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及练习题

2024-09-15

阅读文言文及练习题(精选7篇)

1.阅读文言文及练习题 篇一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及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

1、解释加粗词语。

①饶子甘酸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此得及前源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魏武行役,失汲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武”指的是“曹操”,他是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写出1—2个关于他的故事的题目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赋予了“望梅止渴”新的意义。你知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到达

2、①(有一次)魏武帝带着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②士兵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意对即可)

3、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煮酒论英雄;割发代首;赤脚迎祢衡

4、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意对即可)

2.阅读文言文及练习题 篇二

一、命题规律

1.选材方面。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Ⅱ的文言文阅读分别选自《宋史·孙傅传》《北史·来护儿传》, 可见其多从二十四史里选文, 人物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和勇敢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等。省命题的地方试卷只有广东卷、四川卷的文言文选文与全国卷风格相近, 其他试卷多将目光投向古代文人文集, 体裁有碑志、书信、赠序、杂议等, 如安徽卷的清代王士禛的《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重庆卷的元代揭傒斯的《赠医者汤伯高序》, 福建卷的清代方苞的《与王昆绳书》等, 内容范围更为广泛, 专业人士的技艺、个人的理想追求等都有所涉及。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选文, 可能会继续坚持正史传记文的取向。

2.考点方面。

2014、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Ⅰ、Ⅱ 的文言文试题与2013年相比, 有两大变化:一是2014年将筛选信息题改为断句题, 二是2015年将文言实词题换成了文化常识题。对文意的分析与概括、翻译文中画线语句两类题仍保持不变。此外, 2015年地方试卷涉及的考点还有文言虚词 (安徽卷、广东卷、山东卷) 、筛选信息 (福建卷、天津卷)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四川卷、广东卷、江苏卷) 等。值得关注的是, 除全国新课标卷外, 其他试卷都考查了文言实词。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考点仍有变化的可能, 无论对实词的考查是否单独命题, 对文言文的学习都应该以实词为重点, 毕竟翻译、文意的分析概括等, 都必须以实词的理解为基础。

3.题型方面。

对实词、虚词、断句、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的考查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对翻译、归纳内容要点的考查等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一般为20分左右。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 考查涉及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语气、古代文化常识等, 重点突出对实词的理解, 特别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等。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综合性最强、涉及内容最多的一类试题, 多为四选一的选择题, 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简答题是近两年出现的新题型, 不排除未来被全国新课标卷采用的可能。

【真题回顾】 (2015 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 完成后面试题。

卢象昇, 宜兴人。象昇虽文士, 善射, 娴将略。 () 六年, 贼流入, 据西山, 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 围冷水村, 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 身先士卒, 与贼格斗, 刃及鞍勿顾, 失马即步战。逐贼崖, 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 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 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 不可犯。”

(十年) 九月, 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 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 誓师及郊。当是时, 嗣昌、起潜注主和议。象昇闻之, 顿足叹曰:“予受国恩, 恨不得死所, 有如万分一不幸, 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 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 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 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 实不及二万。顺义。

清兵南下, 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 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 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 距贾庄五十里, 象昇遣廷麟往乞援, 不应。师至蒿水桥, 遇清兵。象昇将中军, 大威帅左, 国柱帅右, 遂战。旦日, 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 呼声动天, 自辰迄未, 炮尽矢穷。奋身斗, 后骑皆进, 手击杀数十人, 身中四矢三刃, 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 奇士也。散家财, 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 巡抚王梦尹以扰。象昇上疏救, 不得, 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 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射, 将略娴:熟习

B.逐贼崖危:高峻

C.天下援兵督:督促

D.顺义次:驻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多义词 (次、娴、督) 和古今异义词 (危, 古代常用义为“高峻”, 现代常用义为“危险”) 。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进行推导, C项“督天下援兵”中的“督”字, 根据其宾语“天下援兵”, 并结合下文的 “象昇名督天下兵, 实不及二万”, 可以确定, 其确切的意义是“统率、指挥”。

【答案】C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①为 ②且 ③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考查范围在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之内, 突出对“为、而、以”等较为活跃、常见虚词的考查。解题时要将具体虚词放入句中, 结合句意、语法结构等进行判断。①中“事”与“挠”是被动关系, 应该填写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 “为”;② 句中 “惧众之残其尸”与“伏其上”是前后相承的, 应该填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而”;③ 句中 “背负二十四矢”是“死”的原因, 应该填可以表示原因的介词“以”。

【答案】B

3.下列文句中,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涉及对句子结构、意义、虚词等的理解, 综合性较强。解题时要注意理解句意、结构, 借助句中虚词等。根据句子结构, “用矣”是一个省略句, 即“一旦被任用”, 应该单独成句, 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然后, 比较A、B两项, “要之”与“亦”关系紧密, 不能断开, 从句意来看, “人实为之要之”难以讲通。

【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 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 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 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 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 仍然奋勇杀敌, 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 在驿站受到围攻, 卢象昇赶去救援, 但未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侧重于对核心人物相关事件的分析及其性格品质的概括等。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与原文对应内容进行仔细对照。D项中的“在驿站受到围攻, 卢象昇赶去救援, 但未成功”错, 与之对应的原文内容是“象昇上疏救, 不得, 弘文卒遣戍”, 卢象昇“救”的方式是“上书”而不是“赶去”。

【答案】D

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象昇麾兵疾战, 呼声动天, 自辰迄未, 炮尽矢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涉及对实词、虚词、句子结构的理解等, 综合性强。解题时可采用“对译”的方法, 注意对关键实词的理解翻译。①句, 麾, 指挥;迄, 到;穷, 用完。②句, 惜, 对……感到惋惜;多, 称赞。

【答案】① 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 (战场上) 呼声震天动地, 从早晨一直到晚上, 炮药用完了, 箭射完了。②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个原因惋惜弘文而称赞卢象昇。

(2) 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 请根据文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着眼于对卢象昇“失败”原因的筛选、分析, 命题点比较集中。试题指明的对象是“为什么会兵败”, 要求是“根据文本分析”。首先回读文本, 找到相关内容, 即文章二、三段叙述的与作战失败相关的内容, 如“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名督天下兵, 实不及二万”“往乞援, 不应”等。然后, 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整合, 表述为简明的答案。

【答案】①没有得到支援 (象昇遣廷麟往乞援, 不应) ;②兵力不足 (象昇名督天下兵, 实不及二万) ;③敌军势大 (骑数万环之三匝) 。

(拓展题目)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方剑, 皇帝御用的宝剑, 持有尚方宝剑的大臣, 具有先斩后奏等代表皇权的权力。

B.庙号, 皇帝死后, 在太庙立祠供奉时起的名号, 如汉高祖、文中的“崇祯”等。

C.驿, 驿站, 指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D.畿辅, 畿指京畿, 辅指京城附近起辅卫作用的郡邑, 如汉代的三辅, 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涉及古代器物、宗法、信息传递、地理等方面的文化常识。解题时要调动平时的积累, 结合文意进行理解。B项的 “崇祯”是皇帝的年号。

【答案】B

【参考译文】卢象昇, 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 但善于射箭, 熟习用兵之策。 (崇祯) 六年, 贼兵涌入京师郊区, 占领了西山, 象昇击退了他们。贼兵逃回西山, 围困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 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 都身先士卒, 跟贼兵格斗时, 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 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他在险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 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 象昇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贼兵惊骇逃走了, 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 谁撞上谁死, 不可碰他。”

(十年) 九月, 清兵驻扎牛兰。 (庄烈帝) 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进京保卫京师, 赐卢象昇尚方宝剑, 让他指挥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象昇身披麻衣, 脚穿草鞋, 到京城郊外誓师。这个时候, 嗣昌、起潜主张与敌人议和。象昇得知后, 跺着脚感慨地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 只恨不能死得其所, 假如有万分之一的不幸, 我宁愿为国家捐躯断头。”于是下定决心作战。但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 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象昇指挥, 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起潜。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 实际上统率的兵不到两万人, 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 分兵三路……象昇统领剩下的士兵, 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 象昇进兵到了巨鹿的贾庄。 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 离贾庄只五十里, 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 起潜不答应。 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清兵。 象昇带领中路部队, 大威率领左路部队, 国柱率领右路部队, 与清兵展开激战。 第二天, 清兵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几重。 象昇指挥部队奋力作战, (战场上) 呼声震天动地, 从早晨一直到晚上, 弹药完了, 箭也射完了。象昇挺身而出进行搏斗, 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 象昇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 身上中了四箭, 挨了三刀, 于是倒了下去。 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 就趴在他的身体上边, 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 死掉了, 整个部队都覆灭了。

侯弘文, 是位奇士, 他散发家中的财产, 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 巡抚王梦尹以其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书救援, 没有成功, 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个原因惋惜弘文而称赞卢象昇。

称赞这样说:危亡混乱的时代, 并不是缺乏人才, 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即使任用了, 或限制他而把他驱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 实在是人为的, 终究也是天意吧。

【备考指导】

一、文言实词——重视积累, 学会推断

1.重视积累。

(1) 积累高中必修教材里的文言文注释里的实词, 重点是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2) 积累考试题、训练题中文言文选段里的实词, 分类摘抄到笔记本里, 时常翻看温习。

2.学会推断。

(1) 借助实例, 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选段虽然出自课外, 但所考查的实词大部分都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课内例句, 来推断高考文段中实词的含义。如2015年重庆卷第7 题“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中的“容”字, 参照《离骚》中“竞周容以为度”, 可确认将其释义为“容纳”是正确的。

(2) 借助语境, 推断词义。解答实词类试题, 要把实词放在具体的句子、段落中, 根据相关词语、句子, 理解其语境意义。如2015年福建卷第2题“向人索衣食”中的“索”, 其状语是“向人”, 其宾语是“衣食”, 根据“乃终岁仆仆”的语境, 应该将其解释为“索要”“求取”。

(3) 借助成语, 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文言词义。如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4题, 将“数犯法, 交通贵戚, 吏莫敢绳, 凑按治, 杖杀之, 远近称伏”中的 “数”解释为 “屡次”, 将“绳”解释为“制裁”, 根据成语“数见不鲜”“绳之以法”, 再结合文意, 很快就能判断出两者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文化常识——分类整理, 突出重点

1.突出礼俗文化。

文化常识内容多而繁杂, 我们可以分类归纳记忆, 如职官、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器物、历法、刑法、音乐等。分类识记一些经常出现在文言文里的文化常识, 适当突出“礼俗文化”这个重点。

(1) 祭祀类。

① 牺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 体全为“牲”。

②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 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③少牢:诸侯祭祀时只有羊、猪, 没有牛, 称为“少牢”。

④斋戒:古人在祭祀或典礼前, 要沐浴、更衣、独居, 戒其嗜欲, 以示心地虔敬, 这些活动叫“斋戒”。

(2) 社交类。

①冠礼:古代男子成年 (二十岁) 时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 由父亲主持, 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②稽首:行礼时, 施礼者屈膝跪地, 左手按右手, 拱手于地, 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手在膝前, 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③再拜:先后拜两次, 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 以表示敬意。

④顿首:古时的一种拜礼, 俗称叩头。行礼时, 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

⑤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 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 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 以右为尊。

(3) 科举类。

①童生试:也称“童试”, 是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才) 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称“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 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为在秋天八月份举行, 故又称“秋闱 (闱, 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 正榜所取的称“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 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④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实际上, 皇帝有时会委派大臣主持殿试, 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第一名称“状元 (鼎元) ”, 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 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2.准确理解, 避免差错。

高考考查的大都是古代文言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常识, 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忆理解。如谥号 (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 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如文帝、武帝、哀帝、炀帝) , 庙号 (在皇帝死后, 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宗等) , 年号 (纪年的名称, 亦是帝王用的, 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等。

三、文言虚词——学会辨析, 巧用方法

1.分析语法结构。

与实词相比, 虚词多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 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 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先生姓梁氏, 讳熙, 字曰缉, 皙次别号也。先生生世族, 幼不喜纨绔习, 读书好古, 视声利蔑如也。

“皙次其别号也”是个判断句, 谓语是判断动词“是”, 主语是“皙次”, 宾语是“别号”, “其”作“别号”的定语,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其”是代词, 可译为“他的”。“纨绔习”作“喜”的宾语, 是个偏正结构的短语, 根据这一点可以推断“之”是结构助词, 可译为“的”。

2.语境推断法。

本着“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 可将虚词放在句中, 根据相关文句的含义辨析虚词。

例如: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 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在“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的语境中, “于”引出动作的对象, 可翻译成“向”;“其谁可而为之”中“谁”是主语, “其”作助词, 可译为“那么”。

3.比较确认法。

比较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 。如“今事有急, 幸来告良” (《鸿门宴》) 中的“故”是连词, 表因果关系, 而“睥睨, 久立与其客语” (《魏公子列传》) 中的“故”是副词, 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4.词义验证法。

识记了常见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其代入句中, 找出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薄” (《孔雀东南飞》) 中的“何”字, 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 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 译为“怎么”“什么”“多么”等;③通“呵”, “喝问”;④复音虚词, “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 就不难确定“副词, 怎么”这个用法和义项了。

四、文言断句——读懂大意, 断句有据

读懂大意是断句的前提, 切不可在不通句意的情况下进行断句。断句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1.依据词性。

依据某一类词通常所在的位置来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 那么它的前面一般要断句;如果作宾语, 那么它的后面一般要断句。如果两个名词 (特别是相同的) 在一起, 那它们中间一般要断句。

2.依据对话。

依据“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 进行断句。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 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 应根据上下文分清问者、答者, 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试题中这种例子并不多, 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3.依据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 它们的前或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 就是借助于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 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 因而运用虚词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常见的情况有:①句首语气词和表谦敬的副词前面可断句, 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②句首关联词前面多可断句, 如苟、纵、是故、遂、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③句末语气词后面可断句, 如也、矣、耶、哉、乎、欤、焉、兮、耳、而已等。④句中虚词前后多不能断开, 如于、为、则、而、以等。

4.依据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 如“……者”“…… 也”等。反问句, 如 “不亦……乎”“孰与…… 乎”“其…… 乎”“安…… 哉”“何……为”等。被动句式, 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 如“如……何”“况……乎”“何 (以) ……为”等。但是, 在文言文中常常会有省略的情况, 因此, 我们必须依据语境补出被省略的内容, 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文句翻译——对译实词, 关注句式

1.对译实词。

(1) 对译法。将文言文里的实词, 翻译为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这是翻译实词最基本的方法, 采用对译法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逐字翻译, 字字落实;二是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转化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三是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时, 尽可能用上原来的单音节词。

如2015年四川卷第10 题要求翻译的句子:然积一勺以成江河, 累微尘以崇峻极, 匪志匪勤, 理无由济也。

句中的实词可采用对译法来翻译:积——积聚, 成——成为, 累——堆集, 微——细微, 尘———尘土, 峻——高峻, 志——立志, 勤——勤奋, 理—— (按) 道理, 无——没有, 由——办法, 济——成功。参考答案: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 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高峻的山更高, 不立志, 不勤奋, 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2) 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特别是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等, 翻译时照搬即可。如2015年天津卷第13题“如木鸢机关备具, 与木车马等, 则遂飞不集”一句, 可译为“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 和木车马相同, 就会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木鸢”“木车马”等专有名词, 就没有必要翻译。

(3) 增补法。遇到词语活用的情况时, 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2015年福建卷第5题的“岩居而川观, 无一事系其心”, 译为“在山岩上居住, 在河岸边观水, 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岩”“川”都是名词作状语, 可译为“在山岩上 (居住) ”“在河边 (观景) ”, 这里的“在……上”“在……边”则是必须增补的内容。意动用法, 翻译时增补表示意动的词语“把……看作”;使动用法, 则增补表示使动的词语“使”。

2.句式翻译。

(1) 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 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 使译句畅达, 这是翻译文言特殊句式的最基本的方法。

翻译时, 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 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 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被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 应译为“寻求 (寻找) 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 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 应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 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⑥“……为……所”表示被动, 要将其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式。⑦“……者, ……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要将其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式。

如:2015 年湖南卷第9 题要求翻译的句子:使为子孙而为之, 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不能我救”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翻译时需要将其调整为正常语序。另外, 两个“为”字, 第一个是介词, “为了”, 第二个是动词, “做”。参考答案: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 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2) 补充法。在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时, 会发现类似于现代汉语的“成分残缺”的情况, 我们称之为“成分省略”, 翻译时, 要将其补充出来。

如:2015年天津卷第13 题要求翻译的句子:般为断一手, 其日吴中大雨。

句中的省略需要补充的有“般为 (之) 断一手”。另外, “大雨”是名词用作动词, 词意也需要适当补充。参考答案:鲁班为他们砍断 (木人) 一只手, 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六、筛选信息——判明性质, 识别错项

“筛选文中的信息”在高考中表现为一种定向的考查, 往往是题干提出明确的筛选条件, 选择文中若干文句, 组成四个选项, 要求考生选择能够完全满足题干要求的选项。从近年来高考的实际情况看, 筛选信息题表现出以人物个性为核心的特点,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体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1.审清题干, 明确方向。

题干是筛选信息的“纲”, 明确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前提。审清题干就是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怎么样”等。明白了这些问题, 就有了明确的筛选方向。如2015年天津卷第11题, “下列句子分编四组, 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解题时要牢记 “鲁班”“技艺高超”两个条件。

2.判明性质, 识别错项。

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括的概念表述出来的, 而命题者所列选项又多为具体事实的叙述, 这就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 由此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2015年天津卷第11 题,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是说墨子打退了鲁班的进攻, “机关为须臾间, 不能远过三日”是说木鸢飞行不超过三日的原因, 两句都不能满足题干要求。

七、分析概括——题文对照, 还原细节

分析概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能对文章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类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是以误扰正、以假乱真, 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 “题文对照”的策略, 即将每个选项都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域, 找到每一处内容的信息源, 尤其要重视细节, 仔细对照, 看有无曲解文意。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有:

1.曲解文意。

利用文中较难理解的词句, 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 这是分析概括题选项的主要错误类型。解题时, 要先找到原句, 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 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

如: (2015年广东卷) 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 在驿站受到围攻, 卢象昇赶去救援, 但未成功。

“卢象昇赶去救援”一句曲解了文意, 原文说的是卢象昇上书解救侯弘文, 但没有成功。

2.无中生有。

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 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 要留意相关的细节, 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如: (2015 年安徽卷) 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 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 视民如子, 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原文说的是“先生独淡泊宁静, 下直辄焚香扫地, 晏坐终日, 如退院僧”, 说明他喜“淡泊宁静”, 而皇帝当时“方重言路, 台省官皆矫尾厉角, 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文中并没有说梁熙“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所以“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属于无中生有。

3.错位嫁接。

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理清文段所涉及的人物、事件, 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 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的情况, 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如: (2015 年江苏卷) 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 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 苏轼感到很悲伤, 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根据原文可知, 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的说法犯了错位嫁接的错误, 原文最后说的是“而宪来求铭”, 意思是欧阳宪请张耒写铭文。

4.以偏概全。

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 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 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 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如: (2014年湖北卷)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 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 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 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中吴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件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 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八、归纳要点——圈点素材, 分条概括

归纳要点题, 涉及“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筛选文中信息”等考点。解题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审清题意, 弄清试题要求, 包括对象、范围等;二是根据题干设定的问题, 回读原文, 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素材;三是从不同的角度, 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 分条写出答案。

3.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篇三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①聂政母前,奉黄金百溢②,前为聂政母寿。聂政固谢严仲子,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③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乃遂见严仲子。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韩君之季父也,居处兵卫甚设,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④,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政姊嫈闻人有刺杀韩相者,暴其尸,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何敢来识之也?”嫈应之曰:“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⑤,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畅:敬酒,《战国策》作“觞”。②溢:即“镒”;古代重量单位,为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③甘毳(cuì):甜脆食物;毳,通“脆”。④皮面决眼:割破面皮,挖出眼珠。⑤以绝从:以免牵连别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韩相侠累有郤

郤:空隙,喻感情上的裂痕。

B.严仲子辟人

辟:避开。

C.购问莫知谁子

购:悬赏捉拿。

D.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邑:指韩国的街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因为聂政言曰

因为长句,歌以寄之

C.聂政竟不肯受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久之莫知也

填然鼓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聂政“孝悌”和“义勇”的一组是()

A.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聂政勇敢士也

B.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聂政竟不肯受也

C.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杖剑至韩

D.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

自皮面决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敢于担当。严仲子想找一个可以帮助他报仇的人,有的齐国人向严仲子推荐了聂政。在自己的母亲去世、姐姐出嫁以后,聂政果然替严仲子报了仇。

B.聂政事母甚孝。严仲子重金相托,但聂政为了奉养母亲,未能接受他的财物,即使他执意赠送。最后严仲子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才告辞离去。

C.聂政勇气过人。在不带车骑人众的情况下,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径直而入,刺杀侠累,后因寡不敌众,毁坏自己的面容,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

D.聂政的姐姐性情刚烈。她知道弟弟是为知己而死,而且是为了避免牵连姐姐才毁坏面容躯体的,所以毫不讳言死者身份,后因过度哀伤死在弟弟身旁。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

(2)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参考答案

1.D(古同“悒”,愁闷不安)

2.B(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介词,对,向;第二个,动词,写。C项,副词,最终。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

3.A(A项第一句是说“给母亲的供养还算齐备,为了给母亲养老送终,不敢接受您的恩赐”,表现其“孝悌”;第二句是通过齐人之口侧面表现其“义勇”。B项是说因母在和姐未嫁,聂政没有接受严仲子的厚礼,表现其“孝悌”。C项第二句是说他怎样到韩国,不能表现其“义勇”。D项第二句写他“割破面皮,挖出眼珠”,是担心牵连姐姐,表现其“悌”,这种行为虽“勇”,但不属“义勇”)

4.A(文中并未提到聂政刺死韩相侠累为严仲子报仇)

5.(1)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义甚高”,很重义气;“进”,献;“粗粝”,指买粗粮;“欢”,朋友;“求望”,索求和指望)

(2)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却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固”,本来;“乃”,却;“重”,重重地;“自刑”,自行毁坏面容躯体;“其奈何”,怎么能,怎么会)

参考译文: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严仲子侍奉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福。聂政坚决谢绝严仲子,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可以在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您母亲大人买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但是严仲子最终还是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于是就见严仲子。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姐姐,)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就这样死了。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陈列着他的尸体,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你怎么敢来认尸啊?”聂嫈回答他们说:“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韩国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嫈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俗吏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①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②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五六人。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九》)

注解:①大议:朝廷集议国家大事。②乡部:机构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同产有罪劾免

坐:因为

B.去食谷马

食:食物

C.属令周密

属:通“嘱”,叮嘱,告诫

D.霸见迎劳之

劳:慰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俗吏严酷以为能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B.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上垂意于治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所问毫毛不敢有所隐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黄霸“善治”的一组是()

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

②独用宽和为名

③数下恩泽诏书

④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

⑤务耕桑,节用殖财

⑥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⑦务在成就全安长吏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⑤⑥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年轻时学习了法律,喜欢为官。管理郡中钱谷时,以廉洁闻名,后得提升,补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得到上级的赏识和属吏、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B.黄霸任扬州刺史时,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知道皇上恩泽诏书的好意,使赡鳏寡贫穷有所养,然后制定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勉励人们做好事并防止奸邪之徒。

C.黄霸曾经派属吏巡视,属吏不敢住驿站,道旁吃饭时被乌鸦夺去了肉,但机密还是泄露了。黄霸和属吏谈话时谈到此事,属吏大惊,以为黄霸知道他全部行踪,一点也不敢欺瞒。

D.黄霸从不轻易替代损伤年长的属吏。督邮欲赶走年老、耳聋的许丞,黄霸表示反对,认为许丞是廉洁的,虽然年岁大了,还能拜起送迎,应该好好帮助他,不应该让贤能的人失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

(2)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

参考答案

1.B(食,吃;“去食谷马”指不饲养吃谷物的马)

2.C(A项,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C项,第一个介词,表示“垂意”的对象,也可不译,第二个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D项,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结构,作中心语,“……的事情〈人〉”)

3.B(①“冯翊使领郡钱谷计”尚未表现出其“善治”的特点,③是皇帝的做法,与黄霸“善治”无关,⑥是有个平民恰巧发现了属吏的肉被乌鸦夺走,未表现其“善治”特点)

4.C(“机密泄露”的说法无据)

5.

(1)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无以”:无法;“书”,用信;“具为区处”:全部为其分别加以处理;“可以”,可以用来)

(2)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数”:多次;“缘”,乘〈趁〉交接之际;“绝簿书”,弃匿簿书,“相益为乱”,增加混乱)

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郡阳夏县人。黄霸年轻时学习法律,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授官侍郎谒者,因兄弟有罪受牵连被弹劾免官。以后被授官担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冯翊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其簿册清楚没有侵隐,因廉洁被称赞,被察举而升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推举担任河南太守丞。太守非常信任他,吏民都爱戴尊敬他。平庸无能的官吏把严酷的刑罚看成才能,而黄霸却只用宽厚温和的政策进行治理而出名。担任丞相长史,因为与公卿在朝廷集议国家大事,知道长信宫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犯了大不敬罪,黄霸讨好他,不检举弹劾,皇上将他们俩都委付给廷尉,囚禁在牢狱之中,应当处死。夏侯胜出狱后,重新担任谏大夫,又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皇上于是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史。当时皇上注意国家治理,多次颁发恩泽诏书,但很多官吏没有让百姓知道。黄霸为太守挑选品行好的官吏,分部宣布诏令,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好意。命驿馆、乡里治所都喂养鸡猪,以便赡养鳏寡贫弱的人。然后制订教令,设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于民间,勉励他们做好事防止奸邪之徒,以及致力农桑,节俭增财,种植树木、喂养牲畜,不喂养吃谷的马匹。黄霸曾想有所考察,于是挑选了年长廉洁的属吏并派他巡视,告诫他不要泄露出去。这一属吏出去后,不敢在驿站停留,在道旁进食时,乌鸦迅速抓取了他所要吃的肉。有个准备到郡府谈论事情的人刚好看见了,黄霸与这人谈到了这件事。过了两天这个属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看见他后欢迎并慰劳他,说:“非常辛苦!在路旁进食却被乌鸦把肉叼走。”这个属吏大惊,认为黄霸全部知道他的行踪,黄霸所询问的,这一属吏连极小的事情都不敢隐瞒。鳏寡孤独有死了而无法埋葬的,乡部用信告诉黄霸,黄霸全都为其分别加以处理,某地的大树木可以用来做棺材,某亭的猪子可以用来祭祀,下吏前去验看后发现一切都如黄霸所说。他记事的能力之强达到这种地步,吏民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方法,都称赞他神明。黄霸尽力实行教化,若有不从的,然后才使用刑罚,从不轻易替代损伤长吏。许县丞年老,犯耳聋病,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拜起送迎。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使贤能的人失望。”有的人询问他的缘由,黄霸回答说:“多次变换长吏,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弃匿簿书来盗取公物,公私所耗费用很多,这些都应当由百姓拿出,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不如以前的官吏,只是增加混乱。”黄霸靠表面宽大暗中明察得到吏民拥护,户口每年增

加,治绩为天下第一。甘露三年(前51)死去,谥号为定侯。黄霸的子孙做二千石官的有五六人。

【作者简介】

赵振威,高级教师,执教于河北省定兴第三中学。

4.文言文练习及阅读答案 篇四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 去今之墓而葬焉

B.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焉非不萧然可喜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意义。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分)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孟子辨惑》

答案:

16.【答案】D

【解析】卑:卑劣。

17.【答案】A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19.【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之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20.【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译文: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介子推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毛、狐偃、赵衰作为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奖赏狐、赵固然很泛滥了,可以责备。行赏是道理穷尽了,那么不行赏是常理。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五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1. A

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2. D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文中齐国“ 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2 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2 分)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2014沈阳市)阅读选文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2分)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1.(1)满一年

(2)兴办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2.A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4分)

齐威王:

尧 帝:

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6.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六

一、抓好学生的预习

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至少读三遍文言文, 第一遍是扫清字词的读音, 第二遍是结合注释对文章初步了解, 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第三遍是根据所掌握了解的意思对文章进行文意疏通。比如我在教学《童趣》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就布置了预习, 让学生严格根据我教给他们的预习方法进行预习。因为这是他们进入中学之后的第一篇文言文学习, 因此我带着他们预习。第一步先听泛读, 纠正读音, 同时也贯穿了一个通假字的读音知识。“项为之强”中的“强”在这里的意思是通“僵”, 僵硬的意思。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读它所通的那个字的读音, 读“僵”的音。然后再让他们按照我的要求去读第二遍, 结果发现不少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够懂个大概, 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做好课堂合作学习引导

有了前面的预习, 在课堂教学中, 我首先根据课文的要求, 让学生多读几遍。比如童趣我让学生反复朗读, 最初的两遍大家还没怎么融入太多的情感, 在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发现小家伙们的语气、面部表情有了明显的改变。他们还没翻译就已经能够掌握大体意思, 根据意思来倾注情感。比如读到“癞蛤蟆”的部分, 很多孩子都笑了。我认为一定是勾起他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根据我们的四个同学一个小组的小组翻译环节, 让学生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教师要融入他们当中去, 适当的解决小组内的问题, 也可以收集各个小组提出来的问题, 以便于在小组讨论之后做分析和解答。有了老师的介入, 你会发现孩子们专注的完成着翻译任务, 有任何问题都会记录下来, 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让孩子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师生之间的教学变得轻松得多, 重难点字词也能够在这里得到消化和吸收。疏通了文章, 板书的时候就简单多了。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梳理文章的脉络, 也可以给出一个框架让学生来填词……总之, 只要弄懂了文章的意思, 整理脉络的时候也一定要杜绝唱独角戏。要让学生紧紧地跟着你的思路走。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负责你在上面龙飞凤舞, 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通过课堂教学, 尤其是第一篇文言文教学, 要注意把问题设置简单一些, 让学生跳起来就可以摘到果子。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让他们不会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

三、做好背诵指导

文言文学得好不好, 背诵也是基本功。在屡次考试中文言文的分值也是相当高的, 就从学生的应试技巧而言, 对好的文言文的背诵也是必需的。尤其是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因此, 对学生的文言文背诵指导也是我们老师们必须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文言文的背诵其实也没有太多捷径,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 多读、理解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多读我们就能够对文本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我们甚至可以找出一些我们感兴趣的好记忆的文言来进行记忆。比如在《醉翁亭》的背诵指导中, 除了让他们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而外, 我还要求他们必须要知道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乐”。抓住:山水乐———四时乐———游宴乐———太守乐的结构来背诵, 学生觉得容易多了。在指导《小石潭记》之类的游记的时候, 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用恣意的想象, 生动的传神, 加上简朴的口语化的语言, 将梅雨潭描绘成一幅明艳多姿的图画, 赋予了文章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动态美。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前提下, 把自己置身于作者左右, 或者干脆让自己代替作者, 把这篇游记清清楚楚的展现在脑海。对于那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小文章, 我首先让他们讲故事。比如《童趣》, 我让他们把作者童年的小故事进行复述, 在忍俊不禁的笑容里, 我看到了他们联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有了这些基础, 背诵起来就容易了。

四、学会对比阅读

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 我们可以根据其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内涵等与现代文进行比较阅读, 也可以与类似的文言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 不但可以对文意有更深层次的挖掘, 还可以让很多知识点进行揉合, 增强语感加深记忆。

7.阅读文言文及练习题 篇七

一、选材日趋丰富,但内容浅易,少阅读障碍。现在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已一改以往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史传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多样化的新趋势。除了全国卷、四川卷、江苏卷、宁夏卷等是史传文外,北京卷、天津卷、安徽卷、湖南卷等选的是议论类文章,而其他不少省市选的是小说(如广东卷是《聊斋志异·郭生》)或小品文(如福建卷是《书博鸡者事》、辽宁卷是《冉氏烹狗记》),等等。但不管选什么体裁什么内容的文章,命题者都紧密切合高中生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事实上今年的大多数试题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二、考查方式和考查重点相对稳定。题型基本固定为3~4道选择题加上2~3道翻译题,少数省市要求断句。选择题重点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与成分的作用)、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对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文言文翻译考查到的知识点包括实词、虚词的的意义和用法,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三、考查的知识点基本源于中学教材,有些直接取自教材。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一半是课文原句。如2007年天津卷考查的虚词涉及高中教材中的四个句子:(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2)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朔于王(《齐桓晋文之事》)(3)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针对以上文言文阅读命题新特点,下面试以考查面比较广的2007年辽宁卷文言文为例,谈谈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策略。

一、消除不必要的畏难心理。

高考选文标准是“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文言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古文。这就从原则上决定了文言文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如辽宁卷《冉氏烹狗记》一文就属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段。虽试题“取材于课外”,但考查点都是源自“课本”和考生平时的积累。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即使是浅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钻死抠。因此说,对文言文阅读不必畏惧,消除一切顾虑,以轻松的心态“轻装上阵”。

二、始终强化整体阅读意识。

考生常易犯的毛病,就是不能先将整个文段大致看懂后再去解答题目,而是对文段浮光掠影地扫一遍随即答题,解答不下去时也只回头一扫文段的只言片语后再硬着头皮作答。这种方法,欲速则不达,准确率会很低。“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准确答题,需花点时间耐心地把文段看懂,从整体(如中心、大意)到局部(如字词句、层次、关键词语等)了解透彻。如《冉氏烹狗记》一文,从题目和注释看,是“记”一类的文体(这种文体可以有记叙有议论,本文是先叙后议),文章写到冉氏、刘位东、石勒、石虎等人。通过反复阅读全文,了解到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发表的观点看法等。这样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就了然于胸了:第一层写冉氏由于狗猛常咬伤路人而需亲自去谢罪,出钱救疗,多次如此,苦不堪言,很讨厌其狗,但因狗凶猛,还是不忍杀了它。第二层写刘位东夜归,遇狗吠,以柳枝横扫群狗,唯冉氏狗不去,且斗且走,离狗甚远,狗犹望而吠,他被弄得疲惫不堪,却心念其好;冉氏因狗追咬过路人勇敢,见了盗贼却胆小畏缩而杀了它。第三层,作者认为,跟暴横闾里间、侮文弱、寄身营卒却怕打仗的市井无赖之徒相比,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的冉氏之狗未必非烹不可。第四层写冉氏没有像石勒的母亲那样有“妇人之仁”,隐忍狗“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窃”而不杀它,而是果断地杀了狗,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养虎遗患的后果,显示了冉氏的远见。此选文借冉氏之狗因咬行人而不能防盗,终被杀掉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中“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只能害人而不能成事的市井无赖和地痞、县吏、兵卒。

如果能将以上这些“方方面面”较好地把握和理解了,再来解答题目就“成竹在胸”了。如辽宁卷第11题,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题目中所列的几个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①句,狗常咬伤人,属于“烹狗原因”;②句,狗欺软怕硬,属于“烹狗原因”;③句,刘位东的设想,非“烹狗原因”;④句,写狗的凶悍,非“烹狗原因”;⑤句,狗给主人带来的麻烦,属于“烹狗原因”;⑥句,狗的优点,非“烹狗原因”。排除③④⑥句,因而选C项。再看第12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必须在通读全篇,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个选项,并与文章对照,注意与文章的差别,哪怕是细微的差别。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冉氏之智,过人远矣”等句子,可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显然是错误的。

三、审清题干,答题不离语境。

审读题目要细致认真,选择题要看清选对还是选错,对每个选项仔细辨别比较。不管是考查字、词,还是句子,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判断、理解,才是准确的。有些题目,涉及面不宽,一般说来,对应着原段落便可解出;有的题目,仅凭局部对应解答很不容易,因它的对应点不明显,不具体,因此必须联系全段上下去体味、分析、判断。答题时需要深钻的地方,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必须把它抓住,再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选准答案。

如辽宁卷第9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结合学过的古文中的实词常见用法以及熟语(成语、俗语、谚语等)用法进行推断。A项,“苟其职之不举”,意思是“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即“不称职”;B项,“然”同“燃”,点不着,成语“然荻读书”中“然”用法同此;C项,“烛”,后面带了宾语“之”,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高中课文《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烛”用法同此;D项,“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解释为“步”,带进原文,与上下文十分吻合。所以答案是B。

虚词考查同样应先凭知识积累对该词进行理解,然后将此解释代入原文,看对该词的解释是否合乎语境,切不可将对词的解释与具体语境相脱离。

四、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忠于原文,语言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译出来;省略成分,要补出来;倒装句式,要顺过来。

直译是从词语到结构直接对译;意译是着眼于原句表达的意思,不拘泥于原句的词语和结构。注意:①审。先整体读一遍,弄懂大致意思。②切。联系上下文将画线句子切割成一个个语言单位(词),一定要一一对应翻译。③翻译的方法。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一一对译;换,删,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调语序。④连缀成文。答题时切记,字迹工整,不要有错别字,遇到不熟悉、拿不准的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猜度。如辽宁卷第14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把握全文意思,不能断章取义,翻译以直译为主,使译文忠于原文,特别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即“采分点”,第(1)句,注意“以是”,因此;“患苦”,意动用法,“以……为忧”、“以……为苦”,或“厌恶”、“不满”之类。第(2)句,“向”,先前,从前;“不之杀”,宾语前置,要调整语序,“不杀它”;“为”,因为。

附2007年辽宁卷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唯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问:“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③,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其职之不 举:称

B.再四皆不 然:这样

C.之则狗也 烛:照

D.且数十 武:步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柳枝横扫之

其猛也

B.旦若遇之

卒灭

C.过冉氏门

贪牛之快不顾车之破

D.主人疑狗不吠也

若唯恐人闻其声息者

1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②⑤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13.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故 曰 勇 于 私 斗 而 怯 于 公 战 又 奚 独 怪 于狗 而 烹 之 嘻 过 矣!

14.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参考答案

9.B 10.D 11.C 12.A

13.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14.(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参考译文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养了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过路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我好几次都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十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已很疲惫,幸而离狗渐渐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只狗还远远望着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好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是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冉氏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睡觉,听到床下像有细微的喘息声,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像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呼吸声的样子。主人说:“咳!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因为这个,我就要杀掉它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怒,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像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马夜里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嗦嗦,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像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上一篇:二年级学期语文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带有改字的成语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