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之学术讲座(精选16篇)
1.新闻稿之学术讲座 篇一
XX 做客 XX 并作专题讲座 20xx 年 11 月 29 日 XX 会议室 11 月 29 日上午,应 XX 邀请,中 XX 为旅游学院作了题为“中国饭店业发展拐点与思 考”的学术报告。
此次报告为 XX 学术活动第五讲,报告会由 XX 主持。
报告会上,XX 教授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提出“旅游 住宿业” 、 “家庭旅馆” 、 “旅游宿营地”等概念的重新认识,接着讲述了中国现代饭店业的发 展历史和发展历程,提出了中国饭店业发展的“三个拐点” ,并从金融、政策、投资、经营 等多角度对中国饭店发展拐点的形成原因和由此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XX 教 授指出,应客观地看待中国饭店业发展拐点,这一特殊的发展时点有其必然性,也有利于饭 店真正回归市场,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健康成长。
最后,XX 教授就面对饭店业发展的拐点, 从投资和经营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指导。
XX 对 XX 教授的学术报告作了总结,在场的老师和学生认真学习报告精髓,进一步开 阔了学术视野。
2.新闻稿之学术讲座 篇二
关键词:学术不端,新闻监督,导向
近些年, 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屡次发生,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不仅影响了我国良好的学术环境的建设, 更影响了我国学术界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 以致于许多学者将其称之为一种“学术腐败”。这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学术行为, 不仅剽窃了他人的研究成果, 更阻碍了学术进步, 是一种违背科学精神和社会道德的不良风气, 为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为此, 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论题, 以期探索出一条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新闻监督手段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我国, 学术不端监督机制与惩处机制并不健全, 存在着法律缺失的问题。在媒体工具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 新闻监督在揭露与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因在于其起到了很好的监督效果。从理论角度分析, 在舆论形成初期, 新闻媒体通过收集网络信息来源和举报人揭露学术不端行为;在舆论发展过程中, 新闻媒体通过相关报道向有关施加了一定压力, 促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在舆论高涨期, 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舆论导向功能积极引导正面舆论, 最大程度地降低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舆论回落期, 新闻媒体可以继续跟进, 挖掘事实真相、披露惩处结果, 给予社会和广大人们群众一个交代。
由此可见, 新闻舆论监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缺失,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效果越来越明显。新闻媒体有着强大的传播效果, 经过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学术不端行为必然能够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 并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大讨论, 利于促使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尽快完善学术不端监督机制与惩处机制。在新闻媒体中, 网络媒体有着电视媒体、报纸媒体等媒体机构不具备的优越性, 原因在于网络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信息公开透明度、互动性上有着强大的优势, 故在新闻舆论监督上效果更好。在电脑普及十分广泛的今天, 可以说进入一个“全民皆是网民”的时代, 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传播效果使得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得以快速披露.
二、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新闻舆论监督效果的有效措施
从当前来看, 新闻舆论监督在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效果, 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提高新闻舆论对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披露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质诶和职业素养
当前, 新闻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报道缺少持续的关注性, 往往一家媒体报道后多家媒体转载其内容, 很少再有媒体深层次地进行走访调查, 深度挖掘新闻报道的内容。除此之外, 新闻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持续关注度不高, 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的媒体比较少数。这些现象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舆论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披露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在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过程中的作用, 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 对学术论文发表有着严谨的科学精神, 正确看待学术不端行为, 比便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效果。同时, 新闻工作者还要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认真进行新闻报道工作, 并做好后续报道工作, 告知广大人民群众学术不端事件中相关人员的处理结果, 以及政府对此事件作出的反映, 增强新闻舆论监督对该类事件的后续影响力。
(二) 设置正确的议题
为了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面对涉及面广、复杂的学术不端行为, 新闻媒体首先应明确自己对此行为的态度和思想认识。从一些对学术不端新闻报道的回馈效果上看, 公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并不是完全一致, 有的人对此行为严格批判, 有的人则认为无所谓。面对这样的现象, 新闻舆论主要作用不在于监督作用, 而是在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 为此, 要求新闻媒体正确设置议题以控制舆论导向, 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学术不端行为。
(三) 加强媒体之间的互动
电视、报纸、网络作为三大主流媒体, 各有不同的优点与缺点, 为了有效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披露作用, 三大主流媒体应加强互动, 做到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其中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舆论监督在学术不端行为披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也有其不足。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与导向的效果, 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与职业素养, 在报道过程中设置正确的议题, 加强与其他媒体间的合作, 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优势, 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屡次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怡胜.从论文造假看国内学术不端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2]洪明苑.关于对科学活动中不端行为监督的讨论.中国科学基金, 2003 (4)
3.新闻稿之学术讲座 篇三
关键词:新闻学;学术道德规范
学术道德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关键因素,在学习的研究中,要求行管人员要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态度与精神,这些都是学术道德的重要内涵。在新闻学的学术研究中,学术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造就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队伍,有利于繁荣新闻学事业。但是,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充斥在人们的周围,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新闻学的研究领域学术道德出现问题,学术失范的行为得不到惩戒。学生道德体系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鉴于此,将对新闻学中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与探讨。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当前,设有新闻传播学的高校数以百计,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师更是难以计数,但是能够打入专业刊物的人少之又少,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学的学术规范限制了人们自身能力的发挥。因此,加强新闻学的学术道德规范,需要强化学术研究者的职业精神,规范研究者的行为与内心,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强化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研究者的道德自觉。同时,要强化新闻从业者的学术道德修养,当前许多新闻学术研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知识内容比较浅,知识量有限,一些叙述期刊内都会发表作者的随笔、对某个事情、某个问题的看法,但是发表者并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与讨论,缺少论文应该有的论述力量,降低新闻学的学术含量。再次,新闻学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新闻学的学术研究时效性非常强。但是新闻学的学术文章与新闻学的评论还是不同的研究者在论证的实施要用学会规范来要求自己,采取一定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作为基础,推动新闻学进一步发展。
二、制定学术道德规范
制定学术规范的制度基础。在当前新闻学的发展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共同体,更没有形成统一的学术规范建设。研究者各说各话是没有办法完成新闻学的学术建设的,只有在同一个概念的引导下,公共进行研究与讨论,新闻学才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要搭建相关的平台,加强新闻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因此,要建立学术共同体,制定学会规范的制度基础。还要加强学生道德规范建设,要促进学术道德逐渐规范,积极的传承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腐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学术道德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端正学术的风气,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对学术活动中产生的不良行为给与惩罚,形成严格的学术风气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可以指定一些制度与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伦理道德建设,提升研究者的自律修养。
三、落实学术监督机制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术建设,呼吁学术监督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学术监督机制,规范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查实相关情况后给与相应的处理,对学术失范的行为给与抑制作用。因此,需要建设学术道德规范的监督机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健全的权利监督与批评机制,学术腐败也不会付出特别高昂的代价,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网络,没有监督行为,学术就没有办法处于阳光之下,相关部门要完善科学研究项目的审核工作,走好学术成果的鉴定程序,增强学术研究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这里所说的学术监督,包括行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建立相关的学术监督机构,一旦学术失范的现象产生,要通过媒体给与公布,对不道德的现象进行查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学会获得的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网络对学失范现象进行揭露,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还要加强学术的问责机制,要对学术不端产生者的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处理,取消其从业资格与导师的资格。在2009年7月,教育部部长在召开学术学风建设中明确的指出,学术不端成为主要的问题,对学术不端的行为坚决不容忍、不姑息、不手软,要用最快的手段采取措施,防止学术不端的现象产生。在学会道德中,制定学术标准、制定好考核评议的工作非常重要,促进学术道德、学风建设规范化,对于那些违法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依据情况的不同给与不同的惩罚,从批评教育、到撤销项目、到取消晋升资格最后甚至是取消从业资格,那些涉及法律的,要移交给相关的司法部门给与处理。若是要防止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惩治,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受到自己应有的惩罚,付出沉重的代价,让腐败者衡量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在当前学术规范与学术不端的行为的惩治中,问责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还有一些规范性文件,如 2002 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 《监督委员会对不端行为处理办法》、2004 年教育部发布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6 年科学技术部颁布 《国家科技实施计划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7 年国务院颁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对学术剽窃、学术不端地行为应该承担的责任给与行政处罚。
四、健全学术立法
让学术不端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规范学术道德的必然趋势,因此树立学术立法具有必然的趋势,而且有利于学术失范行为的蔓延,对学术腐败行为的抑制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国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乘法,一般都是批评教育,最终的也就是扣除奖金,这些不利于建设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建立学术立法,在法律上规定侵犯别人知识的人应该如何裁判,提升惩罚措施的力度,强化法律的约束,用法律对道德成果加以确认,建立相应的立法体系,推进学术道德规范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总而言之,当前新闻学学术不端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一直难以得到压制。笔者认为,应该从新闻学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构建学术道德规范体制、建立监督机制与立法机制,逐渐观法新闻学术道德体系,提升新闻学学术的道德性。
参考文献:
[1]王恩华. 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明.学术评价制度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4.讲座新闻稿 篇四
觉醒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2012年12月9日,由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主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觉醒”在230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旨在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当代大学生共同面临的迷茫问题,唤醒沉睡的梦想,端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大家积极面对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拓展你的眼光,信任自己,变成自己人生的引导者。本次讲座由年轻有为经验丰富的讲师主持,主要以演讲及互动的形式展开。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出大学生竞争意识,提升个人能力,践行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热情会有所帮助。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心理协会2012年12月X日
5.讲座新闻稿 篇五
在讲座中,童万波老师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结合当下热点问题,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旅行。童老师说道,较小学、中学的学习生活而言,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将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成年人,每个人在大学的生活需要自己去打理,自己去面对各种选择,并且进行自我约束,在大学中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用“心”认识自己和他人,乐观向上。在整场讲座中,童万波老师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同学们的认真聆听,一次次的热烈掌声,将讲座气氛逐渐推向了高潮。整场讲座是一个互动的平台,台上童老师给大家讲道理、摆事实,台下同学们也不时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针对部分同学提出的有关心理自我调节的问题,童老师一一进行了答复,并晓之以理,让提问的同学不仅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自己的内心也得到释然。
“我们的所知改变我们的所感,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行为!”在讲座的最后,童老师向大家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既然不能改变一些不太满意的现状,就努力寻求自身的改变,不断超越!
6.讲座类新闻稿 篇六
(一)10月14日下午,中科院政策所**博士在我区作了关于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副主任主持,王世波副主任及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博士从历史演进,设计思路,具体流程等几个方面系统的解析了新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定位于政策评价,强调高新区对国家导向目标的实现程度,重点强调自主创新、创业环境、内生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等因素,引导高新区良性发展。报告内容深入浅出,参会人员认真学习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副主任作了总结发言。提出此次报告为我区进一步了解国家层面对高新区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区肩负的四位一体新使命,更好地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首先要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的学习研究,严格按照国家高新区进行管理。其次要统筹布局,系统分工,区直相关部门要抓好落实工作,切实提高我区各方面的指标任务。
(二)(标题交代嘉宾,擅用定语抓人眼球)
201x年11月15日晚18点30分在二区主楼b307,《环球时报》著名战地记者邱永峥、英文版记者林美莲做客基础学部新基论坛,做了题为《使命召唤》的讲座。团省委副书记陈凯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曹云峰、校团委副书记夏辉老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段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并用一句话概括重点)
讲座中,邱永峥向同学们介绍了作为战地记者有关美军、利比亚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的亲身体验。向同学们展示了许多关于美国军人和美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照片,讲述了他亲身感受到的有关美军武器装备、作战计划、职业精神的情况。
记者林美莲给同学们分享了作为女战地记者的特殊经历。当同学们问到当看到给人很大情感冲击的现场时新闻人是怎样处理自己的情感并保证新闻的客观性时,林美莲说:其实我觉得新闻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客观。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会记住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专注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面。不过,我觉得新闻人确实很需要很强大的心脏去消化一些东西,要有更坚定的信仰,要相信阳光。
(以上是正文部分,要求涵盖事件的重点内容,条理清晰,逻辑顺序明确,一段两段皆可,200字左右)
两位记者的精彩讲座在全场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最后一段总结,可叙可议,夹叙夹议亦可)
(三)“卓越新闻培养计划系列讲座”举行首次讲座
10月24日下午,由中宣部、教育部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卓越新闻培养计划系列讲座”首次开讲。此次邀请的专家是四川省广播电视台编务总监陈小平。
讲座主题为“新闻从业之路——开启理性的大门”,陈小平以自身工作经历 为开场,从新闻从业路径概说、夯实基本功、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三方面为同学做了理论、实际相结合的讲解。讲座既为同学解答了新闻采访知识,又提出了培养新闻记者政治基础、专业理论及多方面素质的重要性。在提到电视台的部门构成方面,为打算从事电视台工作的同学概述了清晰的从业方向。
陈小平向同学们提出四点建议。有目标才有方向和动力;好方法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遇到困难不要回头。他说,这是做好新闻记者的要求,更是广大同学日后的从业准则。
据悉,“卓越新闻培养计划系列讲座”将会在近期陆续开展。
(四)名嘴白岩松青城讲新闻传播规律
6月6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以“新闻传播规律何在”为题,在呼和浩特市同自治区媒体人分享自己对当前新闻传播现象的看法。
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白岩松结合自己20多年电视行业的从业经历,诠释当前电视媒体传播的4个规律,并以人、细节、表达、态度4个关键词为切入点,阐述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规律所在。白岩松认为,新闻工作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时刻都有新闻发生,随时能够唤起每个新闻工作者的热情。在当前环境下,媒体应由提供新闻资讯转向提高整合能力和表达态度上来。
据悉,这是白岩松第一次在内蒙古进行新闻业务类讲座,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白岩松诙谐幽默的表达不时博得满堂喝彩。讲座结束后,白岩松同听众展开互动,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五)2010GZTV赣州十大经济人物朱学军莅临我校讲学
4月12日下午,2010GZTV赣州十大经济人物朱学军应邀到我校大学生创业园作了题为“生财之道”的主题讲座。
讲座上,朱学军根据自己从事机械制造相关工作30多年的亲身经历,从“选择项目、资本结构、做好投资、高效制造、创新科技、高效供应链、营销渠道、企业文化”八个方面讲述了传统产品经营的知识,为在场师生们上了一堂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课”。他说,选择项目一定要选择符合政策、前景广阔、适合自身的项目,选择好项目后要合理安排资金结构、投资准确、重视创新、培养企业文化等等。同时,朱学军还列举了很多他在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真实事例,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朱总妙语连珠的讲话中包含着丰富的实例让人易于理解,对我今后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很多参考,同时感觉创业也并不是那么遥远了。”机电学院09级学生涂丽对记者说。
朱学军,赣州知名企业家。曾设立“江西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中外合作“江西江凯齿轮有限公司”、担任江铃汽车集团公司资产财务处处长。2007年4月份出任赣州五环机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至今。曾荣获“赣州市优秀厂(矿)长、经理”、“优秀共产党员”、“2010GZTV赣州十大经济人物”等10多项荣誉称号,机电学院院长梁泉生、书记蓝云,就业办主任曾毅等出席讲座。
(六)文学院举办“书香四季”人文系列讲座第三讲
10月31日下午2点,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孔祥军和文秘教研室主任史玉峤以“如何选择专业”为题为东校区13级新生进行讲座。史玉峤从文学院的历史由来讲起,为同学们介绍学院的丰厚底蕴,接着从各个专业的主要内容,专业特点,就业前景以及如何选择几个方面深入展开,重点介绍文秘专业的特点。孔祥军则从新闻学的重要性、考研的前景以及新闻从业者所必备的重要素养三个方面讲起,让同学们对新闻专业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提到,新闻传媒对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媒体的进步浪潮会为社会民主提供正能量,新闻记者是社会的守望者,他详细列举了记者所必备的社会责任感、思辨力、胆识眼光等基础素养,使同学们清楚地考虑未来是否要选择新闻专业。
下午5时许,讲座在一片热烈的鼓掌声中宣告结束。
(七)工商管理系于2013年11月25日上午9:30在多媒体110202教室,召开了永川会展名企 进校园专题讲座,重庆市高峰商务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维奇为此次讲座主讲人、工商管理系主任李勇担任此次讲座主持、会展专业教师邹卒带领工商管理系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幸聆听了此次讲座。陈总经理围绕会展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了讲演,陈总经理的个人魅力深深地折服了在场的每位同学。
主讲人陈维奇总经理凭着自己在会展界积累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给学生讲解及分析了许多会展方面的实际操作案例,并同时向会展专业的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第一,希望同学们扩大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第二,希望同学们注意把自己的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起来,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幽默且具有哲理,同学们均感到受益匪浅。
7.新闻稿之学术讲座 篇七
一、学术年会主题
坚持科学发展与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二、论文参考范围
1、科技传播能力与科技传播效能
2、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媒体传播体系
3、创新科技传播的机制和方向
4、在新格局中纸媒体的困境和出路
5、科技新闻回归主流版面的挑战与思考
6、学会建设与科技传播从业者的培训
7、适应传媒市场和公众需要, 改进传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8、强化科技传播的有效性及时性
9、金融危机环境下的科技传播
10、日本大地震对科技传播的启示
11、如何遏制传统传媒弱化科技新闻的对策与成因分析
12、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拓展科技传播
13、网络环境下如何保证科学新闻的真、快、深、准
14、如何提升科学记者的科学信息真伪的辨别力
15、新兴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17、新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
18、虚假新闻与科技传播的伦理观
19、科技信息传播源的开拓和创新
20、如何建立科技界与新闻界的无障碍沟通机制
21、科技期刊信息资源的大众传播模式创新
22、三网合一对媒体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三、征文征集要求
1、论文有新观点、新视角、新主张、新见解, 论点明确、文字精炼、数据真实、图表清晰。
2、围绕主题, 紧密联系科技新闻和科技传播的学习和实践, 言之有物。
3、论文写作时间和内容限于2010年4月以后撰写并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
四、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1) 文件标识:请使用word文档格式, 右上角以页眉的方式标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征文”字样, 宋体五号; (2) 论文标题:黑体三号, 居中; (3) 作者姓名:楷体小四号, 居中; (4) 内容提要:200字左右, 楷体五号; (5) 关键词:不超过5个, 黑体五号; (6) 正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 宋体五号; (7) 引文注释:统一使用脚注, 引文出处需注明页码, 宋体小五号; (8) 参考文献:楷体五号;作者简介:含单位、职称、职务、联系方式等, 黑体小五号; (9) 页码:居中; (10) 纸幅:A4纸; (11) 请作者在论文后注明是否同意将本文编入学术年会论文集和授权本学会在网站上无偿转载, 如不作说明则视为同意; (12) 请作者提交论文打印件一式三份, 用于评审; (13) 学术年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4) 学术年会的有关事项可登录本学会网站www.csstj.org.cn查询。
五、联系方式
学术年会筹备办公室设在本学会办公室。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1号1005室
邮政编码:100045
联系电话:010-63314180 (兼传真) , 63438411, 63314061 (兼传真)
电子邮箱:kjxw@sina.com, kjxw@csstj.org.cn
联系人:王玥、李松纬、杜梦、张虹
8.消费时代的学术之道 篇八
应该说,知识分子既是为理念而生的人,也是靠理念吃饭的人,尤其是在当今的竞争社会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徐岱教授提出的“为安身立命读书、为社会进步写作”的观念,可以说是对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消费时代里的知识分子生活的重新界定。因为在这样的时代,知识分子也像其他的从业人员一样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辛辛苦苦劳作,但他们仍然在内心坚守着为社会进步而读书写作的人文良知!作者不无感慨地说:“在这英雄沉沦侠客隐匿的消费时代,仍得将良知进行到底,努力地去成为一个‘人’。”(徐岱《艺术新概念: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453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学院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如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工具化或平庸化倾向——他们往往满足于仅仅以传授知识谋生,或者成为名目繁多的空洞职称论文的制造者,或者充当鼓吹者。针对这些,早在2005年徐岱就在一篇题为《范式重建与批评实践——我的诗学观》的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学术立场:“超越知识论、解构理论主义、批判文化自恋主义”。在《艺术新概念》中这种立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和实践。
首先,超越知识论。知识难道不是知识分子的命根子吗?为什么还要超越知识论呢?超越知识论不是不要知识论,相反它首先重视必备知识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论的土壤上培育思想或智慧。“求知是人的起点但并非归宿,归根到底人不仅仅想成为一名‘智者’,而是要成为一个创造生活的‘行者’。”(40页)虽然《艺术新概念》中也充满着关于艺术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梳理,但这种梳理不是一般性的介绍,而是把读者引到一个新的高度去俯瞰艺术与人生。为此,书中在介绍艺术相关概念的同时,我们不仅可以聆听许多大师的睿智之语,也看到作者提炼的许许多多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智慧言说。比如:“愤怒出‘写手’,怀念出‘诗人’”(269页);“艺术不是魔术,审美绝非欺骗,优秀的文学让人的命运说话,伟大的艺术使世界本身呈现。只有谎言才需要巧舌如簧的诡辩,只有渺小才需要费尽心机的打扮,只有丑陋才依赖瞒天过海的遮掩”(393页);“真话并不接受大脑的审查,只接受心灵的宣判”(447页)。这些智慧之语使读者不仅感悟艺术,同时也反观人生并思考如何生活。
其次,解构理论主义。理论是实践的工具和归宿,它来自于生活归于生活。但在理论主义者眼里,生活世界无足轻重,唯有理论主宰一切。理论主义者凭借逻辑在生活世界之外编制着干巴巴的文字。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世界永远具有超逻辑的复杂性和偶然性,这就使得理论主义者的理论往往堕为无视生活事实的胡编乱说,也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理论主义者与生活世界隔绝,同样也与艺术世界相悖,因为生活与艺术永远充满着鲜活与灵动,而理论主义者生产的理论则是僵化的文字“木乃伊”。
《艺术新概念》没有宏大的体系,有的只是作者平时在艺术体验中发现的22个大大小小的与艺术相关的话题。针对每一个话题,作者也不是要去编制什么理论,而是先从古往今来优秀的先辈们的书籍中摘取一些指导意见或者背景资料,再结合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让读者随同他的思路,一道去分析去体味,最终达到某种见解的彼岸。比如第11章《裸体是美的理念——艺术与色情》,作者分三小节来写,第一节介绍了艺术史上关于“艺术与色情”关系的相关论述,包括艾黛、阿多诺、盖格尔、克拉克、塔比亚斯、桑塔格、莫德尔等人的思想片断。第二节具体分析了四个最具典范性的色情艺术作品,即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教室别恋》以及小说《胡利娅姨妈和作家》。第三节再结合一个具体文本即施林克的畅销小说《生死朗读》,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中所拥有的单纯的一面:生命的亲近与孤独。作者进而指出:“色情艺术之所以仍然属于艺术,是因为其对人类性事富有情感的描绘与表现,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与性相关的一种最亲密的感情,并由此而给予我们一种人性的温馨与生活的美好。”(237页)《艺术新概念》所有的22章内容都是如此,既有理论背景,又有作品分析,还有精到的思想见解。
最后,批判文化自恋主义。关于自恋主义的问题,在作者的另一部书《美学新概念》里有着非常具体的阐释。作者认为,对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生,自恋情结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自恋情结又具有一个内在的生存悖论:它既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同时又对其生存构成一种威胁,因为彻底的自恋者具有一种排他性。自恋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同样持文化自恋的人则可能会无视别种文化的好处。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无限热爱,对他种文化相对忽视的极端表现形式便是文化自恋主义,它也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狂热情感,罗素曾经分析了它的两种形态,就民族多样性而言是可取的,但就排外性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由此他告诫世人“除了东西方战争的危机和紧张之外,民族主义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机”。(《罗素思想小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49页)
《艺术新概念》对这种文化自恋主义的批判主要落实在两个方面:首先在选材上,关于艺术的背景资料和艺术文本从来就不属于某个单一的国家,而是站在世界与人类的高度,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经典的,或是恰切的资料和作品,都在选择的范围之内,而且中国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无形中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也是对文化自恋主义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其次在行文中,作者不时流露出一种对民族主义的警惕。他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要想拥有接受真话的良知,就必须摒弃‘民族主义’和‘理论主义’这类东西”,因为“在形形色色的这些‘主义’中,人类的理性已被一种狂欢的非理性情绪给囚禁。”(448页)
从理论到理论或者说理论产生理论,这是以知识论为思想资源的知识分子们写作的典型套路。他们的理论因而是死的,缺乏灵动的生活气息。《艺术新概念》超越了这种固有的学术写作模式,把自己的思想视野拉回到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拒绝为理论而理论,坚持为人生而理论。从生活世界里提炼智慧,在艺术世界里感悟存在,进而“在这份远离逢场作戏的寂静中进入永恒的时空,耳闻目睹如此灿烂的天地;在这种拒绝随波逐流的平静中与那些伟人们真诚相遇,体验一种燃烧的激情……”(453页)粗略统计了一下,《艺术新概念》中具体地分析到的艺术作品有60部之多,这还不包括行文中无数的随手拈来作为引证的作品。这60部作品中,小说、诗歌、散文集、电影、电视均有涉及。作者像一个艺术宫殿的主人,热情满怀地邀请读者与他一起走进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与读者一起喜怒哀乐,一起点评优劣得失,一起经历艺术风雨的洗礼!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作一句空”。能够耐得住寂寞,在自己的学术领地坚守人文关怀和批判意识,在消费时代;在一切都商品化的时代,这是一种极其难能可贵的学术之道。因为它不是纯粹的知识累积,而是在知识责任田中发掘智慧之根;它不是单纯的做学问,而是在学问之中贯彻中一种“道”,一种知识分子的道义使命。某种意义上,这种学问之道是一个试金石,它考量着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
9.大学讲座新闻稿 篇九
——陈海源校长带你了解小学语文老师这一职业
本报讯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9月11日下午,文学院邀请到xxx为我院学生讲解如何成为小学语文老师,并且带领学生们全面了解了小学语文老师这一职业。
讲座一开始,xx老师就给同学们列出了一系列数据,显示了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的严峻,并且指出现在广州每年都有很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处境,使在座的同学们都不自觉地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针对文学院师范生们这一切实状况,陈老师建议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心理、道德、知识、形象、能力以及简历这六项准备,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最后,关于广州市教师目前的需求状况以及面试技巧方面,陈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10.魅力讲座新闻稿 篇十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都面临重视综合素质的考验,特别是良好的口才。沟通的阻碍,不善于交际和言谈,更是将求职者挡在了成功的大门外。
3月31日下午3:30在一阶梯教室成功举办主题为“魅力口才”的讲座,讲座诚邀国家级心理咨询师、NLP高级执行师、NLP讲师、长沙猛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中国高校NLP导师第一人、长沙白领精英俱乐部主席、湖南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协会会长黄海滨老师,吸引众多学子到场聆听。
黄海滨老师从一个游戏测试开始了他睿智的讲说,告诉了我们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也就是问话的技巧。要有选择性的、问约束性的、二选一的问题。这就是原则。向他人介绍自己时,要先问好,再说感谢的话,然后才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样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尊重了他人,也得到了他人的尊重。黄海滨老师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让我们受益匪浅。会场出现了高涨的热情。
黄海滨老师的讲座还讲了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如何克服忘稿、如何设置新颖的自我介绍、内容部分、结论和开场白,如何运用肢体动作、语音语调,如何运用控场技巧等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讲座生动活泼、客观务实,受到在场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会场讲说中的互动环节得到了同学们的全力配合,讲座开展得很成功。
在活动圆满结束后,心理部的同学和黄海滨老师合影留念,留下了美 好的回忆。通过举办此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和兴趣。讲座 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要求多举办讲座活动。
经济与管理系心理部
11.学术之道,贵在问学求真 篇十一
问学与求真,是一个民族有其精神存在的表现。学者和他们的著述,是一个社会所存良知的代言。如果学者的著述,并非体现民族精神、表达社会良知,而是源自抄袭和造假,以致于成为个人求誉谋利之器具,欺世盗名之手段,能不悲乎?
历史上向来也是有此种学者、此种著述的,而其向来的结果,也总是为天下所耻笑。但是,倘若并非仅仅一二个人如此,也非仅仅一二本书如此,而是一段时间以来,似乎要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现象,这就值得人们好好思考了。
群体性现象,从来不能为其中的任何一次个人行为作道德上的辩护,正如天下偷盗之多,并不能消减偷盗之耻一样。不过,偷盗之多,也确乎有超出“个人之因”以外的“社会的缘”。此“社会的缘”,需要我们正视,且要寻求克服的方法。
学术应该远离功利
学术者何?一民族之思想、科学上的事业。此种事业,乃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论道、求真之事业,与其他种类的事业不可同例而视。学术之外的很多事业,关乎生计、利益,是在器的层面,虽然也有其自身在道德上的标准和目标,却总还要通过实用上的价值来体现,总有利害得失贯乎其中。学术则不同。学术以论道、求真为本务,一旦把现实利益做成学术的“运作平台”,学术之道必随之隐失。当然,这里要做一个必要的补充说明:在知识经济兴起的当代,已有一部分学术(应用性的技术学科)成为知识产业中的一项活动,因此应该被排除在这里所讲的学术之范围。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学术,不属于任何产业,也不应当成为产业。
试想,倘若一个社会,其致力学术是为追求实用上的利益,那么,至少我们不得不担心,在这个社会中,究竟还能由谁去承担思想的任务,去追求真理的本身呢?
学术应该远离功利,保持对于社会利益体系的独立地位。学术一旦被融入社会利益体系之中,成为社会利益中的一员,成为某一特定的利益领域,其结果必定是学术丢弃其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使命。而这种丢弃,同时即意味着学术背离了自己的本质,走向了异化。这是一条公理。学术只有通过与社会利益体系保持足够的距离,才能充当整个社会的良知。也正是源自这一距离,才产生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纯洁性和它的每一个成员的纯洁性。
但是,眼下中国大学,却存在着学术功利主义的思想。比如,学术研究以争取项目经费为导向的情况就常常出现。有人以为,科研经费之争取,并不伤害学术的事业,倒是为学术的发展寻求经济上的保证。然而,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为争取经费而设计、而投标的课题源自哪里?其价值又是由谁来判定?当然不可能是由提出课题的学者本人来认定。它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由专家组成。
问题在于,这些专家又是以怎样的标准来判断所报课题的价值的呢?在这种形式公正的项目审批制度中,学术的独立是否就能够保存?值得存疑。理由在于:学术发展是由思想本身所引领的,其根本的动力来自于研究者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性。既云创造,就是能突破任何现存的评价尺度,它的价值并不是集体打分所能评判的。我们这个民族要在科学和真理的事业中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就必须对一切可能的学术创造给予足够的尊重。然而,在集体打分的项目审批制度中,这种尊重很难不被消解掉。
当代为何难有大师?
人类对知识的兴趣和对真理的追求本身即有崇高的价值,非关社会之一时的功利需要。诚如黑格尔所云,真理就是它自身的尺度。也如古希腊人对哲学的认识: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慧与求功用,是两码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思想传统的伟大民族,从先秦时期起,即以闻道、论道为学问的根本。然而,在今天,视这一传统为迂腐和落后的,却大有人在。其结果,便是学术功利主义思想的逐渐流行。
学术功利主义既已展开,有关课题立项与经费使用的种种价值词汇便不绝于耳,诸如“投入与产出”、“竞争与效率”等等。在这类价值词汇的包围之中,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当代学术界再也难以产生“十年磨一剑”的学术大师。
在有的地方,教师在高校中的职称评定,也是以是否已经获取某一级别上的立项课题作为重要标尺。这种情况说白了,是要求高校教师在科研上有能力“拿到订单”——如此之大学,与企业何异?
倘若我们的每一所大学,都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都属于知识产业的一部分,那么,把大学办成企业,不但无可非议,且正是其成功之处。不过,并非所有的中国大学都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单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作为科学共同体和民族精神中心的大学,今天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真正大学的企业化趋势保持足够的警惕。
学术应该处于功利之外,保持特立独行的状态,否则学术思想很难自由,学术成果也难以创新,只能是不断地复制既有知识的“学术成果”。有感于此,回想蔡元培先生当年所倡导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盖有因矣!
12.新闻稿之学术讲座 篇十二
关键词:学风,学术失范,解决办法和建议
0 引言
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研究生教育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研究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源泉。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目前,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滑坡问题越来越成为阻碍研究生成才的绊脚石,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9月7日, 在石家庄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 来自海内外的十多位院士、专家纷纷表示, 高校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不端行为, 就像体育界反兴奋剂、政府反腐败一样, 应对学术腐败行为实行“零容忍”, 对学术不端行为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由此可见,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极为紧迫。
1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学术评价 (评审) 、学术奖励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去实现社会的价值目标 (如获取职称、金钱、学位) [1]。基于对学术道德失范的这种理解, 本文把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表现归纳如下:
1.1 抄袭剽窃, 捏造数据
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同时又庄重而严肃的工作, 必须做到全身心的投入, 认真对待。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强调, 要加强自律, 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该文件明确要求“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 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潜心研究, 努力铸造学术精品, 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2]然而部分研究生对待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 致使抄袭剽窃和伪造篡改数据等不规范行为屡见不鲜。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资料却不注明出处, 为了体现出论文的创新性, 把别人的创新点据为己有;为了应付发表论文的任务, 东拼西凑, 盲目剪贴, 不求甚解;为了敷衍了事, 直接将外文论文翻译成中文, 投稿中文期刊, 更有甚者选择了全盘照抄;为了支撑自己的结论, 捏造出本不存在的数据;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无端的拼凑数据。以上种种, 严重违反了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
1.2“枪手”代写, “搭车”署名
为了推动研究生学术创新, 高校对研究生毕业一般都有发表文章的要求, 以此希望推动研究生的学习自觉性。但对一些不求上进、素质不高的研究生来说, “枪手”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用金钱为自己毕业的道路“披荆斩棘”的现象愈演愈烈。另外, “搭车”署名这一现象也屡见不鲜, 一些研究生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 通过求助于师兄师姐、导师、同学的方式, 在未参与的成果中挂名, 致使一篇论文一大串作者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两种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学术的公平性, 同时也是学风浮躁的主要表现。
1.3 得过且过, 华而不实
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稳固的、系统的学术规划, 治学的态度不够坚定、严谨。对神圣的科学研究工作, 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 转而选择走形式、走过场来敷衍了事。阅读一些低质量的文章就开始闭门造车, 论文或抄或拼, 选题大而空, 内容像小学生的流水账作文一般, 长篇累牍却缺乏实质性的见地, 分析问题浅尝辄止, 逻辑推理不求严谨。这种得过且过, 华而不实之作没有任何学术意义。
1.4 一稿多投, “中稿”随缘
一稿多投是高校研究生学风不正的又一表现。所谓“一稿多投”, 即同一作者, 在法定或约定的禁止再投期间, 或者在期限以外获知自己作品将要发表或者已经发表, 在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试图或已经在两种或多种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3]有些研究生为了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 把自己的同一作品改头换面后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出版社发表, 它违背了学术期刊的“专稿专投”原则, 破坏了科研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亵渎了科学精神, 同时也势必会影响高校和研究生的社会声誉, 削弱周围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
2 学术失范的原因分析
根据一份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学术道德状况问卷调查[4],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2.1 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调查结果显示, 78.30%的研究生认为“急功近利的不良社会风气”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急功近利的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着研究生们, 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浮躁, 不能集中精力安下心来做学问、搞科研, 以致于在面临来自学业、导师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时, 出现了抄袭、一稿多投、“搭便车”署名等各种各样的学术失范行为。
2.2 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 研究生对学术失范问题认识模糊, 责任意识淡薄
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38.48%的研究生认为身边的学术不端行为会受到处理, 高达48.77%的研究生不清楚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情况。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学术失范行为认识还比较模糊, 自身的学术自律也就无从谈起。调查结果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学术失范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的原因, 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不到位。
调查结果还显示, 有63.31%的研究生在发现老师或者同学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时选择“私下跟同学讲讲, 但不举报”。28.86%的人选择“装作没发现此事, 不跟任何人提起”, 而敢于“向学院或学校举报”的人仅占7.38%。研究生作为学术规范的主体, 相互之间了解、交流更多, 也就更容易发现问题, 而研究生们责任意识的淡薄, “私下讲讲”、“视若不见”的处理方式, 无疑会使学术失范行为更加猖獗。
2.3 导师对研究生指导太少, 作用发挥不充分
根据图1给出的调查结果, 虽然“师生关系”仍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主流关系, 但“雇佣关系”、“合作关系”却不可小觑。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为导师工作上, 这部分研究生投入科研的时间就变得微乎其微, 得到导师指导的机会也必定有限。调查结果显示, 26.17%的研究生每月得到导师指导3-4次, 36.69%的研究生表示每月仅得到导师指导1-2次, 而高达24.61%的研究生表示几乎得不到导师的指导。与此同时, 每月得到导师指导5次以上的研究生仅占12.53%。这样的结果不得不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好好反省。为师之道, 括而言之, 莫过于:“师德、师才、师法”, 导师应该多言传身教, 多监督指正, 为师之道宏富, 尊师之道必然益彰。
2.4 研究生党员、干部在日常科研和学术道德建设中未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研究生党员、干部作为同学们中特殊的群体, 理应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然而图2的调查结果却显示竟然有63.76%之多的研究生表示研究生党员和干部在科研和学术道德建设中没有体现出模范作用, 更有7.38%的研究生表示“部分研究生党员、干部自律意识差, 影响较差”。由此看来, 研究生党员及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未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引起学术失范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规范学风与学术道德。
3.1 从本科生抓起,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当前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失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5]。在我国的教育中, 从小学到研究生, 都没有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进行一个系统的教育, 大多数研究生在本科期间都没有上过有关论文写作的课程, 对学术规范的要求全然不知[6]。尽管相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相应措施来规范学术道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学术规范教育一直未能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 没有把学术规范教育系统地纳入教育体系中, 少有专门的辅导讲座, 更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零了解”, 无疑会为学术失范行为埋下深深的隐患, 在本科阶段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5]来进行:第一阶段是学术道德学习阶段, 主要加强入学新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可在低年级开设学术道德教育必修课程, 主要内容是学术道德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术不端的定义, 并告知如何做到学术诚信以及学术不端的后果。第二阶段是学术规范训练阶段, 是在本科高年级的论文写作或研究生入学时开设一门学术入门课程, 配备专门的指导导师培养学生, 训练学生养成和巩固学术规范的习惯。
3.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强化导师的引导作用, 实行导师责任制
导师是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直接引导者, 导师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仿效作用, 导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环节给研究生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 起到表率作用, 必然会让研究生获得切身的直观感染, 对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起到深远的影响[7]。因此, 一旦导师出现学术失范行为, 高校必须严肃处理, 绝不姑息, 否则将影响恶劣。为遏止导师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高校在对导师的资格进行认定时必须严把关, 绝不能让不合格的人混进导师队伍。为使导师能够足够重视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 高校可以实行导师责任制, 即每个导师对其所负责的研究生必须负起监督责任, 如果其所负责的研究生中出现学术失范行为, 那么该导师也要受到处罚。这样一来, 就使得各位导师切实履行其自己的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遏制学术道德问题的泛滥。
3.3 重视论文质量, 减少对导师和研究生的硬性指标, 改善科研评价制度
对于论文, “质量是第一位, 数量是第二位”。各高校必须明确这一点。忽视质量, 再多的论文也不过是一堆废纸!
量化的考核评估体系使得高校在无形中给导师和学生下达了数量大于质量的评价标准。一方面, 对导师和研究生都定下硬性指标, 导师就会牺牲指导和监督研究生的时间, 去尽可能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 过多的任务、过硬的指标难免会使研究生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为了能尽快在学校中完成学业, 匆匆敷衍了事, 学术失范行为由此产生。
所以要减少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必须转化观念, 注重质量, 减少量化指标, 为广大导师和研究生们从数量上减负, 让广大师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工作, 从而得出真正的学术成果!
3.4 完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成立学生组织加强监督管理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 现在的专家评审大部分只是走一下过场, 签个字而已, 甚至连论文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如此评审, 怎能保证所评价的论文不存在学术造假?
一个规范、严谨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高校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让评价过程有章可循。对设立的评审程序, 每一步都要严格施行, 不允许存在形式主义。对评审人员的组成, 应尽量避免让与论文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员参加, 以免出现包庇行为。当然, 还可从社会上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评审队伍, 以期增加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可信性和权威性。
除此之外, 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 学校可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 可以考虑成立学生组织, 专门负责学术道德方面的监督和宣传工作。通过学生组织进行宣传和监督工作, 必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一点是可以预见的。
3.5 建立健全惩处制度及处理学术道德失范的工作机构
一方面, 高校研究生院可以成立研究生学术道德委员会, 通过制定合理的奖惩办法来规范研究生的学术道德, 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使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学术失范的危害, 自觉与学术失范划清界限。另一方面,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 并将其细化, 对不同的学术失范行为给出相应的惩罚或惩戒措施。从法律的角度规范研究生的学术道德, 这样做是为了让广大研究生意识到, 一个连基本的学术道德都不能遵守的人, 不仅跨越了一个研究人员职业操守的底线, 而且触碰了法律, 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才”。
近年来, 学术道德问题屡被提及, 规范学术行为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提高学术素养水平成为高校的一项主要任务。学术道德与规范归根结点来讲就是两点, 即“真实”与“责任”[8], 真实, 是学术对研究者的基本要求;责任, 是社会对研究者的基本要求, 健全学术道德制度则是对以上两点的规范与监督。“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人无信不立”, 希望广大研究生以此作为学术上的个人行为准则, 而学校作为学术创新的平台, 更应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完善学术道德规范。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研究生学风与学术道德现状定会日渐改善。
参考文献
[1]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5.
[2]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Z].北京, 2006.
[3]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6.
[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学术道德状况调查问卷[Z].http://xgc.xidian.edu.cn/view.asp?newsid=1830, 2012.6.21.
[5]李荣.在本科教育体系中构建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模块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9 (4) .
[6]杨晶静, 骆轶姝.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J].纺织服装教育, 2013, 28 (1) .
[7]顾越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6) .
13.消防讲座新闻稿 篇十三
为进一步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及自防自救能力,近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闻涛苑社区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活动伊始,工作人员为居民们播放了两个消防安全教育视频,老旧的充电插座、未熄灭的香烟头、违规充电的电瓶车……身边的火灾隐患无处不在,视频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生动展示了引起火灾的常见原因及火灾的危害性。结合视频内容,工作人员向大家讲解了火灾发生后如何逃生、如何疏散,并现场展示了心肺复苏术、简单包扎救援等急救措施。
通过现教现练、情景模拟、互动提问等形式,使大家对消防安全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安全这根“发条”再次被上紧。今后闻涛苑社区将继续绷紧消防安全弦,筑牢消防安全墙,构筑平安和谐美丽的安居社区。
14.知识讲座新闻稿(通用) 篇十四
在如今这个年代,我们用到新闻稿的地方越来越多,新闻稿如何传播新闻稿营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稿件的传播与效果监控。写起新闻稿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识讲座新闻稿(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讲座新闻稿1xxx年11月13日18时,由萨里国际学院学生会生活部承办的医疗救助知识讲座在砺金楼219如期举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范文豪、副会长马涵和邹明玥,萨里国际学院学生会副主席陈博文、生活部、体育部、医疗小队全体成员以及40名来自10、11、12级各班的生活委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以“关爱你我,感恩生命”为主题,意在使因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意外伤害程度降到最低。首先青年志协副会长邹明玥向同学们讲述了CPR人工复苏的相关知识,介绍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在4~6分钟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随后邹会长又针对气道异物梗塞向同学们演示了自救腹部冲击法、互救腹部冲击法和互救胸部冲击法。最后,邹会长就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和特殊伤害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介绍。讲座过程中,同学们的广泛兴趣,大家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学习到了许多急救知识。
本次医疗救助知识讲座为同学们搭建了学习医疗知识的平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努力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急救知识的了解,以便在危机时刻保护自己,救助他人。
知识讲座新闻稿2春天来了,由于天气原因,春天是疾病突发的高峰期。因此,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广大群众营养健康知识普遍缺乏,饮食行为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方面。因此,强化营养健康知识的教育、促进科学饮食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工作刻不容缓。
昨晚,我系团体部及青年文明督导岗在2201举办了此次的“春季养生知识讲座”。此次讲座邀请了科学系学生分会主席、副主席、副书记及各部门部长。担任此次主讲的是来自食品专业的易艳梅老师。
活动圆满结束,系学生会成员合影。
此次活动,在系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的结束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就是在于让大家充分的认识到各季节养生的重要性。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充分的认识到了食疗养生的重要性,可以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应用我们所学的点滴为自己的健康带来便利,为自己的家人健康带去一份安康。
知识讲座新闻稿3为帮助社区长者应对“多事之秋”,普及健康养生知识,预防季节性疾病的发生,洲心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联合洲心社区医院于xxx年9月30日9:30-11:30在中心多媒体室为社区长者开展了秋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讲座分为两个环节,分别是医师ppt讲解和居民提问。在讲解环节中,社区医院医师介绍了如何进行秋季干燥滋补,老人易发疾病防范等知识,长者们听得非常认真,特别是医生建议的养生食谱,长者们一边听,一边用笔记录。互动环节中,长者与医师积极互动,场面其乐融融。
通过本次活动,居民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很实用的养生知识,再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十分注意,感谢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如此贴心的服务,希望以后能定期举行这样的讲座。
知识讲座新闻稿4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面对危险情况应该采取的措施,加强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女生自救自护能力,提高女生的辨识能力。
本次讲座由朱伟利老师讲座。朱伟利老师阐述了本次讲座的目的,本次讲座旨在提高女生自我保护意识,让女生学会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重。接着,朱老师就“关于如何保护自己”、“关于恋爱问题”、“关于作为女大学生怎样培养自己”三个方面展开谈论。程书记根据男女的性别差异给同学们分析了古代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以及如今在制度上看起来虽男女平等,但社会观念上仍不平等的事实,并列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朱老师认为,虽然女性在社会上处于弱势,但女同学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争取,因此,朱老师向大家谈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朱老师提出作为女同学要有自尊自爱的心态,同时还要自立自强。随后,朱老师将安全防范问题分为出行安全、财务安全、情感安全三块,运用实例向同学们讲授女生在危险时刻应如何保护自己。
最后,朱老师对讲座作了总结并给在座的女同学说了十个词语,希望女同学能够努力实现,十个词语分别是“善良、自爱、教养、温柔、耐心、宽容、热情、干净、主见、平衡”。本次讲座提高了女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面对危险情况应该采取的措施,加强了女生心里健康教育,增强了女生自救自护能力,提高了女生的辨识能力,创建了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知识讲座新闻稿53月18日下午2点10分,主题为“展礼仪风采,拓青年视野”的讲座在5208举行。本次讲座由青年视野协会举办,由经济系党总支书记高幸乐老师主讲。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正装穿着规范、站姿禁忌、优雅坐姿变化及禁忌、餐桌礼仪等丰富的商务礼仪知识。高老师饱含激情的演绎方式,对商务礼仪做了生动详细的介绍,不时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极大的提升了同学们的兴趣。
其中高老师时不时与同学们展开互动,以加深同学们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而此次讲座的高潮部分非社交礼仪莫属了。讲座现场我们的高老师还当场与多名同学进行握手以便更好的向同学们展示握手的准确规范。许多同学情绪高涨,期间欢笑不断,同学们也非常好奇的询问了高老师更多的社交礼仪知识。此刻,他们是没有距离的,如久别重逢的好友们随意畅聊着,忘却了时间。讲座圆满结束了,同学们都满载而归,带着微笑陆续离场。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懂得了如何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更好的与人交往,从而提升精神面貌,进一步将文化精神理念与商务礼仪落实到行为规范中,并规范了我们的礼仪知识。
知识讲座新闻稿610月27日,由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办的干事培训第六场——“礼貌礼仪讲座”在宁远楼628成功举办。学生社团联合会策宣部长李霁阳、外联部长贾伟超出席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团助理龙阳主持。我校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文化外交、国家形象等领域的乔旋老师结合同学们的需要为到场的同学们普及了在待人接物和对外交往中的国际礼仪知识。
晚20:20,来自学生社团联合会各个部门的干事在宁远楼628教室齐聚一堂。乔老师首先为到场的干事们明确了“礼仪”的概念。接下来分三个方面讲解了形象礼仪的重要性,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为同学们描述了何为得体、正式的仪容。紧接着乔旋老师又以自己的着装和生活经验生动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得体的仪容和服装要求,现场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最后乔旋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同学们实际的交往需要讲解了交往礼仪中的注意事项,包括会面、介绍和名片这三个方面。在讲解的同时,乔老师还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在日常交往中非常有用的原则,包括女士优先原则、尊者优先知情原则等。名片交换环节中,乔旋老师让同学们用e卡代替名片体验了一次交换名片的过程,并为同学们纠正错误。
21:40,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本次讲座为到场的同学们传授了不少人际交往的知识,提高了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在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知识讲座新闻稿720xx年9月25日下午,为了增强全校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由榆林市消防局的陈教官对全校全体教师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讲座。
讲座开始,陈教官首先为大家列举了近期发生在我们身边,因缺乏相关消防知识而发生的惨痛“悲剧”,发人深省。然后,教官向大家讲解了基本的消防知识,涉及火灾发生的原因、怎样预防火灾、火场逃生基本知识、灭火器的正确使用以及如何正确报警等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他不仅从理论上教育大家应提高消防安全意识,而且通过亲自示范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和其他求生工具,来让大家切实体会具备基本消防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本次讲座不仅普及了教师们的消防安全知识,增强了他们的消防防范意识,还丰富了他们面对突发灾害时的应急处理手段,为全校消防安全宣传工作的进行注入了动力,也为全校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知识讲座新闻稿85月21日晚,公共关系协会邀请了公共关系与专业传播硕士蔡宝婧老师为学生开展公关礼仪知识讲座。蔡宝婧老师除了给大家介绍了公共关系的概念、礼仪学的作用和各种场合的礼仪之道,还传授了相关的公关礼仪的知识。
“公关是管理、组织、形象的艺术。”这是蔡宝婧老师对公关定义的概况。而礼仪学的作用是自完其身和完善组织形象,“个人所作的行为直接影响企业声誉”。她以房地产商人潘石屹的微博影响力和富士康的十三连跳事件为例,说明了形象的重要性。
15.略论通儒学者汪中之学术成就 篇十五
一、经学方面的成就
汪中《述学别录·与巡抚毕侍郎书》尝曰:“中少时问学, 实私淑诸顾宁人处士。故尝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及为考古之学, 惟实事求是, 不上墨守。”汪中经学的治学趋向, 秉承了乾嘉学派考据学之理念, 在考据学方面有不俗成就。其考据内容主要为三类:名物制度、小学、史学。
汪中对古代制度名物有许多创新的见解。《明堂通释》就是汪中研究古代礼制的代表作。此文确认了古代明堂有六处:一、宗周;二:东都;三、路寝;四、方岳之下;五、太学;六、鲁太庙。详细研制了明堂的建筑结构、使用用途、使用规范等。文章搜集了丰富的材料, 加以严密的逻辑论证, 得出的结论对后人的名堂研究启发甚大。汪中的小学造诣也极为深厚。在古书语法方面, 《释三九上》考证出“三”的虚数义, 在古书中用“三”来形容事物之多。《释三九中》又考证出“曲”和“形容”之分。“曲”乃是间接指明其物, “形容”偏于夸饰, 和实际所指略有出入。这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汪中曾云:“中旧蓄古钱二百九十有七, 其古金多是三晋时物, 刀布圆法, 迨汉而止。考其文字, 可以订正六书, 益人神智。”说明汪中在治学的过程中, 将小学与金石学相结合, 所藏金石之文, 为其“考其文字”、“订正六书”带来不少启发。汪中深知, 以史证经可令经义更明, 他的史学考证也颇见功底。以《周公居东证》为例, 汪中详列了十一条史学材料, 对周公到底有无“居东”、到底何时“居东”、“居东”之时间长短、历史上的“东”当指何地等问题用真实的材料进行了考证, 透露出深厚的考据学功底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汪中的经学研究已经不仅仅是纯学术性的推理论证, 他把学术融入生活, 把历史汇入现实, 考据与义理紧密结合起来。《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传》曰:‘一与之齐, 终身不二。’不谓一受其聘, 终身不二也。又曰:‘烈女不事二夫, 不谓不聘二夫也。’”就是说如果事实的婚姻没有完成, 女子就不用为“婿”守志, 而且还可以改嫁。少时清贫的家庭, 坎坷的人生经历, 深厚的历史感, 让汪中具有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 纵使其某些经学考证不甚严密, 但行文中的思想内涵在当时显得何其珍贵, 不能因历史局限性而抹杀其学术成就。
二、诸子学成就
诸子学的整理与研究是汪中学术成就中最为闪光的一点。汪中敢于以求实存真的批判精神, 大胆提出新观点。观点一、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宋元以来, 文人喜欢高举”“讲学”的招牌空谈心性, 此风在明代尤盛。汪中对此深感不满。他在《述学别录》的《讲学释义》一篇中就申明了“讲学”之真义。在《述学补遗》的《大学平义》中, 汪中驳斥了朱熹随意窜改古书次序的不当做法。竭力指出宋儒从《大学》里截取所谓“三纲领”, “八条目”, 以之为经, 放之天下皆准的思想, 并非孔子本意。孔子平日教人, 强调不同的人, 要不同的方法。这些观点言辞犀利、引证丰富、论证严密, 积极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教条, 给儒家正统思想以严厉的批判。观点二、提倡周秦诸子之说。一方面, 汪中推崇荀子传承诸经之功。他在《荀卿子通论》中, 指出荀子之学“尤有功于诸经”, 因为“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 荀卿也。周公作之, 孔子述之, 荀卿子传之……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通, 而古籍阙亡, 其授受不可尽知矣”。另一方面, 汪中提出了自己的墨学观。汪中首先论证兼爱与“先王制为聘问、吊恤之礼, 以睦诸侯之邦交者”并无不同, 进而提出“彼且以兼爱教天下之为人子者, 使以孝其亲, 而谓之无父, 斯已枉矣”。他认为兼爱说与儒家泛爱众说无甚区别;墨子之学是旨在救世教人的仁学, 与儒家学说不乏共通之处。
在乾隆后期严酷的文化专制下, 汪中的对儒家正统思想批判和对诸子学价值的提倡, 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他不囿于成见, 指出儒学并不能代表整个周代文明, 诸子之学同样散发着智慧之光, 洋溢其间的批判精神即使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动容。谨严的逻辑论证, 求实的治学态度, 道人之所不能道、言人之所不能言的可贵品质无不彰显着过人学术见识, 诸子学研究实为其学术最精华之处。
三、文学成就
汪中兼擅经史与词章, 在文学创作领域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方面, 其《先母邹孺人灵表》云:“先君子下世, 无寸田尺宅之籍, 三族罕过问者。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履以为食, 犹思与子女相保。中感念母亲深恩, 为母亲创作的诗歌尤为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如《遗诗》卷一《归耕操》云:“子壮大兮母病羸, 老不得养兮何以生子为?日昭昭兮我心悲!”将一个游子为生活所迫, 不能陪伴母亲安度晚年的悲伤心境展露无遗, 催人泪下。骈文创作方面, 汪中把情感的焦点转向更广阔的社会, 此类作品为汪中赢得了极高赞誉。尤以杭世骏盛赞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哀盐船文》声名卓著、流芳千古。在文中, 汪中用传神的笔触描述了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时, 烈烈火势下, 人声哀号、衣絮乱飞的惨状, 对大火前后的氛围作了形象的描述, 读来令人心惊、如临其境。文末, 他对船员的不幸遇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沉痛的哀悼, 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前人对汪中的文学创作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赞美。王念孙赞他:“至其为文, 则合汉、魏、晋、宋作者而铸成一家之言, 渊雅醇茂。无意摩放而神与之合, 盖宋以后无此作手矣。”
阮元有云:“有陋儒之学, 有通儒之学……吾乡有汪君容甫者……所著有《述学》内外篇……全书虽已失传, 然读此可见一斑, 殆所谓通儒之学者矣。”阮元盛赞曰“通儒之学者”, 全面概括了汪中半个世纪的学术成就, 是汪中在“博学”、“广通”的扬州学派中仍不失翘楚之位的主要原因, 也是汪中学术成就最大之处。
参考文献
[1]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田汉云.新编汪中集[Z].扬州:广陵书社, 2005.
16.中国食文化讲座之九——五味以和 篇十六
中国古代重视五味,是发端于原始农耕文化。在前几讲中我们曾经论证过,中国人走上了粒食的歧路之后,是以粟为主食的。鉴于那时候的加工水平,粟既脱粒不干净,经常硌牙,又干涩难以下咽,于是先人们创造了将肉物与菜料一锅煮的羹。在油炒方法没有推行的时代,人们通过羹(之后浓缩为菜)来享用美味而得以“就”着粒食下咽。有了多变的滋味之后就使得进食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在商代之时,调味品主要是盐和梅,取咸、酸为主味,正如《尚书·说命》所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商王赞美他的宰臣的话,意思是说,没有高明的宰臣参与治国就像缺少调味品的羹汤。到了周代,调味虽然少不了盐和梅,而更多的是用酱,这种酱便是可以直接食用的醯醢之类。
上古有酸味的酱,叫做醯(xī)。醯可制成酸菜、泡菜,叫做菹(zū)。细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醯(jī)。腌肉腌鱼叫菹,有鹿菹、鱼菹等。在这个意义上菹与醢相近。
上古的肉酱叫醢(hǎi)。醢有多种:除醢(tǎn)醢外,还有鱼醢、蜃醢(蛤蜊酱)等。
上古的羹有两种,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纯肉汁,是饮用的大(太)羹。“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左传·桓公二年》)。另一种是调和了五味煮烂的肉羹。所谓五味,据说是醯、醢、盐、梅和一种菜。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葱,也可以是韭。另一说,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豕羹用薇。当时,咸与酸是羹的主要味道。
葵即冬葵,是一种古代蔬菜,现湘、赣、川仍有栽培。《诗·豳风·七月》有“七月烹葵及菽”句。
藿即豆叶。《广雅·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苦即苦菜、苦荬菜、拒马菜,菊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味苦。
薇,即大巢菜,一说是野豌豆。《诗·召南·草虫》:“言采其薇”。
梅原产我国,为落叶乔木。《诗经》、《夏小正》、《尔雅》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梅在商周作为酸味调料。一般认为,我国南方的梅是杏树南迁后的变种,逐渐由果实树发展为观赏花木的。梅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中华民族独立不屈的精神。
周代天子的饮食分饭、饮、膳、馐、珍、酱六大类。《礼记·曲礼》说:“献孰(熟)食者操酱齐。”酱齐便是复合调料。《周礼·天官》记载,周天子祭祀或宾客用馐“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这百二十瓮酱包括醢物六十瓮、醯物六十瓮,都是用动植物食料加调味品炮制的复合调料。从百二十品肴馔配百二十瓮酱可看出,一肴是配一酱的。也就是说,周王的肴馔都是淡味的,进膳时要现吃现用不同的酱来调味。孔老夫子有句话,“不得其酱,不食”。说的是在当时,各类肉食要按传统规定的酱汁调味,如食鱼脍要用芥酱等。所以孔子才说没有所需的酱就不吃鱼肉。周礼还有一条规定,叫做“毋歠醢”,是说作客时千万不要直接喝主人的调味酱,那样对于主人客人都是很丢面子的事。到了汉代,酱已经不再指称醯醢,而成了豆酱和面酱的专称。
中国历代的厨师和美食家都十分看重酱。五代陶谷的《清异录》认为,“酱,八珍主人;醋,食总管也。”宋代的《梦粱录》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开门七件事”的俗语在民间一直传流至今,可见其影响之深。
应该说,在人类饮食历程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无滋无味中度过的。当甜、酸、苦、辣、咸这五味成为人类的重要追求目标时,烹饪才具有了烹调的丰富内涵。
上述的甜、酸、苦、辣、咸这五味,可称为原味,这是人类味蕾的最初始的感觉。舌头是一块有着粗糙表面的肌肉,表面布满了乳状突起物,称之为味蕾,味觉胚体则在这些乳头之中。味觉胚体本身有大约50至150个味觉接受细胞群,它们的顶部呈球状并张开着,称为味觉孔道。溶解物的分子——“味分子”,进入味觉孔道和突起物相互作用,来自味觉细胞内部的纤维状的放射物包围着味觉孔道。在微小的突起物中,味分子与接受器味觉细胞中的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能进一步产生化学物质,它像神经传递素一样作用着,刺激神经把信息传递到味觉胚体。神经传递素沿着一条神经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在意识中便出现了知味。
所有的味道接受器都分布在舌头上,而五种基本味道——甜、酸、辣、咸、苦,不同的味道会使舌头的不同位置产生十分强烈的感受。舌端对甜的感受力量最为明显。酸和咸则感觉在舌头两侧,辣的感受主要发生在前端和两侧,而对苦的感觉则与舌的后部、咽喉的前部有关。据研究,这种奇妙的分布构成了一种安全保护网。因为用舌头尖尝甜味可以探测出有益于健康的碳水化合物,而许多有害的物质都是十分苦的。因而,苦的接受器位于舌头最后端起着防卫作用,使吞咽在那里能够受到阻止。实际上,十分苦的物质会刺激起呕吐的反应。一些生物化学家认为,辣、酸、咸的味道一般是与味觉细胞膜相互作用的离子化的分子味觉反应。而甜和苦的味道通常需要有刺激物,这些刺激物的分子结构比较复杂,不能被离子化,在释放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长时间的化学变化,苦的味道刺激过程尤其复杂。
除了舌头的味觉之外,鼻子的嗅觉也在知味,可以说,味觉与嗅觉对人类的生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对人类知觉的研究就是以五种外部感官为对象的,我们的心灵(大脑)正是通过它们来获得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的。这五种感官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然而,在西方,味觉与嗅觉却是命运多桀,被人看不起。
在西方哲学的奠基性理论中始终依照一种等级次序来对这五种感官的重要性依次排序。哲学家们断言,视觉和听觉在促进认识发展方面比起其他感官要优越得多,认为是高级感官。因而,欣赏绘画和听音乐被认为是最高雅的艺术。而味觉、触觉和嗅觉一直被认为是“肉体的”感官,不配做审美感官,而被贬为“低级”的感官。近年来,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偏见。美国学者卡罗琳·考斯梅尔在《味觉》中说:“食物(而不是艺术本身)在许多象征性活动中扮演着和艺术品相同的角色。提出这一理论不是为了削弱饮食行为的快感,而是为了更充分地把感觉和感官愉快运用于美学范围。是为了证明饮食行为所产生的愉快感常是对认知意义的一种促进,甚至是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五味”观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念。季羡林先生说,“西方的美重在眼睛和耳朵,所以他们的美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是音乐、绘画、雕塑与建筑等。而中国的美则不但涉及眼、耳,还延伸到鼻、舌、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味,也属于美的范畴。它不但重视味,而且还有“五味”之说。“五味,令人口爽”(《老子》)。这个“爽”很复杂。如“酸、甜、苦、辣、咸”,都是从化学味觉的角度分析的,有专家称此为“调和的五味”。照此,还可以从食品的质地、物理味觉角度分析出“脆、嫩、细、酥、软”之“五味”;从化学、物理和心理的角度分析出“丰、腴、适、舒、爽”的“五味”来。这样的“五味”就不单单是个用舌头尝到的感觉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以“品尝”二字来形容这一更高层次。“品”与“知味”不仅是舌头、鼻子与心理的感受,而且是一种审美过程。
中国古代善于品尝滋味的知味者,比较著名的是春秋时代的易牙和师旷。易牙是齐桓公的膳夫,《吕氏春秋·精谕》说他能尝出两条江里不同的水味,能分辨出水是来自哪条江。师旷是晋平公的一位盲人乐师,有一次他吃御膳,尝出做饭用的柴火是“劳薪”(破旧木器),晋平公一问,果然厨师烧饭时用的是旧车轴。端起饭碗一尝,就知道用什么柴火炊成,味觉可谓是很敏感了。晋代的苻朗知味的本领更绝。据《晋书·苻坚载记》说,有人请苻朗吃炖鸡,他还没吃几口,就尝出那鸡是露天而不是在笼里养大的。还有一次吃烧鹅,苻朗竟能指出盘中的鹅哪儿长的是黑毛哪儿是白毛。开始别人不信,经几次验证,结果竟“无毫厘之差”。笔者没有苻朗的那种本事,但也能尝出散养的鸡与其鸡蛋要比鸡场喂饲料的圈养鸡与其鸡蛋味道更香。其实这不算本事,只能说是食物被环境污染与饲养高度工业化、化学化所带来的一种无奈。
知味是一种境界,也是食文化审美的最高境界。古代中国人正是将知味看做是一种境界,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文化境界。一般人只知五原味,这同只知三原色和七声音阶一样。我们不是画家也不是音乐家,当然也算不上是知味者。其实,也没有必要去达到非常高的知味境界,只要懂得五原味,能分辨出更多的一些复合味型,品出美食的一些味型特色与规律,也就很可以了。
中国人的知味,不仅是在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哲学支持。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食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源泉。饮食不但关乎着人的生存繁衍,还担负着诸多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食文化的不可见的制约思想在于“道”,其社会功能简约为一个“和”,其审美情趣在于一个“品”。“和”既指烹饪,又指其社会功能。在烹饪中,互不相容的水火可以相济(“水火相憎,鼎鬲在其间,五味以和”)。林语堂说:“鸡味渗进白菜里,白菜钻进鸡肉中”,“以他平他”。而孔老夫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则渗透进中国人的灵魂,使饮食的知味在血缘社会中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润滑剂起到亲和作用,演绎出历史上那么多应该发生和不该发生的故事。
【新闻稿之学术讲座】推荐阅读:
朗诵培训讲座新闻稿07-11
PPT讲座新闻稿09-12
心里健康讲座新闻稿11-05
学术报告新闻稿范文06-18
优秀的讲座新闻稿范文11-17
郑杭生学术报告会新闻稿07-19
关于职业生涯与规划的讲座新闻稿09-05
新闻摄影基础讲座11-29
公关写作之公关新闻稿写作12-02
爱国主义教育之横山扫墓新闻稿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