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下音乐教案(精选6篇)
1.苏教版四下音乐教案 篇一
第一单元
家 政
1.钉纽扣
教学内容:
课文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探究学习”,“学一学、做一做”,“议一议”,“助学提示”,“安全警告”,“评一评”等8个小栏目,指导学生学习钉纽扣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钉纽扣,教育学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经常保持衣着整齐。2.在感受劳动的乐趣的同时应注意安全。教学难点:学会穿针和打止结。
教学准备:针线,布块,双眼扣和四眼扣各数粒,一件缺扣子的衣服,相关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衣服破了,钮扣掉了,书包裂口了,你怎么办?这些事都是说帮你做的呢?想不想自己来学钉钮扣呢?谁定过纽扣,说说你是怎么定的?
二、看看说说
1.出示各种各样的纽扣。2.说说不同纽扣的钉法。(重点讲解双眼扣,四眼扣的钉法)
三、想想试试
1.钉纽扣首先要学会什么?
2.学生练习,互教互学。重点模仿穿针和打止结。
四、探究学习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自学钉钮扣的方法。2.学生自己在布块上练习钉双眼扣和四眼扣
3.说说钉钮扣的注意点:定位,捏紧,对准扣眼进针,用双股线正反面重复四五次,然后打结,剪去多余的线头。
4.讨论:正式在衣服上钉纽扣,该注意些什么?
(1)纽扣的位置要对准衣服上的扣洞。可用粉笔做上记号。
(2)进针后,要把针线往上提,不能往旁边啦,以免针尖戳到别人。
五、议议评评
1.各小组展示钉好的纽扣,讨论:
(1)钉纽扣时,在定位,进针,打结等操作上各要注意些什么?(2)说说还有什么钉钮扣的方法?(3)以后钮扣掉了,你会怎么做? 2.推选代表说说钉钮扣的过程。
3.小组评价。
4.小结:钉纽扣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
六、课外延伸找教案
把自己第一次钉钮扣的过程写下来,感受劳动的乐趣。
2.缝沙包
教学内容:
课文以图片为主,将沙包的缝制过程:裁减布料——穿针引线——对折布面——缝牢三边——翻面装沙——封口完成,清除明白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从自己眼,手,脑协作劳动中体会手缝的乐趣。教学目标:
1.学习并初步掌握缝沙包的基本技能。
2.培养兴趣,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缝制不同形状的沙包。3.发扬合作探究精神,运用缝沙包的基本技法,制做其它日常小用品。教学难点:设计不同形状的沙包以及缝制的技能,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形状的沙包若干个,方块布,棉线,缝衣针,剪刀,黄沙。学生准备:长16厘米,宽8厘米的较结实,耐用的不快,棉线,缝衣针,剪刀。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上台作丢沙包游戏。其余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两位学生在做什么游戏?猜一猜这种沙包是怎么做成的?你做过吗?揭题:缝沙包
2.出示范作
教师逐一出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沙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做沙包的兴趣。
二、指导缝制找教案
1.用实物投影仪逐步演示缝制沙包的过程,并讲清操作要领。2.请学生回忆沙包的缝制过程。
板书:裁剪布料——穿针引线——对折布面——缝合留口——翻面装沙——封口完成。
3.在缝制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1)剪——大小一致;(2)折——对叠成形;(3)缝——又密又匀;(4)封——完全缝严。4.操作练习
手缝的几种基本针法,教师演示
(1)攻针(平针)(2)回针(倒扎针)(3)缲针。
三、探究学习
运用基本针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颜色缝制一致沙包。你觉得缝合时用哪种针法比较好?用攻针行不行?为什么?封口用哪种针法比较好?为什么?
四、评优鼓励
1.将缝制过程以及注意点与同桌说一说。
2.自评,互评相结合,比比谁的沙包外形美观,严实耐用,在书上空格处打上钩。
3.将评出的最佳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向同学们展示。
五、课外延伸
1.到室外去,用自制的沙包开展游戏活动。2.自己动手设计,缝制一个笔袋。
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学到的缝沙包技法缝制其它的日常用品?
3.缝鞋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初步掌握缝鞋套的基本过程。
2、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画样裁减、缝制、装饰鞋套。
3、培养学生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不同的布料以及装饰品、棉线、缝衣针、剪刀,各种各样的鞋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种色彩鲜艳的大大小小的鞋套。
2、你们还见过或用过什么样的鞋套?
3、给鞋套分类、填表:类别作用特点制作材料
防寒鞋套保暖厚实棉花、海绵、棉布
装饰鞋套装饰漂亮棉布、线织、羊毛、装饰品
防护鞋套防危险品耐用厚橡、胶布、(二)指导缝制
1、布料来源:购买,利用旧衣物或边角料等。
2、缝制过程:(1)用实物投影仪演示鞋套的缝制过程。(2)教师示范
3、请学生说一说布鞋套的缝制过程。
(1)画样。(2)放样。(3)剪纸样:在放出的画样上沿边仔细剪;(4)裁减:在双层布料上按放样裁减;(5)缝合:缝制过程中选择基本针法;(6)缝边:注意密而匀;(7)翻面:整理成美观的鞋套,并试用一下.4学生动手缝制.教师个别辅导,及时纠正.(三)评优鼓励
(四)课外拓展
1、分小组去商场、货摊考察各种类型、式样、用途的鞋套。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废旧材料缝制一幅实用鞋套,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3、指导观察技术信息中的插图说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缝鞋套的基本技能。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获得真切感受。
2.培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缝制、装饰鞋套。
3.尝试制作其他日常用品,培养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缝制、装饰鞋套。
2.尝试制作其他日常用品,培养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及创新精神。教学准备:师生各自准备缝制好的鞋套和装饰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缝制出自己的鞋套,这节课我们来把自己的鞋套给装饰一下,最后再来评比出最棒的鞋套,好吗?
二、装饰鞋套
1.学生用自己带来的装饰品等给自己的鞋套进行装饰。
2.教师适时给学生指导。
三、想想议议
1.试穿自己的鞋套,你是否满意?
2.缝制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一步最难?你是怎样做的?怎样改进?
四、评评议议
1.分小组评议,按课本上的要求,在空格里填上“☆”。2.请缝得符合质量要求的同学说说缝制鞋套的经验。
五、拓展活动
1.分小组考察各种类型的、不同质地的鞋套价格,看看哪种鞋套最受欢迎,在班级里交流。
2.学习了家政这一单元,你会用所学的知识来缝制其他小日用品或小动物吗?动动小脑筋,创造性地缝制小物品。开展“夸夸我的小作品”班级活动。
3.笔袋DIY 活动目标:
1、知道笔袋设计的工艺流程,学会画裁剪图,手工缝制笔袋。
2、小组组合练习制作简单的笔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设计不同形状的笔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笔袋设计的工艺流程,学会画裁剪图,手工缝制笔袋
难点:小组组合练习制作简单的笔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课件
图片
各种笔袋实物
学生:针、彩线、剪刀、不同颜色的布、拉链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笔袋,激发学生制作笔袋的兴趣。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制作笔袋吧。
二、学习与探究
1、教师:我们学习了制作沙包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制作笔袋吧。
2、教室把课前收集的笔袋发给学生,让他们探究一下,了解笔袋制作布料、无纺布的主要特点。
3、学生结合课前的调查讨论笔袋的制作步骤。
4、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笔袋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怎样固定拉链的两端。
三、实践与体验
1、现在我们来进行笔袋设计实验,看一看谁设计得笔袋更加漂亮和实用。
2、课件展示制作笔袋的示意图和温馨提示
(1)、缝制笔袋首先要设计好样子,缝制时要选择合适的针法。
(2)、缝制时注意针法的均匀和拉链的固定。
(3)、在使用剪刀和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4)、注意保持教室内清洁卫生。
3、学生动手制作笔袋,教师巡视指导,随时帮助困难的学生。
4、教师课堂小结
四、总结交流,评价作品
1、每组同学选举一到两个漂亮的笔袋,介绍一下是怎样缝制的,说一说自己的经验。同时也说一说自己遇到的困难。
2、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活动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设计制作更多更漂亮、更实用的笔袋。
板书设计:
制作笔袋
1、剪裁
2、封口
拉链与布的缝合拉链两端的缝合第二单元
技术初步
4.杯
垫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塑料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习用塑料吸管制作杯垫的方法。
2.在实践活动中能有步骤地制作杯垫,并能创新设计出各种造型的杯垫。在活动中学习捆扎的技巧,在评价中对作品进行改进,完善。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杯垫的制作方法,合作完成一个杯垫。教学难点:利用线绳对吸管进行捆扎。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范作
学生:吸管、线绳、剪刀、纸、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见过杯垫吗?那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什么形状的?让我们看图片,认识一些杯垫。
2、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杯垫,它是用塑料吸管做成的。出示范作。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
1、这个杯垫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大家自学课文18页,可以边看边试试。
2、在刚才的尝试练习中,你是否存在什么制作困难?指名交流。
3、教师示范杯垫的中心部分
(三)学生实践——制作杯垫中心部分
(四)学习制作杯垫外围
1、指名示范。
2、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五)学生实践——制作杯垫外围
1、小组设计制作
2、出示制作要求: 两个一组,制作杯垫。创新设计,分工合作。安全操作,主动整理。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评价
(七)拓展
1、这些塑料吸管还能做些什么么吗?欣赏作品
2、布置作业
(八)小结
5.涤纶彩球
教学目标:
1.掌握涤纶彩球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涤纶薄膜材料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评价反思、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质量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细致严密的技术活动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涤纶彩球的制作方法。
难点:剪、卷、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展示用的涤纶彩球 演示制作过程的录像、实物投影仪评价表 发给每个学生制作用的模板图纸创可贴(预防安全事故)
学生准备: 1 工具:剪刀、针线 材料:配套材料的涤纶薄膜、棉线、双面胶,自备彩色流苏线课本小组4人围坐
教学过程:(一)范作引趣
(二)探究学习
1、填写制作计划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实践体验
1.实践操作,完成作品。(1)说说制作过程及注意点
“塑丝毽子”采用对折、穿绳、打结、梳丝等方法,将塑料丝绳制成毽子。小结:“涤纶彩球”采用了分组制作的方法,运用了画、剪、卷、贴的方法制成喇叭状,最后用针线进行组合。
(2)学生制作作品。
你准备用什么材料学习制作哪件作品?
(四)评价,完善作品。
1、组内交流作品的制作过程,经验得失。2.全课小结。
学生谈谈体会感受。组织作品展示。
6.塑丝毽子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与伙伴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实践活动中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在玩中体验乐趣,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
2、知识目标:在体验玩的乐趣的同时,对毽子的制作方法和踢法有一定了解,学习简单的毽子设计、制作。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各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冬天爱什么运动?。
2、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塑丝毽子,出示范作。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
1、这个塑丝毽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大家制定计划,看课文24页。
(三)实践体验
1、小组合作看书第24页,可以边看边试试。
2、在刚才的尝试练习中,你是否存在什么制作困难?指名交流。
3、教师示范毽子的中心部分
4、学生实践制作。教师相机指导。提醒:制作要求
创新设计,分工合作。安全操作,主动整理。
第二课时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六)拓展
1、还能用其他材料,其他方法来做毽子吗?欣赏作品
2、布置作业
(七)小结
7.摩天大楼
教学目标:
1. 了解制作摩天大楼纸模型的方法步骤。
2. 通过合作完成一幢摩天大楼纸模型的设计与制作。3. 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了解制作摩天大楼纸模型的方法步骤。教学准备:制作材料,胶水,剪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图片,导入课题。
观看树上或自带照片上的摩天大楼。
二、教学摩天大楼纸模型的制作步骤。
教师拿出事先制作好的摩天大楼,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摩天大楼纸模型的构成。(分主楼和裙楼)
教师分别讲解裙楼和主楼的粘贴步骤,给主楼安上避雷针。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主楼和裙楼怎样组合,使摩天大楼更坚固,好看。
三、学生动手实践。
设计自己的摩天大楼。
分工做好摩天大楼纸模型部分,同时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遇到较长的直线轮廓时,可以用美工刀和直尺进行切割。按剪切线和粘贴面将大楼和基
座分别制作好。
把做好的各部件组合,“建造”成“摩天大楼”,并做好最后的装饰。鼓励学生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发挥想象力,组合出与众不同的摩天大楼。
第二课时
四、学生继续实践,制作
五、学习评价。
组织学生介绍自己一组设计制作摩天大楼纸模型的情况。比比哪组设计制作得好,好在哪里。
从积极思考,掌握要领,有创造性,注意安全,作品效果五个方面填写好评分表,评出优胜一组,给予表扬。
六、总结
8.立 交 桥
教学目标: 1.学习制作立交桥,能制作出一座立交桥纸模型。
2.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立交桥纸模型,培养创新意识。3.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制作立交桥,能制作出一座立交桥纸模型。教学准备:制作材料,剪刀,刻刀,胶水。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
观看图片,说出你的感受?讲解立交桥的作用。
二、学生设计制作立交桥
1.复习山线,谷线,剪切线和折剪方法。
2.学生分组设计一座立交桥,并画下草图来,教师展示一组立交桥的图片供学生参考。
3.让学分组自学,对照示意图,将剪下的制作材料的各部件粘贴并试着组合。发现有看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提出,共同讨论,逐步完成立交桥的制作。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指点,辅导,帮助学生完成作品。
三、评价。
9.包装盒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1-2件废纸盒造型作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纸质包装盒,根据造型制作出独特的作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3.学会使用手工工具,规范操作,培养认真细心的劳动习惯。教学重难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纸质包装盒,根据造型制作出独特的作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各种废旧包装盒。教学过程:
一、结合插图,揭示课题
二、交流构想,按兴趣,爱好成立设计组。
1.人们的手儿真巧,用这些被丢弃的废纸盒做出了这么精致的作品,你想试一试吗? 2.根据自己收集的废纸盒外型,说说自己的作品。3.把学生按兴趣分成“汽车展览会”、“新型家具展”、“房屋销售展”和“动物乐园”等小组,并招聘负责人。
三、分工合作,制作作品。
1.各小组在负责人的组织下根据主题讨论,完善设计方案,并明确作品项目,落实到人,要求人人动手,每人有自己的制作任务。
2.每人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废纸盒造型,发挥想象,在规定时间内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
1.请各个小组在参展处摆放作品,并设计广告词。2.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作品奖”、“最佳广告词奖”。
2.苏教版四下音乐教案 篇二
但组内各位老师在这样日常性讨论的过程中却没有就此素材进行知识本身方面的挖掘,讨论的环节给我的感觉就是乘法分配律是一项很重要又很易错的内容,但对教师而言,这个素材的理解与认识已是不成问题,没有必要再在备课、思考上下多少工夫,做好适当的素材准备或者课件准备工作,就可以进入班级执教了。我认为这样较为浅表化的讨论无助于老师们深入认识乘法分配律这一独立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外的重要素材。这样的讨论虽能引起老师们主观上的重视,但对于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个富有营养价值的数学美食有可能无法起到推进作用。鉴于此,我在思考这节课时向组内的老师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乘法分配律中“分配”一词?话题一出,各位老师又开始七嘴八舌起来。平日里话语不太多的胡老师先提出,“分配”应该这样来理解,即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分配给括号中的另外两个数,比如(5+8)×9,就是把9分别分配给5与8,得到5×9+8×9。话音未落,顾老师即刻反对,不能这么认为,这里的9就是一个因数,怎么能够说成分别分配?应该说成把加数5与8分配给因数9,得到5×9+8×9;陈老师则认为,分配的要义是搭配,即5×9+8×9就是共有9个5共有9个8,然后1个5搭配1个8得到1个13,共能搭配9个13……办公室里热闹一片。
是夜,独坐书房,我继续回味白天的话题: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难道就像老师们在办公室里所讨论的那样,只从其字面意义理解成把算式中的一个数或几个数按规则分配来去?或者分配也可以理解成像陈老师所说的那样的搭配,那么既然内涵是搭配,那为何其名称不是乘法搭配律?难道这个精炼的词语所凝练出的定律名称不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数学内在意义?难道乘法分配律中的“分配”只能作为一词理解就不能分而理解成“分”与“配”两个不同之义?如果分开理解,那么何谓“分”、又何谓“配”?乘法分配律这个名称如何对应解释a×c+b×c=(a+b)×c这条字母表达式?
由于对“分配”这个词存有困惑,因此我决定从词典入手,看看平日里所熟悉的“分配”一词到底是什么意义。于百度词典中输入“分配”一词,检索出如下三种意义:1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分(东西);2安排、分派;3经济学上指把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给消费者。这样的三种意义更多的是解释“分配”一词在日常生产生活与经济学上的用途与安排,因此不能让我释然,无法从中获得数学的启示。转而目光下移,百度词典又将分配一词作分字理解。分:分区划开,分开,划分,分解。配:两性结合、配合,用适当的标准加以调和。
至此,我眼前一亮。这与我此前独自思考时把分配不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而是分而理解为“分”与“配”有些吻合,再重读品味——“分”意味着分开,“配”意味着结合,心中已然有了感悟。随即翻阅教材,参阅教师用书,慢慢地,就有了今天乘法分配律的备课思路:
如果有两个同样行数的长方形团体操队形,通过乘法运算,可以采用分开计算的办法求出各个队形的人数,从而得出总人数,也可以将两个队形合并为一个完整的队形,从而直接算出总人数;如果有两个同宽的长方形,可以通过分开计算的办法求出各自的面积,从而得出总面积,也可以将这两个长方形合并为一个完整的长方形,从而直接算出总面积;如果有几套共同的上装和裤子,可以通过分开计算的办法分别求出几件上装的价钱与几条裤子的价钱,从而得出总价钱,也可以将一件上装和一条裤子合并为一套衣服,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后再求出总价钱……而在这过程中,通过分开计算部分量再算总量的方法即是“分”,通过合并为一个整体计算总量的方法即是“配”,而“分”与“配”之间的关联即是长方形队形上相同的行数,是两个长方形上相同的宽,即是上装与裤子相同的件数……如此,字母表达式中的“a×c+b×c”即应该是乘法分配律“分”而求的方法,即是分开计算;“(a+b)×c”对应着的“配”而求的方法,即是合并计算。而此前陈老师所认为的搭配,其数学内涵也是合并,即a×c+b×c中,c个a与c个b相加,其中1个a与1个b合并得到1个(a+b)。
有了这样的思考与解读,即有了以下的教学组织实施。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研究的课题是——
生:乘法分配律。
师:课题中的“乘法”同学们都很熟悉,“分”,大家认为它的意思是?
生1:平均分。
生2:分离。
师:是的,“分”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分开的意思。那么,“配”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和“分”正好相反,可以理解成合并的意思。
师:张老师课前查阅了百度词典,大家看。
这个解释能否给今天的研究带来启示呢?咱们一起来看学习素材。
一、出示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信息?
生:黄衣服同学队形,每行13人,有8行。红衣服同学队形,每行11人,有8行。
师:围绕这样的信息,谁能提出相应的问题?
生1:黄衣服同学队形有多少人?红衣服同学队形有多少人?
师:可以一句话概括成两个队形各有多少人?
生2:两个队形一共有多少人?
生3:黄衣服队形比红衣服队形多多少人?
师:好的。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好的数学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咱们确定解决这个问题:出示:参加团体操表演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谁有解决办法?
生:我的方法是:13×8+11×8。
师(板书算式):哎,别急着坐,你能对照情境图,说说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生:13×8求到的是黄衣服同学队形的人数,11×8求到的是红衣服同学队形的人数,再加起来就求到团体操队形的总人数。
师:好的。老师听出来了,你是把主题图中的两个队形分开思考求出人数后再求出总人数的。(板书:分)
许多学生踊跃举手。
师:这么多孩子高高举手,还有别的方法么?
生:(13+11)×8。
师(板书算式):哎,别急着坐,也来对照情境图,说说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3+11求出的一行总共有多少人,再乘8就求到总人数了。
师:嗯?这两个队形不是分开着么?怎么想到“13+11”?
生:我是把这两个队形结合起来了。
师:那这两个队形能否顺利地合并呢?(板书:合)
生(齐):能!
师:那为什么能顺利地合起来?
生:因为这两个队形的行数相等,所以能够合并起来。
师:在这里,正因为行数相等,所以我们可以说两个队形能一行一行匹配,合并成一个完整的队形。[板书:配(合)]
师:那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么?
生(齐):相等。
师:猜的。谁有办法来说明或验证为什么相等?
生1:因为分开求与合并求,求出的都是团体操的总人数,所以结果是相等的。
师:好的,你是结合主题图,两种方法求出的都是总人数,所以相等。
生2:我认为看两个算式是否相等,得要计算。
师:嗯,好的,那同学们都可以来算一算。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相等。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来验证刚才的猜想,这方法很好。我们以前学习过乘法,知道乘法的意义,还有谁有自己的方法来说明?
生3:我认为,13×8表示13个8,11×8表示11个8,13个8与11个8合起来就是24个8。而(13+11)×8也正好是24个8,所以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师:非常好。你站在乘法的意义角度来证明了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板书:乘法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用分与配这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咱们回头看主题图,分与配中什么是相同的?
生:行数相同,总人数相同。
师:那在计算时又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算式有括号,一个没有括号。
师:有没有括号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运算顺序不同,没有括号的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有括号的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
二、深化认识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分与配这两种方法有了一些感悟。在数学上,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大家接着看屏幕。
(课件出示):张老师用两个长方形来表示刚才的两个队形。谁能根据这两个算式给这两个长方形配上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黄色长方形的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红色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宽是8厘米。
师:你的思维敏捷,信息补充得很不错。但考虑到这两个长方形表示的是团体操队形,张老师把单位改成“米”。(课件出示)根据信息,你想到的问题是……?
生1: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共是多少米?
生2:我不同意,应该求的是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同意哪种观点?
生3:我同意求面积,因为算式求到的是面积。
师:好的,那你来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3:13×8求到的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11×8求到的是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求到两个长方形的总面积。
师:可以继续说。
生3:方法2中的13+11求到的是黄色长方形和红色长方形的长一共多少米,再乘8也就求到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
师:那看起来,这两个分开的长方形也能够配成一个图形喽?
生(齐):能。
师:为什么能够配?
生:因为它们的宽是相等的。
(课件演示,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师:这两个算式相等么?
生(齐):相等。
师:这会儿两条算式表示的是两个长方形,怎么也相等啊?
生:是相等的。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13×8表示13个8,11×8表示11个8,13个8与11个8合起来就是24个8。而(13+11)×8也正好是24个8,所以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师:听起来很顺,但我有疑问。刚才团体操队形,黄衣服同学队形里有13个8,大家都很明白。但在这里,我就有些不懂:13×8求出的黄色长方形的面积,这里,黄色长方形不就是一个长方形么,哪来的13个8?
(生面面相觑)
师:大家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慢慢的,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可以把长方形横着分割。(边说边手势比划着)
生2:我认为还可以竖着分割。(也比划手势)
师:随意分割吗?
生:不是的,是1米1米地分割。
(出示课件)在大家的理解中是不是这个样子?
生(大声):是的。
师:那这里的1格表示的是?
生:这里的1格是1平方米。
师:我们把这1格叫做1个单位,这会儿大家理解13个8表示什么?
生:13个8个单位。
师:哎,好的。这会儿回过去看算式,你再来看乘法的意义,你们认为算式相等么?
生: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师:大家观察黑板上与屏幕上的这组算式。你们能照着样子在本子上也来举一道这样的例子么?
生1: 8×7+9×7=(8+9)×7
生2: 15×4+17×4=(15+17)×4
生3:12×5+18×5=(12+18)×5
师:张老师觉得刚才的一位同学所举的例子比较巧。你们觉得呢?
生:我听出来了,他中间12+18正好凑成整十数,这样算式就巧了。
师:你认为的巧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计算简便了。
师:就是啊。那这样的例子写得完么?那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共同的规律写出来?
生1:a×c+b×c=(a+b)×c
生2:甲×乙+丙×乙=(甲+丙)×乙
生3:○×△+☆×△=(○+☆)×△
师(分别板书学生的回答):同学们概括的非常好,在数学上,我们确定字母表达式。大家读读。而且,这个规律还有一个新的名称。
生(齐):乘法分配律。
师:哎,大家怎么想到的?觉得为什么用这个词?
生1:因为这里的两个算式,一种是分的方法,一种是配的方法。
师:那为什么把它命名为乘法分配律而不是加法分配律呢?
生2:我觉得这两种方法能用乘法的意义说明相等,而不是加法的意义。
此次教学旨在提供简洁却有趣的学习素材,通过深入挖掘,让学生充分经历乘法分配律建模的过程,深入体悟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内涵与知识本质,从而在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一素材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智趣与理趣。
3.苏教版四下习作4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
这篇习作教材,主要介绍了“戴老师”在一次习作前,组织班上的同学围绕“非典”这个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的情况。
教学目标
1.学会有详有略地叙述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
学会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做一个有心人。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概括、有具体的记叙方法。
2.写好人物对话,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会表达真情实感。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揭示课题
1.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你们最近从近期的报纸、电视上看到了哪些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2.我们的生活变化实在是太快太快!你有一双机敏的眼,有充满睿智的脑吗?今天,我们的作文就是谈论生活中发生的事。请同学们,用机敏的眼睛,发现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用睿智的头脑,思考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用爱的心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用灵动的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3.今天我们就要围绕这令人关注的事件进行一次班级讨论会。板书课题:记一次班级讨论会
二、明确要求,展示目标
1.认定目标:阅读习作要求,圈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
2.指导点拨:关于写作对象——要围绕当下同学都熟悉、较感兴趣的话题。关于写作要点——结合自己的认识,把讨论的内容写下来。
三、分步指导,借例悟法 关注热点细筛选
1.征集话题:谁来给大家说说近来发生的,你很关注的事?看看同学们是否也关注此事。
2.筛选话题:
(1)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并标上序号。
(2)看来,大家关注的事还真不少,我们来给它们归归类,去掉同类的。(话题归类)
(3)我们再来看看哪些是值得我们小学生关注的话题。(话题筛选)3.自由进行讨论:请选择相同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进行讨论。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
4.集中展示:
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师出示该组讨论的话题。
学生展示:对于话题的看法、图片、照片或资料。其他同学补充发言,师小结
学习例文看细节 1.理清例文脉络:
例文记录的是同学们关于“非典”这一事件的讨论。要求:轻声读例文,例文中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介绍事件、具体发言 2.学习例文的写法:
(1)例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先概括地写总体情况,再具体写写四个同学的发言。)
(2)仔细读“发言”的部分,思考:写这部分内容有注意的地方吗? 相机指导:发言的内容不能重复;要有各自的想法。(不重复、有想法)发言的仅仅只有四位吗?强调“省略号”的用法。
(3)小结:先用 4 个“有的”写了一组句子作概括介绍.再引用 4 个同学的发言,具体描述了同学们讨论时涉及的话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这几段话叙述得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板书)
3.进一步提出较高要求:
如果请你来写,何处可以改进?(提示语要多样化、丰富,适当加入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
四、学以致用,尝试表达
指导点拨:要将“发表看法”与“语言叙述”有机结合,要做到详略得当、有条有理。
五、围绕要求,自主作文
1.相信同学们一定很想把刚才的精彩对话写下来吧。就请大家自由合作,回忆对话并记录下来。
2.将自己的对话描写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互相修改。
3.展示学生对话片段,老师适时做出点评,指出优点,点明需要修改的地方。
六、交流点评,共同提高
1.即场点评:选择代表性习作二至三篇,进行即场点评。
2.课后延伸:课后完成整篇的习作,写完以后,同桌之间评一评,再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草稿,修改后誊抄 教学过程
一、练习习作 1.教师再次指导。2.学生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个方面来评析。
三、学生根据要求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第三课时
4.苏教版四下第二单元练习题 篇四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ēnɡ shūɡǎn chùmì mìcuī cùmián yányōu yǎjiào xùn()()()()()()()mǒu xiēpî suìxún ɡuī dǎo jǔxiǎn wãi rãn zhīqīnɡ ãr yì jǔ()()()()()
二、多音字组词。
xìng()xiān()bï()mï()kān()
兴鲜薄báo()模看
xīng()xiǎn()bî()mú()kàn()
tiáo()qiē()háng()sā()dì()调切行撒地
diào()qiâ()xíng()sǎ()de()
三、根据要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1、填由“烈”组成的词:()地抖动()的炮火()的掌声()炎炎
2、填由“心”组成的词语:()指导()帮助()学习()思考
四、选词填空。
1.爷爷()地对我说:“老师和同学是你最()的人,你可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呀!”(亲切亲密亲近亲爱)
2.小刚读了《夏洛的网》这本书,深有(),便在读书笔记上写下了自己读后的()。(感想感触感觉感受)
五、在下列各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不是同一类的,请找出来,在这个词语下面画“”。
1、电视机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
2、南瓜冬瓜西瓜苦瓜
3、铅笔毛笔粉笔电笔
4、毛衣毛裤衣服衬衫风衣
5、黄鱼带鱼鲸鱼鳗鱼鲢鱼
6、学生军人妇女医生农民
六、给下列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A、新鲜B、鲜美C、鲜明D、少()
(2)A、水满外溢 B、到处都是 C、不受约束 D、广阔()
(3)微不足道:A、细小轻微 B、计量单位 C、精深奥妙 D、衰落()
(4)无所不晓:A.天亮时分 B.知道C.使人知道()
(5)循规蹈矩:A.谋划B.规则C.劝告D.画圆形的工具()
七、根据语境写成语。
在困难面前不畏惧,我们可以用成语“、”;
对某件事情注意力集中,我们可以用成语“、”;
形容失望的心情,我们可以用成语“、”;
形容人非常多,我们可以用成语“、”;
形容水非常大,我们可以用成语“、”
八、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头是尖尖的,()总是开不快。
2、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捏,()怎样用力,()不能把它捏碎。
3、薄薄的鸡蛋壳()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4、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轻便()省料的建筑物。
九、填空。
1.形容学习不精,对知识没有深入理解的成语2个:。
2.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往小处说,就是。那么,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
3.1971年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是,设计者是。他在法国南部乡间受到一个老太太卖葡萄方法的启发:。于是采取了,的方法完成了任务。这故事告诉我们:。4.是人类的“老师”。人们根据鲸外形 “” 的特点改进了的设计。请另外说出几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例子:。
十、阅读
美的启发
我家在古城一角,窗外有块空地,附近的居民竟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怎么办?我制了个“禁止倒垃圾”的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它一眼,那里照样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为此,我们伤透了脑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爸爸妈妈小声商量了一会儿,爸爸告诉我一个好主意。我听了,乐得直拍手。于是,我们全家动员,先将垃圾铲成一堆;再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外勾出美丽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还就近挖来了两丛翠竹,栽在花坛的东西两旁。一天工夫,这儿便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附近的居民不但没再来这儿倒垃圾,反而纷纷把家里的珍贵花木奉献出来,为这小小的花圃增美添色。
春去秋来,这里花团锦簇,树木葱茏,竟然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工作之余,人们常来这儿休息聊天,看书下棋。你瞧,一位小姐姐正坐在花坛边抚琴弄弦呢!
窗外,飘扬着动人的琴声;窗外,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窗外,小鸟在枝头欢乐地歌唱……
看着窗外的美丽风景,我蓦(mî)然懂得了: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爱美。
1.照样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第二节写建造花坛的经过是:铲垃圾、挑石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栽花苗、_______。(每空写3个字)
2.读读短文的第四自然段,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呢?请你模仿上面的句式写一写。窗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以前,窗外的空地上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如今,这儿变得_______ _,__________。
(2)以前,人们把这儿当成垃圾堆,后来看到这儿变成了________,人们不但不往这儿倒垃圾,反而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这里的景色变得更美了。
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5.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篇五
1、能够从“春天”的音乐主题中感受到春天之美,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乐于参与表现“春”的音乐活动。
2、通过读童谣、听歌曲、走出课堂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等活动,感受自然界的变化,使学生尽情感受春天带来的喜悦。
3、通过让学生创编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建议
第一课时:《嘀哩嘀哩》;《春天的小河》;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第二课时:《渴望春天》;《嘀哩嘀哩》;搜集有关春天的歌曲、乐曲
第三课时:《小春笋》、旋律创编
第四课时:《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感悟春天的美好和短暂
三、教学重点
能用流畅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春天的小河》、《小春笋》、《春天来了》。
四、教学难点
6.苏教版四下音乐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1、听:《童声里的中国》
2、唱:《好一个土娃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通过对比体验新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
2、自主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尝试不同方式表现中国娃形象,大胆表达内心感受。
教学重难点: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教学过程:
1.欣赏《童声里的中国》A导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谈话开始导入欣赏。B边欣赏,边在过门处即兴加入声势。C扮成不同国家的小朋友,随音乐节拍模拟玩足球的姿势、动作。
2.欣赏《好一个土娃子》A 听:丁善德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片段:《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并给出相应的图片。B想: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形象选择标题。C 再现童年:配合音乐表演。感受钢琴音色,感受玩游戏时的快乐情景。
3.新授歌曲《好一个土娃子》A 听范唱,感受歌曲表达的海娃对大海不可割舍的依恋和赞美。B分析歌曲。给歌曲分句,在谱中标上分句记号,做到心中有数。C将歌曲中分句节奏写在“海螺”“海星”“贝壳”等图片后,藏在教室里,让学生在《好一个土娃子》音乐声中寻找。音乐停,大家分享赶海的“收获”;练读卡片上的节奏。D 将两句衬词的越剧比喻成“海浪的声音”、“海风的声音”,让学生听辨并模唱,常准大三度音程与小三度音程。E 歌曲结构不规整,节奏多变,采用分句教唱法学唱。F、采用多种形式唱熟歌曲,表达出海娃对大海的不可割舍的情感。4.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 绿海林涛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唱:《银色的桦树林》2.听:《美丽的喀纳斯湖》3.拓展:班得瑞乐队与轻音乐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和歌唱《银色的桦树林》,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2.能用明朗、愉悦的情绪,纯美的歌声演唱《银色的桦树林》。感受歌曲美的意境。3.通过欣赏班得瑞乐队演奏的作品,了解当代音乐这种音乐体裁的表现方式,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教学重点、难点:歌曲结构和旋律的分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在这个风和日丽、充满花香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踏青、春游)那今天我们就寻着花香,一起去踏青春游,感受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吧!
(二)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春野》
1.在《美丽的喀纳斯湖》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听前设问:听到了什么?仿佛来到了哪里?感觉怎样?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精美的画面。3.出示《美
丽的喀纳斯湖》主旋律,分别用“啦、哒、噜”等衬词模唱主旋律。在每一乐句尾,教师指挥部分学生模仿鸟叫“喳喳 喳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发声练习。
(四)学习歌曲
1.完整地欣赏歌曲,说说歌曲中哪两句完全一样?哪两句比较像?哪一句完全不同?2.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用不同色块表现歌曲中的相同与不同的旋律。(点击课件)3.试唱曲谱。4.对于第三句中的“5 #4 5.”,要先听琴声再模唱,教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并提醒学生要轻声唱。5.跟琴学唱歌曲。6.完整、熟练地演唱歌曲。7.通过对比演唱,根据学生的回答,为歌曲加入力度记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五)拓展1.教师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歌曲作者李叔同。2.出示《送别》,边欣赏边跟唱。
(六)教师课堂小结,结束教学。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复习《银色的桦树林》,二声部轮唱。2.我的创造(1)3.听《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春的“诗情画意”,尝试二声部轮唱,并能完整熟练地演唱。2.在“我的创造”音乐活动中,能运用“同头换尾”的技巧创编简单的旋律。3.通过欣赏歌曲《森林狂想曲》了解其浓郁的地域风格特点,领略祖国的美丽风光。教学重难点:歌曲意境的创设和表现,旋律创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银色的桦树林》1.用LU轻声哼唱歌曲旋律。2.有感情地齐唱歌曲。3.师:刚刚我们是用齐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呢?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一些学生上来表演。4.尝试用二声部轮唱,并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对学生的声音提出一些要求。5.小组合作,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提醒学生动作的设计要富有诗的意境。6.分组展示歌表演。
(二)、我的创造1.唱一唱前两个乐句。观察歌曲前两个乐句有什么联系?(两个乐句节奏是相同的。两乐句前段相同,只是结尾稍加变化。)最后得出歌曲创造的一般规律:同头换尾的手法。2.感受两种“尾部”不同的音乐效果。3.学生进行创编。4.作品展示
(三)欣赏《森林狂想曲》
1.师:大家知道著名的国家名胜风景区九寨沟吗?它位于四川省北部,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被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师:有一首歌曲是这样唱的:“在离开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双眼睛在守望,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到底是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到底是谁的心灵那样寻寻觅觅。哦神奇的九寨,人间的天堂。”让我们赶快来欣赏《绿色的祖国》吧。播放歌曲《绿色的祖国》同时欣赏九寨风光。2.欣赏完歌曲,学生谈谈感受。3.再次欣赏。
(四)小结
1.请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喜欢的表现“春”的音乐作品。2.布置学生自制沙球。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听:《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2.唱:《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3.学习舞蹈。
教学目标:1.1.通过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和《森林狂想曲》,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2.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1.感受两首音乐的形象及风格。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
1.聆听《美丽的喀纳斯湖》《森林狂想曲》乐曲开头一段。说说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2.介绍作者。3.让我们完整地来欣赏乐曲。老师出示图形,请学生在欣赏时,听到音乐段落,选择出相应的图形。并说出你的体会。总结歌曲的结构:A+B+A‘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4.以“春”为主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小组合作,用动作形态表现各具特色的“春之图”。(动作形态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可以表现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等不同的动作组合)随音乐律动。
(二)学习歌曲《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
1.导入用“啦”边跳边哼唱歌曲主歌部分旋律。2.学生模仿,解决切分节奏3.听了歌曲你感受到了什么?4.再次欣赏歌曲,学生跟师一起跳。6.学习歌曲舞蹈7.练习舞蹈8.随着音乐一起跳。
(三)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梨花英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京调》(笛子与乐队)2.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3.拓展:西皮、二黄
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京剧特有的声腔、节奏特点。2.能分辨京剧中“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声腔,并能为“西皮流水”填上歌词进行演唱。3.在听、唱、动的活动中走进国粹京剧,了解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增添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感受京剧声腔、节奏、旋律的特点,填词演唱“西皮流水” 教具准备:钢琴、cd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
一、听《京调》(笛子与乐队)1.出示竹笛,听赏竹笛音色,介绍笛子家族2.完整听(笛子与乐队)演奏的《京调》问:音乐的情绪如何?(活泼生动)师:乐曲主要用笛子模仿了京剧的唱腔。3.简单介绍京剧知识4.分段听相同的段落,用手势或颜色的变化表达5.分段听辨不同段落的情绪
二、动:我的创造:填词演唱西皮流水旋律
1.了解“西皮唱腔”和“西皮流水”的特点(“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西皮流水曲调流畅,旋律琅琅伤口)2.听“西皮流水”的旋律3.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旋律4.填词再跟琴演唱(西皮的旋律特点多轻快、跳跃,指导学生填词时应多为一字一音)5.为乐曲起名6.表演,在“西皮”曲调中走碎步
三、拓展:西皮、二黄
1.介绍相关知识“西皮”和“二黄”本是京剧中两种不同的声腔。“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为“6—3”;“二黄”唱腔的京胡定弦为“5—2”弦。“西皮腔”脱胎于梆子腔,其旋律
高亢激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二黄腔”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江西的宜黄腔;一说源于徽调。都是南方剧种,所以其南方音乐特色较为突出。2.欣赏二黄慢板的代表性片断,与西皮流水做对比。
四、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急急风》2.唱:《谁说女子不如男》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有关京剧的常识,能分辨京剧人物的行当,说出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较好的唱出一字多音的拖腔,尽量唱出韵味。3.能分辨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了解京剧的发展与革新。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特点,如语言特色、伴奏乐器、旋律特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了解古老的京剧,增强兴趣。教学难点: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的异同 教具准备:钢琴、cd 教学过程:师生问好!
一、简单反馈—复习导入播放以下京剧片断,小组抢答问题:你能说出戏中人物的行当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杨门女将》《淮河营》《红娘》《白蛇传》《赤桑镇》《武家坡》《智斗》
二、听赏讨论—听赏分辨
1.听《急急风》(1)简介人物身份后听赏(2)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人物在剧中的性格形象分别有什么特点?(3)这三个人物的行当?(旦角、老生、花脸)你是怎样分辨的?(旦角:明亮、婉转;老生:苍劲、挺拔、近于真声;花脸:浑厚、高亢、洪亮)(4)体会和传统的京剧相比有哪些不同?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化妆、念白更生活化)
三、新歌教学
1.听赏全曲2.提问:这是什么行当的唱段?最后的笑声你能来模仿一下吗?3.老师范唱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5.表演《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
四、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广为流传的京味歌曲,曾有多位歌唱家用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演绎过,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国人怀家乡、念故乡、爱家园的一首著名歌曲。1.音画结合边听边欣赏北京的景观(前门、北海、玻璃厂、豆汁、窝头、大碗茶等景观)2.跟录音轻声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味。
四、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听:《京剧锣鼓》2.唱:《梨园英秀》3.动:歌表演:《梨园英秀》4.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教学目标:1.乐于模仿戏曲中一些简单的身段、动作,并与同学合作表演“急急风”中“走圆场”,增强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感受京剧的独特表现力。
2.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梨园英秀》,体会剧中融合的锣鼓经、数板、西皮音调等诸多戏曲元素。
教学重点:唱好融合了京剧元素的儿童歌曲《梨园英秀》
教学难点:了解锣鼓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并能跟着音乐演一演。教具准备:钢琴、cd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听:《京剧锣鼓》1.看京剧的录象2.了解京剧锣鼓的作用3.听赏《京剧锣鼓》生:开唱锣鼓4.念一念、奏一奏5.跟着(急急风)学走圆场
二、唱:《梨园英秀》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少儿京剧表演1.欣赏7岁小票友刘小园的京剧表演2.初听歌曲,找出曲中京剧的特点?(锣鼓经、西皮风格旋律、数板等)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4.分组演唱歌曲(一组念锣鼓经、一组数板、一组演唱)5.歌表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锣鼓经”、“ 数板”、“走圆场”进行表演。
三、拓展:京剧脸谱欣赏
1.搜集脸谱:课前搜集京剧脸谱(如“邮票上”、“舞台上”、“烟盒上”、“电话卡上”)2.说唱脸谱:欣赏《说唱脸谱》的歌曲,师介绍脸谱的由来和相关知识,了解颜色与人物性格、品质、命运之间的关系。3.画脸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画一画京剧脸谱。
四、小结下课
第四单元 田园交响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让学生感受交响乐。2.学生能够了解一些交响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感受、体验交响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热爱艺术。教学难点: 长音的对比欣赏,增强感受 教学过程: 1.了解交响乐
2.了解《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藏民歌,听赏《在那东山顶上》 3.学唱歌曲(1)第一遍放录音范唱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2)学唱歌谱 a、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b、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c、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3)第二遍放伴奏音乐,学生跟唱。4.进一步感受歌曲
5.学习《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踩花山》 6.小结。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标:1通过《田野在召唤》 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田野在召唤》 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2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教学重点: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田野在召唤》
二、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同学们,放牧不仅是草原地区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高原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青藏高原放牧的小朋友。
1.生初听歌曲。2.师: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议一议。3.师: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让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我们听第二遍感受一下。生复听歌曲并议一议。4.师小结:装饰音的独特用法加上特有的衬词使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同学们,你学过或听过的藏族歌曲,哪些也使用了类似的衬词和装饰音? 生议一议。5.师小结:同学们,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这些特有的衬词和装饰音。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6.出示乐谱,学唱歌曲。a、用“LU”发音,跟琴模唱旋律 b、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了解“卓玛”是藏语美丽的意思,藏族人常把小女孩叫做“卓玛”。c、跟范唱默唱自学,说说难点。d、师带生逐一解决难点。e、生完整跟琴唱。f、男生唱,女生伴舞。(用上节课学过的藏族舞蹈动作。)
三、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蒙古族和藏族不同风格但都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并相互交流。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唱:《红蜻蜓》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律动:《童年》
同学们,美好的童年总是给我们太多的回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快乐的童年,会唱的同学一起唱。(放课件)
2美丽的童年给你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放风筝、爬山、、、)
生回答(放课件)欣赏童年的图片。
师:是的童年是美丽的,难忘的像一首动人的歌,诉说着美好的童年。你听、、、二、新授: 1听范唱
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拍子的歌曲?什么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2乐曲如此的美妙,展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遍吧!A找生描述
B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
3师介绍:同学们画的太好了,说的也好把老师仿佛也带到了童年。这是一首日本歌曲,名字就叫做《红蜻蜓>,多年以前,在日本美丽的富士山下,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山上的桑树接满桑果的时候,小女孩就会在傍晚的时候,挎着一个小竹篮上山去采桑果。这时候,在空中布满了美丽的晚霞,很多的红蜻蜓在晚霞中满天飞舞,这景色真美啊!小女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的吸引。沉浸在这美好的记忆,从此永远地刻在了小女孩的脑海中,不能忘怀,多年以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她回到故乡,重新来到山上。不禁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朋友—红蜻蜓。
童年多么难忘啊!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再来聆听一遍吧!4用“呜”哼唱歌曲。
5我们来有感情的,带着对童年的回忆之情朗读一遍歌词好吗? 6下面让我们一起轻声唱起来。
7找出难点:A红蜻蜓B红蜻蜓呀C竹竿尖山 8一起唱一遍
三、歌曲处理:
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我们应深情一点、慢一点的速度去演唱。
四、思想教育:
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让我们在蜻蜓上为灾区人民写上祝福语。(贴到黑板上)
同学们起立,让我们真诚的为他们祈祷,祝愿他们幸福安康。愿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愿人间永远充满爱,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唱起《红蜻蜓》。愿晚霞中的红蜻蜓把我们的祝福传遍世间的每个角落!
唱着个走出教室。
第五单元 荡漾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唱《划船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划船歌》,能运用音乐力度变化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在演唱过程中能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2、对《划船歌》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1.音乐情绪的感受及表现。2.歌曲教学中的一字多音及歌曲地方风味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听赏音乐,感觉一下,你好像坐在什么上面?(听歌曲伴奏音乐,随老师的手势上下起伏)2,欣赏印度尼西亚风光(介绍人文背景)师:小船摇啊摇,载着我们去向何方呢?
二,欣赏《划船歌》
1,师:印尼的船工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一边劳动的他们还愉快的哼唱着劳动的歌。(欣赏范唱,学生律动)
2,再次欣赏并且提问:小船要带我们去何方呢?船工们心里又在想什么?(理解歌词意思)3,让我们坐上小船一起出发吧!随琴用“噜”哼唱旋律!用手划旋律线。
4、随琴唱谱,感受旋律的走向 5,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师:这一部分旋律中出现了许多的附点节奏,他们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对比唱加了和不加附点的旋律)
6,教师指导学生用自然轻柔的盛宴歌唱。7,学唱第二部分 学唱第一句
师:小船由远处慢慢地向我们划来,越来越近。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歌声表现?——提示:唱两遍,第一遍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学生按要求明显地做出声音力度的对比。渐强 师:你听,发生什么事情了?
呼呼的北风向小船吹来,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呢?
面对北风的来袭,船公们不畏艰险,奋力向前划行,这句我们以怎样的力度来唱?f 学生把这两句唱一唱
师:请你找出歌曲中重复的乐句。这句为什么要重复出现?
教师小结,学生唱一唱
学生完整地演唱《划船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唱《外婆的澎湖湾》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能感受到乐曲所描绘的不同意境,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2.能用优美、质朴的声音唱出对大海、家乡、母亲的深挚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音乐的变化,调整演唱的力度及情绪。2.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歌曲。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听赏
三、歌曲
1.听音乐,朗诵诗歌听一段海浪的声音,请学生描述自身的感受。师:现在,你们仿佛置身在哪里?2.微微的海风吹来,掀起阵阵波涛,多么美妙地感觉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模仿海浪的声音,“hu”分三组,一组一组叠加。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控制,字头突出,渐弱处理。3.随音乐朗诵歌词 优美的海景使人陶醉,清新的海风使人舒畅,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感觉一起来念这首小诗吧!(朗诵歌词)4.哼唱旋律 用海风的声音
来哼唱旋律。5.找出重点乐句在什么地方海风大了?海浪高了?6.学唱歌曲 重复乐句在情感上的作用。(心情激动,内心的呼唤„„)演唱时应该如何表现?(更深情,力度更大一些„„)学生演唱(齐唱、分组唱、领唱与齐唱)听唱前半部分7.完整表现歌曲齐唱(深情地)女生领唱+齐唱
四、拓展
这是一首赞美大海,赞美家乡的歌曲,以往我们还学过哪些同类的歌曲呢?课后搜集一下,相互交流。
五、总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蓝色多瑙河》《海滨音诗》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蓝色多瑙河》,使学生初步了解圆舞曲的风格和音乐特点。
2、通过欣赏分析、讨论、对比乐曲《海滨音诗》,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场面和情景,感受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力度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
3、通过听赏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用音乐表达情感。教学重点:感受、认识音乐表现手段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难点:在课堂中创设出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动的情绪氛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乐曲、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刚才欣赏的乐曲的曲名吗?它的作曲者是谁?”学生听后回答。
(三)、课题出示——欣赏《蓝色多瑙河》
1、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
2、作者介绍: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1899年),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誉为“圆舞曲之王”。主要作品有:轻歌剧、圆舞曲及其它舞曲共四百余首。
3、作品简介:《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这首浸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渗透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情厚意。
4、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1)、这首圆舞曲由几个部分组成?(2)、体裁与形式是什么?(3)、创作及首演时间?
(四)、分段欣赏与讲解。
1、序奏:分成两个段落,乐曲一开始奏出轻弱的震音,使人理想到薄雾缭绕、寂静的多瑙河晨景。柔和地、充满希望的上行音符,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逐渐增强的力度,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充满生机。
2、第一圆舞曲:主题来自序奏的主要音调,抒情、明朗的旋律,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来到多瑙河。
3、第二圆舞曲:主题跳跃、起伏,给人热情、爽朗,朝气蓬勃的感觉。
4、第三圆舞曲:主题优美、典雅、端庄而稳重。
5、第四圆舞曲:主题呈现出妩媚清丽、优美动人的特点。接下来是一段舞蹈节奏,兴奋活泼、热烈奔放。
6、第五圆舞曲:主题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接下来是一段热烈而又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7、尾声:乐曲最后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五)、回答问题:
1、这首圆舞曲由几个部分组成?
答:
答:三部分。全曲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尾声构成。
2、体裁与形式是什么?答:管弦乐圆舞曲。
3、创作及首演时间?答:1867年。
(六)、圆舞曲的特点:
格调高雅、优美动听,乐观向上、振奋人心。
(七)课堂小结: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美的艺术。
通过作品欣赏,你能跨越时空感受到多瑙河的美丽吗?你听到了流淌在音符之间作者的爱国之情吗?请把你的真实感受告诉大家。
(八)、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小作文:《音乐欣赏课后的感想》。第六单元 情系江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凤阳花鼓》
教学目标:
1、宏扬民族文化,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演奏方法和使用效果。2.通过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学习,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通过简单节奏伴奏,使学生能用鼓、锣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
4、初步接触平湖的地方曲艺——钹子书,并为本市的民俗文化特色感到自豪。
教学难点:
1、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歌曲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对此类作品的的音乐形象的感受。
2、歌曲中衬词的正确演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打击乐器若干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接触音乐以来学习和欣赏了不少的民歌,下面老师哼唱几首,考考大家,它们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川民歌)
《茉莉花》(江苏民歌)
二、旧凤阳花鼓歌曲的认识
三、新歌教唱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新时代的《凤阳花鼓》(1)听录音说说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如果也用一个调色盘,你会选择哪个颜色呢?为什么?
(2)、很多有名的歌星也在重要场合演唱这首歌,欣赏歌手周华健演唱的《凤阳花鼓》
(3)用La哼唱全曲(4)衬词的教学(5)填入歌词(6)如果有把歌曲的情绪表达的更好,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小组讨论)
a 分角色
b 加入打击乐器 c 用道具打扮边舞蹈边唱
(7)进行实践
四、拓展延伸
1、你知道我们平湖的地方曲艺吗? 出示钹子,教师敲一下钹子 钹子书是我们平湖地方的特色,虽然现在没有象凤阳花鼓一样出名,但作为一个平湖人应该对它有一些了解,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2、看一个小学生钹子书表演,这些小朋友表演的钹子书《外婆的小竹篮》获得浙江省曲艺新创二等奖。看录象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凤阳的人民一起走过了苦难的昨天,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衷心地祝愿凤阳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祝愿平湖的明天更美好。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唱《拔根芦柴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拔根芦柴花》,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尝试用方言演唱,用自信大胆地体悟。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它是我们江苏水乡的民歌,名字叫《拔根芦柴花》,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它是一首怎样的乐曲? 新授
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熟悉节奏。
欣赏后提问:你感觉它是一首怎样的乐曲?(活泼欢快)再次欣赏,听一听它是几拍子的乐曲? 跟琴模唱歌曲旋律 视唱乐谱 分男女生唱 完整地演唱全曲 小结
第七单元 左手与右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萤火虫》 2.我的创造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学唱歌曲《萤火虫》,指导学生用天真、纯朴的情感、优美抒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愉快心情。
2、在情景式的教学环境中,能自然、有感情的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及尝试创作体验三拍子音乐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歌曲意境,尽情表现歌曲。
2、初步尝试用变奏来演唱歌曲,感受四拍子和三拍子的节奏特点。难点:歌曲前半部分气息的连贯,后半部分气息的支持,不要叫喊。教具准备: “萤火虫”头饰、荧光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歌曲
1、节奏乐园(1)师:萤火虫把我们先带到了节奏乐园,你能听出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吗?老师想请大家帮助我一起听,好吗?(放送《萤火虫》伴奏音乐)(2)师:你知道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吗?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再放送《萤火虫》伴奏音乐,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2、歌唱乐园(1)师:萤火虫带着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草地上,和你的好伙伴找一个最舒服的地方坐下来,听,萤火虫唱歌了。(录音范唱)师:你听到萤火虫唱了些什么?(学生回答)(2)出示歌词:(师生对念歌词)。生师一起对读歌词,前半部分歌词学生按节奏读,后半部分歌词教师激情地读,读的时候配上适当的动作。(3)学生用lu哼唱旋律。(4)轻声地和身边的小朋友一起学唱。(5)你觉得你有哪些地方不会唱吗?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演唱(6)完整演唱一遍。(7)师;现在请男孩子演唱,女孩子听一听,然后评一评男孩子唱得怎样。(交换)8)讨论采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学生回答)
3、表演乐园
二、创作乐园
请你改变歌曲旋律的节奏,并调整音符的时值,将歌曲改成三拍子,再唱一唱。3 – 32┃3 – 32┃3–
6┃5
–– ┃(1)选取前八小节在教师指导下改编;(2)试着写一写后唱一唱;(3)鼓励学生创作出与范例不一样的旋律。
四、小结,放送《萤火虫》下课。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唱《左手右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律动感受歌曲的段落与旋律。
2、学生能用舒展跃动的声音演唱歌曲《左手右手》,体会歌曲愉快、积极的情绪。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用舒展跃动的声音表现歌曲。
2、学生能唱好歌曲的弱起小节、唱稳歌曲的高音部分、唱准歌曲的长音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唱
(二)新授
1、那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吧。
2、首先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你们听听熟悉吗?如果你觉得熟悉也不需要跟着演唱,安静地听完告诉老师歌曲的歌名和情绪是什么,好吗?
3、同学们都感受的很好,那你们能不能再仔细地体会一下歌曲从哪里开始情绪变得更加欢快、激动人心,下面老师来演唱,请你们听到情绪最激动最欢快的部分用手或者脚步来回应我好吗?(出示歌谱,师范唱)。
4、王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棒,今天这首歌曲,它确实是整个前半部分是比较平和的欢快活泼,整个后半部分是更加的跃动、高涨,所以老师就用这两种色块把歌曲的
情绪简单的划分一下。(出示色块图谱)
5、下面请大家跟着王老师一起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一下歌曲的两个色块部分,感受情绪的递进,全体起立跟上我哦。
6、歌唱教学
(1)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歌曲的情绪从欢快到跃动又到激动人心呢,我们一起到歌谱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第一色块的乐谱,跟着老师四小节模唱一次。(2)我们先试着把第一色块歌词填进去。(师弹一句,生填词一句)
(3)第一色块第一段完整连起来唱(师加入前奏,请学生仔细接准第一个字)(4)学生自己尝试填入第一色块的第二段
(5)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老师也忍不住想加入你们的歌声,下面老师和你们合作,你们演唱第一色块,老师接唱第二色块,你们在心里跟唱。(6)模唱第二色块乐谱。
(7)填词演唱第二色块,有困难再解决。(8)老师演唱第一色块,学生接唱第二色块。(9)完整演唱全曲(慢速)
(10)既然同学们唱的这么好,老师准备加快速度了,完整演唱全曲。(11)跟伴奏演唱。
7、加动作表演唱。
8、变换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爱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仔细聆听、细细品味《爱的喜悦》,感受乐曲的风格、情绪、意境。
2、感受歌(乐)曲丰富的情感表现、风格、意境。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乐)曲丰富的情感表现、风格、意境。教学过程:
1.初听:仔细聆听、细细品味《爱的喜悦》,感受乐曲的风格、情绪、意境 2.在整体听赏全曲、了解乐曲各个要素特点后,进行分段欣赏。
3.欣赏第一乐段主题时让学生准确地听辨出主题旋律,并说说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
4.第二段的欣赏让学生自己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用肢体语言表达感受和想象。5.第三乐段让学生辨别重复了前面哪个乐段。6.完整听赏。第八单元 百鸟朝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一只鸟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民歌,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2、用有表现力的声音和生动有趣的神态来表现歌曲,感受民歌的方言和特色。
3、了解和学习下滑音的唱法,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4、有节奏地通过打击乐、拍手为歌曲伴奏。教学重难点:
1、能够准确地听出歌曲中的下滑音,并用有表现力的声音来演唱
2、通过打击乐器、拍手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圆舞板)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走进台湾
1、你了解台湾吗?(指生回答)
2、看,这就是宝岛台湾的位置。(出示台湾地图)简单进行介绍。
(三)发声练习
1、听,是谁呀?(点击鸟鸣声)哦,原来他们送来了鸟仔当和平使者。咦,大家有没有发现陈老师为什么说“仔”,不说小鸟呢?这个仔是台湾人民对男孩子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他非常阳光,有朝气。(指生姓名,叫X仔)
2、听,这只充满朝气的鸟仔在欢快地对着我们叫着,(出示图片)“叽叽,啁啁,噘噘”,那我们也来学学鸟仔的歌吧!(出示发声练习)
(四)节奏训练
1、让我们由衷地说一句“我们台湾大陆亲如一家!”
2、我给这句话加上节奏,把他念得更好听一些,(课件出示,师范读)
(五)新歌教学
1、听,和平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歌声,让我们一起为他伴奏表示欢迎吧!用X-的节奏来拍手。
2、那你能否再用这种型为它伴奏呢?(出示节奏型)O X ︱O X ︱O X ︱O XX‖注意都是在弱拍上进行伴奏。好的,那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下吧!
3、学习第一段歌词
4、学习第二段歌词
5、模唱旋律
6、咱们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那就随着我的琴声,一起来唱一下歌词吧。(生随音乐唱一遍,要求唱歌的状态,位置)
7、下滑音讲解
8、下面我要加大难度了,请一小组同学在四分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拍手节奏(拍手的同学要求要轻,最后一小节是没有的),请另一小组的同学用圆舞板来打这个节奏(曲谱下出示伴奏节奏),请这一组同学拿起自己左边的圆舞板,我们全部一起来跟着音乐唱一唱吧。
9、刚刚我们彩排了一下,接下来正式向和平使者汇报演出了,拿出精神,准备好唱歌的状态,演出开始了。(生跟伴奏音乐唱一遍)恩,演出非常成功,(六)小结,结束讲解。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唱《斑鸠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小调,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用有表现力的声音和生动有趣的神态来表现歌曲,感受小调的方言和特色,令人荡漾着春天的生机。
了解和学习下滑音的唱法,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有节奏地通过打击乐、拍手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准确地听出歌曲中的下滑音,并用有表现力的声音来演唱。
2、通过打击乐器、拍手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圆舞板)教学过程:
一、1(1)听 师:这一活泼的《斑鸠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这样的一幅荡漾着无限生机的春天,使我们心中充满欢欣喜悦。(2)再听,并哼一哼其中几句。
1、衬词 师:在这两首民歌中有哪些衬词?这些衬词给了你什么感受?
二、思考:这首民歌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三、选择其中的主题段落或乐句让学生击拍视唱一下,以体验迂曲的韵律。学生两个地方的方言,试着念出几句唱词,体会方言的特点,体会歌曲的情绪。
四、总结下课 师:那么,书上的表格就能完成了吧。来填一填(交流)中华民族留给我们有许多许多,就音乐中的民歌这一方面就足以大家不断的去挖掘。希望大家在不断的积累中发扬。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百鸟朝凤》,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模仿音响,并指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2.认识唢呐及常见的中西乐器,体验唢呐的音乐表现力。能用语言(绘画)或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情绪、情景的感受与理解。3.培养爱护鸟类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欣赏音乐,并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各种材料和方式模仿与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在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有独创性地表现音乐。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本课题所需课件、投影仪、唢呐等乐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一起做个填空游戏,好吗?请大家看屏幕。教师操作电脑。古诗词填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学生:观察屏幕说出答案“鸟”字。
师:下面这个问题可以展示你对于鸟的了解,你能说出几种鸟的名称?试用各种方法与材料模仿、表现它们的叫声或形态。(麻雀、鹦鹉、海鸥、乌鸦等)
师:其实还有很多乐器都可以模拟鸟叫声,你们听下面这段音乐也在模拟鸟叫声,听听这是哪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播放用唢呐演奏的音乐《百鸟朝凤》中有鸟叫声的片段。学生聆听音乐并猜测。
教师出示两件乐器的图片唢呐、小号,请学生来选择。(屏幕出示选择题)
生:唢呐。
师:对了,唢呐属于民乐还是西洋乐器? 生:民乐。
教师向学生简介唢呐。
师:唢呐,中华民族吹管乐器,又名喇叭、小唢呐,又称海笛。是我国民间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它音色高亢有力,适宜于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构造:苇哨—细铜管—音孔—锥型管—扩音器。教师播放唢呐构造课件。
学生了解、学习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的构造及表现力。
师:我们了解到唢呐的音色是这样丰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欣赏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唢呐用它独具魅力的音色把我们带到鸟的王国里畅游,我们一起来欣赏。教师播放乐曲《百鸟朝凤》,听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你能听出唢呐模仿了哪几种鸟的鸣叫声? 学生带着问题完整聆听作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欣赏作品
师:大家用几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
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独创性,展开积极的讨论,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感受、体验音乐表现的情景。
师:谁准备好了就可以回答问题了。生1:我感到音乐的情绪非常的热烈、欢快。生2:我认为音乐的情绪有些激动。
师:同学们都感受到音乐欢快、热烈的情景。请你试用自己的话(画)或动作表达出这首乐曲描写的情景好吗?
生1:我眼前好像到了百鸟园,鸟儿们争相放开歌喉唱着各种动听的歌,有的还比赛。生2:有一只百鸟之王,其他鸟都来向他来朝拜。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我听入迷了。凤凰,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象征吉祥幸福的神鸟,被誉为百鸟之王。《百鸟朝凤》这首乐曲,以其热烈欢快的旋律和充满生机的百鸟和鸣,表现出一种纯朴的、喜气洋洋的气氛。因此,它往往在民间喜庆场合中演奏。教师播放有关的课件。
生3:传说中有一幅“百鸟朝凤图”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接替张乐进求的王位时,有吉兆出现。一只彩凤飞翔在巍宝山内的一支山峰上,百鸟便从四面八方飞到这里来朝拜这只凤凰。当年凤凰翔落的山脉被称为凤凰山,又叫鸟吊山。
【苏教版四下音乐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语文四下测试卷10-01
新人教版四下数学教案07-10
鄂教版四下品社教案09-19
鄂教版语文四下课文复习10-20
苏教版组合图形教案06-19
苏教版认识乘法教案08-24
苏教版语文复习教案11-01
苏教版三上练习8教案07-24
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案08-07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