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2024-08-19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总结(精选8篇)

1.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讷河市第八小学

2016年3月

根据讷教发„2016‟8号《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安排,我校开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工作,是我校为争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新优势,更高层次建设好学校、管理好学校、教育好学生、发展好教师,推进我校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是为进一步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让学校回归教学本质,为学校注入新动力。为稳步有序地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针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育发展中基本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有效整合行政、学校与社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完善基本制度,健全长效机制等方式,构建思想理念先进、法规依据充分、具体运行正常、实践成效显著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使我校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品牌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声誉与日俱增的讷河名校。

二、主要目标与总体部署

(一)主要目标

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政校关系和学校自主发展机制,加快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力争用2—3年时间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各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全面推进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借鉴,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具体目标 1.教育思想现代化

教育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前瞻性,摒弃“功利教育”的不良影响,形成先进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体系。

2.师资队伍现代化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充足,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100%。教师骨干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3.办学条件现代化

教学设施向现代化迈进,按《黑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齐装备,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投入,达到高规格、现代化。

4、学校管理现代化 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理念超前,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协调的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素质高、事业心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育教学两支队伍。

5.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校科研,严格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兴教”的方针,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6.教育水平现代化

形成讷河八小独有的科学高效的办学特色,使讷河八小品牌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行动策略

1.观念引领——建立起先进的制度观念基础。形成现代民主与法制理念,形成现代教育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等,使现代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奠定先进观念基础。当前,最重要、最紧迫、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专著、名校实践经验,切实用新的思想观念武装头脑、指引行动。

2.重点突破——部分重大制度取得实质性突破。完善《第八小学学校章程》,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支持的新型学校运行机制;推进校本发展性评估,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校长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现代课程制度等关键性制度,全面激发学校活力。

3.点面结合——紧贴中心全面铺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非一日之功,必须围绕中心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全面铺开”的思路进行,制度经过精心设计一旦确立,就应当有它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运行过程中可能仍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要进行适当的微调。试点成熟的制度经验需要转化为更大面的共享成果,使点上的经验在面上推开,面上的问题在点上得到解决,形成点上突破,面上覆盖,质上提高的良性循环。

(四)总体部署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指导、评估推动”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如下:

1.启动阶段(2016年3——12月)。依照市局《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成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广大师生员工、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进一步论证、补充完善,形成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试点目标、内容、步骤与保障措施,做好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动员部署工作。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7年9月)。全面梳理和剖析学校现行制度体系的成效和弊端,确定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框架体系,并融入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对学校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课题研究,并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交流研讨会和专家的评估,开阔思路,改进方法,确保阶段性工作推进成效。

3.总结阶段(2017年10月~12月)。全面完成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试点成果,形成试点工作报告。形成理念先进,工作创新,特色明显,社会满意的试点成果,走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前列,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主要制度内容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涉及初中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德育研究、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以及通过行动研究形成有效的制度,初步实现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目标。

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主题与核心,制度建设必须考虑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落实课程方案,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全面和谐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有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1.学校发展规划(主题:把群体智慧融入共同的创造发展中。关键词:共同愿景、具体规划、选定目标、进行调研、选择伙伴;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检查效果,分析原因,评估总结)。

2.学校安全与应急预预案制度(主题:将一切发展置于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关键词:安全内容、保障措施、组织建设、应急处置)。

3.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规程(主题:将高质量落实到每一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关键词:总体原则、教学行政管理、课程计划、教材开发、日常教学、考核评定)。

4.教学质量评估实施办法(主题:教育质量保障行动 关键词:常态下的教学质量、学科质量标准、达标策略与办法、过程监控、诊断矫正激励方式)。.5.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度(主题:全方位将育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键词:育人规格、育人途径、育人方式、育人方法、育人成效、育人经验、典型案例)

6.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主题:让不同类别的学生均得到健康成长。关键词:类别特征、强化长项、弥补缺陷、问题解决、形成规律,特殊学生的关爱与教育)

7.以特色育人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制度(主题:校本课程是特色育人的心脏。关键词:课程目标、开发原则、主要内容、课程形态、实施方式、效果评估)

8.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制度(主题: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教育理念。关键词: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文化、团队文化、课程文化等)。

9.教师阶段性教育教学质量诊断与评价制度(主题:给教师工作作出发展性评价。关键词:诊断方法、评价体系、示范典型)。

10.教师校本研修创新行动制度(主题:在学校中实现教师的共同成长。关键词:校本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方式、个人规划、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学校支持)。

11.智慧型班主任的发现、培养制度(主题:让教育行为充满爱意与智慧。关键词:教育事件、分析诊断、理念支撑、实践策略、活动跟进、经验生成)。

12.校长办学理念生成、实践与提升制度(主题:创造个性化优质教育品牌。关键:办学理念、生成过程、实践广度深度、品牌设计、品牌创造、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品牌创新)。

13.学生评教、议教制度(主题:让来自学生的反馈成为改进教学的一面镜子。关键词:评教指标、评教方式、评教时机、信息采集、反馈改进)。

14.完善教学常规制度(主题:用成熟的常规保证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运行)。

15.学校教代会实施程序与办法(主题:运用教代会制度将学校决策贯彻下去。关键词:成立组织、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群众认可)。

16.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主题:让每位家长由看客变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关键词:产生办法、职能定位、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效果反馈)。

17.建立适合现代学校建设的人事制度(主题:建立以激励为核心的双向选择、聘拒自由、按需择优的人员聘用制度。关键词:按需设岗、自主用人、竞争优先的聘用机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18.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评价制度(主题:引导不同类型的教师快速成长。关键词:成长状态特质、成长规划、基本路径、标志性台阶、诊断评价)。

19.名师跟踪培养制度(主题:用更多一流人物与经验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关键词:特征界定、选拔甄别、培养路径、配套政策、宣传提升)。

20.创新型、学习型、实践型、服务型组织建设制度(主题:把学校教职员工打造成一流的教育团队。关键词:靠一流的创新成果获取指导工作的本领、靠不断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靠深入的实践将思想、理念与政策落实到底、靠精诚的服务团结全校师生干事创业)。

四、组织架构

(一)成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李玉梅

副组长:王春凤

费婷丽

成员:杨淑伟 张艳华 张强 孙茁尘

成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办公室,地点设在学校办公室。

(二)聘请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与建设工作法律总顾问与法律指导专家

法律总顾问:

法律指导专家:

(三)成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王春凤

成 员:各室负责人

主要工作:①提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与建设总体方案;②开展各类重大教育教学制度研究;为领导小组提供建议;③全程协调推进实验过程,开展具体的实验指导工作。

(四)成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工作协调小组

组长:费婷丽

成员:杨淑伟

(五)成立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专家指导小组

专家:李玉梅

工作:对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实验与建设进行专业指导。专家小组工作由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办公室牵头。

五、主要任务及工作安排

1.研究制定实验方案。根据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本校实际,围绕实验内容研究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内容、思路与保障条件。实验方案于3月25日前完成。

2.召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讨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与任务,部署相关工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此项工作3月份由校长办公室、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办公室共同负责,其他各相关处室积极配合。

3.研究制定几项重大教育制度。学校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全面加强专职督导队伍建设;学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评估。规范学校章程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通过程序及实施机制等,全面提高学校规范管理水平;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支持的原则要求,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发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学校治理结构;研究制定《海陵中学校本评估办法》。此项工作教导处、政教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办公室共同牵头,其它相关科室共同参与。4.开展各类专题研究。根据实验工作需要,前期开展以下主要专题研究:学校制度现状研究;外校的做法对我校的启示研究;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变革与完善研究;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课程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教师培训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校级领导结合各自分管工作确定研究专题,开展专题研究,撰写专题报告。

5.组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培训工作。将培训工作贯穿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过程,与校长及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引导校长和教师学习、借鉴国内名牌初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以高水平的培训工作推进我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此项工作由办公室牵头,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

6.全面开展实施工作。2016年1月起,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实验与建设工作。学校要根据实施工作需要,努力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工作提供经费、人力与时间等方面的保障,特别要保障各类研究经费与培训经费。

六、注意事项

1.在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校领导要确立“以人为本”和“以校为本”的管理理念,正确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实施“人本管理”和“校本管理”,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团结奋斗。

2.尊重教育规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敢于创新,往深处扎根,往高处发展,对成效显著、社会认可的事情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更精、更细,更符合师生利益,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要开放胸襟,虚心学习国内外新理论、新经验,取人之长,补已所短,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要沉心静气,良好形象不是一天树立起来的,良好的学校品牌和群众满意的教育均非一日之功。

4.现代学校制度与机制建设,涉及面宽广,每一个方面都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发展的观念性、体制性障碍,用心思考、积思广益,然后付诸行动,但学校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时全面到位,要本着急用先建、缓用改建、不用后建的节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2.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篇二

在现代学校制度的十六字方针中, “自主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灵魂。现代学校制度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政校关系为基础, 以有效调节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关系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老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 (2011)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是推进学校的现代化进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素质化成长。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非常突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并以此作为构建整个学校制度的法则。

自主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标。学校通过“自主管理”将学校现有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 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学校管理层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成为学校发展的辅助力量。“自主管理”的学校制度管理策略, 尊重了师生的个体特点, 通过方向指引、制度约束、行为塑造和监督评估, 使师生潜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也使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应该是一种自主管理。

一、自主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核心内涵

自主, 即自己作主, 不受他人支配, 是指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为。管理, 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以人为中心, 对组织所拥有的自愿进行组织、领导、控制, 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自主管理不是“自由管理”, 它是在组织目标下的自我控制, 是一种价值管理。行为的服从是表面的, 观念转变才能真正产生“效忠行为”。自主管理遵循“外在规定——内在接受——自觉行动——主动管理”的原则, 通过建立组织目标、构建文化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活动体验等实现价值引领。自主管理不是“他主管理”, 它尊重个体的主体性, 是一种人本管理。等级化带来消极应付, 平等和民主带来积极参与。自主管理强调行政授权, 将权力影响弱化, 转而靠理解与尊重树立权威关系, 靠激活人们对真理的崇尚和对美好的向往增强凝聚力。自主管理不是线性管理, 它关注组织的多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 是一种多维管理。线性管理缺乏灵活性, 不利于个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自主管理兼顾组织的各个层面, 建立灵活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满足个体心理需要, 提高个体参与学校建设的主动性, 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促进个体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自主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特定目标导引、文化引领、完善体制保障下的自治, 是一种通过自我参与、规章制度约束、评价激励等方式实现的自我控制, 是“要我做”的被动接受到“我应做”的自觉行动转变过程, 是内化组织价值目标心底呼唤“我愿做”的过程。

二、自主管理是华西中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

华西中学, 自1908年建校以来, 深受中西文化的渲染熏陶。学校前身为“华西协和中学校”, 由美英加三国教会联合创办。百年以来, 华西中学深受西方先进办学理念熏陶, 强调“民主、开放、自主”。学校自建成起, 就非常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更是孕育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培养优秀学生, 造就优秀教师”是华西中学百年来坚守的信仰;呵护生命成长, 构建人文校园是华西中学百年树人的根本。

近年来, 华西中学, 励精图治, 以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为学校的生命线, 逐渐形成学校“民主、多元、自主、创新”为特征的办学指导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归宿”的教学理念, 在传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和吸纳先进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形成了“诚、笃、严、毅”的校风, “爱、严、实、合、新”的教风和“志、勤、真、思、博”的学风。在该价值观的引领下, 华西中学依据教育规律, 构建起尊重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多维自主管理模式。

一种成功的学校管理模式应包括积极的愿景、决策权威、权力下放、良好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激励评价机制、员工主动参与等 (de Guzman.2006) 。学校管理分为学校组织、群体和个体三个层面, 学校组织层面包括组织文化、组织效能、师生的参与, 群体层面包括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 个体层面包括工作承诺、工作挑战感、工作意义感和工作责任感 (Cheung, Cheng.1996) 。结合华西中学的具体实际, 从学校、群体 (教师和学生) 、个体三个层面, 遵循价值引领、权威决策、权力共享、激励参与的原则, 构建了包含自治、自控、自觉和自愿四个基本要素的自主管理体系。

自治, 即行政上相对独立, 有权处理自己的事物, 具体包括学校的组织文化构建、管理体制和师生的参与;自控, 学校、师生根据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 规范行为, 并根据执行情况对先前制定的规划加以修正, 具体包括差异管理、责任自定、修身养性和激励评价;自觉, 即“我应该做”, 自觉行为建立在对规则内化的基础上, 即师生通过活动将规则要求内化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逐渐形成一种品质;自愿, 即通过自主管理中体会到的积极情绪感受, 而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教育目的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教师愿意主动发展专业和学生愿意主动成长自我。

三、华西中学“四环节”自主管理的建设实践

(一) 主动管理, 自治促“真”民主

研究表明有效的学校管理包括三种基本条件:质量 (quality) 、决策 (decisionmaking) 、授权 (empowerment) (Thanomwan&Buncha.2014) , 能够满足这三种基本条件的管理为价值管理而不是传统的规则管理 (IBak?r.2013) 。

1.价值引领, 建设高质量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职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是学校生活的灵魂。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关系密切, 因此建设高质量的学校文化是实现学校自主管理的首要途径, 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华西中学自建校以来, 秉承“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管理理念, 注重“过程”和“细节”, 形成了“注重学科特色教育、传承体育运动传统, 立足师生终身发展, 培育科学人文精神”的办学特色和“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学生的做人教育为基础,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想。百年华西, 始终秉持“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的教育信念, 在传承传统文化, 发展国际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形成了“多元驱动, 和谐共生”的学校文化体系。

和谐教育主张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 对各具个性与特长的优秀学生实施“英才教育”;同时, 在多元育人模式下, 积极开展分层推进教学。我们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谐发展、学以致用、自信地、快乐地、健康地学习、成长和生活;期望每一个老师都能有更大的教学自主空间、乐于学习、充满关爱;期望学校、家庭和社会连结成为相互支持的终身学习体系。这就是华西学人的共同愿景。这个共同愿景在现实条件下定位为“课改优先、教育优质、机制灵活、人文和谐的西部名校, 成为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

除了理念上的价值引导, 我们还注重校园环境文化的价值引领。

走近高一 (5) 班的教室, 教室门上张贴着“温馨家园, 进步摇篮”的班徽, 正对门墙上的名言警句, 班务公开栏中贴着“进门就静, 坐下就学”, 班规、班训、班委管理职责一览表整齐的排在旁边, 三角书橱是班级同学利用废弃物制作的, 别具匠心的设计别具匠心, 书橱旁边贴着“静思”二字, 讲究的“图书角”三个字旁边, 则是激励同学们奋起读书的名言警句。

优美宜人的校园, 宽敞明亮的教室, 整洁舒适的宿舍, 干净卫生的食堂, 这一切无不会让人产生舒适愉悦的感觉。人类学研究也表明, 人类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 都存在着有序和无序的感受, 这种感受使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 (Koole&Vanden Berg, 2005;Baumeister, 2005) , 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选择。而学校是人与富于文化趣味的环境积极互动的场所, 校园需通过物质文化的布置设计完成对生命的浸润。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学校建筑保存了百年办学的历史记忆, 蕴含了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 体现了百年教育的精神品质。学校设有马识途题匾的校史陈列馆, 以图片和实物, 揭示学校百年办学的历史。在运动区两个标准足球场的断裂处, 呈现马明宇等以往校友参加足球比赛的图片, 体现学校的体育精神。此外, 学校制定了《成都市华西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案》, 为建设一流现代化、国际化校园不断努力。近年来, 学校相继建立了先进的网络系统、图书系统、演播系统、广播系统, 创设了颇具特色的陶艺室、机器人实验室、艺术专用教室等社团活动天地。

2.校长负责, 坚持真民主的管理决策

学校管理的重点在发展校内的人力资源, 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 是学校的核心人物, 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 引导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 校长必须设法开阔学校的视野, 勇于接受挑战, 敢于面对改革, 并能预见改革需要实现什么, 会引起什么。然而, 学校目标是不断发展的、多元化的。因此, 学校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校长的领导下, 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 我校形成了完善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如下职权决策指挥权、机构设置权、干部聘任权、人事管理权、经费使用权、招生权等校长要履行下列义务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行校务公开, 引进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设施, 保证校园安全, 接受上级监督审计等义务。

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行使职权, 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设立教职工、学生申诉制度, 保证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设立群众性调节组织学校教职工采用聘任聘用制, 依据竞争择优原则、平等原则、积极稳妥原则、民主公开原则决定教职工的录用与否。学校实行节构工资制, 在编在岗教职工校内工资由国拨工资、课时津贴、岗位津贴、奖励工资组成。学校设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和办公室。分管学校的教学、德育、总务、行政协调和内务管理等具体工作, 与校长共同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 促进学校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华西中学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临时讨论小组、教师专业委员会等负责学校各项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重大事务, 并实行表决通过议案的方式, 使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教职工代表大会, 其中一线教职工占总代表人数70%。遇到紧急情况, 会随机抽取一定人数的教师组成临时讨论小组, 商讨和决策。华西中学有一批成熟的教师, 他们在教学上形成一定的风格与特色, 完全具备引领和指导年轻教师和未成熟教师, 为了发挥他们的优势成立校教师专业委员会。

3.师生参与, 实现高授权的主动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本源。现代教育不是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驯化, 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教学相长、道德共进的过程。学生管理的实质是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引导, 使学生管理与自己发展相关的事务, 将外在的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成长目标。学生自治包括制定广泛性、系统性、时效性、民主性、制约性、可执行性的班规;完善班干部的选拨与使用制度, 包括候选人的确定、选举方式、任用和使用方式;健全班级日志;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建立化解学生间、师生间冲突的机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健全评价监督体系 (吴亚萍.2011)

华西中学在班级管理方面学生通过民主选举选举班委会、值日班长制、建立班级公约、班规、班训、班级格言、代理班主任制度、小老师制度, 成立班级文化建设小组, 举办多种多样的主体活动, 比如“美丽山川”、“可爱家乡”、“饮食文化”、“四季书香”、“艺体佳苑”等, 此外设立国旗班和主持人制度、值周班制度和学生干部执勤自主管理常规, 充分发挥学生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实现学生的自治。

我校在管理机构及管理要求上作出了改革:淡化学部、突出年级、强化班级, 减少行政管理的中间环节, 扩大了年级和班级的自主权, 年级和班级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及时制订和设计有效的管理方法。华西中学各班级采用民主选举和自我管理方式, 在开展各种各样的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活动中, 把管理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 “心灵”的管理, 自控培养意志

自控, 即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活动。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与个体的个性品质和文化修养密切关联。在管理中, 自控是指学校、师生根据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 规范行为。行为是受思想和意志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常以言语、行动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包括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意志支配行为, 行为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意志在反复的行为中得以强化和发展。规章制度, 作为一种理性管理措施, 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规范的作用 (是一种外控) , 但是, 外在的约束只有通过内在的认同才能真正达到对行为的自控。真正实现对人的管理, 必须是对“心”的管理, 对“情”的把控。

1.尊重差异, 社团文化熏染独立

Gillbert将人的智能分为七种: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个体的智能水平存在差异, 同一个体不同智能水平也存在差异。尊重个体差异, 是教育的起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换句话说, 教育要尊重个体的差异, 以个体的差异为基点, “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通过教育手段, 充分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性, 使每个个体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基于此, 华西中学在广泛调研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实际开设合唱团、舞蹈队、管乐队、陶艺社、书法社、美术社、话剧社、足球社团、电脑社团等社团。社团由学校德育部门统一管理, 指导教师牵头组建并进行监督指导, 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参加, 民主公开竞选, 组建管理团队, 社团协商决定举办活动。此外, 学校制定《华西中学社团管理制度》, 其中包括社团的管理体制构建、社团运行模式、社团评价奖励机制等, 保障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

社团提供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 使得个体的天性得到解放和发展, 有助于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效能感。社团活动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组织, 同学们因兴趣而聚, 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助于潜能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发挥。总之, 社团文化因为“差异”而生, 促使“差异”发展, 培养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强调责任, 契约精神促进自制

意志自由是人的“类特性”, 是人的自主理性。规则若无视学生自由决定和自由创造的权利, 则违背了“理性为自己立法”的准则。然而, 自由意味着责任 (马志尼, 1995) 。黑格尔说“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 是本于他的自由作出的, 并且是他的责任” (黑格尔, 1979) 。因此, 活动是自由与责任的落脚点。活动是自由的活动, 然而从加入活动起需承担活动规则带来的约束和活动角色带来的责任。“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原则, 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精神。它秉持宽容理念、和谐理念, 强调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提倡平等和自由的观念, 坚持民主思想和法治思想。

华西中学以“契约精神”为引导, 在住宿生公寓, 施行公寓楼层通道、楼梯实行值周制度, 公寓大门口, 设风纪督察值日。班级管理中倡导“班级的事大家管, 自己的事自己管”, “人人当干部, 事事有人管”和班级承诺制, 践行“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体验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关系。

“契约精神”为引导的活动, 没有强制措施, 让同学们在为他人服务和被服务中体会权利、义务、责任的意义和关系, 从而更好的调整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提高自制性。

3.美育怡情, 精神养料助长坚韧

幸福的根本在于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美育是一种深入人类心灵的教育, 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为目的。美育是对精神熏陶、人格锤炼的过程。美育可以发生在生活中, 也可以发生在课堂上, 发生在人们的活动中。学校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其根本途径是课堂审美赏析和艺术活动教育。

华西中学以“以培养健康人格塑造和谐心灵”为目标, 注重发挥教师特长, 展开以“求真尚美, 臻于至善”的艺术活动为核心, 以课堂美育为辅助的美育体系。“求真尚美, 臻于至善”艺术活动教育活动由德育副校长统筹管理, 学校教务处负责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德育处负责的艺术教育的课内外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 年级组负责艺术教育的协调落实工作, 艺术组负责艺术教学和课内外艺术活动的组织实施。在此行政管理架构下, 在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校园文化建设、艺术特长生培养、学生社团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条例或制度。课堂美育,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班级实际情况开展。例如, 张文嘉老师曾是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 任教以来, 她一直践行大语文观、大美育观, 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教室里的书架上总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还有每期必看的《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她给孩子们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看梵高的《向日葵》, 听朴树的《白桦林》, 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 还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此外, 她每两天让一个孩子写一个小故事, 全班轮流, 故事接龙, 一学期下来, 一本全班共同完成的魔幻悬疑情感故事书正式出炉, 紧接着, 又是诗集, 又是杂文集……学科教学对美育的渗透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 使他们积极控制不良自我, 展示积极自我。

当人们通过长期对美的欣赏实践之后, 心灵将会不断地得到净化, 将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遇到困难时才会百折不饶, 坚定不移直到实现最终目的, 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

4.以情化人, 积极情感滋养果断

我校张文嘉老师在她的教学叙事中写道:

时至今日, 我回想当初的自己, 我其实是在按着自己从小渴望的老师标准来塑造自己, 我把自己喜爱的文字、崇尚的人生传递给了孩子们, 从某种意义来讲, 他们是我个人舞台的观众, 有了他们, 我才有了一个尽情展示我喜怒哀乐的舞台, 我应该感谢他们的观赏。而我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恣意演出, 这难道不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吗?

教学工作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带来的满足感使张老师开始感恩这份工作。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 它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调控作用, 并指引和维持行为的方向。积极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具有促进作用, 消极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阻碍作用。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需求, 是实现学校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华西中学在大量调研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 建立了学校干部民主评议制度、教研组长学期考核制度、先进教研组评估细则、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例、教职工年度考核、各级优秀的考评制度等, 还允许各部门的负责人、教研室的负责人、及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进行授课, 并设立形成性的评价体制, 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绩效的标准。学生管理中, 华西中学推行“自我教育”。学生化身班级主人, 教师成为班级管理和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自定班规、强化纪律, 自主设岗、主动服务, 民主选举值周班长并由其组阁值周班委。

管理者在实际管理中以人为核心, 以情绪为动力,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获得良性情感体验, 进而能够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 最快速度的提出解决方案, 并坚定的执行自己的决定, 形成果断的意志品质。

(三) 主体发展, 自觉内化制度

自觉, 即“我应该做”。对学生来讲, 即内化学生行为规范、唤醒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教育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由此追求自我发展。对教师来讲, 即内化教师行为规范、唤醒自我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塑造高尚人格, 由此增强内驱力, 热爱、追求教育事业。所有自觉的行为都依赖于对制度的内化, 这个内化的过程需要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才能完成, 因为活动是自觉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1.学生德育主体化, 以活动内化制度

基础教育的价值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应体现在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差异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方可实现”、“只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主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依靠主观能动性, 按照社会目标,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所进行的转化、调整, 是以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本领。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参与、合作、发展”三个层面, 其中参与是前提, 合作是核心, 发展是目的。

华西中学遵循由“学生养成教育”到“主体内化自律”的教育规律, 提出德育主体化, 以学生的自主教育开展德育活动, 通过德育活动内化学校自主管理的相关制度。在管理中, 我们重视学生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 尊重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在晨会、班会、夕会中, 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各种社会实践和活动中,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 以社团为依托, 以优秀学生为榜样, 把德育阵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反省, 不断地拓展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进而使自己在人格构建、道德沉淀、情操培养等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

我校在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如:安全礼仪课程、军校管理课程、诚信教育课程等。编印了《阿甘正传和羊皮卷》、《爱的教育》、《学生礼仪》等德育校本读物, 将德育管理制度课程化。

在自主创新的模式下我们还开展了一整套具有华西特色的活动系列。如:每学年开学的学生军训;学生会、团委的换届竞选;田径运动会;五四表彰;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夕会达标;业余党校团校;科技艺术节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志愿者社会活动;读书读报活动;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十佳”及示范班级达标评比表彰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此外, 每年举办住校生“中秋晚会”、“感恩晚会”, 爱心教育、情感教育。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策划、组织、实施的自主德育活动, 学生不仅内化了学校的管理制度, 也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创新了学校的管理制度。

2.教师发展专业化, 以成长内化制度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为了培养一支有高雅的文化品位、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育艺术的教师队伍, 华西中学通过“青蓝工程”、培训交流、自我反思、教育科研等途径加强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自主管理过程,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自主内化学校的自主管理制度。

在教师发展的制度建设上, 我们有《新教师成长制度》、《教师反思学习制度》、《教师培训交流制度》、《科研创新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设和实施都依赖于教师团队文化的建设和教师的自主管理。

(1) 青蓝工程, 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使每一位新教师都成为“师德高尚、境界高远、能力高强、学识高深、言行高雅”的“五高”教师, 学校推行“青蓝结对工程。”青蓝工程旨在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 调动老教师思考教师成长的过程、发现问题, 积极指导。在老教师的指导下, 新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和反思快速成长。

由于校长是我教学上的师父, 开始我的压力很大。前3月我都先听其他老师讲, 自己再模仿上, 但总是很难达到先前上课老师的效果。这时候师父给我指出, “在学习别人的同时, 不能完全照搬, 同一个教案, 不同老师上, 最后的效果都不一样, 要思考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师父的鼓励下, 我开始思考自己教学方式的改变, 首先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分层:优等生、中等生、中下生, 每个层次的同学再次分成小组, 采取组长负责制, 每个层次布置不一样的任务, 不一样的作业。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各学习环节 (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考试) 都做不同的学习指导, 辅以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作用, 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 注意数学教学的铺垫, 注意根据不同内容适时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 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 培训交流, 拓阔教师视野

华西中学有明确的教职员工的《政治学习制度》和《业务培训制度》。这些制度的落实也依赖于积极的活动建设和自主管理。例如, 学校每学期推出一批师德标兵、举行一次师德演讲报告会, 每月组织一次班主任与生活教师培训学习或经验交流, 全体教师每周必须有不少于半天的法定学习时间。此外, 派遣教师赴海南、上海、天津、山西等多地参加四级课程培训, 这些培训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 开拓教师授课思维, 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比如话剧开始用在语文课中;历史课中互动增多, 学生在感悟中掌握教学灵魂和教学主题。赴英交流, 老师们发现英国基础教育的实用性有些老师从“中西百年名校的角度”总结出英国百年名校历史厚重, 校风严谨, 因材施教的特点。此外, 我校与北京四中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合作学校, 开办“重基础、重精髓、重方法、重自学”的“北京四中远程教育实验班”, 学生可享受“双师”“双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尽快实现国际化, 2011年设立国际部, 与牛津公学合作创办了牛津国际公学成都学校。

(3) 提倡教师反思, 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 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叶圣陶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教师的反思是自主管理的深化, 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核心。

教师成长=学习+反思。培养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 是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正确行为予以肯定, 不断积累正确经验;另一方面又是专门找自己的“茬儿”。

我校杨家学老师经常跟一些新老师讲述他上第一堂课的情景。那是一堂语文课——《使至塞上》, 课前他精心做的教学流程, 条理清晰、由浅入深, 以为学生们会在他的引导下侃侃而谈。事实恰好相反, 整堂课上, 没有一个同学回应他, 没有一个同学举手, 自己唱完了这场独角戏。之后, 杨老师自己反思。常听到这句话:老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在这节课上, 我“导”了吗?“导”得如何?学生成主体了吗?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里?我细细回顾上课的情景, 最后不得不承认——是我的问题。

杨老师正是在“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学习”的循环而发展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教师也一样, “教而不思亦罔”。教师的教学反思方式主要有:书写教育日志、记录生活故事、建立个人文件夹、微格教学等。在反思过程中, 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 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旁观者。通过反思, 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不断地提高自我, 完善自我, 最终走向教育自觉。

(4) 科研攻坚,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科研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提升, 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我校的科研教师李凌霄在其教育叙事中写道:

2008年在英国学习的时候, 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思维导图, 虽然这个工具当时主要在大学和商业中使用, 但我意识到思维导图和英语学习结合, 必将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于是, 我开始研究思维导图。首先, 我学习了解并实践使用思维导图的几种著名软件。其次, 我认真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 探索实践如何有效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终于, 我用思维导图成功解决了高考英语语法中学生最困惑的几大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了英语语法学习的高效。我的实践论文《巧用思维导图“激活”高中英语阅读课》也获得了成都市二等奖。我的主题发言《画出好课堂》在成都市教育学会“追寻好课堂”主题沙龙活动中交流, 主题发言“巧用思维导图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也在全区教研活动中交流。当然,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掌握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件终身学习的过程, 而且, 对于教师而言,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更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话题。希望我能在以后继续饱含创新意识, 以一颗执着的心, 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 更好地为我的学生服务。

华西中学非常注重在科研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 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发展教师的自主意识, 提高教师的教育自觉。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研究为例, 华西中学的教师主动构建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并依托这个平台所形成的具有稳定人际关系的学习组织开展教师课堂实践和业务进修活动, 提高了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创新能力。在专家指导下, 学校建立了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区 (communitics-of-practice简称cop) , 建起了“COP专业网站”“华西中学COP合作组”等网上交流平台。相继完成了“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构建和谐教育”的课题研究及“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COP平台教育研究”。

(四) 积极情绪, 自愿塑造品质

自愿, 即“我愿做”, 是师生在体会积极情感后主动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教育目的接纳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当师生自愿进行自我管理的时候, 它就成为师生的一种品质。主要指人的行为所显示的思想、品性、和价值追求。对教师来讲, 将教育事业与自我实现结合起来, 追求职业幸福感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对学生来讲, 将学习与自我成长结合起来, 追求发展的成就感是他们的价值追求。

1.体会职业的幸福感, 教师自主发展

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教师只有在体会到职业幸福感的前提下, 让自主成为一种品质, 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教师们说:他们的幸福感从理解与尊重中来, 从仁爱与豁达中来, 从沟通与合作中来, 从反思与研究中来。

在教师自主管理中,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 体现其主人翁的地位。民主给了教师更多的主人感、公正感, 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学校是我家, 发展靠大家”。教师在理解与尊重中获得存在感。在学生自主管理中, 教师接纳、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 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从自己的仁爱与豁达中体会到价值感。学校搭建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开展科研沙龙、推行青蓝结对工程等一系列活动,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学习与合作, 获得幸福感。例如我校廖云副校长说:

玩转语文, 就是坚守语文。我这些年琢磨出了一点语文的味道:好玩、有趣、有内涵。带领学生朗诵诗歌, 好玩;带领学生表演话剧, 有趣;带领学生品味名著, 好玩;带领学生演讲辩论, 有趣;组织学生开设百家讲坛, 好玩;当面批改学生作文, 有趣。一切语文的学生活动, 都是那么好玩、有趣、有内涵。从高2003级开始, 每一届我都带领学生排演《雷雨》, 2011年排演《雷雨》第四幕, 可以说好评如潮, 优酷上至今还找得到视频。最近学校召开2013年教育教学年会, 魏老交给我上公开课的任务, 我一点都没有犹豫, 满口答应。我在华西中学获得了一些头衔, 自然应该带头上研究课。从12月11日到12月20日, 连上四堂研究课, 后面还要结合学校课题做教学集体反思。有人说, 你都副校长了, 09年又评上了市特, 你还折腾干什么呀?我的回答是:我愿意, 因为语文好玩。

除此之外, 幸福感还需要从自我寻求中来。教师的幸福应该努力去寻求。长期以来, 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差, 工作量大, 教师长期固定在某一岗位, 重复着某一学科或某几门学科的教学工作, 加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是教师心理上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职业倦怠。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需要自寻幸福。因此, 教师应学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幸福。只有那些勤于思索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只有善于不断进取的教师才能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3年时间里, 自己共参加了成都片区11次的面授培训;在COP平台上上传课堂实录与反思5节;COP在线杂志上发表文章一篇;在COP第一次深圳年会上作“同课异构”展示;在COP第三次山东淄博年会上作课题成长交流发言;自己也被评为COP“十大名师”之一, 总之, 这个课题组带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不仅仅是一些个人荣誉, 也绝不仅仅是明白了什么是同侪互助, 什么是DST反思, 什么是授与导, 什么是教学策略, 什么是实践理论化、理论专业化……, 而是打响了一个提升自我, 从此改变自己教学生涯的起跑枪声, 从此学习的路上我们不再孤独、不再迷茫。麻雀与红金鸟的故事, 使我明白群居的优势。

成都市华西中学校园一角

教师在自主管理中,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职业幸福感, 逐渐形成自主的品质, 然而, 这种品质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2.体会发展的成就感, 学生自主管理

成就感, 是指一个人在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 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学生参与自主管理过程中, 经过自治、自控、自觉、自愿几个环节, 参与自治, 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 主人翁意识得到体现。自控环节强调责任、自我约定, 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以及责任感, 美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自觉环节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制度, 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获得成就感,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

学生的成就感来源于哪里?学生认为, 他们的成就感来源于个性的张扬、学习、管理等能力的提高以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自主管理强调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 发展学生特长, 个性得到张扬, 在教师、同学的尊重与欣赏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认可中获得成就感。积极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就感, 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与同伴交往、交流, 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 同伴也是学生的重要社会支持, 学生在与他人发展积极关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在自主管理中, 学生得到尊重, 参与各种活动, 能力得到提升, 获得成就感、价值感。成就感的获得会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管理, 从而发展他们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 (independenceability) , 是指做任何决定、事情、遇到各种困难都靠自己的智慧、勇气、能力解决, 而不依赖他人。具备自主能力, 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谢弗勒指出, 自主就意味着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 即能够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 具备自主能力是个体发展潜能的前提, 是行动成功的关键。所以, 自主管理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获得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又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实现,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学校是我们自己的学校, 是师生员工的共同家园!自主管理就是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 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格局!我们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 通过实践“自治-自控-自觉-自愿”四个环节的自主管理模式, 实现了师生的自主发展, 从而实现了学校的自主发展。这样的制度建设, 不仅唤醒了全校师生共同成长的内在需求, 提供了共同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师生员工自我管理与主动发展的权力, 培育了师生员工积极发展与主动进步的愿望, 提高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现代学校制度 篇三

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以适合为追求,抓住“法治、分权、共治”三个基点,着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学校管理制度体系,重建家校教育新秩序,在学校内部形成了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制衡的依法管理、民主监督、多元参与的格局,稳妥推进了文艺二校从学校到集团、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

现代学校制度;法治;分权;共治

文艺二校始建于1964年。从2009年开始,基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在区内率先告别了“独善其身”的“小日子”,担负起了“兼济区域”的“大责任”。先后与四所相对薄弱的小学合并重组,从一校一部变为一校五址、四部、两园的教育集团。

集团化办学的价值如何彰显?如何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范例?我们思考,原来文艺二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学区内高素质的家长群体,学校、社会、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适合”关系。集团化办学以后,原有的“适合”并不能推而广之,因此,我们探索着升级版的“适合”。在今天学校转型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学校制度建设及相应管理范式的“适合”是其他相关发展因素走向适合的基础。

因此,学校积极在制度的破与立之间寻找新的适合。希望这种适合,能够有效解决集团连续兼并带来的规模急剧扩张、多校区分散管理、内部机构冗杂、新老教师泾渭分明、文化多元分化等管理和发展问题;希望这种适合,能够有效解放校长,激发学校内部各方活力,达成文化认同、人心归一,推动集团规范、科学、自主发展。

我们理解,以“适合”为追求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关键在于处理好学校各方主体的权力与权利关系,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制衡的依法管理、民主监督、多元参与的格局。经过几年探索,我们抓住“法治、分权、共治”三个基点,着力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学校管理制度体系,重建家校教育格局,稳妥推进了文艺二校从学校到集团、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发展。

一、法治管理——从“人治”到“法治”

首先是构建适合的集团管理制度。面对集团化办学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已有的制度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通过废、改、立,形成了一套与集团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制度体系。仅集团组织创新层面就新增7项制度,即集团办公室工作职责、执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赴东部交流制度、牵头领导工作职责、集团学期总结展演制度、集团干部例会制度、集团校部互检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激活了集团办学机制,完善了集团组织职能,增强了管理效能,很好地推动了集团新一轮的发展。完善后的学校《岗位职责及制度汇编》,涵盖学校每个工作岗位、每项工作,成为集团所有教师的行动指南。

二是制定学校章程。依法管理更重要的是制定学校章程,就学校的办学宗旨、内部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全面规范,学校办学有了自己的“基本法”。

学校章程的制定和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自主发展的基础和准绳。其形成和执行的过程,是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也是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程度加深的过程,对学校管理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民主管理——从“集权”到“分权”

集团化发展以来,我们感到多层级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当下的需要,新的背景下的校长负责制应该是一个以校长为核心的校务委员会集体决策、各方治理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共治、共享的管理体制,结构上呈现扁平化,实现“权力放到位、角色定好位、关系理顺位”。

一是构建扁平化管理机构。文艺二校形成了适合自己的“雁阵管理”模式。根据雁阵原理,我们变“集权”为系统开放式“分权”,构建了有决策层和执行层两个层次的“条块相辅”的管理架构。五个校区,总校长如头雁全面负责,统筹协调,各校区(部)配备完整的管理团队,实行集团办公室统一协调下的执行校长负责制。35人的庞大管理团队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大雁阵,各校部又以执行校长为头雁成为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四个和谐、高效的小雁阵,其同频共振产生的“向上之风”,极大增强了组织的管理效能。

二是充分授权。执行校长作为校区块上最高管理者,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导权,集团赋予了他们对这一校区内的全部事权,所有干部和教师的聘用、考核、评优推荐权,以及部分财务权限。执行校长直接对校长负责,权限远大于单体学校的副校长。条上的牵头工作又给他们提供了在集团纵向业务方面施展才华的舞台。有授权就有担当,这一运行机制加大了这一管理层的权力控制幅度和深度,使他们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灵活指挥。

三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引起学校功能的转化,由权力分配转向责任共担。我们在重新梳理界定学校内部各治理主体的位置和权力责任界限,理顺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中,搭建了民主管理平台。建立了集团校务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党总支、教代会、学代会、家长委员会、纪律仲裁委员会等各治理主体职责明确,对学校的重要决策多方参与,共同把关,各自的自主权得到落实。

通过“权力放到位,角色定好位,关系理顺位”形成了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个人工作自觉性、创造性的自主管理方式,改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旧有管理模式,形成了“火车跑得快,节节都要快”的全新动车管理理念。

三、多元参与——从“自治”到“共治”

“自治”是相对于过去单一主体的政府“他治”而言的。集团化办学后,教育行政进一步下放了集团自主管理、自主办学权;在集团内部,则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扩大教师、学生、家长等治理主体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大步走向学校“自治”的同时,向“共同治理”迈进。在这一过程中,文艺二校通过与家长、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共有、共享、共管学校的实践探索,来实现“开门办学,教育共治”。

一是还权给家长。集团化发展后,校区多了,离家远了,生源杂了,教师血统变了,家长的担心、质疑随之增多。与其被动接受家长要求、指责、埋怨,不如“把家长请进学校放在办学者的位置上”。我们尝试把“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甚至“管理权”还给家长,积极构建了“一学校、二讲堂、五途径”多元化家校合作体系。尤其是特色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家长驻校制的实践更让家长由“校外”走进“校内”,亲眼看到了并参与学校管理。我们把教育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交给家长,给教育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二是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打破学校围墙的壁垒,引进师资和课程。学校构建的“4·8·29”校本课程体系中有80%的课程和师资经家长委员会审核后由校外引进,其中不乏戏曲、曲艺的市内名角;舞蹈、各种乐器、各种球类等专业度很高的高校教师、专业教练员加盟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社会参与、开放办学,让更多的学生在自主选择过程中实现了个性扬长发展,让适合教育的办学特色得以落地。

正是在制度建设的破立间不断寻求适合,形成了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局面,从而大幅提升了集团的管理效能:一加四构成的庞大团队和谐相融了,干群关系民主和谐了,校部发展和谐同步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更加融洽了。集团组建初期的外界的教师血统论、牛奶稀释论都在学校的稳步发展中悄无声息了,换来的是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家长适位的初步成效。新并入的8个社区内学生大面积返流,每年有近十个班的学区生入学增量,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学校顺利迈过重组磨合期,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全新阶段,为沈河区教育的均衡做出了自己的担当。

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自治到共治,是对校长权力的一种限制,又是对校长的一种解放。作为集团总校长,虽然管着“五区两园”5000多人,但也不必再奔波在各个校区,不必再疲于应付复杂的事务性工作,而是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对学校顶层设计进行科学、前瞻性的思考,真正从“管理”走向“领导”。而学校也步向了“从管理走向引领、从制度走向文化、从行政走向学术、从自治走向开放”的转型发展之路。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中观层面,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文艺二校将继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不断完善机制、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扩大集团办学活力,继续以适合为导向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4.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大家好:

美术中学于今年10月11日,经过天津市现代化学校建设检查组的检查评定,最后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工作综合评价顺利通过了验收。在本次验收中,我校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校园美化、绿化和以“崇德尚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沙画、纸雕、纸制蜡染”为代表的学生兴趣小组活动;以“传承文化、育美滋芳”为主题的校史馆、名师名生墙;以突出学生“我参与,我快乐”为宗旨的手绘墙和学生活动展牌;以及在课堂上和多项活动中,我校师生所表现的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等,都成为我们学校工作的亮点,得到市检查组和区督导组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我校“立足全面育人,助推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

回顾本次创现工作,应该说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当我们课堂评定的12节课取得10节A课,2节B课的优异成绩时,当我们的实验室管理、学生实验课得到评委的好评后,当我们全校学生精神饱满、队列整齐、动作规范的完成了课间操和升旗仪式后,事实上,包括我在内的我校的很多干部和老师都是眼含泪水。我们和其他兄弟校一样,或者是尤为过之,之前作为美术特色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有太多的不到位、不规范、有太多任务要完成,我们甚至没有实验室和实验员,也根本不开实验课,学生课上课下行为也极其随意„„

应该说,我校本次顺利通过现代化学校建设工作的检查和验收,是全校教职工思想统一,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在于局领导的关心、帮 助和支持,特别是督导室、设备站、校管站、德育科、中教科、体卫科,进修学校等部门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各兄弟校的帮助和支持。以下我分四个方面,对我校本次创现工作做一总结汇报:

一、抓住契机,明确目标,统一思想。

我于今年4月初调入美术中学任校长,一入校门迎面而来的就是创现工作。我认为创建现代化学校对于美术中学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发展机遇,是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品质的良好契机。我们以“要办成一所好学校,必须形成全校师生目标上的高度一致”为理论依据。通过研讨会、座谈会、全体会不断使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全体教职工磨合思想,统一认识,达成共识。把创建现代化学校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形成办学跨越的头等大事。我们提出了“以规范为基础,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为导向,提升办学品质,促进内涵发展”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认真就是能力,扎实就是水平”的工作要求。我们经过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立足全面育人,助推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规范+特长”的培养目标和“崇德尚美”的校训。进一步明确了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我们认为创现工作既是达标检查的过程,又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过程,也是寻找问题、寻找差距的过程。我们通过创现工作誓师会,提出要求,以比责任心,比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式,有效地加快了创现工作的步伐。

二、研读要求,分步实施,责任到人。

在本次创现工作,我们严格按照督导室领导的布置,认真制定出 美术中学创现工作计划书,把创现工作按时段划分,保证了校内的自查和区里的预评估后学校有较为充裕的整改时间。我们集中人力,明确责任,突出重点,成立了创现工作领导小组、清退和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和重点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总务处、德育处、教务处、体卫等部门主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我们选派专门人员负责校园文化和校史档案查询等工作,力求做到事无俱细,有人牵头,有人负责。我们将100条细化分解,不漏条,不缺项,形成分块、分线的网络式管理格局。在实施过程中确定十天为一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召开专题推动会,制定具体的阶段工作计划和落实方案,并定期检查落实效果,发现问题就一个个列出来集智攻关,有时提出几个应对方案,再进行反复比较,择其最佳而实施。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全面顺利地完成了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抓准、抓好课堂教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力促办学水平提升。

我校12节迎检课取得了10节A,2节B的优异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及各科教研员的敦促与指导,更需要学校自身对课堂六条标准地深入解读和严格把关。美术中学作为一所美术特色学校生源质量众所周知,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学校长亲自带领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法学法的改革与实践,求真务实,找准定位,初步建立起“讲、练、考”三位一体的常态教学模式。我们在抓常规教学工作时,坚持探索美术特色校的高效课堂实践,根据校情为老师们量身制作了培训方案,制 定的目标望而可及,布置的任务重而可担,衡量的标准高而可攀,提出的要求严而可行,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提升了常态课教学的质量,并不断清晰了我们“依靠特色,强化规范”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追寻校史足迹,涂抹校园文化靓色,形成办学特色。在本次创现工作中,我们挖掘百年老校的历史,追寻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先生和美术中学艺术教育的情节。李叔同先生1911年从日本学成归国后曾担任我校前身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美术教员,将西方美学和美术引入中国。我们在历史的传承中思变创新,谋求发展。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整修了校园内装杂物的平房,多方收集信息和资料,建立了美术中学校史馆。

我们本着美育、德育融合共生的教育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突出“崇德尚美”的教育要求,以“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守护美”为分区标准,采用名人名言、名家作品、学生活动、学生作品、手绘墙、教师书画作品展等形式,营造美术中学艺术教育氛围,描绘校园文化靓色,产生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同时也彰显了我校作为美术名校的深厚底蕴。

最后,我们再次感谢各级领导和各校领导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也感谢“创现”工作选择了美术中学,应该说美术中学也紧紧抓住了这一重大发展契机,取得了不小收获:

1.在创现中,我们重新理清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宗旨。2.创现中,我的德育、教务、总务等常规工作得以进一步规范和扎实。

3.我们形成了以“美育和德育融合共生”为主旨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4.我们进一步突出了以规范为准则,以特长为抓手的办学特色。5.我们也借势完成了出租户、临时聘用人员的清退工作和食堂、物业的招标、建立工作,消除了用工和其它不规范行为的隐患。

6.借创现之势,创现后在市教委体位艺术处,特别是在德育科的支持下,我校主办了“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李叔同文学经典作品书法展”,做为全市唯一一所中学参加了天津电视台春节献礼节目“华彩天津”的录制。接待了山东东营胜利十中,鄂尔多斯现代中学,我区二中、五十七中等兄弟学校的学访、交流,并受到好评。

现在,我们全体师生,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断巩固和发展“创现”成功果。我们也正在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努力查漏补缺,以备明年的复查。我们有信心,加倍努力为河北区教育增光添彩。我们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光临美术中学指导工作!

5.构建区域现代学校制度 篇五

2010-08-21 22:59:42| 分类: 基础教育论文系列|字号 订阅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是在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忽视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

制约推进素质教育有教育外部和教育内部多方面因素,有的需要经过长期努力,从教育外部创造条件;有的需要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克服阻力,承担风险,采取果断措施予以突破。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努力从教育的管理体制上找原因、寻突破。教育局认为: 在各级教育的管理体制上,政府对于学校的管理仍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制约着学校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行政化倾向严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不落实,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民主管理和公共监督制度不健全;同时,尚未建立家长、社区组织以及其他单位参与学校管理和办学的有效机制。

为此,虹口区教育局近些年来通过实施《中小学校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和《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两大课题,进行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市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局要求,实现“一校一规划”;2004年,区教育督导室对全区所有中小学实施“一校一评价”;2006年上半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定,实现“一校一章程”;2008年6月起,区教育局倡导所有学校在2010年底之前,基本实现“一校一制度(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一套制度体系)”。教育局在大力推进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同时,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努力办出各自特色,最终实现“一校一特色”。

一.从依法自主办学入手,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

《中小学校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上海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由虹口区教育局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共同组成的课题组承担研究。经过我区30所学校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区教育局遵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政府机构改革相配套、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教育效益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较好地处理了教育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构建了中小学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促进了素质教育在我区中小学的实施。

1.建立学校层面的自主发展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提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它的含义是: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学校应在符合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有权自主确定办学目标,有权自主决定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自主形成办学特色,自主进行旨在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当然,按照《教育法》中“学校权利”的规定,学校自主办学还包括学校在教职工聘用、招生、国拨经费的使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如何依法自主办学?区教育局要求学校明晰校情、找准起点、确定目标,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做起。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系统地分析学校发展现有的基础及所处的环境,确定学校“规划年”(指规划执行的起止年月)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把握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挖掘自身潜在资源,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区教育局要求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认真分析诊断学校问题,凝聚各方共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20世纪90年代末,虹口区有30所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从2000年起,虹口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开始按照规划自主办学。几乎所有学校的发展规划,都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项目和措施落实到德育、教学以及管理中。

与此同时,教育局要求学校建立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自评小组,对学校发展规划逐年自评。规划到期后,要进行终结性自评。

学校层面形成这样的运行模式:接受培训~制订规划~实施规划~逐年自评~终结性自评。

2.建立起区级层面的运行模式

在区级层面,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财务中心、教育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发展咨询中心、教育评估事务所、教育审计科等机构的作用,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推进体制创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为素质教育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和宽松环境。同时还积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育局从指令性管理办学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规划、组织专家评审“规划”及“规划”批准后通过指导、协调、服务促进“规划”的实施为主上来。二是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从政府任务型的督导检查为主转变到以跟踪督导、指导检查学校发展规划达成度为主上来。

在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一直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即:引导学校在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基础上,以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中心,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办学的特色,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本区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这两个转变,区级层面的运行模式可概括为:规划指导~规划评审~跟踪督导~全面评估。

2004年和2006年,区教育督导室对到期的中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分别进行了第一轮和第二轮督导。如今虹口区中小学正在全面实施第三轮发展规划。通过督导,确保了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同时也确保了素质教育的落实。

二.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入手,建立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机制

《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系虹口区教育局承担的上海市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旨在探索我国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现代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为重点,以完善和调整新型的政府、学校关系为基础,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社区融合互为抓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满足区域内人民教育需求为价值追求的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保驾护航。

该课题自2004年1月开题以来,在我区得到了较好的实施。随着课题的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进。

1.建立学校章程,保障素质教育实施

《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章程对一所学校来说是一项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是申请办校的必备条件。鉴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创建之初并没有自己的章程,更多的公办学校虽然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也在采取措施弥补这一历史缺陷,但真正有效合理的学校章程并没有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校本发展。

自2005年下半年起,我们根据《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全区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一校一章程”的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虹口区教育局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

①组建队伍,对章程建设进行指导 ②舆论先行,营造章程建设良好氛围 ③以点带面,分步开展章程建设 ④提供服务,减少基层学校难度 ⑤按照程序,顺利完成章程制定 ⑥认真审核,全区试行学校章程

截止2006年6月底,全区11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含区业余大学、教师进修学院、职校等)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定工作,在各校章程经过本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2006年7月上旬,区教育局完成了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章程的审核工作。区内民办学校建校之际已经制定了章程,因此,虹口区所有学校全部拥有了自己的学校章程。我们认为:

(1)章程建设是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抓手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学校要贯彻《义务教育法》,实施素质教育,当然要有规章制度来保障。学校范围的规章制度系统,其核心是学校章程。学校章程是学校最具权威性和稳定性的文件。抓住了章程建设,依法治校就可以达到纲举目张之良效。因为制定学校章程的过程既是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学习讨论、规范立法程序、具体贯彻落实的过程,也是领导身体力行、群众广泛参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

(2)章程建设是规范学校决策机制与提高管理效益的必然要求

要真正实行党组织监督保障、教代会民主参与的校长负责制,各学校还得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学校章程的缺失可能导致学校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坚实的基石。作为学校规章制度的“母法”,章程在学校所有的规范性文件中效力是最高的,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应当从章程派生,并不得与其发生冲突。因此,学校从实际需要出发先行制定出章程,有利于校内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制定和整体协调,有利于规范学校的决策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3)章程建设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实行民主办学的生动实践

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许多中小学校,办学宗旨不明、管理体制不畅、工作规范缺失,校内一切工作任由校长一人作主,校外事务校长唯教育局的指令行事,导致学校既缺乏办学自主权,又没有形成民主办学的氛围。章程的建设有利于理顺中小学校内外关系,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将民主办学的氛围建立起来。可以说,制定章程的过程是坚持依法治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的生动实践。

2.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落实素质教育举措

如果说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的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的话,那么,围绕“基本法”,各个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落实。因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其作用在于使学校成员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以保证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和组织纪律,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制订学校规章制度,是抓好学校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所说:“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制度、满足学业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与指导制度、激励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增强的教研制度。”(《人民教育》2008年第13-14期)

2008年6月,教育局倡导全区所有学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都要建立适应学校自主发展的一套制度体系。即:“一校一制度体系”。

所谓学校制度体系是学校为了实现办学质量目标,对组织中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进行指挥和控制,使之形成协调一致的体系,从而达到实现质量目标的目的。它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有机整体。它包含:(1)规范学校内部关系的制度;(2)规范学校与学生家长、社区关系的制度;(3)规范学校与政府关系的制度。

我们想通过学校章程、三年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初步构建起以人为本的学校自主发展内部核心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如今,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到2010年底,绝大部分学校将会完善自己学校的“一校一制度体系”。

鉴于基层学校已经有了自主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区教育局领导近来也在思考教育局各科室该如何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服务基层的各项现代学校制度。2009年8月,虹口区教育局党工委、教育局要求各科室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以更好地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促进部门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推动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的最终形成。

三.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在市内外的影响

通过中小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和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我区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善于管理又知法守法的专家型校长队伍正在不断成长,一批高质量、高效益学校正在不断涌现。通过这些学校个体与群体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区域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1.出现一批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质学校

由于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各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不再只是想着按教育局的指令亦步亦趋,而是以自己学校的三年规划为目标,有目的有步骤的走自己的路,它们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发展了自己的特色。一批以人文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校园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以及教学、艺术、美术、排球、足球、田径等为主的特色教育和特色学校,有力地推动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2.探索与实践在市内产生积极影响

2007年4月,在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召开的上海市中小学“两纲”(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工作推进会上,虹口区教育局获上海市推进“两纲”工作先进区县教育局和上海市首届“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先进集体;2007年5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法宣办在虹口区教育局召开了主题为“加强学校章程建设,推进法宣教育工作”的上海市普教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会;2009年3月24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召开的“上海市区县教育法制工作会议”在嘉定区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召开。虹口区教育局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3.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一套由虹口区教育局主编的《走向现代学校》系列丛书,2006年以来,已经由同济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科研成果有《现代学校发展策略与项目管理》、《现代学校章程建设》、《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批教育科研课题相继获奖: 2008年,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评奖在虹口区举行,我区有14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教育局领衔的《新时期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荣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一等奖;《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网络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荣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二等奖;《现代学校章程建设》课题研究荣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三等奖。

有些教育科研成果已经形成了我区素质教育的品牌。如“中小学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现代学校章程建设”、“跨学科课程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研究”、“中小学„两纲‟教育”、“新时期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和“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

4.探索与实践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心

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引起国内同行关心: 国际比较教育季刊《教育展望》、《文汇报》、《上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教育督导》、《长三角教育》、《改革文坛》和《素质教育大参考》等杂志也刊登了虹口的依法治校、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论文。

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市内外产生较大影响:2008年以来,虹口区教育局派相关人员分别在杭州市召开的教育局长论坛、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教育督导干部培训班、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山西省晋中市教育行政干部高级研修班”和“澳门教育界资深人士研习班”上作了介绍。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也邀请我区老师赴宝山区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作相关介绍。2009年暑期,虹口区教育局应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邀请选派老师参加了当地举行的„千名校长“走向现代学校”的暑期培训;应云南省红河州教育局邀请,选派老师参加了当地全体初中学校校长参加的发展规划及督导评价的实作培训会。

2009年3月1日——3月20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局由刘永平局长和张嵘副局长带队,派来60位校园长、骨干教师和教育局干部来到虹口,进行为期三周的中小学依法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培训。培训工作一结束,该区各中小学围绕“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从建立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入手,正在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调整政校、社校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主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6.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定稿] 篇六

网友:现在大家都在提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到底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呢,它与以往我们所提的学校制度有什么区别呢?

专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建设学校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实施路径。日前,教育部又发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将现代学校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当前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对于促进和保障各项改革事业的顺利推进具有关键作用。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安排。我们通常所提的学校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制度安排,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属于“宏观”的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强调的是制度安排的“现时性”,它是一种“好的、先进的、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当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求改革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设计和构建与各方面改革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因此,现代学校制度通常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它的生成和重建始终围绕特定领域的变化。现代学校制度将“学校”作为自己的本质规定,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以此作为构建整个学校制度的法则。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所有的规则体系都是围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来构建的,从而更加凸显了教育的独立性和学校的自主性。正如梅兰芳剧团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让梅兰芳唱好戏一样,现代学校制度也是为了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因此,现代学校制度主要是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搭好舞台,系统构建学校教育的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人们在调节各种关系时形成的一种规定。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而且也重视学校与家长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校内制度和校外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两个主要内容。通常所提的学校制度不仅在制度的完整性上存在缺憾,而且也缺乏动态的观点。现代学校制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来构建校内制度和校外制度,强调学校利益相关者在制度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今年年初,为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而最近发布的《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也对校内关系和校外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以协调和整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力量。

7.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篇七

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 我国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指出“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此基础上, 教育部门加大了学校体制改革的力度, 并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改革政策和措施, 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学校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重启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被提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我国的教育改革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层面是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而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因为一切宏观的教育制度或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 都在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1]然而, “来自传统教育制度的‘障碍’ (即当下许多人所讲的‘制度性障碍’) 已经被许多人认为是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当下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课题比较一致的认识和归因”。[2]

正是基于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者们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 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迎来了大发展, 研究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升。2010~2012年间发表论文共580篇”[3], 超过了近10年来的研究数量的总和。学者们从“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 从理论的高度展开研究和论述, 尤其在对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概念的阐释以及现实路径方面讨论居多。

笔者作为一名校长, 在近十年的校长工作经历中, 对于制度体制下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局面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 尤其是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利益的博弈, 放权与收权之间的较量, 学校内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尴尬局面,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与家长、社会对教育质量评价的单一性等方面既有彷徨又有无奈, 而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与困境都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制约瓶颈, 因此推进“管办评分离”, 加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力度, 成为当下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符合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利益诉求。

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

尽管现代学校制度已经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 并在规划纲要中做出了明晰的阐释和要求, 但是在现实的境遇下,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然面临着包括制度制约、放权与分权、内部治理结构不清晰等方面的困境。

1.去行政化与行政干预的博弈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早在1996年中央编办就发文提出, 要“遵循政事分开的方向, 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4], 然而18年过去了,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进展并不顺利, 在去行政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冲突使其面临着重重困难, 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障碍, 影响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进程。

“近些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或过度制度化现象, 这使得高校在各种制度建设上, 更多的是受社会中种种意见、指示、期望或要求等所左右, 反而越来越缺乏对教育内在规律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实践, 这也就必然使得高校疲于应对各种制度建设要求, 而难以有精力去专注于教学和科研, 也就必然造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滑问题。”[5]。基础教育也不例外, 一方面对于学校发展存在着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的现象;另一方面, 在政府应尽到的投入、服务、监督等宏观职能上又存在责任缺位。

“行政管理权是法定的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的管理权, 其特点是有限的强制, 也就是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是强制的, 如超出权限范围变成无限的, 则是违法的、会被强制的。”[6]然而, 政府以及代表政府行使教育管理权的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着校长的任命权, 学校内部很少有参与权和话语权, 这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校长的任命方式所凸显出来的一个明显弊端是校长更主要的是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负责, 而不是管校办学的质量, 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学校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为了充分利用好对学校的管理权, 设立了名目繁多的检查, 这种很明显、很强势的行政化干预, 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而且也让学校陷入了疲于应付的尴尬局面。

在当前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运用行政权力对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尤其是“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升学人数, 并把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制下, 学校不得不把目光紧紧地盯在学生的分数上, 加班加点, 布置大量的作业, 辅导班乱象丛生、“学困生”被边缘化等有失教育公平的现象也成为屡禁不止的教育怪相, 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习惯养成、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多元智能开发等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2.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权限“上收”的冲突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似乎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也是多年以来学者们关注和呼吁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 学校自主权在不断扩大的同时, 很多权限则处于高调“上收”状态, 诸如学校的财政预算、设备采购、人事编制管理、分配制度等。

包金玲对67位地市教育局长、46位示范中学校长以及80位县市教育局长进行了调查, 发现: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均有较多的行政干预, 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 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际进程。[7]在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管理存在着“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对于校长负责制这个语境下的学校管理制度, 从政策科学的视野看, 由于“校长负责制的法律依据不够明晰、具体和完备”, 所以它不能“从法律层面上有效地保障校长获得充分的权力去履行职责”[8];“从校长负责制政策的现实运行看, 校长负责制政策失真情况严重, 实际上处于“有名无实”的状况”[9], 校长既不掌握人权, 也不掌握物权, 更没有财权, 在对人、财、物的管理与支配中, 学校基本上没有话语权。

3. 学校内部治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话语权的失衡

建立包括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参与的学校议事制度, 在涉及竞争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协商, 不仅有利于改善校长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关系, 而且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从而在制度制定上更加严谨、科学、有效, 保证学校内部治理有序、科学、高效。

然而在当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学校议事制度组成部分之一的家委会成员, 因工作需要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的使然, 如果不关涉自己孩子的利益, 很少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来, 在相对偏远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程度, 造成了议事会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

同时学校议事制度还面临着教育的内部民主与外部民主之间的较量。对于学校内部来说, 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存在着民主的冲突与抗衡。从场域的理论来说,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场域, 在这个场域中,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构成了这个教育场域的不同的“关系”, 因此在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存在着民主的冲突,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所占有的“资本”以及所享受的权利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 优秀教师往往容易占有话语权并能得到学校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更容易被采纳。学校与教师之间, 既面临着关系重组的境遇, 又存在着民主与集中的较量。作为教师行使权力的学校教代会机构, 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成为通过学校相关规定、政策与制度的代名词, 而在教代会结束以后的教师行使权利的学校工会组织, 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学校发展过程中大部门教师的话语权依然很少,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明显不足。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呼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但在传统教育制度的路径依赖惯性使然下, 尽管师生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依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关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还存在着单向输出的问题。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民主现象则更容易凸显出来, 所谓“好学生”与所谓的“差学生”所享有的“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好学生不仅能得到老师的赏识, 而且还能在学生组织中占据优势的位置, 他们的组织行为容易被学校接受和吸纳, 从而组织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而所有这些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学校议事制度建设过程中也仅仅是优秀者参与的民主和议事, 那些不突出的教师和学生, 尤其是学生则被高度“边缘化”了。

对于外部民主, 这种现象则更为突出, 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学校议事制度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境遇。优质学校自然能得到素质相对较高的家长的支持, 从而调动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并且家长对于学校支持的力度相对较高, 对于学校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对于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要远远低于优质学校家长参与的热情。

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从社会建构理论的角度出发, 现代学校制度不是对传统学校制度的全盘否定, 而是在已有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型的学校制度, 不仅包含新型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重新定位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服务的角色以及对学校提供的必要的支持, 而且涵盖了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1.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 改进管理方式, 完善管理制度, 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 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10]。

中国官员任命的科层制以及官本位的历史发展证明, 去行政化不仅仅是教育去行政化那么简单, 如果没有去行政化后的制度出口以及相配套的运作机制作为有效补充和保障, 单纯的教育去行政化, 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会造成教育重新被“弱势”的现象, 教育的协调、发展等功能会面临被“弱势”后的无奈和尴尬。因此,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程中, 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不仅需要政府“放权”, 而且在某种程度还需要政府“收权”和“授权”, 以建立良好的现代学校制度治理机制。

所谓“放权”就是要求政府不过多地干涉学校内部办学的自主权, 比如招生、课程开设、内部资源处置、师资调配等方面, 学校内部事务由学校自己做主, 让学校依据教育规律和法律法规办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成长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办好学校;所谓“收权”, 即属于政府宏观管理的方面, 比如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方向以及办学行为, 政府要起到监管、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所谓“授权”, 就是让学校依据发展需要, 实行学校内部的自主管理, 包括学校章程建设、教育教学、招生考试、教师考核等方面。要改变校长的任命制度, 以基层学校发展的现状和教职工代表的意愿为基础, 将那些有能力、有水平、事业心强的教师选聘到校长的岗位上来, 而且还能在尊重教师意愿的基础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同时,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 切实减少会议、检查等内容, 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 让校长有时间、有精力抓好学校内部治理。

2.建立学校议事制度

建立学校议事制度是现代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 必然要面对利益冲突与博弈的问题。因此,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 处理好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等方面的利益关系, 引导利益相关者在协调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协商对话的方式, 最终保证受教育者这个根本利益主体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在推进学校议事制度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完善家委会建设, 让家委会成员定期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讨论、建议, 并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 如不定期的随堂听课、伙食质量监督、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 这样不仅能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监督、改进作用, 还能做好家庭、学校的有机配合, 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建言献策、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尊重教师的意愿和合理诉求, 切实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利, 让教师参与学校治理, 构建起全员参与学校治理的学校治理新格局, 比如在涉及到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等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时, 吸收一定数量的教职工代表参与其中, 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也会取得教师们的认可与支持;努力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和发展, 让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和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工作中来, 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同时还能对学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有效保障, 因此从国家的层面来讲, 要不断细化完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款,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能依, 同时还要尽快制定出台《学校法》, 以保证学校的法律责任和法律授权以及教师的正当权利和合理诉求, 保障学校在运行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相对而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作为教育的母法, 而《学校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子法, 成为《教育法》的必要补充。《学校法》不仅要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而且要明确法律主体, 保护学校以及学校中的人的法律地位, 所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

“学校章程规定了学校的一些基本而重大的问题, 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管理体制等, 是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基本依据。”[11]因此, 学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学校章程。在学校章程的制定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 而且要采纳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的意见, 不仅要科学有效, 而且要凸显学校特色, 不仅要文本规范, 而且要切实可行, 同时要监督、督促依章程办学, 依章程办事, 在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建立第三方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围绕一定的目标, 根据一定社会和教育的价值标准, 选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对教育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12]

评价既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监控的手段, 又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 因此作为政府对学校的评价应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办学、政府评价的做法, 将评价交给社会, 尤其是要建立家长、学校、第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社会评价机构, 发挥社会评价学校办学的优势, 指导学校发展, 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同时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不仅评价教学质量, 而且还要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 评价学生道德水平以及公民意识, 不仅进行终结性评价, 而且还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定期发布质量监控报告, 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才会彻底改变以分数论优劣的弊端。

学校不仅仅是教育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服务, 教育的根本是学生, 服务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制度, 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个主体, 都不能脱离为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根本目的。因此,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制度保证, 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更是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根本。

摘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是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当前,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去行政化与行政干预的博弈、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权限“上收”的冲突、学校内部治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话语权失衡等诸多问题, 因此,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 既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又要抓好学校内部治理问题, 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让第三方机构参与教育质量评价。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乐天.对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思考.复旦教育论坛, 2013 (11) .

[2]李兴洲.反思“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学报, 2007 (8) .

[3]孙绵涛王刚.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 2013 (11) .

[4]王全宝.教育去行政化, 大势已明背后利益难割舍.中国新闻周刊, 2010-03-11 (A3) .

[5]吴建平.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制度化现象——中国高校运作机制的组织社会学分析.现代教育管理, 2012 (3) .

[6]李政.对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教育探索, 2006 (10) .

[7]林清华.学校管理研究2012年度发展报告.中小学管理, 2013 (1) .

[8]张乐天.论教育政策观念的变革与更新.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1) .

[9]董康皮, 文彬.校长负责制能够保障中小学校长获得充分权力吗.上海教育科研, 2002 (2) .

[10]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11]陈立鹏, 陈彦坊.北京市中小学章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教育科学研究, 2011 (4) .

8.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校;现代制度;困境

G637

一、中小学校现代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5)开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我国就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社会经济体制也不断变革,在这种大背景环境下,迫切要求着国内教育改革。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以中小学阶段为主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再次被提上议程。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多年的工作者,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让我本人对当下的基础教育现状感触颇深。以本地几所中小学校来说,当下所面临的困境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受限问题,在我看来,近几年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然成为了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利益博弈,它属于一种“放权”与“收权”之间的较量,而丧失了我们办学育人、服务社会发展的本源。总之,当前多方博弈下的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使得中小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大纲与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层面,严重受阻。因此,这一阶段大力、持续性地推进现代制度建设,推进“管办评分离”,非常有必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与也新时期我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益相匹配。

二、现代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及强化对策

关于现代制度建设,它主要是指在当前新的社会背景环境下,社会三大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以及用来维持这些关系必备的一套制度系统,简单一点讲,就是指学校、政府、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三大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现代教育工作的开展非常关键,影响比较深入。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构成内容,而教育制度的形成与确立,均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来展开的。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换言之,从学校成立、办学那一刻起,最初确立下来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的教育制度。例如,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现代学校制度逐步确立下来。其包含的工作内容比较多,比如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学校的资产管理制度、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专门用来保障学校教研与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制度体系,当然也包括学生管理制度。

正如上述所言,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得到,现代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在2011 - 2015 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这一阶段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学校制度,其中涉及的内容虽然比较多,但基本是围绕着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来展开的,比如确立了学校校长负责制,在具体实施上表现为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

笔者以为,现代制度建设强调的更像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真真切切、渴望能触摸到的实践性理念。换言之,现代制度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核心与精髓所在,因为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内涵,而中小学现代制度建设及其理念的提出,也是顺应了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体系改革的实际要求。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一种优越性与科学性。因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它的本质恰好可以通过客观发展规律来挖掘出来。对此,新时期中小学现代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各学校应当切实结合着本校实际,包括学校的历史、学校的人文现状,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除此之外,关于现代制度建设在现阶段学校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最主要的还应当从教学实践中来发掘。第一,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和强调一种人文式、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简单一点讲就是指教育的民主性。单以中小学学校校园为例,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人人平等,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一切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着学生来进行,而不是让学生围绕着教学“瞎转悠”。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上述提到的三大主体之间的复杂、尴尬关系也就迎刃而解,即制度为“人”而生,而不是制度约束于人。第二,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设中,发展性是最大的亮点,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人类社会需要进步,首要的就是转变理念、转变一切可以抛弃掉的无用价值观,而现代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建的主要目的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即现代制度建设是一种可持续制度的延伸。因为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也在不断地发展,相应而言,作为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中小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当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理念。贯彻、落实“以师生为中心,重视人、尊重人、激发人、创造人、完善人”的现代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景艳伟.以人为本理念在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应用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4,(13):148-148.

[2]张生福. 中小学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现状与构建[J]. 基础教育研究, 2016(4):10-11.

上一篇:初一运动会加油稿200字下一篇: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