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精选12篇)
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一
《7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口诀部分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2~6乘法口诀,并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和意义,并初步熟记7的乘法口诀。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过程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通过四个大环节来完成教学:
1、导入
学生按小组摆七巧板,合作交流,尝试编写七的乘法口诀。
2、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可能发现:
(1)我发现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1套七巧板;
(2)我发现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根据发现完成乘法口诀,1个7就是1×7=7,也就是一七得七,2个7就是2×7=14,也就是二七十四„„。从而编好口诀。并板书在黑板上。(3)熟记口诀
①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A、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 口诀是什么?
B、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C、“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D、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E、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 ②开火车游戏熟记口诀
充分抓住学生汇报的契机,让学生说出所思、所想。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进行知识的互补与沉积。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与引导。通过同桌的讨论与全班的汇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会7的乘法口诀的特点,为使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口诀作好准备。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拨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 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通过在小说“西游记”、古代诗歌、七巧板、七星瓢虫、一星期几天等环节中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运用口诀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度。最后结合生活中的7,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
4、总结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概括,并谈谈收获,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更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疑难问题。
四、说板书设计
7的的乘法口诀
1个7 1×7=7 一七得七 2个7相加 2×7=14 二七十四 3个7相加 3×7=21 三七二十一 4个7相加 4×7=28 四七二十八 5个7相加 5×7=35 五七三十五 6个7相加 6×7=42 六七四十二 7个7相加 7×7=49 七七四十九
这样的板书,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学生记忆。
总之,本节课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二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三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4.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活化石》是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教材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本课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古生物: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的银杏树,我们的国宝大熊猫,还有稀有鱼种中华鲟。
根据课标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在读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活化石的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巧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深切的情感体验。
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活化石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兴趣。
三、说学法
因为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把“自主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这两种学习方法引入课堂,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思考,大胆质疑,在合作探究中共同进步。
本课的教学准备,需要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下面我重点介绍第一课时的设计思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
1. 出示课件,向学生介绍一点古代生物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鲜活而精彩的画面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感受神奇,产生向往之情。)
2. 板书:化石。你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的形式把看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师尊重他们的个体感受,并鼓励指导他们说较完整准确的话,激发其说话热情。)
3. 板书: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学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自主识字与小组合作的形式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2、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评议、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做猜字游戏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从而把枯燥的识字变成有趣的识字活动,扎实有效的进行识字教学,切实落实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重点的学习目标。
(三)、细读感悟,读中悟趣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
学生自由汇报,师相机板书: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2、你最喜欢哪种活化石,把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3、重点指导第二段“银杏树”:
①自由朗读,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②教师相机板书:珍贵 小扇子 长得慢
教师抓住银杏树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教师范读等不同读书方式,渗透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银杏树,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只有让学生读懂了课文,才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领悟其中的趣味性,从而读好课文。经过本环节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加上教师多层面的指导,学生就读得有声有色了。)
3、剩下的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择小组喜欢的小节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可以齐读、男女生分读、表演朗读等多种汇报形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把握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
请小朋友们把课前收集的有关活化石的资料,来和同学们交流。
(现代信息社会,学生会利用网络资源,是他们今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学习,激发他们爱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5.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五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说课文案
----通辽市扎鲁特旗巨日合中心校
一、说教材
(一)单元编排体例及目的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由主题图、例题和习题三部分内容构成。主题图由四幅情境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例题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学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讨论的场景,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习题的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活动,例如读古诗、做广播体操、系红领巾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二)单元内容结构及分析
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结构如下:
时、分、秒:
1、认识时间单位“秒”
2、体验时间的长短
3、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4、解决问题
本单元先安排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认识计量工具;接着,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
(三)跨单元知识立体整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因此,遵循学生认知时间的“由中间向两端”和“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时间”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四次编排,具体结构如下。
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 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认、读、写 二年级上册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 1时=60分
三年级上册 时、分、秒 认识时间单位“秒”,1分=60秒,体验时间的长短,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三年级下册 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24时记时法
从初步了解认识时间及时间单位,到具体感知时间的存在及可度量性,再到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由直观认识上升到感性体验,层层递进,逐步提升。
二、说目标
(一)课程目标
《标准(2011)》规定,在第一学段要使学生“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程目标中,不仅包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包括时间概念的建立。一方面,学前阶段,儿童依据其个人经验及社会生活已经对时间的顺序、长短等属性有所认识。学龄儿童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可以理解文化意义上的时间,即在时钟和日历上固定下来的时间。因此,应让小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时间概念: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测量工具。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也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学生管理时间的基础,因此,在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时间观念也应该是重要的课程目标。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说建议
(一)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共3课时,秒的认识1课时,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经过时间的计算1课时。
针对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由于时间非常抽象,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将抽象的时间转化成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
4、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流逝,从而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第一节《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达成策略:
1、除夕倒计时视频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做好充分的教、学具准备,认识秒针,认识秒表等计时工具。
3、设计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例如,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完成了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了解“1分=60秒”之后,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30秒有多长?1分钟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
4、增加计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可度量性。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容易受人的主观体验(如痛苦、愉悦)的影响,要进行比较准确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让学生在多次的估计时间的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第二节《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3.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达成策略:
1、充分借助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2、4+V尝试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借助导学案,首先复习相关联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主尝试,当尝试遇到疑惑的时候,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使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习效率最大化,自学结束,组内交流讨论,以优带差,以强带弱,共享成功。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点拨,适时进行知识性的总结。再次回顾尝试题,纠错。新知探究完成,当堂达标检测。4+V尝试教学是让学生先进行尝试,再进行自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二)单元教学评价
1、知识技能及考察方法
(1)当堂达标检测
(2)课后作业
(3)单元过关测试
2、学科素养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就要进行思考,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不公要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积极参与外显活动,更要关注他们通过观察、分类、抽象、概括、推理与交流等思维环节实现“外显”与“内隐”的结合,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发展。
(1)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2)数学学科语言的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能力(3)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意识
(三)课程资源开发
1、课内资源:插图、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
2、课外资源:视频、材料收集、生活实际、手抄报
6.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六
张晓玉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我要说的是《可能性》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可能性》是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在一至四年级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并且概率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九册《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情境图及例1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方面初步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猜扑克牌、摸奖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结合己有的经验与活动情境,理解、辨析“一定”、“不可能”、“可能”发生的事件,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难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可能性。
2、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学策略
结合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恰当的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感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先指出本节课有个活动,需要几个同学参加,让他们猜猜我会选谁,然后告诉他们谁都有可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一学
学生自学例1
三、做一做
活动展示45页做一做
四、议一议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哪些情况
五、练一练
举生活中的实例,放飞思维。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说生活里的事吗?
2、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其他的同学给你评价评价,比比谁想得又快又多。
3、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在的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教师即兴的口语评价与引导,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
六、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七、板书设计
可能性
一定
不可能
可能
(确定)
(确定)
(不确定)
学生作品
7.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七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8.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八
黄土岭小学 王福球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既刻画了秋天的俏丽景色,又刻画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识字1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并理解词语的意思。难点:自主识字,感受词语背后的美。围绕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词语背后的美,并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再现这些词语。
3、养成积聚词语、收集词语的兴趣和习惯。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教学本课时,我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出现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交换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看画面说出与画面相对的词语。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是:自主识字,合作学习。通过师与生、生与生提问、思考、讨论、交换、朗读、理解,逐步完成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特色。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况,营造一个活泼的课堂气氛。
2、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激发兴趣 乐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在导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识字后,及时用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幻灯片依次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开火车读。摘水果认字。同桌互相听读,相互改正读音,自动识记生字;交换自己识字的好方法;师指名认读,共同改正读音。
自编字谜,巧记字。学生从生字卡片中选一个生字为其编写字谜。请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编的字谜,由其余小朋友猜字谜。猜中的小朋友要举起那个生字卡片大声读,并且带领全班同学齐读生字。(字谜可以是:一个十字架,上面有文化(华)、今年谷子好收成,堆了一层又一层(丰)、云儿躲在屋檐下(层)„„),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秋天美好的情境中,寓识字于朗读,以朗读促识字。
这样采用多种多样教学手段,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真正尝到识字的乐趣。
3、领导书写,巩固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进行写字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让学生认真写好字,我首先用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说:“秋姑娘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美好的礼物,我们该送点什么礼物给她呢?老师知道,秋姑娘最喜欢认真学习的孩子,我们就把最美观,最工整的字送给秋姑娘吧。”然后,我利用课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灯片上显示了生字的读音、结构、部首、田字格、笔顺,老师指导学生认读,观察生字在田 2 字格中的占位以及笔顺规则。再让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点学生的写字姿势,关键笔的注意点。这样,孩子们一定会送上自己最漂亮的礼物。
4、导读课文,引导感悟。
朗读在本课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记住生字,又有助于积累词语和感悟秋天的美好。因此,我采用朗读的方式多样,每一遍的要求明确,并有层次性。(1)指名读,在进行激励领导。(2)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边想画面。
(3)生自读,边读边想象,接洽大自然,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4)边读边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交换。
(5)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简略说一说喜欢的原因。(6)练习运用。师播放课件,生说出与画面相对应的词语。(7)生配乐美读,读出对秋天的爱好之情。
5、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欣赏秋景 升华情感
(1)根据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接洽大自然,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吧!(2)收集有关秋天的词语。让学生带着兴趣走向课外,自己去体会,对课文的背诵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9.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初步认识》,该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认识图形的范畴,也属于概念教学知识领域。角是继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基本图形,是组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基本图形。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对建构角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处观察到角,对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感知角——形成角的表象——建构角的概念——深化角的认识——巩固角的概念”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认识角,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特点及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学生学会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作为教学重点。建构角的概念,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通过“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
五、说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应用意识。所以在我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发现特点,再自己解决问题,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事情感兴趣,同时又喜欢表达自己的观 “老师手里点,以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所以我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拿的是什么?拿掉三角形的一边,剩下的这个图形你们还认识吗?”用这个问题引入角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二)创设活动情境,探究角的概念 活动 1:找一找、形成角的表象 “剪刀、钟表、红领巾上面都藏着角,你能找出来吗?”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找出剪刀、钟表、红领巾上面的角,形成角的表象,为后面的找角奠定了知识基础,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活动
2、比一比、说一说,建构角的概念 “角到底长什么样呢?仔细观察抽象出来的这些角,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以及角的特点是什么呢?” 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本质特征的认识,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建构角的概念。活动
3、做一做、练一练,强化角的概念 《课标》对本领域教学的建议是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指角,找角”体会身边到处都有角的存在,通过“做角”体会角的形成过程,通过“摸角”感受角的特点。总之,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体会探究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强化角的概念。
(三)创设运用情境,巩固角的概念 通过大量的分层练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角的概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延伸、结课,“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一个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个角,剪去两个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优秀的板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一个)顶点
角
(两条)边
10.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十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开头课文《花钟》,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仔细观察。
二、教材分析与定位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单独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年段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针对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及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们需要确定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以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与定位。
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我所说的是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了生词,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学词学句。具体的课时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2、体会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及用词的准确。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重点是:感悟到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容置疑,众多的不必要的花样,只能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做为语文学习的补充,决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开展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在训练的同时,淡化训练的痕迹,力求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流程与设计意图
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我设计了五大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4)完成作业,积累语言。具体的流程与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是的,鲜花既装扮了我们的世界,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奇妙的花钟。齐读课题。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好奇心理。同时利用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第一遍读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遍读画出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逐步深入解决文字障碍。依次是先读准带拼音的字,再读准要求会认读的生字,然后认读本课中的词语,最后通过找一找哪些词语是描写花的,有选择性地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根据新课标课文的识字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解决文字障碍。
五、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1、理解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出示自由读——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音乐中欣赏各种美丽的花——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处理好想像、文本与音像材料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样子与开花时间
指名读第一段,其余的画出作者所描述的花——交流名字——看图识花
——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左右”一词)
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于教学中。
3、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开了用得太多,单调,太烦了)(2)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一读,画一画后。请学生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交流,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并结合进行朗读。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4、积累与运用
积累:填填作业本中的句子。
运用: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说春天。
11.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十一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习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习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习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习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习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 )位,它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习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习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习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习千位数的写法。
(3)学习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习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习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 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 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 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习:(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习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1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 篇十二
黄羊镇新店小学 陈兴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有规则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出示课件图片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新知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了圆的基本特征。
2.画圆。(1)自学画圆。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学生小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自由画,稍后,老师评价学生画的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师:比较一下,用什么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圆规画圆)(2)尝试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来体现画圆的方法多样化 3.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1)探讨圆心。
请学生拿出刚才的圆片来,然后象老师一样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反复从不同方位对折几次,这些折痕用铅笔画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2)探讨半径。
在你的学具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段吗?
师小结:像这样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3)探讨直径。
拿出你的学具圆,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像这样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的过程,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和掌握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体验自主感悟新知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10-22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评课稿10-16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06-18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09-1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08-2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9-15
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大鹿》实录07-29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06-23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