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童话作文(15篇)
1.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一
在一个主人的阳台上,种着一盆仙人掌和一盆玫瑰花。
美丽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玫瑰花长出了一个个花骨朵,它骄傲地对仙人掌说:“你这个丑东西,我都快要开花了,你还是绿色的。我这么高贵怎么能和你住在一起呢?我真后悔当你的邻居,真得不想再看到你了。”仙人掌很想劝玫瑰花不要骄傲,但不知道怎么地,它的嘴里像堵了块石头似的,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一个字来。
夏天来了,玫瑰花开了。靠近轻轻一闻,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香味。蝴蝶围绕在它身边翩翩起舞。看到这一切,玫瑰花更加骄傲了,它对仙人掌说:“你看到我身边多热闹啊!而你身边却空无一人。”听到这,仙人掌伤心极了,眼泪忍不住滴答滴答地落了下来。
后来,这家的主人外出旅游了。玫瑰花因为没有足够的水分,很快就奄奄一息了。可是仙人掌还是绿油油地充满活力。没熬到主人回来,玫瑰花就渴死了。
这就是仙人掌和玫瑰花的故事,朋友们,看了这篇故事你有得到什么启示吗?
2.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二
泼洒绚丽的色彩
孩子们在读安直房子的童话时,都觉得作品中对颜色的描写泼墨如洒。《狐狸的窗户》里那片蓝色的花田,某片高原上,一个连吹拂的风都被染成了蓝色的地方———那里是无边无际的蓝色的天空、蓝色的花田。还有《花香小镇》那水流一般朝天上涌去的橘黄色自行车,《萤火虫》里熟透了的柿子般的车站灯光和飞雪落花一般的蓝色萤火虫,《夕阳之国》里橙黄色的沙漠、虞美人草颜色的天空、玫瑰色的眼睛……
孩子们是有灵性的,阅读着美好的文字,他们的表达也丰富多彩起来。有学生把“枫叶红了”生动地写成“秋风在枫树的耳朵边讲了个笑话,枫树忍不住就笑了,脸都笑红了”。还有学生写“我的妈妈是彩色的。她生气的时候是鲜艳的红色岩浆,温柔的时候是纯净的蓝色天空,开心的时候是明亮的橙色气球”……有一个女孩写回老家帮奶奶摘棉花,在描写了棉桃吐出白棉的美之后,她写道:“只是,从棉桃里每取出一点小小的白,我的心,就小小地暖和一下。”看到这段话,我的心也暖暖的了。
捕捉动听的声音
安直房子在写童话时产生一种冲动:写一篇能够听得见声音的故事,孩子们在读童话的时候也感觉到了。他们在交流时谈到了《谁也不知道的时间》里飘到了遥远的海角的鼓声,《雪窗》中风声大作时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铺天盖地涌过来的细微的声音,以及一段段富有特色的人物语言。
我曾经从绘本《麦先生的旅行》中选了几幅插图,让学生想象描写画面。有位学生选择描写的是第6页麦先生在夜晚来到游乐场那幅,他拟的题目是《笑声睡了》,其中有许多描写笑声的语句:“风从他脸颊拂过,他听到了欢笑声,是像灰尘一样浮在空中的白天里孩子们快乐的笑声。他听到了儿子的笑声,他能分辨得出来,儿子的笑声就像阳光下玻璃弹珠洒上桌面蹦跳般的清脆。”“笑声渐渐地轻了,他听到谁打了个呵欠,像水面上冒了一个小泡泡。肯定是儿子,夜深了,他总是不肯去睡,依偎在他身旁,让他讲故事,小巧的鼻尖蹭到他脸上,凉凉的,像是被小狗的舌头舔着,舒服极了。”读了这些语句,我的心也柔柔的,能汪出水来。
在绘声绘色中丰盈
讲故事是较好表达自己的方式。曾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名为《你会讲故事吗》的文章,文中讲到:让未知成为大家心中共同的期望并朝着它大步前进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讲故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的表达方式。让世界瞩目的耐克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西部电话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等大公司都是把讲故事作为很重要的管理方式,耐克公司还有个“首席故事官”。
我们班确立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为固定的讲故事时间。讲故事的形式多样,有好童话再现、改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根据提供的图画编故事、给自带的玩具编故事、以小组形式呈现的童话剧表演,等等。这些都是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思绪漫舞,神采飞扬,不少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增强了。
记得有学生讲老鼠们为了逃避猫的追捕练习飞翔,它们不怕失败,历经多年,终于掌握了飞翔的技巧。它们惊喜地发现,它们有了结实的翅膀,没有羽毛,但足以和鸟类的翅膀相媲美。这群老鼠不再受猫的威胁,它们就是飞翔在夜空的蝙蝠。这可是极富创意的蝙蝠起源说。
同一题材的年级跃动
在教四年级的时候,讲台上有一盆仙人球,有皮球那么大,绿绿的,长满了刺儿,学生们下了课总喜欢来摸摸。于是,就想把它作为学生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发现有孩子给它起了一个挺美的名字———绿刺猬。我引导他们想象在教室里的绿刺猬,会做些什么呢?会有什么变化呢?有孩子写:“绿刺猬身上总是扎着一块块橡皮,因为它瞧着丢三落四的我们,总是因找不到橡皮,用脏指头在本子上蹭,留下一个个黑斑点。它就在橡皮们调皮地滚动时用尖尖的刺扎住它们,让它们乖乖地等我们来取回。这是个多么善良可爱的绿刺猬啊!”
到了五年级,仍是这盆仙人球,学生们又有了不同的故事。有学生写到:“嘟嘟总不爱理睬人,遇点小事就爱与人争吵,一点都不肯让步。”最后他给嘟嘟设计的结果是:一天,嘟嘟又得理不让人,说的话像刺一样射向同学。忽然,大家都愣住了,眼睛直直地盯着他的头,他头上长出了一个绿刺猬这故事让同学们一笑后便有了领悟。
六年级再写时,不是只满足于情节的生动,学生们又有了新的思考。有学生写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在沙漠里寻找食物的刺猬遇见另一只刺猬,她正站在沙堆里。“天哪,可怜的小家伙,饿得脑袋都绿了。里克惊呼。可是那只小刺猬却不答理他。里克想,她一定是饿得没力气说话了。天已经很晚了,里克匆匆把留着当早餐的半颗沙枣扎在绿刺猬的脑袋上,走了。第二天,第三天,里克又好运气地捡到半颗沙枣,忍着饿,扎在绿刺猬的脑袋上,尽管绿刺猬看也不看他。
“第四天、第五天……依然没有下雨,坏眼神的里克却每天都能好运气地捡到半颗沙枣,他统统留给那只哑巴绿刺猬,而他自己却连胡杨树叶子也没有力气咽下了。
“绿刺猬心疼得想哭,她好想告诉他,其实他每天捡到的都是同一颗沙枣。他把沙枣扎在绿刺猬的脑袋上,又被风吹走了,他又捡回来,再被风吹走……可是绿刺猬却不知道怎么告诉他,因为她根本不是什么绿刺猬,她只是一株不会说话的仙人球。”
这样相同的一个题材给不同的年级写,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在教这个班,于是会有这样的可能。不过,确实可以往这方面考虑,让一题多写成为一种新的作文指导形式。想一想,当学生看着自己在几年中编写的童话,有着同样的主人公,故事却不一样,该是怎样一份惊喜。
获得有意味的言说
童话写作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影响,往往还体现在极其丰富的语言表达上。那些童话意味的语言,少了一份匠气,多了一份灵气,在作文里如颗颗闪亮的珍珠,有其独特的色彩。
我常常在学生的习作中与它们不期而遇。有学生在作文《当了一回盲人》中写出:“我小心翼翼张开手臂摸着,伸出脚尖探着。此时,我成了一只大甲虫,手和脚成了我探路的触角。”还有写拿着自己制作的小桔灯走在小区里,“我就成了一只超大型萤火虫,小桔灯就是我发光的尾部。有几只小虫向我飞来,眼光中定然流露出惊奇,然后又慌里慌张地逃走了。”
3.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三
此时漫天飞雪,哪里有玫瑰花呢?啄木鸟侍卫说:“我陪您出去找玫瑰花吧!
国王和啄木鸟侍卫正在发愁去哪里寻找玫瑰花呢?突然想起来森林里有一家刚开的鲜花超市。国王和啄木鸟侍卫来到超市,猴子店长很抱歉地告诉他们:“现在没有玫瑰花,最早也要等到明年夏天。可是我听说在遥远的南方有一位花仙子,她的园子里一年四季都有玫瑰花。”
国王听了开心极了,让啄木鸟立刻起身飞往南方找花仙子。啄木鸟扇动着翅膀,一刻也不敢休息,它飞过田野、森林、高山……一连飞了十天,它终于找到了花仙子,花仙子对它说:“我是有玫瑰花,但是你摘下去,再带回王宫,它就会凋谢了。我有一种神奇的玫瑰花种子,把它种在土里,十天就可以长大开花了。我现在就送给你。”
啄木鸟抓起袋子赶紧往回飞,可是袋子不小心被划破了,种子一粒粒往下掉,啄木鸟不分白天黑夜地飞回王宫,它飞了一路,种子撒了一路,于是通往王宫的路上长出了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玫瑰花,一朵朵好看极了。
4.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四
可是有一年的冬天,她们吵架了,雪花说:“你身上的刺总是扎在我身上,把我的身体扎得都是洞。”玫瑰花说:“我天生就有刺,这些刺的确给我增加了许多烦恼,我也不想让我身上有刺呀!”雪花提议说:“不如我陪你去茉莉花医生那里把身上的刺拔了吧!”玫瑰花高兴地说:“好呀,好呀!”
于是,她们一起来到茉莉花医生那里。茉莉花医生说:“拔刺会很疼的,玫瑰花你好好想想,再做决定要不要拔刺。”雪花听了茉莉花医生的话,也很心疼玫瑰花,不忍心她受这份痛苦,就对玫瑰花说:“既然很疼,还是别拔了吧!拔了刺,你的兄弟姐妹们肯定也不会不喜欢你的,拔了刺儿,你还是玫瑰花吗?你还是做你自己吧!”
玫瑰花想了想,那还是算了,她觉得拥有雪花这样的朋友真好!
★ 玫瑰花作文
★ 玫瑰花朵朵开作文
★ 玫瑰花作文100字
★ 玫瑰花700字作文
★ 玫瑰花四年级作文
★ 玫瑰花的作文
★ 玫瑰花300字作文
★ 玫瑰花500字作文
★ 小鹿和玫瑰花作文
5.国王与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五
第二天,国王高兴地来到了花园去找那朵漂亮的玫瑰花,可是他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国王很郁闷,心想这么漂亮的花怎么就不见了,真可惜昨天没有认真的观赏它。国王有点沮丧,他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花园。
第三天,国王还是来到花园去寻找那朵玫瑰花,依旧没有找到,从此以后国王每天会在花园出现,但是玫瑰花依然没有找到,国王并没有放弃。
又一个星期天,国王处理完手头上的事情再一次来到花园。不知不觉他又找到了那朵漂亮的玫瑰花。国王很好奇的问到:“玫瑰花,为什么我每天去找你就是找不到?”玫瑰花回答到“因为我只有星期天才会出现,我不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花。”国王又问到“那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玫瑰花回答:“朋友?我很乐意和你做朋友。”于是他们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国王发现天气变冷于是匆匆忙忙地跑到花园里,他看见玫瑰花的花瓣一片一片的落在地上,他心疼的捡起每一片花瓣伤心的对玫瑰花说:“朋友对不起,我来晚了,我早就应该要想到这么冷的冬天你会被冻死的。”国王不忍心的哭出了声音。玫瑰花隐隐的听到哭声于是他挣扎着睁开眼睛说:朋友,你不要伤心,虽然严寒的冬天会把我被冻死,但是到了春天我还会再开花的。而且开的花依然漂亮美丽。我们明年春天再见了。”说完玫瑰花被刮过的北风吹走了。
6.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六
一、闻着花香, 走进童话天地
1. 导入:
请大家猜猜,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什么来了? (教师捧出一束玫瑰花, 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追问:同学们想说什么?
2. 揭题:
是啊, 玫瑰花多美呀, 多香啊!难怪小鹿也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呢。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小鹿的玫瑰花》。 (板书课题, 读课题。)
接着, 指导学生认写“玫瑰”二字。
3. 读文:
(1) 让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 遇到不会读的字问问同学或老师, 读正确, 读流利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 指名读, 纠正字音, 理解词语, 相机指导读好课后的几句话: (1) 花骨朵渐渐长大了。 (2) 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 一朵花都没看着。”
在这个小小的童话里, 满是活泼、生动的诗化语言, 散发着玫瑰的芳香。引领学生反复朗读,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童话的境地。
二、入情入境, 感悟小鹿形象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说:“我们按童话艺术形象, 可把童话分为拟人体、超人体、智人体、常人体四类。”可见, 童话是离不开人物形象的。要“把童话教成童话”, 切入点就在于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悟人物形象, 获得情感体验。
《小鹿的玫瑰花》中有这样几个场景:
场景一:
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 栽了一丛玫瑰。他经常去松土、浇水。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 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这个场景, 可以在学生初读、细读、品读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从“常常”“松土”“浇水”等词语中体会小鹿种花的辛苦。想象: (1) 早上, 小鹿来到了玫瑰花坛, ______。 (2) 吃饭的时候, 小鹿来到了玫瑰花坛, _______。 (3) 下雨时, 小鹿来到了玫瑰花坛, _______。在学生交流后, 追问:“小鹿还会在什么时候来到玫瑰花坛做什么呢?”通过畅想、对话, 进一步体验小鹿种花之用心和对玫瑰的喜爱之情。
接着, 让学生品读玫瑰变化的语句, 体会“抽”“长”用词的准确。
场景二:
小鹿和弟弟一起数花骨朵。
教学这个场景时, 可映示“长满花骨朵的玫瑰”的图片, 然后引导朗读第2自然段, 抓“数了数”“高兴”等词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 分享小鹿数花骨朵的快乐;通过想象玫瑰花开的情境, 体会小鹿对赏花的憧憬之情。
场景三:
小鹿跌伤了脚, 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教学这个场景, 可抓住“只能”“静静地”体会小鹿的无奈, 然后展开想象: (1) 一天过去了, 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 想:________。 (2) 一周过去了, 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 想:_______。 (3) 一个月过去了, 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 想:___________。接着, 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表示的意思, 明白小鹿在床上养病时间长。同时引导学生把角色置换成盛开的玫瑰花, 想象玫瑰花会怎样呼唤小鹿, 感受小鹿错过花季的惋惜。
场景四:
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 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只见绿叶不见花。鹿弟弟惋惜地认为玫瑰白栽了。
这一场景的教学, 可映示绿叶浓密的玫瑰图片, 让学生说说小鹿所看到的情境, 再次体会小鹿错过花季的失望心情。同时, 让学生齐读鹿弟弟的话, 理解“白栽”的意思。思考:小鹿的玫瑰花真的白栽了吗?
场景五:
黄莺和微风告诉小鹿兄弟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小鹿高兴地笑了, 认为玫瑰没有白栽。
教学这一场景时, 可分角色朗读黄莺和微风的话, 感受玫瑰花给他人带来的幸福。讨论:黄莺认为玫瑰白栽了吗?微风认为玫瑰白栽了吗?指导学生再次朗读黄莺和微风的话, 用有感情的朗读把他们心底的愉悦表达出来。
接着,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填补空白, 模仿课文语言说话: (1) 一群小蜜蜂“嗡嗡”地飞来了, 他们说:“________” (2) 一只美丽的蝴蝶飞来, 说:“___________”
然后交流:还有谁欣赏到了小鹿的玫瑰花?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在充分的交流中, 让学生感悟到小鹿的玫瑰花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真的没有“白栽”。
最后, 师生分角色朗读第5~8自然段。体验玫瑰“没有白栽”, 感受小鹿的喜悦之情。
三、借助对话, 获得思想启迪
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说:“童话总是乐于关注人性善的一面, 然后用较纯净的文字加以表述。”是啊, 《小鹿的玫瑰花》要表达的主旨是“给予别人幸福, 自己也快乐”, 课文最后一句“看来, 你的玫瑰没有白栽”揭示了这一真谛, 但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切不可抽象地对他们进行道德说教, 而应借助与文本的对话, 来获得思想启迪。
我们可以让学生任选一对象进行对话: (1) 黄莺, 我想对你说…… (2) 微风, 我想对你说…… (3) 小鹿, 我想对你说……
小结:
有句话说得好:“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同学们, 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 美丽的玫瑰花已经开放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像小鹿那样, 让玫瑰花香沁入每个人的心田, 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送去幸福和快乐!
四、教学生字, 重在方法指导
7.玫瑰花童话作文400字 篇七
“你有我美吗,花骨朵儿!”玫瑰花傲慢地问。
“没有,玫瑰花姐妹。”菊花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美,丑陋的东西。”玫瑰花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
“我是不美丽,但并不是丑陋,只是我还没开放,再说……”
“闭嘴!”玫瑰花恼羞成怒,“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走着瞧吧!到不了秋天,你也不会开放,而我会一直开放,成为最美丽的花。”
玫瑰花再也不理菊花。
到了秋天,菊花在草地上绽开灿烂的笑脸,而玫瑰花早已像一个老奶奶一样,弯着腰,弓着背已经枯死了。
8.骄傲的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八
玫瑰花长得十分艳丽,红彤彤的脸庞,婀娜的身姿,而狗尾巴草却很丑。她总是炫耀着对狗尾巴草说:“我这么美,你也配和我在一起?”狗尾巴草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老天的安排吧。”玫瑰花骄傲地说:“我这么美,而你却那么丑,多少人欣赏我的美丽啊,你心里一定很难过吧。”狗尾巴草不说话了,只是笑了笑,事实上她确实很漂亮。
星期天到了,万里无云,人们来到小河边游玩。一群孩子冲过来,看见了玫瑰花,都说:“玫瑰花很美啊!”边说边和她一起合影,玫瑰花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变得更骄傲了,她对身边的狗尾巴草也更加不屑。
一天,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了。玫瑰花被打得摇摇欲坠,花瓣儿都掉了,她再也没有美丽的容颜了,变得丑陋不堪。而狗尾巴草还生机勃勃,对着雨后的阳光开心地笑,在风中翩翩起舞。风雨过后,一群孩子跑了过来,他们看见玫瑰花凋零后的样子,叹了一口气说:“太可惜了,原本多么漂亮的玫瑰花,竟然会变成现在这么丑。”说完转身就走了。
9.献给齐灵渥斯的玫瑰花 篇九
一
海斯特的合法丈夫齐灵渥斯本是一位英国学者,理智博学,沉静安详,聪明而正直,“眉宇间有一股灵气”。[1](P31)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齐灵渥斯渴望尘世的幸福。他虽然知识广博,但孤独与凄凉还是紧伴左右。他渴望有一个烧着炉火的家和一个温柔的妻子,在这样的期待中,他与海斯特携手走进教堂。在到马萨诸塞的途中,他不幸落入印第安人之手,当历尽辛苦走出大森林时,原想妻子会满腔柔情地等待他、迎接他,但造化弄人,他看到的是海斯特像一具屈辱的雕像怀抱一个婴儿站在绞刑架上接受世人鄙夷目光的审判。由希望的峰顶坠入失望的深渊,他的失望,伤心和愤怒可想而知,因此,他不顾一切地想找出奸夫合乎常情、顺理成章。
许多读者会质疑年龄如此悬殊的两人之间是否存在爱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不难看出,海斯特不爱齐灵渥斯是铁定的事实,但齐灵渥斯是否爱海斯特在文中却相对隐晦。在齐灵渥斯要求海斯特为他的身份保密一幕中,海斯特问道:“为什么你不公开宣布自己的身份,把我立刻抛出去呢?”“也许,”他回答道,“这是因为我不愿意蒙受一个不忠贞的女人给丈夫带来的耻辱。也许为的是其他的原因。”[1](P65)这里“其他的原因”可以有多种解释,既可能是他想利用海斯特追查其奸夫,也可能是他对海斯特还有感情,不想让她死于绞刑架上,又或许两者兼有。齐灵渥斯说的另一段话印证了后一点:“我们彼此都受委屈了。”“是我先委屈了你,我断送了你含苞欲放的青春,让你跟我这个老朽别别扭扭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作为一个还不是不知书达理的人,我不想报复,不想对你施用阴谋诡计。在你我之间,那天平是相当平衡的。”[1](P64)所以即便蒙受屈辱,他还是宽恕了海斯特,把所有的仇恨都加到了牧师身上。
此外,生活在父权社会里,齐灵渥斯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丈夫在家庭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妻子必须全心全意地忠于丈夫。海斯特的背叛无疑给他的男性自尊以沉重一击,同时也带给他莫大的耻辱。每个男人都会为此采取行动,只不过齐灵渥斯的做法太过偏激罢了。当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后,他没有直接把这个秘密公布于世,而是想方设法延长丁梅斯代尔的生命,“用暗示,隐喻等方法来折磨年轻的牧师,用尖刻而又似乎关切的言辞来刺激他不安的灵魂,从中得到心理的补偿”。[2]可以说,齐灵渥斯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作用的结果。
《红字》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取材于1642—1649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此时,清教思想在殖民地占统治地位,人们普遍接受宿命、原罪、有限拯救等加尔文教教义,并在生活中实践着节俭、努力工作、禁欲等信条。触犯这些信条的人都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严重的甚至会被处死,而作为“摩西十戒”之一的通奸罪当然是死罪之一。小说中,当地人认为海斯特的丈夫可能已葬身大海,所以不敢贸然从严处置她。
齐灵渥斯来自英国,也深受清教思想熏陶。在小说中,他扮演着复仇之神的角色,但这仇恨并非由于他本性罪恶,而是部分源于清教主义观念。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齐灵渥斯不过是整个清教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部件,这部社会机器就是要坚决地惩罚一切敢于对传统婚姻及男女关系观念反叛的人,并赋予社会所有成员实施这种惩罚的权力”。[3]小说中,贝灵汉总督、威尔逊牧师及整个殖民地居民对奸夫的追查与齐灵沃斯的追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前者是以他们所在的地位赋予的权力行使惩罚,而后者则是行使一个受侮辱丈夫的复仇权力,是清教意识形态下的一名不自觉的行为者。
二
读完《红字》,读者都会不约而同地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一定的感情。如对海斯特的同情与赞扬;对丁梅斯代尔的怜悯与批判;对齐灵渥斯的厌恶与痛恨。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毋庸置疑,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很大程度上受到文本或作家观点的影响,读者是通过作家设定的视角看故事的,作家的情感偏向不可避免地影响读者对人物及对事件的价值评判。《红字》中,除了齐灵渥斯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寒而栗外,读者对他的批判一定程度上源于霍桑对齐灵渥斯的刻意贬斥。
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在描写齐灵渥斯时,霍桑大部分用的都是贬义词,例如“恶魔”、“撒旦的使者”、“丑恶”、“邪恶”、“灰暗”、“畸形”等。这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无疑会强化读者对齐灵渥斯的厌恶乃至痛恨。从一开始就影响读者对其进行公正的评判。如在小说的第三章“相认”中,齐灵渥斯第一次出场。“在印第安人身旁,站着一个白人,衣着奇特,文明与野蛮的衣服混穿”,“这个白人身材矮小,满脸皱纹”,“瘦削的面庞和微微畸形的身躯”。[1](P51)虽然作家没有明确交代他是何许人,但这几行文字已足够使读者产生不悦的感觉。随着情节的发展,作家的用词越来越尖刻,批判也越来越猛烈,读者对齐灵渥斯的憎恶也逐渐加深。另外,虽然文本中也提到齐灵渥斯的“善良”、“正直”、“聪明”等,但这些褒义词都属于过去,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他辩护,而是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他如今的罪恶。所以,霍桑的描绘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人们对齐灵渥斯憎恨的基调。
霍桑对丁梅斯代尔的描绘从另一侧面支持了这个观点。牧师作为上帝的使者在新英格兰地区有相当高的地位。尽管霍桑批评他的软弱与虚伪,但这些都是一笔带过,用词也相当隐讳,把重点放在对他的同情与怜悯上。牧师在第三章中初次登场,霍桑介绍他时写道:“他是一位青年牧师,曾就读于英国的一所名牌大学,给我们这块荒蛮的林地带来了当代的全部知识。他那雄辩的口才和宗教的热情早已预示了他将蜚声教坛。他的外貌也是一表人才:额头白皙,高耸而严峻,眼睛呈褐色,大而略显忧郁,嘴唇在不用力紧闭时微微颤动,表明他既具有神经质的敏感,又有巨大的自制力。”[1](P56-57)这样的描述无疑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霍桑也把他作为一位受害者进行描绘,他的斋戒、自笞、守夜都会激起读者的无限同情。而且与齐灵渥斯相比,他的软弱与被动也会引起读者怜悯弱者的情绪。这种情况保持到最后,当牧师最终走上刑台袒露自己的通奸罪行时,人们对他还是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很多人拒绝相信他会犯下如此大错。所以,丁梅斯代尔在读者眼中至多是个“犯了错的天使”,虽有污点但依然纯洁。
“评判一个人物应该从客观前面的角度出发,但对齐灵渥斯,霍桑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4]如果完全抛开小说中作家描写的影响,单纯从故事本身来看这件事,读者对齐灵渥斯的反感就极有可能会大大降低。
三
《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都是命运的受害者。海斯特承受了七年的隔绝与孤寂,在忍受巨大的社会不公的同时抚养珠儿长大,自己的青春与魅力在此期间基本消失殆尽;丁梅斯代尔受到心灵的拷问,灵魂得不到一丝安宁,即使用鞭笞、斋戒、守夜等严酷手段惩罚自己也不能归于平静,最终走向死亡;齐灵渥斯穷其精力追查奸夫,虽然最终实现了目标,但他的精力与才华也全部葬送。这三者中,齐灵渥斯是最令人痛惜的一个。
受仇恨和清教思想的驱使,齐灵渥斯把全部精力与才智都耗费在复仇上,历时七年实现这一目标。在此过程中,他由一个博闻强记、心地善良的学者变成了一个阴险毒辣的恶魔。外貌也随之发生变化,“他变得益发丑恶了,黑色的皮肤似乎变得益发灰暗,他的身躯益发畸形”。[1](P97)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忠实地显示他的心灵,齐灵渥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更可悲的是,医生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怒火把一个曾经有血有肉有人心的人变成了专门折磨他人的恶魔。他深思的岁月、宁静的年华、渊博的知识及善良、真实、正直都被弃置一边,只为一个目标而狂热地探索。为此,他殚精竭虑,付出的代价比得到的回报大得多。“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一个人在自身的直接生活中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当人意识到这一处境,悲剧就开始了”。[5]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可怜而孤寂的老人比他的复仇对象更不幸。
在牧师最终战胜虚伪和懦弱,与海斯特和珠儿同站在刑台上时,齐灵渥斯的计划最终破产了。他是为复仇而活,目标达成后,支柱倒塌了,生命也随之走向衰竭。可以说,他和牧师事实上互为牺牲品,在把仇人置于生不如死的境地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换言之,他在毁灭了牧师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而且自我毁灭带来的痛苦比复仇得到的快感大得多。
小说的最后讲道:“不到一年,齐灵渥斯去世了。根据他最后的意愿和遗嘱,他把在北美和英国的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财富,留给了海斯特·白兰的女儿小珠儿。”[1](P236)他的举动无疑是在忏悔赎罪,把歉意通过补偿后代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那笔财产不能补偿他以前的所作所为,但起码他有了一些后悔与羞愧。同时,这也使读者意识到:他并非完全天良泯灭,善在他心里始终占据一隅,当恶退潮以后,善的光辉便重新明亮起来。从这一点上,也应该对他表示一点悲悯之心。
齐灵渥斯在复仇过程中如鬼影般追随着牧师,时时折磨他的身心,使他在自责与内疚中日渐消瘦,神经接近崩溃,最终悲惨地死去。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笔者无意在这些方面为他辩护。但我们也不应因此而忽略促使他犯下罪行的动因,以及他生命尽头的那一丝亮色。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沉淀,人们对《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评价已基本客观。设想如果把三个人的墓碑并排放在一起,那么海斯特的墓前一定堆满鲜花,丁梅斯代尔的墓前也不会空荡,而齐灵渥斯的墓前则可能杂草丛生,无人探访。为什么不胸怀宽广一点,为这个悲剧人物献上一朵小小的玫瑰花表示我们的同情呢?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霍桑著.姚乃强译.红字[Z].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2]王赣萍, 施小蓉.浅谈霍桑《红字》中的神秘主义倾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2) :66.
[3]曹亚军.霍桑及其《红字》之三:拒绝救赎教义的社会悲剧[J].深圳大学学报, 1999, (8) :86.
[4]杨丽.《红字》中奇林沃思再认识[J].安徽文学, 2008, (9) :190.
10.骄傲的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十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清亮的小河边长出了一朵美丽的小玫瑰花和一株不起眼的狗尾巴草。一天有一个人走过来说:“哇,这朵玫瑰花可真美丽啊!”玫瑰花听了很自得,看到旁边的狗尾巴草说:“你的样子可真难看,快看看我多美丽啊!”狗尾巴草看了看旁边洋洋自得的小玫瑰花说:“哦,你确实比我好看。”狗尾巴草难过地低下了头。
第二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在这时候玫瑰花在雨中嘲笑狗尾巴草,过了一会儿走来了一个小男孩儿,他看到玫瑰花在小河边格外引人注目,就想把它摘下来。可是他刚用手拿住他的时候,尖尖的刺儿插到了他的小手,流出了鲜红的血,痛得他直流泪,边哭着跑回了家里。玫瑰花她特殊兴奋的说:“哈哈,看我又美丽又厉害,谁也抵不过我的。”谁知道那个小男孩儿又来了,这时他的手里还拿着一个小剪刀,在玫瑰花身上的其中一片叶子上咔嚓一下剪了下来,然后跑掉了。伤心的玫瑰花难过的说:“呜呜对不起狗尾巴厂我不给嘲笑你,呜呜呜……”这时狗尾巴草很和善的说:“没关系,知错就改,我们依然是好朋友。”
从此玫瑰花再也不嘲笑别人了。
11.玫瑰花的童话故事作文 篇十一
国王刚刚打完仗回来,便一溜烟跑到了厨房,狼吞虎咽的吃了下去,那么多的美味佳肴,被他很快的吃完了。就在国王吃饭之时,在花园里的玫瑰花,也同时翩翩起舞,国王吃饱了,他从窗子外看到了玫瑰花,忍不住在心里赞叹到:“好一朵美丽的,跳舞跳得很棒的玫瑰花”。他走下楼去,很绅士地说:“可爱的玫瑰花,你愿意和我跳一支舞吗”?玫瑰花一甩头,看到是国王,赶忙行了个礼,边行礼边说:“谢谢国王,我愿意和你跳舞”。
于是,他们开始挑起了优美的舞蹈。可是,刚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国王就大叫起来:“啊——,好疼啊——”!玫瑰花抱歉地说:“我身上有刺,有人想采摘我,我长刺,是为了自卫的,对不起”。国王亲切地说:“没事的,我可以带手套,继续和你跳舞,对了,你愿意做花儿的皇后吗”?玫瑰花高兴地说:“我当然愿意了,谢谢国王”。说那时,那时快。国王的手里变出了用钻石点缀的皇冠,国王亲手给玫瑰花戴上了皇冠。
12.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悲剧元素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诗学》“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 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1]他在《诗学》中对当时已经相当成熟的古希腊文艺形式从理论高度做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并且“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2]他用绝大部分篇幅 (第六到第二十二章) 讨论了悲剧, 涉及悲剧的多个要素, 可见悲剧这一体裁自古希腊时期以来就在西方文艺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3]另外, “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4]各个悲剧要素结合形成一部完整的悲剧并产生悲剧的功能, 即亚里士多德的“陶冶”或“净化”说。本文就从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及悲剧“净化”说的角度出发, 分析《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悲剧元素。
1 错乱的篇章与扭曲的“玫瑰”———突转、发现和苦难构成的整一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最重要的悲剧成分, “是悲剧的基础, 有似悲剧的灵魂”。[5]在讨论情节的安排时, 他首先指出, 悲剧之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 主要有赖于情节中的突转、发现和苦难。突转指主人公由于自己关键的行为使得剧情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发现则指剧中人物“从不知到知的转变”[6];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动, 例如死亡、剧烈的疼痛、伤害和这类事件”。[7]这三点可以使简单的情节变得复杂而引人入胜, 是一部悲剧的精华所在。
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 福克纳以独特的叙事角度将镇上居民作为对爱米丽生活的观察者和叙述者, 借他们的眼睛为读者目睹爱米丽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折, 并引出种种惊人的发现。爱米丽在父亲去世之后抛弃自己南方贵族淑女身份大胆与北方佬工头荷摩巴伦恋爱, 此谓她命运的第一大突转。读者以为爱米丽从此能够寻得归宿, 回归正常女人的生活。可镇上一些固守旧南方封建礼教的老人对这起在他们看来大失体统的恋情横加干涉, 并搬来爱米丽的堂姐妹对其进行“劝阻”。于是尽管爱米丽已经精心置办了结婚物品, 荷摩还是销声匿迹了。爱米丽的命运再一次突转, 她似乎注定要孤老一生, 她的故事应该就这样平淡的结束了。但是, 在堂姐妹造访期间, 爱米丽却莫名其妙的从药店买回砒霜。据镇上人推测, 爱米丽大概是因为与荷摩恋爱不成而动了轻生的念头。可是她没有自杀而是在堂姐妹离开后关起自家大门隐居了将近四十年。在这里情节又一次发生转折。砒霜的用处在篇末最后一次情节突转中揭晓:埋葬爱米丽后人们在她住所楼上发现一处尘封已久的房间, 破门而入之后发现这乃是精心布置过的一处婚房, 只是新郎早已陈尸床上, 化作一具骷髅, 枕畔是他新娘的一缕铁灰色的长发。此时镇上人才在错愕与惊恐中发现:死者就是不辞而别的荷摩, 而砒霜显然就是毒杀他的工具;荷摩消失不久后爱米丽住宅散发出的引起邻居不满的难闻气味乃是尸臭;爱米丽一段时间里被频频目击所出现的房间正是这间婚房, 那缕灰发也证实了她如何夜夜拥着爱人的尸体入睡直到尸体腐烂, 她四十年来闭门不出的缘由也一目了然。小说情节的每一次突转都将爱米丽的命运带入悲剧的深渊, 而结局揭示出的若干个重大发现更是在读者心中重重的几击, 让人对爱米丽的命运产生可悲, 可怜, 可叹的感慨。亲手将爱人送上死路并陪着尸体与世隔绝的生活四十年, 从作者冷峻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爱米丽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情节分部恰似一支花叶遭人摧残而扭曲的玫瑰, 形象的对应了女主人公如同一朵残花一般的命运。
2 扭曲的人性与带刺的“玫瑰”———从无辜到有罪的悲剧人物
悲剧人物是一出悲剧的“血肉”。悲剧人物形象的丰满会使悲剧本身更有说服力。在人物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重点强调人物“性格”和“过失”。性格在关键时刻影响人物的抉择, 从而决定他采取关键性的行动, 那么悲剧人物就有可能“由于他犯了错误 (过失) ”[8]而陷入厄运。我们就来看一看爱米丽的性格以及她犯下的“过失”。
爱米丽是南方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后裔, 父亲在世时是一个专横的家长, 是封建没落贵族的卫道士, 一个典型的父权社会的代表。他把女儿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赶走女儿的追求者, 破坏了她所有能过上正常女人生活的机会。以至于爱米丽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 收起一颗青春少女的心, 规规矩矩的做起她的南方淑女, 始终挺直身躯, 高昂头颅, 成为镇上人的“纪念碑”、“传统的化身”和“义务的象征”。
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是一个清教统治的社会, 深受清教思想浸淫的南方人视女性贞操乃道德之最, 贞操是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当爱米丽与荷摩驾着马车一次次经过镇上时, 人们叹息道, “可怜的爱米丽”。在人们眼中, 爱米丽已经“堕落”了。但人们似乎并没有放弃对一个“南方淑女”的挽救, 他们先是窃窃私语, “交头接耳”, 然后迫使浸礼教教会的牧师找上门去, 最后写信去把她的两个傲慢、顽固、保守的堂姐妹叫来终于破坏了爱米丽追求幸福的最后一个机会, 使她永远成为了他们的“纪念碑”和梦想中的“南方淑女”。爱米丽自然是无力与整个社会相抗争的, 但是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她性格中刚烈的一面使她在万般无奈之下采取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来之不易的爱情。
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追求爱情的爱米丽是无辜的, 但家庭与社会迫使她成为凶手、罪人。爱米丽的悲剧性的“过失”是一个悲剧家庭和可悲社会的产物, 不能完全怪罪在她头上。如此一来, 爱米丽宛如一只带刺的玫瑰般萦萦孑立的悲剧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3 孤寂的人生与褪色的“玫瑰”———引人怜悯与恐惧的悲剧命运
有了情节的支撑与人物的填充,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这篇悲剧小说已基本呈现在读者眼前。一出悲剧的最终目的就在于给人的心灵以陶冶 (净化) 。要达到这一效果, 必然涉及到下述两个问题:怜悯与恐惧是如何引起的;这种怜悯与恐惧感是如何达到净化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 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9]。怜悯往往是对悲剧中遭受了不该遭受的厄运的好人表示一种带有正义之爱的惋惜性同情, 而“恐惧”感的产生过程如下:遭受厄运的人往往与观众或读者十分相似, 他 (她) 首先是好人, 而且必然有缺点 (过失) 。“正因为主人公与自己十分相似, 当看到悲剧主人公遭受磨难时, 一种害怕类似的厄运有朝一日有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心理也就油然而生”[10]。
前文已经阐述了爱米丽所谓的“过失”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 而她扭曲的人性则是一个大环境的悲剧产物。她亲手葬送了爱人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 因为随着爱人的死去爱米丽的生命其实也已经终结。她生活在爱人的坟墓里并与世隔绝, 与死人无异, 而她晚年时的形象也已经变成一具“长时间浸泡在死水中的尸体”。读者当然不愿意看到爱米丽孤寂的终了一生, 她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我们普通人别无二致, 是纯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她的这份追求不被当时她身处的社会所容许, 她与爱人的悲惨结局是社会产生的、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恶果。我们自然要对心存自由精神的爱米丽感到由衷的同情与怜惜。
大多数读者的恐惧之情应该都是由小说黑暗的结局引发出的惊骇而产生的。爱米丽是一个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社会随处可见的典型贵族淑女人物, 并且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典型美国南方小镇。福克纳为我们展示了那样一个社会残酷的一面, 从而提醒读者他们自己的祖母、母亲甚至女儿都有可能像爱米丽一样沦为那样一个社会的牺牲品, 或许他们身边就生活着爱米丽式的人物, 这足以让人们惊恐不已。
那么读了爱米丽的悲剧之后所产生的怜悯和恐惧是如何得到“净化”的?我国学者对此有不同见解, 有一种看法认为, 无论是怜悯还是恐惧, 都是一种带有痛苦感的情绪, 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能引起怜悯和恐惧的事情给人带来了痛苦, 痛苦多了, 郁积于人的心中, 自然要寻求宣泄的渠道。只有使情感得到适当的宣泄, 才能使心灵达到缓解和平静, 因此, 适当的宣泄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的。但罗念生先生认为, “那些过于幸福、无所畏惧而不易动怜悯之情的人和那些自以为受尽人间苦难而不再有所畏惧、不能动怜悯之情的人, 看了悲剧, 也会由于剧中情节而感觉自己的幸福并不稳定, 或者人间还有比自己更痛苦的人, 因而发生一点怜悯之情, 同时也就发生一点恐惧之情”[11]。以上这两种怜悯和和恐惧之情是比较适度的。人们每观看一次悲剧情感就经受一次锻炼, 经过多次锻炼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别人遭受苦难或自身遭受苦难时, 他们就能有很大的忍耐力来控制自己的情感, 使它们达到适当的强度, 悲剧使人养成适当的怜悯或恐惧之情, 这就是悲剧“陶冶”的作用。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全文的结构一目了然, 其作为一篇悲剧小说的特点也鲜明的呈现出来。我们一方面要感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对当今西方文艺创作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要叹服福克纳精湛的写作技巧以及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的主题思想。但愿爱米丽的悲剧不再重演, 她的悲惨命运与她所处的时代一起终结。
参考文献
[1-9][11]罗念生, 《罗念生全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第一卷, 第4页、36-37页、50-51页、55页, 第八卷, 第168页。
[10]程孟辉, 《西方悲剧学说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 第42页。
[1]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2]何畅, 陈娇娥.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 2006 (5) :57-64.
[3]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一卷, 罗念生全集第八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任生名.现代西方悲剧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13.孤独的玫瑰花-童话作文600字 篇十三
从前,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在城堡的后院里有一片美丽的花园,里面种着各种五颜六色的花儿。而在花园的角落里,却总能看见一朵整天耷拉着脑袋的玫瑰花,看上去它是那样的孤独。
这一天,城堡里新来了一位小女佣,她看上去是那么的瘦小。听说,她是因为家里贫寒才被家人卖到城堡里来做女佣的。虽然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可是在她的脸上却总是能挂着灿烂的笑容。
玫瑰花就那样静静地在角落里观察着时刻都很快乐的小女孩,心里不禁的想:她每天那么的辛苦却总还能那么的快乐,我如果能像她一样该多好!
直到有一天,小女孩终于发现了角落里暗自悲伤的玫瑰花。她轻轻地抚摸这它的花瓣,温柔的问:“花儿,你为什么低着头呢?不开心吗?”玫瑰花向她诉说这自己的悲伤:“我身上有那么多的刺,花朋友们都嫌弃我不和我做朋友,我一个朋友都没有,我好伤心好难过。”小女孩听了玫瑰花的诉说,连忙安慰它说:“不要伤心了,我很愿意做你的朋友哦,虽然你身上有刺,但你的`花瓣确实非常漂亮的,只要你愿意抬起头来,大家也一定会看到你的美,你也会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你一定会快乐的。”玫瑰花听了小女佣的话。决定试着抬起头来,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当慢慢抬起头来的那一霎,它看到了远处瓦蓝的天空、天空中飘浮的云朵、自由飞翔的鸟儿也是那样的快乐。再看到花园里清澈的池水、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生机勃勃的小草及眼前快乐的小女佣,它的心里像喝了热牛奶一样热热的,心情也变得舒坦的很多。而就在这时,原本暗淡无光的花瓣也变得娇艳美丽。小女佣看见玫瑰花的变化也开心的跳了起来。
14.玫瑰花童话作文400字 篇十四
小河边青青的草地上,玫瑰花姐姐先开口说话了:我希望未来我能去皇宫里面,那里面有帅气的荷花王子,还有美丽的百合公主,我如果能和他们一起做朋友就好了。而且出门还有可爱的小蝴蝶保护我,那样的日子想想都能笑出声。玫瑰花姐姐一边说,一边幸福的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可是听了姐姐的话,玫瑰花妹妹不为所动,她认真的说:我想去花园,因为那里有很多我们的同类,我可以和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在一起。而且还会有很多的普通人赞美我,那样的日子才是又自由又开心。说完,玫瑰花妹妹甜甜的笑了起来。
可是毕竟彼此的目标不同,她们越说越激动,越聊气氛越紧张。最后谁都没有说服对方,于是两个人的心情都受到了影响,大声的争吵了一顿,各自离开了小河边向相反的方向走去。姐姐到了皇宫里,看到了很多的新朋友,这里有太多她没见过的风景,没遇到过的事情。每天忙忙碌碌,但是姐姐却乐在其中。妹妹回到了她熟悉的公园,她在亲人的身边享受着阳光雨露还有游客的赞美,妹妹喜欢这种悠闲的舒适生活。
15.玫瑰花童话作文 篇十五
1、错时
叙事作品的时间有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之分。在故事中, 时间是不可逆的, 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只能按照生活中的逻辑顺序排列;而在文本中, 时间是由语言片段的连续性显示的。它被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叙述出来, 但不一定按照自然顺序排列。时序是指故事中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文本中这些事件的线性布局之间的关系。由此, 叙事的时间顺序也分为两种: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前者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 通常是被作者打乱, 变化不定;后者是固定不变的, 即从故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顺序。“故事中的安排与素材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差别, 我们称之为时间顺序偏离或错时。”【1】也就是说, 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不一致, 形成错时叙述。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 错时是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从小说的布局来看, 我们知道, 故事是从爱米丽小姐的过世开始的, 最终又回到她的死——葬礼上, 中间是镇上居民对爱米丽小姐生前事迹的记忆碎片。它们不是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线性地被拼贴到一起, 代之以极强的跳跃性和交叉性, 使得叙述时序错乱不堪:老镇长为她免税是在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 她大概三十岁, 新镇长来索税她五十多岁, 家里发出臭味是父亲去世的两年后, 接下来是父亲去世的第二天, 妇女们去拜望她。她与荷默的恋爱是在父亲去世的那个夏天, 买砒霜时她三十出头, 荷默的最后一次出现是他们恋爱至少一年多以后, 四十岁左右那六七年间她开授了瓷器彩绘课, 隐居十年后她于七十四岁病故。参加完她的丧礼, 人们发现了被毒死的荷默·伯隆。通过她三十岁到七十四岁之间的事迹片段, 我们勉强可以整合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性格孤僻高傲, 行事神秘异常。家里发臭她无动于衷, 买了砒霜后情人失踪。这两个事件像谜一样困扰着读者。这种困扰反而使读者积极地参与到“解密”的游戏之中来。
2、悬疑
对于事件的真相, 作者是在故弄玄虚。对于悬念的制造, 作者主要运用了预叙的手法【2】。也就是说, 在文本中, 如果在故事 (以三个事件为例) 的自然时序中, 事件的顺序为ABC, 而在文本中被表述为CAB, 那么C就是提前叙述, 即预叙事件, “倒述 (即倒叙) 和预述 (即预叙) 这两个术语本是相对于主要叙述线索而言的。如果事件在主要叙述线索上应有的位置之前叙述, 则为预述;之后, 则为倒述。”【3】虽然小说通篇是以过去时写成的, 从上文的错时分析中我们已经得知, 叙述者对爱米丽小姐一生的倒叙并不是从她三十岁顺时地讲到她七十四岁, 在他的倒叙之中, 又有偏离倒叙时点的预叙。叙述者间或会向读者透露按故事时序发展本不该出现于此的事件。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 有两处重要的预叙值得注意:
I (第一部分) 参议员们开了个特别会议, 派出一个代表团对她进行了访问, 他们敲敲门, 自从八年或这十年前她停止开授瓷器彩绘课以来, 谁也没有从这大门出入过【4】。…… (第42页)
在叙说参议员拜访爱米丽小姐的过程中, 预叙了后来她开授瓷器彩绘课的事情, 然而对此事提及以后, 又按下不表, 接着参议员拜访的情景叙述。这就扣留了部分的信息, 令读者心生疑窦。直到第四部分, 叙述者才交代了开授瓷器彩绘课的具体情况。
在那段时期, 她开授瓷器彩绘课。在楼下的一间房里, 她临时布置了一个画室, 沙多里斯上校的同时代人全都把女儿、孙女儿送到她那里学画, 那样的按时按刻, 那样的认真精神, 简直同礼拜天把他们送到教堂去, 还给他们二角伍分钱的硬币准备放在捐献盆子里的情况一模一样。 (第49页)
作者把这一事件预叙出来, 又在后文进行呼应, 旨在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爱米丽小姐:她并不是一味地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 她的才情也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II (第二部分) 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 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那是他父亲死后两年, 也就是在她的心上人——我们都相信一定会和她结婚的那个人——抛弃她不久的时候。父亲死后, 她很少外出;心上人离去之后, 人们简直就看不到她了。 (第43页)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爱米丽的房子发出了难闻的气味、邻居们的抱怨、猜疑以及对此采取的行动。对于气味的事, 叙述者表面上轻松地从她“打败”索税人员一事中过渡过来, 实则也为下文作了一处预述悬疑。叙述者没有立即告知读者爱米丽当时是怎样战胜了那些父辈, 又另表一枝, 提到了她父亲的死和心上人离去的事。这一“枝”也不详述, 转而讲镇上的妇女吃了不少爱米丽的闭门羹。然后再从人们的议论中牵扯出邻居们的除臭行动。叙写完臭味事件, 又补叙了爱米丽父亲死后第二天, 她的反应和邻居们的行为。至于“我们都相信一定会和她结婚的那个人”, 到小说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才, 叙述者才向读者娓娓道来。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 叙述者设足了悬念, 不断地向读者透露只言片语的信息, 一方面酷似侦探小说为读者提供查出真相的线索, 另一方面却使线索本身也成为“理还乱”的谜团。叙述者提供的事件都是交错发展, 再加上时序上的倒错, 令读者摸不着头脑。这里并不是鼓吹越令读者难于理清线索就越彰显作家的本事, 而是旨在强调预叙这种手法的叙述魅力。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惟存预叙, 能线索在手, 则错综变化, 惟吾所施。”
3、不可靠叙述
为了使作品更具可读性, 使爱米丽小姐的一生更具神秘色彩, 作者还安排了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韦恩·布思“把按照作品规范 (即隐含作者的规范) 说话和行动的叙述者称为可靠叙述者, 反之称为不可靠叙述者。”【5】.费伦和M.P.马丁进一步指出叙述者实际上要执行的三种功能:对人物、事实和事件 (1) 进行报道; (2) 做出评价或认识, (3) 进行阐释或解读。这里的每一种功能或角色会产生出不同的不可靠性, 而导致不可靠性产生的原因, 要么是力所不及, 要么是故意歪曲。【6】在《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 不可靠叙述主要体现在叙述者执行第一种功能时的故意歪曲。读到小说的末尾我们才知道, 爱米丽小姐家发出的难闻气味是源于荷默·伯隆尸体的腐烂。但是在第二部分描述邻居们的猜疑和行动时, 作者巧妙地安排了法官的出场, 法官是辨明真相的代表。借助他职业的特点, 他的猜想——黑人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也足以令读者不去深究那臭味的起源。关于荷默·伯隆的死, 与爱米丽买砒霜有直接联系, 但是作者在安排叙述者叙述买砒霜这一情节时, 同样使用了误导读者的策略。在爱米丽买毒药时和药剂师的对话中, 我们就能看出作者的蓄意安排:
“我要买点毒药。”……
“知道了, 爱米丽小姐。要买那一种?是毒老鼠之类的吗?那么我介……”
“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 种类我不管。”
药剂师一口说出好几种。“它们什么都毒得死, 哪怕是大象。可是你要的是……”
……
“我要的是砒霜。”
……
……“噢噢, 当然有, ”药剂师说, “如果你要的是这种毒药。不过, 法律规定你得说明做什么用途。” (第47页)
爱米丽始终没有告诉药剂师和读者她买砒霜的用途, 反而是药剂师自作聪明地认为她是要毒老鼠。虽然她没有按规定交代毒药的用途, 但是爱米丽小姐平时的乖戾和孤傲使他和读者都认为这是她的性格使然, 她可以不纳税就可以不把法律规定放在眼里。作者对于这一点隐藏还是不放心, 又安排了叙述者从另一个角度遮盖她的用意:
她回家打开药包, 盒子上骷髅骨标记下注明:“毒鼠用药。” (第47页)
这个补充对掩饰真相至关重要。一方面似乎印证了前文法官的猜测——爱米丽的家里死了老鼠, 另一方面似乎也认可药剂师的自作聪明。不可靠叙述预设了作者建构文本的动因, 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个与真相相去甚远的误途。这里, 指引误途的就是“毒鼠用药”这块路牌。
如果把时序的倒错和事件的交叠看做是作者将文本铺陈开来的“放”, 那么他又是怎样收束呢?在“放”与“收”之间, 作者的叙述策略如何转化?
4、伏笔
即使到了小说的结尾, 叙述者也没有直说是爱米丽用砒霜毒死了她的情人。然而, 读者又是如何揭开荷默·伯隆身亡之谜的呢?福克纳的高明就在于他懂得充分调动读者的认知和推理能力, 由已知推出未知, 完成文本的建构。小说的结尾一段之所以能震撼读者, 就是因为他成功地运用了伏笔这种叙事技巧。叙述者描述完荷默·伯隆的死状后, 文本并没有到此结束。且看小说的最后一段: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 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第51页)
读到这里, 读者恍然大悟。“铁灰色头发”在前文出现过:
(第四部分) 等到我们再见到爱米丽小姐时, 她已经发胖了, 头发也已灰白了。以后数年中, 头发越变越灰, 变得像胡椒盐似的铁灰色, 颜色就不再变了。直到她七十四岁去世之日为止, 还是保持着那旺盛的铁灰色, 像是一个活跃的男子的头发。 (第49页)
由于文中已有好几处对爱米丽小姐的肖像描写, “铁灰色”头发在这一部分出现, 显得只是一处闲笔, 没有多大意义。然而正是在这轻描淡写的不经意间, 作者和叙述者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暗示。作者做这样的处理并不只是想告诉读者消失多年的荷默·伯隆已经死了, 也不仅仅是想揭秘他的死因。更为深切的是, 他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爱米丽的内心达到了一种疯魔的病态程度。按照文中的叙述, 荷默的死应该是在爱米丽三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她的头发还没有变成“胡椒盐似的铁灰色”, 我们从她“铁灰色的头发”留在那腐尸旁边这一细节可以推断出, 爱米丽头发变成铁灰色以后, 她曾睡在荷默尸体的旁边。这是一种多么可怖的行为。在这可怖的背后, 却深藏了更多的可怜。她长期受到父亲的霸道压制。她几乎没有过青春的记忆, 父亲赶走了所有追求她的青年男子。她的自视过高也是源于父亲对她的管教。她先成为社会及其传统的牺牲品, 继而成为为害他人的杀人魔。灵魂受到毒害, 人性必然扭曲。曾经刻有荷·伯字样的银质盥洗用具在尘封了四十年的房间中再次被人们看见时, 刻制的姓名字母图案已经无法辨认了。通过这一细节, 我们可以想见爱米丽曾经无数次地抚摸过那上面的名字。在现实的压力和限制下, 她只能与自己爱人的尸体和名字长相厮守, 这不啻为一曲绝美凄婉的爱情悲歌。作者不明确地将这种悲剧性因素表达出来, 更有助于读者去推断和猜测。正如我国著名的福克纳研究专家肖明翰所说:“由于猜测往往是从事物的一般性出发, 因此它又是比事实更能反映社会的本质。”【7】
福克纳对时序颠倒得心应手的运用是毋庸置疑的, 因时序倒错而达到的悬疑效果和令人震撼的收尾更是漂亮得令人赞叹不已。通观整篇小说, 作家谋篇布局的叙事才能给读者带来了极为强烈的审美感受。
摘要:威廉·福克纳在其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 运用了错时、设置悬疑、不可靠叙述和伏笔等叙事策略。这些叙事方法使小说呈现多层次、跳跃性的叙事节奏;彰显了出了小说的叙事魅力:吸引读者积极地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之中。
关键词:《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错时,悬疑,不可靠叙述,伏笔
参考文献
[1]、威廉.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 陶洁编,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2]、董小英:叙述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
【玫瑰花童话作文】推荐阅读:
孤独的玫瑰花-童话作文600字09-24
童话故事: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11-03
漂亮的玫瑰花作文07-14
玫瑰花八年级语文作文06-16
玫瑰花的思考小学作文07-15
写玫瑰花的作文750字08-22
玫瑰花七年级作文500字09-24
喜欢玫瑰花作文500字四年级07-30
爱心玫瑰义卖作文10-23
玫瑰和小草五年级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