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2024-10-05

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10篇)

1.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篇一

《西北地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气候、河流等地理事物;

2、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3、培养学生从网络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教材和网络查询等手段,自主探究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首先,经过三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读图方法和地理分析能力。其次,通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所以,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已经具备,学习西北地区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拓展、探究。再者,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较为感性,教学过程中,应多用直观图片进行知识的传递与讲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气候、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难点: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为什么喜欢旅游? 【预设】旅游可以看美景、吃美食!

【教师】我也喜欢旅游。但是我每天都在发愁暑假去哪里呀!【追问】你们喜欢玩微信吗?

【学生】喜欢。

【教师】我喜欢通过微信看朋友们去了哪里,作为参考。有一天,我看到朋友小明的微信里发了这样一组极其美丽的照片。

【展示】胡杨林、草原、葡萄、西北美食、沙漠图片。【提问】照片美不美? 【学生】美!

【教师】所以我决定暑假就去这些地方啦,但他们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动手帮我查询一下,好吗? 【学生】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教师】可我没去过西北地区,你们去过吗? 【学生】没有/有。

【教师】但我的朋友小明去过,而且他在旅途中用微信发了很多照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着小明一起来游西北,做好旅行准备。

(二)新课讲解

【讲授】讲授新课 环节一:攻略

【教师】首先,请课代表帮我们介绍一下我的朋友小明: 【投影】小明:哈尔滨人

旅游经历:旅游达人,首次进入西北地区 旅游方式:自驾游 爱好:发微信

特别说明:小明喜欢在旅游前充分准备,做好旅游攻略。【提问】小明的旅游攻略中,首先得了解什么啊? 【学生】位置、范围、地形、气候。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帮助小明上网搜集西北地区的相关知识。

【学生】位置:西北地区大体位于中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学生】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①新;②甘;③内蒙古;④宁。

【学生】地形:主要经过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盆地和高原为主。【学生】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其特点为降水少,温差大。主要经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教师】那能否用一个词形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呢? 【学生】干旱。

【教师】非常好!了解完西北地区基本的地理信息,小明就开始设计线路了。他就想去图片中的 2 地点,你们可以帮他设计线路吗?

【学生】演示

【提问】自什么向什么方向呢? 【学生】自东向西。

【教师】很好,看来你们和小明的计划完全吻合。接着,小明背着行囊出发了。我们也跟着小明出发吧!let’s go.环节二:旅游

第一站:第一站他来到了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让小明心旷神怡,他说道: 微信1:呼伦贝尔大草原,这蓝天,这白云,牛儿,马儿,羊儿,忒美!【提问】这说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什么业很发达? 【学生】畜牧业。

【过渡】在路上,小明发现,草原有些变化,没那么绿了,不禁叹息: 微信2:小明:草原快没啦,也太多沙了吧!【老师】请大家为小明解答,这应该叫什么草原呢? 【学生】荒漠草原。

【补充】正确,它介于典型荒漠与典型草原之间,被称为荒漠草原。

第二站:小明来到了爸爸去哪儿的取景地:宁夏沙坡头。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还看到了黄河。他说:

微信3:沙漠啊,我终于见着你了,俺要开始探险啦!【提问】这里有什么业? 【学生】农业。

【补充】这里的农业是依靠黄河灌溉而发展,属于灌溉农业。西北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少数有水源灌溉的地区。

【提问】这里,老师有疑问了:从东向西,小明所看到的景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活动】其原因是什么?请查阅书籍和资料回答。

【学生】西北地区身居内陆,远离海洋,从东向西,水汽越来越难到达,所以从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

【过渡】一路景色变幻,惊喜不断,不过小明最想见的还是额济纳那一片美丽的胡杨林。到达后,他在微信中这样说到:

微信4:第一次见到这么美丽的胡杨林,美得逆天啦!

【教师】太美啦,你们想去吗? 【学生】想。

【教师】不过小明还得奔往吐鲁番。新疆的民俗风情特别吸引小明。他说: 微信5:新疆也太多美女啦,和咱东北姑娘长得不太一样呢!【提问】请问这里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新疆的少数民族特别多,民俗风情特别吸引人,维吾尔族和回族人很多,当然,还有哈萨克族以及其他民族,西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但尽管如此,这个地区的汉族人还是很多的,汉族人占到了新疆的三分之二。

【过渡】除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小明,吐鲁番的瓜果也让小明大饱口福: 微信6:新疆的瓜果甜又甜,可是已经晒成黑炭了,回去咋见人呢!

【活动】到这里,老师又新产生了两个问题:请问为什么小明会被晒黑?又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很甜?请大家小组合作帮我解决问题。

【补充】因为新疆降水少,大多数地区海拔较高、云量较少,所以紫外线较强。因此,旅游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防晒工作。

新疆瓜果甜的原因:由于白天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而到了晚上,由于昼夜温差大,温度骤降,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所以瓜果特别甜。

【过渡】第五站:在吐鲁番短暂停歇后,小明又起身出发了,来到了新疆的南疆地区。当清澈的河流和胡杨林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小明惊呆了,便发了第6条微信:

微信6:再见胡杨林,还是美!【提问】图中为什么河? 【学生】塔里木河。

【教师】请大家上网查询并为我介绍一下这条河流:

【学生】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内流河。西北地区河流不多,且多以内流河为主。【老师】西北地区本身下雨非常少,那么塔里木河的水源来自于哪里? 【学生】天山和昆仑山脉的冰雪融水。

【老师】塔里木河可以为农业提供水源,发展绿洲农业。可以种什么呢? 【学生】棉花,是我国的优质长绒棉基地。

【过渡】穿过塔里木河,这里又是一片茫茫的沙漠。这里,就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我们可以通过一段视频来走进塔克拉玛干

【视频展播】塔克拉玛干。

【提问】小明经过沙漠时,看到了许多油井,你们知道干嘛的吗?

【学生】开采石油。【教师】说明?

【学生】这里石油资源丰富。

【补充】其实,沙漠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现在,已有许多公路深入大漠腹地,在沙漠中建成了我国新兴的石油工业基地。除了石油和天然气,你知道西北地区还有哪些资源吗?你们能帮小明正确连线吗?

白云鄂博 镍 金昌 稀土 克拉玛依 褐煤 伊敏河 石油

【教师】走过最后一站,小明就开始回程了。跟着小明走完这趟旅程,大家有何收获呢?希望你们能大胆和我分享一下。

【学生】总结。

【老师总结并板书】身居内陆——干旱——自然环境、农业、资源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水果、油气资源的开发。西北地区拥有着众多的发展机会,希望有机会同学们有机会不仅可以去旅游,而且能为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例题

1.(2015•兰州)我国西北地区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湿热

2.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是()A.湿润 B.半湿润 C.半干旱 D.干旱

3.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的灌溉水源主要是()A.河西走廊 B.高山冰雪融水 C.青藏高原 D.引黄河水 4.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因素是()A.气候温凉,生长期长

B.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C.水热资源丰富

D.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5.下列不属于西北地区优良牲畜的是()

A.牦牛 B.三河马 C.滩羊 D.细毛羊 6.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水源条件 B.地形因素 C.纬度因素 D.光照条件

参考答案:1.解: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风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由于海拔较高和云量较少,本区成为太阳辐射高值区.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故答案为:A.

2.解: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我国划分了四大地理区域,由于四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呈现了不同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稀少,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地表特征.

故选:D.

3.解:位于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了富庶的“塞外江南”. 故选:D.

4.解: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因素是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不利因素是水资源缺乏.

故选:B.

5.解:牦牛在青藏地区素有“高原之舟”的称号;三河马分布于内蒙古牧区、细毛羊分布于与新疆牧区、滩羊分布于宁夏,该三种牲畜都分布于西北地区.

故选:A.

6.解: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故选:A.

(四)练习

读“我国西电东送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北部通道主要任务之一是把陕西、山西、内蒙古的(电力形式)和黄河上游的(电力形式)输送到我国北方重工业基地之一

地区.

(2)中部通道主要是以

为中心把丰富的(电力形式)输送到华中、华东和

工业基地.

6(3)南部通道中很大一部分输送的是

上游的水电.

解:(1)北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输送到京津唐地区.(2)中路:把以三峡为中心的水电向华中、华东和沪宁杭地区输送.(3)西电东送的南路:是把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

故答案为:(1)火电 水电 京津唐(2)三峡 水电 沪宁杭(3)长江 珠江

(五)拓展

在我们眼里,西北地区是美丽的,是资源富饶的,但比起东部,经济还是较为落后,小明在回程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地区的生活还有待改善。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化身经济专家,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如何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呢?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水果以及油气资源。重点是: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气候、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难点是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一课时 西北地区

1、位置: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长城以北

2、范围: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北部

3、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4、气候:干旱

5、植被: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6、水果

7、油气资源

2.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特点,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植被、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 不在季风区的两个区域——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

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活动与探究

通过各种媒体,调查、了解西北地区与北方、南方地区自然特征方面较为具体的差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二课时

[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

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

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看录像片段一一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板书:高——寒

活动l:(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大屏幕显示:

播放录像片:三江源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 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青藏地区的农业区:热量条件较好。

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活动3:(第16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最后教师总结。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

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活动4:(第16页活动2)

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三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我国农业的概念及分类。2.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3.概述畜牧业的发展。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5.农业结构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我国农业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疆的长绒棉,山东的苹果,这些是我们熟悉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农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农业的分类、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新疆的长绒棉)(山东的苹果)

讲授新课

1、农业及其主要部门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东耕西牧”是我国的农业特色。

农业主要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农业的影响因素:

自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

社会经济: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水产业)

2、农业的分布(1)粮食作物

①麦子:春小麦(东北地区),冬小麦(华北地区)②水稻: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苏(2)经济作物

①油菜:四川 ②花生:山东 ③甜菜:华北地区 ④大豆:东北华北地区 ⑤棉花:华北地区、南疆地区(新疆南部,即天山南部)⑥玉米:东北地区

(我国主要种植区)

(棉花的主要分布区)

(小麦的主要分布区)

(花生的主要分布区)

(甜菜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主要分布区)

(油菜的主要分布区)

(甘蔗的主要分布区)

3、畜牧业的发展

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面积较大的有: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5个省区,天然草场面积占中国草场面积的75%以上。牧区经营的牲畜以绵山羊、牛(包括黄牛、牦牛)、马和骆驼为主。

中国有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

①牧区畜牧业:中国的牧区位于北部和西部边疆,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区,共有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以上,牧畜头数占全国牲畜总头数的22%。在草原和荒漠地区,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称牧区畜牧业。家畜主要是草食动物。经营管理粗放,农牧结合不密切,饲草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灾害性天气的威胁,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

②农区畜牧业:农区是指中国牧区、半农半牧区以外的以农作物栽培为主的地区,拥有全国95%以上的农业人口和90%以上的耕地,尤其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主要畜禽种类有猪、牛、羊和各种家禽,以舍饲为主,是中国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

③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介于农区和牧区之间,自然形成一个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地带,它以大兴安岭斜向内蒙古高原的南侧,连接黄土高原,再斜向康藏高原的东侧。这一地区兼有农区和牧区的某些特点,既有一定的天然草场,又有相当数量的耕地;既放牧较多的牛、羊等牲畜,又饲养一定数量的猪、禽;在收入上种植业和畜牧业都占有相当比重。

④城市郊区畜牧业: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城市郊区畜牧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新鲜的乳、蛋、肉等畜产品,一般以饲养奶牛、羊鸡或养猪为主。

4.农业的地位及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理解此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质量和效益,使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三大转变。①结构调整主体开始由散户、小户向种养大户、工商企业转变。②结构调整方式开始由数量型调整向质量型调整转变。③结构调整领域开始由封闭调整向开放型调整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有以下特点: ①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②从传统种植向经济作物转变; ③从粗放型农业向加工型农业转变; ④从农户分散经营向集团公经营转变; ⑤从传统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 ⑥从承包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 ⑦从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⑧从小块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 五.板书设计

1.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2.南北方的农业有一定的差异。

3.中国有12个省区的119个县(旗)是牧业地区,这些牧业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7%。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5.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篇五

中国的民族

教学目标

l 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l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l 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l 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l 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材分析 l 本节教材说明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等知识。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了92%,但我们不能有“大汉族”思想,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因此要尊重少数民族,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在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为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l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难点 l 本节识记的知识点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在杂居、小聚居,主要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l 理解的知识点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l 能力的培养有;收集 、归纳、总结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设备与资源 l 多媒体辅助教学

师生活动

6.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这节教学内容是初中阶段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的主要介绍了新疆的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保护。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学生分析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本节的学习要从兴趣入手,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电脑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产生了解这个问题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使学生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特点。

3.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初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归纳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2.了解新疆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理解区域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教学难点:

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北京》相关图片、资料。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新疆少数民族工作(如放牧和采摘等活动)和生活(如舞蹈等)方面的图片,引导:这是我国哪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典型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她。

新课讲解

知识点

一、位置与范围 课件出示:新疆位置图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新疆在我国的部位及海陆位置。归纳: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8—41,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新疆的经纬度范围,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新疆的土地面积及其在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的位次。

(2)找出与新疆接壤的国家。

(3)想一想,邻国众多的地理位置,对新疆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4)归纳新疆的经纬度位置、边境位置及范围。

归纳:新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土地面积约166万千米2,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新疆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

过渡:新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你了解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吗?你知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范围吗?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5~86“西部大开发”材料,说一说,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势?

归纳:新亚欧大陆桥从新疆境内穿过,新疆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有利于对内、2 对外联系。

过渡:图片导入:展示天山山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新疆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从这些景观图片中,大家了解到了新疆的哪些自然地理特征?

知识点二:自然地理环境 课件展示:新疆地形图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说出它们的大致走向。(2)找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说出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特征。(3)绘制新疆的地形结构示意图,说出其地形结构特征。(4)归纳新疆的地形特征。

归纳:新疆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脉,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大势。以天山为界,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

过渡:深居内陆的位置和高山环绕的地形,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征呢?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乌鲁木齐和喀什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任务。课件展示:乌鲁木齐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1)归纳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特点,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特点判断新疆盆地内的地表景观特征。(3)比较两地气候的差异,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4)在新疆的气候特点中,哪些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利?哪些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不利? 归纳: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盆地内部沙漠、戈壁广布,植被稀少。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与南疆相比,北疆气温较低,降水较多。由于日照时数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长绒棉、甜菜、小麦和瓜果的生长。

过渡: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新疆的河流有何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博斯腾湖,根据河水注入地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河流和湖泊。

(2)根据新疆的气候特点,判断新疆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3)从河流密度、河流水量、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描述新疆河流的特征。

归纳:新疆绝大部分河流为内流河,湖泊数量较多,多为内流湖和咸水湖。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新疆河流稀少,水量不大,多为时令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额尔齐斯河为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过渡:我们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其中干旱特征最为突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资源特征。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P.87~88的“新疆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新疆的气候资源”、“坎儿井”材料,分组讨论,评价新疆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即P.88“活动”2)

归纳: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多样,人均土地拥有量多。草地资源丰富,耕地数量有限。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水资源缺乏,形成了独特的灌溉方式。

过渡:新疆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经济特征。

知识点三:社会经济面貌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件出示: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新疆农业的特点。小组交流。

归纳:新疆逐步形成了棉花、小麦、甜菜、瓜果和畜牧等优势产业,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长绒棉、啤酒花和甜瓜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生产基地。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91“活动”1。

课堂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归纳新疆工业的特点。在图中,找出新疆主要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基地。

教师:新疆工业发展很快,建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学、钢铁、煤炭、纺织、建材、食品等。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相继建成了油田。

过渡:新疆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图8—49,完成下列任务。(1)新疆有哪些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2)为什么新疆的内河航运不发达?

4(3)新疆的铁路分布有何特点?其成因是什么?

(4)在图中找出新疆的主要机场。说一说,为什么新疆适合发展航空运输?(5)归纳新疆交通运输发展的特征。

教师归纳:新疆的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主,新疆的交通发展迅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长,铁路连通全区主要地州。新疆现为中国机场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新疆管道线路长,发展很快。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任务。(1)完成P.91“活动”2。(2)完成P.91“活动”3。

(3)说一说新疆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归纳:新疆以加快旅游开发、促进商贸流通、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新疆是中国拥有边境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促进了新疆跨越式发展。

知识点四:生态环境保护

课件展示:展示新疆荒漠化、耕地和草场退化、河流和湖泊干涸等景观图片,引导:这些图片反映了新疆哪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适时评价、补充,最后进行小结。

教师归纳:新疆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新疆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新疆干旱区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是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治理新疆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休耕)、生物资源(轮牧,保护和恢复植被)、水资源(合理分配)等。

拓展延伸

教师:

1、“坎儿井”是一项什么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在新疆及中国西北内陆的其他省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口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开发水资源?

学生读书、分析、讨论。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新疆的特色农业,了解了西气东输的线路所经地区,西气东输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一定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 5 不断发展,新疆的明天会更美好,西部的未来会更灿烂。

课堂练习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数字代号表示的邻国和邻省区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2)填写字母代号表示的 地形区名称。A_______________山脉

B_______________山脉 C_______________山脉 D_______________盆地 E_______________盆地(3)填写字母代号表示的河流名称。

a 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一、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边境线漫长,与8个国家接壤 2.地理范围: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3.西部大开发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特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构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大势 2.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很大 3.河流特征:多内流河,多咸水湖

4.资源特征: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三、社会经济面貌

1.农业特征:我国最大的长绒棉、啤酒花和甜瓜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生产基地

2.工业特征:建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观 4.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

7.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篇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原因: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6、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冬季风

成因: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发源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风向: 陆地→海洋

性质:偏北(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影响范围:我国西部、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等)

夏季风

太发源地: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风向:海洋→陆地

性质:偏南(东南、西南)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

影响范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季风的形成原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对比显著。季风气候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产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7、夏季风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季节,称为“梅雨”。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随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8、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灾害 季节 原因 危害 预防措施

台风 夏秋 热带气旋强烈活动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预报,建防护林

洪涝 夏 连续性降水 洪水泛滥 加强预报,修水利工程

寒潮 冬 强冷空气入侵 严寒、大风、霜冻 预报及时,及早准备

干旱 全年 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节约用水,修水利工程

2.3 中国的河流

1、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 水位 结冰期

水量大 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无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大 气温高

冬季风

盛行时 水文特征 水量小 水位下降

形成枯水期 秦岭-淮河以北

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 降水量小 1月气温在0℃

以上是外流河的共性,外流河在干湿状况、降水、有无结冰情况、植被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a干湿状况,说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节分配情况,说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雨季长,汛期长。例如珠江流域雨带最早到达,最后离开,汛期为4-9月,长达6个月;以北地区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东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气温情况,说明河流有无结冰现象。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冰期。

d、分析植被状况,说明河流的含沙量情况。湿润地区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植被不好,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别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严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3、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为丰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现断流。所以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

4、我国的湖泊分布不均,分为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两大湖区,其中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洞庭湖17世纪中期号称“八百里洞庭”,居中国第一大湖,以后因大量泥沙入湖,围湖造田,是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5、滚滚长江

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南京港;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由于长江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水电站如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电站。长江的落差主要集中在源头到宜宾这一段,而水利枢纽、水电站则主要集中在宜宾-宜昌的干支流。因为宜宾以上这一段地形复杂,工程困难,投资大。

长江三峡由瞿唐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其中防洪是该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6、滔滔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旧孟津;下游:河南旧孟津—注入海口。

黄河的水文特征:(1)、水量不大(2)、中游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3)、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的危害:河床高出地面,河水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有决口的危险。(4)、易泛滥(5)、凌汛。形成的原因: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6)、断流。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黄河的奉献(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新课 标 第 一 网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关键性工程。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8.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考复习资料 篇八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水资源:河流水和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其中农业耗水量最大。

分布: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

①解决这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中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

②解决水资源的季节差异大,我们可以加大兴修水利工程(如修水库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

3、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耕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B、草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

9.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能够描述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结合地图和资料,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学习,养成读图、用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点。2.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边世界分区地理的一个复习,又为后边继续学习中国分区地理作出示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地图和资料,并充分运用读图分析和归纳法,重在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充足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词《沁园春·雪》,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沁园春·雪》视频,激情导入: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来给我们朗诵一下。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思考:《沁园春·雪》描述的是哪个地理区域的景观?是什么季节的景观? 学生回答预设:是北方地区。是冬季。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结合视频引发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

(二)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前边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的位置在哪里?范围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它的自然特征。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 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抢答

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地形:北方地区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形图,思考并抢答以上问题。答题学生对照屏幕上的地图给其他同学讲解,完成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征的学习。

2.北方地区的气候

教师给学生提供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石家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设计活动,完成北方地区气候的学习。

活动形式: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提升。3.土壤

教师出示三大地形区景观图片,让学生结合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谈一谈三大地形区的土壤特点。

学生回答预设:

东北平原是黑土地,肥力较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土地。教师总结提升: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黄土高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地表沟壑纵横;海河、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转过渡:前边我们认识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这种自然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那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北方地区农业又有什么特点呢?

情景二:认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

教师引导思考:北方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它的农业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从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来认识一下,完成活动题目。

教师引发全班交流讨论: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结合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你认为它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由北方地区的地形可知,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应该是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教师继续启发: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教师询问:你们知道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吗? 学生争相回答: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等。

教师追问: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预设: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会不足。

教师总结提升:北方地区发展农业在地形、气候方面有有利的因素,但也存在限制性因素,那就是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出示济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活动。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找一名学生利用屏幕上的济南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给同学介绍春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春旱形成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

华北平原春季降水量少,而气温升温很快,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大,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引导询问:针对北方地区容易发生的春旱,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学生献计献策: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的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教师质疑提问:北方地区所有的地形区都春旱严重吗?春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春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受春旱影响小,但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教师总结: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措施来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用这些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设计思路是先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再分析不利影响,然后再过渡到寻找解决措施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既全面立体地认识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又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知识梳理

教师结合课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掌握认识一个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方法。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也明确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看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一个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个过程,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

六、教学反思

10.八年级湘教版地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篇十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2.知道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的分布,了解北方地区的半岛及长城的分布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记忆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并加以理解记忆的能力

2.由学生搜集材料,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阅读材料较多,有些材料只要读一读即可,如“黑土地”等,这就需要锻炼学生比较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2.通过学习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展示录像、启发式提问法、讲述、比较分析等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朗读一首学生熟悉的反映北国风光的诗词,如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国风光,诗中的“北国”,指的就是我国的北方地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北方地区”。(讲授新课)板书 北方地区

读图(出示幻灯片“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读教材P.80“北方地区图”,让学生熟悉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然后完成下列读图内容。

1.在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渤海、黄海,长城,说明其位置特征。2.在图上找出位于北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并找出位于本区的省会城市。(全部位于本区的省级行政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等,此外,还包括河北、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内蒙古的东北部,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位于本区的省会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济南、郑州、太原、西安、兰州等。)穿插 简要介绍长城的有关情况: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蜿蜒万余里,大致经过内蒙古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东南边缘,沿城墙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它是我国干旱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古代农业与牧业的分水岭。

活动 完成上述读图内容后,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熟悉,然后,学生不看图,在老师的引导下,按一定方位回答出上述读图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北方地区的整体形象。承转 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板书

一、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提问1 哪位同学试着看图4-7“北方地区”,描述一下北方地区的位置?(学生回答:本区位于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板书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提问2 说说北方地区的具体范围?(学生指图回答: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和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板书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讲述 北方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因此,本区人口密度大。其中,山东、河南等省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高达500人以上。

板书 3.面积:占全国20%

4.人口:占全国40%

展示 “我国北方地区的范围和人口”录像

承转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人口和面积等基本情况,下面我们来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情况。

展示 出示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一系列幻灯片

提问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板书

二、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平原广阔

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1的阅读材料“黑土地”。简要介绍东北平原的范围及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历史。(东北平原北部的土壤中富含腐殖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这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过渡 北方地区有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北方地区历史悠久,长期是我国的行政中心区域,因此,人文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

活动 让学生欣赏北方地区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幻灯片或电视短片,如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唐玄奘翻译佛经的地点“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和“明十三陵”,八达岭长城,洛阳的“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等,重点介绍古都西安和首都北京的文物古迹。

板书 2.人文旅游资源: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等

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2阅读材料“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西北风从蒙古高原一带的干旱地区吹来的。黄土土质疏松,加上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

2.讨论: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黄河与华北平原,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一定道理。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为黄土分布区。这里夏季雨水集中,尤其是暴雨冲刷黄土,使河流变成滚滚泥流,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大河,过去流传“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之大。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16亿吨,这些泥沙在下游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即华北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海河、淮河等也起了作用。)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实现土不下坡,清水长流,此外,在山坡修水平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这些工程措施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同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北方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面积占全国20%,人口占全国40%,平原广阔是该区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该区内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下一节课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情况。●板书设计

一、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3.面积:占全国20% 4.人口:占全国40%

二、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平原广阔

上一篇:7月工作总结下一篇:开工令签发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