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精选10篇)
1.民营经济 篇一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以来,我区着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积极支持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先后出台了《浈江区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浈江区企业互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加速增长,为建设浈江经济强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我区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况
2009年以来,我区民营经济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民营企业发展局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措施,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民营经济”三大战略重点,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步伐,加强引导服务,全区民营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一)全区民营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良好势头。
在对辖区民营企业开展调研的工作中,我们了解到,通过近几年来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启动内资,千方百计扩大投入,我区民营经济总量得到快速扩张,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到2009年底,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10004户,同比增张12.89%;从业人员20278
1人,同比增张8.41%;注册资金20824.95万元,比增19.0%;私营企业226户,新增55户,从业人员2340人,注册资金6462万元,比增10.80%。2010年1—6月全区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24.0亿元,同比增长10.6%。民营经济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载体”,使我区民营经济的聚集效应增强。
1、2009年,我区把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着重发挥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承载产业集群的平台作用,全力发展工业园,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规划开发面积为6000亩,已开发面积亩,签订入园协议企业户,协议总投资额达亿元,其中已入园在建工业企业户,投资金额为亿元。目前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万元,2、积极构建全民创业平台,打响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品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规划面积1000亩,3年内规划建设标准工业厂房30万平方米,吸纳150户以上中小企业入驻。开发模式是政府规划引导、政府补贴租金、引入民营资本兴建标准工业厂房、争取本市中小机械制造企业入驻生产经营。据测算,3年累计可实现产值8.5亿元、累计创税3400万元、提供4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该基地以机械制造业为产业主体,形成相关产业紧密联系、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实现集聚发展和规模效益,发挥孵化器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力争到201
54000万元。
(三)规模企业成长加速,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
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全区工业产值500万元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1户。力拓民爆、铸锻机械、金三江、赛力乐、伟光液压、新宇建机、新弘立、浪奇、富洋粉末冶金、泰铭压铸等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四)民营商贸企业营业网点扩张呈良性健康发展。
截至2010年7我区民营商贸企业发展趋势呈现稳中有升。南郊片以中型以上规模化经营为特点,主要有汽车品牌专卖区、综合交易区、二手车交易区、维修装潢区、汽车美容、综合服务区、汽车会展中心等。小岛片依然凭借其固有的明星区域优势,不断扩张商贸网点。风度名城等民营企业将我区休闲购物消费向高品质高档次方向引导。商贸业的健康发展,带动了一大片消费流通市场的良性竞争。
二、影响和制约全区民营经济工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近几年来,尽管我区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辖区环境因素、行政职能的限制,与先进地区相比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一)、由于本区是市辖区,区级行政部门职能有限,如没有设环保、技监、药监、卫生防疫部门,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外部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特别是《关于对地级以上市具民政府实行民营经
济工作考核的通知》(粤经贸中小局[2008]47号文)的印发,今年起省政府将对各市民营经济进行全面考核,对照考核标准,区的民营经济工作职能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科技进步乏力,科技含量低;
(四)、招商引资方面,缺乏规模大、档次高、拉动力强的龙头项目;目前制约我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问题。特别是国家对土地价格的控制,最低地价每平方米288元,高于同类地区曲江区地价,严重制约产业园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发展全区民营经济的建议
(一)加强民营经济工作,明确民营经济行政管理部门。2010年加强民营经济行政管理力度,明晰职能,充分发挥区中小企业局的职能作用,围绕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投资融资服务平台、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服务平台、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市场开拓服务平台等5大服务平台的建设,优化全民创业环境。
(二)继续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加大民营经济培育扶持力度,力促工业优化升级。
主要以北片工业基础、资源和区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依托,做强工业,尽快打造以工业为支柱的北片经济带,要培育五大支柱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做强做大一批重点民营工业企业,培育形成装备、化工、制药、电力等工业支柱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为支柱产业。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抓好产业转移园区的电子工业区和化工区的建设,加强同市民营局的沟通,做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三)继续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民营企业,进一步提高档次和辐射力。
以小岛风度路步行街和南郊亿华物流为龙头,引进扶持连锁经营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集信息、仓储、传输、配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企业,拓展城区商贸物流业,提升我区商贸物流业的规模和辐射力。改造和新建一批专业市场,尤其要进一步提升汽车、服装、家具、建材、日用百货、水果、蔬菜、三鸟、水产品等专业市场的规模档次和经营水平,优化专业市场的经贸集群优势,争取早日实现规模效应。
(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浈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为依托,配合市民营企业发展局做好市全民创业孵化基地暨浈江区全民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进入基地的企业将享受到地区制定的有关扶持政策,降低创业成本,促进全民创业。不断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千方百计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引导和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多创名牌,树立品牌意识。
2.民营经济 篇二
一、“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概念及假设
1、“国有经济”的概念。
国有经济一般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存在形式包括国有国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
2、“民营经济”的概念。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并不存在“民营经济”这样的概念, 民营经济是从我国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一个概念, 且现在尚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概念。本文认为“民营经济”是指以反映投资主体或经营主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成分, 是在一个国度里由本国居民投资创办、经营或控股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经济要素的总和。也就是说是外资及外资控股、国有及国有控股以外的经济成分的总和。
3、一些假设。
在进入正式的讨论之前, 本文先做一些假设, 假设一:在明确了本文所论述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概念之后, 这里将境外资本 (包括国外资本和港澳台资本) 抽象掉, 不做考虑。假设二:不论企业的具体名称是什么, 如合伙制企业、股份制企业、独资企业还是集体企业等, 都仅从企业的资本构成角度来进行讨论, 资本的所有形式分为三个类别———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个人资本。其他的资本形式, 如法人资本最终也可以追溯到这三个类别中去。假设三:将个人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总称为民营资本。
首先, 本文所讨论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中均不包含国外经济和港澳台经济成分, 且主要讨论的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 将境外资本抽象掉更有利于论述。其次, 企业的名称是从法律的角度来定义的, 而本文重在从经济角度考查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比重进而分析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 因此就从资本构成的角度看待企业更利于分析。具体来讲, 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本构成完全是国有资本则为国有国营企业、国有民营企业;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本构成是国有资本为主、民营资本占少数则为国有控股企业;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本构成是国有资本占少数、民营资本为主则为国有参股企业或民营控股企业 (这里采用国有参股企业这一说法) ;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本构成完全是民营资本则为民营企业 (民有民营企业) 。当然, 从这个假设的角度来看, 国有经济就包括了国有国营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部分;民营经济则包括了民有民营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中的民营资本和国有民营企业中的经营权部分。最后, 本为将“国有”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所有”, 将“集体所有”这部分划入广泛意义上的“民有”这部分。另外, 本文为了叙述上的简明, 用“国企”一词指代国有国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体, 用“民企”一词指代民由民营企业、民营控股企业 (国有参股企业) 。
二、关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争论
1、有关“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三种观点。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国进民退”现象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主要观点分为以下三种。观点一:反对“国进民退”。这些学者认为, “国进民退”背离了改革的方向, 是“死胡同”, 是很危险的。观点二:赞同“国进民退”。这些学者认为, 国有经济在某段时期、某些领域的“进”和“退”, 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促进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并且认为这恰是“中国模式”优势的体现。观点三: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他们的说法主要有——在整体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 即便存在国有企业兼并民营企业的现象, 也是个别的、局部的;无论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比重消长或者从市场经济运行的操作层面看, 还是从理论逻辑与论断的准确性看, 所谓“国进民退”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一种主观论断;“国进民退”是个伪命题, 与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现状不符合, 也不存在国家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的重大转变。
2、对上述三种观点的评述。
总观上述的三种观点, 可以看出承认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人, 不论是反对的还是赞同的, 都看到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中所存在的相互替代的一面。并且, 这正反两方的争论还突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国企与民企的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而且“国有经济”在竞争中有主动权——即当国有经济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则民营经济的比重就被迫下降了, 当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时, 则民营经济的比重就上升了;然而, 不存在反过来的情况——即当民营经济的比重上升时, 迫使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 当民营经济的比重下降时, 则国有经济的比重上升。虽然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此消彼长, 但是民营经济是被动的, 国有经济是主动的, 二者相互影响的力量对比是悬殊的。不承认“国进民退”现象的人其实是针对宏观层面来说是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的。
对于上面的这种说法, 应当辩证地来看。首先, 应正视“国进民退”这种现象。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国企与民企在实践中的冲突是确实存在的, 因此正视这种现象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 是有助于国民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同发展的。其次, 应明确分析的视角, 是从宏观经济的总体来看, 还是从中观的不同的区域 (地区) 或是不同的行业来看, 还是从微观企业中的产权结构来看。不同的分析视角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最后, 关于“关系”的分析, 既应看到其对立的一面也应看到其统一的一面。上面的说法显然是揭示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部分对立面, 并且其对立面的分析也不全面, 同时这二者之间的统一的一面更加无从论及。因此, 本文就将以这种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国退民进”这一现象, 进而透过这个现象分析“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辩证关系。
三、“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辩证关系
总的来说,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下面对这种“统一性”和“对立性”做具体的分析。
1、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统一性”。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具有“统一性”:第一, 从宏观角度来看,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都是“工具”, 二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如表1所示, 自2000至2010年间,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并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的工业产值也是逐年增加的, 由此可见二者是呈现出“共进”的态势, 并且统一于整体产值的增长中的。这一点在图1和图2中也可以较好地体现出来。第二, 从中观的不同地区以及行业来看, 二者相互竞争, 此消彼长的态势交替进行, 这种竞争既活跃又稳定了经济, 从而推动了整个地区以及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即二者统一于地区经济或是整个行业的发展中。以东部地区为例, 从1995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下降, 民营企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至2004年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相对上年有所回升, 相应民营企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此后一直到2009年, 国有企业所占的产值比重继续下降, 民营企业产值比重继续上升。可见, 从1995年到2009年间, 国有企业比重与民营企业比重此消彼长, 国企与民企呈现出竞争的态势, 但东部地区的工业产值整体是呈上升态势的。因此,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局部地区的竞争是统一于整体地区经济的发展中的。第三, 从微观角度来看, 通过企业内部股权的转让方式, 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竞争, 二者的竞争直接统一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中。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硬预算约束的基本单位, 其以盈利为目的, 因此, 任何股权
结构的变动都是以成本收益为依据的。
2、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对立性”。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具有“对立性”。这种“对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 从宏观角度来看, 对于一定时间内的经济整体是一定的,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有相对高低的差异, 比重方面时而国有经济大于民营经济, 时而国有经济小于民营经济, 时而国有经济等于民营经济, 但二者相等是偶然, 不等才是常态, 即二者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 2000年国企数量比重为32.8%、民企为13.6%, 国企是民企的2.4倍, 以及国企产值比重为47.3%、民企为6.1%, 国企是民企的7.8倍, 这就是比重方面国有经济大于民营经济的情况。再如, 2002—2004年数量方面, 国企占比从22.7%到12.9%, 民企占比从27%到43.1%, 则可粗略判断大约在2003年国企与民企的数量持平;2008—2010年产值方面, 国企占比从28.4%到26.6%, 民企占比从26.9%到30.5%, 可粗略判断大约在2009年国企与民企的产值持平, 那么从数量和产值这两个维度来看,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应在2003—2009年间的某一时点上持平, 即比重上国有经济等于民营经济了, 但只是很短的时间。又如, 2010年国企数量比重为4.5%、民企为60.3%, 民企是国企的13.4倍, 以及国企产值比重为26.6%、民企为30.5%, 民企是国企的1.1倍, 这就是比重方面国有经济小于民营经济的情况。更进一步地, 从2000至2010年这整段时间来看, 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产值上, 国企比重都呈下降态势, 民企比重都呈上升态势, 二者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是十分明显的。第二, 从中观角度来看, 当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处于同一地区或是同一行业中时, 一般情况下国有经济较民营经济的实力雄厚, 因此, 竞争是不公平的, 并且在竞争地位上, 国有经济是处于强势的。第三, 从微观企业角度来看,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都是有弹性的, 即在企业的内部会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出现国有资本将部分或是全部民营资本挤出, 抑或民营资本将部分或是全部国有资本挤出, 从而呈现出民营企业被国有化成为国有经济, 抑或部分国有控股企业被私有化成为民营经济。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当前“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及趋势预测
1、“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 我们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理应分布的经济领域。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领域, 如果国有资本比民营资本更有优势, 则就应由国有资本来进入;如果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优势相当, 则应共同参与并展开竞争;如果民营资本比国有资本更有优势, 则由民营资本进入。如果按这个理论来分析, 那么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自然垄断的、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经济领域应由国有资本来进入, 其他的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则视具体的情况由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进入或是由民营资本单独进入。
假设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顺利进行, 并实现了上面的这种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理论上的分布, 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分析, 看如果改革到了这样的程度是否还存在问题。首先, “类别1”和“类别3”是井水不犯河水的,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各自的领域中施展能力, 那么就暂且认为在这两类中是不存在问题的;那么再来分析“类别2”。
首先, 这些领域由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参与, 体现在民营经济形式的单独参与以及国有和民营经济的融合形式的参与。在这种竞争性的领域中, 国有经济的单独参与形式不能是国有国营企业, 因为国有国营企业就像一只老虎, 而民营企业就像一群小白兔, 小白兔是会被老虎吃掉的, 即使暂时不吃, 当个别民营企业壮大起来时, 威胁到国有国营企业的利益时, 这只老虎就会发威将其国有化。这是“竞争”的本性——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因此, 国有经济形式的单独参与是不可取的。而众多民营企业的参与, 将活跃市场, 增加竞争的有效性, 因此民营经济形式的单独参与是有利且必需的。国有和民营经济的融合形式体现在股份制企业当中, 即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现代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可转让性为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相互转化提供了渠道。从国有资本到民营资本———这种转化显示出了一种“刚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刚性对于维护国有经济在社会总体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是有利的, 因为国有资本一旦私有化, 在现在股份制企业中就有可能会被进一步地为外资所掌控, 这个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性是有威胁的。从民营资本到国有资本———这个转化显示出了一种“弹性”。在实践中多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了就被收为国有了。这对民营经济来说是重大的损害, 影响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进而损害了市场的活跃性。上面的这一“刚”一“弹”既有利又有弊。其有利的一面体现在, 维护了国有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尤其是当遇到经济危机时, 民营资本是根本无法对抗这种巨大的经济波动的, 若让这些民营企业倒闭则会造成就业率下降等重创, 此时若为国有资本收购助其渡过难关, 当经济好转时再转为民营企业, 这对于民营企业本身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其不利的一面则体现在, 国有经济的将民营企业国有化较易, 国有经济的民营化较难, 久而久之, 会造成民营经济整体比重的下降, 对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造成损害, 进而影响市场的活跃性, 最终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
因此, 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适度的相互转化问题。其实, 即使去掉前面的那个假设——“假设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顺利进行, 并实现了上面的这种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理论上的分布”, 这个关键问题也仍然是存在的, 只不过将上面的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都抽象掉更容易看清楚这个关键问题。
2、“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三大预测。
对于这个关
键问题的处理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演变趋势:趋势一:国有经济过度侵害民营经济。即任由民营资本国有化的“刚性”发展, 而国有资本的民营化的弹性却不予提高的结果。这个过程是较为缓慢的, 在短期来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仍然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 但如果取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去核算国有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比重这一指标时就会发现, 国有资本的比重大大增加了, 国有经济的增量超过民营经济的增量, 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国有化, 民营经济则被边缘化, 甚至是退出历史舞台。趋势二:国有经济为民营经济所吞噬。即过度提高了国有资本民营化的弹性, 过度削弱了民营资本国有化的刚性所带来的结果。我国的经济会呈现出整体的民营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比重较大, 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趋势三: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划江而治”。即国有经济仅存在于提供公共产品、自然垄断、拥有安全性和战略性意义的经济领域, 民营经济则活跃在除去这些领域以外的其他经济领域。也即国有经济仅仅存在于“类别1”中并占统治地位, 民营经济则占领“类别2”和“类别3”并占统治地位, 当然, 民营资本在“类别1”中的部分国有控股企业中也有参与, 但是仅为附属的成分。另外, 通过财政体系, 将从民营经济那里收到的的税、费用以补偿国有经济在提供公共产品时的损失。
其实, “趋势一”的描述貌似是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路径, 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国有也就成了事实上的全民所有了, 然而, 这个路径实质上是激进的, 非自然的。因为, 进入社会主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是要具备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这个条件的, 即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时才可以, 而非通过“国有经济”的“仗势欺人”来从表面上、形式上来达到的。因此, “趋势一”是不利的。“趋势二”显然是退回到资本主义上的一种道路, 这是很危险的, 这对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会造成巨大的毁灭性的打击。“趋势三”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接受的模式。发展到这个阶段, 既有国有经济稳定整体经济、国家安全、提供公共产品, 又有民营经济活跃市场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 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的发展, 进而为走向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出处理好“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对于稳定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五、关于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建议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中存在的“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相互转化这一关键问题, 下面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以达到相对削弱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转化的刚性、提高国有经济向民营经济转化的弹性、保证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适度的相互转化。
1、宏观方面。
宏观方面主要是建议政府断开与国有经济的亲缘关系, 以一个中立者的姿态, 依据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引导和调节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总量上进行适度的相互转化。具体来讲, 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 政企分开, 包括中央政府与国有国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分开以及地方政府与国有国营企业、固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民营企业的分开。这里政府与国有企业方面的关系是历史上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 所以关注的较多, 理清这二者的关系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却往往具有隐蔽性, 地方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干预是无形的, 也往往伴随着一些交易。这些干预使得民营企业无法专心致志地搞经营, 进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职能应归位到宏观调控上来。通过硬的决策机制 (即制度安排) 和软的相机抉择, 来引导全社会范围内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相互转化。这种调节应以经济周期为依据, 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在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内, 当经济繁荣时主要是国有经济向民营经济方向转化, 即民营经济的占比提高;当经济萧条时则主要是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的方向转化, 即国有经济的占比提高。当然, 这里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其一, 政府只是引导并不参与到具体的企业内部操作。其二,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也存在局部的、地区性的、行业性的或是个别企业的由民营经济向国有经济的转化, 反过来, 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同样也存在局部的、地区性的、行业性的或是个别企业的有国有经济向民营经济的转化。这里需要慎重考虑的是经济繁荣时, 应依据动态的比较优势来分析, 该民营企业的民营资本是短期的比较优势下降还是长期的比较优势下降。若是短期比较优势下降, 则应考虑优先由其他的民营资本进入, 具体的形式如其他民营企业对该民企的并购重组等;若是长期比较优势下降, 则应考虑由国有资本进入, 以便给民营资本以休整的时间, 当民营资本的优势恢复时再考虑国有资本的退出和民营资本再进入的问题。
2、中观方面。
中观方面主要是建议行业协会制定一些规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行规, 构建有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兼并收购的监督机制, 并及时发布有关国企民营化和民企国有化的信息和通告, 进而在行业内形成一层仅次于法律的软约束, 从而有助于监督和调节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局部范围内进行适度的相互转化。
其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其一, 行业协会是企业的一种自律组织, 因此应排除行政干预;其二, 制定规范国企和民企的行规中应注意在平等的基础上, 适度提高对于民营企业的保护程度;其三, 构建的有关兼并收购的监督机制包括国有企业之间的、民营企业之间的以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三种兼并收购的监督机制;其四, 行业协会在组建具体的一个兼并收购事项的监督人员时, 注意不应引入当事人, 以保证公平性;其五, 注意及时发布有关具体企业的兼并收购的意向、进程及结果, 保证信息的透明度, 并收集社会反映。
3、微观方面。
微观方面主要是建议完善有关企业股权转让行为的相关法律, 以使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企业微观层面上自发地进入和退出, 进而使得国有控股企业在一定条件下适度地自发地转化为民营企业, 也可以使得民营企业在一定条件下适度地自发地转化为国有控股企业。
企业股权转让方面:我国《公司法》第148条规定, “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可以依法转让其持有的股份, 也可以购买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转让或者购买股份的审批权限、管理办法, 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条关于“国有股权”转让的规定是出现在《公司法》有关“特殊股份转让的限制”的规定中的。由此可见, “国有股权”在我国法律中是受到特殊保护的, 国有控股企业民营化的难度可见一斑。并且, 国企的股权转让要经过审批这一点又明显地没有将政企分开。因此, 应完善这部分的法律规范, 体现政企分开的精神, 并区分国有国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国有参股企业在法律中的不同地位, 不应所有的“国有股权”都搞特殊, 如部分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的国有股权可以与民营股权保持平等的地位。
六、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有关“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关系的三大观点, 得出应辩证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得出二者具有既统一又对立的辩证关系这一结论。进而, 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适度的相互转化问题。最后, 针对这一关键问题仍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目的就在于通过这些措施来利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立面的竞争性, 既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又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 并协调二者之间保持适度的比重关系, 最终得以统一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李政:“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J].社会科学辑刊, 2010 (5) .
[2]刘得扬、杨征:国家利益与国有企业的“进与退”[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1) .
[3]胡乐明、王杰: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兼论“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J].中国流通经济, 2012 (1) .
[4]吴强: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合理性[J].红旗文摘, 2010 (6) .
[5]罗志荣:国企崛起是“中国模式”优势的重要体现[J].企业文明, 2010 (2) .
[6]卫兴华、张福军: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3) .
[7]汪海波:对“国进民退”问题之我见[J].经济学动态, 2011 (1) .
[8]周新成: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兼评“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J].当代经济研究, 2010 (4) .
3.民营经济 篇三
摘要:民营经济作为广东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回顾国家和广东省对民营经济政策后,结合在民营经济政策背景下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就广东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情况、民营经济结构发展情况以及融资情况等几个政策制定比较集中的方面入手从中了解得到民营经济具体发展中的各项政策对民营经济增长的实际的影响以及民营经济政策效力程度。
关键词:民营经济;外向型发展;经济结构;融资
一、 引言
中共十五大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政策的不断宽松和有利,民营经济特别是广东私营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在广东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具有较大经济规模,产供销流程完整顺畅的经济形态,成为推动广东经济不断前进的新的活力,而这一活力的主要构成则正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
当前国内理论界对对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个要素,例如技术、融资、企业管理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探讨和研究。这些研究都使我们从比较微观具体的角度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例如, Vamvakidis和thanasios (1996) 侧重研究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性, 而陈建新、何晓庚、肖家湖(2006)在分析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对整个社会的重大作用外,也强调指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迎接全球化挑战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并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但是在国内对民营经济所做出的各项研究中,致力于通过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衡量国家在民营经济实施的各项政策所达到效果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结合前人对民营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尝试性的做出关于民营经济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效力的实证分析。从而使我们更具体更直观的了解民营经济政策的效力。
二、民营经济政策在对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也刺激民营经济不断蓬勃向上。作为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其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广东民营经济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发展,特别是在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被正式确认之后,广东民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企业涉及产业范围、自身发展规模以及自身竞争力都不断增强。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的消息,2008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383.38万个,广东民营单位从业人员达2015.02万人,占全省总从业人员数的36.9%,可以说民营经济对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民营经济所做出的一系列决定、方针和政策,已出台的很多政策都是明确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得出的,而具体这些政策在实际生效应用中对民营经济产生了哪些实质性效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
1.民营经济政策对广东民营经济外贸出口的影响
广东因其自身地理优势,在外贸进出口方面相比较我国其他大多数省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广东外贸进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是走在全国前列。而民营企业近些年进出口业务也是突飞猛进。
而相对应于这段时间广东民营经济在外贸主营进出口方面所面对的政策环境来看,我们可以看出,1998年国家宣布从1999年开始赋予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民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以自营进出口权,而同年广东省也出台了落实出口退税,设立出口贷款贴息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外资和经营进出口业务等八项支持对外贸易出口的措施。结合广东民间进出口的实际情况来看,初步放开自营进出口权虽然只是向少数符合条件的民间民营机构予以开放,但是还是表明自营进出口权对民营经济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利好信号。而之后于2000和2001年国家对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再次放宽至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外贸领域的限制完全取消,在出口额的的变化都有很及时而明显的表现。特别是在2001年完全放开对民营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权后,私营企业出口额次年便大幅度增长。另外加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广东作为中国对外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在致力于发展内源型经济的基础上,把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广东民营经济进口总额2002年为41.48亿美元,2007年达到1173.4亿美元,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在应对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反倾销案件以及国际不稳定经济环境下,广东依然能保持出口优势,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开放自营进出口权政策以及针对民营经济的外向型鼓励政策对民营经济外贸出口业务的开展产生了实际的促进作用。
2.民营经济政策对广东民营经济结构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家在政策上不断放宽对民营经济在发展领域方面的限制,以鼓励民营经济能够进入更多的领域参与竞争。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支持民营科技创新的发展,希望能借此来推动民营经济结构升级乃至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广东近些年来民营科技发展迅速,根据广东省科技厅的有关报道,截至2007年年末,经广东省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到9897家,民营科技企业总收入占全国第一,接近13432亿元。在广东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数占企业的总数达80%以上,而在新创办的科技工业园区的进园企业几乎100%是民营企业,其中绝大部分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己成为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广东民营企业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建立和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1993年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到来之时,国家科委就曾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问题做出过《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民营科技企业看作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其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例如,1999年,国家先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及《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设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作为引导性基金,提高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2002年国家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在之前国家对民营科技鼓励的各种政策的基础上,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鼓励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广东省对本省民营科技发展也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4年2月《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1999年3月的《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2000年的《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2003年广东省再次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较为系统的提出推动广东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些意见。
虽然受到这些政策的推动,但广东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很多是始于广东实行改革开放后,受到外来资本投资的影响。除了一部分民营企业从事商业,服务业,轻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另外很大一部分则是使用被国外企业在母国已经淘汰的设备和技术,利用广东省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专门为外资提供贴牌生产服务。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广东民营经济从整体上数量庞大,但是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例如纺织,电子产品制造等完全竞争或者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域仍然相对集中和稳定。民营经济的主营业务仍然是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民营科技创新仍未成为广东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对于整个广东民营企业的产业领域结构的调整的效果并未凸显出来。
3.民营经济政策对广东民营经济融资状况的影响
广东民营经济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最终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离不开资本的积累。但融资难,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标兵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担保机构之间发展也不太平衡,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担保机构不多。此相对应的却是,一方面广东各商业银行存款急需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有着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成长性的广大民营企业,由于不能提供有效的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得不到贷款。各商业银行和广人民营企业都急需贷款担保配套服务。
从广东民营经济直接融资渠道来看,在2006年新的《公司法》及《证券法》对原有相关条文修订之前,民营企业由于收到严格的限制,上市企业必须是规范的股份公司,而目前的很多民营企业还是公司制,不具备上市条件,且民营科技企业在民营企业整体的比重还很少,故而面对高科技企业服务的二板市场对于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也都是封闭的,就更不用说发行股票证券等进行融资,因此很多公司采取借壳上市的方式来获得融资的机会,但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通过上市等渠道获取融资的空间。
一方面,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不断得到政府的重视,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国家的《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小企业保护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广东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并且积极为民营企业和金融界建立交流平台,试图改善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的渠道。同时对《公司法》、《证券法》等进行不断的修改,加强民营企业与证券届金融界等的联系,以实现消息的畅通和沟通的顺畅,帮助民营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 结论
作为时刻走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前列的广东民营经济,其自身的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便利条件,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广东这样一个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占据比例相对更大的省份而言,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直接对整个广东经济发展形势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广东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发展情况、民营经济结构发展情况以及融资情况等几个政策制定比较集中的方面入手,我们看出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环境,广东民营经济继续发展,成为广东省经济一大支柱,除了广东民营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也同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对民营经济外贸的大力支持政策不无关系。但是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仍然需要得到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受到最近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带来的严重冲击,广东省需要不断加强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创建良好的非政策性软环境,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证民营经济各项政策的可实施性,才能保证政策对广东民营经济发展产生更直接有效的影响,以更顺畅的实现相应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Vamvakidis, Athanasios, Trade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Reconsidered, mimeo, Harvard University, August.
[2]陈建新、何晓庚、肖家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8期.
[3]《广东统计年鉴》(1998-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4]邓 楠 徐红新:《影响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研究》,《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民营经济调研提纲 篇四
对《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调查问卷
为能及时、全面地了解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民营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反应情况。请您对以下调查发表意见: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联系电话
(说明:请在□内画√,可多选)
1.您认为《意见》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什么意义?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很有意义□有意义
2.您对《意见》出台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前景信心如何?
□非常有信心□有信心□一般
3.您认为《意见》中哪些部分对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4.您认为您所在企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1)外部发展环境:□行业准入□执法环境□政府沟通□税费负担□权益保护□融资渠道□土地使用政策地方保护主义□舆论环境□其他
(2)企业自身因素:□治理结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劳动关系□技术创新□其他(说明)
5.您认为贯彻落实《意见》应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
□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意见》精神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对《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工商联和非公有制企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
6.您认为贯彻落实《意见》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障碍?
□现有法律法规不配套□与部门或地方利益有冲突,□执行不力□社会上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存在误区□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其他(说明)
7.您认为工商联应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的助手作用?
□疏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举办企业管理及有关方面培训班□市场调查研究□法律咨询□组织企业家联谊、交流活动□市场信息、人才的中介工作□宣传企业和企业家知名度□组织考察或专题研讨会□帮助制定行业经营规范□帮助融资□提供非公有制企业间交流沟通的平台□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其他(说明)
8、您认为有无必要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及其企业家自己的行业公会、联谊会俱乐部?
□有必要□没有必要□无所谓
如果你认为有必要,这种组织应发挥什么作用?
□保护同业权益;□协调经营活动;□在所在地区发挥积极影响;□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向国外发展;□制定行规自我约束
9、您认为下列机构和部门对您的企业是否有帮助
地方政府:□支持□一般□不支持
质量监督部门:□支持□一般□不支持
卫生管理部门:□支持□一般□不支持
公安部门:□支持□一般□不支持
税务部门:□支持□一般□不支持
海关:□支持□一般□不支持
环保部门:□支持□一般□不支持
物价管理部门:□支持□一般□不支持
工商管理部门:□支持□一般□不支持
银行部门:□支持□一般□不支持
10、您认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有效办法是
□入党□争取当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政府中的职务□在新闻媒介多宣传自己的事业□尽量把企业规模办大□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与政府领导人经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组织向政府反映问题。(多项选择)
11、您认为下面列举的哪一方面对您的经营活动影响最大□市场准入□产权法律□贷款融资□报刊宣传□税收政策□土地使用□办理许可□宏观调控□工商管理□劳动力管理□户口制度□社会保障□所有制性质□其他(说明)
12、目前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资金最主要来自(单选)
□银行、信用社贷款□民间借款□企业自己积累□亲戚朋友筹款□其他(请说明)
13、您的企业最常发生的纠纷是(单项选择)□与供货单位(如质量低、供货不及时等);□与买方(如晚付款或不付款等);□与消费者(如产品或服务质量、价格等);□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劳资关系
企业发生纠纷通常解决办法(单项选择)□不予理睬;□尽量协商、调解;(单项选择)上告当地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上告法院;□通过私人关系来解决
5.民营经济工作汇报材料 篇五
上半年点评会议交流材料
科学谋划扎实推进
奋力夺取亭湖新区民营经济工作新胜利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新区在搞好河东新城建设的同时,狠抓民营经济发展,组织企业内部挖潜,盘活资金,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抢抓机遇,占领市场,扩大销售,使今年民营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比上年都有较大增幅。新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年初召开的全区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精神,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1年上半年,新区发展个体工商户454户,占计划的56.75%;发展个体私营企业83户,占计划的57.63%,新建成创业民营企业厂房16000余平方米,占计划的80%,顺利实现双过半。为更好推动民营经济的建设,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一、突出重点,扎实工作。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招商引资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民营经济总量为中心,在培育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上下功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二、细分到村、明确到人。年初,我们采取管委会和各个社区联动的办法,把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发展民营经济各项指标落实分解到六个社区,做到指标细分到村、责任明确到人,层层有目标、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确保工作措施不软、压力不减。同时我们还将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到社区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中,新区管委会与各社区签订民营经济发展目标责任状,严格奖惩兑现。
三、创新制度,做好服务。把营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行全程代理服务制度,为辖区内有志创业的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并落实专门部门和人员为创业者代办报批各类审批手续。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重点民营企业,从环境、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规范行为,依法服务。通过召开企业座谈会等形式教育引导企业要守法经营,要有法律意识,企业搞生产经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讲信誉,以次充好,搞假冒伪劣,不能有传统观念,要有环保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对政府职能部门检查、指导要积极配合,使国家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社会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协调。个别企业有传统的想法,有困难或难题就找政府,依赖依靠政府,新区管委会在服务过程给企业讲明,政府服务是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依法依程序做好服务工作,如经济纠纷、银行信贷、环保整治、安全生产等工作必须按国家法律依程序办理。
下半年,新区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高效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服务,为全区民营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6.民营经济工作总结 篇六
20xx年,全乡发展民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50户,新增经济总量1000万元,实缴税金6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新安排就业人员325人,各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具体做法:
1.切实加强领导,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年初即使及时调整和充实了领导班子,并明确了一名副职具体抓,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该项工作。二是将民营经济发展列入全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乡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三是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发展和联系1-2家民营企业,与各村签订了目标责任状,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工资挂钩。
2.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质量。
一年来,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引前、引中、引后的服务工作力度,各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千方百计捕捉信息,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与产品展销,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和网上招商,向外界大力推介我乡的丰富资源。同时,变企业为招商主体、法人为招商主角,关键环节乡领导亲自挂帅,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质量。清泉集团、天女有限公司、金鼎建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先后在我乡落户,为我乡民营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3.狠抓规模产业,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和贡献力。
近几年来,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乡各类种植、养殖大户达到了59户,特别是辣椒、荞头等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今年我们对原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乘食品厂进行了企业改制,引进广东客商吴惠时,合资成立了湖南天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使之成为我乡农产品加工新的龙头。同时,通过技术改造、项目开发、强化管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变营销策略等手段,积极抢占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和对全乡经济的贡献力。
4.进一步抓好经济软环境建设,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放宽经营条件。坚持做到“三放宽、四不限”,即放宽投资主体,放宽经营政策,放宽经营方式;不限制准入领域,不限制组织形式,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经营规模。二是营造~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我乡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措施,同时注重各类民营经济发展典型的宣传,在全乡形成了人人理解、关心、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浓重氛围。三是加大软环境查处力度。拓宽涉软案件监督举报渠道,全力打击强装强卸、强揽工程、阻工~等各类涉软案件,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不断优化。
三、存在问题
1、企业规模小,总量不足,贡献率不高。我乡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原来的小作坊、小加工、小业主转化而来,管理方式落后,工艺水平低下,使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目前规模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3%左右,规模企业总量偏低,已严重制约了我乡民营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配套,企业各自独立,加之技术研发人员匮乏,缺乏跟踪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能力,产品结构单
一、科技含量低,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缺乏抗击风险的能力。
3、投资总量不足,缺少大项目支撑。虽然今年我乡投资数量增加,但小项目多,拉动作用有限,全乡总体投资规模难以进一步提高。
4、资金短缺,融资难度大。民营企业信用水平较低,易受经营环境影响,变数大,风险大,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加之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受金融体制的制约,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和难度。
7.民营经济 篇七
民营经济虽然有其独特的市场优势, 但其市场优势的发挥, 有赖于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 可以说, 制度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 制度变迁决定着民营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市场绩效的改变。
一、理论分析:西部民营经济与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一) 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制度至关重要, 制度及其制度变迁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制度是什么, 制度是一种“公共品” (萨缪尔森) , 其定义为, 一个消费这些物品或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 (舒尔茨) 。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在舒尔茨看来, 制度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他在其《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 针对制度作了经典性的分类: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
制度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 (诺斯) , 是人们创造、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 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等。从制度构成看, 它有正式的约束或制度, 如政策、规则、法律、宪法;非正式的约束或制度, 如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行为方式。制度正是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和约束来建立人们的选择空间, 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减少交易费用, 保护产权, 促进生产性活动。可见, 制度好像地心引力, 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强烈并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从逻辑上讲, 一种制度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 如宪法修改, 那么与制度环境相关的一些制度安排中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在这种环境中, 宪法和法律结构又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政治模式变化可能影响到制度环境。而与制度环境相关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边际调整的过程, 大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一系列制度变迁也使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诺斯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 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国家在制度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诺斯认为制度市场上存在着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 当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一致时, 制度均衡将会产生。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是制度非均衡, 正是由于这种非均衡,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建立新的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
(二) 贝恩SCP范式中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 按结构、行为、绩效三方面对产业进行分析, 构造了一个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 (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的分析框架, 简称贝恩SCP范式。
在贝恩SCP范式中,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展开的,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 而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基本结论是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垄断性的市场行为, 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 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 最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我国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同样适合这一SCP范式。我国西部民营经济的市场绩效取决于它自身的市场行为, 而其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又受制于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很明显, 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引导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绩效。
二、历史分析:制度变迁对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西部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补充地位”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已成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 1999年, 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95年增长了67.44%。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13.62%上升为1999年的15.96%。截止1999年, 西部地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外境外投资企业达652.7万户, 当年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共创产值1149.8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2790.1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1.16亿元。截止到2002年, 西部地区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633.7万人, 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1270.9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西部民营经济在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 2004年, 四川省个私经济增加值2383.05亿元, 个私经济总户数158.28万户, 个私经济户均注册资本9.73万户, 个私经济两税金额90.12亿元, 个私经济出口创汇8.7亿美元, 个私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86.31亿元。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增长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制度、得益于民营经济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会阻碍经济增长,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其实就是由制度变迁的时滞性造成的。可喜的是, 我们党和政府及时地采取果断、英明的决策, 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西部地区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 将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先进的制度引入到西部, 促进了西部经济制度的变迁, 发展了非国有经济, 扩大了市场开放的力度, 民营企业产权制度不断得到改善, 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多元化, 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民营经济制度的变迁,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史也是民营经济制度的变迁史。一方面, 民营经济随着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 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断促进了制度的变迁,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起步、发展、调整阶段 (1978~1992年) 。由于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 国家对西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投资, 第一次是“一五”时期, 第二次是“三五”时期的“三线建设”。这样, 结果造成了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现象, 而国有经济又是计划经济的载体, 结构强大的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有机结合, 不但在“物质”上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而且从“精神”层次上压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1978~1992年这十几年间, 西部民营经济无论从数量、资产规模、从业人员、对国民经济和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都不大。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 全国民营工业占工业产值的份额只有0.5%, 西部就可想而知了。到1992年, 整个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户数为29.1万户, 收入8, 616, 516万元, 上缴税金411, 831万元;个体工商户569.4万户, 从业人员1019.3万人, 而且主要是个体工商户, 从事饮食、服务和贸易, 从事加工企业的极其有限。二是快速发展阶段 (1992~2002年) 。从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十年间, 是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机遇期。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提出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又进一步提出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论断, 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困扰人们的认识问题。西部的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三是更高发展水平阶段 (2002~现在) 。这一阶段是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期。党的十六大关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也更加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在发展地方经济中的作用, 认识到东部和西部的差距在于民营经济不发达, 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 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促进民营经济增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较大, 基本上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没有建立一种促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 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步履艰难。而在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 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民营经济制度变迁表现强劲, 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正如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所指出的,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 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西部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的, 主要包括国家对民营经济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等, 表现为非国有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等;一个是微观的, 主要指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变革, 表现为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过渡。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族制企业发展起来的, 管理上采用家族制管理模式, 在创业阶段确实管用, 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家族制管理模式已经出现种种弊端, 产权不清, 家族之间纠纷不断,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基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如何促进民营经济、特别是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不断转变观念、调整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化投融资环境, 扩大市场准入力度, 将东部沿海先进的制度理念引入到西部。与此同时, 西部民营企业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 不断壮大自己, 进行产权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切, 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实证分析:制度变迁与西部民营经济增长的绩效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选用以下几个指标反映制度变迁:
(一) 市场化程度 (SCH) 。
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 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市场化程度作为制度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市场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就决定了不同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二是市场化程度提高可以加速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市场化层次的区域因要素吸纳能力的差异而不同。
(二) 非国有化水平 (FGY) 。
用非国有经济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由于资料限制, 这里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一个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的不同反映了其受制度影响差异。一般说来, 某地区非国有经济份额越高, 表明其受集中计划体制控制和影响的范围越小,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
资料来源:纪宝成, 杨瑞龙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统计年鉴》 (2005)
(三) 开放程度 (KFC) 。
用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 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民营经济增长用GDP可比价格定比增长指数表示 (以1990年为100) 。具体数据见表1, 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指标也只能是西部民营经济制度变迁的一定程度的量化。
这里建立以GDP为因变量, 以制度变迁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参数进行最大似然估计, 得到如下结果 (括号中为参数的t检验值, 下同) :
R2=0.9972通过数据分析, 这些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 民营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四、结语
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民营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能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西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要抓住时机, 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提高市场化程度和非国有化水平, 加大开放力度, 把西部民营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科斯, 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3].纪宝成, 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03)
[5].中国西部开发网.http://www.chxk.com
8.“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 篇八
“民营经济”的强劲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事实表明,在中国所有制经济增长方面,“民营经济”是发展最快的,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在国企“减员增效”的“调整”中,容纳百川,承担化解了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70%以上。一份资料表明,“民营企业1200万投资人和近3000万个体工商户,不仅解决了自己一家人的生计问题,而且解决了上亿人的就业问题。”
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纵论非公经济”,颇有精彩之言,发人深省:“‘民营经济’是创新经济,通过自主创新,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民营经济’又是富民经济,培育出几千万个中产阶级,浩浩荡荡提前进入小康社会,对转换我国的社会结构起到关键作用。”一位政府官员在调查中发现:哪里“民营经济”发展最快,哪里的老百姓也就最富;哪里老百姓最穷,哪里“民营经济”发展肯定最差。由此可见,大兴“民营经济”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而并非像某些人说的“民营企业家”掘大了我国贫富差距的鸿沟。相反,倒是国营垄断行业的“掌门人”,在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中,因为“三高”——“產品价格高,牟取利润高,待遇非常高”,让人们心态失去了“平衡”,顿生几许“怨气”,怪罪在“国资委”头上。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中国“民营经济”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无须讳言,“民营经济”的奋斗之路,风风雨雨,难于蜀道,酸甜苦辣,一应俱全。然而,让人足以欣慰的是,每在关键时刻,党中央总要出来指明航程。诸如“保护财产”、“享受国民待遇”等这些重大问题,都已经写进了“最高大法”。年前又传来“利好”消息:“非公经济36条”实施细则有望今年出台,这将是打碎“玻璃门”的利器。仔细想想,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放宽准入”,到十七大再次强调,“三年多来打不破一‘扇玻璃门’”,可见阻力之大。
难在哪里?值得反思。最近读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业界的专家们调查后指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多个新误区。国企以能力强为理由盲目扩张,在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外资化倾向,令人担忧;而国资委对国企的管理也仍未理顺。报告还特别指出:一些中央企业借助规模、资金等优势,开始了一轮跑马圈地式的“新国资运动”,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和高盈利。不少地方政府加大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重现新一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中央企业“好大喜功”,盲目扩张,存在强烈的做大冲动。专家还为“新国资运动”把脉,指出其冲动后带来的“三大”弊端:一是影响市场化和经济运行效率,挤压民企发展;二是国有资产过于庞大,增加监管难度;三是忽视国企进一步改革,导致旧体制复归。……窃以为,专家的把脉值得认真研究。倘若“新国资运动”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也无法实现“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旁观者清。世界银行的一位官员在“中国投资环境论坛”上说,“中国民营投资要比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过去1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这位“洋人官员”还搬出了中国的统计数据:1998至2005年的8年间,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大幅下降,约减少50%之多;外资企业就业人数同期增长了1倍;而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增长了10倍,创造的就业总量远远大于外企。
9.民营经济 篇九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宝洁公司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到顾客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选择合适而正确的开发市场以及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之更满足顾客需求,另外,宝洁公司设法通过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终使宝洁一次性尿布在与其他品牌的尿布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决策和开发过程,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的过程。现代市场营销是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又追求企业的长期合理利润的基本精神,其强调面向市场、注重满足顾客需求。而宝洁一次性尿布的这个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精神。
10.民营经济地方税收情况调研 篇十
张志平
2009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4万亿元投资影响,在全市民营企业税收(含国税)总体减收(下降2.53%)的形势下,受省会“三年大变样”及行业振兴规划直接拉动,石家庄市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地方税收逆势而上,实现了较高增长,在全市地方税收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民营企业受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较大,也给地方税收整体增长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笔者对全市民营企业税收实现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民营企业税收保持较快增长且结构合理
2009年,我市民营企业共实现地方税收55.76亿元,同比增收8.03亿元,增长16.82%,增幅高于平均增幅0.31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地方税收的51.8%,比上年也提高了0.1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税收比重图
私营
13.4
个体经营
20.0外商独资6.4港澳台商独资3.1
混合经济中民营
部分57.1从民营企业税收结构看(见上图),混合经济中民营企业部分实现税收31.82亿元,占民营企业税收的57.1%;个体经营企业实现税收11.15亿元,占民营企业税收的20%;私营企业实现税收7.45亿元,占民营企业税收的13.4%;外商独资企业实现税收35935万元,占民营企业税收的6.4%;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实现税收17481万元,占民营企业税收的3.1%。
从民营企业增长情况看,除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外,其他四类企业均实现了增收。其中混合经济中民营企业比上年增收41125万元,增长14.84%;个体经营企业比上年增收22641万元,增长25.49%;私营企业比上年增收15049万元,增长25.33%;外商独资企业比上年增收7608万元,增长26.86%。港澳台商独资企业比上年减收6140万元,减少25.99%。
从各单位入库情况看,在全市26个征收单位中,除高新局等4个单位减收外,有22个实现增收。其中增收较多的单位有:裕华局增收19175万元,增长61.6%;藁城局增收9968万元,增长36.5%;桥东局增收8319万元,增长24.3%;辛集局增收6910万元,增长23.2%。在减收的4个单位中,高新局减收额最大,减收13522万元,减少30.2%,赞皇、无极、新乐三个局减收较少。
二、民营企业税收虽然总体增长但含有隐忧
2009年,民营企业虽然实现了增收,但从民营企业税源基础、增减收因素等情况分析,民营企业发展形势并不乐观。
一是在经济转好形势下,民营企业税收随地方税收总体增长水涨船高。2009年,我市地方税收总体增长16.51%,民营企业税收增长16.82%,增幅略高于平均税收水平,总量占总税收的51.8%,超过半数。从税收总量和增幅看,民营企业与全市地方税收总体增长趋势基本一致。
二是建安房地产业对民营企业税收增长拉动显著。2009年,建安房地产业占我市税收总量的比重为28.44%,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50.2%。其中建筑业增幅为38.55%,房地产业增幅为29.26%;而在民营企业,建安房地产业占民营企业税收的32.25%,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更高达58.94%。其中建筑业增幅达41.24%,房地产业增幅达30.98%,均高于平均增幅。表明民营企业受国家投资和省会“三个大变样”影响更大。
三是税收政策调整和强化征管措施拉动增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是炼油厂,炼油厂因消费税政策调整增收9549万元,仅这一户企业就占民营企业税收增长的11.9%。车船税受征管方式转变及车市行情较好影响,总体增收10383万元,按民营企业占税收比重51.8%计算,民营企业车船税增收5378万元,占民营企业税收增长的6.7%。餐饮业受定额调整影响增收5668万元,该行业中民营企业占主体。另外,强化分税种、分行业征管对民营企业税收增长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是一次性税源占民营企业税收比重较大。一次性税源主要体现在个体经营税收。个体经营企业实现税收111457万元,同比增收22641万元,增长25.49%。主要是在省会“三年大变样”中,个人从事建筑安装等劳务较多,代开票入库临时税款增多。其它较大的一次性税源有: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收回职工股入库个人所得税3867万元,辛集市宾馆破产转让房产入库1507万元,正元化工因上市入库一次性分红1111万元。一次性税源增收额在民营企业增收额中超过40%。
五是民营企业增收主要体现在部分重点税源大户。比如私营企业增收15049万元,其中南海、嘉柏等4户房地产企业增收8925万元。外商独资企业增收7608万元,其中移动石家庄分公司增收4238万元,天山和顺驰房地产各增收1553万元、1418万元。混合经济中民营企业增收41125万元,其中除炼油厂增收9549万元、东华金龙增收4282万元外,计经、国大等8户房地产企业增收24390万元。另外,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减收6140万元也集中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石家庄分公司,两家企业各减收4255万元和1735万元。
三、民营经济税收发展后劲充足且大有希望
一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给民营经济营
造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民营企业已占我市地方税收的一半以上,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拓宽社会就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扶持、舆论宣传等措施,给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使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为全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强化税收征管,使民营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相适应。财政、发改委、国土资源、国税、地税、房管等政府经济部门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定期通报、协调项目规划、投资等信息,并通过审批、核算等环节联合控管,应收尽收,使经济投入转化为税收增长。特别是对建安、房地产等一次性税源项目要全程监控,实现税收立即入库,防止税款流失。
三是严格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税收政策上,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要一视同仁,在规范执法的同时,重点做好税收咨询和纳税服务,给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纳税环境。对下岗人员再就业、大学生创业、吸纳残疾人就业等民营企业要切实将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让民营企业充分了解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并切实享受到税收优惠。
四是引导民营企业探索并建立现代企业机制。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推进机制创新,实行公司制改造,建立规范化的股权、法人治理结构,使民营企业逐步由家庭式和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过度,运用先进手段在更高的水平上持续发展。利用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快捷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和地域优势。
五是为民营企业搭建良性融资平台。成立银企关系协调机构,定期召开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建立和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担保体系,改善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状况。金融机构要创造更多更便利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通过多方努力,构建一个银企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民营经济】推荐阅读:
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11-05
*市发展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工业强市步伐12-1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11-13
镇民营经济工作汇报06-16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06-28
民营经济已丧失“改革红利”07-05
民营经济上的讲话07-22
民营经济企业问卷调查表07-11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材料07-20
关于**区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