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共6篇)
1.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 篇一
Ⅱ心理学概论部分(50分)
一、判断题(20分)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
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是主观唯心论。()
个案研究法是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研究,不可以将群体作为单位。
()
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
控制加工可以节约注意资源,但不能提高加工速度。()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面学习的内容对后面学习的内容造成的干扰性遗忘叫倒摄抑制。() 马斯洛认为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
潜在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在遗传和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能变成实际能力。()
负强化就是惩罚。
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影响一个人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
害怕和焦虑是两种几乎一样的情绪状态。()
教学效能感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之一。()
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大约在青少年末期就结束了。()
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心理辅导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
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影响着个性
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二、单选题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规律的科学。
(1)行为(2)客观现实(3)心理现象(4)抽象思维
2、心理现象分为。
(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性(4)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是通过_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心理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_。
(1)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2)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4)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_ 被誉为近代心理学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1)弗洛伊德(2)华生(3)冯特(4)马斯洛
6、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
(1)冯特(2)华生(3)弗洛伊德(4)马斯洛
7、_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
(1)精神动力学派(2)行为主义学派(3)人本主义学派(4)认知主义学派
8、心理学的认知学派强调研究人类的。
(1)认知过程(2)行为(3)思维活动(4)潜能
9、一个人刚刚能够看见的光线亮度是他视觉的。
(1)差别感受性(2)绝对感受性(3)差别阈限(4)绝对阈限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______现象。
(1)反应(2)对比(3)适应(4)刺激
11、短时记忆的信息如果加以组织,记忆的容量可以扩大到_______。
(1)3±2(2)5±2(3)7±2(4)9±212、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粗枝大叶为特征的气质类型是。
(1)胆汁质(2)黏液质(3)多血质(4)抑郁质
13、价值观属于。
(1)个性心理特征(2)个性倾向性(3)心理过程(4)性格
14、主题统觉测验属于。
(1)投射测验(2)自陈测验(3)能力测验(4)智力测验
15、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1)发现法(2)头脑风暴法(3)掌握法(4)先行组织者
16、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1)能力(2)努力(3)任务(4)运气
1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
(1)社会促进(2)社会抑制(3)社会进步(4)社会退步
18、心理辅导的对象是。
(1)精神疾病患者(2)心理疾病患者(3)心理失调者(4)正常人
19、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1)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2)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3)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4)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20、个体无力应付困境的一种状态,称为。
(1)自卑(2)危机(3)困扰(4)心理疾病
三、多选题
1、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_______。
(1)本我(2)自我(3)忘我(4)超我2、自动加工的加工方式是_________。
(1)依赖大量注意资源(2)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3)应用灵活
(4)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1)动机(2)定势(3)功能固着(4)问题呈现的方式
4、印象具有______三大特点。
(1)间接性(2)直观性(3)稳固性(4)综合性
5、儿童依恋的类型大致有________。
(1)安全依恋(2)焦虑—回避型依恋(3)焦虑—矛盾型依恋
(4)焦虑—不安型依恋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__________。
(1)主动性(2)社会性(3)情境性(4)强化作用
7、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_______等三个阶段。
(1)有趣(2)情趣(3)乐趣(4)志趣
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
(1)熟悉性(2)相似性(3)互补性(4)对等性
9、群体决策的优点有________。
(1)多方面收集信息(2)利用集体智慧(3)增加群体凝聚力(4)费时费力
1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________。
(1)诊疗模式(2)发展模式(3)教育模式(4)文化模式
2.《管理学》复习提纲 篇二
1、管理有哪些基本职能?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职能是帮助组织充分利用其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1.计划2.组织3.领导(指挥、协调)4.控制
另外,创新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
2、管理者需要哪些基本技能?不同层次管理者各有何侧重?
(1)专业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上述三种技能,缺一不可。
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最接近现场,专业技能格外重要。由于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人际技能对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重要的。
3、如何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人民从实践中升华和抽象出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然后利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际中验证和丰富。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
管理的艺术性
艺术性是指在掌握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要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
管理的艺术性与管理的科学性不矛盾。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要失败的。但是管理理论是官僚实践的概括与抽象,具有较高的原则性,可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展开的,因此,要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管理。
4、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有何不同?
①高层管理者:组织中的高级领导人,对管理负有全面责任,主要任务:制定战略目标、把握发展方向、拥有资源分配权等。
②中层管理者:介于高层和一线管理人员之间。主要职责:执行重大决策和管理意图、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活动、具体工作的规划和参谋。
③基层管理者:最直接的一线管理人员。是直接监察实际作业人员的管理者。主要职责:直接给下属人员分派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的完成。
第二部分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1、什么是管理的例外原则?它是由谁提出来的?
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减轻处理纷乱繁琐事务的负担,把处理各项文书、报告等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由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
2、X、Y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内容是什么?
在麦格雷戈看来,每一位管理人员对职工的管理都基于一种对人性看法的哲学,或者就有一套假定。他把传统管理对人的观点和管理方法叫做“X理论”,其要点是:①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逸恶劳的,只要可能,就会设法逃避工作。②人几乎没有什么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而宁愿被别人领导。③天生就反对变革,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④要使人们真正想干活,那就必须采用严格的控制、威胁和经常不断地施加压力。
Y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和人的行为的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新理论。其要点如下:①人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工作对人们来讲,正如娱乐和休息一样自然的。②控制和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惟一办法。人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③对目标作出贡献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它们能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3、什么是“霍桑试验”?梅奥人际关系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霍桑试验: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试验。理解工作群体成员和管理者的感情、思想、行为等如何影响绩效是何等的重要。
人际关系学主要内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与周围人的关系
4、管理理论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理论及代表人物? 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前)早期管理思想:
一,西方古代管理思想
a公元前五千年,古代埃及人建造大金字塔的实践;
b公元前二千年,古巴比伦国颁布《汉穆拉比大法典》;
c公元前284年,古罗马建立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
d十五世纪,意大利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埃维利提出的四项领导原理
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来源)
宏观性的治国管理思想和微观性的治生管理思想;
a孔子的“德”、“礼”为治的管理思想;
b孟子的“仁”、“义”为伦理标准的管理思想;
c管子的顺“道”(指客观规律)的管理思想;
d老子的以“道”为核心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e韩非的“法、术、势”结合的法制管理思想;
f孙武的“战略、作战、竞争、用人”的军事管理思想;
g荀况的经济管理思想;
h沈括的系统运筹工程管理思想等等。
三,产业革命后管理思想(萌芽)
a英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斯图亚特提出工作方法研究和鼓励性工资,以及管理人员与工人分工问题; b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管理可作为同土地、劳力、资本并列的要素、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
c英国数学家和机械学家巴贝奇劳动分工可按专业进行,并能提高生产率;
d英国工业家欧文提出要重视工厂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e法国工程师杜平提出工厂管理可应用机械学进行方法研究
第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三,韦伯行政组织理论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近代管理理论
一,梅奥的人际关系学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麦格雷戈的X、Y理论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第四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过程学派: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孔茨成了这一学派另一代表人物
(二)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
(三)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
(四)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
(五)经验主义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
(六)管理科学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伯法
(七)权变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卢桑斯
5、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该学派主张,着重考察有关环境的变数与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关系,以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达到目标。
1、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2、组织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何种管理观念和技术更适合于组织;
3、几种较为普遍的情景变量有:组织规模、技术的常规性、环境的不确定性、个体差异等。
第三部分环境与文化
1、什么是一般环境?什么是任务环境?
2、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如何认识的?
基本特征:环境对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和双重影响。
3、什么是组织文化?它由哪些内容构成?
组织文化 :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内容:a精神文化(潜层文化):组织价值观 伦理道德 组织精神
b制度文化(表层文化):规章制度 团队结构 人际关系 员工行为准则
c物质文化(显现层文化)组织标志 工作环境 文化设施
4、环境和文化对管理者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确定的组织环境会限制管理者选择、决策的自由度
组织的强文化会制约管理者的行为,左右着管理者的判断、思想、感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管理模式和组织行为影响:
1、对权威的尊重 —— 中国组织对决策集权化、层级结构的认同。
2、“面子”与和谐 —— 强调工作中的达成一致,交流模式的间接性。
3、集体主义 —— 把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组织的一部分,容易形成“圈内”和“圈外”。
4、关系 —— 形成基础为血缘基础和社会基础,已具有重要的手段性功能。关系的三个维度:感情、面子、信任和信用。其中,感情是关系维度的核心。
第四部分计划与目标
1、计划工作的目的有哪些?
2、计划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影响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有哪些?
3、确定各类计划指标常用方法有哪些?(盈亏平衡法、网络计划法)*
4、良好的组织目标应该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第五部分决策
1、完全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应该有哪些步骤?
3、定量决策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如何运用不确定决策的各种准则和方法进行决策?*
第六部分组织
1、什么是组织结构?反映组织结构特征的要素有哪些?
2、什么是部门化?组织设计中部门化方法有哪几种?
3、什么是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与组织层次是什么关系?
4、集权和分权各有哪些优缺点?
5、什么是有机型组织?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哪些组织结构形式属于有机型组织结构
第七部分领导
1、领导者影响力来源于哪些方面?
2、什么是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应该如何采用有效的领导方式?
3、正式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4、领导艺术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第八部分激励
1、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一个员工的过程,应该分为哪两个步骤?
2、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来源于哪两个因素?
3、公平理论对管理者而言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4、如何解释强化理论和四种强化方法?
第九部分控制
1、控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a输入阶段的前馈控制(问题发生前,预测问题)
b转换阶段的同步控制(问题发生时,管理问题)
c输出(产出)阶段的反馈控制(问题发生后,解决问题)
2、控制工作过程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一、确定控制标准:计划标准与控制标准;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控制标准与管理要求。
二、衡量实际业绩:主动系统检查或客观真实反映;定时抽样可连续衡量;建立(检查或汇报)制度或组织重点检查。
三、进行差异分析:明确有无差异;确定偏差的性质;分析差异类型和原因
四、采取纠偏措施:改进工作方法;调整或修改原有计划;调整或修改原有标准;改进组织和领导工作。
3、控制工作的难点和关键点是什么?
难点:
一、控制中常见的职能失调现象:a官僚主义行为b策略性行为c对抗性行为d出现目标扭曲e虚假行为
二、控制中的人性阻力:a控制过分造成反对和抵抗b控制点不当引起反感c控制中测评影响人的切身利益和情绪d为推卸责任,会有意或无意抵制组织控制
关键点:
1、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2、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控制;
3、多采用目标管理;
4、建立完备的记录备查制度。
试题类型
一、名词解释:3小题 * 4分12%
二、选择题:20小题 * 1分20%
三、判断改正题: 5小题 * 2分10%
四、简答题:4小题 * 7分28%
五、定量分析题: 1小题 * 10分10%
3.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1 篇三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并举例说明。
2.挫折及其成因
3.挫折的行为反应
4.领导者的影响力
5.冲突含义及其研究意义
6.什么是人际关系及其形成条件
7.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8.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9.群体规范
10.群体凝聚力含义、特征、影响因素及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11.什么是从众、丛中行为的一般特点、以及关于从众的实验
12.情绪情感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
13.情绪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14.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5.举例说明三种角色理论
16.自我意识的概念、作用
17.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18.归因概念及归因理论
19积极的个体心理特征有哪些?
20.态度的形成方式有哪些?
4.《土地管理学》复习提纲1 篇四
1、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地说土地是一定范围的空间。
2、土地管理:是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运
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手段等综合措施对全国城乡土地及利用过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属、利益关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活动。
3、地籍管理:是国家为收集和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
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亦称为地籍工作。
4、地籍调查的单元: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权属调查调查单元是宗地:凡被
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称为宗地。
5、土地分等定级的等级体系?:目前我国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划分体系。(1)土地等是反映全国城镇之间土地的地域差异。土地等的顺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排列。(2)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果的差异。具体划分多少可依据城镇规模、复杂程度确定。大城市一般5-10级,中等城市4-7级,小城市以下3-5级。
6、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
7、我国的土地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制度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8、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
9、土地所有权的含义:土地所有权的四项权能——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10、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行政、经济、法律的措施,保证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在一定时间内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逐步提高耕地的质量。
实现耕地总量不减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耕地的基本情况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其具体的措施:一是在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必须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二是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省级政府负责制;三是加强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四是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耕地都必须严格履行补偿耕地的义务。
一、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决定》提出的“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精神
二、明确界定省级政府的责任:省长、主席、市长为第一责任人。
(一)责任目标的确定
(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标准: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在每个规划期的期中和期末
(三)未完成考核责任目标的责任
三、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
四、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就是对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的信息持续收集调查,开展系统分析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工作。地利用动态监测目前由变更调查、遥感监测、统计报表制度、专项调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构成。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11、耕地的承包期:《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
12、土地用途管制的概念: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而采取的管理制度
13、土地整理: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复垦:是一项综 1
合工程技术,它通常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两个过程。土地复垦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保持土地的环境功能,实现土地生态系统新的平衡。原则:
1、坚持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2、因地制宜、优先复垦为农用地原则
3、统一规划,“边建设、边复垦”原则
4、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要以及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也就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规模在一定地域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总体的、战略的配置。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土地的政策,求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15、基本农田的概念?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
1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的基本农田要占本地区耕地的比率?现行法律还对划定基本农田的数量进行了规定,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
17、土地储备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1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期限、形式: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单独或者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转移给他人的行为。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包括出售、交换、赠与和继承等。按照转让前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土地使用权转让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出让获得的土地使用仅的转让,二是通过行政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过补办出让手续后的转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居住:70年、工业: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土地使用权转让形式
(一)出售房屋
(二)公司兼并(19、土地征收: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20、农用地转用的概念,农用地转用应符合的条件:即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简称,是指将耕地、林地、草地等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转变为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即建设用地的行为。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3、符合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21、土地管理法阐述我国的基本国策: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明确写进了新修订通过的《土地管理法》,成为我国第一个写进法律的基本国策。
22、我国的土地日:是每年的6月15日
2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1、山地多,平原少
2、土地总量大,人均少
3、人均耕地少
4、耕地总体质量差
5、世界排序居后
6、水土资源不协调
24、简述土地征收的法律特征:
12、征收过程的程序性
3、征收行为的有偿性
4、征收性质的强制性
5、征收行为的公开性
6、权属转移性
25、简述土地登记程序?: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土地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证书五个步骤。
2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有哪些:(1)严格保护耕地:按照稳定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立足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节约集约用
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统筹各业各类用地:按照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立足形成国土开发新格局,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4)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5)强化土地宏观调控:按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立足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7、土地权属争议的特征有哪些:(1)土地权属争议的主体具有多样性(2)土地权属争议的客体具有特定性(3)土地权属争议大多表现为情况复杂、年代久远、查证难度大以及政策性强、实际问题多等特点(4)在处理方法上,人民政府处理是人民法院受理的先决条件
28、由国务院审批征收的土地有哪些: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29、简述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回的几种情况: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出让土地使用权年限届满的正常收回;二是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提前收回;三是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强制收回。
30、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内容有哪些?转让的基本形式?
一:转让的内容(1)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登记文件中所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土地使用者通过转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其使用年限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原土地使用者已使用年限后的剩余年限。(2)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随之转让。(3)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所有人或者共有人,享有该建筑物、附着物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但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作为动产转让的除外。(4)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转让,应当按照规定办理过户登记。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分割转让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并依照规定办理过户登记。(5)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市场价格不合理上涨时,市、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6)土地使用权转让后,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的,依照相关规定办理。二:转让的形式:
(一)出售房屋
(二)公司兼并
(三)交换
(四)赠与
31、简述地籍管理的内容:地籍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32、哪些土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1)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3)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4)蔬菜生产基地(5)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6)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33、土地有哪些基本特性:(1)土地位置的固定性(2)数量有限性(3)土地组成的二元性(4)土地特质的唯一性(5)土地的可持续利用(6)土地或土地产权的商品性
34、哪些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1)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事用地(2)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3)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用地
35、简述土地登记的类型和基本程序:
(一)土地登记的类型 1土地总登记: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特定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2初始土地登记:土地总登记之外对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登记。3变更土地登记:因土地权利人发生改变或者因土地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等内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登记。4注销土地登记:因土地权利的消灭等而进行的登记。5其他登记: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其他登记: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
(二)土地登记的基本程序: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土地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证书
36、简述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体系:
1、城市土地市场类型结构(1)城市各类用地市场:包括住宅、商业、工业用地市场等类型(2)城市土地产权市场:土地所有权市场、土地使用权市场
2、城市土地市场层次结构(1)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交易对象: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交易方式:出让、出租、入股、性质:垄断性市场(2)城市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对象:土地使用者之间、交易方式:转让、转租、抵押、入股、性质:竞争性市场
3、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1)城市土地市场主体组织:产权独立、自主进行市场决策、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2)城市土地市场中介组织(3)城市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37、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发展计划和规划
1、发展计划: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存在的问题:计划编制往往流于形式,脱离实际,不具备操作性;出让计划缺乏约束力;出让计划不公开,透明度低;在计划管理中农用地转用指标没有分类,造成混乱。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确定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的控制指标,制约城市土地市场的土地供给总量;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划分土地利用区的形式明确了土地用途,土地用途的转变受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制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年度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二)财政政策:1地租政策:出让金、年租金等2税收政策:通过对土地市场运行过程中不同环节进行征税实现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土地增值税等;通过减免税实现对土地市场的调控。3财政投资政策:利用财政投资引导社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利用财政投资引导社会投资,调节地区差异。
(三)金融政策:直接调控:1量:中央银行直接规定土地开发信贷的最高限额2质:中央银行直接限制商业银行土地开发信贷的结构;规定银行发放土地开发信贷的方针、基本条件;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对土地进行投资,制定和规定其他金融机构投资土地开发的方针、条件
38、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及补偿标准有哪些? 征地补偿费用是对被征地单位对土地的投入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以及对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费用的总和。
(一)征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征收城市郊区菜地的除应按照规定缴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外,还应按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二)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
1、征收耕地的补偿标准(1)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的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年产值按被征用前3年的平均年产量和国家规定的价格平均计算。征用其他土地(园地、鱼塘、宅基地、林地等)的土地补偿费用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的标准规定。按上述标准支付,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2)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安置补助费按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数量计算。每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但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3)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土地管理法》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行制定。①青苗补偿费标准:对刚刚播种的农作物,按季产值的三分之一补偿工本费。对于成长期的农作物,最高按一季度产值补偿。对于粮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获的,不予补偿。②被征用土地上树木,凡有条件移栽的尽量移栽,用地单位支付移栽人工费和树木损失费;不能移栽的,按有关规定给予作价补偿。对突击栽种的树木,不予补偿
39、使用农村宅基地的要求:(1)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2)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3)农村居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4)宅基地涉及占用农用地,应先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5)出租、出卖房屋和非法转让房屋的,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40、论述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必要性:
1、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是由土地市场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土地市场的客体(稀缺资源)、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实际是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具有保值和不断增值的特性。
2、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土地开发和供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吸引外资,盲目地价优惠 划拨土地使用权非法转让、出租,导致土地隐形市场活跃 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城市内部,优地劣用 商品房大量空置,城市土地隐形浪费严重 区域间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城市土地宏观配置不合理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率低,城市规模不断向外膨胀,导致城郊耕地大幅减少
41、论述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有哪些:
一、准备工作
1、制定方案: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调查任务,制定土地调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基本情况、资料情况、技术路线、技术方法、技术流程、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及主要成果等。
2、人员培训
3、开展试点
4、资料准备:基础地理资料、遥感资料、界线资料、土地权属资料、已有土地调查资料、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土地管理有关资料、各种专业调查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各种表格。
5、仪器、工具和设备准备
二、调查底图制作
三、外业调绘
1、路线勘察
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
3、室内预判
4、外业调绘
四、内业工作
1、转绘工作
2、量算面积
3、编图与图面整饰
4、成果整理
五、检查验收
42、论述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程序:
(一)申请:当事人提交书面申请书和有关证据材料
(二)受查审查,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应符合的条件:申请人与争议的土地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请求处理对象、具体的处理请求和事实根据。受理:7个工作日内提出受理意见
三、调查
四、调解或处理
1、调解达成协议,应制作调解书,并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由承办人署名并加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印章后生效。生效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2、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双方反悔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提出调查处理意见(自受理土地权属争议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调查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在5个工作日内)。
(五)送达和执行送达是指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定方式,将调解书或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递交当事人的行为。调解书一经送达就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人民政府做出的土地权属争议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在规定的时
间内,当事人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处理决定即发生法律效力。生效的处理决定是土地登记的依据。对生效的处理决定,当事人要自觉履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也应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对拒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依法强制执行。
43、论述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政策和制度:
(一)土地价格定期公布制度
(二)土地价格评估制度
(三)土地估价人员资格认证和土地估价机构资格评级制度
(四)土地登记和土地价格申报制度
(五)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
(六)政府按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提前收回已出让土地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
(七)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
5.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 篇五
1-3-3-4管理人本化——1-3-2坚持以人为本
第三章
3-1组织设计——2-1餐饮管理的机构设置
3-3人本管理、管理是为人服务的———餐饮管理的经营思想
3-4-2责任原理—2-1-1餐饮组织结构的设置原则
第七章
7-1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3-1-1餐饮计划管理的特点与基础工作
7-3-1计划编制的步骤——3-1-3餐饮计划管理的工作过程
7-3计划与计划工作编制过程——3-3餐饮计划方案的编制方法及贯彻实施
第八章
8-1-3目标管理的过程——3-3-3餐饮产品计划的贯彻实施
第九章
9-1-2组织设计的原则——2-1-1餐饮机构的设置原则
9-3-1职能部门化——2-1餐饮机构的设置
9-1-2-2责权对等原则——2-1-3权利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第十章
10-1-2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2-2-1餐饮管理的内容分工和人员编制的影响因素 10-1-2人员配备——2-2餐饮管理的人员编制
10-2-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2-3-1关键岗位的用人标准
第十四章
14-2激励理论、实务——2-3-3做好激励考核,充分调动与昂积极性
第十六章
16-3-1控制过程确定标准——6-3-1采购进货成本控制
第十八章
18-1-2支出预算——6-3-1采购进货成本控制
18-1-2预算内容——10-1-3餐饮管理成本核算的方法分类和工作步骤
18-3-1成本控制的基础——10-1-1成本构成与分类
18-3-2成本控制的步骤——10-3-3餐饮成本控制的程序和工作步骤
18-3-1成本分配方法——10-2餐饮管理成本核算方法
第二十章
20-1-1技术创新的内涵——5-3-4餐饮主题营销策略
20-1-5人口结构的变化——5-4-1餐饮客源组织的特点
6.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 篇六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发展历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基本作用: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
(1)、理论作用(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讨、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半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知道);(2)、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1)诞生的年代: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2)奠基人:桑代克(3)标志性事件:
6、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研究,它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种是实验性研究,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1)观察法:由观察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2)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着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
(4)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7、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与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别角色);D(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E(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父母教养子女理想的方式是:控制、期望、沟通、关爱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各种教育要求,经常以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或共同行动等形式,对学生个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同伴群体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行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
8、分析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及特征
(1)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A、生理上的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青少年出现成人感);B、心理上的原因(反省思维的出现,青少年开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情绪状态);C、社会上的原因
(2)特征:A、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B、自我的分化(青少年不仅能认识和评定自我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的对象加以分析、评定);C、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的增加;D、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自身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
9、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
A、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个体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智力差异。
B、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适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
A、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自己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
B、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德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复杂多样的,除表现为性格特征的差异外,还可能表象为性格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并存。教师要抓住其性格的本质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使其发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努力克服消极因素。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及其基本意义
(1)学习的含义:就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基本含义:学习总是通过人或动物身上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由学习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可以是个体内部经验的重组或改组。学习引起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训练所产生的。
2、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依据学习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和学习的层次
(2)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尝试错误说、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
(1)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又称行为学习论,以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纳等人的学说为代表,他们强调环境、刺激的重要性,一般把环境看作为刺激,把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的行为看作为反应。他们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过程便是学习。强调对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排斥和否认脑内部过程的研究。他们认为,学习者的行为就是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他们把行为简化为S-R(刺激-反应),认为S-R是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在行为的形成方面他们强调强化的重要性,认为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2)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的行程需要通过一个尝试与错误的表现,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养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室关于猫走迷箱的实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时,学习者事先有某种准备,让其建立联结就会有满意之感,不让其建立联结就会感到烦恼;当学习者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强迫其建立联结就会引起烦恼)、练习律(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应用,其联结就会牢固,不用就会使联结的力量逐渐减弱,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就越小)、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如食物),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如没有食物或电击),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3)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狗的唾液分泌试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4)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实验。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正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顿悟学习、信息加工模式的基本含义
(1)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学的研究。(2)顿悟学习:由苛勒提出,“接竹竿实验”。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3)信息加工模式:由加涅提出。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个系统构成的,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认知-结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认知-结构理论由布鲁纳提出。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性城中的重要作用。(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他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2)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强
计)。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二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作用。学习期待则指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奥苏泊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想要通过学业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三是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的种类:A、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B、根据动机作用的久暂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是同义词。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3)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机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以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动机的机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其关系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但是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动机强,但短时期内学习效果并不好,或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现象也存在。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4、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示作用(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意义:A、教师发现学生的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B、个体要有一个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C、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而千万不能使学生受到拒绝或排斥;D、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E、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2)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
4、早期四种迁移理论基本观点: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和关系转换理论
(1)形式训练说:它以官能心理学位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要发展和提高各种官能,除了训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2)共同要素说: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的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有贾德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清净的迁移。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理论:苛勒提出,迁移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习得的经验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够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形式训练说强调对官能的训练,认为学习迁移就是心里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客观刺激间有无元素的存在,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情境中所具有的共同要素;经验类化理论强调的是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或水平;关系转换理论则可视为是对经验理论的补充,认为主体越能觉察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容易发生迁移。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建构主义迁移理论对学习迁移的研究 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代表有:布鲁纳、奥苏泊尔、安德森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迁移的主要媒介,即一种学习通过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组织特征,从而简洁的影响另一种学习。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奥苏泊尔还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改变被试的认知结构变量,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促进学习和保持。(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型,促进学习和保持(3)增强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
(2)产生式迁移理论: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主要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
(3)构建主义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性的学习强调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6、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来促进迁移
(1)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2)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促进迁移(4)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促进迁移(4)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以促进迁移。
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2)认知和元认知策略(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4)学习任务的相似性(5)学习的指导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
(1)知识:主体通过与其他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管映像。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
(2)知识学习的类型:A、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应,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B、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2、知识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前提(4)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态度和品的形成的因素之一。
3、三种知识直观类型的特点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具有生动性、鲜明性、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实际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特征,容易成为强烈的刺激,而本质属性具有内在的隐蔽性,不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2)模象直观:事物的模拟性形象,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扩大直观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但模象不真实、全面和亲切,与具体实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3)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是不受实践、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动、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4)电化(视听)教学:指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幻灯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直观形式。可摆脱时间限制,可放可停,可以放大缩小。根据需要,可将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特写,它可以重复,且生动形象。
4、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5、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的途径
(1)合理运用正例(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和反例(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性)(2)运用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6、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子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之保留一瞬间并未被注意的记忆:信息储存时间极短;储存的信息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几乎保持了刺激的原样;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其特点是:活动对象的观念性;活动执行的内隐性;活动过程的简缩性。
3、操作技能的种类
(1)根据动作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开汽车)和断续型操作技能(射箭、拍苍蝇);(2)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的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绘画、打字等)和粗放型操作技能(踢足球、游泳等);(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操作计算机、写字、绘画)和开放型操作技能(打乒乓球、打排球等);(4)根据操作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跳舞、打太极)和器械型操作技能(走钢丝、开飞机)。
4、技能的作用:技能是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技能是人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条件;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5、操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为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指技能的各个动作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巩固下来,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结构完善、动作品质高、动作控制好、动作效能高。
6、熟练操作的特征:
(1)动作结构:各个动作成分之间的干扰消失,动作成分之间的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成为协调化运动模式
(2)动作品质:动作具有灵活性、稳定性、准确性、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顺利完成动作。
(3)动作控制:动作控制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外部的视觉控制转向内部的动觉控制,操作者主要根据自己内部肌肉活动的反馈来调节运动。
(4)动作效能:技能达到熟练使,意识控制逐渐减弱而由自动控制所取代,整个动作系统自动化。
7、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中国心理模拟法三阶段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8、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9、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八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理解及其意义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首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其
1(4)创造性:个体产生奇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5)发散思维: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作品:新奇性、适当性、改造性
(2)有创造性的人:人格特征(认知的灵活性或无偏见;独立性;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容忍错误;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可驾驭的焦虑水平;性别角色不受严格限制);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性与智力;创造性与学业成绩);(3)创造过程:流畅性、交通性、独创性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1)基本观点:桑代克“试误说”、苛勒的“顿悟说”、杜威的“五阶段说”、信息加工模式、现代认知派模式
(2)基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5、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改变不利于创造性培养的教育观念;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2)教师的素质
(3)学生自身的特点:智力;个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1)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态度是一种内隐的反应倾向,但它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会在外部行为(包括表情、言语、举动)中显现出来。
(2)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品德在道德观念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种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2、态度与品德的结构要素及其含义
3健全并有较高的整合水平。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动态平衡;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具有独立的抉择能力,行动上表现出独立性;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高。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在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的协调中追求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意义。
2、心理评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的作用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3)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4)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3、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及途径
(1)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2)途径:A、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B、将心理辅导溶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C、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4、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
(1)主要特征: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2)形成原因:外在环境和自身内在
(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5、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要着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教学目标的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2、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各层次含义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1)知识:学习者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记忆。
(2)领会:学习者能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学习者可以借助三种形式表明对材料的领会:转换、解释、推断。
(3)应用:指学习者能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理论的应用。
(4)分析:学习者能将学习内容的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和对关系的分析。
(5)综合:学习者能将所学的零碎只是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的综合。
(6)评价:学习者对所学材料做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
3、克拉沃尔关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各层次含义
(1)接受:学习者对环境中的事物予以注意,愿意关注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包括三个水平:直觉到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的注意。(2)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某种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学习者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新年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价值观念的行程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注做奉献
516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人际交往能使课堂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一致,有助于课堂群体共同目标的实现。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得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吸引与排斥、竞争与合作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6、课堂纪律的概念,课堂纪律的功能
(1)课堂纪律: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四种类型
(2)课堂纪律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优化的功能、稳定学生情绪的功能、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调控与监督的功能。
7、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并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类型:一类是外向性攻击型问题行为,包括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等;一类是内向性退缩型问题行为,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等。
(2)对策:A、根据课堂中易产生的问题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B、正确对待学生的三种行为(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有联系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指既不促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C、进行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评价、测量、测验的概念
(1)教学评价:指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测量: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所进行的某种数量化的确定,主要是一种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
(3)测验: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行为的特征。
2、教学评价的几种分类
(1)形成性评价(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和总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2)常模参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和标准参照评价(指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3)配置性参照评价(一般在教学的实施之前进行,以确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象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4)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而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和非正式评价(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3、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A、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B、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C、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教学评价的几种方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答案分析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调查对象进行面谈而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观察法是指评价者在一定时间内,对被评价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的方法;案卷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5、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2)特点:A、命题组卷标准化;B、实测过程标准化;C、评分标准化;D、测验结果的解释标准化
6、自编测验技术编制成就测验试题
(1)步骤:确定测验的目的、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写下测验计划或细目表、针对计划要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2)类型:A、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B、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7、有效测验的基本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8、信度、效度、区分度的概念和含义及区别
(1)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一致性程度。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2)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内容的程度。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
(3)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参照标准之间的关系来估计的。
9、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的比较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使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1、教师的主要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家长的代理人和参谋、班级活动的领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2)组织监控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3)诊断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
3、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2)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4、教师期待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有所推测,这被称之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首先,教师会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格特征和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的了解,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然后这些期望会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示的期望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因此要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一是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应建立积极的期望;二是教师要不断的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充分理解每个学生,避免教师期望的消极作用。
5、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
9(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通过实践训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和反思教学经验。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2、教育现象:教育的外在表现,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动。
3、教育问题:人类学习过程中,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产生和积累的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
4、教育规律: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4)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
6、广义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7、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及相互关系:
(1)教育者:狭义:能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即学校教师;广义: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
(2)学习者: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目的;B、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C、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别人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D、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三者的关系: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有上述三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8、教育学发展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观点及正确评论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1)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2)苏格拉底: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她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定义,在问答中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的出结论
(3)柏拉图: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理想国》
122性;B、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题地位;C、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对话)。
6、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7、学生文化的特性: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通常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人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1)一般规律:A、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B、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C、不平衡性:时而猛涨,时而缓慢,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D、互补性:首先要求教育者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鉴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发展来达到与一般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以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统一发展;E、个别差异性:男女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的差异,个性倾向上的差异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成熟、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于发问;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设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还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4、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相关理论及观点
(1)内发论: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所决定的。(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4252627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有几层含义: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一般任务:A、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的意义: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概念的主要观点: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握教学的根本和整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过程,不仅科学的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实质上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实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为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概念
(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指定的,但两者是由区别的;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式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教学中的思想性在很大程度生决定于教学中的科学性,而教学的科学性又不能离开教学的思想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方法,有力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直观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把直观与必要的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要充分发挥教育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启发性原则(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好各种复习,克服遗忘;加强平时以巩固教学为目的的
9(3)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性策略
3、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程序
(1)备课: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要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了解学生、备教法
(2)上课:
(3)布置、批改作业: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手段;要处理好上课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与后进生的家长密切配合,做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增强他们的信心。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可扩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源。
(2)缺点:教学内容、标准、进度、程度等固定、划一,难以充分照顾个别差异,致使有潜力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获得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难以真正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另外,过于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5、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师生都应做好充分准备(2)教学目标要明确(3)教学内容必须正确(4)教学原则、方法要得当(5)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6)教学过程要组织得合理而严谨(7)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德育的社会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2)德育影响个体思想、道德、心里等方面的发展(3)德育具有个体享用之功能
2、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目标及制定依据
(1)德育的概念:狭义的学校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以构建和提升教育对象道德素质、人格品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学校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而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心理素质。(2)德育的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则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制定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我国目前的德育包括的内容及选择依据
(1)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的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管道的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
1来,以收到更好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在一定的时间内核条件下,对培养什么样的班集体的预定)
(3)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的作用及工作内容
(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加强各改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需要;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内容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一致,外在目标与内化目标相一致);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要教育班干部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强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班主任要努力使这些规章制度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要使学生坚信,符合规范的行为会得到集体的奖赏,违背规范的行为要受到集体的处罚);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有三种: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确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结构和监督机制,民主选举班委会,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民主评优);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设计内容充实、频率较高的交往结构;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4、班级管理的理论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化程度较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十一章 学生评价
1、评价、教育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
(1)评价: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和见解,对作为客体的人或事所客观具有的正面或负面的价值属性的判断和衡量
(2)教育评价:指在系统地、科学的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学生评价:在系统地、科学的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1)功能:导向功能、反馈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2)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对象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
【心理学复习提纲汇总】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学复习提纲09-10
《营销心理分析》复习提纲-2012级市场营销12311-11
心理学选择题汇总08-23
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准备提纲08-25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10-04
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11-05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11-16
关于心理学的复习高效攻略07-06
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10-22
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