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教学反思

2024-07-11

《河流》教学反思(13篇)

1.《河流》教学反思 篇一

河流和湖泊教学反思

反思一:河流和湖泊>教学反思

本节是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一课时,授课中我主要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进行本节的教学,教学中特别注意读图环节。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在讲授“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并给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外流河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我特别借助多媒体设计了“知识储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扩充的知识来分析图2.29,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在“我国的湖泊”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五幅我国湖泊的图片,在讲完内流河、外流河后,自然过渡到湖泊,湖泊也分为内流湖、外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为淡水湖,两大湖区也分别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这样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多。

关于“京杭运河”的教学,结合课本中的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练习题即可,因为这个知识点学生在初一的历史课本里已经了解,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在讲完后顺便补充一点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古运河的现实作用,为后面讲南水北调时埋下伏笔。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一边绘制中国水系图,一边填写本节课所学习的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能从材料中找到相关有用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训练。同时作为地理教师,我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反思二:河流和湖泊教学反思

河流作为预备年级的一节课,其重要性在于能够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世界主要河流的分布,以及几条非常著名的河流,不仅了解世界大河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从情感上给学生以美的教育,认识到是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按照本来的教学设计,我是按部就班先学习河流的概况,再了解河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但是之前在一个班级教学的时候我却发现,这节课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上,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很难让学生一上来就投入到老师的课堂教学里,而是较被动地接受,并且从引入部分来说其实很难作到又能让学生认识到河流的重要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后面几个班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式。

按照正常的学习顺序,首先了解河流的概况,包括河流的源头、注入的海洋。但总感觉这样的顺序对学生来说情感上首先没有接纳:什么是河流?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河流?河流对人类有什么用处?并且如果一上来就告诉学生什么是河流,学生的印象依然不深刻。所以,在处理这节课的顺序上,我打破课本上的顺序,把河流的概况放在后一步学习,首先学习河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用处。“那么什么是河流呢?把这个问题作为新课的引入部分,先让学生说。事实>证明这样处理效果是好的,学生很积极地从生活中出发,联系生活中的河流来谈。于是老师适时地引入河流的概念,学生有了新的见解,对河流概念的抽象描述也就不难理解了。在学习了河流的概念,再认识人与河流的辨证关系之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河流是怎样的呢?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上海市黄浦江的图片,并提出了5个问题:你知道这条河吗?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它对周围的居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未来的命运会怎样?看到图片后学生的反映是强烈的,这条河流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老师又及时地放了有关河流洪水暴涨引起的洪涝灾害的视频,学生很自然地联系河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且学生们很积极地表示课后要继续弄清楚这条河流的状况。老师则这条河流作为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后对身边河流的实践考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

接下来利用视频资料引入世界主要大河《亚马孙河》、《尼罗河》,同学们学得很投入,接受得很快。老师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顺理成章地提出一些课题,例如课后查找有关”尼罗河“"恒河”的资料,并分析“为什么说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通过课题“黄河”“黄浦江”的介绍讨论得出河流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所以会孕育了文明。学生认识到河流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河流的分类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读图了解了内流河、外流河分类原因后。对其他的河流的分类采取了先展示分类结果后由学生解释分类原因的教学方法。这样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类比思维能力。学生不仅仅获得是知识还有思维方法的训练。

总之,一节课仅仅有了一个好的设计只是为课堂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教学观念将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河流一节的实际上课过程中深感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处理上不够果断,对于学生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由于担心冷场所以没有对一些问题及时提出给与指正。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予以改正。

反思三:河流和湖泊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局面,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贴近生活、结合热点,充分利用学生已知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课本上学生一看就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明白的教师不讲;学生讨论不能明白的教师诱导学生思维使其明白;要求学生记忆的,尽量当堂记住;要求学生识图填图的,就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本课内容紧紧围绕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这一宗旨进行设计。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著名河流的名称和所在位置,并学会根据图表和已知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基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三维目标,为了让学生熟悉我国河流的名称和位置,我设计了“巧手绘图”活动、多媒体闪动河流“分组竞赛活动”、“中华河流一家亲”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思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与兴奋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概念,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对于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的概念等,我主要采用恰当的问题引领,让学生读图观察,概括总结,使知识层层深入,这样的形式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难点是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到流量,含沙量,冰期,汛期等多个方面,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刚学过的地形与气候的相关地图等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所以我辩证地从外流河的相同与不同水文特征两方面,采用了图表归纳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对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进行了总结,使凌乱的教材内容变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且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并由特殊到一般,相当于进行了迁移深化,提高了学生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我又设计了“猜猜看”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三重合作,充分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描述和猜测河流名称,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新知,获得了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

在教学手段上,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每一个知识点讲授都有相应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配乐欣赏我国主要河流的优美风景图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节课能够在恰当环节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尤其在结束环节结合身边的现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本节课内容得到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体会就是: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和谐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本节课又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中部分学生仍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训练。同时作为地理教师,我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基本功训练,争取更大的进步。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简练,所以显得时间比较紧张,最后两个精彩的环节没有进行完,觉得非常遗憾,这也暴露出我在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深信,在教学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争取更快的进步、成长!

反思四:河流和湖泊教学反思

本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教师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和录像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有关黄河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回答的内容有的超出了教师的意料,给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2.《河流》教学反思 篇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它将传统的讲授法转变为以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理念, 要求教学过程中具有目标性明确的任务, 使学生带着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所谓任务驱动, 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紧紧围绕多个共同的任务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教师的引导产生的学习实践活动。

国外早期的研究中, 比较有影响的学者如Jane Willis (1996) 等大体勾划了一个组织教学的模型结构,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阶段, 介绍课程主题并布置任务;任务周期, 以课堂讨论等方式完成相关任务;语言聚焦阶段, 分析完成结果并再练习。实践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大多应用于语言类教学 (吕京, 2010;李征, 2011;王鑫, 2011) , 因为它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主张围绕各个任务中心, 以讨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显然针对语言类教学课堂更易实现, 因为课堂中的讨论过程本身就是语言的习得过程。在其他理工科类课堂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也有大量尝试, 如在计算机教学中 (佟玉洁, 2013) 、工程管理教学中 (谢鹏, 2013) , 他们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讨论为辅,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变化, 而且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根本性转变, 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多元化,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 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作者通过在《河流动力学》、《水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结合传统的讲授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发现, 采用任务布置-内容讲授-任务完成-及时点评的方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因此, 本文主要从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河流动力学》的实践教学, 来讨论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二、对理工科课堂中传统讲授法的思考

在语言类教学课堂中, 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直接参与, 因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 锻炼其语言能力是这类课堂最主要的目标。然而, 在理工科课堂中, 目前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 因为这类课堂的讲授中, 一般会伴随着大量的逻辑推理或是公式推导, 因此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便是集中注意力, 仔细在大脑中演绎逻辑推导中的过程。对应的, 学生参与部分一般都会放在课堂的最后或是每一个知识点的最后, 参与方式是对本知识点还存有的疑问进行提问, 教师逐一解答的方式。对此,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1. 在对知识点进行逻辑推理或者推导的过程中, 如果在逻辑推导结束后, 学生才反应过来进行提问, 而不是在推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将大大降低课堂的讲课效率。

2.针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 若学生在推导过程中一旦跟不上思维节奏, 则很难继续集中注意力听讲, 最终难以跟上教师讲授的节奏。

3.在每节课的时间段内, 学生一般前半部分能集中注意力听讲, 而后半部分时间内常常出现思维上的疲倦, 大脑的逻辑推理能力随之下降, 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4.在理工科的课堂中, 由于每一章的内容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临近章节之间的内容也有较强的逻辑关联。因此, 课后作业只能在每一章的内容结束之后再布置, 再等到作业点评的时候, 时间更加滞后, 很难起到及时点评, 对知识查漏补缺的效果。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理工科课堂的应用模式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 本研究认为可以在理工科课堂中试行任务型教学法。但由于逻辑推理和公式推导是理工科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此需结合讲授法同时开展。其应用的基本模式可归纳为:课前布置任务, 课内讲授并及时完成任务, 课后点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步骤上操作:

首先, 授课教师在备课阶段便针对每次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多个不同的任务, 这些任务需基本反映当堂课的重要内容。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首先了解当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 通过这些问题来驱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 在上课开始阶段, 课程内容讲授之前, 把内容布置给所有同学, 让大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接下来是授课教师的讲授时间, 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这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一致。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可有意无意地提起课前的任务, 但不必直接给出任务的答案, 只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采用引导的方式跟学生们一起互动, 探讨学习。

紧接着, 在每次课结束前预留约十分钟, 让学生们完成之前制定的任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不宜每个同学都完成所有任务, 可进行随机选择, 让每个同学只完成其中的一到两个任务, 并随堂提交。在这段时间里, 也是学生们提问的时间段, 学生可自行分配时间。

最后, 教师课后批阅, 并统计其中的易发问题, 以便下次课评讲的时候重点讲解, 对知识点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四、应用实例

本研究拟选取《河流动力学》课程为例, 以其中第一章第三节《泥沙的几何特性》为例, 具体演示如何设定任务并在课堂上实施。本节内容是《河流动力学》第一章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泥沙粒径的测量方法、泥沙粒径分布的描述方法和泥沙粒径的特征值和不均匀度。其知识量基本满足一次课 (90分钟) 的讲授内容。针对这些内容, 可设置如下四个任务: (1) 泥沙颗粒大小的测量方法有哪些?他们分别针对什么特征的泥沙? (2) 常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泥沙粒径的分布特征?各自有何特点? (3) 如何表示泥沙粒径的平均大小以及不均匀程度? (4) 如何确定泥沙的中值粒径?

通过第一个任务的设置, 在讲解第一个知识点的时候, 学生除了要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依据、步骤等, 还要思考方法之间的联系, 对于不同大小的泥沙, 如何选择具体的测量方法。通过第二个任务的设置,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的时候, 学生除了要了解各种描述方法的特点, 还有额外留意每一种描述方法所最能表现的泥沙特征是什么。通过第三个任务的设置, 在讲解第三个知识点的时候, 学生就能提前了解本知识点的重要任务就是了解如何去衡量泥沙粒径的平均值及不均匀度。本次课中, 中值粒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以后会经常用到, 因此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提出。

这四个任务可由授课教师在上课前写在黑板的一个角落, 或是打印下来分发给大家, 同学们可随时注意到。并告诉同学们带着这些任务去听课, 课程结束时以作业的形式交上来。由于课内时间有限, 因此不必要每个同学都要完成所有的任务, 至于各位同学需要完成哪一项任务, 事先不必公布。接下来是教师授课的时间, 并在课程结束前预留约10分钟让同学们完成这些任务。每个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可设置为:学号尾数为1, 4, 7的同学, 为2, 5, 8的同学和为3, 6, 9的同学分别完成第1, 2, 3个任务, 第4个任务由于非常重要, 所有同学都需要完成。

本学期 (2015春季学期) ,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在我校《河流动力学》课堂中的实施, 发现如下几个明显的进步: (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明显增强, 在后续章节中涉及到前面章节的内容时, 学生们的反应更加迅速, 而不至于出现知识上的脱节。 (2)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 课堂上与授课老师的互动程度, 以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参与度也明显增强。 (3) 由于学生每次课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 而且每个同学所要完成的作业还不一样, 发现学生的出席率也明显提高。

五、关于本教学法的几点注意事项

首先, 针对课前布置的任务, 难度应把握适中, 否则可能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或是达不到带着任务学习的目的。其次, 在很多理工科课程中, 会涉及大量的计算题目, 而且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是10分钟所不能完成的。针对这类课程, 在布置课内任务时, 任务中可仅涉及基本知识点, 而计算题等较复杂的作业可跟传统一致, 留于课后完成。最后, 针对所布置的任务, 也可让学生组成团队协作完成。

摘要:在理工科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传统的讲授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角度, 初步讨论了任务型教学法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并以《河流动力学》为例, 具体探索了该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理工科课程教学,应用模式,河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Jane Will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Harlow:Longman.1996.

[2]李征.浅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 :150-153.

[3]吕京.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6) :53-55.

[4]佟玉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5]王鑫.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8) :61-62.

3.《河流》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河流 教学问题 影响因素 逻辑推理

一.目前文科地理“河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㈠、学生方面:①学生“河流”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知识体系构建不全。“河流”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不能全面深刻理解概念、原理、规律,在新情景中,不能灵活迅速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并加以运用。知识掌握零散,机械记忆,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知识网络的构建不完整,区域地理空间概念建立不牢。②“河流”学习方法与技能欠科学。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地理知识,不善于通过理解“河流”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掌握知识。不善于运用地图掌握概念、原理、规律。不懂通过“河流”图像、图表、资料、地理位置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机械运用学科基础思维方法,自主学习欠缺。

㈡、教学方面:① “河流”教学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河流”教学要切实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组织复习教学内容,有的方矢。目前一些教师在“河流”复习教学中,没有制定“河流”专题教学计划,而是把这块知识分散在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必修1、必修3来教学。这种教学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主干知识不突出,能力培养不到位,无法给学生构建较高效的“河流”解题思维线索,培养能力、拓展提升思维不足。②教学中,“河流”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只关注知识的练习讲评。忽视如何分析把握“河流”要素特征及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忽视深刻理解“河流”特征和成因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河流”教学中一定要强化逻辑思维。如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推理、等的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解题的能力。

二、构建“河流”的主干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河流”的逻辑推理能力

河流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深受气候、地形、植被、表土结构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突出表现。因此在分析说明河流特征及成因时要紧扣地形、陆域面积、气候、植被、表土结构的变化,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影响的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有关河流特征的变化,也是随影响制约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自然要素内在联系的必然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㈠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向、流程、水系形状、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支流数量)、河道状况(弯曲、“地上河”、落差或峡谷分布)。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具体如下:1.流向,取决于:地势的倾斜方向。2.流程,取决于:陆地面积大小、大陆轮廓形态(完整或破碎)以及分水岭的影响。3.流域面积,取决于:地形(分水岭影响)、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以及陆域面积的大小。4.河网密度,取决于:气候(降水量和干湿状况)、地形地势以及植被。5.河道状况的平直或弯曲, 取决于:①地形 ②流速 ③人工裁弯取直; “地上河” : 取决于: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 ①地势低平,落差小,水流缓,泥沙大量沉积抬高河床;②人工筑堤束水;落差或峡谷分布,取决于:①地形的起伏状况 ②流经的地形区(类型)。

㈡、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主要有流量(水量)、水位变化、汛期、流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水能等。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具体如下:

1.流量,取决于:流域的气候(气温、降水量和干湿状况)、河流的补给类型、流域面积以及支流多少。①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多,降水量大,流量一般较大;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小。②流域面积大,流量一般较大。③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流量一般较大。2.水位,取决于:流域气候类型、河流的补给类型以及植被覆盖率。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降水的季节变化而升降,降水多的季节水位高,为洪水期(汛期);降水少的季节水位低,为枯水期。

4.河流与湖泊优秀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著名河流的名称和所在位置,并学会根据图表和已知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基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三维目标,为了让学生熟悉我国河流的名称和位置,我设计了“巧手绘图”活动、多媒体闪动河流“分组竞赛活动”、“中华河流一家亲”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思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与兴奋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概念,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对于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的概念等,我主要采用恰当的问题引领,让学生读图观察,概括总结,使知识层层深入,这样的形式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优秀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内容简单,主要是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和内外流区的河流与湖泊的特征,长江与黄河的一些知识点,这些学生自己都可以看懂,故而这些都是点到为止,但是处理”六个让“时还是讲的太多,比如说有”塞外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写出,然后学生自己在地图册上找,在说出两地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其一。

第二就是在这节课的设计要再下功夫,首先要先给出这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和同学科教师列出提纲,写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第三,所在黑板上画的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布图,完全可以让学生画,在这节课的重、难点上还需要在斟酌,虽然这节课不是很难,但是高考的题做来却不是很简单,故而在这方面还要加以引导,可以集合练习题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

6.《河流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篇六

【课标要求】

1、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系、水文特征;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考纲要求】

1、河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河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分析】

河流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是形成区域特征,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它影响甚至制约着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了解世界主要河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是高三地理复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关于河流的内容比较分散,主要在区域地理中有所涉及。因此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有关河流的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探究,将世界主要河流的特征及相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问题进行归纳,形成规律性知识,并对旧知识进行巩固。

【近年高考考查趋势】

高考命题多以我国或世界典型地区的水环境为依据,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的图表,考察不同地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状况及水资源特点。【复习目标】

1、结合已学知识和运用相关图片,判断认识河流,使旧知得到复习巩固。

2、通过分析河流的特征及成因,认识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和典型例题的解析,认识河流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密切关系及对人类影响的利与弊,感知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进而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时遵循“因河制宜”的思想,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辩证地看问题的习惯。【设计理念】

本专题采用诱思探讨教学法,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通过案例探究诱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考虑的内容较繁多,因此建议学生采用"提出问题---研究探讨---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考点突破】

一、河流的形成及其分类:

1、形成:

雨水落到地面、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径流,径流汇入河槽形成河流.2、分类:内流河(区)、外流河(区)

3、我国内外流河(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二、河流的补给与径流量的变化:

例题:(2012上海卷地理

(五))下图表示某河流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

11.该河流可能分布在

A.恒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 C.长江流域D.亚马孙河流域

【解析】径流为冬枯夏丰、春秋过渡,流域气温在0°以上,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选C.12.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A.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雨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湖泊水补给

【解析】长江流域为季风区,应以雨水补给为主。选B 13.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 A.1月 B.2月 C.11月 D.12月

【解析】由图可读为冬季的1月径流量最低。选A

三、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水系特征: 表述角度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河道形状(曲直)、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

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河道形状(曲直)与流经地区地形地势有关;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水系形状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态特征,主要有扇形状、树枝状、向心状、梳状和羽状。向心状(刚果盆地、四川盆地);梳状(淮河);扇形状(海河);树枝状(长江、亚马孙河)。

l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发育,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与等高线凸向相反。2.根据一条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潜水位线的数值大小可以反映地势的高低,即潜水位随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等潜水位线的数值大表明地势较高。潜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可以通过作任意一条等潜水位线的垂线,由数值高处指向数值低处,若垂线箭头指向河流,表明潜水补给河流;若垂线箭头指向潜水或背向河流,表明河流水补给潜水。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平稳,所以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就较小。

4根据城市的合理规范图判定河流流向 城市的合理规划最主要的处理好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区位,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食品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区;会产生水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下游地区;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处。5.根据河床两岸的坡度陡缓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流弯曲处,由于受流水侵蚀冲刷,凹岸河床坡度较陡,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坡度较缓;在河岸平直处,由于爱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坡度较陡,左岸则较浅,南半球相反。

6.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流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例题:(2012重庆卷文综10~11)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而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水薯约7.5吨。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8-11题。10.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A.西北高东南低 B.东高西低 C.中间高四周低 D.南高北低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区是广西,又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当然是顺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答案:A 11.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解析】 广西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河流补给当然是降水补给。(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地下水补给,但是要注意,仅仅是有而已而不是主要)。答案:B

(二)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是发生在河流中的水文特性和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水温、流速等方面。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秋末+初春),纬度高,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利有带来肥袄的土壤,入海口营养盐类丰富,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与河口三角洲;弊有影响水质,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不利于航运(修建水库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的含沙量减少。库区水位抬高、淹没耕地、诱发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下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

⑥人类活动影响: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

例题:(2012年大纲卷)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 C.1980年~1989年 D.1989年~2000年 4.该支流流入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5.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解析】3.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主要曲线上大致趋势在1970—1976年最接近。4.考查调动相关地理知识能力。需要知道长江、黄河等几条河流的大概流量,从它们支流量看,居然比其它三条河流的流量都大,所以只能选择长江。5.考查三峡工程、水库控沙作用、河流控制含沙量的措施等。答案:3.A 4.B 5.B

四、河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1.河流与地形的关系(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④河流流域的画法一般是沿山脊和鞍部。(2)地貌对河流的影响

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

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但易造成水土流失。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

(3)河流对地貌的影响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例题:[2012·北京卷]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0(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3)比较图10(a)与(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解析](2)本题考查的是外力作用中流水的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要熟悉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对地表的作用不同。题中已明确要求回答三角洲的成因,了解河流下游的特征,从河流的沉积过程方面入手,注意使用关键词,本题不难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仔细看图,就能看出1979年与2000年的河道变化。并结合人类活动对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河段人类活动的特点不同。也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2)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3)河道变窄,分叉减少。

主要由于上游沿线修建水库拦水,自滦河向流域外引水,滦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少,沼泽湿地被开发为盐田、鱼塘。2.河流与气候

(1)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降水与气温)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2)河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温差变小)、降水(增多)等 3.植被对河流的影响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 ;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 4.水库对河流的影响

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使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少,改变枯水期的水质,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5.河流入海口与海水

(1)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部分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河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场):陆地淡水的注入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3)河流入海口海水污染情况:

例题:2012年新课标卷)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 地 D.④地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4.从图b可以看出甲、乙两水文站均出现洪峰,但乙水文站比甲水文站曲线平稳,由此判断暴雨对甲、乙两水文站均有影响,且湖泊对河流发挥了调节作用。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地,甲水文站不会受到暴雨影响,即甲水文站不会出现洪峰,排除即可选择。5.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丰水期时,湖泊会把河流的水存储在湖里,而在枯水期,河流水流减少时,湖泊又会把湖里的水往外放,因而位于湖泊下游的河流流量曲线将变得平稳。从图a中可以看出甲水文站位于湖泊和乙水文站上游,从而使得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答案】4.D 5.C

l 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l 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 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 危害人体健康,c 影响海洋旅游业。五.河流与人文要素的关系

1.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2.水库建设:

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3.城市

区位:水源、水运、军事防卫

城市多形成和分布在河运起点或终点;干支流交汇处;过河点;河流入海口。

4.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冲积平原地区,其提供的有利条件有:(1)灌溉用水: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湿润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

(2)河流携带泥沙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扇等。地势低平,土壤深厚肥沃。

(3)便利的水运。5.河流与工业 工业沿河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是:(1)河流的运输价值(2)提供丰富的水资源(3)影响具体工业部门的选址:

★对水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工厂:水污染工厂(印染厂)、水厂的布局等。

★提供能源(水能):我国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布局(有色冶金工业)。(4)平坦的地形 6.河流与旅游业

河流是一种水景,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如:尼罗河风光、桂林山水、三峡、多瑙河风光、三江并流地区等。一般欣赏要求:

(1)坐船或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体会“人在画中游”的佳景。

(2)在较高的亭台楼阁上俯瞰: 黄鹤楼——长江 7.河流与人口分布

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如长江沿岸、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原因分析:工农业发达,城市集中;地形平坦;交通运输便利;历史发展悠久等。例题:(2012年大纲卷)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8~9题。

8.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8.修水库

修建水库的综合效益: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旅游、养殖、供水和调水、调节气候等。修建水库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的含沙量减少。库区水位抬高、淹没耕地、诱发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下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

对库区本身的影响:(1)诱发地质灾害——岩崩、滑坡、泥石流;(2)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位上升淹没沿岸平原,不利于农业生产;(3)移民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

对库区上游的影响:(1)泥沙淤积、危及港口及航运;(2)洪水时回水,扩大洪水的影响河段;(3)水流减慢,河流自净作用减弱,增加环境污染程度;雾日增多,酸雨加重

对库区下游的影响:(1)洄游性鱼类的影响;(2)泥沙减少,海岸沉积减慢;(3)流量减少,海水上溯,土壤盐渍化;顶托污水

9.跨流域调水带来的影响——以中国的南水北调为例

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缓解北方用水紧张的态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改善大气环境的贡献。

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利——调洪调蓄;弊——海水倒灌、地下水质变坏 对华北平原的影响:利——缓解用水的紧张态势;弊——内涝、土壤盐碱化 10.河运的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气候、河流(河道宽深、流速平缓、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汛期长(水深)、流量平稳、含沙量少(少淤)、无冰期(通航时间长))、地形(地势平坦)。

运输价值: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运输的需求量大)、多种运输方式联运、水运优势、流向与物流方向的一致性等。

11.河流是湿地组成部分之一,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生态作用,如保护生态多样性;降解污染;水体循环更新;注意也使污染范围扩大。12.河流与水产业

可发展水产养殖,入海河流影响海洋渔业资源

六、河流的开发与利用(航运、水能、灌溉、养殖、旅游等)

1、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2、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l流域开发模式

(1)以水资源为主的开发模式 五水:水电、水利、水运、水产、水土保持(2)环境整治开发模式

上游:修水库,发展林业、使调洪调蓄与开发水资源相结合中游:设置滞洪区和建设分洪工程

下游: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3)流域综合开发模式

以流域中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充分合理开发流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同时兼顾河流的整治。

例题:(2012年山东卷)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他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7.河流没有影子 篇七

鸟的影子难得一见。它的影子从房檐掠过去, 像窜过一条蛇。它的影子在飞翔中消逝得那么快, 那也是影子。

云的衣衫有一些透明, 因而它的影子如同树林的阴凉。站在山顶上看云的影子, 大得占几亩地。这么大的云彩的影子笨拙地移动, 好像要搬走地上的庄稼, 搬不走, 它自己慢慢走了。

让每一样东西拖着黑色的影子是太阳的意思, 喻示一切事物终将消失, 除非它没有影子。

只有河水没有影子, 因为它透明。水可蒸发为云, 可渗地成河。水可无限分割又瞬间接合。水的影子是冰雪, 而冰雪消融又回归于水。只有水不死。

在早上的光线里, 螳螂的影子被放大好几倍, 像是钢铁制造的侠士。它正在欣赏自己的影子, 它没想到自己的爪牙一夜长到这么大, 更适合穷兵黩武。在江南, 比一丛乱竹更潇洒的是一窗竹影。郑板桥说, 他的竹是对着粉壁墙竹影描下来的。郑画的竹子笔墨平平, 妖气重, 和他做派一致。

前面说没有影子的只有河流。大凡透明之物, 均无影。人也如此, 心里空了, 就没有好事坏事的影子, 如同河水留不下浪涛的影子。透明的人如同一只手不分手心手背, 是一团混沌, 无抓亦无放。透明的人或物不阻挡阳光, 阳光从他 (它) 们的身体穿过, 顺便带走了烦恼。

人的影子在地面或长或短、或胖或瘦。物理学说这是由太阳与地球的位置造成的。我以为这恰恰是一个譬喻。早上, 影子往西方拉长, 如人之童年, 喻示未来的岁月尚多。影子在中午伏在脚下, 说盛年阳光最旺, 阴影躲了起来。傍晚的影子又长了, 但长的是已经度过的岁月而非未来, 步入老年。

世上看不到红影子、绿影子。影子不是色彩, 是暗地里的轮廓。影子无白色, 白纸的影子也不是白色。影子不经你同意量出你的长宽高, 放在地上, 告诉你不过是你。就影子而言, 你和别人并没有两样。高贵、典雅、妖娆这些词对影子用不上。下雨天, 雨冲走了人与物的影子。雪天, 人和墙头小鸟的影子格外黑, 远方积雪山峰的影子反射蓝光。

黑夜是地球的巨大阴影, 这影子深邃稠密, 把所有的事物归纳为黑。人在黑夜里睡眠, 孩子的身体在黑夜中生长。黑夜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在地球的影子里, 万物看到了别样的光亮, 这就是星星和月亮的光。人对黑夜的光寄寓美和期盼, 星光喻示前路微茫, 月光寄托相思千里。万物在地球的影子里享受每一夜, 而昆虫和动物在夜里开始它们正规的生活。夜, 不过是影子, 如同一株草身后的影子。事实上, 一粒沙的影子也可以创造像夜这么大的黑暗, 只不过沙的空间与地球不一样, 而空间与时间不过是人造的观念, 方便自己记录地点, 年龄和自己所做及未做的事情。他们把时间称之为光阴, 光为昼、阴为夜, 说的是光和它的影子。

蛇没有影子, 它匍匐在地, 盖住了自己的影子。雨滴没有影子, 它降落得太快, 人看不清它们的影子。火没有影子, 它和阳光一样炽热。死人没有影子, 他们终于甩掉了影子长眠于地下。歌声的影子是它的回声, 人心的影子是他们的记忆。有人不为当下生活, 靠记忆的影子生活。所有的记忆———不管好还是不好的记忆———终将变为影子, 影子乃虚无, 只是人们看不穿这一点罢了。

(选自《文汇报》

8.《黑人谈河流》的教学设计 篇八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因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更是诗人永恒歌唱的心声。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黑人谈河流》,去聆听美国诗人休斯的爱国心声。(板书文题、作者)

边听边想,引起注意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听简介,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研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起伏;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也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自由朗读全诗,感知诗意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然后发表见解,互为补充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谈谈自己对河流的认识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黑人谈河流》,和我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直挂云帆济苍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新篇章。

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独立阅读诗歌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完成各题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1.B

2.C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9.中国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定稿) 篇九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等。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

能力目标:

学会在中国河湖分布图上查找外流区、内流区及主要河湖;德育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流向、主要湖泊的位置。教学准备:景观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社会与水息息相关。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埃及尼罗河流域的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都是在河流的滋润下形成的。然后展示多幅有关黄河、长江、漓江、松花江、青海湖等的景象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我国的哪些河流和湖泊吗?除了这些河湖外,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举例说出我国的一些河流和湖泊。

教师:同学们讲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板书: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讲授新课:

一、水系与流域的概念 出示水系与流域的课件

读图:什么是水系?什么是流域?什么是分水岭?

教师:河流像树叶上的叶脉,干流像主脉,支流像侧脉。干支流共同组成了一条河流的水系。每条河流的集水区域称为该河流的流域。相邻水系或流域之间的高地称为分水岭。

二、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主要的河流

读图:请同学们看《中国的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 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大部分河流注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澜沧江、怒江等注入印度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读图:再在《中国的水系》图查找出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塔里木河没有注入大洋)

10.河流治理物化技术分析 篇十

国外对河流水体的治理技术相对研究较早, 如美国有关受损水环境研究自1970年就由Clean lake program (CLP) 组织实施, 在此基础上, 1990年提出并实施了庞大的修复计划, 其中包括在2010年前恢复64万平方千米的河流[2,3]和400万平方千米的湿地。荷兰1990年对Alde Feane地区进行水环境修复, 使周边河流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4]。日本从1980年开始进行恢复自然状态的水环境建设, 在确保河流防洪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同时, 创造了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5]。正是由于有这些治理技术的飞速发展, 才有河流今天的治理效果, 就河流治理的物理, 化学技术而言, 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采用物理的、机械的方法对污染水体进行人工净化, 该类方法工艺设备简单。主要的河流物理净化方法有调水稀释, 底泥疏浚, 底泥覆盖等。

1.1 调水稀释

调水稀释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 通过稀释冲刷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浓度和负荷。该方法能增加流速, 激活水流, 使水体中氧的浓度增加, 水体中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 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1964年, 日本东京为改善隅田川的水质, 从利根川和荒川引清洁水进行冲污, 结果表明, BOD5由原来的40 mg/L降到了10 mg/L, 改变了隅田川的黑臭现象, 俄罗斯的莫斯科河、德国的鲁尔河、我国的黄浦江都曾使用过此方法, 而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6]。但调水稀释对引水水域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可能会导致两水域生态体系发生变化。如果稀释速率不当, 使底泥处于大的扰动状态, 从而致使底泥中总氮和总磷等营养盐的释放率加快, 最终导致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增加[7]。因此, 在调水稀释的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周边的环境容量, 以及水体的稀释程度。

1.2 底泥疏浚

由于污染河流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盐,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底泥中释放到水体内, 使水质恶化[8]。底泥疏浚是通过挖除表层的污染底泥, 从而减少污染物的释放。如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New Bedfold港, 疏浚有效地消除了沉积物PAHS和重金属的释放[9]。我国许多中小河流, 如上海的苏州河、南京的秦淮河等, 都使用过该技术。但从治理效果看, 许多河流的水质未见明显改善, 其主要原因是各个污染河水体受污染的类型时间和程度不同, 污染低泥的厚度、密度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差异很大。此外, 疏挖深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些研究认为一定深度下的沉积物中可溶性磷和氨氮高于表面[10,11]。疏浚有见效快, 能增加河流水体容量或提高河流过水能力及夹沙能力等优点, 但疏浚工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底泥疏浚的治理费用十分昂贵。如果按照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局关于底泥中多氯联苯 (PAHs, 45μg/g-1) 的划分规定去疏浚沉积物, 则五大湖的Hamilton湾及Indianat这样的污染港口进行疏浚的费用相当惊人 (Hamilton湾的污染中心区需2千万美元, 全部治理要40亿美元) [12], 同时若疏浚深度控制不当, 会导致在疏浚同时带走大量的植物根系, 打破原有的生态系统, 引起不良的生态反应, 从而使水质更加恶化。疏浚的过程中还易产生噪声、臭气、有毒有害气体威胁作业人员或让其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1.3 底泥覆盖

底泥覆盖是在河流污染底泥上放置一层或多层覆盖物, 使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 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覆盖物可以是沙子、卵石、或粘土和高聚物材料[13]。覆盖具有三个功能:将污染沉积物与底栖生物物理性地分开;固定污染沉积物, 防止其再悬浮或迁移;降低污染物向水中的扩散通量。最早的覆盖技术是1978年在美国进行的, 随后其他几个国家如日本 (1983年) 、挪威 (1992年) 以及加拿大 (1995年) 也相继使用这一技术。Azcue等人测定了hamilton港施用覆盖技术控制底泥污染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 掩盖能有效防止底泥中的PCBs、PAHs及重金属进入水体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4]。Bona等曾采用一种包括化学分析、毒性测定以及栖息地质量评价在内的一种整体性评价方法, 评价了意大利Venice环礁湖Lag dei Teneri区沙土覆盖法治理污染沉积物的工程效果, 评价结果表明对于水动力强度不大、污染程度不太高的沉积物, 沙土覆盖可有效地阻止污染沉积物扩散, 使水底溶解氧含量满足底栖生物的需要[15]。覆盖技术相比别的控制技术, 花费低, 适用有机、无机处理, 对环境潜在的危害小, 但其工程量大, 同时覆盖会增加底泥的量, 使水体库容变小, 因而该技术不一定适用于小河流, 而更加适用与深海底泥的污染控制中。实践中覆盖法可以与疏浚相结合, 尤其是在航道中, 先疏浚后覆盖, 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2 化学法

化学法是根据水体中污染物种类、数量、特性的不同, 向水体中加入一定量的化学药剂, 通过絮凝、沉淀、络合等化学反应, 使污染物从水体中去除的方法, 依化学药剂的不同, 通常有营养盐固定法、化学除藻法、重金属固定法等。

2.1 营养盐的固定技术

营养盐的固定技术是向水体投加铝盐、铁盐、钙盐等药剂, 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中和和架桥等作用原理, 使之与河水中溶解态磷形成不溶性固体转移到底泥中。有研究认为, 天然水体底泥中铁磷和钙磷较铝磷更不易从底泥中溶出, 因此应尽量使用铁盐、钙盐来沉淀磷[16]。河流底泥的磷释放除了与磷的存在形态有关, 还与温度、底泥的微生物活动、溶解氧浓度、p H、泥水界面的扰动状况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 投加石灰石可以恢复提高水体的p H值, 使其维持在微生物较易脱氮的水平[17]。同样有研究表明升高温度、厌氧状态、酸性或碱性环境能促进底泥磷释放[18]。因此从化学固磷的角度, 应控制河流的p H处于中性[19]。

2.2 化学除藻技术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方法, 即直接向藻类繁殖的水体加藻类抑制剂或杀藻剂。常用化学除藻剂有Cu SO4、西玛三嚓等。混凝剂通常配合除藻剂同时使用, 常用混凝剂有硫酸化铝 (PACS) 、聚合硫酸铁 (PFS) 等。化学除藻操作简单, 可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除藻效果, 提高水体透明度, 其治理效果在滇池中得到了验证[20]。但该法不能将氮磷等营养物质清除出水体,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而且除藻剂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使用低浓度的除藻剂还会使藻类产生抗药性。正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局限, 使得化学除藻技术在很大程度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2.3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法

在河流水生生态系统中, 重金属的物理迁移、化学形态和生物学归宿都受到水体自身特性的影响。生物体的直接吸附及生物体的扰动都会导致底泥与上覆水之间建立新的平衡, 从而延长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的时间周期, 因此如果能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 抑制重金属的释放, 则可降低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调高p H是将重金属结合在底泥中的主要化学方法。相反, 水体中存在一定溶度的重金属盐, 又可以反过来牵制水体中营养盐的迁移[21], 在较高p H环境下, 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加入碱性物质将底泥的p H控制在7-8, 可以抑制重金属以溶解态进入水体。其中碱性物质施用量的多少, 视底泥中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及p H的高低而定, 但整体而言碱性物质的量不宜过多, 以免对对水生生态造成破坏[22]。

3 结论

虽然污染河流净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仍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首先, 目前物理化学类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较窄, 大都只适应中小河流;其次, 该类净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 某些技术还会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再次, 为恢复水环境结构与功能, 必须开发水环境的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 许多案例表明, 人工治理后的水环境难于保持长期稳定性, 因此系统稳定化管理也有待研究[23,24]。最后, 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河流评价体系, 如美国的IBI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指数, 欧盟的WFD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指数等, 作健康河流的评判标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河流污染程度加剧, 治理的难度也在增加。如何选用适宜的技术实施污染河流的水质净化, 以及如何评价其工程措施的效果, 是污染河流治理实践中面临的难题。结合国内外河流治理的物理, 化学的技术研究成果及经验, 综述城镇污染河流物理, 化学治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和发展前景, 为我国城市河流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11.《河流》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交流资料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思考:统摄全诗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四、合作研讨:

1、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深切的爱。

2、学生熟读全诗。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统摄全诗)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五、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12.《河流》教学反思 篇十二

额尔齐斯河被称为新疆第二大河,全长4248公里,在中国境内546公里,流域面积5.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多达111亿立方米,水量仅次于伊犁河。

额尔齐斯河的上游河水补给主要依靠冰雪融水和降水,下游主要依靠雪水、降水与土壤中水分,额尔齐斯河的`年流量达到75立方米/秒,可以向城镇生活及农田灌溉供水。

13.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浅谈 篇十三

城市河流是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区的河流或河流段, 也包括一些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经过为多年演化已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渠系[1]。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河流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 城市河流可理解为是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的有机统一。与自然生态河流相比, 城市河流承担着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系统与非生物系统组成。生物系统主要包括生态系结构、活力与恢复力;非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河床基质, 河道形态、河岸系统等。河流的自修复能力,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根据国外国外学者Constanza[2]等人研究, 提出了一个基于系统层次的生态健康指数 (HealthIndex, HI) :

式中, V——表活力

O——自组织水平

R——系统恢复力

2 城市河流的问题

城市河流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河流已成为环境污染的受纳体。目前, 我国七大江河流域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 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污染, 符合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ⅡⅢ类的不足30%, 近40%城市水体低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V类标准, 严重影响城市河流水环境。因污染源与污染浓度的倍增, 染物排放量已超过了河流环境容量, 促使水体自净能力的丧失, 导致河流污染严重。随着河流工程的建设, 河道硬质化、渠道化以及截弯取直等工程, 改变了城市河流原生形态, 并且阻碍了水-陆两大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降低了河道生境的异质性, 导致河流生物多样性与复杂性降低, 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同时促使河流景观缺乏。

3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

3.1 城市河流非生物系统修复

河流非生物系统的修复针对生态群落生境的异质性而提出的河流地貌修复, 主要包括河道形态、河床以及河岸修复。恢复河流原本的“蛇形”河道, 扰动河流水速, 改变水纹性质, 使河道内形成一系列自然的边滩、浅滩与深潭[3], 同时也为河床的连续性, 提供了不同的“缀块”结构。河床的基质影响着生物栖息环境, 制约着河流生物的多样性。拆除以前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 还原河床自然泥沙状态, 恢复河床的多孔质化, 建设生态河床。为了达到河道防洪、泄洪功能, 传统河道工程技术通常实行硬质护岸。相比之下, 生态护岸是以植物为载体的护坡, 将硬质的混凝土材料构筑的护岸与护坡结构, 天然连接水陆两大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同时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抗洪强度[4]。

3.2 城市河流生物系统修复

3.2.1 物理方法

河流修复的物理方法主要由源头控污与截污治污、底泥疏浚技术、河道曝气技术以及河流稀释。

源头控污是从河流污染源控制角度出发,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严格控制公园水体周围化肥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时间。对于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道水体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厂处理后再排放即截污治污。目的是削减排入受纳水体的污染物总量, 为进一步净化水质创造条件[5]。

底泥是城市河流的一个重要内源污染源。在一定条件下, 沉淀于底泥的污染物会释放出来, 重新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底泥疏浚技术, 可以直接削减水体内源性污染物的释放量, 达到增大库容的目的。但在疏浚过程中, 应避免把大量的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同时清除水体, 破坏现有的生物链系统。

河道曝气技术是充分利用天然河道和河道已有建筑就地处理污水的一种方法。通过使河道内溶解氧 (DO) 浓度提高, 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有效改善或缓解黑臭现象, 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河流稀释是改善受污染河流水质的有效技术之一, 主要是引清洁的江河水对城市河道进行冲刷, 通过稀释能够降低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相对浓度, 提高城市河道水的自净能力, 引清工程改善水质比较快, 但投入量较大。

3.2.2 化学方法

河流修复的化学方法主要分为化学除藻、絮凝沉淀。化学方法主要是针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引起富营养化现象的一种应急措施。可以快速提高水的透明度, 但氮、磷等营养物不能清除于水体,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2.3 生物——生态修复

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为微生物修复、生物膜技术、植物操控技术、人工浮床技术等。

微生物修复主要分为生物强化技术与生物促生技术。生物强化技术, 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 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 并通过他们的迅速增殖, 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 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 最常投放的微生物有光合细菌 (PBS) 和高效微生物群 (EM) 。

生物膜技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生物膜的过滤作用及净化作用, 人工填充滤料和载体。充分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 可以附着大量生物, 同时利用微生物强降解能力使之与污染物接触, 从而达到河流净化的功效。

植物操控技术主要是在水体种植具有水体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 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污纳垢, 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氮、磷, 净化水质, 降低河流富营养化程度。此技术需要对水生植物的品种进筛选以及进行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在时间尺度上合配置喜温与耐寒植物;在空间尺度上优化配置浮水、挺水与沉水植物。从而构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立体交叉的人工生态系统。但要注意的是, 某些水生植物生长速度快, 需要及时打捞, 避免在水体腐烂后产生二次污染。

人工浮床技术是利用漂浮栽培的技术在被污染的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 利用植物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 同时, 在植物根系形成生物膜, 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代谢作用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其他营养元素。陈荷生等采用人工浮床技术对杭州市南应加河进行了治理, 全河的水体感官性状和水质均取得了较大改善, 异臭味得到了有效控制, 围隔河段的水质发生了根本性好转[6]。

生物操纵技术。“生物操纵” (b i omanipulation) , 人为调节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密度, 通过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相互竞争的关系, 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稳定塘技术是一种利用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处理污染水体的自然生物处理技术, 亦可用于污染河水的处理。用于河水处理的稳定塘可以利用河边的洼地构建, 对于中小河流还可以直接在河道上筑坝拦, 延长河水在单位距离上的停留时间, 通过微生物的降解, 提高河水的透明度。

人工湿地技术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土壤一微生物一植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人工湿地技术是在一定的洼地利用土壤和填料 (如砾石等) 混合组成填料床, 使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 同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生长周期长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蒲草) 。

4 结语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直影响社会、经济、人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自我调控机制发展。河流生态系中生物系统与非生物系统二者相辅相成, 其中, 非生物系统对占据主导地位。

物理、化学方法不能从根本上修复河流的水环境健康, 只能短时期的缓解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水环境问题。相对而言, 生物生态修复是在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可持续修复技术, 并得到国内外认可的长期尺度的修复方法。

因此,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修复, 需要生态系统一定的时间恢复与修复技术空间配置。在修复过程中, 应优化与组合非生物系统修复与生物系统修复, 以及各种修复技术科学的综合匹配。

摘要:城市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使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在传统的河流修复中, 只针对水质、河岸带、河道等单一要素的治理与修复, 不能从根本修复生态系统的健康, 以及恢复其自身的弹性与稳态。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仍不能良好运转。本文以恢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为主旨, 运用修复技术进行河流生物系统与非生态物统修复。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岳隽.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 2005, 25 (6) :1422-1429.

[2]Costanza R, Norton BG, Haskell BD.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for Enironmental Managemental.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1992.

[3]王鹏.河流健康评价及修复研究.合肥工业大学, 2007.

[4]曲媛媛, 王爱杰, 何甜甜.浅谈河道生态护岸[J]水利科学与经济, 2009, 15 (7) :619-620.

[5]郭韦, 王昱, 王昊, 马润水.城市水污染现状和国内外水生态修复方法研究现状[J]水利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0 (, 2) :57-59.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猫下一篇:验货员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