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2024-07-29

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精选12篇)

1.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一

生态观光农业园的研究涉及到了产业、经济、生态、农业、旅游、园林景观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交叉。本文主要运用了有关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可持续景观理论三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本文对这三个学科都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

“千层饼”模式研究法 本文采用了麦克哈格教授的“千层饼”模式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纵向分为水体、地形、道路、建筑、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层面来进行研究;虽然这种分析方法遭到过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但其仍然是一种较好的景观结合生态的分析方法,目前仍广泛运用于园林景观理论研究。

实例研究法 本文因笔者参与无锡市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缘起,萌发以此为论文主题,所以将研究理论应用到实践时,便也以无锡市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为例,由此来阐述本文的研究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共分为六章,第一、二、三章为背景研究、相关理论研究。第四章是文章重点,着重阐

述了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设计原则、方法等。第五章为实例论证,将前一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第六章为结语。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述环境危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观光农业园的快速发展,在这些背景下,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

提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目标。第二章:介绍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景观、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等。对国内外观光农业园发展状况进行阐述,介绍欧洲、美国、亚洲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生态观光农业园建设的有益经验;分析我国目前观光农业园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本文主要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的一些研究内容、成果进行阐述,并从中提取可借鉴之处。第四章:根据对第三章中三个理论的提取和抽象,将其整合运用到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设计中。将生态观光农业园分为水、地形、道路、建筑(村落)、非生产性植物、农业生产系统等几个层面,具体论述各个层面的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

结合无锡环太湖生态观光农业园的实际,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论证本文结论的可推广性。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过程、成果以及局限性,展望未来我国可持续景观技术的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还没有被污染和破坏的农村是我们重建生态环境的根据地,倘若它的生态环境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在可持续发展己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的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整合各个学科对于生态观光农业园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总结可持续景观在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设计、建设中应用的一些具体技术和方法,希望新农村建设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此外,也希望以此文抛砖引玉,倡导可持续景观能在中国广泛应用开来,将文件中、书本上、文献中的可持续发展能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地。

2.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二

关键词: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问题,对策建议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 以满足生态体验和休闲娱乐为目的, 将农业、旅游业相结合的一个新型交叉型产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 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和个性化, 从过去追求看多个景点的走马观花式游览转变为追求放松身心的休闲度假。由于休闲观光农业迎合了都市人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消费心理, 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和广阔的郊野放松身心, 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农事活动。“吃农家饭, 品农家菜, 住农家屋,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 购农产品”已经成为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主要形式[1]。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 需求状况分析。

收入和闲暇时间是影响休闲观光的两大主要因素。《2014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4年辽宁省生产总值28 626.6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 201元, 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 614美元, 按照国际惯例, 辽宁居民已经拥有提高生活品质和增加旅游次数的经济基础。从1995年5月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 加上节假日, 劳动者每人每年休息日由原来的59天增至104天。2007年, 放假办法取消“五一”黄金周, 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法定节假日总数11天, 新方案出台后, 假日增加到115天。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 另外, 社会不断发展,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使得人们从生产和生活劳动中抽出更多自由时间, 这是形成休闲观光需求的前提。辽宁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和目前的休假时间已经形成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巨大的市场需求。

2. 供给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 辽宁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供给种类 (如表1所示) 。

近年来, 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十分迅速, 尤其是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辽宁产业经济发展中也初具规模。根据相关农业统计, 目前全省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最少有20万人, 比2010年的数字增加了近1/4;休闲农业园数量超过1 000个, 规模以上数量占其中的1/5;农业高科技园150个, 果蔬采摘园510个, 农家乐6 523家, 农庄园297个;总资产130.4亿元, 年营业收入50亿元, 占辽宁省旅游收入的8%左右, 上缴税收约1.5亿元, 为农民带来20亿元收入, 年接待人数超过1 825万人次[2]。就辽宁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情况来看, 全省分布不均, 发展不平衡, 大部分项目主要围绕在城市周围和城乡结合部或沿海成带, 具有零散分布、规模普遍偏小的特征;产业内部差异大, 大中小项目营业收入差距较大, 但整个产业处于上升发展趋势, 在相关三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政策利好情况下, 很多项目能够找到盈利点;经营者、投资者的产业发展意识提升, 项目投资规模扩大, 经营管理也逐渐规范, 产业发展正步入正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促进人们思想更具有创新性, 产业发展创意不断, 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品牌树立和产业特色化发展[3]。休闲观光农业正日益成为调整辽宁农业产业结构、丰富辽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产业。

二、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项目建设趋同, 基础设施不完备。

就目前辽宁观光农业大部分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 尚处于初级阶段, 甚至还只是在探索尝试, 各种项目主要立足于果蔬园采摘、食农家菜、垂钓等基本活动, 很少能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新项目, 或使项目更具创意和创新性, 除大型综合开发型的项目外, 小规模的项目都趋向于单一、雷同的模式和服务内容, 以吃农家菜并提供棋牌玩乐的农家乐最为突出, 以棋盘山入山公路两侧的农家乐为例, 低档、雷同而集中的农家乐明显处于过剩状态, 此类项目让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显得缺乏活力;虽然现在农村公路交通出行也很便捷, 由于休闲观光农业的盲目上项目和无序性发展, 致使很多硬件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或由于粗放经营和建设上的随意性导致基础设施简单、粗陋。总之, 围绕主题项目的相关设施及服务严重缺乏, 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2. 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文化内涵支撑不足。

中小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 家族式裙带关系在管理中很常见, 除大项目的公司制管理, 一般项目通常很难在经营管理中实现科学化, 并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要求。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的管理成员和员工, 大多为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 因此往往是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管理知识, 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基本文化素质, 再加上平时员工缺少培训等等, 导致项目游客接待能力不足, 观光农业景点形象受损;景点形象不仅来自外在的景色, 还有赖于其文化内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支持, 有了文化内涵就好比是给景点注入了灵魂, 这样也就有了精神和活力, 同时相关农业文化方面的丰富内容可以弥补景点项目的单调性缺陷。然而目前各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正严重缺少这样的文化内涵支撑, 大多项目只注重外在设施和形式上的服务, 缺少精神方面的文化“产品”。

3. 创新、创意不足, 宣传力度不够。

首先缺少创新意识, 这是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雷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也是全国观光农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创新和创意可以促使产业多样式地健康发展, 复制发展只能在量上满足, 却不能在质上取胜, 这样的发展模式迟早要被淘汰;规模以上的观光农业综合型项目因为资金相对充足, 营销策略能根据市场发展变化, 在自身宣传上会投入人力、资金等。之外大部分项目, 因为成本和缺乏宣传题材及营销战略等因素, 各项目管理者往往就不注重或无力做项目形象上的广告宣传, 也就无法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外, 收入与闲暇时间不足是制约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的两大因素。虽然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和正常的休假时间, 但现实中部分企事业单位员工的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 这种情况在私营企业单位尤其明显;还有高收入和短休假或低收入和长休假的不同步, 又进一步降低了旅游者的消费机会。

三、促进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建立特色项目, 完善配套设施。

根据国际和国内观光农业发达地区的经验, 投资经营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才能进入行业前列,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当前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普遍雷同的问题, 只有积极寻求并建立特色项目或把普通农业项目特色化经营, 才能使观光农业走得更远, 发展得更好。健全配套基础设施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也是推动观光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需条件之一。从项目挑选到配套设施, 对发展观光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项目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能提高观光农业的发展档次, 提升观光农业的供给品质和商业价值。

2.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能提高企业内部运转效率、服务水平和公司盈利水平,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起到广告宣传作用。从长远来看可以扩大影响力, 吸引消费者, 并形成良性循环。

3. 综合文化、教育等因素, 塑造品牌, 实现创意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不仅有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作用, 还有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教育、科技示范等功能, 所有功能汇集起来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时间久了就形成企业品牌, 品牌无疑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和财富。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征, 目前辽宁的休闲观光农业最缺乏的是把文化因素融入产业, 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衍生出无限创意, 观光农业若是有文化因素的催化, 必将能提高观光农业发展创新性, 从而实现创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轶.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辽宁休闲农业的途径[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0, (3) :9-11.

[2]何忠伟, 曹暕.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 2014, (1) :78-81.

3.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三

段兆麟教授是台湾现代都市高效休闲观光农业专家,多年来从事休闲观光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与农民企业管理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休闲农业计划九十余项,发表休闲农业、农业产销组织经营论文一百余篇。段兆麟认为,休闲农业是涵盖“三农”即农业、农民、农村,和“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的精义而形成综合性的体验农业。二十一世纪已经迈入体验经济时代,以体验为核心而创造出来的新产品与新服务,已经成为创新的经济潮流。他指出,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产业,这也就是观光休闲农业兴起的原因,同时农业资源也是自然生态教育体验最适当的来源。他援引金勇DIY休闲农场、台一生态教育农园等台湾休闲农场成功运营的案例,建议扬州休闲农场经营者要扮演体验大戏的导演,以农场为舞台,以山林田园景观为布景,以游客为主角,以农产品为道具,设计体验活动的剧本,创造出值得游客回忆的活动。他例举了教育解说、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乡村旅游、生态体验、果园采摘、农作体验、农庄民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牧渔场体验、市民农园等十五种体验活动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台湾的主要经验做法。在谈到关于高效管理的经营模式时,段兆麟指出休闲农场经营模式包括体验模式与营利模式。通过体验活动设计,让游客获得美好的感觉,而达到游客满意的目标,这就是体验模式;设计营利活动,创造游客消费的机会,使农场实现经济利益的目标,此为营利模式。他分别就这两种经营模式的运作和设计作了详细阐述。最后,段兆麟强调,农业可以在Food(粮食)、Feed(饲料)、Fuel(燃料)三個实质功能之外,创造第四个F-Fun(乐趣),创发精神的功能,这正是休闲农业的价值。

与会人员为段兆麟的精彩演讲所深深吸引,对他提出的观点表示十分赞同并深受启发。在交流环节,段兆麟教授针对政府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为、经营人如何结合实际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等现场提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扬州期间,段兆麟还特地赶赴仪征枣林湾生态园参观考察,与当地的经营管理者进行了座谈交流。(冯晓群 编辑:唐釜金)

4.盐城市观光休闲农业情况汇报 篇四

盐城市农业委员会

一、发展现状

全市已初步形成里下河、204国道沿线和沿海滩涂三大观光农业带,建设了27个观光农业景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类型和特点:

1.水乡自然风光型。以盐都大纵湖、建湖九龙口、阜宁马家荡、亭湖大洋湾等湖荡风景区为典型代表,将休闲观光与荷藕、慈姑种植和螃蟹等水产养殖相结合,水乡自然风光特色明显。

2.观光与采购结合型。以盐都区华都森林公园等为代表,栽植桃、梨、苹果等多种果树。春季可以踏青赏花,夏秋季节既能旅游观光,又能亲自体验农事活动,采摘购买果品,集休闲与购物消费于一体。

3.农业科技教育型。以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区为代表,集中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示范基地,发挥了园区的示范教育功能。

4.生态环保型。以大丰糜鹿自然保护区、射阳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为代表,观光沿海原始滩涂湿地,欣赏几百种珍稀动植物,将农业观光休闲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5.综合开发型。以大丰斗龙庄园、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和射阳洋马十里菊香园为代表,以“三资”开发为主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观光、休闲和娱乐购物为一体,实施综合开发,放大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

我市发展观光农业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全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观光农业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把观光农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总体目标是,以204国道沿线及沿海农业风光带为主线,以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重点,以景点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湿地生态旅游,在全市建成“一园”(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三湖”(大纵湖、大洋湾、九龙口)、“五景”(射阳苏东自然农园、东台西溪风景区、东台永丰森林农业生态园、华都森林公园、黄河古道暨红色精典生态文化景区)、“十带”(沿海、盐高速、沿铁路、沿省道建设10条现代农业观光带)、“百园”(百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的农业观光旅游新格局,尽快把我市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中国东部沿海湿地生态旅游首选城市。

(三)关键措施

1.发挥优势,把观光农业作为我市旅游的特色品牌来培植。我市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和广阔的湿地生态资源是我市的两大特色,是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资源,也是我市发展旅游的独特资源,为打造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射阳县洋马镇大面积种植药材已有40多年历史,常年种植药材7万多亩,60种近300个,年产量近3万吨以上,其中菊花和丹参的规模、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基地,全国最大的白菊花基地。该镇充分挖掘和放大药材生产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观光农业基地。

2.明确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组建观光农业管理机构,负责全市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工作。各县(市、区)要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做好本县(市、区)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并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

3.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观光农业项目因要兴建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搞好观光农业项目的环境治理、保护和美化,把观光农业区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

4.鼓励投资,加快观光农业的启动步伐。观光农业项目按照市场经济形式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鼓励社会各种投资者,包括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观光农业项目,政府在各项政策上都一视同仁,给予扶持。十二五期间,在稳妥推进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项目的同时,重点实施五个观光农业项目。

(1)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重点建设休闲度假、水生蔬菜观光园、垂钓、娱乐、餐饮等设施。

(2)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续建农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等项目。

(3)华都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农林果园生态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休闲等项目。

(4)射阳洋马十里菊香景点。新建农业生态、休闲娱乐、度假等项目。

5.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五

姜堰市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把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作为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结合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在国家级溱湖湿地公园AAAA级风景区、溱潼古镇旅游业和国家民俗风情“溱潼会船节”的带动下,结合高效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初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姜堰市现有总人口7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55万人,总面积927.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9万亩,水面面积26万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8.2万亩。

姜堰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兴起以休闲钓鱼、桃园观光、水乡观景、举办会船节等为主体,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的休闲农业产业雏形。据调查统计,截止2010年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达到29家,年接待旅游人数144.8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2592万元,利润总额2920万元,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垂钓)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等。1

一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风景名胜区不断发展。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建设溱湖湿地公园,强化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开挖旅游资源,营造观光景点,溱湖风景区获得国家和省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为国内知名的风景名胜区,不仅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二是集综合功能的中艺农业生态园功能更加全面。泰州市中艺农业生态园艺有限公司占地480余亩,投入8900万元,建成2万平方米的展厅,主要有蔬菜及水生蔬菜栽培、基质及水培蔬菜栽培、食用菌培育、花卉等16个景区,运用配套栽培技术及声控、光感等高科技,营造了 “会唱歌的蔬菜”、“水乡情”、“地球村”、“水乡儿女唱北京”和“龙船”等二十多个景点;建成200多亩标准钢架大棚、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四季种植各类名特优稀精品果蔬新品种供游客观赏、采摘及加工包装销售;建成接待能力在500人左右的水乡农家美食园和达三星标准的“中艺园宾馆”;建成为休闲旅游服务的精品果蔬加工区和200吨保鲜冷藏、速冻库区;建成600平方米的返乡创业和实用种植技术培训中心等。生态园集休闲、娱乐、科普、游览于一体,功能更加全面,为探索农业多元化服务提供了样板,拉动了旅游经济发展,促进了服务业升级,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是河横园区农业旅游功能得到开发。利用“菜花节”的举办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推进,河横园区千亩油菜花、千亩葡萄园、千亩养殖小区、300亩观赏鱼、10多家农家乐餐饮、10多家休闲垂钓点、10多家绿色食品加工,加之整齐的生态小区和优美的园林绿化,已成为河横旅游观光农业的主打品牌,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河横相继获得全国农业示范点、全省观光农业景点、全省现代农业示范点等称号。

四是沈马线两侧景观农业带已经形成。河横葡萄园总面积达到1000亩;溱潼镇水蜜桃和黄金梨面积1500亩;淤溪镇武庄村万泰牧业已流转的3500亩内,栽植水蜜桃1000亩;俞垛镇何野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内,新植水蜜桃、油桃、葡萄等果树500亩,与溱湖风景区湿地森林相连结,在沈马线两侧形成了长达10公里的果树园艺景观带,春天是花的海洋,秋天是果的世界,实现观光农业景色、高效农业产品、林业绿化森林的有机结合,给游客品不完的美妙享受,提升了沈马线高效农业示范带的品味。此外,淤溪镇百老湖栽植意杨3000多亩,规划建成森林公园。

五是溱湖大道两侧观光农业板块加快建设。溱湖湿地生态农业园投资近亿元,建成高标准、大规模、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基地,智能钢架联栋大棚、联栋圆顶钢架大棚、单体钢架大棚、温室大棚共10万平方米,成为现代设施农业的样板。溱湖大道沈高冯庄段投资300万元建设的“风云生态农庄”占地面积50多亩,设计

了果品采摘、农家乐餐饮、休闲垂钓等观光项目。位于溱湖大道东侧的“阿林水产”投资1000多万元,已建成古树名木、生态餐饮、水果采摘、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溱湖大道两侧休闲垂钓、农家乐、花卉园艺、名优果树、观赏养殖等相结合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将达到10多个。

6.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六

来源:厅产业信息处发布时间:2007-10-1

1为了进一步推进浙江农业与对口帮扶联系点---四川南充嘉陵的合作与交流,浙江省农业厅由朱志泉副厅长带队,组织了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一行10人,于8月29日赴四川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及对口帮扶工作。代表团分别与四川省农业厅、嘉陵区政府召开座谈会,考察了当地产业政策、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举行了浙江省农业厅向嘉陵区人民政府捐赠对口帮扶项目资金的仪式;实地参观了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项目、锦江区新农村建设及蚕桑、花卉、果蔬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受益匪浅,启示颇多。现将锦江区“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概况、做法、成效与启示汇报如下:

一、“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概况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位于城乡结合部,“五朵金花”其实就是三圣乡的五个小村子。这五个村子,各有特色,红砂村搞的是“花香农居”,幸福村搞的“幸福梅林”,驸马村搞的“东篱菊园”,万福村搞的“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搞的“江家菜地”。以“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命名的 “五朵金花”为品牌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占地12平方公里,现已成为国内外享用盛名的休闲旅游娱乐度假区,被评定为国家4星级风景旅游区,胡锦涛、温家宝等数位中央领导亲临视察。“五朵金花” 休闲观光农业区不仅整合了成都市城郊区域之间的农村旅游资源,而且将农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古镇旅游、节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旅游古镇等为主体的农村旅游发展业态,在不断提升成都市旅游总体实力的同时,还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近6年来,年均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左右,年产值达1.8亿元,村集体收入达到3583万元。通过景区建设,在区内从事多种开发经营的3000多户农民(11500多人),全部就地转为市民,解决了9790个农民的就业安置,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带动了商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五朵金花”旅游景区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达近千万元。

二、“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的做法

(一)高起点科学规划布局。2000年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思路,用景区模式打造国家级品牌休闲观光农业的大平台。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能够给城乡居民提供市外休闲娱乐场所,有利于当地农民就地转市民;二是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按照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标准,突出蜀文化民居风格,建设成都市郊区靓丽风景线;三是有利于形成“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特色,为失地农民就地安置提供就业支持。对市政府的规划建设方案,多次举行由社会各界和规划区农民参加的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确定的规划方案,政府、企业和农户一张蓝图干到底,从而打造了国家 4星级风景旅游区“五朵金花”的知名品牌。

(二)突出连片开发经营。“五朵金花”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经营,用连片联户开发,共同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破解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走出了一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共同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农业这一主导产业,五个景区实现一区一景一业错位发展的格局。“花香农居”:以建设中国花卉基地为重点,全方位深度开发符合观光产业的现代农业,主办各种花卉艺术节,促进人流集聚。“荷塘月色”:以现有1074水面为基础,大力发展水岸经济,建设融人、水、莲、蛙为一体的自然景观。“东篱菊园”:依托丘陵地貌,构建菊文化村,引导游客养菊、赏菊、品菊,陶冶道德精神情操。“幸福梅林”:用3000亩坡地培育20万株梅花,建设以梅花博物馆为主要景点的梅林风景。“江家菜地”:把500余亩土地平整成0.1亩为一小块的菜地,以每块每年800元租给城市市民种植,丰富市民和儿童对发展绿色产业的兴趣。由于连片联户经营和“一村一景一业”创意新颖,打造出了各具特色、相互关联的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三)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五朵金花”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政府的强势推动。在任何情况下,政府抓规划蓝图不动摇、抓国家级名牌的标准不降低。几年来,在旧村庄改造中,涉及拆迁等各种农民实际利益的问题,各级政府不回避矛盾,按照“宜拆即拆、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等办法改造了3000多户旧农居,把原来的6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景区,农民在新景区就地转市民,统一缴纳“三金”,按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区政府和街道办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给企业和农户创造出了投资搞农村休闲娱乐场所有利可图的市场空间。在政府的推动引导下,企业和农户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整修农居、新建花卉市场和游泳馆等经营性项目。

(四)着力提升文化品味。将文化品味融入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之中,增加其文化和人文价值,这是“五朵金花”不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诸如:“花香农居”的休闲餐饮文化,“幸福梅林”的传统花卉文化,“荷塘月色”的音乐、绘画艺术文化,“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东篱菊园”的环境人文文化,无一不是锦江人精心挖掘打造的符合当地民俗风情的杰作珍品。同时,锦江人注重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以文化支撑产业,以品牌塑造形象,按照“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不断推出和延伸新的品牌项目,使其接连不断的萌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目前,“五朵金花”项目正整体申报AAAAA级国家旅游示范区。

(五)多渠道打造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土地流转、聚集民间投资,增加财力投入等多渠道融资模式。打造“五朵金花”,锦江区政府投入了8300万元用于发展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1.6亿元,其中,西南最大的花卉集散地--成都高店子花卉批发市场,就是通过引进2200万元民间资金修建的。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改善了农村环境,搭建了农民增收平台,建成了市民休闲的开放式公园,成功走出了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原本属于锦江区政府的幸福梅林精品梅园,来自澳大利亚的合资公司-澳士瞩远投资有限公司拥有它的所有权。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从事梅花研究开发,并发展为观赏、休闲业的场所,打造成为全国梅花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梅花观赏基地。

(六)以旅带农、农旅互补并重。“五朵金花”走的是一条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完善“公司+农户”的独特的经营和赢利模式。他们首先营造环境,先把最基础的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完,再进行文化和旅游项目要素的包装,使土地大幅升值,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的完美结合,互相烘托,互相升华,提升品质。使旅游和土地开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旅游产业巧妙地与农业生产嫁接,引导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由每亩种粮食年收入200-300元,蔬菜或种花年收入2000--5000元提高到每亩上万元。

(七)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社保途径。创立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生活模式,为农民搭建的增收平台主要有四种。一是租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

方式,使土地向有技术专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能力的专业大户、工商业主和经营能人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基地。二是薪金。农民到农业龙头企业或公司务工,成为农业工人,每人每月可获取500元以上的薪金收入。或依托花乡农居从事插花、餐饮、茶社等经营活动,每户每月营业收入上万元。三是股金。引进专业公司对生态观光区域内的农房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品位的乡村酒店,引导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收益。四是保障金。农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可领取364元的养老金、210元的低保金、报销住院费等“保障金”。同时着力构建农民就业体系,开发服务型、社会型、自主型、创业型、公益性等不同岗位,多渠道促进失地、准失地农民就业。全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9790人,登记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率达89%。

三、“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的成效

(一)探索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带动了农村新型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五朵金花”模式,不仅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单家独户、传统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的与农业生产嫁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走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度增长。同时,“五朵金花” 模式,又注重突出各自的特性,考虑景点的差异性,避免项目主题雷同,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既注重突出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开发项目的结合,又注重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的结合,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综合效应,提升拓展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村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搭建了就业增收致富的平台,开辟了为市民打造休闲观光乐园的有效途径。锦江区农民依托“五朵金花”构建的经营、就业、保障平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四金”的多渠道增收,保证了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打造“五朵金花”模式,以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找到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切入口,在“五朵金花”涉及的12平方公里土地上,如果按常规的城市化推进标准(包括公园建设),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5亿元,而以城乡一体化方式打造,每平方公里只花了1500万元,不征地,不拆迁,就实现了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变市民,不仅解决了农民离乡进城后带来的城市日

益膨胀,城市设施不堪重负的问题;也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生态植被,建设了规模化的城郊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休闲场所,实现了多赢。

(三)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城市的就业、培训、保障、救助、教育等政策和制度延伸到了农村,失地农民拥有集体资产的处置权,准失地农民保持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农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得到社会保障,从政策、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社保待遇和教育权利,实现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另一方面,“五朵金花”不是简单的把农民从农村户口改变为城市户口,仅仅停留于农民身份的转变上,而是促进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城市居民纷纷到“五朵金花”区域从事经营、并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风带到了农村。农民出租屋后,到城市居住就业,亲身体验城市生活规则,通过双向互动,更直观、更生动的促进农民融入城市,使城乡逐步具有同等的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实惠和文明,实现了城乡共同发展繁荣,提升了城乡一体化功能和水平。

四、“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的启示

(一)必须致力于理念领先,创新务实,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五朵金花”的发展理念最根本最核心就是创新务实。“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资本,结构就是效益”;“在花园之中建农居,农居内外建花园”这些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新思路无疑给我们许多新的启迪。锦江人非常注重项目规划和环境的营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品味,合理开发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和道路交通布局,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他们还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借鉴“五朵金花”的成功探索和经验,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抓,在思路理念、规划布局、多元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出台新的思路和举措,着力挖掘提升水平和档次,有关涉农部门如:城建、规划、旅游、环保等应统一思想,加强指导,形成合力,扶持总结一批好的典型,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二)必须致力于瞄准市场,因地制宜,拓展新的领域和途径。锦江人打造 “五朵金花”,关键在于瞄准和追踪市场需求,突出本地特色,走出了一条既有利于农民就

业增收致富,又有利于市民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路子。要在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上,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同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的主体市场在城市周边,应紧密结合城市规划,推进“城中村”改造,扶持失地农民再就业,农民转居民等同步发展。整合资源,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相对集中,积极推进连片联户规模化经营,形成规模休闲农业新的亮点和辐射点。二是同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扶持农户连片联户发展“农家乐”、着力解决好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农户卫生许可与检疫、片区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问题。三是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城郊相对集中的区域扶持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农居风格设计水平,带动农村新兴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7.古蔺县休闲观光农业调查与思考 篇七

1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

1) 拓展农业功能, 增加附加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将具有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 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可将农业拓展为具有游览观光、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及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的特色农业, 因此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 提升效率, 优化结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提升区域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是优化农民产业结构, 建设生态型社会、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3) 促进增收, 改善环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 还能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并有利于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的改观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古蔺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古蔺县在双沙镇、箭竹乡、大寨乡、马蹄乡、永乐镇5个乡镇试点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通过不断的努力, 古蔺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1) 以双沙镇坝区万亩油菜为载体, 成功举办了六届“双沙菜花旅游文化开放月”, 通过举办菜花节让游客能观油菜花海、赏奇山异景、品苗族风情;同时,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通过这些活动带动双沙镇的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 在箭竹苗族乡团结村结合石漠化治理工程, 在景区内发展种植桃树66.67 hm2, 以大黑洞景区和“苗家风情节”为载体, 打造景区内观光休闲农业。截至目前, 园区内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毕, 发展原生态农家乐10家。

3) 在大寨苗族乡统一流转土地140 hm2, 按照“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模式, 在园区内实行全面轮作, 种植紫薯、辣椒、向日葵、油菜等经济作物, 打造休闲农业观光长廊3 km。目前, 园区已建成核心区40 hm2、示范区133.33 hm2、辐射区266.67 hm2, 成功培育星级农家乐3家;建成共440 hm2的“一叶两花三果基地” (一叶即烤烟, 两花即桃花、脆红李花, 三果即脆红李、冬桃、木瓜) , 覆盖全乡3个村7 200多农业人口。园区已初步呈现山中有果、林中有鸡、田中有业、园中有廊的立体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基本形成了现代休闲农业观光产业示范园。并在2012年成功召开中国首届 (四川·古蔺) 紫薯品种展示评价现场会。同时, 结合大寨苗族乡宝佤山举办了“踩山节”, 打造出“原生态、新大寨”的川南“第一苗寨”。

4) 在马蹄乡以甜橙产业为契机, 在马岭村1133.33 hm2甜橙核心区着力打造王家寨“甜橙庄园”。全村75%农户从事甜橙产业经营活动, 相关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95%以上。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 修建了观景台, 林下发展绿色蔬菜, 园内新设采摘区和体验区。目前, 集参观、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已初具规模, 让游客能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店、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 同时, 马蹄乡还成功举办了两届甜橙采摘节, 充分发挥了休闲观光农业的效益。

5) 在永乐镇以柚子、脐橙、椪柑等产业为依托, 通过招商引资在水落村建设占地10 hm2的休闲山庄, 庄内果园主要种植枇杷、甜橙、西瓜、绿色蔬菜等, 在河边建有游泳池和休闲沙滩, 发展农家乐3家。在两河口到永吉村的道路两旁种植柚子、脐橙、椪柑超过400 hm2, 并在核心区永吉村建立了水果交易市场, 为果农提供了良好的销售环境, 为游客提供便捷的购货渠道, 让游客既能体验果园采摘乐趣, 又能有好的环境进行消费。

3 古蔺县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 古蔺县休闲农业的发展虽然为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富民强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发展不平衡。交通便捷、风景旅游地带休闲农业发展较快,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 但其他地方发展则相对较慢。

2) 经营者市场意识不强, 经营管理粗放, 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家乐发展方式粗放, 大多数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 资金投入少, 项目较分散, 内容也较单一, 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 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以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3) 市场开发和营销方式处于初级阶段, 商业运作、营销手段、品牌策划等较为落后。

4) 特色意识不强, 经营模式单一。大部分休闲旅游还停留在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 缺乏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5)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招商引资比较困难。

6) 基础设施落后, 从业人员素质低, 管理粗放。目前, 休闲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游客的需要。主要设施条件差, 很多经营者和从业者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的思维方式, 整体管理较为混乱, 随意性较强, 接待服务水平低。

4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1) 科学规划, 加强管理。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结合古蔺县实际, 一是在规划布局上按照点、线、面同步推进的原则, 区域化布局的要求, 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特色水果、有机茶叶、地道中药材、绿色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带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二是在管理上以鼓励、推动为主, 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行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大力引导、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三是在已有成功模式和经验基础上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质量和规模化水平。四是要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和投诉受理、处理机构, 加大对不法经营者的查处和执法力度, 切实维护和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2) 强化培训, 提高专业化水平。为了提高服务质量, 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首先, 从服务质量和卫生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其次, 对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 如职业道德、地方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 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同时, 还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 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3) 搞好市场引导, 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一是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 吸引多元投入开发, 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二是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让广大居民及外来游客把消费市场转向农村。同时, 提供更多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乡土风情的理想场所。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入社会力量以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同时, 鼓励农民自发联合建设休闲观光农业, 共同投资、经营, 共同受益, 以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四是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以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8.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八

1生态园基本情况

2012年底林万村党支部书记林伟一班人抓住土地流转的大好时机,建成丰伟生态园。生态园总面积200.8 hm2,位于河间市城东北角5 km处,东临沧保高速公路路口3 km,西临106国道5 km,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古洋河贯穿生态园3.5 km,市污水处理厂位于园中,为生态园提供了充足水源。

生态园分为农业种植区、林果种植区、蔬菜大棚区、畜牧养殖区和渔业养殖休闲区,其中渔业养殖休闲区占地18.7 hm2,整个区域由低洼荒地改造建成。修建朔黄铁路在此处取土形成大片低洼荒地,无法被种植业利用而闲置多年,如今被改建成8 hm2养殖休闲园区,贯穿生态园的古洋河道10.7 hm2也被利用进行渔业养殖。

养殖园区仓储等生产用房配套齐全,进排水渠道独立。鱼池东西向,面积6.7 hm2,可划船,池中建有水上餐厅1 hm2左右,餐厅周边有垂钓池塘;池北岸栽种杨柳,池东岸建野鸭棚,目前存栏野鸭和大白鹅3 000余只。古洋河道位于园区东侧,投放草鱼、鲤鱼、鲢鱼等品种。养殖生产设施能定期改造维护,现状良好,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目前该园配备自动投饵机6台、增氧机6台,基本养殖设备配置完备,维护良好,使用正常。养殖水源来自污水处理厂处理水,水质完全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

该园区土地集中连片,种养结合,种植、林果、畜牧、渔业棋盘式分区,发展消夏林果蔬菜的采摘、垂钓划船娱乐、餐饮野炊等休闲,园区水上餐厅所需蔬菜、肉品、鱼类均来自本园区,实行“吃猪现杀、吃鸡现宰、吃鱼现捞、吃菜现摘”的管理模式。

该园区坚持“健康、生态、低碳、环保”的养殖理念进行生态养殖。制定并严格执行养殖品种生产操作规范。对鱼种、饲料、渔药、器械等生产投入品建立采购、保管、使用等规章制度,保证这些生产投入品来源于正规企业,以正规渠道采购,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投入品进入生产领域。坚持使用配合饲料,不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养殖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药品或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渔用药物。

该园区畜禽粪便经发酵用来喂鱼和农田肥料,养鱼塘泥也是农田良好的肥料,而种植草类又可以供应畜禽、鱼类生长,从而形成高效、低耗的良性生态循环链条。

2生态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效益比较

林万生态园目前渔业养殖面积6.7 hm2,垂钓面积1.3 hm2,养殖的成鱼提供给垂钓鱼塘,年垂钓成鱼按8 t左右计算,收入可达16万元。而普通精养鱼塘收入最好可达3万元/hm2,1.3 hm2总收入4万元,由此比较垂钓鱼塘是普通鱼塘收入的4倍。这不仅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也实现了渔业生产的高附加值,可观的收入又调动了渔农投入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低洼荒地开发养殖园区特点、前景及推广意义

3.1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发展渔业

低洼荒地综合开发和污水的利用变废为宝,节约了水域资源降低了养殖成本,形成了良性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现代渔业的健康发展。

3.2改变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这种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科技化、现代化,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自示范场建立以来,周边的村民,领导及各农口专家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是当今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典范。

3.3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享受生态、休闲游乐、回归田园意识日益增强,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

针对大量低洼荒地长期闲置规模开发,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渔业发展方式,拓展了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空间。通过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生态园,比起传统单一的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9.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九

——山合水易“西安楼观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度假区

规划”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如今的这个时代,文化如果和旅游相结合,将会更加能够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怎样才能将园艺文化注入到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中呢?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西安楼观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度假区规划这个项目中,就做到了这一点。

无论东西方,园艺文化本身就是人类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封建时代的功能园艺,到近现代乡野、田园间观赏园艺,直至今日风靡全球的大地景观艺术,园艺文化经历了不同发展的阶段。植物与植物景观的作用越来越备受重视,更是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必备资源。

项目简介:

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是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的子项目之一,依托秦岭优越的气候环境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项目突破传统休闲度假农家乐模式,园艺产业较传统农业相比有更高的附加值,而且更适宜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本项目突破传统农业开发模式,通过景观大地艺术的再创造,打造创新景观的精致园艺农业,建造标志性园艺农业景观,如园艺农业观赏园、定制式风情休闲木屋、现代园艺体验园、创意园艺游憩园等等,兼具观赏价值、体验价值,并且能带来直接经济意义的精致园艺农业项目,增加园区的独特的吸引力,从而为后期发展泛旅游产业打好基础。

文化特色:园艺文化

本项目突破传统,将园艺产业与农业生产模式相结合,形成创新景观的精致园艺农业。大面积的种植园艺产品(如向日葵、薰衣草、油菜等等),同时进行艺术话的创作稻田怪圈现象,打造生态化、景观化、艺术化的观光农业。这一区域无疑也是园区的一大亮点,这种创新模式的种植方式,除了作为景观带来别样的视觉冲击感之外,还能使园艺产品集中种植,配合园区的其他项目使用,同时兼顾种植、加工、观光作用,有效的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核心理念:

本项目突破传统,将园艺艺术手法与农业生产模式相结合,大面积的种植园艺产品(如向日葵、薰衣草、油菜等等),同时进行艺术化的精细创作——如创作稻田怪圈现象,使艺术氛围、视觉符号转化为旅游消费品,打造生态化、景观化、艺术化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产品艺术化主题小镇。

项目突破:

在本项目中,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通过精细创作的方式及艺术符号的创新性使用,对整个度假区进行符号化的包装,这种创新模式带来了作为景观艺术的视觉冲击感,同时使园艺产品集中种植,配合园区的其他项目使用,兼顾种植、加工、观光作用,有效的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落地效果:

本项目通过精致园艺农业和特色养生项目的开发聚集起人气,利用园艺农业的产品精深加工,整合园艺农业产业链条,配套开发时尚精品农业体验购物项目,小型精品会议项目,特色主题生态餐厅的项目,形成一、二、三产业良好的互动结合,延长服务产业链。

重点产品:

1、园艺农业观赏园

春嫩、夏绿、秋黄、冬荒,农业景观无处不向人们诉说着自然多魅力;

春盛,夏茂,秋谢、冬野,园艺景观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景观。

2、园艺风情休闲木屋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有自己传统的特色农耕历史,农耕文明孕育了各地不同的田园景观,农耕景观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体现,在自然的园艺风情中体会道家思想精髓也是道家思想所追求向往的。本项目设置的别具风情的木屋配合主题园艺农业景观力图展现不同寻常的园艺风情,增加了园区的持续吸引力,让人们在感受各地锦绣田野风光的同时,切身体验园艺生活方式。

3、现代园艺游憩园

园艺产业是生活和艺术的结合体,也是现代科技的聚焦点,园艺贴近生活,因此园艺产业有着其他产业不能比拟的日常体验功能。现代农业技术为传统产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意园艺应运而生,园艺植物形态的转变、园艺管理方式的转变、园艺展示方式的转变、太空农业„„创意园艺包罗万象,创意农业能有效的增加园艺产品的附加值,提供更加立体的游憩方式,从而延长园艺产业的产业链条,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本项目在传递传统农业感受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园艺技术、园艺产品、园艺艺术的体验,发展新的旅游人气支撑点。

4、时尚精品农业休闲项目

通过精致园艺农业和特色养生项目的开发聚集起人气,利用园艺农业的产品精深加工,整合园艺农业产业链条,配套开发时尚精品农业体验购物项目,小型精品会议项目,特色主题生态餐厅的项目。形成一、二、三产业良好的互动结合,延长服务产业链。

5、时尚精品农业体验购物

园区内的园艺农业相结合,将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来提高附加值,为了保证特色和时尚的需求,设计时尚精品农业商品体验购物项目,商品来源采用基地加工和引入商家两种模式来实现。

6、小型精品会议

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度假项目定位高端,迎合需要加入以道家为主题的小型精品会议项目,丰富园区的内容。

7、拙归生态餐厅

传统的生态餐厅模式上进行创新,结合楼观台的道家养生文化,生态餐厅定位于道家养生主题餐厅。集吃、玩、住、悟、养为一体,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在餐厅内都能有全新的体验,力图使餐厅的利用率大幅升高,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复合型高收益的生态餐厅模式。

8、无尘书社

道家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雅的象征,设计无尘书社来集中体现道家文化多清心寡欲,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力图打破传统的温泉中心的硬质景观模式,创建软质景观丰富的书社空间,同时结合古人圣贤的典故来渲染文化氛围。

9、丘山武馆

道家文化中强身健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功夫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设计丘山武馆,集中展示道家健体功夫,道家生活文化,道家养生理念等等,丰富了道家文化的体验形式,是人们更全面的认识道家文化。

10.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十

——关于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休闲观光农业是在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以生态旅游为主题,依托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游客观光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产业。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特色农业资源,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培植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农家乐等各类主体,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15个,从业人员近250人,2009年营业收入总计2515.4万元。其中,休闲农庄2个,门票收入319.3万元,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销售收入299.1万元,餐饮收入257万元,参与性项目收入104.87万元,年营业收入总计990.6万元;农业观光采摘园2个,年营业收入总计约10万元;农家乐11个,年营业收入总计1338.8万元。总体来看,全县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主要形成以下几类模式:一是观光果园,通过开发成熟果园,让游客入内摘果,享受田园乐趣。如安宜镇草莓示范园,让游客体验采摘草莓乐趣,达到休闲效果。二是农家乐,以优美的农林生态景观吸引游客周末或节假日休闲消费,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风味。如运西“南泥湾”、曹甸绿草荡垂钓中心。三是自然风景区,在原有生态资源基础上进行开发,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野味品尝、游乐等项目,同时可以提供度假住宿。如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

二、存在问题

我县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有待规划。目前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使得发展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形式不丰富,布局不合理,尤其是一产和三产结合不紧密,制约产业叠加效应发挥。二是项目功能有待拓展。纵观全县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开展的项目,基本以吃农家饭、摘农家果、景点参观以及垂钓等为主,而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儿童乐园等尚未全面展开。三是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由于缺乏规划,加之多数经营业主受自身实力限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配套设施投入不够,使得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建设较为粗糙,旅游接待条件简单,给市民休闲观光带来不便。

三、对策建议

参照外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县资源特色和发展实际,围绕构建农业生产、游览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体验购物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将潜在农业和旅游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促进农业向三产拓展延伸,建设具有水乡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下一步,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抓好规划引领。统筹兼顾、立足长远,制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功能定位,有计划、分阶段实施,有机结合宝应历史十景等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增强休闲观光农业观赏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历史性。近期重点建设“三园”。一是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利用宝应湖湿地资源、水域资源和林木资源,加快推进有机农庄、水上乐园和沿湖风光带等建设,着力打造具有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果蔬采摘、湖鲜美食等多功能的水乡生态旅游区。二是荷园。加快建设万亩荷园,在园内划分荷花观赏、芦苇迷宫、有机农业、生态农庄和体闲娱乐等五大功能区。在景点设计上,推进月亮湖小岛、荷仙姑雕塑、儿童游乐场和观光平台等完善建设。同时,以荷园为依托,做好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三是科技示范园。通过整合渔业科技示范园、荷藕科技示范园等现有资源,将全县国内外高科技农业品种和技术进行展示,着力打造一批名贵花卉欣赏、农业科技观光和科普教育宣传等旅游观赏景点。远期重点打造“一区三线”。加快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建设,着力打造成为苏中地区现代高效有机农业休闲观光胜地。培育壮大三大沿线产业带,即沿安大线,突出发展高效林果花木和设施蔬菜。沿盐金线,做大做强水生蔬菜加工产业集群;稳步推进安宜、山阳两镇设施蔬菜和花卉苗木。沿泾安线,突出蔬菜产业,加强泾河瓜园、曹甸设施蔬菜与林果基地建设,以刘上出口蔬菜园区为载体,建设万亩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2、抓好资源整合。突出“两个着力”:一是着力建好农业示范园区。对全县已建、在建和拟建农业园区进行调查摸底,以园区为基础,充分利用好土地、景观、产业特色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园区建设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按季节特点开设旅游项目,合理布置农作物种类和品种,延长成熟期及采收期,尽量做到全年均有产品供应。同时,预留小面积体验场地,让游客体验农事操作、树木修剪、果蔬采摘等田园乐趣,使游客不仅观光休闲、健身娱乐,而且体会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二是着力建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荷园、白鹿岛200亩有机稻麦良种培育基地和300亩果园等农业项目,主动介入,帮助指导,按旅游项目相关标准设计,突出休闲体验特色,不断丰富产品内涵。重点突出荷花观赏区建设,主要种植花期长、观赏价值高的荷花品种。可以借鉴泗洪等地做法,建设荷花物种培育科技示范园,重点引进新、奇、特品种,力争观赏品种增加到200—300种;安排划船赏荷、采莲、采藕、放荷灯等旅游活动,以此扩大和支撑“赏荷”主题内涵。同时,按照规划设计,科学种植芦苇,打造以芦苇迷宫为特色的水上游览线,减少园区游览对季节的依赖。借助温泉资源,规划发展温泉产业,通过利用地热供暖发展万亩大棚蔬菜、苗木、花卉药材,进行罗非鱼、日本锦鲤等水产养殖,并且建设完善温泉医疗保健中心、高尔夫中心和温泉会所等,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3、抓好宣传推介。特色宣传是打响品牌的有效途径。重点要“瞄准一大市场、依托两大节庆、借助三大平台”。“一大市场”,即瞄准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开展客源地推介,吸引市民前来观光休闲、品尝美食。“两大节庆”,即中国宝应荷藕节和水鲜美食文化节。借助中国宝应荷藕节对外影响力,在节庆活动中添加旅游元素,着力推介我县农业旅游资源,把林深鸟语、碧荷连天、天然有机等优势真正打出去。盱眙凭借龙虾特色美食带动旅游业,宝应作为淮扬菜系发源地之一,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中国水鲜美食之乡”等国字号名片,在特色美食上做好“文章”,重点宣传、推介宝应大闸蟹、中华鳖等水产品牌,藕粉、藕粉圆、藕汁饮料、荷叶茶等藕制品品牌,有机大米、西安丰卜页、芡实、茨菇、黑桃乌菜等特色品牌,并在各镇原生态集聚区打造农家店、农家宴、农家菜等乡村美食,形成水鲜宴、全鱼宴、全藕席等一批风味宴席,努力用宝应原生态农产品制作菜肴,形成能够代表本地饮食特色的美食品牌,通过品尝美食,进而留住游客。“三大平台”,一是组织平台。积极争取省、市各级组织机构支持,借助上级力量推介我县休闲观光农业;二是媒体平台。利用国家和省、市主流媒体,持续报道我县休闲观光农业动态,形成宣传报道声势,进一步提升对外知名度;三是招商平台。把休闲观光农业推介融入我县招商引资整体大格局,实现工业招商和农业招商双轮驱动。

11.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

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业机会高、综合效益好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产业,成功地担负起农村居民致富的重任。而当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发展无疑将我国的农业旅游产业推向了大众化的旅游视野中,也为其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一、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整合问题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属于一种系统布局、综合运用的旅游开发模式,与过去传统的旅游产业开发相比,这种模式更能在拓展农村农业产业价值链条方面推动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但目前在整体上我国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使得旅游开发在前期工作中资源投入规模问题复杂,大大增加了拓展支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开发难度。工作人员在拓展支撑观光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同时,不够重视农村地区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使得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专用属性过强,很多设施的建设无法真正实现在第一产业以及当地农民日常生活领域的辐射与使用。这也是因为很多农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人员严重缺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生态开发理念,并没有将各方旅游者与当地农村产业和农民生活所需相联系,最终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同质化的问题较为严重,且缺乏当地特色,无法形成一种通过当地龙头产业带动相关特色产业发展升级的良性产业链发展格局,也无法实现生态化目标。

(二)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聚集问题

首先,我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三大效益结合度不足的问题,由于开发区周边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政府在村民长期贫困状态下有了迫切致富的需求,于是不得不以牺牲景区生态环境来获取旅游的经济效益,这种分离式的开发方式必然导致发展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工作降低对环保的力度,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后果,也会削弱当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开发人员缺乏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思维与能力,当前很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是用自身资源发展,属于内向性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在经营后期如果不进行改变,那么就会出现运营产业链条较短的情况。比如消耗当地的空间移动来实现游客的各种吃住行,游娱购,而过程中急需相应的其他产业来支撑并提升游客体验,农村的农业旅游产业大多都缺乏資源的协调能力以及特色优势的培育能力,且在资源、技术、人力、管理上也缺乏协作能力,于是就压缩了旅游产业的利润空间。

(三)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创新问题

首先,当地旅游产品开发的整合力度不足,目前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出现了一种散沙发展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开发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与实力弱的问题,并且很多旅游业主要依靠景区门票收益,缺乏了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相应的旅游产品,甚至欠缺中高端的产品营销策略,没有足够的市场敏锐性来吸引游客的购买行为。其次,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农业产业之间缺乏了重要和精准的对接过程,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在于对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与深度融入,迫切需要开发者对当地农村生产力布局和跨产业工作中找到对接点,但当前的各种产业管理主体的不同导致其中的隔离利益冲突,也就影响了旅游产品与旅游产业之间的精准对接。

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一)统筹当地生态型农村特色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泛旅游理念的理论指导下,建设旅游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将农村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区域产业经济以及新农村建设战略紧密联系,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并在推动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其附加值,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风貌,打造生态宜居、观光旅游型的农村新面貌[3]。这里以水资源为例,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村水系生态带并实施规划,在进行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工作时,要做好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制定和落实生活生产污水的分流排水方案,并在全面开启旅游模式后根据日均游客接待数量因地制宜地设置自来水使用单元,此外,还要尽可能保护当地自然水系的天然风貌,形成真正的旅游观光特色,让外来游客真正感受到河流与草地的水岸风景。比如,南宁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之地竹泉岛,现已开发成休闲娱乐项目包括了垂钓、游泳、烧烤、划船、篝火晚会、沙滩球场以及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的场地,其原生态概念核心的辐射与整合,不断突出了那马生态农业示范园旅游发展的主力,将其经营重点放在了竹泉岛,使其在南宁市的休闲旅游市场赢得了一定的荣誉,品牌定位清晰,品牌效益得以发挥,明确了开发核心,促进观光旅游的发展。

(二)培育富有农村特色的生态型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链

1、坚持以客源需求为发展方向,推动主题式旅游产业集聚进程

生态农业旅游生态链条的运作要根据实际的游客市场以及对当地特色的市场认可度进行,因此,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的开发者要坚持拓展客源,并将其作为开发当地农业旅游生态链的动力。比如针对都市游客群体的角度分析,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指定游客集群,将这些游客的具体旅游路线推向特定的生产要素资源组成的旅游市场,引导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开发经营者要进行深入全面的客源特征分析,将开发方案锁定在迎合游客需求方面,同时与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以及开发能力相结合,创设具有特色的旅游主题,真正打造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集群。比如,目前广西百色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正完成由“农家乐型”向“农业娱乐型”过渡,朝着“乡村度假型”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百色注重整合资源,培育精品,积极开展“农业生态游,体验新农村”活动,打造出布洛陀芒果风情游、百色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欢乐游、凌云有机茶农艺观光游、右江区大王岭漂流——森林生态游、田东县十里莲塘——龙须河农业生态游等旅游精品,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更是远近闻名。

2、强化景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链拓展

开发的当地旅游管理局需要具备并强化旅游与综合性产业的管理理念,保证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和关联产业有更紧密的结合,并作为当地经济增长点,鼓励旅游商品的开发实现社会服务化,并解决资金、设计以及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使各个被分散的优势朝着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方向聚集与优化配置。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产业开发基金库,通过集资等方式鼓励当地为农业旅游做出贡献的组织和农户积极参与,通过有效补偿等手段为当地的旅游开发做出贡献,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生态型的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和旅游产品

1、明确原生态开发核心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本身的概念即引入了地理学与环境学中的“原生态概念”,落实学科理论后就要结合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创新“原生态”,使用最为天然与自然原始的景观来为游客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强“田园风光”等主题的原生态体验,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所开发的对象是一个“原生态”的系统工程,对景区的各项旅游资源拥有者与开发者要做到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平衡其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政府主导和农户参与的策略发展,遵循相应的配套产业政策,不断优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产业结构,维持经营与开发秩序。比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始终坚持生態立县,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恭城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恭城县率先实现月柿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和产业化,带动了周边村屯月柿种植面积超万亩。以此为基础,村民大力发展月柿加工和产品开发,脆柿、柿饼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地区,实现月柿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大面积种植月柿,不但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金秋柿园景观吸引了众多各地游客前来观光,增加了村民非农收入,探索出一条“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有效途径,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打造差异化体验型产品线

在旅游的体验经济中有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教育、娱乐、审美与经济,具体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工作中,开发者更是要以体验经济的重要元素对各种旅游产品进行准确定位,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从而不断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嵌式发展。也就是要积极扩大为游客提供的服务内容,挖掘服务深度,从观赏性的活动向体验性活动优化与升级,同时适当提高消费的结构以满足游客的更高需求,拓展旅游服务消费市场,加快推进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真正为游客打造更为立体化的旅游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的服务提升农业旅游整体的水平与效益。

三、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我国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目标,必须推动农村特色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连接特色地区旅游观光生态链,并坚持以原生态开发为核心,积极打造差异化产品线,大力发展旅游特色与旅游产品,才能不断促进我国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基于低碳经济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J].市场与贸易,2015,11(06).

[2]薛宏伟.基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策略探析[J].农村发展,2013,11(14).

[3]黄宇.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观光园发展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3,12(02).

12.休闲观光生态农业 篇十二

关键词:观光农业,发展意义,发展优势,发展对策

大地基乡位于云南省楚雄市, 其总耕地面积1019.4hm2, 其中: 水田458hm2, 占45%, 旱地561.4hm2, 占55%, 全乡有农户3328 户, 总人口10982 人, 其中农业人口10033 人,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 达到90%, 大地基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本文就大地基乡的观光农业发展事宜进行初步的探讨。

1发展观光农业的作用

1.1 通过发展观光农业, 能够改善环境卫生, 并提升环境品质

在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科学运行管理的观光农业景区环境的熏陶下, 促使马龙河流域乡村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要注意抓好环境卫生工作, 这样才能够使得环境的品质得以提升。要树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理念, 积极参与环境资源保护, 达到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2 通过发展观光农业, 利于人们返璞归真, 修生养性

通过发展观光农业, 便能够为人们提供清新自得的休闲场所, 这样有利于人们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藉此, 人们能够返璞归真, 体会到大自然的清新, 增加生活的情趣, 使得身上的压力得以释放, 从而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

1.3 通过发展观光农业, 能够优化农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观光农业的发展, 将现有的农业方面的资源加以整合, 将使得配置更为优化、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层次方面的提升, 也有利于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从根本上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1.4 通过发展观光农业, 能够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观光农业的发展, 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 经济的发展渠道得以拓展, 这样, 便有利于提高农业和农民收入。同时能加强城乡居民交流, 拓展乡村居民关系, 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

2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和优势

2.1 自然优势

马龙河流域是楚雄市南部红河流域重要组成部分, 流域面积为1.62km2。马龙河大地基段长27km, 有邑舍河、白依河等多条支流, 水资源丰富。总体上属深切割中山峡谷地貌类型, 区内河谷多呈“V”字型, 地势起伏变化大, 水源水量充足, 年均降雨量901.02mm。多年平均降雨日数123d, 其中:5~10 月份94d, 占全年降水日数的76%。暴雨日数少, 平均每年1.6 次。年平均湿度为71%, 雨季湿度为62%~83%, 干季为55%~77%。年均流量11.9m3/s, 年过境流量3.7 亿m3。马龙河大地基段平均海拔1000m, 最低海拔891m (腊脚村委会石井小组) , 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局部河谷地段地形封闭, 地理环境复杂, 地貌特殊、小气候明显, 形成奇特的干热河谷气候, 区内最高温度42℃, 最低温度14℃, 雨热同季, 生长发育着各种不同植被类型, 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橄榄 (余甘子) 、苦刺花等, 其中包括大小叶榕、清香木、红椿、攀枝花、紫木树、思茅黄檀 (火绳树) 等珍贵品种。

2.2 农业资源优势

沿河村民养殖肉牛2338 头, 黑山羊8694 只, 生态鱼每年产7000kg, 河中有鲫鱼、大口白鱼、沙鳅 (虎纹鲛) 、细鳞鱼、鲤鱼、鲶鱼和小刺嘴青等品种, 野鸡每年养殖出栏600 对。山间野生动物品种繁多, 至今仍有箐鸡、野兔、野鸡、麂子出没。主要农作物二到三熟, 适宜发展多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种植, 沿河种植甜竹、苦竹、金竹等共计2000 丛, 香蕉47hm2, 甘蔗14hm2, 树瓜550 棵, 青树8350 棵, 山甜菜及情人果33.33hm2, 芦苇沿岸分布绵延不绝。流转土地连片种植冬马铃薯20hm2, 青菜、萝卜、辣椒、青豌豆等冬早蔬菜34hm2。2015 年3 月26 日, 大地基乡土地开发河田复垦项目工程通过市级检查验收, 总投资260.71 万元, 共平整土地22 个田块74.457hm2项目投入使用后, 可种植商品蔬菜和热带经济林果66.67hm2多,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对于实现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3 游客资源

大地基乡依托白依河、马龙河沿岸优美的田园风光、浓厚的民族风情, 天然、低热河谷的气候优势及特色资源;离鹿城较近且东大线穿境而过的交通区位优势, 围绕“两河一线”, 抓住自驾车游、乡村体验自助游日益升温的有利形势, 科学规划发展乡村“农家乐”, 以特色村庄建设和河田开发为契机, 藉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观念落后, 认识不到位

部分农户的思想观念落后, 只是局限于自行销售, 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意识。大多数农户还是自产自销的农耕经营模式, 农户受益不大。

3.2 缺乏合理规划

对整个观光农业的发展, 缺乏整体的、科学合理的规划。

3.3 基础设施不健全

目前, 现有的几家山庄和生态园具有一定规模, 但是, 部分农户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设施较为简陋, 服务项目单一, 给发展带来影响。

4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

4.1 观光、休闲需求为导向

以观光、休闲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马龙河和白衣河两河自然风光优势, 发展适合普通以及高端游客需求的农业观光休闲体验项目。

4.2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目前要依托马龙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依托, 明确发展方向, 以小河鱼、甜菜、野菜品尝为重点, 无公害蔬菜种植、采摘为依托, 做到一年四季都有农业观光项目。

4.3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 强化项目支撑, 积极争取立项, 多渠道筹集资金, 对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的山庄、生态园要加强投资, 利于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4.4 优化环境、联动协作,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于整体的环境要进行优化, 并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它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对于观光农业的发展, 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关心、联动协作, 藉此,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方面的扶持力度, 要重点扶持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 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外来资本的投资开发, 以便建立起“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4.5 强化指导、提升品质

观光农业涉及到农业生产、餐饮服务、民俗文化、休闲娱乐等等多方面。就观光农业而言, 服务是核心, 安全是保障。政府应该加大扶持方面的力度, 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 对从业人员要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提高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的技术、经营水平, 同时应规范内部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整个马龙河流域的品牌和形象。

上一篇:经济市场下一篇:心跳时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