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最后一课原文

2024-11-04

小学课文最后一课原文(9篇)

1.小学课文最后一课原文 篇一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 理解此文写作技巧。

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是啊!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 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 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如:

⑴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⑵ “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⑶ “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 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

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

以“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譬如:“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引文见“资料整合平台”)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_______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_______的,选文则是________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_______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________地抗争;课文体裁是_______,文中的“我”(小弗朗士)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________,文中的“我”则是_______。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教学步骤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资料整合平台】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原文,略)

2.课文最后一课的阅读答案 篇二

小题2:(3分)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高大。

小题3:B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抓住韩麦尔先生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分析其情感即可。“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属于人物的语言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惨白的脸色”、“哽咽的话语”以及“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的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些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韩麦尔先生在知道这是他为这些理应继续受到祖国文化教育的孩子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当时的心理是何等的难过、愤怒。但他又只是一个普通人无力改变当权者的决定又体现出了无奈。钟声敲响12下,意味着教学结素,这些孩子以后将受到殖民国的教育,将失去祖国文化的熏陶。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刻体现出来的伟大,博爱深深的触动了小弗朗士的心灵,所以才有了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想法。

3.《最后一课》小学作文 篇三

于是郝叟老头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学习用品去学习最后一节课。

“唉,这么早你去哪啊老头?”郝叟的妻子不解地问道。

“去上课!”郝叟老头坚定的回答“拜拜。”

天气是那么的暖和、晴朗;空气是那么的清新、甜润;鸟鸣是那么的婉转、动听,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可是一阵突兀的操练声打破了这美好和谐的画面,郝叟老头气愤的扭头看向着发出如此噪音的“恶魔”——令人讨厌的普鲁士兵。很快,老头郝叟又重新调整好心情,继续前往上学的路。

郝叟老头穿着出去跨进了教室,旧课桌、大窗户、略微生锈的讲台……这些熟悉的景物让他应接不暇,不知是看了太久还是太激动了,郝叟用手指抹去了略红的眼眶中溢出的泪珠。他现在真的很后悔当初一直在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无心学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他的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当初了,他只好戴上老花镜,记着歪歪扭扭的笔迹,他真希望自己能够把那段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又没有一点错误,如果可以那么他愿意拿出任何代价,来实现,可惜在他心中默读,刚一念便给弄糊涂了之后更努力地在心中不停地重念着,这怎么学都学不会的句子心里十分的难受,都这么大了,连国语都不会念。他只好耐心地听着老师耐心的讲解,从小到大,他这是第一次那么认真的听课,但也很快会是最后一次了。仿佛才一会没到黑板上就出现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意味着最后一节课的结束。

4.《最后一课》小学作文 篇四

“小弗朗士,你想说什么?”韩麦尔一脸呆滞地望着我说道。

“我……我……算了,老师……再见,您多保重。”我沉闷地低下了头,轻声慢语道,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院子,给韩麦尔留下一块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吧!

在我离开的时候,似乎听到韩麦尔先生在喃喃自语些什么。当我离开这个充满温馨的学校后,我那汹涌的泪水终于溃坝了。再见了,我最敬爱的老师;再见了,我在这儿最亲切的回忆。

“你知道吗?最近普鲁士兵好像在抓镇上的老师,而且还禁止我们说法语,这可真是惨无人道啊!”格林太太愤怒地说。

“什么?……那些坏家伙竟然要抓我们的老师!糟糕,韩麦尔先生有危险。”这个念头一出现便收不回来了,旁人的议论声也渐渐地听不见了。

我立刻返回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耳旁直传来风的“呼——呼——”声。

“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快开门啊!”我不停地拍着那结实的铁栅门,但回答我的却是永久的寂寥。

无奈的我只好从一旁矮小的泥墙上翻了过去。急忙推开教室的门的我,却发现教室内空无一人,只有那留在黑板上的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5.小学课文火烧云原文 篇五

《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火烧云》教学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课文先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接着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讲火烧云下去了。用词准确,描写生动逼真,想象丰富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色之美;二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动词句,了解作者丰富的想象,积累好词佳句。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是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本课讲到的各种云的颜色很多,课前要求学生在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有朝霞或晚霞时,观察云彩的各种颜色和变化,或者收集有关云彩的图片和描写云彩的好词佳句。

2.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读准翘舌音:“烧、寿、镇”;后鼻音:“盈、恍、猛”等。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3.再读课文,可以是自己读,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一起读,读后思考讨论:课文哪些部分是讲霞光的,哪些部分是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来读一读,初步了解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状。

4.本课描写火烧云色彩、形状变化的语句,用词十分准确,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意思。例如:

(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极多”说明火烧云的多种颜色,“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不仅突出颜色多,而且强调变化快。

(2)“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把火烧云想象成了动物,突出了火烧云变化的有趣。“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表明了火烧云形状在不断地、快速地变化着,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的特点。

5.作者是抓住火烧云的颜色、形状极多、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火烧云的。教学时,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去品味霞光、火烧云的好看有趣。然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也喜欢自己选择的部分。还可以说自己观察到的或展示根据课文的描写自己画的火烧云,进一步丰富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6.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1)课文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趣。朗读时,可让学生抓住生动准确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火烧云变化莫测的有趣景象,把火烧云变化之快,形状之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背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指导背诵,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2~6自然段要了解记叙的顺序:先写颜色的变化,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重点词语来练习背;再写形状的变化,先是变成马,接着写马的样子、变化;再变成“狗”,“狮子”……让学生按着这样的顺序来练习背诵。

7.积累运用。通过朗读、观察,在对本课内容了解并能背诵的基础上,摘抄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再让学生交流,互相说说摘抄了哪些句子,为什么认为这些句子是最美的。加深理解和体会。

8.识字写字。本课生字比较多,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识记字形,练习把字写好。对学生较难写好的字,如“盈、蹲、揉、喂、跪”等要作适当指导。“盈”字提醒学生,“”在字中的位置和大小;“蹲、揉、喂、跪”均是左窄右宽的字,要指导写好右半部分。

6.小学雁荡山课文原文 篇六

《雁荡山》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第四三三条,课文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并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做了类比分析,正确推断出雁荡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蚀的作用,才使平原变成山岳。这是科学的创见。

【原文】

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温州雁荡山①,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②,未尝有言者③。祥符中④,因造玉清宫⑤,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⑥,此时尚未有名⑦。按西域书⑧,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册芙蓉峰龙湫⑨。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⑩,有“雁荡经行云漠漠⑾,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⑿。此山南有芙蓉峰⒀,峰下有芙蓉驿⒁,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⒂。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⒃,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归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⒄。谢灵运为永嘉守⒅,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⒆,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⒇。

【注释】

① 温州:在今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在浙江省温州市东北。乐清县西部与永嘉县东部交界处的一座绵延几百里的大山脉,最高峰海拔1057米。

② 图牒:图书文件。牒,公文,文件。

③ 未尝有言者:不曾有记载它的。尝,曾经。有言者,是“有言之者”的省略。

④ 祥符中:祥符年间。祥符,“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赵恒)的年号之一(公元1008-10)。

⑤ 玉清宫:宋真宗改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

⑥ 方:才,副词。

⑦ 尚未有名: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

⑧ 西域书:指佛经。西域,汉代敦煌以西诸地的总称。

⑨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圣者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方靠海的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阿罗汉,也称罗汉,梵语音译,是佛家对“圣者”的尊称。诺矩罗,唐代的一个和尚,据《乐清县志》记载,原名罗尧运,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震旦,古时印度对中国的称呼。震指东方,旦指日出,意即东方日出之地。芙蓉峰,在雁荡山南部,峰下有芙蓉驿(在今芙蓉镇)。龙湫,雁荡山的瀑布名,瀑布下有两个深潭,叫做大龙湫和小龙湫。湫,深水池。

⑩ 贯休:唐代著名的和尚(公元832—9),原名姜德隐,善诗画,著有《禅月集》,今传二十五卷,内无《诺矩罗赞》。全唐诗编贯休诗五十二卷,第十二卷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两句。

⑾ 雁荡经行云漠漠:意思是说从雁荡山经过时看见白云漠漠。这是形容雁荡山极高,与云天相接。漠漠,密布的样子。

⑿ 龙湫宴坐雨蒙蒙:意思是说,在龙湫附近静坐观赏风景时对着细雨蒙蒙。宴坐,闲居静坐。雨蒙蒙,这里形容龙湫瀑布飞溅之水沫如细雨迷蒙。元朝李孝光《大龙湫记》说:“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东崖址有诺矩罗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摇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之,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可作参考。…

⒀ 驿:古代传送公文的人休息和换马的地方。

⒁ 瞰:俯视。

⒂ 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但是(人们)还不知道雁荡、龙湫在什么 方。

⒃ 雁荡:又名雁湖,在芙蓉峰顶。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雁荡山在乐清县,山顶有一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归时都宿此,故名。”

⒄ 名之:给它命名。名,命名,动词。之 ,代词,代“经行峡、宴坐峰”。

⒅ 谢灵运:南朝刘宋时代人,诗人,曾任永嘉太守。永嘉:即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地区。守:太守,郡的最高行政官。

⒆ 殆:几乎。

⒇ 盖:连词,承接上文,推测原因,可译为“原来是”。

【原文】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①,上耸千尺②,穹崖巨谷③,不类他山④,皆包在诸谷中⑤。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⑥。原其理⑦,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⑧。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⑨。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⑩。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⑾。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⑿,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⒀,立土动及百尺⒁,迥然耸立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⒃,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⒄,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⒅,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① 峭:陡峭。拔:挺拔。险:险峻。怪:奇异。

② 上耸千尺:向上耸立约有千尺。

③ 穹崖:很高的山崖。穹,高大。巨谷:巨大的山谷。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

④ 不类他山:“不类(于)他山”的省略,不同于其它的山。类,同,相似。

⑤ 皆包在诸谷中:(雁荡山诸峰)都被包拢在各个深谷中。

⑥ 森然:形容山峰高耸林立。干霄:直插云霄。干,冒犯,这里可译为“插入”。

⑦ 原其理:推求其中的道理。原,推求,考究。

⑧ 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⑨水凿之穴: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洞穴。水凿,指水流冲刷。

⑩适与地平:(山谷里的雁荡诸峰)恰好跟(整个山岭的)地面一样平。适,恰好。

7.小学《卖木雕的少年》课文原文 篇七

在去非洲南部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定要游览莫本奥图尼亚大瀑布,还要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在大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然后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8.刻舟求剑小学课文原文阅读 篇八

《刻舟求剑》(10分)

刻舟求剑

(战国)《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11 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

从前,有个人坐船过江,一不小心,挂在身上的宝剑掉进了江里。

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有人催他:“还不赶快捞!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

那个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记号,说:“不用着急,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就从这儿跳下去,准能把宝剑捞上来。”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小学语文荷花课文原文 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的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小小一姑娘,站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荷花)

2.课件出示荷花诗句。

3.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样写荷花的。(板书课题)

(二)、入情入境,品读课文

上一篇:关于销售工作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