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资本市场

2024-06-20

创新企业资本市场(8篇)

1.创新企业资本市场 篇一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02―0028―04

上市公司的股权内变是指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所代表的资产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的改变。

1.总体上说,股权转让,资产置换,是上市公司各种资产重组方式中业绩提升最快的。上市公司各种方式的重组中,以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对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影响程度最大,,采取这种方式重组的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平均为30%和68.77%,远高于并购和投资参股的20.88%和22.09%。上海本地的14家股权转让,资产置换的上市公司利润增长超过100%。其业绩大幅度提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通过股权或资产的转让,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或大幅度降低公司负债;另一方面,被注入的新资产又往往给公司带来一笔丰厚的利润。

2.部分亏损企业负担沉重,只有通过资产置换,才能改变其状况。连续两年亏损或严重亏损的企业由于负担特别沉重,只有通过资产置换其状况才能有根本的改变,即通过劣质资产的剥离和优质资产的注入来增加业务收入,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却相应大幅度降低了。

3.股权转让中主业发生改变的业绩增长优于主业未发生改变的。股权转让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并未发生重大的改变,如长城特钢、深特力、广西虎威、湘火炬、株州庆云等,这类公司的业绩变化不明显。另一类控制权转移后,新控股股东对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发展方向都作了重大调整或改变,这部分公司的业绩是明显的,如:山东兰陵集团成为环宇股份化的第一大绝对控股股东后,经过资产重组,将原来环宇股份化的鲁南大厦,人民商场和国贸公司以14512万元的价格出让给山东兰陵集团,同时分别以3631万元、3765万元、7116万元的价格获得兰陵集团下属二个酒厂及一个股份有限公司20.6%的股权,实现了主业由商业向酒业的彻底改变。19实际每股税后利润0.30元,而为0.01元。

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不应过分乐观。

1.关联交易多,公平交易规划受到破坏。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带来的业绩提升大部分是得到其控股股东的大力支持,这些控股股东把自己最优质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而把上市公司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包袱”背起来。对国有企业来说,被置换出来的不良资产是从一个“篮子”里被装到另一个“篮子”里,问题并没有解决,最后的负担还是国家承担,要么银行破产,要么国家出来核销呆帐、坏帐等等,这种关联交易短期是救活了上市公司,但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同样是国有企业,别的上市公司为什么就没有同等的待遇?

2.上市公司行为短期化,风险意识弱。既然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能带来效益,一些微利、亏损的上市公司几乎是年年在重组,有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一年之内可以变换三次,有的当年置换过来的所谓优质资产次年又被作为劣质资产转让出去,其经营业绩总是绩优变绩劣绩劣变绩优,这种大起大落式的所谓重组,助长了资本市场的投机气氛,我国证券主管部门对这种短期行为缺乏严格的制约措施和严厉的制裁。同时一些公司风险意识薄弱,盲目进行资产的买卖置换,不注意加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最后造成巨额的亏损。

3.突击性重组,“报表重组”现象严重。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特别是资产剥离,资产置换有明显的“年末效应”,越到年末,频率越高,有明显的时间特征。这种年底的突击重组目的无非是为了达到配股资格或避免步入亏损行列,突击重组的极端表现形式是报表的重组。资产置换的原意是通过双方资产交换,重新聚集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对一些上市公司而言,资产置换往往成了编制年报会计报表时合并报表的问题,原来合并在控股股东下的,现在合并到上市公司中,以此来提升公司业绩,这方面我国对上市公司有事后审查制度,但处罚不严,因而也不构成太多的约束。

4.国有资产有流失之虞。上市公司不良资产的剥离和优质资产的注入对上市公司来说有积极的意义,但对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并没有增加,而目前资产却出现流失的问题,因为仅仅针对原来就存在的不同质的资产进行换位,一方利益的取得肯定会以损害另一方利润为前提。

面对我国资产市场自有的缺陷,以及由此产生的上市股权运作中的业绩低下的现实,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将成为必然。而这种制度创新目前只有由政府适度干预,实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才能实现。具体说这种制度变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权多元化和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产权结构的多元化,责权的有限性和公司治理的法人性。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政权和财产权相结合的政府为产权主体。虽然经过企业化的改革,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即明晰了产权,但是,由于这种产权明晰的基础不是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企业,而是政府一元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企业,仍然达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要从根本上实行政企分开,只有经过产权的多元化,国有资产从多数行业中退出所有者的角色,才能使政府的行政干预缩小到少数企业的范围内,也才能使政府真正从过多所有者角色的纠缠中摆脱出来,行使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职能,解决企业深层次的问题,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多元化包括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这两个同时并进的战略选择。

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产业中退出,通过股权转让、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重组将国有资产从低效率的小型企业和一般竞争性部门中转移出来,集中到战略性的部门,这些部门包括:(1)关系国家安全的军事、航天、造币等工业;(2)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大江大河、森林保护、沙漠治理;(3)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开发。

国有企业的退出不会导致私有化,它的结果是推动了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形成,其依据是:(1)国有企业的退出是一种资产有偿转让行为,只改变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不管是股份制、出售拍卖、联合与兼并、破产清算,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有偿方式。因此只是资本存在的不同形态之间相互转化;(2)国有企业退出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无所不在的地位,从表面上看似乎加强了国家的经济主体地位,但实际上这种状况极大地削弱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限制了国有经济优势的发挥,国家无力筹措、满足庞大数量的国有企业资金需求。因此公有制主导地位应体现在质上,体现在掌握国家经济的命脉上;(3)国有企业的退出只意味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变。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内部职工持股(ESOP)等,特别是采取将国有企业转为职工内部持股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既降低了退出成本又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就业问题和所有者身份问题,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产权多元化的另一战略选择是要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就必须做到:(1)清除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差别待遇,非国有经济在法律地位,以及价格、税收、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律平等;(2)除极少数特殊行业以外,拆除种种行业进入的限制和壁垒,允许不同的企业自由进入,平等竞争;(3)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各个层次,鼓励支持多种非国有经济成份包括个体经济、合伙制经济和其他民营经济的发展。

2.重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谁对国有资产负债、如何负债、谁来监督。改革以来,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有了各种形式的改变,但仍未从根本上理顺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这已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的运营效率,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确保国有资产所有人负责,有人监督,行政职能及所有者职能分开的新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为垂直一体化的领导。目前,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局既是地方政府中的一个部门,受地方政府块块领导、又受国家国资局的条条管辖,为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需打破地方的块块分割。因此,建议建立全国垂直领导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即国家国资局行使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全国分设几大分部(如按大地区建制、分为九大或十大分部),由国家国资局派驻,任免分部国资局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国家国资局主要职责是:(1)拟定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政策、法规;(2)建立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国有资产运作状况的信息系统;(3)对国有控股公司进行巡查和评审;(4)对地方国资局人员业绩考核和奖惩、调配。各地区分部国资局的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国资局的政策、法规,对所辖区域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监督、考核和人员任免。

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的机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实际上是国家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其职能是:(1)国有资产的经营;(2)国有股股权代表的派出和管理;(3)对控股公司下属的合资、控股公司实行监管。各地方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对所在区域的国家国资局分部负责,后者对前者的考核依据是具有法定资格的中介机构的定期评估结果,其资产保值、增值的幅度是其业绩体现,它是企业化经营的法人。

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对国有控股企业的监管。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是国有股股权的直接代表,派出代表担任控股企业的董事,并通过董事会来掌握和控制企业的发展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作为财产所有权的代表进入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

3.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透析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现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国家证券主管机构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2)中央证券主管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3)政府监督机构与证券市场的关系;(4)政府监管与证券市场自律的关系。理想的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应是中央集中管理下充分发挥证交所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功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市场调节手段实行统一管理与市场自律相结合的体制。

处理好四种关系,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有:(1)以《证券法》、《公司法》为主线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做到以法治市;(2)注重培育市场,避免行政过度干预――市场机制在微观资源配置方面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最有效的手段,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市场失效”的现象存在。这时,政府的干预就显得必要,但这种干预必须限制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超过这一界限,政府的干预就可能是过度的,因而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3)加强证券市场的行业自律监管――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应是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的结合,政府管理重点是在政策法规制订或产业指导宏观等方面,而大量的具体事项应交由自律组织如证券业协会管理,它应有权制订和执行自律组织的规则并行使惩戒功能。

2.创新企业资本市场 篇二

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历史上看, 西方国家的几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 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和德国成为工业强国;20世纪中期以电子计算机、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技术创新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和增长潜力的大小。据研究测算,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 20世纪中叶上升至50%, 20世纪80年代达到60%~80%。在这样的背景下, 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通过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建立技术市场、高科技孵化基地、风险投资机构等多种方法激励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 在肯定前期成果的同时, 我国技术创新的程度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巨大差距, 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各国特有的技术发展路径, 因此, 在全面学习先进国家科技发展机制的同时, 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特点, 分析和寻找适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模式。

二、我国技术创新及应用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市场化改革之前的这段时间, 我国技术要素的配置经历了一段完全由计划主导的时期, 国家对科技实行统一管理, 研究课题由国家下达给国有的科研机构, 经费也由国家垂直拨款, 技术成果由国有企业无偿使用。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技术、教育等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计划手段虽然有很多弊端, 却很好地发挥了其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 使我国在国际封锁、国内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 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及一系列科研成果, 缩小了我国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 科技成果成为一种商品交由市场来配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技术市场, 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交易的绝对主体。然而, 由于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迄今为止我国的技术创新仍然不可避免的保留着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一)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

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 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研发投入达到新的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 全国共有4.6万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 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 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229.1万人年, 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2000年以来, 我国R&D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 2009年达到5802.1亿元, 也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 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1.7%, 创历史新高。从研发结构来看, 200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 分别是2000年的5.8倍和4.8倍, 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1.6%和19.0%,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 年平均增长23.9%。2009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7.2万件, 是2000年的13.7倍;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为5.2万件, 是2000年的1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68198.8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5838.2亿元, 是2000年的7.0倍;新产品出口为11572.5亿元, 是2000年的6.7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的科技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研发仍然有待发展和突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经费总体投入较低。虽然2009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7%, 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在1995年该指标就超过了2%, 日本2007年甚至高达3.4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表《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情况》中数据计算得到。

(2) 研发结构不合理, 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到一国的根本性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当是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例持续偏低, 一直处于5%~6%的水平, 而美国一直以基础研究为出发点, 提倡自主研发, 2006年这一指标为18.56%, 日本在经历了初期的模仿创新之后近年来也转到自主研发上来, 2005年这一指标为12.65%。

(3) 企业自有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从研发投入结构来看, 从2000年至今, 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2008年已经达到73.26%, 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绝对主力, 而同期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28.80%下降至2008年的17.58%, 高校研发经费由2000年的8.56%出现了四年的上升, 随后降至2008年的8.45%。根据以上数据来看, 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 然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公报》同时指出,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水平不高, 表现为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为1893家, 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77件, 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可见, 虽然近年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发, 但自主研发能力并没有大的起色,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虽然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 但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为主, 特别是国内企业, 其专利基本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称得上发明的只有6%,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的专利则以发明为主;二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研发投入用在了技术的购买和消化吸收上, 在技术研发上非常被动, 没有形成自我研发的能力, 而只能依赖于技术市场。

(二) 技术产业化渠道

技术研发之后必须经过市场化的程序才能够真正转为商用, 发挥其高科技促进经济的作用, 并逐步收回技术投资, 进入下一次循环。这部分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和出路, 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市场化的渠道不通畅, 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将被浪费掉。迄今为止, 高科技产业化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两种:

(1) 风险投资: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无法满足高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特别是在创业初始阶段, 因此我国在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由政府推动成立了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公司, 大量投资于高科技产业, 2005年的数据显示, 风险投资支持的项目中, 78.3%的项目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 。然而, 我国风险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合适的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投资资金无法进行高效循环, 而丧失了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

(2) 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指将技术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并使其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从技术商品开发到技术商品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发展较早的北京技术市场萌芽于1987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北京技术市场实现了技术向商品的转变, 但至今仍未真正形成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即是说北京技术市场仍处于技术商品交易的初级阶段, 只是简单的技术商品交换, 而并未形成客观有效地价格机制, 商业化运作水平较低, 市场也还很不成熟。据不完全统计, 北京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每年都有数万项科研成果, 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不到100项。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时间短, 程度不深, 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庞大需求, 同时, 由于我国技术市场是政府主导型, 因此存在很多政府干预过多影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问题, 例如, 政府直接控制计划项目, 强化政府主导的结果是每年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及广阔产业化前景的成果未能进入商品化阶段;政府对企业、科研机构干预过多, 制约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 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还造成了技术市场管理粗放、对技术成果转化不够重视等问题, 技术市场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逐步完善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服务职能, 这是符合现实发展的。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研发寻找企业持久的优势来源, 2006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拟在未来采取技术战略的高达83.5%, 但这些企业的愿景并没有实现。一方面, 庞大数量的专利权能够转入市场化的技术比例极低, 时效性一旦过去, 这些花费了国家投入的专利就变得一文不值;另一方面, 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却难以得到, 只能进行一些末端的试验研究。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到底在哪个环节上, 是研发不足还是市场化渠道缺乏?认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科技创新瓶颈。我国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学习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后逐步建立的, 因此有必要关注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路径背后的经济人文环境, 更好地了解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 以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

(一) 美国、日本科技研发模式比较

美国的技术创新一直坚持产品创新、自主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道路。自主研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 即使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也只有5%, 而应用研究中能获得技术上成功的达到50%, 30%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但只有12%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根本性创新的显著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 但却是提高企业或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在世界经济中心的数次转移中可以看出, 每一次转移都由科技上的突破所引领, 二战后美国的技术创新78%为首创或根本性创新, 这成为美国长达十年之久的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美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3所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初期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之后的模仿创新、过程创新, 后期开始转为追求自主创新。虽然许多高科技产业是在引进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日本对于技术引进后的产业化过程非常擅长, 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在规模和销售利润上均已超过欧美, 其科技地位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二位。日本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4所示。

结合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看出, 一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模式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 与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同时与本国的民族特性有很大关系。并不是照搬其成功的做法就能够获得成功,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金融环境、人文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并且这些背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

(二)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长期以来, 我国借鉴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 学习较多的是美国的模式, 政府大量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 并建立高科技孵化基地、创立风险投资机构等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实际上,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与美国的经济、人文背景有着显著差异,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美国是资深的市场主导的经济体, 倡导自由竞争, 而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 有着浓厚的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一根本区别直接导致了美国模式在我国障碍重重。首先,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 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因而风险资本缺乏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资本无法作为高科技的转化动力长期存在;其次, 我国民众的性格特点与美国完全不同, 我国更讲究谦卑、礼仪, 不喜欢个人英雄主义, 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技术人员在能够得到相应收益的前提下更倾向于全力从事研发工作。因此, 大部分有专利和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不会去创办企业。这两个原因导致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直接后果就是技术研发无法转变成经济利益, 这大大挫伤了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也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和民众对于技术研发和相关专业的忽视。因此, 我国需要改变的是保持市场机制畅通从而解决激励问题, 想办法将技术研发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成市场为主导, 这才是我国技术发展根本性的解决方向。显然, 从这一点来看, 我国并不具备模仿美国模式的条件。

从文化的相似性来看, 日本的模式更具有借鉴意义, 表现在日本的产官学结合研发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产官学结合研发制度实际上代替了技术市场的职能, 将科研活动与大企业直接挂钩, 使技术研发的供和需紧密的结合起来, 同时畅通了其成果市场化的渠道, 类似于技术市场中的技术研发合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有其优势, 大企业往往是经济的命脉, 其对于市场和产品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准确, 同时有资金实力, 虽然我国并没有交叉持股的主银行制度和财团, 但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跟日本的大企业非常相似。因此, 从这两点来看, 我国在不改变大的经济金融环境的情况下学习日本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表现为:

(1) 强化技术市场作为技术供方和需方中介的作用, 完善技术交易的途径。我国技术研发的政府主导色彩太强, 导致企业的需求没有在技术市场上表达出来。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 很多企业并不缺少货币资金, 缺少的是好的投资机会和技术成果, 并不是他们不想发展技术, 而是发展技术耗时耗力, 这些企业缺少时间和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很多技术专利没有用武之地, 这就需要将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在技术市场上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高校、科研机构等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研发, 最终将成果转让给企业, 获取相应的报酬。日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研发的, 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否则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2) 加强国有企业技术研发主体的角色。国有企业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其庞大的规模和资金支持也足以承受长期研发的风险, 然而由于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高管的官员身份, 国企高管往往更重视短期的经营业绩和在职消费, 而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产品研发。从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来看, 国有企业和国家独资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33.45万元, 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19.72%, 新产品项目数合计29663项, 占比19.41%。安德鲁·泰利科特等学者对我国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长期跟踪和深入研究, 他指出迄今为止, 中国大陆国有企业仍未能在中高端的技术产业建立“内生性的”或独立性的技术发展能力, 根本原因是其所有权主体缺失导致的有根本缺陷的公司治理。事实上从短期见效的角度来看, 行政手段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享有官员的地位和身份, 但这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 如海尔、青啤等发展良好的国有企业, 其并没有改变高管的官员身份, 而是在收益分配和任期上实行了一定的变革, 就能够改变其短视的根源。同时, 对于那些不能在短期内改革的国有企业, 将研发成果和科技实力纳入国企考核指标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我国技术市场未来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除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外, 能够快速改变我国技术发展困境的就是完善技术市场。作为一种要素市场,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技术市场, 现有的技术市场大大促进了当地科技及企业的发展, 然而, 从技术转化情况可以看出现有市场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强调市场机制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之外, 技术市场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上还远远不够。

(一) 市场参与者数量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支持, 缺乏走向市场的意识, 仅仅是按照学者的思路和政策导向进行立项研发, 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因而研发成果往往得不到应用。这些机构应当积极参与技术市场, 只有参与者数量上去之后技术市场才能真正形成定价机制, 实现其联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职能。

(二) 技术交易方式单一

大多交易为技术买卖或技术开发合同, 而未实现技术参股等多样化的交易形式。对于一些根本性创新来说, 其投入较大, 一旦完成其所有者并不愿意将其出售, 同时我国技术市场有并未形成完善的定价机制, 这导致技术所有者只能选择自主创业融资的方式实现经济利益, 而这一渠道的不畅通使得根本性创新难以得到产业化的机会。因此, 技术市场并未真正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要, 一般的技术无法帮助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真正好的技术又难以用钱买到, 技术市场需要向技术资本市场转变。我国法律早已允许技术入股, 但仍停留在企业初创之时, 技术市场需要的是在企业正常发展的过程中, 随时以资本投资的方式吸纳技术资本, 给予其股权、公司治理权等与财务资本再融资类似的地位。

(三) 交易程度不深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的主要是技术商品, 而不涉及相应的科研人员或机构。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资本市场来说, 技术商品只是技术资本中静态的部分, 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突破和持久创新的是技术资本中的动态部分, 即依附于人力资本的长期科研能力。因此, 深度的技术资本市场应当涉及动态技术资本交易, 而这种交易主要以给予股权、可转换债券等资本交易方式完成, 只有将技术商品交易转变为技术资本交易, 企业才能真正得到需要的技术, 而根本性技术创新的所有者也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避免自主创业所面临的融资和管理难题, 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优秀技术人才的困境。

五、结论

我国技术研发应当采取以下路径:由政府和风险投资等资金资助技术研发, 形成技术成果后经由技术资本市场定价并交易, 交易方式和主体由谈判地位和资金实力等市场条件来决定, 应用型专利包括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一般来说这部分研究成果的交易主体为中小企业, 而发明专利耗时耗力, 应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来接手, 交易之后各项技术成果在企业内继续消化、研究继而转入产业化。企业得到技术成果的同时, 前期的政府投入和风险投资顺利回收, 转入下一轮技术研发。其中, 技术资本交易的方式是购买、还是参股, 交易的对象是技术成果、还是包含研发人员和机构, 这些条件都应由市场决定, 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还给市场。如图5所示:

基于上述路径, 我国需解决以下问题: (1) 完善专利权、技术资本产权相关法律, 增强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日本的技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日本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是如此, 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是激励技术研发、顺利实现产业化收益的必要条件, 也是前提条件。而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都低于发达国家, 1995美国立法强度的GP指数就已达到4.86, 而我国2008年也仅达到4.42、执法强度0.64, 即知识产权立法水平得到了64%的执行。 (2) 扩展技术市场, 使其成为技术资本需求方融资的主要场所、技术成果交易的聚集地, 以及相关的技术人才交流的市场。这是技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也是长期发展的目标。 (3) 将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以及技术商用的成果作为国企考核的重点, 促使其发挥技术研发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国有企业丰富的资源, 使其充裕的资金真正用到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上来, 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不是大量流入虚拟市场增加泡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 》,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江雪:《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基于总体和区域的实证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3]曹新:《产业结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3.常欣: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创新创业 篇三

创新创业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如何融入资本市场,正是创新创业活动亟待思考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几点思考

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创新创业,目前受关注比较多、需要思考和厘清的问题有几个。

第一是债权经济和股权经济的区别。国内主要发展模式是债权经济发展模式,G20组织成员国中,其他国家直接融资占比都在65%-75%,美国最高,占了80%,而我们国家目前通过债权融资占比在11.7%左右,和整个国际上目前通行的一种模式差距非常大。

所以当前推出所有金融改革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但实际上,这两种经济模式各有优点。债权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候,是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包括当年的四万亿元就是以债权经济来刺激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就会断崖式下滑,说明了债权经济弹性不够。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现在复苏比全球快呢?因为股权经济占比非常高,尽管拉动速度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整个经济下滑的时候,它的韧性非常强,复苏非常陕。

第二个问题,就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是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也必须依托于金融,目前实体经济实际正好回归到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真正要做的就是实体经济,而所有的实体经济都包含一个人性价值的体验。

第三个问题,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目前也是炒得比较火。目前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传统金融对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因为互联网金融大的脉络主要是六大方向:一是P2P网站,目前也处在洗牌中。第二个趋向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是众筹,第四是大数据金融,第五个方向就是信息化金融机构,第六个方向就是金融的门户。通过这六个方向推进的情况来看,体现了传统金融跟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但其中唯一涉及股权经济的就是众筹,其他方向体现的还是债券经济。

主要国家和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

美国的资本市场分了五级,其整个资本市场按照教育体系比喻比较好理解,上面相当于大学,下面的相当于高中,再下面相当于初小,美国是这样的布局,主板就是纳斯达克,下面有很多的区域性交易,与主板结合。

美国的资本市场特点,最早起源于1602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到了17世纪,欧洲某一个胡同的咖啡馆里出现了伦敦交易所的雏形。到了19世纪年,也是在美国的梧桐树下和之前的费城交易所,是典型的区域交易。美国的资本市场运作匹配三个需求,一个是融资需求,就是企业方需求,就是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来匹配不同的层级,再从投资者的角度,也就是投资需求,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分层。再从市场组织的角度,主办选择精品地位,次级市场主要以培育为目的。这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由多个不同上市标准的市场构成的。

英国资本市场形成早于美国,到了18世纪,英国政府才正式确定伦敦交易所,还有伦敦交易所创立的二板AIM板为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为更初级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未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OFFExchange,简称OFEX。

中国台湾的资本市场也分了四个层级,一个是公司制集中的交易市场,一个是财团法人制,第三是兴柜市场,第四是盘商市场。所有要上第一级和第二级的企业,必须要上兴柜市场。中国台湾的面积相当于3个青岛,相当于山东的1/4。这么大一个面积,它也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因为企业的层级是不一样的。

其他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也都是这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从美国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场外交易占到75%,这是股票方面的。在期货方面,场外交易都能占到80%,所以几方面对咱国内整个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都带来很好的启发和很好的经验分享。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从也值得回味,早期,在山东有两个比较大的标志性事件,一个是青啤上市,一个是淄博基金的上市,这在1993年为两个交易所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基本8年一个台阶,包括主板,三板,沪港通也是一年4"台阶。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逐步走向规范发展。

从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脉络来看,有起有伏,但主要的特点是多层次、多层级,融资多样化,以后,还会出现更多样化的融资工具。

如何看待企业挂牌

从企业来讲,挂牌上市的过程就是企业规范的过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有的企业股权是不准别人染指,就像老婆一样的养法;还有的企业让渡小股份,小股份进来,就像当儿子养;如果把整个企业让渡出去,就是当猪养。但是无论当什么养,前提都要规范。你当老婆养的,不规范容易有绯闻,当儿子和女儿养的,不规范容易婚姻不幸福,当猪养不规范,就相当于注水猪。

企业挂牌也是企业阳光的过程,用魔鬼监督魔鬼,魔鬼也会变成天使。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私欲,只有阳光以后,所有的股权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才会非常放心跟你的企业走得更长远。

同时,企业挂牌也是企业融资的过程,这个必然的,这个非常理解,既然要挂牌,必然要融资。

政府为什么扶持企业上市呢?首先这是一个税源,企业规范和阳光,税收也规范和阳光,第二是大的招商过程。

什么样的企业需要上市?我们简单梳理,有这么几大类,一个是无法满足内源型融资;第二是需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走现代化企业发展道路的企业;第三是需要获得公允的资产定价企业;四是留住关键性人才。今天在座的90后很多,随着90后自主意识的出现,单纯靠工资很难留人,尤其是核心的技术人员,一旦他学会了,他们都想当老板。怎么留住人才?就是要让他干着,就跟干自己的企业一样,给他股权。对一些需要寻找战略合作的企业和需要过渡交接的企业来说,资本市场的定价,出让股份,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企业如何进入资本市场

挂牌上市的目的不仅仅是融资,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企业本身地所以无论上市还是挂牌,都要根据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在什么阶段上,选择哪个市场,要跟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匹配。

如何准备挂牌上市?简单来说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化意识得准备,包括诚信要求的准备,规范运作,信息披露,创新意识。尤其是信息披露这一点,未来的注册制,一定是以信息披露为主导的,主管部门不审核,而是让全社会监督企业。

第二是中介机构的选择,包括保荐人、律师、会计师等,还有风投公司的选择,一定要选一种互补的,什么叫互补的?只给你带来钱的那一种公司,一定不是特别适合你的,要按照企业的需求去选,看企业需要技术还是需要市场,还是需要人才。在有这些资源的增量上的同时,把资金引进来。

4.聚焦企业创新与资本力量 篇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成就这一目标,必须让企业成为上海创新的主体,激发企业在市场中的潜在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5月20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共嘉定区委员会、嘉定区人民政府以及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指导,由解放日报社与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015?上海创新论坛”首场论坛“企业创新与资本力量”在南翔智地园区举行。该论坛由南翔镇人民政府承办,联合承办单位包括南翔金融港、申夏基金、元盟基金、科技50,特别支持单位为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嘉定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沈华棣,解放日报社总编辑徐锦江、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苏平等出席论坛。

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创造了创新创业的新机遇。本次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作了主旨演讲。详细解读了对新常态的理解。

他认为,要理解新常态,就要分析我们国家当前发展的阶段特征,当前的发展特征,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我们现在处于发展阶段的转换期,第二是处于发展方式转变期,第三是处于体制机制转轨期,第四是处于刺激政策消化期,第五是处于技术革命加速期。

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正在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有几点非常关键,一个是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第二个是完善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第三个是改革金融,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第四个是改革科技,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第五个是改革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第六个是加强服务,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我们国家改革的宏图能够落实的话,中国未来的机会会更多。

提到新常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悲观者看到的是挑战,乐观者看到的是机遇。这个机遇至少是三个方面,一是国内需求升级的巨大机遇,二是技术革命的机遇,三是全球化的巨大机遇。

他说,面对这样的机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怎么样抓住机遇呢?做一个类比,地球上发生过五次物种大灭绝,目前正在发生第六次。但每次大灭绝之后,新的物种会出现大繁荣。实际上,新常态会加速企业吐故纳新的速度。新常态下,传统企业会加速淘汰,新的企业会不断产生。

新的环境下,将来我们的企业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正在组织力量进行研究,研究新环境下企业的新特点、新趋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案例,有些初步的看法,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它是以人才为核心,要实现高等激励机制,第二,组织要扁平化,第三,要善于学习,敢于创新,要有合作共赢的思维,第四,股东要保持耐心,第五,要重视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第六,对外加强合作,借助外部的优势资源。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外部环境

随着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目标的提出,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本次论坛从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到相关机构,都对服务企业,营造环境激发创新动力,提出了具体的举措。

推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特点的“四新”经济的发展,本市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具有隐性冠军特质的企业已经崛起,其中在全国细分领域市场中占有第一的企业已经达到450余家。针对进一步发展“四新”经济,鼓励创新创业,他指出:一,支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必须加大政府转型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将通过市场化机制,对标国际行业领先者,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体制计划,建立院士工作站,提升企业在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推进价值增值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通过以上的举措,力争到2017年滚动培育中小企业1500余家,其中希望在国内细分市场领域占据国内隐性冠军的达到150家。

二,做好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来调动社会创新,将综合应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等方式,进一步聚焦创新服务功能,加大对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全方位的对接服务和托底服务,加强市区联动,政企联动,构建一大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的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三,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要改革政府投入方式,带动各方资金,特别是商业资本用于创业投资,让市场决定创业的发展和创新资源的配置。今年将紧紧抓住资本市场大发展的契机,深化百家中小企业上市培训,引领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对接,支持中小企业在各级资本上进行融资。

营造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创新氛围

嘉定是本次论坛的主办地,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沈华棣在致辞中介绍了未来嘉定的发展趋势。他说,嘉定是一座科技城、产业大区,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科技园区。嘉定有配套完善的“产业基础+发展空间+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比较优势比较明显。嘉定正在抓紧制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并配套一系列的政策,希望通过未来三到五年的努力,形成六个“一批”的目标:集聚一批科技孵化器,一批科技中介的服务机构,一批学术交流场所,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和总部,一批国家级的研发平台,一批尖端的创新创业的团队和科技人才。

创新变革时期凸显企业的力量

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苏平在致辞中指出,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其中,上海各类企业是主力军。

作为本市企业组织的代表,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将着力推动全市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来临之际,我们期望广大企业进一步发挥创新精神,在创新中谋求新的发展。

为中小企业创新做好配套服务

中小企业在创新创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葛东波在论坛的“创业沙龙”中就如何服务中小企业,谈了几点想法。他认为,给中小企业单纯的资金扶持还不如给他们发展机会。中小办今年做了几件事情,第一,开展了“手拉手计划”,即中小企业和在沪的央企开展产业链对接,进入他的供应链配套体系和研发体系。第二,有一个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走出市外的计划,叫“一起闯”。第三,采购一些服务,比如说做互联网医疗的APP,很多小微企业通过试用,慢慢被市场所认可。

针对创业服务,中小办马上要推出“创业宝”,设想把上海创业的机构放在APP上面,让中小企业或者创业者第一时间找到他们。另一方面是融资服务,葛东波认为,创业企业如果从银行里面融资,肯定会有难度,创业融资,更主要的是靠股权融资,是直接融资。中小办有一个百家中小企业融资上市培训,几年来已经办了接近20期了,希望中小企业能够踊跃报名,到资本市场股权融资。

多元资本市场为企业腾飞插上翅膀

创新创业,融资是关键。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峰在论坛中指出,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通过这个市场能够让投资于小企业的原始资本实现退出的,最终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市场。

2007年,中国证监会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方案,一共三层,第一层是主板,是大型龙头型的企业。第二层是创业板,扶的是中等企业。第三层是符合一定的实际发展经营能力的企业,全部都是由中国的场外市场服务的,就是新三板市场。上海股交中心虽然在2010年设立,但真正的开盘时间是2012年的2月份。当前的中国场外市场的格局,是比较丰富多彩,比较多元化。

另外,企业到场外市场上市到底有什么好处?第一个,促进融资,资本市场融资主要是股权融资,但由于你的股权在这里头可以流动,有价格,可以拿到银行去抵押了,这就是股权质押融资。它的融资变成多元化的,立体化的了。第二个好处是形象宣传,其实一个企业上一个资本市场的话,他做广告的效应,有的时候比融资的效应还好,这个效应呢,只有我们企业去实践了才知道。

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孵化服务

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必须发挥多元力量。申夏基金、元盟基金董事长王金科介绍了他们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内容。

有几个方面,第一个会通过各类平台,找到优质的项目,进入到上市辅导的流程,一般是八天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帮他梳理好他的产品、商业模式,然后根据融资的需求,找到它的优势,能够为它整个融资计划作出非常好的BT。这个阶段叫上市一站通。第二个阶段,在一站通的项目里面,有20%到30%的优质项目我们提供深入的辅导,包括将来三年、五年资本市场的规划和预期,包括它的治理结构,包括股权激励、团队引进等方面进行深度的咨询,提供一个融资的顾问服务。在梳理好的项目中间,申夏基金和元盟基金会有自己的基金对它进行投资。整个过程中,申夏基金和元盟基金以及南翔金融港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孵化服务。

脚踏实地走创新之路

创新创业需要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我们的企业始终怀有创新创业的热情,脚踏实地,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企业的创新创业之路。

企业家永远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上海智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小i机器人创始人袁辉在创新沙龙中分享了他作为一个创新创业的实践者经历的苦与痛。

他说,关于创新,中国绝大部分的成功和创新,是源自于商业模式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人口红利。中国在技术创新这条路上,在过往的十几年,并没有做出更多的令世界震惊的技术创新,这不能埋怨咱们的创业者。未来十年,中国更多的企业会走向世界,因为中国在发展,中国未来十年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涌现。

智臻网络在2004年拿到了风投,但从2004年到2009年,很多美金烧尽了,投资人面临艰难的选择,是继续还是放弃。技术创新在整个中国是非常难的,你要想走一条技术创新的路,就需要有资本很强劲的支持。但是过去很多年,中国的投资人又往往不愿意投技术创新,为什么呢?第一你在美国有这种样板吗?如果在美国没有样板,我干吗要投你?我风险很大。第二你在中国赚到很多钱吗?你没有赚很多钱,那我干吗投你。现在有很多的PE、VC、天使,都加入到全民创新和万众创业的过程中。但对企业家来讲,企业家永远要清楚,第一你需不需要钱,第二你在什么时候需要钱,第三你需要多少钱。我发现一个规律,马云的成功秘笈,雷军的成功秘笈,很多人是拼命去学怎么搭梯子,但当你把这个搭梯子的技术学熟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你们家那颗财富的树在哪里?你连财富的种子都没有种下,你凭什么摘果子?

在发展创新能力上走实实在在的路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张晖明通过研究,和企业分享了上海一些成功企业的案例。

他说,上海的一些企业相对比较低调,比如说振华重工,全球有码头装修的市场,振华重工占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这背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启发,我们讨论产业升级,企业能力的升级,其实你的市场占有能力的升级,是最最直接升级的表现。我们对规模经济可能也要重新认识,对规模经济的理解,涉及到生产规模,产能规模,还涉及到市场规模,还有科研的投入规模。比如说华为,他的基本法规定,销售的8%要用于研发。上海的国有企业日立,在全球范围内空调压缩机的生产能力是全球第二位,现在正在争夺第一位。在上海日立公司有两个课题组,一个课题组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走势,另外一个课题组,研究中国居民家庭结构的变化。这种企业属于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很能驾驭掌握市场了。至于说民营企业做得好的就多了,我们还是要在发展创新能力上,尤其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走实实在在的路。

基于客户或者消费者的单品突破

5.企业市场营销创新论文 篇五

新世纪随着绿色浪潮的兴起绿色需求变得越来越多,从而推动了绿色市场的迅速发展。

由于绿色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这就必然要求企业以绿色营销观念作为指导,从而尽量的满足各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这里说的绿色营销观念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与中心,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环境保护观念为其经营指导思想,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

4.2网络营销。

互联网络是一种利用通讯线路,将全球电脑纳入国际联网的信息传送系统必将是未来市场营销最重要的渠道。

网络营销的特性包括;可二十四小时随时随地地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电脑可储存大量的信息,代消费者查询,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超过其他媒体。

网络营销能因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

4.3知识营销。

知识营销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技术及产品的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依靠智力创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营销战略的一种管理活动。

其不仅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还重视产品的售前“知识营销”,让消费者了解和接受新知识,进而认识和了解产品,产生购买欲望。

例如中国联想的“先教电脑,再卖电脑”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知识营销。

4.4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以有形产品为载体,通过对产品或服务提供过程和环境的精心设计使消费者获得最大限度的精神满足,从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要求逐渐提高,产品不仅仅需要满足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体验,获得精神愉悦。

因此,企业应根据消费市场的实际变化情况,探索消费需求的新动态,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6.浅谈企业市场营销理念创新 篇六

摘 要:进入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21 世纪后,我国企业应抛弃简单的模仿学习模式,结合中国企业自身特色,创新市场营销理念和方法,积极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

关键词:服务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朝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改革与创新也不断的深入,其涉足的领域更广,竞争更为激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繁荣与衰败、取胜与出局,更换交替,不断轮回,其间唯一不变的活跃因素便是营销。因为不管市场经济如何推动企业发展,企业自身的营销理念才是生存之本,它决定一切,主宰企业兴衰。注重营销,注重用户的需要,注重与其他企业的协调发展,注重企业整体形象与整体素质,已成为新世纪的企业求生存、谋发展。迎接新挑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营销适用于一切企业,首先体现在大企业,综观层出不穷的行业大战,多为大企业充斥其间,它们资本雄厚,人才济济,市场经验丰富,有敢于争夺市场的先决条件。而中小企业往往势单力薄,资源匮乏,它们又如何面对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呢? 答案就在营销战略上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最大的潜力,创造无尽的价值。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及发展演变,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根据其特性和规律,制定市场操作规范,完善运营机制,重点围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激发营销队伍的创造性来开展科学营销,牢固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经营观念。由此看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应该把如何创新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按照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结合行业和企业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服务营销。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服务营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已经加入WTO ,外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中外服务市场营销大战将出现白热化的态势。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服务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服务产品,产品为顾客创造和提供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无形的服务。另一种是功能服务,产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形成的成分,无形的服务只是满足顾客的非主要需求。贝瑞和普拉苏拉曼(1991)认为,在产品的核心利益来源中,有形的成分比无形的成分要多,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有形产品);如果无形的成分比有形的成分要多,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服务”。与服务的这种区分相一致,服务营销的研究形成了两大领域,即服务产品的营销和顾客服务营销。服务产品营销的本质是研究如何促进作为产品的服务的交换;顾客服务营销的本质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工具促进有形产品的交换。但是,无论是服务产品营销,还是顾客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都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

二、网络营销。

互联网络是一种利用通讯线路,将全球电脑纳入国际联网的信息传送系统必将是未来市场营销最重要的渠道。网络营销的特性包括;可24 小时随时随地地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电脑可储存大量的信息,代消费者查询,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超过其他媒体;能因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且无店面租金,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可避免推销员强势推销的干扰;可经由信息提供与互动交谈,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互联网络是一种功能最强大的营销工具,它同时兼具渠道、促销、电子交易、互动顾客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分析与提供的多种功能。

它以声光互动沟通的特质,作为跨越时空的媒体,已深深吸引年青一代人的眼光。此外,它所具备的一对一营销能力,正是符合[ 分众营销]与[ 直效营销]的未来趋势。

网络营销可视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它并非一定要取代传统的渠道,而是经由信息科技发展,来创新与重组营销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营销必然会给传统营销造成冲击,因此商业界必须要注意这种趋势,并与软件产业作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以广告业为例,在最新媒体时代,销售是从开始到完成的一贯作业,就是说由吸引注意、引发兴趣、造成购买欲、进行采购,一气而成,而广告公司将参与营销的全程。商业企业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新媒体部门的功能,引进兼具营销素养与电脑科技的人才,未来才能具备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消费导向上和消费质量等原因,还无法真正实现对所有消费需求的绿化。以我国为例,目前只能对部分食品、家电产品、通讯产品等进行部分绿化;而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立法等,来推行和实现全部产品的绿色消费。从而培养了极为广泛的市场需求基础,为绿色营销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以绿色食品为例,英国、德国绿色食品的需求完全不能自给,英国每年要进口该食品消费总量的80% ,德国则高达98%。这表明,绿色产品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市场需求非常广泛。

绿色营销只是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也就是说,绿色营销还不可能脱离原有的营销理论基础。因此,绿色营销模式的制定和方案的选择及相关资源的整合还无法也不能脱离原有的营销理论基础,可以说绿色营销是在人们追求健康、安全、环保的意识形态下所发展起来的新的营销方式和方法。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营销的经营理念,努力开展绿色营销,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生产,才能和可持续发展潮流相适应。同时,企业还可进一步“导向消费者”,促

成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全面建立和实现,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四、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是指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企业与这些组织及个人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关系营销突破了传统的4P 组合策略,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分销商、供应商、政府等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关系营销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的色彩,而少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它更注重和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强调通过顾客服务来满足、方便消费者,以提高顾客的满意与忠诚度,达到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目的。如何留住顾客,并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关系营销的实质。要维持现有顾客,培养对企业高度忠诚的长期顾客,企业必须重视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并为顾客提供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服务。在关系营销管理中,顾客服务是企业获得高市场份额质量的关键,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五、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整合营销就是为了建立、维护和传播品牌,以及加强客户关系,而对品牌进行计划、实施和监督的一系列营销工作。整合就是把各个独立地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这些独立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包装、事件、赞助和客户服务等。

整合营销理论主张重视消费者导向,其精髓是由消费者定位产品:(1)不要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而是卖那些顾客想购买的产品,真正重视消费者;(2)暂不考虑定价策略,而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须付出的成本;(3)暂不考虑通路策略应当思考如何给消费者方便以购得商品;(4)暂不考虑怎样促销,而应当考虑怎样沟通。与传统营销4P 相比,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是4C:即相应于“产品”,要求关注客户的需求和欲望,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产品;相应于“价格”,要求关注客户为了满足自己需求和欲望所可能的支付成本;相应于“渠道”,要求考虑客户购买的便利性:

相应于“促销”,要求注重和客户的沟通。目前,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已在国内营销界引起了一股“研究热”和“应用热”,对提高应用企业的竞争力和核心能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运用整合营销的原则是为了控制消费者的心理转变过程,目标是使消费者对公司产品产生信任的心里感觉而购

买公司的产品。这种营销有效地克服了制造商和经销商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弊端。因此,认真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欲望并在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加以满足,为客户量身定做全过程的服务,这是整合营销的关键一步。对最终服务客户的运营商而言,就需要牵头建立产业价值链。价值链核心是上游为下游服务,以客户需求为整个价值链的努力方向;要开放,所有有能力的都可加入;要合作,为整个市场的持续增长而努力;要共赢,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获得与其付出相对应的收益。因此,在每一种新业务推出和技术重大革新前,制造商应向运营商提出初步方案,运营商应主动全面调查潜在目标客户的需求,并建立相应业务模型,准备运营模式,向终端制造商提出要求。业务开发成功后,应组织客户试用,根据试用情况再加以改进。如果每种产品在推出之前都实现市场、终端、渠道特别是客户就绪,那这种产品的前景十分光明。

参考文献:

[1]何志毅。市场营销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7.浅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运作 篇七

一、资本运作的定义

资本运作也称资本运营、资本经营, 通常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 通过市场法则运用, 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 持续地与其它企业、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 以达到本企业自有资本不断增加这一最终目的的运作行为。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通过设计资本的科学流动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效益增长。二是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 实现资本增值。

正如前述, 资本运作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所涉及到的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 其内涵相当丰富, 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自然包括在其中。但就资本运作在长国长期的发展与使用过程分析, 资本运作是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关联的概念提并出运用的。大家普遍知晓的资本运作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 具体是以与企业生产经营独立而存在的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为基础, 通过优化配置相关自愿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 充分利用好资本运作非常有必要, 因此, 本文从狭义的资本运作来论述分析。

二、资本运作的现实意义

(一) 通过资本运作, 企业可以得到主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需要尽其所能不断壮大自己的主业,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不断的进行扩大与再生产。资金是一切综营活动的动力, 许多企业都在资金这一环节上受到阻碍。资本市场随之出现并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企业借助发行上市、增发新股、配股等资本等运作都可以实现资金筹集。

(二) 资本运作可使企业快速变大, 变强

在创建了企业并走上发展正轨之后, 如何把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争取发展的制高点是目前困扰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目前, 全球经济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靠和融合,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大不同于以前, 是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充满着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此一来, 企业要想在占据优势地位, 就务必要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这就是企业之间进行的合并、兼并、收购、重组。

(三) 资本运作可以帮助企业的其他富余非核心业务找到退出路径, 协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包袱以轻装上阵

传统的国有企业规模大且全面, 在实现创造社会财富的责任同时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职能, 例如企业要办医院、学校等等, 也就是通常理解的企业办社会。这些社会职能的实现基本属于, 如此势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使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到约束。要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必须确保核心业务能够不被其他辅业所累, 就必须要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状。

(四) 通过资本运作, 可以实现企业富余资金稳健投资, 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在我国, 有许多企业走出原始创业的困境之后实现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但这些财富积极仍远远大于投入到再生产之中的这部分财富。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资金, 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的同时, 实现资产的增值, 需要企业家们进行慎重的思考。而资本运作的过程, 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资金的利用率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 我们能得到如下结论:无论企业是处于创业期、成长期或是成熟期, 都能够利用资本运作这一手段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企业, 充分利用好这一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我们在看到其优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其约束条件, 也就是说, 实施资本运作前我们必须综合考虑, 充分分析相关企业是否具备进行资本运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是具有独立自主的资本运作决策权;二是具有追求自身资本增值和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必要的约束机制;三是具有稳定和高水平的经营团队;四是具有资本运作中纳入和借助其他企业的筹资和融资所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三、利用资本市场的方式

(一) 首次发行股份上市

一般来说, 一个相对成熟企业欲在国内资本市场首次发行股份并上市, 必须经历综合评估、规范重组等多个复杂阶段。当前, 中国资本的股票交易市场包括上海的主板市场、深圳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 还有新三板等市场, 每个市场对企业的具体要求都有些差异, 企业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还要面临着不同上市的路径选择。只有经过企业及相关财务顾问等各中介机构的综合评估, 拟上市企业在成本和风险方能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操作。要实现成功上市, 企业需要对上面所讲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提出问题与意见, 在得到清晰的答案后才能付诸于实际行动,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上市后, 企业最显著的优势体现在:一是价值最大化作用:上市后, 股东权益衡量标准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将资产证券化以后, 通常用二级市场交易的价格直接反映股东价值, 而中国资本市场二级市场交易的股票价格一般远远大于其资产成本, 这样使股东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二是便于流通变现作用:上市后股票与资金的流通方便, 通过将产业形成的股票抛售后即可转换成为现金。三是规范化作用:上市后公司的经营管理与监管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带动公司效率提升, 同时间接的规范了公司的运作程度, 对外呈现出值得信任的形象, 如此一来在融资市场上能得到更多机会, 在银行信贷额度上也有着较大优势。

(二) 上市后的再融资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中国证券市场实施再融资的方式主要有配股、增发 (包括定向增发) 、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灵活方式。

其各自含义分别是:配股是指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 依据有关规定和相应程序, 向原股东进一步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一系列筹资行为。

增发是指上市公司向全体社会公众 (定向增发为向不超过10名确定的合规机构) 发售新股票的行为。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 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企业债券, 可转换债券兼具有债券和股票的特性。

为了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及安全性, 保护广大流通股东的利益,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 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分红情况与融资时间间隔等严格规定了再融资的硬性指标。

不同的再融资方式需要的条件是不相同的, 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再融资方式适应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一般说来增发适合于效益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且融资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配股适合于效益一般、净资产收益率也一般的上市公司, 同时, 因为配股的发行对象是老股东, 因此需要大股东有大量充裕的现金流;可转债适合于效益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且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上市公司。

四、结语

总则言之, 本文通过对资本运用定义、意义、以及利用方式的探讨得出:充分、有效的运用本文前面所探讨的资本运作手段对企业的利益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公司在通过资本运作后, 将大大提高企业认可度, 在激烈市场环境下, 获得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更加容易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把握先机, 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www.gov.cn) .

[2]李道国.《企业并购策略和案例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

[3]姜雷.《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策略选择》.投资决策.

[4]吴晓求.《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走势相关性分析》.

8.创新企业资本市场 篇八

企业债券是债券发行人为筹措资金而向债券投资者出具的、并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在我国,1984年企业债券开始出现,到1987年,一些大企业开始发行重点企业债券。发行企业债券,能使企业迅速筹集生产建设资金,调整并改善财务结构,同时较发行股票所需发行费用少,是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理想选择方式。尽管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早于股票市场出现,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债券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和庞大的国债市场及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企业债券的规模非常之小(见下表)。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股票市场的规模,企业债券发行量往往是股票发行量的3倍~10倍。发行公司债券是许多优质企业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据统计,2000年美国共有1592家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融资,而通过发行股票融资的上市公司仅有199家,到该年年底,公司债券的市场余额达到了3.4万亿美元,而同期市政债券余额才1.6万亿美元。在整个资本市场上,通过公司债券的融资已占到融资总量的30%左右,而股权融资额则不到4%。由此可见,与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次序“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tewart Myrs用顺序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不相称,从而引发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证券市场的低效率运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有还本付息要求,且地方企业债券目前大多都不流通,所以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偏好于配股和增发新股,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偶尔采用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如1998年和1999年先后有福建南纸、东湖高新、岷江水电、鲁抗医药等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这相对于近几年上市公司纷纷进行的配股与增发而言,更显微不足道。

2001年以来,随着三峡、国电、铁道、广东核电、中航技等企业获准发行企业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开始全面升温,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呈上升的趋势,2001年超过140亿元;2002年共发行200多亿元。而股票筹资虽然有所减少(2001年为1045.6亿元;2002年为960.41亿元),但还是远远超过了企业债券的发行量。特别要引起关注的是,现阶段企业债券主要集中在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依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企业债券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行规模小,满足不了投融资需求

由于我国目前企业债券的发债及拟发债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运输、综合类、电力煤水业和制造业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而且主要属于特大型企业,覆盖的范围很小,加上发行额度的限制,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很小。根据深交所近期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发行主体未满足的发债需求总规模约为350亿元,而机构投资者未满足的投资需求总规模约为510亿元,大于发行规模,企业债券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企业债券品种少,结构单一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既有A股、B股、H股,又有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等划分,而在企业债券市场,就显得品种单调。目前市场交易的品种只有按年付息和到期付息两种,以到期付息为主,截至2002年3月仅有一只中移动为浮动利息券,其余皆为固定利息券。此外,目前大多数债券期限集中在5年到10年的品种,这种企业债券偿还期限的单一性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同的企业对资金的期限要求不同,甚至同一企业从自身各种投资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考虑,也需要不同期限品种的债券。总之,品种的单一,不仅难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限制了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且也使发行企业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不能根据具体的资金需求特点设计合适的发行品种。

市场化不高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政府对于企业债券市场更多地采取了管制和限制的态度,特别是对发债主体限制较严,只局限几个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在其它竞争性行业和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中,则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歧视现象;同时,企业债券的基本要素——利率,在我国仍处于政府的管制之下,如规定利率水平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并常常采用固定利率形式,这种固定利率的债券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在通货膨胀持续不断下,投资者难以接受,因为其实际利率可能是负数;在二级市场上,由于受相关法规限制,大多数投资者是个人。以上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流动性差

相对于发行市场而言,我国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则严重滞后,缺乏统一、有效的流通市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只是局限于交易所市场,柜台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而到交易所上市流通还只是少数大型中央级企业债券的专利(目前深沪两市交易的企业债只有11只,与上市的1000多只股票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部分不能上市的企业债券缺乏必要的流通手段。

企业债券流通市场的低流通性一方面使企业债券市场缺了半边天,市场功能丧失了一半,不能整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使投资者信心不足。金融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动性,流动性差就意味着风险增加。投资者购买的企业债券如果不能上市流通,他们就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及时调整资金运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愿购买和交易企业债,企业债券市场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因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中发展相对落后的部门就是企业债券市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制度因素

尽管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资本市场,但是,在推进证券市场建设中,仍存在将传统行政化思路运用到新兴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建设中的现象。我国证券市场从成立之初,就在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安排下,将证券市场纳入行政化轨道,资本市场被严重行政化。对于债券市场,更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下运行,受到严重抑制。自1987年国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股票债券管理的通知》,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以来,国家实际上是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计划内的建设项目筹集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了过多的制度约束。首先,是通过发行额度对企业债券实行规模控制,较多企业难以利用债券进行融资。政府每年对债券发行额度作出总量安排和结构控制,国家计委每年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等制定当年企业债券总体发行额度,并具体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地方以及各行业,反映了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是股票和国债优先的倾斜政策,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限;其次,对发债企业进行行业选择,以致出现行业歧视的偏颇,目前国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上,大部分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则受到严格的审批控制;同时,对企业债券实施利率限制,使得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批制度不适应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要求。

内在因素

首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是企业债券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国家股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种种缺陷,对经理阶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企业实际上很难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体现在融资制度上,因为股权融资对经营者的当期业绩的约束力度最小,使之把股权融资视为可以无偿使用的“免费资本”,而对其他融资方式则极少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一股独大”现象较普遍,通过股票募集资金不会影响其股东地位,这样,债券融资“控股权维持”的优势也不复存在,因此对于当前出现的“国有企业热衷于上市融资,上市公司热衷于配股、增发等再融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影响了其进行负债融资的决策。尽管发行企业债券能够给企业迅速筹集到生产建设所需资金,但债务增加后,企业风险和费用也将相应上升,企业债务的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加,特别是目前许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现融资相当艰难。

外在因素

缺乏规范、公正的债券评级机构及评价体系是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发展最重要的外在因素。首先,信用评级公司参差不齐,经营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管理;其次,指标评价体系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多受主观人为的影响。目前我国债券评级机构对企业债券采用的评级方法是事先给出各指标的分数,根据各指标实际值和得分标准加分或扣分,最后根据总分数确定企业债券的级别。这种评级的局限性是:第一,人为地事先给出各指标分数,显示不出各指标对不同类型债券在不同时期进行评级的重要性;第二,指标未进行横向比较,无法判断发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样,评级信誉及可信度很难令人信服。另外,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债券的作用。由于企业的信用是企业发行债券的基石,企业信用评级及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信息披露因素

首先,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力度不够,投资者难以对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做出有效判断;其次,信息披露渠道不畅通,投资者难以及时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再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投资者难以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的若干对策

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没有债券市场的证券市场是畸型的,也是“短命”的,举债是公司发展的最本能的融资方式。因此,在发展我国股票和国债市场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笔者认为,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逐步扩大企业债券发行额度,满足更多筹资和投资者的需求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企业债券发行方面,应该实行市场化的审批制度,扩大发债规模,改变目前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的结构控制上,一方面应当继续保持一些国有重点企业的发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一部分额度给予一些经营业绩优良却又资金短缺的其它企业;在对发债主体的行业要求方面,要放宽审批那些竞争性较强的行业的资金需求。从市场化的大趋势看,发行债券与否是企业的自我选择,管理层应顺应潮流稳步扩大额度,并积极创造条件向注册制过渡。

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融资成本

如果审核程序非常复杂,包含审核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内的实际融资成本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会高于银行贷款,发行人就不会考虑采用企业债券进行融资。因此,审核程序应该简单、迅速,抓住关键因素,例如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情况等。

实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与企业信用级别挂钩,丰富企业债券的期限品种

建议打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利率的僵硬规定,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进行创新的能力,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信用级别及偿债能力制定相应的利率,将企业债券的利率水平与风险进行挂钩,或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相对自主地确定发行利率。同时,发债企业可根据自身对于资金期限的不同需要而制定相应的还债期限。在品种设计上,针对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债券品种,期限上做到短、中、长期连续,付息方式做到一次付息、贴息与按年、半年、季度付息等的品种齐全,便于投资者按自身需求选择持有。

完善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

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债券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是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在相关的证券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与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企业债券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运作。同时,由债券主管部门对我国当前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一个严格有力的监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就我国当前企业债券的法规制度建设而言,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担保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显紧迫。首先,在信用评级方面,除了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外,为促进评级机构间的竞争和防止评级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合谋行为,监管部门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多次评级制度,规定发行人一次发行必须有多家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并予以公布;其次,要完善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健全担保的关键是在于对企业违约时的处理抵押物技术问题。西方国家的财产抵押方式值得借鉴。这一方式的特点是以企业特定的财产(例如容易变卖的产品、原料甚至机器设备等)为抵标,比较有利于操作;在规范信息披露方面,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使企业债券市场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得以健康发展。

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可流通性是企业债券市场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通过健全交易规则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在这方面可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建立做市商制度和引入同业经纪人。做市商制度已被国际债券市场证明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有效手段,买卖代理、柜台交易和双边报价是建立做市商制度的三大前提条件。为了促进大宗交易和适应部分市场参与者希望在交易达成前不暴露身份的商业经营要求,应当参照国际运作规则引入同业经纪人。

(2)统一托管和清算。目前,两市场的债券是分别登记托管、分别结算。实现统一托管结算,可以实现两个市场运作中的统一,不仅有利于合理的市场价格的形成、恰当发挥两个市场各自的优势,而且可以使市场参与者获得以一个账户同时参与两个市场的便利,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

(3)加快发展债券基金。债券基金应当成为非金融企业和个人间接投资债券的主要渠道。设立债券基金有利于吸引资本向债券市场流动,增加各类债券的发行量,刺激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在目前市场上,只有屈指可数的纯债券基金,应当加快发展债券基金。

(4)开放多层次的交易平台。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只局限于交易所市场的现状,我们建议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作法,设立场外交易市场,考虑以省、区为范围建立柜台市场,尽快解决那些不能上市的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上一篇:行政司机涨薪申请书下一篇:电专业课程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