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读后感(精选4篇)
1.肖川读后感 篇一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读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它清新隽永的文笔所吸引。真是字字珠玑,读来令人感到回味无穷。
最欣赏“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篇,这里面的《教师的六个学会》让我感触最深。
首先是“学会等待”。肖川博士说:“从我们个人的生命里程来说,我们90%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而正是这貌似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得我们有1%的取得成功的可能。”
是啊,最后一刻的成功就是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努力啊!如果没有等待的耐心,没有继续的努力,那么成功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以前经常跟同事抱怨班里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太不积极了,提出一个问题后,举手的寥寥无几。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的心里就冒火,就会忍不住严厉地呵责他们。当现实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便心浮气燥,灰心丧气,把所有责任都推向了学生,认为对学生采取任何严厉的措施都不过分。就这样,我对学生增加了呵责,增加了失望,少了一分理解和信心。后来,在烦躁和苦闷过后,我耐心地向学生了解情况,静静地反思其中的原因才发现,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课前备课不够充分,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教学内容也是面面俱到,所以总感觉课堂时间很紧张。当提出问题后,不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就要求他们来回答,由于思考不充分,他们当然不敢或不愿意举手。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就认为自己总是不会回答,慢慢的,他们就不再思考,不再参与课堂,仿佛听课已经跟他们没有关系了。这么想来,其实是我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后来,我下更大的工夫去研究教材,有详有略地处理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慢慢地,举起来的小手越来越多,谈出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从孩子们闪亮的眼睛里,我看到自信正在他们体内成长,蔓延。读了肖川博士的文章,我明白了,只有学会了等待的老师,才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
再一个是“学会选择”。正如文中所说的:“民主化、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俗话说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不尽相同。这诸多的不同就造就了富有个性的,千差万别的一个个生命个体。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眼看孩子们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前一段时间分批给他们召开了毕业前动员会,在思想上给他们加油鼓劲,希望他们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愉快充实地度过小学阶段的最后时光。动员会的效果十分显着,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大都积极起来。我不禁在心里感到高兴。
可是就在前几天,班里一个本来学习就很困难的小男孩的表现却跟别人大相径庭。作业要么不带,要么写不全,多次苦口婆心的谈话之后仍不见改善。今天忍无可忍之下,我请来了他的妈妈。一番交流之后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从孩子出生,他的爸爸妈妈就闹矛盾,这十年来都是妈妈带着孩子住在娘家,夫妻俩各过各的日子,爸爸几乎没关心过孩子。直到前几天,孩子的爸爸妈妈才刚办完离婚手续,孩子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思想压力大自然无心学习。当家长跟我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娘俩都哭得一塌糊涂。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原来这个弱小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背负着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的沉重的心理压力。那么我要做的,除了更爱他,别无选择。等他们情绪平静一些后,我对孩子说:“现在你的爸爸妈妈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妈妈很难过,她需要你的帮助。而你能帮妈妈的就是放下思想包袱,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不让妈妈为你的学习费心就是对妈妈最大的帮助。”他听了我的话使劲地点了点头。在后来的这几天里,我总会格外关照他一些。课堂上,我会多给他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作业本上,比原来有了更多鼓励的话语;课下,跟他聊聊天,了解他的心思,排解他的烦闷……在我的关注和鼓励下,他的表现一天一个样,为他高兴的同时我的心里也有了些许的安慰。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它突现的是人性的多姿多彩,是无数蓦然回首之后的感动。它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有的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读了这本书,更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的就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肖川老师的[模版] 篇二
红寺堡小学高文辉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教授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领域和主题。书中肖教授从“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和真诚的言说”等方面对教育世界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了精确的阐释,他力图做到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写道:“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我被这一段话所感动,让我的内心充满了一种解读的渴望。
我虽然没有每一篇都细细读到,但看了其中的不少文章后,使我感到这本教育随笔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些经典案例。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书中这样写到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
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教授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应该高举“人文”这面旗帜的,正如书中所言“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基于以上这一点,那么,我们的良好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和信任,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成了教师教育生活中的主要事情,重知识,轻方法的指导,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情感,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好的社会,并不在彼岸,而就在当下,只要我们教师教给学生当下生命中所需的东西,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教育应该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思想品德熏陶感染思想品德,用情感激发情感,用意志调节意志,用个性影响个性,用心灵呼应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坚持信念,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那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执著前行,直到理想的彼岸。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红寺堡小学高文辉
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分成《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块内容共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涵盖面非常广。
整本书反复读了好几遍,觉得大有收获。
首先,整本书中作者的教育思想处处闪烁,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予以我不同感悟,在思想给予了我许多确认、肯定、启示与引领。
如开篇《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告诉我“思想”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是一个人的生命,教育者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自己的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也无法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在教育中,“思想”有双重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教师自己的行为,去重塑教师的教育行为,二是用思想陶养学生的心灵。”确实,在现实教育教学行为中,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的思想只局限于《教参》与相关的参考书中,总认为它们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任何与之相左的都是谬论,在教学中也唯此一种标准答案。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太危险。这不仅把自己的思想禁锢,使自己变得逼仄、肤浅、低俗;更是将学生原本自由、活泼的思想、思维方式纳入自己畸形的轨道上来。想想就害怕。其实,教育,更多是心与心、思想与思想之间的激荡与碰撞。教育只有用活泼的思想才能滋养自己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这样才有可能与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才有可能以我们丰富、高尚、独到、深刻来激发学生的丰富、高尚、独到、深刻。这样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教育给了我们什么》一文中最触动我的是“什么是教育?是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确实,在课堂上,我们教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且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都得背下来;教学生一种又一种的解题方法且每种都很重要,都要掌握。然后,反复强调、反复操练以求熟能生巧。似乎,在各次考试中这些东西也总有用武之地。于是,我们教师包括学生们都一致地坚定的认为,这就是教育的内容。可是,这真的是教育的内容吗?这些知识点与解题方法除了换来一张大学通知书外,似乎什么都没有,只有无穷无尽的埋头苦读,为了高考中得高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学习的乐趣被剥夺,学
校成了造就失败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必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不断的上演,甚至我们自己也是受害者的其中一员,而作为教师,我们又在不断的制造这种现象。教育悲剧轮翻上演,大家都身不由已,教育陷入怪圈。
在《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这块内容中,我学到最多。我懂得了要“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学习,要快乐的学习,不要太功利,因为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知道了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多途径。懂得了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懂得了“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教育探索应从自我反思开始。
我还从肖川博士的《有所执着》中看到自己追求的教师的理想品格。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能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别人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要“有所执着”,我希望自己过得充实,但是是踏实的充实;希望自己不断跋涉,但是是从容的跋涉;希望自己有所追求,但是是淡泊的追求,用这种执着来真诚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要“心存感激”,对我们拥有的一切,带着朗朗的心境,天空会蓝,空气会更清新,美好的事物与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其中的有些思想,平时在自己脑中也偶有闪现,只是不那么明确、系统、有条理、有深度。看了本书,思想的道路突然明确、心中原本模糊的也已然澄明许多。虽然,在现实中还不知具体该如何去做,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远处给了我启发和引领。较之以前,心中还是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是阅读本书收获最大的。
其次,本书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想说而又表达不出的心里话。如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理想教育的期待、对教育实质的探求、对教师本身的分析,并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
第三,本学虽是一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书,但并没有以往其它说理书的枯燥。本书词汇丰富,语言非常凝练、隽永、雅致,如阅读优美的散文。再加上作者写作多了一份自己真实的感悟、率真和灵性,读文章也如读作者的心灵世界,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认,及从中洋溢着的浓浓的人间情怀。
3.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三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给人以教育智慧启迪。
肖川博士勤于思考与探索,求真务实,常常以浓浓的情怀表达新锐的思想。劳凯声先生称赞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张清平赞美肖文很“酷”,激情洋溢,文采斐然,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堪称教育学界美文。十年磨一剑。肖川苦心旨意,高屋建瓴,写成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并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绎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显得异彩纷呈,激发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按照肖川的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惟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肖川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是学校制度的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更是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这样的教师不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不再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走下“高高的”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按照肖川博士的理解,理想的老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学会等待,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学生永远都说“你能行”,给与学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无间的亲密。学会分享,做倾心的听者,走进孩子的内心,蹲下身子平视他们,分享孩子的喜悦,分担孩子的苦恼,用真诚的语言赞美,用美丽的心情对待。学会宽容,用开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度对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灵活自己的头脑,活泼自己的思想,阔宽自己的眼界,尊重多样化,珍视个性化,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学会合作,对于不同能够理解,对于差异能够尊重,对于另类能够接纳,妥协与坚决并存,隐忍和张扬共处,退让与坚持同行,放弃和追求共振。学会选择,让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个性化,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最优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会创新,从新的角度解释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视界审读理所当然的的事物,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开放头脑,积极进取,主动探究,将教育的智慧变成信念和教养,落实在日常的、细微的教育行为中。
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活动?肖川认为,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而完美的教学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一是深刻,二是真诚。所谓“深刻”,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忽然开朗。所谓“真诚”,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不是教师传经布道的舞台,而是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发问,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论,踊跃地表达。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4.读肖川教授的办好一所的观念有感 篇四
读《办好一所学校的观念、方法与措施》有感
三台县禾加初中 赵祯
肖川教授认为,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三大支柱:一是一个优秀的校长和以他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对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和管理,其次是行政的领导和管理;二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到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小到学校的规章制度,都要靠教师去落实和体现;三是优良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包括有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所提供的丰富的读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在肖川教授看来,办好一所学校这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他认为:“明确培养目标,努力形成特色;依靠教师,建立团队意识;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努力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这六项要旨是我们必须要始终紧密关注的问题,是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肖教授的论述中我深感校长是办好学校的首要条件,校长之于一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来说,犹如领头羊式的统帅,亦如航船的舵手,对学校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每天都在思考怎样办学,并在思考与实践中提升办学品味,这所学校一定会越办越生机勃勃。评价一所学校,往往首先看的应该就是这所学校校长的素质和领导能力如何。关注学校校长的领导力则成为一项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上都显得尤为必要的重要课题。肖川先生主张,“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精神领袖,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领袖不是自封的,更不是权利所能达到的,而是由其卓越的个人影响力自发形成的,这种影响力来源于人格魅力——善良、真诚、宽容与正直,来源于个性魅力——独特、纯净、丰富与深刻。”“领导“显然与“管理”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他看来,前者就是指“做正确的事”,暗含着确定一个团队努力的方向和价值的追求之意味;而后者则是指“正确地做事”,强调了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但是缺乏前者充满终极人文关怀的意蕴。肖川先生进而认为,“领导,包括分享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团队的共同愿景,也包括责任的分担。”文中很多观点都十分透彻,震撼人心,让人无可非议的认同:对于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领导和管理,首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
作为校长,面对目前我国教育“学生苦、教师累、家长难、社会怨”的现状,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如何使学校摆脱困境?在工作采取什么策略?我们可以作出哪些积极的努力?这是一个称职的校长一定会去关注和探索的问题。结合自己在工作中一些实践和探索,借鉴一些成功的优秀校长的经验,我认为校长在办好一所学校的实践与探索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和改进。
一、重视理论的学习,着力提高理论修养
理论的修养会使我们校长变得思路开阔、思考缜密、思想丰富。如果你觉得理论“没用”,那是因为你没有去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空间。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提出:“重学习,强队伍”。只有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提高和理论修养的培养,才能提升我们办学的理念和水平,才能真正地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时期的优秀校长应该且必须具有切合时代要求,合乎国情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前提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
(1)要有新的学生观。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育教学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个别性、发展性和自主性,只有具备这样的办学理念,学校才能主动寻求发展,办出特色,彰显个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2)要有新的教师管理观。校长必须有重视教师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取向。教师劳动的精神活动性质和为人师表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特别重视自我价值,重视个人的 声誉和在组织中的地位,因此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采用目标管理模式时,校长要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倡导和鼓励教师向高层次发展。
(3)要有新的教育评价观。新课程改革强调对教师的评价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师德修养,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标准既注重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关注个体差异,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要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及学校管理者在内的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并特别注意发挥评估的诊断与激励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
校长必须具有丰富、先进的教育理论,较好地掌握教育管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备较高的学校管理技能和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当代学校管理技术和手段。同时还要具备较深厚的基础学科的知识,能指导和管理教育教学。
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法律法规政策水平。新时期的校长在依法治校的今天,必须熟谙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诸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具备了这一点,校长才能依法治校,切实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从而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
二、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在学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制度有两个主要的功能:约束和激励。要通过制度的建设来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在工作时间大家都不谈论与教育无关的话题。如果老师在一起经常谈论的是一些鸡毛蒜皮、低级下流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庸俗无聊。大家谈论的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价值的教育资讯,新的教育政策法规等等,更多的谈论一些学问,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古人云:“人之三智,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这里的“立法”同样说的是制度建设。管理要靠制度,发展要靠群力。人管人,既管不住,又累死人,还得罪人。校长用制度说话永远比依靠个人的发号施令更有力度、更有效率。校长管理学校有了制度,就好比学校有了一台悬于制高点的大钟,人人都看得清时间,人人都知晓时间,在通常情况下,用不着校长去管,去发号施令,有制度管着,大家都知道怎样做,也知道不这样做的后果,只有那些超出制度框架之外的,校长不管就没有人管,校长才需要亲自上阵。
校长最大的作为就是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及教职工在制度规范要求下运行。就校长而言,哪怕是有缺陷的制度,总比没有制度好得多,就像有一台大钟虽然走时不很准确,但总比没有好。当一所学校离开校长就转不动的时候,也就是校长在这所学校里工作转不动的时候,校长就要认真反思:我重视制度管理吗?
好的管理来自好的制度
制度是借以规范人的行为并由此建立符合管理者意志的一种秩序。一项好的制度应该深受大家拥护,应该惠及每个人,它不仅符合校长的意志,也符合包括教职工在内的被管理者的意志和利益。相反,一项不好的制度总会带来怨气、牢骚和不快。
1.好的制度应该具有人情味。制度不应是生硬的条款,冰冷的面孔,制度应体现人文精神,做到人文优于制度。
2.好的制度应该特别公正。校长对制度的设计必须本着公正、公平的心态,不偏向某些方面,也不成为个别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不然,就失去了制度应有的效用和目的。
三、科学公正地选人用人,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
(一)、知人善任,更能担当大任
“善用者事必兴”,这是学校管理的一条基本经验,怎样才能做到善用呢?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到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就是校长必须熟悉、了解每位教职工的基本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所谓善任,就是校长要根据教职工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安排适合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知人”是“善任”的基础,“善任”是“知人”的最终归宿。“人无弃才”,关键在于校长的知人善任,校长只有知人善任,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因人制宜,把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做最合适的事。其实,每一个教师都有他的特长和优势,其自身 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即或是各方面都差劲的教师,他们身上总有闪光点,总有他们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看校长如何去识人,如何给他们搭建平台,如何去化不利为有利。
(二)、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在一所学校中,不管是班子成员,还是中层干部群体,乃至一个班级科任教师的组合,相互之间最好形成互相补充关系,包括性格上的互补、年龄上的互补、知识上的互补、能力上的互补,还包括性别上的互补。互补的团队结构,使得每个人的优势凸现,劣势相互弥补,各得其位,各展其能,各避其短,他们有机地组合在一个乐队之中,就会演绎出一曲曲高音与低音互补、深沉与高昂映衬,荡气与婉转并存的美妙乐音。
仅就学校班子而言,一个合理而又优秀的领导班子,应该是性格上不同类型互为补充,年龄上的不同阶段落差搭配,能力上不同层级优化组合,知识上的不同方面合理配置。在性格上,一个班子中,应该既有性格外向、活泼开放、善于交际的,还应有性格内向、沉稳冷静、善于主内的。他们可以优势互补,互相“补台”。既利于推动工作,又利于加强班子的团结。如果班子几个成员都是直率外向,大大咧咧的,很有可能造成相互顶撞,互相抬杠,不利于稳定和谐;如果班子几个成员又都是性格内向,孤僻沉稳的,很可能出现一团和气,死水一潭,让整个班子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年龄上,一个班子中,年龄应该有些落差,最好呈梯次结构,有年龄大点的,有中年的,还应有年轻的,这种年龄结构,既能够使大家友好相处,又能够发挥每个年龄阶段的作用,还有利于干部的培养与成长。如果班子中的几个人年龄相当,其他能力、知识、经历也相当,他们会互不买账,彼此设防,很容易闹矛盾。有句话叫“一山难容二虎”,弄不好会“龙虎相争”、“众虎相斗”。
校长用人时,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根据教师不同特点,岗位不同的要求,对教师合理使用,干部合理配置,以实现优势互补,以达到1+1>2的效果。
(三)甘当伯乐,发现和培养千里马 切忌出现:“学校无大将,谁来做先锋”的尴尬局面。校长的重要职责既在于用人,又在于培养人。如若只注重用人,而不注重培养人,就像只有出水,没有入水,只有出账,没有入账一样,河水总会干涸,财力总会消耗殆尽,人才也总有用完用尽的一天,到那时,又拿什么人才来用?
校长对人才的培养,对人才而言是一种激励,他们认为校长看得起他,为此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对人才的培养中,一些琐碎事情自然交付他们完成,校长自然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用于谋划大事,着手解决战略、前瞻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校的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能够后继有人,不出现断层,不担心“学校无大将,谁来做先锋”的问题。
人才不是现成的,人才在于后天的培养,人才也不同于其他资源,既不能保存,也不能因保存而增值。“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校长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重视人才的梯队建设,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大胆使用人才,这既是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又是一个校长智慧和魅力的体现,更是学校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校长要始终记住,不需要做最强者,而要让最强者为自己工作;不要成为英雄,而要成为培养英雄的楷模。
四、修炼个人人格,以人格魅力感染师生
1、公平地对待每一个教师。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与正义的地方,不要把机会和荣誉过多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在这方面,我们校长应该以身作则。比如说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应尽可能地公平,不能始终是校长、领导或者个别教师。因为现在很多的老师都已经认识到:对教师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训和学习。如果校长经常不在学校,老师可能不会当着你的面说什么,但是背后一定会说,我们校长又飞走了。这样对于凝聚人心,对于学校高效率地运行都是不利的。
2、构建和谐的团队。努力形成一个相互认可、欣赏和支持的团队,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但又要回避过于亲密的私人关系,因为它可能妨碍我们公正地处理某些问题。尽可能腾出一些时间,了解同事的一些个人生活,并且询问是否可以帮助他们,大多数人都会对这样的行为心怀感激的。经常有人倡导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其实领导和下属、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也不应该成为朋友。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 学生,如果你和一个学生搞得不分你我,没有任何的距离,教育力量就会受到影响,校长和同事之间也是这样的。如果你跟一些人关系过于亲密,那其他的人就会疏远你。要回避过于亲密的私人关系,当然更不应该有暖昧关系。一视同仁,意味着你和你所有的同事保持同等距离。作为校长应该始终牢记:“团结了一小部分人,就疏远了一大部分人”。作为校长绝对不能搞拉邦结派系的蠢事,并且要教育好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
3、做教学的专家。为了促使教师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校长需要经常听一听老师的课,并经常性地组织说课。可能的话,保证一学期内至少听每位老师的一节课。听完老师的课后需要有一个比较正式的面谈,不要不了了之,先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听一听上课的老师对自己所教课的反思,一个自我的陈述,一个自我的说明。校长要对你听到的这节课作出你的评价,当然更多的应该倡导鼓励性的评价,要有鼓励性的话语,要充分肯定教师所做出的努力,所作出的探索,然后要给予老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促进教师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校长能够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不管你的目标多么宏大或多么明智,你都应当立足专业发展。
4、做演讲的艺术家。在学校的集会上,校长要表达主题明确、前后呼应、不断深化的教育思想。演讲时要努力做到“要言不烦、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言之有物、张弛有度、掷地有声”。要在学校的各种集会上,努力去表达教育的追求,学校的愿景。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培育学校文化的机会、平台。特别强调说话要简洁,包括学校开会,不要邋里邋遢、婆婆妈妈、拖泥带水,说一大堆无聊的、正确的废话。事先想清楚,做好充分准备,还要练就说话简洁明快、要言不烦的本领。另外,可以将演讲中的那些非常精彩的表达摘录出来,呈现在学校醒目的地方。每次都这样,几年下来,这样的精彩表达,就是全校师生集体智慧的一个结晶。学校文化在哪里?就在这些精彩表达的字里行间,因为这些精彩的表达,都是我们创造的成果,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探索的成果。
【肖川读后感】推荐阅读:
雷雨读后感-读后感11-17
读后感作文:《健康成长》读后感07-09
匆匆读后感400字读后感08-05
小王子读后感-读后感09-01
初二读后感:读后感650字10-11
四大名著读后感。-读后感!10-28
五年级读后感:《简爱》读后感12-04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读后感12-10
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07-15
中学生读后感:简爱读后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