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7篇)
1.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一
孩子具有模仿性。孩童呱呱坠地之时,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而他一切技能的获得皆来自于其父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形成,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而儿童在模仿方面的天赋是远远高于成人的,且其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的吸收是惊人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经验。家长行为文明,举止优雅,孩童大多也是举止文雅之人,若家长举止较为粗俗,则孩子也常常表现出一些很不文明的举动。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新知识一样,皆是通过大量地、反复地训练、练习才最终获得了新的能力。因而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通过日复一日复刻父母的行为而领悟学习而来。这充分告诉我们孩童天生的模仿本能,而这种天生的本能也促使着家长需要起以身作则的作用。
家庭原生环境伴随个体一生。家是孩童成长开始的地方,是一个人一生旅程航行的起点。父母可以说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刚刚产生意识的孩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孩童的举止、行为、思维无不都打上了家庭的烙印。而家庭既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又是伴随一个人一生。同样地,家庭教育从孩童呱呱坠地时到孩童的长大,都一直伴随着孩童,可以说是终身教育。所以家庭这个载体对于孩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性格。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自信积极,而那些家庭氛围不太融洽的孩子性格往往是比较偏激;那些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往往是不可一世的“小皇帝”、“小公主”,而那些民主氛围下成长的小孩,常常较为独立,拥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善于处理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诸如此类,都反映了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有些父母习惯于包办一切,小到洗碗铺床这种生活细节,大到专业、职业的选择,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忽略孩子自身的兴趣、发展的特点,只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小孩,因为缺少自己做决定的经历,性格通常较为懦弱,遇到事情通常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健全的性格导致不健全的人格,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小孩欠缺必要的生活能力,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是困难的。
同样的,有些家庭,家庭关系极为紧张,父母动辄打架,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拳脚相加。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这种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长期处于这种紧张氛围下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是极其匮乏的。父母无法给予自身成长所需要的关注度,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被忽略以及担心被抛弃的状况下,难以对这个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往往是充满恶意的,因为缺少应有的关注,内心长期被放置于阴暗的角落,他们看待世界的目光是消极的,习惯以恶意去揣度他人,长此以往,终是会变成一场恶性循环。
对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期待在现如今的中国,教育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的。况且个人追求的教育目标并不一致,探求统一的教育之法也是不太现实的。然而有一些道理则是共同的:
教育方法没有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每个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性格,有些天生腼腆害羞,有些人则外向好动。如果家长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暴力压制,简单粗暴,首先既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其次,孩子正常的个性诉求被压制,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教育目标不应是培养天才,而是良性温暖环境的塑造,以让孩子充分开掘自身潜能。比起直接帮孩子做好一切,将自主权交给孩子。家长则通过一些奖惩措施,来肯定孩子的自主意识。这样才能科学地帮助孩子独立,而不是一味依赖父母,或者当独立意识萌芽之时反抗父母,规避战争,开掘潜能。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尚不具备良好的自控系统和辨识能力,父母有时简单粗暴地施压,会导致孩子正常的压力系统崩溃。而引导孩子兴趣,引导他们的主动性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要尽量协调自身观念。伴随观念差异产生的碰撞本身会降低孩童的安全感,而父母之间观念的不协调甚至于争吵更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从而引发孩子叛逆。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抱有足够的求知欲与毅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性有爱的环境。
2.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二
一、书法教学在高师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书法是培养审美素质的良好教程。由于高师学前专业学生不是书法艺术专业的学生, 开设书法课的目的是通过书法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提高审美素养, 规范、工整书写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培养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多学科教学的能力。
书法的美感来源于自然, 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社会实践, 与其它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学习书法, 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 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写字。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书法学习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高度的学习热情, 旺盛的进取精神, 科学的思维活动, 切实诚恳的态度来对待。
受到社会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多数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对书法理论知之甚少, 书法史的讲述可以让学生系统地领略到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溯源书法发展的脉络, 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书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 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特质, 是一个时代美学乃至思想最集中的表现。书法以它独特的方式体现出书法家的审美情思和审美理想。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可以在指导练习时, 渗透一些美学观点, 从笔画中就能看出剑之刚, 风之舞, 水之柔。鲁迅先生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可见, 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 培养丰富的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使高师学生不仅具有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能力, 还具有享受现代精神文明的生活能力, 使自己富有时代气息的品味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成为“电脑时代”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学生优秀品德
书者的人格、品行决定着其书法境界的高低。我国自古素有“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之说。要想达到一定境界, 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刻苦练习, 更重要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在书法教学中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家的小故事, 了解他们如何勤奋学习、钻研书法的一些趣闻轶事, 如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王献之练字用尽八缸水、怀素以蕉叶作书等, 学生以名家为镜, 经常激励对照和鞭策自己。久而久之, 就能培养起他们洁身自好, 爱国爱家的浩然正气和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使其形成逢字不苟, 动笔必矩, 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学生本身的修养对于书法习的提升又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书法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种艺术教育
书法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法训练, 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审美教育, 书法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 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 这种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 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艺术审美与科学认识可以相融不悖。现在许多理工科大学都在开设全校书法选修课, 以人文情感来弥补科学理性的单一性, 使学生个人素质的陶冶和塑造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中落实个体素质, 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
二、书法教育对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心理环境的影响
书法历来讲究“形”“心”相合, 有“形”、有“意”才是中国的书法艺术, 而书法是凭借独特的“形”态使得人在浸染书法的认知过程中, 对于前人留于笔迹的“心”得到了情感的、身心个性的认知和扩展。
1.书法教育对高师学生人格形成、气质的培养有很多好处
一位心理学家讲, 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行为有两个好办法:一是练习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 这两种练习都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静止的心理状态。经常进入这种静止状态性格就可能有所改变。这种变化不仅包括个体修为而且包括个体心理的平衡。
书法犹如“参禅”, 它能够平息内心。我们知道古人写书法就像练气功一样, “纳天地之正气”于心中, 而书法教育能给人以正能量。书法艺术是超越表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不同的书体也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 能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 情感的共鸣, 情感得到愉悦, 情操得以培养, 精神得以升华。更能通过书法的习练, 使学生在内在的修为、外在的行为谈吐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内外兼修的优秀气质。
2.书法练习与欣赏在艺术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独特作用
现在高师学校就业压力较大, 因受综合环境影响, 有的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以至个别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作为艺术心理治疗的重要形成, 书法练习与欣赏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对于治疗儿童病 (如儿童痴呆症、生理和智力的残疾和发展障碍、学习障碍等) ;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 ;老年病 (如老年痴呆症) 等都有积极作用。从心理活动方面来看, 练习书法时需要精力集中, 宠辱皆忘, 心正平和, 灵活自如地运用手、腕、肘、臂, 调动全身的气和力, 使全身血气通融, 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整, 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并能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适状态, 使他们都可以在书法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 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以及自我评价, 对于存在患有心理障碍进行行为干预的辅助作用是明显的。
通过书法艺术来吸取精神食粮, 陶冶人的性情, 排除忧虑和烦恼, 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达到调节人的精神活动、消除疲劳的目的, 这些特点都使得学生通过书法的练习与欣赏,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带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书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其中蕴含着德、智、体、美等各项元素, 可以促进高师院校各科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书法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书法教育教学功能, 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 努力提高高师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针对高师学生的特点, 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书法课教学的实际出发, 在阐述书法教学在高师学前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础上, 提出书法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更要注重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书法,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蒋勋.汉字书法之美[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1版.
[2]潘运告, 张怀.书论[M].北京:美术出版社, 1997年2月第1版.
3.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庭的夙愿,孩子如何能成才?栋梁之才、逸群之才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中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人群,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为了确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不能忽略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只有加深认识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让孩子得到一个真正的“家”,才能真正做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是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问题客观存在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中学生因考试失利、社会交际等问题引起的自杀现象屡见报端,2009年,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所曾在临安市作过的一项抽样调查,对象为1700名中学生。在参与调查的中学生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6%(自杀意念是指曾经认真地考虑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中10.5%自杀未遂。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接纳自我:能够清晰地认知自我,从生理上、心理上接受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才能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
(2)有自控力: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按照社会要求和一定的内在标准对外部环境,自己的情感,欲望、行为等加以控制的能力。良好的自控力,可以控制中学生避免遇事情绪化、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
(3)抗挫折能力:生活中适当的挫折可以帮助中学生成长,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应在孩子建立自信心、同理心的基础上,以正能量的思维习惯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4)有应变力:中学生应适时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应变能力。所谓应变力是指当周遭环境、所处条件、竞争对手发生变化时,能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的能力。
(5)人格完整:中学生处在人格发展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健康的人格行为举止应是合乎一贯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贯性、统一性与延续性。人格健全的孩子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值得全社会予以关注。由于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家长的举止行为、家庭的文化氛围,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主要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所形成的气氛环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和睦的家庭、温馨的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保障,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与帮助,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夫妻间有分歧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更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指责,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在良好家庭氛围中成长,中学生就会懂得爱,学会爱,个性会倾向于活泼开朗,宽容有礼,阳光向上,与人为善。
2.家长的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认知理论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攻击反应试验表明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庭教育观中提到“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家长的一言一行、处事应变、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无一不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对社会逐渐认知并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对家长不断的说教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需做到止于言,立于行,对孩子的要求,自己要先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并需避免对孩子要求一套,自己做事情却是另一套的双重标准,这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造成孩子认知偏失,难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只有父母“言必行,行必果”,严于律己,中学生才能接受家长的认知,确立家长在自己心中的榜样地位。
3.和谐的沟通模式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家长往往只重视中学生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获取,却严重忽视了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更忽视了应如何与中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他们容易接受信息的传达。而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逐步形成性格特点,因此家长作为中学生最亲近的人,需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平等交流,才能正确引导他们。首先,要与中学生做朋友,经常与他们进行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有必要,帮助他们分析一些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鼓励孩子勇敢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其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家长与孩子的教育尽量是一对一或二对一的,交流性的,避免公开的斥责。中学生在十几岁的青春期,自尊心很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不做当面斥责。
总之,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有中学生的家庭都应高度重视,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关心爱护孩子,珍视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做心灵上的朋友,情感上的后盾,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相信每个中学生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缦,王百玲,刘燕,陈风华.甘肃省回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 2015,(4)
[2]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 [D],2015.
[3]陈定湾,何凡,刘碧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9)
4.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四
钦师附小
章雪梅
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自我封闭......这些大都与家庭教育有关。
摘要: 最为一名有很深的工作经验的班主任而言,学校不算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所学校,而家庭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能否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都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种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种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种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和为人的收获。怎样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关。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的经验,来谈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一位教育权威人士说得好: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它“起于母胎,终于坟墓”。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谁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想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替代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培育优秀儿女的目的,那是天真的幻想。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而它具有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特别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可以对学校教育效果较弱的方面,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进行弥补。如果说现代人必须在教育中生存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便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重大作用。
二、父母良好的素质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马卡连柯曾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性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语、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工作作风对子女影响很大。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言行,子女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相反,家长的言行不正,孩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长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工作学习,在各方面给孩子做出表率。因为身教优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有许多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不知道如何扮演教育子女的角色,阻碍了家教作用的发挥。现在许多国家正在采用各种形式提高父母的素质。例如,德国设有“双亲学校”,对父母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在美国则利用演讲、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对父母进行辅导,并通过建立“父母行为量表”来进行家庭教育研究;在台湾,对父母的教育已列入成人教育行列,注重利用各种条件和形式来培养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能力与方式,并且已经开始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系统规划家庭教育课程,安排青年学子修习“职前”的家庭教育科目。我们除了应继续发挥我国已有的独特、有效经验的作用外,还应该正确对待这些新时期关于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从而更好地提高父母的素质。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过分显权威,缺少对孩子的尊重
身为家长,肩负教育子女的重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是很有必要的。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和前提,家长越有权威,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结果越有深刻性和持久性。试想一下,家长在孩子面前唯唯诺诺,还有什么教育可言?但是,家长的权威是有限度的,绝不能表现为不切实际的高高在上和刚愎自用。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过分的显示权威,唯我独尊,要求孩子唯命是从,若有违背,轻者责骂,重者体罚。它表现为: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随意吆喝,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个人活动,左右孩子的发展(如升学、就业等)。这些做法不仅导致教育失效,还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进取的积极性。
(二)“松”、“严”失度,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同样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多数家长都是从严治教,但往往“严”过了头,限制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其结果得不偿失。也有家长因对孩子的溺爱或自身懒散的原因,对孩子管教不严,松松垮垮,任由孩子自我膨胀甚至胡作非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有的家长平日里对孩子的言行熟视无睹,一旦心血来潮又严加管教,随意性极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察言观色,练就了一套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的“本领”。等到“伪装”被揭穿时,不良行为已养成,教育的难度又增加了。
(三)“言传”多于“身教”,缺乏教育的示范作用。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言传”来完成,还通过“身教”在受教育者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的示范功能。据了解,多数家长手中的“尺子”只对人不对己,是用来约束和衡量子女的,在自己身上没有作用。因为在社会上跌爬滚打,不少家长已养成了这样那样的陋习。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就会明确的规定不许如何如何!子女们开始时自然是照样执行,但不久就发现父母却在犯着类似的错误(比如:粗暴的对待他人、说脏话谎话、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他们心中原本已架起的衡量是非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并且,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其子女会“斗胆地去实践”一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极易模仿的对象,是孩子评判是非的活标本。父母言行不一致的作法不仅有损自身形象,往往还会事与愿违的推动孩子向错误的边缘迈进。
(四)溺爱与盲目乐观,导致发展动力的缩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奋斗目标并不断地实现,不但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育目的,也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的信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机制。激励的目的得以实现,是因为它调动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发展动力。这种源于孩子内心的动力,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遗憾的是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开发与利用。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对孩子现状的盲目乐观,导致了发展动力的严重“缩水”。一些家长对子女宠爱过渡,对孩子无限度的娇惯,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暴躁的性格。这些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父母怕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凡事都替孩子动手完成。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怪习性、怪性格。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则无所适从,在集体中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显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弱点。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当前状况盲目乐观,看到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捡了芝麻当西瓜,认为自己的孩子了不起,常为此夸耀孩子。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在虚荣心日渐增强的同时,还失去了攀登另一高峰的勇气和力量,并且缺乏面对失败的承受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即使没有遭遇到失败,也会如方仲永一般,最终只落个“泯然众人焉”的下场。
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将会不同。据一份调查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外因。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家庭当中,父母亲应着重从正面对子女进行教育,如:激励教育。可选用古往今来的众多英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从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从具体的人物入手,用讲故事或选用身边发生的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让孩子基本懂得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懂得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否则,将会遭到周围及社会的厌恶和谴责。做父母的还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如语言习惯、劳动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说话要有礼貌、讲究个人卫生、主动做家务等。以正面教育为主,但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讲清危害,达到避免孩子模仿的目的。家庭生活并不是封闭的,社会上各种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家庭中,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反面信息,公共场所一些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等,家长应对孩子讲清这些行为给社会、给他人、最终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区分是非,懂得利弊,达到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孩子未来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可以说抓好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将会使个人、家庭、社会受益无穷。
5.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五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其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我开始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我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我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其次,我开始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再者,我开始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我会正视现实,慢慢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我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会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我会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我能够认识我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通过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使我心理的健康发展。
6.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六
龙珠中学 袁内军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现代中学生应当而且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心理素质是影响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当前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这一联系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性格与其思想品德的相互关系之中;心理健康促使人的智力发展,心理不健康阻碍人的智力发展;在理想美、思想美、品德美、性格美、情感美的内容中,很多都是人的心理健康特征所应包括的内容,没有健康的心理,就谈不上学生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健康的心理应包括下面五个方面:一是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智力水平,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爱学、会学;二是情感健康,情绪比较稳定,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比较冷静,处事比较谨慎,同情老幼弱小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向往美好未来;三是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注意力比较集中,活动性的兴奋或抑制处于正常状态;四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和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 人,也不固执己见;五是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变化了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东西,能够承受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确实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则是我们工作的落脚地和归宿,那么,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根据笔者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以来的经验,本文认为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虽然我国早已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但因各种原因,大多数学校口头上高喊素质教育,因受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仍然实施应试教育。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可能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失去自尊、自
信,出现心理障碍,厌学逃学,低自我评价,低自我意识,甚至对给予其伤害的教师产生报复行为。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等。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不少大学生轻生的事例就足以证明。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育,更要培养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
二、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赋予人才不同的内涵。如果说,古代社会看重的是人的体力,近代社会所看重的是人的技能,那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将越来越看重的是人的心理素质。在信息化、市场化的更加复杂的未来社会里,是否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独创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品质,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情感,将是人才的重要内涵之一。如今,在美国的著名企业里,选拔人才不仅看专业水平,而且要进行专项心理测试。在国内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亦十分看重人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柳斌同志指出:“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普遍加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教育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需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显然,这里非常强调心理健康。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中学生(12、13——
17、18岁)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性格、情感、认知水平、价值观等都会有巨大的变化,称为“黄金岁月”;同时,又是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和多发期,称为“多事之秋”。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有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17%的人心理完全正常。这些心理问题包括:
1、学习困难;
2、人际交往困惑;
3、青春期心理问题;
4、自卑、孤僻、任性、封闭、脆弱等人格缺陷;
5、成瘾、多动、逆反、偷盗等行为问题;
6、择业中理想与现实的困惑等等。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为中学生提供系统、有效、全面、科学的辅导和帮助。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如果个体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所以,要防止或消除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五、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出现了性的需要;其次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两种需要与他们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常常产生矛盾。于是便形成了他们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从矛盾中解脱出来。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六、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从学校方面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试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7.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七
针对高校学生自杀事件的思考, 具了解分析和有关报道, 这类寻短见的人多数是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和学习上的压力。加之个人性格内向、孤僻, 不善与人交流。只能适应顺境, 受不得委曲或挫折, 遇到困难茫然失措。
高校寻短见学生他们都是既将毕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正因为他们的学厉高, 社会、家庭给予他们极大的压力。这类学生的性格孤僻, 不自信, 遇到问题采取逃避, 不敢面对事实, 不爱与人交流,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每天过得非常郁闷和压抑。由于我们是一个偏于内向的民族, 这类人一段有个什么心结就很难解开。他们的自控力差, 反应迟钝, 容易激动, 处事方法极端化。体育教学中我们在传授运动技术增强他们体质的同时, 更要教学生如何判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使他们学会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理解他人、接受现实、热爱生活、做一个性格爽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
2 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理健康自然重要, 而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因此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无疾病, 还要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教学能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困扰, 提高心理素质和发掘利用身体潜能来完成一切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应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和愉快的情感, 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挫折,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 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 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实践时, 在提高运动技术、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 反过来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情感、能力、意志、行为上的心理满足, 并能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正确面对和理智的处理。例如, 教师在传授运动技术排球的扣球和拦网时, 虽然一个是进攻一个是防守, 都是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要突破对方, 双方都有获得成功并战胜对手的可能。除了运动技术水平外, 心理素质自信心至关重要,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塑造个人完美的人格, 体育教学能培养人健康的性格,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体育课堂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感受到进步与成功, 多给他们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不断地挑战自己和战胜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双方努力, 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3 在贯彻素质教育时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8月教育部在上海复旦大学, 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教育部长周济提出了“实施青春健身运动, 掀起大学生强体健身新热潮”, 并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这给我们体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 并强调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前途和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学校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魄, 还能增长知识, 调节人的情感心理, 加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使之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他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在这激烈的竞争市场, 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人类如何战胜心理危机, 是心理健康的一大隐患。因此, 在体育教育中, 在传授生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是目前体育教育中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他对学生的成长能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 是人们日前所关注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娇生惯养, 依赖性强, 心理素质的承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应从教育爱护学生的目的出发, 态度诚恳,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是受关心和爱护的。学生就能接受老师的帮助, 克服自己的不足, 及时鼓励和肯定他们的成绩,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获得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双丰收。
4 体育教学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
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和共同参与, 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在重视培养学生身体能力的同时, 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念。
体育教学过程不仅要求学生从心理上要接受教师的施教方法, 还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体育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愿意与你交心谈心。他们认为体育老师性格开朗, 善解人意, 很容易沟通。例如, 我班有一位05级的男学生, 在课上不喜欢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 爱好一个人独自练习, 当我发现时并与他真心交流, 了解他的真实的思想, 他认为别人不能理解他的内心, 自己也不愿和他们谈吐内心的想法, 每天过得非常郁闷和压抑。由于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造成他自卑不自信是主要原因。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交流, 并要求他多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练习, 这名学生现在克服了过去的心理障碍, 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自觉锻炼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可行范围内通过体育教育达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使人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学习环境, 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师生间的互动心理和双方信息得到交流和沟通, 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通过体育教育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用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一切事物, 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真正达到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目的。
5 高素质教师队伍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常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仅仅凭着大学所学的书本知识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 我们每位教师应拓展自我的知识面,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完成教师这一神圣的职责。
教师应是形象完美、心理健康、内涵丰富的人生导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就不可能给学生传递最新的信息, 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向往, 不能沟通师生间的心灵。
只有扩展了自己的知识,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这是当前每位在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决不能掉以轻心,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司云.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2:56-58.
[2]贾燕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6:102-104.
8.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八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发。依据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收集并查阅有关学校体育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概括,了解研究动向和进展,并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取得资料。2.访谈法。根据需要拟定访谈提纲,对威海一中体育老师进行采访,和他们讨论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及改善的问题,以及他们在体育健康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3.数据统计法。运用数据统计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三.研究结果:
1.高中生心理的特点和问题
A.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从生理上讲,身体的各个系统功能(比如:感知能力,心肺能力)都达到身体的最佳状态。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日益深厚,意志行动带有自觉性、责任感、荣誉感、自尊心也进一步增强自我意识也更加成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与人交往上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愿让家长干预自己所做的事,不愿意让家长进入自己的私密空间。这一阶段高中生认识能力增强,思维水平也有一定提高,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了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B.高中生的心理问题。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面对事物总是矛盾的,比如:美好的愿望与现实情况脱节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反抗心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信息视野广阔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的矛盾、面对事物勇敢与怯懦的矛盾等。
2.体育活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A.体育活动有助于情绪的发泄和调控。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学生也一样。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都很大,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也极大,容易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经研究表明定期的体育锻炼,可释放自我,缓解压力。B.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学习越好的学生心理焦虑程度越严重,过度的心理焦虑会引起学生抑郁,使学习效率降低。很多文化课的学习都是在室内进行的,而体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外教学,敞亮的室外教学场地,一下就把学生从压抑的情绪中拔出来,再加上体育运动的特殊魅力,让学生暂时忘记了学习压力的“痛苦”,而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快乐,也让学生缓解了学习的压力。C.体育活动有利于缓解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者言行的一中心理状态。青少年因为心理发育不成熟,经常会跟家长对着干,老说家长跟自己有代沟,其实都是沟通出了问题。D.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个人的影响力甚至比智力都大。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参加体育活动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升温。拥有好的交际能力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都充满兴趣,给人带来正能量。性格往往会开朗大方,兴趣也比较广泛。
3.体育教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改变以往单一或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把体育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和追求刺激的心理特点,游戏一般以团结、竞争、对抗的形式出现,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游戏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积极应对,斗智斗勇,有利于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强化。
四.结论与建议
结论:正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增强团队意识,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学习压力,有助于情绪发泄和调控,消除心理疾病;体育活动可以有效调节高中生心理的矛盾,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防止学生出现极端、偏执的心理;体育课堂中教师调节课堂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因材施教,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9.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九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一、引言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二、心理健康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中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中学生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中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中学生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中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中学生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中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中学生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中学生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中学生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10.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是途径,学生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后者决定前者的发展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巩固了学生发展的基础,拓宽了学生发展的途径,强化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和地位。因此,两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两者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似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依靠、不可或缺。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1、可以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本身应该具有健全的.心理特征,如善于倾听、富有同情心,此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助人技巧。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并非完美的人,但他能给来访者提供一种安全的、带有帮助性质的关系。所提供的这种新型人际关系对来访者可产生榜样作用,对来访者的日常人际交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改善来访者的人际关系。
2、可以促使学生行为变化。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行为,是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来访者不良行为或疾病产生的原因;其次,与来访者共同确定来访者异常行为的主要症状表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的目标;最后,可以采用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或必要的药物、器械进行治疗,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改善当事人不良行为。
3、可以提高学生问题处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必须基于来访者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三个基本目标:
一是提高来访者处理问题和发展机会的能力;
二是帮助来访者学更为有效的处理其生活中的问题;
三的是协助来访者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高职生往往由于认知偏差或强烈的内心冲突而无法做出决定,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纠正当事人认识偏差,提高当事人问题处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三、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1、通过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现阶段,高职院校应尽快开设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根据局实际情况开设心理选修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导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结合,明确教学的目标,实施教学规范化管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通过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升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让学生能在遇到障碍的时候,第一时间学会寻求帮助。二是积极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如设立了心理热线和广播专栏,开设心理测量平台为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情境剧表演等活动普及心理知识。三是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利用心理网站、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现代技术媒体开展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11.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一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健康的教师,就是良好的教育开端。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因此,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改善教师内心状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应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下面,主要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以期运用于实际,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及表现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理发挥成最佳状态。
根据上述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性标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⑴智力正常;⑵情绪稳定而愉快;⑶意志健全;⑷统一协调的行为;⑸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⑹行为反应适度;⑺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心理学工作者在确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也主要从认知、情绪、人际关系、意志品质、人格、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二.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在于它是教师本身的需要,更由于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积极的情绪情感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或接受或转变某种价值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因此,教师便可能会成为展示社会行为的修养范例、心理健康的样板,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起到理论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3.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人格对学生来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研究表明,在教师诸多心理品质中,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有以下几项:(1)精神振作还是沮丧;(2)兴趣广泛还是狭窄;(3)性格暴躁还是稳定;(4)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5)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
4.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的建立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总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
5.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良好关系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只有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体验到平等、自由、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三.教师心理健康自身维护的途径建议
1.提高心理学素养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缺乏心育的能力。教师应通晓一些心理学流派,了解各阶段的儿童及自身的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方式等心理品质,掌握心理咨询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善于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感。当学生有心理问题时,教师能够给予咨询、指导;当自己有心理问题时,能自我疏导。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平常的心态
首先,不要过分信奉“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师只要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尽最大可能去教育学生,就可问心无愧了。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开展工作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师不要有过于强烈改变学生的愿望。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成为一位名教师,才会对别人有更大的影响力。
3.自我调控
首先,要学会合理地宣泄,调节不良情绪。在与学生打交道之前,可先自行调节,向同事或朋友倾诉,转移目标等;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管遇到任何事,以乐观、坦然、轻松的心态去面对它;最后,教师应做到“三心”,即耐心、爱心和信心。同时,教师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处理好与学生、同事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4.学会减压
教师应学会为自己减压:⑴要正确评价自我;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优势、性格,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⑵有秩序地工作;⑶适当地寻求帮助;为了及时地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教师不应总一个人去克服承担,而应向其他教师请求帮助,与他人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接受合理的建议,尽快处理;⑷掌握一些放松、减压技巧。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超觉静默、音乐疗法等,这样,可以缓解压力,使身心舒畅、精神振奋。
5.加强身体锻炼
身体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素质的增强,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是锻炼个体意志力、培养恒心、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身体健康的教师,一般精神焕发,胸襟豁达,性格开朗,为自我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二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中学生大都处于13~18岁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是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情绪很不稳定,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青春期孩子情绪的两极性表现的十分突出;情绪表现有极端化倾向,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表现强烈;自我意识强而不稳定,独立意识增强,一旦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独立意识受到阻碍,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他们情绪多变,经常出现莫名的烦恼、焦虑;人际交往带有明显的自主性、自锁性。
二、体育社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社团把有共同志向、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作为学校课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教育密切配合,能积极地促进中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提高思想素质。
(一)体育社团帮助中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中学生在社团中以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这个特定的课堂社会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为交锋,使参加者会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性格内向学生比性格外向学生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得到满足。可见,体育社团活动中的交往,不仅仅满足了成员的活动需要,而且对中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增长人生经验、培养集体意识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体育社团有利于中学生体验运动的快感,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疾病与人长期情绪低落、烦躁、压抑等有关,但是通过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的不良反应。体育社团成员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觉地来参加体育活动,没有考试的压力,往往可以获得到很多在体育课上无法得到的快乐,中学生们也就更容易体验到运动的快感,进而使自己身心愉悦。中学生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参与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会不自觉地陶醉于其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对缓解压力有良好的作用。
(三)体育社团帮助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或比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吸引着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比赛一般具有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它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获取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因此,通过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培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这些品质能够迁移到平时学习工作中去,进而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中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
(四)不同类别的体育社团对中学生的心理效应
体育社团活动都具有缓解焦虑、调节情绪的积极作用,但不同的体育社团活动对中学生所起的心理效应是不同的。如球类项目能培养组织纪律性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健身健美运动具有审美、成就、移情与发泄效应,体现中学生追求健美的同时注重心理的最佳效应;体操、武术类项目可以培养人沉着、果断、自控力和毅力等品质。
学校的体育社团的开展既能在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的影响,对中学生不良的心理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一步探讨体育社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帮助中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13.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三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如何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某
一方面做得不好就有可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留卜永久的阴影、我认为,家长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着手呵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养得没病没灾,教会孩子学习,那么父母的责任就尽到了,但这却是极其错误的思想。只有在心理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在这一点上,家长必须树立以卜观念:一是心理健康等同于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优于身体健康的发展,它与身体健康一起构成了幼儿健康成长的两翼;二是心理健康问题其实离幼儿并不遥远,它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它可能就在你自己孩子身上,也有可能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在一个孩子身上,也可能在一群孩子身上、二、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决定条件,许多幼儿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是由于生活环境不良或太单调乏味所致、“孟母三迁”的典故即说明了社会生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大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又缺乏判断力,难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宽松、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其中充满了爱,形成了和谐、温馨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能得到充分发挥。
家长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
处,特别是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即使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双方也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而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幼儿的需要,用一颗孩子般的心去进行亲子间的交往。父母既是幼儿的养育者,又是幼儿的朋友,应与幼儿做到情感上的交融,使幼儿乐于亲近,并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名 成员,受到了家人的爱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能使幼儿生动活泼、充分发展。
三、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幼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育幼儿要尊重父母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幼儿,应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应粗暴地训斥幼儿,即使在幼儿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以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家长还可以让幼儿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对幼儿的正确思想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四、注重家园合作,协同育人
对幼儿而言,进入幼儿园是其由家庭走向集体、走向社会的开始。由于环境的变化,幼儿会出现哭闹、焦虑、害怕、不肯入园等现象,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其心理障碍。家长应和幼儿园教师相互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逐渐熟悉,乐于接受新环境。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又有利于幼儿园和家长双方及早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防 患于未然、。
五、家长必须掌握教育幼儿的知识
14.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四
摘要:目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不足,探讨针对中职生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采取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实验班心理健康教育前后SCL-90评分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睡眠及饮食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影响中职生SCL-90评分,实验班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作为中职学校心理辅导的形式之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SCL-90
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职人才需求旺盛,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并将其视为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教育发展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少,而取决于教育质量的好坏。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中职生素质。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和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对中职生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3月,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级4个护士班126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团体测查。
1.1学生
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我校学生SCL-90各因子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心理问题较为严重(见表1)。其中,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焦虑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
1.2学生
SCL-90高分因子出现频率126人中,因子分≥2.5分53人,占42%,因子分≥3.0分31人,占25%(见表2)。
2实施系统心理健康教育
随机选取2010级4个护士班中的两个班为实验班,其他两个班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一学期的系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监测系统
由心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档案,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普遍和主要问题,进而明确监控与实验对象,全程监测实验效果。
2.2保健系统
由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校团委及学生科、文体科、部分学生家长共同监控学生心理动态,进行心理咨询,组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班主任心理研讨会、“白衣天使”大赛“、吉尼斯”大赛等。
2.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除进行心理学教学以外,每周开设两节心理辅导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心理学知识普及教育。每个主题讲完后布置作业,如晨间微笑训练等。
3结果
实验班经过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复测SCL-90,并与初测结果进行比较。
3.1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实验班
SCL-90高分因子检出情况207月,对实验班进行复测,有效问卷64份,复测结果见表3。
3.2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实验班
SCL-90因子分比较实验班心理健康教育前后SCL-90因子分比较结果显示,原来得分较高因子的分数明显下降(见表4)。
4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后,实验班SCL-90各因子分、高分因子出现频率较心理健康教育前均明显下降,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睡眠及饮食4项中表现更明显,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与中职生心理特点、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关。中职生年龄多为16~21岁,心理上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没有完全成熟的过渡期,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解决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尽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学生SCL-90因子分有所下降,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仍偏高,说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5结论
15.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五
一、教师素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 教师素质的内涵和结构
林崇德认为,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且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2]。汪波研究的教师素质主要维度和结构层次, 称之为“五因素三层次”说。研究表明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五个主要因素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的并列关系, 而是在三维空间有序地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处于最高层次和主导地位的是政治思想素质;二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业务素质;三是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文化和身体素质。[3]此研究客观地解释了教师素质的内容与结构层次。
(二) 教师对教师素质的认识
据调查, 中小学的教师普遍认为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而最底层的是思想道德素质, 这与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偏差。教师对于自身素质认识的不清晰和不客观, 无疑影响着他们的施教水平。如今单一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占少数。近几年来, 有关学者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曾有“3331”的估计, 即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合格的占30%, 基本合格的占30%, 不太合格占30%, 不能胜任的占10%。[3]从中可以看出中学教师的实质综合素质与理论倡导的教师素质有着明显的差别。
(三) 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1.教师主要以学习行为、品德、心理特征三个维度判断学生心理健康。2.中学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 把一些社会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3.教师对学生交往及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此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认识的缺陷和不足。
(四) 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基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搞好学校文化环境;二是设立心理咨询室, 建立心理档案;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四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其中第四点策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一方面学校仍最看重知识教育, 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很难达到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程度。另一方面学生还不能清楚地区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 故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就要面临舆论的压力, 所以真正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不多。而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两点不足,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除了家长以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 甚至比家长更具优势。首先, 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势。中学生在校时间长, 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其次, 物质资料上的优势。如今强调素质教育, 教材隐含着许多启发心智的内容, 教师可对教材细心发掘并加以利用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合理地利用这些优势的基础是教师具有高层次的思想和反思能力, 所以教师拥有良好的素质是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砝码。
二、对教师素质提高与培养的建议
(一) 在教师入职测评中增加心理素质测验
增加专业的心理测验, 全面了解教师的身心素质水平, 对进一步丰富教师素质培训内容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依据。
(二) 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心理和教学素质测量
及时了解教师身心状况的动态, 发现教师自身未意识到的问题, 探究问题的来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 教师的素质再教育
教师再教育强调教师心理素质再教育和教师教学素质再教育。旨在加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水平, 提升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四) 学校增设教师心理健康活动室
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其素质。提供一个缓解压力的空间, 使教师有机会释放心情, 缓解疲惫, 进而解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扰。
(五) 学校增设师生平等交流活动室
设置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文娱设施,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并增加对学生的赞许和认可, 也有助于改善学生对教师威严的恐惧感。活动之初, 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训练, 以加快促进师生合作与交流。
摘要:教师素质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交流的方式, 进而影响学生心理的状态。同时教师对自身素质的了解以及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掌握的情况不足。据此, 从认知、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提出提高教师素质的建议, 旨在提升教师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韩爽, 李志武.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的合格人才[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1 (04) :54-55.
[2]刘荣.教师素质机构研究评述[J].教育探索, 2005 (05) :116-117.
16.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促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三、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一)、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四)、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去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五)、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六)、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的心理的心理导向。
四、结论
(一)、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當、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二)、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三)、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17.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十七
摘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将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将康,改善学生生理机能。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访谈调查法、实验法、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看心理品质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查找图书馆资料为本文撰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访谈调查法
通过对两所学校体育锻炼课堂和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出的结论,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依据。
(3)、分班教学实验法
对两所学校进行了分班实验教学,一组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组融入体育锻炼进行教学并得出结论。从理论上说明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将康的影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锻炼的形式进行体育课堂的组织和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还让学生的情趣得到了满足,实现了教与学在情感上的融合与共鸣。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将康,还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达到锻炼的目的。
(1)、在体育课堂中使用体育锻炼教学实现意义
通过对调查和实验的两所学校进行体育锻炼教学课,在课后随机抽样调查得出: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一些学生脱离自闭的心理;有助于调节过度紧张的情绪、能帮助学生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到达身心健康平衡的目的。
(2)、体育锻炼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调查对比我们发现,在体育课中采用体育锻炼教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和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能改善和提高各种运动技能,可与田径、球类等项目密切配合,促进青少年身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3)、体育锻炼在教学中价值
体育锻炼可以愉悦身心,在体育锻炼的课堂上学生更喜欢表现自己。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都在不断的提高,而此时心理的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倦和抵制的心里,加上身体的发育和变化使得很多学生产生害羞和情绪。所以在体育课上,如果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难活跃课堂气氛的。而在锻炼中,学生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完成锻炼,并严格遵守锻炼规则。还要不断监督、评价同伴的锻炼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地了解“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的解除活动中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的评价伙伴和自己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的建立了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见和观念。
(4)、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能提高自尊、自信的意志品格,能建立自尊与自信。作为参加体育运动的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运动能力,任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这保证了他能从运动
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育锻炼有利于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体育锻炼中的技术、动作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做出动作,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促进作用,因为体育锻炼不是简单的肌肉活动,而是头脑中形成各种动作形象和概念的过程,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建设是体育锻炼对心理建设的一个亮点。
(5)、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体育动机。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加速期,应把握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全面发展体育,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体育锻炼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创造能力。体育锻炼的内容种类繁多,动作千变万化,学生在练习中如果不善于运用思维,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练习方法、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容。思维运用越灵活就越能在锻炼中体现出学生的优越性,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艰苦顽强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能利用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能促进其意志发展。
(6)、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总结有以下几个促进作用:
一、体育锻炼的竞争性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参与竞争、接受挑战是青少年心理特点的表现,他们很多的积极情绪也是在竞争和挑战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体验游戏是在规则要求下,是参与者充分发挥智能、体能战胜对方,优越者感到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失败者有再战的激情,培养不服输的精神;
二、他锻炼能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体育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水平,从而是个体感到愉快。
三、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锻炼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喜悦。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时候态度;
四、体育锻炼中的人际沟通能促进学生心理将康的发展。人际沟通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它是人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推荐阅读:
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06-20
家庭教育对学校的作用和影响07-04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11-07
网络文化对教育的影响09-05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08-21
加入WTO对民族教育的影响11-03
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性的思考06-12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1-13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孩子的教育环境影响着他的一生!11-02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