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2024-11-16

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共11篇)(共11篇)

1.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篇一

生物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学习笔记和体会

赤水五中

刘敏

2016年8月10日~12日,我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生物教学编辑部主办的,生物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上午由政治和生物学科共同承办的开幕式和一场报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主编王建炜主持,期刊编委会副主任康维铎致开幕词,出席的还有教授吴举宏、《中学生物教学》主编陶铭等。康维铎副主任介绍,此次从全国各地前来参会的有460多名专家、学着和一线教师,其中政治教师有290多人,生物教师有160多人。针对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这次研修班可谓盛况空前,对长期耕耘在写作一线上的人来说,像这样的讲座确实让人收获颇多,对写作方面的老师是一次盛会。满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8月10日上午开幕式之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管理办公室主任杨伟东做了一场题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杨主任围绕两个方面讲述,一个关键词是管理,课题管理的技巧,PDCA管理循环,十年课题管理的几点感悟等,课题开题七件事:政策、选题、立项、开题、中期、总结和推广。另一个关键词是课题,包括课题从哪里来,立项做什么、中期怎么做、结题怎么准备,如何推广?杨主任还是准备了一些励志的小故事,要向竹子学习等。这些对教研员很重要,对我们一线教师也有意义

下午是江苏省教科院吴举宏教授的“科学本质教育的现代理据和实践探索——兼谈实验教学”,震耳发聩。今天的自然科学教育,尤其是中学生物教育面临最大、最不足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把生物学科当成自然科学教!”可能有些偏颇,但是作为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人教社教材培训专家,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有自己独到见解,给青年教师很多指导。

吴教授通过三个伪科学的例子引出三个问题,我们这一群人是谁?生物科学是什么科学?学生为什么要学生物学?学生应该是越学越健康,越学越友善,越学越聪明。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要做实验?”给我们推荐两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和《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介绍了具身心智理论的相关内容。通过举例子——能量的流动情境创设,引出“教师写文章不要离开自己的课堂”,太有必要了;从科学是思考的方式,科学是一种探究的方式,科学知识是暂时的和发展的,提出探究的必要性;通过介绍德国三年级一节科学课的四个片段,介绍以学生思维活动和探究为主的教学建议,提出怎样进行实验教学,并举了《生命动力》的例子,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已经实验设计、操作等一系列要求,做了比较。这些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关键是吴教授给我们一个引领,我们需要自己阅读、思考和应用,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这里我也要推荐两本书,《人是如何学习》和《学生是如何学习科学的》,从美国翻译过来,观点新颖,关键让我形成了一个认识,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科学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等是我们一线生物教师结合专业所思考的,想必一定能够促进教学成长,教师一定要有思路一定要有方法。这是读后我的感触。8月11日上午由张广斌责任编辑主持,夏献平老师做了题为“中学生物教学热点与互动”讲座。夏老师从课标、课标教材、高考、教学、教研活动、互动等,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分析了今天生物教学的热点,写作方面的方向和为什么要互动,怎样互动。由于夏献平参与2016年新课标的修改和教材的编写等工作,对我们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复习指导、微教研、教学总结与写作、教学推广等都有很大帮助。

令人激动的是如何理解“学科素养为核心,课程内容少而精,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从必修的四大概念出发分析基因有些在RNA上,表观遗传现象,说明当今生物有共同祖先和说明当今在新陈代谢、DNA结构和功能方面有许多共同特征等;还分析了新课标教材将如何划分,必修部分有《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两部分,选修部分包括《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三部分(我的理解是以后五个专题都要上);分析了课标教材中一些需要强调的概念,包括癌胚抗原、ATP、酶、染色体及变化、心肌与血液含水量、病毒是否属于生物、等位基因、减数分裂的间期,杂合子和表型,复制的精确、竞争与种内竞争,群落的类型等。在高考这一项中分析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生物的关系进行分析,从生物角度分析考试公正(安全)、科学、稳定、新颖、探究、开放、真实(遗传材料)、思考、现实、综合、规范、有效等。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度学习、思维含量、深层次评价,分析了高考备课,要追求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出教学追求:最好的方法是变化的方法,最好的教师是兴趣,最好的只是网络是与学生一起构建起来的;教研活动和互动的好处和方法。吴举宏教授、夏献平老师是我在专业成长上的引路人,从上班到现在很多次看到吴教授的文章,拜读了夏老师的文章,围观了内质网的一些讨论,总是信心不足,却没有参与讨论,从中受益匪浅,可是遗憾的是之前没有听过两位老师的讲座,今天得以实现,将给我今后专业一个新的方向,对我的写作瓶颈的突破很有帮助,将在今后教学中再一次启航。

8月11日下午,陕西师大生命科学院博导李高峰教授做了题为“生物教育科研论文的选题、撰写与投稿”讲座。李教授的讲座包括选好题的特点,选题的类型,论文撰写三要点,论文中的图表,参考文献,文章中的摘要与关键词,投稿,生物学教学类期刊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与培训班学员互动,现场选题(命题)、参考文献的撰写等。

这种培训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撰写很有帮助,结合前面吴教授和夏老师所说的,我的总结:

1、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对生物学科学科特点和培养学生目的要有自己的方法。“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生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结合高考、学生素养等必须要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拓展的。

2、通过总结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既然要总结,就需要撰写、分享和再思考,然而这一切是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小论文的撰写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的经验,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学习,但不是一线教师擅长的,我们擅长的就是课堂教学,这也是优势,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如果没有文字材料的反思和推广,这是一种遗憾。

3、学习的方向是我们专业提升的瓶颈。很多时候都是闭门造车,想了是比较幼稚,做了是误打误撞,写了是水平较低,总结了是难以推广。这样的遭遇原因很多,因此我们的主观意识是主要的,积极学习才能把握方向。参加此次活动,更加坚定了我的生物教育方向。

2016年8月13日

2.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篇二

微博的概念和传播特点

微博即微型博客, 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 (手机、IM.Email, web等) 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 由于用户每次用于更新的信息通常限定于140个字符以内, 故此得名“微”[2]。

当下, 微博最为核心的两大功能是信息的获取与发布。主要包括发布功能、转发功能和评论功能。由于这些鲜明的功能, 使其在娱乐、社交、思想表达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微博对传播理论的丰富

1.关于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在传播学理论中,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也因此提出了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他根据“主权在民”和“天赋人权”思想提出出版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他认为真理只有在“自由而公开的斗争”中, 才能战胜谬误, 证明自己的真理性。

微博平台可以说汇集了海量信息, 对于同一事件的描述和评价也形式多样、黑白难辨。这恰恰呈现出一种“观点的自由市场”的表象。而在这样的状态下, 所谓的真理是否真的可以在争辩中、在人们的理性判断中形成呢?实践证明, 这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很多被微博频繁转发, 在网络上热炒的新闻事件, 在经过一段时间冷却后, 人们往往发现, 事实本身并非我们想象那样, 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 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分析判断, 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真伪, 而是随波逐流地将事实本身弃之一边, 更多地将其变成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2.关于议题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最早提出。这种理论认为, 大众传播媒介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 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 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因此, 当大众传播媒介大量、集中报道某个问题或事件, 受众也就会关注、谈论这些问题或事件。

微博传播平台的异军突起, 重要的原因就是参与者即传播者,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一新闻事件的第一报道者。对于这一新闻的关注程度往往取决于读者的兴趣。在这样的条件下, 传统媒介对于新闻事件的强调、突出、引导功能明显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 出现了传统媒体跟着微博走的现象, 很多记者整日盯着微博寻找新闻线索。

微博带来的伦理问题

微博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热词就是“暴力”。有学者认为是用暴力决定是非, 用暴力解决分歧的极端现象。其中一是微博上暴力威胁的骂战, 转为现实的人身威胁和尝试进行暴力行动;二是这种现实的人身威胁和行动, 得到一些持相同观点的人的大声喝彩, 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行为。[3]个人认为, 暴力的更重要表现是一种参与者情绪的无节制、无约束宣泄, 这就引发出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其共性原因在于法律层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技术层面网络结构缺陷和用户层面的观念的过度解放。同时, 自媒体的失控和信息碎片化, 以及微博平台把关人的缺失和无底线限制也造就了微博平台的乌烟瘴气和血雨腥风。

谣言与微博:瑕不掩瑜

对于微博的存在和影响力, 现在没有谁可以忽视。但是对于它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有人甚至把这里看作是谣言和谎言滋生的温床, 认为是一群乌合之众肆意狂欢的宣泄场。这种评价不能说是恶意中伤, 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当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出现, 在早期的无序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混乱甚至疯狂。但微博业已成为当代传播的重要方式, 它并不等同于传统的大众传媒, 它自身的传播特性注定它无法杜绝谣言的出现,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它, 评价它, 运用它。

1.微博运营商的强化监管

运营商要能尽到职责, 为微博把好关, 做好监控与管理。运营商要改变态度, 在注册等环节上加强管理, 例如微博注册采取实名制, 但要为用户做好保密工作;或是在注册中采取一些措施使注册者对用户责任与义务进行了解。具体操作时, 可以对实名制客户给予特权[4], 而未实名制的用户则设定限制, 实名制客户会在意识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从而达到自律管理的作用。

2.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积极介入

传统媒体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微博平台上来, 把这里变成自己的新闻来源新渠道, 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发声阵地, 将网上网下连为一体, 及时互动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目前, 有很多重要媒体建立了自己的官方认证微博, 但还仅仅是在利用这一平台推介原有形式媒介的内容, 尚未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形成互动, 单项传播方式依然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注释

1[1]陈国平, 2010年, 《微博的风向哪个方向吹》,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http://www.cjr.com.cn

2[2]喻国明, 《微博: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 《新闻与写作》, 2010年第2期, P59-61

3[3]张颐武, 微博暴力是互联网灾难http://news.sina.com.cn/pl/2011-12-14/103523630636.shtml

3.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标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学科特点共同发展

近年来,由于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推进,我在教学中也逐渐渗透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英语研究性学习,我在每个学期都会设计一个教学板块进行尝试。几年下来,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体味过失败的苦涩,总体来说,进步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包括研究进程基本上是由我决定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并且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尤其是教师的压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的动机、兴趣的支撑。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有技巧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近期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以课题的选择为契机,逐步将我的学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新奇、愉快,充满创造力的空间,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英语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2、选题也要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退出课题的选择,不介入,不参与。初中学生毕竟还比较小,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的研究,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完全独立的选题也易产生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3、选题必须有利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将学生个性特长同小组协作有效结合起来,或研读文本、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贴近生活,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英语实践能力。

4、选题要建立在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同生活紧密相接的,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立足课堂、开拓思维,“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研究内容的丰富,使得有些活动脱离了英语本身的学科特点,记得我在教学中,曾结合“节日”,曾指导过一次研究型学习活动——“我身边的节日”,学生们基本上从我国传统节日——包括一些富于我们兰州地域色彩的民俗节日人手,搜集了好多资料,做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时候反思一下,好想在学生英语学科的素养的培养方面没起到多大作用。由此看来,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虽然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如何将其同英语学科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5、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部分人或少数人的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及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体现。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也必须体现教育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具有探究的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英语研究性学习题目的指导选择、运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唯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平等观念,才能真正体现出英语学科强烈的人文特质。

4.央企经济责任审计学习笔记(二) 篇四

(二)目录

3.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2

3.1准备阶段主要工作...............2

3.2相关工作具体内容...............23.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

根据以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情况,按先后时间顺序可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报告出具三个工作阶段。

在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后,国资委根据审计报告,向被审计企业下达审计处理意见,审计项目组需向国资委提交审计工作总结并将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档案归档保管。

3.1准备阶段主要工作

序号

工作初步实施方案召开审计见面会、审计组进驻企业 国资委 企业 开展审前调查、形成审前调查报告,完善审计工作方案或计划 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项目组组长批准审计工作方案 国资委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内容 下达审计工作通知、确定审计机构、明确工作任务 配备审计人员,进行项目分组 制定培训内容、开展业务培训、制定审前调查方案、拟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负责机构 国资委 会计师事务所 协助机构

3.2相关工作具体内容

(1)下达审计工作通知、确定审计机构、明确工作任务

国资委在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后,以书面形式通知被审计企业和被审计人,明确审计时间、审计期间、需提供的资料、审计组工作纪律,要求被审计企业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被审计企业在接到国资委的审计通知后,要将其转发给相关子公司,列明审计企业范围和相关工作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可在被审计企业转发审计通知的时候将提供资料清单一并转发。

会计师事务所按规定采取邀请招标的方式选定,中标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国资委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审计目的、范围、要求、工作内容及相关费用等。

(2)配备审计人员,进行项目分组

接受审计任务后,国资委派出工作人员会同配合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组成审计项目组,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项目组一般下设财务审计组和绩效评价组。审计项目组组长由国资委派出,审计项目副组长分别由财务审计组和绩效评价组组长担任,财务审计组组长由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担任,绩效评价组组长一般由国资委专业人员担任。

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审计项目负责人,配备审计人员,分成若干审计小组,准备实施审计。

(3)制定培训内容、开展业务培训、制定审前调查方案、拟定审计工作初步实施方案 项目负责人根据审计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对企业基本情况、母子公司合并报表的汇总方式、不良资产认定及汇总的方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整理、审计小组需搜集的数据、向项目负责人上报的工作成果、时间进度要求、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审计策略、审前调查方案、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专业知识等进行培训。

审前调查方案可分公司基本情况介绍、审前调查目标、主要调查手段和方法、调查企业范围、各企业调查内容和重点、各小组调查结束后需上报的工作成果、时间要求、调查分组、相关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编制。

本阶段拟定审计工作初步实施方案主要供进点见面会财务审计组发言使用,方案针对性不强,是原则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情况、审计目的、审计内容范围和大致企业范围、审计工作大致流程、审计重点、初步审计策略、审计人员配备和分组、配合要求(提供资料等)、大致时间安排等。

(4)召开审计见面会、审计组进驻企业

进点见面会的主要内容:通知审计组正式进驻企业、审计项目组组长大致介绍审计情况和工作要求、被审计人述职、财务审计组介绍审计工作的安排和要求、现任企业负责人发言。由国资委、会计师事务所有关人员、企业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和子企业负责人参加。

进点见面会后,企业集团总部和子公司要张贴审计公告、设立公开征求意见箱。明确集团总部和子企业的配合部门、相关联络人,提供集团内企业的联系方式。会后审计组即可开始审前调查。

(5)开展审前调查、形成审前调查报告,完善审计工作方案或计划

审前调查可分两次,也可一次进行。主要是为了在编制审计方案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重点,了解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审计工作更有的放矢,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分两次进行前期调查的,第一次可由项目负责人带3至5名审计人员,利用3-5天的时间到企业集团总部进行调查,主要对企业集团的基本情况、组织架构、行业分布、执行的会计政策、相关管理水平、主要业务及重要子企业进行初步了解,并搜集一些资料,如企业集团历年决算数据、中介机构审计报告、内审报告、清产核资数据等。第二次前期调查可在第一次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被调查对象,摸清被调查企业情况、初步了解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由于国资委要求时间紧,以往审计一般只有一次前期调查,一次进行前期调查的,一般还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手头资料少,选择的调查对象针对性不强。调查过程中要将上述两次调查的内容合并进行。

前期调查的时间一般为10天,但实际有效时间不多,一方面因为个别企业在审计组进驻后并不能马上开展调查,另一方面还要给审计组预留前期调查结果汇总的时间。

各审计小组一般在调查后的第7天上报小组调查总结,总项目负责人根据小组调查总结汇总形成审前调查报告,小组调查总结和审前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企业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审计的重点3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分为会计信息、重大经营决策、企业管理、改组改制、集团监控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将拟定的审计工作初步实施方案进行充实,形成正式审计工作方案,正式审计工作方案与拟定的审计工作初步实施方案相比,在审计内容范围和企业范围、审计重点、审计策略方面将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正式审计工作方案经审计项目组组长批准后执行。

5.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篇五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展示投影资料] 资料一: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

资料二: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根据已探明的一些矿物的储藏量,并根据目前这些金属的消耗速度,有人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如下图所示(不包括今后新控要明的矿物储量、一些国家的金属储备量和金属的回收利用等)。

[议一议]1.金属腐蚀可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1题可能的回答有:

(1)金属大量腐蚀使冶炼金属的成本提高。

比如说既消耗能源,又浪费矿物,还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气危害人类健康。(2)使金属制品的寿命缩短。(3)作为量器,将影响到其精确度。

(4)若高科技领域所用金属制品锈蚀,如在火箭上,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

(5)金属制品锈蚀,会影响其美观程度。„„

2题可能的回答有:

(1)金属资源短缺时,将会使好多金属冶炼厂因缺乏原料而倒闭,工人下岗。(2)人们设计好的金属制品将会因原料短缺而无法付诸实践,即心想事不成。

(3)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多是金属制品。若金属资源短缺,它们的数量将急剧减少,从而影响人们的交流和旅行等。

(4)要是没有那么多的金属起导电作用,我们势必会经常生活在黑暗中。

(5)金属资源短缺虽会影响人类对金属制品的使用,但它却可以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好的替代品。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他们的奇思妙想进行评价] [总结]由大家刚才的讨论可知,金属腐蚀和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是严峻的挑战。[引入]因此,保护金属资源也就成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板书]

四、金属资源保护

[过渡]防止金属腐蚀是我们保护金属资源的有力措施。[板书]1.金屑的腐蚀和防护

[讲解]金屑腐蚀是需要条件的,如要有能够发生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要能相互接触、生成物不会对反应起阻碍作用等等。只要我们知道了金属腐蚀的条件,就能知道如何防止金属制品腐蚀。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以生活中最常见的铁制品为例来探究铁制品的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板书](1)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投影] 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稀硫酸(或醋酸)、食盐水、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试设计实验比较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的锈蚀速度。注:此实验在约一周前已给学生布置。[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 学生设计的方案大约有以下几种:

实验结果:铁钉锈蚀的快慢顺序为1>2>3>4>5>6>7。

[根据以上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导致铁钉锈蚀的因素,并板书] 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铁能锈蚀。酸和氯化钠能使铁在氧气、水存在的环境中加速锈蚀。

[讲解]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

[设问]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能起到保护里层铝的作用。铁锈是否也能保护里层的铁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不能。

[讲解]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具有吸水性,它能让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穿过它的空隙,不断向里层渗透,继续跟铁反应,直至铁被完全锈蚀。故铁锈反而能加速里层铁的生锈。[问]为什么方案5中的铁钉比方案4中的铁钉锈得慢呢? [答]因为煮沸过的蒸溜水中氧气极少。

[过渡]了解了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铁制品的生锈呢? [板书](2)铁制品的防护措施 [学生讨论] [教师启发]铁制品的锈蚀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使它们不再具备锈蚀的基础。就能防止铁制品锈蚀。[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如:1.铁制品放置时要远离酸性环境,尽量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2.在铁制品外面穿一层保护衣,如可涂上隔绝空气的油脂、涂油漆、镀上一层耐腐蚀的其他金属、高温灼烧金属,进行“烤蓝”处理等等。

3.一发现铁制品有锈蚀,就马上处理,以防止其继续蔓延。„„

[教师总结并板书]①把铁制品放在非酸性的干燥环境中。②为其穿一层耐腐蚀的外衣。[讨论]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 [学生讨论并回答]刷漆、涂油脂、镀其他金属等。

[过渡]上面我们讨论了铁制品的腐蚀和防护。对于金属资源,除了采取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使金属资源得到保护呢? [板书]2.金属资源保护

[启发]废品收购站为什么要收购废铁、废铜和易拉罐等金属? [生]回收它们是为了对它们进行再利用。

6.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篇六

张顺辉2010年11月

十一月份是本学期本课题的规划之月。从计划的制定,到教材的挖掘整理;从授课中发现的疑点,到实际中的教研探索,都需要我们敏锐地观察切实地研究。现就本月的课题研究进行小结。

1.在教材中挖掘课题视点,结合教材《探索》进行课例设计

本学期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课本给出了十二个《探索》,但对我们学生来讲,可操作性的《探索》案例只有六个,其中《中国人口变化模式》《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区位选择》《调查一个城市的变化》四个,我们计划在教学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相应学段是实施。目前已实施的是《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让学生调查了他们自曾父(母)到祖父(母)到本人各段的家庭子女数量,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人流变化一家庭为单位的变化数量;同时结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国情从中分析人口数量的主观原因。学生对这一课题完成的交好!

2.结合教学活动,从实际出发,自主设计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课题特例 本月,我们针对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内容,在讲授了“人口的概念、分类”后,重点从经济的原因入手学习了“人口迁移”的五大原因。为了使广大学生切实感到人口迁移的影响,我们设计了《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教研子课题,要求学生以时间为纵坐标,调查自己家族人口自曾祖父(母)起到本人,这段时间的家庭居住地变动状况及不同居住地经济条件,并且以询问的方式记录下被调查人口的语录,从中分析家族人口迁移的原因。共收到学生为完成此子课题所进行的调查报告七十余份,还有一部分未完成。不过从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同学热情很高。

3.学习《多元智能论》、《建构主义与学校教育》、《地理学课的实验方法》三本理论著作。

7.新课程学习笔记 篇七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管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社 会价值、经济价值、人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即使是现在......。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学习笔记

(二)一、培养目标

传统教育把知识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让知识凌驾于一切之上。认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考试就是考知识,评价就是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的人,进而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

现代教育同样认为知识非常重要,“双基”不可忽视。但认为知识的真正价值主要不在继承而在创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过程中探索新知,并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掌握知识并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能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大问题的通才。

传统教育强调培养聪明的人。现代教育强调培养既聪明又善良的人。

二、教育过程 传统教育注重强迫性的灌输,让学生大量记忆死知识。如同陶行知先生讲的,“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兴趣和好奇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探索的愿望和动力。要培养学生对知识发自内心的爱,不是被动地记忆知识,而是主动、自由、强劲和无休止地追求新知。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乐趣。永葆乐趣是通往成功之门。只有在愉悦的心境中才能学有所获。

为此,特别强调教给学生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懂得所学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发现、发展和认识过程?这些知识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等。

重视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排斥记忆和背诵。必要的记忆和背诵,特别是在幼年时多熟背一些古文经典,不仅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且在一生发展中都会受用无穷。

三、教育成功的标志

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成功就是知识的获得,知识获得越多,教育越成功。现代教育认为,教育成功的标志应该是智慧。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认为,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没有知识不可能有智慧,仅有知识却可能仍没有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高于知识。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启迪必然造成大量书呆子,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在某种意义上,随着智慧增长,知识可能会减少。当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细节知识时,换言之,当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奴隶,学会了积极的创造和运用知识时,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教育才最终获得了成功。

教育活动要区分两种人:“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和“睿智的人”(杜威)。前者只是装知识的容器;后者承认并接受知识,但把知识视作生命抵达自由之境的基石。

为什么说智慧高于知识?因为智慧不是只停留于记诵知识,还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领悟,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也正如中国古人所讲的:“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贾谊《新书·道术》)3 智慧具有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其特点是更大、更高、更活、更全、更深、更远。

上好一节很难上的课,处理好一个很难处理的矛盾,化解一场危机,都需要智慧。

知识可以使人聪明,但仅有知识、聪明,没有智慧,不仅成不了大事,还可能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更聪明,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同时又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利用高科技犯罪,制造恐怖和战争,甚至可以毁灭人类。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社会问题,仅靠有知识的人是不可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与科学人文素养结合。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有智慧的人,这就需要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素质教育是智慧教育。它是从国家的,民族的,全局的,未来的,长远的高度和角度确立的教育指导思想。它以人为本,以所有学生为本,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以所有学生的幸福和长远发展为本,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它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智慧,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慧。它是实行科学的、民主的、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智慧的教育,而不是压抑多数人造就少数人智慧的精英教育。

“悠闲出智慧”(希腊谚语)。“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人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能激发智慧。把学生从过重负担下解放出来,才能使学生产生智慧。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周济部长这句话是智者之言。荀子也说:“道德纯备,智惠甚明”。有德才有真智、大智、远智。素质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智慧的学生。

四、什么是一堂好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偏重形式的华丽和热闹,而忽略了它的实效。什么是一堂好课?用最通俗的话讲,应该是:第一,学生喜欢的爱听的课(引起兴趣、好奇心);第二,确实能学到东西的课(有效性、高效益)。好课要拒绝表面的好看、热闹、绚烂、浮华,追求实际的效益。师生 4 互动不应是身体的物理运动,而应是对话、讨论、接受、思考的思维的活动,心灵的悸动才是互动的至高表现形式。有的课堂形式上很热闹,很好看,但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课堂表面看是沉默、静谧的,实质上却有着极高的思维含量和知识质量。

好的课堂应该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应对为轴心,师生之间相互交往、交换、交流、应答,由“知识施予”变为“教育交往”。

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教学应如同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能把学生投来的球准确地接住,学生会很愉快。投得很差或投偏的球也能接住,学生会奋起投更好的球。有的教师没接住球,还让学生替他拣,这样的互动如继续,学生会厌烦。教师要专心面对学生,重视、接住他们每个球。不要以为只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才是上课。教师不仅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其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教师是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与群体对话。教师要全身心对每一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互呼应、应答,边讲边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并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在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会非常幸福。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

教师上课不应是自己滔滔不绝地讲演,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学。老师讲要少而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高水平“点拨”。苏霍姆林斯基说:“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我得出一个结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讲完新教材以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使教室里保持安静,让学生想一想老师讲过的东西。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地弄懂教师所讲的东西。”“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讲完新教材以后,急于提问学生,让复述教师讲过的东西,这是不必要的。

应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思路不同的异向问题。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自己的逻辑世界,应把探究学生的独特的逻辑世界作为课题。要问他“你这个想法是哪里来的?”教室里的交往就会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反之,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教学只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交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浮浅和单薄。

提什么问题最能看出教师的水平。过去“满堂灌”,现在“满堂问”,有许多问题是毫无价值的,甚至是假问题。如:“一个老太太拿一包鸡蛋问一小朋友:你猜我包里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我把包里的东西全给你。答:鸡蛋。老太太说:你真聪明。再猜包里有多少个鸡蛋,猜对了,我把包里的20个鸡蛋都给你。答:20个。老太太说:你真聪明。”

傅东缨先生说,课堂要提的问题是:“能绷起思维神经的问题,徘徊于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竖着思维导向路标的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思维时空的问题,能引进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

如何评价一堂课?要注意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继续学习。教师讲课时,从教师的身体和语言就能大致看到其教学的成败。

五、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中心、教师主体、教师至高无上。上课是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学“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听众。师生关系称谓是“学生的老师,老师的学生”。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仍然必须有权威,但师生要平等相处,交流对话。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帮助者、咨询者、平等中的首席、平等对话主体。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走上去,老师走下来。师生关系应是“作为老师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老师”。

“教师”时代应该结束,成为“导师”时代。教师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要发挥得更为高级,更无形,更超脱和得体。老师要用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影响、感染和制约学生。用教师特有的关切去解决学生发展需要的关切。

六、学生观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具有统一性、整齐性,可以在同一时间、空间,按同一速度、内容学习,按同一标准评价。

现代教育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的人,他们的认知、智力、情感、基础、经验完全不同,绝非同一的、标准的人。因此要实行开放的、多元的、非整齐划一的教育,塑造各具丰富内涵和有个性的主体。教学要个别化,注重差异性。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学习的需要和无限的学习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度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善于发现、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而不是视而不见,或急于、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一桶水”。

七、教学环境

传统教育认为教学环境有空间限制,主要局限在教室。课堂是一个物质空间的概念。而现代教育无空间限制,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大课堂。过去是“教教科书,现在是用教科书教”。要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大环境联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超越教科书之外的智慧、灵感、激情、想象力、创造力。

美国一所中学九年级的一个班,开学时,老师在教室里挂了一张人体主要肌肉骨骼解剖图。学期末,老师摘下这张图,发了一张试卷进行考试,让学生画一张人体主要肌肉骨骼图。学生齐声抗议,说老师没教过,为什么要考试?老师说,这张图已经挂了一个学期了,你们为什么不学?学生无可奈何,只得答卷。卷子收起后,老师当即撕掉,对学生说,你们要永远记住,不能老师教什么,考什么,你们才学什么。凡人生需要的知识,都要主动去学。

八、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不同的学生应付统一标准的考试,只能是削足适履,扬此抑彼,伤害学生自尊。牺牲大多数人,拯救少数人。

现代教育的评价观认为,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不能把评价当成管理、控制学生的工具。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鞭策学生学习,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评价结果应有调节空间,要使评价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着眼学生动态发展的全程。既看现在的表现,又以发展眼光看其成长的潜力和潜能,关注其发展中的细微变化,见微而知著;坚持多样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尺度要多样化、弹性化。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坚持情感性原则,不能像法官那样超然地裁断学生的对错、好坏。而要用心灵去拥抱他们的心灵,用热情去点燃他们的热情。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鼓励性语言。

九、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手段的一场革命,必将引发包括教育观念、内容、方法、过程等等的全方位变革。但机器永远不能代替人。要走出“机器填鸭式”的误区,不要让教师成为“电影放映员”,把教师工作变成就是点击鼠标。用不用、怎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关键看用的价值如何、效益如何?用,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夯实、充实、提高。它毕竟是“辅助”,不能代替教师主导,不能取代传统的“三字一话”和板书、板图、实验演示。用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恰到好处,促进教学,效益最佳。避免生搬硬套,与教学脱节。要特别注意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用多媒体对微观世界揭示一定要防止科学性错误,形象是形象了,但真的是那样吗?过去通过教师语言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都用多媒体把它直观化了,并非一定是真实的微观世界,可能在学生头脑里固化,对科学发展不利。

8.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篇八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技能学习新授课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小组合作学习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当宽松的气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从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智商的发展。

2、在当今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下,达到“巩固、扩展基础知识,并获得一定自学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自我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3、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好知识,学到必要的技能技巧,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研究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课堂组织形式,展开对小组学习的深入探讨。系统的研究教材、教法、课堂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对实验班进行课题的逐步渗透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独身子女家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些家庭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使孩子逐步形成了唯我的思想观念,与他人、社会交往中存在着障碍,有些同学懒于思考、自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纳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境分析,师生互动还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处于次要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又往往把全体学生当作“一个”来教,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可能性。

我校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也在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学生也愿意投入到小组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友好合作,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责,不能和同伴很好地合作、交流,没有分享、倾听同伴意见的意识,学优生在合作中总是小组的代言人处于权威的角色,学困生没有参与的欲望,他们处在旁观者的位置;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与灵活的调控能力。因此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我校教师关注的热点。此次我校研究的课题是“课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研究是必要的,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并使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发展智力,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此次研究主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明确任务、注重实效、克服困难、善始善终、认真聆听、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积极实践、动手操作、乐于合作与交流、以集体利益为重”;使我们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自主地参与到科学的探究之中,把传统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规划方案《信息技术技能学习新授课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这样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改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课题小组坚持定时、定点的集体活动,(1)坚持每周的集体备课制度。制定每周的教学计划。坚持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并做好不少于三千字的学习笔记。

(2)教师在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之后,通过研究对学生进行分组。具体分组方法:

第一,为学生排名次。要求把实验班上的全体学生按其以往的学业成绩从最高排至最低。这种排列要做到完全客观。

第二,确定小组数目。实验班的学生按人数分为5至6组,每组5人。

第三,按照组内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到各小组。且注意到以下几点:a.每组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b.全班各组人平均成绩大致相同。c.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出现组内同质的现象。d.注意到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3)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交流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研究实践的具体行为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有具体教学任务的课堂上全面而有步骤的展开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我们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遇到问题和困惑我们师生一同探讨和解决,辅助和完善小组学习的成效。

在此过程中我们积极地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任务自主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的进行合作学习。并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意识。

2、整体性原则。研究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

3、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4、科学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现代化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研究,要结合本组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研究计划和确定研究方法,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合理分工”等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对课题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

2、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3、调查法。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调查,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及时施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4、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七、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力争达成以下四个目标:

(1)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3)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思想,改善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以课堂为主的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将整个课题研究安排为两年,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1、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

2、调研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利弊,查找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3、组织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完成课题申报;

4、梳理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探讨提高策略,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3月)

1、邀请专家召开开题论证会;

2、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3、开展实验研究,落实阶段实验目标;

3、所有实验教师必须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认真设计并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积极向课题组提供研究素材;课题组成员每月上一节研究课,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及时收集素材并反思总结;

4、进行阶段性研究总结,适时调整研究计划。

(三)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举行汇报课展示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收集学生个案资料;

2、汇编教学论文、课例、案例,推荐论文上报并参赛;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4、落实推广措施,巩固实验成果。

大连市华才中学

信息技术备课组

高威

9.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篇九

李金砚

我校于2002年承担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的研究。课题实施三年来,在市教研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学校课题组依据研究方案,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管理力度,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主旋律,扎实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背景

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我们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目前在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仍占主流。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

3、经过两年市级滚动课题(《培养学生自治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两年无锡市级课题(《开展主体性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自治能力》)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已有了一定的关注与思考,这些为我们所要开展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在本课题研究中,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我们所指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等有困难,教师应加强辅导力度,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

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样式。

2、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随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全面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二)、研究内容及操作:

学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样式:创设情境,有效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反思回顾,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创设情境,有效质疑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材和实际,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需要入手,从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

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②活动情境。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如我们常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要求教师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如在英语教学中,出示画面的一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事物,然后用英语来表述;在数学教学中举行一个小型的竞赛活动:夺红旗、争小花等;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个招聘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辩答等,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从质疑思考的方式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类:复述型,这类质疑着眼于对知识的巩固、复习,例如“有哪些”、“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概括型,这一类质疑要求从已有事实中抽象出要领或原理,例如“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分析型,这类质疑着眼于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等,往往问“为什么”;想像型,这类质疑基于形象思维能力,一般采用想像、再现表象、填补空缺等方法,如“仿佛看到(或想到)什么”等问题。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提何种形式的质疑,得针对质疑点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明确目标的操作通常做法是: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碰撞、开发。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活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

3.合作探究,互动双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先由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

4.反思回顾,总结归纳

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5.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为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和本课学习形成的技能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开放性题目:装修新房、包装礼品,最佳储蓄„„让学生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课后,要求学生上街购物,开展价格大调查,在繁忙的路口统计来往的车辆数;在英语教学后,利用所掌握的单词和语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会话交谈,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封英语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6.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生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尝试形成了一个探究学习的基本流程:选择确定主题——设计方案——搜集整理材料——成果表述

具体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①课前,根据活动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选择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②分配任务时,让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发挥团队作用,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设计方案,制订计划的学习活动。

③在搜集材料中,凡学生自己能发现的,教师坚决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的,教师坚决不演示„„把学习自主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加大指导的力度)④在探究学习搞一个段落后,要求学生将研究报告、活动小结,用笔头、口头、实验、小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汇报。

⑤教师对学生每种总结所得进行肯定,从而让本次总结所产生的创造火花成为下次创造的起点。

⑥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索过程的了解和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仅在乎于探索的具体结果。

五、研究的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三年多来,经过实验班教师及其他中青年教师的全身心地学习、合作、探讨、研究、实践,并不断总结,使课题实验得到顺利的推进,同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激活和播种知识,学生是在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探索活动中生成和生长知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条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操作样式已基本构建。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或独立活动,或合作活动,通过多向交流的汇集,参与的意识极浓,表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极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生命活力得到了焕发,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开放、高效的理想摸样。

(二)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1.教师经过锻炼,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水平也得到了可喜的进步。为了展示我校学习方式研究的教学成果,学校先后举

行了三次赛教活动(语数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英语教师赛教)。在比赛中,中青年教师的不同风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获得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及有关领导的肯定。实验班的谢朝芳老师在去年的宜兴市“三优课”赛教中荣获了小学语文组的一等奖,崔丽丽老师获得了科学组的三等奖。

2.在学习方式的研究过程中,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又提高了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及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要求。我校陈群老师和朱科峰老师制作的课件参加全国第八届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获得了三等奖。

3.教师理论水平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日益增强。三年来,各青年教师共为校内外教师、家长、专家上公开课、教研课69节,老师们撰写论文的能力也大大加强,论文及教案多次获奖或发表。其中,2004年我校就教师获奖或论文发表这一块,就发放奖金四千多元,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共有20多篇论文在各类国家级杂志或宜兴教育信息网上发表。

(三)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提高,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学期期末的质量验收中,实验班的成绩总是第一第二;在近两年的毕业会考中,03年有25人达到宜兴外国语学校和实验中学录取分数线,04年有21人达到录取分数线,进入高校学习。此外,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三年中,我校学生总能积极参加各类学科活动并获奖励。其中,我校杨希文同学的习作《心中的丰碑》参加市“英雄在我心中”影评征文活动获得了一等奖;董燕同学参加无锡市第二届“龙之志”网上读书活动获得了二等奖;

六.结果分析与结论:

1.真抓实管,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搞教育科研,一定要真抓实管。我们每月两次利用双休日集体备课时间都组织教师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经验;平时领导注重深入课堂,指导上课,小结提高;每年督促教师撰写论文。

2.科研实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年来,老师们在学习方式研究这块园地里积极地进取,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科研实验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早期开发,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存在问题,是促进继续研究的动力

10.新课题理论学习笔记二 篇十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读书笔记)

小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些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学习活动。小课题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因为“小课题研究”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有关社会和生活中问题的研究。

一、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问题的生成-组建研究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汇报与交流

二、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问题的生成。

1、生成问题的途径。

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途径三:困扰学生的经常性问题

2、问题的生成过程。

由问题到作为课题被确立的过程基本都可以用下面流程图表示:

不可操作-删除

多个问题-较容易的从属相关-合并立项

有价值的-保留

(二)研究小组的建立。

组建研究小组的原则可以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政策。

(三)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组成员名单和分工、研究方式方法、相关指导人员、实施步骤、展示汇报方式等部分组成。

(四)实施活动方案

在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有:

1、随时监控的原则

11.德育课题阶段总结二 篇十一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进展报告

在上级领导和海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指导下,我校的《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在上一阶段的总结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更加清醒和理性的深刻理解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善发展教育理论知识,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实效和发展相结合。在研究构成中使得课题组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学生的品德素养用了进一步的提高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趋信息化,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逐步在缩短,但以人的全面素质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加尖锐了,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在当前社会,一些现象令人担心。精神文明导刊2007年第一期报道:①‘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信中一位父亲控诉儿子对父亲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不说,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放狂言要踩死老父’;社会缺乏感恩的土壤,一些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到严峻的挑战。这些例子说明学校教育不能离开德育教育,和谐学校期待感恩教育。以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一、实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1、举办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

2、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实验过程注重观念的转变和操作实践

七年——“自觉”教育;八年——“责任”教育;九年——“理想”教育

阶梯递进,针对落实,系列活动,以面促面。七年:“自觉”教育

重点:“学习自觉,劳动自发,生活自理”——自觉性培养活动。首先是家长会、年级大会的广泛动员,明确诸如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为一周至少做一次家务等等要求及目的意义,再组织本年级同学“自觉性主题”大会演讲、高年级同学广播演讲。制作了《告家长书》及自我、家长评价表。组织清晨巡查作业大队,组织“三.八节”“我为妈妈做件事”.学校值周劳动、“温馨标语牌设计活动”(张贴、展示)和自觉绿化活动:班内柜、橱绿化,学校绿化。另有和学校活动结合的自主自觉教育: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争章活动;“我长大了”换巾仪式;新世纪贺卡制作竞赛;“跨世纪”大型班会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了让学生加深体验,还组织学生参观“好八连”教育基地,评选学习的“挑战冠军”,“进步冠军和总分冠军”,张榜并大会表扬等。

八年:“责任”教育

重点:“责任,我明白,我体验”主题活动。分四大层面:

1.培养对自己的责任心---如:“过好青春第一关”活动,有“青春期心理辅导讲座”,“悄悄话信箱”;“争当学习冠军活动”,(学习情况评价、反馈,家长会展示,“学习冠军”表彰大会,代表发言,摄影留念)。有“责任心之我见”---自制格言竞赛活动,评选学习,汇编成册,通过展示颁奖加深印象;有“十四岁生日活动”等。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心:如“小鬼当家“活动,平时要求每周至少为家庭做一次家务,假期任选一天,全包各类家务,体验父母甘苦,写作成文《难忘的一天》,进行照片、评价和作文展。

3.培养同学对班级的责任心。如“我为班级增光彩”活动,即要求同学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做各类好事,诸如拿牛奶,出黑板报,包括最佳值日班长、卫生员、搬水员等,帮助病同学复习功课、搬水等,期末总结所获奖项,评选出年级“光彩之星”并表彰。开展主题班会,进行正面教育,如“我的“家”,我来当”,“责任---体验着,快乐着”,“学生仅仅是学习的责任吗?”还有系列广播活动---“夸夸我的家”,show出同学、干部、老师的风采。

4.培养同学对学校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如“放飞梦想---十年后的我”漫画大赛展示颁奖。(实际也为初三理想教育作好铺垫)再如迎奥运英语演讲大比拼;值周劳动发扬传统;校首届“科技节”绘画、爬行车比赛,科技节节水活动、师生蓝球比赛一展风采,体验责任心等

九年:“理想”教育

重点:以“勤奋学习”为核心的“扬起理想的风帆”理想教育活动。如“树理想,战一年,争做优秀毕业生”,全年级学生总动员。“争做优秀毕业生”,国庆计划、实践、评价。“手拉手、不掉队”互助组竞赛活动。“自信、进取、扬起理想的风帆”年级活动,请来上中、南模的上届校友谈自身经历、感想与体会,明确:在初二“责任心”基础上,再树自信心,进取心,勤奋学习。(爱学习、敢学习,会学习)另还有理想与升学指导专题讲座等。

三、本课题初步成果

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更新养成教育方法促进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端正教育思想,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和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教育网络,转化认知型。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和构建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体系,积极创建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

四、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1、“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还须进一步理顺。

2、部分学生的文明自律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3、德育环境的优化还有待增加完善。

辽宁省海城市牌楼中学

《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主

上一篇:校外补习教师培训制度下一篇:2023年9月份考试财务会计第二次作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