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2024-12-14

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共9篇)(共9篇)

1.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一

如何深化和创新企业民主管理

王志广

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晋华宫矿南山区

邮编:037016

内容摘要: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于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摘自《十七大报告》

关键词:

基层民主 民主权利 基层公共事务 公益事业 民主监督 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管理制度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于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论述,它充分体现了民主管理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也为今后企事业单位在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创新上指出了方向。长期以来,企业民主管理一直是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在企业基层单位当家作主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和员工群众能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新方法和新途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为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如何使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就是要结合当前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等因素,不断加大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创新力度,从而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原动力。

一、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创新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坚持社会主义企业的本质。

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科学创举,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占主体地位,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仍是主要形式,在宏观调控上,国家仍然掌握着主要的权力,也就是说,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改变,职工作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翁的地位不会变,“企业民主管理相对企业专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发展[1]”,企业民主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广大员工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效率,这是与资本主

义社会管理制度的本质区别,所以,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办企业”的方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坚决摒弃计划经济时期陈旧的管理模式和观念,要建立和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民主管理模式,加大企业决策制度、管理制度和操作制度的创新及落实力度,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对企业管理者权力的监督机制,要坚持执行企务公开制度,“将企业事务向职工群众及时公开,以便让广大员工知晓企业实情,参与企业经营,监督规章施行,调动、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结合企业工作实践,加大推进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工作力度,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参与民主管理工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2]”,通过保障广大员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员工群众的法律意识、参政意识、维权意识和监督意识等综合素质来加强巩固社会主义企业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优越性,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能够真正实现最广泛的员工群众参与,企业的管理能够实现阳光运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和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下,企业民主管理的深化和创新是一项长期不懈、与时俱进的长远工程,它要随时根据本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通过民主决策,做出恰当的调整,进而使企业始终在能够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企业与员工群众同管理、同进步、同发展。

二、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创新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结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也应该成为衡量民主管理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标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企业充满活力地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市场机制对企业的作用最终要通过企业内部因素来实现,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内部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

参与和努力,无疑,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创新便成为加快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民主管理要紧紧围绕发展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员工劳动和生活条件开展工作,因此它的深化和创新一定要始终以企业的生存、振兴和发展为着眼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国家、企业、员工三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企业决策和经营的风险,从过去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变为由企业及其全体员工承担,劳动关系也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员工群众更加关心企业的兴衰存亡,也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民主管理来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完善民主管理参与机制,利用多种方式组织职工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及时向职工通报发展动态和重大决策,广泛听取各方面真实意见。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为开展民主监督创造条件。企业重大问题在制定、实施和完成的各个阶段,都要听取和尊重职工群众意见,接受监督,改进工作,杜绝独断专行。要建立职工民主管理信息反馈机制,保证职工的真实意见反馈到领导决策层,并把有关意见处理等情况再反馈给职工,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双向互动。“要组织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积极组织搭建职工技术培训平台,搞好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引导职工爱岗敬业、提高素质,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智慧 [3] ,”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群众在经营方针、产品开发、提高质量、改进技术、节约资金、安全生产、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活动,引导和组织员工群众全力投入到企业的改革中,通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觉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只有民主管理工作在企业经济效益取得显著成绩的过程中得到深化和创新,广大员工群众亲身体会到了企业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整个企业才会形成一个人心思上、团结协作、合力无穷的良好格局,企业的发展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使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最终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和企业氛围。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当前,“和谐”二字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在煤矿企业,人们把建设和谐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和使命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民主管理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源和财富,只有把人的工作做细、做深、做透,才能够把职工中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才能够及时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使企业真正成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做到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理解企业,实现企业和职工利益发展的共赢。所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就体现为企业的民主管理[4]。”那么,如何才能使企业全体成员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巨大的合力,这成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为企业民主管理的深化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施展空间。企业要实现和谐,首先是人的和谐,在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时应当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毫不犹豫地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原则,使民主管理工作在建设和谐企业的进程中通过不断地深化和创新而长久地体现出人本思想,并成为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加速引擎。企业在加强民主管理基础建设,切实发挥职代会的作用的同时,应不断对企业民主管理工作进行深化和创新,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原则提出深化和创新的内容和举措,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积极抓好职工代表素质的培养,使这项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地对职工代表进行有关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另外,还应以点带面地开展好普通员工群众对和谐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用正确的、科学的管理理念来疏导、沟通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之间的关系,着力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矛盾,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纵横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企业在以发展经济为第一任务的基础上,要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要积极推动企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必须切实防止打着深化和创新的旗号,却背离科学

发展,走极左或极右的道路,或者对深化和创新的理解认识不充分、不深刻,走入片面追求表面效应的误区,结果导致深化和创新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还要坚决杜绝把个别领导人员或小集体的个人意愿掺杂进深化和创新的过程中来,克服以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企业民主管理在建设和谐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职责和建设和谐企业的客观需求,并且如果能够真正做到科学地深化和创新,那么构建和谐企业的步伐一定会达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运》电子杂志2010年第11期《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民主管理的融合》作者:原永海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GGY201011020.htm)

[2] 《中国工运》电子杂志2010年第11期《加大推进企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工作力度》作者:史红军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GGY201011022.htm)

[3] 《中国工运》电子杂志2010年第06期《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 工会组织应该发挥好四个作用》作者:吴志远(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GGY201006020.htm)

[4]《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电子杂志2010年第01期《论加强民主管理与构建和谐企业》作者:王建军(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GFGB201001012.htm)

2.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二

一、明晰协商民主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契合

两委换届选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是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 也是扩大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发展协商民主, 并不是以协商民主来代替选举民主, 相反, 只有选举民主得以充分发展, 协商民主才会有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选举民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基石, 没有了选举民主, 协商民主也难以实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不是彼此对立的。选举中可以有协商, 协商中也可以有选举。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方式融合在民主政治的现实操作之中。

二、深刻认识协商民主融入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性

维护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与培养民众理性能力的现实需要。选民及其代表在公共讨论和争论过程中, 公共利益是他们的共同诉求。协商民主把公共协商结果的合法性建立在广泛考虑所有人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 避免通过牺牲他人利益来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协商没有发挥有效成果, 在选举中就会出现贿选和霸选干扰选民对选举的理性判断, 做出不真实的意愿票选。选举民主和协调民主相结合, 相互取长补短, 使基层民主选举不断完善。

提高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与保障民众平等权利的正确选择。农村民主选举培养了民众的现代民主意识和能力, 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选举, 村民逐渐学会了运用民主的方法解决问题。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结合, 使得村民在选举中, 遇到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协商妥协。这就可以使得他们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逐渐加强。协商民主具有完善的参与功能, 能保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平等地参与决策的形成过程, 通过协商民主形式, 能够保证民众具有平等的参与选举的权利。

保证选举过程顺利开展与建立良性沟通机制的有效结合。我国现行候选人名额分配模式和确定机制选民或代表的知情权严重匮乏, 同时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缺少沟通渠道, 很多选民根本就不知道要选举的是谁, 更不了解代表的主张和纲领。选民难以获取对选举候选人的政治素养、参政议政能力的信息资料。民主选举顺利进行的真正意义必须与村民的利益和知情权相关, 通过选民和候选人双向的沟通和表达, 才更能体现选举的民主性。

三、协商民主下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设计

(一) 成立“一个机构”, 确保协商主体的清晰

责任编辑:党伟莉

基层的农村选举建设的完善, 工作的顺利实施, 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民主协商机构, 参与对选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参与选举的决策。要体现多数人的意见, 按多数人的提名确定人选, 并把民主贯穿选举的各环节、全过程, 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 对候选人进行比较, 综合。这种民主沟通有利于训练选民的民主技能, 提高选民平等参与选举事务与决策, 促进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应该尽量规范选举民主过程的沟通渠道, 避免沟通机制流于形式。

(二) 符合“两面征求”, 明确提名候选人资格

在选举中, 要明确被选资格, 并有较高的领导素质, 没有违法乱纪历史, 参加选举的目的明确, 不持贪污受贿心理。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 还要征得组织的同意, 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和标准拿出初步建议进行讨论。然后, 还要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 由村委会成立的协商小组来讨论、商议对候选人的资格和条件进行审核。经过协商, 达到两方面的同意之后, 才能明确候选人是否具有参选资格。

(三) 通过“三个定期”, 规范选举监督的程序

每月定期从群众中收集、汇总意见和建议, 并向村民委员会反映;每月定期召开基层会议, 讨论、协商、汇报各项工作;每季度定期向上级领导反映监事会工作进展情况。对于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 一般由村两委限期研究处理, 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呈上一级领导处理, 确保事事都有落实, 并向广大群众汇报。

(四) 达到“四种效果”, 保障选举工作的成效

提名和确定候选人代表的真实性缺乏民众的平等参与, 贿选和霸选行为干扰选民的理性判断, 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选民盲目投票, 要保障选举工作的成效, 必须做到;一是基层干部对村级重大事项做出的决策必须合适;二是各级领导对群众所反映的难题、困难和热点的处理和解决必须合情;三是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必须明确职责、实事求是, 要对财务的预算、收支情况等做到合理;四是选举工作的开展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度等正规方式、渠道来监督处理, 必须使选举运行的过程做到合法。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 不仅关系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协商民主在农村社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协商民主在推动农村民主选举和民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上,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摘要: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把它与选举民主结合起来, 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

关键词:协商民主,农村,选举制度

参考文献

3.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三

第9期

五泉街道党政办公室 2012年5月4日

推行党务公开制度 深化基层组织建设

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在街道社区全面开展基层党务公开工作,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为顺利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近日,五泉街道根据区委区政府下发的城纪发„2012‟7号文件精神要求,在街道社区全面开展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召开党工委专题会议,制定党务公开实施方案,成立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社区要求社区全面、认真落实。

党工委书记田祥年同志在会议上指出,街道和社区必须严格按照上级党务公开工作任务要求,切实把党务公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遵循着重实效、突出重点、积极稳妥的基本方针,注重科学安排,规范操作,有序推进,努力实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着力提高思想认识和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务公开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街道要在今后做到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将党务公开工作分为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督查提高三个个阶段,详细制定了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抓好落实。

二是完善党务公开的各项制度。认真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确保党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组织召开了党员群众开展座谈会,对党务公开工作进行了专题讨论,确定了履行职责情况、自身建设情况、党建工作情况、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的公开目录。

注重发挥党务公开载体作用。在公开形式上,注重公开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本着“规范、实用、明了、方便”的原则,针对不同内容确定公开形式,采取设置党务公开栏公开;全体人员会议、支部生活会、等会议形式公开;运用文件、通报、简报、宣传资料等载体公开和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等形式公开;利用电子触摸屏公开办事流程等电子形式公开。先后制作了7块党务公开展板并悬挂上墙。

党务公开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我们的党务公开工作从运行的情况看,取得了积极效果,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有效转变,充分激发了党员作用发挥的活力。通过开展微笑服务、一站式“柜员制”服务和标准化服务,更真切地使党员置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各项工作开展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切实保障了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真正做到了“决策以前访党员,重大问题问党员,重要任务找党员,服务群众交党员”,形成了党员干部人人谋发展、议发展、求发展的良好氛围。

4.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四

深化基层妇女组织改革创新思考与探索

今年是XX市苍南县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精神的起步之年,也是县各级妇女组织领会、学习、运用全会精神的重要年份。一直以来,苍南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总书记在新一届全国妇联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开展工作,这是妇联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遵循,是妇联工作不断前进的重要保障”。可见,提升妇女工作水平,夯实基层妇联工作基础势在必行。

目前,XX市苍南县各级妇联组织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妇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力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基本形成纵向妇女组织健全、横向妇女组织形式多样、妇女队伍多元化、妇女工作社会化的崭新格局,妇联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团结和凝聚力加大。当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合力推进。

一、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党组织重视程度不足。推进基层妇女组织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但当前我县各乡镇、社区发展任务重、压力大,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社会维稳、招商引资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对妇联工作虽然思想上重视,但在具体操作中有时流于形式,有的地方还存在“重党建、轻妇建”现象,使妇建工作滞后于党建工作,导致“党建带妇建”工作开展不平衡。

2、兼职比例高,开展工作力度不够。社区、村两级妇联干部兼职比例高,100%的村妇代会主任兼职;90%的社区妇联主席兼职。由于身兼数职,使她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从事妇联工作,导致有些地方出现工作不深入,服务不到位等情况。

3.待遇落实不到位,后顾之忧难解决。村级妇联干部政治经济待遇有的落实不到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基层妇女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4.基层妇联组织工作、活动经费无着落。目前,县妇联工作经费虽已按妇女人口总数人均接近1元钱落实到位,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但镇村两级妇联组织的工作、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妇联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得妇联活动的层次和规模受到限制。

5.妇联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当前,基层妇联干部的学历层次虽有明显提高,但还有一些干部服务妇女群众、带领妇女致富的本领较弱,组织宣传发动妇女开展活动的能力也不强,甚至还有少数妇联干部对妇联工作的职责任务认识不是很明确,这些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广大妇女的愿望尚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联工作的开展。

6、拓展和延伸妇联工作手臂不够宽广。“两新”组织中妇女组织的建设还相对滞后,依托产业链建立妇代会的意识不强,许多地方虽成立了多个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一些妇女骨干在其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些协会、合作社中成立妇代会组织的还不是很多。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各级妇联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和把握全会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为今年扎实做好全县妇女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1、主动争取党委支持,形成党建带妇建实体运行。主动争取各级党委的重视,把妇联组织建设摆上日程,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统一规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特别是在推进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社区妇联主席进党委的工作中,要有积极的政策支持,如设岗定位,或定编制,给基层妇联干部一些政策保护,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2、深化组织改革创新,促成妇联网格延伸与拓展。即在抓实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纵向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抓好横向组织网络的建设。一是以“两新”组织为突破口,延伸妇女工作触角。依托“党建带妇建”的优势,把“两新”组织中妇女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整体格局,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思路加强妇女组织建设,做到与党组织建设同加强、同推进。二是在巩固村妇联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并推广“妇代会+各类妇女团体”的新型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在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妇女组织,不断拓展横向基层妇女组织,解决基层妇女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问题。三是增强妇联组织的“联”字效应。积极发展各类妇女联谊组织,凝聚妇女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妇女工作全面发展。

3、塑造高素质妇女干部队伍,建成妇女人才库与输送高地。建议上级妇联加大协管力度,认真落实任期不超过两届的规定。要争取党委重视,加大对妇联干部的培养推荐力度,推动妇联干部的输送和交流,提高妇联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激发妇联干部的激情和活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妇女,真正使妇联成为培养输送女干部的基地,成为广大妇女的“娘家”。

5.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五

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

能力

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陶二社区党总支以深化党员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制度,建立《矿区职工个人信息档案》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法,对矿区职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增强陶二矿区凝聚力,在提升党组织服务能力同时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矿区和谐稳定的水乳交融,从而确保企业各项工作健康稳定的开展。

背景与起因

陶二煤矿是受河北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近年来,陶二社区紧紧围绕主业服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严格遵循上级党委的指示和部署,坚持将自身建设与主业安全生产有机熔融,实现了主辅相融合双促进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我们将十八大会议精神与社区党建紧密结合起来,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干部作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关键和主导,密切联系群众是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的根本方法。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企业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党员服务和联系群众制度是推进矿区安全和谐稳定发展的实际需要。由于当前社会深刻变革,企业快速发展,煤炭市场复杂,职工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少部分职工思想浮躁,爱企敬业精神逐步淡化,滋生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消极怠工等不良现象。深化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访度,旨在进一步增强干群联系,促进思想交流。

二、深化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是干部转变作风的有力抓手。从目前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状况来看,一部分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不能密切联系实际,干群同心的合力不够,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和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良好机制。深化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让社区党员干部经常走入基层、走入一线、走入家庭,用更亲密的接触和最直接的对话,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解决职工群众的困难,促进其服务能力的提高和作风的转变。

三、深化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社区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在基层,落脚点在服务主业、服务职工群众。深化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要求党员干部与职工群众有深入的交流和沟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活动内容。创新的过程,就是基层党建工作提升的过程。

基本做法

一、畅通信息渠道,全面摸底。通过开展“开通社区一部热线电话、建立一份职工信息档案、进行一次矿区深入调查、制定一份“职工情况分析报告”活动,畅通信息渠道,为联系提供基础。陶二矿区计生办为3000余名职工建立了《职工个人信息档案》,全面掌握职工个人以及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并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同时,通过基层党支部配备的电脑、电话及各类途径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利用社区主任信箱和群众信访接待日等途径认真做好电话咨询、释疑解惑和投诉情况收集反馈工作,使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处理。基层党支部书记根据职工登记信息,坚持定期调查与日常报告相结合。每月底对全体职工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有帮扶任务的党员每月不低于一次家访包保职工,不定期地对职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掌握;每月召开一次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通报会,对职工思想进行梳理汇总,找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有针对性加以解决。一般性的问题,由社区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包保干部尽快解决。对于职工呼声强烈的问题,社区将及时与主业有关部门反馈并立即处理。

二、完善八项服务制度,全面覆盖。陶二社区党总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八项党组织服务群众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结对帮扶困难职工的制度、党员志愿服务队制度、职工思想分析会制度、定期开展免费义诊、开展党员奉献工程、“四创”、党员“四个来”等主题实践活动制度。社区基层党支部要结合实际,明确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的安全责任区,以及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创建标准,发挥了党员的示范作用,积极推行党员承诺,有条件的党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好事,以实际行动服务职工群众、服务企业发展。陶二矿区以强化劳动纪律、增强安全意识为着力点,认真抓好不放心人员下井的说服教育与引导工作。同时,将谈心范围扩大至主业全体职工,建立了政工人员包保制度,创新提出“3652”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3652的具体含义是“三网”:党总支、支部、班组。“六排”:政工包片、支部包网、值班看脸、跟班看牌、班联家庭、员联职工。其中“支部包网”还包括“五序”:即摸排思想、建账登记、定条选法、包人定责、反馈消号“五策”: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面灌输、直面沟通、务实双解 “两保”:保主业安全生产、保主业和谐稳定。利用内部局域网、广播等媒体,帮助职工及时疏解心理困惑,实现联系制度全员覆盖。政工人员和党员干部要以提高工作效率入手,把党建工作重心下沉到现场,加强了党员与群众的联系。

三是深化帮扶机制,切实解决问题。陶二矿区把职工的呼声当做第一信号、把职工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采取针对性的的思想帮教,困难帮扶。针对实际情况在全矿区确立194名党员对党员群众帮扶对子,在掌握困难对象的思想动态同时,因人施助,分类帮扶。开展社区“送温暖、金秋助学、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力所能及的及时帮助职工。形成职工群众“平时有人问,节日有人访、难时有人帮”的帮扶机制。

成效与反响

一、社区支部工作更加有形化,党员更具辐射力。社区党员干部通过深入走访,与职工群众交心谈心,掌握了职工家庭情况,使支部建设化虚为实更加有形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主业和谐稳定得到进一步保障。解决了以往工作贯彻落实不力、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导致干部和群众之间产生距离感的实际情况。党员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丰富了社区基层支部建设工作经验,有效提高了社区政工人员及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增强了为主业服务的能力。

6.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六

关键词:党内民主,制度创新,执政能力建设

在新世纪新阶段, 大力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使党内民主有新的较大发展, 是从严治党, 保持中共先进性的迫切需要;是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主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世界民主潮流, 取得主动权, 积极影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迫切需要。从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战略要求来看, 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一、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方面

党代会和委员会都由选举产生。也就是说, 选举是党代会和委员会得以产生、运行的合法性基础。因此, 选举制度实行的程度, 也就在一个方面反映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在党内民主选举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选举往往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和意愿而流于形式。比如说选举是有关领导人主导的形式性选举, 而不是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和意愿的实质性选举;有时还存在着以委任制或变相的委任制冲淡或者取消选举的做法。

在党内民主选举方面, 近年来的一大制度创新就是用“票决制”决定重大事项, 产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票决制始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 在1989年4月, 该区就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法任免了44名干部。在总结椒江区的票决制任免干部经验的基础上, 2001年9月26日, 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规定:“市 (地) 、县 (市) 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 逐步做到由上一级党委常委会提名, 中共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 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全委会闭会期间, 可由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 在决定前要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各级党委决定其他干部的任免, 也要在充分酝酿和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表决。”2002年7月23日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32条, 又重申了这一规定。

在选人用人方面, “党内直选”利用民主程序把了第一道关。直选, 真正将党内权力还权于普通党员和党组织, 真正发挥普通党员“一人一票”的权利。使党章赋予党员的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 彻底废除实际存在的或者变相的家长制, 彻底废除实际存在的或变相的“官员钦定制”, 彻底废除实际存在的或变相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总之, 从各地贯彻“票决制”情况来看, 一是“票决制”的主体, 为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二是“票决制”的实施对象, 主要是“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三是“票决制”的具体执行方式, 不少地方将“票决制”与“任前公示制”等措施配套使用;四是从票决制的实行意义来看, 票决制的实行, 使投票的结果直接决定于普通党员手中的选票, 最大限度地排除了表决环境对表决参与者的影响和制约, 有利于表决参与者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 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探索了选人用人的新途径, 使传统主要依靠组织考察任命的选任主要领导干部的方式, 不再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唯一的形式, 有利于改变长期存在的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弊端;重视全委会和常委会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委集体领导的功能, 最大限度地避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然而, 票决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第一, 从采用“票决制”的主体看, 由常委会向全委会或者是常委会和全委会相结合推行;第二, 从“票决制”的适用对象来看, “票决制”的“三重一大”本身的发展应该由“重要干部任免”这“一重”, 向另外“二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发展。

二、党内民主决策制度方面

从整体来看, 中共决策机制正在由注重个人经验、非理性决策向科学民主、理性决策转变。过去中共决策主要是领导人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才识、情感来进行, 决策过程简单, 信息处理量有限, 主观随意性偏大, 出现失误也难以纠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方面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前提下, 实现了决策主体由个人到集体、由重经验到重知识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改革, 初步建立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并将继续推进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也就是要实现决策机制从“个人决策”到“集体决策”, 从“领导决策”到“问计于民”的转变。

民主决策至少涉及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决策方法和程序上的民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听取民意, 严格执行规定程序, 集体讨论决定。二是决策内容和实质上的民主。任何一项决策, 都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是民主决策最根本的要求。问题是, 有些地方和部门在执行中央和上级政策、制定本地本部门具体政策的时候, 常常违背民主决策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地方或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使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央和上级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们上面还有很多比我们大得多的领导希望我们这样做”, 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下有对策”是由于有“背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和制定具体政策时, 大兴土木, 搞“政绩工程”,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多数群众的利益上, 导致那里的部分群众特别是部分底层群众主人翁意识淡化, 甚至产生了被剥离感和严重的失望情绪。这不仅严重损害、背离了民主决策的精神, 而且还关系到党和政府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益的重大问题。

针对近年来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重大的案件频仍, 不少党员干部和民众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决策失误也是一种腐败, 需要追究问责;重大决策的成功, 是最大的成功;重大决策的失误, 也是最大的失误;决策民主化, 需要付出成本, 但从长远看, 肯定比不民主的决策科学, 效率要高。因此自始至终必须在把握决策科学化这一核心问题的同时, 又必须充分发挥决策的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 减少决策失误, 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2003年, 广东省委带头将党内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化, 在常委会内明确了“三不”原则———“不调查研究不决策, 不征求专家意见不决策, 不集体讨论不决策”。应该说, 这对于广大的市县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体制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性作用。关键的问题是, 如何解决这一决策机制的“制度化”问题, 以进一步健全党内决策体制, 使之达到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要求。

湖北罗田的常任制改革, 严格区分“议”和“决”的范围。书记办公会只能议事, 书记办公会只能定全委会的议程, 大小事都要拿到全委会上来表决通过。显然, 其改革的指向, 亦即议事决策程序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用制度来限制运行经年的“一把手”权力和惯于以议代决的书记办公会或各种形式的领导人碰头会。

党内决策民主化, 还必须科学分解党内的权力。只有实行中共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对分离和制约, 才能保证党内权力的健康有序的运行, 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分解党内权力, 近年来的党代会常任制改革做了有益尝试。我们发现, 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愿望很迫切、也很真诚, 发展党内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 其参与民主建设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然而, 全国首批12个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搞了十四年, 收效甚微, 大多数试点单位最后自动停止试点工作。其根本原因, 在于改革始终面临着如何浮出分解党内权力的“深水区”这一最大“瓶颈”问题。也就是说, 在涉及科学分解党内权力, 改革“议行合一”领导体制, 改变现行党内权力运行机制方面,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即使有进展, 也是陷入了一种可能突破却终究未能突破的尴尬境地。

在党代会常任制关于决策机制的改革方面, 经过十五年探索, 目前浙江省椒江市台州区对此作了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做法是:取消了党委常委制, 中共领导机构只有两个, 即党代会和全委会, 并且党代会成为最高决策和监督机关, 重大事情由年会决定, 全委会改变过去一年只开一次, 最多两次会议的状况, 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持日常工作的机关, 贯彻、执行党代会的决策;全委会委员人数减少, 并且不设候补委员, 党委委员只保留了15个;由书记、副书记等组成书记议事会, 议事会不是一级组织, 只是向全会提出议案或建议;成立代表联络办公室, 与组织部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由联络办公室来联系代表, 让代表经常参与中共事务。十六大提出推进“以委员会为中心”的党内民主化改革, 也正是基于台州经验而言的, 即参加决策的人数要不断增加。党代会常任制作为一项代议制度, 要求代表能够始终代表普通党员、少数人能够真实代表多数人利益和意志参与决策。

三、党内民主管理制度方面

党内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中, 也就是说, 党内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必须与党内民主化过程良性发展。一方面, 党内的民主化必须以管理的制度化为前提和基础, 使党内民主获得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 党内的管理制度化需要党内的民主化的支撑和推动, 以达到真正的管理制度化。党内民主追求的制度化目标主要体现在:党内制度体系的健全;党内制度功能的实现;党内制度权威的增强。从目前中共民主管理制度体系来看, 主要有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

(一) 领导制度

在施政理念上,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和完善中共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使中共工作充满活力。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中央新领导集体“赶考”一周年之际, 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其施政理念“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已经成为党内外的“集体无意识”。“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等就是最好的概括。

中共领导格局由“包揽一切、高度集权”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由党、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 党政不分, 政企不分, 党组织包揽一切, 到总揽不包揽, 协调不代替,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转变。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民主的机制和民主的氛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执政合法性由主要依靠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和宪政文本意义上的当然领导, 向主要依靠中共先进性和公信力领导转变;由通过高压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操纵国家象征到良好的政绩和优化政府构成、权力的定期交接转变。如此一来, 就可以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政治合法性危机问题。

执政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中共提出要“依法执政”。实现由以中共政策代替国家法律向党严格依法执政;由主要依靠“红头文件”和政策治理转向主要依靠宪法和法律治理转变。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宪法, 到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充分表明中共要树立宪法权威, 不仅要向依法执政, 而且要向依照宪法执政的方面转变。

(二) 干部人事制度

对于党内民主发展来说, 现行党章专列一章“中共干部”, 规定中共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民主作风, 其职务都不是终身制的。从实践来看, 干部制度建设最关键的也就是解决了干部终身制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 不仅大大削弱了家长制作风的体制和文化基础, 而且也为干部制度的总体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实现干部的“四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干部的“四化”对改变党内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匮乏的局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为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十六大提出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 尤其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2003年12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指出,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正好是贯彻了十六大提出的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的精神。

2003年12月, 广东省委组织部出台了干部人事制度八项新措施, 明确规定领导干部存在严重失误、失职等行为的, 必须引咎辞职、免职或降职, 这标志着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冲破干部“能下”这一难点上跨出了一大步。为贯彻落实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配套制度, 广东省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免职、降职实施办法》, 规定领导干部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不称职等七种情形之一的, 免去其现职;存在“政绩”造假、临阵脱逃、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等十一种行为之一的, 予以降职。此外, 这一条例还在广东首次提出:用人严重失察者, 必须追究考察者责任。此外出台的《公开推荐党政领导干部实施办法》、《民主推荐党政领导干部实施办法》则进一步落实了选人用人的民主化、公开化。

为贯彻十六大关于深化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的精神, 2004年中组部拟集中出台六项改革措施。即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规定、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规定、地方党委全委会对下一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以及规范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下海”的意见。应该说, 这有利于干部人事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了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 中纪委提出2004年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逐步推行党委常委会讨论重要人事任免无记名投票表决制, 逐步推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 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7.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七

党校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校教育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加强基层党建,推进创新型党校教育是我校贯彻落实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发有为、事争一流,努力把开平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强区、现代文明新城、和谐幸福家园”的目标要求,也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治国理政的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我校从推进党校教育未来发展的实践出发,大力推进党校教育创新工程,组织力量深入学习贯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对党的建设和党校教育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提高认识、查找问题、梳理思路,把握教学规律,努力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一流党校,充分发挥党校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开平区委党校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1)干部职工情况包括:机关干部职工共20人,其中公务员(参照公务员)2人,事业编制13人,聘用制0人;本科及以上15人,专科4人,专科以下1人;35岁以下2人,36岁-54岁18人,55岁-59岁0人,60岁以上0人。

(2)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包括:党务工作者1人;机关党员17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0人,35岁以下党员1人。

(3)资料显示:我区共有处级领导班子(部门)个,事业单位 个。共有处级干部 人,其中担任领导职务的 人,非领导职务的 人。研究生学历 人,占 %,大学学历 人,占 %。全区另有科级干部 多人,每年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约为 人。把这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区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突出“三大任务”、实施“四大战略”、实现“三大目标”的大目标上来,是摆在区党校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二、创新党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校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第八次党代会强调的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加强党校建设,做好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从全区党和政府的发展大局出发,围绕科学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校事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首先,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形成,不仅要靠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实践的锻炼,更要靠各级党委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而党校作为区委的重要部门、党的干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优先发展,引领干部队伍建设潮流,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造就出高素质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其次,在党的建设中,与组织建党和作风建党相比较,思想建党居于灵魂、核心地位。当前,我们思想建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头脑,而党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在这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再次,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思想、理论先行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的今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捕捉处于时代前沿的各类信息,不断调整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适岗能力,这样才能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要更好地完成思想理论研究先行和教育先行的双重任务,就必须优先发展、确立优势。

三、认真查找、深刻分析影响和制约党校教育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总结起来,党校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部门抓干部教育培训的主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观念上的模糊,导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组织部门在牵头党校具体抓。有的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搞不搞与自己无关,纯粹是组织部门和党校的事情。二是个别干部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安于现状,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能把参加教育培训真正摆到应有位臵,认为抓具体业务和经济建设才是硬任务,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抽不出时间学习,因而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有些干部甚至把进党校学习视为个人升迁的一种途径,当作是“认认人、养养神、串串门”的一个好机会,因而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而是花在社交活动上,大大弱化了党校教育的功能性。

2、党校培训软硬件设施方面亟待提高。软件方面一是教育培训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培训内容联系实际少,重点不够突出;讲国情、省情的多,讲市情、区情的少;讲国外、外地的多,讲本地的少;讲成绩、经验的多,讲矛盾、问题的少。二是教育培训的方式缺少实效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党校作报告式的授课方式,仍是党校教学的基本模式,我讲我的,你听你的。当然也有不少教师上了不少深有启发的好课,但是,也有不少课程,缺少师生交流,缺少针对性,课堂气氛沉闷,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员思考的问题,经常有学员反映,“把我们当小学生来教”,影响了学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三是教育培训的管理缺乏严格性。尽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在执行制度时只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要求上,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没有根据干部培训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从而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和学员的学习考核考评机制不健全,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相对松散,教师授课好与不好一个样,学员学与不学一个样。硬件方面:由于党员干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党校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设备陈旧,赶不上时代要求。因此,当前党校亟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改善干训基础条件,打造先进的干训平台,切实提升干训水平。

3、党校师资力量薄弱。一是大多数教师过去所学的专业与现在从事的干部培训教学工作脱节,教师知识结构有待合理,知识亟待更新,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发展和变化的干部培训工作的需要。二是由于经费不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机会少,往往是关门办学、闭门备课,思想不够解放,理论无法拓展,往往是封闭的教员面对的是开放的学员。三是区委党校今后发展前途问题,特别是党校函授教育的取消,不时困扰教师员工,一定程度制约了员工的积极性。

四、以创新培训模式,突出实效为切入点,着力建立教育培训新格局

(一)多方协调,提升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影响力。要吸引干部愿意来党校学习,一方面区委和组织部门要对干部培训高度重视,要把是否经过党校学习培训作为干部成长的依据,考核工作业绩的依据,提拔重用的依据;另一方面党校必须拿出看家本领,要站在更高的立足点进行谋划、提出更高要求,想出培训绝招,提升办学质量。在办班的师资、教材、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要敢于大胆创新,有所突破,真正提升党校培训的影响力,形成“人人想来党校学习”的局面。再次,党校建立工作简报制度,主动及时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对党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每年与组织部研讨干部培训工作,坚持深入乡镇调研,了解基层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和意见等等,取得全区上下对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应从目前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出发,从各层次、各类别、各岗位干部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出发,科学确定他们的素质、知识、能力标准,进而准确地确定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并据此制定出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首先,应对干部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现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准确地掌握各层次各类别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状况,这是确保规划科学性的前提。其次,应分层次确定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基本标准,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各类干部的具体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实用深学”的原则,确定出每位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再从整体上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教育培训规划。这样的规划不仅能够较好地将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在制定干部队伍整体培训规划的同时,也完成了干部个体的教育培训规划。

(三)整合资源,提升教学设施的硬件现代化和利用率。党校目前已经拥有一座设备功能比较不错的教学楼。但是还要进一步重视党校的硬件建设,全面加大干部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党校办学中的困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优势阵地。依托网络教育、信息化培训阵地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快捷的特点和优势,建立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与市校及兄弟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使网络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新途径。同时,要把升级硬件与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相结合,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四)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党校教学、干部教育应充分体现时代性,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与时俱进,注重针对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政治理论培训。重点进行“三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七大精神的学习教育。但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层次性,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臵有侧重的培训专题。科级以下干部培训要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掌握理论的精神实质上,引导他们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中青年后备干部要把培训重点放在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上,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同时,要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各级各类干部政治理论培训的全过程。二是岗位业务知识培训。按照新形势对干部业务素质的要求,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对干部实行分类按需施教。三是实用知识更新培训。紧扣时代主题,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体现时代变化的最新知识和成果,及时充实干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重点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外经外贸知识、WTO知识等。四是实用技能更新培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干部学习法律知识、信息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提高干部的岗位技能水平。五是文化知识再提高培训。根据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和专业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主体个性化、差别化、特色化的需要,把个人培训需求与组织目标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针对性。

(五)探索求新,创新培训模式。在培训的方式上要不断增加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的比重,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形式;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大班集中授课和小班专题研修相交叉、单向安排和自主选课相结合,积极探索“菜单式自选培训”,从普遍化、大众化向个性化、差别化转化,扩大课程供给量,打造自身品牌课程,提高竞争力。在坚持和完善脱产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党校还应在中心组学习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研究干部教育培训规律,探索和开辟新的培训方式和手段。

(六)加强管理,建立干部培训动态考评机制。实行干部学时学分管理制度,以推行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为契机,完善“学用结合”、“不培训、不提拔”以及奖优罚劣制度,激发学员参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和完善干部学习培训档案,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在岗定期进修制度,把干部学习和运用理论指导工作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强化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的重要内容。

(七)优化资源配臵,创新培训管理模式。要在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进一步协调和各系统各部门的关系,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要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要搞好办学评估,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各方面对照条例进行规范。要搞好教学和科研质量评估,检验自身培训质量,并及时研究和改进存在的问题。要优化资源配臵,加强党校系统内资源整合,并积极利用党校外资源,进一步加快党校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区乃至全市党校互联的资源网,使党校的教育功能延伸、覆盖到社会。

8.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八

根据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精神,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我校用人、聘用及分配制度演变情况回顾1.用人制度演变情况计划经济时期,用人方式分为固定工、合同工及临时工3类。固定方式用人为学校主要用人方式。2004年,学校出台了“人事代理实施办法”、“人事代理人员聘用合同实施细则”。合同聘用的用人方式开始实施。

2007年,学校出台“聘用合同制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规范聘用(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聘用合同管理条例”、“雇员制人员管理办法”、“务工人员管理办法”。逐步规范用工管理。

现阶段,我校聘用人员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多种用人方式并行。随着学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聘任制的推行,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结构。既有事业化的劳动关系,也有企业化的劳动关系。

2.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工作2003年及以前,除有评审权的学科外,参加全省统一的任职资格评审;学校根据岗位聘用。执行全省统一的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参加省里的任职资格评审,有岗才能聘用。

2004年-2007年,学校采取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聘用的方式。不进行资格评审,学校直聘。制定五个系列专技聘用条件;应聘正高实行同行专家评议;引进博士实行特聘专业技术职务;采取有限聘期和有限申请晋升次数等措施。

自2008年至今,实行岗位分级聘用。制定教师岗位核算办法;制定分级聘用条件;岗位数分配到院系;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二、三级岗每聘期重新聘用;打破身份界限,工勤人员可应聘专技和管理岗。

3.分配制度改革情况01年以前,分配模式为职务等级工资制+奖金。分配总量小、无激励。

01-02年,分配以职务等级工资制+岗位业绩津贴。岗位由学校统一设置一至十级岗位,学院按岗位聘用。人员聘用刚性较强、缺乏灵活性,挫伤了一部分人骨干的积极性。一至十级岗位之间津贴差距近17倍,分配差距较大。

03-05年,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岗位业绩津贴的分配模式。学校主导、学院为主。学校设立1-4级校聘岗,由学校组织聘用,5级岗以下学院自主设定、聘用。岗位津贴与业绩津贴约各占50%。岗位津贴学校发放,业绩津贴打包至院系;业绩津贴按2-4倍发放。聘用及分配增加了灵活性,缩小了分配差距。

06年-至今,实行部分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业绩津贴的分配模式。校院两级管理。岗位业绩津贴全额打包至院系。进一步降低岗位津贴比例,加大业绩津贴比例。减少岗位津贴不参与考核的问题,加大业绩考核,津贴构成增加了领导责任津贴。分配更为灵活,激励作用更强。

以教授为例,2009年较2006年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工资的结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授年岗位业绩津贴所占年收入比例由2006年的51.89%下降到2009年的34.88%,各项津补贴所占年收入比例由2006年的13.92%上升到2009年的33.64%。学校工资总量增加较大;总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工资固化部分的增加;工资结构的变化突现岗位业绩津贴激励作用降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用人方面人员退出效果不明显。在教师退出机制方面,学校

先后出台了“人事代理聘用合同实施细则”、“聘用合同制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出台了“实行有限次晋升,待遇聘期内有效,连续受聘2个聘期人员,调整档案工资标准”;出台了“专技二、三级岗位不固定,每聘期重新聘用。受聘专技二、三级岗位人员,满足连续2个聘期(6年)或累计8年的任期条件,退休时,可按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标准计发退休费”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为教师的人员退出及能上能下提供了政策保证。实际操作中受各方面的制约,效果不突出。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尚不够健全。目前,退休人员待遇与退休前职务、退休前一个月这一时间点的档案工资紧密相关,从国家政策层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员聘用能上能下的问题。校内操作中,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中又受限于国家政策。

此外,人员内部管理上基本编制的核定受制于国家政策环境,目前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人员岗位设置、岗位分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完善。

2.聘用制度方面制度瓶颈阻碍队伍发展。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教师职务聘用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严重制约了岗位资源的合理配置。

评价标准老化。现有教师晋升评价标准为05年实行直聘初期,参照全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师资队伍评价指标制定,缺乏与各学科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系统有效的分类评价标准。

评审程序与保障措施亟待完善。学术评价是教师晋升评价的重中之重。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师晋升评价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评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分配制度方面在国家拨款方式不变情况下,学校虽然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没有体现薪酬激励的积极作用。工资结构的调整及构成比例的变化,不仅没有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反而使一部分教师滋生了惰性,不干活白拿工资情况显现,对努力工作、积极付出的人员起到负面影响。

目前,国家绩效工资相关政策尚未出台,在分配增量较小或无增量的情况下,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将已固化部分进行切割、重新分配,难度和阻力仍将很大。

如何更好地调整工资结构,完善分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1.建立创新型的用人制度内部强化编制及岗位管理。学校定期核定教学、教辅及管理基本编制岗位。经核定的编制为学校固定编制岗位,其他因工作需要增加的岗位按学校流动编制岗位管理。

转变固有的档案管理模式。聘用期间,凡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学校均按事业单位管理相关政策进行管理。凡符合档案托管条件的新进人员,均进行档案托管。

规范学校管理人员聘用程序。实行职业能力测试制度,对应聘管理岗位及专职辅导员岗位的人员进行基本行政能力测试及心理测试;结合面试成绩,综合评定人员聘用结果。

对新进的辅导员、管理人员,初次聘用期限为一年,初聘期间人员归口学生处、人事处进行管理;聘用期满考核优秀的,最终确定人员的部门归属。

对院系管理人员,将人员聘用自主权下放至院系。根据编制及岗位设定情况,将院系管理人员工资总额核定至院系,院系可自主管理、自主聘用。学院终止聘用的,即与学校终止劳动关系。

对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需要的人员,先行离岗进入脱产培训,培训后仍不能胜任的,转换岗位、直至终止聘用合同。

对调转和退休人员,凡专业技术职务连续受聘2个聘期的,调整其档案工资标准,其调出或退休职务按相应职务及待遇办理;凡调转人员高职低聘、且未完成聘期的,原

则上按聘期内职务办理相关手续。

最终达到:用人与治事结合紧密,职务与岗位趋向统一,聘任合同关系更强化,用人形式灵活多样。

2.建立和完善聘用制度制定教师分类晋升标准,依托校院两级管理,按照不同学科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分类设岗、分级设岗。

修订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办法,建立良性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务聘用制。

结合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明晰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在晋升评价中的责任与权力,进一步强化学术评价。

3.建立强化激励的分配制度第四轮改革将建立健全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强化岗位聘任及分类考核机制,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进一步完善多劳多得,力争在优劳优酬上有所突破。

探索实行二级学院薪资总额动态包干办法;探索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分配办法;逐步实现考核与岗位分级、岗位聘任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工资结构挂钩的分配模式。

工资总量的核定原则。岗位工资按核定的岗位数量及比例情况核定,与具体人员职务及工资等级脱钩。超编单位按人员现状情况核定。绩效工资将阳光工资及校内津贴进行整合,核定不同职务的绩效均值,按核定的岗位数量及比例核拨4.其他工作组织机构的调整———转变人力资源运作模式及决策机制。成立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履行辅助决策和咨询职能。

完善学科、专业和课程负责人管理运行制度。院系逐步成为具有主动谋划和自我发展动力的二级办学实体。

按学科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校内知名教授及兼职、客座教授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咨询服务。

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的教师岗位考核制度。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依托团队,培养领军人才。实行“老中青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青年教师顺利成长为团队的核心力量。

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其快速健康地成熟和成长。

9.深化基层民主制度创新 篇九

姜建先生, 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 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 (市国资委委派) 。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 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商业会计”专业本科毕业;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法学理论”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2005年2月至2007年1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毕业;2007年9月至2012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历任:北京文华宾馆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北京中都房地产开发公司总会计师、副总经理、总经理;中经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大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北京大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副经理、总会计师;北京市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助理 (挂职)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京城机电) 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设立的市属国有独资公司。目前, 以数控机床、印刷机械、气瓶产业和发电设备为优先发展产业, 并均居国内领先地位。京城机电所取得的成绩, 作为财务总监的姜建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姜建按照市国资委的指示要求, 认真贯彻京城机电“产融结合、双轮驱动”的经营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公司“十二五”战略规划, 求真务实、大胆创新, 带领京城机电财务团队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管理工作目标, 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

一、深化集团全面预算管理, 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长期以来, 京城机电财务工作以“规范、稳健、高效”为目标, 以“保增长、提质量、控风险、促发展”为任务, 姜建在领导财务团队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结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方向和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目标, 积极组织所属企业和集团本部职能相关部门反复沟通、讨论, 制定并完善了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办法》及组织实施规范等制度体系。确定了以预算功能定位为纲、预算工作组织为基、预算专业考核为要的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原则。根据集团产业发展状况和现实各级管理要求, 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部门职责, 规范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程, 为全面预算工作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 为全面深化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财务信息平台, 促进实现“三算合一”

结合京城机电的整体运营管理状况, 充分考虑集团产业广泛、经营组织多样的现实特点, 组织细化分析集团本部与企业业务管理需求, 姜建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原则, 拟订了符合集团公司特点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方案。历时三年, 姜建精心筹划并组织开展财务信息网一期资金集中结算、二期账务系统核算、三期全面预算的信息系统建设。按建设计划2014年将完成“三算合一”系统建设并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流程, 达到集团各部门及各所属企业的数据协同共享和动态管控。

三、延伸成本费用管理措施, 深度推进降本增效

作为京城机电的财务总监, 姜建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以“保障供给、降低成本”为目标, 不断总结各行业成本费用管理经验、深入分析各所属企业经营业务特点, 逐户现场了解企业经营业务及管理状况, 确认了各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目标及实施步骤。结合制造企业特点按照研发技改、采购管理、生产组织、质量控制等成本管理专题, 组织实施从议题征集、企业调研、示范沟通、集中交流的财务成本费用管理服务职能向业务端延伸专题交流活动, 引领企业业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集团职能部门人员对业务流程中的成本费用管控进行了充分的问题交流、经验共享。集团本部与企业、职能管理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交流, 不断激发了各级人员对降本增效的工作热情, 有效促进了集团成本效益的提高。

四、规范资金集中运作管理, 持续创新公司融资渠道

姜建主导完善了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筹划、调度规则、岗位设置、风险防控等具体管理工作, 以强化资金协调、控制资金风险为目标, 督促不断完善集团资金集中结算中心内部管理制度, 注重管控制度、业务流程和操作手册的制订与更新。结合资金结算信息系统的逐步升级和后续财务核算以及全面预算系统的实施, 及时对资金结算系统进行调整、完善, 确保各项调度、结算工作按计划完成。通过结算中心管理基础工作的不断完善, 合理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了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在国家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大背景下, 充分利用集团良好资信,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开展融资业务, 陆续实践引入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债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资金筹集方式, 有效支持了集团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工作, 努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作为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者, 姜建不仅主动学习专业规则和业务知识, 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更是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着力提高整个财务部门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结合集团管理要求, 推动各企业健全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并引导科学应用。通过财务绩效评价在各级企业的开展, 进一步引领各企业加强行业对标意识, 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 推动企业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为集团战略目标及各企业经营任务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得绩效评价结果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产业布局、资源整合、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分析预警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六、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积极防范企业各类风险

在内控方面, 姜建按照市场化、公司制集团公司转型升级要求, 稳步推进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积极组织有关企业、部门深入分析企业管理与经营现状, 制度了明确的《内控体系实施工作方案》和阶段目标、时间节点, 并依此精心组织所属企业制定各企业具体工作方案, 保证配合集团公司整体建设安排有序完成, 有效提高了集团整体内部管理质量与效率, 合理保证了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报告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等。

姜建秉承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领导京城机电财务管理团队全力实践管理重心由业务的结果与过程向提供决策支持和更深入的战略管理转移, 必将推动京城机电实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姜建所获荣誉

1996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1998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先进工作者”

2000年被授予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优秀学员”

2 0 0 6年被评为北京市大成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上一篇:长春市采暖费标准下一篇:木桐小学卫生精细化管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