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24-08-15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选11篇)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一

讲道德有品行(参考材料来自于网络)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已在全体党员中启动,要求广大党员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以下是YJBYS小编整理的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

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一

日前,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干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学习使人进步,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选择学习内容上,也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前,中央组织部发文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道德品行有待加强已经成为一项不得不引起各级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对于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重温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为党的建设所做出的牺牲与努力,通过重温党的历史,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立党为公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心聚力,筑好思想堡垒。

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要优化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可以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重走革命路,重温革命史等实践活动,可以组织专题学习交流会、座谈会,可以组织深入实际走访,重温革命情怀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带动广大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为党的事业培育更多合格的共产党员。

讲道德有品行心得体会二

怀着对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的无比崇敬之情,笔者来到了这位时代楷模当年为之鞠躬尽瘁的兰考县,近距离地了解和追寻焦裕禄的点滴故事、英雄足迹,学习和感悟焦裕禄的精神实质,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震撼,灵魂更得到了深刻净化和洗礼。联系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坚持做到“四讲四有”。

讲政治,有信念,坚定信仰。人无信不立。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是影响焦裕禄一生的坚定政治信仰。在焦裕禄身上,党性和人民性达到了完美统一。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学习他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无比贴心的精神。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决不怀疑、决不含糊、决不动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坚定信仰之志,强化政治定力,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始终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另一方面要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做群众的贴心人,始终保持公仆情怀,真诚对待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情怀,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万家忧乐始终放在心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讲规矩,有纪律,规范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焦裕禄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取任何好处。焦裕禄一次无意间听到儿子因为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他教育儿子要尊重演员的劳动,不能看白戏,并立即拿出钱要儿子到戏院补票。为了告诫自己、提醒别人,他还在县委会议上作出深刻检讨,并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还着重强调不准强迫命令,不准向群众乱摊派。总书记在3月17日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十不准”展览墙时,感慨地说,“十不准”内容非常有针对性。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切实增强规矩意识、纪律观念,从小事做起,正确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始终以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带头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对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乱建私房、公费吃喝等不正之风,自己不仅要抵制,还要敢抓敢管,一抓到底。

讲道德,有品行,做人格上的端正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须有官德。官德一失,腐败即生。官德彰显,官民同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官德失范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有威信,也不可能在群众中产生凝聚力。焦裕禄一生坚守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和赤胆忠心为革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高贵品德。正是凭借着这样的道德操守、优良品质、人格魅力,焦裕禄赢得了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情操,传承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确保做人有底气,做事有硬气,做官有正气;必须把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作为始终坚守的底线,把党纪国法作为带电的高压线,时刻做到自重自省、慎独慎微,管得住言行、守得住清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必须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

讲奉献,有作为,做事业上的开路人。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不怕困难、不惧风险,勇于挑起重担,勇于克难制胜,“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豪”,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前,党组织与他谈话时明确提出,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一个最艰苦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焦裕禄同志坚定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正是靠着这样的无私奉献、有为担当,成就了自己的无悔人生,更成为了永恒的历史丰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知难而进、坚韧不拔,始终保持一种非常高的干事热情和敢于担当、勇争一流、敢做善成的勇气,不怕任务艰巨、不怕矛盾复杂、不怕环境艰苦,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以勇闯关,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克服“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乱作为”等问题,坚决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要像焦裕禄那样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带着执著信念学,带着实践要求学,甘于做群众的学生,坚持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勇于到困难最多、问题最复杂的一线去摔打,在实践历练中提升担当作为的本领,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满足普通群众“一定要对老百姓好”的大道至简的要求。

欧阳修说过,圣贤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前行的思想源泉。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焦裕禄精神为鞭策,不断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做到“四讲四有”,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像焦裕禄那样苦干、实干、巧干、带头干、拼命干,以实际行动践行当初的入党誓词,为决胜“十三五”开局之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讲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明白人发言稿

讲道德、有品行,要从慎初、慎小,从小事做起,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整理的讲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明白人发言稿,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篇一:讲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明白人发言稿

讲道德、有品行,是做人之本,更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高尚情操,重视家风建设,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生活方式,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切实做生活上的正派人。

何谓品行?“品”即品德,“行”即行为,品行就是人的道德情操,是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理念、思想、认识和品质等,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百行以德为首。”品行既折射着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作风,也反映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同志说,“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行乃做人之本,成事之基。

党员干部的道德好、品行端,则作风正,就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习气,始终保持高风亮节,始终做到清正廉洁。

“盖要利达,须力学修德”,道德建设,贵在养成,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每个党员都要上好道德修养这一人生必修课,注重道德实践,行善积德。修德是一项基本功。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要把道德要求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个人兴趣、爱好、欲望等一言一行,严格纳入时代的道德范畴之中,真正树立高尚的品格,切实做到严以修德、以德立身,坦坦荡荡做人、老老实实干事,多一些襟怀坦荡、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点浩然正气、少一点私心杂念,守住人格尊严、守住做人的底线。

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核心是其所具有的为他人、为集体、为群众的献身精神,更是一名优秀党员干部最具感染力的人格形象。“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要追求高尚情操,注重情操修养,远离低级趣味,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生活方式。

要清正廉洁,恪守老实做人、清白为官的道德底线,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要敢于担当,做到“夙夜在公、心无旁骛”,关键时刻拉得出来、顶得上去,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要勤政务实,坚持真干实干苦干,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追求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情趣。要为民服务,始终保持一颗公仆心,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是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无形 “防火墙”。

家风浩然敦厚,才有作风严实清廉,家风正才能作风正、律己严、行得正。要重视家风建设,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做到自身清、家人清、身边清,用“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高风亮节来对待“齐家”与“治国”,切实以家风建设助力作风涵养,以家庭和睦引领社会和谐,以家庭清廉维护一生清誉,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篇二:讲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明白人发言稿

日前,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干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学习使人进步,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选择学习内容上,也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前,中央组织部发文要求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道德品行有待加强已经成为一项不得不引起各级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对于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干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重温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为党的建设所做出的牺牲与努力,通过重温党的历史,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立党为公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心聚力,筑好思想堡垒。

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要优化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可以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重走革命路,重温革命史等实践活动,可以组织专题学习交流会、座谈会,可以组织深入实际走访,重温革命情怀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带动广大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为党的事业培育更多合格的共产党员。

篇三:讲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明白人发言稿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个演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党员干部如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个话题。二人相从,三人成众,注重好自己的言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奉献好自己的爱心,时刻以人为本,就能敢挑重担,勇于表率。

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不能忘记党员先锋抗雪、抗震救灾的情形,那画面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感人,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舍生忘死,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用党性、品行向人民群众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风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个要求,可谓是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

讲党性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讲政治,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又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既要胸怀大局,又要具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还必须要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表明态度,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为了维护我们的党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共产党员或置身于战火硝烟,或置身于白色恐怖,同广大军民一道,抛家为国,顽强拼搏,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又有无数共产党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重品行,就是重视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和操守。品行主要依靠个人道德的修养和锤炼,它没有相应的法纪约束。重品行的人之所以让人佩服和尊敬,也正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令人钦佩和折服的高度。一个人的品行,就是一个人的影子。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跟到哪里。党员干部只有“重品行”,才会牢记使命,牢记入党誓词,才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对得起手中“俸禄”,对得起良心,做到俯仰无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会在重大关键时刻的锻炼和考验中坚定信念,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中经受考验,不断铸就政治品行;才会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诚恳接受群众的监督;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的心态去锻造自己,磨练自己,从而真正树立共产党人高尚的从政品格。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党员干部都能把“重品行”牢记在心里,落实于行动,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才会进一步端正,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才会进一步提高。

“作表率”,就是以身作则。党员要作群众的表率,干部要作党员的表率,领导干部要作一般干部的表率。同时要做到:为了党的事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平时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键时刻能够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危难关头能够挺身而出、经受考验。

在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无数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这样的革命先烈,他们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同胞,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党又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任长霞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为全党同志树立了光辉榜样。因为我们始终牢记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从点滴开始,从小事做起,别样天地,别样情怀,只为有益于群众,无愧于人民!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的不懈的追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这也是我们党员教师努力的方向。生命的尊严不在于绚烂,而在于为后人怀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久,而在于为后人树立典范。用容颜表达欢喜,用双肩担当责任,用微笑美化人生,用爱心拥抱世界,我们无怨无悔,我们尽职尽责,这就是我们――一名教师党员的风采!

篇四:讲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明白人发言稿

中央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方案提出,做合格党员,就是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其中,“讲道德、有品行”是做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之一。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讲道德、有品行,就是做人要实,光明磊落。对于党员来说,就是要忠诚老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一要做老实人。共产党人做老实人,就是要忠实地面对党、面对组织、面对人民、面对同志。二要说老实话。说老实话,就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错误不隐瞒,坚持真理、尊重事实,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三要干老实事。广大党员要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要、以民生为大,对工作尽力,对岗位尽责,对事业尽心,崇实干、用实劲、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

讲道德、有品行,要从慎初、慎小,从小事做起。党员的作风养成,要从日常处着手,从点滴中做起,从小事上破题,从细节上加分。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立德、修德、践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

讲道德、有品行,说到底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公、私二字。能不能做到严以用权,有没有正确的权力观,是不是真正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十分重要。党员领导干部要从思想源头上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切实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权和法的关系,时刻要对手中的权力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真正做到为民用权。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二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时代成果, 凝聚了时代精神,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 继续谱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篇章,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时代成果。

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有的可贵品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自成立之初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用以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 这是我们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形成发展起来并指导中国当代实践的科学理论, 她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做出科学回答的同时, 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时代的理论成果, 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 发扬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 立足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践, 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布局, 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从战略目标、主攻方向、战略任务、战略举措进行的科学统筹, 深刻反映新的社会诉求和人民期盼,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鲜活元素,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大党不断理论创新的可贵品质。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了时代精神, 是我们党破解当代中国现实而重大紧迫问题的深沉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和所肩负的艰巨繁重的时代重任,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对当代中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做什么、不做什么”发出了明确的政治信号;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十分肯定的政治结论;对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进行了战略思考。对继续走好中国道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紧迫现实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并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 总结改革开放重大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四个全面”的提出并不是一次成型的, 而是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入, 我们党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重大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出来的基本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早提出于十八大报告, 是在我们党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 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要义;全面从严治党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要求, 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升华。虽然这些要求都曾反复出现在十八大之前的中央文件中, 但把它们概括起来紧密结合并贯以“全面”二字, 在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正体现了我们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 以正在做的事为中心, 总结改革开放的得失, 探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工作经验做出的基本结论;正体现出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 用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体现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 充分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文明成果, 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划当代中国发展大计,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是我党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 又是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的新鲜总结。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 汇集了改革智慧, 是新时期治国理政总体思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汇集了改革智慧, 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战略领引。

1.“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是汇集改革智慧的重大科学决策。

科学本质在于按照科学的基本规律办事。新的起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必然要求决策科学。要做到科学决策, 就要用辩证的思维认识分析过去和发展的现状, 找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理清发展思路, 增强科学决策意识。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 转型步入“阵痛期”, 发展处于“关键期”, 要抓住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必须坚持问题为导向,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回顾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实践, 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全球经济结构正处在深刻调整中,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速度换挡, 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时期, 经济运行的环境和条件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我们要解决和克服前进中的种种问题, 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科学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抓住改革创新的关键问题, 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难点问题, 研究对策, 寻求答案提出来的, 是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汇集了改革的智慧的基础上, 做出的重大科学决策, 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成熟和充分自信。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总揽全局、运筹帷幄, 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在经济发展上坚持稳中求进,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上, 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啃下了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在依法治国中, 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在党的自身建设上,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厉行八项规定, 坚决纠治“四风”,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严明纪律, 惩治腐败, 重构政治生态, 凝聚党心民心,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顺应历史潮流, 紧扣时代脉搏, 围绕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国、如何管党,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交集、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 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原则和基本立场, 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把握和运用, 是我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必须指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我们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一脉相承、互相交融的。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 随着改革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的战略布局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以说, 在当代中国, 我们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本质上就是要完成上述的总任务、实现总目标, 这正体现出我党在发展战略的一脉相承。同时,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战略布局是要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而有所调整的, 任务内容和侧重点也可以有所补充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突出了新形势下治党治国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更加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 进一步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 对于解决现实中的重大紧迫问题,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科学定位和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方略的认识不断深化, 对治国理政方略进行科学定位和顶层设计的又一成果。

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十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布局和总任务, 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总框架。在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经验, 巩固其成果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明确要求, 这充分揭示了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

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这一战略布局的科学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其中, 经济建设是中心, 政治建设是保障,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一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是“全面”和“协调推进”,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 四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相互贯通、科学严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以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治国理政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顶层设计。这一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既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治军之道一脉相承, 又经过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 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方略系统的深思谋虑, 鲜明表达了党中央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政治担当和战略定力。我们只要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抓落实, 就必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是科学思维的集中体现, 为我们攻坚克难, 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的战略思考,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 为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引导。

1.“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 体现科学思维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指出, 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事物和过程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多要素所构成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世界。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把握世界, 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有的战略思维, 也是科学思维的本质体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党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 掌握发展规律, 推进事业发展的科学思维的生动具体的运用。抓住“四个全面”, 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攻目标、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纲领性目标,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大势所趋;全面依法治国, 是经济发展的稳压器, 也代表着社会正义和现代文明的指向;全面从严治党, 为法治和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保障和政治保障,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 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蕴涵着我们党对改革发展稳定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 体现了统筹协调方法艺术的自觉运用, 解决了我们在改革攻坚期, 发展关键期过河的“舟”和“桥”。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系统论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 是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有效途径。

系统论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是现代科技和认识论发展而产生的科学思维, 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开放的进化的观点认识和分析事物。逻辑思维是人们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系统论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重点在“全面”, 核心在“全面”, 关键在“全面”。这要求我们统筹发展, 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不能顾此失彼, 也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必须总体把握, 协调推进。从“四个全面”丰富内涵来看, 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体, 是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重大战略布局, 这四者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系统科学和逻辑思维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每一个“全面”自身又是一个子系统, 彼此间相互依存、关联递进, 体现出严密完整统一体, 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统一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我们学习把握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系统科学和逻辑思维, 必将成为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做到目的、动机、效果的有机统一。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有机结合, 为我们攻坚克难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 “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 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 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成果。我们坚持实事求是, 就要求我们干工作必须从客观事物自身规律和发展要求出发, 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 科学把握好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维护好理论与实践在真理性与科学性上的高度统一。针对当今发展中的问题, 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 我们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 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坚持稳中求进, 适应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展现新作为, 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攻坚克难, 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须臾离不开指导理论的创新和战略引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只有我们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价值, 才能不断夯实思想基础, 运用好科学思维, 提高行动自觉, 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任务和要求,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外文局, 编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 编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6.4.

[4]人民日报社理论部, 主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2.

[5]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12.

[6]习近平“四个战略思想”.[DB]人民网, 2015 (02) .

[7]双传学.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 2015.3.2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面依法治国, 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 2015.5.5.

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三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光芒。深入学习和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内涵,有必要从哲学角度来认识和把握。

一、“四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矛盾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规律。“四个全面”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以及每一个“全面”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概括起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从严治党是实现前面“三个全面”的政治保证。“战略目标——强大动力——法治保障——政治保证”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完整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之中。具体地说,全面深化改革,要破除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利益固化的障碍,其改革的本身也包含了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既内含了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改革、固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容,也包含了从严治党的内容。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重要的政治引领和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的作用,而三者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有机联系、相互促进,是缺一不可的,尽管每一个“全面”的本质内涵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当前,我们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辩证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坚持两手抓,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一系列与推进“四个全面”有关的重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在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主要矛盾是处在支配地位和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四个全面”是全局和重点的有机统一。从“四个全面”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地位作用看,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是,“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中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然而,“四个全面”也是一个动态的矛盾运动过程,反过来,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四个全面”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又各自成为目标和手段。同时,如果我们从“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的内在要素看,也会发现它们的每个要素之间也不是完全处在等同和平列位置的,各自的系统中也有工作的侧重点。例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经济体制改革对所有改革起着“火车头”牵引作用。可见,“四个全面”是全局和重点的有机统一。工作当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要着眼全局,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敢于点穴位、疏经络,聚焦疑点,破除难点,发力重点,推出亮点。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还比如,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三严三实”要求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片面性和走极端,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取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和进展。

二、“四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四个全面”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对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性提出的热烈期盼,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路径;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分别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动力支持、制度保障和领导力量,四者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因此,“四个全面”深化了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最终决定着社会的更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反映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一切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快速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例如,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促进我国发展的重大举措。创新发展主要是指培育发展新动力,扩展发展新空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产业新体系、新体制。协调发展,主要是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主要是指人与自然共生,建设主体功能区,加大环保治理。开放发展,主要是实施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共享发展,主要是发展为了增加人民福利。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革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另外,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个全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我们党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考虑,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事关我们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法治领域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保证问题。在此过程中,党中央始终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逐渐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从总体上看,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其目的都是为了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从根本上、长远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全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观、价值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出发,实现人民群众都达到小康水平。包括改变城乡二元制结构,实现城市中一亿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问题;包括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和社保救助,解决七千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包括对中西部的开发支持,解决东部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使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梦就是全国人民幸福的梦,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因此,“四个全面”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人民至上”的主体意识的鲜明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福祉。

三、“四个全面”体现了系统论思想

系统理论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认知科学通用的科学方法。什么是系统理论?恩格斯下了一个经典式定义,他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里所说的集合体就是“系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基于组成部分结合成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可以说是治国理政的大系统,其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每个子系统又可包括基于小系统。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例如依法治国的要求,可分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阳光政府等。建设法治政府又可包括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督等多项内容。这些层层深入系统解析,有利于推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施和贯彻执行。

总之,理论思维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四个全面”彰显了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逻辑。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四个全面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又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从哲学上对“四个全面”加以全面认识,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其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四个全面”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当今中国的政治哲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当前,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把握并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中国道路新境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总书记深刻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的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的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引擎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支撑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的核心、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项的关系,也才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四个全面”科学联系、有机统一体,从整体上强调,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这一战略布局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着眼的是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强调“十个指头弹钢琴”。这就要求把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统一起来,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总体布局与具体规划统一起来。要通盘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从而激发统筹兼顾的优势,达到更好效果。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五

韩庆祥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

2015-05-06 13:27 人民网

核心提示:“四个全面”是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治国理政实践加以分析概括而提升出来的。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战略思维,把“四个全面”置于“新三步走战略”框架中来把握其定性、定位与实质。

【内容摘要】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 “新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征程

二、在“新三步走战略”框架内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

第二,从“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四个全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

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全面”中的矛盾关系 第一,“四个全面”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关系。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第三,“四个全面”与改革发展的关系。第四,“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讲座全文】

从2012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该阶段,从时间上看,已不足5年,时间紧迫;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它承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是中国社会从小康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总根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一手抓“全面依法治国”,逐渐形成了新时期“四个全面”的战略总布局。这一布局,从逻辑上,有目标,有根基,有抓手,层次清晰;从实践上,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抓住根本,既系统全面又聚焦重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治国理政所做的顶层设计。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 “新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征程

上个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进入小康阶段;第三步,用50年左右时间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上个世纪90年代,党的十五大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设想。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中,蕴含着“战略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从根本、全局、长远上把握各种本质关系,并制定战略策略。这种思维方式与辩证法有着本质的天然联系。习近平既注重从战略上思考和把握治国理政,又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来处理和化解治国理政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这种战略辩证法在治国理政中的根本体现,就是确定好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这种战略目标,既包括新一届中央任内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包括更为长远的奋斗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建党一百年周年的时候,即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建国一百年周年的时候,即到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在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至此,十八大以后,“新三步走战略”的框架基本形成。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新三步走战略”。习近平为总书记特别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指出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中国梦”。这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它为实现“中国梦”铺平了道路。

自从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意味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既考虑其任内的根本问题,要承担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责任;也思考更为长远的战略问题,要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还要把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置于“新三步走战略”的框架内来把握,并开启新的伟大历史征程。

二、在“新三步走战略”框架内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治国理政实践加以分析概括而提升出来的。

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战略思维,把“四个全面”置于“新三步走战略”框架中来把握其定性、定位与实质。

第一,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任内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其治国理政首先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这就既要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和难题,通过“破”以消除障碍,还要建立健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通过“立”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开辟道路。前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后者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得坚硬的“铁”。作为打“铁”的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其自身必须要“硬”,即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从而为打好“铁”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两条根本路径或抓手,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为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 政的施政纲领。这一纲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第二,从“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四个全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为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必须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一种总体方略。严格来讲,这种总体方略必须具有“目标、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而且这四个核心要素能构成一个严密、有机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战略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显然,这一总体方略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全面”中的矛盾关系

在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矛盾关系尤其是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关系。唯物辩证法及其辩证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化解事物各种矛盾关系的根本方法。因而,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辩证思维来把握“四个全面”。

第一,“四个全面”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从总体上看,“四个全面”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是整体,“四个全面”是部分,“四个全面”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在实践层面的一个具有总体性质和战略意义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思想”在实践上的战略布局和总体方略。我们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含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超越和提升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它是“五位一体”中的根本、核心和精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实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政治保证。

第三,“四个全面”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着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它直指症结,切中要害,抓住了“牛鼻子”。就是说,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根本矛盾、问题、难题与工作重点、核心,都聚焦到“四个全面”之中,都要到“四个全面”中去寻找。总书记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其意义既在于把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无谓之争引导到需要人们集中精力破解的重大矛盾、问题和难题上来,集中到实 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上来,又在把目前一些地方在工作中的短视化、碎片化和枝节化倾向引导到注重整体性、根本性、长远性和战略性问题和任务上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一是“全面性”,二是“完成性。”全面性,决定着小康社会是否覆盖全中国,是否涵盖各群体,是否解决好各种关系尤其是人与物的关系;完成性,意味着小康社会的指标是否完成,是否达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小康社会战略的最后一步,能否完成,关系着下一步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能否顺利开启。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是沿着“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径展开的。“农村与城市改革”是一种空间性切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结构性切入。中国改革在进行空间性、结构性开展之后,必将面临“整体性和核心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种推进的必然选项。如果说,农村和城市改革是一种压力性应对,旨在解决生存性危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社会结构转型,旨在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发展;那么,在应对生存性危机、完成结构转型之后,中国就要解决真正阻碍社会发展的深层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全面性和深化性触及当今我国改革的新进程及其根本问题、工作重点。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由人治走向法治,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全面依法治国是由社会结构转型决定的,体现了中央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自觉应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是社会结构的总体性变革。本质上,前市场经济社会是基于种地的传统社会,依赖于人治;市场经济社会是基于交换的现代社会,依赖于法治。市场经济的确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人们工作空间越来越陌生化;二是住房的商品化,人们生活空间越来越陌生化。一个人,生活的场景共有3个8小时,工作和生活的16个小时逐渐陌生化,这意味着现代社会的特质基本形成,即“熟人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扬弃。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基于契约的游戏规则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异议和冲突是通过该社会所认同的规则进行裁定的。前者,即强调社会对游戏规则的依赖性,后者,即强调游戏规则在社会中的权威性,二者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要义,其实质和目的,都在于由人治走向法治,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而这,就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在这种意义上,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既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的旨趣。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其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解决好国家政权的控制模式与执政党自身硬的问题。这是由中国道路决定的,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性把握。在当今我国,正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商品经济历史区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该历史阶段,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是商品后面两大主体—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博弈。这一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今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或者以资本为主导,建立基于 金权政治的资本主义道路;或者以劳动为主导,建立基于政党政治的社会主义道路。两大道路的基本逻辑是:资本的优势是“有钱”,若资本主导国家政权,其核心制度设计为:军队国家化且基于权力分立制衡的资本控制政权模式;劳动的优势是“有组织化”,若劳动主导国家政权,其核心制度设计是:党指挥枪且党管干部、党管媒体、党领导统一战线,简称党的领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核心分野是对国家政权的控制模式:前者是金权控制政权,后者是政党领导政权。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所在。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该道路,实质是政党政治,即“党指挥枪、党管干部、党管媒体、党领导统一战线”,这构成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基于这一内涵,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在于党的领导。党的领导能否加强,关键在于党自身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身强大了,才会有党的坚强领导。当今,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打得“铁”比较坚硬,而作为打“铁”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身还不是很硬,还存在着胡锦涛同志所讲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因此,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更是解决“铁”很硬而打“铁”主体还不是很硬之矛盾的必然要求。

6.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心得体会 篇六

市委副书记、市长廉素,市人大会主任龚毅,市政协主席王建国等四大班子在家领导,市法检两院主要领导、市直各部门及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自治区各有关垂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

本次集体学习利用一天时间,特邀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巡视员、博士生导师刘春,著名经济学家姚景源分别就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要求作了专题讲座。刘春和姚景源围绕学习主题,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对中央的一系列新理论、新精神、新要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解读,使我市领导干部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更加清晰、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对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白玉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此次中心组集体学习为契机,全面理解、深刻认识和把握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际行动把“四个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要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把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鄂尔多斯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的基本目标,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常态下鄂尔多斯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基本方针,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常态下鄂尔多斯转型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鄂尔多斯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基本要求,在思想上要牢固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行动上要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要把“四个全面”落实到方方面面中。

白玉刚强调,我市20工作任务重、考验多、要求高、时间紧,各级领导干部要立即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要迅速从节日氛围中收身收心,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按照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两会”的部署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紧、从实、从严抓好各项工作。市四大班子和各地区各部门“一把手”要切实把各项工作真正抓在手上,把完成任务作为最起码的纪律要求,层层分解任务,明确时限要求,强化纪律意识,加强日常考核,拿出真办法、硬措施,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把工作往成做、往好做,确保实现一季度良好开局,为顺利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七

2015年2月24日起,《人民日报》以系列文章的形式连续5天就“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表评论员文章,系统性地归纳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论述,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我国国家治理新的战略布局,是对我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方针的顶层设计。在实施贯彻“四个全面”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刘家义,2014),是现有国家机构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全面对接“四个全面”总体要求的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对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必将是审计机关未来工作的方向和指南。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强化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包括对公共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对公共权力行使的制约两个主要方面。公共责任的履行和公共权力的行使,都涉及到责任和权力主体,而国家审计对公共责任和公共权力执行者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手段,就是经济责任审计。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出发,考察经济责任审计在新时期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与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因此,“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要从总体上把握。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下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四个全面”所蕴含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结构化改革的关键期,是与此前零散的、琐碎的、问题取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相区别的。结构化的改革突出“全面性”的整体优化改革,强调“顶层设计”和改革领域的全覆盖。改革面对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异化”与治理,而这种异化则在相当程度上源于监督制约机制的匮乏。

对权力和责任的监督,是审计的本源。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将审计定位在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上。李克强总理对审计署的指示也强调审计机关要做“权力运行的紧箍咒”。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对用权力制约权力,进而为国家治理服务有深刻的诠释和独特的贡献,那就是中国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把对各级官员的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为监督和考核官员提供了重要依据,监督手段也更加有效。可以想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战略期,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审计机关对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下面,本文将系统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定位。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既要避免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同时也要合理使用和分配社会公共资源,通过转移支付和财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正,建立共富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08年的基尼系数曾高达0.491,2012年回落至0.474。基尼系数偏高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仍然较大。这种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国很多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业在财富分配上占据政策性优势,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审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我国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占有的是国家经济资源,而其管理者却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一己私利,造成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的不公平竞争。实现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必须限制特权,将权力交给市场。这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监督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经营权的作用,通过限制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促使其合理、有效使用国有资产,并对其谋取私利的行为予以限制。事实上,审计署对中央国有企业的审计一直以来都存在缺失。1998年机构改革时,审计署对中央国有企业的监督权被“稽查特派员”的监督取代,《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这项监督权并没有落实。后来,通过对由中管干部任职的五十多家央企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署才实质上行使了对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将是审计机关通过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载体。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推手

国家审计一直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其工作的主要方向。改革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特别需要领导干部积极落实,勇于担当,协调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域,经济责任审计对推进改革重大举措的深入贯彻执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国家审计要密切关注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2014年7月由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下简称《实施细则》)中,对不同审计对象的审计重点进行了明确细化,其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是每一类被审计对象的首要审计内容①。

目前,审计署开展的省部级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都被列为审计的重点,是考核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职情况的重要标准,也是进行审计评价的关键环节。经济责任审计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措施的落实情况为重点关注内容,针对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审计,并从体制机制角度提出整改措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推手。

(三)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可见国家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限制个人权力,限制“人治”对“法治”的阻碍和干扰,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的重要机制,不仅包括对公共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而这种制约机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方法是实施“合规性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情况,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了合规性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国家审计形式,而合规性审计是判断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基础。领导干部的施政方针在符合中央重大方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同时也不能与已经存在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中,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也是一项普遍性的审计内容。

(四)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武器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目前,我国有八千万党员,庞大的党员队伍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廉政建设情况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审计内容。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要求审计人员瞪大“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和揭露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切实起到审计反腐“尖兵”作用。实践证明,我国的国家审计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 年至2013 年四年间,审计署仅向司法、纪检和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就达1 061 件,为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提供了依据①。最近,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4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紧密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的四大主题进行,其中“反腐”被置于第一位,足以反映其被重视的程度。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已形成广泛共识。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其所辖地区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廉洁自律,坚决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袭,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廉政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对辖区内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实施监督,这是人们赋予领导干部的使命,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未来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经济责任审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促进“稳增长”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②。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但是,少数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贪污腐败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这些都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大趋势背道而驰。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制度之一,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其的神圣使命。

(一)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助推干部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和政绩考核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工作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审计监督权”同时又是一项宪法权力,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审计在获得公共责任履行和公共权力运行方面真实情况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国家审计能够为其他党政监督机构发挥作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信息,是我国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前几轮中央巡视组对国有企业的巡视中,“审计先行、巡视跟进”的思路已初露端倪,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也离不开纪委监察等部门的调查跟进。

目前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八个方面。实现与其他监督体系的合力,助推干部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对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问题的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给予免职、降职、责令辞职、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以及撤职等其他处分;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给予肯定,并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下一步,应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通过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为国家治理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为推进“四个全面”贯彻落实扫清障碍。

(二)通过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争当改革“促进派”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中的作用,还要求努力打造一支合格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其审计能力的提升是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日趋复杂,改革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深水区,国家审计的职能边界也随之扩大,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首先,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界定既要从全局把握,又要从具体项目着手,既要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对法律法规了然于心,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覆盖面广,不但包括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的审计,还包括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等情况,特别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将这些内容有机地整合,并转化为具体的审计方案,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可以说,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整合了“四个全面”的全面内涵。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新要求,审计机关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推进审计职业化、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崔振龙,李俊,李厚喜,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开创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N].中国审计报,2014-11-05005.

[2]崔振龙刘西友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发挥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作用[N].中国审计报,2014-12-31005.

[3]崔振龙,彭新林,刘西友,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国家审计要争当坚定的改革促进派[N].中国审计报,2015-06-17005.

[4]高培勇,崔振龙,贾康,任剑涛,孟春,戴焰军,刘飞,汪德华,谢林,赵早早,汤林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专题座谈会[J].财贸经济,2015,04:146-161.

[5]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2014-10-27.

[6]贾康.“四个全面”与国家审计[J].经济,2015,05:10.

[7]刘家义.在2014年度第一期地县级审计局长培训班上的讲话.审计署网站http://www.audit.gov.cn/.

[8]刘西友.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J].审计与理财,2014,09:10-11.

[9]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八

关键词:规范司法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检察机关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大局,全面理解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将各项检察工作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谋划和推进。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检察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瓶颈,其中之一便是司法行为失范现象还大量存在,与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相适应,离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需求还有差距。因此,检察机关要充分认识规范司法行为的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检察人员规范司法的能力与水平,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实的法律监督保障。

一、规范司法行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基础作用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与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基础。而规范司法行为的功效之一,就在于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司法行为的任意性、选择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为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为此,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加强司法行为规范化建设,有效解决司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完成好担负的职责使命:一是坚持司法办案,积极履职。要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强化诉讼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二是坚持严格司法,规范履职。在积极履职的同时,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办案,注重法律监督措施的适当性,注重司法行为的合理性,把维护司法公正、依法保障人权落到实处;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积极营造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环境。

打基础才能谋长远。检察机关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法律监督保障,就不能搞“花架子”,需要从基础做起,久久为功。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集中整治检察环节司法不规范的突出问题,打牢检察工作的基础,既能维护司法公正,确保司法成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能防止因不依法办案侵犯群众合法权益而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提高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权威性、有效性。

二、规范司法行为对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具有破题作用

当前,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司法体制改革正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应的检察改革试点工作也全面展开。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并提出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必须以深化检察改革为支撑。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不但内容上要求“实”、方法上要求“活”、效果上要求“真”,而且思维上要创新,手法上要出彩,切实完善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便于问责的制度体系。

可以预见,随着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检察权正确运行的一些隐性因素将得以展露,制约司法行为规范化建设的一些制度阻碍将得以发现。检察机关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规范司法行为的制度规范,进一步创新规范司法行为的工作机制,从明确司法岗位和司法主体职责入手,分岗、分级、分层设定司法职责、权限和责任,科学制定工作流程,细化量化工作标准,确保司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规范有序,确保司法活动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章可循。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积极元素,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通过规范司法行为,倒逼检察制度完善与机制创新,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完成“完善检察人员办案责任制、健全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检察体制改革的破题之举。惟如此,相关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使检察体制改革的成效体现到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上。

三、规范司法行为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决定》提出的许多重大改革、重大决策和检察工作密切相关,尤其是明确提出了“规范司法行为”的要求。这既对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建构意义,也对检察机关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起到行动指南作用。

但是,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前检察实践中大量出现的不规范司法行为,是检察工作的短板,影响了检察机关办案法治化的整体水平。因此,检察机关要切实规范司法行为,保障严格司法、公正司法。一是在思想上,必须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深化司法规范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牢固树立“不抓规范司法就是失职,放任违法违规办案就是渎职”的新思维;二是在行动上,坚决纠正自身司法不规范的突出问题,真正把深入推进司法行为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

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才能实现目标。检察机关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决果敢,方可取得规范司法行为整治实效,引领检察人员将规范司法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习惯动作,才能引领国家公职人员、社会民众发自内心去认同、信仰法律,进而推动全民守法,树立法治权威,使法治成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民众的行为准则。

四、规范司法行为对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推进作用

深化司法作风建设是检察机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主要抓手和重点任务。而司法行为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作风问题具有内在联系与相同表象。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可以看成是检察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接力与延伸,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拓展与深化。

由此,检察机关必须始终清醒认识司法作风问题的顽固性与反复性,通过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以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持续整治司法作风问题:一是强化纪律意识,进一步加大正风肃纪力度。过硬检察队伍是规范司法行为的保障,检察机关承担着查办职务犯罪、刑事诉讼等法律监督职能,要想取信于民,就必须建立健全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决不能搞“灯下黑”。二是增强法治理念,严守道德和职权边界。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要以建设司法作风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忠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确保检察人员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正确行使检察权。三是加大责任追究,确保规范司法行为的制度落地生根。要强化“两个责任”,按照“五个过硬”的要求,不断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坚决整治不公正、不文明、不规范、不廉洁的司法行为,确保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9.简述你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 篇九

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确保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回头看,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这篇评论起笔,就罗列了之后一个月中,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可见,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从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这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并用四个短句总结了其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正如文章引用的原话,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10.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带领人民向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又迈出重要一步。

“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不断完善中,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兴旺发达,中国以势不可挡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

1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十一

郭庆平表小,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要把理论学习放任头等重要位置。在党校期间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深刻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和创新思维,增强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理论意义、时代内涵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认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通过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着力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白信、理论白信和制度自信。

郭庆平指出,党性锻炼是党员自我教育、自我励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长期过程,是党员以《党章》为准绳,用党员标准不断检查对照自己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思想品德、作风言行,克服白身弱点、缺点,从而自觉地用党性原则、党的纪律、党的规矩来修正自己思想、行为的过程。全体学员要按照“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标准要求白己,把自觉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政纪律”作为根本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党校要把党性教育贯穿在党校教学的并个环节,发挥好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的教育示范作用,推动学员加强党性锻炼,坚守政治信仰,抵御各大种诱惑,秉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郭庆平强调,要坚持学以致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党校的学以致用体现在把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会处理复杂问题和开拓创新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在党校的学习,把掌握的理论转化为牢固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力量,把党对领导干部的党性要求转化为追求高尚品德和发扬优良作风的自觉性,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执政的党性、做人的品格、做事的智慧和能力的储备,不断提升科学判断形势和把握全局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廉洁从政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

郭庆平希望学员们珍惜学习机会,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认真端正态度,培养学习的白觉性。通过党校的学习在理论水平、道德品行、执政为民、清止廉洁、工作作风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切实掌握方法,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围绕人民银行重要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建议,为人民银行各项工作提供参考,发挥好“智库”作用。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

郭庆平要求党校要坚持从严治校,严肃教学秩序。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确保数学质量。总行相关部门要努力为学员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上一篇: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节能问题下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