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共16篇)
1.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篇一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中高考改革风向标来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
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今天正式出炉。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18个要点具体的主要内涵和重点到底包括哪些呢?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2.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篇二
东北育才学校实施优才教育三十年, 始终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指向, 努力高层次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有特色、可持续地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特别是近年, 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基点,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创新发展主题, 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搭建开放多元平台, 努力满足、顺应、引导和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潜能, 积极创建为每个学生准备好未来的理想学校。
那么, 育才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准备好怎样的未来?或者说, 育才要培养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有怎样的核心素养?众所周知, 学校不是按照既定模式以流水线方式生产产品的加工厂,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差异性特点, 依据学生个性差异, 育才要培养的是身心健康、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世界公民。为此, 学校要给他们准备好的是: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
从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来看, 它不仅让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获得学业上的成就感和未来的工作机会, 更是面向学生的现在生活和未来生活, 重在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 适应时代发展, 应对社会挑战。
核心素养提出的根本目的是落实我国的教育宗旨, 提升国民综合素质。通过对世界各国近年课程改革中课程模型与课改实施模式发展的回顾, 可以看出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目前, 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 育才学校通过对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分析与梳理, 认为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其一, 着眼于个人生存生活需要的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基础要求。“以人为本”就要照顾到人的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其核心素养除了生存必备的能力之外, 还包含文化意识、环境研究、职业发展、生活规划、生活管理与解决冲突等, 其中涵盖学生的个人品质、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与社会、自然的相处和互动方式。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决定着日常生活的品味和品质。
其二, 着眼于个性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个性终身发展是各国制定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取向, 脱离了个人终身幸福生活的教育是脱离实际的教育。个性终身发展既要顾及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差异, 又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全面发展, 从而奠定终身幸福生活的基础。其核心素养包含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等, 诸如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学人文素养等, 这些关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竞争力, 关乎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
其三, 着眼于国际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人才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同样, 社会发展也会影响人才需求的规格。因此, 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核心素养包含信息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素养等内容, 其中涵盖了知识经济时代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诸如具备本土情怀, 拥有国际视野, 突显创新精神, 勇于实践, 敢于担当等, 在国际趋势下, 能够顺应时代要求以寻求主动发展。
基于此, 育才学校将课程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形成终身受益的思维品质和健全人格, 具有国家和民族情怀, 具有国际化行为规范和创新能力, 为成为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打好基础。进而构建了由“面向人格和社会的三元结构”和“面向学术和创造的三元结构”组成的学校“双三元结构”课程体系, 着力实现课程建设的六个转变, 即课程选择从“整齐划一”转向“灵活多元”;课程内容从“难度追求”转向“深度拓展”;课程组织从“单纯加速”转向“丰富内容”;课程资源从“学校培养”转向“社会支持”;课程实施从“成绩智商”转向“科学启蒙”;课程结构从“立足国本指向”转向“国际化拓展”。
一、构建灵活多样的优才教育课程体系
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无疑为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 育才学校针对学生多样化发展, 因地制宜, 已经全学科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实践中,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及拓展, 对课程资源的配套开发, 对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等, 启动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建设, 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确保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
在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纲要的过程中, 学校积极推进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校本化“二次”开发, 使每一节课都努力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充分体现“育才的标准和特色”。同时, 学校开展了“基于常态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和实践, 积极构建以两项“关注”、三个“还给”、四条“原则”为主要标志的常态课堂。
为了凸显学校特质和品位的课程蓝图, 学校还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东北育才国家课程校本化纲要及实施方案》, 使学校课程真正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配套编写的“育才学案”目前已覆盖全部高考学科。同时, 学校瞄准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 探索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方法和途径。一方面积极发展科技课堂, 将电子书、ipad引入课堂教学, 创建“指尖上的课程”;另一方面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对于已经成熟的在线课程, 建设育才学校MOOC平台, 面向社会开放课程, 经考核合格, 颁发育才慕课证书。
其次, 育才学校立足于本土情怀, 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系统开发建设。学校成立了课程发展委员会, 制定了《校本课程建设支持办法和开发流程》制度, 初步形成了集课程研究、建设、发展、评价于一体的课程保障体系。目前, 学校立足于未来拔尖创新人才个性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已累计开设200 余门选修课。比如开设射击、游泳等特色体育课程, 针对体育技能型人才组队训练, 有的学生已发展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在特色艺术课程建设方面, 学校与美国密歇根牛津学区共建“世界中学生和平乐团”, 为有美术天赋的学生开设了订单式课程;为志在专业领域谋求深入发展的学生开设了部分高端选修课程, 如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为契机开设的微积分、通用学术英语两门大学先修课程, 以及与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合作创办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的相关课程等等。
与此同时, 学校还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微型化”发展, 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并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 推出了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主题的“育才公开课”和“育才名师堂”等系列课程。微型课程以其实践周期短、针对性强、聚焦现实问题等独特优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视野拓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最后, 为了学生能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全面培养其优秀世界公民的核心素养, 积极推进活动课程化建设。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思想, 围绕“让学生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拥有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拥有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幸福人生”的德育目标, 提出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内容, 以自主体验为核心原则, 以社团建设为切入点, 坚持学生所有活动都力求做到课程化。
仅以社团活动课程化为例, 目前, 学校高中学段有近一百个学生社团, 一些有品质、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不断涌现。学校成为全球唯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教育实验学校”, 被授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特别贡献奖”;模联社团先后两次成功主办东北地区中学生模拟联合国会议, 学生模拟政协提案进入全国两会;学生牵头创建了“沈阳市中学生郭明义爱心团队联盟”, 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万维社被团市委授予“十佳中学生社团”称号。
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的特色课程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多年来, 育才学校在未来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胆的突破, 针对学优生探索并建立了三种培养模式, 现已颇具成效。
第一, 超常实验——课程前置, 高效学习模式。面向智力水平超出常态、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儿童开设超常教育课程。立足于多样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组学习、充实课程和导师制, 强化理科学习进度, 采用弹性学制, 在四年或五年的时间里完成初高中六年的课程。
第二, 特长实验——单科强化, 能力迁移模式。依据“能力迁移”的理论, 在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 采取单科独进、能力迁移、举一反三的办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使学生在数学、外语等某一基础学科形成特殊的优势并迁移到其他学科。
第三, 创新实验——特色课程, 创新发展模式。其课程结构为“基础课程+必修课程+专修课程+特选课程”, 从课程设计、实施等方面真正解放学生的心灵和头脑, 丰富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建立了学生导师制度、互助学习制度, 形成了综合评价体系, 并开展了以“无线网络”、“数据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变革。
三、形成多元开放的学校课程支撑体系
《纲要》 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基础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 肩负着向国家输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育才学校充分挖掘并利用国内外和本土优势资源, 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搭建平台。
其一, 启动创新项目国际化网络孵化平台。该平台以学生科研项目为载体, 利用快捷的网络化指导优势, 加强了资源共享与交流、专家点拨与指导等过程性研究, 帮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接触并使用最新的研究理念, 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其二, 强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建立了国内基础教育首家“生态科普基地”, 与尖端科学实验室、辽宁地下资源展室等一起形成了综合实践中心。在校外, 学校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 (国家) 动漫产业基地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创新型企业建立科教合作伙伴关系, 充分利用省、市丰富的博物馆及各类场馆资源, 丰富学生的创新体验。
其三, 充分挖潜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每年邀请五十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教授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学术报告、院系介绍为主要内容的交流;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及杰出校友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邀请在各领域卓有建树的家长, 成立家长职业联盟宣讲团定期进入校园。
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 一大批优才教育研究成果以专著形式出版, 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如 《东北育才学校实践与思考》《培养神童的摇篮》《优才教育实验研究》《创建优才教育模式, 深入开展教育创新》《科学研究实验文集》《探究性选修课与科学研究实验室——东北育才学校模式》《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共同引领孩子未来》《在育才的路上》《超常教育二十年》《教师优质教育行为指南》等, 此外, 17本校本教材和《东北育才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纲要及实施方案 (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生物) 》等优才教育研究成果先后由中国教育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等正式出版。与此同时, 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意识均有所提高, 目前学校已组建十余个教师学术社团, 十七个特色教师工作室, 并先后有《优才教育实验背景下的课程文化建设》《优才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八个方向性转变》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和教育现代化的蓬勃发展, 针对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东北育才学校在多年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教育形势, 在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前提下, 尝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科学设计学校课程, 精心选择教育内容, 建构优才课程体系, 搭建多元开放的育人平台,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多元开放
参考文献
[1]常珊珊, 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9) .
[2]辛涛, 姜宇, 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3]李艺, 钟柏昌, 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 2015, (9) .
[4]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 2014 (3) .
3.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篇三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中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部极为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落实,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将其落实在新版课程标准中。
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和整合的概念,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素养的内涵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情绪的集合体;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一个概念。“核心素养”是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并且这些素养是能够发展与维持的;核心素养是帮助每个人满足各个生活领域的重要要求并带来益处的素养;核心素养是有益于实现预期结果的素养。
以生物学科为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因此,生物科学素养所涉及的学生学习结果将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还要从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甚至是跨学科的核心素养。
近年来高考理综课标卷Ⅱ,试题结构创新,内容新颖,既有利于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又增强了试卷甄别功能,在有效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并不冲突。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的强化训练,使教材中大量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启迪学生思维的科学教育素材不被重视,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得不到充分落实。
我校也于2014年下学期全面开展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学习忻州一中、泽州一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原有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学校领导集合广大教师的课改经验及反思,提出了“基于问题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自学存疑、互学释疑、展示质疑、点拨启疑、建构去疑。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三、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我校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经历了种种困难:学生的不适应,教师的不适应,家长的强烈反对。然而,通过我校领导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坚持了下来,课堂教学改革有了起色,走上了正轨。我校选拔课改先进分子成立了石楼中学第一批“课改先锋队”,在课改先锋队中进一步选拔优秀先锋队成员,优秀先锋队成员参与听评课,并且与新进教师结对子进行帮扶。目前第二批“课改先锋队”也已申报过关,教师课改积极性高涨,学生信心满满,高考成绩稳中有进。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原因在于全体领导及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改革是时代要求、社会要求、人才发展的要求,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构建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就是教育创新。广大高中教师应密切关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关注和研究核心素养与教学的关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领会和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4.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篇四
通过蓝天教育网专題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我对核心素养有全新的认识和体会。现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
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題。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印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塱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 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五
过往的教育太单一片面,而导致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方向先于目标,战略先于战术。“当今社会,人类和人工智能将重新分工。基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基于对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检讨,我们提出和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能力。个体与他们所处的多样化情境间不断变化的互惠关系的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本质。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二、“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二十一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三、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四、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1、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2、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3、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4、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教学和课外特长学习的积累,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6.分层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篇六
燎原中学
王淑艳
2016年,北京大学徐凯文博士调查发现,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存在“价值观缺失导致的空心病”。北大这个样,其他学校学生对学习的持久性、长期性可想而知。因此国家在此时提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核心素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那核心素养怎样在课堂上得以发展呢?我们觉得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 收获,这样从初中生开始培养,让孩子们有目标,有理想。
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当目标容易达成时,学生就由被动变主动,学生就不是在课堂上浑浑噩噩,无所收获了,这样也提炼了孩子学习的兴趣,理想的达成,培养了全体孩子的信心,也就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对学优生我们应以放为主,放中加以指导,对于中等生重在指导自学;对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
这一年我们一直在学习分层分组教学方法,分别是先学习了理论,又在崇文实验学校听了示范课,然后我们又在自己的课堂里针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课分层施教正好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素养理念。
一、学习目标分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新授知识学情的前提下,可按照A、B、C三个层次的知识储备水平将学生分层,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A组学生会分析,会学,完全理解;B组学生会讲解,学懂,全部掌握;C组学生会应用,学会,基本掌握。2.能力目标:A组学生主动探究,边讲边学边提炼;B组学生主动质疑,边做边学边反思;C组学生主动参与,边问边学边总结。3.情感价值观目标:A组学生科学严谨,乐于展示成果,内化所学;B组学生合作探究,乐于交流经验,体验所学;C组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投入学习,认同所学。二,在课堂上我们也按照我们的备课实施分层教学,例题分层,习题分层,三,在座位上也是采取ACB的方式,这样AB组的学生都可以带着C组的学生,这样就把课堂分散给学生,每个人既要管好自己,也得协助老师管理好别人,培养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也锻炼了能力,还有全员的参与感,自我管理能力,和管理他人的能力。所以分层教学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完成了核心素养的六点大方向的要求。
关于分层教学为什么能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后谈谈我课堂的几点改变,这种改变也就是孩子的核心素质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好。
1.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在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只提问学优生、中等生,导致大多数学生听课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而现在的课堂上,对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要求,给他们搭建不同的舞台,他们感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课堂中来,跟上老师的思路,积极发表见解,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能做很多事,只要努力学习自己也能会做练习题,越来越多的学生独立完成了作业题,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2.我做到了面对全体学生,不让任何一个掉队。
农村一大部分学优生会择校,所以我们剩下的学生基础相对不好,对学习兴趣不大,面向全体学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通过分层教学后,只要我们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心中真正装着我们的全体学生,仔细的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放弃他们,谁都渴望被关注,然后认真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在不同的环节关注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分层作业,我们的课堂就没有干坐生,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收获。
3分层教学让学生都能参与实践,做自己的主人,成为会学习的人。
以前的课堂只是一部分学生的课堂,现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全部参与进来,对于学困生我们设置了比较基础的知识目标,带着自己的任务参与到组员之间的学习与互动,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4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应该是健康的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所以无论怎么样,都得首先让孩子成为健康的人,课堂上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培养他们的乐观,还有专注,分层教学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所获得,有事可做
5.当然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分层教学还需要完善。
每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被所有课直接用,所有学生皆能用,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层教学方法,应该因课而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达成我们一样的目的,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分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计划——行动——反思”不断去完善。
总而言之,分开层次,承认差距,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更多的机会。分层教学中要鼓励成功,也得允许失败,并帮助困难学生:分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当核心素养这个名词被提出时,当核心素养走入我们的课堂时,教师就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这一使命,让孩子的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得以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分层教学法促进学生核心
素养的发展
燎原中学
7.“汇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七
关键词:汇学;学生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11-2
一、“汇学”校园,创设有厚度的育人氛围
走进上海市徐汇中学,一幢幢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迎面而来,红色的砖墙、白色的浮雕显示着独特的庄严和肃穆,诉说着这所开创中西教育交汇先河的学校的故事。汇学校史博物馆、汇学文化长廊……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她厚重的文化底蕴。
代代徐汇学子承传着“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徐汇中学的校园文化中镌刻着爱国老人——校友马相伯的文化基因,爱国要从爱自己、爱老师、爱身边的人、爱学校开始,把徐汇学子培养成有科学素养、艺术修养、人文涵养、文化教养的四有新人。其实在马相伯身上不仅传承爱国精神,更要学习他的“洋为中用,学贯中西”的大本领大智慧。徐以兴学,汇则兴邦!
笔者所任职的江苏省常熟中学,其前身系1938年创办于抗日烽火中的国立第二中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移址常熟。学校办学条件一流,各类设施齐全,配置合理,利用充分。校园占地面积达25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学校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环境优美,富有教育性和艺术性。校园内绿草如茵,花木飘香。“晴川园”、“国立二中纪念亭”、“莘园”富有寓意,“大海”、“金色种子”、“沉思者”等艺术雕塑神态各异。“快雪堂”艺术碑廊镶嵌列代书法名家法帖,尽显书法之精华。仿真世界名画,历届学生的优秀书法、绘画作品、各类睿智的名人名言标语牌,营造了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70多年来,学校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精心育人,培养了近5万名学生,17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中国立二中时期院士校友就有14位,如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院院士、40届校友吴良镛。还有被命名为国际编号6741号小行星“李元星”的44届校友李元;65届校友、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蛟龙号”首位下潜科学家、77届校友周怀阳等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各领域的杰出校友。
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规划建设校史馆,用学校的发展成就,校友的爱国敬业、拼搏进取等感人事迹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二、“汇学”课程,构建有广度的成才途径
徐汇中学是中国近现代学科课程创生基地,1850年就创生了60多门课程,开中国近现代教育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各种学堂之标准”。
学校在建有微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安全和生物信息五个实验室群的“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基础上,深化了“尼古丁的生物分解、食品中动物源成分的检测鉴定、利用SYBYL设计和模拟药物”三个项目。2016年又创建了“机械类工程、3D打印材料类工程、轨道数控类工程三个实验室组成的“工程科学创新实验中心”。利用徐家汇——枫林学区资源,还将建成“学生创客课程中心”。徐以成己,汇则达人!
江苏省常熟中学地处风景秀美的虞山脚下。虞山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包括:以虞山诗派为代表的文学,以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和评弹、山歌为代表的艺术,以赵琦美脉望馆、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瞿氏铁琴铜剑楼为代表的藏书,以岁时节俗为代表的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影响深远,引领时代风气,使虞山成为中国文化地图上一个耀眼的亮点。
江苏省常熟中学继承“国立第二中学”的优秀办学传统,坚守“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之路,尤其是传承常熟虞山千年文脉,将秀丽的江南风物、丰厚的人文积淀和崇文尚和的思想观念与学习报国的学校传统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程文化。在课程定位上基于“虞山文化”汲取《论语》中的修身治学思想,提炼出“依于文,游于艺,志于道”的精神要义。“依于文”是指依托优秀文化资源,为学生创造具有鲜明虞山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建设自主学习互动平台;“游于艺”是指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接受虞山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志于道”是指体认、传承虞山文化精神,帮助学生砥志行、求正识、明真理。
“虞山文化”课程基地被江苏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第二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这为我校虞山特色课程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何进一步发挥地方和校本资源优势,构筑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师生乡土文化观念,提升文化认同与传承,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汇学”课堂,培育有深度的时代英才
徐者,缓也;汇者,聚也。徐汇乃教育规律是也。“汇学”的“汇”字既有“融会貫通”之意,又有“慢慢地积累”的意思;又谐音“慧”,旨在:智慧地学,学出智慧;还谐音“会”,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会学习。笔者在徐汇中学期间,还聆听了一节高中政治课,加深了对“汇学”的理解。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这一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者共设计了三个环节。教学环节一:通过资料分享、经济观察,归纳理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要求及意义。教学环节二:通过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案例解读与分析,认识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教学环节三:热点聚焦:“互联网+……”话题探讨。讨论分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将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深刻的影响,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精心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团结协作,分享各自心得,老师循循善诱,和蔼可亲。整个课堂活跃有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反思精神,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关注学校整体发展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把学生的培养聚焦到课堂。因为课堂既是学校文化落地的地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的“教”是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一旦激发了学生主体性,点燃了“智慧火把”,那么学科知识的建构、方法意义的找寻、智慧能力的提升将成为现实。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动态生成,并需要突破单一的教学模板,形成一种不断发散、延展、丰富的立体课堂。
8.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篇八
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部都在聚焦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年磨一剑,百年铸名校。清华附小作为百年老校明确提出了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清华附小高级教师胡兰为我们一一呈现。
一个人从出生成为家庭的一员,再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大写的“人”,应该具有强健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应该有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能力,还应该能够理解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校为其确定怎样的发展目标,提供怎样的“营养”和帮助,与学生的当下乃至今后的发展关系极大。我们在认真总结清华附小100年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初步拟定了清华附小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1.身体健康
“身心健康”源于原清华附小校董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这里指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清华附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达到身体发育良好,视力达标,体态匀称,体质强健。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较强的身体活动及协调能力、疾病抵抗能力,面对危险逃生自救的能力。要热爱生活,自信向上,悦纳自己;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尊敬师长,友善乐群,乐于助人;要学会情绪管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拥有朝气蓬勃的“精气神”。2.成志于学
“成志于学”源于清华附小前身“成志学校”的校名,取义于清华附小“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这里指学生永远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志存高远,通过学习成长、成人,努力成才,成就未来事业。
清华附小学生应当学而不厌,拥有扎实的基础、广泛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要增强学习内驱力,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3.天下情怀
“天下情怀”源于清华大学“厚德载物”“中西合璧”的办学思想及清华附小百年来一直坚持的公益情怀。这里指我们的教育要使学生扎中华根,铸民族魂,做具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的现代中国人。
清华附小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拥有爱家人、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和交往。4.审美雅趣 “审美雅趣”源于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至真、至美、至情”的美学境界。这里指学生应该具备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
清华附小学生应向往与追求美好形象和美好事物,学会感知美,善于发现美、体验美、理解美,在对生活、自然、科学、艺术的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传播美、发展美、创造美,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质,进而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5.学会改变
“学会改变”源于清华大学“人文日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念。这里指学生主动适应、超越自我、勇于创新。
9.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篇九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网上继续教育的学习,我认为现在的中学生要想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在个人学习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这九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中学生在高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任何学科的学习,他们只要有认真的态度、强烈的兴趣以及特别能吃苦的钻研精神,那么把一门课的知识学好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还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被你发现了。换句话说,对于我们的中学生而言,我们可以接受他学习成绩不好,也可以接受你所讲的问题他一开始一点也不懂,但是如果这个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进取心、有吃若耐劳的精神。那应该比他现在不好的成绩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刻苦钻研的信心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数学教学的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兴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所以,希望老师们都能将这九大核心素养最终可以贯彻于课程实施中,也必然要在这个特殊场里,由教学主导者——教师,以教学变革为抓手,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先“育人”再“教书”。
10.课堂思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十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课堂思辨的兴趣
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思辨,就要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所以说创设一个恰当而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情境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增强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的思维、探究、辨析能力就会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比如我在教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时,学生们通过观察圆柱的展开图,很快就推导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但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可以用“底面周长×(半径+高)”的方法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这本是我接下来要讲的方法,但既然已经有学生提出了这种方法,我索性打破原来的课堂预设,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我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介绍的方法对吗?”一开始同学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一脸茫然,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反应过来,开始争执起来,有的说是对的,有的说是错的,双方各执一词,课堂吵得不可开交。这时我趁势说:“到底这个方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研究一下再进行辩论。”这时教室里的学生自然分成了两派,开始研究起来。接下来我就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又问了一句:“现在你认为这种方法对吗?”因为经过了刚才的研究和思考,认为这种方法正确的同学多了起来,但仍有一些学生坚持说是错的。我笑着让认为正确的同学作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作为反方开展辩论。我先让反方辩论,他们只是觉得是错的,可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时我再让正方来辩论,孩子们的发言实在太精彩了。有的孩子先举了几个例子用这种方法去算表面积,发现都是对的,可反方说几个例子并不能证明全部都是这样,也有可能是特例。这时正方的孩子又拿起了尺和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图,边画图边讲解,不完整的地方正方的孩子及时补充。反方同学在他们一步步的引导下,很快就明白了S表= S底×2+ S侧=лr×2+ch=2лr×r+ch=cr+ch=c(r+h)。这种推导方法一介绍完,反方同学都自发地为正方敏捷的思维和精彩的讲解鼓掌。接着正方同学又让反方同学自己举例验证了一下,果真没错,计算还更简单了,反方同学一个个是心服口服。这时我想索性把这个问题研究到底,于是又抛了一个问题给他们:“刚才正方同学是用公式推导出这种方法,有没有同学能用其他方法也能推导出来?”这时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尤其是反方同学,前面输了,更是要在这里扳回一局。同学们积极讨论研究,个个跃跃欲试。我又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讲解。班上同学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又得出一种推导方法: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一个与侧面长度相等的长方形,再与侧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这样也能推出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半径+高),用字母表示即S=c(r+h)。
这节课上,我就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同一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而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热情主动参与课堂研究,在思辨中逐步深化认识,领悟新知。
二、 挖掘课程资源,提供课堂思辨素材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教师绝不直接教,而是提供一定的素材,巧妙设计探究性学习题目,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努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核心素养,让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舞台。
比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就充分挖掘教材,先出示例题:“马山粮库要往外地调运一批粮食,已经运走了60%,还剩48吨。这批粮食一共有多少吨?”再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接着在学生交流反馈时,我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了几个层次的对比。第一个层次的对比是同样都是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但学生的列式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程:“x-60%x=48”“x-48=60%x”“60%x+48=x”,让每个列式的孩子交流他的想法,通过他们的交流,让学生明白这三种方程都有道理,都是正确的,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哪一种更合适。学生在辨析比较中发现第一种把X统一放在等式的左边而已知量放在等式的右边更有利于解题,而且符合我们的习惯,由此学生将这个方程进行了一个优化。第二个层次的对比是将优化出的方程“x-60%x=48”和学生中出现的方程“x-60%=48”进行对比,让学生结合数量关系式发现第二题的错误原因,60%表示的是已经运走的吨数占总吨数的60%,60%x才表示运走的吨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是用“总吨数-运走的吨数=还剩的吨数”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第三个层次是出示学生中的算术方法“48÷(1-60%)”,让学生比较这道题目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哪一种更合适,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明确用单位“1”列方程的解决思路更简单些。
通過这几个层次的讨论和思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了数学思考,渗透了方程思想。
11.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篇十一
1.审美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种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了音乐的德育价值,将音乐教育视为促进德育的一种工具。应该说,音乐有德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长处在于给人的道德观念以情感上的支持。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下列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摈弃科学实践的做法,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强调音乐概念应和音响尽量统一,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是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单纯的记忆概念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讲是毫无意义的。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2.创造性发展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例如美国在六十年代为了研究音乐对人在创造能力发展方向的作用,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项目”研究部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美国政府将音乐列为核心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也曾经对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但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收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受某种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造价值。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被所有学科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谋求统一答案,音乐课尽量不结束真理。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它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12.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篇十二
有效的课堂对话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有效的课堂对话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合,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核心素养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通过不断反思融合知识、技能和情感而发挥作用。核心素养除了其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之外,普遍认为还应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核心素养具有整合性。首先,指功能的整合。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从而推动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指内容的整合。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情感的整合。
其二,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的普遍素养,核心素养是最基础的,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跨学科跨情境地规定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
(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课堂教学特征
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它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基于此,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养成必然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新课堂教学方式将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的过程。核心素养不仅要促进个人的终身发展,而且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二者都是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学会自主学习,而且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在异质社群中生活,所以未来的课堂教学应将个体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
其二,课堂教学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培养统一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融合,三者是融为一体的,而非彼此分离,所以未来的课堂教学应将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与情感的培养融为一体。
其三,课堂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一方面需要开放自身,倾听各种声音,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从而习得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探寻知识的个人意义。
(三)对话教学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适切的教学方式
对话教学正是与学生核心素养内在精神最为契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对话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融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自我发展,而且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作为一种关系存在和社会存在的课堂对话包含了三个维度:“意念的、人际的、元交际的维度”。课堂对话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展现和提升的过程,课堂对话能够让三者有机融为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正好符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精神;另一方面,又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融合,从而推动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由此可见,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有效的课堂对话: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应有之义
(一)有效的课堂对话践行对话智慧,促进学生的认知理性与德性的统一
课堂对话的情境是动态的、模糊的,没有任何现成的对话规则或技术可以应用到所有的情境中。课堂对话需要参与者不断地实践反思,需要对个体自身独特情境的深入理解。
那种需要灵活性、适应性和判断力的对话“方法”实际上不应该被称为方法,而应该被称为实践智慧。一方面,对话参与者的实践智慧具有很强的情境敏感性,这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的推理、洞察和顿悟,是一种具体情境中的实践理性,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参与者的实践智慧绝非仅仅是一种实践理性,更重要的还与对话参与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实践智慧是一种德性,是与人的品行不可分的。实践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没有美德就没有实践智慧,同样没有实践智慧也就没有美德。“实践智慧是一个知道如何生活幸福的人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种关于个人的知识,这是因为它体现和表达了那个人属于什么样的类型的人。”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对话智慧的对话参与者必定是一个认知理性与德性相统一的人。
(二)有效的课堂对话运用探究性话语,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反思意识
英国教育学者巴恩斯(D.Barnes)区分了两种课堂话语:“陈述性话语与探究性话语。陈述性话语:说话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调整语言语调和表达方式以适应听众的需要,然而探究性话语更关注于梳理她或者他自己的思想。”
巴恩斯特别强调探究性话语的重要性,他认为探究性话语能有效推动对话者整理自身的想法,尝试新的观点。“探究性话语是犹豫的,不完整的,因为它能够让说话者尝试不同的观点,能听到它们是如何发出的,能看到他人是如何创造它们的,能够把信息和各种观点排成不同的模式”。探究性话语是一种反思性话语,是一种敞开心扉去倾听对方声音的话语,是一种随时与听众和情境展开对话的话语。课堂对话中的探究性话语可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反思意识。
(三)有效的课堂对话奠基于多元化的对话模式,推动学生的多元理解
不管是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学科内容以及教学任务,还是内在于课堂对话之中的张力,都决定着课堂对话不能也不应有理想化的、普世性的模式。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布勒斯(N.C.Burbules)将对话分为四种类型,“即会话型对话、探究型对话、辩论型对话和指导型对话”。
首先,从对话与知识的关系方面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向心型对话和离心型对话。所谓向心型对话是指:“至少从原则上讲,对话者的不同立场都能够消解在一个合意中,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中。”所谓离心型对话主要是由巴赫金在他有关“复调”的观点中提出,即对话中的每一个主张都具有多元性。其次,从对待对话中的对话伙伴的不同态度上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包容型对话和批判型对话。在对话中,持包容型态度的对话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去理解为什么对话伙伴坚持如此立场或观点,去理解该观点或立场背后的信念、感情或经验到底是什么。与包容型对话相比较,持批判型态度的对话者“更加怀疑和质疑对话伙伴的主张,强调对于对话伙伴的立场的客观准确性作出判断,而且会毫不犹豫地根据所获得的证据以及观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进行验证。”博布勒斯所主张的对话类型具体如下:
13.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 篇十三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阶段
数学素养是指我们运用数学的思维和观点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倾向性,它主要包括数学的意识、行为、习惯等。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慢慢内化成的,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意识、数学信息交流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发展的重任。因此,如何教育青少年努力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并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成为重要课题。
一、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过于固定、死板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限,不再进行额外的扩展,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固定、死板,这样的教学内容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十分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在以成绩高低决定能力大小的当下,学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往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用不间断的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起不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3.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
据调查显示,现在的小学生思维十分固定,只是简单重复使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的方法,没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并且课堂表现并不活跃,面对有些难度的问题往往选择回避,没有自主深入思考和请教老师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学习十分被动。
二、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1.补充相关课外资料
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仅仅依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既可以改变死板无趣的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有益。
2.改革考核形式
當前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考核大多只有考试这一种途径,方式过于单一,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造成了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尽量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自制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3.培养数学思维,增强数感
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它是指学生对“数”的敏感程度和领悟程度。良好的数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直觉。而拥有良好数学思维的人一般对数字和运算十分敏感,擅长利用数学工具去分析和刻画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特征。他们往往能够察觉到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数量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善于将生活和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
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的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尤重,渴望探求未知事物。因此,教师应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其认知能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并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5.培养创新和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十分重要。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而这种质疑正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给出题目的常规解法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直接给予说明正误,要慢慢引导其自主求证,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信心。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课后的习题进行改编,增加更多的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答案,突破思维定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6.共同交流、合作探讨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教会学生进行思维的表达和沟通。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需要参与者进行合作和交流。首先,学生之间不断交流,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知识层面的沟通,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力。其次,面对疑难问题,大家合作探讨,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夯实数学基础知识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有益。
三、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主要是解放小学生的思维,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同时,素质培养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根据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仅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数学教学误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以人为本,放眼更为广阔的数学世界。在实际教学中,遵循教学大纲,合理利用教材;同时也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
[2]钱留娟.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6.
[3]罗勇.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J].科学导报,2014.
14.幼儿发展核心素养1 篇十四
小编的话: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已过去3个月,在一片热议声中却很少听到核心素养与学前教育关系的讨论,估计很多一线教师和小编有着同样的困惑: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小编整理了相关专家、教研员、园长与教师的观点,希望大家看完后能明白: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到底在哪里。专家说
共情陪伴 奠定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根本是什么?又该如何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社会能力
建构一个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包含4个维度、16项关键经验的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型。
根据我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学习,结合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我认为“心理社会能力”是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心理社会能力,原本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将其简称为“心力”,与“体力”和“脑力”相对应)。
在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对幼儿而言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健康生活,特别是其中重点提及的“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等,恰恰是心理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都可以、也应该在幼儿时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具体细化为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4个维度——
◆情绪管理: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4项关键经验;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知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性别角色4项关键经验;
◆人际沟通:包括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3项关键经验; ◆社会适应:包括行为习惯、挫折应对、合作分享、冲突化解、直面欺凌5项关键经验。
这样,我们就建构了一个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包含4个维度、16项关键经验的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型。
学前阶段是个体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相比在知识和智力上获得发展,幼儿更加需要在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层面上有所收获。他们要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和人际问题等。
这些幼年时期的经历,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会印刻在幼儿的大脑神经里,并在成年后产生对应的行为特征。关键词:共情陪伴
共情能力对孩子社会规则的习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及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主性”和“自控力”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体两翼,是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核心所在,“共情陪伴”是发展幼儿“自主性”和“自控力”的有效方式。
共情陪伴强调教师和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考框架,放下成见和偏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孩子;在“放空”自己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有效回应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这种陪伴方式中,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后,会更积极地完善自我。在共情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更具有共情意识,能够更好地习得与掌握共情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孩子社会规则的习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及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掌握共情能力的孩子能够更融洽地与同伴、教师和家长等互动,即能够更好地处理“人—人”关系,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平衡的“人—己”“人—人”关系又有助于孩子有效处理“人—事”“人—物”关系,并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可以通过生活情景剧、主题绘本阅读等形式,尝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相关活动,提升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同时,幼儿园应该高度重视家园共育工作,切实提升家长的共情意识和共情能力,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研员说
关注并把握好三对关系 蔡志刚(闵行区教育学院)幼儿园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时,需要关注并把握好三对关系:
核心素养VS 课程(活动)目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确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需要将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入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并且从核心素养的高度来设计活动目标,实施各类活动。例如,在运动课程的实施中,要从幼儿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活动,而不仅仅关注外在的某个动作的发展。核心素养VS 领域素养
在教育中,每个领域(学科)都有自身的素养要求,但核心素养绝不是各领域(学科)素养的简单叠加。幼儿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不可能仅通过某一类活动就能够完全实现,而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中,要更加强调整合的课程理念,强调在各类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教育统整性VS 幼儿教育启蒙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对应的是整个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儿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有着较强的启蒙性特征。因此,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在关注总体框架的同时,应突出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从而保持核心素养培养的延续性。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来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素养基础。明晰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沈颖洁(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一个现象值得探讨:教师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总是激励孩子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当孩子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体的欣赏:“某某小朋友真会动脑筋。”于是,有的孩子会沮丧:“我怎么不如他聪明?”也有的孩子会戒备:“你们组不准来偷听!老师,他是学我的!”
可见,当教师简单地要孩子求新求异时,一些负面的体验和影响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而言,如何看待个体的创新与团队的成长之间的关系才是更为重要的。
教师需要将这份“独特”背后的意义传递给孩子,即每个个体独特的表达带给团队的贡献在于为大家拓展了思路,展示了表达的另一种角度和可能性,实现了更多人的成长。这样孩子们就能理解创造力的意义不在于独占资源、独享赞誉,而是为了团队的进步。园长说
在开放、真实的环境中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 凤 炜(中国福利会幼儿园)
幼儿个体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顺应幼儿,为他们营造开放的学习和体验环境。所谓开放的环境,首先应该是丰富多样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其次应该是具有充分张力的环境,不苛求统一的学习要求和标准,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程自主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来提升素养。
在家庭、社区、幼儿园等情境下开展的各类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获得直接、完整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增进其责任意识,还会促使他们尝试整合已有经验,应对挑战、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整体素养。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长期而连贯 吴闻蕾(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
核心素养在幼儿园的落脚点和表述方式应更贴近幼儿的特点。在我看来,如果要对幼儿核心素养进行排序,那么它一定不同于中小学生,如健康、生命、探究等方面,应位于前列。前两者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石,而勇于探究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只有在这样的精神之下,幼儿才会持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幼儿园的课程和一日活动中是有所体现的,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就现状而言,在某一活动环节或某一阶段里,教师也许会对某一个素养有所重视,可过后就不再强调,缺乏系统性、持久性。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长期而连贯——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也应持续长久地进行。此外,“连贯”还体现在家园之间的衔接上。以18个要点中的“问题解决”为例,幼儿园始终致力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不少家长在问题发生时没有引导幼儿尝试解决,反而质疑幼儿园教育,导致教育并未对幼儿产生持续的影响,在环境变化时幼儿无法迁移和运用经验。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我们深思。教师说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刀切” 黄敏君(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
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由于认知经验、生活环境和性格特点不同,幼儿的发展轨迹存在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刀切”。教师不仅要关注班级全体幼儿的共性发展特点,还应考虑幼儿个性化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兴趣、需求、发展特点等个性化教育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对幼儿养成较好的责任感、生活态度等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教育活动中却容易被教师忽略。在幼儿教育阶段,德育应该渗透于环境、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以特定的德育实践活动为补充,鼓励幼儿学习责任担当,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积极正向的人格,为幼儿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 本文有删减,原文请查阅《上海托幼》;感谢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金山区亭林幼儿园提供图片。小链接
世界部分国家(组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5.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几点感悟 篇十五
转眼间,此次培训已经结束。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教育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页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为评价逐步转变为对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综合评价,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势在必行。通过观看专家们的视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我有以下的几点感悟:
一、教师层面:
第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当今社会,学生的高分数是考上大学所必须的,但是如果学生只会学习,不会其他,那就真的成了“高分低能”。如果这样,将来大学毕业,走向社会,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他要怎么处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仅是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我们要在让他们学会文化知识同时的,也要让他们具备各方各面的综合素质。
第二,教师教授知识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首先还是要吃透教材,挖掘知识点,因为只有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去发现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将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课堂讲解时要灵活设计问题,做到少而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教师课上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分析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讲解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那么,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也会习惯性的去思考多种解决方法。
第四,教师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学习也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师只有有了渊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去教授知识,解决疑惑。另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比我们领着学习要重要的多。
第五,对学生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中,应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时时刻刻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正直善良的人。在评价中,要对学习成绩优异、进步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德育的表扬。拾金不昧,爱护班集体的一草一木,团结友爱同学等等,都是值得表扬的。
二、学生层面:
第一,学生要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书就是这些文明的承载者。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明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读书,才能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学生要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一个好的体魄,那也是什么都做不成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者,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也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只要功夫下的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有一个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第三,学生要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手把手的教这种填鸭式教学,早已被摒弃。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也有着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潜力可以开发。让他们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远比我们教要更好。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学习很多知识。当学生走出校门,一切都要靠自己,学会自主学习,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第四,学生要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去发现他们的美丽,感受他们的美丽,这样,才能树立起一个美好的情操,才能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爱上这个社会。
16.关注思维发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篇十六
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核心素养的表述与我们原来以知识为纲的表述最大的不同在于:从知识为纲的学科教学目标转向为学生学习能力为纲,它摈弃那种以机械学习为特征的简单记忆学习,提倡有意义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理解,关注学科思维的本质发展,重视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许多时候貌似学习在发生,其实没有在“真发生”。老师与反应快的孩子结成了教学的“回路”之后,现场反应慢的孩子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造成课堂教学的“短路”,学生思维的培养没能得到足够重视。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多、理性分析多、理解内容多,学生的阅读感悟少、思维训练少、应用迁移少。
究竟什么能让黑板上的学习、讲台上的学习最后变成课桌上的学习呢?其实,不是老师精彩的言辞,而是老师为学生设想的其所需要经历的学习任务,体现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思维力是万力之源,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语文教学中,该如何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呢?
一、拓宽思维的广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是非常广泛的:如“丑小鸭”主题探究的广阔性,“去年的树”中的思维深刻性,“学会看病”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等等。依据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类型,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确定思维的训练点,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法,巧设问题,有效发展学生各项思维品质。
方法一:紧扣课题。题目是文章的核心,抓住了题目,往往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老人与海鸥》一课,围绕课题设计练习:①“老人与海鸥”是词组式,现在请你把它拓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老人与海鸥 (怎么样)②学生默读思考。交流:每日相伴、语言相通、像亲人一样、难舍难分。③根据学生所填短句,学习对应的有关段落。以此为“点”,展开整篇文章的教学,化繁为简。
方法二:捕捉文眼。文眼是文章的窗户,教学中打开了这扇窗,就能精准地切入,引领学生入文。如六年级《桃花心木》一课,执教者抓住文眼“锻炼”一词:先借助字典理解“锻炼”,借助课件演示“锻炼”的构字原理并据此想象画面——得出结论,“锻炼”的本义及引申义“锻造、磨炼”——接着,圈出文中体现种树人“锻炼”桃花心木的语句,思考种树人让桃花心木苗在“不确定中”“锻炼”的目的——然后,联系生活理解“锻炼”。围绕文眼层层设疑,步步设障,谈谈、想想、议议,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方法三:把握主线。六年级《穷人》一课,执教者在梳理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人公后,第二个环节:用一个词或几个词语说说桑娜给你留下的印象(善良、能干、贫穷、有同情心、爱丈夫)——走进小说,看作者怎么把这些特点写清楚?任选其中一个特点进行研究。接下来的环节:分享学习成果,研究“贫穷”、“善良”。像这样抓主线条,集零为整,变散为聚,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既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评价一节语文课是否有效,首要的标准就是看课堂上学生思考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思维是否有梯度。语文课堂上轻轻滑过文本、无效对话的现状是一种表象的学习,是无价值思维的展示。课堂上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阅读与思考,以多种方法去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二、发掘思维的深度
教学实践证明:真正的知识更多地来自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教学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频道翻转,而是怎样为不同的孩子提供适合孩子的学习。我们不可以剥夺学生自己学会的权利,老师也不可以放弃“教”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本身的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告诉孩子有一种方法叫做抓住诗歌里的“矛盾”来学习。什么矛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什么是孤帆?长江是主干道,帆影点点,繁华无比,又是阳春三月,怎么就孤帆了呢?这一问挑起了矛盾,学生思想产生了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
再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有一定难度,如果教师问得有方法,引发学生思维,孩子可能就发现得非常多,收获得非常多。
问题①:凤辣子是个怎样的人?(有钱人、美女、很关心人、很热情)
问题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出示: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等)
问题③:你现在就是凤辣子,请你说说“林妹妹几岁了(不知道),可也上过学(不知道),她现吃什么药(不知道)。”一问三不知,你们刚才不是问了吗,为什么林黛玉所有的情况都不知道呢?教师抓住矛盾加以展示,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通过探究,学生得出结论,凤辣子只是装装样子,假热情。
再探究:她为什么要说这番话?于是本质就给学生挖掘出来了——为了拍贾母的马屁,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于是更大的问题就出来了:整篇文章,整个小说,都在写她的炫耀,都在写她的溜须拍马,请你找出她的话。学生再读,于是发现文章非常有趣,课文第一句“我来迟了”就在炫耀,在众人皆“敛声屏气”的氛围中,王熙凤“彩绣辉煌”,媳妇丫鬟围拥着出场,“放诞无礼”,由此可见,她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抓住矛盾或文本中作者隐去的空白,质疑探究,既理解了作品的深意,又引起思维的共振。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创造性及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当“课堂”成为“学堂”,在关注“语用”的同时,凸显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制高点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把握住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三、改变思维的方式
教育学认为:语文是人脑和感官相互协调,凭借语言形式进行认知和表达的思维系统,这个系统由三大要素组成:知识系统—思维系统—能力系统。语文应该怎么学?当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的学习方式,体现阅读本质的学习出现时,才是真阅读与真思维。
以《乡下人家》的教学思路为例,这一课教学的指向:语言学习、能力发展、审美情趣,其中“能力发展”是核心。执教教师分四个板块组织教学:
1.默读课文,用词语概括出每段各写了什么,然后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并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你的理由。3.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找出来读读,说说理由。你还有什么疑问?4.背诵和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首先,以“板块式”课堂教学结构取代逐段分析讲读课文课堂教学模式,不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瞄准的都是本体教学内容。
第二步,以一种思维导图——意见椅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四个层级设问:
师: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做成椅子,写在椅子的面上。
师:光有椅子面是不行,还得有脚,脚怎么做?(读课文,抓中心句)找到一句就写在下面。
师: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你的理由……(美丽、朴素、独特等。)
师:椅子做好了,来交流你的看法。
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在帮助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思路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它能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化于纸上,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转变强调的是对学生学的促进,老师这时是站在学生身后,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而不是站在前面成为学生的制约者。几分钟的沉默,学生静静地看看写写,这个看看写写的过程意味着学习在真的发生,孩子们在亲历思考的过程,使思维培养落到实处。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炼相当重要。”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出成效,必须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徐承芸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教学08-06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08-15
学生核心素养的08-19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09-20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09-13
21世纪大学生核心素养07-25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06-1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07-11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07-0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