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2024-10-19

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精选13篇)

1.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一

聋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更有着特殊的学习需求。现在虽然聋生是在聋校这个“独立王国”中学习和生活,但终究有一天,他们将走上社会,因此,在教育和教学中不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缺陷的补偿和残疾的矫治上,而应放在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上。

数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数学是宇宙的语言,她所蕴含的美妙与奇趣是任何一门学科无法与之相比的,其应用之广泛、力量之强大也使她无愧于“科学的皇后”之美称。但也有学生曾经这样形容:“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又难又繁,枯燥无味,不学不行,实在无奈。”对于有着听力和语言障碍的聋生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更是难上加难。聋生的听觉障碍对他们所造成的学习困难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数学中除了与正常学生相同的学习需要:如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培养数学能力的需要之外,还有着诸多特殊的学习需要:比如形成发展语言的需要、积累数理经验的需要、习得生活数学常识的需要等。如何优化聋校的数学教学,推动聋生回归主流,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形成发展语言

在聋校“隔离”的环境中,聋生不能“自然习得”有声语言,因此聋生的语言发展总是处于一种迟缓的状态,语言的发展滞后于思维的发展,这是聋生普遍的现象。然而思维的发展又依赖于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发展。由于数学思维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不掌握相应的数学语言,那么他的数学思维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一道关于平方根的题目,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当题表述为“± =”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是±4,而把这个题目表述为“16的平方根是”时,有好多学生就不知所措了,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教授,也要注意帮助聋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语言。

二、积累数理经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数理逻辑经验”这个概念,并指出它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数学中,数字的名称、读法和写法等都属于社会经验,它们都有赖于教师的传授。如果没有教师的传授,儿童自己是无法发现这些知识的。数学知识中,既有对应关系,又有序列关系和包含关系等各种逻辑关系。在儿童的数学学习中,让儿童积累数理逻辑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的数理――逻辑经验,大部分是从游戏和玩耍中取得的。聋童在学前期,由于听觉及语言上的障碍,他们与健听小朋友们之间一起游戏和玩耍受到限制,当进入一年级学习数学时他们的数学经验准备不足,甚至连数数经验都缺乏。因此,在聋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

三、发展抽象思维

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聋校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数学的抽象性致使以视觉形象为主要信息来源的聋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然而,发展抽象思维对于聋生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聋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直观,以便理解数学的内容和意义,懂得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要过渡到抽象,了解数学抽象化的过程,掌握数学的方法和技能。

四、“保底”数学教学

所谓“保底”数学教学,主要指的是与聋生生活密切相联,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有用的数学知识。当聋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时,他们终将自己独立地生活,也避免不了要与各种人接触,与生活细节接触,因此,他们更需要学习生活中常用到的数学知识,而我们现在采用的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知识系统太强,密切联系生活太少,教材知识结构与聋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比如就买东西这一件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牵涉到的数学问题就很复杂,有千克与克之间单位的换算,有元角分的认识及单位换算,要用到加减乘除,还有成数与折扣等,教材只是一味地跟着体系走而不是跟着聋生的学习需要走,有的只安排一个课时,加之聋生买东西的实践经验少,往往遇到现实情况时不知所措,甚至闹出很多笑话。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探究细化聋生在生活数学方面的学习需求,并按各年级汇编成册,补充到现行教材之中,提高聋生的数学学习技能,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尽管近十多年来,我们特殊教育界对聋校的数学教学已经进行过多项改革,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不能尽如人意,聋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缺乏、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从数学学习中难以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甚至有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数学根本就没有用。我们应当多角度地寻找聋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为聋生回归社会主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二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聋生的理解能力

聋生由于听力缺失, 导致逻辑思维发展迟缓, 常规的教学媒体无法很好的突破一些概念和需要空间想象的学科教学。聋生的认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善于记忆具体事物, 因为他们需要时时集中精力用眼睛去认知, 所以他们的视觉观察力就变得极为敏锐, 往往有超越常人的天赋。而信息技术设备具有强大的直观性和动感性, 这非常适合聋生视觉能力强的特点, 还易于突破难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聋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 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必须有一种激发聋生知识兴趣的方法, 让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能给聋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从而有效吸引聋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我听了本校老师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 她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阿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 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 份, 让阿凡提取1 份, 他觉得拿1 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 份, 阿凡提还是不要;最后, 把金条平均分成12 份, 这一次阿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阿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 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 引入课题, 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 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难为易突破学习难点

聋生由于听力、言语上的障碍, 只能用眼睛等器官来认识外界事物。因此, 利用以图像为主的视觉媒体发挥聋生视觉代偿能力,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 面对越来越深的课文, 越来越抽象的词句, 聋生和教师都有些勉为其难。而多媒体的介入, 很好地协助聋生突破学习难点。例如, 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 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地剪、拼动画, 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 份, 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 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 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 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 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 份、64 份……形象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多媒体课件可综合运用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聋生的积极性, 引导聋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如美术教学用方、圆等基本图形画各种交通工具, 当教师用鼠标在屏幕上画出火车头的两道白烟时, 有些聋生便发出“嘟嘟嘟”的声音, 做出开车的动作。提问:“火车开往什么地方呢?”聋生展开了想象:穿大山, 过大海———怎么画呢?然后课件展示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行驶图, 教师稍作讲解提示。这样有意识的训练, 大大培养了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绘画兴趣。

3.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聋生 数学 教学方法

数学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其应用十分广泛,对于聋生来说,更是他们今后独立生活,从事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能力。聋生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聋校教学活动中,以贯彻新课程中的新思想、新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遵从的。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突出视觉化效果,运用直观化教学方法

听觉障碍学生主要信息来源于视觉形象,因此他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思维阶段,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聋校数学课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采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听觉障碍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学习相关的法则,形成运算技能,因此直观教学在聋校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可以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能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并对新学知识保持更深刻、持久的印象。

例如,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讲起来也很乏味,学生也无兴趣学习,相反,如果采用直观教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数学概念轴要领的引入,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了解使用方法,然后将其水平的放置,再让学生把它画下来,而且要求画得越简越好。同时让学生注意怎样表示液面上升方向;为测出具体温度,规定了零度位置;为读出某一温度,设有具体刻度。这样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与联想,使学生产生对数轴的感性认识,在找出重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三个要素之后,学生就获得了数轴的概念。由此可见,直观教具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运用的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数学内容生活化,让聋生体验学习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生活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素材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比如:“千克和克”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尤其对于聋生而言,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只凭教师的讲解,无法使他们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到商场去,先用手掂一掂常用的商品,使他们初步体验这些物体的重量,再根据商品上的标签把它的重量记录下来。聋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千克和克”这些在课堂上很难感知的知识,在他们的调查、收集中就自然在头脑中建立了表象,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另外,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聋生有目的地去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素材,为聋生提供感性认识,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寻找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同时,使聋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重视数学体验,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的方法。例如:在聋校三年级的数学“秒的认识”这一节课,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抽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1分等于60秒,学生可能会掌握,但不能深层理解秒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初步的体验,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最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数学,从而使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聋生喜欢集体生活,聋生喜欢集体生活,愿意与他人交往合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这一社会性特点,开展合作性学习,按照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去集体思考、集体动手、集体探究,通过他们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集体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比如,在教学“13-9”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四個小组,给他们一定的学习用具,让他们自己探讨过程,得出结果,然后再分组汇报,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得出方法。

总之,聋校数学教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必须用科学的以“聋生为本”的教育观、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合理运用视觉化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合作性教学活动等综合教学手段,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使聋校数学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4.让阅读教学走进聋校数学课堂 篇四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在聋哑学校中,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尤其表现在思维的推理、拓展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而数学学科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推理很强的学科。但是先天的不足导致了聋生语言的发展迟缓,表现为思维模式过于单一,思维空间过于狭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关键词:聋校 阅读 数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聋童由于听觉方面的障碍,造成阅读学习上的困难,对其学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着眼点不要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本身,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仔细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的确,“数学阅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加有效更加广阔也更加有利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意识,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阅读”走进我们的课堂!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 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聋校传统的数学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聋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应用,他们的学习非常被动。这种现象扼制了聋生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课堂阅读的存在。拥有正常听力的儿童尚且有可能发生阅读障碍,对于这些失去或失去部分听力的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有些学生往往没有形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如,看书走马观花、做题时不认真读题、害怕应用题……针对学生各种不良习惯,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通过介绍数学家自学成才的故事,介绍学生中认真自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自觉认真阅读教材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为了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开始对每堂课布置预习提纲(以问题为主)或复习要点,在课上以提问或书面回答方式进行检查,表扬看书认真、回答得好的学生,对回答差错多的学生课后询问情况,教育帮助,促使学生较快地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

在聋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尤为重要。在阅读中语言和思维必须同时进行训练。从个体的发展来看,特别是聋生的成长,要增进他们的思维,必须发展 2 他们的语言,不然他们的头脑就会空白,思想苍白贫乏,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反过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就能增进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用丰富而熟练的语言表达他们丰富的感情和活跃的思想。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会阅读。

没有好的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都将收效甚微。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到“乐读”。

策略

(一):勤思多想

只读不思实际是无效劳动,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数学符号、图形,数据描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表达方式。所以,数学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如:一块长方形木板长14/5米,宽比长少5/6米,这一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这道应用题要我们求什么?学生:求长方形的面积。接着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继续问: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长是14/5米,宽不知道?那么,我们要先求出宽是多少,然后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题的范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或展示其它同学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激励学生“自问”或“互问”,如:通过阅读我(你)读懂了什么?我(你)理解了吗?我还有什么不懂或想不明白的地方吗?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练习、检测、评价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 3 到:我能行!策略

(二):抓重点词

我们都知道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划出题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 “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题,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的量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将两道或几道类似的题目放一起读读比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异同。

四、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效率。

聋哑儿童由于失听,自懂事以来,便本能地运用简单形象的手语去表达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最简单的心理需要。这种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长期严重脱离现象,必定形成他们长期依赖“具体形象”的思维定势和“怕阅读、嫌麻烦”的心理障碍。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最好是,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解答?”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用除法来计算。通过阅读几遍,学生对这两种句式有很深的理解,在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计划耕地45公顷。(1)已耕了全部的1/2,已耕了多少公顷?(2)已耕了1/2公顷,还剩下多少公顷?这里要使学生明确“已耕了全部的1/2”与“已耕了1/2公顷”是不同的。1/2是一个数,1/2公顷是一个不变的量。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耳聋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无法靠听去感知阅读。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课余就使用手势。这么少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不但不易形成语言能力,而且容易回生和遗忘。因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5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获得了正确的方法,教会他们运用读书的方法去吸取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书籍就成了提高他们思想水平和文化科学知识最可靠的朋友和教师。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生活越来越科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数学教育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黄红成,《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7-8期。

5.聋校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本学期沿用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三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开始,本学期计划完成第七册3至6章和第八册的全部内容。本学期两本教材教学重点为乘除法的运算、运用和简单几何面积的计算。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

四年级共有13人,智力障碍2人,本学期新转入新生2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除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能运用整数四则运算的定律进行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乘除法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3、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计算一般的三、四步式题。

4、使学生理解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5、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和周长的计算。

6、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四、教学进度表

本学期十六周教学课时共计112节,机动课时21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第一周 复习

7课时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十一周 十二周 十三周 十四周 十五周 十六周口算除法

商二三位数

常见的乘除法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

第四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则混合运算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口算加减法

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笔算加减法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年月日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6.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六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本互动  现象分析  对策研究

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分析聋校数学课堂目前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是提高聋校数学课堂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聋校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1、师生交往方面:

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一种是教师只管把自己所备的课不停地向学生灌输,不管学生是否吃得下,有没有反应,另一种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只要学生在脑中掌握如何解题就行;学生在练习本上抄抄算算,只要按时正确完成作业就好,而忽视了聋生认知过程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2、生生互动方面:

“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聋校数学课堂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同桌为主,互动的形式单一,互动缺乏主动性。学生个体需经老师许可方与全班交往,如板演、交流、演示等,而学生个体与个体交往也多为同桌的交往,也必须经老师的许可方能进行,从本质上讲,这种交往都是一种静态的被动互动,而不是全员的主动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组与组之间互动较少,学生之间互动面不广。

3、生本互动方面

传统聋校数学课堂学生与媒介的互动点着重在教本上的内容,黑板上的板书,教学挂图等,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多媒体,目前聋校推行导学单的使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导学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资源得到了开发和运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网络,在聋校数学课堂,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使生本互动成为有效、高效互动,还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二、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聋校数学课堂多数老师习惯于老生常谈,对新课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对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认识有偏差。

2、学生听力语言缺乏,在语言交往方面存在偏差,课堂上老师所打的手势语,学生不能完全看懂或一字半解,断章取义,同理,老师对学生所打的手语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沟通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使聋生无法逾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难关,导致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产生语言障碍,难以象正常孩子那样流畅地交流。

3、聋生的知识积累不够。聋生由于听力缺陷,正常生活在无声世界里,语言思维能力低下,一些基本的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或者是东拉西扯,偏离问题的主题,学生之间知识、思维能力发展层次不平衡,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不能有效互动。

三、聋生有效互动的对策:

1、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教者在备课时,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扩大互动空间,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2、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聋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难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更是难上加难。聋生入学前的语言基础几乎是零,即使接受过学前康复的聋幼儿语言能力也很低,所以聋校九年教育是聋生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低年级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说得不准确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养成要说的习惯。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概念、定义、术语这些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让学生理解语义和内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

3、规范教师语言,做到沟通无障碍。

聋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聋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做到示范作用,教学语言必须严谨,口语清晰、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打规范、正确、逻辑性强的手语。经常到老师课堂听课,我发现:平时注重学生语言训练的教师,他教的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就强,数理知识掌握较牢固,能说出自己的认知过程。这些老师在课堂上综合采用手语、口语、体态语、书面语。他们说的句子是结构完整的,并将手语表达不清楚的部分写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尤其是导学单的使用,使学生预知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课堂上打哑谜的现象,他们还经常让学生把手语转化为书面语,当堂写在学习单上,从而培养了学习用书面语思维的能力。

4、充分发挥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的的整合,使生本互动变得多样化。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案,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设计目标,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形式,是师生 之间 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手势语、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 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聋校数学课堂中把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结合使用,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我校就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案模式的整合展开研究和探讨。我们尝试把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训练,反馈小结”课堂学习五要素中,不管是哪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资源共享等方面,我们把导学案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自主学习环节,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构知识环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用信息技术承启质 疑难点的破解, 在展示交流环节中,用信息技术以达深化主题之目的,在反馈小结环节中,用信息技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现状,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实践,探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达到缔造完美课堂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

参考文献: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生生互动”的策略 》 加茂小学 黄海月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障碍的成因分析 》甘肃省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 毛霞敏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与途径研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镇江市特教中心 张静宏

7.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七

一、注重阅读积累, 打好“生命之基”

“生命之基”是为聋生打底的基本语文素养, 包含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 聋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引发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重组。其次, 聋生在教师指导下可系统学习间接经验, 迅速增加知识储备。教师可结合聋生语言发展缓慢、语汇贫乏的特点, 强调其对字、词、句、段、篇、章等的系统学习。

二、加强阅读体验, 感悟生命意义

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过程, 又是情感体验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聋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其理解和感悟生命意义。需要强调的是, 聋生的生命感悟要建立在对文本意义的正确理解之上。为此, 我常用角色体验法帮助聋生理解生命意义, 效果甚佳。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 聋生因耳聋理解了“人与人的隔离”, 体验到海伦身处无声世界的痛苦。我又让聋生蒙上眼睛体验“人与世界的隔离”, 就这样聋生感受到海伦身处黑暗世界的痛苦。有了角色体验, 聋生便对终生活在无声世界和黑暗世界中的海伦产生强烈关注, 于是海伦打破命运诅咒、赢得内心光明及谱写人生传奇的亲身经历便在聋生心中激起千层浪, 同时促使聋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并积极探寻生命意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 点燃生命之情

语文教材具有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 可激发聋生的生命之情。因此, 语文教师要让聋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 点燃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对人类的悲悯之情。另外, 丰富细腻的情感有助于激发聋生的表达愿望, 加强表达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 我通过精美课件为聋生创设光影世界, 使聋生仿佛置身于我国古代绘画的艺术宝库中, 激发聋生对古代灿烂艺术的景仰之情。可见, 只有创设真实、自然的情境, 才易激发聋生的真情实感, 唤醒聋生的生命之情。

四、支持平等对话, 张扬生命个性

语文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生存和生命的多元对话, 使聋生在多元对话中汲取崭新意义, 展示个性风范。因此教师要鼓励聋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教学《精忠报国》一课时, 根据岳飞的性格特点, 我鼓励聋生思考:“岳飞还有别的选择吗?”有个聋生大胆质疑:“性格决定命运, 岳飞到底是‘精忠报国’还是‘愚忠误国’?他为国捐躯阻止不了宋朝的腐败灭亡, 他死得悲壮却也死得悲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人都有巨大潜能, 人人都能成才, 聋生也不例外。所以为聋生提供发展空间、使其张扬生命个性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强化实践运用, 引爆生命能量

8.聋校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初探 篇八

关键词:聋校;历史教学;有效性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课堂教学应当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效地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就聋校的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因为聋生听障缺陷带来认知问题,引起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问题进一步的思考。

一、追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

1.加强历史教材校本化开发。聋校普遍使用普通教材,这种教材对聋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做好校本化的开发,总体上降低教学难度,同时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

2.强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增强聋生的学习能力。聋生相比同龄普通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得多。远离生活的政治史、经济史等内容,不是不教,而是弱化,否则“出力不讨好”。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人文化,较贴近聋生认知常识。比如七年级《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什么联系,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聋生很容易就能与现代生活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教学效果相对十分好。

3.适时适度引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乡土历史既有利于拉近聋生与教材的距离,使聋生进一步理解教材,还有利于提高聋生对家乡历史自豪感的认同。南京六朝古都,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十分丰富。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引入乡土历史,既提高了聋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增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二、追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课堂的主体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呢?

1.趣味化导入,激发聋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聋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讲述《动荡的中东地区》,用多媒体显示巴以冲突的场面。提问二战后中东地区为何冲突不断?让聋生带着疑问主动追寻答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聋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聋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如学习《法国大革命》,出示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漫画),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结合图片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3.培养聋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聋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聋生的知识应通过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来获得,聋生在参与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比如,在教学《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衣、食、住、行、乐”五个部分,让每个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研讨,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这种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和调动了聋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追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和强调教学过程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更要寻找适合聋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1.手语、口语、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科学合理运用。聋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沟通的手段从手语、口语,到板书等,每一种都不可缺少,应结合学生情况综合运用。

2.随着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重现历史,进一步增进聋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3.历史教学为了弥补聋生听障缺陷,教师可以多凭借实物、模型图画、课文插图等直观教具教学,对聋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示,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

4.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聋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聋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

谈到聋校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我想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聋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这也是我们每个有责任感的聋校历史教师肩负的时代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聋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而奋斗吧。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天津古迹出版社·历史教学社,2009.

[2]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

[3]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史学月刊,2009.

[4]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世界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9.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九

南靖县特殊教育学校

内容摘要:聋校数学教学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聋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聋校数学教师应注意寻找存在的问

题,并认真对待,仔细总结经验,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聋 数学 问题

聋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数学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巳经明确。当前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去解决它:

一、数学课缺乏情景教学的创设

我们的聋童尤其是低年级的聋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中的有关的题材、概念、术语的理解有困难,教师采用实物、教具的演示、学具操作等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表象的形成,而且会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

现实世界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聋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生活化的教学,脱离聋生熟悉的情景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不好,也体会不了,体会不到数学价值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聋校教材作适当的取舍,合理增加实际、实用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生活,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环境配合或在一个完整的活动中进行。传统的数学教学关注的是数学课程教学,由于聋生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我们应将课堂中的教学放到社会中,放归到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中。如在学习“元、角、分”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让教师和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行教学。

二、数学的教学与学习语言脱离联系

数学教学语言与语文课不同,是围绕数学知识的讲授来进行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题意,或对题目中的关键性的词语有较完整的认识。如果数学课在发展学生语言方面不花费一点教学时间,将直接影响着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中学习语言,不只是应用题的任务,解答文字题,演算试题,都应十分重视让学生读题。否则,学生即使学会了运算,也因为不了解题目的要求,独立运算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语言是聋校学生最大的难题,数学语言的形成就更是难上加难,学生的数学语言要从基础开始。特别是在低年级,要让学生大胆说、多说,发音不准确没关系,重要的是让学生敢说,提高说话的能力,增强自信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数学语言就会提高。从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的加强。例如学习《圆柱的体积》,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把一个圆分解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求圆柱的体积,使学生从感性直观的图像转化为数学语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从而形成自己的东西——数学语言。

三、数学教学未与思想品德教育挂钩

我们知道,各学科教学除了传授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数学科教学也不例外,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地把这些德育内容挖掘出来,结合聋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同时又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贵在自然结合数学知识教学,形成有机渗透。不仅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讲文明、有礼貌、热爱祖国等等思想品德的教育。

“ 使聋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聋校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聋校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四、数学教学与知识应用认识不足

数学知识的生命在于应用。尽管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但它常常被数学题材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掩盖,导致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消弱。聋校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必须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最后都集中反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但是具有以上这些能力,不会自然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只有当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相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学深、学活、学扎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聋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认真挖掘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事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五、误以为死记硬背就能理解概念

好多的教师认为,个别学生在某些题上表现出的缺点是因为对概念的掌握不牢固。部分教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背诵概念,其实概念的认知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

纵观我们当前的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学生作业”的流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说理”的机会。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能够使用一些定理、公式去正确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却说不出这些定理、公式的含义,也不能正确说出这样解答问题的道理,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需要变通使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时,就不知该如何解答了。

上述现象往往隐藏着学生的“一知半解”,造成学生对一些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也直接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把数学知识结构通过一定的中介,内化成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只有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知识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科学地阐述数学概念、定理等,才能使学生真正牢固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说理”的机会,给他们使用的时间,让他们在使用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10.聋校四年级数学 篇十

年级-----------

姓名---------------

一、口算(20分)

60×50= 75÷25= 480÷80=

430×18 193×27 900÷30= 12×40= 16×6= 34×20= 5600÷70= 4100-800= 17×3= 81÷27= 15×4= 600÷4= 2400+300= 440÷40= 420÷60= 100×26= 12×7= 6×9+7= 15×5=

二、填空(15分)1、8000米=()千米 2米=()厘米2、7吨=()千克 3分米=()厘米 3、50毫米=()厘米 6000千克=()吨

4、速度×()=距离

总价÷()=()

()×()=工作总量 5、5厘米=()毫米 4吨=()千克 6、400厘米=()米 100毫米=()厘米

三、笔算(24分)

58×36 206×47

1512÷42 9126

2096÷26 7820

列式计算(16分)

1、34乘以25得多少?

÷18 ÷23

四、2、9315除以45得多少?

3、35加上21与17的积,和是多少?

4、292与82的差除以70,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25分)

1、小明家有92筐肥料,先用去26筐,又用去34筐,还剩多少筐?

2、学校有27张红纸,又买来15张,六一儿童节联欢会用去34张,还剩多少张?

3、商店有20千克红塘,红塘是白糖的2倍,白糖有多少千克?

4、二年级同学表演广播操,男同学35人,女同学37人,每8人一行,要排几行?

5、小宁从家走到学校,每分走100米,需要走12分,小宁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11.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教学质量

一、新形势下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及其文明程度的窗口,而不是可有可无或施舍。同时人们的观念与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认为特殊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同样有权利获得相等的教育。知识不一定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没知识一定改变不了他们。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特殊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要实现中国的伟大复新就应该加强特殊教育的投入和建设,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更好的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从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说特殊教育迎来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二、聋校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聋校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肩负着培养特教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能力和正确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学习语文对于特教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们大部分是一出生就没有了听力,对语言没有任何的接触,手语是他们平时的交流方式。让他们写一个最简单的句子都写不出来,如:“谁喜欢吃什么。”的句式。就一个简单的句子对他们来说确是很困难的。他们对语法、词汇、句子等都不理解。首先,掌握语言文字,是使聋生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其次,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特教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可见语文教学在特教学校中教学的重要性,掌握了语文知识,聋生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常人进行交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初步的看(听)话、说话能力和阅读、作文能力”,意思是向学生进行最基础的语言文字教学,一方面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教学,另一方面使他们具有看(听)、说、读、的初步能力。前者是基础知识教学任务,后者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和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按照现代意识的标准来衡量,对于一个听力正常的人来说,应付一般日常生活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听力障碍者,尤其是自动丧失听力且较严重的人,他们首先失去的是 四种能力中的两种基础能力,因而,即使应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困难的。语文教学就是让耳聋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日常生活。在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这是有机的统一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实现的,学词造句、看图说话写话、分析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都包含着发展思维和智力的内容。

三、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他们经常爱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心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在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热爱学习的巨大动力。

如何提高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个特教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要做到生活化

聋校的学生终将要回归于社会,独立生存于社会,对他们来说,要使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形成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本着“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视学生的生活本身为宝贵的教育资源,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常用的、与其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把教育教学与聋哑学生的生活紧融合在一起。

2.教学手段要做到直观化

兴趣,对于激发特教儿童的求知欲望、调动特教儿童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聋校儿童思维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经验相当贫乏,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着直观情景的束缚。为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加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等。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般学生都不喜欢语文了,嫌它枯燥无味、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形成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丰富充实,形成具体、生动直观,给学生视、听、感官以更大的冲击和吸引,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心、兴趣广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认识动物》这课时,拿出小猫动物图片,学生激动不已,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过来,为学生创造了想说、敢说的氛围,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不由自主地说出“猫”,虽然有很多的学生说得不清楚,但是他们敢开口说话了。可见,直观教学为特校儿童语文教学创设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境界,适时地在各个教学阶段运用直观手段,可以收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要做到活动化

聋校儿童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归纳、概括能力低,只能进行简单的形象思维活动。他们普遍对活动比较感兴趣,通过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利用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倘若我们巧妙地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教学中,学生便会乐于学习语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采用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时时保持鲜感、兴奋感,这样既提高了注意力,大脑也不容易疲劳。在《认识水果》一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发挥眼、手、口、脑的作用,让儿童通过亲自看、摸、尝、说等活动来认识水果。在看、摸、尝、说活动中,学生兴趣 盎然地知道了西瓜的形状、味道和各部分的颜色,并练习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己认识到聋生能力差的原因,正在着手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能力,讲究应用,提高语言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聋校的教学也会在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之上有一个整体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聋校教学文萃.人民教育出版社

[2]聋哑学校语文教材教法.中国盲文出版社

[3]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

[4]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率途径的思考.特殊教育

[5]盲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小作家文选

12.电子白板与聋校数学教学 篇十二

教学片段:认识轴对称图形, 并会画对称轴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我国古代建筑天安门、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蜻蜓。

师:它们美丽在哪里?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吗? (操作电子白板, 引导学生看出这些图形两边对称, 手语强调“对称”。)

师: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特征。

学生间互相交流, 并动手折一折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通过折一折, 学生体会什么叫“完全重合”。

师: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同学们,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轴对称图形。你们在看的时候要认真观察, 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 找出下面哪些物体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不仅知道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还要会画对称轴。请大家继续观察并想一想:正方形的对称轴一般在图形的哪个地方? (从电子白板的工具栏里调出直尺, 量一量屏幕中的正方形两条边的中点, 画出对称轴。教师强调, 要用“点画线”来画对称轴) 。

教师让一名同学到电子白板上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其他学生自己在书上画;稍后, 将学生所画的对称轴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给大家看。

评述: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良好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教学片段运用电子白板找准切入点, 创设情境, 让聋生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对称物体的观察, 直观感知对称的美, 加深了对对称轴的认识。画对称轴时, 电子白板里的直尺能直观清晰地量出图形的中点。这一连串的动态演示过程, 紧紧地抓住了聋生的视知觉, 使他们“不自觉”地跟着动态画面展开思维, 很快就抓住了“对称轴”概念的本质, 这样聋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教学重点问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对称物体——利用交互性功能演示对称轴的确定和绘制方法——让学生在电子白板和自己的作业本上找到并画出对称轴——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四个步骤, 既使数字技术的多媒体和交互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又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片段: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点, 并能画出一个图形所有的对称轴

师:通过大家认真观察, 能不能说出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大家都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点。如何判断轴对称图形, 我们就先在这间教室里找一找。 (生找出:灯、黑板、椅子面、计算机屏幕、空调……)

师:哦, 在我们身边就能找到这么多轴对称图形呀!那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等全体学生思考后,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指一指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把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用电子白板里的拖曳工具拖到下面, 用皮肤工具盖上, 这样屏幕上就只剩下轴对称图形了。

师:你们能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吗?

生: (齐) 能。

教师从工具栏里调出点画线, 让一名学生画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这个同学很快画出梯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的一条对称轴, 并没有画出正方形的四条对称轴。

师:正方形是不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呢?下面我们自己动手折一折。

学生动手折后, 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并立即举手示意教师。

生:老师, 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呢。

师:你真聪明。那么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呢?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议一议, 画一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画出对称轴。

师:请同学回答, 这些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回答完各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时,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用红色标出相应对称轴。

评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重点发挥电子白板工具箱参与性、交互性强的技术优势, 并与传统的媒体、教室的环境结合到一起, 为聋生的学习创设了一种能够有效发挥视觉观察力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的学习活动情境, 使他们能在亲身的实践与体验过程中, 探索、归纳出“在对称图形中, 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的规律, 并初步学习到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这种设计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恰到好处地使电子白板变成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 很好地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的学生主体性和参与实践性, 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虽然聋生具有听力缺陷, 但眼睛等其他器官的代偿功能较优于正常人, 因此教师应利用聋生的这一特点, 充分发挥电子白板演示、交互等功能, 提高教学的效率, 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解决的“教”与“学”的问题。当然, 在聋校教学中, 并不是技术的运用多多益善, 而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该用则用, 不该用就不用。不要仅仅追求表现上的新颖生动, 而是要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 而非人为课件所役。

13.2016版聋校数学课标 篇十三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和工具,数学既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觉障碍既严重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又严重影响聋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如何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因势利导地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是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聋生认知特点的双重考虑,特制订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聋生数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等学科特性。数学课程能使聋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聋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为聋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环境和更好地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聋校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体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292 现教育公平。既要面向全体聋生,又要适应聋生个性的发展,促使每个聋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聋生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聋校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要吸收聋教育的研究成果、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聋生实际,有利于聋生体验、理解、思考、探索与交流。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以满足不同聋生的学习需求。

3.聋校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利用聋生视觉优势,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注重培养聋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耐心、理智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聋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聋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 证等活动过程。

聋校教师教学应以聋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聋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要针对聋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为聋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聋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聋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聋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引导聋生自主探索,鼓励聋生合作交流,使聋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聋校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聋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聋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聋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聋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聋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潜能的发展,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第一部分 前言 │ 293 5.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凸显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注重实效。要有利于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有利于创设最少受限制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聋生数学学习和潜能开发。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聋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作为聋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聋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聋校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根据数学课程的性质以及聋生脑神经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认知特点,通过学段划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设定,来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帮助聋生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发展聋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聋生数学素养。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聋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 年级)。

(二)课程目标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聋校义务

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294 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 在于培养聋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聋生的问题意 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聋生的活动经验,提高聋生解决现实问题的 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 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与预测;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聋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活动中,聋生将综合运用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 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帮助聋生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和运算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聋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聋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聋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 │ 第一部分 前言 │ 295 直观可以帮助聋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聋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聋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聋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聋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聋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296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聋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

·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探究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297 数学思考

·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初步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

·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 初步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 初步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乐 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聋生受到适合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聋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应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元、角、分等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知识和技 续表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298 能。

3.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初步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初步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 尝试解决。

2.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 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第二学段(4~6 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2.经历认识和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299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4.初步学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2.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引导和帮助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提问、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第三学段(7~9 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与符号的过程,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有理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2.掌握圆、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了解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0 处理技能;通过数据分析,能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模型的思想,初步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通过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4.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3.会用多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理解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初步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01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知道各数位的名称,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其他形式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会进行交流(参见例2)。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3)。

2.能熟练地口算20 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2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4)。6.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计算思路(参见例5)。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4.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5.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参见例6)。

(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 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7)。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3

三、统计与概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进行简单描述(参见例8)。

四、综合与实践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参见例9)。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参见例10)。3.在教师指导下,经历观察、实践操作等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 容。

第二学段(4~6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会进行估计。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知道2,3,5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 ~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 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 以内两个自然数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 ~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 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比较两个小数的 大小。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4 8.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并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读、写分数。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5.会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6.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 数量、路程=速度× 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

11、例12)。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了解24 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 + 2 = 5,2x - x = 3),了解方程的作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5 4.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参见例13)。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直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周角与平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4.结合生活情境,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5.通过观察、操作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8.能根据具体事物、照 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 开图。

(二)测量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分米

2、米2,知道千米

2、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参见例14)。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估计给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6 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3、分米

3、厘米

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米3、1 厘米3 以及1 升、1 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初步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15)。

(三)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6)。

2.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

17、例18)。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2.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3.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4.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体验有些事件的发│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7 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能和同伴交流想法(参见例19)。

四、综合与实践

1.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参见例20),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目标和教师指导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实践和应用,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第三学段(7~9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分数、百分数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2)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3)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能解决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2.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8 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会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会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参见例21)。(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4.整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5.正比例、反比例(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 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参见例22)。(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5)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参见 例23)。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会用数 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9(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5.会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6.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 数的表达式。

7.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8.会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 y=kx+b(k ≠ 0),体会并了解k > 0 和k < 0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9.理解正比例函数。

10.会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24)。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认识扇形,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图形的性质 1.点、线、面、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10 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3)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 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1)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4)理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理解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9)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三角形(1)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 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理解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 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4)了解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了解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6)了解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11 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体验并知道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三)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了解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 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 轴的对称图形。

(3)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2.图形的旋转(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了解它的基本 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 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 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3.图形的平移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了解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5.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2

(五)图形与坐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 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认识扇形统计图,能用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25)。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参见例26)。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 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26)。

四、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际情境,在教师指导下,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经历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13 2.主动参与活动过程,积极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了解所学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 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314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聋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聋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聋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学段,教师要根据聋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指导聋生通过对实物和具体的数学对象(如数、图形等)的观察、演示、操作、模拟等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并取得具体的结论。

第二学段,教师要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指导聋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聋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第三学段,教师要满足聋生学习和发展需要,注重对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积极创设有助于聋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聋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索、推理、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聋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聋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聋生的学习潜能,鼓励聋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聋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聋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5 教学活动,使每个聋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学活动要注重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满足每个聋生的特殊发展需要,受到适合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 要使聋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聋校的数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 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在长期 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 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 聋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 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聋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基 本经验,帮助聋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 学习习惯。

(二)注重聋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聋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聋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聋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聋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聋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聋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聋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聋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聋生厘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聋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聋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6 还要使聋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聋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了解相应的算理。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注意训练的适度与实效,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训练。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聋生的实际,分层次逐步加以落实。

(三)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教师要引导聋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一定的数学思想。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聋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聋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聋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聋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贴近聋生实际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聋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聋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聋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要引导聋生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如何与同伴合作交流,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7 果的价值。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引导聋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 验。

(四)重视聋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聋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聋生为本”的理念,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1.聋生是学习的主体。

聋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聋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聋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发展。2.处理好聋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聋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聋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聋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聋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聋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聋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聋生的思考,使聋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教师是聋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为聋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聋生积极思考,激发聋生求知求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聋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特别要关注聋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聋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8 教师与聋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每个聋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聋生共同探索,与聋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五)关注聋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教师要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聋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聋生探索,鼓励聋生创新? 如何引导聋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聋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聋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聋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聋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聋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聋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聋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数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聋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聋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聋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聋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重视聋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9 教师应该根据学段目标,结合不同学段聋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聋生参与的方式,聋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聋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聋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更多适合聋生特点的且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聋生,由扶到放,启发和引导聋生进入角色,让聋生逐步参与。组织好聋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整个活动过程,要鼓励引导聋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聋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严重滞后,对思维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语言教育也应贯穿于聋校数学教学的始终。聋校数学教学中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的语言训练,不应过分强调缺陷补偿。数学本身具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有“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聋生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需要特殊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因此教师既要培养提高聋生一般文字的阅读能力,更要帮助聋生提高对数与符号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概念教学,重视关键词与符号的讲述,逐渐丰富聋生数学语言词汇。通过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使聋生掌握数学语言句法结构。教师教学语言要简练规范,具有条理性,同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为聋生提供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机会,让聋生多看、多听、多说、多写数学语句,多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克服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转换障碍;通过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0 促进聋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进而更大程度地开发聋生潜能。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聋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思维训练贯穿于聋校数学教学的始终。聋生由于听力损伤而导致的语言发展障碍,给抽象思维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聋生在思维过程中,常常在分析事物时缺乏条理性和全面性,在进行比较时难以确定两个事物中的可比因素,在推理时混淆事物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区别,在判断时忽略必要的根据。聋生往往习惯并依赖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的发展上经常出现一定程度的迟缓和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特点,通过动作思维促进聋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一些合适的数学活动,提供具体形象的事物或直观的教具、学具,引导聋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促进聋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借助手语、辅具等支持,利用几何直观,运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引导聋生经历从具体事物(情境)到数学符号(结论)的抽象过程,帮助聋生更好地发展抽象思维,积累思维活动经验,逐步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思考问题。3.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由于聋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显著,因此,聋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差异的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聋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聋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辅具,组织聋生观察、思考、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等,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引导聋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聋生自主探索;让聋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面向全体聋生与关注聋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聋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要关注聋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聋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聋生的听力程度、语言能力、智能水平、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聋生的数学水平,实施分层教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1 学、分类指导,推进个别化教学,努力使每个聋生实现其发展目标。分层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展开、巩固练习的安排等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要求和聋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分层”与“分类”,满足不同层次聋生的学习需求。个别化教学是根据聋生的听障程度及学习基础,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教学和指导的教学形式,是照顾聋生个体差异的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教学和辅导过程中,要针对聋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认知提前准备,设计好符合不同聋生学习认知水平的内容、提问和练习,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聋生的学习需求。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聋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要及时评估聋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短期目标。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聋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聋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5.“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聋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6.使用教材和创设学习情境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与聋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聋生感兴趣的 学习情境,让聋生在观察、演示、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实践等学习活 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2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第一学段,教师要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例如,对实物、图形的观察比较,教具的示范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数学游戏活动等,让聋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初步建立感知表象,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渐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如两个同学一组做猜数游戏)。

在第二、三学段,教师要让聋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猜测、交流、评议、反思等学习活动,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聋生寻找大量的实物、模型,引导聋生认真观察,发现特点,指导聋生制作、拆拼图形,在学习活动中启发聋生讨论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聋生的空间观念。

7.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平台,凸显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聋生克服沟通交流障碍,创设限制最少的数学教学环境,促使聋生语言发展和潜能开发。有条件的聋校都应使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和使用聋生学习辅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聋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聋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允许聋生使用计算器,鼓励聋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实现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聋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等等。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聋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聋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只能起到辅助聋生学习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代替聋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3 生能够参与的实践活动,也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代替聋生的直观想象和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同时,各地区、各学校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聋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聋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针对每个学段聋生的学习特点,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全面评价聋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仅要关注聋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聋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 ①,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聋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了解聋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个别化教学计划,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考查聋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在对聋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对聋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聋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表1 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① 差异性评价是以承认和尊重个体间差异为前提,以促进聋生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对聋生个体的学习进程及身心变化进行的评价。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4 表1 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学习内容速度要求20 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6~10 题/ 分钟 百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口算2~4 题/ 分钟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3 题/ 分钟 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笔算1~2 题/ 分钟

教师要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允许聋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目标。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聋生采取“延迟评价” ①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这样可以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尊重聋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突出反映聋生的纵向发展。使这部分聋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注意考查聋生能否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选择与探索适当、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例如,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评价聋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用长为50 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达到最大?

在对聋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聋生能否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聋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聋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面积的变 ① 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5 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聋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聋生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师可以预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聋生,能够完成第(1)(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4)题的聋生,则给予进一步的肯定。聋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聋生在不同阶段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发生的变化。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评价表(表2),记录、整理和分析聋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至少应记录1 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或调整评价的具体内容。表2 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 时间: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表现 参与活动 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表达与交流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26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聋生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表,记录聋生情感态度的情况,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反馈和指导。

(四)注重对聋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聋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聋生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在评价聋生每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聋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聋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评价时应注意记录、保留和分析聋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就。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课堂观察表(表3)用于记录聋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起来,以便综合了解聋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变化情况。观察表中的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随时记录聋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每天记录几位同学的表现,保证每学期对每位同学有3 ~ 5 次的记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录某些同学的特殊表现,如提出或回答问题具有独特性的同学、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或在某方面需要改进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对于聋生平时数学学习的表现,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具体的了解。表3 课堂观察表

上课时间: 科目: 内容: 学生 项目

王涛李明陈虎 课堂参与 提出或回答问题 合作与交流 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的掌握 独立思考 其他

说明:记录时,可以用3 表示优,2 表示良,1 表示一般,等等。

建立数学成长记录是各学段聋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聋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成长记录中的材料应让聋生自主选择,并与教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7 师共同确定。例如,聋生可以利用成长记录袋收集以下资料,以反映自己的 数学学习过程与取得的进步。(1)最满意的作业、小制作。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3)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4)单元知识总结。(5)探究性活动的记录。(6)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建立数学成长记录可以使聋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有利于培养聋生的自信心,也可为教师全面了解聋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教师要引导聋生适时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例如,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获得了哪些进步、自己作品的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并组织聋生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课程目标和个别化教学计划,教师在评价中要充分关注每个聋生的认知结构、个体差异和学习目标,保护聋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赏识、表扬和鼓励,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使评价成为鼓励不同层次聋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个别化教学目标是评价的前提和标准,个体内差异及变化是评价的重点。对每个聋生的评价,只要其达到个别化教学计划所预设的要求,就应给予肯定,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积极的发展。对聋生学习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聋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聋生自我评价、聋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聋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例如,每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聋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子文本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聋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聋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8 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及聋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聋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从作业中了解聋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聋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聋生的发展变化。

(六)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或百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聋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聋生的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聋生的进步,关注聋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

在主观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聋生,但不能根据分数排列名次。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在评语中应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地、全面地描述聋生的学习状况。

例如,下面是对某同学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学习的书面评语: 王小明同学,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你通过 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数据,知道如何求平均数,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但你在使用语言解释统计结果方 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继续努力,小明!评定等级:B。

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实际上也是教师与聋生的一次情感交流。聋生 阅读这一评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自己 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上一篇:初中秋季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下一篇:校本课程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