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2024-06-29

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共20篇)

1.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日记

——关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反思

纵观小学阶段数学知识而言,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知识教学不仅是现在所教六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让学生很好掌握这两部分知识,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分数与百分数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进行反思,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注重应用题型的变化

传统教学的应用题的方法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关例题,然后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通过改变题的条件或问题后,出示课本例题,最后后遵循“读题—分析条件问题—列式解答—教师补充讲解”为步骤。而我在这堂课教学中,打破常规,一开始就利用课件呈现两条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两条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不断的变化数学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变化已知条件和问题,编成不同的应用题,从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较好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他们在自己选择信息、编题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把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并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看—想—分析—动手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师“分析—引导—讲解”相结合。接着通过应用题分组练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对比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单位“1”已知用乘法解决,单位“1”未知做用除法解决,这一结论的概述,给学生建立了应用题数学模型,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俗话说的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过这只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粗浅认识和做法,有不对之处还需要各位教师指点、交流。

2.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二

而教师要想有效整合学与教的方式, 必须在教学中贯彻“先学后教”的理念, 其中课前的学案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提出一些思考。

【学案设计】

学案编制从内容框架来看, 可分为四块: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例题导学和我的问题。在编制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三点:

(1) 学习目标与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完全等同, 两者的主体地位不同, 一个以学生为主体, 一个以教师为主体, 在制订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对待。

(2) 由于学生对例题的学习缺乏教师引导, 而教材文本内容一般又很精练,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看似理解, 但又似是而非, 因此, 在例题导学过程中, 可以做适当铺垫, 步子小, 思路清, 可操作性强, 随着“先学后教”学习能力的提升, 可以逐步提高要求, 增加跨度。

(3)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升问题可以在学案中体现, 让学生事先经过一定的思考, 这样, 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较快地解决。

下面就以“百分数的应用学案”为例, 作具体分析:

1. 学习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 练习二十一第1~3题。

2. 学习目标:

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一些常用百分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例题导学:

(1) 例4导学。

(1) 识表:王红跑的路程是 () 千米, 李芳跑的路程是 () 千米, 林小刚跑的路程是 () 千米。

(2)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把下面数量关系填写完整:

() 跑的路程÷ () 跑的路程=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

(3) 你会列式解答吗?

答: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_______。

(4) 请你仿照例4, 结合表中数据提两个问题, 并解答。

问题1:问题2:

解答:解答:

(设计意图:教材中先从求比率的方法引入求百分数, 然后介绍4÷5还可用小数表示结果, 再化成百分数两种解答方法。我觉得教材处理过于繁琐,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百分数的意义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知识基础, 另外在练习二十的练习中已经对4÷5的商用百分数表示进行了铺垫。因此, 我在例4的导学中, 做了三方面的变动:一是增加识图表的填空, 这样既可复习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又为发散思考做了条件上的准备。二是让学生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写出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的数量关系式, 不仅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而且让学生感知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类型应用题的方法, 为学生概括小结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打下基础。三是改变了教材中“试一试”的练习结构, 直接让学生结合表中数据提两个问题并解答, 由于学生有例4的基础, 也可以受教材中“试一试”的启发, 让学生提两个问题应该更有挑战性, 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 例5导学。

(1) 出勤率就是 () 人数占 () 人数的百分之几。 () 人数÷ () 人数=出勤率

(2) 计算周一至周五每天的出勤率分别是多少, 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3) 思考:学校田径队本周的出勤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例4的基础, 例5导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紧紧抓住对百分率的理解及求百分率的方法。)

(3) 填空。

(1) 合格率就是 () 的零件数占零件总数的百分之几。 () ÷ () =合格率

(2) 成活率就是 () 的棵数占种植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 ÷ () =成活率

(3) 一分钟短绳达标率就是 () 人数占 () 人数的百分之几。 () ÷ () =达标率

(4) 你能仿照第3题, 举出生活中百分率的例子吗?请写出两个。

(1) () 率就是 () 占 () 的百分之几。 () ÷ () = () 率

(2) () 率就是 () 占 () 的百分之几。 () ÷ () = () 率

(设计意图:对百分率的设计逐步递进, 先让学生填一个空, 再让学生填两个空, 然后让学生模仿完整地写,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建立规范的叙述方式。)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

由于有了学案的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不再适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是汇报 (或质疑) 、讨论、小结、练习。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从学习目标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设计意图:读懂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 在初步尝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过程中, 逐步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学习目标的习惯, 形成读懂学习目标的能力。)

2. 小组交流学案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交流, 对学案的内容进行统一的认识, 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的疑问, 如果在小组内能够解决, 就不再在课堂中讨论。)

3. 教学例4 (苏教版国标本六上第105页)

过渡:同学们已经自学了例4和例5, 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学习情况。

(1) 出示例4。说一说例4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根据问题“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分析, 把什么量看做单位“1”, 要求的百分数是反映什么量与单位“1”量相比较的结果, 如何求这个百分数呢? (请学生结合学案, 汇报自己解答的方法)

(2) 小结:根据百分数的意义, 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可以用李芳跑的路程除以王红的路程, 在计算的过程中, 4÷5可以先化成分数, 再化成百分数, 也可以先用小数表示, 再化成百分数。

(3) 根据表中数据,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结合学案内容汇报)

(4) 小结:通过例4的学习, 你能找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数百分之几”应用题的方法吗?

(5) 练一练:

(1) 我校六年级有学生150人, 其中“三好生”有30人。“三好生”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2) 校园里有杨树80棵, 柳树50棵。柳树的棵数相当于杨树棵数的百分之几?杨树的棵数相当于柳树棵数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新授部分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有了学案而忽略不教, 而应详略得当。有些不能反映到学案中的内容, 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弥补, 如例4教学中“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 就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进一步分析。有些内容学生在学案中能够独立解决,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汇报解决, 如列式解答“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及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提出的问题等。)

4. 教学例5 (苏教版国标本六上第106页)

(1) 指定学生说出勤率所表示的含义。 (2) 如何求周一的出勤率?指名板演。

(3) 结合学案汇报:周二至周五每天的出勤率分别是多少?你对出勤率是100%如何理解?出勤率可以超过100%吗?

(4) 思考一:你能算出田径队周一、周二、周五的缺勤率吗?

讨论:缺勤率所表示的含义, 如何求缺勤率。

指定学生说周一、周二、周五的缺勤率分别是多少?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思考二:你能算出田径队本周总的出勤率情况吗? (学生结合学案汇报)

(设计意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设置了两道思考题:一是求缺勤率, 二是求本周五天总的出勤率,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5) 小结:出勤率是指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因此求出勤率一般用出勤人数除以应出勤人数。出勤率最大为100%。生活中像出勤率这样的百分率还有许多, 下面有三个百分率,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 合格率就是 () 的零件数占零件总数的百分之几。 () ÷ () =合格率

(2) 成活率就是 () 的棵数占种植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 ÷ () =成活率

(3) 一分钟短绳达标率就是 () 人数占 () 人数的百分之几。 () ÷ () =达标率

(6)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百分率的例子吗?请写出两个。

(1) () 率就是 () 占 () 的百分之几。 () ÷ () = () 率

(2) () 率就是 () 占 () 的百分之几。

() ÷ () = () 率

(学生根据学案汇报)

(7) 练一练:学校春季植树50棵, 成活了43棵。求这批树苗的成活率。

5.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6. 学生修改学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的修改, 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正确的知识和能力。)

7. 课堂练习 (略)

【教学反思】

利用学案“先学后教”, 课堂新授部分时间可以控制在20分钟以内, 这样在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安排5分钟左右的独立练习时间,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从当堂抽测情况看, 正确率可达90%左右。另外, 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课前思考时间与空间, 因此, 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学习状况的舞台,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充分,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方式之前, 担心学困生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可结果是由于学困生课前有了思考的时间, 课堂上反而可以积极地发言了。

3.浅议小学分数应用题的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分数 应用题 教学法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题型广,变化多端。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一难题呢?在教学中,要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步把复合分数应用题转化为基本应用题,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同时应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以拓宽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一、分析法

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作业时,很少去认真审题,拿到试题就做,更不会去清理数量关系和去画线段图,仅平自己记忆去用乘法或除法。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多读题,找出题中是谁与谁比,“中心句”是什么,标准量(即单位“1”)是谁,再列出关系式:标准量×分率=比较量。标准量已知,求比较量,就用乘法;标准量未知,已知比较量和分率,要求标准量,也可用乘法,可设标准量为X,列式为:X×分率=比较量。人教版十一册分数应用题例题基本上都是引导学生用方程解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分率、百分率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句。但在不少题目中,有关分率、百分率的句子常呈现省略句的形式。教学时可根据上下句的联系,进行补叙、推理训练,并列出关系式。

二、对比法

对比法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常用方法,正確运用对比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对比教学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76页例8就是一组对比应用题:

例8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1/5,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1/5,篮球有多少个?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该组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足球的个数都是20个,都是求篮球的个数;不同点是,有的多几分之几,有的少几分之几,有的是篮球和足球比较,有的是足球和篮球比较。但无论是怎样变化,数量关系式都是:标准量×分率=比较量。通过训练,学生能很快很准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

三、画图法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较抽象,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与标准量的对应关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注意线段的规范性,灵活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科学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作用。

四、“量率对应”法

稍复杂分数应用题中有一个“量率不对应”的明显特点,对一个单位“1”来说,每个分率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量,而每一个具体的量,也同样对应着一个分率。因此,正确地确定量率对应”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量率对应的解题方法。

例: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3/1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9/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24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本题关键是求24千米的对应分率,它既不是3/10,也不是9/20,而是3/10与9/20的差,列式:24÷(9/20—3/10)。

五、倒推法

有些分数应用题,如果按从始至终的先后顺序去分析,很难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甚至陷入绝境。不妨“反过来想一想”进行逆推,便容易打开思路,顺利解题。

例:一农妇提了一筐鸡蛋去卖,第一次卖了全筐的1/2,第二次卖了剩下的1/2,第三次又卖了后剩下的1/2,这时筐中还有5个鸡蛋,该农妇原来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这题如果用方程解,学生很难掌握,况且他们能列出方程也不一定能解该方程,用倒推法再结合线段图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列式:5÷1/2÷1/2÷1/2。

六、定量法

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就以不变量为突破口,便能够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例:一个车间有工人360人,其中女工占3/5,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车间工人总人数的5/8,又招进女工多少人?

从题中可知,女工人数起了变化,引起全车间工人总人数起了变化,但是男工人数始终没有增减,因此,抓住男工人数没有变化这个不变量来分析。当全车间工人为360人时,女工占3/5,则男工占1-3/5=2/5,为360×2/5=144(人)。又招进一批女工后,女工人数占这时全车间工人总人数的5/8,则男工人数占这时全车?间工人总人数的1-5/8=3/8,因此,这时全车间有工人144÷3/8=3849(人)。原来全车间有工人360人,现在增加到384人,增加的原因是招进了一批女工,故又招进女工384-360=24(人)。综合算式:360×(1-3/5)÷(1-5/8)-360=24(人)。

4.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四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小学毕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一些老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这些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也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但长此以往,学生便走上了生搬硬套的模式,许多同学在并不理解题意的情况下,也能做对应用题。然而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知识是僵化的,许多学生虽然会熟练的解答应用题,但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原因在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以标准形式的应用题出现,在这里找不到“是、占、比、相当于”,也就找不到标准量,学生因此无从下手。

而我教学时,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谁能说出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谁会解答?”“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 “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当学生一次听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我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我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我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例题与“试一试”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我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在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来充实教学内容。数学学习内容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本来人体的机体造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教学一开始我运用幻灯把人体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人体构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5.《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篇五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因为复习课中没有现成的例题,所以本节课要自己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因此我们设计让学生说说苹果,梨,2个和三分之一的关系,从中提取需要的数学问题进行复习,并且根据关系句由学生自己编题,编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以及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样本来很枯燥的分数应用题的复习题材变得生活化,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围绕复习知识点组织教学。

在整节课教学中都围绕苹果,梨和三分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从这已知信息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不断的变化数学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变化已知和问题,编成不同的应用题,从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较好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他们在自己选择信息、编题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把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

在本节课中,学生编出的每道应用题我都设计了线段图,让学生不仅通过分析题意理解应用题,如果孩子掌握不好的问题我出示线段图让孩子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6.《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篇六

要想第三单元学生学的顺利,第二单元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铺垫好。

一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二是,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1”。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1”的方法:是“谁”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最简单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

三是,学生要熟练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1”(因为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四是,能根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根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

例:“柳树是杨树的 ”等量关系式:杨树× =柳树

“柳树比杨树多 ”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 =柳树 或者 杨树×(1+)=柳树 这样学生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

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习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的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学生学习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1的知识,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就要对应复习第二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2和例3的知识。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读题、分析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常常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现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引导学生分析:①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②谁是单位“1”?(杨树)③多 是多“谁”的 ?(多杨树的)④到底多多少,具体的量怎么算?(杨树×)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 =柳树)

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1+)=柳树 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①柳树比杨树多,就是比单位“1”多,柳树应该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 =)②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③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 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

7.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七

(1) 脱离实际生活。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侧重在结构、解题思路和做题程序上, 而且题目给的条件是必备的。至于是否符合实际, 题目里的数据是哪儿来的,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怎样得到这些数据, 教学中则很少考虑。在这种封闭的教学目标、封闭的教学方法、封闭的教学内容的熏陶下, 学生除了考试时感到学习数学有用, 平时不仅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而且真正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需要解决时, 就连学过的知识都用不上。

(2) 机械训练, 思路刻板。部分教师认为学生通过多做练习, 就会知道如何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类题型。虽然经过大量地分析和计算训练, 但是学生仍然会经常出错。在小学阶段的应用题中, 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就是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地分析、解答方法与以前所学应用题截然不同。这种教法, 解题方法呆板单一, 以致于学生只能死套公式、机械学习、不会思考、不会分析。这种教法不利于学生智力、思维的发展。

(3) 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教师在探究问题时, 缺乏对图与式的有效对照。部分教师教学生判断题目属于哪种类型的题就可以套用哪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枯燥乏味, 缺乏深度, 只重视对算法的探究, 忽视了计算教学以外的数学思想的渗透。其实, 教师如果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与线段图结合, 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比较思想, 可以将抽象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形象化。学生就可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二、小学教师克服小学分数乘除法教学问题的策略

(1) 针对脱离生活实际, 采取情境教学法。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 或者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 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密切联系,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具有一定难度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就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量舍弃那种远离学生生活的应用题情境。

(2) 针对机械训练问题, 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采取自主建构新知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计算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自主建构新知识, 正确地理解并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更应该清楚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正确分析、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重要前提。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又是相互促进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具体体现。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才能深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实际含义, 才能够领悟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就是把这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 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可以直接用一个数乘以几分之几来计算。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 同样可以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题。

抓住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教学, 为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奠定基础。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很重要, 特别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对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 针对忽视教学思想方法问题, 采取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抓住线段图进行数形转换的思维训练方式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在一开始接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 借助线段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虽然解题时间会长点, 但是方便理解题意, 尤其是遇到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线段图的作用越突出。因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较抽象, 直接阅读题目, 很难理解。借助线段图, 就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题意, 可以将解题难度降低。

8.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八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高段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小学阶段应用题的精华。此段内容,是训练学生理清数量关系、训练思维的好材料。但实践中大大小小的问题与困惑都摆在我们前行的路上,等待我们进行更审慎的思考和更积极的探索。今天仅就自己几年来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困惑和粗浅的想法,与朋友们交流、商榷。

困惑之一:不明确分数后有无单位名称

对于分数应用题,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分数、分率、具体数量三者的区分不能很好的区分。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 学生对“1/4” “1/4米”表示的意义混淆不清;

对策之一:经过实践操作,使其理解分数的含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组系列题目,在同一问题情境下,进行多种题型的对比练习。

(1)水泥有3/8吨,黄沙比水泥多3/8吨,黄沙有几吨?

(2)水泥有3/8吨,黄沙比水泥多3/8,黄沙有几吨?

(3)水泥有3/8吨,黄沙比水泥少3/8,黄沙有几吨?

(4)水泥有3/8吨,比黄沙多3/8,黄沙有几吨?

(5)水泥有3/8吨,比黄沙少3/8,黄沙有几吨?

(6)水泥比黄沙多3/8,黄沙比水泥少几分之几?

(7)水泥比黄沙少3/8,黄沙比水泥多几分之几?

(8)水泥比黄沙多3/8,水泥比黄沙多3/8吨,黄沙有几吨?

(9)水泥比黄沙多3/8,黄沙比水泥少3/8吨,黄沙有几吨?

(10)水泥比黄沙少3/8,水泥比黄沙少3/8吨,黄沙有几吨?

(11)水泥比黄沙少3/8,黄沙比水泥多3/8吨,黄沙有几吨?

由一个情境衍生出这么多相近又不相同的问题,不能不说典型。如果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能做到思路清晰,对比分明,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得一清二楚,玩转于掌心之中,那么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困惑之二:找不准单位“1”的量

在解分数乘除应用题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确定哪个是单位“1”的量,以此才可以判断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进行计算。但大多数学生对一些隐形题目中的单位“1”的量找不准,因此,这也是教师教学此类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

对策之二:让学生切实理解单位“1”的意义,交给判断方法。

如何准确、快捷地找出单位“1”呢?我们不能只依据“是”、“比”、“相当于”等一些标记性的词语确定单位“1”,那是死记硬背式地学习数学,不仅容易出错,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学习新知前,组织学生先复习分数的意义,运用知识同化原理,让学生再次感受单位“1”的内涵。然后从含有分率的条件入手,研究这个分率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的,把谁平均分的,谁就是单位“1”。单位“1”在分数应用题中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

1、显性单位“1”确定方法。

这一类型中语句完整,詞语没有承前省,也没有蒙后省。如:商店运进苹果100千克,运进橘子是苹果1/2的,运进的橘子有多少千克?在这道分数应用题里,关键的一句话是“运进的橘子是苹果的1/2”。我要求学生从这句话里找出两个量,分别是橘子和苹果。让他们弄清楚这两个量在陈述时,哪个量在前面,哪个量在后面。根据分数应用题的特点,排在后面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了。也就是说苹果的量就是单位“1”

2、隐性单位“1”确定方法。

这一类型中,单位“1”因前面已经出现过,因此承前省略了。这就给确定单位“1”带来难度,所以我们运用了“补全法”确定单位“1”。

例如:“食堂本月用电300度,比计划节约了50度,节约了百分之几?”“节约了百分之几?”其实就是省略句,如把它补充完整,即“本月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这是成了显性的了,就很容易看出单位“1”是“计划的度数。”

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隐蔽,如果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可使抽象变具体,隐蔽明朗化,从而借助线段图揭示数量关系,可直观地找出解题方法,甚至有的题还可找到简捷的解法。 因此,找准单位“1”后,我们就可以用画图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了,特别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线段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单位“1”和部分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准确写好数量关系式打下基础。

困惑之三:分不清乘、除法应用题应用题

对策之三:抓住分率句找单位“1”,统一到同一思路上分析,列出数量关系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由此可见,分数应用题中都含有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分率的对应量三种数量。,只要正确分析题目,根据等量关系,确定单位“1”,正确找出对应量及对应分率,围绕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分率的对应量进行列式解答,就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单位1已知,求单位1所对应的分率的量用乘法。

已知单位1所对应的分量,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

困惑之六:列式正确了,可最后的结果失误了

如何做到两全其美?

对策之六:运用数学中的检验校正,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这道题时往往有学生出现2100×42%%=882(千克)的错

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

重新审题,理解“42%%”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2%%=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 2100÷12%%=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9.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组活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讲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时,和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反复的说,用时较多。而且形式较为单一。直接影响到后边环节的讲授。

2、教育机智有待加强。

在认识二分之一的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有个同学说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皮球的二分之一,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以后,其实学生还不够理解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没有及时的指出这个学生的错误,应该抓住这个问题,试问学生,如果把这个皮球平均分了,这个球还能玩吗?适时地给学生指导具体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可以分,什么样的分不得。在之后就不会再出现分冰箱、钟表的问题了。或者即使出现了,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可能要比老师强调的要好。学生会更清楚。

3、知识的延伸、拓展不够 比如在教学二分之一的含义的时候,指出了分数家族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分数,但学生说的都是分母在10以内的分数,我应该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

一、百分之一等。让学生理解分数几分之一并不局限于分母是10以内的分数。或是举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了二十三份。进而强化了学生对平均分的份数的理解。

4、小组活动不充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本设计两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四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是用圆形纸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通过学生创造的不同的分数,进而引到分数大小的比较。但在课堂上都没有实施起来。也是这节课最遗憾的地方。

5、评价语言不够

在问到一半如何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0.5,这个答案尽管也是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我忽视了对她的夸奖,仅是说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数是我们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倘若这时我问下学生是如何得知的,再夸奖她好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但是我却忽略了,这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6、没有联系到生活的分数。

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10.百分数应用三教学反思 篇十

王小芹

《百分数应用三》是六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单位“1”未知的百分数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先从学生已有的分数问题引入,在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之后,再将其分数换成百分数引入本课的百分数应用三,教材创设了统计表的情境,鼓励学生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根据题意通过画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

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基本会用方程解答了。但是不够稳定。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强调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导致学习有苦难的学生在这里有了阻塞。在教学中只强调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忽略了提问的百分百,同时在练习环节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没有将学生的红笔引入课堂内,使得反馈有漏洞。尤其是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是在这节课中没有应用。改进措施

一、调控教学节奏,调动师生交流

在平时教学中,我深深感到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时就像一条优美的曲线,如果某些教学环节实施节奏的调控性较弱,灵活度不够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进程。因此要改进以往忽视教学节奏的情况,增强灵活调控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师生的双边活动。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不益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一定量的双边活动是活跃课堂的关键,也是加强课堂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这方面,在我的课堂教学上还是有欠缺的。接下来在教学中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增强他们的表现欲。

二、注重教材的拓展

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教材有效地相容,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能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内容与形式。

三、以激励性、多样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1.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分数教学内容特点

数学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科,训练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小学基础阶段,在完成整数基础四则运算的学习之后,学生在高年级开始接触到分数的运算。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分数章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特点呢?

1.分数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具象化

在学习分数之初,老师首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先认识到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内容是分数,把分数在生活中具象化。例如,我们班有多少个值日小组。把“1”的概念可以看到的内容植入学生的初步学习印象当中。充分了解分数的作用、读法、特点,为今后的教学内容开展做好铺垫。

2.分数应用题与实际紧密联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非整数的运算应用更普遍。例如,我们在吃一个大份蛋糕时,不可能一次就全部吃完,要计算剩余的部分下次可以供多少人共同食用时就需要运用到分数的运算。因此分数应用题的情景设定更贴合我们的实际生活。

二、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题的比重在我们试卷当中占据了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分值,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分数应用题更是分数教学当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是学生应用题失分的主要内容。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教学中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成绩。

1.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导致老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

我们处在新课程标准推进改革的热潮中,号召老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与学生多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但并不是让大家对传统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全盘否定。这么做只会让老师自己先偏离教材实际,传统教学中还是有许多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很有帮助,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比如,过去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等。在新课程中很多教师不敢把这样的传统精华运用到自己的课上,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这实际上是对课程改革的错误理解导致的。

2.学生对解分数应用题存在一种恐惧心理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分数的运算规则是比较抽象的,相较整数的运算而言更复杂。许多学生在前面分数运算部分的学习中遭遇到困难,而对分数应用题部分的学习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有时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无法克服心理恐惧,给人留下不会做的错误印象。而且分数应用题总体只分为两种题型,只要帮助学生练习如何抓住题干,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

3.分数应用题在教材中和试卷上常常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我们的教材内容越来越丰富。教材中的应用题大部分会给出一些配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题意,但是拿到试卷后,学生看到的都是文字型题目,基本是没有配图存在的。这种不同的展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状态,致使应用题的试卷检测结果不够合理。

三、分数应用题教学之我见

在我们上述问题当中,分数应用题在教材与试卷之间呈现方式有差异的问题短时间内解决不太现实,依然需要我们的改革推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有效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提升分数的运算能力和应用题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分数应用题总体分为两种题型:一种为已知不变量1,求不变量的几分之几;另一种是已知不变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运算求得不变量1。运算能力是决定应用题结果是否正确的关键,理解不变量的概念规律同样是学生在解题时的难点。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选取一些高频出现在应用题中的实际物品图片作为实例,通过图片切分、拼合的形式,形象通过实图展示的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变量“1”。再结合具体题目,只让学生从中找到不变量来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当明确了不变量,再具体解释分数的乘除法则,就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老师应该保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教学方法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总结区分,舍弃其中的糟粕部分,对精华部分加以改进、吸收。把实际、有效的学习方法传递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基础练习,帮助学生树立解题的信心,从而使学生面对分数应用题时不再恐惧。

分数应用题虽然是小学数学的重点、难点,但其基本内容并没有很大的难度。我们一定要抓住基础,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授课模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运算规则和解题关键,让难点不成为学生的难题。

参考文献:

张小田.提高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方法之我见[J].商情,2014(26).

12.小学分数应用题的难点及突破策略 篇十二

一、小学分数应用题中的难点

1. 正向叙述,解答时需要逆向思考。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 题干在叙述的时候是正向叙述,但是在解答时需要逆向思考,这容易使学生思考混乱。例1,一个木桶里放着一些水,第一天倒掉1/ 3,第二天倒掉剩下的2/ 5,第三天倒掉剩下的水有6升,问此木桶之前共有水多少升。此题如果以6升水为出发点,逐步往前推理很容易出现错误,导致思维混乱。

2. 单位“1”难以确认。对于单位“1” 比较隐秘的题型,学生很容易理解错误。 例2,人的心脏的跳动次数是随年龄而变化的,婴儿每分钟心跳是11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 5,问青少年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此题中有两个主体,就是青少年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婴儿每分钟的心跳次数,那么哪一个才是要设的单位“1”,很多学生找不准。

3. 等量关系模糊。等量关系就是表示数量之间相等的关系,它通常隐藏在题干中,需要学生自己寻找出来并准确列出关系式。例3,某年级有甲班和乙班两个班级,甲班人数的1 /3和乙班人数的1 /4相等,甲班有30人,问乙班有多少人。这道题里面,关键就是准确地找出等量关系。

二、突破小学分数应用题难点的有效策略

1. 逆思考转化为顺思考。由于传统教学对逆思考转为顺思考的讲解较少,学生习惯只从一个方向入手思考,很容易进入误区,难以解出答案。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换个方向思考,正确设出未知数,用正向思维列出等式。如例1中,就可以把桶里面的水设为x,第一天倒出1/ 3,那么剩下的水就是第二天又倒出剩下的2/ 5,剩下了6升水,那么我们可以列出方程等式:这样就能顺利求出桶里一共有多少水了。

2. 利用图像解题。图像给人一种直观和具体的感觉,它在解题过程中能给学生很大帮助。借助线段、图像等方式, 可以降低很多题的难度,同时便于理解。如,在例1中,也可以通过画线段的方式解答,一桶水为一段线,第一天倒出1/ 3,留下2 /3的线段,第二天再从剩下的线段中分为5份,留下3份为第三天的,即6升,通过简单的图线,我们就能够理清题目的思路,可以很快的将这个方程式列出来。

3. 准确寻找单位“1”。寻找单位“1” 在小学分数应用题中极为重要,许多复杂的应用题会把单位“1”隐藏起来或者进行错误引导,学生难以迅速找出准确的单位 “1”,以至于无法列出正确的等量关系式。 所以,找准单位“1”至关重要。在例2中, 青少年的心跳次数和婴儿的心跳次数哪一个是真正的单位“1”,要看它们具体的关系。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 /5,已知婴儿的心跳次数,求青少年的心跳次数。因为是婴儿比青少年多4 /5,所以可以判断出单位1为青少年,就可以设青少年为就可以解出青少年的心跳次数。

4. 巧妙寻找等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是列等式的前提,但是事实上一些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等量比较隐蔽的时候,等量关系就比较难以列出,这就需要加强寻找等量关系的训练。在这里主要有两个方法寻找等量关系,一个是利用题中的条件写出等量关系;另一个是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来寻找。第一种方法就是快速地找出题里面单位“1”,例如一片树林中有杨树和柳树,杨树是柳树的1/ 3,杨树100棵,求柳树棵数。在这里柳树为单位1,柳树棵树×1/ 3=杨树棵树。第二种方法就是:例如小明有一些糖,吃掉1 /3,还剩4块,求总糖数。这里可以很明显得到一个等量关系:总糖数-吃掉的糖数=剩下的糖数。

13.《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篇十三

1、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今天这节课,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尽可能考虑出现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上课过程的尴尬。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学习、补充、提高,不断深入地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及知识水平,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低素质要求。教师应全面不断地深入学习,更新思维理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才能更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4.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十四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但实践与预想的还是会有所差距,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免不了失落。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初始我用一个小故事导入,创设了一个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分苹果。在分苹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学生分苹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尝试让学生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用图形来表示出二分之一。借助多个例子,理解二分之一以及平均分,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演示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分数的书写先后顺序。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关于二分之一讲解的时间过长,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主要是在讲解二分之一时,我的语言还不够简练,简单的问题可以减少追问、可以让大家一起来说说,这里可以节省点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命令需更加到位些这里也有点多。

2.教材需读的更透。

本节课主要的任务是分数的意义教学,但是我觉得就教这一个知识点会有点少,所以我将第二课时的部分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也加进来了,预想的比实践的差好多,我根本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这一部分需要好好改进。我在教学这课时,应该去掉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部分,而是着重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增加关于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图形多样化以及写分数的题目。

4.小组活动不充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本设计三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二分之一的含义;一个是让学生折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还有一个是用圆形纸片代替西瓜,折一折,比较谁吃的西瓜比较多。

5.评价语言不够

在问到“一半”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0.5”,这个答案尽管也是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我忽视了对他的夸奖,倘若这时我问下学生是如何得知的,再夸奖她好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但是我却忽略了。

6.没有联系到生活的分数。

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15.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初探 篇十五

一、找出分率句,找准单位“1”

找出分率句,并找准单位“1”是解分数应用题的首要任务,也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环。要找准单位“1”,应从分率句入手,抓住两点:1.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是标准量;2.谁比谁多几分之几或者谁比谁少几分之几,被比的那个量就是标准量。

二、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每次解答应用题之前,教师都应要求学生至少要读三遍题目,在读题的过程中审题并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之前,应将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

例如,苹果有12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梨有多少个?

分析:中心句是“梨的个数是苹果个数的”。先引导学生变式读中心句,即可读作:梨的个数相当于苹果个数的,苹果个数的等于梨的个数。通过几种读法,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这道题是把苹果的个数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3份,求这样的两份是多少。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既然已知苹果有12个,要求梨的个数即苹果个数的,也就是求12的是多少,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

三、数量和分率要对应

数量和分率的区别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也是正确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引导学生抓住分数应用题中的“量率对应关系”,许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男生比女生少,男生有18人,女生多少人?

分析:女生人数是单位“1”的量,男生人数是对比量,它所对应的分率是“比女生少”,即比单位“1”少,男生人数是已知的,要求女生人数也就是求单位“1”对应的量,用除法算,即对比量除以它对应的分率。这道题其实是已知一个数的是18,求这个数是多少。

四、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用画线段图的直观方法,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

例如,一段路,第一天修了,第二天修了,还剩54米没修,这条路有多长?

分析:通过线段图,学生很清楚地看到要求这条路有多长,实际求的是单位“1”所对应的数量,用除法算。没修的路是对比量,它对应的分率是,列式

五、进行一题多解,学会举一反三

16.“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十六

[摘 要]“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有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操作等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分数 单位“1”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75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4页的内容。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与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圆片、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联系生活,逐步抽象分数意义

因为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还把感性材料放在脑子里来回比较,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理解分数意义有一定困难。教学中,我借助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分香蕉、面包现象,以及常见的茶杯、跳棋,引导学生先认识各个分数的具体含义,再逐步抽象到五角星图。最后让学生结合这些具体分数的含义,在想一想、议一议的活动中,不断提炼对分数的认识,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整个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动手操作,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表示自己想要表示的分数这个活动,用圆片当学具操作,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小组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本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需要,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不同的学生选择的圆片数量以及表示的分数可能不同,选择相同数量圆片的学生表示的分数也可能不同。他们在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和单位“1”的理解。

四、关注学生情感发展,激发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我将分数表示方法的演变过程用猜数的形式引入,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新知的建构做好了积极准备。在课尾练习环节,以拿糖果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到顶点,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一步拓展了对分数的认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回顾总结环节,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增进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17.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十七

复习中,我通过“明察秋毫”这个小环节,让学生明确解决分数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只有找准了单位“1”,才能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接着,我设计了“自学时空”这个环节。我将4道类似的数学问题一次性教给学生,并提出了三点自学要求:

1、找出单位“1”,做上记号。

2、说出等量关系。

3、列式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没有给任何一名学生提示或指点。短短的4分钟很快过去了,全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起针对三个自学要求进行了交流。统计正确率时,没有一个小组能够达到100%的正确率。这和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指点以后再练习的正确率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时我注意到那些出现平时成绩很好,但这次出现了错误的学生脸上流露出一丝懊悔的神情。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些自信满满的学生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摔倒”中发现原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透彻。接下来的“观察对比”环节中,很明显的就能发现那些出现了错误的学生无论是思考还是听讲都格外认真。因为学生在无意中“获得”了一次出错的机会,因此他们都格外认真地去思考为什么有的算式中用加法,有的算式中用减法,有的算式中用乘法,有的算式中用除法。他们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错,才能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18.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 篇十八

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一)》的第一课时,从例题上看似很简单,不外乎把以前学过的分数应用改为百分数而已。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的眼里却不一定简单,有时还是挺难的!例如在理解“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对于先算增加了的体积,再除以单位“1”的量,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对于第二种方法,如果对分数意义理解不深入的学生就可能会一知半解。要想较好的理解第二种方法,关键还是要借助前面的线段图,直接用两个量求出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结合熟悉的思维求多想减,想到用冰的体积减原来水的体积,结合线段图想到原来水的体积是单位“1”,就是100%,继而求出问题。

因此,对于百分数的第一次应用最好先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和百分数作迁移,过渡到新的百分数的应用中来,整体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19.浅谈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 篇十九

一、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而在不同的情境下, 分数的含义又有所不同, 可以概括为6种情况: (1) 部分与整体; (2) 商; (3) 子集和集合; (4) 比值; (5) 数轴上的一个数值或点; (6) 公式化定义.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分数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忽略概念学习的现象.在调查结果统计中, 有87.6%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分数, 懂得分数的最简化,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分数的概念不是很明确, 不能够理解分子或分母上出现小数还算不算分数.“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从概念入手, 引入新的知识, 用概念为学生界定学习的内容范围.概念的学习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分数的教学, 我们可以适当地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线段示意图, 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分数, 这也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辅助教学方法.

二、分数题解

对于分数,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加减乘除的操作.一般我们可以看见的分数题目类型有比大小、应用题等类型.

在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的时候, 要注意口诀的运用.例如在解时, 有些学生会得出的答案, 因为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想起分数的乘法运算口诀:“分子乘分子, 分母乘分母.”但在的运算过程中得出答案的错误原因是学生混淆了分数运算的乘除法口诀, 在这道题的运算中错误地使用了分数的除法口诀, “分数除变乘, 颠倒分子、分母再相乘”.因此, 要在概念、口诀的使用中多加练习, 防止概念或口诀的混淆, 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在比大小这一类型的题目中, 我们一般用的是通分的方法.例如比较的大小, 我们一般会先将其通分为再进行比较, 因为但是我们还会遇到通分比较麻烦的, 例如比较的大小,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知识来进行理解.如果表示在3456名学生中有123个女生, 则表示在3467名学生中有134个女生, 因此在3456名学生中再加入11个女生就成了3467名学生中有134个女生, 可得第二种情况的女生比例比第一种情况中的女生比例大, 所以

而在应用题这一类型的题目当中, 学生解题时要注意确定单位“1”和找准对应量与对应分率的关系这两个点.例如在只有一个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中, 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找出单位“1”, 从而直接地找出对应量和对应分率, 如下题:

题1二年级有学生50人, 三年级的学生是二年级学生人数的, 求三年级的学生有多少人.

解此题中的单位“1”是已知的二年级人数50人, 已知单位“1”求部分用乘法计算, 列式计算:50×=40, 则可得三年级的学生有40人.

这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单位“1”的, 当一个题目中出现两个或是多个单位“1”的时候, 题目会变得更加的复杂, 其难度也会相对提升.

题2剑兰小学一年级人数的比二年级人数多, 二年级人数的是三年级的, 求一、三年级人数各是二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

解首先理出题目中的人数分率的等量关系:一年级人数的=二年级人数的二年级人数的=三年级人数的.从两个等量关系中可以确定单位“1”为二年级人数.列式计算:则一年级人数是二年级人数的则三年级的人数是二年级的

在面对这种包含两个或是多个单位“1”的题目的时候, 应不畏难, 解题时首先理清分率之间的关系, 再用等量关系沟通其内在的联系, 给学生指明思路方向, 读懂题意, 对症下药, 不要急于求解.还有一种情况是题目中的单位“1”是变化的量, 如下题:

题3小花和小美共有50张贴画, 假如小花拿出给小美, 小美再拿出给小花, 这个时候小花和小美的贴画张数比是7∶3.求小花和小美原来各有多少张贴画.

解题目中最后提到“小花和小美的贴画张数比是7∶3”, 即小美的贴画张数是小花的贴画张数的, 而两人的贴画张数仍然是50张, 即小花的贴画张数+小花的贴画张数的=50 (张) , 由此可得小花此时有35张贴画, 而小美有15张贴画, 列式计算:15÷30 (张) , 小花给了小美贴画后还有20张, 20÷=30 (张) , 小美原来有20张贴画, 则小花原来有30张贴画.

在解这一类型的分数应用题时, 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不变量.

三、小结

20.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篇二十

教材简析:“分数的整理与复习”选自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二)”。这部分教材是整理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的内容,教材建议两课时完成。我们从关注学生系统知识的构建、便于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取舍,本节课只进行分数的整理和复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数的内容被安排在一、二两个学段中进行学习,这节课是第一学段学习有关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和复习。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到五年级时系统认识分数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知识,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经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所学知识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需要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梳理、归类,从横向的沟通去形成知识的结构网,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从分散走向集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的意义、大小比较及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注重观察、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情感目标: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的计算法则,灵活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改变了以往“重复习轻整理”的做法,将整理与复习并重,先整理后复习。在资源重组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为生活服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朋友。

[生倾听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

师:今天老师要邀请大家再次走进分数的王国,让我们在整理中把知识分类,在复习中把知识蓄存!

[教师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伟人的思考角度,不但拉近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复习的能动性。]

二、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制作收获卡的任务,你们完成了吗?让我们带上收获卡去探望一下“分数”这个老朋友吧!

生:浏览学过的分数知识。

师:看望了老朋友,谁能把自己的收获卡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展示收获卡。]

师:老师感受到同学们年纪虽小,但整理能力确很强,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养成制作收获卡的好习惯:在同学们的感染下,我也想制作一张收获卡,你们能帮助我吗?

[教师启发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懂得整理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掌握整理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复习拓展

(1)基础与数学

师:说到分数的意义,有一个词大家千万不能忘记,因为没有它就不能产生分数,这个词是……

生:平均分。

师:因为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基础,所以让我们走进基础与数学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形成过程。

师:把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老师用了两种分法,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点?

生:一种是平均分。一种是不平均分。

师:谁来回顾什么叫平均分7

生: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若于份的方法叫做平均分。

师: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了什么?

生:分数。

师:分数就隐藏在我们身边,你们能找到它吗?

生: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我们班级一共有40人,我占1/40。

师:分数的产生不仅丰富了数这个大家族,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人生活与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好吗?

[以四让四给为着手点,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分数的意义,巩固分数的认读,体会了思考的快乐。]

(2)生活与数学

师:因为水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东东家有个好习惯,就是每天晚上都要吃些水果,让我们一起看看东东是怎样做的。

师:东东分瓜,4/7给妈妈,1/7给自己。

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几个数学问题,并找同学解答吗?

问题

列式

妈妈和东东共吃了瓜的八分之几?

4/7+1/7=5/7

妈妈比东东多吃了瓜的几分之几?

4/7-1/7=3/7

妈妈吃完后余下瓜的几分之几?

1-4/7=3/7

东东吃完后余下瓜的几分之几?

1-1、7+6、7

一共余下瓜的几分之几没人吃呢?

1-4/7=1/7=2/7

师:了解了东东家情况的同时,我们复习了哪部分知识?

生:分数的计算。

师:谁来回顾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保持不变。

师:通过计算我们了解到瓜的2/7被留下了,你猜猜东东留下瓜的2/7是想做什么呢?

生:剩下的瓜分给爸爸、奶奶、妹妹……

师:你认为东东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东东是个孝敬老人、关心别人的孩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7>2/7>1/7这说明他把多的瓜分给妈妈、爸爸,少的留给自己。

师:3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

生:分母相同。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生: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东东留给自己瓜的1/7是最小的一块,但是在分数的大家族中,1/7是不是最小的呢?你能举出分子是1的比1/7还小的分数例子吗?

生:1/8、1/10、1/20……

师:大家举例的窍门是什么?

生:分子是1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反而小。

师:你能运用复习的知识,完成一张练习卡吗?

要求,在60秒内完成,并根据自己所用的时间填写完成右上方的填空。

做对题数占总题数的()

所用时间占总时间的()

1/7+2/4=

4/7+1/7=

5/8-2/8=

1-2/9=

2/5+2/5=

5/6-3/6=

4/5-3/5=

3/10+4/10=

1-4、7=

1/2+1/=

师:计算完成时,你所用的时间占总时间的几分之几?这个分数与老师所填写的分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时间上,分数越小说明计算的速度越快。

师:现在进入角色转换,请大

家以小老师的身份批改自己的练习卡,然后完成左上角的填空任务,并与同桌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填的分数越大,代表做对的题越多。

师: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数学知识的取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了,只要我们够细心,就会发现数学可能隐藏在生活里,也可能隐藏在信息中,让我们一起发掘一下信息与数学的奥秘吧!

[表格习题的创新,巧妙地把分数比较大小的知识、分数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融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

(3)信息与数学

师:出示新闻短讯,你能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吗?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小组发现3/5>1/20说明近视的人数更多一些。

师:在信息的启发下,你以后准备怎么做呢?

生:爱护眼睛。

[数学不是枯燥的,抽取数学丰富的内涵,让数学动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活起来,从趣味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四、自我评价

师:老师的收获卡制作完成了,你觉得老师的收获卡做得怎么样?

生:既漂亮又有意义。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不但收获了记忆的好方法,而且还发现大家的表现十分优秀,如果要以“基础与数学”、“生活与数学”、“信息与数学”三个板块为整体,你们猜猜我准备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来评价大家?

生:3/3。

师:对!就是3/3一个满分,因为你们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能结合老师给出的提示,也用一个分数给自己打个分吗?

生:我给自己打6/6,因为我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我给自己打5/6,因为我觉得我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有些小……

师:在老师给的范围内,最高分是多少? 生:6/6。

师:你能把它变成一个分数是100的分数吗?

生:100/100。

师:这就是老师想对大家说的,能不能取得满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了。所以我提议,让我们以“拿出100/100的自信,付出100/100的努力,争取一个自己满意的成绩,为我们的人生目标,让我们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做一个满载收获的人。

[教师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使附着的评价冲淡了整个课堂的知识含量。而是采用了“分数自评法”努力让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资源巧妙地生成。]

五、课后作业

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收获卡,并在后面写上一句自己感悟最深刻的话。

反思:

1.静态与动态共生。

本节课的教学,大量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既优化了课堂结构,又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材与资源重组。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力求超越课本的教学內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我们把内容的训练目标细化为3个版块,即:“基础与数学”、“生活与数学”、“信息与数学”。整个课堂紧紧围绕这3个版块设计,并以其为主脉,创造性地设计和重组教材,使二者成为生长着的有机整体。

3.知识与评价并存。

本节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每个环节都贯穿了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教师创设的让学生结合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根据给出的一个提示用一个分数自评。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4.调整与改进思考。

上一篇:大学戏曲鉴赏论文下一篇:学历保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