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朗读(15篇)
1.小学古诗词朗读 篇一
一、深知背景,明确目的。
朗诵诗词前,应搞清诗词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了解了背景和目的后,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内容,朗诵时有利于唤起自己的激情,从而很好的表达诗人的意志和胸怀。
二、运用想象,大胆设计。
一首诗写情、写景、写人、写物,虽是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形象,诗人往往在抒发感情时,用形象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我们在进行诗词朗诵时,要运用形象思维,以“诗情画意”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同时还要大胆的运用联想进行设计。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习古堂国学网学习。
三、节奏和谐,语言流畅。
节奏是语言的音乐性,及其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语音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人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诗词的节奏尤为明显。以古诗五言或七言绝句来说,如不掌握其节奏,朗诵后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要掌握好节奏,主要是处理好诗词词句的停顿及节拍。
2.小学古诗词朗读 篇二
一、教师讲诗应采取点拨方式
一首短诗, 可讲的不过一、两处, 面面俱到地讲, 反而会淹没重点, 使学生感觉不知所云。把可讲之处讲清楚了, 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学生读诗的兴趣才浓, 根据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情况, 点拨式的讲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 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挈全诗的词、语、句。例如《泊秦淮》可以着重讲“犹”字, “犹”字意味极其深长, 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 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 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 以辛辣的嘲讽, 表现出世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又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可以着重讲“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 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因为这首诗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 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 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 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黄鹤楼》前四句, 从传说入笔:生发联想, 给人以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这四句与后四句虚实相映, 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这样将前四句和后四句联系起来, 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也可讲诗的句法特点。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是“流水对”, 跟一般的对仗不一样, 出句和对句须合解, “意”就是同是宦游人的离愁别绪。
二、背诵指导要通过创设情
境、渲染气氛等手段来激趣, 促使学生乐背、爱背, 并且记得牢、记得久
完全使用枯燥的机械识记来背诵, 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件苦差事。如果教师在背诵指导中能通过音乐渲染、图画再现等手段来强化学生感知, 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 那么, 留在学生脑中的语言形象将是深刻而长久的。如教《相见欢》,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 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背诵时, 教师用录音机放出哀婉沉郁的乐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师再指导朗读背诵, 效果更为显著。
三、背诵指导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
背诵指导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科学、合理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的背诵指导应该是引导学生“口诵其音、心会其意、脑现其形”的过程, 是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协调工作的过程。这样的指导, 不仅实际效率高,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无裨益。如《观沧海》“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一句, 引导学生在背诵时联想郁郁葱葱的树林、茂盛的小草。这样, 教师就较好地把思维训练落实到了背诵的指导中。
四、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1) 抓“文脉法”。“文脉”即全文和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抓“文脉”法, 即抓住提挈全文和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 (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 作为记忆的“点”, 由点连线、由线辅面地展开记诵, 如《陋室铭》的前文句以类比的方式点题, 中间八句是写陋室的环境和生活情况, 结尾四句用类比作结, 可以用“陋室不陋”提挈全文。记诵《陋室铭》便可依据这一文脉。
(2) 抄读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一遍胜读十遍”, 抄读法能使学生动手动脑,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宋代苏轼, 读《汉书》就抄过三遍;清初一位文学家, 每读一书要抄七遍, 他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读诗词或短文应先看一句抄一句, 再看几句抄几句, 最后看一段抄一段, 直到看一篇抄一篇, 也就是先读后抄, 边读边抄, 抄完再读。
(3) 耳听背诵法。就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 大家倾耳静听, 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印象很深, 比单纯反复诵读效果会更好些。
五、背诵的方式
(1) 教师或个别学生示范诵读, 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有什么体会, 目的是使全班学生受到感染。
(2) 学生集体诵读, 可以是全班学生一起读, 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诵读, 目的是熟悉诗的语言, 了解内容大意。
(3) 诵读竞赛。如《扁鹊见蔡桓公》一课, 课文有“四见”蔡桓公, 可每组抽签一人背诵, 每人背“一见”。先找出“四见”的句子起讫, 再抽签, 签上做好“四见”, 每签“一见”, 由组长上台抽签, 对于优胜者适当给予奖励, 目的是激发学生背诵的愿望, 培养强记的能力。
3.低年级古诗词的朗读教学 篇三
一、读,感知诗意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短小简单,通俗易懂的,为此,笔者提出“四读古诗”的教学方法。一读准,就是句读分明。学生借助于拼音和字典,逐字逐句把古诗读正确、读完整,对于一些生僻字,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迅速读准。二读正,就是要字正腔圆。教师要进行切合诗意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再通过检查个别朗读,纠正学生读得有问题的地方。三读懂,就是要弄懂大意。可以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悟出朗读方法,学到朗读技能,领悟诗词大意,力争熟读成诵。如,在教学《江南好》时,我在黑板上贴出课文挂图,问学生:“你觉得江南美吗?美在哪里?看着图,再读一读诗句,想一想。”学生一边欣赏教学挂图,一边读着诗句,一边思考,当我再问学生:“诗人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诗句来说。”学生就能够有感而发。在说到江边的花,江中的水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颜色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景物,在描述中,他们对诗句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四读境,就是领悟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学生又一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红胜火”“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意境。
二、读,感受诗韵
低年级的古诗词,都具有音形意俱佳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读出味道、读出意境、读出情趣,我指导学生想象古人写诗的情景,读出每首诗独特的情感。如,指导朗读《静夜思》这首诗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学生明白:读好《静夜思》,关键在“思念”二字。怎样才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古代大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出来呢?这时,教师的范读就要字字珠玑,通过语音的轻重缓急,句式的长短跳跃,情绪的喜怒哀乐,语气的赞叹诘问……把诗句这种文化符号背后蕴藏的意味表达到位。接着,我安排了时间让学生带着理解自由读,在老师富有意味的范读的感染下,不由自主地跟着念起来。见此情景,我让学生全体起立,模仿课文插图中诗人的样子,自由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诗人产生共鸣,不但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感受了诗歌和谐的韵律美,把学习的热情引到了最高境界,达到有感情背诵古诗的目的。
三、读,激发兴趣
古诗词的阅读,还要注重从课内走向课外,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建立班级书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一部分适合儿童口味的含有古诗词的图书充实班级书橱,其次是动员学生每人自带3本含有古诗词的图书,暂时存放到班级书橱,并要求他们把自带的图书每月更换一次,再轮流交换阅读,选一个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每天利用中午到校一刻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还可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古典气息,张贴一些古诗词形式的名人名言,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如此,多重文化环境的共同熏陶,学生就会由好奇、向往而产生古典诗词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4.冬至古诗朗读 篇四
冬至古诗朗读
小 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D。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 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5.长歌行亲子古诗朗读 篇五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j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作品简介]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j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春生、夏长,到秋天,它们成熟,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
6.朗读者、诗词大会 开场白 篇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们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是一份告诫。
这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那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去追寻这些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千里蜀道,是李白从长安回家的路。一首《蜀道难》,道尽了这条路的艰辛和崎岖。但是也正是这样一条艰难的道路,让天才诗人李白凭借着无尽的想象力,留下了不朽的华彩篇章。
想象力是诗人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的一双翅膀。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凭借着想象力,去邂逅那些伟大的诗人,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去创造新时代的新篇章。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曲苍茫的《敕勒歌》,那是来自风云激荡的南北朝的声音,那是一千五百年前气势恢宏的历史的画卷。
短短的二十七个字,装点了诗词的国度,让中国诗词在《诗经》的纯真,在《楚辞》的绚烂,在唐诗的繁盛和宋词的高雅之外,又多了一种气质和风情。
那今晚就让我们共同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再一次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包容,来感受诗词的永恒的魅力。
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笔下的长江,有着这世界上最美的景象。清晨,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 春天,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一个人坐船,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 而登高怀古,那是“凤去台空江自流”。
我想这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了李白,也为在江上奔波的旅客们,找到了一份心灵的寄托。
那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扬起风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年近半百的孟郊,终于得了功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母亲,写下了这首感动千年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我相信直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记忆里,都会有这样的场景。我们穿着母亲准备的衣物,我们带着母亲收拾的行李,挥手与她告别。而当有一天,我们终于越飞越高,是否还会记得,老母亲最期盼的眼睛。
如果说,告别母亲,走出家门,意味着我们的成长,那么抱着拳拳之心,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意味着我们的成熟,在这里也要祝天下所有的父母亲健康平安。
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大漠孤烟,长空冷月,那是战士厮杀的战场,那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
自古以来,一条条保家卫国、守边戌疆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牺牲,也充满了荣光,在今天的《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再一次来传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少年天才的王勃,在长安告别友人的时候,写下了这千古名句,而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早已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在我们这几季的《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我们还迎来了不少海外的朋友,这是文化的交融。
我们也希望,中国诗词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感受到,传播四海,泽被四方。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已经转战万里的毛泽东带领七千红军战士来到六盘山回顾沧桑的过往,面对未知的前途,毛泽东毅然写下了豪情万丈的诗词: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这是一位政治家,一位诗人的胸襟和抱负,而今天读起这些诗词的时候,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历史总是要向前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所以,在我们《中国诗词大会》最后两场的比赛当中,我们也希望所有的选手,都能够依然发扬拼搏的精神,长缨在手,缚住苍龙。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春日》是朱熹的一首代表作,他以哲人的笔触写下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是一个耕种的季节,而在这个新春,我们又一次撒下了诗意的种子,期待有一天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朗读者开场白
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
“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陪伴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选择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礼物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第一次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眼泪
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
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
告别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同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
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勇气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家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纽带,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让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
味道
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味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也别有风味,踏雪寻梅是一种味道,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妙味横生。
满目苍桑是一种味道,婀娜多姿也是一种味道。
不同的味道能勾兑出不同的人生,总有一种味道会让你流连忘返,让你心情蹁跹。也总有一些味道给予警示,让我们避而远之,洗净它们,重获新生。
那一天
那一天,那一天一定是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十九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
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青春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他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炙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漂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
7.高中古诗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篇七
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 很多学生面对古诗文,不愿多读,早自习时认真朗读的寥寥无几。 尤其是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古诗文,很多学生更是“尊口难开”, 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古诗文功底差,基础薄,缺乏鉴赏古诗文的审美能力。其次,很多教师面对学生不愿主动学习的尴尬状况,只好在上课时一手包办,只凭借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简单翻译、梳理一遍,一节课下来,甚至都没让学生读一次。 结果,学生只是更加被动地接受一些文言字词的知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想让古诗文教学更高效,必须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内蕴与情感, 感受古诗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进而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读准字音、节奏,体会音乐美
在学习一篇新的古诗文之前,要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本上的内容, 这样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从整体上有一个感知。在此基础上, 老师再进行指导。
一要读准字音。它是朗读诗歌的最基本要求。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若是有不认识的字,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注释或者查字典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里面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字的读音, 学生就可根据课下注释得知它的读音为“xiàn”。当学生读到“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几句时,又会生出关于“斜”字读音的疑惑,如果按照现在的读音“xié”,就与前面的“家”字存在不押韵的情况,所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又可知“斜”字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可读作古音 “xiá”。通过这一系列探索,不仅让学生读通了诗歌,积累了知识, 也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对课文更感兴趣。
二要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古诗文简短精炼,丰富的意蕴包含在几个浓缩的句子里,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准古诗文的断句节奏, 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尤其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古诗,千言万语汇聚在五言、七言之中,如果划分节奏时出现问题,那么在对诗意的理解上必然会闹出笑话。所以,正确的停顿是理解诗意的基础, 可以把学生逐渐带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且在平平仄仄的音韵之间, 读出古诗文的节奏感,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如教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蜀相》 一诗,学生对律诗的节奏划分已有一定经验积累,教师也可在学生自读之前提醒:一般而言,律诗的句式由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一个节奏单位就是一个双音词或词组,七言句的节奏划分有两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就能读出本诗正确的节奏:丞相/ 祠堂/ 何处/ 寻,锦官/ 城外/ 柏/ 森森。映阶/ 碧草/ 自/ 春色,隔叶/ 黄鹂/ 空/ 好音。三顾/ 频烦/ 天下/ 计,两朝/ 开济/ 老臣/ 心。出师/ 未捷/ 身/ 先死,长使/ 英雄/ 泪/ 满襟。
二、读通诗意,体会语言美
古诗文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精炼的语言艺术。高中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有的语言质朴,浅显易懂,学生自由朗读之后都能通晓其意。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辞藻华丽,大量用典,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理解诗意造成了困难,当学生读到这些古诗文时,往往难以理解,觉得晦涩难懂,从而产生畏学心理。其实,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加以解释,古诗文中一些典故史实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学习,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加愿意多读。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向来以朦胧为人称道。但因为其中大量的典故运用,学生读起来更是一头雾水,不知诗中所云何事。这时学生自读课下注释,加上教师逐一讲解,学生自能理解其中深意。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学生在读诗时就要先弄懂出自《庄子》的寓言典故—庄周梦蝶。其意是说庄子梦见自己化身为蝴蝶, 梦醒之后, 庄周仍在, 不知蝴蝶何往。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借用此典,是要表现一种虚无缥缈的梦境,表达李商隐“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深沉慨叹。
三、读出情感,体会意境美
朗读古诗文,是把无声的“字”转换为有声的“情”的过程。 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要把文字转换为语音,从表层意思中领悟深层含义,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体味作品的韵味和意境之美。
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几句话背后,往往与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所以要读懂其中情感,必须读懂作者的经历,了解他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在教授必修四中的《李清照词两首》时,因为学生初中学过《如梦令》 等作者早期作品,在读《醉花阴》时,对于其浓郁儿女相思之情, 清丽明快的风格就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作者生平的认识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学生理解本课中第二首词《声声慢》就会存在许多困难。 这个时候就需要读作者生平,读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等人生变故的李清照,她的作品不再清丽明快, 而是沉郁凄婉,写的多是她对亡夫的怀念以及自己孤单凄凉的晚景。 了解这些后,学生才能读出作者的亡国之恨,颠沛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才能体会到作品中萧瑟孤苦的意境美。
总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的古诗文,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艺术精髓。只有让学生开口多读,才能领会古诗文的神韵,体会其中蕴藉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鉴赏能力。
摘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朗读应该贯穿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应该以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为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主动思考,加深理解和体会,使学生取得思想的启迪,享受艺术美的熏陶。
8.加强古诗文朗读 提高阅读效率 篇八
一读:正字音,明句读,合语调。
接触文本后,首先要做到朗读流畅,正确,流利。为此,扫清字词障碍尤为重要。学生试读几遍后,指名读,共同纠正,同桌再读,比较文本读音的不同,从而有针对性的正音。初读时,可以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中的注音进行正音,如:跬(kuǐ)步;苌(cháng)弘;知(zhì)明;或不(fǒu)焉;木直中(zhòng)绳;贾(gǔ)人等,或是生字,或是通假字,或是多音字。只要阅读注释,就能解决。新教材的古诗文注释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根本无须老师一一正音。如果有生字,学生可以查字典解决。下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断句,这样对理解句意有很大的帮助。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连词“而”前面停顿,句子之间的关系为并列。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在“也”后面停顿,可以表现作者对世风难转的感慨。只有正确断句,才能准确理解句意。此时再播放名家的朗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语调,更有助于理解文本。如网上下载的著名话剧演员孙道临朗诵的《琵琶行》,铮铮的琵琶乐曲,抑扬顿挫朗诵语调,很快把学生带到了诗歌意境当中,诗意的理解,迎刃而解。
二读:用工具,释字词,析句意。
正确流畅的朗读文本后,再读文本,疏通文意为背诵奠基。本环节以小声朗读为宜,学生一边读文本,一边读注释,同时小声用自己的话口述文本的意思,并自觉地与同桌讨论,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果不理解,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阅。例如:“彰——清楚”“暂——忽然,一下子”读文本下面的注释即可解决;“须臾——片刻,一会儿”等可以请教老师、同学,也可以查字典解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学习资源析句意,疏通文意。注意此学习环节从大处着眼,只求大致理解,不求一一对应的翻译,更不必从细微处计较句式、活用等语法现象。至于字词的记忆,可以利用学习活动中的“制作文言词语卡片”进行,并且将这一学习活动贯彻到学习所有文言文的过程中。
三读:理思路,明主旨,能成诵。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疏通文意后,理解文本的思路,明确文本的主旨,是背诵文本的关键。只有理解的内容,才能快速的背诵,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本环节仍然离不开反复的朗读,可以采取小声朗读,同桌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理清文本的思路。如学习《劝学》《师说》,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的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论证中心论点。《劝学》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全面论述中心论点。学习《琵琶行》,反复诵读后,再理解诗的思路,即先讲述江边送客闻琵琶,再讲述舟中聆听琵琶曲,然后是琵琶女倾诉身世,接着是诗人同病相怜伤迁谪,最后讲述自己重闻琵琶青衫湿。全诗表现了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此时再去背诵,较为容易。
四读:鉴名段,品滋味,赏全文。
如果上述环节体现的是积累与整合,思考与领悟的话,本环节的文本品读,应重点指导学生在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挥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对文本的再次亲密接触,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例如,《劝学》中比喻排比的运用对说理的作用,及对自己的启发;《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比喻,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也可以讨论探索:《劝学》讲了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与“终身学习”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师说》提出了哪些观点?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学习了《琵琶行》后,有的学生在鉴赏全文时为琵琶女指了一条明路:发挥特长,创办女子琵琶乐队,与现代女子十二乐坊抗衡。跨越时空的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的确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
千古绝唱,一读了之。读、说、写、议、赏,贯穿于古诗文的学习过程。
9.小学古诗词朗读 篇九
——浅谈《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这首诗的概括性很强,它不是写西湖一时一地之景,而是对西湖的美景作全面的评价。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出了西湖在晴天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的美。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描绘出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前两句中的“晴方好”和“雨亦奇”都是对西湖景色的赞美。紧接着诗人用了一个奇妙又贴切的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的神韵。并且得到了后世的公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热爱和赞美,通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
二、学情分析 :
本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如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查找相关的课程资料,这对于理解诗意很重要。此外,本班学生的朗读较好,对于诗歌教学以读为主,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式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 读中促思 读中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上课我用课件展示了西湖的风光,图片的展示更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丽,萌发探究学习的兴趣。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又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又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区区28个字勾勒出西湖的美丽。
(二)了解苏轼,理解诗题
我只用课件出示苏轼的简单介绍,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然后让学生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的形式读诗题,并思考诗题意思。读中有境,读中悟情,读书不仅是手段,同时还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成了学生全身心的生命活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读,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完整,老师加以总结,学生就理解了诗题写了作者在西湖上和朋友饮酒时,先看到晴天的景色又
看到雨天的景色。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读通诗句、根据注释自学、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品读过程中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抓住“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出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以及雨中西湖的朦胧、神秘。让学生边想象边诵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为有了想象才会有意境,有品味。用图片展示晴天时候湖面的景色,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的内容,产生和作者同样的心里共鸣。因而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采用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强感染力。这样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而且这样由读到说,梯度合理,降低了难点,也增强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向学生简介西施其人,西湖与西子名字均以“西”字打头而且天生丽质。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试图采取多种形式(晴天还是雨天,春秋还是冬夏,早晨还是傍晚)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而此时学生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四)拓展学习,促进积累
最后一环节是要调动学生课下自学古诗,这一活动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和大家共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真正做到了板书服务于教学。
六、教学反思 :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10.小学朗读比赛方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通过这次比赛,检查学期初以来我校学生朗读教学的成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促进我校朗读教学的整体提高。
二、比赛时间:6月12日下午
三、地点:三楼
四、参赛人员: 1---6年每班五名学生
五、评委:
六、评比方法:
评委打分采用十分制,最高分10分,最低分6分,有效数字到小数点 后1位。
七、奖项设置:
分高、中、低三段,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参赛学生总分合计为班级总成绩,分年组取第一名。
八、评分标准:
低年级:
1、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
2、朗读正确流利,读准字音, 不丢字,不添字,不破句,停顿适当。
3、朗读声音洪亮、不拖声。
4、朗读时感情丰富,声情并茂。
5、精神饱满,姿态大方。
中年级:
1、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
2、朗读正确流利,不重读,不添字,不减字,语速适中,轻重缓急合理。
3、声音清楚响亮,能有效地表情达意。
4、要有感情朗读。感情饱满真挚,能够表达课文中的语言情境,富有
激情。
5、仪表端庄大方,表情丰富自然。
高年级:
1、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节奏感强。
2、朗读正确、流利顺畅。不漏字、添字和错字,语速适合文章体裁的 需要。
3、声音清楚响亮,能有效地表情达意,情感真实,声情并茂。
4、要有感情朗读。情感充沛细腻,引人入胜,感染力强,能看出对课 文内容准确而深层的感悟。
5、仪表端庄大方,表情丰富自然。
九、其它事项:
1、朗读的内容从学生所学的课文中挑五篇为指定文章,抽签选取一篇作为选读文章。
11.谈谈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标规定:低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此可知,加强诗词朗读教学,对于学好诗词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促进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学好诗词,必须重视诗词的朗读教学,声情并茂地读好诗词,对学好诗词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本文就结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谈一谈。
读好诗词是一种学习境界,是一种学习高水平。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诗词呢?
一、分析诗词本身的形式因素
诗从体裁来分有古体诗、近体诗,五言、七言、绝句等,从内容来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言志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词也有不同的词牌。《七律·长征》是七言律诗。七律是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押平声韵,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七律·长征》的四句情况: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气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颈联承接“万水”;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押ɑn韵。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朗读时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二、理解诗词的意思和内涵
要理解意思,先要结合注释、查工具书认识字词,读通读顺;再理解字词意思;然后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具体情况,把整个诗词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以此来理解诗词的真意,把握诗词的内涵。理解《七律·长征》,首先要认识和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词;再结合长征过程理解“难”“等闲”“细浪”“泥丸”“暖”“寒”“喜”等词;最后串起来理解。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毛泽东的创作灵感,于1935年9月28日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诵了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了诗词的意思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准停顿,表现情感。
三、注意运用多种朗读学习方法
可以结合多媒体学习,本诗就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或故事片,或展示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对长征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录音示范以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模仿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就更加直接,更易模仿,也更有效;当然还可以采用教师教读、引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赛读等朗读形式。
四、选择恰当的展开形式
当学生理解了整个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时,就要选择恰当的展示形式。比如:随堂展示、自由展示、诗歌朗诵会、延伸展示等。最常用的是随堂展示,运用此法时,要注重朗读和吟诵,可以师生合作,可以教师引读、学生跟读,可以师生齐读,师生赛读;而自由展示时,可以加上必要的肢体语言甚至是夸张化的动作,可以摇头晃脑,可以踮脚挥手,再加上抑扬顿挫、满怀激情的语言,必能将感悟到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朗诵会可以按主题组织,或集中朗诵一次本期诗词;而延伸展示则可以展示同一作者的诗词以增进对作者及其创作风格的理解,也可以是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诗词以增进对同一内容的理解。
总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要学好、读好它,需要发挥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而读好、学好它,则可以更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提高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鑒赏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读好诗词,以此促进学好、传承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仇美丽.古曲诗词教学的朗读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35).
1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 篇十二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笔我认为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然而我们教师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例如,在教学《检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分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当学生们的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得以解决。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问学生:“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吗?”大家的回答仅仅是奇怪,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透彻。为此我没有马上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读种树人的行为奇怪在哪儿。重点读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在读的基础上感悟育人之道。再次朗读,抓住重点词“不确定、独立自主”,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必须要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通过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13.小学古诗词朗读 篇十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在此,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研究。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目前朗读的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特地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老师列出的问题最多的是:平翘舌不分,轻声读不好,唱读,漏读,错读等等简单的语音错误。而中高年级的现状更不乐观:⑴难以开启个别学困生的“金口”,对朗读毫无兴趣。⑵学生的朗读缺乏感情投入。⑶学生课内愿读、认真读,课外不愿读、乱读。这些问题同时也是老师们最困惑、最急需 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我们组课题组成员着力研究,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必要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并尽力保证研究工作的资金和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购置各种设备、召开各种研讨会,学校按实际投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学习相关理论,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2、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培养学生目标体系,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和培养学生体系进行修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实验结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整理、分析和统计研究成果和数据,展示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学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节奏: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
五、课题的实施及做法
(一)研究对象。以我们五年级三个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年级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老师们目前就“朗读指导”提出自己最困惑或最迫切要解决的是什么,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2.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结合教研组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及理论修养,形成一套适合于儿童朗读指导的策略。
3.个案法。围绕个别朗读学困生,对其个体开展个别辅导,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适时撰写论文或案例等。5.文献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三)课题具体实施的内容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
在不同学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在一节课中,初读、再读、品读、诵读等每一个环节也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恰当的目标。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于永正老师就认为,朗读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由于备课时把课文读活了,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目标,有方法,有激情,有水平。他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导入后初读课文,要求一边读还要一边认字,注意拼音,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学生自由读文后,指名分节朗读,了解学生对字词、文中破折号及内容的理解程度;接下来各组选代表(平时朗读最差的)比赛读第2、3、4段,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读好课文,无形中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的高手挑战赛读,更是高潮迭起,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断深入。
2、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朗读训练,追求实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兴趣才能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才能促使学生去理解文本,从而朗读得更生动。朗读要讲实效,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
朗读的形式多样,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要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为了朗读而朗读。
3、教师的示范朗读不可少。
学生们都比较喜欢模仿。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们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要段落;有时可范读重要语句。一般来说,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范读。如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我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4、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富有激励性的多元评价。
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等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恰当。其次,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读,不要仅仅是在学生读完后作一个简单的评价,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在肢体语言方面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最后,要注意学生互评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更像是在挑毛病,会说一些“他这个字读错了。”“他读的不够响亮。”等等。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的评价,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评价同伴的朗读。
14.小学古诗词朗读 篇十四
关键词: 赞赏性评价 ;评价语言丰富 ; 评中有导 ;导中有评 ; 鼓励学生 ; 朗读能力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根据将近两年的《通过朗读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一子子课题的研究,我个人认为: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从而学好语文。朗读时教师和学生及时和恰到好处的评价,也是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不所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打好基础是关键。
那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呢?根据在教学中对学生横向和纵向的观察和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朗读评价
朗读训练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进行训练,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的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运用。语文课只有书声琅琅,才能情境融融;只有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受到启迪,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的形式,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的方法两方面来划分。
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
二、教师赞赏性评价推进学生朗读水平
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评价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当有些孩子的朗读有时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引导学生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大胆地读!”、“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一个地方也没读错,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真了不起!”、“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只要對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三、要以肯定学生优点为主,评中有导,导中有评,鼓励学生
只能多鼓励才能增强读好的信心,如我在执教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齐读课文,之后我就用深情的语调说:“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已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那么,这时候我说:“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呼出来,然后睁开眼睛再读。这时你们都是美丽的春姑娘”学生照我说的那样做了,朗读就像模像样。这时我让学生对自己两次朗读进行评价,一名学生说:“老师,我第二次读的有进步了,但读得还不是很好,让我再试试看。学生读了课文,学生评价,这样评中有导,导中有评,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恰如其分地评价
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灌米汤”。那种一味地“你读得真好”,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低段学生表现欲望很强,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表扬。
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动口、动脑,甚至动手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交往的能力,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能促使课堂上朗读评价意见的活跃交流,不仅会改变原来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整个课堂教学,还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更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语感。
五、教师变换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都比较差,若在朗读过程中只采用一种形式,再生动的语言也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不能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势在必行。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导读、想象读、表演读等,从我上课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 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 2 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开展“小小朗读能手”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朗读教学中。竞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比赛可以分为许多种方法。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以真诚让学生乐于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评价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学生评价与你观点不一,也不要生硬地说他“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他的评价比较独特,谁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可以说“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评价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面对学生的误评,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后再委婉地要求其他同学纠正。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困难的是在学生读得不流利、缺乏感情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论朗读》
[2]《上海教育科研》——《师生互动准则初探》
[3]《教育科学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
[4]《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是教学指导的工具》
[5]张晨瑛 《朗读教学忧思录》 《小学语文教学》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5.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修总结 篇十五
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落实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以及学生的朗读能力。
本学期我校教师确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课题的总体方案展开: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激发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要求。
3、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的朗读习惯有较大的改变,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所提高,语文知识面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朗读说话练习,促进朗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两个方面组织了实施,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工作。
1、创设情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续练习,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进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进步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笑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在教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中,古诗、儿歌较多,大多都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配上一些优美的乐曲,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诗歌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著名特级教学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们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实践证明,李吉林老师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讲少了,学生读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因此,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预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
其次,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轻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教师精心选择朗读练习点,每次练习有个侧重点,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第三,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我们在课题研究和实践期间,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分段接读,或者在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我主要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我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在此其间,教师主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三、课题研究的效果。
1、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温馨的朗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变得愿意读,乐意读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课堂教学作为朗读训练的主渠道,教师应当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朗读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朗读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想读;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参与朗读,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创造性地练读,让学生乐读。
2、经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促使了我们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熟悉,加强了朗读练习,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过去,我校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不超过3册,而现在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超过了8册,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如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多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诵读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十分重视练读课文,做到读好课文才备课、才上课。由于不断的反复练习,教师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十分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教育信息,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改革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认真进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促使自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4、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师是有效性朗读教学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和学生一起体会文字的奥妙,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锤炼了自身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四、几点思考。
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已经领略到了有效朗读教学迷人的神韵,但这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开端,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与实践。我们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朗读成效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
2、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有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地领悟文本,读出语文味来。
【小学古诗词朗读】推荐阅读:
小学生古诗词70首朗读07-09
小学古诗词的08-21
小学常见古诗词08-31
小学古诗词朗诵稿07-06
小学古诗词易错字11-03
小学 “古诗词诵读”竞赛试卷08-09
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题08-11
小学生古诗词试题09-10
小学五年级古诗词大全09-26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八十首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