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业(精选11篇)
1.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业 篇一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 一、考点分析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总会提到“艺术特色”。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高考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四个考点: 考点一:修辞手法 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互文、比拟、借代、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等。 考点二:表达方式 此考点时有涉及。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主要考查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考点三:表现手法 此考点是是个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考点四:结构技巧 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难点,它往往与考查诗歌的炼字与句子的作用结合。古诗词的结构技巧,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也包括过渡、铺垫、伏笔等技巧。 具体阐释 一、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诗词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抒情,偶尔也会用到记叙和议论。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二、表现方法。主要包括: (一)、与记叙有关的: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二)、与描写有关的:写景状物、铺陈、渲染、工笔(细描)、白描;描写角度,包括立足点的变化,如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换点定景等,角度变化,包括俯视、仰视,远景、近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工笔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立足城头,远望城外景致,土地荒芜,野草茂盛,清冷冷的山泉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移步换景,虽然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一衬托,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它句句写景,句句含情,铺陈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为了衬托、渲染诗人凄凉的心境,充分显示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三)、与抒情有关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情方法从题材和表达方式两方面加以判断和区分。如果题材是描写景或物的,就要想到是否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达方式更容易区分,如果是抒情、议论,就是直抒胸臆,如果是描写人、事、景、物,就是寓情于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如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作》:“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这首词的上阙寓情于景。开篇两句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托、渲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上阙就是这样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下阙前三句直抒胸臆,开始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方位。丹阳在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就比较容易,那写出回乡之思完全顺理成章。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石亭春满枝”以景结情,写的是想象之景,是虚写,它在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真是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四)、与思维有关的:联想、想象等。从非现实性(非眼前)材料与修辞(比喻、比拟、用典等)方面去判断。过去的、远方的材料,比喻、比拟、用典等所用的材料,多不具有现实性,是由此及彼联想、想象的。它与现实性材料构成虚实关系。如上面苏庠的《菩萨蛮・宜兴》一词,从上阙看,时间应该是冬季,所以才有北风、寒溪、冰谷、归鸿等景象,这是作者身临之境,但下阙末句却说“石亭春满枝”,联系上阙一比较,知道它是想象之景,那么,上阙是实写,这一句就是虚写,全词由实到虚,以景结情,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五)、与材料结构(诗句组合关系)有关的:比兴(起兴)、对比、衬托(烘托、烘云托月、反衬等)、映衬、象征、拟人化、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位(从他人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相生、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己、点面结合(以点代面)、以少胜多等。这里所说的材料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从文章学的角度讲,所有的文章都是由材料组成的,一篇文章,不可能仅用一个材料,即使是一个材料,也有开头、经过、结尾之区别,也有感情高低之变化,这一切就会构成不同的组合关系,这些组合关系就是表现方法。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类比;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反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就是对比,有主次之分的就是反衬。具体到诗词,因为不能展开描写、抒情,往往一句诗,多不过几句诗就是一个材料,所以,诗词中的材料结构通常指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主要有:1. 一句诗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之间的`关系;2.两个诗句之间的关系;3.一个诗句与两个以上诗句之间的关系;4.两组诗句之间的关系。据此,对以上那些表现方法的判断,应从分析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入手。如孟宾于的《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一是第一句两个材料,即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锦衣红夺”中的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二是一二句以火红的彩霞、明媚的春光与后面马蹄踏过麦田、青青的麦苗被踩烂的残破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彩霞春光的映衬下,后面的残破景象更显得伤心惨目,更能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又如于武陵的《赠卖松人》:“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而诗题为“赠卖松人”,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这就构成了对比。其实,在这物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材料――人,松树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象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象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这就是典型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三、篇章结构。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构思(巧妙、新颖)、点题(开篇解题、篇末点题)、开头(统领全文、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过渡(承上启下)、思路(起承转合)、线索(人、事、景、物、情、理)、顺序(时间,空间上下、先后、远近、表里,逻辑事→理、事→情、情→理、物→理)、内容组合(层层深入、卒章显志及各种表现方法)、照应(内容照应、首尾呼应)、结尾(升华、总结全文)。如辛愿
2.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业 篇二
关键词:诗词鉴赏,艺术手法,认知,廓清
一、对于艺术创作中“艺术手法”及其相似性概念的重新认知
“艺术手法”是广义的概念。《辞海》中解释: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 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现代汉语词典》承袭了这种解释。那么, 表现手法又该如何理解呢?《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均未做解释。查询“百度百科”, 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就是上述的“艺术手法”。另一种是:也称为表现方法, 凡是能使作品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 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 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两种解读两个概念。后一种将“表现手法”概念范围缩小, 仅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恰恰是这两种解读, 让人产生不确定之惑。
如果我们想廓清诗词鉴赏中“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必须跳出权威窠臼, 把“艺术手法”作为一个大概念, 让其涵盖“表现手法”。否则, 通行教材中关于诗词鉴赏的“表现手法”, 无可置措。
至于“写作手法”, 实际上单指写作方面的艺术性表现, 当然也是从属于“艺术手法”。还有人提出“写作方法”概念。我以为此概念不仅涉及“艺术手法”, 还包括酝酿时的方法运用, 比如“打腹稿”“列提纲”等, 甚至可延伸至“阅读积累”“材料收集”“思考”等。我想, 这已经不属于艺术创作手法的范畴, 可不必纠缠。
二、对于古诗词教学中“表达技巧”及其所属类别的认知
“百度百科”中解释: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 包括“表现手法”,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此解释与《辞海》关于“艺术手法”的解读相同。而高中诗词教学实际操作层面, 表达技巧却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主要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需要指出的是, 在这里, “表现手法”已经降格为表达技巧的一个种类。这又造成了混淆。我以为应以实际操作为准。
那么在表达技巧范畴内, 又如何辨析这四个种类呢?
(一)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辨析
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 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一是宏观;一是微观。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它如果间隔使用, 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 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辨析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属于文章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见有五种, 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与说明。而表现手法则是在表达过程中为了凸显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者意义选用的艺术手段。表现手法中, 经常会涉及表达方式。比如, 描写中的“动静结合”, 抒情中的“融情于景”等, 既是表达方式, 也是表现手法。显然, 两者有交叉。
(三) 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的辨析
所谓“结构技巧”, 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 局部与整体的协调, 首尾的照应, 段落的过渡, 线索的安排, 详略虚实的设计, 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除较明晰的结构形式技巧, 两者同样有交叉。比如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属于结构技巧范畴, 但也理解为“表现手法”。
笔者不能细微到所有表达技巧的差异所在。我只是想提供一个认知表达技巧各类别的思路。具体鉴别还是看语用环境。
三、对间接抒情及其所属类别的认知
在古代诗词中, 抒情表意是诗词的核心和归宿。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已成定论且没有多大异议。只是“间接抒情”让诗词含蓄委婉, 耐人咀嚼, 有引人联想的韵味, 利于增加情感抒发的深厚度和感染力, 因而更受诗人青睐, 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诗歌鉴赏的重点。
间接抒情在表情达意时需要一个依托, 根据依托对象的不同, 我把它分为五种形式, 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借事抒情和借典抒情。
(1)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例如:李商隐的《端居》)
(2)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
借事抒情。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例如:张籍的《秋思》)
(4)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5) 借用典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讽刺时事。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 除了要知道这五种间接抒情方式的各自特点外, 我们还需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诗歌抒情方式, 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 赏析诗歌, 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对借景抒情及其相似性概念的认知
关于情景关系的问题困扰多时, 有时似是而非, 有时又似非而是, 总也弄不明白。这中间至少牵涉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三者的辨析, 以及“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两者的差异。笔者试图剥丝抽茧, 同时删繁就简, 从而廓清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人怎么说“景情”。司空图在《诗品》中谈“含蓄”时说:“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这“一字”就是指“情”, 这“风流”就是情景之间所达到的“水乳交融”的意境。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 · 隐秀》中说:“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 秀以卓绝为巧”。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也说:“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状溢目前”不就是强调文学语言作品所描绘的“寓情于景”么?可见, 古代文人们强调在抒情写意之时必须“借景 (物) ”“寓情于景”;同时, 还要把景写得朦胧些、迷离些, 若即若离, 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这“回味无穷的韵味”, 我们今天用另一个概念词表达, 那就是“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 曰景。”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 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 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造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
也因此, 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 都可算作手法, 是并生的两个概念。如果非要区分, 我以为:“借景抒情”一般在先, 是作家写作时的方法运用;“寓情于景”相对在后, 是作品成熟后的方法显现。这两种表现手法都可产生“情景交融”的意境。换句话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手段, 情景交融是效果。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的确存在差异。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 引发了联想, 从而产生某种感情。这是诗人的心理活动, 不应理解为抒情方法。以景结情, 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与抱负。它是一种表达方式, 但它是“结构方式”。没有必要划到“抒情手法”。
景情间还存在四种衬托关系, 也就是“乐景衬托乐情、哀景衬托哀情、乐景衬托哀情、哀景衬托乐情”, 这些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具体运用, 比较好区分, 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 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表达技巧”, 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 都是“艺术手法”下的一个概念, 都是后人总结并赋予的。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艺术手法概念的定义, 那就与鉴赏渐行渐远。从这个意义上, “廓清”还是为了回归“鉴赏”的目标。有时候概念总是高高在上, 而鉴赏实践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金鑫.“五种常见间接抒情方式摭谈”[J].文学教育, 2010 (2) .
[2]杨汝明.“诗词鉴赏中巧辨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J].星星月刊, 2007 (5) .
3.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篇三
一、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表现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着诗人心情的愉快。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取的形象是“明月”,“向上”的指向给人以飘逸之感。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所写的“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些意象,既使诗歌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态描写,更加突出地显示了雨后秋景的幽静,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其中的动词、形容词。如《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景物时,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客漂泊异乡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乡愁就会汩汩流入鉴赏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
分析诗歌的语言还应注意品味诗人“炼字”的妙用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即“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三、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看看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喻体表现无形的乐声,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等。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如: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歌中,则旨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烘托出上阳白发人秋夜难眠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等。所谓“有比较才能鉴别”,正是如此。
4.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业 篇四
象
一、能力要求
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3、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准确把握形象
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2)赏析:梅具四德五福,又因风姿清峭孤高绝伦乃花中君子,文人骚客多清高自命与梅之品性暗合,故二者常相结缘。历来咏梅诗句,何止万千,自林和靖《山园小梅》后,吟咏基调已成,此后所作,多循定例,似难翻新。明初大家高青丘横跨两朝,文笔逸群才华横溢,一洗元诗纤柔侬丽之习气。此作以赋体咏梅铺陈出新独具一格,下笔飘逸绝纶,清雅超拔,实见梅之高韵,乃不可多得之佳作,实可传诵千古也。
首句破空,不同凡响。琼姿一词状极梅态。后一句反衬,疑中寓答,瑶台仙姿何以谪落江南,用意并非询疑解惑,而在于突出梅之仙灵气骨。拟梅喻仙并非高之独创,前人早有“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之句,但正犯直叙未免显呆,青丘之妙,妙在手法灵活,故而引人入胜。律诗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效用,首联破题手法如何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调。首联高调若此,若是寻常作手文气不继,往往难以为承,有全篇一泻千里之虞,且看大家巨匠如何承接。山中雪林下月造境得力诗笔如画且蕴意深远,山中雪喻梅之风骨,林下月喻梅之品格,雪之晶魂月之皎华与山中隐士林下玉人相得益彰,境界融洽,类比精当,风雅兼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而称其名句,试想如易境相处,何以显梅超拔之姿绝尘之气,效果一能如前否?后世曹公雪芹与冰心女士深爱此联,各自于行文中分别借鉴。
颔联两句另暗藏袁安卧雪与罗浮梦仙两典,知者一粲更得其厚处之妙,不知者也不碍欣赏其造境出尘高雅句法灵秀工巧之妙。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深谷难显峰高,窃以为律诗全篇足气雕饰,四联箭拔弩张反而只见小气刻意,以上两联之强势,颈联不妨稍收,故而“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笔调从容若闲,行有余地,正是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颈联视角转小,以小见大,进一步在细节上衬托梅的清峻形态与高洁品格。竹与梅同列岁寒三友及四君子,白石有句:“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故而诗人将竹梅并于一句中相互烘托,物虽各异,情亦无别。残香句见于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绝世风姿不见容于浊世,漫赢得残香漠漠。诗人借放翁酒杯浇个人胸中块垒,暗有怀才不遇书非所用之伤。想豺狗当道群氓毕集,宵小蠢碌辈即成时用,而门有弃妇野有遗贤,古今同概也,何日得见《礼运大同》所托之太平盛世哉。咏物诗要求“不即不离”此亦为例也。
中两联虚实交陈,全出于诗人想像铺称,但笔法开合吞吐,匠心独运,足以师之。
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回笔收束,因诗家公推南朝何逊为咏梅肇始,而诗人尾联自诩除何逊外不作第二人想,青丘才大如海,傲物之情溢于言表。“数去原无君傲世,算来唯有我知音。”文人若无傲骨,何以为天地立心?何以为生民立命?何以为往圣继绝学?何以为万世开太平?独立东风,自开自落,安处闾巷恪求其道不移大志,正是读书人本色。君不见时下文人多无傲骨,但余谄颜,如此敢笑高青丘乎?
3、《白梅》赏析《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芳尘:香尘。③乾坤:天地。
[赏析]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解说]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点评]描写的景物的特点: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儒道一体的思想体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艺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4、《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赏析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②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③(1)作者介绍: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为晚近文学的疏凿开山手,其词亦光怪陆离,不为前贤藩篱所限。
(2)注释:①“鹊踏枝”即“蝶恋花”。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春不住:春去了。③折取: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赏析:经世致用,原是龚自珍青年时期即深怀的抱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时以“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戒教之。然而时代却无情地偏偏要陷其于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龚自珍是慨然而愤懑了。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来自人才选拔的科举制给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龚定庵,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个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峻的现实使敏锐于思的年轻的龚自珍省悟到时世与人才之间无可调和的冲突。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这样的心境中。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何尝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和“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写出了“废”。
5.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篇五
一、记住“标本”
(一)熟记古代诗歌常见意象 1 自然类意象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思乡的代名词 流水 —— 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斜阳(夕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风、烟 —— 哀怨、惆怅、凄苦、苍凉 浮云 ——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霜 —— 孤独凄凉
2植物类意象
杨柳(垂柳、柳枝、柳)—— 怨别 杨花 —— 漂泊离别之情
落花(落红、残红)—— 青春易逝、人生无常 菊花 —— 坚贞、高洁 梅花 —— 冰清玉洁
松 —— 傲霜斗雪 坚贞 高洁 莲 —— 爱情
梧桐 —— 凄凉悲伤 丁香 —— 愁思
红豆 —— 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芳草 —— 喻离恨
芭蕉 —— 孤独忧愁
离情别绪 动物类意象
杜鹃鸟 —— 哀怨、凄凉或思归 鹧鸪鸟 —— 离愁别绪
蝉 —— 惜时光
感身世
明心志
鸿雁 ——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猿啼 —— 悲伤
青鸟、鱼、鸳鸯 —— 相思相爱、离愁、孤寂 燕子 —— 爱情的象征 蟋蟀 —— 惆怅 人事类意象 人造物象类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 离情别绪、思乡不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琴瑟 ——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或兄弟朋友的情谊 羌笛 —— 凄切
——
行为类
登高、凭栏 —— 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吹笛、吹萧、吹笙 —— 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饮酒 ——豪情、悲愁、苦闷、不得志 折柳 —— 惜别怀远、思乡
捣衣(捣练)—— 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三)熟记古诗内容理解“一看到就想到”
1.一看到诗题中有“送”“留”“归”等字眼,就想到可能是表达怀念和依恋之情。2.一看到诗词中有“折柳”字眼,就想到可能表达离愁别绪。诗题中有“归雁”,可能表达思乡和思念亲人之 情。
3.一看到写故国的兴衰,就想到可能是告诫当朝统治者,借古讽今。
4.一看到诗词中出现好梦或优美的风景,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对官场和现实的不满。
5.一看到诗词中写花开无人赏,新叶无人瞧,就想到可能是诗人自己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
6.一看到诗中写战事,就想到可能是:①表现报国无门的无奈,②对贪战者的憎恨,③对战乱人民的同情,④歌颂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将士。
7.一看到写乐景就想到表示喜悦,哀景表示悲伤,有乐有哀往往是以乐衬哀。8.一看到诗词中咏怀古迹,就想到可能是:①感叹历史的兴亡,②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③仰慕历史人物,④自叹自己无所作为、不被重用的无奈。9.一看到文人当官就想到总写官场黑暗和社会黑暗。文人未当官,总表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文人被贬,一般都表达热爱山水。
10.一看到诗题中有“旅”字,可能表达诗人因飘泊而孤寂的情感。11.一看到诗中有写响声的,就想到是以声衬静。12.一看到诗人表示年事已高,就想到可能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情。13.一看到描写山势高峻,就想到可能暗示社会背景恶劣或仕途艰险。14.一看到诗词中涉及到饮酒的内容,就想到可能表达作者喜之极或悲之极或愤之极。
15.一看到诗词中描写月就想到可能表达思念之情。
16.一看到诗词中有登高望远,就想到可能表达:①对古英雄的仰慕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③对历史兴衰的感慨④无法施展报负的无奈⑤忧国忧民情怀。
(四)熟记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 描写手法
渲染气氛 烘托反衬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铺陈白描 欲扬选抑 运用对比 正面侧面 联想想象 运用象征 修辞方法
夸张 比拟 对比 比喻
双关 借代 对偶 设问 反问 通感比兴
互文 叠词
(五)熟记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 1.思乡
(1)抒发羁旅之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心思家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2.咏人
(1)同情百姓,如李绅的《悯农》。
(2)反映离乱痛苦生活,如杜甫“三吏”“三别”。
(3)思念亲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4)依依惜别,情深意长,如柳永的《雨霖铃》。3.慰己
(1)抒发壮志凌云、施展报负的豪情,如杨炯的《从军行》。(2)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3)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4)告慰生平的喜悦,如杜甫的《客至》。4.怀国
(1)渴望建功立业,如陆游的《书愤》。
(2)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感叹报国无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5.伤世
(1)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
(2)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甫的《兵车行》。
6.古代诗词鉴赏 篇六
绝句·无题· 押平声十二文
柳下清风眼中尽,楼前细雨心里纷,
可怜明月三千梦,不及巫山一段云。
·
解释
(四句皆对仗,可惜,诗中不合人意,距先贤还差的`远哪。)
·
绝句·望月思故人·押平声十一尤
东君夜渡小西楼,满院春风也似秋。
自古重逢都问月,而今月下一人愁。
·
解释
(东君有三种解释,此处为司春之神,可见《柳枝词》:“东君爱惜与先春,草泽无人处也新”)
·
绝句·重游西湖有感,特赋·押平声一东
你看西湖四月风,春光犹似那年同。
迎风柳叶参差绿,羞涩桃花次第红。
·
解释
(全诗都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低吟,起句的“你看”,只不过是在与回忆中的某个人说话。)
·
毕竟我喜欢词,所以,当然少不了上几首词给大家欣赏。
·
西江月 词林正韵
杨柳散枝飞絮,桃花落水流香。
人间六月好时光,四处悠哉闲逛
十里莲荷娇嫩,几分云雨清凉。
初晴湖畔写华章,收拾残春一场。
·
西江月 词林正韵
竹影三更明月,桃花几度春风。
银河水里挂帘栊,喜鹊桥头相送。
浅酒小斟无味,空楼长饮千盅。
此身唯以寄孤鸿,了却余生心痛。
·
卜算子·赠伊人 词林正韵
楼上独凭栏,空望楼前柳。
流水残花那得休?唯饮相思酒。
对镜理红妆,又恨红颜旧。
别后郎君不识愁,心似珠帘扣。
·
卜算子· 赠伊人·词林正韵
楼上月明清,楼下风初静。
一段琴音一断伤,寂寞离人影。
借酒可消愁,复醉明朝醒。
画尽鸳鸯不肯停,得了相思病。
·
虞美人·劝伊人·词林正韵
伊人莫唱钗头凤,都是柔肠痛。
垂扬金缕话团圆,还似情丝难理又当年!
桃花院里春犹笑,怎说红颜老?
悲欢离合古难全,且看西江明月彩琉天!
·
中吕宫调虞美人·慰伊人·词林正韵
深闺寂寞伊人苦,枕上寒宫路。
旧词新曲慰芳颜,泪如秋雨落窗前,我心怜。
人儿廋比枝条细,还念重逢地
郎君还是不回家,教人魂梦绕天涯,似飞花。
(这几首赠、劝、慰伊人之词,实为赠人之作)
·
元曲·仙吕调·深闺怨·中原音韵。
嫣红谢罢话春迟,垂杨金缕谁知?小楼细雨复声声,桃花院里看我独自一人。
愁边剩有相思句,不共旧时相许,摇红烛影是迷茫,乌桥送别阑歌葬了彷徨。
·
元曲·越调·天净沙
人间四月春风,桃花十里开红,烟水几番朦胧,休言无梦,江南细雨曾逢?
·
元曲·大石调·初生月儿
7.古代诗歌鉴赏仿真训练 篇七
【五律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①
□王 维
积水不可极②,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③,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④,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极: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③鳌:传说中海中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④乡树:乡野间的树木。扶桑:这里指日本国。
1.“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这是实写还是虚写?诗人写送别友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动物呢?请简析之。
答:
2.有人说,此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圣泉宴①
□王 勃
披襟乘石蹬,列籍②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③,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④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注]①圣泉:在今四川中江东南玄武山。②列籍:依次而坐。③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④兴洽:兴致和谐融洽。
1.“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此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湘宫人歌
□温庭筠
池塘芳草湿,夜半东风起。
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①楚宫人,芳花②玉刻鳞。
娟娟照棋③烛,不语两含嚬。
[注]①黄粉:在面部点黄粉作为妆饰。②芳花:一作“芳菲”。③棋:一作“台”。
1.首联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析之。
答:
2.此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呢?为什么?
答:
【七律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②。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作者因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作者遇赦北还时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这句是以轩辕古乐比大海涛声。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首乐曲。
1.诗歌首句“参横斗转欲三更”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亦比喻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接下来三句也为借景为喻的手法,请简析之。
答:
2.请解读诗歌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
[注]①崇让宅是诗人的岳父、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诗人的妻子卒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夏秋間。此诗作于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正月。②起夜来,乐府曲调名,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辞。
1.请从写景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答: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澄江静如练”出自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请赏析颔联中“摇”和“滴”字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全诗,简析为什么诗人“长忆谢玄晖”?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有人说,此诗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呢?请你简要赏析。
答:
2.这首咏物诗表达出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简要概括。
答:
【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谪仙怨①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②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这首词为酬答远谪的好友梁耿的寄赠而作。這时作者也被谪睦州,道经苕溪,在朋友招饮的宴会上写了这首词。②长沙:指汉代贾谊谪迁长沙。
1.“鸟向平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这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
2.请结合全词,简析“独恨长沙谪去”一句中“恨”的内涵。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生查子
□欧阳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①,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①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代指古筝。
1.请赏析“整翠鬟”与“频相顾”两个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
2.本诗表现手法多样,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柳初新①
□柳 永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②。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树,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③、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偏九陌、相将游冶④。聚香尘、宝鞍骄马。
[注]①此词为作者于景佑元年(1034年)中进士时所作。②杓:(biāo)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亚:低俯、低垂。③尧阶:喻宫廷。新郎君:唐宋时称新考中的进士为新郎君。④羽迁鳞化:道士成仙称为羽化,鱼变为龙称为鳞化。九陌:指京城的大道。相将:相共,相随。
1.“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之。
答:
2.词作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呢?试作简要概括。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竹马子
□柳 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①。对雌霓②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③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④,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①烟渚:烟雾弥漫的水中小岛。②雌霓:古代传说,虹出现时成双成对,其颜色鲜艳为雄,颜色暗淡为雌。又说,雄称“虹”,雌称“霓”。③素商:秋天。④神京:指南宋都城汴梁(即今开封)。
1.柳永作词最善于使用虚实手法,此词可见一斑,那么,请你分析他这首词作是如何使用虚实相生手法的。
答:
2.在这首词作中,词人择取了哪些意象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八六子①
□秦 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②。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③,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④、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⑤,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②刬:同“铲”。③袂红:红袖,指女子,情人。④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⑤销凝:消魂凝恨。
1.词作的下阕开头句有什么巧妙之处呢?请简析之。
答:
2.这首词语言上有何特色?全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①。重来故人不见②,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③。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④,凭栏目送飞鸿。
[注]①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②故人:指戴复古的亡妻(即后娶之妻)。③兰皋:芳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④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在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1.在词的上阕中,有这样的用词“一点”“十年”,既然是“一点闲愁”为何又“十年不断”,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答:
2.在词的下阕中,有一个细节写得非常好,你认为是哪个细节呢?为什么好呢?请简要分析。
8.古代诗歌鉴赏 篇八
无论是诗还是词、曲,题目都与内容有关,或者规定了内容,或者暗示了内容,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不关注题目,也许会误认为是写景诗,而实际上它是谈读书好处的哲理诗。
2.关注注释。
在高考卷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会对影响鉴赏的疑难问题作注释,或注明生僻字词读音,或解释生僻字词意义,或交代典故内容,或介绍写作背景。被注释处往往是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将妨碍鉴赏;而注释是鉴赏的一把钥匙,关注注释有助于准确鉴赏。故诗歌鉴赏要关注注释,对注释不可等闲视之。
3.关注意象。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要通过把握意象去理解意境,理解情感态度和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关注意象。要在感知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全诗的内容主旨。应熟悉复习资料中列举的各类意象的意义,熟悉诗歌意象与情感态度的四种关系:以乐写乐、以乐写哀、以哀写哀、以哀写乐。
4.关注技巧。
9.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篇九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4.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5.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课堂练习: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
(1)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2)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误例:
(1)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2)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三、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四、课外练习: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解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3.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解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解析】(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5.“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0.抓住诗歌特点鉴赏古代诗歌 篇十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语文高考语言
紧扣诗歌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无疑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就紧扣古代诗歌特点,结合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的有关试题,谈一下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领悟语言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上的最突出特点是简练含蓄、音韵和谐,诗人常常借助凝练深沉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节,传达丰富的情感。鉴赏诗歌时,我们最先接触的是诗歌语言。因此,品读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就至关重要。考生如果能认真玩味诗歌的语言,就可较轻松地完成题目。
请看08年全国卷I: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定,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邻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是从古诗语言“炼字”的角度命题的。考生答出第一小题的“拳”和“退”两个字是不难的。因为古诗炼字的字一般是动词或者是活用的词。但如何分析呢?这就要玩味本联的语言了。通过赏读,将诗人描写的这个画面再现一下,再加上自己深切的感悟,结合诗歌的描写手法就能写出答案。这中间关键是在领悟中玩味,其中心平气和地读全诗是最重要的,而第二问便是鉴赏评价。一般地讲,这种咏怀诗绝对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常常在诗的末尾含蓄地点明作者的观点。因而品读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看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再结合全诗由实到虚进行具体分析,就能完成好这道题目。
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二、品味形象
生动性、形象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古代诗歌以诸多形象来表情达意,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地讲,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同学们如能准确把握这些形象,就打开了诗歌鉴赏的一片新天地。
请看08年宁夏卷: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一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鉴赏这道题的第一小题时,考生只需将诗中的“野水”“秋风”“(逢)人”“坞”“(寺)钟”等景物形象找出来,结合诗歌演绎一番,最后答一下呈现的气氛也很容易。第二小题是让考生“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这实际上是考查对意境的掌握程度。因是题画诗,展现时自然有创造。而画面不可能展现声音,所以“潺潺”“瑟瑟…闻钟”这些传达声音的词语显然是画面不可能有的,“知村近”也是一种推想,是画意。至于妙处。联系意境让画面内容丰富起来、生动起来就可以了,不过做好结合一
下描写方法,最常见的通常是动静结合等方法。
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三、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写诗要想象,鉴赏诗时也要想象、联想,文学鉴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一定要借助自己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大胆进行想象。
请看08年福建卷: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道题要求考生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作答。考生鉴赏时,绝对离不开想象,既要想象诗歌为我们展现的画面,又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再创造。从全诗看,只写了茅斋的小燕子,显然诗人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明白了这些之后,逐句分析全诗最后再总结就可以了,只是鉴赏语言要有诗的韵味。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当然,结合古诗特点鉴赏古诗,要将古代诗歌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想象、形象鲜明生动等特点结合起来鉴赏,这样,就会准确、快捷地完成试题,取得满意的效果。
11.古代诗歌鉴赏六步法 篇十一
(原创)古代诗歌鉴赏六步法
本帖最后由 怡红快绿 于 2010-4-4 14:04 编辑
多年以来,古代诗歌鉴赏都是高考的必考题。因此对广大高三师生来说掌握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六步法,仅供参考。
第一步:领会暗示
通过浏览诗歌及题干的所有信息,读出试题所给的暗示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诗题的暗示
题目是诗歌的主旨和灵魂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意对题目的提炼的。所以拿到题后一定要先看题目。有的题目可暗示写作目的。如果只读“半亩方塘一鉴开,„„为有源头活水来”,或许觉得它仅是一首写景诗,只有联系题目《观书有感》才知道这是写观书感受的。有的题目可暗示所写事件。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就交代了地点(芙蓉楼)、人物(辛渐)、事件(送友)。也有的题目可暗示人物的情感。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既点出了时间,又表明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自从有诗歌鉴赏以来,所有诗歌基本上都附上作者的名字,除个别外我们能从作者身上获得许多信息。诗人所写的题材、所表达的思想、所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修养学识、遭遇、甚至是诗风所决定的。所以应多了解和掌握知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时代背景,以便在鉴赏时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能挖掘出来。如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的作者王维,我们如果对他有所了解,在欣赏诗眼及原因时将会有很大帮助。王维虽身居高位,对官场却有厌倦之心,特别是晚年,归隐之心迫切,常沉湎于佛家的空寂之中。所以他的诗是诗中有画,诗中有道,此诗恰写了深山古寺,结合王维的思想,就可想见他要带领读者进入的一定是渺无人迹、幽静凄冷、远离尘嚣的出世禅境,明了这一点,该诗的诗眼及原因的回答就容易多了。
如不是知名作家,出题者往往会给出朝代,从而暗示出诗的写作背景。
三、注释的暗示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关键的字词、难解字词的解释及诗歌的写作时间、时代背景或典故等的交代,它的作用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如2004年全国卷《江城子》对“姑苏台”的注释,它不仅告诉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和宠姬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这样我们不难想到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的荒淫豪奢的生活。考生对《空有姑苏台上月》含有的深意就容易理解了。
四、题干的暗示
题干有时也含有一些有用信息。如2003年的《过香积寺》,题干这样描述: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通过仔细读题再结合第三联,它已经告诉我们诗眼“咽”“冷”。因题干已经强调是一个字而不是两个字以上的词,而第三联除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几个词外,只剩“咽”“冷两个字了。
第二步:改写诗句,也可叫翻译
在领会暗示,对试题有了初步了解后,进入第二步。
任何情感、任何内容均需要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而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它具有省略成分多,字词倒置现象多,典故多,语言含蓄,跳跃性大,又极为精练等特点。因此要补出省略成分,调换省略的词语,揣摩含蓄语句,泡开凝练之处,连上跳跃的地方。然后抓
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展现的画面,或记叙事件的始末,或其它。从而把握诗歌的大意。如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通过诗题的暗示,我们了解到此诗是写初夏的乡村,雨后心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基于此可改写成写景文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的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海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此时正是农忙时节,农家没有一个闲人,全家人都在田里忙于耕作。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从诗题可知此诗是写送别友人,可改写为:在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我在黄鹤楼为老朋友饯行,喝完分别酒,我把他送上船,然后站在江边目送船顺流而去,友人身影渐渐模糊,只见船帆,最后连船帆也消失了,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际。惟独留下我长久地伫立江边„„
诗歌改写后就变成了简单的现代文,归纳现代文内容就非常容易了。这样我们进入到第三步。
第三步:辨识类别。就是从内容上把诗歌分类。
类别大致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赠别诗、言志诗、怀古诗、边塞诗、哲理诗等几类。如上文的《新晴野望》是山水田园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赠别诗。分清类别后就要了解这类诗的特点。进入第四步。
第四步:领悟格调
它要求在辨识类别的基础上,感悟出该类诗词的感情基调、风格特点。
一、山水田园诗:其意境清新,语言恬淡自然。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把秋色写得和春光一样绚丽多姿,在一片动景中逼真地描摹出山居的幽趣,生动活泼,清新而谐美,于恬淡中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另有一番境界。
二、咏物诗:表面咏物,实则寓情。其意境深厚,内涵丰富。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咏物诗不离于物又不过于粘着于物,而是通过咏物透露人物的情思,作者通过咏叹梅花的环境、遭遇、品格,进而表现诗人孤芳自赏和坚定不移的气节。
三、赠别诗:语言多凄婉伤感,感情缠绵悱恻,格调低沉抑郁。如杜甫的《赠别》:“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以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与友人相别的那种难舍的离情别绪,后两句以奇绝的想象,借蜡泪传诉内心的伤感。
四、言志诗:其风格多奔放豪壮,语言激昂高亢。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诗人
志愤气壮,直抒胸臆,痛切地诉说了民族和个人的艰难遭遇,慷慨地表达出为社稷捐躯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激励多少志士为国家兴亡而前仆后继。
五、怀古诗:多与诗人的命运或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格调多沉郁凝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的描写和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既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壮志难酬而年华虚逝的伤感情调,正因为时光易逝早生华发,诗人则只能慨叹人生如梦了。
六、边塞诗:风格多悲壮苍凉,语言新奇飘逸,想象奇绝。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写军旅之苦的乐府旧题一反常调,以神奇的相象,点明了边塞辽阔,战斗激烈,抒写了出征战士以身许国宁息边患的豪情壮志。
七、哲理诗:极富情趣常常留与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给人启迪思考。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出了作者登楼望远的情景和感受,胸臆开阔富有哲理意味,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胸怀全局,才能视野开阔;只有永无止境地攀登,才有更高更美的境界。
领悟了格调后,可以进一步思考:诗歌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格调的呢?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明确手法
手法是诗人为表情达意而采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对比、渲染、白描、用典故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双关、反复、通感等。如《诗经•采薇》中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矣,雨雪霏霏。”这几句写从军出征的战士归来时所想所见。它只所以成为名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运用了衬托手法。前两句写征人踏上征途时,正直丽春美景,而征人却含着生死离别的哀愁,愈是不忍离别,愈是万分愁苦,这里采用乐景衬哀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后两句征人即将与家人团圆,其心中喜乐可想而知,却偏偏遇上雨雪纷纷的天气,天气愈坏征人愈感好事多磨,越感到归家之可喜,收到了倍增其乐的效果。再如张舜民的《村居》
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华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它宁静甜美语言清新。这些特点主要是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景物,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后两句是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但是没有破坏环境的和谐统一。牛背负鸦的描写中,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个宁静的气氛中幽闲自在,站在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寒鸦之静,大小映衬,动静相衬,构成了新颖独特的画面。
辨明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情达意的技巧,弄清作品的魅力所在。
第六步:文字表述
经过以上五步的研究思考,最后把自己的认识述诸书面文字。
第一:鉴赏诗歌形象的书面表述。诗歌形象主要指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表达的方式是:作者通过xxx意象表达了自己的xxx感情。如2007年高考题对“折柳”意象的赏析,可以这样表述:“折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作者通过听到折柳曲的笛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意境是意和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表述时运用的方式:诗人通过xxx描绘出一幅图景,与诗人的xxx感情(追求、向往)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竹里馆》的意境:
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本诗通过竹林、孤琴、长 啸、明月描绘了一幅清幽绝俗的图画,与诗人禅寂的心境相融合,构成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第二:关于诗歌表达技巧的书面表述
在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基础上可用如下形式:运用xxx的表达技巧,突出(显出)xxx,表达(赞美、追求、批评、忧虑、思考)了xxx。如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题目要求从第三联中找出诗眼,并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诗眼是“咽”“冷”,从表达方式看,主要运用描写,描绘了山中寂寞的景象;从修辞手法上看,运用拟人、通感,使诗文更新奇绝妙;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衬托,衬托出自己禅寂的心境。通过以上分析可组织答案:诗眼是“咽”“冷”,“咽”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泉流受阻,在危石间艰难前行,发出低吟呜鸣之声;“冷”运用通感手法描绘了日光照在松林间,因受到阴暗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寒冷之色。二字绘声绘色,突出了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从而衬托了诗人那消极出世的禅寂的心境。第三:鉴赏诗歌语言的书面表述
对关键词语诗句的品味,一般用并列复句(既„又„)或递进复句(不仅„而且„)如卢纶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一句的“暗”、“惊”妙在何处?可以这样表述:“暗”透露了朦胧月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不仅写出了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因阴森森的感觉。
对语言风格的鉴赏,只要掌握语言风格的特点,直接用词语概括就可以了。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简析该诗的语言特点。可表述为:这首诗语言平淡质朴,不用华丽的辞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真切,更加耐人寻味。
本主题由 xuhaiyan1972 于 2010-4-4 21:49 加入精华收藏 分享 00 0 顶 踩
[img][/img]怡红快绿
【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业】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08-31
古代与艺术有关的故事10-21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教学设计08-16
古代送别诗鉴赏07-19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06-18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解读12-02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12-19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06-08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默写10-03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