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2024-08-15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共14篇)

1.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一

同在一片蓝天下 关爱外来务工子女

北王中小学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生活得更好,成千上万的打工族如候鸟般奔波在落后的家乡和繁华的城市之间,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他们背后的,是一群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稚弱的“小小鸟”。他们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给学校带来了活力,丰富了城市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使学校充满多元的色彩。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人数日益增多,他们正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里学习,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背井离乡的生活、异常简陋的租住环境、语言不通的尴尬,再加上本地人或多或少的歧视,易使外来务工子女产生多动、自闭、焦虑、自我意识偏颇等心理问题。另外,他们的父母为生活奔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丢给学校。教育这些孩子也就成了教师和家长最头疼的事,然而他们应该有着与本地孩子相同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上的差距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压力。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特别是心理方面,有的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紧张、困惑、迷茫、厌世、自闭、逆反等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引导家长,帮助这些学生纠正各种不良的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已成为我们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和心理后进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生活贫困,经济拮据。外来人员的收入普遍比较低,扣除掉每天必需的衣食花费后通常所剩无几。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劳动时间都比较长,劳动强度也较重,这样每天回到家里后几乎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小孩的学习方面的情况也就不了解,与孩子进行沟通和辅导的机会几乎没有。因此,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完全得靠自己。

2、外来务工人员辛勤地工作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为自己的生计早出晚归,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这些脖子上挂着钥匙、得不到父母的充分关怀、管教的孩子上学之前,放学以后,常常嬉戏于街头,游荡于网络游戏室。假期里被送回老家与爷爷姥姥“欢度假期”,而这些爷爷姥姥们更是“疼爱有佳”。

3、家长文化程度低。部分外来人员家长,其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通常都把对孩子的培养完全寄托给学校,寄托给老师,在孩子学习上极少能给予帮助。我们班许多家长跟我诉苦,不是我们不重视家庭教育,确实是因为我们文化水平低,孩子问的问题我们都答不上来,孩子的作业我们也没有能力辅导。

4、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家长本身知识水平不高,不能采取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他们相信“棍棒之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才”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凝聚在这棍棒上。家长的这种粗暴教育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父子(母子)之间的行为关系更加对立。

5、思想观念滞后。在当前城市工人下岗相当普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因此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即使读了书上了学,今后也未必能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早点赚钱,还能趁早结婚生子。

(二)个人因素

1、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胆小怕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少数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课后从不读书复习。根据调查,能主动读书的不多,自觉复习的几乎没有。知识无法巩固,学习成绩不理想。

2、卫生习惯差。个人卫生习惯不佳,不剪指甲,不常洗澡、不勤换衣服,甚至有几个学生还戴着“黑项圈”,影响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果皮、纸屑乱扔,每天都在清扫,但保持不了一会儿,导致教室环境差。

二、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家庭状况的好坏,家庭教育如何,对于青少年影响很大。

1、家校合作,打造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指导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端正家庭教育的思想并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其次,正确对待孩子,既不能溺爱,也不能放纵或撒手不管,更不能动粗。教导家长决不能将自己的孩子当作“小皇帝”或“小公主”而任其所为,迁就放纵;也不能盲信“棍棒之下出人才”,“不打不成材”的旧观念。要遵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尊重自尊心,培养良好品德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指导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经常吵闹、离异的家庭,会阻碍儿童身心发健康发展。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就说明我们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说到做到,热爱自己的事业,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忧无虑、专心致志地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二)学生个体方面

外来务工子女需要我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耐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班集体,成为班集体中的一员,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对学生应坚持一视同仁,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无论其家庭经济条件贫富,对甚至犯了严重错误的学生也决不弃之不顾。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1、与农民工子女真诚相处,爱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样能够学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2、每一个农民工子女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把握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

3、教师要给农民工子女教育转化的空间,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转变的时间。

4、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讲,尽量多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一步一步的,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寻求答案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从实际出发,着重辅导差生,把没有学懂的知识弄懂,没掌握的学习方法掌握好,降低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对学习不感到吃力,学会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

三,作为我们第一线的教师,有义务让这些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

1、教师要真诚相待,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用真诚的心善待这些孩子,因为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爱,他们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如果教师能更多的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他们施以爱的鼓励,朋友的热情,走近他们的心灵,在他们他们失败时给与鼓励,成功时给与喝彩,就能激起他们的斗志和潜能。只要我们教师满腔热忱付之他们更多的爱心,多形式的组织关爱活动,所谓金诚所至,玉石为开。

2、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他们的心里负担,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给与他们公平的待遇,爱是尊重的基础,唯有发自肺腑的爱,才能产生真正的尊重。老师千万,别错过了尊重学生的机会,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保护他们的上进心。

三、提倡鼓励教育,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我有意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成功的快乐,如,我挑选一些优秀的作业贴在黑板上,这些学生被吸引住了。有的同学成绩进步了,我会在全班表扬他,把他作为榜样让所有人向他学习,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今后他会更加努力。总之,这些外来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将更多的爱,更多的关心倾注在他们身上,作为老师我觉得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任重而道远,但我会坚持,我会将这些特别的爱献给这些特别的孩子,同我们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共同快乐茁壮地成长。

3、要有爱心和耐心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地域差别、语言的差别、教学进度差别、教材内容差别、学科设置的不同、学生生活环境和习惯差别等等。都决定了我们要有特别的耐心和爱心去呵护他们。巴特尔也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这种做法需要我们老师有奉献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精神。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立、自信、自强。

4、要有宽容心

老师要用宽容的心里接纳外地学生,多用赞美、认同的口气,并且是由衷的。老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所在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多给外地孩子制造机会了解本地的一些风俗习惯,让他们有机会倾诉,老师聆听,同学互相交流,主题班会交流,给自己写信的方式等等。能鼓励他们把自己的

5、要充分尊重孩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除了有本地孩子的学习压力以外,凭空多了作为外地生所要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居无定所,父母无固定收入,所以他们比较敏感,比较脆弱,又比较倔犟,更需要我们的特别的呵护。我们的老师能笑对孩子,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给孩子一个甜蜜的微笑,缓解他们的自卑和压力。通过班主任的家访,了解班里的每一位孩子,能给特殊的学生以特殊关照,做到为其保密,让他认可老师,信任老师,想和老师说真心话。学校通过主题班队活动、庆六一活动等,丰富其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欢乐,我们将继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作出新的贡献,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而不懈努力

外来务工子女体现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发展极为重要,有了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我们要让走进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同等机会和展示舞台,学习和心灵都如阳光般灿烂!

2.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二

一、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班集体, 让他们走出孤独

1. 现状。

在我们学校里, 像这样频繁转学的外来务工子女不在少数。据调查, 有55%的外来务工子女认为自己很孤独, 没有好朋友。

2. 应对策略。

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这是人的本能。外来务工子女大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地域、语言、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学科设置、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都与本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一开始都会表现得沉默寡言。长此以往, 势必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还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因此, 需要我们班主任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班集体, 成为班级中的一员。开学第一天学校给外来务工子女的印象特别重要, 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热情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比如这个学期, 我校二年级又来了一个外来务工子女陈文清, 第一天报到时, 当她一出现在教室门口, 班主任朱老师就热情地迎了上去, 并让她上讲台介绍自己, 说自己的爱好、特长, 谈自己的故乡。同学们也都投去友好的目光, 使她感受到温暖。来注册时我们已经了解到她成绩较差, 特意叮嘱朱老师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给她, 还让旁边的同学多关心她、帮助她。经过一系列的帮助, 她终于变得开朗了, 很快合群了。

二、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提高学习成绩, 让他们树立信心

1. 现状。

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性强, 并且他们的父母忙着打工赚钱, 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以至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监督, 完成的作业质量也不高, 总是有不少错误;上课听讲不认真, 总是爱玩一些小东西, 家长根本不会在乎子女的什么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学校从学生进校那一天起, 专门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成长记录袋”。

2. 应对策略。

“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同学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课堂上, 老师鼓励他们站起来朗读课文, 一方面培养语感, 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课后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 让他们平时摘抄美文佳句;生日到了的时候全班帮他们一起庆祝生日快乐……渐渐的, 他们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 有时还会写出一些精彩的片段, 好几次都贴在了班级里的“作文角”上。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刚来新学校时, 我学习成绩不好, 在班级里总抬不起头来。没想到, 经过老师一个学期的辅导, 再加上我的努力, 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 老师也常常表扬我, 几次期中期末我都得到了学校表彰, 这让我学的更有信心了。

三、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沟通家校联系, 让他们得到关爱

1. 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为生计而奔波, 没有时间管孩子, 文化水平低, 没有正确的方法管理孩子, 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许多不理解甚至误解。笔者通过对学校50名外来务工子女的调查发现:他们做作业时, 有的家长外出工作不在家, 有的家长在看电视、打牌或做家务;有的学生无固定地点做作业, 有的家庭没有书桌供孩子学习, 65%的家庭无独立学习的房问……因此, 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应对策略。

我们学校通过召开外来务工子女家长会、请教育专家讲座、教师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本等方式, 使家长获得了一些具体、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 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套, 促进外来务工者子女全面发展。通过沟通更新观念, 端正教育子女的意识。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在家及时检查子女的学习情况, 尽可能的多抽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 掌握孩子的点滴变化, 为更好的家庭教育奠定好基础。有问题立即与教师反映交流, 充分发挥“第一任老师”的教育及管理作用。通过教育及沟通, 让家长知道,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衣服、食物等物质, 也需要关心、关注、关爱和鼓励等精神食粮。让父母用正确的方法来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四、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增强安全意识, 让他们享受教育公平

1. 现状。

近几年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其中大部分都是死于溺水和交通意外。据调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数来自中西部山区农村地区, 缺乏必要的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知识和交通安全意识, 90%以上的学生上学和放学又都无大人接送。因为缺少了家长的看管, 他们往往喜欢结伴在路上和河边玩耍, 这样就很容易出事故。

2.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学校建立健全了预防溺水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安全教育制度, 做到养成教育和专门教育相结合。每年暑假前后, 学校要开展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专题活动。学期初和学期末, 学校都把外来务工子女和家长集中起来, 请辖区交警对他们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并要求家长尽量到学生往返学校的路上接送, 不用不合格车辆接送孩子, 以确保学生安全。

3.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三

[关键词]成因 对策 平等和谐 主动关心 交流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88

我校位于市区北首一公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流的教育质量,学校近年来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来海务工人员子女前来就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下面仅就外来学生“自卑心理”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旨在让他们和我们本地的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自卑心理的成因

1.穿着、外貌方面。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活水平、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的差异,导致他们的衣着打扮比较寒磣,比较落伍。有的学生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刚来校时面黄肌瘦,难免遭到本地学生的讥笑。因此,这部分学生自卑心理重,怕见生人,不善言语,不善交际。

2.习惯、修养方面。外来学生往往野性较足,文明、礼仪缺失,出口脏话连篇;有的学生平时自由散漫,打架斗殴,小偷小摸时有发生。本地学生见而避之,教师也常常怨声载道。这样,外来学生自卑心理越来越重,也就不足为怪了。

3.学习成绩方面。总体上看来,外来学生的学习成绩较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如下:(1)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从小接受的是不正规的教育,原有学校教育质量偏低;(2)很多学生来自省外,所使用的教材不同,一时难以跟上本地的内容和节奏;(3)学生家长忙于打工挣钱,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应有的关心。再加上学生本人进取心不够,顽皮、贪玩,对学习缺乏兴趣;(4)家长素质偏低。基础的薄弱,学习成绩的不尽如人意,使他们自卑心理加重,往往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低人一等,脸上整天愁云密布,对于学校生活提不起精神。

二、消除自卑心理的对策

1.尽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学校召开教师会议统一认识,无条件接收外来务工子女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海门的需要。学校将前来就学的学生和本地学生一样混合编班,插班就读,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考核评比相挂钩,为外来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其次,学校还根据自身的特色,在外部环境的布置上也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为缓解、消除外来学生的种种顾虑及自卑心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墙壁布置一些诸如“学校是个快乐的大家庭”,“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宣传横幅、标语。另外,学校还及时收集在本校就读的优秀外来学生的事迹,并在显著的位置展出,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2.主动关心外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果说积极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是激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下包袱,轻装上学外在因素的话,那么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主动去关心、帮助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则是消除他们自卑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具备一双慧眼,及时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然后对症下药,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愉快学习。受学生基础、教材差异等影响,大多数学生刚来校时学习跟不上本地的学生,学校就要求每一个任课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拟定出不同的补差计划。一般通过一、两个月努力,学生会慢慢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外来学生在教师精心照料、呵护下就会主动融入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好习惯慢慢养成,学习成绩也会很快得到提高。

3.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打造和谐美好的校园。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教师的艰辛付出外,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这部分家长没有时间、精力、能力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还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孩子吃饱穿暖,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结果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学习习惯差,纪律松懈,有的甚至犯比较严重的错误,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学校针对性地展开以下工作:第一,成立外来务工者的家长学校。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心理辅导老师到家长学校为家长上课,让他们明白教育孩子是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责任,并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范例供家长参考。第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档案,共同探讨教育、转化的方法。第三,学校及时将优秀外地生的事迹公布,用榜样的力量感化、激励学生,使家长和学生意识到只要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本地学生能做到的事,外地学生同样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的确,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师的亲切关怀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其德、智、体各方面都走到了班级的前列,他们脸上绽放着阳光般的微笑,过去的自卑阴霾已一扫而光。

4.外来务工子女的亲情教育 篇四

我校开展亲子教育是源于我校外来子女教育的实际。我校外来子女子家长中52%是做小生意的,这些家长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不用说是辅导孩子学习了。可以说这些孩子在情感上是有缺失的,甚至有时会产生怨恨,为什么自己没生在好的家庭里。孩子渴望爸爸妈妈陪伴,渴望关心,家长想和孩子沟通,不知道如何沟通,他们想和孩子交流,但没有时间和精力。

因此,我校家庭教育从情感入手,开展亲子教育,让孩子与家长在感情上交流、融合、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开展亲子教育,我们主要做了这样的尝试:

1.组织亲子游戏

这个活动,主要是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天性,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做游戏的过程中,彼此间有更密切地接触,从而实现感情交流的目的。我们学校利用每年的“体育节”活动,设计多种多样的.亲子游戏,比如:三人“四足”跑、问好接力、竹竿响起迎客来等等,都是家长和孩子通过齐心协力,共同配合完成的游戏项目。有的孩子游戏中摔倒了,看到妈妈不顾一切地跑过来,体会到了妈妈的疼爱;有的孩子看到爸爸做

游戏时开心的样子,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感到爸爸是那么的亲。游戏中,父母和孩子一起比赛竞争、一起呐喊助威,游戏结束了,一家三口仍然是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无形中起到了情感交流与融合的作用。

2.开办亲子课堂

每年,我们都把家长和孩子一起请进课堂,通过讲座、座谈、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有计划、有意识、巧妙地促进家长与孩子相互理解和沟通。三年级有一个小女孩,妈妈是送水工,一年到头都穿着那身旧制服,孩子嫌妈妈工作不好,丢人,怕被别人瞧不起,从不让妈妈到学校来,不让妈妈送、不让妈妈接、也不让妈妈来开家长会。老师发现问题后,三年级一班率先召开了题为《爸爸妈妈,我为您感到骄傲》主题班会,通过调查、访问、面对面交流,孩子们亲眼见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亲耳听到了人们对父母工作的肯定,亲身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这个过程中,化解了彼此间的隔阂与矛盾。

班会上,学生和爸爸、妈妈深情拥抱,泪水夺眶而出。班会结束时,有不少学生都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说:“爸爸妈妈,您工作太辛苦了!我以后再也不气您了!’’那个小女孩更是泣不成声地说:“原来我嫌您给别人送水的工作不体面,现在我知道了,您为大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家长也由衷地感叹:“这节班会开得太好了!”“感到孩子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

3.组织亲子郊游

亲子郊游让我们的亲子教育走向了社会。有一项活动,我们坚持了好几年,就是组织二年级即将入队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到陶然亭公园高君宇、石评梅墓前,举行庄严的入队仪式。现场,家长要为孩子赠送一份入队纪念品、一句鼓励的话语和一份期盼。家长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放下生意,所有的家长都参加到活动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精心准备礼物,郑重其事的用双手把礼物赠送给孩子,真切表达自己的祝福与祝愿。更令孩子们激动的是,家长亲手为他们戴上有生以来的第一条红领巾,每位家长也倍感光荣与自豪。仪式结束后,家长和孩子都不舍得走,纷纷邀请老师合影留念,用照片记录这难忘的时刻。除此之外,我们还一起走进博物馆,共同感受科技的奥秘;一起走进电影院,共同感受影片的魅力;一起逛公园,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活动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心桥。家长们在活动中也懂得了生活中处处皆教育。

亲子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1.亲子教育为外来子女家长创设了亲子交流的时间、空间和情境,使家庭教育更具实效性。

2.亲子教育不仅促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同时也促进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5.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教育子女 篇五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原有的城市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工业需求,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随之出现的是高房价、高支出以及城市教育的歧视政策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滞留在原籍。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所以国际上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本人通过多年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中国的现象是农村还不太富裕,所以大多孩子家长选择把孩子寄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亲朋代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代管人大多是隔代教育,文化程度偏低,他们与孩子思想上缺乏沟通,无法对留守孩子思想上、学习上进行教育。监管孩子的祖辈们大多年老体弱,往往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动向,而且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甚至娇纵溺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督促,严重影响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充分重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及时与监管人进行沟通。父母将孩子委托给监管人,并不是不管不问,只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相反,应和监管人一道,密切注意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和监管人一起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思想修养。

二、多与留守孩子的老师交流。外出务工父母要和留守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特别是让老师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有一种父母虽不在身边,却仍能得到父母之爱的感觉,以免孩子失控了,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三、多和留守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外出务工父母可以用电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孩子多交流;还要经常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图书,通过积极向上的书籍来教育和影响孩子。朋友、同事或亲戚回去的,给孩子带点礼物,代问候一下孩子,使子女感到温暖。

四,条件允许的可给孩子选择稍好的寄宿制学校。这样的好处是老师与家长大多是同龄人,家长可将部分代管义务转嫁给学校老师或班主任,现在内地大多寄宿制学校从孩子的吃饭、睡觉、上课、上学、回家等均有老师负责,消除了孩子安全隐患。

五利用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借以弥补亲情的缺失。1,可将孩子领导车间看一看,让他们感受一下,父母的坚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2,利用节假日或不加班的时间领孩子到街上转一转,使他们懂得如何过马路,如何购物,如何乘车等,以提高他们的城市生活技能。3,漫长的寒暑假,父母还要上班,那么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培训机构,让孩子也感受一下城市的良好教育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因此在为孩子选择辅导班时要多考察,那怕牺牲一点工作时间,看培训机构不能

只盯着大牌子以及老牌子,一定要看这个学校的实力及你孩子要去班级教师的水平,大学生啥都会但啥都不精,老教师知识专业扎实,但过老的教师又不会操作现代教学设备。因此选择有一定教龄但又不太年老的教师是各位家长的理想选择。再者选择辅导班不能收费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太高对于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经济上难以承受,太低的辅导班一定有他低的道理,要么师资、场地不行,要么是一师多科的家庭辅导班。正规的辅导班一定有它自己一套从教学、卫生、安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

6.桐庐县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须知 篇六

在桐就学管理暂行办法

为使在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08‟163号)精神,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对象为年龄在6周岁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来我县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非桐庐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二、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应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且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我县已取得暂住证并于当年8月底前已在我县实际居住一年及以上,同时其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与我县用人单位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并按规定在我县交纳社会保险一年及以上的,可以在我县申请就学。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须提供以下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

(一)家庭户籍本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

(二)父母双方或法定监护人在桐的有效暂住证和房产证或房屋租赁证明;

(三)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

(四)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交纳社会保险的凭证;

(五)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

(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签发的合法生育证明;

(七)浙江省籍学生需提交《义务教育登记卡》。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桐就学,按下列办法办理手续:

(一)申请人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到实际居住地所属教育服务区域的学校报名,如居住地学校接受有困难,由居住地学校受理登记后统一报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

(二)县教育部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居住时间、在我县工作和交纳社会保险时间为依据,就近或相对就近安排其子女就学。

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居住地学校或经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就学时,接受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

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学一般以学年为期限。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桐就学,应提前一个月向实际居住地学校提出申请,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办理转学。接受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转入进行登记,并对其转出时的流向予以统计。

六、各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实行奖惩、评优评先等方面与本县儿童少年享受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七、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力接受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八、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杭政函„2007‟245号)精神,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九、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学龄期子女的普查和登记制度。县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暂住证的管理,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学龄期子女登记制度,积极配合县教育部门了解相关数据,提供相关人员名册。要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证书制度,做好《义务教育登记卡》登记管理工作。《义务教育登记卡》由学生户籍所在地学校负责填写并加盖学校印章,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作为省内学生入学的必备材料。

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公平、稳定的系统工程。公安、劳动保障、工商管理、财政、物价、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与县教育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支持和帮助县教育部门及学校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相关工作。

7.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七

日前, 江苏省扬中市2012年度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已全部结束。据悉, 此次参保人员中有629名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就读在扬中学校的学生说, 他们圆了医保梦, 从此享受和本地学生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据了解, 近年来, 扬中市人社局在本地学生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以后, 打破户籍限制, 将扩面的触角延伸至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员及其子女等群体。今年该市决定, 从新学年开始,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每年只需缴纳100元保费参保, 就可享受和当地学生完全一样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该举措既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也让他们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公晓红蔡刚) ■

8.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语感语感的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可见,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它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

一、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缺失的原因

首先,教师的语文素养缺乏示范性。“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高境界的追求,要求老师有较高的语感素养。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大多就读于办学条件比较差的私立小学,任教老师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往往缺少关注和培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够重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弱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不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普遍比较沉闷,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即重知识轻能力,重任务轻目标,重问答轻朗读,重书面作业轻语言表达,在作业过程中又重布置轻订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也比较欠缺,自信心也欠强,再加上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本身也不像小学生那样喜欢表现自己,因此,课堂上大多不大愿意发言。教师一旦对这种现象不加改善,听之任之的话,到最后就会演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语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长期的沉闷的课堂会弱化学生语言的表达,影响学生语感的养成。

再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量少。由于受经济条件、意识形态及思维习惯的影响,这些家长往往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因此往往除了课本和练习册,这些孩子不再有其他的课外书,更别说名著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孩子“腹中诗书少”,长期缺乏课外阅读的滋养,“语感”这棵树就长得弱小枯萎。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些孩子思想上比小学生更成熟,有了培养语感的基础。如果不好好培养他们的语感,他们将会失去语文素养培养的最佳时期。

二、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

(一) 教师要加强“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

所以,教师首先要重视语感教学,课堂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形象、生动,给学生以示范性;同时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语言中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启发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增强学生语言的感知力。最后要加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首先要进行正确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

(二)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感

1. 在朗读中感受语感。朗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最直接手段,它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河流,使语感源源不息地生成。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转化为声音,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首先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朗读。其次要重视朗读技巧的教学,注意语音轻重、停顿、语气、语速和语调,做到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内涵和人物的情感。再次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根据文章的基调和情感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使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浸润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使进语感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在品读中习得语感。(1) 熟读精思,在理解中领悟。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教材中那些经典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的。教师只有切实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作品中那些重点的、关键的精美词句,进行揣摩、比较、欣赏,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2) 物我交融,在想象中感悟。没有想象就没有深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达到深刻的把握。

3. 在诵读中提升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所以诵读能激发语感,积累语感。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流淌着音乐的旋律美,最适宜诵读。为了增强学生的诗书气,我和学生约定,每日“同背一首诗”。这些诗从熟悉的选起,逐步增加新诗。练习背诵的时候,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先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句子的停顿等等,做上不同的记号,再进行诵读,从中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节奏。就这样读着、背着,学生慢慢就喜欢上了背诵,再也不把背诵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了一种乐趣。

4.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感。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开展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我先提供一些名著的书目,让学生选派代表找到这些书先浏览,由他们向大家汇报浏览之后的感受,确定意向。然后确定本学期的读书内容,大家自由阅读,撰写读书笔记,班级里定期组织交流。对于家里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我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借书,或者同桌轮流阅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积累明显丰厚起来,开始有书卷气了。

(三) 帮助学生在听说中发展语感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说”是发送信息最常用的手段,“听”和“说”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要在听说中发展学生的语感,首先要在课堂中创设学生会听、敢说的民主、和谐、愉悦、信任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生活积累被充分激活,思维处于积极紧张的状态,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自信心得到建立,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教学中,我经常利用碎片时间,开展听说练习。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读”。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跟同桌说一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话,可以是新闻、趣事,也可以是随感、联想。要求声音响亮,句子说完整,表达一个清楚的意思。在每周的班队活动课前五分钟,由轮到的小组负责向大家读一段名人名言或经典段落,进行美文欣赏。其他同学听了以后谈听后感,讲讲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完整、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这样的听说练习兴趣比较浓厚,经常地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慢慢地就变得敢说、想说、能说了,语感能力果然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四)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锤炼语感

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吸的气越充盈,吐出的气才会越绵长。积累很重要,但光有积累还不够,还要对积累的语文素材进行吸收、加工、运用,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语言材料进行重组、品评、鉴赏,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做到以说促写锤炼语感。这是语感培养的高级层次。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写作方式是摘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

9.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九

(一)家庭情况及打工情况

1您现在的居住地:_2家庭人数:人3孩子数:人 4您的学历:A本科及以上 B专科 C高中 D初中 E小学及以下

5您现在从事:A建筑行业 B家政行业 C服务业 D运输业 E娱乐场所保安 F学校保安 6您现在的职位是:A零工B工人C钟点工D工厂临时工E经理等管理人员F其他 7您个人的月收入大约有:A1000以下B1000—2000C2000—3000D3000以上

8您家的月收入大约有:A2000以下B2000—3000C3000—4000D4000以上

9您已经打工年,分别在______ ______ ______(地方)打工

10您现在的住房是_A租住房B单位宿舍C自购商品房D其他

(二)孩子受教育情况

1孩子现在在在_A老家 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上学。

2如没在西安上学,原因是什么:

A认为农村教育环境好;B认为城市教育环境好,但经济条件不允许;C城市入学手续太复杂;D打工地点常变,怕影响孩子上学; E其它。

3如在城市(西安)上学,a.入学手续:A简单;B一般;C复杂;D艰难。

b.每学期费用大约多少钱:元

c.费用您能否支撑?A能B不能

d.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师资您是否满意?A是B否

e.转学次数:次是什么原因?

4您希望让您的孩子上到: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中专 E大学F研究生

5您觉得您的孩子能上到: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中专 E大学F研究生

(三)自己教育子女情况

1子女已经受教育年数:A3年B6年 C9年 D12年E其他

2孩子在______(地方)时间最长,A老家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3孩子在______(地方)时间最短,A老家 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4平时您看A报刊B杂志C书是: A小说B娱乐C技术书籍D其他

一般为A每天B有空就看C很少看D看

5您给孩子书A买过B没买过 是A教科书B小说C科普类读物D杂志

一般_A一个周B一个月C半年D很少E从不买一次。

6您一般和孩子通过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A很少沟通B管教式C谈心式D其它

7您经常辅导孩子吗?A从不B很少C只要有空D经常E每天

如很少或重不,原因是?A太忙B知识不够

8如果您的孩子说他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您怎么教育他?

A骂他们出气B对着孩子自责C教他不要在乎D教他在学习上努力,自己多争气

9您认为孩子的将来取决于: A命中注定B教育C生活环境D父母影响E自身奋斗

10您有主动和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吗?A经常B偶尔C从不D被老师叫时

11你认识孩子的任课老师吗A全认识B多数认识C个别认识D不认识

12学校要求开家长会时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从不参加

13您对孩子的最大期望是什么?A孩子的学习成绩好B思想品德好C有一技之长

14如果您目前有一大笔钱,将如何使用?A在城市里买房B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C

回家乡去盖新房子D自己继续上学E出去旅游F还债G其他

15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你通常怎么做?A帮助孩子找原因B无所谓C口头批评D打骂

16您对现在的学校怎么看:17您对现在孩子教育最担心的问题是:

18您希望您的孩子长大后在哪里生活 ?你希望孩子有怎样的将来?您希望现在的教育环境

10.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十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特制定本制度。

二、凡是进城务工子女要求入学,学校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文件要求,及时办理其入学手续,不得随意拒绝。

三、进城务工就读的子女,生活上要爱心、爱护,学习上要帮助,学校师生对他们不存在歧视、排斥、打骂等现象,要加强管理和教育,他们若违犯纪律,学校也不能随意开除,或者劝其退学、转学等。

四、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后,学校视为正式学生,要按要求编入学校学籍、学校有责任尽量保证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不辍学,顺利受完规定学业。

五、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后,因父母或监护人因工作变动或其它原因正当要求休学、转学的,学校要按照教育局规定的学籍管理办法及时办理。

六、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后,同样享受国家“两免一补”和其他相应的资助政策。

2012年3月20日

锦屏县大同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管理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使我校外来务工子女依法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文件以及县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试行):

一、本办法适用范围为非大同乡户籍的外来务工子女,年龄在6.5周岁至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我乡暂时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二、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且其父母或监护人在我乡已取得暂住证并暂住一年以上,同时又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并由劳动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的,可以申请就学。

三、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时应该提供以下材料:

1、家庭户籍原本;

2、在纳古镇的有效暂住证、房产证;

3、适龄儿童有计划免疫接种证;

4、监护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厂家证明或监护人的工商执照;打零工的需有房屋租赁证明。

5、除新招一年级学生外,其他年级转入我校的学生必须持有转出学校开出的《转学证明》。

四、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办法

1、均实行秋季招生、入学,其余时间不再招生、入学。

2、外来务工子女持第三条规定的材料到学校报名,报名结束后经学校校长室或教导处审批同意后方可入学。(材料不齐全的一律不予报名)

3、凡具有我县小学学籍号的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小学毕业生,需继续在我县就读初中的,由县教育局统一安排相应初级中学就读。

五、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安排:

1、监护人对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

2、监护人在当地居住并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以相关证明为据);

3、独生子女(以独生子女证为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文件以及县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学生学籍管理的有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子女到我校就读,凡持有第三条规定材料齐全者,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材料不齐全者,不予报名、接收。

六、外来务工子女转学以学年为期限:

1、转出: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对其子女转出我校可实行灵活管理原则,但必需认真填写《小学生转学审批表》,报乡教育办审核,并交教育局教育服审批备案。

2、转入:学校教导处对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的转入要严格把关,收齐、核查第三条所规定的材料并造册登记,并于9月15日前上报乡教育办审批,逾期不再办理。

3、各班主任必需按要求,真实地完成或协助学校学籍管理处完成各类学籍表册,每月按学校学籍管理处的规定按时、真实完成月上报。

七、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分班规定:

1、一年级新招学生按“一年级编班规定”执行。其余年级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分班均实行抽签制。在抽签过程中,年级组长可根据本年级班级人数差异,各班男女生人数差异等各种特殊情况,在本年级全体或三分之二以上教师认可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抽签。

2、为防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来务工子女学习困难,成绩较差或纪律较差同学的排挤,若原在我校就读,转学后又重回我校就读,且转出转入均按转学规定办理过正当手续的,实行“从那班出入那班”的原则,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与原先该生在我校就读时一样。

3、近年来,出现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回家和工作变动时,不跟学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打着呼,不办理相关的转学手续。特别有的在领取教科书和教辅学书后就走掉,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居于以上原因,经学校校务会研究决定:对于不跟学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打着呼,不办理相关转学手续就走掉的学生,若再转回我校就读,一律不予接收。

八、我校各年级各班应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外来务工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本乡学生享受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九、对外来务工子女应按照有关规定免收学杂费,科书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学校当时的实际情况可酌情给予补助,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十、本规定自制定之日起试行。

11.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习惯 课前 课中 课后

教育的基础在家庭,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优劣。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而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随着上海教育、医疗资源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到上海就学,出现部分学生资质不好的学校,上海本地生源不到20%。我所从教的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学校。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每个班级都不乏不识字的父母,他们无一技之长,没有文化背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获得较低的报酬,从事家政、菜贩、打零工等工资收入不高、工作时间长的工作,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是放任不管,就是棍棒伺候,不是没有时间管教就是没能力管。

这些学校的教师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义务,又承担着“家长”的角色,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些学校总有一部分学生回家不做作业,教师跟家长反映情况,总起不到作用。教师为了尽到责任心和提高班级考试成绩,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耗费教师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在从教数学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育与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我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预习和复习的习惯;2.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未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3.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4.计算不准确,无规范的计算习惯;5.学习懒散,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想得到现成答案;6.审题能力不强,缺乏仔细检查的习惯;7.作业只追求“量”不追求“质”,没有形成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习惯。

以上所提到的是多数学生存在的较集中的数学学习习惯问题,而这些不良习惯正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接下来,我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一、课前预习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在每天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标出实在读不懂的知识内容,完成预习作业。这样就能使学生上课将精力集中在不懂的地方,不仅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且能提高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也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也就是新课标中强调的备学生,即花精力讲解学生不会的地方而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

二、课中

首先,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习惯。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较易分散,要求学生上课时眼睛要看着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上课不是全班安静地听老师说,而是学生及时补充老师将要说出的下半句话,这样上课就不容易走神。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第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使学生不仅愿意思考,而且善于思考;第二,在上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分清重点、非重点;第三,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要大胆并能学会口述解题思路。

再次,培养学生诚实将练习结果反馈给教师和不懂就问的习惯。课堂练习是反映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关键,因时间关系教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批改作业,因此需要培养学生这两个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理解那些练习没做对的同学,并在全班表扬他们的诚实和不懂就问的精神。通过练习反馈,教师就心中有数,可利用下课时间,将未掌握的学生聚到一起进行集中讲解,从而保证每天的知识点当天掌握,减少第二天的工作量。

最后,《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有利于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计算习惯包括审题和验算两个关键习惯,这些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培养。

1.审题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先导,作业中的许多错误往往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很多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机械模仿的现象,稍有变化,便错误百出。拿到题目时往往看见数字就去加、减、乘、除,对于一些简单题目,或许还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对于喜欢“拐弯”的题目,就会发现问题了。例如计算 46+54×10,很多学生往往考虑到“凑整”好算,将46+54先算,而忽略了正确的运算顺序应当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审题需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提高审题能力可以从分析题目语言的训练下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细读。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读题是为了理清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读题时必须认真、仔细、逐字逐句地进行默读,如果有图表,务必要仔细观察图表中所给的信息,并且要学会边读边思考。通过读题找出关键字、词语,弄清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若一遍不懂再多读几遍,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

(2)圈画。主要是指将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及数据标注出来。在读的过程中可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标出关键词语,如“ _______”“……”等符号。通过圈画明确题中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问题;还应该注意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哪些。同时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标注,如箭头等,以理清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自己思考。例如:圈画在下面这些题中作用明显。一是把1.3、4.2、2.7、5.3、0.5、0.6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题目中小数点和顿号特别容易混淆,学生会将数看岔,从小到大若不注意会写成从大到小,因此在写类似这样题目时,可以要求学生将每一个小数和“从小到大”都圈一圈,后再填,以减少错误的概率。二是2.3乘21.3与5的和,所得的积除 8.4,商是多少?对于这道列式计算的题将圈出来的是运算顺序,框出来的是关键字。endprint

2.验算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师应督促学生在练习后及时进行检查,教授验算方法,如:加法用减法验算,同时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具体来讲,一般要求学生检验的项目有:①题目有没有抄错;②计算是否有错误;③估算得数是否合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提醒学生运用估算知识,在计算之前先估算题目的大致范围,并在计算后和估算的结果比较,看自己得数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④对于应用题,除了要检查计算的正误,还要强调检查单位名称,答句是否漏写,将计算答案带入题目中,看是否符合逻辑。

三、课后

1.课后温习

课后温习就是对刚学过的知识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系统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只有让学生理解性地反复阅读教学内容,找出课堂上还没有得到解决的地方,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

2.作业

课后作业是检查当天所学内容是否掌握和巩固的一个环节。做作业时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独立完成。家长不在一旁陪同,只是偶尔查看孩子是否认真作业、字迹和完成的进度。比如花两个月每天检查孩子是否完成作业,若遇到未完成的情况,要有适当的惩罚,比如做10道口算等。等孩子能自觉保质保量完成,后面就进行抽查,抽查过关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若发现字迹不端正,要求孩子擦掉重写,教师和家长要齐心合力,遇到学生字迹不端正要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进入上海学校课堂,面对这个现象我们只有不断钻研,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用心教育,用爱灌溉,才能尽好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孙雪枫.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0:6-7.

[2]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2009:24-25.

12.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十二

1 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教育心理问题严峻

据统计, 现全省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率超过95%。但这一群体在享有教育资源公平性上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由此衍生的诸多教育问题, 究其形成原因更值得深思。调研分析结果显示,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家长素质偏低, 家教能力欠缺。外来务工群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其教育方式缺乏理性。调查得知, 当子女犯了错或者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时, 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 其比例占到45.92%, 能耐心教导的只占3.44%。

(2) 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简单。在分析调研数据中, 我们发现多数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成绩, 8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 找到一个高收入、轻松稳定的工作。可见,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大多一味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 而往往忽略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3) 与学校联系少, 家庭教育封闭。访谈了解, 家长基本不主动与学校联系, 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教育, 甚至拒绝家校通平台与学校的交流, 在这两个教育系统中, 缺乏沟通、交流,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不紧密。

(4) 就学环境差, 无法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走访各市相关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反馈, 民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 校园设施不齐全等现象, 教学期间间或会出现教师空缺不足等状况, 工作环境相比公办学校较为简陋, 以蓝翔民工子弟学校和蓝天民丰小学这类民工子弟学校为例, 与公办学校在教学资源上存在较大差距, 校园内也存在着安全隐患等问题。

(5) 缺乏心灵呵护, 心理问题突出。调查显示, 在“您认为随迁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势?”的当地居民调研问卷中, 32%表示“不够自信”, 41%表示“有不平等感”, 27%表示“有孤独感”。综合校访和学生访问, 我们发现, 该群体心理归属感弱, 表现为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在行为问题上则表现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 普遍存在自由散漫的弱点, 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在学习习惯方面, 他们态度随便,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作业马虎草草完成, 遇到困难绕着走, 很难独立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难题。20%的农民工子女还有拿同学东西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大约有47.81%以上农民工子女情绪不稳定。

2 教育缺失, 心理失衡原因分析

2.1 家庭原因

2.1.1 与当地居民的差异性

(1) 低层次生活环境。外来务工人员劳作时间长, 作业环境设施简陋, 居住场所大多在城市边缘, 昏暗拥挤,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而当地居民基本上有稳定的职业, 朝九晚五, 也有自己在本地固定的居所。

(2) 缺乏城市融入感。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 流落异乡给他们的是浓浓的孤独感。数据显示高达92%的人“感到寂寞孤独”, “担心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则占47%, 他们在城市中没有当地居民的那种归属感, 而这种不安全感直接影响到其子女身上。

(3) 高风险收入。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在省总工会调查数据中显示:“有26%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 不规范合同不低于三分之一”。在上述生存条件下, 从经济来源、生活开销、生命安全、生活安稳度等方面看, 对子女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2.1.2 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1) 传统教育观。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较低, 对读书出人头地有强烈的愿望与要求, 把这种期望强加在子女的身上, 这种期望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2) 片面物质强化。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表现或成绩上, 往往偏重物质激励, 食品、金钱等;惩罚则往往包括打骂、不给零花钱等。物质强化能直接刺激孩子的行为动作, 但物质强化容易助长孩子的功利性, 降低对高层次需求。

(3) 教育帮扶无力。新课程的学习不仅体现在掌握课堂知识, 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 家庭作业更趋于多元化, 不少家长对这些综合性强的素质性学习任务无能为力。

(4) 心理教育缺乏。青少年时期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也容易在行进中迷失自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上经常出现叛逆, 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但家长却简单的归于叛逆期, 极少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许多家长不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不会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 孩子犯错时却一味的指责。

2.2 学校原因

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短缺。外来人口往往被当作体制外人口, 其子女也就被排除在本地义务教育体制外, 教育机会不均等。如在玉环县, 在当地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下, 得知就读于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人数达17254人数, 占在玉环县就读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总人数的78.3%。

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弱。在走访某民工子弟学校时, 该学校负责人告诉我们:“我们学校的教师合格率不到50%, 只能通过对他们进行再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尤其缺体育教师, 另外, 图书馆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 无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个别教育者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损害学生利益, 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 变相体罚等等, 这是教师的“师德问题”, 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走访的过程中, 有老师这样讲到“我们学校也有出现体罚的事件, 虽然说老师也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但其实这也是师德问题”。

2.3 社会原因

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 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体制, 义务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户口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承担。这种政策极大的限制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 包括义务教育后存在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依户籍所在地”的政策规定, 异地高考的推进存在很大困难。

其次, 居住环境鱼龙混杂, 对身为青少年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影响很大。外来务工群体基本以群落聚居的形式居住在低层次的社会圈中, 附近“黑网吧”横行。不少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无心学习, 却是“黑网吧”的常客, 沉迷于此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更严峻。

3 改变其教育现状之对策建议

3.1 亲情陪护, 家庭温暖

(1) 转变教育观。家长要转变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狭隘教育观, 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重智轻德, 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 这种传统的观念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只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 往往会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古人有“孟母三迁”, 才有了如今妇孺皆知的孟子。这说明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能促进孩子成长、发展, 家长应为子女创作一个民主、轻松的家庭环境。

(3) 提高家庭教育素质。父母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思想性格、品德作风。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 使其耳濡目染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酗酒等对孩子会带来一定的阴影。反之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鼓励子女多参加各种兴趣班, 多方面的培养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素质, 与此同时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多参加课外活动, 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对新城市的陌生感, 更快的融入这个城市。

(4) 转变教育方式方法。要学会与子女沟通, 尊重理解他, 孩子跟父母是平等的个体, 父母不应该动不动就采用家暴的形式去恐吓孩子, 在指导孩子作业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不能直接告诉其结果, 应加强引导, 尊重其爱好兴趣, 并努力为他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不要总是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横向比较。

3.2 关注成长, 政府关爱

(1) 政府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工资, 建立合理合法的农民工劳动报酬制度, 使外来务工人员也能享受到法定的劳动时间和合理的工资报酬, 保证外来务工人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改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生存环境, 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 适当放宽借读条件, 降低赞助费用, 让民工子女更好的就学。除此之外, 可以将教育闲置资源适当分配给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把现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教育管理体系中, 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制定切合实际的办学标准, 不符合条件则限期整改, 在办学的场地、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扶持。

(3) 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增加图书阅览室、体育场等设施建设, 丰富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课余生活。

(4) 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一定要建立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情况的登记卡制度。在流入地, 只要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 (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 经政府部门检查合格登记后, 将登记后的信息作为其入学的依据, 这样就能简化入学手续, 避免政策不统一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和剥夺教育权利现象的发生。

①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 不仅让家长了解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要求, 更了解子女的校园生活情况, 更好的教育孩子, 与学校教育保持紧密的联系。

②建立学生档案袋, 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以及其家庭的相关信息, 如家庭成员姓名、成员构成、直系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地址、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的成长信息等, 并且定期更新, 不断补充以便能及时向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掌握学生的动态。

③定期开展家访活动, 充分发挥家访的积极性作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大环境, 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后, 积极沟通交流能够给家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或意见, 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两个教育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 家长配合老师, 老师辅助家长。这样就能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三方的“合力”, 这种力量对解决学生的特殊问题起着独特的作用。

3.3 大爱无疆, 社会援助

(1) 当地社区等可举办一些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交往的活动, 以提高他们与当地学生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 加快他们融入社会的进程, 开展一些融合各地家乡文艺、风俗的活动, 抒发共有的热爱家乡之情,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重塑自信。

(2) 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农民工如何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 主要是在城市生活、务工所必备的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二是择业教育和提升技能的教育培训, 这样能增加务工人员的就业率和提高岗位待遇;三是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政府、社会政策法规等法制观念教育, 通过这些提高他们本身的法制概念和自身素养。通过以上来影响他们的教育观念。

4 结语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只有让他们真正健康的成长, 才能培养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合格人才, 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国富民强。通过调研, 我们看到浙江省在应对外来务工群体上作出了良好榜样, 但仍有待优化改进, 需着力保障其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 呵护心理健康, 使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显均.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对策.法制与社会, 2011.7.

[2]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韦巧群.外来民工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 (1) .

[4]张卫萍.浅谈随迁学生的教育问题.镇江高专学报, 2011.10.24 (4) .

13.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十三

在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城市建设的一线。他们为城市的发展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自身的权益却容易被忽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沈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要什么材料的相关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沈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要什么材料?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沈阳办理入学,各区教育局要求的.材料基本一致,一般包括家长或监护人本人在沈居住证明、在沈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学生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原籍户口、暂住地社区证明、原籍就读学校开具的在读证明(新入学不需要)。

办理地点:

办理入学到暂住地区教育局办理,小学入学一般到初教科,初中入学一般到中教科。

办理时间:

办理入学的时间,一般采取集中办理、随时办理两种方式。在每学期开学的前一个月集中办理,手续完备的情况下,当场下达入学通知书,安排相应学校接收;在学期中,随时办理,接受咨询。

扩展资料:

外地学生来沈阳上学需要的条件:

1、两证(房证、户口本)合一、人户合一;房主为父母(父母无房的需提供无房证明,可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父母同户同住。

2、房证、户口1年以上(8月31日前办理结束);到2020年,热点学校要求房证、户口满2年以上;到2021年,热点学校要求房证、户口满3年以上。

3、学区内每套住房3年内只能保证安排一名适龄儿童入学(非独生子女家庭除外)。

4、不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适龄儿童、随迁子女,按相对就近,回避热点学校的原则统一安排到指定接收学校就读。

14.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 篇十四

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自治区级立项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银川市第二十四小学,就是银川市第一家专为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而建的学校。这一举措,基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让农民工子女也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民工子女入校后,随之而来的教育教学问题相当严峻,通过初步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很好的家庭环境,没有合理的引导和约束,农民工子女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

1、成长环境糟糕。我校农民工子女多数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造就了他们生存就业的艰难。大多数是摊贩、临工、钟点工、跑运输、送水、营销、等,居住的环境简陋、阴暗、拥挤,缺少合理的照明、可供书写的桌椅等,糟糕的吃、住、学条件,无法保障子女最基本的学习条件,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于受到这样的条件限制,农民工子女成为了一群既敏感而又自卑的弱势群体,在性格上、习惯上都有一定障碍。

2、接触人员复杂。民工生活居住的地方多如菜场、工地等,人员嘈杂。年幼的学生接触着各式人群,在耳濡目染间,对打架、骂人等不良习气习以为常,给学校的正面教育带来困难。

3、家长缺乏管教的方法。农民工子女家长大多每天早出晚归,大多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更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学习,对子女放任不管,加上外来学生的父母多半未经过正统的义务教育,文化素质比较低,很多都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则在望子成龙心情的驱使下做出过激的行为,使学生出现明显的厌学倾向。

4、学习缺乏一贯性。民工子女家长工作极不稳定,今天在这个工地,明天换那个菜市。他们的子女跟随父母迫于生计辗转于各个城市,今天可能在这所学校,明天则又换了一所学校,转学过于频繁,使学生得不到一贯的学习指导,一直处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各自所学的教材不统一,进度不统一,教师的要求不一致,学习习惯差。民工子女中能主动学习、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低、书写姿势不良,不会预习课文,作业不按时、不认真,有的甚至还会逃学。课余生活缺少课外阅读,唯一爱做的事就是打打闹闹,到处晃荡。学习成绩无法跟上,饱尝失败的滋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注意力很难集中,不听讲,课堂上做小动作、睡觉、走神发呆,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差。因此,我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民工子女最突出的问题——糟糕的学习习惯,我校申报了 “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原名(“以研促培”新公民学童励志教育、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得好:“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段名言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语道破了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大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农民工子女更不例外。他们不但需要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更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类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给学生的东西能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习惯养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青少年不断向上的重要精神动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外来务工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是当今教育必须面临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项研究,对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对推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这些外来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当地人群的整体素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支撑性理论及相关法律条文与政策依据

1、“和谐发展”理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依据。实现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教育公平,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事关本地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件大事。以“和谐发展”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政策依据,能使本课题研究一开始就站在一定的高度,使课题研究方向正确,目标明确。

2、“教育公平”理论。

古今中外,对“教育公平”均有过不少相关的理论和论述。我国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成为其“生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毛泽东教育思想中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就有对教育公平原则的强调和坚持,尤其强调广大劳动人民子弟普遍的教育权利。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的理论中对教育公平均有过相关论述。西方的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人权宣言》规定“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详尽阐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它包括“消除歧视”和“消除不均等”两部分。

3、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4、自主学习原理: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在明确学习活动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这里的“自主”,既包括学生“个体自主”,也包括在学生“个体自主”基础上的学生“集体自主”。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5、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6、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勤奋、自信、独立、创新、严谨、谦虚等是良好的学习性格最主要的特征。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上这些理论和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施参考和操作指导。

7、相关法律条文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文件中,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入学以流入地区管理为主。” 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流入地政府要负责使其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这对我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有了法律依据。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摸清了学情,有了理论及法律支撑,学校组织教师反复讨论、研究,综合各方面情况,拟订出了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将学生学习习惯研究内容进行了细化,把目标分层,既有长远的大目标,又有阶段性的小目标,制订了学校一学期的计划,教育教学每月的计划,努力做到月月有重点,周周有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清楚明解,并扎实去训练、培养。根据年级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习惯要求:

低年级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是坐姿、站姿规范,读姿、写姿正确;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前准备充分,爱护学习用具,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培养学生回答问题举手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有错必改的习惯。

中年级段: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是课堂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家复习、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认真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

高年级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求实效,遇困难不放弃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

各学科教师根据年段目标,结合本班实际,结合本学科教学要求,拟订具体的班级目标及学科教学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个体研究计划。任课教师间加强沟通,课堂习惯尽量统一。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在研究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的习惯。

(一)、学习态度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

(二)、学习方法指导 1.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2.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3.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4.及时完成作业和复习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5.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缺少课外阅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确选择有益读物,自主自动地阅读经典书籍,从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多优秀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辅导他们健康上网,利用网络搜集有价值的资料,提高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健康成长。

(三)、课堂学习 1.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上课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2.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3.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拟分成下面四个子课题: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剖析法、测量法、经验总结法等

1、问卷调查法:给他们发放开放式问卷,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如:对生存环境的感受;喜不喜欢学校、老师、同学;是否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习有没有困难等等,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也希望通过对全校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掌握所有农民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状况,把握影响他们学习习惯的各种因素。

2、行动研究法:强调行动者参与研究,采取观察、谈话、访问、接触等多种方法,安排适当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技能训练。

3、个案剖析法:在研究的两个班级中建立成长档案,对孩子进行跟踪研究,观察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培养与本地孩子存在的差异程度;同时,在农民工子女群体中,根据他们各自家庭状况的不同,观察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差异性。

4、访谈法。深入到个别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家长相互交流,形成家校合一的教育渠道。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积累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指明方向。

6.测量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运用教育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进行测试,以了解课题研究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

1、调查现状,论证定题。

2、成立组织。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培训师资。

5、组织开题会。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3月)

(一)、2011年3月-2012年3月

1、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尝试,教给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根据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积累一系列的研究案例,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提炼和推广应用。

3、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委员会,定期向家长传授家教的先进经验,促使家长们观念的转变。

4、进行理论辅导,实施研究方案,推出教学模式和优秀课例,同时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材料,及时写出阶段性的专题小结等。

(二)、2012年3月-2013年3月

1、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途径对课题进行研究,本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思想,并探索出一套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基本策略。

2、举办“在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性特长展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同时以榜样的力量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3、加强调查了了解,做好个案跟踪研究。

4、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及时修订课题研究方案,为深入进行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7月)

1、收集整理成果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

3、邀请市区科研负责人来校指导结题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1、准备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

2、申请结题。

3、总结提升课题研究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八、成果展示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养成开朗、活泼的良好心态。

2、学习习惯得到良好培养,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来认真对待。

3、有良好的个人卫生及环保卫生习惯,做干净、整洁的小学生。

4、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尊重师长,讲文明,有礼貌。

5、体谅父母,尊重父母,主动分担家庭的困难。

6、有志向,有理想,并为之努力进取。

(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形成课题成果研究报告

2、《农民工家教论文集》

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展示(课堂教学)

4、《教师论文集》

(1)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展示

(2)心理辅导记录

(3)个案分析资料

(4)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农民工子女作品集》

(1)、学生优秀作业展(2)、作文(3)、手抄报

(4)、获奖记录(5)、活动照片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长

杨彦文: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1.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与修改。2.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

(二)、课题组成员:

周宇:党支部书记、分管德育、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供课题组研究参考。

路秀娟:分管教学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

进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研讨活动组织的安排、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案调查工作。

毛雅丽:教导主任、小学一级教师,兴庆区级骨干教师。

课题组副组长,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及执笔;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负责各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阶段性小结报告;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马红英:语文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

子课题1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付宁平:数学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银川市级骨干教师。

子课题2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 杨小锋:英语教研组长、小学一级教师,子课题3的研究与管理,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课题组做好各阶段课题研究实施的相关工作,及子课题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阶段性小结工作 沈浩:教师

负责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方面的教育;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工作。苏敏: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

负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管理。苏顺:总务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后勤保障工作。

三、各子课题成员

前期:名师工作室成员及所在班级(待定)

中后期:

语文:1-6年级各班语文教师

数学:1-6年级各班数学教师

英语:李艳 唐慧云 李婷

十、保障条件

1.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形成学校的研究网络。

2.强化理论培训学习。经常性地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快捷、及时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动态信息。

3.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主动和总课题组联系,邀请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进行实地指导,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推进研究进程。

4.加强横向协作交流。积极与其他协作课题学校联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5.确保研究经费到位。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用于、外出培训考察、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

附: 相关经费预算:

课题组成员层级培训及考察:2万元

购买书刊、编印资料:1万元

聘请专家进行指导:1万元

合计:4万元

单位: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

(又名:银川市兴庆区新公民小学)

姓名:杨彦文 毛雅丽

上一篇:蚕种场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