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2024-08-14

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精选17篇)

1.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一

大班数学教案《找朋友》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XX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找朋友》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本文扩展阅读:朋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 péng you,意思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

2.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二

【案例1】

1.教师出示例题:1、2、4、8、____、____, 并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规律是怎样的?接着往下写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后, 得出结论:“这组数列从第二个数开始, 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2倍。”接着学生运用规律, 得出紧接着往后的两个数分别是16、32。

2.出示习题:1、3、6、10、15、____、____, 并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规律是怎样的?接着往下写应该是多少呢?

由于此题与例题的规律完全不同, 学生一开始难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 教师提醒学生观察每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多少。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得出本组数列的规律。

纵观本节课, 学生虽然顺利得出了两个数列的规律, 但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 没能见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教学, 虽然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但显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方面显得不足。

【案例2】

教师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规律的图片 (如△▲◆☆△▲◆☆△▲) , 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图片的规律, 并说一说接下来出现的应该是什么图片。

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 教师板书一个“1”, 提出问题:“老师准备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组数, 现在已经写了一个, 你们能猜出接下来老师会写出什么数吗?”

由于只有一个数, 学生不知道教师接下来会写什么数。教师接着在1的后面写了2, 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教师会写什么。

生:应该写3、4、5、6、7……后面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师 (完成第一个数列的板书1、2、3、4、5、6、7) :说得有一定道理, 完全可能会是这样的, 但老师想写的却不是这样, 可能会是怎样呢?

生:4、8、16, 每个数是它前面数的2倍。

师 (完成第二个数列的板书1、2、4、8、16) :说得有一定道理, 完全可能会是这样的, 但老师想写的却不是这样, 可能会是怎样呢?

生:1、2、1、2、1、2……反复地写1、2。

……

学生每创造出一种规律, 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就这样, 学生猜教师想法的潜能被激发, 创造出了如下规律:

(1) 1、2、3、4、5、6、7、8、……

(2) 1、2、4、8、16、32、……

(3) 1、2、1、2、1、2、1、……

(4) 1、2、1、3、1、4、1、5、……

(5) 1、2、2、2、3、2、4、2、5、2……

(6) 1、2、4、7、11、16、22、……

(7) 1、2、3、5、8、13、21、34、……

(8) 1、2、3、6、12、24、48、……

3.大班圆圈舞:蝴蝶找花 篇三

1.熟悉乐曲旋律,掌握蝴蝶在每句句末找到花的规律。

2.创编舞蹈动作蝴蝶飞、花儿开放,体验蝴蝶找花的乐趣。

3.能在双圈上跳舞,体验探索、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会唱歌曲《蝴蝶找花》,《蝴蝶找花》视频,音乐图谱、录音,一半孩子在衣服上贴上红色圆点。

活动过程

一、欣赏视频《蝴蝶找花》,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春暖花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怎样飞的。

幼儿欣赏视频。

师:蝴蝶是怎样飞的?

师:蝴蝶还会怎样飞呢?请小朋友们来试一试。

引导幼儿创编蝴蝶飞的各种姿势。

二、按规律玩游戏。掌握本次舞蹈的难点

1.寻找规律:唱到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时蝴蝶找到花。

师:蝴蝶都是在每句歌词的什么地方找到了花呢?

教师出示图谱(见左图),边听音乐边引导幼儿感知蝴蝶在每句的名末找到了花。

2.感受规律:唱到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时送蝴蝶一次掌声。

师:原来蝴蝶在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时找到了花,并停在了花上面。让我们在蝴蝶找到花时送它一次掌声。

幼儿尝试在听到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时鼓掌。

3.掌握规律:学习蝴蝶飞,在听到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时停在花上。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蝴蝶,在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时停在花上。

此环节,第一次教师哼唱音乐,帮助幼儿掌握节奏,知道何处停顿;第二次播放音乐,巩固练习停顿。鼓励幼儿学各种蝴蝶飞的姿势,体验蝴蝶的快乐。教师重点观察并点评。

4.花蝶互动:一半幼儿扮花,一半幼儿扮蝴蝶,蝴蝶在每句的句末找到花。

师:蝴蝶飞来,花儿开得更美了。谁愿意来做美丽的花朵?

师:这朵花真美,这是爱心花。呀,这朵花真奇特……

教师鼓励幼儿扮各种各样的花。并在句末开放。

师:请蝴蝶们随着音乐飞起来,在唱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时找到一朵花。

教师提醒花在唱到每句句末时开放,并引导蝴蝶及时找到自己的花。

三、尝试双圈跳舞,感受合作的乐趣

1.站成圆队形。

师:我们除了能像刚才那样散点站着跳舞,还能在什么队形上跳呢?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在圆形上跳舞。请衣服上贴有红色圆点的小朋友上来,手拉手围成一个大花园(把红色圆点揭下贴在地上)。

2.尝试在圆队形上跳舞。

师:现在我们就是花园里的一朵小花,请小朋友单膝跪下(形成单圈)。

师:其他小朋友就是小蝴蝶了,找到一朵小花站好(形成双圈)。(见右图)

师:现在,我们要在圆队形上跳舞了。记住哦,小花在什么时候开放,小蝴蝶又是在什么时候找到小花。

教师哼唱,幼儿随歌声跳舞。

3.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积极解决。

跳双圈舞时、会出现两三只蝴蝶停在一朵花上,而有的花上没有蝴蝶停留的现象。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设置规则。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师:这朵花上停了几只蝴蝶?这朵花上本该停哪只蝴蝶?我们来商量一下每一句蝴蝶向前飞的规则,

统一规则后,再尝试。此环节,第一次教师哼唱音乐,方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二次播放音乐,巩固练习舞蹈动作。

4.幼儿交换角色,继续跳舞。

师:小花们,你们想变成蝴蝶吗?我这儿有一句暗语,你们听到后就可以变成蝴蝶。

教师到一朵花对面站好。边念暗语边引导幼儿交换角色:蝴蝶蝴蝶真美丽,快快飞到我这里。1、2,变——

幼儿交换角色跳1遍~2遍舞蹈,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内投放蝴蝶、花朵的头饰,幼儿自由结伴玩游戏,鼓励幼儿尝试新的玩法。

4.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四

一、活动名称:

《小老虎找朋友》

二、活动目标:

1、幼儿积极参与表演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2、通过扮演角色,加深幼儿对角色的认识,学习角色的优良品德。

三、活动准备:

录音机,故事中小动物头饰。

四、活动过程:

1、回顾上周故事内容,使幼儿对各角色进一步认识。

师:出示手偶,你们看这是谁啊,(小老虎)你们还记不记得上个星期老师给你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幼:《小老虎找朋友》

师:今天小老虎又要来找朋友了,小朋友记不记得上个星期小老虎找了谁做朋友啊?.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小羊,小猴,小象)刚开始时候有没有和他们做朋友啊?(没有)为什么 啊)(因为它态度不好很凶)后来遇到谁了啊?(大象妈妈和小象)大象妈妈怎样和它说的啊?(交朋友时态度要好一些对待朋友态度要友善一些)小老虎终于明白了。后来小象答应和它做朋友了,小猴,小山羊也和它一起做起了游戏。

突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啊?(出来一只饥饿的大灰狼)大灰狼要吃掉小象。小老虎怎么样做的啊?(勇敢的和大灰狼搏斗用它的小尖牙咬大灰狼的背,大灰狼被打跑了)。小动物们是怎样问候它的啊,小老虎心情怎么样啊?(高兴)说了一句什么话啊?(有朋友真快乐)

2、与生活老师一起示范表演,让幼儿仔细观察情节的发展。

分角色练习对话:带头饰老师扮演小老虎角色小朋友扮演所有小动物和老师对话练习。

3、戴头饰分角色: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

4、让小朋友一起听录音进行角色对话练习。

5、对幼儿角色对话的练习进行评价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并加深理解,表演游戏具有情感渲染和直观体验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对作品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5.《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五

活动过程:

1.教师帮助幼儿熟悉曲调,学会唱歌.

2.启发幼儿边唱边按歌词做敬礼,握手,拥抱的动作.

3.学习邀请舞《找朋友》

(1)两位教师扮演同桌幼儿,其中一名当邀请者另一名被邀请者.强调在第四小节末找到朋友,面对面站好.

(2)请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

(3)组织幼儿集体练习,提醒幼儿在第四小节结束时,两人应面对面站好,并检查,是否全班幼儿都在第四节结束时,找到朋友.

(4)听前奏曲,创编两人一起的亲热动作.提问:你和好朋友在一起可做那些亲热动作.

(5)集体听前奏曲,做亲热动作,教师及时发现创新的动作.

(6)在音乐伴奏下,完整的跟随音乐跳舞.

课后反思:

6.《手拉手、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六

再次请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这里要求学生不仅要和自己的好朋友手牵手,一排的同学同位之间也可以手牵手做朋友,从而达到本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精神。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和同学手拉手的情景,人物的动态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不适宜将成人的绘画法则强加给学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同学们的作品来想象绘画技巧。有些动作适合从正面绘画,有些动作适合从侧面绘画,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去绘画能表现出各种动态。

7.小班综合活动:找朋友 篇七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物体用途、联系, 尝试匹配, 体验物体对应的关系。

2.拓展思维, 感知、发现物品多物对应的关系。

3.幼儿感受、分享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教学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帮小兔整理房间———学习、体验对应关系

1.“小兔”动画, 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 你们看谁来了? (小兔) 她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我们, 请大家仔细听:小朋友,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兔, 我刚搬了新家, 欢迎你们到我家做客。

师:好, 我们一起到小兔家做客。小兔家到了, 她刚搬了新家, 东西还没来得及整理, 你们愿意帮小兔整理房间吗?你觉得这些物品应该怎样摆放呢?

2.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发现这些东西之间的联系, 分别找出它们的好朋友

教师小结:瞧, 我们小一班的宝贝真棒, 帮乱七八糟的东西找到了家, 找到它们最好的朋友, 现在小兔家的房间多整洁啊。你们心里觉得怎么样? (高兴、快乐) 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首先出现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课件动画“小兔”, 蹦蹦跳跳地出来, 引起幼儿兴趣, 然后孩子们快乐地帮助小兔整理房间———帮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找到它们的好朋友, 感知物品之间的相互联系, 如何匹配, 学习、体验对应关系, 同时孩子们感受、分享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二、拓展思维, 感知、发现物品多物对应的关系

师:小兔刚搬了新家, 家里还有好多东西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你们还愿意帮它们找吗?

幼儿电脑操作, 感知、发现一个物体也可能会与多个物体存在相关的联系, 有几个好朋友。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 这些东西有的有两个好朋友, 有的有三个, 还有的更多, 你们都帮他们找到了好朋友, 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瞧, 小兔高兴地夸你们:“谢谢小朋友, 你们太棒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是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 对物品用途的了解, 大胆想象, 感知、发现一个物体也可能会与多个物体存在相关联系。加深对对应关系的理解,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音乐游戏:《找朋友》

1.幼儿逐一认识图片上的物品

2.示范讲解

师:小朋友, 看看我的图片是什么? (大树) 我的好朋友是谁呀? (小鸟、树叶) 我们好朋友在一起很开心, 抱一抱, 拉拉手, 转一转……

3.幼儿互动:看图找一找自己的好朋友

4.音乐游戏:找朋友

师:请小朋友把图片贴在胸前, 听音乐玩游戏。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是通过“找朋友”的玩音乐游戏, 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提出游戏规则和要求, 拓展幼儿思维, 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四、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 今天玩得高兴吧, 我们一起跟小兔说再见!

“小兔再见!”

“小朋友再见!”

8.通过朋友找保姆 篇八

如何想到这个生意?

2010年11月,有双胞胎儿子的林恩·帕金斯(Lynn Perkins)被找保姆的事折磨得受不了。她想,为什么她可以在几分钟内在线预订餐厅,却需要花好几个小时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四处寻找保姆?

帕金斯曾经经营过一个服装零售网站Xuny.com,有了这个想法后,她试着用Facebook来解决这个问题。她与三个朋友进行了探讨,他们分别是广告代理公司Goodby、Silverstein and Partners的互动媒体制作人戴西·道恩斯(Daisy Downs),旅游网站TripIt的产品经理安德烈·巴雷特(Andrea Barrett),和数字媒体代理公司Streamline Social的CEO哈达尔·维索茨基(HadarWissotzky),最后产生了建立UrbanSitter的想法。

发展情况如何?

UrbanSitter的成功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家长可以看到他们的朋友预订和评论过的保姆。“这打消了家长在雇用新人照顾子女时的一大部分顾虑。”帕金斯说。

UrbanSitter于2011年9月上线,在6个月内,服务范围从加州湾区(Bay Area)扩大到纽约、芝加哥、丹佛、西雅图、圣路易斯和内华达州塔霍湖(Lake Tahoe)/雷诺(Reno)地区。目前网站注册保姆数有2500人,每月预订量为2000人次。

如何盈利?

UrbanSitter一开始提供免费服务,将来计划为家长提供在线支付保姆费用的功能,并收取少部分在线支付处理费。很多保姆都希望网站能够提供在线支付的功能,这样可以消除保姆和家长经常面对的尴尬场面——当工作结束时,家长往往得询问保姆:“我欠你多少钱?”

下一步计划?

UrbanSitter已经获得175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除了扩展新的市场区域外,他们也在考虑将该模式复制到其他家政服务上,如家教和宠物保姆等。 译 |寒雨

9.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九

游戏目的:

1、幼儿能协调、灵活地跳圈。

2、幼儿能很好地分辨颜色。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的方式表达表现。

4、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小呼啦圈若干个(也可以画圈)、大纸箱一个、各种玩具若干、篮子两个。

游戏玩法:

1、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上。将玩具放入大纸箱,纸箱放在离起跑线十米的终点处。将呼啦圈分成两部分,不规则的摆在两队起点到终点之间(间距不要过大)。

2、老师说“开始!红色!”两组的第一名幼儿手里拿着篮子开始跳圈跳向终点(可以单腿跳也可以双腿跳),然后在纸箱里选择带有老师指定颜色的玩具放到篮子里(玩具上只有有一种颜色符合就可以),带着篮子跑回起跑线。最先回来并且带回指定玩具多的小组获胜。

2、第一名小朋友把篮子交给第二名小朋友,然后老师喊“开始!绿色!”第二名小朋友跳向终点后,把篮子里的玩具先倒进大纸箱,然后选择带有老师指定颜色的玩具放进篮子,重复上述过程。

注意:

1、老师要注意幼儿可能会抢同一件玩具。

2、幼儿必须每一圈都要跳到。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很有趣、又富有故事情节的体育活动,我觉得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也适合我们班的小朋友。活动的目标是:1、能在协助下轻松地双脚跳。2、会看颜色并对应跳相同颜色的圈。3、能以愉快积极的情绪参加活动。

活动开始时,我为幼儿挂上了小兔头饰,以情景“妈妈带兔宝宝去游玩”开始,幼儿们很感兴趣,也很快进入角色,跟着妈妈一起去游戏。在游玩的时候又通过玩圈来练习本领,掌握双脚并拢跳的技能。一开始是一个兔宝宝跳一个圈,兔妈妈示范,兔宝宝学习,这个动作很简单,因此,兔宝宝们学得又快又好,在继续游玩的过程中,发现另一个场地上有很多圈连在一起,兔宝宝们在音乐声下,一个个排好队双脚轻松地往前跳,巩固练习跳的动作。其实,这已经是活动的第一个游戏了,在第二个游戏找颜色跳圈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及时帮助一些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幼儿,同时也要即使表扬和鼓励。两个游戏下来,幼儿已经很累了,由于天气也比较热,我们就站在圈中一起做了放松活动,适当地休息了一下,而后再进行换挂牌,继续游戏,在换牌的时候也发展了幼儿自主交换的能力,而且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一定的调整。最后,我们又轻柔的音乐声中边吃萝卜边休息,完成了整个游戏活动。

在这个体育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跳彩圈时,有些幼儿比较贪玩,不爱遵守纪律,也没听清楚兔妈妈的要求。所以,在游戏前,一定要让幼儿听清楚要求和规则再进行游戏,这样活动就比较有序,也相对轻松一点。

10.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十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知识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坚持不懈,主动探索。因其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第一课时,我主要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出示课文动画,示范朗读,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11.“找朋友” 篇十一

我是你的“朋友朋友”

2014年10月17日“‘找朋友’—发现青年雕塑艺术家”开幕式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2层举办。历经三个多月的筹划,十个星期的征集,该项目最终找到了30位艺术家朋友及10家媒体朋友。展厅现场按照发起人的三条线索布置,没有刻意地组合与拼凑,以最自然的状态呈现出一个没有预期的展览!

看到展览题目,“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熟悉的儿音便自动被脑补在耳边,但此时在今日美术馆的“找朋友”可不同以往,这是一次“撒网”行动:由三个主体发起者开始找朋友,被拉进来的有艺术家也有媒体人,几何扩散般不断展开各自艺术交际圈,最终在来往寒暄中,编织成一个温暖而绝妙的大网。我们可以这样介绍任何一位参与者:这位是XX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展览现场由ABC三条线同时出发:A=高鹏(今日美术馆馆长),B=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C=雅昌艺术网(媒体发起人)。点对点地引发出新的联系,随之形成了一个充盈着木质,陶瓷,黑铁,玻璃,铜,二维码,硅胶,音乐,硬币,大理石,垃圾袋,瓦片,废弃物,粉笔,常见的不常见的雕塑材料,讲得出道理的和充满质疑的表达方式,说的出形状的和不可名状的情感载体,共同主宰了这场30人共同出演的“好戏”。在这些看似冰冷的雕塑下,其实暗藏玄机,如若想找出其中究竟,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凭借一颗心和一双肺入场—一颗怀有体悟的心,一双与作者同呼吸的肺,这样我们吞吸吐纳的便不仅仅是20℃的氧气,而是夹杂着热情,苦闷,挣扎,徘徊,种种复杂情绪,包含不同温度值域的绝妙气流。

12.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十二

活动目标:

1、再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发展表现有情节的画面。

2、学习表现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征,大胆添画与情节有关的事物。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看过连环画故事书,了解什么是连环画。

2、幼儿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对股市情节比较熟悉。

3、故事磁带和动画片,图画书《小蝌蚪找妈妈》。

4、图片:鸭、鱼、龟、鹅、青蛙。彩色笔、纸、订书机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观看动画片并讨论。

教师: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小蝌蚪找妈妈时先遇到了谁?后遇到谁?是在什么地方遇到的?这些地方有哪些景物?最后他们找到妈妈了吗?

2、请幼儿欣赏图画书,边思考边讨论绘画方法。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可以怎么画呢?小组合作时怎样分工?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每幅图上可以画些什么?怎么画?除了动物,还能画什么?

教师出示一本图画书u,提醒幼儿制作完整的连环画。

3、播放故事,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难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4、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教师评价。

教师: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制作连环画的?哪一组的连环画画得最好?为什么?你们是怎么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的?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达标测试中,我共安排了abe三组练习,让学生任选一题完成,结果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会直接的从第二题开始解答,导致教学有些被动。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让学生思考到底谁说得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13.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十三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内容及角色粗心的性格特点。

学习独立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不遗忘、不丢失。

活动准备:故事录音、幼儿用书《找不到眼镜》。

活动过程:

听故事录音,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故事的名称叫什么?”“谁找不到眼镜?他的眼镜到哪儿去了呢?”师生共同听故事录音前半段。

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交流:

--“熊的眼镜会在哪里?”“为什么他会找不到自己的眼镜?”“他的眼镜应该放在哪里?”听看结合,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性格特点:

阅读故事,边听教师完整的朗读故事。

幼儿自由结伴讨论故事内容,教师巡回聆听:

--“我们帮助小熊想想办法,怎样改正自己的缺点呢?”幼儿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提升相关经验:

引导幼儿积极讨论:

--“我们的学习用品增加了,那怎么样使这些学习用品不丢失呢?”师生共同归纳统计保管物品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大班语言教案《找不到眼镜》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345字。

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活动优秀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班主题教案《冬天的小路》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理解这一童话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认知目标通过让幼儿复述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四要素,帮助幼儿理解并掌握故事内容,发展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主题《冬天的小路》教案吧。

14.萤火虫找朋友 篇十四

他在干吗呀? 他在找朋友。

是啊,大家都有朋友,有好多朋友。可是,萤火虫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跟好多朋友在一起玩儿,多快活呀!萤火虫也想要朋友。于是他就提着小灯笼,到处找。

萤火虫飞呀飞,听见草里有响声。他用小灯笼一照,看见一只小蚂蚱(mà zha)。小蚂蚱急急忙忙,一直往前跳。萤火虫就叫:“小蚂蚱,小蚂蚱!”

小蚂蚱问:“干吗呀?”

萤火虫说:“你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吗?”小蚂蚱说:“我愿意。”

萤火虫高兴地说:“那你就和我一起玩儿吧!”

小蚂蚱说:“好的,一会儿我就跟你玩儿。现在,我要去找小弟弟。小弟弟真淘气,不知跳到哪儿去了,天黑了还不回家。妈妈很着急,让我去找他。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萤火虫说:“我不能给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

萤火虫就提着灯笼,飞走了。

萤火虫飞呀飞,听见草里有响声。他用小灯笼一照,看见一只小蚂蚁。小蚂蚁背着一个大口袋,一直往前跑。萤火虫就叫:“小蚂蚁,小蚂蚁!”

小蚂蚁问:“干吗呀?”

萤火虫说:“你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吗?”

小蚂蚁说:“我愿意。”

萤火虫高兴地说:“那你跟我一起玩儿吧!”

小蚂蚁说:“好的,一会儿我就跟你玩儿。现在,我要把东西送回家去。我迷路了,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萤火虫说:“我不能给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

萤火虫又提着灯笼,飞走了。

夏天的晚上,萤火虫提着蓝色的小灯笼,在草丛里飞来飞去。

他在干吗呀? 他在找朋友。还没有找到吗?还没有找到。聪明的小朋友,你们都知道怎样才能找到朋友,你们快告诉萤火虫吧!要不,他老是提着灯笼飞来飞去,多累呀!

15.大班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十五

近段时间我们班一直在进行“拜访大树”的主题,《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们带孩子走进社区,让他们看到、听到、闻到、摸到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树,为了实现《指南》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目标1中提到的“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于是我们引导孩子有意识的感受、发现、收集与树有关的美的事物,如树上掉落的树叶,修剪的树枝、藤条等。让孩子去感受、发现和欣赏这些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以及它们的特征,从而鼓励孩子用这些树身上美的事物大胆的、创造性的进行组合拼贴、编织、拓印、绘画等。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用这些物品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来布置我们的环境、美化生活,提高孩子的成功感和成就感,满足自我实现的愿望。既而也实现了指南艺术领域中“创造与表现”里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作力”“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的目标。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主题并设计了这个活动,引导孩子发现、收集生活中、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既而用这些美的事物进行艺术的提升和创造,使我们的环境更加的美化。

活动目标:

1、能感受、发现和收集树身上美的事物,如树叶、树枝、树块、柳条等。

2、能用收集的树身上的物品和其他辅材运用画、粘贴、缠绕等方法装饰打扮作品,并能用制作的作品打扮教室。

活动准备:

半成品:树枝做成的小树、柳条编成的花环、用树枝、树叶等做成的画框、木板画。

每桌提供的材料:树叶、树枝、果壳、野果、玉米粒、彩色毛球、扭扭棒、彩色皱纹纸、白色泡沫球、剪刀、保丽龙胶、油性笔、大头针、小橡皮筋等

作品欣赏PPT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兴趣(自主发现)

引导幼儿装扮自己的作品来打扮教室,激发创作欲望。(边说边播放PPT1)

师:新年快到了,前两天我们用树身上的朋友制作的作品来打扮我们的教室,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还没有完成,今天我们继续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二、拓展思维,初步创作(自发的表现)

1、引导幼儿观察桌上材料,讨论:

(1)交待要求,明确目的。

——共有四桌,每一桌的材料都一样,选择一桌看看桌上有什么材料?

——带着三个问题边看边想:看看桌上有什么材料?你想用什么材料装饰作品?怎么装饰、打扮?

(2)讨论如何装扮出不一样的、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作品

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创意:你想用什么材料来装扮你的作品?怎样来装扮?

2、欣赏课件(播放PPT2),进一步拓展思维

——进一步讨论你还会用哪几种材料,怎样来装扮你的作品呢?

——幼儿两两互动讨论,教师巡回倾听

三、选择材料,自主创作(自主创作)

1、引导幼儿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

2、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装饰教室。

3、引导幼儿注意使用美工工具时的方法、安全及良好的习惯。

四、分享作品,打扮教室(自主欣赏)

1、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创作的喜悦。

2、鼓励幼儿和大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

16.《手拉手、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十六

《手拉手,好朋友》这是二年级上册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美术课。虽然说公开课这学期开过好几次,但这次是最紧张的。一来因为这次上课的地点选在美术教室,而我平时上课都是在教室的,美术教室我只带我的学生去过一次,而那一次他们的纪律很差,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让这群二年级的孩子兴奋不少。二来这次是我第一次用课件给这群孩子们上课,我不知道这些孩子看到后会不会有些什么特别的反应。三来最令我紧张的原因是这堂我没有试教过,因为时间的紧迫和课务的安排使我没有机会进行试教,这让我在上课前觉得心里特别没有底。

课的一开始我以找朋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在一阵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内容的学习。对于这个游戏因为事先没有进行过试教,效果没有我想象中的好,以至于课的一开始显得稍微有一点乱。不过接下来的环节一个个下去总体而言还是挺顺利的。导入课题后我出示范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尝试学习。让学生自己看书,看懂后自己尝试剪出手拉手的好朋友。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体现新课程中提倡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课前我预想势必会有学生剪错(即剪的小人没有连起来),也有学生剪对,于是在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制作的过程中,我就有意地观察哪些学生的方法是错的,哪些学生的方法是对的。而后我就抓住这两类典型,问制作方法错误的学生你剪出来了吗,然后再问那些方法对的学生你是怎么做的,并让其到实物投影下进行示范制作。这一环节的设置也主要是为了体现新课程中“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一环节设计思路我想应该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课堂中特别要把握好当时的课堂纪律,因为是学生在上面示范制作并讲解,难免声音会比较轻,当时的课堂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自己拿着剪刀在下面自顾自地剪,而不听上面的同学在讲什么。这和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有关,当然更多的我想是我自己在课堂上没有更有效地强调纪律也有关。只顾及到了一部分学生,而没有顾及全部学生。我想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我特别注意的。在让学生意识到制作拉手娃娃最关键的地方以后,我让学生又进行了再一次的制作,我想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做拉手娃娃。只有在学会和巩固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以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拓展。在拓展制作部分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图片,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最后学生的作业也较为丰富多彩。

总的说来,这是一节还算比较顺利的课。这次汇报课,让我经历一次相对比较完整与正式的公开课的准备及上课过程。对我的心理及上课技能是一次极大的磨练。不过希望以后自己对于这样公开能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做到每一次都能比上一次进步一点。

17.图形宝宝找朋友(小班) 篇十七

1.通过在贴有各种生活用品或玩具图案的游戏板上找出含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的物品,进一步认识这些几何图形。

2.发展观察力与专注力。

准备:

1.50厘米见方的游戏板一块,上面贴有常见的生活用品或玩具图案,如像三角形的物品有三角尺、饭团、三角旗、三角围巾、三角铁、红领巾等,像圆形的物品有钟、脸盆、方向盘、西瓜、轮胎、手表、硬币、瓶盖、戒指、眼镜、饼干、披萨、蛋糕等,像长方形的物品有相框、长板凳、皮夹、铅笔盒、电视机、手机、包、窗户、银行卡、面包车、长方体积木、牛奶盒等,像正方形的物品有巧克力、交通标志、椅子、靠垫、化妆盒、桌子等(见图1)。

2.骰子一个,六面分别贴有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见图2)。用两种颜色的毛根做成的圈圈10个,每种颜色各5个(见图2)。

玩法:

1.该游戏可一人玩,也可两人玩。

2.幼儿独自游戏时,先掷骰子,观察骰子朝上的一面是什么图形,然后在游戏板上寻找与骰子上所示几何图形相对应的生活用品或玩具图案,并取一个毛根圈圈放置在该生活用品或玩具图案上。游戏可反复进行,直至把5个毛根圈圈放完。

3.如果是两人游戏,可以一个幼儿掷骰子,说出骰子上所示的几何图形,另一个幼儿在游戏板上找出与这个几何图形相对应的生活用品或玩具图案,并放上一个毛根圈圈。游戏可反复进行,直至把所有圈圈放完。

规则:

1.要根据骰子所示的几何图形寻找游戏板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用品或玩具图案,只有找对了,才能放上一个毛根圈圈,不能随意放在什么位置上,也不能多放。

2.游戏中幼儿可互相检查毛根圈圈是否放置正确,放错的圈圈要拿出。

3.只有把毛根圈圈都放完了,游戏才能结束。

评析:

小班幼儿虽然通常已能指认卡片上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但对于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大多不会关注,有的对辩识物品形状还存在困难。“图形宝宝找朋友”游戏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将已有的对几何图形的初步知识与对周围生活环境中各种物品形状的认知经验建立起联系,以培养幼儿的几何图形抽象能力。所以,在游戏材料的设计上,教师有意提供贴有各种生活用品或玩具图案的游戏板,通过“掷骰子—辨图形—找物品”,让幼儿观察与辨识,并根据平面的几何图形找出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用品或玩具,从而抽象出各种生活用品或玩具的几何图形特征。而之所以用毛根圈圈做辅助材料,一方面是因为其有轻便安全、便于取放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它具有游戏检验与游戏激励的功能。

教师对这一游戏的指导重点宜放在幼儿对生活用品或玩具某一特征的辨识及其图形的抽象上。比如,骰子上显示的图形是长方形,幼儿既可以选择将毛根圈圈放在面包车图案上,也可以选择将毛根圈圈放在长方体积木图案上,因为它们的外形都具长方形特征。如果教师发现幼儿已能熟练开展这类游戏,则可以在骰子的每个面上同时设计两种图形,以提高游戏难度。当骰子的某一个面上是长方形和圆形时,幼儿就必须寻找一个包含这两个图形特征的生活用品或玩具。比如,幼儿可以选择面包车图案,但不可以选择长方体积木图案,因为“面包车”图案符合要求:它的车身是长方形的,轮子是圆形的。

上一篇:我的长征路中考优秀作文700字下一篇:清明祭奠先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