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国书法(共8篇)
1.林语堂中国书法 篇一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 老成温厚
“性格”一词是典型的英语词汇。在理想的教育和人格培养中,除英国人外,很少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这样重视性格的培养。中国人似乎对性格过于关注,以致于认识不到在自己的整个哲学中还有任何别的东西。这种陶铸性格的理想模式,即对世俗的欲望不存在任何非份的妄想,不卷入任何宗教侈谈的理想模式,通过文学、戏剧、谚语,一直渗透到最下层的农民之中,给他们提供生存下去的理论根据。英文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己,而且完全知彼。
宋代的哲学坚信理智可以压倒感情,控制感情,自认理智由于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于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可以调整自己、压倒对方,从而取得胜利。儒家最重要的着作,也是通常儿童入学第一课的教材《大学》,为“大学之道”下的定义为获取“明德”,这个意思在英语几乎是无法表达的,它的意思是指通过知识的习得发展培养一种领悟的本领,而对生活和人性的老成的理解现在是并且一直是中国人理想性格的根本,由此而生发其他各种性格特点,比如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稳重,耐力,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突出性格。根据儒家的观点,性格的力量也就是理性的力量。如果一个人通过思想的锤炼,培养出这些优秀品质,我们就说他的性格得到发展了。
儒家的宿命论常常也有助于获得这些品质。与人们通常所相信的相反,宿命论是和平与自足的重要来源。一个才貌双全的姑娘,可能会起来反对一桩不合适的婚事,但如果她和未婚夫相会时的环境能使她确信他们的结合是神的意旨,那么她立刻会理解和领悟,并高兴满意地去做一个妻子。因为丈夫在她的眼中是“冤家”,而“冤家路窄”(如一个中国谚语所说),迟早会相遇的。如此说来,他们此后即可热烈地相爱,激烈地争吵,同时也总是知道神正在旁观,是神给他们带来这些麻烦。
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中华民族,并试着描绘其民族性,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如下特点:⑴稳健,⑵单纯,⑶酷爱自然,⑷忍耐,⑸消极避世,⑹超脱老猾,⑺多生多育,⑻勤劳,⑼节俭,⑽热爱家庭生活,⑾和平主义,⑿知足常乐,⒀幽默滑稽,⒁因循守旧,⒂耽于声色。总的来讲,这些都是能让任何国家都增色不少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我没有将“诚实”包括在内,因为全世界的农民都是诚实的。中国商人的所谓诚实只不过是用土办法做生意的副产品,是占主要地位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的产物,如果把他放到一个沿海城市,他就会大大失去那种纯朴的诚实,变得与华尔街的股票买卖经纪人那样不诚实。)以上这些特点,某些与其说是美德不如说是恶习,另一些则是中性的。这些特点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
但所有这些品质又可归纳为一个词“老成温厚”。这些品质都有消极性,意味着镇静和抗御的力量,而不是年轻人的活力和浪漫。这些品质是以某种力量和毅力为目标而不是以进步和征服为目标的文明社会的品质。这是一种能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获得宁静的文明。如果一个人安贫乐道,他就不可能理解那种富于青春活力的要求进步、要求改革的热情。这是一种古老民族的古老文明,这个民族知道生活的意义,不奢求不可企及的东西。这种中国理性的崇高地位使中国人失去了自己对事物的希望与欲念。理性使他们意识到幸福是无法获得的青鸟①,于是便放弃了这种追逐――正如中国俗语所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他们便发现幸福之鸟原来已在他们自己手中,在方才对想象中的鸟影进行激烈追逐的过程中,它几乎被扼致死了。如此,便应了一位明代学者所言,“丢一卒而胜全局”。
①青鸟,在西方文化中为“幸福之鸟”。
这个所谓“老成温厚”,是某种环境的产物。事实上,各国的民族性都是有机的统一体,都可在其赖以生长起来的社会和政治的土壤中得到解释。老成温厚以某种方式自然生长于中国的环境中,有如一种特殊的梨产于其自然的土壤一样。有些生在美国的中国人,()在另一个环境中长大,绝无一般中国人的特质。他们可以用粗鲁的重鼻音和直率有力、不事雕琢的演讲搅乱一个教职员会议,他们缺乏炎黄子孙那种压倒一切、独一无二的老成温厚。另外,中国大学中的青年们也被认为是比同龄的美国学生成熟得多,就是在美国大学就读的一年级的中国学生也无法对足球、汽车之类产生兴趣。他们有另外更具成年人特点的兴趣,他们很可能已经结婚。他们要考虑妻子、家庭,挂念自己的父母,或许还要资助堂表兄妹上学。责任感使人冷静下来。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有助于他们明智地思考生活,这是早于他们生理上自然发展的进程的。
但他们老成温厚产生的根源不在于书本,而在于一个对青年的热情往往一笑置之的社会,中国人对青年的热情,对重整乾坤的新官有一种特殊的藐视。中国社会讥笑这种热情,讥笑这种认为天下无难事的信仰中,于是他们教育年轻人在长辈交谈时不要插嘴,很快,中国青年就学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是愚蠢地去支持某项规划或社会冒险,而是学着说风凉话,指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困难,这样他就步入了成熟的社会。从欧美回国的中国青年开始办工厂生产牙膏,称之为“实业救国”,或者翻译几首美国自由诗,称之为“介绍西洋文化”。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他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
2.林语堂中国书法 篇二
一、心灵德性之形象
林语堂小说中有百十个人物, 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 性格迥异。尽管这样, 在小说中我们总是能很容易地感受到具有典型国民性格的人物。
如《朱门》里的杜柔安, 坚毅、忍耐、勇敢的品质在她身上显露无遗。柔安, 在父亲去世和未婚先孕这样祸不单行的情况下, 被无情的叔父, 以有辱家门败坏家风的名义, 劝阻出门流落街头。柔安, 坚毅地存活下去, 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 独自一人, 承受着父亡的伤痛和世俗的指点, 背井离乡, 去往兰州, 等待那在新疆冒险采访的情郎李飞;《赖柏英》中赖柏英脸上总是挂着笑靥, 手捧“含笑花”, 传来阵阵清香。
坚韧、知足是中国人的典型性格, 林语堂将其精准挖掘出来, 赋予小说人物如此性格。一方面展现中国人的传统心灵与德性, 另外一方面作者应对小说人物生活的大环境和自己生活的中国时乱, 冷静分析与正确引导身处乱世的中国人该利用的传统心态。这样就得以塑造出现代“小自我”形象。
二、现实生活之形象
中国的人们都很知道生活的艺术。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不忘享受的乐趣, 在林语堂小说里我们随意便可寻找到这些痕迹。
《京华烟云》第四章, 讲述荪亚、木兰、曼娘、平亚、爱莲总是在念书之余, 跑到花园里, 在草丛内寻找善斗的蛐蛐, 并为此兴高采烈, 又黯然神伤。除了斗蛐蛐, 中国人总爱喝茶, 看京戏。就如《京华烟云》里, 上至老爷, 下至仆婢, 没有不爱京戏的。姚太太经常带着珊瑚和孩子们去包厢看戏, 丫鬟们随同伺候, 给太太们倒茶, 看守东西, 装水烟袋。
当然, 中国人民在新的西方潮流影响下, 不少观念, 也不断在更新。《京华烟云》里孔环儿、陈三、阿萱、肖夫, 《风声鹤唳》里裘老太太、老彭、丹妮、博雅等等纷纷投入抗日的潮流当中, 抛开了过去闲逸的生活, 不再斗蛐蛐, 嗑瓜子, 而是果敢地踏上抗击的征程。他们不断变得开放起来, 紧迫起来, 团结起来。
三、理想信仰之形象
中国人是信仰中庸之道的, 林语堂他本人亦是如此。他所信奉所推崇的“中庸生活”在作品中表现为中庸式人物, 而这人物最明显的莫过于《朱门》里的梁孟嘉。梁孟嘉既有青春的狂热, 又有中年的沉稳, 既有坚定不移的执着, 又有听之任之的随意。当青春美好的侄女红牡丹出现在已经步入中年的自己面前时, 他仍旧克制不住内心的欲望, 与牡丹陷入疯狂的爱恋。当恋爱已经成熟, 他又以中年的沉稳, 为他和牡丹的恋爱寻找一条符合人伦世道的出路。
其次, 是中庸多元互补的小说人物性格塑造, 就如姚木兰, 是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女性。她既有花木兰的勇毅豪爽;也有李清照的清风高雅;同时又有着/ 布衣菜饭, 可乐终生的陈芸的浪漫平易;还有着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的风骨侠义。林语堂把东方的女性美和西方的女性价值观有机的揉合在一起, 塑造了他独特的多元互补的女性理想, 也体现一种创作的中庸之道, 以此还在形式上强化了中国形象的中庸之道。
四、女性生活之形象
之所以把女性观与现实生活、社会政治生活、理想信仰列在一起, 是因为女性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和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在中国, 女性有着特殊规范与要求, 但他们由此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她们在家族中, 可以是一家之主脑。如《京华烟云》曾老太太, 全家的主脑, 她的地位是无人能比的。曾文璞写大批家眷回老家泰安时, 见到曾老太太赶紧上台阶儿深深作了个大揖。并且每个女人都向前向老太太行礼。
她们也可以有着妻子的殊荣, 正如《风声鹤唳》里丹妮叹道:“情妇只是司机, 而妻子却是车主, 不管情妇如何开始, 汽车总是归妻子所有。不管怎样, 妻子在中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是受到大众的尊重的。”[1]
她们也有着母亲自豪权利。《唐人街》里汤姆注意到, 在美国女性可以公开露乳, 但却羞于公开哺育幼儿, 在中国却不尽然, 做母亲是最伟大最光荣的事情, 因此她们总是自豪地袒乳喂奶。以孝为先的中国, 母亲生育养育, 总是无上光荣, 好比金榜题名。
综上所述, 林语堂立足中西文化之上, 创造真实、不虚假的中国形象。一方面, 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 又保持住中国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 从心灵德性、精神信仰等各方面予以精神内涵和生活现实全方位的角度, 给世界人民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和了解中国。
摘要:“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做出过重要贡献。文本是其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 本文就心灵德性、理想信仰、现实生活、女性生活四个方面对林语堂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做详细分析, 以此了解林语堂小说中中国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想象,具象,特点,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风声鹤唳[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2]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 2003年1月第1版.
[3]林语堂.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4]陶常荔.论林语堂的中国形象创造[J].苏州大学学位论文, 2006年5月.
3.林语堂:中国人的国民性 篇三
中国向来称为老大帝国。这老大二字有深意存焉,就是即老又大。老字易知,大字就费解而难明了。所谓老者第一义就是年老之老。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国家和人一样,总是贪生想活,与其聪明而早死,不如糊涂而长寿。中国向来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生理上一种成功,抵抗力之坚强;别人都死了,而他偏还活着。这百年中,他的同辈早已逝世,或死于水,或死于火,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灾旱寒暑攻其外,喜怒忧乐侵其中,而他能保身养生,终是胜利者。这是敬老之真义。敬老的真谛,不在他德高望重,福气大,子孙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一个老丐,看见他寒穷,无子孙,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敬老的精神。
所以敬老是敬他的寿考而已。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中国有五千年连绵的历史,这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而他仍存在;这五千年中,他经过多少的旱灾水患,外敌的侵凌,兵匪的蹂躏,还有更可怕的文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经较敏锐的异族,或者早已灭亡,而中国今日仍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赞叹的。这种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老字还有旁义。就是“老气横秋”,“脸皮老”之老。人越老,脸皮总是越厚。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比人家大,脸皮也比人家厚。年纪一大,也就倚老卖老,荣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张山来说得好:“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老辈,而老辈襟怀不如少年。少年人志高气扬,鹏程万里,不如老马之伏枥就羁。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对老年人之状况的。一则曰“不知老之将至”,再则曰“老而不死是为贼”,三则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戒之在得是骂老人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俗语说“鸨儿爱钞,姐儿爱俏”,就是孔子的意思。姐儿是讲理想主义者,鸨儿是讲现实主义者。
大是伟大之义。中国人谁想中国真伟大啊!其实称人伟大,就是不懂之意。以前有黑人进去听教师讲道,人家问他意见如何,他说“伟大啊”。人家问他怎样伟大,他说“一个字也听不懂”。不懂时就伟大,而同时伟大就是不可懂。你看路上一个同胞,或是洗衣匠,或是裁缝,或是黄包车夫,形容并不怎样令人起敬起畏。然而试想想他的国度曾经有五千年历史,希腊罗马早已亡了,而他巍然获存。他所代表的中国,虽然有点昏沉老耄,国势不振,但是他有绵长的历史,有古远的文化,有一种处世的人生哲学,有文学,美术,书画,建筑足以西方媲美。别人的种族,经过几百年文明,总是腐化,中国的民族还能把河南犹太民族吸引同化。这是西洋民族所未有的事。中国的历史比他国有更长的不断的经过,中国的文化也比他国能够传遍较大的领域。据实用主义的标准讲,他在优胜劣败的战场上是胜利者,所以这文化,虽然有许多弱点,也有竞存的效果。所以你越想越不懂,而因为不懂,所以你越想中国越伟大起来了。
老实讲,中国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在生理上也有相当的腐化,文明生活总是不利于民族的。中国人经过五千年的叩头请揖让跪拜,五千年说“不错,不错,”所以下巴也缩小了,脸庞也圆滑了。一个民族五千年中专说“啊!是的,是的,不错,不错,”脸庞非圆起来不可。江南为文化之区,所以江南也多小白脸。最容易看出的是毛发与皮肤。中国女人比西洋妇人皮肤嫩,毛孔细,少腋臭,这是谁都承认的。
还有一层,中国民族所以生存到现在,也一半靠外族血脉的输入,不然今日恐尚不止此颓唐萎靡之势。今日看看北方人与南方人体格便知此中的分别。(南人不必高兴,北人不必着慌,因为所谓“纯粹种族”在人类学上承认“神话”,今日国中就没人能指出谁是“纯粹中国人”。)中国历史,每八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实不是因为王者,是因为新血之加入。世界没有国家经过五百年以上而不变乱的;其变乱之源就是因为太平了四五百年,民族就腐化,户口就稠密,经济就穷窘,一穷就盗贼瘟疫相继而至,非革命不可。所以每八百年的周期中,首四五百年是太平的,后二三百年就是内乱兵匪,由兵匪起而朝代灭亡,始而分裂,继而迁都,南北分立,终而为外族所克服,克服之后,有了新血脉然后又统一,文化又昌盛起来。周朝八百年是如此。先统一后分裂,再后楚并诸侯南方独立,再后灭于秦。
由秦至隋也是约八百年一期,汉晋是比较统一,到了东晋便五胡乱华,到隋才又统一。由隋至明也是约八百年,始而太平,国势大振,到南宋而渐微,到元而灭。由明到清也是一期,太平五百年已过,我们只能希望此后变乱的三百年不要开始,这曾经有人做过很详细的统计。总而言之,北方人种多受外族的混合,所以有北方之强,为南人所无。你看历代建朝帝王都是出于长江以北,没有一个出于长江以南。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吃面的可以做皇帝,而吃米的不能做皇帝。曾国藩不幸生于长江以南,又是湖南产米之区,米吃得太多,不然早已做皇帝了。再精细考究,除了周武王秦始皇及唐太祖生于西北陇西以外,历朝开国皇帝都在陇海路附近,安徽之东,山东之西,江苏之北,河北之南。汉高祖生于江北,晋武帝生于河南,宋太祖出河北,明太祖出河南。所以江淮盗贼之薮,就是皇帝发祥之地。你们谁有女儿,要求女婿或是要学吕不韦找邯郸姬生个皇帝儿,求之陇海路上之三等车中,可也。考之近日武人,山东出了吴佩孚,张宗昌,孙传芳,卢永祥。河北出了齐燮元,李景琳,强之江,鹿钟麟。河南出一袁世凯,险些儿就登了龙座,安徽也出了冯玉祥,段祺瑞。江南向来没有产过名将,只出了几个很好的茶房。
但是虽有此南北之分,与外族对立而言,中国民族尚不失为有共同的特殊个性。这个国民性之来由,有的由于民种,有的由于文化,有的是由于经济环境得来的。中国民族也有优点,也有劣处,若俭朴,若爱自然,若勤俭,若幽默,好的且不谈,谈其坏的。为国与为人一样,当就坏处着想,勿专谈己长,才能振作。有人要谈民族文学也可以,但是夸张轻狂,不自检省,终必灭亡。最要紧是研究我们的弱点何在,及其弱点之来源。
我们姑先就这三个弱点:忍耐性,散慢性及老猾性,研究一下,并考其来源。我相信这些都是一种特殊文化及特殊环境的结果,不是上天生就华人,就是这样忍辱含垢,这样不能团结,这样老猾奸诈。这有一方法可以证明,就是人人在他自己的经历,可以体会出来。本来人家说屁话,我就反对;现在人家说屁话,我点头称善曰:“是啊,不错不错。”由此度量日宏而福泽日深。由他人看来,说是我的修养工夫进步。不但在我如此,其实人人如此。到了中年的人,若肯诚实反省,都有这样修养的进步。二十岁青年都是热心国事,三十岁的人都是“国事管他娘”。我们要问,何以中国社会使人发生忍耐,莫谈国事,及八面玲珑的态度呢?我想含忍是由家庭制度而来,散慢放逸是由于人权没有保障,而老猾敷衍是由于道家思想。自然各病不只一源,而且其中各有互相关系;但为讲解得清楚便利,可以这样暂时分个源流。
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变成君子之德。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所以西人来华传教,别的犹可,若是白种人要教黄种人忍耐和平无抵抗,这简直是太不自量而发热昏了。在中国,逆来顺受已成为至理名言,弱肉强食,也几乎等于天理。贫民遭人欺负,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预缴三十年课税,结果还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然而越“安排吃苦”越有苦可吃。若如中国百姓不肯这样地吃苦,也就没有这么许多苦吃。所以在中国贪官剥削小百姓,如大鱼吃小鱼,可以张开嘴等小鱼自己游进去,不但毫不费力,而且甚合天理。俄国有个寓言,说一日有小鱼反对大鱼的歼灭同类,就对大鱼反抗,说“你为什么吃我?”大鱼说:“那么,请你试试看。我让你吃,你吃得下去么?”这大鱼的观点就是中国人的哲学,叫做守己安分。小鱼退避大鱼谓之“守己”,退避不及游入大鱼腹中谓之“安分”。这也是吴稚晖先生所谓“相安为国”,你忍我,我忍你,国家就太平无事了。
这种忍耐的态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学来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气炼好,脾气好就忍耐下去。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天赋给我们练习忍耐的机会,因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妇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团圆局面。这种日常生活磨练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这并不是我造谣。以前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问何诀。张公艺只请纸连写一百个“忍”字。这是张公艺的幽默,是对大家庭制度最深刻的批评。后人不察,反拿百忍当传家宝训。自然这也有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无处翻身,在家在国,同一道理。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证明中国人明哲保身莫谈国事决非天性。魏晋清谈,人家骂为误国。那时的文人,不是隐逸,便是浮华,或者对酒赋诗,或者炼丹谈玄,而结果有永嘉之乱,这算是中国人最消极最漠视国事之一时期,然而何以养成此普遍清谈之风呢?历史的事实,可以为我们明鉴。东汉之末,子大夫并不是如此的。太学生三万人常常批评时政,是谈国事,不是不谈的。然而因为没有法律的保障,清议之权威抵不过宦官的势力,终于有党锢之祸。清议之士,大遭屠杀,或流或刑,或夷其家族,杀了一次又一次。于是清议之风断,而清谈之风成,聪明的人或故为放逸浮夸,或沉湎酒色,而达到酒德颂的时期。有的避入山中,蛰居子屋,由窗户传食。有的化为樵夫,求其亲友不要来访问,以避耳目。竹林七贤出,而大家以诗酒为命。刘伶出门带一壶酒,叫一人带一铁锹,对他说“死便埋我”,而时人称贤。贤就是聪明,因为他能佯狂,而得善终。时人佩服他,如小龟佩服大龟的龟壳的坚实。
所以要中国人民变散慢为团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态度,非几句空言所能济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会环境,就是给中国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范围之内,可以各开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扫雪,并且管霜。换句话说,要中国人不象一盘散沙,根本要着,在给与宪法人权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这一点道理,真正参悟这人权保障与我们处世态度互相关系的人,真寥如晨星了。
4.林语堂中国书法 篇四
1、成人组
一等奖:5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0元,获奖作品结集出版
二等奖:2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2000元,获奖作品结集出版
三等奖:5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500元,获奖作品结集出版
▲ 获奖的移动用户一等奖可额外获得800元话费+1G流量,二等奖可额外获得500元话费+1G流量,三等奖可额外获得200元话费+1G流量。
2、青少组
(1)6岁~12岁
一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2000元
二等奖:1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元
三等奖:2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500元
优秀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
(2)13岁~15岁
一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2000元
二等奖:1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元
三等奖:2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500元
优秀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
(3)16岁~18岁
一等奖:1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2000元
二等奖:1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000元
三等奖:20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500元
优秀奖:100名,颁发获奖证书
二、中国移动用户奖
1、参与活跃奖
每日设立活跃奖100名,每名100M流量,共213天(2015年11月1日~2016年5月31日)。通过书法大赛微信公众号、诗词中国客户端、微公益365微信公众号渠道注册“书法中国”官网的移动用户可以参与抢流量活动,同一手机号每天可抽取一次,不重复获奖。
2、参与鼓励奖
作品征集阶段(2015年10月30日~2016年2月29日),通过手机登录书法大赛微信公众号、诗词中国客户端、微公益365微信公众号上传作品且通过初审的所有移动用户,每人获得10M流量(一个手机号码限得一次)。
3、参与幸运奖
作品征集阶段(2015年10月30日~2016年2月29日),通过手机登录书法大赛微信公众号、诗词中国客户端、微公益365微信公众号上传作品且通过初审的移动用户,按月随机抽取2500人,每人获得200M流量(一个手机号码限得一次)。
4、月度转发奖
每月以客户当月转发量累计排名(当月转发量为客户当期起始至截止日期内发生的书法中国官方、书法大赛微信号、微公益365微信号及彩信转发量合计)为依据,每月评选出转发奖50名,每名100元手机话费,为期8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
5、年度转发奖
依据全程转发量(大赛全程通过书法中国官网、书法大赛微信号、微公益365微信号及彩信转发量合计)评选出年度转发奖100名,每名200元手机话费。
6、咪咕阅读鼓励奖
通过咪咕阅读客户端“书法中国?传统文化图书专区”订购相关内容的用户,即可获赠5元书券,每个手机号码活动期间限获赠一次,为期8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
7、咪咕阅读幸运奖
通过客户端订购相关内容的用户还可参与抽奖,每个用户每天可以参与3次抽奖,奖品为U盘、蓝牙耳机、笔记本支架、酷派手机等,每月15名,为期8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
8、咪咕阅读订购奖
通过客户端订购专区内相关内容的用户,每天抽取10名幸运读者,每人获得100M流量,每个手机号码活动期间限获赠一次,为期8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6月)。
▲贴心提示:中国移动负责按季度发放话费、流量及咪咕实物奖励,咪咕阅读鼓励奖获赠的书券10分钟内到账。
三、年度投票奖
大赛投票期间(2016年4月至5月),通过官网、微信、手机短信等方式投1票及以上用户有机会参与抽奖,设立年度投票奖200名,每名200元手机话费。
四、最佳人气奖
大赛投票期间(2016年4月至5月),获得票数前三名的作品,现金奖励1000元。
五、组织奖
5.中国历史书法年表 篇五
上古书法年表 前?—前2207年
夏代书法年表
前2207~前1766
商代书法年表 前1765~前1122 ■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
引用 [轉帖]中國書法系年(上-草书古诗国帖,■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祖甲时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数十人。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下半叶甲骨文第三期书家(廪辛、康丁时贞人)有彭、宁、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数十人。商代青铜器铸铭之风始。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四期书家(武乙、文丁时贞人))有历、万、中、车、史、余、子、我、等数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甲骨文第五期书家(帝乙、帝辛时贞人)有黄、泳、立等。发现朱、墨书手迹,与契刻风格迥异。甲骨文出现双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壶》、《小臣邑斝》、《小子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于此。
周代书法年表
西周 前1121~前 771
东周(春秋、战国)前 770~前 249 ■西周早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武商。西周建国,都镐京。按,武商之年从刘歆旧说,西周积年取《文献通考》、《通鉴外纪》记叙。作《利簋》、《天亡簋》。■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摄政,制礼乐。《周礼》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复尊》。■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册令方彝》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录伯簋》、《静簋》大篆字体趋近成熟。■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鼎》、《九年卫鼎》、《师酉簋》。■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吴方彝》、《钟》。■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师簋》。■厉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盘》、《虢叔旅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828作《史颂簋》 ■公元前827—782宣王作《颂壶》、《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
■公元前781—771幽王传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为最早颁行之字书。作《函皇父鼎》。■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70—766平王平迁洛阳。诸侯力政,文字异形开始。秦襄公送平迁,归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争议颇多,此从郭沫若说。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铜器铭文移到器表,大篆字体向纵长发展,开始流行刻款。
■公元前697—678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国作《秦武公钟》。许国作《鄦鲁生鼎》陈国作《陈侯簠》。■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简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国(景公)作《秦公簋》。齐国作《镈》。■公元前512以前敬王八年楚国作《王孙遗者钟》。■徐国作《沇儿钟》。
■春秋晚期郑国作《哀成叔鼎》。
■鸟凰龙虫书开始流行于东南楚、蔡、曾、吴、越、宋等国。■公元前514—496敬王六年—二十四年吴王阖闾作《吴王光鉴》。■晋国作《赵孟介壶》、《欒书缶》,以草篆正体化之形式进入青铜器铭文。■蔡国作《蔡侯盘》、《蔡侯产剑》,以鸟、龙书饰于一器。■楚国作《王子午鼎》。
■吴国作《王子于戈》,以龙、凰书饰于一器。
■公元前497—489敬王二十三年—三十一年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大夫盟誓(晋定公十五年—二十三年),《侯马盟书》即此时作。■越国作《越王大子矛》。
■战国早期公元前488—432敬王三十二年—考王九年曾国作《曾姬无壶》。■楚惠王作《楚王庵璋戈》。■齐国作《陈曼簠》。
■《信阳长台关竹书》抄成。■曾国迁隋,作《曾侯乙编钟》。
■古玺印开始流行,主要有官玺、私玺和吉语玺三类。
■战国中期公元前380公元前328-311公元前328—299公元前316前后安王二十二年韩烈侯(二十年)作《羌钟》
■显王四十一年—赧王四年秦惠文王刻石求诸克制楚(怀王)兵,是为《诅楚文》。■显王四十一年—郝王十六年楚怀王授予鄂君《鄂君启节》。■慎靓王五年中山国战胜掳燕吉金,作《中山王方壶》等器。■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抄成。
■战国晚期长沙左家公山楚墓有毛笔。发现时其锋颖如新。
■公元前309赧王六年《青川木牍》写定。可证隶书不始于秦代。
秦代书法年表
前248~前 207 ■公元前239以前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马滩秦国《日书》甲、乙两种及其它简策写定。■公元前242以后始皇五年秦始皇颁行《新郪虎符》。
■公元前237—228始皇十年—十九年楚幽王熊悍作《盦肯盘》。
■公元前278—217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写(抄)定。其中《日书》乙本最早,《编年纪》最晚,《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封诊式》、《效律》、《法律答问》、《为吏之道》、《语书》等均抄写于秦统一以前。■秦国玺、印及戳印陶文流行,面目与其通行之篆隶近同。
■秦代公元前221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字。省改史籀大篆而制定新体—小篆,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三种字书,颁行天下。
秦权量诏版以小篆急就刻制,颁行天下。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按,实际上是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四种字体。其余四种为不同用途,结构、风格或有不同。传蒙恬以兔豪制笔。■公元前219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巡所至,为之书《泰山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公元前218始皇二十九年始皇东巡,书《芝罘刻石》。■公元前210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巡登会稽山,书《会稽刻石》。■公元前209二世元年秦权量补刻二世诏辞,此即“两诏权”。秦刑徒墓砖刻写于此时。按,此为中国古代墓志之权舆。
汉代书法年表 前206~ 220 西 前206~ 8 新莽9~ 23 更始帝 23~ 25
东汉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号 ■西汉早期公元前206高祖元年“汉兴有草书”。按《说文》所言草书当即隶变中出现之草隶,略见牵索与结构、笔画之省简。汉律,以秦书八体取仕、考课。汉印盛行,面目与战国古玺及秦玺或异。私印中有鸟、虫、鱼书。汉代铜镜铭文均阳文铸就,与铜器阴文刻款可为不同风格之比观。又,镜铭省变小篆,因其中《尚方镜》起首有“尚方作镜”语,后人遂名其字为“尚方篆”。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语》、《》甲本等抄写完成,或早至秦汉之际。江陵张家山汉简《阖庐》等写定。临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抄写完成。
■公元前192惠帝三年废秦“挟书律”,先秦古书陆续发现并流行。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抄写完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写定。长沙马王堆帛书《》乙本抄写完成,或晚至文帝时。
■公元前171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铭文为标准秦篆。
■公元前165文帝十五年阜阳汉简《仓颉篇》抄写完成,其字当即通行之标准古隶。
■公元前158后元六年刻《群臣上酬刻石》。
■公元前157以前后元七年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发现麻纸绘制之地图。此为最早出现之纸及纸上
墨迹。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木牍遣策》写定。
■公元前149景帝中元元年刻鲁北陛石题字。
■公元前156—141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用战国晚期文字抄写之《礼记》、《尚书》、《论语》、《孝经》等古书,其字被称之为“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正读之,此即“隶古定”。
■西汉中期公元前140以后武帝建元元年北平侯张苍献古文《春秋左氏传》。
■公元前117武帝元狩六年刻《霍去病墓石刻字》。
■公元前99天汉二年西北汉简中最早之纪年简“天汉二年简”写于此时。孔安国献壁中所出古
文。立五经博士,崇尚学术,小学倡兴,“善史书”风气蔚成,推进隶书之正体化发展。
■公元前86—50昭帝始元元年—宣帝甘露四年定县汉简抄写完成,其字已近成熟之“八分”隶书。
■公元前68宣帝地节二年刻《杨量买山记》。
■公元前56五凤二年刻《五凤二年刻石》
■公元前52甘露二年《居延丞相御史令牍》写定。
■西汉晚期公元前48—33元帝初元元年—竟宁元年传史游作《急就章》,此为以草书作字书之始。因卷首以“急就奇觚与众异”起句,故名。元帝善史书。
■公元前46初元三年刻《上林共府铜升铭》。
■公元前26成帝河平三年刻《麃孝禹刻石》、《东安汉里刻石》。
■公元前32—7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中秘书,史籀以下十家,序于六艺之末。《武威仪礼简》抄写完成。《武威王杖诏令册》写定。
■公元5平帝元始五年诏令说字未央廷中,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7孺子婴居摄二年刻《居摄两填坛刻石》。大司空甄丰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秦小篆)、佐书(隶书)、缪篆、鸟虫书。意在复古,不蹈秦制。古文书法由此逐渐流行。
■新9年王莽始建国元新莽《嘉量》颁行,其字风格已变秦篆。
■15天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石》
■9-25王莽始建国元年—东汉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写定。
■东汉早期27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纪年简《建武三年简》写定。居延简草隶《误死马驹册》写定。
■41—49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奏请正定文字。
■52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讳字忌日记》。
■63明帝永平六年刻《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72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简》写定。
■76—78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刘烜)好草书。韦续《五十六种书》称章草因章帝所
好得名,远《法书要录》以章草为章帝书而名。传章帝书《颉皇始制文字帖》。
■76建初元年刻《大吉买山记刻石》。
■76—83建初元年—八年传王次仲饰隶为八分。
■章帝时曹喜(仲则)善篆,创悬针、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爱之,诏使草书奏事。
■88章和二年班固(孟坚)着《汉书》,述“六书”。
■92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
■97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阙》。按,此阙与《王文康阙》(94)同时出土于成都(1980年)。
■105永元十七年刻《幽州书佐秦君石阙》。
■105殇帝改元蔡伦上所造之纸,时称“蔡侯纸”。
■元兴元年刻《王稚子阙》。
■106延平元年刻《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
■东汉中期115安帝元初二年刻《子游残石》。
■117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
■118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阙》。按,此阙分东、西。西阙铭刻于元初五年,东阙铭刻于延光四年(125)。又,西阙隶书捺法用双钩,为汉代刻石中仅见。汉隶用双钩捺法者另有二作:一为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字之一,一为汉代铜器《大官釜》刻款。
■121建光元年许慎(叔重)作《说文解字》,举例叙述六书之旨。刻《冯焕神道阙》。按,此阙宋人着录为永宁二年,不知永宁仅有一年。实则永宁二年即建光元年也。
■123延光二年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
■125延光四年刻《延光残石》。
■133顺帝阳嘉二年立《阳嘉残碑》。
■135阳嘉四年刻《延年石室题字》。
■137永和二年立《裴岑纪功碑》。
■140永和五年立《沙南侯获碑》。
■78—143章帝建初三年—顺帝汉安二年崔瑗(子玉)擅名北中,传书《草书帖》。作《草势》。
■143汉安二年立《景君碑》。
■146质帝本初元年立《三公山神碑》。
■东汉晚期147桓帝建和元年东汉碑碣之风大盛,始于桓帝时。
■148建和二年摩崖书《石门颂》刻成。
■151元嘉元年钟繇(元常)生
■153永兴元年立《乙瑛碑》。
■154永兴二年刻《芗他君石祠堂石柱题记》。
■156永寿二年立《礼器碑》。朱书《永寿二年陶瓶题记》。
■157永寿三年刻《安国墓祠题记》。
■158延熹元年刻《郑固碑》、《刘平国摩崖刻石》。
■159延熹二年立《张景碑》。
■164延熹七年立《孔宙碑》、《封龙山碑》。
■165延熹八年立《华山碑》、《鲜于璜碑》
■168灵帝建宁元年灵帝(刘宏)好书,自制《皇羲篇》五十章,布衣文吏能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立《衡方碑》。
■169建宁二年立《史晨碑》。
■170建宁三年刻《许阿瞿画像志铭》、《夏承碑》。
■171建宁四年摩崖书《西狭颂》刻成。立《孔彪碑》、《杨叔恭残碑》。
■172建宁五年摩崖书《郙阁颂》刻成。
■173熹平二年摩崖书《杨淮表记》刻成。
■174熹平三年立《娄寿碑》、《樊敏碑》。
■175熹平四年蔡邕(伯喈)、堂溪典、杨赐、马日磾、张训、韩说、单扬等奉诏正定五字,刻《熹平石经》。邕等自书丹于碑,使工铸刻。
■175前后熹平四年蔡邕撰《篆势》。传蔡邕创飞白书。传蔡邕作《九势》、《笔论》。刻《韩仁铭》。
■177熹平六年立《尹宙碑》。
■180光和三年立《三老赵宽碑》。
■181光和四年立《三公之碑》、《校官碑》。
■183以前光和六年草书风大盛,赵壹因作《非草书》。
■183光和六年立《白石神君碑》。
■185中平二年立《曹全碑》。
■186中平三年立《张迁碑》。
■189以前中平六年传刘德升(君嗣)创行书。卢植上灵帝书云:“古文蝌斗,近于为实。”按,此系首言古文又名蝌斗且其风格已生变化者。
■189前后中平六年师宜官为能书之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每至酒家饮,辄题壁鬻睹,收取观值以酬酒资。书《耿球碑》。
■约192以前献帝初平三年张芝(伯英)草圣,工夫第一,有池水尽墨之美谈。创今草一笔书。传张书《冠军帖》、《消息帖》。
三国书法年表 220~280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205建安十年曹操(孟德)禁碑。
■208建安十三年曹操酷爱梁鹄(孟皇)书,悬诸帐中赏玩。是年破荆州,募得梁鹄。
■219建安二十四年钟繇为楷书之奠基者,以天然胜张芝。是年书《贺捷表》。
三国时期220魏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代汉。传钟繇书《公卿上尊号表》、《文帝受禅表》。
■220前后黄初元年淳(子叔)传古文书法。
■221黄初二年钟繇书《薦季直表》。其《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书于此前后。
■224黄初五年刻《黄初残碑》。
■230以前太和四年钟繇撰《论书》、《授子会论》。
■230太和四年钟繇卒,时年八十岁。
■162—250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后魏嘉平二年胡昭(孔明)善史书,与钟繇、淳、卫凯(伯儒)、韦诞(仲将)并有名。
■227—232太和元年—六年韦诞善书,尤精题署。帝起凌云台,使诞身悬索筐于二十五丈而就榜题书。诞惧甚,下,鬢发皆白,诫子孙而绝此楷法。
■231太和五年立《曹真碑》养山堂藏初出土拓本一纸。
■235青龙三年立《范式碑》。
■242正始三年立《丸都山毋丘俭纪功碑》。
■240—248正始元年—九年以古文、小篆、隶书刻《三体石经》,其中古文已“转失淳法”为典型之蝌斗书。
晋朝书法年表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261景元二年立《王基碑》。西晋265—290泰始元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即位。置书博士教习。西北木简中之晋武帝泰始纪年简,已明确向楷书和行书过渡。
■272东凰元年立《谷朗碑》。
■231—273帝太和五年—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公绥撰《隶书体》。
■276吴天玺九年立《禅国山碑》。传皇象(休明)书《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急就章》、《文武帖》,撰《论草书》。
■280晋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公元前318—296)冢,得古文竹书十余万言,《竹书纪年》即其中之一。
■222—284魏文帝黄初三年—太康五年杜预(元凯)书《十一月帖》。
■284太康五年刻《杨绍买地莂》。
■289太康十年刻《吕望表》。
■220—291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晋惠帝永平元年卫瓘(伯玉)善书,传“柳叶篆”为其所创。
■291以前晋惠帝元康元年卫恒(巨山)作《四体书势》,书《往来帖》。
■300帝太和六年—永康元年张华(茂先)书《得书帖》、《闻时帖》。
■239—303三国蜀后主延熙二年—晋惠帝太安二年索靖《幼安》作《草书状》。索靖书《月仪帖》、《出师颂》。
■261—303三国吴景帝永安四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士衡)书《平复帖》。
■300永康元年刻《左棻墓志》。
■303太安二年王羲之(逸少)生。
■东晋307永嘉元年晋元帝避乱过江、迁都建康,五朝尚文之书风自此始。
■276—322晋武帝咸宁二年—元帝永昌元年王廙(世将)书《上晋元帝表》、《廿四日帖》、《嫂何如帖》。传王廙渡江时藏索靖《七月廿六日帖》于衣中。
■323明帝泰宁元年刻《谢墓志》。
■266—324晋武帝泰始二年—太宁二年王敦(处仲)书《蜡节帖》。
■276—339晋武帝咸宁二年—成帝咸康五年王导(茂弘)书《省示帖》、《改朔贴》。传王导过江时犹怀钟繇《宣示表》于衣带之内。
■276—339晋武帝泰始五年—咸康五年郗鉴(道徽)书《楷书帖》。
■344建元二年王献之(子敬)生。
■345永和元年刻《颜谦妇刘氏墓志》。
■348永和四年传卫夫人(铄)作《笔阵图》。王羲之书《乐毅论》。刻《王兴之夫妇墓志》。
■约351永和七年王献之开始学书。羲之从后掣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又献之以泥帚书方丈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按《晋书》称献之少时书已“咄咄逼人”。
■352以前永和八年刘劭撰《飞白书势铭》。
草书古诗国帖■353以前永和九年王羲之书《姨母帖》、《寒切帖》、《行穰帖》、《省别帖》《长风帖》、《此事帖》、《初月帖》、《十七帖》、《快雪时晴帖》、《孔帖中帖》、《得示帖》、《喪乱帖》、《频有哀祸帖》等。
■353永和九年三月王羲之书《兰亭集叙》。传王羲之撰《记白云先生书诀》。■356永和十二年王羲之书《黄庭经》、《东方朔画赞》。■358升平二年传王羲之书《孝女曹娥碑》。刻《王闽之墓志》。■323—358明帝太宁元年—升平二年王洽(敬和)书《辱告帖》、《帖》、《兄示帖》、《向感塞帖》等。
■359升平三年刻《虎墓志》。
■361以前升平五年传王羲之撰《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等。
■361升平五年王羲之卒,时年五十九岁。按,楷书、行书、今草之演进至王羲之始告完成。
■368太和三年立《符秦建元四年产碑》,俗称《广武将军碑》。
■312—373怀帝永嘉六年—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元子)书《草书帖》。
■378太元三年刻《谢琰墓志》。
■313—384愍帝建兴元年—孝武帝太元九年郗愔(方回)书《草书帖》。
■??王荟(敬文)书《疖肿帖》。
■320—385元帝太与三年—孝武帝太元十年谢安(安石)书《草书帖》。
■386以前太元十一年王献之书《十二月帖》(按,《中秋帖》为米芾从此帖节临)、《地黄汤帖》、《洛神赋》(即《玉版十三行》)、《鹅群帖》、《鸭头凡帖》等。献之行草能为“一笔书”,气息通其隔行。王献之使楷书、行书、今草发扬光大。
■386太元十一年王献之卒,时年四十三岁。
■386以前太元十一年王徽之(子猷)书《新月帖》。
南北朝书法年表 386~589 北朝 386~581 南朝 420~589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351—388永和七年—太元十三年王珉(季琰)撰《行书状》。王珉书《行书帖》、《草书帖》。
■399安帝隆安三年刻《枳杨阳神道阙》。
■350—401永和六年—隆安五年王珣(元琳)书《伯远帖》、《三月帖》。
■405晋安帝羲熙元年立《爨宝子碑》。
■345—406永和元年—羲熙二年顾恺之(长康)书《题女史箴图》。
■414羲熙十年立《好大王碑》。
■南北朝425北魏始光二年王愔撰《古今文字志》。
■385—433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宋文帝元嘉十年谢灵运书《王子晋赞》、《古诗帖》、《翻经台记》等。
■439北魏太延五年立《大代华岳庙碑》。
■370—422东晋废帝太和五年—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羊欣(敬元)书《笔精帖》。又奉勅进《采
古来能书人名》。
■??薄绍之(敬叔)书《日寒帖》、《千丈帖》等。
■406—455晋安帝羲熙二年—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萧思话书《奏事帖》、《一月三日帖》。
■456北魏太安二年寇谦之书《中岳嵩高灵庙碑》。
■457—464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八年宋孝武帝(刘骏)好二王书,诏徐爰等治护臣民所进,以数十纸为卷。
■458大明二年立《爨龙颜碑》。
■464大明八年刻《刘怀民墓志》。
■414—466晋安帝羲熙十年—宋明帝泰始二年鲍照撰《飞白书势铭》。
■467泰始三年宋明帝(刘彧)诏使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检理二王书迹,评其品题。
■470泰始六年虞和奉进《论书表》。
■426—485宋文帝元嘉三年—齐武帝永明三年王僧虔书《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王僧虔撰《论书》、《笔意赞》。
■488北魏太和十二年刻《晖福寺碑》。
■451—491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齐武帝永明九年王慈(伯宝)书《柏酒帖》、《汝比可也帖》、《尊体安和帖》。
■460—494宋孝武帝大明八年—齐郁林王隆昌元年萧子良(云英)着《古今篆隶文体》。
■494隆昌元年刻《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495以后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行拓拔改元。尚佛教、伽蓝,造龙门石窟佛像,碑、记由是大兴。
■496太和二十年刻《姚伯多兄弟造像记》。■498太和二十二年刻《始平公造像记》。■501景明二年刻《郑长猷造像记》、《元澄妃李氏墓志》。■502景明三年刻《孙秋生造像记》。
■502—536南朝梁天监元年—大同二年梁武帝(萧衍)即位,与陶宏景信启往远论书。着《观钟繇笔法十二意》、《草书状》、《与陶隐居论书》。
■456—536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大同二年陶宏景(通明)撰《与梁武帝论书启》。
■507北魏正始四年刻《元鉴墓志》、《元思墓志》。
■508永平元年刻《元祥墓志》、《元继妃石婉墓志》。
■509永平二年王远书摩崖《石门铭》。
■511永平四年刻《司马绍墓志》、《杨范墓志》、《元悦墓志》。郑道昭(僖伯)书《郑羲摩崖》(上、下)、《论诗》。
■512北魏延昌元年刻《元诠墓志》。
■441—513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沈约(休文)书《草书帖》。
■514天监十三年传陶宏景书《瘗鹤铭》。
■515北魏延昌四年刻《王祯墓志》。
■516北魏熙平元年刻《刘颜墓志》。郑道昭卒。生前尚有《云峰》、《大基》其它刻石书迹名之于世。
■517熙平二年刻《元怀墓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
■519神龟二年刻《元佑墓志》。
■522正光三年立《张猛龙碑》。
■523正光四年刻《马鸣寺碑》、《姬伯度墓志》、《王基墓志》、《鞠彦云墓志》、《高贞碑》、《元秀墓志》。
■523梁武帝普通四年袁昻(千里)奉敕撰《古今书评》,首以意象论及书家风格。
■525北魏孝昌元年刻《李超墓志》。
■526孝昌二年刻《元朗墓志》。
■531普泰元年刻《元弼墓志》、《张黑女墓志》。
■533永熙二年刻《贾景等七人造玉像记》、《元爽墓志》。
■535东魏天平二年刻《司马升墓志》。
■539元象二年刻《高湛墓志》。
■540兴和二年刻《刘懿墓志》。
■541兴和三年立《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543武定元年刻《道俗九十人造像记》。
■486—548南朝齐武帝永明四年—梁武帝太清二年萧子云(景乔)书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正书《进写古启》、《颜回问孝》等。
■481—549南朝齐高帝建元三年—梁武帝太清三年王筠(元礼)书《至节帖》。
■487—551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庚肩吾(子慎)撰《书品》,次第书家高下。
■?梁武帝时贝羲渊书《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碑》
■550东魏武定八年穆子容书《太公吕望表》。
■552梁元帝承圣元年梁元帝(萧绎)撰《碑英》。
■555北齐天保六年刻《王怜妻赵氏墓志》。
■557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欧阳询(信本)生。
■558永定二年虞世南(伯施)生。
■560北齐皇建元年立《乡老举孝羲隽敬碑》。■562北齐太宁二年刻《法勤禅师墓铭》。■?南朝陈陈伯智(策之)书《习读帖》。
■564北齐河清三年摩崖书《重登云峰山记》刻成。
■北周四年刻《贺屯植墓志》。
■560—565南朝陈天嘉年间传人盗郗昙墓,获王羲之及诸名贤书迹,文帝以赐始兴王伯茂。有得《乐毅论》献文帝,后归余杭公主。
■567北周天和二年刻《华岳颂》。
■568北齐天统四年刻《法朗造像》。
■571北齐武平二年刻《僧道略等三百余人造神碑记》,《刘忻墓志》。
■573武平四年刻《高僧护墓志》。
■514—577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王褒(子渊)于西魏灭梁之时(554)被掠入长安,为周太祖所重,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此为南北书风汇合之始。刻《马天祥造像记》。
■578北周宣政元年刻《高妙仪墓志》。
■579宣政二年刻《寇峤妻薛氏墓志》。
■580大象二年刻《李雄墓志》。
■?北周时赵文深(本名文渊)为周书博士,天和元年(566)以题榜之功增邑二百户。天和二年(567)修《华岳碑》,由赵文渊隶书。
■?南朝陈—隋僧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布施浙东诸寺。
■531—590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隋文帝开皇十年颜之推(介)仕齐,齐亡入周,后臣隋。着《论书》(即《颜氏家训·杂艺》)、《笔墨法》。
隋代书法年表
581~618
■隋代581—600隋开皇年间文帝(杨坚)捕访先贤名迹异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于秘府鉴补。赵文深、王褒、庚信、欧阳询、虞世南、李德林、蔡征、韦霈、杜頵、虞士茎等咸集长安。书学大兴,碑刻昌盛。
■585开皇五年刻《赵芬残碑》。
■586开皇六年立《龙藏寺碑》。
■593开皇十三年立《曹子建碑》。
■594开皇十四年刻《信行禅师铭塔碑》。
■596开皇十六年褚遂良(登善)生。
■597开皇十七年刻《美人董氏墓志》。
■600开皇二十年立《孟显达碑》。
■601—604隋仁寿年间僧智果撰《心成颂》。
■610大业六年刻《张乔墓志》、《董穆墓志》、《宫人五品司仗冯氏墓志》、《宫人典采六品朱氏墓志》。
■613大业九年刻《皇甫深墓志》、《张凤举墓志》。
■614大业十年刻《牛晖墓志》、《张达墓志》。
■康代615大业十一年刻《张寿墓志》。
唐代书法年表 618~907
■618—626唐高祖武德元年—九年唐初推重欧、虞书法,高句丽遣使求欧阳询书,虞世南应昭为秦王府写《列女传》装饰屏风。
■619武德二年传秦王李世民使欧阳询就越州辩才(智永徒)处求得《兰亭叙》。一说贞观中太使萧翼计赚而得。
■626武德九年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
■627—649贞观元年—二十三年唐太(李世民)好书。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设书科,以书取仕。太酷好王羲之书,亲撰《王羲之传论》,又数命臣下以临摹、响拓、硬黄、刻石诸法,使王书广为流布。时有大王书凡二千零二十纸,装二十帙,一百二十八卷。大王之书圣地位至此确立。唐太撰《笔法诀》、《论书》、《指意》。
■630贞观四年褚遂良书《枯树赋》。
■631贞观五年欧阳询书《化度寺碑》。
■632贞观六年诏魏徵(玄成)、虞世南、褚遂良辨鉴大王真迹,署名其后。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撰《付善奴传授诀》、《用笔赋》。虞世南撰《笔髓论》、《书旨述》。
■637贞观十一年欧阳询书《虞公碑》。
■638以前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着《勤学篇》。临《兰亭》、传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
■638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卒,时年八十一岁。诏冯承素摹《乐毅论》,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廉、侯君集等人。魏征荐褚遂良与太论书。
■639贞观十三年诏翰林赵模、冯承素等四人各拓《兰亭叙》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等。
■641以前贞观十五年欧阳询撰《八法》。临《兰亭》,书《张翰思鲈帖》、《梦奠帖》。
■641贞观十五年欧阳询卒,时年八十五岁。褚遂良收《伊阙佛龛碑》。■642贞观十六年褚遂良书《孟碑》。
■643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太亲制碑文并书丹。■647贞观二十一年唐太书《晋祠铭》,以行书入碑之始。
■648贞观二十二年唐太书《温泉铭》。孙过庭(虔礼)生。
■649以前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临(兰亭)、书《房玄龄碑》。撰书《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649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卒,遗命以《兰亭序》等王羲之真迹随葬。传褚遂良书《文皇哀
册》。
■653永徽四年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
■654永徽五年褚遂良书大字《阴符经》。
■657显庆二年王行满书《圣教序》。
■658以前显庆三年褚遂良撰《论书》。
■658显庆三年王知敬书《李靖碑》。刻《王砖塔铭》、《杨道纲墓志》。褚遂良卒,时年六十三岁。
■659显庆四年唐高(李治)书《大唐纪功颂》。
■663龙朔三年欧阳通(通师)书《道因碑》。刻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
■668总章元年刻《道安禅师塔记》。
■??传陆柬之书《文赋》、《五言兰亭诗》。
■672咸亨二年刻《释怀仁集王圣教序》。
■677仪凤二年唐高书《李绩碑》。
■679调露元年刻《王庆墓志》。
■682永淳元年刻《康摩伽基墓志》、《贾文行墓志》。
■619—682武德二年—永淳元年裴行俭论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惟其与虞世南耳。
687垂拱三年孙过庭撰并书《书谱》。
■684—704武则天时陕西凤翔(唐天兴县)三畤原发现《石鼓文》。李嗣真(承胄)撰《书后品》。
■694延载元年刻《房怀亮墓志》。
■697神功元年王方庆进献十一代祖王导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武则摹写留内,即《帖》,真本归还方庆。
■650—704高—武则天时王绍(承烈)自论书“被中画腹”,书《王征君临终口授铭》。
■699圣历二年武则天(武曌)撰并书《升仙太子碑》。薛稷(嗣通)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刻《房逸墓志》。
■700久视元年刻《崔哲墓志》、《褚承恩墓志》。
■约703以前长安三年孙过庭卒,约五十余岁。
■705神龙元年刻《安令节墓志》。
■706神龙二年薛稷书《信行禅师碑》。钟绍京(可大)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
■709景龙三年颜真卿(清臣)生。
■710景云元年刻《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丘之铭》。
■714开元二年刻《戴令言墓志》。何延之撰《兰亭记》。张旭(伯高)书《自言帖》。
■713—755玄时蔡希综撰《法书论》。
■717开元五年立《叶有道碑》。
■720开元八年李邕(泰和)书《李思训碑》。
■721开元九年僧大雅集王羲之书《吴文碑》。
■725开元十三年怀素(藏真)生。
■727开元十五年张怀瓘撰《书断》三卷。■730开元十八年李邕书《麓山寺碑》。■735开元二十三年李邕书《法华寺碑》。■736开元二十四年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
■738开元二十六年钟绍京书《灵飞经》。
■739开元二十七年苏灵芝书《易州铁像碑颂》。
■741开元二十九年张旭书《郎官石柱记》。
■742天宝元年韩择木书《祭西岳神告文碑》。
■744以前天宝三年贺知章书《孝经》、《洛神赋》、《胡桃帖》等及《龙瑞宫记》刻石。
■745天宝四年唐玄书《石台孝经》。此前后书《鹡鸰颂》。
■747以前天宝六年李邕书《李秀碑》(742)、《胜和帖》等十数种。
■752天宝十一年颜真卿书《多宝塔碑》。
■754天宝十三年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刻《孙志谦墓志》。张怀瓘撰《书估》。鉴真和
尚东渡日本,携带大批法书,王书传入日本。
■约755以前天宝十五年传张旭书《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等数十种。
■758干元元年颜真卿书《蔡侄文稿》。张怀瓘撰《书议》。
■762以前宝应元年李白(太白)书《上阳台帖》。
■764广德二年颜真卿书《郭家庙碑》。颜真卿书《争座位帖》。按,《刘中使帖》所书时间当与此相近,故附于此。
■715—766开元三年—大历元年李华撰论书《二字诀》。
■767大历二年李阳冰(少温)书《三坟记》、《楼先茔记》。此前后尚勘定《说文》三十卷,着《翰林禁经》八卷。
■768大历三年瞿令问书《浯溪铭》。徐浩(季海)书《朱巨川告身帖》。
■769大历四年窦臮(灵长)撰《述书赋》。
■770以前大历五年杜甫(子美)书《两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等。■771大历六年颜真卿书大字《麻姑仙坛记》,书摩崖书《大唐中兴颂》。■772大历七年颜真卿书《八关斋记》。
■775大历十年窦蒙(子全)撰《述书赋语例字格》。
■777大历十二年颜真卿书《李元靖碑》。
■778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诚悬)生。
■779大历十四年颜真卿书《颜勤礼碑》。
■780建中元年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
■781建中二年徐浩书《不空碑》。
■782以前建中三年徐浩撰《论书》。颜真卿书《自书告身帖》、《告伯父稿》、《蔡明远帖》等数十种,作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按,此书论似当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785以前贞元元年怀素书《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等数十种。
■785贞元元年颜真卿卒,时年七十七岁。
■785—804贞元时韩方明撰《授笔要说》。怀素卒,时年六十一岁
■733—804开元二十一年—贞元二十年陆羽撰《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笔》。
■805永贞元年日人最澄归国,带回二王书迹。翌年空海带回王羲之、欧阳询等书家墨迹。
■808永和三年卢云卿着《法书录》。
■809元和四年柳公绰(宽)书《诸葛武侯祠堂碑》。
■818元和十三年远(爱宾)进献家藏古来名迹。
■805—819永贞元年—元和十四年薛涛客居成都,取百花潭水制深红小彩笺,时人称之曰“薛涛笺“。
■819以前元和十四年柳元(子厚)着《笔精赋》,书《般丹碑》、《南岳弥陀碑》。
■806—820元和时林蕴撰《拨镫四字法》。
■820元和十五年柳公权对唐穆(李恒)进“心正则笔正”说,后人以为此乃公权行笔谏也。
■824以前长庆四年韩愈(退之)作《送高闲上人序》。
■829太和三年柳公权书《李晟碑》。
■834太和八年杜牧(牧之)书《张好好诗》。
■827—835太和时文(李昻)诏以李白歌诗、裴将军(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837开成二年立《开成石经》。
■838开成三年柳公权书《符橉碑》。
■827—840太和元年—开成五年唐玄度待诏翰林,着《九经字样》和《十体书》各一卷。
■841会昌元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843会昌三年柳公权奉敕书《神策军碑》。
■846以前会昌六年白居易(乐天)书《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等十数种。
■852大中六年柳公权书《高元裕碑》。
■855大中九年裴休(公美)书《定慧禅师碑》。
■858大中十二年刻《郑恒夫人崔氏墓志》。
■859以前大中十三年释高闲书《草书千字文》。
■865以前咸通六年柳公权书《蒙诏帖》。
■865咸通六年柳公权卒,时年八十八岁。
■860—873咸通时远撰《法书要录》(或曰是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年以前)。
■873咸通十四年杨凝式(景度)生。
■880以前广明元年卢携(子升)撰《临池诀》。■?晚唐时韦续撰《五十六种书并序》。
■?中晚唐时无名氏撰《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898—900光化时释亚楼着《论书》。
■五代907—923后梁时传耀州节度使温韬发唐太昭陵,随葬之钟、王等先贤名迹复传。
■936后唐清泰三年契丹南下灭唐,掠宝货图籍法收而定。
■937清泰四年李奂相书《高丽真澈大师塔碑》。
■948干佑元年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
■约907—954后梁元年—后周显德元年杨凝式书《夏热帖》、《韭花帖》。
■954显德元年杨凝式卒,时年八十二岁。
■956显德三年刻《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约951—960后周时刻《佛说阿弥陀经》。
宋代书法年表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西夏 1038~1227
金 1115~1234
■北宋960—975宋太祖时南唐后主李煜令徐铉摹刻所藏古今法帖于石,是有《升元帖》。李煜撰论书《七字拨镫法》。李煜书能作颤笔樛曲之状,谓之“金错刀”。又,李煜作大字能卷帛为笔,世称“摄襟书”。有行草《入其国帖》。
■920—974五代后梁贞明六年—宋太祖开宝七年徐锴(楚金)着《说文系传》。又撰《说文解字韵谱》,徐铉为之写篆。又书《五龙堂玄元像记》、《篆字题名》等。徐锴着《辨草书》。
■965宋太祖干德三年梦英书《篆书千字文碑》。
■967干德五年梦英书《十八体诗刻》。
■977太平兴国二年诏访先贤名迹。荆州进张芝草书,潭州进唐玄书,袁州献宋之问书,升州进二王、桓温等二十八家石版书迹。
■977以前太平兴国二年郭忠恕书《三体阴符经》。撰《汗简》、《论八分书》、《论古文》、《论书体》等。
■981太平兴国六年钱惟演进钟繇、王羲之、唐玄墨迹九轴。
■976—983太平兴国时诏徐铉(鼎臣)、句等勘定《说文》,正天下字学。郭忠恕(恕先)勘定历代字书,撰《佩觽集》三卷。
■983太平兴国八年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孙景璠献所篆《千字文》五十徐体,诏授书学博士。
■985雍熙二年潘昭庆进欧、虞、褚诸唐名家墨迹三十本。
■917—992后梁贞明三年—宋淳化三年徐铉书《篆书千文》、《私诫帖》、《武成王庙碑》、
《大钲铭碑》等。
■992淳化三年宋太(赵匡义)诏令王着汇刻历代法书名迹于枣木版,即《淳化阁帖》。郑文宝以徐铉摹本《峄山刻石》重刻于长安。
■939-997后晋天福四年—宋至道三年宋太书《书库碑跋》、《崔颢黄鹤楼诗》、《前人诗一首》等。
■997至道三年宋太卒。真(赵恒)诏以太墨迹分赐天下名山寺观。
■1003咸平六年梁鼎书《镡氏墓志》。
■1004—1007景德时李谔为翰林学士,主文,士子皆效其肥扁朴拙之书,投其所好也。
■1008大中祥符元年真封禅泰山,兖州太守搨《泰山刻石》所余四十字以献。
■945—1013南唐保大三年—宋大中祥符六中李建中(得中)书《土母帖》、《贵宅帖》、法帖论述《书千文》等。
■1004—1012宋景德元年—大中祥符五年李建中书《同年帖》。
■968—1022宋开宝元年—干兴元年宋真书《广生帝君赞》。
■1023天圣元年林逋(君复)书《杂诗卷》。
■1037景佑四年苏轼(子瞻)生。
■1023—1063仁时蔡襄(君谟)书称第一,仁御书“君谟”为字。又蔡襄以散笔作草,谓之“散草书”。蔡襄书《自书诗帖》、《纡问帖》《入春帖》、《澄心堂纸帖》、《别已经年帖》、《持书帖》等。曾巩集古今书刻为《金石录》五百余卷。
■1041—1048庆历时周越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撰《书苑》十卷。
■1045庆历五年慧昭大师希白摹《淳化阁帖》刻于石,是为《潭帖》。黄庭坚(鲁直)生。
■1008—1048大中祥符元年—庆历八年苏舜钦(子美)书《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苏舜钦撰《论草书》。
■1051皇佑三年米芾(元章)生。
■989—1052端拱二年—皇佑四年范仲淹(希文)书《道服赞并序》、《伯夷赞》、《范文正仲淹与尹师鲁洙二帖》。
■1053皇佑五年苏望刻《石经遗字》。
■1054至和二年蔡襄书《颜真卿自书告身跋》。
■1059嘉佑四年蔡襄书《万安桥记》。
■1061嘉佑六年欧阳修(永叔)撰《集古录》十卷。苏唐卿书《醉翁亭记》。
■1062嘉佑七年王辨书《焦说墓志》。
■1056—1063嘉佑时刘敞撰《先秦古器记》。
■1010—1063大中祥符三年—嘉佑八年宋仁(赵祯)书《飞白书》、《佛牙赞》、《赐梅挚诗》、《御赐篆天章寺额》等。
■1049—1063皇佑嘉佑时潘师旦增减《淳化阁帖》勒石于绛州,是为《绛帖》。
■1064治平元年王才叔书以笔力豪健见称,字价千金,蔡襄书反不值一文。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
■1065治平二年蔡襄书《书锦堂记》,被称为“百衲碑”者即此。
■1009—1066大中祥符二年—治平三年苏洵(明允)书《临顾帖》。
■1066治平三年蔡襄书《丙午三月帖》。朱长文(伯原)撰《墨池编》。
■1067—1085神时王安石(介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元长)书并有名,天下争
学之。
■1069熙宁二年欧阳棐撰《集古录目》二十卷。苏轼书《治平贴》。
■1007—1072景德四年—熙宁五年欧阳修书《送襄城李令小诗》、《送张文简三小简》、《诗帖》。欧阳修撰《论南北朝书》、《论仙篆》。
■1072熙宁五年欧阳修书《上恩帖》。是年卒。■1074熙宁七年朱长文撰《续书断》(即《墨池编》中第九、第十两卷)。
■1075熙宁八年米芾书(浯溪题名)。
■1008—1075大中祥符元年—熙宁八年韩琦(稚圭)书《小恳帖》、《信宿帖》。■1078元丰元年苏轼书《表忠观碑》。
■1018—1079天禧二年—元丰二年文同(与可)书《千字文》。撰《论草书》。■1080元丰三年苏轼书《雨中熟睡帖》、《梅花绝句》。
■1080—1087元丰三年—元佑二年苏轼书《人来得书帖》。
■1082以后元丰五年苏轼书《黄州寒食帖》。
■1083元丰六年沉辽(睿达)书《曾巩墓志》。此前后尚有《想望颜采帖》。
■1008—1084大中祥符元年—元丰七年赵拤(阅道)书《山药帖》、《成都记》、《西湖题名》、《剑门关留题》。
■?神时薛绍彭(道祖)书《云顶山诗卷》、《昨日帖》、《晴和帖》、《二象帖》、《随事吟帖》等。
■1084元丰七年司马光(君宝)书《王尚恭墓志》。苏轼书《赠寿圣聪长老偈》。
■1019—1086天禧三年—元佑元年司马光书南屏山兴教寺摩崖《家人》卦、《中庸大学》。
■1021—1086天禧五年—元佑元年王安石撰《字说》。书《过从帖》。
■1086元佑元年米芾撰《宝章待访录》。
■1087元佑二年薛绍彭书《太平宫碑阴题记》。苏轼书《祭黄几道文》、《司马温公神道碑》、《齐州长清县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序》。
■1086—1093元佑时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刻之“戏鸿堂,是为《戏鸿堂帖》。刘次庄撰《法帖释文》。
■1012—1088大中祥符五年—元佑三年韩绛书《承师诗帖》、《家餐帖》。
■1088元佑三年米芾书《苕溪诗帖》、《蜀素帖》。
■1089以后元佑四年黄庭坚书《王氏墓志稿》。
■1090元佑五年苏轼书《除夜值都厅诗序》。吴处厚重刻《吊比干文》。请旨重刻《淳化阁帖》并所未刊前贤遗墨入石。建中靖国元年(1101)竣工,故《元佑秘阁续帖》又名《建中靖国秘阁续帖》。
■1091元佑六年米芾书《焦山题名》。苏轼书《醉翁亭记》。按,苏书《醉翁亭记》有二,一为滁县石,正书,字类《丰乐亭记》。一为行草书,有二石:一在河南新郑,一在江苏徐州。明王世贞《弇州稿》、清陆绍闻《金石续编》以为行草书石为赝品。苏轼书《丰乐亭记》、《宸奎阁碑》、《龙公神帖》。
■??王巩小草与米芾行书并有名、书《砚铭》。
■1092元佑七年吕大临撰《考古图》成。
■1093元佑八年苏轼书《李太白仙诗卷》、《中山松醪赋》。道潜书《景德寺转轮藏记》。
■1030—1094天圣八年—绍圣元年沉括(存中)撰《笔谈》、《论小篆》、《论书法》。
■1094绍圣元年苏轼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
■?天圣、皇佑前后叶清臣(道卿)书《近遣帖》等。
■1094以后绍圣元年黄庭坚书《李太白忆旧游诗卷》。
■1094—1097绍圣时米芾书《乐兄帖》。
■1006—1097景德三年—绍圣四年文彦博(宽夫)书《祠部帖》。
■1019—1097天禧三年—绍圣四年韩缜(玉汝)书《钦闻帖》。
■1099元符二年黄庭坚书《刘禹锡竹枝词》。稍后书《史氏墓志稿》。
■1100元符三年苏轼书《与谢民师论文帖》。此前所书名迹尚有《前赤壁赋》、《苦雨帖》、《草书千文》等数十种。撰《论书》、《评书》、《辨法帖》、《论唐六家书》以及论书诗、题跋等。黄庭坚书《明瓒诗后题卷》、《黄州寒食诗卷跋》。
■1049—1100皇佑元年—元符三年秦观(少游)比书《中兴颂碑》、《游龙井题名》、《题兰亭》。撰《论史籀书》、《论仓颉书》、《论书帖》等。
■?与苏轼同时李之仪(端叔)书《别纸帖》、着《论苏黄众贤书》、《跋兰亭薛氏本》等。
■1101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卒,时年六十五岁。黄庭坚书《万邑西山题记》、《伏波神祠诗卷》。米芾书《大行皇太后挽词》。
■1102崇宁元年黄庭坚书《松风阁诗》。米芾书《褚河南临兰亭序跋》。
■1103崇宁二年米芾书《王略帖赞》。
■1031—1104天圣九年—崇宁三年蒋之奇书《遂往法济帖》、《辱书帖》。
■1104崇宁三年黄庭坚书《大唐中兴颂崖下诗刻》。
■1102—1106崇宁时以米芾为书学博士。米芾撰《书史》。
■1105以前崇宁四年黄庭坚书《诸上座帖》、《惟清帖》、《王纯中墓志》、《华严疏》、《狄梁公碑》等。撰《论古人书》、《论近世书》、《论书》、《论虫书》。
■1105崇宁四年黄庭坚卒,时年六十一岁。
■1106崇宁五年蔡京书《元佑碑》。
■1107大观元年王黻撰《宣和博古图》二十卷。按,或以为王楚撰。是书着录秘府宣和殿所藏历代古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宣和五年(1123)之后乃成,故名。米芾书《崇国公墓志》。此前名迹尚有《虹县诗卷》、《草书四帖》、《苏东坡木石图题诗》等数十种。撰《海岳名言》一卷。是年卒,时年五十七岁。
■1047—1107庆历七年—大观元年曾肇(子开)书《五十郎帖》、《造门帖》、《近疏帖》、《庆历集碑》等。
■1035—1107景佑二年—大观元年曾布(子宣)着《式古堂书画汇考目》。书《与宋亲帖》、《被召诗》等。
■1109大观三年徽(赵佶)视《淳化阁帖》枣版皴裂,标题多误,遂出秘府所藏书迹令蔡京等摹勒上石,是为《大观太清楼帖》。
■1101—1125徽时宋徽自创“瘦金书”。
■1102—1110崇宁、大观时蔡京、蔡卞(元度)用事,以禁毁苏轼墨迹,至政和中徽再访时,已多散失矣。
■1039—1112宝元二年—政和二年苏辙(子由)书《雪甚帖》、《车马帖》《晴寒帖》、《喜雪诗帖》及《书郡圃八咏》刻石等。1114政和四年宋徽书《恭事方丘敕》。■1058—1117嘉佑三年—政和七年蔡卞书《雪意帖》、《熊公神道碑》。按,《墨林快事》云:“卞胜于京,京又胜子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此乃人品即是书品所致。卞、京奸佞,后人鄙及其书,遂使襄独步。此种情状代不乏人。
■1119宣和元年宋徽宗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
■1120宣和二年《宣和书谱》二十卷约成于是年。
■1056—1121嘉佑元年—宣和三年周邦彦(美成)书《前日帖》。■1123宣和五年苏迟书《苏适墓志》。
■1124宣和六年诏置书艺所,以生徒五百人为额。篆籀法钟鼎,小篆法李斯书之秦代诸刻,隶法蔡邕、钟繇,真法欧虞褚薛,草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徐浩。■1119—1125宣和时宋徽宗书《蔡行敕》。■1125宣和七年辑成《宣和印谱》四卷。
■1047—1026庆历七年—靖康元年蔡京书《草堂寺题记》、《大观圣作之碑题额》、《少林寺题署》等。
■960—1026北宋时印刷术广为流行,刻版多用欧、虞、颜诸体。金石学兴起。■南宋1127靖康二年(当高宗建炎元年金兵南下,陷汴梁,掳图籍古器书画珠玩彩女暨徽、钦二帝北归。康王赵构(高宗)于临安即帝位。其后南北间有榷场以贸易往来,《大观帖》中“榷场本”即由此而来。
■1082—1135元丰五年—绍与五年宋徽宗于元符三年(1100)即位,至靖之变,其书迹著述均在此二十五年间。书迹有《瘦金书千文》、《草书千文》、《夏日诗帖》、《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御书临写兰亭绢本》、《欲借、风霜二诗帖》、《大观圣作之碑》、《宣和御制化道文碑》等。
■1129以前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德夫)撰《金石录》三十卷。绍兴中李清照表上之。赵明诚书《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跋》。■1130建炎四年张守进苏轼书数轴。
■1133绍与三年吴说(傅朋)书《傅王维伏生授经图卷跋》。宋高宗书《佛顶光明塔碑》。约1056—1135嘉佑时—绍兴五年章惇(子厚)任商雒令时与苏轼游南山,悬索万仞,傍壁而书“苏轼、章惇来”。又书《草堂寺题记》、《会稽尊侯帖》等。■?绍兴时岳飞(鹏举)书《致通判学士等尺牍》。
■1135绍兴五年宋高宗书《赐梁汝嘉敕书》。■?绍兴前后朱敦儒(希真)书《别后尘劳帖》。吴说书《三诗帖》、《独孤僧本兰亭叙跋》、《叙慰帖》、《行艺诗帖》、《门内帖》等。
■1140绍兴十年岳飞书《奏草札子》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影印《岳忠武奏草真迹》即是。
■1141绍兴十一年米友仁(元晖)书《吴郡重修大成殿记》。■1143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书《御书石经》。
■1144绍兴十四年薛尚功(用敏)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1145绍兴十五年吴说以游丝草书《王安石、苏轼三诗卷》。■1147绍兴十七年黄以其父黄伯思《法帖刊误》二卷、古器说四百二十六篇,与其所着论辩、题跋,合而刊之,名曰《东观余论》。■1077—1148熙宁十年—绍兴十八年叶梦得(少蕴)书《人至帖》。藏有《定武兰亭断石本》。■1149绍兴十九年王升书《草书千字文》。■1153绍兴二十三年宋高宗书《千字文》。■1154绍兴二十四年宋高宗书《徽宗文集序》。
■1155绍兴二十五年释大慧宗杲书《与无相居士尺牍》。薛尚功编篡《薛氏钟鼎器彝款识》二十卷。
■1157绍兴二十七年董逌《广川书跋》刊行。
■1158金正隆三年(宋绍兴二十八年)海陵王诏毁所得辽、宋古器。■1159金正隆四年蔡松年(伯坚)书《苏轼李太白仙诗卷跋》。
■1159绍兴二十九年宋高宗与群臣论书,因亲书《翰墨志》。■1160以前金正隆五年师宜生(明望)书《苏轼李白仙诗卷跋》。贺廪献碑刻二百七十三本。■1161绍兴三十一年郑樵(渔仲)撰《通志》成。其中《六书略》祖述文字,《金石略》则历数金石铭识也。
■1086—1165元佑元年—干道元年米友仁书《杜门帖》、《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跋》、《潇湘奇观图跋》、《动止持福帖》、《米芾草书九帖跋》、《文字帖》等。■1166干道二年洪适(景伯)着《隶释》二十七卷。
■1167干道三年朱熹(元晦)书《赠张栻诗》。按,又名《城南唱和诗》,书写恐在唱和以后。■1168干道四年洪适着《隶续》二十一卷。
■1132—1169绍兴二年—干道五年张孝祥(安国)书《柴沟帖》、《径川帖》。■1170干道六年陆游(务观)书《与曾原伯尺牍》。
■1172干道八年朱熹书《编辑文字帖》。■1174以前金大定十四年蔡珪(正甫)书,《苏轼李白仙诗卷跋》。■1110—1174大观四年—淳熙元年虞允文(彬甫)书《适造帖》。按,此帖当在干道年间前后书写。
■1175淳熙二年辛弃疾(幼安)书《去国帖》。
■1176淳熙三年王俅《啸堂集古录》刊行,其中着录古玺印三十七钮。■1177淳熙四年朱熹书《论语集注残稿》。
■1178淳熙五年宋孝宗(赵眘)书《御书太白名山四大字碑》。■1179淳熙六年朱熹书《刘子羽神道碑》。释密庵咸杰书《法语》。
■1181淳熙八年宋孝宗书《御制和灵隐长老偈碑》。范成大(致能)书《赠佛照禅师诗碑》。■1185淳熙十二年范成大书《西塞渔社图卷跋》。
■1163—1187隆兴元年—淳熙十四年宋高宗书《草书洛神赋卷》。■1190绍熙元年周必大书《西塞渔社图卷跋》。■?绍熙时陈槱撰《负暄野录》二卷。■1191绍熙二年尤袤书《西塞渔社图卷跋》。
■1193绍熙四年范成大书《中流一壶帖》。
■1196庆元二年姜夔(白石)辑《姜氏集古印谱》四卷。■?孝宗、宁宗时吴琚(居父)书《碎锦帖》、《诗帖》、《急足帖》、《观李氏谱牒帖》、《焦山题名》、《观使帖》等。吴琚刻《玉麟堂帖》
■1199金承安四年王庭筠撰并书《重修蜀先主庙碑》。按,此前后庭筠尚书《幽竹枯槎图卷题辞》等。
■1203嘉泰三年姜夔书《落水本兰亭序跋》、《王献之保母帖跋》。■1204嘉泰四年陆游书《自书诗卷》。
元代书法年表
1206~1367 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1206金泰和六年刻《奥屯良弼钱饮碑》。姜夔撰《绛帖平》、《续书谱》。■1190—1208以前金昌明—泰和时金章宗书《女史箴》。■1208宋嘉定元年桑世昌辑刊《兰亭考》。谢采伯刊行姜夔《续书谱》。
■1125—1210宣和七年—嘉定三年陆游书《自得我心诗迹》、《拜违言侍帖》、《仲躬帖》等多种。刻石有《阅古泉记》、《石湖石刻》等。■1121嘉定十四年王象之作《舆地碑目》四卷。
■1129绍定二年临安书贾陈思纂集《宝刻丛编》二十卷。
■1183—1234淳熙十年—端平元年岳珂(肃之)撰书《宝晋斋法书赞》。■1237嘉熙元年释无准师范书《印可状》。
■1178—1237淳熙五年—嘉熙元年魏了翁(华父)书《提刑举帖》、《文向帖》、《昭待亲友帖》。撰《论三家书》。
■1238嘉熙二年陈容书《自书诗卷》。
■1240太宗十二年耶律楚材(晋卿)书《送刘满诗卷》。■1242淳佑二年俞松辑《兰亭续考》。
■1253宝佑元年张即之(温夫)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254宝佑二年赵孟俯(子昻)生。赵孟坚(子固)书《自书诗卷》。■1255宝佑三年张即之书《佛遗教经》。■1256宝佑四年鲜于枢(伯机)生。
■1259开庆元年陈思编纂《书苑菁华》二十卷。
■1186—1263淳熙十三年—景定四年张即之书《杜诗断简》、《李伯嘉墓志》、《棐茗帖》、题额大字《方丈》。
■1266咸淳二年文天祥(履善)书《宏斋帖》。■1267咸淳三年陈思着《书小史》。■1268咸淳四年刻《宝晋斋法帖》。
■1273咸淳九年文天祥书《木鸡集序》。
■1287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赵孟俯编《印史》二卷。并撰《印史序》确立汉印正宗地位。吾丘
衍辑《古印式》二卷(亦名《学古印式》、《汉官威仪》。■1291至元二十八年鲜于枢书《王安石诗卷》。
■1199—1295南宋庆元五年—元元贞元年赵孟坚着《论书法》。书《题道场诗》、《梅竹谱卷》。■1295元贞元年康里巎巎(子山)生。■1296元贞二年鲜于枢书《唐诗卷》。
■1297大德元年赵孟俯《归去来辞》。
■1295—1297元贞元年—大德元年鲜于枢书《杜诗卷》。
■1298大德二年鲜于枢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299大德三年赵孟俯书《枯树赋》。邓文原(善之)书《临急就章》。鲜于枢书《与澄虚真人尺牍》。■1300大德四年吾丘衍撰集《学古编》二卷。其中《三十五举》为论印专着。赵孟俯书《行书
洛神赋》。■1301以前大德五年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晚秋杂兴诗册》、《草书千文》、《真草千文》、《满江红词》、《萧山文庙碑》、《游高亭山广严院记》、《评书》、《青天词》、《壇波罗密帖》等。■约1301大德五年袁易《钱塘杂诗》。
■1301大德五年鲜于枢卒,时年四十六岁。
■1302大德六年吴文贵刊行《宣和书谱》。
■1302以后大德六年赵孟俯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1304大德八年赵孟俯书《与中峰明本尺牍》。■1306大德十年赵孟俯书《玄都坛歌》。■1308至大元年赵孟俯书《张继祖墓志铭》。
■1309至大二年赵孟俯书《急就章》。■1310至大三年赵孟俯书《临兰亭叙卷》、《兰亭帖十三跋》。■1311至大四年赵孟俯书(再致)《与中峰明本尺牍》。■1315延佑二年赵孟俯书《续千字文》。■1316延佑三年赵孟俯书《帝师胆巴碑》。■1316以后延佑三年赵孟俯书《某院记残稿》。■1319延佑六年赵孟俯书《仇锷墓志铭稿》。
■1320延佑六年赵孟俯书《老子道德经卷》、《六体千字文》、《福神观记》、《汉汲黯传》。蒲田郑杓着《衍极》五卷,同郡刘有定作注。李邕所书《庐山东林寺碑》石被火焚毁。■1321以前至治元年郭畀(天锡)书《陆游自书诗跋》。■1322至治二年虞集(伯生)书《刘垓神道碑》。此前后尚有《垂虹桥记》、《奉记都运帖》、《杂诗卷》等。撰《论草书》、《论书》、《论隶书》等。赵孟俯卒,时年六十八岁。生前墨迹极多,如《妙严寺帖》、《松江宝云寺帖》、《与山巨源绝交书帖》、《仇锷墓志》、《烟江叠嶂图诗卷》、《种松诗卷》等。■??管道升(仲姬),赵孟俯妻,善书,与孟俯书几不可辨同,卫夫人之后,一人而已。墨迹有《与中峰明本尺牍》等。
■1327泰定四年宋克(仲温)生。
■1258—1328元宪宗八年—致和元年邓文原书《与本斋札》、《瞻近、汉时二帖跋》、《杖锡见过帖》等。
■1329天历二年柯九思(奎章阁鉴书博士)书《上京宫词卷》。■1289—?至元二十六年—?赵雍(仲穆)书《復四窗札》、《所惠翰墨帖》。
■1331至顺二年盛熙明撰《法书考》。■1333元统元年杨遵辑《杨氏集古印谱》。康里巎巎书《述笔法》。按,康里于此作自题“至顺四年”,然文宗至顺仅三年。文宗至顺三年卒,宁宗继位,翌年惠宗立,改元元统,是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也。
■1334元统二年吴叡(孟思)书《隶书离骚。》揭傒斯(曼硕)书《临智永真草千字文》。为盛熙明《法书考》序行。
■1336至元二年柯九思书《独孤僧本兰亭帖跋》。苏霖撰《书法钩玄》。■1333—1340元统元年—至元六年陈绎曾着《翰林要诀》十二章。■1340至元六年吴镇(仲珪)书《草书心经》。
■1341至正元年申屠駧以旧摹本重刻《会稽刻石》于绍兴学宫(清康熙时为人磨毁)。■1342至正二年黄公望书《芝兰室图铭》。
■1274—1344宋度宗咸淳十年—元至正四年揭傒斯书《杂诗卷》、《静心本兰亭跋》等。■1344至正四年吴叡书《篆书千字文》。康里巎巎书《秋夜感怀诗》。此前尚有《十二月十二日帖》、《渔父辞》等。翌年卒,五十一岁。■1346至正六年张雨(伯雨)书《诗札》。
■1351至正十一年吕宗杰撰《书经补遗》五卷。■1354至正十四年俞和(子仲)书《篆隶千字文册》。
■1298—1355大德二年—至正十五年吴叡书《篆书东山精舍记》。
■1283—1357至元二十年—至正十七年欧阳玄(原功)书《送自得诗》、《虞雍公文序简》、《与季野札》、《杨公墓碑铭》等。■明代1359至正十九年杨维桢(廉夫)书《周上卿墓志名》。王冕始以花药石治印。■1360至正二十年宋克(仲温)书《草书唐宋人诗卷》。■1361至正二十一年杨维桢书《晚节堂诗》。■1365至正二十五年杨维桢书《张氏通波阡表》。饶介(介之)书《赠僧幻住诗》。■1365以后至正二十五年周伯琦(伯温)书《宗德润墓铭》。
明代书法年表
1368~1644公元1644年桂王被杀
■1298—1369大德二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周伯琦书《四体千文》、《六书正讹篆文》、《藏经铭诗》、《论篆书》、《理公岩记》等。撰《说文字原》一卷、《六书正讹》五卷。
■1296—1370贞元二年—明太祖洪武三年杨维桢书《巫峡云涛石屏志跋》、《寄元镇诗迹》《虞相古剑歌》、《与德常札》、《仆客云间帖》等。■1301—1374大德五年—明太祖洪武七年倪瓒(元镇)书《与慎独二简》、《寄陈惟寅诗卷》、《与玄度札》、《与良常诗翰》、《三印帖》、《月初发舟帖》、《诗余手迹》、《醉歌行》、《竹处帖》等。
■1311—1375至大四年—明大祖洪武八年刘基(伯温)书《春兴八首诗卷》。按,第八首有怀念江南和“于今征戌诛求尽,翻对莺花百感生”语,知此《春兴八首诗卷》当书于陈友谅谋杀徐寿辉在江南称帝、朱元璋大事征伐之时(1360—1364)。或稍晚,但至迟不会晚于洪武元年(1368)。
■1367至正二十七年宋克书《七姬权厝志》。■1368以后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羲者充国子学生,日课二百余字,以二王、智永、欧、虞、颜、柳为法。
■1369洪武二年宋克书《急就章》。
■1368以后洪武时明初,私人刻帖之风日盛。宋克、宋璲(仲珩)、宋广(昌裔)善书,誉号“三宋”。
■1380以前洪武十三年宋璲书《敬覆帖》。
■1376洪武九年陶宗仪(九成)撰成《书史会要》九卷。■1380洪武十三年宋广书《风入松词轴》。
■1387以前洪武二十年宋克书《录赵子昻兰亭十三跋》、《张怀瓘论用笔十法》、《李白行路难诗卷》、《杜甫壮游诗卷》等。
■1387洪武二十年宋克卒,时年六十一岁。
■1402建文四年成祖(朱棣)六月即位,旋诏能书者入翰林,沈度(民则)、沉粲(民望)、滕用亨、陈登等俱入选。
■1403以后永乐时诏选中书舍人二十八人专习右军、大令书。成祖爱重解缙(大绅)楷书,当亲为持砚,时称羡焉。
■1404永乐二年诏择善书者十人为翰林院庶吉士。
■1405永乐三年滕用亨被荐,诏试篆书称旨,授翰林待诏。■1410永乐八年解缙书《自书诗卷》。
■1415以前永乐十三年解缙书《宋真宗采贾谊置器说草书卷》,撰《春雨杂述》。■1416永乐十四年周宪王朱有敦刻《东书堂集古法帖》十卷。■1418永乐十六年沉度书《敬斋箴册》。■1426宣德元年沉度书《不自弃说文轴》。■1427宣德二年沉度书《张桓墓碣铭稿》。沈周(启南)生。■1428宣德三年吕震奉勅编《历代玺印谱》二册。
■1441正统六年程南云书《行书千字文册》。
■1450—1456景泰时李淳进献元李溥光《雪庵永字八法》,旋演增其书作《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复进。
■1460天顺四年祝允明(希哲)生。
■1465成化元年陈献章(公甫)书《朱熹敦本文轴》。■1466成化二年张弼(汝弼)书《草书千字文卷》。■1470成化六年文征明(征仲)生。唐寅(伯虎)生。
■1477成化十三年李东阳(宾之)书《送秦夔归武昌诗轴》。■1483成化十九年张弼书《苏轼书李太白仙诗卷跋》。陈淳(道复)生。■1484成化二十年沈周(启南)书《七星桧图题诗》。
■1425—1487洪熙元年—成化二十三年张弼书《元宵有怀南安阳治诗轴》、《为伍锦衣书轴》。按,此二轴款均署“东海翁”,当为晚年所作。■1489弘治二年晋庄王子朱奇源使王进等人以《阁帖》、《绛帖》、《大观帖》、《宝晋斋帖》为主,益以所藏宋、元及明初先贤墨迹,成《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勒石。
■1494弘治七年吴宽(原博)书《种竹诗卷》。王宠(履仁)生。■1498弘治十一年文彭(寿承)生。
■1428—1500宣德三年—弘治十三年陈宪章书《自书诗卷》、《再次玉台诗卷》、《种蓖麻诗卷》等。按,张翊《白沙先生行状》称其“束茅代笔,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此三卷笔意正是如此,当为公甫晚年所作。■1502弘治十五年吴宽书《何处疏砧诗稿》。唐寅书《同歌梓叶诗轴》。■1503弘治十六年吴宽书《次韵东园菊花诗卷》。■1505弘治十八年沈周书《生朝自遣诗卷》。刻唐寅书《桃花诗刻石》。■1506正德元年沈周书《汪宗道所藏米芾蜀素帖跋》。
■1508—1509正德三年—四年王守仁(伯安)书《何陋轩记》。■1509正德四年沈周卒,时年八十三岁。■1510正德五年李东阳书《王征墓表长卷》。■1512正德七年唐寅书《钱彦九郎远日本诗》。
■1513以前正德八年朱存理撰《铁纲珊瑚》。或以为是书乃赵琦美以所得秦四麟、焦竑两家无名氏书画题跋并合,复以所见真迹补缀而成。■1514正德九年祝允明书《出师表》。
■1515正德十年《淳化阁帖》肃府本刊行。
■1516正德十一年王守仁书《龙江留别诗卷》。
■1447—1516正统十二年—正德十一年李东阳书《与陆治斋尺牍》。■1518正德十三年王宠书《自书诗卷》。
■1520正德十五年祝允明书《和陶渊明钦酒二十首诗卷》。■1521正德十六年徐渭(文长)生。祝允明书《草书诗稿》、《赤壁斌》。■1522嘉靖元年华夏选集、文征明文彭父子钩摹、章简甫刻《真赏斋帖》三卷。■1523嘉靖二年祝允明书《怀知识诗卷》。唐寅卒,时年五十四岁。■1524嘉靖三年祝允明书《牡丹赋》、《先母陈夫人手状》、《毛珵妻韩夫人墓志铭》。■1525嘉靖四年祝允明书《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卷》。项元汴(子京)生。■1526嘉靖五年王世贞(元美)生。
■1527嘉靖六年王宠书《赠南岩顾君诗轴》。王守仁书《家书信札》。■1528以前嘉靖七年王守仁书《象祠记卷》 ■1529嘉靖八年王宠书《宋之问诗帖》
■1531嘉靖十年王宠书《自作杂诗卷》、《为事茗书七绝二首诗卷》,文征明书《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跋》。
■1531以前嘉靖十年祝允明书狂草《前后赤壁赋》。按,此卷无年月,然卷后有黄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征明嘉靖十三年跋。据以推知。■1533嘉靖十二年王宠卒,时年四十岁。■1534嘉靖十三年文征明书《莲社图跋》。■1538嘉靖十七年文征明书《游天池诗卷》。■1540嘉靖十九年刻文征明书《辞金记》。■1541嘉靖二十年文征明书《心经卷》。■1542嘉靖二十一年陈淳书《草书长卷》。
■1544嘉靖二十三年文征明书《辋川图卷跋》。陈淳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古诗十九首卷》、《岑参各买至诗轴》等墨迹。■1545嘉靖二十四年文征明书《草书赤壁赋卷》。■1548嘉靖二十七年丰坊(人翁)书《谦斋记》。又嘉靖时撰《书诀》。文征明书《四体千字文卷》。
■1550嘉靖二十九年文征明书《雪赋、月赋册》,与子文彭、文嘉纂刻《停云馆帖》。■1551嘉靖三十年邢侗(子愿)生。文征明书《醉翁亭记》。文彭书《南极星光诗轴》。■1554嘉靖三十三年文征明草书《兰亭序》、《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1555嘉靖三十四年董其昌(玄宰)生。文嘉(休承)书《致少原世契兄尺牍》。■1556嘉靖三十五年文征明书《行书赤壁赋》(其一)。■1558嘉靖三十七年文征明书《七言律诗册》、《杂花诗卷》、《行书赤壁赋》(其二)。陈继儒(仲醇)生。
■1559嘉靖三十八年文征明卒,时年九十岁。文彭书《采莲曲卷》。■1562嘉靖四十一年文彭书《虎丘纳凉诗卷》。■1567隆庆元年文彭书《卢仝茶歌卷》。■1569隆庆三年徐官撰《古今印史》。■1572隆庆六年顾从德辑《集古印谱》。
■1573万历元年徐渭书《天瓦庵诗卷》。文彭卒,时年七十六岁。
■1573—1619万历时东汉《曹全碑》于阳出生。周应愿(公谨)撰《印说》,为文人篆刻奠定理论基础。邢侗、米万钟(友石)、张瑞图(长公)、董其昌齐名,时称“邢张米董”。项穆(德纯)撰《书法雅言》一卷。■1580万历八年文嘉书《真率斋铭》。■1585万历十三年黄道周(螭若)生。
■1586万历十四年詹景凤(东图)书《赠观澜学士诗轴》。■1587万历十五年詹景凤书《草书诗轴》。
■1588万历十六年周天球(公瑕)书《题自绘墨兰卷》。
■1589万历十七年张学礼辑《考古正文印薮》。
■1590万历十八年项元汴卒,时年六十六岁。生前人《怀素苦笋帖跋》等多种墨迹。王世贞卒,时年六十五岁。生前有《宋搨黄庭经跋》、《昨见帖》等多种书迹。又,王氏曾编纂《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死后王干昌始为校勘行世。■1591万历十九年徐渭书行草《呈云岳先生诗卷》。
■1592万历二十年王铎(觉斯)生。王时敏(逊之)生。
■1593万历二十一年倪元璐(玉汝)生。徐渭卒,时年七十三岁。生前尚有《青天歌卷》等墨迹。
■1596万历二十四年来行学辑《宣和集古印史》八册。
■1599万历二十七年陈洪绶(章侯)生(一说生于万历二十六年)。
■1600万历二十八年邢侗纂集、吴应祈、吴士瑞摹(来禽馆法帖)三卷成。何震以自刻印成《何雪渔印选》。沈野撰《印谈》一卷。
■1601万历二十九年董其昌书《谢希逸月赋》。
■1603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书行草《癸卯书卷》 ■1605万历三十三年苏宣辑自刻印为《苏宣印册》。董其昌书《董源潇湘图卷跋》。■1607万历三十五年董其昌刊《戏鸿堂法帖》十六卷。传山(青主)生。■1610万历三十八年章藻刻《墨池堂选帖》五卷成。■1611万历三十九年朱简撰《印品》。
■1612万历四十年邢侗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临王献之鹅群帖》、《得袁二谢草书轴》等。陈献撰集、吴之骥镌刻《玉烟堂帖》二十四卷。
■1613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书《草诀百韵歌》。顾炎武(宁人)生。■1614万历四十二年汪关辑《宝印斋印式》一册。
■1615万历四十三年董其昌书行草《赤壁赋册》。查士标(二瞻)生。
■1616万历四十四年张丑以书画家为纲领系书画作品。博采众书成《清河书画舫》十二卷。陈元瑞编辑、吴朗摹刻《玉烟堂董帖》、荟萃董其昌一家十五种,历十五年乃成。
清代书法年表
1616~1911 清建国于公元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1621天启元年程原、程朴辑《何雪渔印海》。米万钟书《贺刘景孟八十寿诗轴》。清(后金)太祖天命六年,邓簠(汝器)生。张瑞图(长公)书《感辽事作诗卷》。■1623天启三年笪重光(在辛)生。■1625天启五年董其昌书《三世诰命卷》。朱简辑自刻印成《菌阁藏印》。
■1559—1625嘉靖三十八年赵宦光(凡夫)有《竹梅五言篆书联》、《陆游试茶诗轴》、《鸟吟五言草篆轴》等墨迹。
■1626天启六年朱耷(雪个)生。张瑞图书《客座私祝轴》。陈继儒书《背山临水词卷》。董其昌书《李白月下独酌诗卷》、《李益登天坛夜见海日诗卷》。■1627天启七年潘之淙着《书法离钩》十卷。
■1628崇祯元年董其昌书《宋词册》。姜宸英(西溟)生。
■?崇祯时蒋如奇摹刊《净云枝藏帖》八卷。阵甫伸编次、章镛摹刊《渤海藏真帖》八卷。米万钟卒。生前撰《篆隶考讹》二卷。
■1629崇祯二年朱彝尊(锡鬯)生。张瑞图书《秋山图题诗》。
■1575—1629万历三年—崇祯二年李流芳(茂宰)书《天门七言绝句轴》等。■1630崇祯三年董其昌撰《容台集》,其中《容台别集》部分为书画题跋。■1633崇祯六年张灏辑《学山堂印谱》十册。
■1635崇祯八年董其昌书《项元汴墓志铭》。此前尚有《临徐浩张九龄告身帖》、《雷雨枫林联》等墨迹多种。撰《书禅室随笔》。王铎书《为皓老先生词坛作草书轴》。■1574—1636万历二年—崇祯九年文震孟(文起)“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待诏(文征明)埒”。
■1636崇祯九年董其昌卒,时年六十三岁。
■1637崇祯十年吴桢摹刊《清鉴堂帖》十卷。张瑞图书《读易诗二首卷》。■1638崇祯十一年倪元璐书《此山诗册》。■1639崇祯十二年王铎书《游中条语》。张瑞图书《燕子矶放歌行长卷》。
■1640崇祯十三年王铎书《临王献之鹅群帖》、《雒州香山作诗轴》。■1641崇祯十四年《快雪堂法书》刊行。■1643崇祯十六年王铎书《王维诗卷》、《豹奴草书条幅》。汪砢玉撰《珊瑚纲》四十八卷。■约1643崇祯十六年陈洪绶书《致陆渊诗轴》。■1644以前崇祯十七年倪元璐书《题画七言绝句》、《左思蜀都赋轴》、《索邮骑大感赋诗轴》。■1644崇祯十七年倪元璐卒,时年五十二岁。黄道周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卷》。
■1644清世祖顺治元年清帝定都北京,仿明旧制,广收官宦子弟为生徒,习经明典之外,日课晋、唐名帖六百字,立“日课册”,旬日呈助教批点。朔、望呈堂查验。王铎书《寄金陵天目僧诗轴》。■1645顺治二年朱耷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胡正言辑自刻印成《印史初集》。黄道周书《张溥墓志铭》。此前尚有《进神宗实录诗轴》、《洗心诗轴》等墨迹。高士奇(澹人)生。■1646顺治三年黄道周卒,时年六十二岁。王铎书《杜甫诗卷》。■1649顺治六年张翱、刘光旸刻王铎一家之书四十一种,是为《琅华馆帖》。■1650顺治七年王铎书《欧阳询胜事帖轴》、《巨然万壑图卷跋》。
■1651顺治八年王无咎纂集、吕昌摹、张翱镌王铎一家之书百零三种,是为《拟山园帖》。王铎书《兰石图题跋》、《临王昙首昨服散帖》。
■1652顺治九年王铎卒,时年六十一岁。陈洪绶卒,时年五十四岁。■1660顺治十七年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
■?顺治时宋曹撰《书法约言》。
■?顺治时祁豸佳善书,不在董文敏以下,有墨迹传世。■1667康熙六年周亮工辑《赖石古堂印谱》。卞永誉纂集、黄元鋐摹、刘光旸《式古堂法书》十卷成。
■1668康熙七年王澍(若林)生。
■1672以前康熙十一年周亮工撰《赖古堂书画跋》、《印人传》。
■1675康熙十四年许容撰《说篆》一卷。刘光旸摹勒《翰香馆法书》十卷,附二卷成。■1677康熙十六年沉荃书《临怀素自叙帖》。■1680以前康熙十九年王时敏撰《王奉常书画题跋》。王时敏以八分署书与董其昌抗行,董有避舍之誉,时有“近代第一”之评。康熙十九年卒,八十九岁。
■1682以前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着《石经考》、《金石文字记》等。是年卒,八十四岁。■1682康熙二十一年傅山书《诸怀不可言草书轴》。邓簠书《杨巨源酬于驸马七律》。■1684康熙二十三年傅山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墨迹极富。
■1687康熙二十六年金农(寿门)生。黄慎(恭懋)生。吴先声撰《敦好堂论印》一卷。康熙皇帝御书周公、孔子、孟子诸庙碑文。
■1688康熙二十七年姜宸英书《春游七言绝名轴》。■1689康熙二十八年邓簠书《道藏洞玄经语录轴》。
■1690康熙二十九年诏命刊勒《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成。
■1691康熙三十年张照(得天)生。
■1692康熙三十一年笪重光卒,时年七十岁。生前撰《书筏》二十九则,王文治以为“论书深
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生前有《宿山寺五律诗轴》等。顾复着《平生壮观》,论平生所见法书名帖。高士奇书《景月八言联》。■1693康熙三十二年高士奇撰《江村销夏录》。郑燮(克柔)生。郑簠卒,时年七十一岁。■1694康熙三十三年朱耷行书《山水花鸟画册题字》。高士奇题《李龙眠蜀江图跋》。■1695康熙三十四年丁敬(敬身)生。■1697康熙三十六年朱耷书《临河序》。按,此即《兰亭叙》之前半,李文田曾据以说《兰亭》之伪。姜宸英年七十而中进士。康熙识其书法,擢第三名,授翰林编修。
■1698康熙三十七年查士标卒,时年八十四岁。生前淡泊而书名颇重,有《华堂五言联》等墨迹。
■1699康三十八年姜宸英书《圣驾巡行颂》。是年卒,七十二岁。生前尚有《听野鹤道士琴诗轴》等墨迹,着《湛园题跋》。■1704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卒,时年六十岁。
■1705康熙四十四年朱耷卒,时年八十岁(一说为1612-1701,九十岁)。
■1707康熙四十六年冯武撰《书法正传》。按,今本《书法正传》中收有其父冯班《钝吟书要》(1671年以前成书一种。)■1708康熙四十七年王原祈、孙岳颁等奉勅编纂之《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成。
■1709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卒,时年八十一岁。生前有《毕卓五律诗轴》、《写兰七方古诗轴》等墨迹,撰《曝书亭书画跋》。■1710康熙四十九年毛奇龄(大可)书《赠厚余年兄诗轴》。■1713康熙五十二年毛奇龄书《因瞻七律时轴》,时年九十一岁。陈鹏年将《瘗鹤铭》残石五方捞之出江,移置焦山西南观音庵。
■1714康熙五十三年高凤翰辑《六印山房印记》一卷。■1717康熙五十六年张照书《韦端已诗轴》。■1718康熙五十七年李清钥纂集、朱声远摹勒上石之《古宝贤堂法书》四卷成。顾蔼吉撰《隶八分辨》、《分书笔法》、《隶书偏帝五百四十部》。
■1719康熙五十八年刘墉(崇如)生。汪士鋐书《虞世南破邪论卷》。
■1720康熙五十九年杨无补辑董其昌著述,成《画禅室随笔》一书四卷。按,杨无补辑颇有斟酌,惜未注出处。亦有误入他人者。
■1721康熙六十年山东诸城出土汉《延光残碑》。■1722康熙六十一年汪士鋐书《洛神赋》。翌年卒,六十六岁。
■1723雍正元年梁同书(元颖)生。
■1723—1735雍正时北魏《刁遵墓志》出土。金轮纂集、王文光摹刊之《宗鉴堂法书》二卷成。
■1725雍正三年曲阜出土汉《孔褒碑》。■1726雍正四年王澍书《隶书千字文》。
■1728雍正六年钱大昕(晓征)生。
■1730雍正八年王澍书《临米芾行书帖轴》。王文治(禹卿)生。王澍着《论书剩语》。■1731雍正九年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五十七字本)。
■1733雍正十一年翁方纲(正三)生。桂馥(未谷)生。雍正爱陈子文(名奕禧,初字六谦。1709年卒)书,以其手迹勒石成《梦墨楼帖》十卷。
■1734雍正十二年高凤翰辑古印及自刻印成《西园印谱》四册。■1735雍正十三年黄慎书《春归帖》。
■1736乾隆元年高宗(弘历)诏访天下遗书名迹。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六十四字本)。■1736—1795乾隆时赵孟俯书盛行,人多宗之。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居杨州,以书画印擅名,不合时俗,人称之为“扬州八怪”。金农楷书有隶法,号“漆书”。郑燮隶草行楷诸体杂揉,自名“六分半”书。梁巘撰《评书帖》一卷。按,此文系梁氏殁后由他人纂辑而成。邹县卧虎山发现新莽《莱子侯刻石》。梁同书撰《频罗庵论书》、《频罗庵书画跋》。■1736以后干嘉时金石学大盛。学者顾炎武、毕沅、翁方纲、梁同书,刘墉、王文治、孙星衍、阮元、包世臣等,皆务金石学研究、着录之事。一时官高文士跋涉于山野川泽,搜讨碑搨之风靡及九州,而古器物作伪并骎骎滋蔓。■1737乾隆二年郑燮书《道情词十首长卷》,为郑书之罕见长篇巨制。高凤翰以左手书《老樵诗·寄南陵使君同学老先生》。按,此作书于八月,因“失记贵治青阳,遂有南陵之误”,失投。岁未仲冬,再致,于原纸附识小字约七十言。
■1738乾隆三年蒋衡历时一纪,书《十三经》成,装为三百五十函。翌年,由河道总督高斌上疏进呈,乾隆五十年(1785)诏令刊石,立于太学,并御制序文,颁行天下,此即《乾隆石经》。■1739乾隆四年高凤翰左手书《隶字十言联》。■1740乾隆五年钱澧(东注)生。
■1743乾隆八年王澍卒,时年七十六岁。(一说为1739年卒,)生前尚有《淳化秘阁法帖考》、《虚舟题跋》、《竹云题跋》等撰述。邓石如(顽伯)生。■1744乾隆九年钱坫(献之)生。黄慎草书《七绝三首诗轴》。黄易(小松)生。巴慰祖(子籍)生。张照奉敕编纂秘府所藏书法名迹,成《石渠宝笈》四十四卷、《秘殿珠林》二十四卷。金农书《七言律诗轴》。■1745乾隆十年张照卒,时年五十五岁。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1747乾隆十二年高凤翰左手书《苏秦罗隐七言联》。诏令梁诗正等编校、宋璋等摹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卷。■1748乾隆十三年高凤翰卒,时年六十六岁。高氏生前有爱砚癖,藏砚千余,因撰《砚史》一书。
■1749乾隆十四年诏令梁诗正等检录内府藏器,仿《宣和博古图》故事,为《西清古鉴》四十卷。东魏《高湛墓志》于德州出土。
■1750乾隆十五年黄慎书《春夜宴桃李园序》。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三希堂法帖》成。收魏晋以下历代名家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搨本四百九十五种。高宗御题“烟云画态”四字。陶南望撰《草韵汇编》。戈守智着《汉溪书法通解》。■1752乾隆十七年铁保(冶亭)生。郑燮书《新修城隍庙碑记》。戴震书《论古游心七言联》。■1753乾隆十八年孙星衍(伯渊)生。
■1754乾隆十九年伊秉绶(组似)生。诏令刻帖续《三希堂法帖》,是为《墨妙轩法帖》四卷。
■1760乾隆二十五年汪启淑辑编《飞鸿堂秦汉印存》十册。
■1762乾隆十七年汪士慎(近人)卒,时年七十七岁。按,汪氏晚年双目失明,犹能以意运腕作狂草,金农称其“盲于目不盲于心”。阮元以为“工妙胜于未瞽时”。李鳝(宗杨)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有《有竹五言联》等墨迹。■1763乾隆二十八年郑燮书《操存陶铸七言联》。
■1764乾隆二十九年阮元(伯元)生。金农卒,时年七十八岁。乾隆御书《五律诗轴》。郑书《其述形似书轴》。
■1765乾隆三十年丁敬书《樱笋年华隶书轴》。是年卒,七十一岁。郑燮卒,时年七十三岁。■1768乾隆三十三年陈鸿寿(子恭)生。■1769乾隆三十四年诏令重刻《淳化阁帖》,逐卷作跋。又令详加校勘,成《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
■1773乾隆三十八年吴荣光(伯荣)生。
■1774乾隆三十九年王治岐于河北元氏访得汉《祀三公山碑》。■1775乾隆四十年包世臣(慎伯)生。
■1776乾隆四十一年汪启淑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陆时化所撰《书画说钤》、《吴越所见书画录》序行。
■1778乾隆四十三年桂馥撰《续三十五举》(戊戌本)。蓝嘉瑄于山东济宁掘得汉《郑固碑》,此碑下截始有搨本。云南南宁县出土晋《爨宝子碑》。
■1779乾隆四十四年诏出内府《兰亭叙》三种及《兰亭诗》分勒于八石柱上,成《兰亭八柱帖》。翁方纲书《题徐渭墨笔花卉卷》。
■1780乾隆四十五年桂馥撰《再续三十五举》(庚子本)。钱大昕书《使居使令隶书轴》。■1781乾隆四十六年赵之琛(次闲)生。邓石如书《篆书诗轴》。■1783乾隆四十八年王文治书《快雨堂诗翰》。
■1784乾隆四十九年刘墉书《王安石杨柳·北山七言绝句诗卷》。
■1785乾隆五十年林则徐(少穆)生。孙星衍于南京访得南梁《石井栏题记》。翁方纲书《谁从初地行书轴》。
■1786乾隆五十一年黄慎卒,时年九十九岁。王文治书《重刻甘泉县城隍庙记》。■1787乾隆五十二年黄易辑自刻印成《种德堂集印》一册。■1788乾隆五十三年翁方纲书《石钟山记》。
■1789乾隆五十四年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1790乾隆五十五年黄易书《临华山庙碑轴》。■1791乾隆五十六年阮元撰《石渠随笔》。
■1792乾隆五十七年吴骞撰《论印绝句》一卷。■1793乾隆五十八年巴慰祖辑成《四香堂印余》八卷。诏编《西清续编》。蒋和撰《汉碑隶体举要》、《书法正宗》。黄易访得汉《熹平石经》残碑于曲阜。■1794乾隆五十九年梁同书书《万事一尊七言联》。
■1795乾隆六十年钱澧卒,时年五十六岁。生前有《临鹿脯帖》、《隆师亲友轴》等墨迹。刘墉书《苏轼游道场山诗卷》。■1796干嘉庆元年桂馥撰《缪篆分韵》六卷。王昶书《语为心缘七言联》。邓石如书《沧海日楷书联》。桂馥书《奉明也大兄隶书轴》。刘墉书《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七言古诗卷》。■1796—1850嘉道时欧体盛行。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倡用羊毫笔。■1797嘉庆二年梁同书书《吴复古长生诀。》 ■1798嘉庆三年钱坫书《篆书文轴》,为晚岁左腕病而以左手书者。■1799嘉庆四年吴熙载(让之)生。何绍基(子贞)生。
■1800嘉庆五年阮元书《大禹庙碑》。朱履贞《书学捷要》序行。翁方纲为式亭老友选唐碑,因撰《苏斋唐碑选》。嘉庆十二年续补。增至五十种碑。■1802嘉庆七年孙星衍、邢澍撰《寰宇访碑录》。王文治卒,时年七十三岁。桂馥卒,时年七十岁。黄易卒,时年五十九岁。吴培坚辑黄易刻印成《黄秋盦印谱》。■1804嘉庆九年邓石如书《楷书七言联》、《南抵石涧篆书六条屏》、《古铭隶书轴》、《草书五言联》。阮元书《行楷七言联》。陈鸿寿书《隶书八言联》。钱大昕卒,时年七十七岁。刘墉卒,时年八十六岁。
■1805嘉庆十年邓石如卒,时年六十三岁。(天发神识碑)毁于火。伊秉绶书《题道济山水卷》。王昶《金石萃编》序行。
■1806嘉庆十一年钱坫卒,时年六十三岁。伊秉绶书《节临唐宋人书四条屏》。江苏江都甘泉山昭惠寺阶陛下发现汉《甘泉山刻石残字》。钱保书《五言律诗轴》。》 ■1810嘉庆十五年阮元辑《续锦囊印林》二册。
■1811嘉庆十六年莫友芝(子諰)生。伊秉绶书《题王元章(冕)画梅》。■1812嘉庆十七年杨沂孙(子舆)生。伊秉绶书《自书诗册》。弃奕苞续补赵明诚《金石录》,因撰《金石录补》、《金石续录》。
■1814嘉庆十九年陈鸿寿书《孙夫人墓志铭》。
■1815嘉庆二十年伊秉绶书《自来直取五言联》。是年卒,六十二岁。梁同书卒,时年九十三岁。
■1816嘉庆二十一年福建巡抚王绍兰嘱钱泳以徐铉摹本《碣石刻石》重刻于焦山。■1818嘉庆二十三年孙星衍卒,时年六十六岁。陈鸿寿以自刻印辑成《种榆仙馆印谱》二册。钱保书《平定州修石路记》。■?嘉庆时朱履贞撰《书学捷要》二卷。
■1821道光元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西周《大孟鼎》。俞樾(荫甫)生。
■1821-1850道光时包世臣撰《艺舟双楫》,所收《安吴论书》、《历下笔谭》、《书品》等,均包氏于嘉、道间撰述。陕西岐山出土西周初年《天亡簋》。广平守杨兆璜于河北永年发现汉《群臣上酬刻石》。陈鸿寿卒,时年五十五岁。
■1823道光三年张裕钊(廉卿)生。杜春生于跳山发现《大吉买山地记摩崖》(一说道光六年。)■1824道光四年铁保卒,时年七十三岁。生前有《怀清斋帖》刊行,为艺林推重。■1828道光八年赵之琛辑自刻印成《补罗迦室印谱》二十册。黄本骥撰《颜书编年录》。■1829道光九年赵之谦(撝叔)生。■1830道光十年翁同和(叔平)生。
■1831道光十一年吴德璇撰《初朋楼论书随笔》。■1832道光十二年王闿运(壬秋)生。
■1833道光十三年张之洞(孝达)生。■1834道光十四年李文田(畲光)生。
■1835道光十五年吴大澄(清卿)生。张廷济辑《清仪阁古印偶存》(重订本)。萨湘舲于新疆镇西焕彩沟搨得《沙南侯获碑》而归。
■1839道光十九年杨守敬(惺吾)生。山东掖县出土晋(郛休碑)。■1840道光二十年顾湘辑《篆学琐着》十二册。
■1843道光二十三年吴荣光卒,时年七十一岁。生前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法帖》、《辛丑销夏记》等著述。陕西长安出土三国魏《曹真残碑》。■1844道光二十四年吴昌硕(俊、俊卿)生。
■1845道光二十五年蒋光煦以所藏原搨《群玉堂帖》中之米芾书迹翻刻单行,是为《群玉堂米帖》。
■1847道光二十七年刘宝楠于河北元氏县发现汉《封龙山颂》。■1849道光二十九年阮元卒,时年八十六岁。生前有《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等撰述,对倡兴碑学和书法理论研究之影响至为深远。
■1850道光三十年陕西岐山发现西周晚期《毛公鼎》。沈曾植(子培)生。
■1852咸丰二年朱和羹撰《临池心解》。陈介祺(寿卿)辑《簠斋印集》。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出土。
■1855咸丰五年包世臣卒,时年八十一岁。生前尚有《知贤室草书轴》、《娇舞倚床图便面赋与九大兄楷书轴》等。
■1856咸丰六年赵之谦辑丁敬刻印成《龙泓居土刻印集》。康有为(广厦)生。
■1857咸丰七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战国铜器(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金和》。■1859咸丰九年胡震(不恐)书《隶书七言联》。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四卷。■1861咸丰十一年曾熙(嗣元、季子,号农髥)生。胡震书《隶书七言联》。■1863同治二年齐白石(璜)生。
■1865同治四年吴熙载辑自刻印成《吴让之自评印稿》一册。朱志复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癸亥以后印稿》一册。罗振玉(叔蕴、叔言)生。赵之谦书《心成颂楷书轴》。■1866同治五年吴敬恒(稚晖)生。
■1867同治六年李瑞清(梅盦)生。赵熙(尧生)生。章炳麟(枚叔)生。曾图藩(居武)书《安静之吏行书轴》。■1868同治七年周星莲着《临池管见》。
■1870同治九年吴熙载卒,时年七十二岁。吴熙载刻印成《师慎轩印拾》八册。吴昌硕辑自刻印成《朴巢印存》二册。傅栻辑之谦刻印成《赵撝叔印谱》一册。宫本昻、刘恩瀛发现西汉《麃孝禹刻石》。■1871同治十年莫友芝卒,时年六十一岁。
■1872同治十一年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六十四册本。■1873同治十二年何绍基卒,时年七十五岁。易孺(季馥)生。
■1874同治十三年邓石如《完白山人印谱》二册行世。魏锡曾辑丁敬印跋文字成《砚林印款》一卷。商衍鎏(藻亭)生。
■1875光绪元年吴大澄辑《千玺斋古玺选》。徐生翁(李徐)生。■1876光绪二年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魏锡曾编纂《续语堂论印汇录》。陈衡恪(师曾)生。
■1877光绪三年杨守敬辑《印林》十四册。潘存辑、杨守敬编纂《楷书溯源》。■1878光绪四年于右任(伯循)生。李文田书《集唐诗楷书七言联》。■1879光绪五年王福庵(名禔、字维季,以号行)生。丁辅之(鹤卢)生。高剑父(爵廷)生。杨沂孙书《臣父篆书轴》。施均甫始于天山南麓搨得汉《刘平国摩崖刻石》。■1880光绪六年杨守敬赴日本,带去汉魏隋唐碑帖一万三千余册。陈介祺书《篆书七言联》。徐三庚(辛谷)书《隶书八言联》。李叔同(弘一法师)生。
■1881光绪七年杨沂孙卒,时年七十岁。周树人(豫才,笔名鲁迅)生。张宗祥(闽生)生。叶恭绰(誉虎)生。章士钊(行严)生。吴云辑《两罍轩印考漫存》九卷。葛金烺以一家所藏,撰《爱日吟卢书画录》。杜瑞联撰《古芬阁书画记》。■1882光绪八年徐三庚书《云气江声篆书五言联》。
■1883光绪九年余绍宋(越园)生。沈尹默(中)生。邓雨雅(季雨)生。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一百九十一册本。傅栻辑《西泠六家印谱》。■1884光绪十年赵之谦卒,时年五十六岁。谢无量(澄)生。
■1885光绪十一的丁丙辑自刻印成《西泠七家印谱》。丁文蔚辑《明清名家印斑》一册。■1886光绪十二年唐醉石(李侯)生。■1887光绪十三年杨守敬书《行书七言联》。
■1888光绪十四年胡小石(光炜)生。吴大澄辑《十六金符斋印存》二十六册本。山东曲阜出
土汉《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寿石工(玺)生。■1889光绪十五年马公愚(公禺)生。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仅《书楫》部分)成。归化出土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篆书砖。■1890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出土西周夷王时器《大克鼎》、《小克鼎》、《克钟》等。袁克文(豹岑)生。
■1892光绪十八年郑诵先(世芬)生。郭沫若(鼎堂)生。
■1893光绪十九年山东沂水出土汉《永元刻石》。胡镢(菊邻)书《行书七言联》。■1894光绪二十年张裕钊卒,时年七十二岁。刘孟伉(贞健)生。容庚(希白)生。■1895光绪二十一年李文田卒,时年六十二岁。徐悲鸿生。吴荣光辑《筠清馆汉铜印谱》。■1896光绪二十二年河南洛阳发现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
■1897光绪二十三年潘天寿(大颐)生。
■1898光绪二十四年邓散木(铁)生。陆维钊(微昭)生。吴式芬、陈介祺撰《封泥考略》十卷。刘鹗辑《铁云藏封泥》一卷。吴玉如(家琭)生。
■1899光绪二十五年潘伯鹰生。张大千(爰)生。杨伯润(佩夫)书《行书七言联》。山东商人范维卿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定为重要文物,以重金收购。瑞典人斯文赫定于新疆古楼兰遣址得西晋木简百二十余枚。
■1900光绪二十六年吴隐辑吴昌硕刻印成《缶卢印存》四册。陈宝琛辑《澄秋馆封泥考存》。敦煌千佛洞发现《敦煌石室写经》,宋搨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唐人书《陀罗尼经》四种,先后为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买走。杨守敬书《隶书七言联》。
■1901光绪二十七年高二适(适父)生。方介堪(岩)生。英国人斯坦因先后在新疆古于阗、楼兰遗址得汉晋木简六十余枚。
■1902光绪二十八年齐白石书《仿八大山人画识语扁面》。叶铭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印谱》四册。吴大澄卒,时年六十八岁。
■现代1903光绪二十九年来楚生(稷勋)生。刘鹗(铁云)首次着录甲骨文搨片一千零五十八纸为《铁云藏龟》六册行世。
■1904光绪三十年孙诒让首撰甲骨文字考释专着《契文举例》书成。吴隐、丁仁、王禔、叶名等于杭州孤山创立西泠印社。翁同和卒,时年七十五岁。西泠印社辑吴熙载刻印成《吴让之印存》十册。■1905光绪三十一年吴昌硕书《临庚赢卣铭文轴》。
■1906光绪三十二年俞樾卒,时年八十六岁。
■1906—1908光绪三十二年甘肃敦煌西北古长城遗址出土大批汉晋木简,罗振玉、王国维因之撰《流沙坠简》。
■1907光绪三十三年震钧撰《国朝书人辑略》。白蕉(旭如、复生)生。■1908光绪三十四年西泠印社辑赵之琛刻印成《赵次闲印存》四册。金莺山房辑钱松刻印成《钱叔盖印谱》六册。山东东平出土汉《张表造虎涵刻石》。■1909宣统元年张之洞卒,时年七十七岁。叶昌炽《语石》刊行。吴昌硕书《临石鼓文赠澹如先生轴》。■1910宣统二年叶铭撰《再续印人传》三卷及补遗一卷。西泠印社辑《印汇》百五十二册本。辑丁敬刻印成《龙泓山人印谱》二册。端方书《行楷七方联》。罗振玉着《殷商贞卜文字考》。■1911宣统三年西泠印社辑奚冈刻印成《蒙泉外史印谱》二册。有正书局选辑《邓石如印存》二册本。西泠印社辑蒋仁刻印成《吉罗居士印谱》二册。有正书局辑徐三庚刻印《金罍山民手刻印存》四册。西泠印社辑黄易刻印成《秋景盦印谱》四册。有正书局辑杨澥刻印成《杨龙石印存》二册。叶铭撰《广印人传》十七卷。叶德辉撰《游艺巵言》。陕西西安出土汉《朝侯小子残碑》。
近代书法年表
中华民国 1912~1949
■1912齐白石书《扫地焚香》诗册。
■1913吴昌硕出任泠印社社长。金梁撰成《盛京故宫书画录》。
■1914杨守敬卒,时年七十六岁。汪仁寿《金石大字典》由求古斋书局影印出版。■1915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吴昌硕书《临石鼓文第三文轴》、《行书客来诗轴》。■1916洛阳出土晋《张朗墓志》。王闿运卒,时年八十五岁。
■1917有正书局辑刊《历代古印大观》八册。章士钊书《孙文诗轴》。杨逸(东山)书《遇石儗酒隶书七言联》。罗振玉书《临金文轴》。吴大澄遗稿《愙斋集古录》印行。河南偃师出土晋《荀岳墓志》。弘一法师书《格言横幅》。■1918张钫搜集唐、宋、元、明、清志石于河南新安铁门镇,章炳麟为之命名,号“千唐志斋”。罗振玉书《节临不簋盖铭文轴》。张宗祥撰《书学源流论》。弘一法师书《勇猛精进横披》。■1920李瑞清卒,时年五十四岁。生前撰有《玉梅庵论篆》等。吴隐编纂《遁庵印学丛书》十七卷(西泠印社版)。洛阳出土北魏《元显墓志》。王襄编《簠室殷契类纂》成,此为首部甲骨文字典。
■1921齐白石辑自刻印成《白石印草》。曾熙书《致瘦碧仁兄行书轴》、《李文洁遗墨跋》。吴昌硕书《天帱高高篆书四言联》。■1922沈曾植书《赠力农仁兄诗轴》。是年卒,七十三岁。吴昌硕书《豆新柳绿大篆五言联》。弘一法师书《法常首座辞世词》。河南偃师出土汉《袁敞碑》。洛阳出土汉《甘陵相尚府君碑》、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
■1923罗振玉辑《贞松堂唐宋以来官印集存》一册。罗振玉书《为颐儿授室书联》。康有为书《听泉大字行书轴》。陈衡恪卒,时年四十八岁。吴征(待秋)书《癸亥书东坡题跋一则行书轴》。
■1924齐白石书《赠胡生鄂公序屏》。
■1925贻安堂出版容庚《金文编》。扫叶山房影印出版陈和祥《四体大字典》。谢无量书《赠元直仁兄扇面》古物保存所编纂历代内府所藏为《书画目录》一卷。梁启超书《隶书八言联》。■1926章炳麟书《赠 鸥篆书联》。■1927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于内蒙额济纳河汉代烽隧遗址发现木杆“居延笔”吴昌硕卒,时年八十四岁。康有为卒,时年七十岁。于右任书《总理遗嘱楷书轴》。方介堪辑自刻印成《方介盦篆刻》二册。《文征明汇稿》刊行。曾熙书《致春渠先先生大篆轴》。河南偃师发现汉《袁安碑》。曾熙卒,时年七十岁。有《倚竹乐驎楷书六言联》、《天亦惜斯文行书五言诗》等墨迹傅世。罗福颐编纂《汉印文字征》。卓定谋着《章草考》。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隧遗址发掘汉简一万余枚,黄文弼于新疆得汉简七十余枚。■1931余绍宋撰《书画书录解题》。王福庵书《节庚子山春赋篆书轴》。罗福颐撰《印谱考》四卷。张大千书《壬辰岁书轴》。容庚书《为顾颉刚题联》。■1932于右任在上海组建“标准草书社”。罗振玉书《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轴》。袁克文卒,时年四十三岁。生前作联由侍者将联纸悬空拉紧乃挥毫,力透纸背而纸完好。时或持纸凭空作小字,见者惊羡不已。郭沫若撰《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印行。胡小石书《临流沙坠简屏》。
■1933青海乐都出土汉《三老椽赵宽碑》。经一法师书《心经条屏》。■1934马宗霍着《书林藻鉴》。齐白石书《赠冷厂画友先生词轴》。孙海波《甲骨编》完成。西泠印社辑《现代篆刻》一至九集。文成郁《书法辑要》刊行。
■1935罗振玉编纂《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翌年书成。邓雨雅书《乙亥冬日楷书扇面》。马宗霍着《书林纪事》。容庚《金文续编》由商务印书馆刊行。■1936章炳麟卒,时年七十岁。生前有《孙衡甫六十寿序》、《篆书千文》等墨迹。于右任出版《标准草书千字文》。顾廷龙撰《古陶文孴录》。周树人卒,时年五十六岁。有《鲁迅书信墨迹选》行世。于辅之书《题黄山天都峰望云海小影轴》。弘一法师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集句联》。■1937徐悲鸿书《岂有蛟龙诗轴》。吴玉如书《赠振华仁兄草书七言联》。中国印学社辑《吴昌硕印谱全集》。
■1939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出土《司母戊鼎》。余绍宋书《赠左高仁兄诗轴》。■1940罗振玉卒,时年七十六岁。有《石鼓文考释》、《读碑小笺》、《再续寰宇访碑录》、《贞松堂名人法书》、《百爵斋名人法书》等宏富撰述行世。白蕉书《赠立鼎先生书轴》。弘一法师书《念佛不忘救国横披》。■1941于右任创辨《草书月刊》,共出四期。易孺卒,时年七十岁。有《大厂集宋词帖》、《大厂居土遗墨选刊》、《魏斋印集》等行世。商衍鎏书《多心经轴》。■1942陕西岐山出土《禹鼎》。李叔同卒,时年六十三岁。有《李炉印谱》、《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等行世。
■1943邓散木辑自刻印成《厕简楼印存》四册。沉子善等创办之《书学》杂志刊行,四期后停刊(1945)年。徐悲鸿书《赠华度四言联》。■1945谢无量书《孟晋斋题匾》。容庚书《考释古文字识语》。高二适书《东轩诗轴》。■1947潘天寿书《赠鸿逵研弟诗轴》。张大千书《赠农雨行书七言联》。■1948赵熙卒,时年八十二岁。王福庵书《节录文心雕龙乐府篇隶书轴》。吴敬恒书《行书七言联》。张大千书《三年万里行书七言联》。
当代书法年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1949董作宾成《殷虚文字》甲、乙编。按,此前董氏首为殷虚甲骨文字划分断代五期,分析其书法风格之时代特征。谢无量书《夜坐偶咏扇面》。丁辅之卒,时年七十一岁。余绍宋卒,时年六十七岁。
■1950台湾印学社成立。寿石工卒,时年六十三岁。有《重玄琐记》行世,颇受日本书界推重。方介堪自刻印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册,辑吴熙载、赵之谦、胡镢、吴昌硕刻印成《晚清四大家印谱》。
■1951沈尹默书《翁松禅临颜平原李元靖碑跋》。齐白石书《赠则秀仪女弟联》。高剑父卒,时年七十三岁。有《春睡艺谈》、《听秋阁画跋》行世。■1952沈尹默书《题徐平羽所藏明人手札》、《徐平羽藏郑板桥自叙册跋》。胡小石书《楷书五言联》。
■1953徐悲鸿卒,时年五十三岁。吴敬恒卒,时年八十八岁。有《上下古今谈》等撰述行世。■1954邓雨雅卒,时年七十一岁。生前撰有《印雅》、《艺觚草稿》、《文字源流》等。■1957齐白石卒,时年九十五岁。武威《仪礼》简策出土。■1958萧蜕庵卒,时年九十六岁。■1959武威《王杖十简诏令册》出土。■1960王福庵卒,时年八十二岁。
■1961刘孟伉书《杨宗干题升庵先生遗像诗屏》。
■1962胡小石卒,时年七十五岁。有《书艺略论》行世。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刊行。■1963商衍鎏卒,时年九十岁。邓散木卒,时年六十六岁。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篆刻学》等著述行世。■1964于右任卒,时年八十岁。有《右任墨存》等书迹刊行。谢无量卒,时年八十一岁。徐生翁卒,终年九十一岁。洛阳出土东汉刑徒墓志八百余通。
1965由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叙〉的真伪》和高二适《〈兰亭叙〉真伪驳议》二文引起一场关于《兰亭叙》真伪的大论辩。文物出版社辑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权威文章近二十篇成《兰亭论辩》一册,于一九七七年出版。张宗祥卒,时年八十五岁。有《冷僧书画集》行世。
■1966潘伯鹰卒,时年六十八岁。有《潘伯鹰墨迹选》行世。■1967白蕉卒,时年六十一岁。生前撰《书法十讲》。
■1968叶恭绰卒,时年八十八岁。有《叶恭绰书画选集》行世。
■1969唐醉石卒,时年八十四岁。有《醉石山农印稿》。刘孟伉卒,时年七十六岁。马公愚卒,时年八十一岁。有《书法史》、《公愚印谱》、《耕石簃墨痕》等。■1971沈尹默卒,时年八十九岁。有《书法论丛》、《沈尹默论书丛稿》等书学撰述行世,有《沈尹默行书墨迹》、《沈尹默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沈尹默法书集》等字帖出版。潘天寿卒,时年七十五岁。甘谷汉简出土。
■1972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出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出土。武威医简出土。■1973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简策出土,启古隶研究之门径。高二适书《致智铠兄尺牍》。章士钊卒,时年九十三岁。
■1973—1975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先后出土六批,达四百余枚。
■1974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出土。
1975来楚生卒,时年七十三岁。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秦隶面目始昭白天下。
■1976郑诵先卒,时年八十五岁。有《各种书体源流》行世。
■1977高二适卒,时年七十七岁。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行世。阜阳汉简出土。■1978《书法》杂志于上海创刊。郭沫若卒,时年八十七岁。罗福颐《汉印文字征》增订本刊行。青海大通汉简出土。
■1979《书法研究》杂志于上海创刊。《历代书法论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台湾创办《印林》杂志。陆维钊书《题西泠印社成立七十五周年诗轴》。■1980陆维钊卒,时年八十三岁。生前着有《中国书法》。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在沉阳举行。■1981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吴玉如书《行书十四言联》。全国第一届书学讨论会在绍兴召开。
■1982《书法研究》开展关于书法艺术之性质的论辩。全国第一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在南昌举行。吴玉如卒,时年八十五岁。
■1983《中国书法》杂志于北京创刊,一九八六年改版并定为季刊发行。张大千卒,时年八十五岁。容庚卒,时年九十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五周年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在北京举行。
■1984《书法报》在武汉创刊。第一届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分别在北京和新加坡举行。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出版。
■1985沧县东汉朱书砖出土。河南国际书法展览在郑州开幕。现代书画学会在北京成立,同时举办现代书法展览。随之《中国书法》杂志刊载了关于现代书法的论辩。
■1986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在北京开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并举行书法创作讨论会。中国书法展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幕。全国第二届书学讨论会在山东掖县召开。
■1987海峡两岸同胞诗书画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全日本书道联盟访华团来华访问。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览在北京举行。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在郑州开幕。
■1988方介堪卒,时年八十八岁。中日书法交流展在香港开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览在南京举行。
6.中国书法史演变 篇六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从书法角度欣赏,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基调和韵律。
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依附于青铜器、铸鼎的祭祀礼器,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钟鼎文中以《司母戊鼎》、《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在秦统一中国前,通行文字繁杂,互通甚难很不规范,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书家,以张芝为代表,张芝也被世人称为“草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其二,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史载: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观者纷至,致使酒店兴隆。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婉丽风流和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已达到成熟阶段。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大批文人荟萃江东。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三国时期,隶书开始衍变出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三国(魏)时期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陆机《平复帖》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以楷书书体为胜。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两晋最有创新意义的是创造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其代表作“三希帖”,即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等。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两晋的王羲之,世人称其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称其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等。
唐代文化辉煌灿烂,名家辈出,灿若繁星。整个唐代书法,从六朝书法遗法中蝉脱而出,以楷书为主流,结构严谨笔法具臻。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稍晚的孙过庭、李邕、陆柬之、怀素、张旭等一大批书法家也都有相当的成就。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书法家,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严。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基本已全部确定。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开始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并按唐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溯魏晋书法。融入楷、行、草书与篆、隶二体的结构和笔法,创造出一种楷兼行、行兼草、并寓篆、隶遗意的新风貌。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超脱更新。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书法于法度之外,多几分意趣内涵。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
元代书法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书法总的趋势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有创新。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赵孟頫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欧体、颜体、柳体并称“中国书法四体”,成为后代临摹的主要书体。他的书法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在元朝书坛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但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邓文原、赵孟頫、鲜于枢,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
明朝中期,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此四人中,以祝允明成就最巨,其小楷直追晋唐,而行书、行草、章草、今草诸体皆善。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四派的书法家,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晚明书坛,徐渭、邢侗、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许友、米万钟等人继起,开始了一种复古运动,书风离俗而趋雅。其中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清初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因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乾隆在位很久,而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法帖》,因此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帖学书法家中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
清代金石日出甚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加之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大景观。
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擅长四体书和篆刻,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宏恢,有独特的风貌。二者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何绍基的行草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赵之谦的楷书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
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兼书法家,如“扬州八怪”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7.美国学生酷爱中国书法 篇七
在上海师范大学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艺术节”展演、展示活动中, 来自美国瑞德福大学“中国文化之旅”的师生代表团特别引人注目。瑞德福大学外语系中文教研室教授傅亦平博士、生物系教授JeremyWojdak博士带领15位选修中文课程的学生进行海外课程研修, 学习中国书法、中国画、太极拳以及汉语等, 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上海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经过十多年努力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 傅亦平教授连续数年率美国学生来上海师范大学学习中国书法、中国画、太极拳, 成绩合格者可获得4学分。中国书法已成为瑞德福大学中文课程中的一个品牌。该校还连续几年邀请张信教授赴美讲学, 并带学生访问美国, 展示中国书法艺术,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据悉, 2010年春节, 瑞德福大学又将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师生访问美国, 并举办书法、美术作品展览。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三字经》后, 在谈到个人感受时说, 讲述《三字经》的过程, 不存在启蒙者和被启蒙者。“我和读者一样都是接受启蒙的, 我小时候背诵过《三字经》, 后来就没有背诵过。此次再讲, 是又一次重新学习和启蒙教育。我发现能够背诵到《三字经》20句以后的, 我的朋友圈没有一个;全社会能背诵到前8句, 就是很好的了。”时代在进步, 为什么反而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他认为,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与现在不一样, 不大会考虑小孩是否理解, 考虑的是能不能让他多记一些东西。不见得都懂, 但是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或者说, 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加, 温故而知新, 总会懂的。传统教育中让孩子死记硬背的做法, 是遭遇过批评的, 但现在反观, 有些时候是可取的。关于传统教育, 钱教授是这样理解的:“现在我不急着向你灌输一种理解的工具, 是怕这一套东西约束了你。古代童蒙读物和我们现在最大的不同, 在于今天课本的字都是无意义、毫无关联的字。而古代童蒙读物每个字都有意义。把意思放进简单的字里, 实际上是对接受教育的人, 对他的消化能力与接受能力, 抱有更大信心。”因而, 钱教授强调, 死记硬背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8.古中国诗人书法 篇八
陆机《平复帖》,见人临摹,别说“神”,就是“形”,也没见过临摹到位的。叫床是可以临摹的,一瞥问的情意无法临摹。《平复帖》就是陆机一瞥,当然,自作多情的是我们。
不容易
贺知章《孝经》,看到后,心想:“不容易。”前人说他“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又说他“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两个“忽”——“忽忘机”,“忽有好处”,在我看来,说尽古代中国诗人的书法。
昨日雨后,这几天的傍晚都会下场急雨,驱烦赶热,心情颇畅,我拿过一张废纸,写下打油诗一首:
诗人书法真心迹,忽有好处忽忘机,得来工夫全不费,五更唱破三更鸡。
秦观在《摩诘辋川图跋》中言道:“善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不容易在这里。今日无事,把昨日打油诗修整一通,合点格律,免得太让人笑话。当然,让人笑话是免不了的:书入诗家心法迹,忽来好处忘无机,工夫不废吟声苦,唱破雄鸡日色微。
啪啪啪
李白《上阳台》墨迹,字形偏方,却不纳呆,而有动感——甚至是泥沙俱下的动感——“喀喀喀”“哗哗哗”“噼噼噼““啪啪啪”。“老”字“台”字,一些笔画像剑刃,没有杀气,因为是醉后剑舞,豪迈之极!豪迈之极!
意象字
杜牧的诗远神逸韵,以前我涉世未深,比之董其昌书法。这是错误的。杜牧的诗,远神逸韵是神韵,而其内里有雄有健,有拙有朴。他的传世墨迹《张好好诗》,我想,完全可以做他诗风“插图”,这样,我们会直观一些。《宣和书谱》曰:“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此话不虚。
《张好好诗》墨迹:“吏”“西”“凤”“风”等字——杜牧的字,右肩胛处很有特点,挑上去以后,顺势而下,然后,有个顿挫,像在美人腰间轻拍一下,若无其事地滑到她的丰臀,手有时候仿佛栏杆横斜,有时候仿佛孤云出岫。
《张好好诗》墨迹:“纳”这个字,左边如妙龄少女,右面像半老之人,有半推半就的风情。这种美,既是结体带来,更是用笔传达的,左边用笔秀嫩,右面用笔拙朴。就看这一个字,也就知道杜牧与毛笔的关系极其亲密,故能忽秀忽拙,游刃有余。而“洞”这个字,真好像洞中有位修炼者,不是死修,是活修。杜牧的书法,可惜传世只有这一件,我以偏概全,说起来的话,杜牧书法他最大的特点,约是字里有意,意中有象。我称之为“意象字”。
书法诗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是歌行体,所谓“歌行”,《诗体明辨》中作了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杨凝式《韭花帖》是绝句,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或“断句”。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这实在是后人的想当然,不足为信。船山先生曰:“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律诗从此出,遂令充畅尔。”赵执信也有“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非截律诗”的说法。
書法诗,法诗的意象,法诗的想象力。
无论《神仙起居法》,还是《韭花帖》,结体充满诗的、诗人的想象力。
《韭花帖》中的“實”字,尤难临摹,“貫”上去一点不行,下来一点也不行。八大山人有张册页,他画牡丹,寥寥几笔,难度全在花朵与枝条连接处——那根短短的梗上,也是上去一点不行,下来一点也不行。曾经见过顾景舟的一把紫砂壶,壶嘴上去一点不行,下来一点也不行。
灼艾帖
我想过,苏东坡的书法有没有受到欧阳修影响?
苏东坡绝顶聪明,他会不会把欧阳修的字形式化——或者说夸张了?
也有一种可能,欧阳修尽管前辈,他的字受到苏东坡影响。有一个事实,宋朝文人彼此间的影响,远比唐朝要深。由于党争,宋朝文人抱团的意识较浓。
有人会说,黄庭坚与苏东坡的诗歌与书法风马牛不相及。是的,因为黄庭坚是一位极具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在宋朝,众人都是文人,而黄庭坚是艺术家。还有米芾,也是艺术家。《灼艾帖》中的“灼”字、“知”字、“工”字、“深”字,“不宣”两字,剪下来,说是苏东坡墨迹,就是行家,立马,也不定能够辨识吧。
风节
林逋书法,“插了梅花好过年”。怎么听上去有些情色啊,因为他“十二年足不及城市”,“梅妻鹤子”,插了梅妻,产下鹤子。林逋善诗,名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善书,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苏东坡跋:“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东野,孟郊;留台,李建中。沈周有“我爱翁书得瘦硬”之句。一枝几无著花的绿萼梅,插在瘦硬的铜瓶里。
沈周又有“宛然风节溢其问”之句。“风节“两字,形容林逋书法,非常传神。
夫子相
《摩诘辋川图跋》,秦观所书。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元好问论秦观诗,以“女郎诗”名之。这
评价符不符合事实,姑且不论。但秦观的书法,却是夫子相。秦观书法——点划所流露的厚意,来自颜真卿。“宋四家”或多或少与颜字周旋过,而点划中的厚意,都不及秦观。只是秦观的书法己意不够,以致品格上它不去。
尤其诗人写字,己意第一。为己意,敢拂天下意,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书法中极其高级的境界。粉身碎骨,崩堤溃坝,说也白说,不说也罢。
美睡
最喜欢陆游《自书诗卷》中“美睡“两字。
附录
我有个奇怪想法,“古中国”在元代以前结束——“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林语堂中国书法】推荐阅读:
中国人林语堂读书笔记10-31
林语堂散文10-21
林语堂语录经典赏析11-06
失败了以后林语堂教案10-20
林语堂英语学习法10-29
论读书林语堂读后感06-19
中国书法史演变09-08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家07-10
中国十大农民书法家08-02
中国书法作品欣赏大全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