情况。比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廉洁、公平、正义的正面宣传,但是有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灌输人情世故、权力至上等传统、与学校宣传相反的观念。同时,有些学校对廉洁文化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廉洁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脱节。因此,如何有机协调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将关系到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评价体系,难以对活动效果进行量化衡量。由于缺乏监督检查的客观标准,这也让活动的执行大打折扣。因此,在执行上,由于形式主义的大量存在,将影响活动的预期效果。
(三)内容上:活动主题一般化,廉洁文化教育的影响力有待增强
教育活动本身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廉洁教育也是如此,这是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但是我们很多工作者对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缺乏耐心,想着只通过一两个活动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学校相关部门在组织廉洁文化教育宣传活动的时候,存在活动形式单
一、主题活动一般化、缺乏特色、内容呆板等困境,因此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内容上,应不断丰富廉洁文化教育的活动方式,使其影响力不断增强。
(四)范围上:实际覆盖面不广,教育重视不够
一直以来国家都很重视对大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国大中小学生廉洁教育全面铺开,但是在学校层面,尤其是高校,由于学校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导致各高校对廉洁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高校很多教师为了单纯的教育指标,把学生成绩搞上去为中心,对廉洁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大多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的来执行党和国家的号召,并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这个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也没有从廉洁文化教育对中国未来廉政的高度和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多老师们只是主观上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廉洁文化作为德育思想对学生们的重要性,没有将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长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对待,更没有把廉洁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来研究。因此,在范围上,由于各大中小学校对廉洁文化教育活动只是形式上的宣传和表面上的应付,导致该教育活动实际覆盖面不广,对其教育重视不够。
三、推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方针的重要举措,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廉洁守信的思想品质,营造浓厚和谐的廉洁文化氛围,推动廉洁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加强实效性 的探索,推动高校廉洁文化发展。
(一)加强校园文化与舆论宣传,建立和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且这种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因此加强校园廉洁文化与舆论宣传,建立和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形成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是高校廉政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廉洁文化教育。一是举办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艺术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主题辩论赛、团日活动、反腐倡廉主题电影等等,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廉洁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师生对廉洁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二是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载体功能,建立浓厚和谐的廉洁文化氛围。常见的校园媒体包括传统的报纸期刊、宣传栏、横幅标语、书画展、手机报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QQ等为大众喜爱的新媒体展开宣传。高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崇高思想品质的圣地,在高校展开广泛而持久的文化教育与宣传,通过无声、无形的感染力与渗透力来营造和谐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行政、廉洁自律的舆论风尚,形成全校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二)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廉洁文化的影响力
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推动廉洁文化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与性格特征,立足实际,坚持廉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注重教育成果的实在性,从而提升廉洁文化的影响力。其一,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文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其二,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高校思想品德课、形式政策课、主题班会课、特色活动等,有目的、分步骤地向学生传播廉洁思想廉洁文化,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刻感受到廉洁文化的存在。其三,树立廉洁模范,弘扬学习廉洁文化的道德风尚。充分挖掘校园廉洁事迹及其他廉洁文化资源,弘扬社会正气,引导师生感受身边的廉洁文化,向廉洁楷模学习。其四,要实现廉洁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廉洁文化教育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廉洁文化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三)强化学生组织及管理部门的基层领导作用
强化学生组织及管理部门的基层领导作用既要使高校、院系及班级的管理公开透明化,又要保障考核制度与奖励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在班级集体建设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主题班会活动等,使高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班级风尚与崇尚廉洁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发挥班委会、党团支部及其他学生组织的基层领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党团支部、班委会、及其他学生组织,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对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学生干部的选拔,发挥先进个人及集体的模范带头作用。班委会、党团支部及其他学生组织都应该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团思想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展开廉洁文化建设活动。高校应以党团思想为核心及指导原则,做到公开、透明,保障公平、公正,更好的充当桥梁及纽带,把广大师生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建立健全校园廉洁文化长效运行机制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加强物质条件与经费保障机制建设。高校廉洁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经费支撑,在经费投入方面,要立
足高校实际发展情况,结合高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进行经费投入,做到在廉洁文化教育过程中,文化设施建设及开展廉洁教育活动的经费及时到位,为廉洁文化教育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其二,强化领导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由高校党委统一进行领导,思想政治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各担其责,纪检监察组织统一协调,高校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领导及工作体制机制。其三,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要研究、探索、实施廉洁教育考评,并纳入高校教师、学生、职工的考评体系。要加强对高校教职工的岗位绩效考核,实现对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多方位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不断调动和激发高校师生参与廉洁教育的主动与创造性。
参考文献
10.“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 篇十
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 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改革的深入。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可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来形成对贫困生的帮扶体系,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关键词: 贫困生;经济资助;人文关怀;素质拓展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Aid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 Large groups of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On background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ork on pover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of our school aid situ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by establishing aid syste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upport,spiritual care and capacity-building,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Key words: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financial Assistance;humanistic care;qua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电力学院一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除了通过“奖、贷、助、补、减”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体系来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提高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构建出“资困、励志、素拓”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经济资助
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我校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多项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并举的贫困生就学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以及冬令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新生“绿色通道”等。同时,学校还努力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无偿援助,动员有名望的专家、校友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助学金,多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目前我校已拥有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艾默生过程控制奖学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金、上海市红十字会助学金、南汇电信局帮困助学金、电力电子暨电院电气帮困助学金、新中环保励志助学金、甬协帮困助学金、绿叶助学金等,部分单位和组织在经济帮困的同时,还开放一些岗位让贫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见习。另外,我校还建立起了全国首家高校“爱心银行”,旨在为发生短期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自由定息的贷款,以缓解一些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学生向银行最高借款额可达500元。
实践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上述政策和措施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解除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思想负担,专心学习。至今,我校没有一个同学因为经济困难而在学习上、政治上掉队。人文关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2因此,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经济资助的[]
层面,应立足于贫困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对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完善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健全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强化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心怀感恩、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和价值取向。
2.1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调查显示,“贫困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心理现象”[3]。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都开始重视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以上的高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我校早在2002年就建立起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中心逐步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即构建起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形成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二级学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网络体系。在这种模式中,针对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交往和就业中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我校依托三级心理健康教工作的网络,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每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普测后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群进行筛查跟踪并开展定期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全校选修课,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朋辈辅导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期间举办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播映心理影片、评选校“阳光大使”、组织心理剧展演、建设心理走廊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③建立心理健康网。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范围。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与辅导,有效地解决和解除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提高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事例大大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恶性事故也未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稳定。
2.2 “感恩·励志·奉献”教育
中华民族感恩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等古训,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基础,是每一个自强者立足社会的基石。我们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将感恩之心化为日常行动,使对贫困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我校历来非常重视“感恩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学校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始终。具体来说,①在实践教育方面,我校学生处每年在新生中开展“六个一”主题教育,感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感恩父母,“与父母做一次交流,牢记他们的期望与建议”,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不辜负
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饮水思源,母亲节前后开展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以及开展“亲情·友情·师恩—征文及摄影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学校、感恩社会。针对毕业生,每年开展“成长思源 毕业思进”系列教育活动,对毕业生开展思源感恩、走向职场、党员教育以及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旨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激励广大毕业生切实做到“铭记师长教诲,肩负时代使命,谨记电院校训,服务国家社会”。以活动为载体的感恩教育,充分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滴当中学会感恩,全校营造出了和谐的感恩教育氛围。②在济困助学方面,在党和国家对济困助学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贫困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享受到了资助的情况下,学校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组织开展捐赠仪式、贫困生座谈会、走访贫困生宿舍等方式,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唤起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步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真正达到帮扶之意。在这方面二级学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如能环学院的传统项目,与受资助学生签订《互助协议》,即通过签订这份“道德协议”的形式来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素质拓展
受到经济条件和地域等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阅历不足,素质、技能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情况,这些缺陷制约着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择业就业。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贫困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贫困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并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就业搭建平台”。上海电力学院秉承“授之以渔”的资助理念,创新性地成立了大学生项目化运行中心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
3.1 “项目化”促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项目化运行中心已先后创建了一大批校级和院级校园品牌项目和建设项目。中心通过“发布指南→项目计划→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总结评价”的一整套运作体系,充分鼓励学生围绕学校的主题教育,积极创新,竞争立项,人人争做“项目负责人”和“小干部”。校级品牌如“导师制”、“环保周”、“师生体育节”、“95598”热线、“学长制”、“值周班长”、“电之月”、“JA国际青年成就”、“早自习小贴士”、“党员之家”、“爱心银行”、“学子讲堂”、“谈心坊”、“英语沙龙”等项目,都已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影
响较大、参与度极高的优秀学生项目。仅去年,全校就有二百多个班级参与到了项目化活动中,参与学生高达1万余人次。
大学生利用项目化这个平等参与的锻炼平台,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极大地激发了个人潜能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校项目化工作的成功经验被新闻媒体报道多达30余次,其规范的学生工作项目运作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3.2 “校中校”拓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是我校首创的一个“校中校”,学校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挑选校内外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大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定期举办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大学生新生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体育健身节、大学生科技节、一二·九歌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等等。
目前,学校已形成统一、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认证体系,按照培养计划,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校园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结束语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索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我校助困工作者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EB/OL].http:///edoas/website18/71/info***1.htm.2009年8月6日
[2]
【“妈妈研究生”成高校新人群】推荐阅读:
中国高校的研究生现状08-02
高校内部审计研究06-29
高校安全教育研究09-23
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07-26
福建省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06-11
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08-22
高校工程技术研究评审会讲话06-15
高校党的建设的研究论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