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

2024-10-22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精选9篇)

1.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 篇一

有线电视前端系统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数字化电视的发展,我国的数字电视也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布置,我国现在很多大中城市都在进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字机顶盒,大部分城市都是以广电部门免费赠送每家每户一台机顶盒,然后提高收视费为方法,来进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但是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一台电视机必须配备一台机顶盒才能正常收看,而对于一些拥有多台电视机的集体用户而言,就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收视费。例如:某宾馆有100台电视机,须配备100台机顶盒,每台机顶盒按每月25元收费,一年的收视费就是300元,那么100台机顶盒一年的收视费就是30000元,5年的收视费累积就是15万元,15万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另外,机顶盒有一个遥控器,电视机有一个遥控器,两个遥控器放在一起使用起来也不方便;有些地方的机顶盒每次断电开机后都有一个开机菜单画面,必须进入菜单才能正常收看电视,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宾馆每个房间都增加一台机顶盒和一张收视卡,对于固定资产保管及日常服务员管理工作也带来诸多不便。

方案一: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特推出用数字电视机顶盒作节目源的自建有线电视前端方案,彻底为您解决高昂收视费的沉重负担,并且这套方案很容易增加自办节目及卫星电视节目(对于原有卫星自办节目的单位,可以做到设备再利用,杜绝浪费),对原有的布线网络不需要做任何改动,一举多得。本套解决方案所用到的设备有:信号放大器、分配器、机顶盒、邻频调制器、信号混合器、标准机柜等,具体情况是:电视台送来的数字有线电视信号首先经信号放大器放大,再传输到分配器,分配器把这一路电视信号分成若干路信号,再分别传输给若干台机顶盒,机顶盒把有线信号分别解调,输出音频和视频信号,再传输到邻频调制器,邻频调制器再把这些音视频信号调制成射频信号,传输到信号混合器,混合之后的射频信号再经过一次放大,最后输出到本单位原有的有线电视网络中去,供电视机直接收看,而无需机顶盒,至于电视机的数量可以无限扩充,不受限制。本套方案具体的原理图如下:

在这套系统中,一台机顶盒和一台调制器对应一套电视节目,设备使用的多少由电视节目的数量决定,与电视机的数量无关,也就是在相同设备投资的情况下,电视机的数量越多越省钱。我们还是以上面那个宾馆的例子来说:有100台电视机,原本需要100台机顶盒,现在我们假设按照传输40套电视节目计算,送到每个房间去收看,则只需要使用40台机顶盒,可以节省60台机顶盒出来,也就是每年至少为宾馆节约收视费18000元,5年下来就可以节约收视费90000元;同样的道理,如果宾馆有150台电视机,按照传送50套节目计算,则可以节省100台机顶盒,每年至少为宾馆节约收视费30000元,5年下来就可以节约收视费150000元。而购买调制器和标准机柜等设备的投资只相对于节省两年多的收视费而已;实际使用的机顶盒由有线电视台配送,并向他支付实际数量的收视费。本系统及所用到的设备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不违反现行各项法律条文。

方案二:

针对涉外酒店可自行接收卫星信号的情况,我们可用卫星信号作为有线电视前端系统的信号源特超值解决方案,此方案大多数节目可以直接用免费卫星接收的方式,更为节省收视费的开支。本套解决方案所用到的设备有:卫星接收机、机顶盒、分配器、功分器、天线放大器、放大器、邻频调制器、信号混合器、标准机柜等,具体情况是:卫星节目通过卫星接收天线经过天线放大器送给功分器,功分器把一路卫星信号分成若干路信号,再分别传输给若干台卫星接收机,卫星接收机把卫星信号分别解调,输出音频和视频信号,再传输到邻频调制器;加密电视节目用电视台送来的数字有线电视信号首先经信号分配器,分配器把这一路电视信号分成若干路信号,再分别传输给若干台机顶盒,机顶盒把有线信号分别解调,输出音频和视频信号,再传输到邻频调制器,邻频调制器再把这些音视频信号调制成射频信号,传输到信号混合器,混合之后的射频信号再经过一次放大,最后输出到本单位原有的有线电视网络中去,供电视机直接收看,而无需机顶盒,至于电视机的数量可以无限扩充,不受限制。此套方案具体的原理图如下:这套系统大多数节目来自卫星,相对方案一更为超值,我们还是以上面那个宾馆的例子来说:有100台电视机,原本需要100台机顶盒,现在我们假设按照传输40套电视节目计算,其中36套可由卫星接收、而只有4套加密有线电视节目,送到每个房间去收看。则只需要使用4台机顶盒,可以节省96台机顶盒出来,也就是每年至少为宾馆节约收视费28800元,5年下来就可以节约收视费144000元;同样的道理,如果宾馆有150台电视机,则可以节省146台机顶盒,每年至少为宾馆节约收视费43800元,5年下来就可以节约收视费219000元。而购买卫星接收机和调制器等设备的投资只相对于节省一年多的收视费而已;实际使用的机顶盒由有线电视台配送,并向他支付实际数量的收视费。本系统及所用到的设备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不违反现行各项法律条文。

2.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 篇二

1 收视率回传系统总体构架

收视率回传系统主要是通过对机顶盒用户在直播频道下的收视习惯、开机时间等行为的检测, 来达到数据采集整理的目的。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机顶盒网口回传给系统服务器, 由系统服务器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见图1。

2 收视率回传基本流程

机顶盒开机3分钟后, 开始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用户对机顶盒进行切换频道、待机等操作时, 机顶盒根据电平等参数获得收视数据。如果用户连续切换频道, 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小于4秒, 则前一次收视行为视为无效, 前一条记录不记录;机顶盒根据协定对收视数据进行协议封装, 每隔10分钟一次将封装后的收视数据通过机顶盒网口发送到指定的系统服务器;系统服务器实时探测端口, 获取收视率数据;系统端完成对上传数据的分析, 完成收视率分析后将数据储存。

3. 机顶盒与系统端的接口通信框架

收视率回传系统中, 机顶盒与前端服务器之间的接口通信将由两部分组成:数据封装和数据通信。

数据封装将采用XML进行描述, 数据通信将采用TCP协议进行交互, 通信流程如下:

机顶盒底层驱动处理收视率信息并将其封装;

通过通信协议栈将数据送给系统端的数据采集服务器;

数据采集服务器将整理好的数据传送给数据分析服务器进行数据分析。

图3为机顶盒和服务器的接口通信方框图。

4 机顶盒与系统端的通信协议

根据收视率回传系统技术需求, 用一条命令完成数据回传, 定义如下:

S T B数据上报命令格式为s e n d+length+databody所有数据都是以字符串形式发送。

如果数据上报时服务器无响应, 机顶盒会重新再发送一次, 当失败两次后, 机顶盒丢弃当前数据包。

S T B发送成功后, 服务器使用T C P ACK进行确认。

参考数据包格式:

5 机顶盒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格式

机顶盒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数据具体以如下的数据格式来表示:

该数据格式含义如下:

(1) 定义的Xml标签区分大小写。

(2) 机顶盒终端数据格式, 为一棵包含2个子节点的树:StbID, StbOperation。

(3) 从机顶盒采集的数据被封装到xml树里面, 通过TCP协议传送到服务器, 其中各个子节点数据可以被单独传送给服务器, 也可以组合传送给服务器, 无节点顺序要求。

(4) StbOperation封装了收视率相关信息, 数据格式为string, 具体的数据信息如下定义如图4。

每个数据包的组成如图5。

以下对数据回传时的状态进行举例说明:

机顶盒显示开机画面操作和时间:操作码=XXXX。

这个数据包表示在10:45:06这个时刻, 机顶盒显示开机画面的操作被执行。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电视网络, 能进行精确收视率调查、分析和处理的收视率回传系统的技术方案, 该系统可以为数字电视时代的媒体决策和广告主的媒体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3.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 篇三

IPQAM +CM或ADSL方案

1、方案原理

下行信号流程:VOD server响应点播请求,将单节目传输流(SPTS)封装成UDP包经IP骨干网络传输至IPQAM,IPQAM完成解封装并将多个SPTS流复用成多节目传输流(MPTS),MPTS流经IPQAM调制输出RF信号经HFC传输到STB。上行信号流程:物理网络可以用CMTS+CM作为上行数据通道,或以太网,ADSL等,STB端集成相应的上行模块;DOCSIS或网卡或ADSL解调模块。DSM-CC(SSP,LSCP)RTSP等各种协议通过上行通道完成与前端服务器之间的交互。

2、方案优点

在开展增值业务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数据业务。通过骨干IP传输网络,可以很方便地将前端视音频节目送到分前端的IPQAM。用IP骨干网代替传统SDH传输ASI(TS流)信号,效率高。 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换,HFC网络中传输的模拟信号减少,在频谱规划中可以将550M~750M中的25个频道用于IPQAM。点播信号采用3.75M的MPEG-2TS流,图象质量大大高于MPEG-4的传统以太网IP点播。前端可利用原DVB平台的MPEG-2信源,无需进行MPEG-2至MPEG-4的转码。IPQAM方式只需在需要开通业务的分前端架设设备,前期投入小,随着业务的增加,扩容相当方便,只需在分前端增加IPQAM设备。STB为符合DVB标准的通用产品。点播时为每个用户开通3.75M的单独通道,QoS有保证。

3、方案缺陷

成本比较高。如采用太网,ADSL:需要新建一张相应的网络,投资成本自然高;若采用IPQAM+CMTS方式:用户如需同时开展数据业务,仅按照户均最低512K来计算,那么一个覆盖2000户终端用户的光站如果按照10%的并发量来计算,就需要100M的并发带宽支持,一个CMTS64QAM可以提供持38M的速率,100M并发至少需要增加1~2个CMTS,加上用来开展互动业务的1个CMTS,整个2000户的光站需要2~3个CMTS来覆盖。那么户均成本将变成1640~1725元左右。也就是说,使用这种方式开展互动电视业务,开展数据业务用户越少,投资将越大。

EPON 数据网络方案

1、技术原理

所谓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主要由OLT(光线路终端接口)、ODN(光分配器)、ONU(光网络单元)组成,OLT安装在前端机房或分前端机房,负责数据业务的接入,将来自各路的数据流,如IPTV、互联网接口等,适配后导入EPON的传输网络;ONU安装在小区、楼房或用户端,主要负责用户端的宽带接入。EPON采用单纤粗波分复用技术,用一根光纤传输广播和数据信号。采用1550nm波长光发射机+EDFA传输广播式的数字电视、模拟电视信号;EPON数据下行采用1490nm波长广播传输方式,数据上行采用1310nm波长,利用时分复用(TDM)技术,实行共享带宽。某种意义上讲,EPON就是以太网光纤化的一种实现形式。

2、技术优点

从EPON的总体来看,这是一种优秀的宽带技术,集中当前众多网络技术优点,同时克服了Ethernet的固有缺点,提供了强大的网管功能,是一种准电信级别的技术。EPON通过在OLT和ONU之间引入了无源分光器POS,从而实现了点对多点的通信方式,实现了一个端口可以支持多个ONU、最小化占用OLT端口资源、节省了中间段的光电/电光转换、上行带宽共享、节省工程投资等,可以解决传统的网络系统中点对点组网方式带来的种种问题。EPON具备一系列优越的特性,比如有效的带宽控制、优先权处理、点对多点组网。解决终端用户的带宽瓶颈EPON可以为用户提供几十兆甚至千兆的上下行对称带宽,可以满足宽带上网、视频点播、在线游戏、可视电话、数字高清电视等各种业务的带宽需求,高速宽带,充分满足接入网客户的带宽需求,并可方便灵活的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分配带宽,从而可以作为用户的终极接入方式;

3、技术缺陷

其一、需要重新建设一张光缆网络,实施光纤改造到楼,五类线入户。工程浩大,户内工程量大。对已经进行了部分改造的HFC双向网络会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其二、有源设备的防雷取电问题:EPON系统中的OLT+ONU实际上就是以太交换机在机房和楼栋安装的不同产品形式。一次性全网安装(不论使用的用户密度如何),必须工作在比室内环境恶劣的野外条件。由于ONU是有源设备需要电源供应,每一个十余户的单元户外设备ONU都需要采用就地220V供电;

其三、不能解决用户要求两个以上的交互式机顶盒,并且要求设备在任意房间可以使用的问题;

其四、和EPON技术配套的互动电视技术是IPTV,它的用户终端目前大多采用PC,不能给用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客厅电视的感觉。

ITIS方案

1、技术原理

下行信号利用IPQAM将互动业务制输出RF信号经HFC传输到STB,上行信号由STB的上行模块利用HFC的0~65M上行通道,采用EOC方式进行数据回传。所以ITIS(Interactive TV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双向HFC网络的互动数字电视资讯系统,不依赖于CMTS/CM、ADSL等传统的第三方数据回传通道,使机顶盒仅使用单根射频电缆就解决了VOD视频点播、多媒体咨讯等互动业务中数据上下行传输的问题。

2、技术优点

ITIS系统使用通用DVB-C数字机顶盒既可收看普通数字电视节目也可同时开展互动电视业务。ITIS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双向HFC网络的互动数字电视资讯方案,功能较完善,户均成本较低,建设周期短,组网较容易。

3、技术缺陷

需要进行网络HFC双向改造,上行带宽窄,如果用户需要宽带上网或进行网络游戏等业务,还需要再另外配置CM。

各种技术适合的网络模式

1、 IPQAM+CMTS或ADSL技术方案

适用于已经进行网络双向改造,具备大量CMTS并成功运营的运营商;或者有现成的ADSL、以太等通信网络。该技术方案成本较高,一般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采用。

2、EPON技术方案

适用于未进行双向HFC改造,正准备建设新的光缆网络的运营商。由于没有前期的资金投入,适合采用该技术方案。

3、ITIS技术方案

4.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 篇四

解决方案

南京超然科技有限公司

方案背景:

在视频会议的最初,用户是只能观看一个会场,如果需要观看所有会场,则需要采取轮询观看的方式;视频会议后来又发展为多分屏模式,即用户可以同时观看若干的会场。两种模式都具有局限性,无法同时满足用户在画面清晰度和多显示点数的双重需求。我公司把握用户这一迫切需求,及时推出电视墙服务器,为用户彻底解决了多画面同时显示的问题,使用户在大点数会议中仍然可以观看到高清晰的多画面显示。

解决方案:

该方案在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上增加我们的一套TVS系列电视墙服务器。如果电视墙服务器安装会场与MCU距离比较近,可直接将MCU所在交换机的镜像口接至电视墙服务器;如果电视墙服务器安装会场与MCU距离较远(跨楼层,跨楼宇,跨地域),则需要将一台NetCap网络抓包服务器接入到MCU与网络之间,NetCap可将数据包传输给远端的电视墙服务器。

TVS-HD是一款高清电视墙服务器,具有8路DVI高清数字输出,最高可支持1080P。每路可输出单个会场,也可轮询模式输出多个会场或者多分屏模式输出多个会场,并支持双流输出,适用于具有DVI/VGA/HDMI接口的多台高清液晶电视机,显示器等高清显示设备。

该方案能让用户有亲临会场的超豪华视觉感受,将视频会议系统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高清电视墙服务器介绍

VMediaX TVS-HD(高清电视墙服务器)是超然科技继TVS2000(标清电视墙服务器)后推出的一款高清级视频会议增值设备,兼容了所有符合H.323、SIP通讯协议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无需修改原有系统的设置即可实现高质量,多画面的高清视频输出。TVS-HD在应用模式上继承了TVS2000的所有优点,不会占用额外的网络带宽资源,对原有视频会议系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输出画面清晰度上比TVS2000有了显著的提高,单台TVS-HD提供8路DVI输出,每路输出最高可达到1080P的高清分辨率。可连接到具有DVI/VGA/HDMI接口的液晶电视机、显示器等高清显示设备上,每个画面的帧率为30帧/秒。每个输出设备可显示一个独立的会场,并支持双流的输出。能够很好的满足视频会议高端用户对于多画面、高清晰度的应用需求,全面提升视觉感受,是您构建豪华视频会议系统的首选。产品连接图

VMediaX TVS-HD采用截包方式加入到视频会议系统中,对原有视频会议系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无需占用额外的网络带宽资源。具体连接图如下:

MCU与电视墙距离较近

MCU与电视墙距离较远 实现功能

多路视频输出

VMediaX TVS-HD单台最大支持8路DVI输出,可堆叠扩容,最高速率8192Kbps。输出画面清晰流畅,最大支持1080P高清分辨率,帧率可达到30帧/s。

单屏轮询输出

VMediaX TVS-HD每路输出可单独显示一个会场,也可轮询显示多个会场。

分屏画面输出

VMediaX TVS-HD可以支持分屏画面输出,每路最多输出7+1分屏画面(在1080P分辨率下)。

双流图像输出

VMediaX TVS-HD支持双流输出,可单独显示会场画面或者双流画面,也可指定某一个通道为专用双流输出通道。

画面效果调整

VMediaX TVS-HD输出画面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可自由调整,方便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会场名称功能

VMediaX TVS-HD支持会场名称显示功能,用户可以在会议中随时改变会场名称的字体、颜色、位置,使会议画面一目了然。

多组会议功能

VMediaX TVS-HD支持多组会议功能,即不同会议的会场可以同时显示在同一电视墙上。

附:技术参数

通信协议

ITU-T H.323 V4、SIP、Q.931、H.225、H.245、TCP/IP、RTP/RTCP、H.239 视频协议

H.261、H.263、H.263+、H.264 视频格式

CIF、4CIF、720P、1080P、VGA、SVGA、XGA 视频输出 8路DVI 带宽范围 128K-8192K 网络接口

10/100/1000M自适应×2 控制方式 Web浏览器 扩容能力 可多台服务器堆叠 支持设备

所有符合H.323、SIP标准的 MCU设备、终端设备 物理参数

物理尺寸 460mm×430mm×180mm 重量 净重16Kg 环境要求

工作温度 15-40摄氏度 工作湿度 30%至90%非凝结 供电

电源 交流110~240V,50/60Hz 最大功率

5.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 篇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19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450号文和建设部建标[1991]727

号文的要求,由广播电影电视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4年11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广播电影电视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武汉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4年3月11日 目次 1总则

2系统的工程设计 2.1一般规定

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2.3接收天线 2.4前端 2.5干线传输 2.6分配网络

2.7前端机房和自办节目站 2.8部件安装和线路敷设 2.9防雷、接地与安全防护 2.10供电 3系统的工程施工 3.1一般规定 3.2接收天线 3.3前端机房 3.4干线架设 3.5支线和用户线

3.6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 3.7系统的调测 4系统的工程验收 4.1一般规定 4.2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 4.3系统质量的测试 4.4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 4.5验收文件

附录A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附录B常用测试表格

附录C系统的工程验收证书 附录D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总则 1.0.1为使有线电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下列信号传输方式的有线电视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2.1射频同轴电缆。

1.0.2.2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1.0.2.3射频同轴电缆与微波组合。

1.0.3系统的工程设计应符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的要求。

1.0.4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系统的工程设计 2.1一般规定

2.1.1使用频道的选择和数量应根据电视广播、调频广播、卫星接收微波传输、自办节目等信号源的现状、发展和经济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1宜预留1~2个频道。

2.1.1.2宜避免各种频率的组合干扰。对无法避免的干扰,应采取变换频道等措施。2.1.2传输方式的确定,当传输干线的衰耗(以最高工作频率下的衰耗值为准)小于100dB时,可采用甚高频(VHF)、超高频(UHF)直接传输方式;传输干线的衰耗大于100dB时,应采用甚高频(VHF)传输方式或邻频传输方式。

2.1.3系统模式应根据信号源质量、环境条件和系统的规模及功能等因素确定,前端宜设置在覆盖区域中心,当接收信号场强小于57dBμV时,可采取增设远地前端等措施。2.1.4按系统模式应对前端、干线和分配网络进行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和计算。2.1.5设备、部件及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2.1.5.1产品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国家规定的质检部门测试认定。2.1.5.2在同一系统工程中选用的主要部件和材料,其性能、外观应一致。

2.1.5.3选用的设备和部件的输入、输出标称阻抗、电缆的标称特性阻抗均应为75Ω。

2.1.6系统设施工作的环境温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寒冷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40~+35℃; 其它地区室外工作的设施:-10~+55℃; 室内工作的设施:-5~+40℃。

2.2系统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 2.2.1系统可采用无干线系统、独立前端系统、有中心前端系统、有远地前端系统四种基本模式,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2.2.1.1无干线系统模式规模很小,不需传输干线,由前端直接引至用户分配网络(图2.2.1-1)。

2.2.1.2独立前端系统模式是典型的电缆传输分配系统,由前端、干线、支线及用户分配网组成(图2.2.1-2)。

2.2.1.3有中心前端的系统模式规模较大,除具有本地前端外,还应在各分散的覆盖地域中心处设置中心前端;本地前端至各中心前端可用干线或超干线相连接,各中心前端再通过干线连至支线和用户分配网络(图2.2.1―3)。

2.2.1.4有远地前端的系统模式,其本地前端距信号源太远,应在信号源附近设置远地前端,经超干线将收到的信号送至本地前端(图2.2.1-4)。注: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号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2.2.2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和载波互调比的最小设计值应符合表2.2.2的规定。2.2.3各种系统模式的前端、干线和分配部分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分配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2.2.3.1无干线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2.2.3-1的规定。2.2.3.2独立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根据干线的衰耗值A(dB),按表2.2.3-2的规定选取。

2.2.3.3具有中心前端和远地前端系统的指标分配系数应符合表2.2.3-3的规定。

2.2.4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分贝(dB)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2.2.5系统输出口电平设计值宜符合下列要求: 2.2.5.1非邻频系统可取70±5dBμV。2.2.5.2采用邻频传输的系统可取64±4dbμV。注:在强场强区的较高楼层可提高电平,以避免同频干扰。2.2.6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的电平差的设计值不应大于表 2.2.6的规定。2.3接收天线

2.3.1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设置在较高处,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 向上的阻挡物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 压电力线以及工业干扰等干扰源。

2.3.2接收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和主观视听效果综合确定。实际测试时,宜选择不少于3个有可比性的测试点。在每个测试点上,应测试所有频道(频率)的信号场强、频带内和频带外(邻频)的干扰场强。对新建建筑物天线安装位置的信号场强,可根据理论计算值并按主观视听和实际测试结果来确定。实际测试可采用模拟建筑物建成以后的状况来测定。

2.3.3接收天线和天线放大器应按下列要求选用:

2.3.3.1每接收一个电视频道信号,应采用一副相应频道的接收天线。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视广播信号源处于同一方位时,可共用一副宽频带天线。接收到的每一个频道的信号质量应满足系统前端对信号质量的要求。

2.3.3.2当接收信号场强较弱、反射波较多或干扰较大时,使用普通天线不能保证前端对输入信号的质量要求,可采用高增益天线、加装低噪声天线放大器或采用特殊型式的天线。

2.3.4接收天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2.3.4.1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能承受设计规定的风荷载和冰荷载。

2.3.4.2天线与天线竖杆(架)应具有防潮、防霉、抗盐雾、抗硫化物腐蚀的能力。用金属构件时,其表面必须镀锌或涂防锈漆。

2.3.4.3天线在竖杆(架)上调整时,应能转动和上下移动,其固定部位应方便、牢靠。

2.3.4.4天线、竖杆(架)、拉线与支撑、附件应组装方便,固定可靠。

2.3.5安装在室外的天线馈电端、阻抗匹配器、天线避雷器、高频连接器和放大器等应具有良好的防雨措施。

2.3.6接收天线的安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2.3.6.1采用拉线竖杆(架)的安装方式时,拉线不得位于接收信号的传播路径上。2.3.6.2竖杆(架)和抛物面天线的安装应按生产厂提供的资料和要求设计。

2.3.6.3天线放大器应安装在竖杆(架)上。天线至前端的馈线采用屏蔽性能好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得大于20m,并不得靠近前端输出口和干线输出电缆。

2.3.6.4两副天线的水平或垂直间距不应小于较长波长天线的工作波长的1?2,且不应小于1m。

2.3.6.5最低层天线与支承物顶面的间距不应小于其工作波长。2.4前端

2.4.1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应按下式计算: 2.4.2前端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4.2.1采用频道放大器输出型前端: 2.4.2.2采用宽带放大器输出型前端:

2.4.3具有自办节目功能的前端,采用视频设备的信噪比不应小于45dB。2.4.4采用相邻频道传输的前端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2.4.4.1应具有60dB以上的邻频信号抑制特性。2.4.4.2频率偏移在甚高频段不应大于20kHz。

2.4.4.3图像伴音功率比的调整范围应为10~20dB。2.5干线传输

2.5.1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入电平的最低值应按下式计算: 2.5.2干线放大器常温下输出电平的最高值应按下式计算:

2.5.3干线放大器在常温下输入电平和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 2.5.3.1设有自动电平调节(ALC)的干线系统: 2.5.3.2未设自动电平调节(ALC)的干线系统: 2.5.4干线传输部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5.4.1当干线衰耗不大于88dB时,可采用斜率均衡和手动增益调整的放大器。2.5.4.2当干线衰耗大于88dB小于220dB时,必须采用自动增益调节(AGC)干线放大器。

2.5.4.3当干线衰耗超过220dB时,必须采用自动电平调节干线放大器。2.5.4.4当传输干线中需要提供分配点时,宜采用桥接放大器或定向耦合器。2.6分配网络

2.6.1分给分配网络部分的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的指标,宜在分配网络部分的桥接放大器和各延长放大器上均等分配。

2.6.2桥接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2.6.3延长放大器最大输出电平的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 2.6.4分配网络宜采用分配-分支或分支-分支方式。2.6.5分配器的空余端和最后一个分支器的主输出口,必须终接75Ω负载。2.7前端机房和自办节目站

2.7.1有自办节目功能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播出节目在10套以下时,前端机房的使用面积宜为20m2;播出节目每增加5套,机房面积宜增加10m2。

2.7.2具有自制节目功能的有线电视台,可设置演播室和相应的技术用房。演播室的工艺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2.7.2.1演播室天幕高度宜为3.0~4.5m;

2.7.2.2室内噪声宜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有线广播录音播音室声学设计规范和技术用房技术要求》附录A噪声评价曲线的规定,并应小于NR25。2.7.2.3混响时间为0.35~0.80s;

2.7.2.4室内温度夏季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18℃。

2.7.2.5演播室演区照度不低于500lx;色温为3200k。2.8部件安装和线路敷设

2.8.1系统中所用部件应具备防止电磁波辐射和电磁波侵入的屏蔽性能。室外信用的部件还应有良好的防潮、防雨和防霉措施。在有盐雾、硫化物等污染区使用的部件,尚应具有抗腐蚀能力。

2.8.2部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2.8.2.1部件及其附件的安装应牢固、安全并便于测试、检修和更换。

2.8.2.2应避免将部件安装在厨房、厕所、浴室、锅炉房等高温、潮湿或易受损伤的场所。

2.8.2.3在室内安装系统输出口用户面板,其下沿距离地(楼)面的高度应为0.3m或1.5m。

2.8.3前端设备应组装在结构坚固、防尘、散热良好的标准箱、柜或立架中。部件和设备在立架中应便于组装、更换。立架中应留有不少于两个频道部件的空余位置。固定的立柜、立架背面与侧面离墙面净距不应小于0.8m。2.8.4前端机房和演播控制室宜设置控制台。控制台正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它设备的净距,在主要通道不应小于1.5m,在次要通道不应小于0.8m。2.8.5演播控制室、前端机房内的电缆敷设宜采用地槽。对改建工程或不宜设置地槽的机房,也可采用电缆槽或电缆架,并置于机架上方。采用电缆架敷设时,应按分出线顺序排列线位,并绘出电缆排列端面图。

2.8.6电缆(光缆)线路路由设计,应使线路短直、安全、稳定、可靠,便于维修、检测,并应使线路避开易受损场所,减少与其它管线等障碍物的交叉跨越。2.8.7室外线路敷设方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2.8.7.1当用户的位置和数量比较稳定,要求电缆线路安全隐蔽时,可采用直埋电缆敷设方式。

2.8.7.2当有可供利用的管道时,可采用管道电缆敷设方式,但不得与电力电缆共管孔敷设。

2.8.7.3对下列情况可采用架空电缆敷设方式:(1)不宜采用直埋或管道电缆敷设方式;

(2)用户的位置和数量变动较大,并需要扩充和调整;(3)有可供利用的架空通信、电力杆路。

2.8.7.4当有建筑物可供利用时,前端输出干线、支线和入户线的沿线,宜采用墙壁电缆敷设方式。

2.8.8电缆与其它架空明线线路共杆架设时,其两线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2.8.8的规定。2.8.9电缆在室外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2.8.10电缆在室内敷设,宜符合下列规定:

2.8.10.1在新建或有内装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内,可采用暗管敷设方式。对无内装修要求的已建建筑物可采用线卡明敷方式。

2.8.10.2不得将电缆与电力线同线槽、同出线盒、同连接箱安装。2.8.10.3明敷的电缆与明敷的电力线的间距不应小于0.3m。

2.8.11分配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可安装在楼内的墙壁和吊顶上。当需要安装在室外时,应采取防雨措施,距地面不应小于2m。2.9防雷、接地与安全防护

2.9.1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有防止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侵入波的措施。

2.9.2接收天线的竖杆(架)上应装设避雷针。避雷针的高度应能满足对天线设施的保护。当安装独立的避雷针时,避雷针与天线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大于3m。2.9.3独立避雷针和接收天线的竖杆均应有可靠的接地。当建筑物已有防雷接地系统时,避雷针和天线竖杆的接地应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共地连接;当建筑物无专门的防雷接地可利用时,应设置专门的接地装置,从接闪器至接地装置的引下线宜采用两根,从不同的方位以最短的距离沿建筑物引下;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2.9.4沿天线竖杆(架)引下的同轴电缆应采用双屏蔽电缆或采用单屏蔽电缆穿金属管敷设。双屏蔽电缆的外层或金属管应与竖杆有良好的电气连接。

2.9.5设置在天线附近的天线放大器,当采用单独的电源线馈电时,电源线应单独穿金属管敷设,并严禁架空明敷。

2.9.6进入前端的天线馈线应加装避雷保护器。

2.9.7市区架空电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郊区旷野的架空电缆线路在分支杆、引上杆、终端杆、角深大于1m的角杆、安装干线放大器的电杆,以及直线线路每隔5~10根电杆处,均应将电缆外层屏蔽接地。

2.9.8室外线路的防雷和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2.9.9向系统设备及用户设备提供电源的室外电力线路,自室外引入建筑物时采取的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

2.9.10电缆进入建筑物时,在靠近电缆进入建筑物的地方,应将电缆的外导电屏蔽层接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9.10.1架空电缆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增设避雷器,并应将电缆外导体接到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上。

2.9.10.2进入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入户处应与接地装置相连。

2.9.10.3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时,应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与接地装置相连。2.9.11系统内的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道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两者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m。

2.9.12不得直接在两建筑物屋顶之间敷设电缆,应将电缆沿墙降至防雷保护区以内,并不得妨碍车辆的运行;其吊线应作接地处理。

2.9.13当天线针(架)的高度超过50m,且高于附近建筑物、构筑物或处于航线下面时,应设置高空障碍灯,并应在杆(架)或塔上涂颜色标志。

2.9.14系统的安全防护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中有关安全要求的规定。2.10供电 2.10.1不设演播室的系统,前端机房宜采用50Hz、220V单相交流电源,并应有独立的供电回路。

2.10.2设置演播室的系统宜采用50Hz、380?220V电源,并应从总配电盘(箱、柜)引入独立的供电回路。

2.10.3演播室灯光与技术设备的供电,应分别设置供电回路,并应采用相应的防干扰措施。

2.10.4前端机房和演播室的设备供电电压波动超过+5%~-10%范围时,应设电源稳压装置。2.10.5干线放大器的供电应采用芯线馈电的方式,电源插入器宜设置在桥接放大器处。当供给供电器的电力线路与电缆同杆架设时,供电线材应采用绝缘导线,并应架在电缆的上方,与电缆的距离应大于0.6m。3系统的工程施工 3.1一般规定

3.1.1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并应遵守本章的规定。3.1.2系统的工程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

3.1.2.1施工单位必须执有系统的工程施工执照。

3.1.2.2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并已会审批准。施工人员应熟悉有关图纸并了解工程特点、施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等。

3.1.2.3施工所需的设备、器材、辅材、仪器、机械等应能满足连续施工和阶段施工的要求。

3.1.2.4新建建筑系统的工程施工,应与土建施工协调进行;

预埋线管、支撑件,预留孔洞、沟、槽、基础、楼地面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3.1.2.5施工区域内应能保证施工用电。

3.1.3系统的工程施工前,应对下列情况进行调查: 3.1.3.1施工区域内建筑物的现场情况。

3.1.3.2使用道路及占用道路(包括横跨道路)的情况。3.1.3.3允许同杆架设的杆路及自立杆杆路的情况。

3.1.3.4敷设管道电缆和直埋电缆的路由状况和预留管道的情况,以及各管道作出路由标志情况。

3.1.3.5在施工现场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的情况。

3.1.4施工前应对系统使用的材料、部件和设备进行下列检查: 3.1.4.1按照施工材料表对材料进行清点、分类。

3.1.4.2各种部件、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3.1.4.3产品外观应无变形、破损和明显脱漆现象。3.1.4.4有源部件均应通电检查。3.2接收天线 3.2.1接收天线应按设计要求组装,并应平直、牢固。天线竖杆基座应按设计要求安装。结合收测和观看,确定天线的最优方位后,将天线固定。

3.2.2竖杆拉线地锚必须与建筑物连接牢固,不得将拉线固定在屋面透气管、水管等构件上。安装时应使各根拉线受力均匀。

3.2.3天线馈电端必须与阻抗匹配器、馈线、天线放大器连接牢固,并应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3.3前端机房

3.3.1前端设备与控制台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3.3.1.1按机房平面布置图进行设备机架与控制台定位。

3.3.1.2机架和控制台到位后,均应进行垂直度调整,并从一端按顺序进行。几个机架并排在一起时,两机架间的缝隙不得大于3mm。机架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准线平行;前后偏差不应大于3mm。对于相互有一定间隔而排成一列的设备,其面板前后偏差不应大于5mm。

3.3.1.3机架和控制台的安放应竖直平稳。

3.3.1.4机架内机盘、部件和控制台的设备安装应牢固;固定用的螺丝、垫片、弹簧垫片均应按要求装上不得遗漏。

3.3.2机房室内电缆的布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3.3.2.1当采用地槽时,电缆由机架底部引入。布放地槽的电缆应将电缆顺着所盘方向理直,按电缆的排列顺序放入槽内,顺直无扭绞,不得绑扎。电缆进出槽口时,拐弯处应成捆绑扎,并应符合最小曲半径要求。

3.3.2.2当采用架槽时,电缆在槽架内布放可不绑扎,并宜留有出线口。电缆应由出线口从机架上方引入;引入机架时,应成捆空绑。

3.3.2.3当采用电缆走道时,电缆也应由机架上方引入。走道上布放的电缆,应在每个梯铁上进行绑扎。上下走道间的电缆或电缆离开走道进入机架内时,应在距起弯点10mm处开始,每隔100~200mm空绑一次。

3.3.2.4当采用活动地板时,电缆应顺直无扭绞,不得使电缆盘结;在引入机架处应成捆绑扎。

3.3.3电缆的敷设在两端应留有余量,并标示明显永久性标记。

3.3.4各种电缆插头的装设应按产品特性的要求,并应做到接触良好、牢固、美观。3.3.5机房内接地母线的路由、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3.3.5.1接地母线表面应完整,并应无明显锤痕以及残余焊剂渣;铜带母线应光滑无毛刺。绝缘线的绝缘层不得有老化龟裂现象。3.3.5.2接地母线应铺放在地槽和电缆走道中央,或固定在架槽的外测。母线应平整,不歪斜、不弯曲。母线与机架或机顶的连接应牢固端正。

3.3.5.3铜带母线在电缆走道上应采用螺丝固定。铜绞线的母线在电缆走道上应绑扎在梯铁上。

3.3.6电缆从房屋引入引出,在入口处要加装防水罩。电缆向上引时,应在入口处做成滴水弯,其弯度不得小于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电缆沿墙上下引时,应设支撑物,将电缆固定(绑扎)在支撑物上;支撑物的间距可根据电缆的数量确定,但不得大于1m。

3.3.7在有光端机(发送机、接收机)的机房中,端机上的光缆应留10m余量。余缆应盘成圈妥善放置。3.4干线架设

3.4.1架设架空电缆时,应先将电缆吊线用夹板固定在电缆杆上,再用电缆挂钩把电缆卡挂在吊线上。挂钩的间距宜为0.5~0.6m。根据气候条件,每一杆挡均应留出余兜。3.4.2在新杆上布放和收紧吊线时,要防止电杆倾斜和倒杆;在已架有电信、电力线的杆路上加挂吊线时,要防止吊线上弹。

3.4.3架设墙壁电缆应先在墙上装好墙担,把吊线放在墙担上收紧,用夹板固定,再用电缆挂钩将电缆卡挂在吊线上。

墙壁电缆沿墙角转弯,应在墙角处设转角墙担。

3.4.4电缆采用直埋方式,必须使用具有铠装的能直埋的电缆,其埋深不得小于0.8m。紧靠电缆处要用细土覆盖10cm,上压一层砖石保护。在寒冷的地区应埋在冻土层以下。3.4.5电缆采用穿管敷设时,应先清扫管孔,并在管孔内预设一根铁线,将电缆牵引网套绑扎在电缆头上,用铁线将电缆拉入到管道内。敷设较细的电缆可不用牵引网套,直接把铁线绑扎在敷设的电缆上。

3.4.6当架空电缆和墙壁电缆引入地下时,在距地面不小于2.5m的部分应采用钢管保护;钢管应埋入地下0.3~0.5m。

3.4.7布放电缆时,应按各盘电缆的长度根据设计图纸各段的长度选配。电缆需要接续时应严格按电缆生产厂提出的步骤和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接续。3.4.8安装干线放大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3.4.8.1在架空电缆线路中,干线放大器应安装在距离电杆1m的地方,并固定在吊线上。

3.4.8.2在墙壁电缆线路中,干线放大器应固定在墙壁上。吊线有足够的承受力,也可固定在吊线上。

3.4.8.3在地下穿管或直埋电缆线路中干线放大器的安装,应保证放大器不得被水浸泡,可将放大器安装在地面以上。

3.4.8.4干线放大器输入、输出的电缆,均应留有余量;连接处应有防水措施。3.4.9光缆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3.4.9.1光缆敷设前,应使用光时域反射计和光纤衰耗测试仪检查光纤有无断点,衰耗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3.4.9.2核对光缆的长度,根据施工图上给出的实际敷设长度来选配光缆。配盘时应使接头避开河沟、交通要道及其它障碍物处;架空光缆的接头与杆的距离不应大于1m。3.4.9.3布放光缆时,光缆的牵引端头应作技术处理,并应采用具有自动控制牵引力性能的牵引机牵引;其牵引力应施加于加强芯上,并不得超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10m/min,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不宜超过1km。布放光缆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

3.4.9.4光缆的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操作,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计或其它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安装光缆接头护套。

3.4.10架空光缆敷设时端头应采用塑料胶带包扎,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宜小于8m,并将余缆盘成圈后挂在杆的高处。架空光缆可不留余兜,但中间不应绷紧。地下光缆引上电杆必须用钢管穿管保护;引上杆后,架空的始端可留余兜(图3.4.10)。

3.4.11管道光缆敷设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应由人工逐个人孔牵引;预先作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部分不得在管道内穿行。

3.4.12在桥上敷设光缆时,宜采用牵引机和中间人工辅助牵引。光缆在电缆槽内布放不宜过紧,在桥身伸缩接口处应做3~5个“S”弯;每处宜余留0.5m。当穿越铁路桥面时,应外加金属管保护。光缆经过垂直走道时,应绑扎在支持物上。

3.5.1支线宜采用架空电缆或墙壁电缆,架设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3.4节的规定。沿墙架设时,也可采用线卡卡挂在墙壁上,卡子间的距离不得超过0.8m,并不得以电缆本身的强度来支承电缆的重量和拉力。

3.5.2采用自承式同轴电缆(图3.5.2-1)作支线或用户线时,电缆的受力应在自承线上(图3.5.2-2);在电杆或墙担处将自承线与电缆连接的塑料部分切开一段距离,并在切开处的根部缠扎三层聚氯乙烯带,并应缩短自承线,用夹板夹住使电缆产生余兜。

3.5.3采用自承式电缆作用户引入线时,在其下线端处应用缠扎法把自承线终结做在下线钩、电杆或吊线上(图3.5.3-1、3.5.3-2)。3.5.4用户线进入房屋内可穿管暗敷,也可用卡子明敷在室内墙壁上,或布放在吊顶上,但均应做到牢固、安全、美观。

3.5.5在室内墙壁上安装的系统输出口用户盒,应做到牢固、美观、接线牢靠;接收机至用户盒的连接线应采用阻抗为75Ω,屏蔽系数高的同轴电缆,其长度不宜超过3m。3.6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

3.6.1系统工程的防雷接地,必须按设计要求施工,新建工程接地装置的埋设宜与土建施工同时进行,对隐蔽部分应在覆盖前及时会同有关单位随工检查验收。

3.6.2接闪器应与天线竖杆(独立避雷针则应与接闪器支持杆)同在地面组装。接闪器长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并不应小于2.5m;直径不应小于20mm。接闪器与竖杆的连接宜采用焊接;焊接的搭接长度宜为圆钢直径的10倍。当采用法兰连接时,应另加横截面不小于48mm2的镀锌圆钢电焊跨接。

3.6.3避雷引下线宜采用25mm×4mm扁钢或直径为10mm圆钢。引下线与天线竖杆应采用电焊连接,其焊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3倍或圆钢直径的10倍。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必须焊接牢固,所有焊接处均应涂防锈漆。

3.6.4干线放大器的外壳和供电器的外壳均应就近接地。

3.6.5架空电缆中供电器的市电输入端的相线和零线,对地均应接入适用于交流220V工作电压的压敏电阻。

3.6.6重雷区架空引入线在建筑物外墙上终结后,应通过接地盒(图3.6.6-1)在户外将电缆的外屏蔽层接地。用户引入线户外连接经接地盒连至建筑物内分配器、分支器直至用户输出口(图3.6.6-2)。

3.6.7在施工过程中,应测量所有接地装置的电阻值。当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在接地极回填土中加入无腐蚀性的长效降阻剂。3.7系统的调测

3.7.1系统的工程各项设施安装完毕后,应对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测,以使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3.7.2前端部分的调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3.7.2.1检查前端设备所使用的电源,应该符合设计要求。

3.7.2.2在各电视台正常播出的情况下,在各频道天线馈线的输出端测量该频道的电平值,应与设计要求相符。

3.7.2.3在前端输出口测量各频道的输出电平(包括调频广播电平),通过调节各专用放大器的输入衰耗器使输出口电平达到设计规定值。3.7.3放大器输出电平的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3.7.3.1放大器的供电电源,应符合设计要求。3.7.3.2在每个干线放大器的输出端或输出电平测试点应测量其高、低频道的电平值,并通过调整干线放大器内的衰耗均衡器,使其输出电平达到设计要求。

3.7.4各用户端高低频道的电平值,应达到设计要求。在一个区域内(一个分配放大器所供给的用户)多数用户的电平值偏离要求时,应重新对分配放大器进行调整,使之达到要求。

当系统较大,用户数较多时,可只抽测10%~20%的用户。

3.7.5调测中应作好调测记录。调测记录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4系统的工程验收 4.1一般规定 4.1.1系统的工程竣工运行后两个月内,应由设计、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竣工报告,建设单位应向系统管理部门申请验收。系统工程验收应由系统管理部门、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的代表组成验收小组,按本规范规定和竣工图纸进行验收,并应做记录、签署验收证书、立卷和归档。

4.1.2系统的工程验收合格后的一年内,因产品或设计、施工质量问题造成系统工作的异常,设计、施工单位应负责采取措施恢复系统的正常工作。

4.1.3系统的工程验收前,应由施工单位提供调测记录。系统的工程验收测试必需的仪器,应附有计量合格证。

4.1.4系统的工程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4.1.4.1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4.1.4.2系统质量的测试。4.1.4.3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4.1.4.4图纸、资料的移交。

4.1.5系统规模根据其容纳的输出口数可按表4.1.5的规定分为四类。

4.1.6系统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用的测试点应视为标准测试点。标准测试点应是典型的系统输出口或其等效终端。等效终端的信号必须和正常的系统输出口信号在电性能上相同。标准测试点应选择噪声、互调失真、交调失真、交流声调制以及本地台直接窜入等影响最大的点。

4.1.7不同类别的系统,标准测试点的最小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4.1.7.1对A类和B类系统,每1000个系统输出口中应有1~3个标准测试点,且至少应有一个位于系统中主干线的最后一个分配放大器之后的点;对于A类系统,其系统设置上相同的标准测试点可限制在10个以内。

4.1.7.2对于C类系统,不得少于2个标准测试点,并至少有1个接近主干线或分配线的终点。

4.1.7.3对于D类系统,至少应有一个标准测试点。4.2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

4.2.1系统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1图像质量采用五级损伤制评定,五级损伤制评分分级应符合表4.2.1-1的规定。4.2.1.2图像和伴音(包括调频广播声音)质量损伤的主观评价项目应符合表4.2.1-2的规定。

4.2.2进行系统质量主观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4.2.2.1输入前端的射频信号源质量不得低于4.5分。当信号源质量在4.5分以下时,可采用标准信号发生器或高质量录像信号代替。4.2.2.2系统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2.2.3电视接收机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彩色全频道接收机。

4.2.2.4观看距离应为荧光屏面高度的6倍,室内照度应适中,光线柔和。

4.2.2.5视听人员不应少于5名,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比例由验收小组确定。视听人员首先应在前端对信号源进行主观评价,然后在标准测试点视听,独立评价打分,并应取平均值为评价结果。

4.2.3当按本规范表4.2.1-2中的项目进行主观评价,每个频道的得分值均不低于4分时,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为合格。4.3系统质量的测试

4.3.1在不同类别系统的每一个标准测试点上必需测试的项目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4.3.2在主观评价中,确认不合格或争议较大的项目,可以增加表4.3.1规定以外的测试项目,并以测试结果为准。4.3.3系统质量的测试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的规定。4.4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

4.4.1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应按施工要求进行验收,检查的主要项目和要求应符合表4.4.1的规定。4.5验收文件

4.5.1系统的工程验收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4.5.1.1基础资料:

(1)接收频道、自播频道与信号场强;(2)系统输出口数量,干线传输距离;(3)信号质量(干扰、反射、阻挡等);(4)系统调试记录。4.5.1.2系统图:(1)前端及接收天线;(2)传输及分配系统;(3)用户分配电平图。4.5.1.3布线图:

(1)前端、传输、分配各部件和标准测试点的位置;(2)干线、支线路由图;(3)天线位置及安装图;

(4)标准层平面图,管线位置、系统输出口位置图;(5)与土建工程同时施工部分的施工记录。4.5.1.4主观评价打分记录。4.5.1.5客观测试记录(包括测试数据、测试方框图、测试仪器、测试人和测试时间)。4.5.1.6施工质量与安全检查记录(包括防雷、接地)。4.5.1.7设备、器材明细表。4.5.1.8其它。

4.5.2系统工程验收合格后,验收小组应签署验收证书。验收证书的格式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附录A系统基本模式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附录B常用测试表格

附录C系统的工程验收证书 附录D本规范用词说明

D.0.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D.0.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加单位 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武汉市广播电视局 参加单位:武汉无线电天线厂 北京电视设备厂 中南建筑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吴英民 程念沛 米新英 程永斌

6.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 篇六

xxxx公司 xxx 我于xxx年xx月出生,年,毕业于xxxx大学计算机系,2003年进入xxxx广播电视局工作,xxx年,广电系统改革后,任xxxx公司技术部副主任、工程师,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工作和科室业务管理。参加工作以来,踏实工作,务实进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xxxx广电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勤于钻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始终把学习作为提升修养、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坚持常抓不懈。为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自学了广电节目制作、播控技术等专业理论著作,并先后参加继续教育骨干培训、技术研讨、北邮国安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培训以及省广电举办的有线电视网络常见故障排除与维护、数字电视培训等活动,学习了许多先进经验和技术,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夯实了基础。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提炼出好的做法,总结成宝贵经验,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其中,《xxxx》一文荣获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xxxxx》一文在xxxx省建设者刊物上发表。

二、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

工作作风扎实、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技术维护工作的最前沿。年,我全程参与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线路的升级改造工作。在1年多的时间里,面对人力物力紧缺的情况,我主动请缨,在严寒酷暑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下,与工人们一道上杆爬梯,架杆换线,加班加点工作,圆满完成了改造任务。共在城区设置了光节点180多个,建设简易管道30多公里,设置管道井200多座,铺设光缆总长度50多公里,彻底解决了过去干线跨距较远、放大器级联过多、传输指标过低、传输容量较小的问题,减少了光节点覆盖户数,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保证了群众收看到质量更高的电视节目。2011年5月,xxx有线电视网络加入省网络公司后,需要在 的时间里,完成对机房设备的升级改造。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为了抢时间进度,我与技术部的同志们吃住都搬到了机房,轮班换岗,昼夜不停进行拆装调试,顺利完成了机房适配器到ipqam调制器的升级改造任务。2011年秋季,按照全市数字电视工程进度要求,入户安装进入功坚阶段,我放弃了十一休假,坚守在一线为用户答疑惑,同时密切关注信号传输情况,保证了boss系统的正常运行。扎实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200 年至2011年,连续 年,我都被评为单位的劳动模范。

三、坚守岗位,确保节目播出万无一失。

作为技术负责人,始终把安全播出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做好机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根据季节﹑天气特点,我制定维护计划,严格按照安全播出规程和技术维护规程工作,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保证了各项设备高指标、低故障率运行。一有紧急情况出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排除故障,2010年夏天,在用电高峰期,由于电压不稳,早上开机造成保险管烧坏,机器无法正常工作,一听到值机人员的汇报后,立即赶到机房,果断地断开外电,及时启动发电机工作,发射机准点正常工作,由于处理及时得当,避免了停播事故的发生。

四、建言献策,积极做好技术维护管理工作

立职岗位要求和科室实际,按照主管领导要求,参与制定了《技术维护管理制度》和各项考核制度,细化了考核标准和奖罚尺度,落实了值班员、带班长、技术维护人员、机房主任岗位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一级监督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责任机制。推行了技术包保责任制,根据设备类别,将制播设备、信号源系统、供配电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分块量化,各大块均明确了责任人,包保负责技术维护工作,切实做到了管理到位,维护到位,初步实现了技术维护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7.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方案 篇七

1、区域控制方案

1.1 技术原理

滨州区域控制即在各个不同区域分发的IC卡中写入不同的网络标识 (N e t wo r k I D) , 通过在各区域分前端更改传输流中的NetworkID, 使其与当地IC卡中的NetworkID一致, IC卡在解密ECM包前将IC卡中存储的NetworkID发送给机顶盒, 配合机顶盒与码流中获取的NetworkID进行比对, 若一致则机顶盒给智能卡返回“True”, 智能卡解密ECM包可以收看节目, 若不一致则机顶盒给智能卡返回“False”, 智能卡不解密ECM包不能收看节目, 从而使机顶盒和IC不可漫游使用。

采用这种方案的优点:方案功能由CAS系统保证, 确保安全性;方案简单易于实施;

1.2 技术实现

由于滨州市区与县区在同一光纤网络, 县区与农村间的节目分不同光纤传输, 我们进行如下方案设计:

市区、市郊、县区及县区下辖农村分别进行区域控制, 即划分多个区域, 并规划每个区域值, 需要所有新发机顶盒具有搜索固定的频点的功能, 以保证每个区域的新发智能卡和机顶盒无法相互流动。

1.3 实施原理

(1) 将前端所有节目流的NIT设置为1, 并在市区总前端将347频点由总混合器中择出, 将一路ASI信号经码流分配器分配后第一路由原调制器调制到347频点, NIT表中network_id设置为1, 与其他节目流混合后传入市区用户;第二路进新调制器将N I T表中network_id设置为11, 调制到347频点与其他节目流混合后传入市郊农村网络。

(2) 县级地区接收骨干环网传输的ASI over IP信号后, 使用IPQAM分别进行调制, 主频点347在调制前修改NIT为20, 与其他节目流及县区自办节目混合后送入城网网络。另外一路修改NIT为21, 调制为主频点347与其他节目流及县区自办节目混合传入农网网络。

(3) 要求所有机顶盒支持固定频点接收方式接收网络标识 (NetWork_ID) 。

某县网络拓扑图:

2、准备工作

2.1 区域规划

对发卡的市区、县区及农村区域所做的区域划分和区域代码分配, 对滨州的区域规划 (为实现EPG广告分县区播出, 各县划分不同区域) , Network ID通过放置在县区的起始频道的IPQAM设备来修改, 智能卡中的区域代码通过前端CAS发EMM包进行修改。

2.2 固定频点规划

在现有数字电视平台中, 定义固定频点, 对于新发机顶盒需支持固定频点, 使机顶盒在开机时, 自动搜索固定频点 (即主频点347MHz) 。新机顶盒的升级频点定义为443MHz。

3、实施步骤

(1) 购买IPQAM、1550光发射机等设备筹建各县城网、农网纯数字前端。

(2) 到各分公司分别搭建城网光分配网、农网光分配网。并对用户进行转网操作。期间同时对分公司技术员进行现场培训讲解区域控制实施方案。此阶段, 耗时大约10天。

(3) 各县BOSS启用区域控制模块功能, 并对智能卡区域赋值。

(4) 对不同分配网内用户智能卡做相应的区域附值。对于转到新建城网农网的用户智能卡进行赋值, 此项工作关系到节目启用区域控制后用户的收视效果因此必须谨慎仔细, 此阶段大约耗时15-20天。

(5) 选择一套较低收视率的节目启用区域控制作为验证节目, 来验证智能卡区域值的接收情况。此阶段大约耗时5天。

(6) 在确认各分公司绝大多数用户智能卡都接收到的区域赋值后, 对所有节目启用区域控制。启用时先选择收视率较高的频道单频道启用, 以后视投诉情况每周增加几个频道。如果发生投诉的用户数较多, 可以通过修改配置, 停用区域控制功能, 再发送一段时间区域码后再启用区域控制功能。此阶段大约耗时15-20天。

(7) 对于极少量的未能收到置位信息的用户投诉, 通过BOSS补发区域特征值解决。

(8) 以后新发智能卡, 由BOSS通过指令写入其所在区域的代码。

4、区域控制与农网转换的配合

在进行农网转换时, 因收费比市区低, 为防止对市区数字电视收费造成冲击, 可以在进行农网转换前启用区域控制, 同时可以在整转之前统一规划部署, 整转时发放的智能卡已经写入相应的区域码, 随同机顶盒一起发放给用户。

需要注意的问题:不论何时启用区域控制功能, 都涉及已发放智能卡的区域位写入的问题。由于已发放智能卡必须通过SMS系统发送指令, 区域位信息包含在EMM包中, 机顶盒接收区域位信息和接收授权信息类似, 如果机顶盒未开机错过了该信息, 在启用区域控制后将导致该机顶盒无法正常收视。因此在启用区域控制功能前预留充分的时间对已发放智能卡写入区域值, 在此期间可以通过发送广播邮件、OSD屏显、广播通知等方式通知用户保持机顶盒开机状态。

针对极端情况下始终未接收到区域值的用户, 也要准备好相应的服务力量, 在接到用户故障申报后及时发送相应指令, 保证用户正常收视。

对新老机顶盒用户, 及城网农网用户一定要区分清楚, 以免发错智能卡区域值影响到用户的正常收视。

摘要:滨州市存在有线数字电视城区与农村收费价格不一致的情况, 为控制跨区收看, 需要进行区域控制, 现将我们的技术思路提供给大家, 希望对其他网络公司能有所启发。

8.广播电视系统接地技术探讨 篇八

【关键词】广播电视系统;传输技术;接地;应用

1.接地与接地技术及其内涵

接地是一个综合链路结构,它包括基准设备和广播发射系统及连接这两个元件的一段低电阻线路,即:接地元件、接地线路。接地技术概念的内涵一共分为两种: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地,另一个是信息意义上的接地。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电容器,所以在很多时候电子设备与大地相连,可以把雷电等释放出高压通过电子设备表面的金属外壳传输给大地,这是为了保护电子设备安全所采取的一种接地措施。“安全地”是一种传统安全保护措施,它是针对外来危险电压所设置的一种接地模式,目的是为了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但是随着电子通信和其他数字领域的发展,接地概念又有了新的内涵,单纯考虑防雷等意外风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数字通信的要求,随着电子设备的复杂化和信号频率的大量传输,信号之间的互扰等电磁兼容问题成为相关技术人员考虑的重点。在实际的建设当中,大量传输设备之间需要互联,并且以某些大型的传输设备为基站进行再传输,这样才能保证信息通信的稳定。所以,另外一种“接地”方式,是一种信号“地”又称参考“地”,设备的信号接地,是以设备中的一点或一块金属来作为信号的接地参考点,它为设备中的所有信号提供了一个公共参考电位。把传输系统本身作为一个接地的终端,在某些方面可以为传输提供稳定的数据信息支持,具有抵御外来电磁干扰的作用,维护传输信号的稳定。所以总的来说,接地技术一共包含两个层次 :电流层和信息层,接地技术从这两个方面对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和支持。

2.“接地”技术的具体分类和内容

按照功能分可以把“接地”技术分为两类 :安全接地技术、信号接地技术也称工作接地技术。安全接地技术顾名思义是指为了保障电子设备的安全,把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当某种原因引起的线路(如绝缘不良,线路老化)和设备外壳碰触时,设备的外壳就会有危险电压产生,由此生成的故障电流就会流经导线回到大地,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安全接地技术的作用:(1)大地作为保护地,保护地线路的一端连接金属外壳,另一端与大地相连,从而起到保护工作人员和线路的安全作用;(2)防止静电接地,这是为了避免积累的电荷升高,影响机箱的电位,从而使设备无法正常运转;(3)屏蔽电磁干扰信号,防止大地的电位发生异常,影响设备运转的稳定性。信号接地又称参考地,就是零点位的参考点,它是构成电路信号的回路的公共端。一般这一点的电压值为零。

信号接地技术大致分为 7 类 :直流地、交流地、功率地、模拟地、数字地、热地、冷地。信号接地技术的总的内容是:将一个容量较大的功率的传输设备作为基准电位,然后如同电网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基准点之上的电压为零,它作为电流或者信号的再传输或者发射的基地,起到加强和放大信号作用,弥补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保障信号发射和传输的效果。在信号接地技术中,普遍应用的是浮地技术,浮地技术主要分为两个内容:(1)交流电源地域直流电源分开;(2)放大器技术。因为在实际的传输中,如果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不分开,可能会影响直流电的工作,因此把直流电和交流电分开的浮地技术可以解决直流电的稳定性的问题。另外,在输入信号端如果存在干扰会使整个信号的传输受到影响,放大器可以解决这种信号衰弱的问题,增强信号的传播强度,保障信号传输的效果。但是这两种浮地技术都有各自的缺点,在具体的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要注意规避这两种技术给信号传输带来的风险。

3.使用接地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广播电视工程系统中,有很多设备规模比较大,所以对其他设备会产生很大的电磁干扰,并且机箱上的电荷如果积累的压力过大,也会给设备的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安全接地技术中,电子信号传输设备与大地连接的部分,以及在信号接地技术中其他电子信号传输设备与基准点之间的连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接地技术中重点关注的部分。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给电子信号传输设备和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接地技术应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电子信号发射设备有自身的特征,所以在发射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发射设备有良好的接地性能,保证接地的设备与大楼的距离,另外还要注意接地线路中电阻的阻值选择,选择恰当的阻值进行接地线路建设;(2)在信号系统的建设中,应当注意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的发射设备的连接次序,音频和视频信号系统的连接顺序对于信号的发射十分重要,同时要注意音频设备和视频设备与其他组件的连接。在接地技术的应用中,不仅要考虑金属壳子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外壳与其他设备以及大地的连接顺序。在信号接地技术的使用中,由于现代数字设备的发展,数字设备本身就具有模拟地和数字地的功能,所以,应当注意模拟地与数字地与其他部件的独立连接,以及最后的汇总连接顺序;(3)在浮地技术的应用中,一定要提高浮地系统的电阻,注意浮地技术与屏蔽以及隔离等技术的互相融合,达到信号加强和信号传输双重效果;(4)注意机柜当中设备的连接顺序。随着广播电视工程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机柜当中的设备数量越来越多,首先要把这些设备分类,分成数字接地、模拟接地、信号接地等。做好这些设备与大地之间的连接工作,并且做好设备之间的隔离工作,防止设备之间的连接混乱。总之,接地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所以在其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关键部位的把关,规避一些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

4.如何检修接地系统

按照测量接地电阻的标准,用接地电阻测量仪进行测试。测试钱应将机房发射机即可和底线连接引线断开,以免测量仪产生高压损坏设备。如果发现接地先祖增大,应及时检修恢复。以免造成事故。也可在平时利用万用表定期测量底线和中性线之间的交流电压,此数值应小于2伏。可认为底线正常。再有单机片控制发射机的系统,若发现有错误动作的现象,应及时对接地系统做必要的检查。以上不难看出,交流地、安全保护地和避雷地是发射系统中最基本的地线。如果机房设在发射天线塔下,发射塔的避雷系统跋扈角可确保机房免遭雷击,则机房可不单设防雷保护地。但是,对于交流地和安全保护地,设备若采用保护接地的方法,必须这两种地都具备,若发射机采用保护接零的方式,可以只做一个地线,但是必须是交流地。如果可能的话,建议最好还是交流地、安全保护地分别做。则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5.结论

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做好广播电视工程系统的建设工作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陆利根.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防雷系统的研究与成功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12(3).

[2]宫鸣宪,刘孔泉,刘洁心.广电中心工艺地线系统高频接地体设计及工程实例[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10).

9.系统部署技术方案比较 篇九

1.1部署方案一(分布集中式)

1.1.1 技术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该方案根据大型集团单位协同办公管理应用的实际需求,对整个系统的网络结构、网络选型、网络应用均按照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开放性、安全性原则进行设计。在软件部署上采用集团内部署多套协同办公管理软件的分布式交换原则。该方案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 独立性:各单位分别部署,分别由各自独立的服务器、网络及应用系统;根据各自的管理体系进行架构,对于集团内每个单位业务种类或者行业偏差较大的时候,系统可以相对独立;

 分布式交换:每套系统内部通过服务器进行文件等的交换,单位与单位之间通过专用的文件加密传输交换系统进行交换;集团管控的枢纽是文件加密传输系统(交换中心)。

 最小授权:各单位各自管理自己的系统,在系统中仅对本单位独立的系统进行授权管理;单位与单位之间只能通过互设单独管理帐号才能实现访问。

分布式部署示意图 1.1.2技术方案特点分析

该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实行分步实施,降低实施风险,可分单位逐步进行部署;可以在各独立系统上线运行成功的基础上,最后部署交换中心即可。 危险分散:由于各系统相对独立,系统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单个服务器故障仅影响一个单位而不会影响到整个大系统;

 管理上独立:各单位各自建立自己的系统,系统管理员由本单位人员担任,便于管理和维护;同时各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对系统进行配置而不会受其他单位的影响;

 内部访问速度快:由于各单位独自一套系统大多数访问通过局域网进行,内部访问数度快,对互联网依赖小,对互联网的带宽要求减少。

 大容量、大负荷能力:分布式系统便于减轻网络负担,降低对服务器等设备的要求,在提供大量用户同时上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多服务器结构在数据存储上提供比单服务器大得多的存储容量,便于办公管理数据的海量储存。

1.1.3关键技术与核心问题分析

要实现分布式部署的关键技术是各系统之间的文件加密传输系统,该系统需要具有完善的安全策略,同时整个文件传输系统采用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确保用户在操作过程中的唯一的身份认证,同时平台中的各个系统无缝连接,保证用户的使用流畅。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授权体系,实现有限授权,授权精密度可达到每个文件每个用户,确保用户单位的文件使用安全性和共享性。

文件加密设计

在文件的信息加密可以采用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加密的流程图如下图一和图二所示。

图示一

图示二

由图示可知,对称密钥加密中,加密与解密使用的是同一把密钥,在文件传递时需要传递密钥,这里存在安全隐患,对称密钥具有加密速度快的特点。非对称密钥加密,则是采用接受方的公钥加密,接受者利用其所持有的私钥来解密,由于公钥是公开的,不存在安全传输的问题,但是,公钥加密速度慢,效率低,一般来说,对称密钥加密速度大约是非对称密钥加密速度的四百倍左右。为了既保证加密速度,又保证密钥传输的安全性,可采用二者合一的加密组件来解决集团的文件加密。

在对于文件的文件信息内容部分,采用对称密钥加密信息,而用非对称密钥的公钥加密对称密钥,收信人则利用其持有的私钥解密收到的加密数据包以获取解密密钥,使用解密密钥解密加密过的内容以获取原始信息。

加密组件包(ZYSDK)包括对称密钥加密组件、公钥加密组件和“数字信封”组件三个组件。在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支持DES、3DES等算法,同时支持国密办SSF33算法。公钥加密算法支持RSA、SHA-

1、MD5等算法。

1.1.4 可能的问题及说明:

 集团管控能力较弱。

由于集团也单独使用一套系统,各单位系统独立,集团无法在一套系统中实现到下属单位具体人员获角色的流程,无法象本地一样直接对事件的状态、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和监控。

说明:

可以在每个独立系统中都设立集团相关管理人员的帐号,同时集团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关联系统单点登录到下属各单位访问,这样,集团人员相当于兼职到下属单位办公,能准确获取相关管理信息,加强对下级单位的指导及管控;

 硬件费用较高

由于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每个单位都需要部署一套独立的硬件系统(服务器、防火墙等)和软件系统(操作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前期相对投入较大。

说明:

分布式部署本身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对互联网依赖小,硬件要求较低,所以从长期使用成本上看,由于可以节约租用高速的互联网光纤、高档次备份设备等费用,实际投入并不是简单的算术累加。

1.2部署方案二(大集中式)

1.2.1 技术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该方案根据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及集团单位的协同办公管理应用需求,按照先进性、高可靠性、易维护性、高性价比的原则进行设计和部署。在实际部署上采用总部建立一套系统供集团内所有用户访问的方式。该方案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设计:

 先进性:该系统必须具有先进的技术架构及支撑大量用户访问的设计,包括大并发下的缓存技术、页面异步数据交换等等最新的互联网技术

 安全性:由于用户所有数据和文件都在该系统上,该系统需要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除软件自身要有各种安全措施外,还需要提供硬件安全方案,如身份认证技术、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等等。

 可靠性:由于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将对整个系统的用户造成影响,要求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并有完整的应急措施,比如采用双机热备等。

 灵活性:该系统同时满足多个单位不同需求,需要在格式、流程、表单、权限等设置上具有灵活性。

集中式部署示意图 1.2.2技术方案特点分析

 信息集中共享:由于系统所有用户单位共用同一套系统,各种信息和文档的共享变得非常方便,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授权方便地获得相关的信息。集团内部共享效率很高

 快速集中部署:由于系统主要设备都部署在集团总部,集团成员单位对网络等的要求相对降低,可以在集团部署后迅速部署。

 维护方便:由于只在总部部署一套系统,所以容易建设同时系统维护比较方便。

1.2.3关键技术与核心问题分析

采用集中式部署方案的关键技术是单系统在大并发用户使用的时候的性能,除此之外,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有完善的后备服务机制,通常这两个问题可以分别通过软件和服务器配置等的优化解决大并发用户使用,通过双机热备解决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采用先进的N层体系结构设计应用软件,降低系统对支持工作单一服务器的要求。采用连接池技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采用对象数据缓存技术,以内存换效率。大幅度的降低数据库的访问频度,大大提高了效率。

采用双机热备系统自动检测服务器工作状态,自动备份主服务器数据到从服务器,当主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自动转换到从服务器,从而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1.2.4可能的问题及说明:

 成员单位访问速度慢

各成员单位所有人都必须通过外网进行访问,网络速度成为瓶颈。说明:

由于集中式部署除集团本部之外,其它单位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或者专网等进行访问,对集团本部的网路带宽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 各成员单位业务保密

因为在一台服务器上工作,各成员单位觉得会影响到其业务保密。说明:

上一篇:坚持回家作文800字下一篇:母爱的味道八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