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2024-07-31

对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4篇)

1.对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篇一

聚焦课堂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彭镇小学唐锐

通过两天的县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了成都市教科所的张乃文专家《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和刘旭《新课程的课堂》的专题讲座后,我对课堂教学较深的认识,收获颇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以生为本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把教学内容仅仅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课程知识体系的前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要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学习的主动权教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开放式教学最根本的体现,就是“教学社会生活化”。这就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一要求,努力设计开放性的内容,理性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的社会生活化,才能真正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新教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材中的情景图、习题设置,都可以让学生以他们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去思考、去探究。作为教师要善于作好开发教材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四、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共同的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开放性的教学原则。

①开放教学手段。

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并连接Internet,利用网络资源的声、色、艺、动画等功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的网络化。另外,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采用动手实践、实际操作、研究讨论、实验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内自主探索、自我发现、合作研究。

②开放学习形式。

开放的学习形式是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我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秧田式”的学习座位改为“马蹄形”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便于学生合作交流;开放教学空间,倡导课堂教学以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学习形式,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同时,在教学环境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努力营造出了自由的民主的氛围,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成功地实施了开放式课堂教学。

③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

开放思维空间,我们应一改过去的“问答式”的教学为“学问式”的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有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同时,教学思维空间的开放,给了学生以充分想象的自由。在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搜索和整理的材料,去编一编、想一想、理一理、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到哪些数学结论?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对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篇二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简单明了, 开门见山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向。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 真正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正弦定理》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尝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装修房子时, 发现墙上有一块三角形区域没有涂上涂料, 现测得这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b=2.8米和c=1.5米, 夹角A=60度。已知每平方米需2公斤涂料, 若要使所买涂料既够用又不浪费, 问至少需要买多少公斤涂料?学生在读完题目后, 思路很清晰,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想办法把三角形的面积求出来。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主题。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有趣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 很自然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尝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张月和王刚是中学同学, 一天, 已是在读博士的张月遇到了王刚, 寒暄后王刚流露出对张月清苦的不屑, 表示要资助张月。张月说:“好吧, 你只要在一个月内, 第一天给我1角钱, 第二天给我2角钱, 依此类推, 每天给我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 直到第30天。”王刚听了, 心想:这有何难?就欣然答应了。可过了不到30天, 王刚就后悔不迭, 后悔不该夸下海口。同学们, 你们知道王刚一共应送给张月多少钱吗?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 感到很有趣, 有的同学在讨论, 有的同学在演算,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 我抓住有利时机, 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下王刚应给张月多少钱,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 尝试公式推导, 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梯度, 层层递进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梯度, 由浅到深, 由已知到未知,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学生原来的认知水平上来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情境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时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进行《弧度制》的教学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了使用方便, 能否找到一种新的度量角的单位来度量角?进而提出探究问题:30°, 60°, n°的圆心角, 半径r为1, 2, 3, 分别计算对应的弧长l, 再计算弧长与半径的比。由特殊角到一般的角,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中寻找规律, 从而得到结论:圆心角不变, 则比值不变, 因此比值的大小只与角的大小有关,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比值来度量角, 这就是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依据学生的学习起点, 创设有梯度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逐步学会和掌握知识。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可操作性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常会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或公式, 如果能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动手操作,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合作交流, 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时, 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已经知道天体中一些行星和卫星的运行轨道, 管道的斜截口, 自行车的轮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都是椭圆, 那么椭圆都有哪些特点呢?接着让学生同桌两人合作画椭圆, 取10厘米的绳子, 把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图版上的点F1, F2上 (|F1F2|—<10) , 用笔套在绳子里将绳子拉紧, 笔尖移动一周, 笔尖画出的图形即为一个椭圆, 然后归纳总结椭圆的定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亲手操作, 加深了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创设问题情境对数学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合理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探究,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7.

[2]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11.

3.对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篇三

【关键词】情境创设真实度;情境创设弹性空间;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已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不断革新,是课改实验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这里面,基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实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而触发的情境化教学思想的运用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疗治过去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编制虚假应用对数学教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数学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具选用等有所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课改教师对数学课程目标把握的缺失,使这一思想在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总是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让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数学感悟,应该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加以改进的问题。

一、典型教学案例简述

案例一

《长方体的表面积》(五年级下期第三单元)有这样一道题,求一个鱼缸的表面积,学生争论不休,大部分学生计算算6个面。

案例二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五年级下期第三单元)重点是认识长方体的一些特征,以及长方体的画图。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容,我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在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大量观察,学生间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及时的反馈效果很好,但以后的测试中错误较多,画图一点不规范。

案例三

《图形的变换中的的平移》(五年级下期第一单元),重点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关系,相应点对点之间有什么平移规律,我用一个三角板从一个位置平移到另一个位置,学生观察后知道两个三角板形状一样。为了让学生探究平移本质,我叫一个学生当演示员,让他从黑板一边走到另一边,其余学生观察后并回答:这一学生的左眼、左耳在前后两个位置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距离不一样,结论让我惊讶。

二、基于案例的反思和对新教学设计的相关启示

1.合理把握教学情境的真实“度”。案例一中教学对直观物体依赖性很强,上课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鱼缸,一个带盖,一个不带盖,每个玻璃缸里各放一条同样大小的活鱼,数分钟后,带盖的鱼死了,没有盖的鱼依然活着。用这样的实验来创设,足以提示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完全可以,而且效果很好。

有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绝对优势,高屋建瓴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是弃与数学无关之真,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从实地参观操作到代用品实验、从多媒体模拟到纯语言描述,根据背景材料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2.适度拓展情境创设的弹性空间。对于案例二中课题的教学,我认为最重要是情境设置和运用,拿出直观教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思考、归纳,学生掌握更牢固。至于画图则在于增加直观印象,这样,即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加深了理解,又让他们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内容学生重在观察和数学思考。忽视了这些必要的过程性设计,课堂教学效能的短暂也就成为必须了。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和课本给教师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处理空间。

3.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案例三中,教师和学生似乎都有点沉醉于共同创造的热烈的课堂氛围,在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好动的心态,急于取乐的意识支配下,使学生少了一些更改思考,在加之现代化教育技术普及,以其容量大、节奏快和饱和度高之特点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布白”艺术,学生感得多,悟得少;练得多,想得少;接受得多,保留得少。而实际能力并未提升。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数学新课标和原来的数学教学大纲都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突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于情境设置,遵循宁精勿杂、宁缺毋滥的原则也就很有必要了。

4.对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篇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学习情境,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而升华学生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成为摆在广大政治教师面前的课题。下面是我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思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学目标不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教师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代替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划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无味,理论与实际脱节;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教学手段陈旧呆板,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应付一堂课等等。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妨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与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优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2、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思品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

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思品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思品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思品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思品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了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切实改变以往思想品德课中的那种单一的说教性,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能动的“活”起来,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使课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特提出《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思品课堂的研究》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与智商相对应的情商概念,并且认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所谓情商或情感智力,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因素能起到启发、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情感智力也要通过教育来开发和提高,因此,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这些都能成为创新的动力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

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的乐园。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推动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能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现象,发现问题。无疑,在学生观察、思考、应用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首先,李吉林老师在1990年发表的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来源,李吉林老师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情境教学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

2、其次,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说教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边研究边学习,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同时,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了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以任务作为驱动力,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高学生

人文素养。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近年来十分重视情境教学。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开展了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引导教师积极探讨情境教学。

2、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五、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1、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2、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

3、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的研究。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结构的研究。(1)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获得解决知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发散题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的火花,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与深刻性。

3、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新型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八、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逐步实践。

2、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定期研讨、业务学习等形式经常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螺旋发展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研究。

3、经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4、案例研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演讲稿下一篇:走近名师观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