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2024-08-12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精选8篇)

1.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篇一

关于广西海洋经济的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

根据省政协党组2011工作要点安排,确定十届二十一次常委会以“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有关问题”为中心议题进行协商议政。为学习借鉴外省经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门组成考察组,在王乃静副主席的带领下,于5月16日-21日,就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学习考察。在桂期间,考察组一行先后了解了广西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考察了北部湾经济区[1]开放开发情况和中国-东盟自贸区[2]建设发展情况,学习了他们统筹海陆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做法

广西针对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充分利用广西区位、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突出广西经济和产业特色,紧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机遇,坚持以对外经贸合作带动海陆联动发展,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为龙头,广西-东盟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广西日渐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对外合作交流信息中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交流合作平台及产业协作基地。

(一)广泛运用各种渠道争取中央支持,形成了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兼具陆路和海上通道,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广西站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沿海区域布局、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做出了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目标是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大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广西高度重视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对区域经济的重大推动作用,广泛运用各种渠道,向上反映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西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沿海新的一极;10月,温家宝总理指出,广西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与泛北部湾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篇大文章、大战略;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广西打造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在原有的沿海开放、民族自治、边境地区开放等系列优惠政策基础上,再获一系列重大支持,区域重大战略复合、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多重优惠政策叠加,区位优势成功转化为系统的政策优势。

(二)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北部湾开发开放水平。广西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中,充分运用区域一体化战略,减少内耗、增强整体发展能力,积累了成熟有效的运作经验。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由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赋予其制定实施规划、项目管理、路港管理、筹集和使用专项资金、提出政策措施等五大职能,成为权威的、强势的执行机构,统筹管理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事宜。二是强化一体化发展平台。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港务公司,按“组合港”统一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防城港定位枢纽港,北海港定位国际商贸旅游港,钦州港定位临海重化工业港;建立沿海岸线使用联合审批制度,通

过岸线审批、资金补助科学使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建立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属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实体,对经营性项目和资产进行统一开发、滚动发展。三是打造交通一体化格局。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铁路32.2公里、道路222公里,新建和改造铁路2500公里,完善连接北部湾经济区内外的综合交通网络主骨架,构建通往周边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与东盟铁路网“三纵三横”对接。四是加快产业发展一体化。立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挥港口带动作用,找准区内各市产业和资源优势,坚持产业连接与差异化发展,合理布局区内产业。如桂北的林业资源成为北海林浆纸一体化的原料基地,加工后直接经北海港出口国外;钦州依托港口,重点发展石化、钢铁产业,总投资300亿元,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两个千万吨钢铁项目;北海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基地建设,中国电子集团深圳基地整体搬迁北海。五是建立综合保税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以钦州、凭祥保税港区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拓展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形成了西南地区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利、功能最完善的综合保税物流体系。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北部湾经济区从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协作发展的典型和多区域合作的中心,2005年-2010年区域GDP从1179亿元增加到3021亿元,年均增长16.3%,成为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

(三)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稳步推进广西-东盟经贸合作。广西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这一重大机遇,提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精心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平台,率先建设成为带动西部、面向东盟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一是建立经贸合作与对话谈判机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主席任组长的广西与东盟开放合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东盟的对话交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方专家组和联合专家组、中方秘书处先后于2008年、2009年成立,形成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关于加快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行动建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并于2010年初举办了一次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连续成功举办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贸易成交额98.8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417亿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4028亿元,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合作平台。二是积极推进次区域合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的意见》,围绕双方共同关注的互联互通、共同市场建设、产业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与东盟合作《行动计划》,与越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泛北国家相继签署经贸或专业合作协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4]、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5]经济合作取得初步成果。截止2010年,东盟在广西企业累计达475家,合同外资金额23.7亿美元;广西对东盟投资项目185个,合同投资额5.85亿美元。三是大力推动与东盟互通互联。广西抢抓机遇,利用中国向东盟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资金和100亿美元“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不断完善交通、口岸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已投入运营,2010年还新建续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广西北部湾海、陆、空交通联结,港口、工业区及物流园区联动,形成了大对接、大融合、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对接东盟、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四是不断完善对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广西积极推动设立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促进中心,积极构建新的开放平台,并探索从贸易合作向跨境经济合作区[6]等多领域合作延伸,在印尼设立了集加工仓储贸易为一

体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积极推进中越凭祥-同登、东兴-芒街、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并推动成立联合管理机构。目前凭祥综合保税区作为中方项目先行区已先期封关运作,越南政府也已批准设立同登口岸经济区。2010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65.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四是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高层次规划发展海洋经济。广西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仅为570亿元,第一产业占48%,与广东、浙江等海洋经济大省相比,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一次产业比重过大。广西基于这一实际,突出科学发展、用好后发优势,坚持海陆统筹,立足自身有色金属和能源资源优势,以陆域为支撑,港口为依托,调整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以钢铁、冶金、石化为重点的临海大产业,建设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海洋渔业为基础、港口工业为支柱、海洋生物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布局临海工业。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和广西资源优势,打造临海生态环保型重化工业带,坚持集群化发展,初步形成以钦州、北海千亿元石化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南宁铝加工核心区、防城港钢铁和金川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为龙头的千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以北海、南宁“北部湾硅谷”为主导的千亿元电子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二五”末,整体工业产值达6000亿元。二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及配套产业。定位于服务广西临海工业快速发展,辐射西南、华南、中南乃至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以建设大型组合港为目标,加快广西北部湾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深水航道及配套建设,发展集装箱及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争取到2015年北部湾港吞吐能力达3.36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超100个。并积极发展沿海修造船等配套产业,争取到2020年,形成修船20万吨级、造船10万吨级的大型修造船基地。三是统筹协调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注重以桂西、桂北的丰富矿藏和土地资源支撑临海工业,突出以港口为依托规划发展内陆产业,规划建设了南宁-广州、南宁-柳州、钦州-崇左、玉林-铁山港等高等级公路和铁路,连接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内陆,推动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四是传统与新兴海洋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推广微冷、超低温制冷等保鲜加工技术,建设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提升传统海洋渔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走引进-吸收-创新之路,加大海洋生物科技及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并积极利用相关技术,培养优质高效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

二、启示和建议

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以及对外合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我省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很好的启示。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形成推动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我省北接京津唐、西邻中原经济区、南临长三角,与东北重工业基地隔渤海海峡相望,与日韩一衣带水,既有西南北三向贯通的陆路大通道,又有跨渤海、东海、南海乃至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可以说区位优势非常优越。应加强对我省区域定位特别是半岛地区定位的系统研究,既在宏观层面上提出大区域合作的战略,也要在微观层面上研究制定城市乃至县域、产业与他国、他省以及临近地市的合作计划,并努力形成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和具体的推进措施。

二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争做中日韩自贸区的先行试验区。我省与日韩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经济互补性较强,且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开展经贸合作,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从试验区建设上,应坚持多点谋划、重点推进的方针,选取烟台、威海等具备基础、易于操作的地方,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建设先行试验区;从产业合作层面,注重引资与引技、引才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引进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海洋科技和海洋领军人才上,建立海洋

经济发展高地。

三是统筹推进、一体发展,实现半岛城市联合共同发展的局面。半岛蓝色经济区涉及省内七市,既有海洋经济领先城市,也有后发城市。只有一体发展,先发城市方能具备广阔发展腹地,后发城市也能获取足够资金和科教支撑。应在现有体制框架下,首先是积极探索以资本为纽带,从产业相互参股开始,到以“飞地”经济[7]为桥梁的经济区利益共享,最后建立城市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共同发展;其次是从交通一体化入手,建立联合大交运企业和大港航集团,发展一体化交通网络和服务,建立互通互联的便利交通体系,引导区内人流的自由流动;再次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一各市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安排,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构建七市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衡机制,探索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逐步做到对接共享,在半岛范围内实现由目前的“移人就业”到“移业就人”的转变。

四是强化落实、强力推进,确保各市规划的相互衔接和落地。科学正确的决策需要完善的执行机制来落实,半岛经济区规划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来推进。目前,半岛规划实施存在多部门共推、牵头部门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应整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蓝办、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国资委等部门职能,采取派员进驻、联合办公等方式,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委员会,统筹有关事项的审批、办理、考核与督查,确保各市规划相互衔接、符合中央和省精神,并确保规划的要求真正落地。

五是壮大先发、用好后发,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胶东半岛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港口物流以及海洋科教等领域,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但土地、岸线资源相对不足,产业调整空间较小;相反东营、日照、滨州在海洋产业发展上具备后发优势,土地、岸线资源较为丰富,可统筹进行开发。在规划的实施中,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在先发地区重点发展海洋高端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一律不再审批;后发地区则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承接胶东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形成有机连接的产业链条。

名词解释:

[1]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2]中国-东盟自贸区: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双方开始开放投资市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2007年7月,广西举办首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中国与越南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盟中临近北部湾的国家,通过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逐步提升为中国与东盟之间一个新的次区域合作项目。

[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于199

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5]中越“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走廊、“云南-河内-海防”走廊和同琴湾经济带,涉及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香港和澳门及越南的10个沿海地带。两条走廊共跨度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万。

[6]跨境经济合作区:指在两国接壤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部分地区进行跨境海关特殊监管。实际上,是根据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特点和优势,将海关特殊监管和营造良好产业合作政策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边境两边地区的对接,实现边境地区两边的充分互动和优势互补,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7]“飞地”经济: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2.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篇二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上海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 人类已将社会经济发展的视野逐渐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 未来海洋必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之一。因此, 沿海各国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并相应加大了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力度, 纷纷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2]。

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海洋经济发展迅猛, 已经成为沿海各国 (地区) 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海洋经济快速增长, 各海洋产业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初, 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约1 100亿美元, 1980年增至3 400亿美元, 1990年达到6 700亿美元, 2001年达到13 000亿美元[3]。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 (地区)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 (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 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 100亿~1 900亿欧元, 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4]。The Allen Consulting Group报告统计, 2003年澳大利亚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为267亿美元, 占所有产业增加值的3.6%, 提供了大约253 130个就业岗位, 与海洋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产生的经济增加值高达460亿美元, 创造了690 890个工作岗位[5]。

1.2 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 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如, 按《公约》规定, 一个小岛或礁石以12海里领海计算, 可获得1 500平方千米的领海区;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计算, 可得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 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 如, 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6]。

1.3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 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 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 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 人口约4 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 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 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 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 占日本总面积的20%, 人口近7 000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61%, 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 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7]。

世界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与海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计划 (NOEP) 报告对19个沿海州海洋经济的评估, 这些沿海州86%的经济活动与海洋相关, 与此相关的经济活动仅2000年一年大约产生11 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7]。而欧洲委员会的统计资料则表明, 欧盟90%的对外贸易由船舶运输, 大约30万人受聘于欧洲海上和内河航运网;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地中海海岸沿线估计每年接待国际游客750万人, 国内游客6 000万人次;渔业、海上牧场及相关加工工业每年聘用60万人, 年交易额高达120亿[4]。由此, 我们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海洋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 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4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

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地处江海接合部, 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外通大洋、内连深广经济腹地的突出优势, 因而往往成为世界顶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祥之地, 成为各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如, 位于美国哈得孙河口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纽约及其享誉世界的河口岛屿曼哈顿, 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口的工业重镇新奥尔良, 位于英国泰晤士河口的全球级世界城市伦敦, 位于荷兰莱茵河口的鹿特丹, 位于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以及位于中国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和香港等。

1.5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海洋科技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开发进程之中扮演着关键的基础性角色, 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8]。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日本1981—2002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从393亿日元增至964亿日元, 增长1.45倍[9];韩国在《OK (Ocean Korea) 21》展望中提出, 要通过“蓝色革命”加强韩国的海权, 通过发展以科技知识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0];澳大利亚拟订了《澳大利亚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 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提升海洋竞争力, 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11]。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 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 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 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 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1.6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海洋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人类对海洋的需求越来越多, 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 对海洋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开发海洋在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海岸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如, 滨海旅游休闲产业、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开发建设导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到海洋, 使得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海洋污染日益加剧, 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异常, 海平面上升、台风与风暴潮增多、赤潮频繁、盐水入侵与海岸侵蚀加剧等导致全球海洋灾害频生, 世界各国尤其是濒海地区正面临着来自海洋灾害的严重威胁。为了避免海洋生态环境的退化, 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沿海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2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最前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 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 交通便利, 腹地广阔, 区位条件极为优越。上海近代以来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部充分依托濒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 以港兴城、以贸兴市、港城互动的历史。上海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海洋, 未来资源的获取必将来自海洋, 未来城市的空间拓展必将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市”是时代赋予上海的新任务, 刻不容缓。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是一个人口众多, 而资源相对缺乏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全市陆域面积6 340.5平方千米, 2006年末常住人口1 778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2 805人 (按常住人口计算) , 而中心城区6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1 100多万人口, 每平方千米约高达1.8万人, 地域狭小, 土地资源稀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原煤、矿石、石油、电力等绝大多数资源和能源依赖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输入。而海洋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空间则是上海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突破资源、空间、环境限制的重要途径, 如, 海水淡化利用、海底矿产资源与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及沿海滩涂围垦等, 可以缓解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地域空间狭小的压力。

2.2 “四个中心”战略的实现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 而目标的实现就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尤其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地位的确立, 除了需要洋山港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更迫切需要海洋经济尤其是港口贸易、航运、海洋法律咨询、海上保险和经济、海洋工程技术输出、海洋物流总部经济等大型海洋经济业态的形成和发展[3]。

2.3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要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与“四个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海洋产业, 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如, 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和海洋通信技术的发展, 能够带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通信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优化;滨海休闲旅游、海洋物流、海洋金融和保险、海洋资讯等产业的发展, 能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4更好服务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 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亦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海洋资源虽不及沿海省市丰富, 但上海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明显, 其枢纽、窗口、示范、服务、带动、辐射以及创新作用对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5城市安全、国家安全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地处江海、海陆多个地理单元的交叉, 是河海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各种作用在这区域形成合力, 导致生态环境复杂、脆弱。任何生态环境的变化都会改变长期以来的生态环境平衡, 对这个地区的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上海的工业中心逐渐向杭州湾北岸转移, 产业、经济向滨海滨江地区进一步集聚;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东海油气开发平台、深海通信电缆等重大海洋工程的建设, 将使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海洋灾害日益频繁;南水北调以及三峡工程等高强度的人类驱动作用也将给上海的城市安全带来新的挑战。2005年的飓风“卡特里娜”对美国新奥尔良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 000亿美元, 数十万计人无家可归, 整个城市陷入瘫痪之中。因此, 发展海洋经济, 建立海洋监测、预报体系能够有效预防灾害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保障上海城市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上海位于祖国海防前沿, 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工业基础最雄厚的城市之一, 其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要求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壮大海洋实力。

3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

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1 增强海洋意识,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十五”以来, 上海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916.58亿元, 占全市GDP的10.0%, 仅次于信息产业 (12.0%) , 即使扣除滨海旅游业增加值, 仍占全市GDP的3.6%, 已经超越汽车制造业而成为上海的第六大支柱产业 (表1) 。但长期以来, 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界虽地处河口海岸却普遍缺乏海洋意识, 将上海定位于河港城市, 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则对发展海洋经济普遍不够重视, 更未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从而导致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滞缓。在新世纪, 要实现上海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大发展, 就必须转变旧的思想观念, 牢固树立“海港兴城、海洋兴市”的战略意识, 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推动上海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大发展。要打破过去以海洋论海洋、以产业论产业、以上海论上海的局限性思维, 树立大产业、大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思路, 注重海陆之间、岛陆之间、海洋产业内外之间以及城市地区之间的联动互动, 跳出上海行政区域的限制, 着眼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谋划新的发展。

数据来源: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及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3.2 依靠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在海洋经济体系中, 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实力的强弱和能否实现稳定而快速的增长[12]。目前, 上海海洋产业结构不平衡, 仍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 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比重较低。今后要重点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依托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互动,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船舶制造产业集群;要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扶持海洋油气、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运用海洋高科技,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

(1) 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

在海洋工程方面, 要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工程船舶和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 研制深海潜网设备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方面, 要推进平湖油气田二期扩建工程, 增加探明地质储量, 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生物医药方面, 要增强产业研发能力, 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 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2) 培育和扶持新兴海洋产业。

在滨海旅游方面, 要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杭州湾北岸旅游区;在海洋新能源方面, 要建设南汇、奉贤、金山海洋风力发电基地, 形成20万~3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电场建设;在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 培育和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市场。

(3) 调整提高传统产业。

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 加强港口等硬件建设的同时, 重点是要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 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件环境;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 要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 建设长兴船舶和港机制造业基地;在海洋渔业方面, 要有重点地发展多品种水产养殖, 调整郊区渔业结构, 发展远洋渔业, 积极发展渔港经济。

3.3 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

海域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以海促陆、以陆带海是实现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对上海而言, 则是把海洋交通运输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以及浦东经济和配套改革试点几个方面结合起来, 实现沿海区域港口、保税区、岸线、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 海陆产业互动, 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

(1) 海陆产业互动。

海洋产业系统与陆域产业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两者共同存在于产业巨系统中, 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13]。依托港口、造船、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滩涂养殖等临海产业的发展, 把海上生产同陆上加工、经营、贸易、服务相结合, 同时通过产业关联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扩散到海洋产业中去, 形成海陆产业互动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2) 海陆集疏运系统建设。

目前, 上海港集疏运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一方面, 集装箱码头建设以及深水港区建设都在浦东地区, 而浦东地区尚无内河航运系统以适应所需要的集疏运要求;另一方面, 浦西地区由于航道淤浅、码头设施落后、疏于管理和治理, 内河航运的潜力也不能得到发挥[14]。今后应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 加快内河航道整治, 集中建设“一环十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和集装箱、大宗散货、化工品、汽车滚装码头, 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 扩大内河运输能力;实施赵家沟航道整治工程、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苏申外港线航道整治工程、杭申线整治工程、苏申内港线航道整治工程和黄浦江泖河段裁弯取直工程, 初步形成内河国际集装箱运输框架[15];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 鼓励、扶持和引导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 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 促进海铁联运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优化铁路集装箱“五定班列”的运输组织模式, 吸引腹地海铁联运箱源, 力争使上海港海铁联运集装箱量实现逐步增长, 提高上海港服务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功能[16]。

(3) 海陆综合管理。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 重点协调海陆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对陆上污染源以及沿岸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监督和管理, 海陆互动, 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3.4 积极发展岛屿经济

岛屿经济的开发能够对海岸带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 河口岛屿因其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优越区位条件, 往往是商旅辐集、经济繁荣之地, 如, 美国哈得孙河口的曼哈顿岛以及我国珠江口外的香港岛等。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贸易往来和跨国投资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岛屿经济, 加快崇明三岛经济建设步伐, 既是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四个中心”的重大战略举措。

“开放岛屿, 交通先行”。以交通建设为主线进行合理规划, 对崇明而言其主要包括开发通海航道;开发国际大港;提高水上过江能力;发展空中交通 (近期以直升机为主) ;岛内交通建设;铁路建设 (修建跨越长江北支, 斜贯苏北, 与津浦线连接的铁路) 和修建沪崇越江隧道, 并使崇明形成以“南隧北桥”为主体的真正“岛桥”[17]。从根本上解决崇明交通闭塞、经济联系不畅问题, 突出其区位优势, 实现岛屿经济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崇明生态、口岸、岸线等资源优势,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 适度发展高科技、海洋新兴产业, 尤其是滨海旅游业, 积极发展先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 把长兴岛可定位为“海洋装备岛”;横沙岛可定位为“休闲度假岛”和水源岛。

3.5 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开发海洋的期望愈大、作用愈强, 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就愈大, 因此, 上海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

制定海洋总体规划,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 确保科学用海;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加大执法力度;严把审核审批关, 全面落实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合理确定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上海海域特点的评估体系。

缓解与控制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陆源污染是造成海洋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陆源污染不根治, 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的趋势就不可避免。为此, 要从减缓和控制近岸及其海域陆源污染着手, 加强排污总量控制, 加大企业排污成本;加大政府投入,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强化舆论监督氛围, 建立环保责任制度。

3.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篇三

[摘要]海洋科技与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样,是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可以有效促进海洋科技进步和产业比。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对山东省2004-2012年海洋经济总值与资本、劳动力、科技投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劳动、科技等要素投入每增长1个标准差,将分别影响海洋经济产出增长0.980、-0.015、0.010个标准差。山东省海洋经济呈典型的资本驱动型特征,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高。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山东省应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要素投入水平,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关键词]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经济;经济要素;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68-0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都将是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海洋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并成为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12年,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占全年GDP的9.6%。其中,山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8972亿元,占全国的18%,居全国第二位。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山东省海洋科技投入也在快速增加。可见,山东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投入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性。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是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领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提出了中性技术进步假设条件下的余值法,即“索罗剩余(Solow residual)”,并据之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等比较了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投入占GDP的份额,认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琼斯·查理斯(Jones Chades)利用10个主要发达国家数据,得出R&D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重要来源的结论。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在生产函数理论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引入了科技进步这一经济要素,用以预测工业产业或大型企业生产状况的一种经济数学分析模型。

在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方面,中国海洋大学殷克东教授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王泽宇等运用协调度模型揭示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整体协调效应,当某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呈现海洋科技滞后时,将造成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小。徐质斌认为,要健全海洋科技推广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姜庆华、张振刚等分别对山东和泛珠三角地区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总体而言,海洋科技投入对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区域海洋科技投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为海洋经济、科技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笔者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方法,在计算海洋产业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基础上,引入海洋科技投入这一研究变量;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h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来估计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应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9.0。问卷分析采用向后回归法(backward),同时计算异方差稳健的t统计量和F统计量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若一个变量的F统计量的p值小于0.05时,那么这个变量就进入回归模型;若一个变量的F统计量的P值大于0.10,那么这个变量就从回归模型中删除。为了保证回归方程的准确性,笔者对回归方程进行DW检验、F检验和异方差稳健的t检验。尽管线性回归模型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但是对我们的研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首先,虽然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值可能大于0,或者小于1,与概率值必须大于0以及小于1相矛盾,但是由于概率的预测值并不是分析的核心,而本文关注的是自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概率的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对本文的分析不会产生太大的干扰。其次,虽然线性回归模型存在着一定异方差性,但是大样本情况下应用OLS异方差稳健(heteroskedasticity-robust)的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缺陷。线性回归模型的优势突出体现为容易估计和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用OLS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

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海洋科技投入增加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根据本假设建立模型:

四、结论与建议

海洋经济在山东省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15%左右,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山东省的海洋资源优势、海洋科技人才优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快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

(一)调整海洋经济要素投入构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目前,固定资产投资是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资本要素相比,海洋科技的贡献度不高,这是由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决定的。滨海旅游房地产、海洋物流、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传统海洋产业是山东省海洋经济的主体。传统海洋产业技术成熟,对海洋科技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对海洋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对海洋科技投入力度和成果转化效率也有较高的要求。新兴海洋产业的规模较小,加强海洋科技要素投入力度可以有效提高新兴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培育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优化全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在2012年,山东省海洋科研机构获得科研经费收入高达316.62亿元。其中,R&D科研经费支出17.29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2.29%和14.0%,均居全国第2位。海洋科技投入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海洋科技进步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山东省应当进一步增加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海洋关键技术成果的深度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发挥海洋科技进步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能力,加速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加大海洋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针对山东省海洋科技产业化的瓶颈,重点培育以企业为主的海洋科技创新主体,构筑海洋科技产业化新体系。一是要注重培育领军科技企业。山东省海洋科技产业化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针对这种现状,山东省可以积极借鉴硅谷的经验,在金融、科技方面给予领军科技企业支持,使海洋科技型企业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截至2012年,山东省共有21个海洋科研院所,3818位海洋科研人员,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2位。其中,多数科研机构是从事海洋自然科学、海洋农业科学、海洋社会科学等基础海洋科学研究,只有少数科研机构是从事诸如海洋工程、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技术研究。虽然这些海洋科研机构部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在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山东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打造创业企业孵化平台,形成大学、实验室、企业联合运作的综合体,并使其成为支持企业技术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型企业孵化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4.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篇四

对青岛市以海洋为主的空间资源开展研究,执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项目,包括青岛市海域功能区划中地质环境和空间资源分析,山东省908海岛(海礁)调查计划中青岛市海岛调查,与青岛市环保局合作开展近海卫星遥感制图研究,中海油黄岛修造基地地基勘查研究,奥运赛场地形地貌调查研究,多项海域使用论证等等。对青岛市海滩、海湾、海岛、海礁、大沽河口湿地、矿产、城市空间拓展等海洋空间环境和资源现状有了初步认识。

1.海滩与滩涂资源

青岛市水域滩涂资源非常丰富,根据遥感和现场调查,初步确认青岛沿海有价值海滩和滩涂48处,其中砾石滩4处,砂滩21处,泥质潮滩23处,总面积约375 km2。

2.海湾资源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湾定义和计算方法,依据2.5m 分辨率SPOT卫星遥感资料,参照了青岛近海2000年1:50000地形图,对青岛市的海湾进行初步确认。

青岛近岸山岭岬角之间构成形态多异、特点不同的多处海湾,一级海湾总面积1369.53 km2。多为泥沙、岩礁底质,滩岸居多。沿岸海湾35个(表3-1),其中面积大于0.5 km2的海湾,自北而南分布着丁字湾、栲栳湾、横门湾、巉山湾、鳌山湾、小岛湾、仰口湾、青山湾、列坡圈湾、下宫湾、流清河湾、登瀛湾、沙子口湾、大江口湾、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青岛湾、团岛湾、胶州湾、唐岛湾、灵山湾、古镇口湾、利根湾、杨家洼湾、陈家贡湾、棋子湾,胶州湾内包括沧口湾、红岛湾、红岛西湾、黄岛前湾、薛家岛湾、小岔湾等内湾。

海湾定义和确认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结合问题,需要仔细考虑,既要参考国际定义,又要考虑青岛发展历史。建议进一

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3.海岛资源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海岛资源调查和近期908海岛资源调查两次工作,都由中国海洋大学承担。青岛市原有海岛69个。其中,水岛、驴岛、女岛、小青岛、麦岛、团岛、团岛鼻、黄岛、牛岛和吉岛是人工陆连岛,只有59个岛四面环海。69个海岛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约64公里,这个岛有历史上争议,目前山东省基本认为归烟台海阳市管辖。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4.浅滩暗礁

根据海图、遥感和现场调查,首次初步确认了青岛市所辖海域内浅滩暗礁分布,能对军事和船只航行造成危害的浅滩和暗礁共有41处。

5.胶州湾湿地演变

通过对1988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四个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研究了胶州湾湿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岸湿地质量定量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胶州湾沿岸围垦、城市化和填海造陆等开发利用活动的进行,近二十年来胶州湾湿地退化逐渐加剧;期初,自然湿地不断被人工湿地占据,后期又出现湿地向非湿地类型的转化。针对胶州湾湿地的现状,应加强湿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采取措施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重点研究了大沽河口湿地变化,在这里人与自然的矛盾较为突出,湿地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人类活动。人工建筑物的增加占用了大量耕地,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则耕地必然向未开垦土地扩展,从1988到2005年有4.71km2为利用土地变为耕地,占1988年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34%。在靠近水域的地方有

4.26km2的自然湿地被人类改造,变成养殖池。虽然这些改造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但是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自然湿地的大面积加少,破坏河口区湿地生态环境。建议要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逐渐增强保护大沽河口这一胶州湾唯一湿地的社会意识,逐渐“退耕还草”、“退池还海”,把已失去经济价值的养殖池、耕地和超出批准使用年限的养殖池等逐步收回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6.青岛地区非金属矿产资源

花岗岩:青岛地区具有丰富的花岗岩资源,结构均一,色泽美观,石质完整,黄铁矿等优良品质,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大小矿产地共有30余处。主要分布于平度大泽山岩体、崂山岩体和小珠山岩体。

麦饭石:是一种珍贵的保健药石。国内80年代在内蒙首次发现并命名为中华麦饭石。青岛麦饭石是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发现并命名。其产地主要分布于崂山区后韩家、石老人和即墨市东南一带。研究证明,青岛麦饭石含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害元素较少,汞、镉低于克拉克值,砷近似于克拉克值;麦饭石容出液不仅具有显著的增强食欲。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功效,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肌体素质。不仅可用于医药、食品、轻工等领域,且在水质净化、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建筑用砂:青岛地区砂砾质海岸发育,濒海及浅海区建筑石英砂及砾石分布广泛,资源潜力较大。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及其临近海域、胶南、崂山、即墨、莱西及胶州等市,贮量约4.2亿m3。

地下卤水矿:地下卤水分布受海岸地貌与第四系沉积环境控制在海湾的西岸和西北岸因海岸低地连续分布,形成一条小型环形地下卤水矿带,北起南万盐田,南至龙泉盐田,长30余km,矿带宽度一般为1~3 km,矿区面积约100 km2。在该矿带内,分布有若干个小面积富集区块,如南万盐田南部区块、东营盐田三工区区块等,呈不连续斑块状。在其它岸段海湾面积更小。海湾湾顶低地区也有少量地下卤水聚集,呈块状分布。

温泉地热水:在胶东14处温泉中,即墨温泉在水温、水量和地热面积等方面为胶东三大主要温泉之一。温泉平均水温66℃,最高水温93℃,是一种含多种化学元素的特殊类型地下水资源。地热水水质为Cl-SO4-HCO3-Na-Ca型,总矿化度可达12g/l,为氯化钠型水质。除此之外,还含有Br、K、Ca、Mg、I等多种元素并含有放射性元素镭,为中氡地热水(氡含量58.51Bq/L)。目前,即墨温泉地热水已在水疗、洗浴业、旅游业、花卉养殖业得到开发利用,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7.城市空间拓展

1988-1997年市南、市北区均向东扩展,到1997年基本达到现今的规模,四方区、李沧区在向东扩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沿海方向延伸。1988年崂山区、城阳区和黄岛区居民居住地仅以乡镇、村庄的形式存在,各居住地之间均有宽广的其他用途的土地,1988年以后发展迅速。崂山区西部与其他四区相接,东部到达山区。城阳区在原有区域的基础上主要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发展。1988年黄岛区仅有黄岛、薛家岛等几个乡镇和村庄散布,1997年乡镇规模大幅度扩展,北部以黄岛依托扩展,南部成立开发区,乡镇城区面积约27 km2。1997年以后,四方、李沧区继续扩展,西部到达海边,东部与崂山区相连,北部与城阳中心区相接,崂山区向山区缓慢扩展与村镇相连。黄岛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南北基本连成一片。城阳区扩展规模不大,相对来讲西部变化较大,主城区面积扩大到35 km2左右。南部区域也有一定发展,面积扩展了大约1/2。

崂山区东北部王哥庄镇地势平缓,山势阻隔比较偏僻发展缓慢。但它背靠崂山面向大海,周围海域中有众多风景秀丽的岛屿;

5.周海洋实习报告 篇五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21日

实习单位:北京川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实习目的:提高自身社会经验,增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加深专业知识应用。

实习内容与感受:

2011年11月21日,我带着自己的美好憧憬离开了母校,来到的北京川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种智能电力检测仪表、监控及系统的高新科技。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至上”的理念。不错,来到这的第一天我就体会出了什么是“以人为本”。因为北京气候的原因,这里很冷,可是我们上班的第二天领导就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件羽绒服,从上班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是暖的。虽然来到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是我很快就融入到了这个集体。这里的同事都很友好,我来到后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我应聘的是销售人员,工作的一开始是跑设计院。与设计院里的电气设计师沟通,做熟关系后让设计师把公司产品的型号标在图上。可我遇到的第一道难关不是设计师,而是前台。准确的说这个难关是我自己。一脸稚嫩的我畏畏缩缩的走在设计院里,怎么都不像一个职场中人。在几个回合的交流当中,我终于败下阵来了。让这位老练的前台给拦在了门外。第二天依然如此。一番思索在这时涌上心头。下班后我去剪了个成熟的发型,仔细分析了与这些前台交流时的话,搜集了很多资料。第三天,我戎装上阵了。成功了,我成功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向前迈了一步。我自己走进了设计室,与中国石化电气设计所的叶主任进行了交谈。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出我的稚嫩,更看见了我职业道路的起点。

接下来的日子我没有放松过自己。我走过的了是绝对不会在退回去的。一个,两个,三个„我不断的走进新的设计院,不断的向前迈进。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比如说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不够广,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等等。这些都在束缚着我前进的脚步。我只能在实践的点滴中一一累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路的同时我依然没有放弃读书。枕边依旧有几本书放着。有时间就看看,没时间枕着睡觉也踏实啊!

在单位里不仅仅是学做事,更是在学做人。在单位里领导很注重这一点。从一言一语中看性格,从一颦一笑中观人品。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是自己人格与素质的积累。而且我还学了一条职场格言:再聪明也别和领导耍心眼。经过了这一个多月的体验,我肯定了这个观点。但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的确是附有真实性的。在领导面前我时刻表现出不放弃,不怕苦的精神。每当自己伤心难过时,我总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看似可笑,但纯属事实。

一个月的时间就在匆匆中度过。匆匆的身影也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中掠过。年轻气盛的我依然满怀斗志。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我见到了世间冷暖。准确的说,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是满怀憧憬的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准确的说,这些憧憬都为首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都曾听过那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在这里,我珍惜着生命的每一分钟。在这里,我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在这里,我依旧相信“年轻没有失败,成功源于自我”。

班级:应电094

姓名:周海洋

6.海洋调查与观测实习报告 篇六

学号:

姓名:

成绩:

日期:2012年7月12日

1、前言

海洋调查与观测是对海洋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及其他一些性质的海洋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科学。一般是在选定的海区、测线和测点上使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获取海洋环境要素资料,揭示并阐明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一门和实际紧密结合,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开启真理的钥匙,也是检验客观的唯一标准。因此,应学以致用,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本次实习我们进行了三项内容,分别是船只走航调查和观测,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及天津潮间带的海边观测。其中出海实习为重点,包括了水文、气象、生物、化学等类别的二十几个要素的采样和观测。在天津海洋环境观测中心,分别参观了环境监测的各个实验室和环境预报工作室。在天津潮间带,我们徒步行走了几百米长的潮间带,采集了很多生物标本。

2、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出海调查和取样、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实习、潮间带的海滨观测。其中,出海调查为重点,下面分别介绍这三部分内容。

2.1 出海调查和取样

出海调查和取样的地点为北塘近海,从游船码头上船后,我们所乘船只停泊在地理位置为N39°04′47.7″,E117°45′49.5″的海面,然后全班三十人分成了三组,分别进行了水文要素、气象要素、化学要素的取样,以及生物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包括铅鱼,球阀采水器,便携式盐度计,透明度盘,风速风向仪,空盒气压表,通风干湿表,网具,以及各种化学试剂等。由于渔船所停靠位置水位不是很深,而且当天天气比较晴朗,海面风不是很大,所以并没有出现晕船等不适感,实习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动手操作,兴致很高。通过亲自操作,切身体会了海上工作和陆上工作的不同,对仪器的使用也更加熟练。

2.1.1 水文要素

水文要素是海洋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海洋生物、化学等研究的基础。本次出海实习进行了水深、盐度、透明度、水色等要素的观测。水深采用钢丝绳测深法,盐度在现场用便携式盐度计测度,水色要素目测法观测。通过钢丝绳测深法,测得我们出海渔船所处湾口水深为7.6米,利用便携式盐度计,测得5m层盐度为25.0,底层海水盐度25.1。由于上游正在放水,所以表层盐度和淡水相近。当日表层水温为27.2℃。

透明度和水色的观测:透明度是指白色透明度盘在海水中的最大可视深度,透明度的观测只能在白天进行。测量方法为:在主甲板的背阳光处,将透明度盘放入水中,沉放到刚好看不见的深度,然后再慢慢地提到隐约可见时,读取绳索在水面的标记数值,读到一位小数,重复两三次,取其平均值。当倾角超过15°时,则应进行深度订正。当绳索倾角过大时,盘下的铅锤应适当加大。观测者应在透明度盘的垂直上方。水色是指位于透明度值一半的深度处,白色度盘上锁显现的海水颜色。水色是根据水色计目测确定,也只能在白天进行测定。经过测定,我们得到所处海面的透明度为0.3m,水色为20号。

2.1.2 气象要素

海水中的各种现象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包括气象的影响。本次实习主要观测了风、气压、气温等要素。所用到的仪器包括风速风向仪、空盒气压表、通风干湿表。测量气压时要讲空盒气压表平方于船上,首先读出附温值,然后读指针数,读数钱要敲打表盘,待指针静止后,读取指针所指示气压值,读数时视线要通过指针并与刻度面垂直,要求读至一位小数。空盒气压表所测温度为38.0°C,气压为998hPa。观测风的时候,我们选择在船头的无障碍物处,测量时要背风而立,手持风速风向仪,把测量仪器举过头顶,目的是以免观测者的身体阻碍风的流动。因为风速风向是瞬时的,所以我们只记录了当时某一时刻的风向风速。测得当日10:25AM的瞬时风速风向分别为风速4m/s,风向为东偏南。通风干湿表在使用前应选择周围无障碍物的地方悬挂,在观测前,还应先湿润湿球温度表的纱套,以湿润不滴水为准。当日所测得的干球温度为34.4℃,湿球温度为25.4℃。

2.1.3 化学要素

海洋化学包括海水、沉积物和大气等几个部分。本次实习以海水化学为主。涉及水样采集和现场处理方法。本次出海使用的为球阀采水器。通过自己动手,我们分别采集了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并在船上进行了溶解氧的实验。进行溶解氧实验时要注意将海水注满容器,并排空容器内原有的空气,加入试剂时滴管要位于液面以下,然后颠倒混合海水,待沉淀后即得到了不同水层的溶解氧程度。通过对比,对不同水层的溶解氧有了直观的印象。

2.1.4 生物观测

在海洋调查和观测中,海洋生物部分主要是分类群采集样品,在实验室内分析。通常涉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污损生物和潮间带生物调查等。采样工具主要是网具、采水器和采泥设备等。本次实习我们主要用到了浅海浮游生物网。在船上,我们采集到了少量的浮游植物和动物。

2.2 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实习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原国家海洋局塘沽海洋站更名。是国家海洋局所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水文、气象和水质、污染几本要素长期、连续监测工作,并为所在海域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海洋环境信息、海域测量、海洋环境预报服务。

该站成立于1965年,1999年升格为中心海洋站,设有办公室、质量管理组职能管理部门和预报室、污染监测站、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和天津船舶测报管理站。1993年,通过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与天津市海洋局的共建,天津市编委下文,加挂了“天津市海洋监察大队”的牌子,承担了天津海域的海洋环境监察管理工作,1999年5月1日起,开始在天津电视台发布天津海域海洋环境预报,2000年起开始为天津市承担天津海域环境监察工作,并为天津海洋环境公报提供基础数据,2002年底,通过国家海洋局和天津市编委下文,加挂“天津海洋环境监察预报中心”牌子,并通过国家海洋环境监测计量认证。由前两年迁至了科技大学附近。

7月5日,我们步行出发来到了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由于不知道路线,所以大家在路上耽误了些许时间,到达监测中心的时候已经是九点半了。我们分别参观了监测中心的一楼和四楼,分别为海洋预报减灾处和海洋环境保护处。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各种仪器。在一楼的预报室,负责人员向我们讲解了各种监测系统,如海洋水文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卫星数据接收系统、VSAT数据接收系统等,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分析预报未来的海洋气象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四楼,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副站长带领我们参观了各个实验室,如生物分析室、有机物处理室、有机分析室、毒理室、分光室、常规分析室等,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还有各种各样的还有生物样本。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特别详细的参观各种仪器,只是做了下大致的了解。

通过参观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可见国家对海洋的探索是非常重视的,也是下了很大力度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为海洋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2.3 潮间带的海滨观测

海滨观测是海洋调查与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还有调查的一般性质,也有明显的特殊要求。天津海滨面临高度开发,潮间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换。天津海岸属于冲积型平原海岸,潮间带较宽,滩涂地势极为平坦,坡度小,为淤泥质海岸。

7月6日,我们乘车来到天津大港高沙岭潮间带进行海滨观测,这里是一处旅游区,我们到达时是上午十点左右,还没有到涨潮的时间,还有一些游客也在潮间带游玩,大家沿着海滩赶海拾贝,同时观察了在潮间带生存的各种生物,捉了很多小螃蟹,拾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贝壳,海洋是一个很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的生物种类繁多,由于时间关系和安全关系,我们只行走了部分潮间带就返程了。

3、实习感受

通过本次为期一周的实习,我们对海洋调查与观测这门课程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独立完成了各项操作,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并且明白了实习中要不怕吃苦,集体合作,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了解了海洋专业的广阔前景,意识到了目前所学的知识在未来应用中的重要性,坚定了认真学习的决心。

7.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篇七

伴随着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洋教育科技力量初具规模。目前,已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19所涉海高校以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多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尽管浙江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从总体上看,海洋教育科技现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为全面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必须加快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增强科教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1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1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培养涉海专业人才

近几年来,浙江涉海专业人才培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海洋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2006年,浙江涉海高校仅9所,其中,6所为普通本科院校,3所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当年,涉海专业本、专科在校生仅3 469人;研究生205人;博士生5人;而到2010年,浙江涉海高校已发展到1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9所,高职高专类院校10所,涉海专业学生人数也发展到本、专科在校生9 029人;研究生487人;博士生34人。涉海高校与涉海专业学生数量的双增长,使得涉海类专业成为浙江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1.2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浙江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此,近年来,调整和优化涉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2006年,浙江涉海高校本、专科专业点数仅有23个,并且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为更好地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一些院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分别增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专业,到2010年全省涉海高校本、专科专业点数已发展至50个,服务领域也从传统海洋产业向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浙江加快涉海类重点学科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建成省级及以上涉海类重点学科9个,校级涉海类重点学科近20个。其中:浙江大学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城市规划和海洋工程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3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开展海洋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浙江涉海高校主动结合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航海监测、船舶制造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宁波大学为例,该校将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确定为学校的研究重点,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以宁波大学为依托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正式通过验收,并向社会开放运行。实验室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致力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水产品高值化、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放、海水养殖生物优良种苗的繁育和种质保存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等方向的前沿性、原创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化成果,成为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涉海类省部共建实验室。

2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涉海高校、区域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基本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两者的互动发展毕竟刚刚起步。在互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和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式发展。尽管这些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概况起来主要有高校自身和区域社会两方面的问题。

2.1涉海高校自身的问题

2.1.1 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层次较低

目前,浙江高校中虽已有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等19所院校开展海洋高等教育,但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比较,涉海类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仍然偏小。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10年浙江涉海专业本、专科毕业生2 745人,而山东有7 751人,江苏有6 708人,分别为浙江的2.82倍和2.44倍。与教育规模相对应,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也较低,人才培养以本科层次为主,涉海类硕士点和博士点较少,截止目前,全省高校中具有涉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仅有2所,涉海博士点仅有6个。此外,与山东、上海、广东等海洋经济试点省市相比,浙江还缺少一所学科优势鲜明的综合性海洋大学;而作为高等教育实力的主要指标,浙江高校中至今还没有一个涉海国家重点学科。

2.1.2 专业分布狭窄,缺乏契合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

从一般意义上讲,高校的社会服务领域、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所决定的。尽管浙江海洋高等教育的涉海类专业点数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但所开设的涉海类专业却较为狭窄,据对2012年浙江高校专业设置情况初步分析,浙江高校共设置涉海类专业点53个,计20种,专业设置的平均重复率是2.65(个/种),并且这些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海洋产业领域,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海洋运输,缺乏契合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而作为我国海洋高等教育重点基地的山东省,其海洋高等教育几乎覆盖了海洋的各个学科领域,且大多保持着全国领先水平,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浙江各高校招生网站。

2.1.3 科学研究总体实力较差,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高校作为我省科技兴海的主力军,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实力,尽管浙江涉海高校在海洋生物、海洋环保、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科学研究的总体实力仍然较弱,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学科资助项目为例,从2006—2010年间,国家共立项1 064个,其中浙江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28个,仅占到总量2.6%,而同样作为海洋经济试点省份的山东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160个,上海涉海高校立项课题数为70个,分别是浙江涉海高校的5.7倍和2.5倍。其中位于山东省的中国海洋大学仅一所高校就成功立项148个。在开发研究方面,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的现实情况相一致,浙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来自高校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科研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科研成果成熟度不高,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代价太大,令企业望而却步。

2.2社会方面的问题

2.2.1 政府方面的问题

(1)政府对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影响海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虽然,多元化筹资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渠道,但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渠道。但目前,政府投资却存在总体投入不足、逐年下降等问题,这必将阻碍高等教育与区域的互动发展。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浙江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已经从2008年的21.35%下滑到2010年19.93%,政府对教育整体投入不足,必然会极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海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权力下放力度不够,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内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七个方面,分别是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教学自主权、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权、交流合作权、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自主权、财经自主权。但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高校在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权、财务自主权等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自主办学的标准,比如在专业设置方面,现在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还实行行政审批制度,从而有碍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2]。因此,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过度宽泛和严格,不但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而且势必会阻碍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发展。

(3)政府管理创新能力不够,缺乏对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支持。

政府在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的发起者、支持者、服务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在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关系中,需要政府提供外部的支持力量,需要政府提供法律、政策、制度、资源、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引导、支持和激励,需要政府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在政策环境激励、服务平台构建、资金配套支持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2.2 企业方面的问题

(1)企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生产一线,往往具有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产品优势,所以应该是吸收、转化高技术的主体。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风险高、投入高、周期长等现实问题,许多大型企业采取了购买现成技术、设备的做法,对来自高校的成果转化兴趣不大,而一些中小企业则由于处于低水平的经济运营状态,使得他们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明显,因此导致企业对高科技成果需求动力总体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

(2)企业对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不强。

企业具备一定的研究水平是吸纳、转化高科技成果的基础。虽然浙江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实力在不断上升,但整体而言,研发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根据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大中型企业有4 420家,而设有R&D机构的企业仅为2 096家,不足大中型企业的一半,这说明,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吸纳转化科研成果,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在创新中推动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

3.1组织创新:大力兴办互动发展的新型组织机构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组织创新,衍生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新型主体,是促进高校、企业、政府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基础。

3.1.1 充分发挥涉海高校的科技创新作用,衍生知识型企业

在区域互动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衍生知识型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这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创新,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大学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难题。我省的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投入的从事海洋教育科研的教育机构应承担起经济创新、技术创新的重任,有责任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一样通过衍生知识型企业,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3.1.2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构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高等教育与区域进行科技互动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科技中介服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除了提供成果和需求信息,还应提供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和评估、成果的包装、企业注册以及运作等一系列服务[3]。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中介的规范运作,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及服务的功能,牵头建立便捷、完备的涉海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搭建互动平台。

3.1.3 优化布局教育结构,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浙江海洋高等教育要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布局。在办学类型上,要充分发挥现有涉海高校的办学优势,逐步形成学科优势鲜明的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普通高校涉海类学科专业、涉海高职院校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在办学层次上,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应以本科为主,同时加强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力度,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业人才和尖端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推动以高职院校为主力的应用型短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海洋开发中对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办学专业上,应根据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合理规划专业布局,目前,浙江已出现了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并重的格局,特别是以海洋电力、海洋工程、海洋旅游为代表的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向。为此,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应在提升传统学科专业,如水产养殖、轮机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类新专业、水产类新专业,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为浙江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

3.2机制创新:重构良性、有效的互动机制

机制是互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与方式。构建良性、有效的互动机制是我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核心所在。

3.2.1 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激发互动的内驱力

从涉海高校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涉海高校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是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涉海高校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人才,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提供各种直接服务,能够更好地激发高校的活力和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涉海高校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也必须充分依靠和利用涉海高校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无论是涉海高校、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应摒弃仅考虑自身需要和利益的短视观念,建立一种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互动新理念。

3.2.2 以股份制为核心,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学、研相互分离,并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和业绩评价标准,从而造成高校的科研工作与企业生产及市场脱节,严重制约了双方的发展。为此,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企业注入资金、高校技术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既有利于企业克服技术难题,更好地从事海洋方面的社会生产;又有利于高校借助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行业地位参与海洋方面的科技服务,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真正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3.2.3 以赠地政策为导向,推进海洋科技园的建设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1862年的赠地政策直接导致了一批赠地学院的产生,从而大大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为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赠地学院的成功,可以得出这样一条启示,政府要推动一项重大改革,通过政策提供物质支持让大多数人得利,会大大推进这一改革的进程。科技园的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有效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政府搭台,高校与企业唱戏”的观念,借鉴美国赠地政策,推进海洋科技园建设,“筑巢引凤”,吸引涉海高校与企业迁入,使海洋科技园真正成为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培育海洋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3.3制度创新:建立、完善、落实互动有关制度

配套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是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立足于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的实际问题,做好制度建立和执行工作是互动发展的明智之举。

3.3.1 完善、落实涉海高校发展的有关配套制度

海洋高等教育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仅应成为海洋开发的人才基地,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而目前,浙江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为此,政府部门及涉海高校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消除障碍,保障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一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法人制度;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制度,促进大学教授与企业家的互动;四是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分配制度,推进智力资源资本化。

3.3.2 完善、落实涉海企业发展的有关配套制度

海洋产业的投资风险很大,其对于专业性和资本额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可以说兼具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针对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巨大的特点,政府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涉海企业发展:一是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担保、财政支持等方式推动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设立;二是完善海洋高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涉海企业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三是实行贴息政策,降低启贷资金额度;四是加强政府采购,有效降低科技成果市场化初期资金成本回收风险和市场营销风险。

4 结 语

综上所述,建设浙江海洋强省,关键是要发挥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而探索、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新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及保障制度将成为今后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立足省情,从简单概括浙江海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出发,剖析了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推动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高等教育,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4):6-8.

[2]毕颖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25.

8.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篇八

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

嘉兴全市海岸线总长121公里,其中嘉兴港所辖岸线74.1公里,可建港岸线26.5公里,其中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岸线23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独山港区、乍浦港区和海盐港区。

独山港区距上海洋山港仅40海里,是杭州湾北岸唯一具备建设5万吨级码头深水港条件的区域,具有独特的海河陆联运条件,是开展集装箱喂给、分流的理想港址。

原乍浦港是浙江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近年来,嘉兴港相继建成了一批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底,嘉兴港拥有外海生产性码头泊位3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2个,年货物吞吐能力3054万吨。2010年嘉兴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432万吨,接卸集装箱35万标箱。

海盐港是嘉兴港三大港区之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海河联运港,是长三角港口群中独一无二的海河联运枢纽中心。

嘉兴早已把发展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早在“十五”末就提出了滨海开发战略。2004年,嘉兴召开了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2005年,嘉兴又作出了实施滨海开发的重大部署,并把滨海开发列入全市“十一五”六大发展战略,推动嘉兴从“运河时代”迈入“海洋时代”。

同时,嘉兴还先后制定了《嘉兴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环杭州湾产业带嘉兴产业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涉海规划,通过规划的引领和控制,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嘉兴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增长极。2010年,滨海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89亿元,滨海新区以全市近二十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十分之一的工业产值。

目前,嘉兴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已经启动,港口物流、临港产业等方面已取得累累成果,煤炭、石油化工品、钢材、石(木)材、粮食、生产资料等6个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纳入全省“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建设中。

发展海洋经济的“动力燃料”

近年来,水运在嘉兴的综合运输体系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过去只能承担建材、煤炭等大宗工业原材料的运输,不具备大规模运输工业产成品的条件。而嘉兴“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使得本地企业辗转于上海等地运送工业产成品,要承担高额的公路运输成本。这些都成为嘉兴港航部门勇于探索,积极开辟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客观因素。

自2004年开始,嘉兴港航部门先后与新加坡奥斯集团、马来西亚第一大道集团与香港保华集团开展合作意向洽谈,并于2006年9月正式与保华集团旗下的嘉兴内河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资经营合同,引资1.16亿元人民币,率先引资建设内河基础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2010年底嘉兴内河港多用途港区建成投产,该港区总占地面积32.6万平方米,拥有1000吨级的码头泊位10个,设计年吞吐能力250万吨,其中集装箱年吞吐量18万标箱。远期全部经营集装箱后,可达35万标箱的作业能力。该港区可实现码头装卸、物流服务、海关三检和保积仓储“四合一”,企业物流链得到大幅度地整合优化。

目前,嘉兴内河货物年运输量已相当于长江干流航道的运输量,是全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嘉兴基本建设所需建筑材料的90%、生产和生活用煤的85%、石油的80%均由内河运输完成。

去年,嘉兴内河吞吐量达到9400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而嘉兴港吞吐量达4000多万吨,两者相加已超亿吨。

嘉兴内河港多用途港区是嘉兴市第一个引进外资建成的内河码头项目,同时也是交通运输部第一个实行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的内河码头试点项目和全省首个建成的内河集装箱码头和精品示范工程。

发展海洋经济的“黄金通道”

在嘉兴市“十一五”总体发展战略中,有这么一个规划:“进一步发挥嘉兴港海河联运优势,建成长三角粮食、煤炭、液体化工等大宗物资的物流集散基地。”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海河联运的优势并没有为企业所充分认识和利用。据海关有关人员介绍,嘉兴地区每年至少有100万标箱以上的生成量,洋山港开港后,经由乍浦一洋山支线进出口的集装箱运输要比原先走外高桥缩短88海里,所以苏南、浙北地区的货物选择从嘉兴港进出均有较大的成本优势,而且嘉兴港周边有便捷的公路和内河通道,一个集装箱走乍浦一洋山支线要比通过公路运输抵达洋山港节省约1000元人民币。

有权威统计显示,每年杭嘉湖地区的粮食缺口高达120万吨,而这部分粮食缺口需要外地的粮食输入来解决。

目前,外地输入到杭嘉湖地区的粮食主要有三种渠道:铁路运输、经宁波港转公路运输和经上海港转内河运输。其中,通过铁路运输的粮食占绝大部分,但每吨运输成本要比水运高出70元左右。即使经宁波港和上海港运输的方式也因需要多次中转,运输成本也不低。

如果将来海河联运实现,从独山港粮食码头经嘉兴内河航行直接运输到杭嘉湖各城市,成本会大大降低。

海河联运也为嘉兴市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提供了广阔空间。从集装箱运输的组织来看,内河集装箱运输的经济性体现在一次性运量大、成本低、便于管理等方面。如果借助嘉兴得天独厚的内河水网条件和嘉兴港的港口优势,大力发展集装箱内河运输业务,可以使嘉兴市逐步形成“客运走公路,货运走水路”的交通运输新格局,并扩大嘉兴港的辐射范围。

发展海洋经济的“产业蓝图”

实现真正的“滨海”,嘉兴首先要打通“海运联动”的屏障。

杭嘉湖地区内河等级航道里程达5000多公里,三市平均每100平方公里中有20公里内河航道。与嘉兴港直接相连的内河航道,独山港区有黄姑塘和独山海河直达南排枢纽,乍浦港区有乍嘉苏航道,海盐港区有长山河南排、杭平申线、何家桥线等,通过这些河道,都能与密布的杭嘉湖航道网相沟通。

目前,乍浦港区一期围堤陆域已建有内河港池,嘉兴港独山、乍浦、海盐三大港区海河联运项目均启动。乍浦港区内河航道(东段)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年内完成东段航道工程和桥梁工程。海盐港区何家桥线改造工程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海盐港区连通腹地的海河联运大通道。独山港区南排应急航道将于今年主汛期前全面竣工。独山港区黄姑塘改造项目正积极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嘉兴港在独山港区的海河联运。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享受生命,感悟生命下一篇:脚手架安全事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