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精选14篇)
1.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问答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大多沿着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第二,由于有畏惧心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自主预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地完成,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尽力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用自身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质疑。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行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肯定、赞扬提问的勇气,积极评价提问的行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甚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2.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二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将自身的地位摆正,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为学生创设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情境,如,在学习《女娲补天》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女娲补天的视频,让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疑问。
二、引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提出疑问,并要提出高质量的疑问。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质疑,如,对这些文章的实质道理进行思考等,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度质疑。
三、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解疑,让学生在以后遇到疑问的时候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疑问,从而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消除学生依赖教师的现状,促进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例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时,当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小红军在非常饥饿的状况下仍然不吃陈赓同志给的干粮?这一故事是发生在哪一个战争中?小红军的‘倔强’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等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查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分组互动交流来解决。
四、有效设置悬疑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置悬疑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还要在悬疑处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高粱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高粱的“粱”写成“梁”引发学生质疑,然后深思这个字的具体含义。
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质疑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来创设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探究、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质疑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能力。
一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一切,高高在上,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更谈不上质疑能力了。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小学生更容易得到成功的满足,因为成功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信,有了自信,学生才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因此,教师要学会采取多种手段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学生和肯定学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经过一定的探究就能够解决问题,从而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二是要让学生减轻质疑的压力,轻松愉快地去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质疑的能力是需要逐渐锻炼和培养的,并不是学生一开始就具有的。而有的教师却急于求成,总希望学生提出一些高水平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漠不关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但不能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反而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科学地评价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积极为学生质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质疑
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质疑情境
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引导学生产生质疑的意识,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
(二)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质疑情境
质疑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问题,找到质疑的地方,教师就要创设课语文内容相联系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另外,小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有的问题学生难以发现,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三、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
(一)通过课题进行质疑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题目就好比文章的窗口,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利于学生进行质疑。教师可以通过题目来审视文章的主要内容,查看文章的思路,挖掘文章题目所包含的信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上学生进行预习,引导学生解释题目的含义,从而探究以下问题:是谁向谁借箭?借到了吗?为什么是“借”而不是“骗”?学生通过一步步地质疑去体会文章的情感,理清文章的思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学会从标题入手对课文进行质疑。
(二)通过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和感情基调外,还要让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质疑,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词句,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对于记叙文,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上来质疑;说明文可以从说明语言的精炼上来把握;议论文要从文章的中心语句上来体味。学生在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方法以后,再通过阅读来把握文章的主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针对文章中的重难点进行质疑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根据重难点内容很难提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多次阅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取主要信息,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文章的知识点,对精彩语句进行赏析,通过暗示、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质疑。
(四)结合文章的体裁特点进行质疑
不同体裁的文章,写作特点也不同。比如,对于说明文,学生要明确说明对象、说明特点、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质疑,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写作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别是什么?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提问更加有效,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提问。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前后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对标点符号大胆质疑,对自己觉得前后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把质疑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玲.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2).
[2]何亚丽.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2(5).
[3]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4).
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四
城关镇中心小学肖信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看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型、知识型的社会。谁拥有知识、拥有能力,谁就拥有21世纪;谁拒绝学习,拒绝成长,谁将被留在20世纪。要学习,要成长,就得依靠教育。由此,想到自己身为一名当今的教师,倍感肩上责任之重。“怎样培养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这个重大而响亮的问题摆在眼前,提醒自己要转变观念,从实践中切实执行。至此,遐思到小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浅薄观点即学思结合、由“疑”而新。
学思结合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使人越来越迷惑,事实正是这样,一个只是消极地读书学习,不积极思考,没有刨根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获的。学习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则其中更强调学和思的结合,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习应把学、思、疑、问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心智过程。
学习是吸收信息的输入,是提供思考的材料。思考是在学习中进行的,不能离开吸收知识去进行思考。因而在学思结合中,学习是前提和基础,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即“学”是思、疑、问的第一步。
学习必须思考。语文教学从小抓起,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思考,再深思。最后到达精思。而且要求学生在读中精思,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在读中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文章背诵。让学生诵读与思维同步,把诵读与思维发展智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思同步,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力、思考能力。这一点,小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也鲜明地提出来了,因此,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创造力、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思结合的关键是质疑、释疑。学则须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中应当有问题情景,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问题情景。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在小作文中写道:“老师,有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训我别乱问以后,我再也不敢问了,怕问了。”看到这点风震撼了,思绪万千——教师千万别扼杀学生的思考,要有疑而问,有了“疑”才能产生新问、新知。于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疑”的空间,“疑”的机会,特别是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像,注意自己角色的多变性,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甚至是他们的大姐姐,哥们儿。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不居高临下。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放松、扩大,才能大胆、自由地问,生出宝贵的“疑”来。学生的“疑”产生了,教师要特别注重用赏识的方法给予学生鼓励,不能不耐烦地严加训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开始发现矛盾,自学解决问题,从而获新知,对于学生的“疑”,教师还要注意引导由浅层次的疑到深层次的“疑”。开始多在字、词、具体问题上发生疑问,以后才能就文章句、段、主题上发生疑问,引导了学生质疑,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释疑,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也就是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从而获得新知识、新能力。语文学习,不仅须思须疑,而且要让学生有了疑要敢于发问,用外部语言把问题明确提出来。问是学、思、疑的结果。不学、不思、不疑,是提不出问题的,尤其不能提出发展智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还要让学生敢于辩论,特别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应当向他人提出,不仅要向老师、向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提出,而且也可以向学习跟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提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相问题,多向、双向信息交流,以求释疑,真正有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最终也是“学会做人”,我们二十一世纪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学、思、疑、问的心智过程,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会做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生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立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凝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削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长期以往,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门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车全质疑问难的勇气,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一旦学生报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満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大胆提问。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编出口诀后,教师问:“口诀‘二九十八’中的18是怎么来的?”、“‘三九二十七’中的27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四九三十六’中的36是怎么来的?’‘、“‘六九五十四’中的54是怎么来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从而增大提问的胆量。
二、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87×304’,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间:“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敬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又如教学“样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
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l”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3来,折好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3,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单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5.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五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有利于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上课往往总是往座位上一坐,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至于提问,他们不敢提,也不想提, 即使有个别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但所提问题的价值往往不大,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来谈谈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在相互合作讨论中,学生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其认识,使其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在平时的课上,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是有的,也很高涨,都是你争我抢的,嘴里还一直说“我来我来”, 但是,当要求他们根据学过的课文提出另外的问题时,(如:学完了乌鸦和水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室里顿时就变得安静了许多,这种情况让很多教师始料未及。 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有一部分学生是怕难为情,怕说错了会遭同学们的嘲笑,也有一部分学生确实不会,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笔者在班里鼓励学生提问,让那些怕羞的学生感受到说错了没关系,没有同学会嘲笑他们,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然后放手让学生互相提,让优等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让后进生随时可以向优等生提问题,优等生也能在答疑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质疑有了生存的环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慢慢养成了提问题的好习惯。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喜欢问为什么,而家长、教师有时却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就很有可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如笔者在教狼和小羊时,一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了异议:“狼这么凶猛,根本用不着找借口就可以把小羊吃掉,”笔者高度评价了这位学生的求异思维,表扬了他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并让学生想想课文为什么会这样写,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了出来, 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寓言故事内容与实际情况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自己动笔改写狼和小羊。
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有利于课堂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课堂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潜能才能得以激活,问题才能得到发现。
三、提供内容和机会,使学生可问
“问题是语文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学生可提问的内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解决问题。
如二年级上学期在教学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时,笔者出示了梅兰芳先生小时候的照片,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梅兰芳的眼睛, 学生的问题就来了:梅兰芳的眼睛怎么那么小啊? 他的眼睛还眯缝着,是不是近视眼啊? 有些学生还看出梅兰芳先生的眼睛有些浮肿,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看到这幅图后经过思考得来的,是他们思维的结晶, 这些问题为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质疑虽然简单,但学生觉得有物可看、有问可提,因此,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性是积极的.,这样的情境是学生可接受的,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提了那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在探索, 有的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就回答出来了,有的问题他们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生就可以共同探讨,或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答案,或予以指导,或暂时不作答留给学生思考,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培养敢于质疑,会学习、会思考的创造型人才。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6.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六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促进其积极思维。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鼓励学生提问题。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大。然而,这也正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的想象,进而产生疑问,例如《乌鸦喝水》这一课,讲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从而喝到了水。讲读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乌鸦口渴了,但它找到的瓶子口小、身高、水少怎么也喝不到水。在此基础上,我打破常规教法,带学生学习最后一节,学生惊喜地发现乌鸦居然喝到了水。至此,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在心里画了一个大问号:它是怎样办到的呢?学生急不可耐地阅读了课文的中间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时,有同学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里面的水就慢慢升高了呢?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瓶子的四周有玻璃挡着,水只能向上移动,水位就升高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悬念中解决了,学生们对这只聪明的乌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一旦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向更深一层次发展,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一种新的求知欲的形成。刚开始,由于孩子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提出些幼稚或错误的问题。作为教师,决不能轻易或粗暴地扼杀这娇嫩的幼苗。《熊猫妈妈听电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朋友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在讨论“笑个不停”在句中意思时,突然有学生举手问:“真奇怪,大家看林林表演滑滑梯,笑个不停。他们不要吃饭,不要睡觉啦?”这个看似小儿科的问题并没有被我制止。我意识到这正是孩子主动探求、积极学习的一种体现,处理不当就会扼杀孩子这种可贵的学习精神。于是,我建议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同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笑个不停”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经过讨论,马上有人举手说:“这是看表演呀,看表演时大家笑个不停,看完表演他们当然要回家的。”回答得多好!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愈来愈强烈。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松树的尾巴》时,我刻意地教学生如何提问。第二节我示范提了三个问题。(1)作者是通过什么事写松鼠尾巴的用处的?(2)松鼠妈妈为什么只对小松鼠说:“笤帚就在你身上啊”,说完就出去了呢?(3)为什么在写小松鼠找笤帚时用上“找遍全身”、“最后发现”这些词语?然后,让他们自学第3、4节,试着提问。聪明的学生有了提问的例子,便举一反三,也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1)为什么第二次松鼠妈妈要把小松鼠尾巴的用处直接告诉它?(2)松树妈妈对小松鼠说:“乖乖,盖上你的被子!”这次,为什么小松鼠“马上明白了”呢?(3)能否把“它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改成“它把毛茸茸的大尾巴披在身上”?有了这些指导,学是在课堂中的提问便逐步趋向深入,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渐增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这是由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的课堂气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是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得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应进行适度的调控,针对教材要求,把矛盾集中,使学生散落在教材不同“角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产生讨论,展开讨论。
(一)、课前预习,布置提问
以往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新课,不外乎要求学生自己认读生字,查查字典理解词意,读几遍课文。而上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写在预习簿上,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一律可得优。有的学生惰性作怪。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因此,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能提出三至五个问题,学生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进而提高质疑能力。
(二)、注重讲评,提高质量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只是写个成绩走过场,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无心这项工作,学生质疑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难以形成。我想既然自己打算在这方面作一些研究,就必须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因此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批阅,觉得哪一个问题提得不错,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并理解课文的,就在一旁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些问题记录在提问纸上布置在提问栏里,每过一段时间,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当选为“提问大王”。
新课之前,我总是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孩子们听,并且赞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小朋友读书真仔细,真会开动脑筋,被表扬的小朋友成就感大增,质疑热情高涨,不大会提问的小朋友通过讲评也慢慢学会了怎样问。
其实,在批阅和讲评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获益匪浅,怎样才算得上有价值的问题呢?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究竟在哪呢?只有通过批改,教师方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对问题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惑的同时,我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提高,我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钻研和理解,学生的问题给我许多新的思路及设想。
如在教学《拾贝壳》一课时,为了体会词语运用的正确性,我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孩子们区别“拾”与“捡”的词意。通过两个动作的演示,学生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更清晰了。忽然,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课题为什么用‘拾贝壳’,而不用‘捡贝壳’?这是我在备课中忽略的内容,但学生一问,到引起我的重视。我知道,词句的训练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在理解课文语句的过程中去进行。因此,我建议大家认真读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同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拾”与“捡”的真正含义。明白“拾贝壳”表明看见一个就捡一个,而“捡贝壳”则表示在许多贝壳中有所选择地捡。孩子们到海边一定是来拾贝壳的。若是如文中所说“口袋装满了,手帕盛满了”,他们才会有所选择地捡自己特别喜欢的带回家。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思索,帮助我们吃透教材,那就应该算是有价值的好问题。
在讲评学生疑问的同时,我还注意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属于对词语质疑,有的属于对课文内容质疑,还有的属于对题目、语句、标点等进行质疑。通过讲评,让学生逐步感悟怎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读思质疑、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首先,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初读课文阶段,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海上气象员》一课,我板书了课题,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气象员?”学生答:“预报天气情况的人就叫气象员。”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谁是海上气象员?为什么说它是海上气象员?这位海上气象员是怎样预报天气情况的?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性趣,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的积极性。
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读,在一遍又一遍“读”的过程,自发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聪明的华佗》第四节中,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学讨论提出许多问题,华佗为什么要两只手各拿一把嫩草?华佗为什么拿着青草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通过交流弄明白了,有的说:“华佗采鲜嫩的青草是因为鲜嫩的草是羊最爱吃的,羊吃了嫩草就不会再打架了,这样就把羊分开了,说明华佗很聪明。”有的说:“华佗两只手各拿一把青草是因为在他面前有两只羊,这样一只羊吃一只手上的草,另一只羊吃另一只手上的草就不会打架了,说明华佗很聪明。”有的说:“华佗拿着青草在羊面前晃动是因为能引起羊的注意,也就不会打架了。”随后,我进一步把质疑问难引向深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华佗在羊面前晃动青草仅仅是引起羊的注意吗?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越发觉得华佗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他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生通过质疑问难的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我留一些时间,问学生是否都学懂了,还有什么问题,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通过再质疑,解疑,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深刻,提高阅读效果。如《美丽的大公鸡》这篇童话,讲述了一只美丽而骄傲的大公鸡四处与别人比美,最后受到教育改正了缺点的故事。鉴于故事前后大公鸡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我断定二年级的学生会对这只公鸡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学完课文后,我别有用心地设疑“你喜欢这只大公鸡吗?”果然,他们产生了新的疑问:“这只大公鸡究竟可不可爱?”这时,我及时进行引导,先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帮助学生明白这只公鸡是很骄傲,但它能勇敢地改正缺点,成了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是值得大家喜爱的。
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
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但我发现学生既兴发问中有质量的问题更多,上课时,我允许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我的讲话,提出他们的疑问。能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有时学生会打断你津津有味的讲课而插入一些在你看来根本是莫名其妙,不值得提的问题。每当这时,我只能耐着性子提醒自己,学生是在开动脑筋,否则他们不会有异议,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为培养学生质疑的好品质,我的确牺牲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再努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课上的质疑,我一般由学生相互交流解疑,学生解释得不正确,我给予纠正;学生回答不全面,我加以补充;有时学生的提问很棘手,教师吃不准,甚至根本答不上来,那只能放下架子,对学生说对不起,请学生允许老师查找资料或思考后再回答他们的疑问。决不能为了维护面子向学生错误地作解释,课后,一定要把学生问题放在心上,尽力给学生满意的答复。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这正如古人曰:“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7.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1. 更新观念,民主平等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平时的交往中,也要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当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的质量高低,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要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
2. 合理安排,形式多样
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在教学中每节课要设置质疑问题的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头,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课的进行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另外,对于口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提问勇气的学生,教师可个别指导交谈鼓励他们,也可以让他们先在课后谈,使其最终能在课堂上提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任意给出2个或3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质量高,这样也有助于他们理清数量间的关系。
二、科学引导,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问难,教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并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烈的情绪从事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例如,在教授《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不需动手只用“看”的方法就能很快地判断出任意一个数能否被2或被3、5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好奇,迫切要求知道其中的秘密,我适时让学生质疑:老师“看”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样学生产生了急需了解的渴求,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又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视觉和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使他们在操作中获得表象,同时又推动着他们进行质疑。因此,操作活动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质疑的一种主要形式。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分别在桌上摆出三张大小一样的图片,然后让他们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来。这时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学生看着桌面上自己创设的情境,跃跃欲试,很自然地提出: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又一样呢?更聪明的学生甚至迫切想知道什么样的分数才会相等?这样,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之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从而进一步推进下一轮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乐于质疑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三、留出空白,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也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及学生自带的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五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觉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
8.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八
一、加大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原因
(一)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两大因素,也是进行教与学的关键人物。为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情况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整体的质量和效率。教育改革之后,《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是整个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掌控作用,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为学生独立学习和提高指明正确的方向。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十分有效,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不够自由和宽广,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一些较难字眼的理解还是无法做到十分准确,有时便难免出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行为,从而被动的接受知识,又回到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来,而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当今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要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以及自主意识,坚持学生文本的教学原则实施教学计划。为此,我在授课前都是让学生先自己预习,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是给有疑问的知识做好标记,然后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一个个地发问,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让学生逐渐形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同时,教师也要结合教学阀钢的要求,在学生实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从而减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盲目性,从而针对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确保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拥有足够的交流空间,促进师生关系的和睦相处。
(二)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作为一种语文学科,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便读边思考又是良好阅读的表现,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激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运转起来,做到边度边思考的境地才能够有所收获。同时,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好能够培养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心境和情感,从而促使学生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让那些无疑的孩子有疑起来。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呢?
(一)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推动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意识地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产生质疑。例如,我在讲述文章的时候,会让学生在指定的段落或是句子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修辞、字词作用或是含义上去思考和分析,积极地找到问题。同时,我还采取课前预习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预习,自己独立去学习和思考,通过阅读文章来感悟作者的情感,把自己难以弄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在课堂中与大家一起讨论和研究。通过教师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和质疑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
(二)与学生和睦相处,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确保学生敢于质疑和发问
课堂教学中的问,大部分都是学生问教师的形式。想要让学生大胆地提问,没有顾虑地提问,师生之间就必须形成融洽良好的关系,打破学生内心的戒备,让学生放松心境,教师就必须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积极主动地和他们进行交流,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学习、交流分为,让学生拥有无拘无束的学习感受,从而大胆地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下一次发问,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形成质疑为荣的观点。
(三)多为学生示范,促使学生善于发问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的、不自主地为学生示范质疑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例子。例如,我们在讲述课文的时候,分析中提出一些见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为学生示范一些质疑的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善于发问,会发问。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师一定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九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小学 杨云忠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通过精心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通过对精妙言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明确其人文、情感的浓郁。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时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这就要求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教师应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哪些内容,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收获应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二、重视朗读训练
这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要求他们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实践表明,许多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无不受益于儿时的多读多背。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的。
三、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独特理解,就表扬;有一定道理的,就鼓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把激励的语言带进课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越充分,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
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深入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背诵佳句,自悟挖掘潜词造句的妙处,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以便于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加以借鉴。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自由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品味作品意境。这应看作阅读课文的最佳境界。一篇课文是否真的看懂了,最终要体现在对作品意境的领会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课文意境,掌握创设文章意境的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才可算作完整。
五、理性探究中充满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学论文 )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文本教材阅读并非只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论理说教,应当有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才能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六、文本解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一般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或值得探究的问题。寻找切入点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最佳切入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 篇章结构的支撑点。同时,选点切入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点面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也就是说,要深刻领悟切入点与重点疑难的内在联系,使之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结合的某一高度,形成一堂课的主题。点面结合使文章研读更为深刻。
七、求同辨异中激活学生思维
―篇优秀的文章,常常蕴含着正与反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读出矛盾的“另―面”来,从正面探究到反面,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在阅读教学策略方法研究中,恰当地引导学生求同辨异,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巩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看法是多姿多彩的。
八、互动对话中增进阅读体验
有专家指出:健康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这里是指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是指学生默读、思考、想象等。“动”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会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候。”但是,“动”多了课堂类似活动课,虽然热热闹闹,但学生思维参与就少。“静”多了就死气沉沉,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好的阅读课要注重虚实,要动静搭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
九、教材延伸中拓宽认知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适度地拓展教材内容,既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0.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十
【摘 要】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十分充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透过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来引导学生写出更多有趣的文章。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挥想象。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教学 学生 想象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应当成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十分充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透过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来引导学生写出更多有趣的文章。这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教学的乐趣,这也会让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得到有效积累与锻炼。
一、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营造氛围
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想象力也会更为活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的方式有很多,对于作文教学的过程而言,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确立一个好的写作主题,写作内容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充裕的想象力的发挥空间。如果遇到的是有一定限制性的写作主题,为了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形成,教师在写作初期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探讨,透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慢慢可以从不一样的思维角度来进行写作过程的切入。在这样的基础上不仅会帮助学生写出更多充满想象力且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学生也更容易体会到写作过程的乐趣,这才是高质量的写作教学应当发挥的积极效用。
例如:在写题目为“我最喜欢的运动”这个作文时,对这种限制性的题目进行写作时,学生容易陷入传统写作模式,写出的文章也就很难富有任何新意。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首先组织一个话题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并且谈谈这项运动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哪些益处。通过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踊跃进行交流,谈自己喜爱的运动,学生在回答的同时回忆自己运动时的乐趣,在学生争相回答的氛围中大家的思维也受到极大的启发,很多好的创意都会在文章中涌现。想要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多好的发挥,并且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思维火花的闪现,给予学生必要的思维引导与启发很关键,这也是实现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对于有的写作主题,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来创设具体的情境,在情境的依托下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受到自身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局限的影响,对于很多主题可能没有形成过于深刻或者强烈的感受。如果想要让学生仍然能够写出触动人的文章,并且在文本中有想象力的良好发挥,教师可以透过情境的创设首先将学生引入写作主题中。如果是对于静物或者自然景观的描写,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具来给学生直观呈现这些景象,加强学生对于实物的感受。如果是对于人物或者事件的描写,教师则可以首先引发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写作主题中。情境的创设既能够促进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也会辅助学生写作过程的有效展开,让学生的文本写作质量更高。
例如:在学习对“雨”的描写时,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的天气吗?每次下雨是不是都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有什么不同?”这时,同学们已经纷纷回答,各抒己见,在同学答完之后,我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不同下雨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还会截取各种不同下雨时的音频让同学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通过这些情境设置,学生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雨,例如有个学生这样描写春雨:窗外细雨绵绵,如同珠帘横挂在天空。学生的文章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佳句。情境的营造非常适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来实践,这种教学辅助过程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于事物的描摹更加细致而深入。
三、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挥想象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实现大胆创新,这同样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勇于突破乃至颠覆一些传统思想,鼓励学生对于很多人或者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进行续写或者改写,这往往能够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十分充裕的思考空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就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描述与思考,并且要鼓励学生从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会极大地体现学生对于事物的捕捉与感受能力,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想象力的发挥通常需要思维的创新作为引导,这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充分鼓励的内容所在。
比如,经典的故事《龟兔赛跑》中讲述了由于兔子骄傲自大输掉比赛,对于这个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继续续写故事。有的学生会写到兔子吸取教训,改掉骄傲的毛病,赢得了比赛;有的学生写到乌龟赢得比赛骄傲自大,输掉了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续写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故事的组织与表述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这会让学生懂得从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可以带来的收获。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多展开这种形式的训练过程,这不仅会极大的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这也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升的有效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史小芬.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03)
【2】刘文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7)
【3】明丽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浅议【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
【4】李平.小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9)
11.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质疑能力 培养策略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深入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调动学生思考和答问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激发小学数学质疑兴趣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质疑变成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自觉活动,使学生逐渐对质疑产生兴趣,为学生积极投入这一活动打下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讲述科学家、数学家等因为敢于质疑,并为了解决疑难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最终获得巨大发现及发明创造的故事,让学生受到感染。例如,瓦特观察到蒸汽将壶盖掀起来,并因此产生疑问,于是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发明蒸汽机;牛顿对于苹果砸到头上产生疑问,并从中获得启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人类作出突出的贡献。教师通过讲述这些事例让学生懂得无数的发明创造起源于敢于质疑,大大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意愿。另外,教师还要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在上课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促使学生再次质疑。对于不能在课上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善于使用引导方法进行引疑,帮助学生找到质疑的正确方法。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用自己的宽容和友善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
2.营造小学数学质疑情境
质疑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前提条件,一旦学生对事情产生疑问,就会主动投入和进行探索,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在日常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往往被束缚在数学教材及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当中,影响学生的个性发挥和积极创造。对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大胆质疑问难,引导学生逐步改变机械性接受知识的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探索,促进学生质疑能力提升,并为学生创造力和自身潜能发挥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开始教学新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为学生创设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质疑情境,刺激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究质疑的动机。例如,讲解北师大版3的倍数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将数学游戏作为开场,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大家可以在纸上随便写出一个数字,我能立刻告诉你这个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这个数字不是3的倍数,我能够立刻说出余几。学生积极踊跃地写出数字,而教师也快速地给出答案,在反复试验和游戏后,学生的质疑兴趣被激发出来,急于知道教师的诀窍,于是积极主动地投入新课学习中。
3.提供小学数学质疑机会
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取得的教学成效才会更显著。因此,当学生投入数学学习中后,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沟通及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可以解决的,而有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就会主动向其他同学及教师提出疑问,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互相交流沟通和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找到大家问题的共性,也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那么留存下来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向教师质疑。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疑问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而学会质疑。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分数意义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每一个学习小组提供一组材料:1张正方形纸片、4根木棒、6个小方块、8粒棋子,让学生从中选择材料创造分数,并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之后在小组中交流沟通。在学生上台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如将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其中的一份是1/4,剩下的分数是多少?3根小棒是3/6,还可以说成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质疑空间和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得到提高。
质疑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进行积极思考,质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开端。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变被动答题为主动质疑,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充分激活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力。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质疑机会,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8):77-78.
12.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十二
首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教师仍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课堂的主角和主宰者,自己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至于教什么,教多少,都由自己来定,久而久之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老师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没有机会向老师提,这无疑妨碍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时甚至还抑制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树立起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这是培养好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条件。
其次,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减少对学生质疑和思维的限制,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不对学生的独特问题进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质疑的安全感。有一位老师上《红色的报春花》一课,快结束课的时候,他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一位学生提出“在我折了一束白色的报春花,把它插在红墨水瓶里……”一句中,为什么用“折”字而不用“摘”呀?当时的老师没有在意,就脱口而出,“折”字你都不懂呀?“折”字就是“摘”的意思。可是,当时就有学生质问:老师,不一样,“折”字更恰当,因为平常说的“摘”字只是用于摘花朵或树叶那一小部分,而“折”字是折断的意思,是连带花枝一同摘下来。学生说得多么在理呀!老师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后马上就给学生表示了歉意,并表扬了学生爱动脑筋,敢于对老师的发言质疑。试想,要不是老师翻然醒悟,这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学生的质疑应不惟书,不惟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说不定学生的看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呢!
再次,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实物、图画、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直观情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激发学生质疑动机的目的。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有位老师巧妙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引起学生质疑思考。在学生弄清“课文哪里告诉你赛马开始了”这个问题后,老师就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当学生投入地读完这一段后,老师说:“我是齐威王,你们是田忌。田忌,把马牵上来。”学生楞了一会儿后,开始有学生子嘴里念着“得咯儿、得咯儿……”表示把马牵上来了。老师问:“你们出的是什么马呀?”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下等马。”老师说:“好,我也出下等马。”学生一想:咦!不对呀!大家都出下等马,田忌怎么会赢呢?于是有学生对老师说:“你不能问的,问了,田忌也不会说的。”老师说:“我———齐威王,可是赛马高手,就是不问,我也可以通过观察看出来的。”学生说:“那我出中等马。”(学生是有思考的,因为老师前面说他出下等马。)曹老师说:“那我也出中等马。”这时学生才真正意识到要赢这场比赛必须齐威王先出马。但立即产生了问题:可为什么齐威王一定会先出马呢?孙膑又是怎么知道的,那么肯定齐威王一定会先出马呢?带着这些问题再来研究课文,学生就更积极主动、更深入了。教师巧妙地给学生搭了一座引桥,铺了一级台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后,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此外,质疑方法还有许多,如在文章的重复处设问、围绕矛盾处质疑、在内容的因果关系处设疑、于常规说法不同处存疑等等,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传授学生质疑方法。
再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质疑习惯。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问题,但他们往往懒于提出,羞于表达,有些学生怕问题太简单,一经提出让同学嘲笑,有些学生虽有奇特的想法,但怕老师责怪他们爱钻牛角尖,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设法建立起一种激励学生质疑的机制,如建立质疑小组,引进竞争机制,设立评价体系等等,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好问题。曾经有同学期末语文成绩只考了77分,根据学校三好生评定标准,每门功课不低于80分的要求,这学期的三好生泡汤了,但这位同学平时上课质疑积极,于是在评定成绩时加了3分,使其达到了这一标准。为此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班上就会慢慢地形成一股敢于质疑好风气,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也就会逐渐形成。
最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信息渠道在不断拓宽,教材、教师、课堂落后于学生,落后于时代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适应学生和时代的发展。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十三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 小学二年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技巧及办法
★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14.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讲《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与搬家”、“移山与挖隧道”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驳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项链》时,当玛蒂尔德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时候,她的命运如何?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驳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选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如教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当堂驳问:流星应用“颗”,为什么用“朵”呢?是作者写错了。我引导学生把“花朵”、“烟花”等现象与流星整合起来,学生思维中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流星形象,于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朵”字产生一种审美的体验,使学生通向创新之路。
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studa.net
古人云:“学贵有疑。”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名言激励,引导学生愿意质疑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智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
余的时间相机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愿意质疑。
二、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1、以教师自身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做勇于怀疑的典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讲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比如,《理想的阶梯》一文的论点是第三段首句“奋斗,是理想的阶梯”,那么,第一、二段是否多余?《怀疑与学问》中“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
能否调换?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出若干个有一定深度、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例如,教读《天上的街市》,教师可这样设疑:天上真有街市吗?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灯,它们之间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为什么天空是缥缈的?既然“缥缈”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又如,教读《故乡》时,教师可这样质疑:作者为什么说杨二嫂是“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仅仅是因为杨二嫂外貌的消瘦吗?文中多次出场的“圆规”,到底是属于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小说的主题究竟应该是什么?
2.以名人善疑为榜样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积极引导。比如,《怀疑与学问》中有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例子:“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又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中有牛顿、瓦特、释迦牟尼等善疑而成名的例子。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说说其他名人善疑的例子。如:明代地理学家霞客读《尚书禹贡》篇,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有一千多项发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兴趣十足,而且始终带着疑问读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契机,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敢于质疑。
三、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质疑,或者出现提问太大,只浮于字、词表面等情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要使学生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意的地方,探索微言大意,就变成穿凿附会”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让学生于无意处发现蕴藏的“真金”,达到四两拨千斤、一通百通的效果。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当然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
仁见智的歧议,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何况韩愈早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世界著名教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通过下列途径可鼓励学生起疑:
1.名言、名人事例激励。
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鼓励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来启迪、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中,我在学生搜集有关名人质疑的事例以及相关名言的基础上,组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交流课---
一位大胆的同学先说:“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我笑着赞许:“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了?”
又有位同学发言:“孔子曰:‘多闻阙疑,多闻阙始。’主张广闻质疑。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像是受到了鼓励,同学更踊跃地举手。“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这里方是长。’”
“还有还有,”有的.同学甚至抢着补充,“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交流中,同学们还知道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发问。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何谓关键词?学生茫然不知。教师可从回忆复习旧知识入手。以旧带新,联系已经学过的确定的朗读重音、圈画等知识,让学生明确词、句质疑的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主旨,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确定关键词句。
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
关键的句子指:
①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
②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
③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④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
第三步:就所确定的关键词句质疑,可从下列几个角度着手进行:
①所圈的词(根据课文具体写出这个词)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有何表达作用?
②加点的词能否用其他的词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画线的句子与文中哪一句相照应?
④画线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是可否调换?
以上这些是一般的问法,有时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把问题提得明白些。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关键词句可作这样的质疑;文中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与中心有什么关系?……
此法一试,果然有效。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多能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提出质疑。有的问:“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有的还提出了:“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来写?”有的问:“‘父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人物形象就能凸显。
对一些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学生总能提出质疑。《孔乙己》一课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思索,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在阅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句中似乎有些不和谐的音符,或是词句矛盾,或是说法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它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
《小橘灯》第10段这样写道:“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就此质疑;先说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怎么又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是否有矛盾?
此题问得好。看似矛盾、简单的句子,却有其深刻的含义,引导学生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弄明白:小橘灯其实是小姑娘的象征,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格力量,不也像小橘灯的光那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说小姑娘的人格力量还可以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
《一面》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有的学生就提了问题:句中“差不多”与后面“已完全”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乍一看是不大对劲,不过,作者并没有用错。这两个词语其实是针对两种情况而言的:“差不多”是说鲁迅先生健康毁坏的程度,“已完全”是说健康毁坏的原因全在于艰苦的工作。通过分析,我们把这些矛盾化解了,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匠心也就明了了。
2.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方法。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笔者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主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样?看到的是一篇小说,学生就会联想到小说的有关知识:a.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b.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c.对环境作具体描写。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如下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语段与其他语段的关系如何?段与段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当然,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把内容写上,使问题提得明确些。
以上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自己能有针对性地质疑了。
3.从比较中质疑。
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培养学生比较质疑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1)前后比较。
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比如阅读《故乡》时,发现课文中写少年时的闰土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而且心里很高兴。跟“我”讲话无拘无束,滔滔不绝。中年时的闰土外貌已与少年时大不相同: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见到“我”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与往日的滔滔不绝完全不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少年与中年的闰土简直判若两人。文中也写了杨二嫂前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不同。经过对闰土、杨二嫂前后的比较分析,就可提出以下问题:
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2)参照比较。
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多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从中发掘疑点质疑。比如学习《晋祠》时,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同时参看词典中“晋祠”条目和有关晋祠的材料,从比较中寻找疑点,提出问题。如晋祠与太原的距离,课文上说是40里,条目中说是50里,哪一个对?对于那棵老树,课文中说是“唐槐”,条目中说是“隋槐”,说法不同,为什么?塑像的数目课文上说42尊,条目上说43尊,哪个对?课文与其他材料在表述方法上有何不同?等等。
(3)异同比较。
即把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由此质疑。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己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孔乙己》控拆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己》是以乐境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通过分析比较,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及魅力。
(4)从文章题目中质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社戏》一文学生就可问: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不多,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反映乡下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智慧,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
(5)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教学《〈母亲的话〉序》,仔细阅读课文后,学生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简介自己的作序缘由、作品内容及写作经过。但是由于阅读面不广、阅历不深,对文中的一些内容往往不理解,他们就会提问:文中写到“四人帮”、“十年**”、“牛棚”、“干校”,交代了怎样的背景?深意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质疑无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2-02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06-20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10-28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07-08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09-24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09-04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06-29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08-25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