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路作文

2024-07-23

书之路作文(共16篇)

1.书之路作文 篇一

书,似光,一缕缕,射在内心的阴暗处,打开心扉;书,又似水,一洄洄,像带美感的音乐,放松心情。

朦胧中,我又回到了过去,那一页一页,成千上万带着美的词句,又回到了脑海里。

刚学会认字的我,便开始了我的读书之旅。《格林童话》是我童年时见到的最厚的一本书,就好比许多很容易跌倒的坎,我一次又一次地爬起。印象最深的是“阴”这个字,我只认识“阳”,就把这个字拆开,旁边是“月”,就把它理解成月,也把它念成月。

四年时间恍恍惚惚过去了,我又买了好多书:全套《女生日记》、《再见了,可鲁》、《西游记》、《狼王梦》、《我在雨中等你》……这些书中,第一本让我眼泪汪汪的书是《再见了,可鲁》,《女生日记》也让我懂得了女生成长的一些知识,《西游记》令我入迷。

后来,我学会了摘抄。一个小本子,一支粗粗的2B铅笔,“沙沙”地记录着我的读书时光。

三年级,当我听到要写写物作文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摘抄本派上用场了!我边写着作文,边翻着摘抄本。没想到第一次写作文就得了“优”,还在班里朗读,因为我写的作文题目是《我爱梧桐树》,所以我们班引起了“梧桐树**”,每天都有人在学校的花园观察梧桐树,记下梧桐树的特点,也有很多人在文中描写。

四年级有一次作文写老师,因为当时我们的花老师脚骨骨折而换了老师,这真是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在文中没有写过多的好词佳句,因而代替的是我的真情实感,我不禁流下眼泪。这篇文章也得到了好评,我还把这篇文章修改了几遍,认认真真誊写下来,送给了花老师。

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停止读书,没有停止摘抄,因为,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是我的书之路。

2.书之路作文 篇二

一、激发兴趣, 激活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 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化随心为有心。学生兴趣可以从三个方面激发。

1. 多写一些日记型的随笔。

写随笔时, 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约束, 这样范围广了, 可写的东西就多了。

2. 要注意用心命题。

除了生活随笔, 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做一些命题作文。

3. 要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

因为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二、走进生活, 寻找写作切入点

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 其内容有无比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走进生活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真实的生活, 把作文与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在学校里, 一件偶发的事、一堂精彩的课、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件得意的小制作、一次生动的小试验等等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训练题材。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 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写作。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优化写作过程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一般是按常规思维去发现问题。所以,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采取“多向辐射, 发散思维;发散聚合, 求异创新;学会质疑, 批判思维。”进行多点培养。

四、加强听说训练

加强听说训练应当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高速发展的时代交际的实际需要。听说训练可以在作文课上进行, 也可以用课前5分钟分散进行, 还可以结合其他课程和活动进行;可以在学校进行, 也可以建立每天回家和家长谈话的口语训练卡, 还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等方式进行, 在家长会向家长作介绍。

五、巧用评语

激励性语言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在评改作文过程中具有长处的习作, 我通常采用肯定型评语。赏识性语言能使人愉悦、快乐, 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 使人心智开启, 灵感涌动。要经常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的形式, 而在于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见解。

总之, 作文教学始终应以学生“有物可写, 写之有乐”为前提去努力。作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一定要用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勇于在改革之路上披荆斩棘, 探索新路。

3.“海丝之路” 不能不提“书” 篇三

技术革新清扫障碍

根据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续日本纪》等史料记载,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中国籍移民王仁应邀坐船来到日本,献上了郑玄注《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成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这是目前所知的关于中国典籍输入日本的最早记载,也被认为是中国书籍向日本传播的开端。王仁是从朝鲜半岛的百济出发前往日本的,这也从侧面说明,由于地理的优势,中国的书籍在此之前就已经传播到了朝鲜半岛。

唐宋时期,由于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以及唐代雕皈印刷和北宋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为书籍的大量印刷和流通扫清了障碍,借助于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献典籍源源不断地将输入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从当时情况来看,书籍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交流:

一是由遣唐使等官方使团带回。《善邻国宝记》记载,日本小治田朝(即推古天皇)时期,由于其国内“书籍未多”,故派遣小野臣到隋朝“买求书籍”,这是文献记载的日本前往中国的第一个买书的使团。此后,在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的官方使团交往中,不论是唐宋朝廷赐给还是使团购买,中国书籍都由此传播到海外。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新罗遣使入贡,唐太宗赐给新撰《晋书》;垂拱二年(686年),新罗遣使求《唐礼》,武则天“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而《旧唐书》关于遣唐使的记载中,第九次遣唐使“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同时,与遣唐使一并前来的学问僧更是将运回佛教典籍作为前来中国的主要职责之一,号称“人唐八大家”的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就在中国求取大量的佛教经卷。以最澄为例,他从明州入唐,并经明州带回经卷合计二百三十部四百六十卷,其中就有向台州求得—百二十八部百四十五卷以及“向越府取本写取经并念诵法门计一百二部—百五十卷”。

僧人也是其中“主力”

另外一个是由前来中国的僧人带回。两宋时期,中国和日本没有建立正式的官方交往,但双方之间的民间交流却达到了顶峰。许多入宋的僧人不断将佛经带回日本。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日僧商然率领弟子成算、祚壹、嘉因等四五人乘宋商陈仁爽、陈仁满之船入宋求法,求得开封太平兴国寺印经院蜀版印本《大藏经》五千卷以及新译经二百八十六卷,并称日本“有《五经》书及佛经、《白居易集》七十卷,并得自中国。”

至道元年(公元99s年),宋奉先寺源清向日本赠送自己撰写的《法华示珠指》二卷、《龙女成佛义》一卷、《十六观经记》二卷、同门僧鸿羽撰写的《佛光庄严论》一卷、弟子庆昭的《心印铭》一卷,共五部七卷。真宗咸平六年,日僧寂照抵达明州,并于次年晋谒宋真宗。根据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寂照称在日本有“《史记》、《汉书》、《文选》、《五经》、《论语》、《孝经》、《尔雅》、《醉乡日月》、《御览》、《玉篇》、《蒋鲂歌》、《老(子)》、《列子》、《神仙传》、《朝野众载》、《白集六帖》、《初学记》等,而“释氏论及疏钞传集之类多有,不可悉数”。寂照虽然在入宋三十多年后客死杭州清凉山,但其弟子念救则带去折本《文选》、《白氏文集》,而其同门绍良带去了明州著名天台高僧四明知礼的撰述《四明十义书》和《观音玄义记》。

南宋时期,自称“渡唐三个度”的重源归国时带回了福建刊本的《大藏经》。宁宗庆元五年,日僧俊苘入宋,在中国游历十三年后返回,带回律宗典籍三百二十卷,天台宗典籍七百十六卷,华严经章疏一百七十五卷,此外还有包括朱熹《四书》在内的儒家、道家书籍二百五十六卷,杂书四百六十三卷,法帖、御书、堂书等七十六卷,共两千多卷。

对外交流传播文化

除了高丽、日本前来中国之外,还有很多的中国学者、高僧前往上述地区,并带去相关文献典籍,同时也在当地著书立说,成为中国书籍对外传播的另一种方式。唐代鉴真法师东渡日本,带去了佛教典籍百卷,而随其一同赴日的法进著有《沙弥十戒并威仪经疏》、《东大寺受戒方轨》等,思托撰写了《延历寺僧录》以及《唐大和上东征转》蓝本的《大唐传戒僧名记大和尚鉴真传》。在两宋时期,兰溪道隆、无学祖元等天童寺名僧也前往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佛教典籍,极大第推动了日本宗教乃至整体社会的发展,也成就了日本的“渡来僧”时期。

此外,随着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极大发展,大量的商船往来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在这一繁荣的东亚贸易圈中,船上的货物除了瓷器、丝绸等大宗贸易品之外,书籍也逐渐成为主要的商品之一。

根据《文德实录》记载,日本承和五年(公元868年)藤原岳守在太宰府检查唐代货物时得到了“元白诗笔”,即唐代元稹、白居易的诗文集。公元881年,唐商张蒙将日本所缺的佛教典籍120余卷运往日本并转交给日僧圆珍。到了宋代,海外贸易更加频繁,虽然由于资料的缺少,目前我们很难统计到底有哪些以及多少书籍通过商船传播到了海外,但中国典籍通过商贸传播海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太平御览》输往日本就是一个例子。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宋太宗敕令李昉、李穆、徐铉等编撰,成书于公元983年,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次数刊行后高丽、日本等国都希望极力获得,但是宋朝一直对此加以管制。如宋哲宗初立,高丽就遣使奉慰致贺,并要求购买《太平御览》等书籍,但没有得到允许。日本权臣藤原赖长曾不惜重金请宋商刘文冲购买书籍的目录中就有《太平御览》。但是,直到日本治承三年(公元1178年),才由平清盛花费巨款向宋商购得该书的抄本300卷。公元1244年,南宋特许日僧圆尔弁圆将宋版《太平御览》103册带回日本。此后,在公元1260年,藤原师继曾购得《太平御览》一部1000卷。据记载,传入日本的《太平御览》达数十部之多。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籍的海外流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促进了朝鲜半岛、日本群岛等地区文化社会的发展,也对推进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的当天,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刚刚结束在北京的行程回到上海。而池此行的目的,恰好也是跟阅读有关。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400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线装珍藏皈将在上海首发。这是莎翁的一部非戏剧类著作,它在中国最为经典的译本就是由著名翻译家屠岸先生翻译的。不过,该书之前从未出过线装本。所以此次我们也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包装的绫,就是湖州丝绸厂专门编织的。而且当天还将配合首发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朗诵会等等。我这次去北京,一个主要目的是就相关事宜拜访屠岸老先生。”尽管行程紧凑,但只要一说到书,黄显功的语气里全然没有舟车劳顿的疲惫,反而是满满的期待与欣喜。

自1983年开始进人上海图书馆工作,书对于黄显功而言,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个人标签”。做研究、阅读、收藏、与这个圈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借用池自己的形容——“一往情深”就被书香围绕了这么多年。

从我个人的层面来讲,其实也很简单,从家里的小书房,到图书馆这样一个“大书房”,来回行走,这就是我的日常。而这中间的环节,便是与众多读书人交道往来:书的策划人、写书的作者、印书的企业、卖书的书商……在这个过程中结交了不少明友。可以说,书就是我的一切。

爱读书的人通常也爱藏书。相比一些藏书家的“深藏不露”,黄显功非常乐于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近年来,池把自己藏书的经历、体会等等,以写“藏书记”的方式公开在了自己的个人微博上,至今为止已发表了几百条。这一举动引来了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粉丝”群体的关注。有意思的是,虽然纸质读物伴随了自己几十年,怛黄显功并不排斥新媒体技术的阅读方式出现。或许在池看来,不管用什么样的工具,只要能倡导阅读、让更多人重温经典,身为读书人的自己也就收获了一份难以言喻的快乐。

也许是职业习惯,也因为本身受书,每次我出差到一个地方,只要得空,一定要去当地的书店逛一逛。像这次来北京就去了两家,一家是布衣书局,他们的老总与我是多年朋友,这次去不仅参观了他们的书库,同时还了解了一些书店的近况;另一家是模范书局。临别的时候,他们很热情地送了不少书给我,在回上海的路上就有些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了,这也是旅途的一种乐趣。

随着“话匣子”的打开,采访的话题从个人的感悟,逐渐深入到了民众阅读与当前图书馆生存现状上。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对于纸媒、纸质读物已被网络冲击到江河日下的声音层出不穷,甚至“唱衰”者不在少数。而网络的发达与技术的日新月异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图书馆的人是否也开始减少?人们对于阅读“累觉不爱”了吗?图书馆的生存会否同样遭受一定冲击?黄显功的回答却让《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感到有点儿意外。

事实上,整体上看,图书馆的发展在近几年是很好的。你看各地都有设施较之以往更好的新馆在陆续建设完工,投入使用,成为当地的公共文化中心。再以上海为例,经过相关统计,去年走进上海图书馆的读者数量确实略有下降,但上海的图书流通量数字反而是上升的。这说明并不是中国人不读书,也不是网络发展后阅读就越来越少了,而是意味着阅读的形式在改变,但阅读的本身并没有变。此外,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阅读。

或者不妨这样理解,科技的更新,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了更广泛的选择。采用哪—种,这是个人的自由,无可厚非。然而,当格局被改变,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首要的一点,应该是认清自我。无疑,丰富的馆藏资源,这是图书馆等实体机构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这里我想讲两个真实的小故事。一个是我们历史文献中心所收藏的家谱,经常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过来查询。有的人在看到自己族谱资料的刹那会痛哭流涕,特别让人动容。去年抗战七十周年前夕我们接待了一位读者,他的祖辈在抗战时候为保护美国飞行员,被日军杀害了,这起事例当年曾被报道。多年后,作为后人能在上海图书馆查找到当时的报纸,这位老人激动不已,甚至当场想要用跪谢来表示自己的感谢之情。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是发生在去年,一位读者来查询多年前结婚时所刊登的启事,却又说不出具体时间。我们查到后专门为他做了一个仿真件。没想到,后来这个消息被媒体报道后,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达到了上千万。

我想,这两个小故事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读者的服务意识,必须被图书馆置之首位。另一方面,为了吸讣读者,如何将馆藏资源有效地推荐给读者?形式多样的展览和讲座肯定是一个方面。上海图书馆去年就举行了几百场讲座,与此同时,展览也是连续不断。比如我所在的历史文献中心,过去可能一年只做十个左右的展览,但去年我们的展览增加到了15个,包括馆藏文献展、季度主题展、手稿、版画、藏书票展等等,这是图书馆功能的一种延伸。因为图书馆的概念,不光只是为读者提供一个读书的场所,它应当是社会的公共文化中心、交流中心。

“公众的大书房、城市教室、市民生活的‘第二起居室”这是黄显功对于公共图书馆的认识与描述。而为大众提供好的内容、好的服务,正被他和同事们视为一个致力关注的重要“课题”。

4.书之路作文 篇四

“妈妈,我想学钢琴。”

只因小班时的那句话,我也就自愿地踏上了学琴的路。而这一学,就是九年。儿时幼儿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从教室到琴房的路。那条不知多少回,我抱着琴谱蹦跳着走过的路。至于弹的怎样,却也不记得了。只有以前发黄的本子上,记着老师写的赞美的话语。那时的考级,是没有压力的,因为不知道该怕什么。但是那种艰苦,却是能感觉到的。还记得那把钢琴上的直尺吗?我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小女孩坐在琴凳上,脸上挂着泪珠,她的妈妈拿着尺,时不时用尺打一下琴键上弹错谱子的手指;我仿佛还能感到,弹得不好的我趴在床上,被妈妈打得发抖的屁股还在隐隐作疼……现在想来,却也是值得的。

从老师家回来的路,是最漫长的路。是我多少次低着头,流着泪,一声不敢吭地跟着气恼的妈妈走过的那条路啊!九年了,身边的事物都在悄悄变化,唯有这条路丝毫没变,一直静静地等在那里。

记忆中,仿佛是没有“放弃”这两个字的。只是都走那么远了,要我放弃,不值得。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去,手发抖的考级,暑假疯狂地练曲,已经把音乐融入到我心了吧。或许是时光照顾我,回回考级都让我通过。而对于我,却已不在乎考级了。那些被逼着学琴的人,都不是真正热爱它,用心灵去弹琴的人。

5.作文《成长之路》(精选) 篇五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哭声中诞生的,大人们满心欢喜,却不了解我们对这未知世界的恐惧。于是,我们没头没脑地踏上了成长之路。

说的形象点吧,在我们成为初中生之前的路是水路,家长便是让我们承载的小舟,带着无知的我们走向未来,替我们解决成长路上的重重困扰。

而如今,我们已经长大,已经能够成为一名初中生,已经有能力去独立面对困难了,我们便要离开开小舟的怀抱,到广阔的世界去闯荡,去选择自己今后所要走的路。路上的烦恼绝对少不了,需要我们用心去认识、感受、体验和解决。

记得那第一次做饭,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盐撒多了,水放少了,错把胡椒粉当红糖撒汤里了„„结果,飞了那么大劲做的饭菜,一口都咽不下去。

记得第一次铺放床上用品三件套时,床单铺的皱巴巴,像一幅迷你版地图;枕头中间一座“小山”拱得老高老高的,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都形象得很呢;稍微好点儿的就数棉被了,起码四个角算是对上了。

还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去摘草莓,我高兴的蹦来跳去,到处乱摘,将棚里搞的一片狼藉,还真像前不久汶川地震的一个小缩影呢!幸好那老伯伯挺好人的,只是皱着眉头说了我几句。

„„

在我的成长路上还发生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烦恼,比如说:

被人误会成推卸责任;不小心按错电梯里的楼层键,被人数落了一顿;告诉别人这里不给吸烟,反倒被人骂得狗血淋头„„(不高兴的事就不多说了)

6.青春之路作文 篇六

——题记

青春路上,比起一帆风顺,跌宕起伏更让人成长。路上的不平是在磨炼心智,它们最终都会化为人生的一笔财富。当我们回首时,看到的是:青春路上,神采飞扬的自己!

八岁:泰山脚下

山河壮美如斯。雄奇险峻的山峰勾勒我伤痕累累的雏形。“妈,我不爬了,我要回家!”我再也顾不得风景如画,用扯满野草的小手捂着脏兮兮的脸蛋嚎啕大哭,哭声惊走了藏匿于袖口中的蚂蚱。妈妈俯下身子,为我擦去腮边的眼泪:“乖,登泰山不是你的梦想吗?累了痛了不要紧,坚持到底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在妈妈的鼓励下,在我那委屈的不甘中,一层又一层,一步又一步,我咬紧牙关,向梦想发出挑战,当跨过最后一丛荆棘,踏上最后一层台阶,我于山巅俯瞰人间壮丽!

青春路上,坚持不懈终会换来最美风景!

十二岁:教室里

夕阳斜射进教室,将那张写有61分刚刚及格的试卷映得格外鲜红,刺痛了我的眼,也刺痛了我的心。考前的骄傲任性,已经注定了这次成绩将会一落千丈。但我清楚地知道:继续消沉下去只会让我更加平庸!我要向自己发出挑战!此后,我用近乎疯狂的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终于,在期末考试中,我以100分的成绩稳拿全班第一,我终于证明了我曾经的骄傲!

青春路上,汗水的付出定会换来鲜花与掌声的回报!

十四岁:跑道上

跑道、烈日、汗水,构成最火热的夏日协奏曲。空气中的火药味被裁判的发令枪点燃,同学们如同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时间一点点耗尽,力气也一点点消逝。但我并没有因此放慢脚步,因为我要向自己发出挑战——刷新自己的纪录!终点、停表、读秒,当我听到我的成绩时,我非常高兴,因为我做到了!我又一次刷新了自己的纪录!

青春路上,拼搏方能成就最美的梦!

挑战并没有结束。而对这即将到来的中考,我少了一份紧张与焦虑。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静与自信。让我们坦然面对挑战,笑看风云变幻!

7.积累:作文教学的有效之路 篇七

一、观察和体验, 积累生活

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指导中树立大语文观, 带领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观察和体验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 有助于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一) 观察, 积累生活

1. 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注重培养观察的能力。

(1) 广泛关注。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 平时不会去留心观察生活, 为此,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 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 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 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 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让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的有意义的事记下来, 那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2) 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前, 教师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教师要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实践证明: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 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 不能单用眼睛, 要耳、口、手、脑并用, 还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 学会创造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 能为孩子们创造成功和获得自信与欢乐的机会, 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4) 细心指导。观察日记是从每天观察到人、事、景、物中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 不拘长短, 不拘内容形式。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的外形和结构, 用途与功能……每则观察日记都要写下观察的时间、地点, 尽可能地记下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实地指导, 带领学生实地去观察某个事物或场面, 边观察边指导, 学生身临其境, 开拓思路, 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写作欲望, 顺利地写好作文。

2. 学习有顺序地观察, 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 就让他们去描写, 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 仔细地观察事物, 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时才有话可写, 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

(二) 体验, 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

我们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 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 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 鼓励学生写童话式、畅想式、科幻式作文, 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二、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 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1.任务性积累。五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等, 要求他们熟读成诵, 并学会运用。

2.趣味性积累。用心指导班队课、课外活动课、放心班会, 综合实践社团活动等, 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百科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 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 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积累。”因此, 我们应该在作文指导中树立大语文观, 带领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观察和体验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同时,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多读书、读好书, 获取间接经验, 丰富积累语言。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 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悟。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在作文指导中树立大语文观, 带领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观察和体验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同时,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多读书、读好书, 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

8.走“适己”之路作文 篇八

蛙为蟹指路,蛙的路并没有错,但于螃蟹身上不适用。所谓的成功捷径,只有在适合自己的条件下才真的是“捷径”,我们要走“适己”的`道路。

不走“适己”之路,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邯郸学步就是典例。明明想把高雅的步法学会,但那不适合自己,结果越走越别扭,最终沦落到爬回家的地步。东施见西施一颦一蹙都楚楚动人,于是效仿,结果原本底子就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她一皱眉,这样一来就更叫人看不下去。邯郸人的步法和西施的颦蹙难道没给他们添彩吗?为什么学步者和东施在这“正确”的方法下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走“适己”之路让他们适得其反,甚至走路都不会了。

走“适己”之路,让生命绽放另一种色彩。德国的罗伯特・舒曼,热衷音乐,但苦于手指不够修长,注定无法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试图用东西把手指撑开,结果伤了手。但是他迎娶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开始自己作曲,创办音乐杂志,畅谈音乐理念,改进钢琴的缺陷……他对于音乐的贡献在他新的音乐道路上比之前还大。无疑罗伯特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倘若他非要忽视自己手指的缺陷弹奏钢琴,那世上岂不缺少一位音乐学者多一位平庸的钢琴演奏者?走“适己”之路,让罗伯特的生命绽放出另一种色彩。

走“适己”之路,才能步上成功的捷径。体操女皇霍尔金娜,以模特的标准,她不够高挑,按体操的要求,她又太高了。没有哪个教练愿意培养她,但有一个教练为她专门设计了一套动作,霍尔金娜用她修长的体态整合芭蕾舞,使体操多了平衡力和表现力。至今仍有六个动作被称为霍尔金娜动作。霍然尔金娜走“适己”的道路,不但没让自己在众多体操选手中埋没,还由此崭露头角,奔向成功。如果她一成不变,仍然练习体操旧动作,那么她可能会在成功道路上走很久,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适己”之路,让她功成名就。

9.人生之路作文 篇九

我记得鲁迅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是呀,我们一生中走过许多条路,平坦的大道,有崎岖的小路,有林阴小道,也有绵延受阻的险路,当然也会有广阔无垠的大道。

在生活中我们会走许许多多的路,有时弯曲、有时平坦,也会面临许许多多的抉择。然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抉择,等我们想好再去做的时候,为时已晚机会已经灰飞烟灭了,我们和机会只是擦肩而过。而我们必须要抓住机会,把握机会,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这条路上,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长一点;谁又不希望自己在人生这道加法运算中叠加的都是辉煌和精彩,掌声和赞誉;谁又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是一条铺满鲜花、充满诗意、挂满硕果的浪漫之旅呢?弯路使我们迷失方向,但是别忘了,它也是我们难得的人生经历。

10.走生活化的作文教学之路 篇十

一、深入生活, 积累素材

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留心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观察身边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谈举止;注意周围事物的千姿百态, 感悟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在学校里, 有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趣事;在家里, 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 正逢盛世, 气象万千, 繁荣的市场经济, 奇异的家乡变化等, 这些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 都是创作的很好素材。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 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 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 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 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 不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同时解决作文中“无话可写”“言之无物”的问题。

二、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乐于表达, 易于动笔, 我们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 接触社会, 接触自然, 培养学生生活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1. 先玩后写。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要利用“玩”, 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习作的方法。如指导写一些比赛、活动之类的作文时, 可让学生先“玩”, 如在吹泡泡、贴鼻子、跳绳比赛等游戏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动作, 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 写起来自然就轻松了。

2. 先画后写。

作家秦牧曾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 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由此可见, 画的创作与文的写作本来就是相通的。比如, 对○ (圆) 进行想象作文, 有人把它想象为一个孩子甜甜的笑靥, 由此引发小时候甜甜的回忆;有人想象成一滴泪水, 由此引发生活的感伤、成功的喜悦;有人想象成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 由此想到对环境的关注等等。儿童是用丰富的想象沟通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抓住了想象, 也就抓住了写作的翅膀。

3. 先说后写。

为了研究蜗牛的生活习性,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捉来了许多小蜗牛, 有人拿菜叶来喂养, 有人拿盐水去浸泡, 有人把它请到屋外, 有人拿它与同学赛跑……大家乐此不疲。回忆生活的“每一步”, 大家觉得有话好写, 有情可抒。探究生活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 又使他们获得了知识并对生活的体验作出了创造性的表述。

4. 先做后写。

11.成长之路初二作文 篇十一

如果有一天我无力前行,父亲会回头扶我一把。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负担也越累越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学习不重视。于是成绩也是直线下降,开完家长会的爸爸,晚上睡不着觉,整日好像失去了动力。他说要帮我学习,已放下课本二十多年,有些公式定理早已忘记,可是他拿起我的课本和我一起在写字台前学习,有时我们讨论一道题,有时比赛背诵一篇文章,如经典的《沁园春》、《离骚》老爸背的比我熟练。那一段日子,他的啤酒肚不见了,头发不在那么黑亮了。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他在教室外面踮起脚尖,朝我招手笑了,他脸上的邹纹又深了。成长的路上有父亲的陪伴,我会更加有力量。

如果有一天风雨淋湿了梦想,妈妈愿意陪我一个温暖的午后。

我一直梦想可以用拉丁展现自己的风采,可是自己练基本功较晚,每次去训练我自己总是要加练,汗水顺着头发往下淌,衣衫贴在皮肤上,妈妈在一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握住受伤的脚腕,浑身酸痛,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的表现总是不让教练满意,我跟妈妈说,我不想练了,我自己不行。她静静的对我说,只要你喜欢,我们可以慢慢来,相信你自己,妈妈可以陪着你,还等着看你跳舞那。一路走来的每一次训练,比赛,妈妈总是陪着我,用相机记录下女儿的精彩瞬间,用一颗母亲的心记录下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

成长,是一条漫长的路,我愿意用感恩当作路牌。每周末回家,我很喜欢打扫家的感觉,浇浇花,贴上最新的壁纸,每天都有新鲜感,但不变的是她的温馨。最享受的是给父母烧菜吃,每次爸妈一回家就可以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就像我周末回家满桌是我爱吃的感觉一样。我要叮嘱他们多喝水,这样才不会衰老,我要他们常笑,这样才会陪我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远……

12.成长之路作文 篇十二

炎炎,连树上的小鸟都一动不动,更别说我了,我气喘吁吁赶回家时,忽闻一阵悠扬的琴声在我耳边飘过,我不禁停下了脚步,燥热的我也沉下心了,静静地,慢慢地闭上眼睛,感受这优美琴声的魅力,我沉醉其中。听完了曲子,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恳请,让我学这奇妙的音乐,一口答应了,并给我买了能和奇妙音乐相媲美的电子琴,从此我的学琴之路开始了。

当然这悠扬的琴声背后有痛苦与挫折。随着级别的增高,难度也在增加,每当我弹到十六分音符时,就跟不上节奏,我急得焦头烂额,练琴练的手腕都肿了。当时都想放弃学琴了,妈妈对我说:“我们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有恒心,耐心,遇到困难不能畏缩,要勇往直前。”听了妈妈鼓励的话后我有了自信,从此以后我一直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那以后我只要一有空,就坐下来练琴,既磨了我急躁的性子,手指也愈发灵活。

克服了困难就能迎来光明与幸福,奇妙的音乐是我的知音,在我不开心时,坐下来弹一首抒情缓慢的歌曲,悦耳的旋律从我的指尖滑出……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当我高兴时弹一首激越的曲子,心情会更好。

转眼间,电子琴已陪伴我度过了五年光阴,我已经会弹很多首曲子了。在这条音乐道路上我也有不少收获。连续三年获得火炬艺术大赛一等奖,电子琴七级通过,目前我正在学习九级。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收获,最重要的是我也能像那些我曾经向往的大大一起弹琴了,并且弹得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

13.书之路作文 篇十三

回归生活, 不是简单地将作文教学内容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世界。回归生活, 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 是一种作文思维的更新, 强调在方法上重视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过程上突出“情景”和“情境”的作用, 内容上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 真正实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那么,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又将通过何种途径使作文教学与生活世界有机高效地联结起来?

一、回归生活的价值意义

回归生活, 首先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引导学生将作文创作之源头“溪水”植根于活泼自然、 永不枯竭的生活泉源;其次, 能进一步确立在作文教学中已缺失多年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 不再把学生仅仅看作是专业知识的附着物与被动接受者,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高扬对学生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学生人的生命的尊重的信念;第三, 引起我们对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关注。“生活世界”究其实质, 就是人在其间不断动态生成的关系世界。因此, 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师生固本清源,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人的生命历程的整个动态把握, 即关照人的过去生活、现在生活和可能生活, 激活与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回归生活的目标定位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 (表达能力、 思考能力) 和一种态度 (生活态度) 。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应摒弃纯技巧的作文训练, 以问题探究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个体感悟, 倡导丰富多彩生活的个性表达, 并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 注重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生成和建构, 即着眼“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可能生活的建构。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 以促进人格的形成发展、语言能力的形成发展为主要目的, 以充满生活趣味与人性之美为主要内容。

三、回归生活的课堂实践

1.“问题式”尝试。如笔者在班级中开展“走近名家”、“校园采访”等一些以活动为载体的作文教学中, 和学生一起围绕研究主题, 确立研究方向和重点, 制订研究计划, 分组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有部分学生甚至还邀请了父母一同参与。各小组合作探究, 对过程资料进行整理加工, 形成阶段性的书面材料和口头汇报材料, 如有的小组提交了“李白与酒”、“流言中的张爱玲”、“冰心与张爱玲”、“李贺诗风与周杰伦歌词的比较”、“校长的童年经历与星港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等让人赞叹不已的“研究报告”。

当然, 作文活动的成果不应局限于一份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创作灵感不时迸发, 教师随时结合学生的点滴收获和灵感妙语, 鼓励学生做好研究过程中的日记或周记, 这样就由一个主要问题衍生出了学生感兴趣且有实践体会的许多问题, 无形之中, 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记录、创作过程之中, 这恰是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最为缺乏的。

2.“交际式”尝试。“交际式”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口语交际的作用, 进行作文教学中过程性的实践尝试。“作文与说话是同一目的, 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我们不妨尝试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作文教学中“写”的唯一性, 关注学生写作过程中“说”的训练。

作文是一个“思想——言语——文字”之间的心理语言行为的转化过程, 忽视了言语训练, 等于硬生生地拆除了一座“桥梁”, 硬逼着学生堆砌词藻痛苦不堪, 失去了言谈的畅快, 失去了智慧的碰撞, 更可怕的是学生从此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课堂实践中, 作文的命题不再是教师的专利, 而是围绕近期社会、校园乃至学生间的热门话题, 开展的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 把作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大课堂, 带领学生关注生命、青春、情感和梦想, 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

3.“情境式”尝试。“情境式”是指作文教学中在强调拓延作文领域的同时, 适当介入感性与柔性的教学方式, 软化僵硬的固有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情境式”作文教学, 需要关注两个层面, 即学生写作的生活空间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拓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习惯于将学生关在教室中, 冥思苦想, 但是“鸟笼毕竟还是鸟笼, 决不是鸟的世界”, 因此, 在作文实践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引领学生走入现实世界, 不断拓宽写作的空间领域, 教室外的校园、图书馆、阅览室、家乡集市、社区、名胜古迹等, 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写作课堂。如校园里绽放的玉兰、桂花, 共建单位里的消防官兵、科技领军人才等, 多次进入我们学生的创作视野。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才能培养学生多视角、多观点、 多层面思考的创新意识, 学生思维的拓展有赖于师生共同创设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思维场景与宽松和谐的思维氛围。

14.人生之路高中作文 篇十四

在我心中,“路”就是人生之路。我的人生道路充满曲折,就像雨中的土路。而我艰难地走在这条泥泞的路上。尤其是初中这段生活,我流下了汗水,也流下了苦涩的泪水。就这样,苦与乐交织在了我的人生道路上。因为年少时的无知和任性,这条初中之路变得更加艰难险阻。回首过去走过的路,不禁有些惊讶和遗憾。

七年级的时候,因为学习基础好,一路走来很顺利。但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下学期,道路因种种原因中断,从此他踏上了“长征”之路。这时,我偶然发现了这段路,望着天空和水。 “孤独和无助,失望和恐惧”占据了我的心。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放弃还是努力?在我的脑海里徘徊许久,徘徊……我心里也明白,如果我选择放弃,就等于结束了人生的道路,等于彻底的失败。但是你选择努力了吗?前路可能艰难,甚至更加艰难。

沉思,沉思……我不停地打坐,突然我的心自发地升起:我跌倒了,我走到哪里都要站起来。真正的赢家,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就这样,我又起身,拍拍身上的泥土,看着前行,敢于追赶!在这场斗争的道路上,一次次的失败把我绊倒,把我绊倒“伤痕累累”!却无法撼动坚定信念的心,挥挥手,抹去昨日的泪水,也带走昨日的忧伤。就这样,我一直在跋涉、挣扎、挣扎,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因为我知道:信念是前进的动力,成功是不相信眼泪。眼泪只会让前进的道路更加泥泞难行!“顺其自然者弱,奋斗者强;自强者,自弃者灭”,就是这样。

虽然每一次失败总会压抑年轻的心,每一次结果总会让我无法接受,但只要有“只要我一直在努力奋斗,即使结果总是沉默,我也坚信泪流满面”很甜。”我不禁感慨万千有了一点安慰,再多的忧愁也不会藏在心里,所以每天早上我都会满怀希望地醒来,与日出作斗争!路是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的。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书写着他一生的历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那么顺利,但没有必要怨恨,没有必要放弃,这或许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一枝春笋,若自始至终历经沧桑,或许会成为凯歌;一株草,经得起霜冻的考验,才能长出一片绿洲。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悲伤、失望时,切不可有“谁生而为善”的念头,而要有“生而为人”的远大抱负。

15.青春之路作文 篇十五

记得有一次,我在同学家和他讨论问题。这道题确实不简单,弄得我们两个人都毫无头绪。但经过几次讨论,我们渐渐对这道题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们决定独立完成,然后互对答案,看对错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和努力,我们俩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可相互一对,却发现我俩的答案有天地之别。我坚信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他也坚信他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我们的争论声越来越激烈,结果吵了起来,一气之下,我拿起作业就回到了自己的家。

回到家后,妈妈见我如此生气,问我原因,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她说了。妈妈说:“你们是这么要好的朋友,怎么能为一点小事就吵架呢?更何况是学习上的问题?”当时,我也不知说什么好。

后来,我发现我的答案是错的,但我又不好意思去道歉。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越来越后悔。终于,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我准备向他去道歉。可一出门,我就遇见了他。我们什么也没说,但心里却已明白了对方。就这样,我们和好如初了。

16.书之路作文 篇十六

一、改进命题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动情的事物,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亮点、焦点等问题, 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触动儿童的喜怒哀乐之弦, 点燃学生的创作火花, 使之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1. 多半命题, 少全命题。

有的全命题“作文”往往容易缚住学生的手脚, 在习作中就表现为内容雷同, 结构相似, 千篇一律。因此, 命题时尽量避免全命题, 即使是全命题, 也应考虑学生的选材是否多样化。

2. 多选做题, 少必做题。

面对一个作文题目,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其中必然有部分学生没有表情达意的欲望。我们不妨增加几个作文题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 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写其中的某一道题。如影响力日增的镇江市“增华阁”作文大赛, 一直采取让学生选题而作的形式, 所出的作文题目体裁广泛, 有写人记事的、有状物描景的等等, 大大增加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尝试成功喜悦的机会。

3. 多学生命题, 少教师命题。

教师命题时可给一个大致的范围, 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最适合自己表达的题目来写。如要求学生介绍一种蔬菜或水果。这个命题范围较广, 在众多的蔬菜或水果中, 学生总有一种最熟悉和喜爱的, 他们就容易写出丰富多彩的内容来。

二、拓宽命题范围

正如“你可以把一匹马拉到河边, 你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一样, 作文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 并以此作为作文的前提。如果学生能对作文产生兴趣, 视作文为乐事, 乐意写、自觉自愿地写, 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1. 走进生活, 激发兴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题材也应是丰富多样的。我们传统的思想几乎都是要求学生写正面材料, 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至于生活中的假、恶、丑, 从来不让学生问津, 唯恐学生的思想有所偏差, 一旦学生有“愤世嫉俗”之作, 就斥之为“选材不当”。于是,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我们学生的作文难免会发出同一个声音, 唱出同一个调子。事实上, 学生对客观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有自己的喜厌和爱憎, 我们不应回避这一现实。也许有的学生写一位优秀的人物无从下笔, 但让他揭发一个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就会入木三分。既然生活本身就存在阴暗面, 为什么不能用文章予以揭露呢?总之, 对非正面题材, 我们不必“谈虎色变”, 只要引导得当, 教育有方, 还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2. 广涉文体, 因需导趣。

小学阶段, 学生写的绝大多数是单一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至于说明文、议论文、读 (观) 后感、应用文等其他文体, 则写得很少, 即使写, 也是匆匆了事。其实, 就像蜜蜂酿蜜一样, 只采一种花, 只能酿出一种味道的蜜, 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如两个学生打架, 我们找他们谈话, 他们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申辩, 如果让他写下来, 也许就是一篇很好的说理思辨性文章。

三、精设命题内容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 学生一看心情就会激动起来, 思维也活跃起来, 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因此, 我们命题应精心设计, 深入了解学生,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情况, 从不同的角度去命题, 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 使他们自然地发出心声。

1. 鉴赏评价性命题。

虽说是小学生, 但他们的内心情感也很丰富, 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评价事物的能力。我们应尽可能满足他们对人、事、物进行鉴赏评价的心理需求。可设计一些评价型的命题来让他们将心中的喜、怒、哀、乐倾诉出来。

2. 诱发想象型命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然而我们的命题中, “写实”的内容占据绝大多数, 而写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较少。对于一个人来说, 童年时代最具有想象力, 是幻想的年龄, 如何扶持他们自由的天性, 最大限度地调动想象的潜力, 这是我们命题时必须考虑到的。

四、降低命题要求

上一篇:汪营镇乡村小学调查报告下一篇:小学语文课改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