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问题调查报告

2024-07-04

农村金融问题调查报告(精选10篇)

1.农村金融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支持“三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及多元化的趋势。虽然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得到一些改善,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跟不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着一些差距,这些差距所表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银行难贷款和农民贷

款难的问题,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环境建设滞后、城乡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应。为切实掌握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我们分别调查了山西省**市**区石羊坂村、张胡村和孟高庄村近120户农户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并以此为例,对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一、**区基本情况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盆地,全区面积1328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5镇3乡9个街道办事处,194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截至目前,全区蔬菜种植总面积已突破35万亩,产量连续13年全省夺冠,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达40多种。红枣面积30万亩,产量2200万公斤,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全区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集约化畜禽饲养总量占到8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

辖内农村地区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2家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社网点17个,占到网点总数的60%以上,因而全辖金融服务需求也以农村信用社为主。2007年,全辖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6.28亿元,贷款余额11.3亿元,其中农业贷款比年初净投放1.85亿元,占新增各项贷款的75.5%,农业贷款余额达到4.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43.4%。开办的主要金融业务有:储蓄、信贷、汇兑、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理理财等,其业务开展范围紧紧围绕农户的生产生活,乡镇以下除储蓄、信贷外,基本无其他业务。

二、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按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分别选择了辖内极具典型意义的三个代表性村落的530户农户,一个是较贫困村东赵乡石羊坂村、一个是较富裕村东阳镇孟高庄村、最后一个是中等收入水平村北田镇张胡村。每个村落随机选择40户共计120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15份。调查显示:三个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为3150元,年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主要收入来源以粮食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外出打工为主,贷款总量增幅不大,其它生活性消费贷款需求也尚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支出状况看,农村以建房支出和子女教育支出为主,其次为治病、生活费和农业支出,总体支出和收入大体相当,略有盈余。

三、样本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一)储蓄需求

农户收入有限,有储蓄意愿,但较多的以现金形式存在。样本农户收入大概分为三个区段,入不敷出约15%;收支平衡约55%;略有结余约30%,这一区段的农户较多的集中在1000-5000元之间。受财不外露观念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真实情况可能会更好一些,因而现金的结余会更多。农户储蓄能力低下,受收入限制外,一个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现金的存取不方便。

(二)信贷资金需求

1、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普遍存在需求,但在资金的来源上较多的选择了向亲戚朋友借。

在120户被调查的样本农户中,68户需要贷款,占样本量的56.67%;余下52户中有20户认为自己资金足够,不需要贷款;而另外32户不需要贷款主要是自己困难,不敢贷或暂时无投资项目,因此农户贷款需求面应为83.33%。但在实际资金需求时,60%以上的农户首选向亲戚朋友借,因为向亲戚朋友借可以不付利息或少付利息。这与我区农户多子女现象突出有关,几千元的资金需求在一个家族内往往很容易得到满足,但春耕农忙时节,农户资金紧张或需要大额资金时,仍然会选择向农村信用社贷款。

2、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需求覆盖面近几年逐渐上升,但仍有较多的农户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样本农户在回答对信用社贷款是否容易时,无一例外的选择近几年越来越容易,这也证明了我区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贷款方面的确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农户的充分肯定。但仍有较多的农户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特别是低收入农户,能够得到贷款的不足一半。

3、农户贷款期限、金额与现实需求不相符。

农村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从小额转向大额,从短期转向长期。基层信用社信贷资金发放权限仅一年期20000元,与农户生产周期和资金周转不一致,特别是在肉牛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

4、较高的利率

限制了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执行半年期8.82‰、一年期10.02‰,利率己成了农户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不少农户说能够借款绝不贷款,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样本农户在实际资金需求时,60%以上的农户首选向亲戚朋友借。

(三)假币知识及主辅币需求

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户假币知识的缺失,使农民对大面额纸币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收受大面额人民币时翻来复去左看右看,一些农民甚至拒绝收受大面额人民币,因为一张100元券人民币是一个农民一年人均纯收入的3.17%。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20-40岁的人对假币识别率较高,通常能够达到95%以上,而老年人和小孩对假币的识别率较低,甚至有的老年人缺乏起码的识别能力。去年以来,**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假币宣传活动,深入乡村对假币的识别进行了认真宣传,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纷纷要求要多搞几次反假币宣传,但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很多偏远乡村农民的要求无法满足。

(四)保险需求

1、农户保险知识缺乏。

调查显示:农民对相关保险知识知之甚少,仅知道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保险的种类、作用更是不清楚,这一现象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更为突出。样本农户反应从未看见保险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保险知识。

2、农户保险需求大,但参保率不高。

通过外出务工农户介绍及农民进城看见保险公司的宣传。一些农民对保险知识及其作用也开始有了初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种养殖业、外出务工风险的加大,大分部农民更加认识到了保险的必要性,但苦于手头紧,家庭不宽松,难以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投保。扣除学校要求的学生强制保险外,样本农户实际投保的仅4户,占调查农户的1.67%。

3、目前保险险种与农户保险需求相脱节。

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保险等,对于这一类保险、农户有需求,但不愿意拿出钱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不宽松,有限的收入必需用在更需要钱的地方,而农户最愿意投保的也最值得出钱的种养殖业保险,却不开展。

(五)支付结算需求

农村金融电子化的建设为农户的支付结算带来了很大方便,但似乎永远满足不了农户需求。不少农户对结算十分不满,特别是没有金融机构的乡镇。自2004年以来,**区农村信用社汇兑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去年9月份开始,已实现全市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目标,农民在**市各县(市、区)的乡镇均可直接汇兑结算,然而全市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业务仍然有其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信用社办理的银行卡只能在市内农村信用社间实现通存通兑,在市外仍然无法结算,使农民工不能将务工收入及时汇回,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卡在农村信用社的推行。

(六)投资理财需求

虽然农户金融知识匮乏,但投资理财的愿望极为强烈。一部分手中有余钱的农户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资金增殖。投资于农业期限长、风险大、见效慢,投资于商业又没有相应的市场环境,因此民间借贷成了这部分农户的不二选择。在2001年以前,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随着政府打击高利贷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农信社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加强,县辖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民间借贷的范围及利率均大幅度下降,但仍然十分活跃。

四、对策建议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央行调节引导作用

中央银行肩负着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应注重发挥其窗口指导和调节引导作用,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重组整合。

1、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制定货币信贷指导意见,通过政策传导、行业指导、检查督导,进一步引导农贷方向,增加农贷投入。

2、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作用。合理确定再贷款的期限、额度和发放时机,努力做到了再贷款期限与农户贷款期限、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利用支农再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支农贷款的利率应不浮或少浮,以减轻农民负担。

3、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的同时,应积极拓展服务领域,重点支持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

4、深化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放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补贴政策

1、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稳步提高国家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投资的规模,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比重应成为投资的重点。逐步加大,并坚持持续有效的长期投入,确保农业发展的后劲。

2、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增加财政补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支农作用,降低金融机构对支农信贷投入的风险,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金融部门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以改革试点为契机,不断创新支农服务功能,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避免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的局面,多方面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以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创新和丰富支农金融产品,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2、合理设置网点,方便农民办理金融业务。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经济区划合理设置农村信用社网点,为农户提供信贷、各项中间业务等服务,对于由于规模小、业务萎缩、保本经营难,而被撤并了的乡镇信用社,可通过设置代办站、补充农金员、增加农贷协管员等途径,解决农户金融服务难,尤其是信贷服务难的问题。

3、加快疏通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在资金汇寄方面,金融部门应想农民之所想,为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一个便利资金结算渠道,保证农村汇款结算安全高效。

4、开展业务咨询,传授金融知识。农民群众对经济生活中的有关金融政策越来越感兴趣,金融部门的业务人员应该深入农村,积极宣传、解释金融、保险方针、政策,推介金融新产品、商业保险以及农业政策性保险知识,为农民提供金融信息,传授反假币、识假币知识,使农民免受假币之害。

(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完善农村社会征信体系,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快充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解决由于农村信贷机制不健全,广大农户因为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而无法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问题。

2、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一要大力开展诚信宣传,通过宣传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信用氛围,提高广大农民的信用意识,维护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二要继续开展信用“村、镇”建设,对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三农”贷款需求要优先予以满足,项目贷款优先给予评估和安排,贷款利率给予优惠,以促进农村地区讲诚信、守信用环境的形成。三要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与逆向惩罚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不法行为,进一步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五)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依据农户需求开发不同的保险种类,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农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

3、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贷款担保中介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

2.农村金融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村金融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商业保险

一、引言

农业、农民和农村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国解决贫富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农民的民生问题, 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张家港也积极响应, 统筹城乡发展, 是张家港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之一。同时, 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首家由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稳定发展农村经济,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展,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对满足农户金融需求又有多大的帮助呢。为了了解上述问题, 在2 0 0 8年寒假期间, 笔者对张家港市杨舍镇、凤凰镇、乐余镇等地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1 1 5份问卷, 有效问卷9 5份。

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总体资金需求不足, 储蓄多贷款少, 农村剩余资金流向城市。

(1)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结构发生变化。金融需求主体分为一般农户, 专业农户, 个体工商户和私人企业等三类。一般农户大多从事非农产业, 外出务工的收入为其主要来源, 这类人具有较多的资金结余, 很少具有资金需求。而专业农户年末基本收支相抵, 其更容易产生资金需求, 并且金额较大。至于个体工商户和私人企业, 其资金需求主要来源于生产周转, 数额较大。过去, 专业农户的比例较高, 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的发展, 一般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等逐渐成为金融需求主体, 金融需求主体结构发生变化, 使得总体资金需求下降。 (2) 资金结余户多, 直接融资的交易成本低。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联系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 利用其规模优势降低交易成本。由于该地区农户的平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金盈余必然使得储蓄率提高。由于大部分家庭都具有储蓄, 因而发生资金困难时, 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自我积累或从亲友处获取, 基本上不存在信息难以获取的情况, 并且这种借贷多是无息的, 即使有, 也会低于银行的贷款利息。这种直接融资行为, 绕开了金融中介, 导致了贷款需求的不足。

2. 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作用受限。

(1) 农村商业银行起步晚, 市场份额小。工资性收入是全市农户的主要收入, 大部分农户的薪酬都是直接存入工资卡中, 而这些工资卡一般都是由为企业开设基本账户的银行发行, 农户不会繁琐的将工资卡中资金提出再转存别家银行。而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 老企业不可能愿意去农村信用社办理基本账户, 而新企业则倾向于向一些资金实力雄厚, 资历深的银行办理。农村商业银行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存款来源减少。 (2) 非正规融资渠道成为农户资金筹集的首选方式。本次调查显示, 农户在遇到资金困难时, 有76%的农户愿意选择向亲友借钱, 一般这种建立在比较亲近的关系上的借款是没有利息的, 很多农户都会选择“无偿帮工”或“若对方借款也对其不计利息”这两种方式代替付息。而愿意向私人放贷者借款的只有2%左右, 其他方式6%。而向农商行 (12%) 或农行 (4%) 借款的两者之和才达到1 6%, 远远低于非正规融资渠道的比例, 因而非正规融资渠道是农户筹资的首选方式。 (3) 商业保险覆盖率低, 远小于合作医疗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张家港市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保险和农业保险都取得了一定成功, 然而农户对于商业保险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首先是政府支持的问题, 由于农业保险是政府大力推行的, 并且在支付保费上给予了一定的补贴, 这些都能激励农户去购买该保险。其次是保险标的面临的风险不同,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且受气候突变影响大, 发生灾害的不确定性更大, 因此农户更愿意通过保险转移风险。而商业保险大都保的是人身、财产, 人们普遍认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低, 因而不愿购买。

三、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刺激农户消费需求, 促进农村资金回流。

由于储多贷少,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政府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 引导农户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种植及养殖。同时积极鼓励农户自主创业, 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另外, 采取优惠政策刺激农户的消费需求, 鼓励消费贷款。

2. 农村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农村金融上没有能够发挥足够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非正规融资渠道的存在和农户申请贷款有阻碍, 对此农村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发挥非正规融资渠道所没有的专业优势, 同时完善金融服务, 丰富金融产品。例如, 可以提供理财产品、金融咨询等服务。在吸引农户贷款方面, 不仅要提供农村小额贷款, 还可以提供附加服务, 这样不仅可以随时掌握贷款的资金动向, 还可以帮助农户尽快回笼资金, 偿还贷款。

3. 将商业保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 共同构建农村保障体系。

虽然调查地区的合作医疗保险和农业保险都取得了成果, 对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 但是“保险”不是“包险”。商业保险可以补充农业保险产品的投保范围和保险责任范围, 因此政府和保险公司可以将一般性商业保险——养老险、医疗险、教育险、财产险等与传统的农业保险相结合, 再将农村建房险、农用车辆险等针对农村特殊情况设立的险种纳入, 设计出多样的险种组合, 采取“以险养险”的方式, 构建新型农村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敏: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基于对浙江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J].浙江金融, 2008, (1) :35~35

[2]肖光庆:对达州市农户金融需求的调查[J].西南金融, 2008, (3) :30~31

3.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调查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村金融信贷 风险评估 调查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信贷以“服务三农”为根本理念,其业务量主要集中在对农民进行小额贷款上,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已开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46016亿元,比年初增长27270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4.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8个百分点,真正发挥了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针对农村金融信贷的发展趋势,如果农村金融信贷机构,不能建立风险意识,那么其信贷风险就会大大提高,资产不良率也会相应的提高,这样,就致使农村金融信贷机构资金回笼难度加大,信贷机构信誉下降,在储户心中产生不良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要分析造成农村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针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完善制度,健全体制。笔者针对广大农村的金融信贷机构做了许多调查,分析得出其风险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分析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我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6.53亿元,同比减少0.7亿元或3.2%,全市农户小额信用不良贷款6.2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信用社贷款总额比例下降3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不良贷款行为呈上升趋势,金融信贷风险加大。我们知道,金融信贷风险主要是因为贷款人不能按期及时的归还贷款所致。那么,产生金融信贷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就是指国家对于金融机构的政策、法规;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贷款人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情况等等。金融信贷机构对农民发放贷款后,农民对于信贷资金的使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民本身的觉悟和素养也导致了其社会信用度偏低,这样也使金融信贷资金的回笼出现困难。我们先就其外部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作为农村金融信贷机构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而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而这个机构其性质为官商混办,它的业务不是很单一的,相应的还有一些政策性任务,而这样性质的信贷,很容易在评审监督上出现问题,导致资金无法回笼。其次,农村金融信贷机构采取农民入股的形式,但是也仅仅是个形式,其信贷程序并不是由理事会决定,而仍然依靠政府,这就造成农民没有收益,也就没有合作的愿望。最后,因为农村金融信贷机构的管理模式仍然采用商业银行的模式,它不能有效应对农村的不集中、贷款额度小的特点,使得农村金融信贷机构对贷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准确,交易费用高,形成较多不良贷款。

其内部原因有:储备资金不充足,流动性风险加大;资产利润率低,不良资金多,亏损严重。内部管理缺失,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职工铤而走险,携款外逃现象时有发生,职业犯罪率居高不下。

二、对金融信贷风险认知不足,导致金融信贷风险加大

很长时间内,农村金融信贷机构缺乏对金融信贷风险的认识,对于贷款的事前、事中掌控不足,不能很好地对金融市场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对于各种的风险没有预警措施,也没有风险发生后的处理办法,这就致使农村金融信贷机构对风险的掌控能力低下,对于一些不良的贷款行为不能深入的分析其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能反思这些行为就不能为其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信息保障。

三、保守的信貸行为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

追求信贷安全是每个金融信贷机构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不能应对信贷行为产生的风险就降低信贷数量,也就是不能“因噎废食”,我们的金融信贷如果只选择那些没有资金回笼风险的业务来做,就会失去大量的业务,使信贷业务严重缩水,其效益大幅下降,经营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把金融信贷风险评估和信贷机构的效益结合起来。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矛盾中发展进步,风险和利益一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没有风险,而是在增加利益的前提下如何降低风险。

四、应对金融风险的策略

建立健全金融信贷制度,构建良好信贷环境。建立信贷档案,加强信贷业务管理,及时发现不良信贷业务,对这些信誉低的客户进行警告曝光,加大监管力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创造良好信贷环境。奖励优良的信贷行为,其信贷资金向信誉好的客户倾斜,促使农民还贷意识增强。加大农村保险业务的发展,增加效益降低信贷风险。加强法律意识,对那些长期不还贷的客户,诉诸法律,追究其责任,是其觉得如果不还贷所付出的代价比还贷要大,从而规避其不良行为的发生,保护其他储户的利益。完善风险管理及风险预警制度,要对每个信贷客户的负债能力进行分析,给予其合理的信贷额度,这样避免贷款客户盲目的贷款和投资,即为客户服务,也是自己的金融信贷风险降低,也能避免贷款人效益链条发生危机而引起的信贷危机。风险预警的建立也是避免金融信贷风险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要根据农村现状,建立一个单独的风险评估部门,对各级各类金融信贷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对这些信贷行为进行跟踪监测,对其风险走向进行分析,及时准确的向金融信贷机构汇报其风险指数,对资金回笼,进行管理,不免产生不良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 赵本旭. 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隐性风险的分析[J]. 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1, (11)

[2] 李琼, 张冬瑜, 夏盛萍. 关于农村小额贷款保险发展困境的思考——基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自身风险控制的视角[J]. 上海保险, 2012, (4)

4.农村金融服务调查问卷 篇四

一、基本情况

1、您的住址定西市县(区)

2、您家家庭人数人,外出打工人数 人

3、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①种植业 ②畜牧业 ③养殖业 ④工资收入 ⑤个体经营 ⑥打工 ⑦其他,请注明

二、农村金融服务情况

(一)存款服务

1、离您家最近的是哪家银行①农业银行 ②信用社 ③工商银行 ④其他银行,请注明

2、距离您家最近的银行机构有多远①1公里以内 ②3公里以内 ③5公里以内 ④5公里以外

3、您的家庭存款选择哪家机构机构①农业银行 ②信用社 ③工商银行 ④其他银行,请注明

(二)贷款服务

1、您有没有从银行贷过款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2、您有没有从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贷过款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3、您有没有从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贷过款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4、您有没有从政府及财政部门获得过支农资金①获得过②没有获得过

5、您有没有从亲戚朋友处借过款①借过款②没有借过款

6、您有没有从其他私人高息贷过款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7、如果您有借款和贷款,数量是多少①1万元以内 ②1万-5万元 ③5万元-10万元 ④10万元以上

8、您借款和贷款主要用于:①用于生产 ②用于建房 ③小孩上学 ④治病 ⑤其他,请注明

(三)服务需求

1、您认为当前在金融机构办理存贷款业务方不方便①很方便 ②比较方便 ③不太方便 ④很不方便

2、如果您认为当前存取款业务不方便,主要困难和问题是①服务网点太少 ②存取款金融机构太远 ③服务态度不好 ④存款利息太低 ⑤没有私人借款方便

3、如果您认为向金融机构贷款困难,主要困难和原因是①放款数量太少,不够用 ②手续太复杂,不方便 ③贷款利息比较高,受不了 ④没有抵押的财产,贷不了 ⑤没有关系,贷不到 ⑥自身信用问题

4、为了贷款您认为是够应该允许用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来抵押①应该②不应该

5、为了贷款您认为是够应该允许用自己的房产来抵押①应该②不应该

6、您认为迫切需要的金融综合服务有哪些

①存贷款 ②银行卡 ③ATM、POS机 ④网上银行、电话银行 ⑤农业保险 ⑥财产保险、人寿保险 ⑦投资理财 ⑧其他,请注明

村级组织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1、村委会的名称

2、本村2011年人均纯收入元

3、本村是否有债务①有②没有

如果有债务,本村实有债务万元,其中:①欠政府(财政)万元②欠银行万元③欠信用社万元④欠农民万元⑤其他万元

4、本村是否有债权①有②没有

如果有债权,本村实有债权万元,其中:①政府拖欠万元②企业欠款万元③农民拖欠万元④其他万元

二、投融资情况

1、您村在过去3年发展生产和经济方面有没有从银行贷过款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2、您村在过去3年发展生产和经济方面有没有从信用社贷过款

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3、您村在过去3年发展生产和经济方面有没有从上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获得到支农资金

①获得过②没有获得过

4、过去3年您村在发展生产和经济方面最大一笔借款(贷款)的来源是

①上级政府及财政投入②本级积累自由资金 ③银行贷款 ④信用社贷款 ⑤本村农民及社会集资 ⑥私人借贷 ⑦地下金融高息贷款 ⑧其他形式

三、金融服务需求

1、如果贵村要借款和贷款,准备从哪里借款①上级政府及财政支持②从银行贷款 ③从信用社贷款 ④向本村农民及社会集资 ⑤向私人借贷 ⑥从地下金融高息贷款 ⑦其他形式

2、如果贵村向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困难,主要原因是①放款数量太少,不够用 ②手续太复杂,不方便 ③贷款利息比较高,受不了 ④没有抵押的财产,贷不了 ⑤没有关系,贷不到 ⑥村级组织没有信誉,难贷款

3、您认为是否应该允许村委会用集体的土地、林地来抵押贷款①应该②不应该

4、您认为当前成立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兴办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可行吗

①有必要,可行②有必要,但有风险 ③不可行,风险太大

涉农企业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1、贵企业的注册资金是万元,去年销售收入是

2、贵企业主营业务是:

①种植 ②加工 ③养殖 ④其他涉农产业 ⑤非农产业

3、贵企业创立时的资金来源是:

①自有资金 ②银行、信用社贷款 ③非正规金融机构借款 ④亲友借款 ⑤县乡或村投资

二、金融服务需求

1、您认为贵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资金短缺 ②技术力量不足 ③开拓市场困难 ④管理水平跟不上 ⑤设备落后 ⑥其他

2、贵企业有没有从正规金融机构贷过款①贷过款②没有贷过款

3、您认为金融机构拒绝农村企业贷款的一般原因是

①抵押资产不足,担保单位难找 ②企业项目缺乏吸引力 ③金融机构有歧视观念 ④企业信用等级低 ⑤其他,4、您认为迫切需要的金融综合服务有哪些

5.农户信用与农村金融环境调查 篇五

——以惠民县为例

本文所指农户是指具有农业户口性质、以农业主副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居民。

农户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城市,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处于末梢环节。即使在以农村为发展领域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户这一对象也处于弱势地位。邮储银行成立后,把服务重点放在服务“三农”上,加大了对农户金融需求的拓展。通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村金融环境亟待改善,农户融资需求更为迫切。现实中农户的信用状况和农村金融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与其他贷款对象的信用差距究竟如何?为此,对惠民县的300户农户做了一次较为详尽的调查。

一、农户信用的现状

1.农户的收入水平、资产状况与偿债能力

惠民县全县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总人口63万,农业人口5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7%,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惠民县有农户14.28万户,平均每户3.78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61元,即每户年均纯收入14000元。据对3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收入在l万元以下的占比为11%,l万元至5万元的占比为72%,5万元至l0万元的占比为7%,10万元至20万元的占比为7%,20万元以上的占比为3%。即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与收入l万元以下的农户占比大体相当,约占10%。而l万元收入以上的农户又占了72%,由此可以推断,多数农户有能力承担年均l万元以上的债务。

从接受调查的农户家庭资产状况来看,300户农户平均每户资产5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农户占比为22%,10万元至50万元的农户占比为61%,5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比为17%。

在家庭资产构成中,农户资产主要以房产为主,占资产总价值的61%,其次分别为种植、养殖类资产、存款和现金。惠民县粮棉菜果种植、鸡鸭牛羊养殖以及林木深加工等产业形成规模,农户资产构成中所占比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农村宅基地性质和实际生存需要,房产不能偿还债务的条件,故约80%的农户偿债能力在20万元以下;另有17%的富裕户偿债力在30万元以上。结合年收入分析,目前约50%的农户承债能力应在5万元以上。

2.农户的信贷融资现状

2010年末,惠民县农户中与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为3.2万户,占总户的22.5%;贷款总额为10.88亿元,平均每户贷款3.4元。据对3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有

银行贷款的农户为163户,户数占比为54.3%;有民间借贷(含担保公司变相贷款)的33户,户数占比为11%,平均借贷金额6.3万元;其中有19户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借贷。由此来看,300户农户中,有贷款需求并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借款的农户为196户,户数占比65.3%;从借贷的情况看,除有7户银行贷款在50万元以上外,其余贷款金额都很小,其中46户贷款在2万元以下,占贷款总户数的15%,这与民间借贷每户6.3万元有一定差距。

从农户的资金运用看,71%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9%的资金用于教育,20%用于建房或子女婚嫁等消费。也就是说,农户的借款用途主要还是用于生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由于农户的借款大多用于生产投入增值,因而具有潜在的信用归还能力。

3.信贷违约率的现状

信贷违约率是指全部借款人中,未能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如期足额偿还借款的借款人的比率,这一指标也是检验信用优劣的直观标准。据对惠民县金融机构贷款情况的调查,2010年末农户不良贷款户数违约率高达17.3%,远远高于中小企业的违约率的6.6%,也就是说农户的守信状况比中小企业差。进一步分析看,农户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次级和可疑类,损失类贷款仅占3.7%,与中小型企业相近。综合分析,农户的信用状况与中小企业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二、金融服务的现实状况

(一)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度

对于农户的信用需求,主要针对银行信用对300户农户做了统计。调查显示,300户农户中仅有55户无真实的资金需求,有资金需求的有245户,户数占比81.7%。在245户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中,有银行贷款的163户,占资金需求户数的66.5%,其中有41户在得到银行贷款后资金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银行信用满足度仅为25.2%。

(二)金融机构的服务排斥

1、担保要求严格。目前,惠民县农户信贷主要有联保、保证、抵押、质押四种方式。联保指三户及以上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互为担保;保证指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为贷款农户担保;抵押指以依法可以变现的个人或第三方资产抵押贷款;质押指以有处置权的有价证券作为质押物贷款。这些担保方式虽然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但在很大程度上为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形成了制约。

2、利率水平偏高。目前信用社在贷款利率的制度上尚无具体规定,只是有一个浮动范围,比如执行下限系数0.9,上限系数2.3。从实际执行看,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均实行上浮利率,只是对社员贷款在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优惠利息的5%。据对300家农户调查,金融机构贷款一年期加权平均利率在10%以上。邮

储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利率执行固定利率13.2,连续5个月如期还款给予一个月的免息优惠,利率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明显高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阻碍了一般农户的贷款需求。

3.贷款审批手续复杂,期限不合理,如最简单的质押贷款有些银行却要求只能用本行的存单。据对300家农户调查,有38户曾因各种原因遭银行拒贷。除去急需资金或不得不借款的农户外,许多农户抱着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心理,视自有资金多少从事经营活动。农户的贷款93%为一年之内的短期贷款,这与农户农业长期投资和养殖业的利润回报期限不相一致,而且到期很难申请延期。

(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1、金融网点偏少。随着工、农、中、建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市场,在乡镇普遍设有金融网点的只有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两家,且邮储银行90的农村网点并不办理信贷业务。与竞争激烈的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村显然成为被忽视的“角落”,给农户贷款带来极大不便。

2.服务方式简单、手段落后。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设备更新、电子化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辖内县人民银行金库撤销,各商业银行调款都要分别跑到市级机构,不仅加大了费用,而且由于现金调拨不及时,农户支现时常被拒。另外,各行、社农村网点撤销后,农户存、取款不得不到县、乡镇网点,以致出现了农户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办理信用卡难的现象。

三、农户信用水平与金融服务水平的差距

1.农户征信体系滞后与金融机构服务约束的矛盾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农户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较为强烈的信用需求,但现实却是农户获取金融服务难,究其原因,还是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滞后和金融机构服务约束超前的矛盾。据统计,全县14.28万农户,仅有31%的农户在人行的征信系统有信用档案,而且信息过时。鉴于农户信用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据此授信。近年来金融机构的对借款人的信用约束越来越严,对内部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越来越大,更加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的投放力度。

2.农户的分散性与金融集约化的矛盾

农户是一个分散的群体,信用总量小,承贷水平低,彼此联系松散,难以形成集团式的利益共同体和互助承贷体。农户分散的弱势和金融机构集约化经营的趋势相背离,过去为农户服务的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撤离农村,信用社也在上收机构,向更高一级的法人治理模式过渡。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新的金融机构逐步成立,但尚难顶替其他国有银行成为支农主力;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在本地还刚刚着手组建,但普遍规模较小,服务能力有限,且贷款利率极高,难以适应农户低投入、低产出的资金需求。

3.农户服务需求与金融服务成本的矛盾

农户是一个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群体,而且其需求越来越大。从300家问卷调查的情况看,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种植养殖,资金需求大、使用周期长。例如,养一头猪需要投入1000元,一个小规模的养殖就需投资20万元以上;建一个蔬菜大棚也需要1~2万元。这样一个资金需求几千元贷款是不足的,更不要说经营其他产业,这也是农户民间借贷的主要原因。对金融部门来讲,资金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服务的成本。贷款要一户一户的信用考核,一笔一笔的小额投放;存取款、汇兑结算要面对偏远村落的百姓,要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根本的矛盾所在。

四、推进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建立在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基础上的金融业,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有力支持,通过增加合理投放和优化结构等措施积极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金融系统应突出加大对“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2.培育建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解决农户贷款难、金融服务难问题,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缺失问题。通过培育新的机构或组织,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其一要确立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的服务方向和支柱地位。三家机构服务的大方向应是“三农”,监管部门应监督其农业贷款的存贷比。其二要培育和支持新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建立。应鼓励诸如各级扶贫办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基金(协会)的运作,支持产业协会的信贷行为。其三是规范民间借贷,应尽快出台相关保护法律,规范借贷行为,禁止高利贷产生,同时也保护借贷双方的利益,解除借贷双方的担心。

3、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与防控

各金融机构应加大改革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力度,改变农村金融“高风险”的现状。一是加强农村金融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内控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为有效内控提供保障,有重点地采取多种措施,规避或降低回收贷款等环节的风险;积极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示范活动。二是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担保体制的建立健全,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地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

4、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系统。

一是加快农户征信系统建设。人民银行应针对农户这一特殊群体设立并征集农户信用信息,力争尽快建立一个包括更多农户在内的现代信息系统。二是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分。由银行业监管部门主导,统一标准对自愿农户进行信用评分,对符合标准的予以足够的授信。三是建立农户失信惩戒机制。对于恶意逃废债行为要由政府或银行业监管部门统一治理,如协调法律清收、计入失信者名单等,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5、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6.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 篇六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金融危机冲击下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金融;新农村建设;困境;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为及时了解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分析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而寻求改进对策。笔者以河北省**市为调查对象,对辖内金融机构、有代表性的30户涉农企业及50户农户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显示,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效果日益显现,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华北平原腹地,全市辖8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160个行政村,面积5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76.1%。**市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属于农业大县,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4171万元,同比增长5.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367万元,同比增长5.7%;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81643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2.5%,同比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255元,同比增长12.9%。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又对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县域金融服务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较多困境。

(一)支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较为复杂,需要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从县域实际情况看,政府的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尚未建立运转规范的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对接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金融机构不能及时了解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向和投量,更谈不上做好配套资金的发放工作,金融支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普遍行动迟滞、进度缓慢,在工作规划中既没有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农的具体行动,呈现政府倡导、人民银行呐喊、金融机构无动于衷的格局,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难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精简网点、减员增效的原则指导下,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达不到规模的营业场所,使留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寥寥无几。虽然银监会出台了不少政策,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但是(来源:好范文 http:///),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网点还较少。据调查,**辖内现有39个金融营业网点。其中,17个设在县城中心繁华地段,22个设在乡(镇)农村地区,原来设在村一级的信用站已全部撤销,141个村处于金融盲区。设在19个乡(镇)的营业网点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为主,相对于全市160个行政村、35万农村人口而言,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才0.628个,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极低。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单个网点辐射面大,金融服务触角有限,很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信贷投入不足,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形成了以西瓜、花生、蔬菜三大种植业和奶牛、优质瘦肉型猪两大养殖业为主导的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经济格局;乡镇企业形成了以石雕、胶合板、电热毯、印刷、食品加工、灯具、塑料、制鞋为代表的八大特色行业,这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是,由于受政策、资金、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弱化了县域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其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呈萎缩之势。据测算,**市涉农企业和农民仅流动资金需求每年不下38亿元,而金融机构年累计发放贷款仅10亿元左右,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抽样调查的30户涉农企业中,14户没有得到过银行的支持,16户取得过不同程

度的信贷支持,但金额较小,在其经营资金中占比很低;据统计,在企业初始资金来源中,内部集资1256万元,民间借款986万元,银行贷款418万元,仅占16.2%,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明显不足。

(四)金融服务主体单一,支农范围狭窄

从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看: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资金、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但是,这些服务

还没有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能提供电子结算、信贷管理、业务咨询、政策指导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银行早已偏离农字轨道,将经营重点转向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农发行仅限于对国有粮棉油收购流通环节提供信贷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有限;真正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主要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在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上显得势单力薄,只向农业生产,、流通领域发放了少量贷款,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领域、多层次的信贷需求。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农村教科文卫、通讯、农民工技术培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还基本没有涉足,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

(五)金融服务后劲不足,难以形成支农长效机制

从宏观政策来看,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持续有效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机制,涉农金融机构面对县域经济总量小、质量差、信贷载体脆弱等客观条件,难以处理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支农之间的矛盾;从资金流向上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农村资金外流呈上升趋势,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据统计,3季度末,**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93225万元,较年初增加23739万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4127万元,增长34.16%,存款增量超过了辖内所有金融机构,这部分存款流出了农村,使农村经济发展雪上加霜;从经营管理模式上看,商业银行实行高度的集约化管理,县支行既无贷款评估、审核及审批权,也无票据承兑权、贴现权,与农村信贷需求面广、额小、分散的特点不相适应;从农村信用环境看:受金融知识普及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法律观念淡薄、信用知识缺乏、诚信意识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支农联系制度。政府牵头建立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形成地方政府领导、金融管理部门推动、金融机构落实、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运转高效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做到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同安排、同部署,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同时,协同人民银行建立金融支农监测和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调动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二是人民银行要发挥协调督导推动作用,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和重点,研究提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及措施,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要看到国家公共财政向农村转移、工业反哺农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和业务发展机遇,将支持新农村建设纳入本行的长远发展规划,发挥积极性,增强主动性,加快业务创新,增加信贷投入,实现支持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二)增设营业网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只有在农村设立适量的营业网点,才能使金融机构真正融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因此,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使其在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上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二是扩大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当将重点由支持粮棉油收购逐步转向支持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来。三是发挥农行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农行股改往下走的原则,适当增设农村营业网点,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比重。五是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推动民间金融阳光化,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六是在条件成熟的农村乡镇,引导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样化,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向纵深发展。

(三)扩宽金融服务范围,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县域金融机构要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树立在竞争中求协作,在协作中谋发展的意识,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实行错位竞争,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二是商业银行要树立小客户、大市场经营理念,充分发挥资金和人员优势,积极研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满足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办企业等多样化资金需求,缓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三是积极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改善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四是扩大支持范围。不仅要加大对农村种植、养殖等生产领域的资金支持,还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贷投入,全方位支持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完善制度,建立金融支农长效机制

7.我国农村金融供求问题分析 篇七

我国是农业大国, 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 但是,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加大, 严重影响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平衡, 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 从而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因此, 如何加快农村金融发展, 就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个焦点。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基本遵循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模式, 在有关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中, 研究者更多关注制度的供给方, 忽略了制度的需求方, 造成许多制度供给理论上看来很完美, 但在实践中却无法执行。所以本文将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尝试探索出改善供求不平衡现状的路径。

(一) 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地区外部因素的变化促进了对新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强烈需求, 但是这些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主体之间, 其总量与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

1. 在贷款规模上, 需求量随经济总量上升而扩大

根据全国金融机构的统计, 近三年来农业贷款总额仍然呈上升趋势。农村贷款主体中一些农户和农村企业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资金需求在急剧上升。但农村金融机构却“一刀切”地规定了农户和企业贷款的最高上限, 这样使得急需贷款的农户和农企得到的资金数量明显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从地域来看, 需求总量和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总量和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往往需要建设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性金融服务, 而中西部农村地区可能更需要生产及生活性融资类的金融服务。

3. 从农户需求看, 农户借款额度较小且非常分散

家庭经营规模决定了用于家庭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借款需求规模不会太大。农户借款用途主要分为生活性借款、生产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20多年里虽然迅速提高, 但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十分有限, 农户最大的资产或者说最具有抵押意义的资产是住房。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

(二) 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1. 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功能缺失与错位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缺乏针对性, 造成了各种金融机构的功能残缺问题非常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机构, 造成金融服务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合作制不规范, 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 造成资金外流严重;非正规金融受到政策歧视, 服务功能受到限制。

2. 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化与结构失衡状况严重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需求主体之间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在这种外部环境下, 农村金融体系在各个地区整齐划一的制度安排必定不能满足各个地区不同的金融需求。而且, 作为需求主体的农户与乡镇企业按照从事的生产领域以及规模大小不同划分, 也具有多样性, 单一的金融产品种类和结构也无法满足其多样性金融需要。

3. 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过高

在分析金融结构中的金融机构时, 戈德史密斯 (1969) 指出, 金融机构的市场集中程度能够反映出金融发展水平, 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结构将牺牲竞争的效率。以此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 可以发现, 正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较为严格, 市场准入成本较高, 新的竞争主体很难进入, 尤其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 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垄断经营, 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 从而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4. 农业保险等中介组织制度建设缺位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农业保险业务却迅速萎缩, 农村地区的保险服务不足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法规, 虽然《保险法》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 但该法实际上是一部主要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商业保险法, 无法规范和保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色彩的农业保险问题。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 改革已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明确其定位

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 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实际, 建立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经营机制, 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等方式, 不断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 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 探索发展新的金融组织

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 有必要适当放宽农村金融业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 逐步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 在可能的范围内允许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组织发展, 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三) 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要由政策主导性向商业可持续性转型, 把发展小额信贷作为信用社的业务重点, 采取措施逐步扩大无抵押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 使小额信贷向制度化、机构化和商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扩展小额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 就需要提高信用社的吸储能力, 建立和完善地区间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通机制以及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

(四)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使支农资金得到有效的补充

当前, 在我国农村建立股票、债券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 应深入开展票据贴现、项目融资、农机具的金融租赁、信托等真正适合农村的直接融资方式, 使“三农”资金从不同渠道得到满足。总之, 壮大农村资金实力, 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强化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五)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转移和补偿机制

第一, 发展农业保险,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第二, 推出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支农衍生产品。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 能有效分散和规避各类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业信贷风险, 应该加强宣传和培训, 引导农民积极进入。第三, 加强农村金融的风险防范。

8.农村金融发展现实问题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体制;内部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农村金融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现状

1.农村金融总量快速扩大,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资金支持

近几年间,我国农村金融总量持续增长,逐渐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以及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民间资金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支持经济的力度正在逐年增大,农村经济获得支持资金比例从2008年的15.4%上升到2010年的19.8%,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众多的资金支持。

2.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历来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近年来,农信社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精神和号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和目的,进一步简化程序, 竭诚为农户提供方便的贷款服务。与农村实际状况相结合,在资金供给上,优先满足涉农产业,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市地级农村信用社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时有效的调整贷款政策,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体。

3.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农村金融整体功能得到加强

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中承担骨干和支柱作用,恢复成立三十年来,“三农”和县域市场始终是全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三农”市场了解较为深入。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达到近3万亿元,较好地实现了稳定当地粮食市场、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功能,有力的支持了经济的发展。

二、目前农村金融发展中现实问题

1.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不高,有待于提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和涉农商业性金融业务,支持国家农村农业政策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从1998年5月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越来越窄,只承担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供给和管理农业发展银行这种单一性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其政策性银行应该发挥的作用,并且逐渐地退化成“粮食银行”。

2.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较弱,服务农民能力有限

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较为单一,基本只具备传统存贷款、结算、保险、咨询、外汇等业务,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问题: 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违规贷款,甚至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自我发展的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增加,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困难。

3.农村保险市场发育不完善,阻碍农村经济的深化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迅猛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至今为止各种自然灾害对该市农业生产的打击仍较严重。在很多地区形成区域农业经济特色化,种植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而且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急需保险保障,但是农村保险市场发育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1.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运行机制,加强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

多途径、分类推进政策性金融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探索部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其次深化改革仍需要保留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实现这些政策性机构经营机制的转换,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在设定的政策性业务领域内,给予其自主经营的权力,以资本充足率等风险管理目标控制政策性银行的行为,控制政策性银行业务的风险,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

2.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模式应根据各个地方的发展水平来确定。由于一般县级地区经济发展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也不一致,因此,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实力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来发展农村信用社,切记勿搞“一刀切”的作法。

3.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保险市场,探索本地区发展新思路

政府要鼓励所在地区各家保险公司要积极创新“三农”保险的理念,勇于探索新型的适合本地区农业特点的保险,借鉴外地经验开发“三农”保险产品,突破“三农”保险的难点。建立健全以市政府为主导农业保险制度,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是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提供统一的规章制度框架,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这个框架中发展经营农业保险,切实使农业保险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 俭:构建新农村金融体制的路径选择——以日本农村金融支农为鉴[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 49-51.

9.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影响调研报告 篇九

从调查的情况看,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艰巨。调查中发现,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农产品县场已受到严重冲击。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跌、销量减少。二是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去年1-3季度,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支出同比上涨40.6%,整个农业生产成本同比增加了近40%,而农产品收获后价格却普遍下跌,成本上涨和销售价格下跌使农民收益严重缩水,农民依靠提高农业效益增收的困难明显加大。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形势已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将危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形势趋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县外出务工或就近转移就业的农民工约有1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我国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日益严重,用工减少导致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据调查,去年年底我县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比上年增加了近30%,在岗农民工工资水平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多数企业用工将会进一步减少,许多农民工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岗位。据反映,一些农民工已回乡3个月,按月工资1000元计算,每人收入减少3000元。农民工的大量返乡和春节后就业难度的加大,将直接影响农民的务工收入。

三、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县域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去年四季度以来,因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县域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二是中小型工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不少中小企业遇到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和外向型企业尤为明显。据调查,由于能源和原料上涨,许多中小企业去年上半年高价购进和储备了大量钢材、煤炭等原材料,但自去年10月份以来,宏观形势急转直下,工业品出厂价格不断跳水,有些产品甚至低于上半年所进原料的价格,造成许多企业严重亏损,有的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不堪重负关门倒闭。三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对前景预期不确定,导致国内外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

四、社会潜在问题增多,为维护农村稳定带来新的压力。调查发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开始由经济层面波及社会层面,并影响农村稳定。基层同志反映,金融危机已影响到部分农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一些无技能、年龄大的农民,出现“活难找、钱难挣、日子难过”的现象,这部分人收入本来就低,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人又失去了工作岗位,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顿。不少农民工靠长年打工为生,如因外出打工受阻而失掉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将会积淀对现状不满的情绪。此外,农民工中年轻人比例大,他们大多不会做农活且精力旺盛,如长期无所事事,更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多元化,一些地方多年积累的干群矛盾、土地承包纠纷等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有可能使这些矛盾交织叠加在一起,因偶然事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应对危机影响的措施和建议

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见底,特别是对农村的冲击具有滞后效应,其消极影响尚未充分显现出来。2009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我县农村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十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问题 政策建议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

农村金融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多年来,为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正向纵深探索推进,农村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满足度逐步提高,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9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6%,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增长20.8%。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92亿元.增长16.4%。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总量稳步增加,但仍然存在供给缺口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供给总量上稳步增加,但与增长势头强劲的农村金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供给缺口。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三农”有一定的联系,其目标是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体现并实施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2008年末,该行共有机构2152个,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17.6%。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功能单一。在实践中。其支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更多的是充当从事粮棉油收购贷款的银行角色。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农业银行撤并分支机构,农村业务萎缩,支农作用大大下降。首先。为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农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商业化运作。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全力加强城市布局。从而使农村业务趋向萎缩。其次,农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变,基本放弃收益低、风险大的涉农贷款,反而将从农村吸存的资金投入城市中收益高、见效快的项目,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严重影响了支农作用。

农村信用社主要定位于为农户服务,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自2003年启动以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以来,其服务能力和支农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截至2008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5100多家,7.8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7.1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45万亿元,占全国涉农贷款的35.5%:农户贷款1-3万亿元,占全国农户贷款的86%。但是目前来讲。由于其自身问题较多严重限制了支农能力。1.资金来源狭窄缺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主要是吸存农村地区的资金,又由于在和商行、邮储竞争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匮乏。2.深化改革尚未完成,还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责任已顺利移交省级政府承担,除北京、上海、重庆、宁夏成立农商行,天津成立农合行外,全国其他各省份都成立了省联社,作为政府的管理平台。但是深化改革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完全完成,未来还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经营管理。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尚短,人才、经营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其支农能力大打折扣。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挂牌成立,到2008年末,邮政储蓄银行有3.7万个营业网点,资产总额达2.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2亿元。由于其具有无历史包袱。网络强大,资金充沛等明显优势,必会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缺乏经营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缺少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限制了其支农能力。

其他金融机构市场份额较小,影响甚微。农村地区的其他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和信托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等。

(二)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农民、农村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一是信贷品种不多,且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规定仍然过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不同类别的经济主体多元化需求。二是中间业务产品服务较少,城市中普遍使用的信用卡、票据业务在农村很少运用,至于投资顾问、金融咨询、评估、项目理财、网上银行等业务则更为缺乏。三是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还有保险基本属于空白,如何使农村群众充分享受到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实惠,是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表现在:1.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造成了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并且缺乏违信处罚机制,对脱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磋商农村机构的服务热情受到打击。2.农村信用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农民缺乏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农村信用咨询体系建设落后。3.农村金融中介环境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并且有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中介环境。4.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等难以市场化。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不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投资欲望,不利于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行。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一个有效率的竞争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即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为支柱,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力军。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补充,农业保险为后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必须要研究农业发展银行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现代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分支机构。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其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第二,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建设中的支柱作用。鉴于商业性银行趋利性的特点。农业银行可以重点面向高端客户,即重点对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 技园区或县域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

第三,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改善服务条件,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第四,要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扶持“三农”建设中的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第五,创新发展适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人手,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使其合法化、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满足“三农”建设多层次的需求。

第六,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我国亟需发展农业保险。具体应当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被动供给模式,在市场导向下主动跟踪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从而解决产品单一和服务单调的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理念,主动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及信用状况,设计能满足多元需求,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如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业务、应收账款等,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多元的金融产品,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上一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文书档案管理方面的现状及措施下一篇:调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