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体验(共14篇)(共14篇)
1.快乐的体验 篇一
自然体验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与我国重视课堂教学相反,日本教育很重视社会实践。他们很早就开展了自然体验教育,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特别活动与修学旅行
日本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别活动,并在课程设置中占了很大比例,它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仪式性活动、文化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安全体育活动、接近自然和文化来增强公众道德的旅行活动、集体住宿活动、体会尊重劳动和创造的喜悦并培养具有社会奉献精神的生产劳动、义务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丰富的人格,使学生适应班级和学校生活,并且加深学生作为集体或社会一员的认识、增强其责任感以及良好人际关系建立。
例如,学校设有专门的生活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锻炼自立、自主和责任感的机会和场所。学生可以在此练习切菜、点燃煤气灶、做饭等;远足活动也是特别活动中的一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每年都进行,培养孩子们“长途跋涉”的经验和耐力;日本中小学的校门口和教室里多摆设学生们自己种植的花草,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热爱和保护自然。
日本有一种说法:登山者中无坏人,意思是心术再不好的人一旦进到山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敬畏自然,回到人所具有的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本性中去。因此,日本的教育特别强调自然体验学习,从小就让孩子接近自然、了解自然,在自然体验中轻松自由地快乐成长。“修学旅行”就是特别活动中非常有特色也很受学生喜爱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从1960年代开始实施,实施比率高中为94.1%、初中为97.0%、小学为93.6%(1998年数据),旅行天数随年级增长而增加,大致2—6天。目的是通过学生在与平时不同的生活环境及经历中增长见闻,在接近自然和文化的同时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公众道德。日本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修学旅行等特别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心胸宽阔的人”,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有感谢之心、奉献社会,形成良好的基本社会习惯、遵守社会规范、树立自主自立的精神、磨练坚强的意志和增强实践能力等等。
例如千叶县八千代市某所初中的修学旅行定在长野县的一个山区,出发集合地点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目的地的车站,就是为了锻炼学生们自己查时刻表、查路线的能力;住宿也不是集中住在某个旅馆,而是去农家民宿。第一天帮借住的农家干农活;第二天山谷行走、与农家交流联欢和分组活动等等;第三天顺河流行走,沿途到寺院练习坐禅、参观博物馆等。学生们通过三天的修学旅行体验了平时体验不到的事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自然学习和集体生活,孩子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诸如与同学的合作、人际交往、生存能力等等,自然学习中的体验和快乐往往是孩子们学校生活中最难忘的事。
二、推动自然体验的教育 措施和安全措施
日本政府对青少年的自然体验教育非常重视和支持,为了进一步充实青少年的体验活动,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文部省制定了相关的措施,如在全国各地建立“儿童中心”,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各种活动的信息,利用国立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等青少年设施进行青少年自然活动、文化活动、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的指导工作的培训等等。
日本学校中自然体验活动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大多数是在户外进行,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都很注意做好安全措施,力求活动能够安全、有效地实施。为了避免事故发生,政府和团体平时就会对危险地带进行定时调查修补,开展安全训练和宣传活动;活动之前,学校会提前进行实地考察,事前进行救助训练;活动中有人随时监视并给予及时指导,还会带上医务人员同行等等。例如在防止山岳遇难事故方面,文部省和有关部门和团体合作设立“山岳遇难对策中央协议会”,开展事故预防和安全登山的宣传教育。警察方面则及时进行山路状况的实地调查,检查路标、在危险处设置警告牌,还随时召开遇难对策协议会,探讨具体的对策,此外,为登山者提供山岳信息、发送登山注意事项等手册,唤起登山者的注意。
一旦发生事故,学校是不用负责赔偿的。日本专门有一个“自治体赔偿保险”,加入该保险的是全国各市区町村的自治体,各自治体通过议会决定本地区的公立学校是否投保,议会通过表决同意投保,则由自治体做出预算、统一支付自治体内所有公立学校的保险金,自治体的费用则来自居民的税金。由于自治体议会的负责人是居民投票选举产生的,所以也是父母们的代表,议会决定投保,也就代表父母们同意投保。自治体赔偿保险的最高额是5000万日圆,如果遭遇特别严重的事故,父母可以要求超过上限的赔偿额,这种情况下,一般要通过法院来解决,如果法院裁决需要赔偿超过上限的金额,自治体则需支付不足部分。三、一个在少年自然之家活动的例子
以下是一个在少年自然之家活动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日本的自然体验教育是如何开展的。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帮助或建议等辅助作用,学生要靠自己去计划、安排和解决各种出现的问题。
这是东京都江户川区立小松川第二小学的一次自然体验活动。活动的实施时间是2000年9月21日至27日,参加者是六年级的全体同学,共145人,地点是日本北部的福岛县国立那须甲子少年自然之家。学校通过登山体验、森林徒步旅行体验、26小时的自由活动野营体验等活动加深学生与自然的接触以及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活动日程:
第一天:中午抵达驻地、下午驻地周围活动、晚上观测夜空;
第二天:小组活动、晚上自由时间;
第三天:登山(海拔1 9 1 5朱),第四天:林间徒步行;
第五天:2 6小时自由野营活动:
第六天:上午自由野营活动、下午手工制作、晚上野营晚会;
第七天:返回学校。
活动内容的说明:
①驻地周围活动:了解设施周围地理状况;
②观赏星空:观赏大都市里看不到的满天繁星,实际观测课堂上所学的夏季大三角、银河等天文知识;
③小组活动:分组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然体验活动,包括登山、森林冒险徒步行、山中游玩等;
④自由时间:晚上自由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相互交流的时间;
⑤手工体验:在大自然里找出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各种手工制品,体验创造;
⑥野餐:在26小时自由野营活动之前,让学生进行砍柴烧火的训练,大家相互协助做野餐;
⑦26小时自由野营活动:从上午9点开始到翌日上午11点结束,分组体验野营生活,三餐都用在学校制作的“引火机”点火烧柴,让学生体验火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
⑧野营晚会:和生活辅导员一起,分组表演节目,加深组员之间、生活辅导员和组员之间的友情。最后将学生家长写给孩子的信交给这些离开父母身边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感受亲子之情。
活动中的相关事项安排:
①作为活动领队,校长、班主任、校医(两名)、护士(1名)。生活辅导员(8名)与学生同行;
②区教育委员会负担设施租赁费、部分交通费、生活辅导员的劳务费和实地考察费;
③作为生活辅导或活动的辅助,每个班配备两名生活辅导员(多为大学生);
④第一天在驻地周围活动时,教员要站在主要岔路口,防止学生迷路。
事前相关指导:
①培养学生订计划,并按计划行动的能力。班级集会一开展野外活动的目的、少年自然之家的说明、小组活动的说明、项目负责人会议。
小组活动一小组活动讨论、点火和自炊练习、野营晚会的准备。
②提高耐力的训练。
体育课上,进行耐力训练。
③学习野外活动的技术和知识。
家庭课上练习做饭、班会上学习如何看地图、在家里学做饭。
④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置方法。
利用班级活动时间,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卡填写法的说明。
日本人非常热爱自然和环境,这和他们从小所受的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教育息息相关。当然,日本自然体验教育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可以说,在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上,它的效果比坐在教室里听干瘪的所谓“知识”要好得多。自然体验活动本身就丰富多彩,再加上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制度保证,孩子们不仅乐在其中,还在体验中安全轻松快乐地成长。
——摘自《中国教师》2005第1期 胡霞
2.快乐的体验 篇二
在我记忆碧蓝的大海中, 最快乐的体验是前年夏天我的父亲带我看大海, 在海滩与那小男孩一起堆砌沙滩城堡。
那天下午, 风和日丽, 我们来到了海边。大海是那样宽广, 无边无际;海水是那样湛蓝, 碧波万顷;天空是那样辽阔, 水天一色。温暖的阳光洒在金色的海滩上, 洒在嬉戏在海滩上孩子的脸上, 洒在那惬意、舒心的人们的心坎上。
我们在海滩上躺下, 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海风的和煦, 领略着大海的伟岸, 感受着人生的快乐。
环顾四周, 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 正兴奋地用沙堆砌一座城堡, 他的父母亲坐在一旁, 指点着、欣赏着, 一副幸福快乐的样子。
看着那充满稚气、天真无邪、开心地堆砌城堡的小孩, 我的心中涌起了微微的波澜, 对童年、童心和童话的向往涌上了我的心头。我不由自主地跑了过去, 对那小男孩说:“小弟弟, 哥哥与你一起玩, 咱们一起堆砌一座好美丽、好漂亮的城堡, 好不好?”
小孩看了看我, 回头又看了看他的爸爸妈妈。他们没作声, 笑了笑, 点了点头。那小男孩也用力地点了点头, 对我微笑。于是, 我们高兴地投入到堆砌童年心中的城堡中。
我们两个小家伙, 一起策划、相互配合, 开心地堆砌着, 用童心溅起了彼此一身欢乐的浪花。两家的大人在一起愉快交谈着、还不时地为我们指点着, 显得十分融洽与快乐。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沙滩上终于矗立起了一座小城堡, 城堡中有国王、有公主、有王子, 还有卫兵哩。城堡里放着一个个金灿灿的贝壳, 城堡的顶上还有一颗熠熠闪光的珍珠, 这是我们心中的童话世界。
云卷云舒间, 我抬头看见了那小男孩衣衫已湿透, 但清澈的眸子里涌动着纯真, 脸上的笑容阳光般地灿烂。再看看两家大人, 他们显得那样亲热和兴奋,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我感到了从没有过的一种快乐。
也许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 很快太阳西沉, 黄昏已近。我们挥手告别, 相约下次再来这海边。
天真无邪的童心, 用汗水和笑容堆砌的心中童话般的城堡, 和谐幸福的人际关系, 还有那宽阔的大海、美丽的夕阳、沁人心脾的海风, 共同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我想, 所谓最快乐的体验, 应该莫过于此吧。
导师:黎江玲
3.拍摄,是快乐的体验 篇三
我们记下了什么?
什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什么增加了我们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要来自己拍DV?
故事背景
“5·12”地震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山水”)与四川卧龙保护区、白水河保护区、唐家河保护区、平武县林业局和千佛山保护区共同开展“灾后社区生态文明重建”项目。为了推动当地人用自己的视角拍摄记录当地真实故事,“山水”启动了“我们是主角”灾后社区生态文明重建影像记录行动。
故事梗概
“山水”挑选来自四川省5个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的12名学员,发放摄像机。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拍摄记录,以及参加拍摄技术和剪辑技术培训,把三个月中拍摄的影像素材编辑制作成十个纪录片。2008年12月10日,“山水”在成都举办“我们是主角”社区纪录片展映活动,展映了四部学员自拍、自编、自导的反映灾后社区重建和保护工作的纪录片。
故事主人公
“我们是主角”影视培训计划执行小组黄膺、吕宾、耿栋,以及12名来自地震灾区的学员。
拍摄前期
Fs-11数码摄像机(由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后期剪辑
PC机(由Intel公司提供)、会声会影
放坝坝电影选社区摄手
2008年7月1 5日至21日,“山水”进入青川县青溪镇落衣沟村、平武县水观乡平溪村、汶川县三江乡席草村、彭州市小渔洞镇中坝村实地考察。主要目的是甄选项目点推选参加培训的社区摄像师,同时对保护区选定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以使他们能尽快进入拍摄状态,抓住转瞬即逝的精彩故事。
为了让社区百姓对如何用DV拍摄自己社区的事情有所认识,培训小组在重建中心用放坝坝电影的方式,通过放映《自娱自乐》这部反映某农村老百姓自导,自拍,自演的电影,不但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而鼓励老百姓毛遂自荐争取机会参加培训。在放映现场,就有人积极报名参加竞争。
为期5天的影视培训从2008年7月22日在Intel清江小区青少年绿色空间开课,12名学员主要学习DV拍摄技术和纪录片拍摄技巧,并与来自于5个社区的学员们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各自在今后一段拍摄形成初步计划。
培训课程全部结束后,学员们带着摄像机、三脚架、录影带、摄影背心、《大众DV》杂志以及5天内学得的一大堆DV新概念,返回在灾区的家园进行两个月的拍摄,在2008年10月23日至28日举办的第二次后期剪辑培训结束时完成各自纪录片。我们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后四十年,影像留下的价值
45岁的肖永发大哥不是“我们是主角”影像记录培训班里领悟力最强、思维最活跃、拍摄技术最好的学员,但他的朴实、认真和努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对摄像的喜爱,摄像带给他的精神抚慰和快乐,也使每一位“山水”工作者倍觉欣慰。
去过了青川、平武和汶川三江乡项目点后, “山水”抵达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彭州市小鱼洞镇中坝村。村民肖大哥,是当地主动报名参加影像拍摄培训的两名社区候选人之一。他1983年入伍,当了几年兵,退伍后回乡务农。早在当兵的时候,就喜欢摆弄照相机,积攒了很多照片。对于摄像机,以前从来没有摸过。肖大哥说地震那天的惨状和被毁坏的家园让他产生了很想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想法,好让下一代人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他知道自己的年龄偏大,他认真地对“山水”的工作人员说:“只要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认真学习,一定把这个技术给攻克下来!”朴实的肖大哥,朴实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个人。
一旁的人也鼓励说:“好好学,我们这里想学习摄影的人很多,等你们学成归来,就在帐篷中心给我们再搞个培训,把学到的技术再传授给其他人!”
刚开始接触摄像机,肖大哥很紧张,他是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很担心自己基础差,跟不上,辜负了村里和保护站的推荐,所以学习压力很大。“山水”的培训老师增加了更多练习环节,手把手指导肖大哥,并一再地开导他:“其实拍摄,就像是那部《自娱自乐》的影片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件让你放松的事,带给你快乐的事,所以不要太有思想包袱,别以为自己必须拍高大全的东西,其实你身边的普通人,你的家人、你的邻居,琐碎的、点滴的小事,都可以去拍!”
自从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影像记录培训后,肖大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中坝村,他几乎每天都要开机拍摄素材。他拍过自己的家人、拍过自家被地震毁掉的院落、拍过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文艺晚会、拍过村里的巡护队上山做监测巡护工作,他还花了十多天时间,天天陪着中科院野生动植物研究所的调研人员上山,记录下山体滑坡对植被、动物带来的影响。
每隔两三天,他会在村里接上电视,回放之前拍摄的片断,还有不少观众。慢慢地,村里的人会主动问他,你这两天又拍了些什么?观看回放时,也会给他一些中肯的反馈意见。肖大哥还总结说,现在运用“摇”、 “移”镜头基本没有问题了,就是“推拉”镜头还是不够稳,所以平时还是要更多地使用固定镜头来代替。
肖大哥说:“我家人问过我说,你这样天天拍,有什么价值呢?我说,地震把我前40年的积累毁得一干二净,但我想为我的后40年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期影像记录培训结束后,肖大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拍摄素材,剪辑、完成了纪录短片《中坝村重建纪事》。希望他的拍摄之路,带给他快乐,也为他的后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老赵的“路”
赵天友,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赵,来自四川安县高川乡天池村。“5·12”地震把老赵和乡亲们集资修建的通往天池村的山路毁坏了。参加了“山水”的培训后,老赵返回到天池村,利用三个月的时间,把天池村村民齐心修建全长近10公里的通村公路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并编辑制作成30分钟的纪录片《路》,作为献给天池村全体村民的礼赞。
在剪辑课上,老师让学员们把记忆深刻的十幅画面画出来给大家展示,为后来的影片剪辑做准备。老赵的思路非常清晰:修路和建房,反映灾后社区生态文明重建这个主题。
视频采集后的第二天早上,老赵就理清了思路,哪个视频要哪个视频不要都做好了记录。熬夜筛选出来那么多的视频,究竟是什么做了他的动力?他非常认真地说:“这条路对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城市的路与农村的路不同,在城市买东西很方便,而在农村却恰恰相反。没有路之前,买个东西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早晨5点就要动身下山,天黑之前往家赶,却要等到晚上月亮上来时才能到家”。后来,他拿出自己的工资带领大家开始修路,全村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共花了5年的时间才把路修完。这是全村人用血汗修出来的路,但地震一下就震垮了。
老赵高中读完后就直接进小学教书,8年的时问他完全奉献给了村子里的孩子们。后来接着又干了15年的村支书,只知道他们现在家里种了很多中药,已经投资快10年了,他们村子里像他这样种植的还有很多人,但是只有路修好了,才能把东西运出去。这条路是他们全村人的命根子。
灾后重建过程中,老赵也在修这条路,他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整个修路过程的点点滴滴。从视频里能看到,这条路现在修起来都特别危险,可以想象当年这条路修得多么艰辛。
老赵的素材特别多,老师们希望他能有所舍弃和精简。但他更多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表达。老赵想把这个片子放给他们当地的人看,让村子里的人都能在片子里看到自己身影,而这也是对大家努力的回报。在影片很多地方,一同剪辑的志愿者想把关于一个有幸生存的母亲的信息加进去,但是他坚决否定了,他不希望把这个信息放进去,他说这个一定要照顾到村子里每个人的感受。村子里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让失去母亲的孩子看到了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
4.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篇四
[日期2007-03-19] 来源吴忠市利通一小
作者宗玉娥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浓厚的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情景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首先,创设一个坐车到商店购物的情境。课件出示动画汽车,醒目地标上1元字样。“上车1元,请小朋友自觉投币。”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从而理解1元=10角。最后,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文具商店”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效果不错.二、在活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传口令”“找朋友”、“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如“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写有下面这道题的小黑板:把上一行的每个数都减8,得数分别填在下一行的□里面。11 13 10 15 12 17 16 14 9 18 □ □ □
□ □ □ □ □ □ □然后进行以下形式的练习:(1)移动8,全班口答。(2)双人抢答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上台前移动8(不按顺序),让全班口答。(3)按小组“开火车”,看那列“火车”开得又对又快。(4)插红旗比赛。老师移动卡片8,学生出示数字卡片,给全对的小组插小红旗鼓励。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森林里的小动物开运动会,踊跃报名的小动物可多了。大象校长给它们排队,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小动物?(电脑演示)大象校长给它们排好了队:电脑显示队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左往右—行一行地数,第11只小动物是什么(电脑显示,答对了,我是,并发出三声叫声或跳动三下,答错了,电脑老师给予鼓励性语言);从上往下一列一列地数,第11只小动物是什么;现在老师不告诉你怎样数?第16只小动物是什么?这样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独特的声、光、色、形、动画等效果,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按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快慢、动静之间的合理调节,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基数和序数概念的理解,学生初步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维的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问题,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探索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三、在创新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9+5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借助手指算,1、2、3、4、5、„„
13、14,有的学生借助实物算:先拿9个实物,再拿5个,接着数出一共是14个,有的学生用:“凑十”的方法算,9 + 5 =14,有的学生用: 1 4 9 + 5 = 14
很好,你真聪明!还能继续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体会到几乎每一道加法题都有丰富的解题方法。在他们面前展开的是丰富和生动的学习生活,都能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四、在激励评价中感受成功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5.一次快乐的体验作文 篇五
今天,我们到药店的总部去参观药品。妈妈把我送到了集合地点,老师带着我们坐公交车一起去。我们上了公交车,大家都看着我们这些穿红马甲的小记者,我们主动给老人让座,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到了药厂之后,药店的王阿姨带领我们参观。我们首先来到了中药仓库。还没进门,就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味道,也许这就是中药味吧,怪不得人们都说中药难喝。在中药师傅的带领下,我们认识到了很多中药,有的是植物,有的是花,还有的竟然是动物。我最感兴趣的是一种叫黑蚂蚁的中药,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他是用蚂蚁做成的,而且这种蚂蚁的老家还是东北的呢。在中药仓库呆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渐渐熟悉了中药的味道,还挺好闻的。紧接着我们去了西药库,跟老师学习了怎样配药,最后还得到了小礼品。
通过这次参观,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得到了很多乐趣。
6.生活小事随笔:快乐的体验 篇六
前几天,同学在群里晒了一张清单,是她上二年级的儿子列的,特别有意思。具体内容如下:
**的账单
1、不吃炸shu片:10元
2、取生活用品和弟弟尿片:20元
3、尽力努力体能训练:10元
4、逗弟弟:10元
5、写作业快了:5元
6、不完网络游戏:5元(“完”字我没改,保留小朋友的)
7、不ruan扔垃圾:10元(“ruan”也没改)
共计:70元
我当时一看,哇!这个奖励太诱人了,这钱也太好赚了。
后来才知道,是她儿子看中了一个玩具,需要八十块,可他只有十块,就一厢情愿地列了这个单子。
不得不说,这个宝贝智商、情商、财商都具备了,若是正确引导,长大后不可小觑。
但我今天的重点不是这个宝贝,而是同学们之后展开的讨论:
用物质奖励去鼓励孩子做家务,对吗?
大家各抒己见。
有认同的,认为物质奖励可以带动孩子参与家务的积极性。
有不赞成的,说与金钱挂钩,太利益化了,家务活本就应该主动承担。
也有的说,大人做出榜样,把周日定为全家劳动日。家务活一分为三,每人承担一份,吃完午饭后统一进行,谁先做完谁先了事,不讲报酬。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很多家长都有困惑。但我认为,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快乐的体验。
对于孩子来讲,如果不是急需用钱,所从事的家务,若不能带去快乐和成就感,Ta可能不太愿意去做。
我儿子小时候,我也用过这个方法,用钱鼓励他洗碗或者扫地,拖地之类的,做了几次后,他就不做了。我也没勉强,认为他对钱没有概念。
后来有几次,他见我打扫屋子,就抢过拖把说他来拖。虽然我知道他拖不干净,但还是给他了,任他兴高采烈地拖完,我再拖第二遍。
又会有些时候,他高兴地拉着我,“妈妈你来看,我把房间整理了。”去他房间一看,桌子都擦了一遍,但明显只擦了露出的地方,角落里还有灰尘;床铺也学着我铺的样子,虽然并不平整。看着他兴奋的小脸,我还是夸了他,“真不错,会自己收拾屋子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会选择他在家的时间打扫房间,让他知道:马桶是刷白的,地是拖干净的,灰尘是需要擦的。
也会有些时候,他突然高兴地说,今晚我来做晚餐。然后,让我帮他准备配菜:削土豆切成片,洗几片生菜,再切点番茄。
他负责煎鸡蛋,煮面条,把土豆、番茄炒好,再加进面条和生菜。他自制的炒面就做好了,别说,味道还不错,配的也好看。
有时候,我想偷懒,就对他说,“好久没吃你的炒面了,再做给我们吃呗?”
有时,他会乐意做,不愿意做时我也不勉强。
我认为,让他体验到做这件事的快乐是最重要的。
前不久,他告诉我,他利用午间的一个小时,写了一篇二千字的文章。我一听,面露喜色,“你太厉害了,妈妈写一千字都要三四个小时,你二千字既然只要一个小时?!”
我又问他,”你写文章做什么呢?“
”投稿啊,我知道有个地方可以投。“他高兴地对我说。
看他兴奋的模样,我知道,只有做真正喜欢的事情,才会有效率,并愿意付出时间去做。
作者:又耳
7.分享合作的快乐,体验科学的魅力 篇七
小学时代,爱好科学的我是《科学大众·小诺贝尔》杂志的忠实读者,对“金钥匙”科技竞赛也早有耳闻。在第23届“金钥匙”竞赛中,以我的学长周勐生为代表的丰县团队顺利拿到了“金钥匙”团体赛8强的绿卡,并以第3名的好成绩荣获最佳选手奖,我对他是羡慕不已。从此,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便成了我最大的心愿。2012年,经过层层选拔,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丰县代表队,并成功闯进了团体总决赛。
在这短暂的几天参赛活动中,我收获与感触颇多。在动手操作题——“5张A4纸,你能搭多高”中,我和小学组的同学经历了从纸塔摇摇欲坠将被判零分的绝望,到经过努力将纸塔搭到最高134厘米而获得满分的喜悦。一场考试,就像过完了一段人生。通过这次考试,我懂得了团结力量的强大,也更加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闯入了团体总决赛。决赛试题采用小品、人物讲解的形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前几题采用选题作答的形式,对我们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与考验,考题则是专家们精心选取的当今热点话题,内容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深海探测器“蛟龙”号、食品安全、自然天气等,让我们明白科学就在身边。
在这次团体赛中,来自苏北地区的我竟然以初中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最佳选手,实在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这也证明了科学无地界,只要对其充满兴趣,并不懈探索,没有什么不可能。
8.体验式作业,让学生体验快乐 篇八
“在做中学”,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儿童要学习知识,要获得经验,就必须与社会、自然有所接触,也就是要去行动。由此,我校积极探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体验环节,将那些零散的、随意的知识系统化、生活化,并以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受益。为了体现趣味性、实践性、研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田焰和张莉两位教研组长带领全组教师开展体验式作业设计研究,把编写的中段语文体验式作业《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作为范例收到区《体验式作业设计范例集》中,以此为切入点,把体验式作业研究辐射到所有学科。体验式作业渐渐深入人心。如布置计算天天练、快乐数学、实践探究等数学体验性作业等。又譬如,英语学科设置了手抄报、英语粘贴报、英语贺卡、配图作文体验性作业,在艺术学科设置了手工绘画、表演模拟等体验性作业。这些多样化的体验性作业将作业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作业真正从书本回归生活,深受学生的欢迎。
树立“大作业”观,丰富作业形式。我校的体验式作业不是独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外的,它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作业形式,它是传统作业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其根本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走进体验课程,探究体验过程,感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我校还把体验式作业分解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引导教师树立“大作业”观,对课内外作业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能力,增长才干。
又譬如,“无字书”、语文手抄报等,使读、写、画等多种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让语文作业走上大语文观的轨道;英语手抄报、英语书法、英语贺卡、配图作文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嘴中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艺术作业方面,则经常举行小泥塑作品、纸艺作品、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等展览,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相互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动手和审美能力。同时,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设计“超市型”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差异发展。做多少道题,学生自己决定;采取什么形式,学生自己选择。设置分层作业,放缓了知识坡度,注意了知识层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育云”中漫步,提升综合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作业形式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撑。2009年,在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每一间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2012年学校又率先建了全区第一间云教室,为学生的体验性作业提供一个即时、交互、协作的平台。
高年级学生作业遇到疑难问题,鼠标一点,就能在线向教师请教;学生之间进行作业交流讨论,作业互评,整合资源等更是如鱼得水,这就是“国家教育云”工程给我校课堂教学和体验性作业带来的巨大转变。借助先进的教育云平台,我们提倡布置综合性、活动性和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提升生活能力,丰富社会阅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提高综合能力。如六年级语文实践作业 “制作贺卡”,同学们在网上制作,在班级群内交流作品,将制作的电子贺卡作为礼物发送给家人或朋友,甚至发送到武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其他网络平台,让其他的小朋友来评价自己的电子贺卡。作业方式的改进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充分享受乐趣,真正提高了能力。
通过体验式作业的设计,我们深深体会到:体验式作业和书面作业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两种作业方式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让学生在作业中真正体验快乐!
(本文由吴雅玲执笔)
9.我体验到的快乐作文 篇九
——题记
“叮铃铃”上课铃声蓦地响了起来,愉快的课间活动结束了,语文课悄然来临,我们的语文老师和着上课铃走进了教师,像往常一样,基本的上课课前礼仪是不可少的——“起立!”班长带着青少年应有的活力与朝气蓬勃的风彩带领着同学们向老师问好。“老师好!”同学们带着激情与活力喊道。老师回了礼,就让我们坐下了。
“从明天开始我们上课前增加一个全新的环节,名字叫‘课前三分钟’,这个环节每次都有三个人,顺座位往后排,每三个人中一个人讲故事,一个人赏析诗词,另一个人演讲。”听了老师的介绍,大家都十分期待,对这个全新的环节而感到新奇。
第二天,第一个小组上去准备课前三分钟,课前的铃声刚响起,第一小组就迫不及待地上去了,铃声响完后,第一个人先开始做自我介绍,接着赏析古诗,第二个人进行着讲故事的过程,第三个人接着演讲。虽然这三个同学的表现不是那么完美,但是万事开头难嘛,只要尽力就已是最好。
过了几天后,总算轮到我了,我演讲的前一晚兴奋地辗转难眠。第二天,我和另外两个同学走上了讲台,怎么办,我的内心突然开始莫名的紧张起来,内心开始纠结,手心也开始不停地冒冷汗,身体也开始哆嗦起来,同学们看见我有些紧张,有人带头鼓掌为我加油打气,经过短暂的调整后,我环视教室,开始我的演讲,“大家好,我叫×××,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经过一分钟的演讲后,另外两名同学也相继开始了。下课后,我内心感受到了成功后的快乐与得到掌声的自豪与欣喜。我做到了!成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你有自信心与充分的准备,你一定能成功!
10.快乐的体验 篇十
一下车,我就被眼前的热闹场面惊呆了。只见青山绿水中,人声鼎沸,彩旗招展,充满热情的热气球飘扬在会场的上空,时刻在告诉人们这里的盛况。火红的地毯、芬芳的鲜花、喜悦的笑脸,让人心旷神怡!
活动在我们的期盼中正式开始了。我们听到了舒兰市领导的致辞,他阐述了农业发展的宏伟前景。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知道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观看了演员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节目,载歌载舞,热情奔放,舞出了吉祥,唱出了希望,畅想了美好的明天。现场还来了很多媒体的叔叔和阿姨,我还接受了吉林省电视台的采访呢!作为市校园记者协会的小记者、船营区第十一小学的学生,我倍感骄傲!
终于轮到我们亲自到田中插秧了。我们个个摩拳擦掌,穿上农民伯伯送来的下水的大靴子,走在水田中间的田埂上,心里的那个兴奋劲儿就甭提了!大家听过抛秧吗?对,就是把带有秧盘的秧苗高高地抛起,落于有水的秧田之中。据说这项技术还能增产呢,这种方法便捷、稳产、高效,特别适合我们东北地区,真是太神奇了!之后,我们又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补苗劳作。正值中午,我的身上出了很多汗,真正地体验到了“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接下来,我们又进行了抓泥鳅比赛,品尝了农家菜,攀登了美丽的凤凰山。结束了一天的快乐体验研学活动后,我真盼望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啊!
11.放慢脚步,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篇十一
由我园老师执教的大班阅读活动《假日里的一天》给我们组织图画书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在走走停停的教学艺术中让幼儿学会阅读,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一、一幅一幅地读,读出的漫画会说话
课上,老师让孩子们从封面看起,把一本大的漫画书打开,一页一页地让孩子们看,看时适当地让孩子们说出图意,看后老师适当地加以配文。正因为孩子小,不可能一下子把那么多图都消化,也就更谈不上理解了。老师让孩子们一页一页地看,其实更符合孩子认知、读书的规律。其实,孩子读书都是一页一页地向后读,一边读一边咂摸。
这里引用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的观点作为佐证。
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要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
但,即便一页一页地看,也得有些方法。老师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片分张出示,边看边解读对图画的理解。而且,整个活动从开始老师就设置了一个个悬念,直到结尾也就是高潮部分,老师都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留给幼儿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使幼儿的注意得以长久保持。比如,在“读”完第三张图片后,停下来,让幼儿猜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幼儿有了思维的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有许多孩子把自己对“爸爸和叔叔会把儿子带到一个怎样的地方?”的想法加入其中。当老师再引导孩子们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都能以较大的热情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这样的边讲边议和猜想故事也要张驰有度,过多则会消除孩子们的新奇感。总之,要适度。
另外,在读图时,老师更没有忽略画中画。正如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于是,老师在带着孩子回味图画书的环节时,重点带孩子们读了三幅画中画:
图中,孩子在行驶的汽车上熟睡着,爸爸、指挥交通的警察以及车上的人的表情和动作。这里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情。
图中,爸爸带儿子来到了森林公园。这里,活动中补充了《美丽的森林公园》和《森林公园真好玩》二个讲述环节。
读完所有图后,老师又带着孩子再读封面图。图中,除了爸爸、儿子和叔叔,在图的左上角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父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是儿子心中的太阳,儿子更是爸爸心中的太阳。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其实,在漫画中还隐藏着许多“宝贝”,封面上的爱心气球,孩子睡在正在行驶的车上,爸爸和警察叔叔放在嘴边竖起的食指,露出的汽车一角……正因为在指导孩子们读图时,老师有技巧,有方法,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们读出来的漫画书也会说话了。
二、一幅一幅地讲,讲出的漫画更精彩
杨茂秀教授还建议“阅读故事书”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第一,不要赶进度,讲到哪里停都可以。
第二,不要扮演知识的权威或仓库的角色。不要以为儿童一提出问题,您便有责任给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也不是让小朋友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什么问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大人要做的是和他们一同研究,一同寻找理由、找证据、作说明,一同找意义。大人是小朋友的知性研究伙伴。
第三,不但要容许,更要鼓励儿童进行观念及语言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抓住机会,提供良好的练习,借机会进行思考的训练。
其实,上面这三个原则,我们做老师的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比孩子们强,知识比他们丰富,技能比他们娴熟,因此,不免处处去教他们。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同时也指出“老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应该是孩子们情境的引导者、创设者,不是希望孩子强迫自己相信,而是轻松地质疑和思考,然后表达。在孩子的面前,要尽量示弱,而不是示强;不然,压抑了孩子,他们会无话可说的。
在这个漫画想象阅读教学活动中,老师做到了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表达。整个活动,老师能注重调动孩子们情绪,比如,让孩子看图画时,老师能适当地运用体态语、动作乃至眼神,引导孩子们发现图中要表达的奥妙之处。课堂上的老师和孩子一起表演“轻手轻脚”、“嘘”(保持安静)、“偷偷地笑”……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老师和孩子都沉浸在快乐之中。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随时保持了足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活动情趣,再就完成了情感到情致的发展。在引导幼儿看图,理解图意时,老师特别注重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更加深了对漫画情感的理解,把孩子们引向对父子之爱的认识与体验。
比如,让幼儿看“爸爸和叔叔轻手轻脚地把儿子抬到了汽车上”这幅图时,老师引导幼儿去寻找“爸爸和叔叔要把儿子抬到哪里去?”引导幼儿思考“爸爸和叔叔是怎样把儿子抬到汽车上的?”孩子们发现了露出的汽车一角,再看看爸爸和叔叔弓着的身子,神秘的表情,孩子们明白了——原来是讲爸爸和叔叔轻手轻脚地把儿子抬到了汽车上!接下来的一幅幅“汽车开在大马路上,警察让来往的车辆保持安静,爸爸让车上的人保持安静”“爸爸和叔叔把儿子抬到了森林公园,爸爸在偷偷地笑,儿子醒来后感到很惊奇”……老师不用说,孩子们只须看图后就能回答了。更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表达和漫画书的表达大同小异。孩子们大都会用恰当的形容词和动词来表达。比如“躲起来”、“轻轻地抬”、“偷偷地乐”、“奇怪”等。当老师把漫画故事中的一些关键文字貼出来的时候,孩子们是多么惊喜呀!他们就是漫画书的作者!于是,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始终弥漫在课堂中。
最后环节,老师结合漫画书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了“图文并茂”。这样给了孩子们自主创造的空间,也呈现出生动的儿童世界。有几名幼儿回家后与爸爸一起创作了一本图画书,分别取名《宝宝与爸爸》、《爸爸是太阳,我是小花》、《快乐的一天》等。
12.相信孩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十二
一、把学习还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
上课前一天,周老师就与任课教师联系,下发给学生一张“认识整万数”的小研究学习单,布置孩子预习并完成。我仔细研读这张小研究学习单,感觉设计非常巧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包含其中。如,第一题是用画算珠的方法,在计数器上表示相应的数。三百、六千,学生能很快完成,二十万呢?孩子不得不思考,或尝试着画算珠,或去预习课本,或去请教……是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前小研究学习正满足了孩子的这种需求,孩子的学习已不再是从上课铃响开始。“我的方法是……”“我的理由是……”……这些语言让孩子在经历研究过程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再次整理,在观察、比较、尝试、分析、整理等一系列过程中,整万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完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一张小研究学习单,把学习还给孩子,课堂上才有可能生出很多精彩。
二、把课堂还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
课前谈话中,周老师就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你会举手吗?”“你会听别人讲话吗?”“你会欣赏别人吗?”“你会做小老师吗?”“把你方法介绍完后,要说‘谁来给我补充?’”……不一样的上课方式、交流形式一下子激起了孩子的兴趣:周老师不仅要我们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还要会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为别人的精彩发言鼓掌!在周老师的激励引导下,课堂上孩子们小手高举,各抒己见。在交流第二题“整万数的写法”这一教学重难点时,老师说:“谁来给我补充?”像接力棒那样,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思路清晰起来。我们一直注重课堂上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而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上课却东张西望,有气无力,一点也不领教师的“情”。听了周老师的课后,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变成孩子激扬生命的舞台,孩子一定行。
三、把时间还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
课堂中,学生在交流怎么写整万数这个环节时,一个女孩子上来交流,“我写整万数的方法是:万前面是多少,就先写出这个数,再在它的后面添0,一个0代表一个数位,一个0一个0地添就行了。”学生、老师都愣在那里,没有听明白。周老师没有急于让其他孩子发表意见,而是说:“儿童有自己的语言。你能结合八百万这个数把你的方法讲一下吗?”女孩说:“先写800,再在后面添一个0,变成四位数,就是八千,继续添0,一个0代表一个数位,就写成八万、八十万,最后就写成八百万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小女孩创造了她理解的写整万数的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耐心听学生讲完是多么重要。
四、把发展还给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行
周老师的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源于一个叫“冯博士”的学生。在交流用计数器表示“二十万”时,周老师请冯博士带上他的小研究上台。冯博士说:“我先在万位画了20颗珠子,表示20万。后来想到了满十进一,所以,我又在万位前面添上了计数单位十万,擦掉了万位上的18颗珠子,留下了2颗。可是,我忘了把这两颗珠子放到万位上去了。”周老师说:“万位上的20颗珠子能表示20万吗?”“如果你没有擦掉这些珠子,将是课堂上最大的亮点,掌声送给你。”其实,课堂上最大的亮点不仅在冯博士那个擦掉的创造,而在于周老师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周老师看中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研究的过程。他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了这个错误的资源,巧妙地沟通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和原有计数单位“万”之间的联系。“哪位小老师第一个勇敢地上来?”“对的怎么不讲啊?”“掌声有请!”“掌声送给你!”“你真有研究的意识!”“你真了不起!”这样的激励语比比皆是。这样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发展还给了孩子,孩子就一定能行。
13.论阅读带给孩子们的快乐体验 篇十三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阅读的魅力给予了高度的赞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这些诗句都是很好的例子。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法国作家雨果则认为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他还说,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也在一步步地证实这些伟人的说法,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
首先,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详尽。”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男孩郝亮最大的特点是舌辩群儒,妙笔生花。开展阅读活动以来,他阅读了许多历史古籍,所以,他通晓许多历史知识,往往能语出惊人,是我校有名的小辩论家。女孩赵璐璐博览群书,视书如命,爱阅读首先带给她的就是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她的习作有多篇在《少男少女》杂志上发表,而且多次获得稿酬,是学校甚至武陟县有名的小作家。
阅读不仅为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凝练了他们的语言,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语感,使他们在作文时能正确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所以,对于写作水平差的孩子,用阅读来帮助他们,绝对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我们讲厚积薄发,没有广泛的阅读就谈不上积累,更谈不上薄发。要积累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达到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钩任歙张。”的写作境界。
其次,爱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的阅读有很多研究,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也说:“它(阅读)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是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美国吉姆·崔利斯著在《朗读手册》中写道:“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爱读书的孩子,因为看的多,读的多,记的多,积累的多,自然要比其他孩子聪明。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从而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变得更加聪明。身边很多个孩子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句话。一个名叫文博的女孩,虽然年纪不大,但博览群书,不仅学识渊博,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她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的。更重要的是,她的自学能力也超强,由于对电脑技术的热爱,她无师自通,学会用电脑设计班级刊物,真了不得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也用她女儿圆圆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前面提到的赵璐璐同学的学习能力也是超出常人,她连续多次在县里的联考中荣获第一的殊荣。
阅读还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知识的学生。具体表现是: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弄懂,另一个知识点就有开始学习了;刚刚学会这个,那个就已经忘记了。对于这样的,改变目前学习状态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为什么阅读能改变他们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这样的阐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力力量就越活跃。阅读专家认为阅读是促进神经元链接并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阅读可以把孩子由耳聪目明,提升到心智慧敏的阶段。因此阅读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道:“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大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例,证实了这些说法的正确性。蒙特梭利是一位伟大的幼儿教育专家。她认为,一般的孩子并没有充分发挥潜能,应该让他们有机会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而让孩子们学会阅读就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她悉心调教一群所谓“迟钝”的孩子,帮助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项感官平衡发展,效果非常好,其中有一些孩子最终恢复了正常。
阅读不仅能提高学困生的智力,而且有助于约束他们不良的学习行为,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的课外书,向外通往世界,向内直抵心灵,不仅能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得到智商、情商的提高和对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更加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当一个孩子爱上阅读,被名著中人物的美好品质深深吸引的时候,他的各种不良行为也在悄悄地改变,因为书中那正确的,具有引导作用的言论以及人物高尚的道德会成为他人生的指示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言行,并使之形成一种自律的能力,渐渐摒除其各种不良的思想和言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学校把“改变始于阅读,终于习惯”作为我们的教育愿景。
阅读能够让亲子关系更和谐融洽。
袁晓峰老师在《为爱出发——亲子阅读开步走》中曾经说过:“你爱你的孩子吗?爱他,就和他一起读书吧!”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局直在《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中也说过:“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的确如上面两位老师所说,阅读不仅能够让孩子长知识,还能够让家庭更和谐,亲子关系更密切。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家长和孩子一起相拥着坐在沙发上,或者把孩子香香软软的小身体抱在怀里,一起翻开一本充满着童趣的书时,不论这个孩子性格多么乖戾,他们都会愿意静心地和父母一起去享受这个快乐而温馨的时刻。再加上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都会让这个时刻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在孩子眼里,他们认为和父母共同见证了,共同了解了的都是最值得骄傲的。通过亲子共读,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无形中跟孩子的心又贴近了许多,亲子关系也就更加融洽和谐了。
一位学生家长曾骄傲地告诉我:自从我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后,我感觉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我的儿子今年七岁。在以前,他每次放学回家之后,把作业写完了就看电视去了。而我也是在忙完家务之后上上网,或者做些其他的事。前些天,我和儿子商量好,每天晚上八点,我们一起进行亲子共读。儿子欣然同意了。从那以后,每到晚上八点,我们就准时进入“读书时间”。有时候,我们自己看自己的书,有时候,我们一起朗读。还有时候,我们交流读书经验,分享读过的故事。渐渐地,我发现儿子和我的关系更亲密了,完全把我当做一个好朋友了!一个好的阅读行为,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媒介。通过亲子的互动,让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亲密。另外,通过阅读,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知道孩子的感受,并且懂得尊重他。
14.体验快乐 篇十四
时间:2011-11-25
费县南张庄乡中心小学作文课题组 执笔:王景龙 张用会 刘竟伟
一、课题的提出: 1.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
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3.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的作文训练因缺少整体性和系列性,导致教师习作教学随意性很强,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体验作文的快乐;尝试构建快乐的小学梯度作文训练模式,加强小学作文的整体性与序列化,从而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4.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的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科研基础。2000-2003年我校沈建琴、李琴、王平宏、计利珍、顾瑞芳等五位老师参加了园区为期三年的市级课题《小学作文与创新教育》,主要加强作文教学中 “创设生活情境,优化语言表达训练”的研究。2005-2007年我校计利珍、王平宏、金萍、沈建琴四位骨干教师参加园区区域省级课题《遵循思维规律,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加强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确定各年级段学生作文训练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2005-2007年我校近十七位语文骨干教师一起进行学校申报的区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生活作文能力的研究》,加强将生活作文融入课堂作文教学之中的研究。2006年至今金萍、许梅芳等老师研究区级个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
这些习作课题的研究,为我校教师作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许多老师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能使以往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5.专家研究的情况。
近几年,李白坚的新体验作文、吴立岗的素描作文及田荣俊的小学作文训练“整体序列化”体系、路清俊的作文梯度训练法都进行得十分成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结合实际情况,采各家之长,我们提出了“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1.体验快乐:是指学生通过在“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的教学方式中感受与体验作文的快乐。即在习作前的活动中亲身体会活动带来的轻松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欲望;在习作过程中能以我手写我口,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感觉;在习作后通过多方评价与多形式展示与发表学生习作,让学生感受习作进步与成功带来的欢愉、自信及成就感。
2.梯度作文: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生活内容、学习内容的特征,构建小学作文整体序列化训练体系,形成螺旋式循序渐进的六个梯度。低、中、高年级分别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想能力、描写能力、审美能力为目标,先从童话、诗歌教学入手,逐渐过渡到写人、记事、状物、写景作文的训练,进而开展实用文体的教学,努力做到科学全面,整体有序,重点突出,训练合理,使学生逐步从乐写,会写到善写。
三、理论基础:
1.以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理论为基础,让每一个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享受习作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这种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我国古代孟子曾提出“自得”的观点,认为“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些都说明写作教学要以人为本,要让学生自己经过学习、探索来获得新的知识。
3.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说:“一般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一般科学。”因此,整体的概念具有系统论的性质、原理。小学梯度作文的实践研究应以系统论的原理为指导。
4.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教学的目的。充实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5.此外,日本教育界的生活作文理论、李白坚的新体验作文理论、吴立岗的素描作文理论及田荣俊的小学作文训练“整体序列化”体系、路清俊的作文梯度训练法等都将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旨在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学习内容、思想实际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快乐的梯度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进行五个子课题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一: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的研究(组长:计利珍王平宏)
以提高学生习作表达能力为核心,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结合语文教材,学生生活等构建适合我校师生操作的梯度作文训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尝试用“一体两翼式”习作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一体”指教材习作与平时练笔合为一体。“两翼”指课内学习方法,课外加强序列训练,进行专题系列作文的练习。让学生在 “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获得体验,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子课题二: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策略研究(组长:沈建琴 沈慧菊)
加强快乐写作理论的学习与搜集,形成适合我校学生快乐写作的系列策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参与活动,表达自己,获得赏识后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与信心,提高其习作能力。
子课题三:低年级学生作文创想能力的实践研究(组长:张喜萍 李琴)注重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大胆自由地创想提高写作兴趣,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学生以写童话类习作为主。子课题四:中年级学生作文描写能力的实践研究(组长:陆萍红 许秀玲)
注重学生描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细微的差异和变化,把握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并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构段的能力。学生以写素描类作文为主。
子课题五:高年级学生作文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组长:金萍 许梅芳)
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写出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而提高谋篇布局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表现与评价等综合能力。学生以写话题类作文为主。
子课题六:小学调查作文的实践研究(组长:王平宏)
开展扎实的调查作文的实践研究,建构适合1-6年级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调查作文课题系统, 探讨调查作文教材编制的方法与规律;发掘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调查研究课题和优秀的学生习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设提供充实的素材。
五、研究对象及主要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至六年级各两个班学生。主要方法:
文献资料法。研究国内外作文教学的改革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理念,汲取精华,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行动研究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出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拟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等,使课题研究保持健康前进的方向。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明确一般规律与特殊个案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经验总结法:研究者结合研究实践,根据课题特点和课题进展情况,认真积累素材,及时总结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总结提炼,逐渐形成研究结果。
六、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作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无论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流程指导,还是就某个年级段或某项具体内容的指导,都必须强调整体性,不能随意割裂。
2.渐进性原则。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呈螺旋式循序渐进的。我们在构建梯度作文训练体系及训练内容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各年级学生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衔接,又要注意到难易层次的安排,从而利于学生习作能力递进式发展。
3.序列化原则。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是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容环节构成的,听、说、读、写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并非齐头并进的,必须分项训练,在一个阶段中重点培养一个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步骤,有重点,更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
4.愉悦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愉快地教,学生才能愉快地学。教师要通过丰富生活内容帮助学生搜索和提炼写作素材,用富于感染力的教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体验教与学的美感和愉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5.体验性原则。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人的发展。
6.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梯度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7.开放性原则。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实施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师的训练观念,拓展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开放心境,内容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教育性,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形成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渠道。
七、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8月)1.形成课题思路,确立主课题,构建子课题。2.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分工。
3.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请专家论证方案后修改。制订子课题工作计划,加强快乐写作理论的学习与搜集,初步形成快乐写作的系列策略;初步形成以表达能力为核心的作文梯度训练目标与实施方案。
4.组织并启动教师培训方案,组织教师根据作文教学新体系编写作文教材,设计教案,为整体方案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1.实践课题实施的操作思路,积累组织基本材料。
2.六个子课题广泛进行实践操作,包括研讨课、沙龙、案例分析等,定期交流,组织分析研究。
3.六个子课题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自总结出理论收获,取得一定的研究成绩。
4.形成中期报告,组织课题中期汇报。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2月)1.在中期鉴定的基础上,修订实施方案。2.六个子课题加强融合,形成有机整体。3.撰写相关论文,汇总实验材料,做好结题准备
(三)结题鉴定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1.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编印小学梯度作文校本教材、教师论文、教案、随笔集、学生作品集。
2.接受专家评估验收。3.做好实验成果的推广工作。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一,精心打造快乐的梯度作文课堂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学习内容、思想实际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快乐的梯度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尝试以开放的心态,崭新的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作文课堂,实践新颖的评价方式,精心打造快乐的梯度作文课堂。
(一)、创编训练序列,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快乐
作文先要解决写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巧妇要有米才能做成饭。为此,我们在正式开展课题实验之前就进行了子课题一“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的研究”,结合子课题三“低年级学生作文创想能力的实践研究”、子课题四“中年级学生作文描写能力的实践研究”以及子课题五“高年级学生作文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目标,集各家所长,精心创编了学生作文的训练序列。在这个序列的内容安排上,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用好课本教材,充分挖掘课本资源;二是开发校本习作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1.用好课本教材,挖掘课本资源
作文教学不能离开教材,我们现在所教的苏教版国标本内容丰富,强化生活与实践,教材中有许多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资源,充分利用好教材,开发教材这个资源,活用、巧用是我们的宗旨。所以在本序列训练中,除了选用语文课本上的习作教材外,我们还选用了教材中的课文、口语交际、学与做、语文综合学习等资源作为学生练笔的内容。
譬如:二年级上册中“写事”单元要求用几句话写一件事,我们就安排了这样几次练笔。1.做做写写:结合练习1口语交际《学会祝贺》内容,写自己怎样做一张贺卡;2.看图写话:利用练习3中“说说写写”内容,写写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同学做些什么;3.用好练习5中“做做写写”内容,跟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要求同书上。4.跟家长去逛书店,写写你看到了哪些书,你买了什么书。前面三次练笔材料都来源于课本。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能够用好用足人手一册的教材资源,操作方便;二是有利于老师平时结合课例进行教学,将读与写,说与写,做与写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巩固与深化了所学内容;三是充分利用语文课内的时间进行练习,不加重学生负担。2.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1).设计内容突现快乐
有研究证明,“以类别为载体,以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为依托,分解各类记叙文的基本写作要求,明确每个年段的能力训练重点,从而有序地构建小学作文的能力目标序列,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读写实践中螺旋式提升写作技能,自由、自如地进行表达。”小学生习作主要是写反应生活的记叙文,生活作文中涉及的面无外乎写人、写景、写物、写事等。因此,在各年段,我们都安排了这四大类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创想能力特别好,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我们开辟了低年级写童诗与写童话两类。而根据教材的特点,中高年级应用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较多,所以结合教材,在这两个年级段里放入了应用文与研究性作文两大类。这样,学生每学期至少要练到这六大类的习作(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在六大类的选材上,即写作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力求做到“易”与“乐”。也就是所选的内容是易于师生操作,易于教师设计教案学案,易于学生动笔表达的,是师生都感兴趣,学生体验后乐于表达的。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我们安排了以下六个单元内容,让学生在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练笔中感受写话的快乐。
第一单元“写人”,要求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与家人,感受家庭之乐:①自我介绍(《练习1》口语交际要求);②介绍你家里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和工作;③你最喜欢哪一位亲人?为什么?④你的亲人中最有趣的是谁?他怎样有趣?⑤写写家中某一个人的某一坏习惯,并说说可以怎样能让他(她)改变。
第二单元“写景”,要求用一两句话写课本中和生活中景象,体会赏景之乐:①结合《识字3》看图写公园景色(用上《识字3》中部分词语);②结合《识字5》看图写海边景色(用上《识字5》中部分词语);③结合《识字6》看图写城市景色(用上《识字6》中部分词语)。
第三单元“写物”,要求用一两句话写自己的玩具,体验游戏之乐:①你家里有哪些玩具,选一些写出它们的名字;②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③写一写某样玩具的具体玩法。
第四单元“写事”,要求用几句话写清楚自己或别人做的一件事,品味做事之乐:①结合《练习2》中的“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今天用手为自己做的某些事。②写写自己今天用手为别人做的某件事。③写写爸爸或妈妈用手为你做的一件事。
第五单元是童诗单元,从仿入手,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创想之乐:①仿照《练习2》中“读读背背”写一首小诗;②仿照《家》写一首同题诗;③仿照《大海睡了》写小诗《大海醒了》;④仿照汪静之的《疑问》写同题诗。⑤自选内容写小诗。
第六单元是童话单元,也是从仿入手,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创想之乐:①仿照《秋姑娘的信》第2至4自然段,续写一两句话,写出秋姑娘还把信写给谁,写了什么内容。②仿照《北风和小鱼》第1自然段,续写一两句话,写出北风还吹向谁?它们表现得怎样?③根据《练习6》中“学用字词句”要求,先涂色再填词,再看图说一说,最后用几句话写童话故事《小蚂蚁过河》,要求用上所填的五个词语。④用几句话续编《龟兔赛跑》。⑤自选内容编个童话小故事。
不难发现,我们每一个主题单元的练笔选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课本,安排的内容都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为了方便操作,我们还就每一单元第一篇练笔进行详尽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就教学的每一板块写出明确的设计意图,咬定“容易”与“快乐”两座青山不放松。在课题正式实施也就是2008年9月前,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将所有序列的教案都备好,以便课题组老师开学后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践研究。
(2).训练序列讲究梯度
我们的作文训练序列是有梯度的,在这儿的梯度分三个方面。
一是训练目标有梯度。一方面是整个六年的训练有个梯度。各个学期的训练目标有所不同,呈螺旋型提升趋势。
二是训练过程有梯度,每个学期的每一单元训练中的三到四次练习也呈梯度状态。比如说二年级下册“写人”单元训练主题是——用几句话写一写“我班之最”。围绕这一点我们安排了四次练习。在这四次练习中,第一次要求老师备详细的教案,要求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并在课内完成;后面几次练习基本上是用所学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次式的练习,并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是儿童的快乐也有梯度。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作文快乐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让学生在写话中享受自由创想的快乐;中年级让学生享受发现本质的快乐;高年级让学生享受审美愉悦的快乐。具体如下:
低年级注重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大胆自由地创想提高写话兴趣,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写话能力。学生以写生活、写童诗、童话为主。
中年级注重学生描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细微的差异和变化,把握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并进行自我表现,从而提高构段的能力。学生以写素描类作文为主。
高年级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引发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写出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而提高谋篇布局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表现与评价等综合能力。学生以自由选材、写话题类作文为主。
(二)、创造开放课堂,在多样的方法活动中体验快乐
针对以往作文课堂封闭、作文内容封闭、指导和批改封闭、训练手段封闭、习作心理封闭等弊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让课堂开放起来,让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开放的大作文课堂中享受作文的快乐。
1.教学方法形式多。有感兴趣的材料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还得进一步在操作上花力气、有突破。因此,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上,我们提倡“活动化、趣味化、体验化、多样化”,努力让学生在多形式中体验快乐,如:说与写结合、听与写结合、画与写结合、读与写结合、玩与写结合、操作与写结合、吃与写结合、观察与写结合、想象与写结合、采访与写结合、调查研究与写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获得体验,人人表达自己,人人获得赏识”中快乐地写作,在快乐中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为例,六大单元中有看老师表演小品后写人物动作的,有创设找红笔的真实情境后写人物活动的,有看录像后写动物活动的,有带学生到校内真趣园实地观察后写动态景物的,有组织各类比赛后写活动场面的,也有给亲朋好友写信后邮寄出去的,还有利用春节搜集春联、研究春联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观察、体验,获得真切感受,而后尽情抒写,一吐为快。
2.指导过程有梯度。
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一般分三个步骤:一是作前指导,二是作中指导,三是作后指导。而先放后收,是作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正如南宋诗人谢枋得所说:“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
通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习作指导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作前指导重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话与习作的欲望,打开思路,指导宜粗不宜细,旨在让学生按习作要求及时书写,感受到快速写作、一吐为快的快乐。作中指导带有明显的指导意义,重在发现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宜细不宜粗,及时评价,及时修改,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提升的快乐。作后讲评主要是本次习作的全面展示,重在肯定,重在激励,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写作成功与进步的快乐。
3.习作日记同步走。
黎锦熙先生曾说:“日札胜于作文”。叶圣陶也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说的是要多练笔,按照一定的方法科学地练笔。
日记教学一直是我校习作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书写生活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困惑。老师们觉得一些语感与积累较好的同学日记水平就高,而且越写越好。而另一些同学则写来写去写不好,写了一个学期水平也没什么大提高。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因为写日记是自由的,无序的,无序的练习不容易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因此,我们树立大作文观,提出“提笔即是作文时”,将梯度作文的序列训练与自由日记打通。在进行序列训练时,在保证主要训练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提倡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当时实际情况在内容上作相应的调整,写作就像写日记一样自然,写当时发生的,写正在进行的。同时,每个序列的最后几次练笔让学生根据大目标自由选择内容写,尽量写当天或最近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我们要求教师时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点拨学生发现生活材料,而后自由抒写。实践证明,习作与日记结合,课内与课外同步,规范与自由相融,这是让学生两条腿走路,因此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4.有效阅读来提高。
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既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更为学生“落雨”布下了一朵朵云。譬如,日诵古诗与名言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积累,使学生的作文中常常跳跃着“名句典故”,可谓“文化味”浓厚;每学期邀请全国知名作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与作家零距离,既学到了习作的好方法,又燃起了学生成为“小小作家”的欲望;组织师生共读佳作名著并书写阅读报告,开展班内校内 “阅读之星”“书香之班”的评比,学生浸润在名著美文之中,对其写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还每年举办读书节活动、100小时阅读大赛;经常写读书笔记,摘抄剪贴佳作,做美文赏析等。可以说,打造“书香校园”对有效实施本课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5.精彩活动促发展。
开放的课堂是生动的,活动的作文是精彩的。
在我们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期“训练儿童在知觉、观察中,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使他们逐步做到能广泛地、灵敏地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大脑中具有一个情、声、色、味、形俱全的立体的客观世界,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作文材料库房。”
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为此,我们根据各个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梯度、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如:每年五月的作文节各班开展不同的作文活动,比如2009年的作文节我们就以“快乐”为主题写作文节的活动,可以写作文节开幕式上的活动,可以写各班的作文游戏活动,可以写作文节中自己当服务工作人员的快乐等。由于每个班每个年级所开展的活动不同,所以写出来的“快乐”也各不相同。而2010年的作文节,我们的主题又变成了“写作,让生活更美好”,通过编写班歌、编写作文剧等形式,将写作与活动紧紧融合在一起。每学期至少一次的作家进校园活动;每年出版一册《小荷尖尖》师生美文集,每学期编印《小荷》报刊,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文字变成铅字后的成就感;打造学校的小荷尖尖作文博客圈,进行师生优秀博客评比;当场写话比赛、作文大赛;千人同写日记活动、小荷文学社活动、各年级的作文调查活动;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自创诗歌朗诵,中年级学生进行作文剧表演,高年级学生进行散文朗诵;优秀习作日记本评比、活动创意设计,写一写外出游玩的建议,给校长的一封信,各类小报设计评比等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自由、自主、快乐地写作,在玩与写的过程中发展了习作能力。
(三)、创新评价机制,在多元的品评方式中享受快乐 1.改革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作文成绩通常以等级来评定,许多老师批分严格,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学期都得不到一个“优秀”,这无疑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儿童作文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胜心、求成欲、威望需要是儿童作文洞中的重要成分。这是一种追求他人对自己尊敬并希望获得他人赞扬与肯定的成就动机。它实质上是一种取得成就和获得在集体或朋友中的威望的一种需要。”
为此,我们大胆改革习作评价方式,实施让学生快乐作文的“2+2策略”,即改变作文批改方法和形式的2大提倡,提倡新的评价方法——“等级+附加分”,提倡新的批语形式——“批语”变“心语”;拓宽讲评渠道的2大途径,课堂共享——“作文一品香”,网上交流——“小荷尖尖”作文博客圈。
“等级+附加分”:指出“等级”要舍得给“优秀”,附加分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分别用星或笑脸、大拇指等标志性的图案来表示,以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绩。我们指出,老师在具体操作时也可以打破“等级+附加分”的评价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如低年级的老师就用星数和漂亮的印章来评价,星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写得特别好的地方加盖学生喜爱的可爱印章,从而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同时,加入“自评”与“家长或朋友评价”栏目,打破老师是唯一评判者的传统格局。
“批语”变“心语”:改变传统习作中空洞俗套的评语,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句充满鼓励的心里话,具有指导性的真诚中肯的建议:“你写的这篇文章我读了很感动。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以情动人’。作文也好,做人也罢,‘情真’最重要。”“好!继续努力!不久的将来,你会是一个小作家!”“我很欣赏你文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果加上适当的提示语,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态,也许会更传神。”同时,也鼓励学生将习作与家人和伙伴进行分享,并邀请他们为作文写上评语。这既增加了学生习作的成就感,同时也强化了写作时的读者意识。
“作文一品香”:每周至少两次评讲学生习作。主要品评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每次讲评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次推出一到两位作文进步大的同学,称之为“作文黑马”,对他们进行热情洋溢的,甚至“夸张性”的赞扬。一学期,每位学生至少被表扬一次,以此让每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荷尖尖”博客圈:这是我校建立的两个展示学生习作的平台。一是每个班级内的“小荷尖尖”作文展示板,要求每位老师及时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与日记以原稿形式展示,高频率地更新。二是在网站上建立的学校“小荷尖尖”作文博客,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习作上传到相应年级的栏目中,老师、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一起参与点评,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让同学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作文的快乐。许多学生因此纷纷自建博客,不断发表新作。
我们就是通过以上方式,将评价贯穿在日常的写作教学和活动过程中,使写作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动态化,采取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信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抒写表达,在快乐中习作。
2.自创习作本。
根据大作文观理念,我们提出作文无大小作之分,因此,取消了原来的大作本与小作本,自创名为《脚印》的活页习作本。学生把一学期凡是动笔写的东西全部放入这一本“脚印”中,如:训练序列规定文章、自由日记、美文摘抄与赏析、测验或考试时作文等等。一学期下来人人拥有了一串属于自己的“脚印”。到学期结束时,我们又指导学生把它变成一本“书”,从封面制作到扉页介绍,到后面的目录,文章的分类排序、后记撰写、装订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孩子们在自己的书里,留下了一个个成长的脚印。每当打开这本独一无二的书时,每当品味着自己的一篇篇大作,欣赏着老师、同学与家长的赞扬与鼓励时,孩子们怎能不为自己的点滴成长感到快乐呢?
第二,课题研究给学校带来的全方位发展。
1. 校园作文特色日益凸现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加强了校园作文文化氛围的建设: 增建了作文长廊、小荷日记馆、班级作文尖尖展示板、小荷尖尖作文博客等,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汇编了“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校本教程《快乐作文 七彩童年》六学年共十二册,并发给全校语文老师一起学习与参考。
设计并编印了学生作文册子《脚印——我的习作文集》,实验班的每一个学生已将五个学期以来的日记、课题组研究习作、美文赏析等装订成册,并加工美化,人人拥有了五本属于自己的“书”。从2009年下学期开始,我们还在自愿原则上吸纳了部分非实验班老师共同使用这本习作本。
编印了作文专刊《小荷尖尖》
3、4。作文专刊《小荷尖尖》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获得小学组社团类“最佳社团二等奖”。
小荷文学社再获“苏州市十佳模范文学社团”称号。
校本作文教程《快乐作文 七彩童年》获中国教育学会校本教材一等奖。2.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速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邀请专家来校讲座,老师们经常上研讨课,经常撰写习作教学论文,高频率的研究活动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队伍快速发展。
教师作文专题研究论文、文章发表与获奖大幅增长,课题组成员虽然仅十多人,但研究本课题以来发表习作研究文章共44篇,获奖共45篇。
在课题开展以来的三年内的各级各类学科荣誉评选中,课题组的计利珍老师在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一轮教学实验中被评为先进个人,沈建琴老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授予“教科研先进个人”,沈建琴老师、金萍老师被评为“园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王平宏老师被评为“园区语文教学能手”“园区教科研能手”,沈慧菊老师被评为“园区教科研新秀”。
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老师不怕教作文了,并在作文教学中品尝到了快乐。印象最深的是,在园区对我校的语文专项调研中,总有几位老师准备习作课。自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上作文教学公开课省级4节,市级1节,区级6节,校级20节。高频率的开课既提高了我们老师的习作教学水平,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3.学生习作水平大幅提高
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较快,2008年至今参加区级以上各类作文竞赛获奖与发表文章3000多人次。在“姑苏晚报·世茂运河杯”第八、九、十届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的就有100多人,在园区学校中首屈一指。在《姑苏晚报》《苏州日报教育周刊》上也常见我校学生的习作。
在一次次快乐的作文活动中,在一次次获得成功和被肯定的愉悦中,学生们写作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4.学校知名度逐年提升
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好评,各大媒体多次报道。凤凰语文网、《七彩语文教师论坛》、《姑苏晚报》、《城市商报》以及苏州电视台都有关于作文研究活动的相关报道,大大提高了学校作文教学的知名度。
南京凤凰母语研究所在充分了解本课题实施情况后,诚挚邀请我作文课题组加盟他们的课题研究,并将本课题的第二子课题“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策略研究”纳入他们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的研究序列。2010年11月,我校作文课题组受南京凤凰母语研究院的邀请,赴金阊实验小学参加全省作文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名为《快乐作文,托起生命的灵动》的专题成果介绍,获得了本次大会成果推广一等奖。
还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荣华副教授有感于我校作文教学研究的浓浓热情,特意把我校作为她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现代化小学语文课程建构:小学调查作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基地,也就有了本课题的第六个子课题《小学调查作文的实践研究》。第三,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体验快乐,小学梯度作文训练序列”六学年十二册虽已完成,但部分教案带有编写者极强的教学个性,不利于一般语文老师学习操作。所以,接下来要进一步修缮校本作文教程的内容,把更多新的成功案例充实到教程里面,同时相配套的,易于操作的课件也需进一步充实,以方便大家使用。
2.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习作兴趣的确高涨了很多,但学生习作效率并没有完全成正比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速度和长度进步了,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还差强人意。
3.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浓了,习作量也跟着上去了,但作为批阅习作的老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了不少。如何使教学作文的老师同样快乐起来,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袁浩 宁益民著:《解开儿童作文的奥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陈大权:《加强习作规划,促进课程建设》,《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年第2期
【快乐的体验】推荐阅读:
关于劳动体验的作文:快乐的插秧节10-27
体验快乐叙事作文07-17
快乐实践体验成长11-30
体验习作生活享受作文快乐09-16
浅谈“快乐体验式教学法”07-07
运用游戏形式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快乐07-20
快乐体验400字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10-20
幸福的体验作文06-24
生活体验的作文09-24
体验式营销的分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