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17篇)
1.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一
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多元
——我在语文研究性课堂中的一点尝试
王 黎
1、什么是“比较阅读”?
2、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比较阅读策略?
3、怎样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抓住了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阵地。正因为此,当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时,阅读教学当仁不让地成为话题、议论的聚焦点。
一年来,致力于语文研究性课堂的建立,便有机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反思、审视自己的课堂。我希望着学生和自己一起去研究语文,感受语文的美丽与魅力。“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让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什么是“比较阅读”?
“比较”,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发现异同、高低等差别。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只要思考,人们就会运用“比较”,不管有意的还是潜意识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比较法的运用,在教学领域中并不陌生。“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指在我们的课堂中采用这种研究学术的新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感悟,在比较中吸取。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比较阅读策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多元思维的特征。多元思维应具有以下特征:
1、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解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答案的丰富性上,还表现在他们思维的方式的不同: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类推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2、创新性。这种思维活动应区别于大众,它是一种追求新意的思维活动,表达的是自己全新的理解。
3、深刻性。这种思维活动不是表面的行为的创新,它应该通过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维方式发现一元思维所无法涉及的层面。
4、独立性。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得的启迪应具有鲜明的个性,它应该是学生自主感 1 悟,独立思考的成果。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阅读陷入“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学生学得苦、乏,老师教得繁、累。新学期新书下发,学生拿起的第一本书是语文,可选择最不喜欢的课程时又往往是语文,是什么让学生从最爱到最厌?是我们的课堂,是我们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试想,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孩子们看见万千世界,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们发现别样洞天,学生还会厌吗?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就是这发现世界,感受美妙的钥匙!
乌申斯基曾说过 :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的一切。
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它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地研究,平等地探索。而就在这共同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我以为,这正是比较阅读教学法的价值所在。
怎样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其实我们平日里许多课堂都能看见比较阅读教学的影子,如在品味词句时常常会对比着感受,如在朗读时常常变换着不同的语气体悟文章的感情色彩。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还不能成为一种模式,还没有形成体系。比较阅读教学应以“比较”为主干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1)同类课文、同类题材、同类体裁的比较。
教材的编排往往具有可比性原则,单元中的课文往往文体相同或相近。一个单元中的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当然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可以对这样的单元课进行比较阅读,在共性中发现个性,在个性中总结共性。
如苏教版五上就有这样一组非常相近的课文——《莫高窟》《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描绘了祖国的风光。第六单元《天火之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通过这些成功之士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胜利。第七册《天游峰的扫路人》《钱学森》《海天骄子》这一组描写人物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身姿和一样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而每册教材中必有的古诗就更能体现可比性的原则了。它们大多两首出现,内容、意境、内涵都有相似相关之处,运用比较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授古诗的解词释句的枯燥,让学生在探究寻求中明意品味,更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了鉴赏。第6册教材古诗两首中安排了唐朝两位杰出的诗人的作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豪放潇洒,一个细腻深刻,他们的风格在这两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我希望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白诗意,更希望学生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比较感受两位大师的风格。
教学中,我让学生扫清识字障碍后,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两首诗歌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是写景的诗,读起来感觉一样吗?请学生先比较读读,这是第一回合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之后 2 发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气势宏伟,似一幅泼墨画,杜甫的《绝句》精致细腻,如一幅工笔画。在初步比较的基础上,再像欣赏图画一样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以“让我们走近些,去看看画中画了什么?”为题读懂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比较思考,为什么这两首小小的诗歌给我们如此不同的感受。学生再反复比较,发现李白采用的是比喻、夸张写意等手法,显得豪放大气,杜甫采用了严谨的对仗手法,描写的景物色彩和谐,错落有致,显得精致美丽,这是第二回合的比较。他们在诗中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呢?再次比较朗读,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当时创作的背景,体会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这是第三回合的比较。多个轮回的比较,学生一点一点走近诗人,走进了诗歌的灵魂。
再如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就编入了说理的文章:《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会合作》……这些文章虽然讲述的道理是不一样的,但它们表达的方式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说理文章与新课作对比,去发现文章写作的共同点,我想,这远比就一篇文章枯燥地讲述更形象,更能让学生接受。请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完了《谈礼貌》的课文内容)
师:《谈礼貌》是一篇说理的文章,它告诉了我们讲文明懂礼貌的益处。其实,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就曾经接触过,还记得吗?
生:四年级我们学过《说勤奋》,上学期我们学过《滴水穿石》都是说理的文章。
师:请同学们拿出这两篇课文,复习复习,与我们刚才阅读的《谈礼貌》比较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阅读,不一会儿举起手)
生:我发现这几篇文章讲述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是结构都是一样的。先讲述了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举了几个例子,最后总结。
生:我还发现这些例子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却是反面的。
生:我发现作者用这些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不时地插入自己的分析。
师: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说理不能空洞,不然,没人相信。
生:道理是在生活中产生的,用事实说话,能让人产生共鸣。
生:而且作者举的例子很丰富,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像《滴水穿石》和《谈礼貌》中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表达得就比较全面。
生:不仅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的故事来证明。
师赞赏:是啊!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写说理文章的奥妙。不仅提出观点,还要用事实来证明。不仅可以选择正反两面论述,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等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这样就体现出观点的意义,道理的重要性。
(2)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有的作家还不止一篇,教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安排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四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走,我们去植树》,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都是诗人孙友田的作品。我在对五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拿出《走,我们去植树》,比较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发现了共同点:首尾呼应,长短句相结合、押韵,采用了比喻、拟人对称的方式……而这些比较后的发现,不仅让我们从一个方面了解到孙友田的诗歌特色,而且了解到现代诗歌撰写的一些特点,学生自己尝试着写诗时,就会自然地运用相关的技巧。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使阅读教学更扎实,使阅读教学更宽广,也使阅读教学更深沉。
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编入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这是辛弃疾因受奸臣弹劾而被免去职务归隐乡村时所做,整首诗歌清新淡雅,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但作为一生戎马,怀有报国之志的诗人来说,这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中还包含着一种无奈和伤感,而对这种复杂的情感的体会仅凭一首《清平乐 村居》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读懂词意的基础上,将辛弃疾另一首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出示给学生。请学生比较两首词的意境,学生发现《清平乐 村居》营造的是一种悠闲、轻松的氛围,而补充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充盈着愁绪。这时,我告诉学生,后一首词也是辛弃疾被弹劾免去职务、闲居时所作,学生在两首诗歌的对比过程中感受到,虽然辛弃疾已隐居山田,但仍有一腔爱国之心,眼看国事日非,却又奸臣当道,心情格外悲愤。这时,再次阅读《清平乐村居》,我们就能在看似平静、看似悠闲的诗歌意境中感受到诗人不平静的内心。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仅有助于理解,更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在这种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思维在发展,他们不再用单一的视角看待问题,他们学会了逆向思维,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学会了透过文字看背后的奥秘。
(3)教材选编课文与原文的比较。
教材选编的课文很多都是名家名作,为了贴近学生的语言,也为了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当然也有可能受篇幅或编排意图的限制,很多文章都进行了改编,或删,或换,或缩……我们也 可以选择这样的文章与原文比较阅读,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来打开学生的视野。
如《月光启蒙》,我在教学时就将原文《月光母亲》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比较阅读中 4 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他们从不同的题目中感受到前者强调“启蒙”,后者强调“母亲”,他们发现作者在原文中流露的是怀念,看到曾经那么能干美丽的母亲饱受病痛的折磨,作者伤感万分,千言万语融于“月亮母亲”四字之中。而编者把原文删去了开头和结尾,着重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以“月亮启蒙”为题更突出了回忆和感恩。学生们从文章题目的改变中,发现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不同的题目有着不同的含义。两篇文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原文不仅充满着对母亲的怀念,更加充满着悲伤,过去聪明的母亲如今变得那样苍老,老年痴呆症让她忘记了一切,但却仍然对着我笑。学生们说,这就是母亲,即使忘记了一切,但仍然记得深爱的儿子。
如果我们仅仅教授改编过的《月光启蒙》,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不会有这么多深切的体会。正是因为有了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才会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的感受,母亲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更为丰满。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更觉得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语言文字,看似简单的符号,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承载很多,一个有,一个无,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得以加深。
(4)教材变动前后的比较。
苏胶版第九册中《墨梅》一诗就进行了改动:
原版本 现版本
我家洗砚池头树,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流清气满乾坤。
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提出异议,他们所持有的诗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原版本的内容一致。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解读“留”与“流”的变化。请看课堂实录:
生:老师,我有个疑问。《墨梅》这首诗,我小时候就读过、背过,那上面写的就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而书上都是“只流清气满乾坤”。到底哪首是正确的哪?(生递上书。)
师(投影仪出示两首诗,并将“留”写在“流”下,打“?”)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学习就应该这样,要善于发现,也要勤于动脑。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且不先谈哪个版本正确,请你们先读一读,比较比较,看看哪个字比较好呢?
(生小声读诗,不时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生:我觉得“流”比“留”好。(得到大家首肯。)
师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留”的意思是“留下”,而“流”则含有“流传”的意思。
师:看到这个“流”字,让我想到一个和花香有关的词语,是——
生抢答:流芳百世。
师:是啊!花儿芳香永远流传下来,留在人间。据考证,王冕原本在画中所题的诗就是“流”字,你们觉得王冕为什么用“流”,请比较比较,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王冕画的是梅花,梅花清香四溢,相比之下,用“流”更贴切。
生:“流”的含义更丰富,不仅包含了“留下”的含义,而且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生:看到“流”字,我们似乎能感觉得到,微风中,梅花的清香之气流淌,萦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似乎闻到了那独特的清香。
生:“流”的选用更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追求,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一种超脱情怀。
师小结:“留”到“流”的改变引起了我们这么多思考,我们在比较中了解到“流”这个字丰富的内涵,我们也在思考中走进了王冕的内心世界。
拿到新教材,不少老师都和我一样发现了这次教材的变动,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变呢?课前我也查询了原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的张庆老师做了如下解释:《墨梅》一诗,是一首题画诗。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经过多次抄写、翻刻,几个版本文字上出现了差异,即所谓“版本异文”。作为教材应选最权威的。值得庆幸的是,王冕《墨梅图》的真迹仍然存世。图上的题画诗是王冕自己的笔迹,应认为是最权威的版本,所以我们的教材据此作了修改。也就是说,我们这学期教材中的诗歌完全符合王冕的原始版本。这儿的“流”是流溢的意思,是说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人间。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百花竞艳,芳香流溢”。
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老师一起发现了版本的异同,应怎样让他们明白“流”的妙处呢?常规的做法就是告诉,是的,“告诉”也是一种教育的策略。但,浸染在“研究性课题”研究的氛围中,我突然觉得,让孩子和我们一起研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这个结论,更有找到成功的方法。于是,在课堂中便有了上面一段真实的教学片断。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努力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快乐,引导他们思维走向多元,学会不仅发现问题,更学会解决问题。
有效地开展比较阅读的确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能够开启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创新精神。多方面的比较、多层次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思维走向深入,走向多元。
让我们的学生从学习语文变为和我们教师一起研究语文,这是我所追求的。我想,比较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
2.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二
Jigsaw reading就是把Jigsaw的理念和作法与英语阅读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把用以阅读的语篇材料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片段,并将这些片段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片段并加以推理分析,然后与他人进行沟通询问,形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对信息进行符合逻辑的整合,把文章复原完整,最后进一步加深对于语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该教学策略将阅读任务进行分工,并在小组内合作,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从显性的领导者变为隐性的指导者。同时整个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各位成员的通力合作,每位成员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小组的学习任务才能全部完成。小组内的每个学生就像拼图的各个小块,互相依赖着,缺一不可。
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课《A little snail》,采用Jigsaw Reading的初次尝试
下面结合自己执教的市级课外阅读课A little snail,阐述拼图阅读策略在小学英语课中的应用步骤。Jigsaw reading教学流程中的展现:
流程一:The 1st jigsaw reading
Each student gets the own part of m aterial,read by them selves and try to finish the task.
Tasks:
(1)underlin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do the related task;
(3)write dow 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animal.
评析:第一次jigsaw reading是在原始组内抽取自己的学习材料,并进行自我学习。这里是完全的solo work,必须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因此所设定的学习任务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将自己手中学习材料上不认识的单词、词组划下来,以便在二次拼图阅读时学习;并找出相应动物snail,monkey,parrot和giraffe明显的特征。同时,此次jigsaw reading花费的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3-5分钟最为适宜。从学生当时的表现上看,这个环节完成得还是比较好。
流程二:The 2nd jigsaw reading
The students with the sam ematerial regroup into expert group.
Give the instruction and discuss the part,reach an agreem ent of the task.
Tasks:In the expert group,students read the sam e m aterial,discuss the new w ords and phrases,reach an agreem ent and finish the each task.
评析:在the 1st jigsaw reading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拼图阅读学习。在本环节中拿到相同学习材料的同学重组围坐在一个小组内,即材料A的成为新大组,材料B的另成新大组等。一组四人学习同一材料,讨论新单词、词组的意思并达成一致,将相关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内的学习与交流。本环节需要学生们用心去讨论理解,时间需相对长,大概在10分钟之内。当时也是给足了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单词词组的意思基本上能讨论出来,练习题也能做好,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受英语基础、词汇量的限制,组内用中文协商比较多。
流程三:The 3rd jigsaw reading
Give instructions,then each student reports the part in the original group.The four students get the idea of the story.
Tasks:Each student report the part of his own,four students report in turn,then get the logic of story.By the way,every student should take notes of each part.
评析:The 3rd jigsaw reading在前两次拼图阅读后,拥有相同学习材料的学生充分讨论并习得相关知识后,回到原始组内,这时A B C D材料齐聚在一组。逐一将讨论过后的、自己的学习材料在原始组内进行学习,对整个故事感知,在组内讨论出故事的逻辑,给学习材料进行排序(正确的顺序为B D C A)。四个成员分别学习其他三种不同的学习材料,需要的时间较长,大概15分钟。
三、实施Jigsaw Reading阅读策略后的反思
1. 创新了课堂教学的座位方式。
本课中采用教学方式jigsaw reading,三次重组学生的位置。学生的位置由最开始的秧田式转变到教师在班级中走动教学直至四人一小组进行学习学生座位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
2. 变革了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在本课中教师通过组织三次jigsaw reading,学生在三次小组学习中,自主学习材料,组内讨论习得新知。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训练习得知识,更能从教学方式中习得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放主动权给学生的教育理念。
3. 实现了动态的开放课堂。
本课中板块环节设计清晰,阅读环节时分配好任务,重心下移完全下放给学生自主或组内阅读,通过差异资源完成阅读并理解文本,总结How does the snail climb to the top of the tree?教师的放手绝不是字面上的,是真实存在的,学生也在这样的开放课堂中、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努力学习了新知、动态生成知识。
3.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语感;体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将课程标准理念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实现阅读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阅读教学方法的灵活化以及阅读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一、贯彻“对话”理念,培养学生感受文本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獲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对学生感受文本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思去领会文本的内涵,用自己的观点去评价文本中的人物,用自己的贮存去认同文本中的内容,以此构成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主旋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的知、情、意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领悟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观点,从而使学生提高对生活、社会、自然的感受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思考与启迪。如教学《天净沙·秋思》,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马致远在诗中所描述的秋景是其想象呢?还是景物的罗列?学生带着问题去揣摩、感悟诗意,将自身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进行碰撞,从而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如果说感受能力是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知的话,那么理解能力就应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会。感受到了作品内涵或作家的内心世界只是一种表面的意识能力,接下来就应该去理解作者所创造的一切,走近作家,分析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产生对文本的共鸣,与作家的情怀、与描述的事件等有同起同落的心态,让学生自身的思想情感与文本的张力织成一张思维之网。如在《生命 生命》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大自然赋予的许多动植物的“生命”表示出太多的漠然,从而产生对文本的理解障碍,就会猜测作者生命感悟的真实性,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提供植物生存、生长的有关知识,找到有关动物之间的情感的有关故事内容,使学生看到“生命”,产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感悟,进而增强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二、瞄准语文教学的重心,强化语感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培养语感、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语感,是对语言的深层含义能迅速地捕捉,对语言的情味能迅速地体会,它表现为感性的直觉思维形式,是一种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语感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没有良好的语感,实际上就不可能真正体会文字的意义,特别是深层意义,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内容,体验不到文字中蕴含的情趣,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语感的培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体验到语言的美和语言的灵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学生语言的正确表达上。正确使用母语,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并不困难,最重要的是对母语神韵的把握,对母语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正如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所说:“我们的教学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揣摩品味词句一般而言又有三个层次:一是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或字面意义;二是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即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思想感情,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这往往要联系上下文来挖掘;三是理解文本在表达上的美学特点,这是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的领会,对其艺术性的品评。第二、三层面常常是不可分的。揣摩品味的常用方法有朗读、吟诵、解释、形象描述、联想和想象、比较分析,等等。这些方法要不断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以提高他们感悟、领会、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三、探求文本与人本的升华方式,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张鸿苓教授指出:“阅读是以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智力活动。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从而提高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能力,促进其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为此,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要创造能够感染学生的情境,珍视学生独特体验,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教师要将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及各种体态运用于教学中;要准确、精练、鲜明、生动地把自己的体验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之受到启发与感染;要根据平时了解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地加以指导,以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文本有机地结合。比如,让学生回忆平时的观察、谈话、教师讲解、练习等所得到的东西,从而使学生不断感受各种方式的“刺激”,增强其体验,把学生引入最佳的沉浸状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索欲望。如在教学《老王》一文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看待文中一家对老王的关爱?想到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把平时生活中的感受与文本相互融合起来进行思考。又如在执教《背影》一文时,笔者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回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爱,捕捉最动情的一幕,选好角度,写一篇作文。完成这项作业既可以实现读写结合,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与升华。
总之,阅读教学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将文本和人本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完成阅读教学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2]陈玉秋,精彩课堂实施对话(初中语文)[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6月.
4.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四
幼儿表现:
在拼图游戏中,我班的孩子比较集中的表现了一种现象:半天也拼不好,最后大多数选择了离开
调整:
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注意培养孩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所以我采取了以下的解决策略:
1、首先在材料的准备上多提供些孩子做起来不太难的内容,让其有成就感,增强他的自信心。因而在图片的分割上,将复杂的图片分少块拼,简单的就分割的多一点,并且在一些复杂的拼图后面提供了一些对应图形,帮助幼儿取得拼图的成功。
2、其次是教师和孩子一起玩,在共同操作中指引正确的拼图方法,在孩子取得成功后多给予表扬,让他们能坚持到底不易灰心。
3、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特别大力表扬那些有坚持性的、克服困难的孩子,促进其他幼儿也产生自己要坚持到底的愿望。
调整后幼儿表现:
策略采取了,但新的情况又出现了:
1、提供不同层次的拼图,适应了各个层次能力的孩子,使多数幼儿能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但有的幼儿摆放拼图时并不注意观察图片的完整性,只重视把一块块拼块都放好连在一起就算完成了,上下左右位置倒了他也不会在意。
2、和孩子一起玩,使有些孩子产生了依赖感,所以当脱离教师的引导时他就无从下手了。
3、虽然孩子在分享交流的`当天都有了明天还将继续坚持拼图的愿望,但第二天就忘得的一干二净了。
反思:
1、游戏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将教育意图蕴含在创设与提供的环境=材料上。教
师要在悉心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兴趣需要的情况、运用材料的情况、活动进程的情况,对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新、补充,以让幼儿的活动过程充满生机。因此我准备根据幼儿表现的行为继续调整游戏材料,可以设置一些箭头或小点帮助幼儿分清左右。
2、当那些孩子还太依赖成人的指导时,我将逐步引导孩子关注同伴的行动,利用生生互动的方式逐渐减轻这些孩子对成人的过分依赖。
3、适当利用小红旗等小奖品,给予孩子一些物质上的刺激,鼓励幼儿坚持到底。
5.特级教师于永正谈阅读教学 篇五
上传: hypjfhjc 更新时间:2012-12-17 13:10:07
特级教师于永正谈阅读教学
读于先生的文章,我们深感他对语文阅读实践的至高重视。让我们先来领略他对阅读的深刻理解吧。在于先生看来,“语文学习首先得多读多背,这样,课文中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训练就有了,语言的内化也就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了。”
于先生还直言不讳地指出:“好多人把阅读课上成了理解课。这是个误区,”他进一步解释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创造。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
“语文味在哪里?在朗读里。
更多的“语文味儿”在文本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老师要具有“看到纸的背面“的能力,即能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老师品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品读、鉴赏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能力从何而来?只能从在老师引导下所经历的阅读过程中来。”
于先生言为心声,内含着他至深至诚的理解。而且,他的语文教学实践的正是他的思想。
纵观教学实录《第一次抱母亲》,全课宣扬的就是于先生的语文教学观。这里,不妨将实录也做简单呈现。
于先生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共有两节课,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辅导学生认字、写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指导学生识记并写字。
从上述环节来看,我们的语文老师的课也基本是这样上的。而区别在于,于先生这两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引导学生阅读。由正确流利地读,到仔细的品味地读,再到引发学生感悟理解的读。真正做到了把书“煮”烂了给学生,最终“点燃了”学生心中感悟的“火焰”。
对照于先生的阅读教学实践和他的阅读教学思想,我们再来观照有些教师的日常阅读教学,他们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和对阅读教学的指导,往往认识肤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罢了。关于读,一些老师往往不捕捉细节,忽视了及时地指导跟进,把“读”仅仅当作了完成教学的一个环节,也仅此而已。表现的就是为读而读,没有给予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更谈不上个性化阅读了。而于永正先生呢?指导阅读是细致入微的。比如在正确、流利朗读这个环节中,一名学生刚刚起读的时候,于先生就第一次果敢地打断学生说“停下了,读课题”;结果学生再次读起的时候,由于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他又打断这位学生说“读课文要注意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还说,“读书一定要思考,还要想象。”之后,于先生范读了这段文字。于先生范读完后,又语重心长地说道:“一句话读完了要停,停顿的时间就是给自己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余地。”经过于先生的指点与示范,学生一下子就得到了心灵的体会,朗读即刻达到了正确和流利。
于先生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得多么深刻,对朗读的指导多么到位!通过于先生的一指导一示范这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一些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来;或者过于迁就学生,患得患失。担心随意打断是不尊重学生吧,其实质是延误了指导和训练的时机。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缘何肤浅,关键在于对课程标准学习思考的肤浅度。其结果是,总是将阅读中一个转瞬即逝的指导步骤不能给以足够的重视,学生也总是不能够美美的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语言的感觉,就没有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6.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六
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 邓玲萍
摘 要: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短小精悍(10分钟以内)、应用面广、类型多样、目标明确等。基于它的诸多特点,把微课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微课
课堂教学
微课又叫“优课”、“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在不久的将来,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因此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如何开发微课资源?
微课的主要开发方式有两种。①加工改造式,适用于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 “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②原创开发式,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供全区域内师生共享。一个完整的微课开发环节,既要包括微课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包含微课的应用过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才具有应用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可运用到相应的免费软件:绘声绘影、QQ影音、Cooledit、Camtasia-Studio, 等等。
其次,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微课?
微课可在多个方面运用于教学:
1.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 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2.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3.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4.知识理解,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5.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6.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 的拓展延伸练习。
最后,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前景如何?
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微课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对于我国正在建设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而言,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微博,Facebook 等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在课堂中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7.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七
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大纲] (试行) 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 向以学生为中心, 即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近年来在高校中日益流行。
然而,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许多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上产生偏差。他们认为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讨论完成任务, 最后再作一个报告, 就是合作学习。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很多问题:1.对任务分配和职责的不明确导致责任分散。2.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培养。3.效果不均。有些性格内向, 或基础薄弱的学生, 不敢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沦为旁观者。而有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也可能因为占据了太多话语时间而损害了组内其他成员的利益。因此, 往往会出现讨论时热热闹闹, 离开课堂却觉得没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致使合作学习沦为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几种主要形式 (如: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 小组游戏竞赛法, 拼图法, 拼图法Ⅱ, 共学式, 小组调查法) 中, 笔者认为, 拼图法Ⅱ是一种可操作性强, 适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
2 拼图Ⅱ合作学习模式简介
2.1 拼图Ⅱ合作学习模式的步骤
拼图Ⅱ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五个基本内容:1.原始组内阅读;2.专家组讨论;3.原始组内报告;4.测试;5.小组认同 (Slavin, 1986) 。具体来说, 可分为以下步骤:
1) 教师介绍一下讨论的主题及相应的策略, 让学生对要完成的总任务有一个了解。
2) 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home group) 。每个组指定一个组长, 组织组内讨论, 控制讨论时间。
3) 教师将一个完整学习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 分给小组内各个成员, 每个成员承担一个子任务。
4) 每个小组中准备同一个任务的学生再组成一个新的组-即“专家组 (expert group) ”, 深入的讨论、交流彼此准备的同一任务。
5) 专家组讨论结束后, 学生再回到原来的组, 将自己在专家组讨论中所得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传授给其他组员, 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6) 教师以问卷、口头报告或者写作等形式对每个学生对任务的掌握情况进行测试, 由学生交换批改或教师收集批改, 并用小组成绩分工法 (STAD) 的记分方法计算小组得分。
7) 教师对得分高的组进行奖励。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在组间进行走动, 适时地提问, 引导, 以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教师不再充当一个权威者的角色, 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2.2 与传统合作学习模式相比的优势
与传统合作学习模式相比, 拼图Ⅱ的优势体现在: (1) 组内成员职责清楚, 彼此合作, 彼此负责, 不会产生责任分散; (2) 专家组学习让低程度学生也有了足够的信息输入, 使他们也能产生有效的信息输出; (3) 采用个体的进步分而不是测试分来计算小组总得分, 这确保了组内成员, 无论程度高低, 都拥有均等的机会来为小组做贡献 (CHAN Kam-wing, 2004) 。STAD记分法, 使学生的竞争对象由对外转向对内, 每个学生都是在跟过去的自己比, 这消弭了组内不同程度学生间的敌对冲突, 有利于营造团队合作氛围, 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4) 拼图Ⅱ倾向于合作而不是竞争, 每个学生对于任务的完成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对个人, 对集体的责任感。 (5) 在准备自己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6) 通过互教互学, 取长补短, 每个学生都对完整的任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扩大了知识面, 深化了语言知识, 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使每个同学的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技能都得到了锻炼, 并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进一步提高学习动机水平。
3 拼图Ⅱ教学设计实例
现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The Misery of Shyness”为例, 展示拼图Ⅱ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这篇文章是议论文, 如果只是照本宣读, 会十分枯燥, 因此, 重点放在理解、拓展和应用上, 要求学生了解羞怯对生活的影响, 并结合实际深入理解克服羞怯的方法。
时间:90分钟 (2课时)
课程设计:
一、初步学习
学生阅读全文, 在教师引导下, 对文章的主旨, 结构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并学习重要词汇及表达方式, 为之后的讨论做准备。
二、分配任务
教师按“组内异质, 组外同质”的原则将全班28个学生分成5个组, 人数分别为“5、5、6、6、6”。每组共5个任务, 如小组中有6人, 则其中2人负责同一任务, 以确保每人都能完成一个任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课中将写有任务的纸张发给每个小组成员。
Task 1 (Para.1-3) :1)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y people?2) .Explain to us why negative feelings could affect people adversely.3) .Summarize differences between shy people and people with high self-esteem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ife, reaction to other people’s comment, source of self-confidence, etc.) .
Task 2 (Para.6, 7, 15) :Giv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 .How to deal with our perso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2) .Why is it important to set reasonable goals and how to do it?3) .Why is it important to practice being in social situations?How to overcome the shyness of making the acquaintance of people?
Task 3 (Para.8, 10) :Giv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 .How to deal with negative feelings and why should we do so?2) .Why should we avoid making negative comments about ourselves?Then what should we do instead?
Task 4 (Para.9, 11) :1) .How to overcome the fear of public speaking?2) .How to take criticism and use it to empower ourselves?Then how to make criticism acceptable and constructive?
Task 5 (Para.12-14) :Giv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 .How to face failures and disappointments?2) .What kind of people should we associate with?Why?And if we have friends who make us feel inadequate, what should we do?3) .Why is leisure time so important?
三、专家组讨论
重新分组, 将原始组中准备同一任务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专家组”, 就同样的问题, 进行交流讨论。讨论过程中, 要求做笔记, 并联系自身经历, 取长补短, 修改、补充并深化对于问题的理解, 以期在讨论结束后, 每位同学都能成为该问题的“专家”。讨论前, 需指定一位小组负责人组织讨论, 协调每个人的提问和发言时间, 以确保讨论以英语进行, 且人人有话可说。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原始组汇报
专家组讨论结束后, 各学生回到原组, 结合专家组收集到的信息, 整合归纳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并轮流以英语的形式汇报给小组其他成员。如其他成员有疑问, 要负责解答。
五、实时测试
原始组汇报结束后, 小组每个成员都对整篇文章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时, 教师要对学生所学进行测试。在本单元中, 笔者要求学生以30分钟时间完成一篇作文, 字数不限, 题为“How to overcome shyness”, 并结合自身, 评价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当然, 测试形式并不限于此, 即可以以书面答题、写作等方式进行, 也可以口头报告、抢答等形式进行。测试结束, 教师可将答卷收上来批改, 也可以让学生与其他小组的成员交换批改。用小组成绩分工法 (STAD) 的记分方法计算小组得分。
六、及时反馈
教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肯定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 提出改进建议并解答任务中的疑难。此外, 对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表演或奖励。
4 结束语
拼图Ⅱ合作学习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原始组与专家组的讨论和学习, 不仅大大扩展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个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 人格都得到了提升。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有“主导者”的身份, 转为课程的设计者, 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和引导者,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大大减轻负担, 放手让学生自学, 相反, 只有精心的课前设计, 适时地课中引导, 才能保证拼图Ⅱ合作学习的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准备, 课中, 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地运用拼图Ⅱ合作学习模式, 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CHAN Kam-wing.Using‘JigsawⅡ’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J].Hong Kong Teachers’Centre Journal, 2004 (3) :91-97.
[2]Slavin R 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 tice[M].MA:Allyn and Bacon, 1990.
[3]宋文静.JigsawⅡ模式指导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设计[J].海外英语, 2011 (7) :69-70.
[4]王康妮, 曾美婷.JigsawⅡ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9 (27) :572-610.
8.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八
第一步:资源利用拓展策略
教育资源是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教育系统中为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功能的各种资源。幼儿正处于感觉动作和形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不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来学习的。基于此,我将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运用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使其突破限制、纵横时空、海纳信息,将人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包罗万象的知识交汇显现在网络世界中,全方位拓宽幼儿的视线。
如在大班语言谈话活动《亭林路风情街》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进幼儿对昆山亭林路的了解,丰富社会性认知,我有效地拓展了教育时间资源:即借助信息技术拍摄了实况DV,浓缩参观过程;并拓展了空间资源,在教学时登陆“昆山视窗”等网站,使幼儿获得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信息。借助这些信息,幼儿的反馈显得更真实生动,大大提高了活动效率。
第二步:动机引发介入策略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是否所有的语言教学都必须辅以信息技术手段来调动积极性呢,这倒未必。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如枯燥需诱趣,难点需解决,范围需拓展,微观需再现,宏观需概括等,这些往往便是良好而有效的介入时机。反之,在上述状态下介入,相信必能调动幼儿的良好学习动机,这是相辅相成的道理。
如在语言故事教学《桃树下的小白兔》中,我在初次欣赏时只是展现静态的画面,配以舒缓的音乐,使幼儿能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而在分段学习时,我运用微观再现的方法,将桃花变成的发夹、信封、花被等图片放大,并且一幅幅排列,便于幼儿观察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当幼儿记忆出现中断或表达不清时,点击某一小画面又可将该画面内容进行重复演示,从而更好地让幼儿记忆、理解整个故事内容,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在活动的最后阶段,也就是枯燥需诱趣之时,我才播放有对话声效和动态画面的多媒体课件,再次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使幼儿建立完整的概念,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步:情感互动共鸣策略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若能巧妙地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有利于形成和谐、亲切的情感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有效形成和谐、亲切的情感互动。
比如大班绘本阅读《爱心树》教学过程中,要求体会“树”和“少年”彼此复杂的情感,这些细腻、复杂的情感很难言传,但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背景画面、人物形象、声音语气、优美音乐于一体。整个绘本在淡淡的忧伤中娓娓道来,幼儿敏感、纯真的心灵被深深感染,师生、生生间产生了深切的共鸣。我把握住这一契机循循善诱,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第四步:教學评价结合策略
群体评价与个别评价相结合:张扬个性的时代呼唤个性化的教育。大班化教学所带来的弊端便是整体性流程中个别性的忽略。而信息技术教学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尤其在教学评价中,能实现群体与个别的兼顾。
如在诗歌《家》的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以下设计:当幼儿集体回答正确后,课件能播放鼓掌音。同时,幼儿还可根据诗歌中的每一场景来点击匹配相应的动物,并可获得相应的反馈。如幼儿选对了,画面中就会传出对该幼儿的表扬:“小朋友你说得真好!掌声鼓励!”从而使诗歌教学在人机交互的游戏中得到强化与练习。通过群体评价和个别评价,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知识传授与信息反馈相结合:在多媒体语言教学中,要组织幼儿视听,就要求幼儿对内容做出反馈。幼儿的反馈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我在利用信息技术组织语言活动的过程中,不局限于狭隘单一的视听享受,而是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媒介,引导幼儿对活动的信息做出积极的反馈,可以是语言交流的表达形式,可以是体态表达形式,可以是绘画表达形式,充分提供孩子获得经验、运用经验、迁移经验的机会。
如组织大班绘本阅读《巫婆与黑猫》的教学过程中,在活动后半部分,我有效融入了音乐教育的元素,在网络中下载了班得瑞的一段名曲,将故事内容编成歌词,组织幼儿进行故事的歌舞表演。在多媒体音乐的渲染下,孩子们通过演唱、动作表演,反馈了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表达了对故事的情感体验,取得了绝妙的效果。
分析与决策相结合:教育分析能力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而教育决策能力亦能对教学过程做有效调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我常有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其在教学评价中帮助师生分析并做出决策,取得显著作用。
如在我组织的小班故事教学活动《毛毛虫》时,便设计了一个有灵活变换程序的多媒体课件,其可以根据孩子选择的结果决定是否深化题型。从毛毛虫吃一个东西直至七个,情节不断深化,难度不等。当孩子回答错误时,课件便重复同类型题目,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屏幕上便可显示更有难度的题目。这种分析和决策并进的循序渐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使幼儿达到其最近发展去区,成效显著。
在信息技术运用于语言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有效探索了四步走策略。同时,我认为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根据课程要求与传统的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语言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声效图像、主体背景、动静方式、出现时机等应结合教材特征和教学需要,形成侧重点。而教师在组织语言活动时,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应考虑不同层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个别化教学措施,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昆山实验幼儿园 江苏】
9.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九
分解因式
2.3.2运用公式法(2)
本节知识点:
1.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将多项式分解因式 知识点1 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乘法公式中形如a2abb的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即a22abb2(ab)2,我们称它为分解因式的完全平方公式,即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和(或差)的平方。22练一练: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1)a2-4a+4;(4)a2-ab+b2;
[例题1]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14x49
(2)x+4xy+4y 2(2)x2+4x+4y2;(5)x2-6x-9;
(3)4a2+2ab+b2;(6)a2+a+0.25.
1422分析:大家先把多项式化成符合完全平方公式特点的形式,然后再根据公式分解因式.
[针对性训练1]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x212xy36y2
(2)16a24ab9b
(3)
422412m3mn9n2
(4)x610x325 4(5)4a2-4ab+b2;
(6)a2b2+8abc+16c2; [例题2]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x26axy3ay2
(2)x24y24xy
分析:对一个三项式,如果发现它不能直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时,要仔细观察它是否有公因式,若有公因式应先提取公因式,再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如果三项中有两项能写成两数或式的平方,但符号不是“+”号时,可以先提取“-”号,然后再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针对性训练2]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x4xx
(2)2xyx2y2
22(3)x36x12x
(4)2x4xy2y
3232
(5)
[针对性训练2]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1aabb2
10.《我会拼图》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
师:一班的小朋友都是有聪明又能干的孩子,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的小手会做什么呢?
生:画画、写字…… 师:(出示课本插图)看,图上的小朋友在用他的小手做什么呢? 生:图上的小朋友在拼图。师:他已经拼好了什么图案?
生:他已经拼好了小兔、小猪、熊猫。师:他是用什么拼成的?
生:他是用圆片和半圆片拼成的。
师:对,你听,他自豪地说,我会拼图(板题)。小朋友们会拼图吗?那么也让我们骄傲地说——
生:我会拼图!
二、拼图。
师:老师也喜欢拼图。看,我先贴……然后……再……接着……最后……大家也准备好了圆片和半圆片,你想拼什么呢?
生:我想拼……
师:好的,赶紧拼起来吧,一边拼一边想清楚自己是怎么拼成的,拼完以后还可以用彩笔帮一下忙,把不好拼的地方画出来。
配乐,生自由拼图,师巡视指导。
三、课间休息:
大家用小手拼出了漂亮的图案,现在休息一下,我们来做手指操。
四、介绍。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巧手,拼出了不同的拼图。现在让我们变成拼图娃娃,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一起做好朋友,好吗? 生:好!
师:看,我叫……你是谁? 生:我叫……
师:我先来介绍一下自己…… 生介绍自己,师指导说话。
五、交流拼图过程。
师:我们都找到了新朋友,有两只小动物也交上了朋友呢,看,他们正在大树下说悄悄话呢。说什么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一听吧!(课件展示小动物介绍拼图过程)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他们说了什么吗? 生:他们告诉朋友自己是怎么拼成的?
师:看,他们用上了哪些词语呢?(先……然后……再……接着……最后……)用上这些词语,就能把拼图过程介绍得明明白白。请你们学学小猪和小兔,试着用上这些词语,把你是怎么拼成的告诉身边的朋友吧!
生互相介绍。
师:哪个拼图娃娃上台来介绍一下呢? 生介绍,师相机指导。师:谁愿意给他的拼图提个建议,让他的拼图更美呢? 生提建议,师指导说话。说完后贴图。师:在小组里评一评,谁拼得最好,谁说得又最好呢?(师相机贴图)看,这里有动物乐园、植物乐园、人物乐园,你的拼图可以送到哪个乐园里呢?
六、总结。
11.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十一
一、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阅读,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
低年级课文插图较多,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并使课文的重点表象得到凸显。这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和由“具象”到“抽象”、由阅读“画书”向阅读“字书”过渡的阅读思维发展规律。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象,所以,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帮助阅读,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如《看菊花》,讲读时要结合观察插图,启发学生看图说说菊花的颜色、形态、长势,欣赏不同颜色的菊花开放时所构成的色彩美。“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菊花开放数量由少到多,范围由小到大,写出了公园里菊花盛开的景象。在指导朗读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仿佛公园里的菊花就展现在眼前,“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们看菊花时对菊花的喜爱,舍不得离去的情感。用课文中的插图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鲜明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一年级学生能对读物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在诵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醒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去想与词语相对应的图象,把表面孤立的图象整合为一体。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比如读《咏华山》第三自然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一诗句,学生可能不太懂,要是回过头来,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上下文结合起来,对照阅读,学生便能比较顺利地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其一是要学会“表象链接”,即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建立事物的表象,进人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来帮助自己建立表象。对于某些比较生疏的事物,还可采用实物、挂图、投影、电脑课件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其二是要学会“想象再造”,即透过画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各种角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咏华山》中读到“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可引导学生看看插图,把小孩与大山联系起来展开想象,就能感受到爬山的艰苦和孩子的坚强。再读读“啊!华山真高哇!……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稍加想象,就能感受华山的高险和登上高山的惬意心情。
三、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进而进行心灵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交际经验。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让孩子感受老百姓对挖井这件事的强烈反映:老百姓不怕被反动派杀头,好几次把填埋的井挖开。学生们被老百姓的行为震撼了,被毛主席的精神感动了。当让学生想象站在这金光闪闪的石碑面前,想说点什么时,师:请小朋友们看课文上的插图,这就是那口几经风霜的红井,一年又一年,井上都已长满绿色的青苔。站在它的面前,看着这金光闪闪的石碑,你想说点什么?生:毛主席,你是人民的好主席。生:毛主席,你是我们的恩人。生:毛主席,你就像我们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孩子们表达了对毛主席最崇高的敬意与热爱。丰富的想象,让孩子们如同亲历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激发了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懂得了饮水思源的道理。
四、运用情境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声情并茂,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在教学《这儿真好》时,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荒岛”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逐渐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之中。最后,学生在各种小动物的角色扮演中充分体验到美好的环境给大家带来的欢快、愉悦之情。通过逐步层层体验,最终升华明理,知道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根据学生的独特体验,创造性运用语调,品味咀嚼,完成背诵识累的任务。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表现。可以自读欣赏、听读欣赏,还可以眼看画面(图画、录像或课件)、耳听配乐朗诵、嘴巴跟着吟和,左右脑并用,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多要素融合,以帮助学生多重记忆,整体吸收。进而再让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12.《我会拼图》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背景: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被许多因素制约着。许多“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与实践活动、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在缺乏趣味性,实效性和创新性环境中降低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了口头表达的欲望。教师还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思维枯萎。教学中虽花了一定的时间,但并没有正真意义上完成语文实践
活动。
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的第一学期里,我在“口语交际课”时尝试“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描述
1、用手中的半圆片、圆片动手拼一拼,拼好后找小伙伴说一说。
师: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都会拼各种东西。那我们就动手拼一拼,拼好后找个小伙伴说一说,看哪组的小朋友会拼又会说,老师奖给他们一颗积极参与星,好不好?
(在轻音乐中,学生兴趣高涨地拼图,并积极地找小伙伴说)
生:我会拼乌龟。
生:我会拼小轿车。
生:我会拼催我早起的闹钟。
生:我会拼美丽的花儿。
……
师:今天我们每位同学都很能干,都积极参与,现在老师要颁发积极参与星,(给8个小组:飞镖队、星星队、桃子队、思拓队、宇宙队、三角队、星星队、希望队各加一颗积极参与星。)我看大家拼得巧妙,说得热闹,不如我们大家变成拼图公主、王子,一起玩一个交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生:大声说好!
师:大家先看我怎么变?(教师拿出一幅图贴在身上)现在我是谁?
生:金鱼。
师:其实你们也会变,你们的纸片会帮助你,请赶快变一变。说说自己变成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老师及时给予肯定)
师:我们都是快乐的拼图公主、王子。首先由我来给大家介绍。我是小金鱼,我有一双美丽漂亮的大眼睛,还鼓着一个大肚子。要是我摆起那长长的尾巴,可迷人啦!许多小朋友都很喜欢我,你们喜欢我吗?(声情并茂)
(学生发自内心地说愿意)
师:谁愿意跟小金鱼一样把自己介绍给小伙伴吗?能干的小朋友老师还要奖励他一颗星。
(学生有的站起来找朋友说,也有的坐在哪儿说给同桌听,热情高涨)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介绍自己,让大家来认识你?
生:大家好,我是太阳公公。我有一张红红的脸,我会放射出万丈光芒,人类都离不开我,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生2:大家早上好,很荣幸认识大家。我是红苹果,我长着圆圆的头,红红的脸,还有一条短短的辫子。我可好吃了,并且很有营养,你们喜欢我吗?
生3:铃铃铃……该起床了,该起床了,我天天催小主人起床,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生4:我是红葡萄,看我有碧绿的叶子,累累的果实,如果你尝一口,保准甜到心里。
生:……
课后反思:
上面这人案例主要价值在于:
1、创设活动范围,激发交际兴趣。
创设一定的活动范围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所以,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挖掘活动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由于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参加活动,活动中又为学生留出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这就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努力挖掘活动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整理出要表达的语言,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更深层次的锻炼。
3、建构语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努力调动生活与语言积累在多向互动“口语交际实践中无拘无束地反复练习,培养了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基本正确的交际态度以及语言习惯。
4、优化评价,增强交际动力
a、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主要途径是“激励”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体验。同时对不足也要及时评价。
b、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本组成员对组员的发言进行评议、补充、修改,最后汇总,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泼。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学会听、学会说、学会评、学会合作、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5、开放课堂、拓展延伸
教材只不过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开放些,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提供学生自主、合作、实践的机会,把学生引向更开朗的天地。
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挖掘活动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
2、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13.口语交际《我会拼图》教学反思 篇十三
图下是供学生口语交际时重点讨论的问题:一是请学生回答自己用纸片拼成了什么,二是说说自己是怎样拼成的。
教学口语交际,我是这样做的。
一、激趣导入,细致观察
首先激趣导入,让学生对口语交际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注意画面上人与物的联系。
如:问学生图上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图上的三个小动物是用什么拼成的?然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图上的小动物是怎样拼成的?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回答问题。如回答小兔子是怎样拼成的时候,可按“先拼头部,再拼身体,然后拼腿脚,最后拼尾巴”的顺序说:“用一个白色的圆纸片做小兔子的头,在眼睛部位用红色的彩笔画出小兔的`眼睛,再用一个白色的大大的半圆做小兔的身体,接着用长长的半圆做小兔子的腿脚,最后用一个小小的圆纸片做小兔子的尾巴。”也可以按拼贴时的先后顺序说。只要学生能有序地说清某一图形是怎样拼成的,让人听明白就可以了。
二、合作拼图,练习说话
分组拼图,想象创作:同桌两人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拼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允许他们用彩笔进行简单的装饰或加工,拼出一个充满童心的奇妙世界。
动口说图,学生经历了拼图过程后,引导他们动口说图,可以说拼图过程,也可以说拼成后的样子。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以针对同学的说图给予补充说明。
说图的同学听取意见后可以对图进行修改,或对发言进行调整。
三、水到渠成,练习写话
同学们把自己小组合作拼好的图片,练习说话后,再进一步还提出新的要求,把制作过程写下来。一听说写下来,孩子们的热情很高,纷纷拿出小本子开始写话。有的孩子不仅用上表示顺序的词写下了制作过程,还很仔细的加上了开头和结尾,成了一篇篇完整的小短文。刘泽群同学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准备拼一只可爱的小猪头,首先……一个可爱的有趣的小猪头就拼好了,我真喜欢。”王相为是这样写的“拼图真有趣,我拼了一个大大的太阳,我先用红色的纸剪了一个大大的圆,然后又用黄色的纸剪了很多像橘子瓣形状的小半圆。……这样一个红红的大太阳闪着金光就完成了。看着我的太阳我很开心。”
四、赏评佳作,激发兴趣
看了学生的一篇篇写话,感叹孩子们心灵手巧,不仅能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各种不同形状的纸片拼出美妙的图形来,同时还通过这次做手工训练了说话、写话能力。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想象能力,更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14.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十四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部分目标要求如下:(1)应具有较强的推测能力,能根据上下文信息和构词法推测出文章中生词的含义和基本信息;(2)应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能准确理解阅读中各个段落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3)应具备较强的归纳能力,能归纳出阅读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文章主题和故事情节,并对故事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做出合理的预测;(4)应具备基本的阅读素养,能读懂常见的阅读题材和阅读材料;(5)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根据长期的阅读积累,总结基本的阅读技巧,并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将这些技巧运用到阅读中,顺利解题,完成阅读要求。
二、阅读教学及学习策略和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言技能之一,阅读是一门集思考、理解和信息接收能力于一体的知识学科,也是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教学,是对英语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和教学水平的考验,学生也能通过阅读增加单词积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面。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根据课本要求,过分注重对语法现象的详细讲解和单词量的扩充,而忽视了对阅读经验的总结讲解和学生对阅读技能的实际掌握与运用,造成学生在阅读中“事倍功半”。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中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自身阅读素养的提高,原有的阅读思维能力越发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丰富的阅读材料,采取高效易接受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学生应如何突破思维僵化,配合教师教学,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阅读技能,是每一个中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形式上看,阅读是一个单线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实质上,阅读活动是一个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通过阅读,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心血,感受作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通过前期的单词记忆和语法规则学习等基本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不断摸索并总结出高效的学习方法。
三、初中英语课堂中阅读策略的运用
1. 阅读策略运用现状调查
通过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问卷和走访等形式的调查,得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结果,我国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对阅读策略的运用频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初中阶段考试设置中的题目,较少涉及对学生总结能力的考查;其二,教师在课堂中只关注讲课的进度和备课方案,忽视了对学生记笔记策略和总结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和记笔记的技巧;其三,长期以来的汉语学习思维环境,导致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养成了逐句逐字翻译的不良习惯;其四,学生的反思能力差,不能从类似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行策略的总结;其五,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英语阅读量不足。
2. 教师对策略性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
策略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系列性、参与性、互动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步骤:(1)课前准备阶段。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阅读策略的运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存在的错误和定式思维、坏的阅读习惯等交换意见。(2)课中呈现阶段。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篇范文的讲解为例,在阅读文章中讲解分析方法和阅读策略,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策略形成的原因和使用情况。(3)课中、课后练习阶段。可以通过分小节归纳练习题,针对不同的策略运用,布置不同的练习题,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将所学策略熟练运用。(4)课后评价互动阶段。让学生讨论和总结策略运用在解题中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习心得。
(1)提前布置阅读任务,扫除阅读教学障碍。
在英语阅读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这样做,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扫清了阅读障碍。具体的设计可根据阅读材料题材和内容决定。
(2)策略技巧运用,解决阅读中难题。
在课程讲解前,学生对课程已经做了预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文章贯彻相应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一般性的阅读材料,每段的中心思想都在段首或段尾出现。此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摸索老师策略的总结规律,在此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
(3)课后反馈总结,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
在每堂英语阅读课程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布置适当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能较好地吸收和巩固。此外,在课后习题中,学生还应配合教师,对阅读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做出反馈与总结。
3. 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1)扩充英语词汇,打好阅读基础。
词汇是构成英语学习的最小单位,是组织语言的基础材料,是英语学习中的基本前提。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决定了阅读的基础积累,而基础积累又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因此,在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时,应首先扩大学生词汇量的积累。词汇的积累途径,可以通过书本上的词汇进行积累,但书本中的词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中对词汇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生词越多,受到的障碍越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学生也会因此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面对生词时,除了可以运用推测法推测词义之外,还可以通过查字典进行词汇量的扩充,使学生明白词汇的学习技巧,掌握英语词汇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联系,提高记忆效率。其次,增加阅读量,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技巧的提升。
(2)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战阅读经验积累,同时在英语阅读中运用高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将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力度。首先,根据阅读要求对阅读材料进行细致的划分,可分为调读、速读、精读等类型,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都不相同,因此,做不同类型的阅读题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做快速阅读题,并不要求学生弄懂每一个单词的具体意思,为了节约时间,学生可以先通过对题目的了解,推测文章的主要构造和基本思想,考查的是学生的推测能力和应变能力;做精读题时,碰到不认识的单词,不要立马查词典,而应根据经验的积累推测,如通过构词法和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判断词的属性,根据上下文揣摩词义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关键词定位法,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连词,如转折、并列、让步、条件等词,能推测出文章与前面内容的关系。因此,阅读技巧有很多种,学生应多加练习,培养阅读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效阅读策略。
(3)重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较高的英语阅读能力水平离不开阅读中策略和技巧的运用,更离不开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在大量的英语阅读训练中积累起来的个人修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水平的发挥。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实践。因此,在学生接触英语阶段就应该向学生贯穿阅读重要性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并将这种习惯运用到实际阅读解题中。如:对不良的阅读习惯要及时纠正,如出声阅读,碰到生词就查字典,碰到不理解的文章就没信心继续等。同时,思维模式的不同和思维习惯的不同,也会反映在语法的差异性上,直接影响学生阅读中的解题效果。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应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英语语境习惯阅读英文读物。
(4)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灵活地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注意对文章重点的把握,从整体上对阅读材料进行梳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根据不同的文章,提出难易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不应停留在考试范围内,而应多选择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能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进行深入学习。
(5)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形成它的环境和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性,同时,语言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因此,在英语阅读中,教师还应提醒学生重视对英语文化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一门语言学会学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学生具备的基本语言技能之一。而我国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及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对策略的运用状况令人担忧。如何运用策略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五个途径得以实现:(1)扩充英语词汇,打好阅读基础;(2)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3)重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4)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5)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天.谈中学英语阅读课学习策略的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苏州大学, 2008, (5) .
[2]唐丽华.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 (06) .
[3]龚朝阳.中学英语学习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 (01) .
15.《口语交际・我会拼图》教学设计 篇十五
1、能用不同的圆或半圆的纸片拼出不同的图形;通过拼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学习评价别人的作品。
3、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思路】
“口语交际”是由原来“听话说话”发展而来的。纵观小学一年级口语交际的内容,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训练方式:游戏式、表演式、补充式、动手式、展评式、采访式。我上的口语交际《我会拼图》是小学一年级语文园地四安排的一次口语训练活动。我采取的是动手式训练方法。训练过程安排为:拼图──说图──赏图三步。
【学具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和半圆若干张(各自装在信封里),A4纸一张,双面胶,小剪刀。
2、老师准备:拼好的花朵一张,20个圆笑脸,“我会拼图”四个艺术字贴在剪好的四张半圆上,CAI课件,磁铁,双面胶,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朗诵《拼一拼》儿歌。
“三个圈圈,三条直线,拼出小鸭,嘴巴扁扁;拼出小鸡,尾巴短短。还能拼什么?你来试试看。”
2、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我会拼图。
3、师:“看看哪些小朋友手巧、嘴巧、脑子灵,小组合作好,那么他们就会得到一张笑咪咪的脸。”展示奖品。那就进入今天的闯关吧!
二、展示画面,动手拼图
1、出示多媒体课件以后,问:“你能告诉大家图上有些什么吗?”
2、说说小男孩已经拼好了什么,每个图形是怎样拼成的?
3、教师小结,启发想像: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用这些不同颜色,大小不一的圆片拼成这么可爱的小兔、小熊猫和小猪。如果是你,看到这圆片或者半圆的时候,会把它想像成什么呢?
4、说说你会拼什么,或者你想拼什么。
5、其实,用半圆和圆形还可以拼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形,老师也拼了几个,你们看(课件出示)。你们也想拼吗?现在就可以试着拼一拼。
6、学生拼图时,播放准备好的轻音乐。拼得快而且纪律又好的同学奖一张“笑脸”。
三、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我将课前用圆和半圆拼成的一朵花贴在自己的胸前,并对学生说:“我叫花,小朋友们可喜欢我了,因为只有上课认真的小朋友才能得到一朵花。我还可以美化环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我,你们想和我交朋友吗?”
2、“那就请你们学着老师刚才说的,说说你叫什么?有什么用处?”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互说后,再指名说。
4、课件展示:“大树底下来了两只小动物----小猪和小白兔,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好好听”。(这一过程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好自己的拼图)。
(件课播放动物对话。小白兔说:“小猪,你好!”小猪说:“小白兔,你好!见到你真高兴。你这么好看,是怎么拼成的呢?”小白兔说:“谢谢你的夸奖。拼成我很简单。用一张圆片做我的头,再贴上小小的圆片就是我的眼睛,长长的耳朵是用半圆做成的;身后一个小圆片是我的尾巴;我的身体是用一个大一些的半圆做的,前后腿也是用半圆做成的。小猪,你又是怎样拼成的呢?”小猪说:“我呀,更简单。我的脸、嘴、两只眼睛、两个鼻孔都是圆形的,只有两只耳朵是半圆形的。”小白兔说:“啊!真有趣!回家去我要拼一拼有趣的图形。”小猪说:“我也要拼图。”互道再见。)
5、小朋友们听了小猪和小兔的对话,知道他们主要说什么吗?你还发现什么呢?6、好,那就请你们学着小猪和小兔那样在小组里介绍一下自己的拼图吧。
四、展示拼图,交流评比
1、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评一评哪位同学拼得最好,说得最好,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展示,可以介绍怎么拼的,也可以夸夸自己的拼图。激励其他小朋友做个认真的小听众,奖励“笑脸”。
2、我们把拼得较好的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让大家欣赏欣赏好吗?
将黑板分为三个区,动物区、植物区、其它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拼图内容,将图贴到合适的位置。
3、谁来评价一下这些同学的拼图?
4、评出拼得最好的图形,说得最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呀,可以用圆和半圆拼出那么多漂亮的图形。
五、课后延伸
1、课后把这些漂亮的拼图贴到教室后面,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利用几个人的拼图编一个小故事。
16.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篇十六
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阮美好
对于质疑问难的教学研究,我国自古就有优良的传统,《论语・为政》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曰:“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叶老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话表明,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疑,进行“相机诱导”,学生才会兴趣大增,熟读精思,热心研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凝聚于心的疑团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总结,反思。终于得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教学过程由一个个基本操作程序组成:诱导――质疑――思考――释疑――推进。表面上看该程序在循环往复地进行,实际上,这些基本程序就像一个个扣子,环环相扣,是学生思维探索活动步步深入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尝试自己释疑,探索语言文字规律,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敢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前集疑,指导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确,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过程。学生结合“预习”,借助工具书以及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课文,明确课文类型及特点,写下不懂的问题。老师收集疑问,作为备课的参考,还对好的质疑作肯定的评价,对提得不妥、不好的问题加以修改、指点,提示可质疑的地方,如课题、标点、重点词句、看似矛盾处、描写的空白处等。并在适当的环节作质疑示范,如《穷人》第一段的关键词“心惊肉跳”:桑娜在什么情况下感到心惊肉跳?她为什么感到心惊肉跳?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等等,由于有了老师的帮助、扶持、肯定和示范,学生从不敢问到大胆问,从不会问到会问,质疑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质疑评点再次预习。这是预习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尝试解开疑难,这样就使预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化。如《穷人》,由于课文中心鲜明、感情浓郁,大多数学生在一次预习中准确把握了探究点――体会穷人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在此时,学生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尝试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了。
二、以疑为扣,组织教学
某一环节的质疑,只能满足于学生思维的瞬间活跃,是不够的。明代张洪等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如何让学生节节有疑,节节质疑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疑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相连的扣,推动整个教学进程,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得到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动力和精神。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情。我通过语言描绘及各种媒体,触动学生的情感,如《穷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故事,发生在旧沙皇俄国的故事,主人公一家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见到邻居惨死,毫不犹豫帮其抚养遗孤。你们见过这样的穷人吗?激发了学生的同情与敬佩之情,也引发了他们心中的疑问: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第二步,巧妙设悬,导疑。学生步步推进的质疑,离不开教师相机诱导。如《穷人》,课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课文思路入手质疑:文中的穷人指谁?他们的生活怎么样?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
17.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 篇十七
一、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低, 英语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学习被动, 不习惯于或者还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依赖性强, 不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学习效率偏低, 考试成绩偏低, 阅读理解水平偏低。高职学生学英语的热情是有的, 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想学好英语的, 尤其在他们较擅长的方面, 如简单的英语朗读、制作PPT、欣赏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生活的影视短片等, 学生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 他们能够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小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并且经过训练, 他们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由此可见, 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英语阅读学习而言, 学生还是停留在逐字逐句阅读和理解文章的层面, 遇到词汇量大、语言较难的文章, 学生的阅读几乎无法进行下去, 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更是少之又少, 阅读理解测试成绩偏低是不难理解的。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总认为学生基本功差, 花大量时间讲解词汇和语法知识, 不重视训练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 不重视篇章教学, 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阅读水平, 从而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久而久之, 英语阅读理解成了学生学习中很难跨越的一大障碍。因此, 要改变这种“阅读理解水平很难提高”的现状, 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重新审视目前英语阅读的教与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要“授人以渔”;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 发挥自己的优势, 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John H Flavell提出, 他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 以及为完成某一个具体目标或人们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控, 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元认知知识包括个人主体知识、任务知识和策略知识三个方面, 它们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整体, 共同实现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掌握语言知识技能, 使语言知识技能内化, 达到自动输出语言的效果。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元认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Carrell (1989) 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研究表明, 母语与二语阅读中若干个元认知策略与阅读能力呈正相关。Wen和Johnson (1997) 发现, 学习策略的使用对英语学习成绩有直接影响。此外, Carrell (1985) 的研究表明, 教授课文的组织结构, 即篇章教学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明显提高。因此, 阅读与策略息息相关, 策略是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会运用有关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时, 才能真正地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调控,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元认知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 会使英语阅读变得可教可学。元认知能帮助学习者认识整个阅读过程, 了解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都是可以由学习者掌控的, 并非不可知、不可学;此外, 元认知可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通过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非词汇、句法等知识的传授。
三、教学中使用阅读策略的研究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南京城市职业学院2012级财会专业的两个自然班, 共62名学生, 年龄为17~19岁, 经过了7年的英语学习, 但英语水平中等偏下。本次实验随机选择其中一个班32名学生为实验组, 另外一个班30名学生为传统教学对照组。
2.问卷调查
为了确定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研究者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学生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意识、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题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客观问题, 第二部分为了解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主观问题:你认为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必要使用阅读策略吗?阅读策略培训后, 你认为你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吗?你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评价重要吗?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尽管学生对阅读策略不够了解或不了解, 但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阅读策略的培训, 认为在阅读中使用阅读策略是必要的。尤其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已经意识到自己在阅读中使用了一些阅读技巧, 如快速阅读, 阅读文章标题、副标题,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等等, 并且认为这些阅读策略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经过阅读策略培训的同学, 绝大多数都认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并且对于提高阅读测试的准确率更有信心。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重要的。教师的指导有助于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阅读策略, 教师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自己在阅读中表现出的优势和出现的问题, 并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 丰富课外知识, 开阔视野。但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阅读策略知之甚少, 不理解什么是阅读策略, 为什么在阅读中还要运用策略?他们已经习惯于逐句翻译的阅读方式。这些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阅读策略培训
本次阅读策略培训为期6周, 共36节课, 由一位任课教师完成。自然班财会1班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不进行任何干预。财会2班为实验组, 培训实验期间, 每周三次课, 每次两节, 每节课45分钟。每次训练前, 教师详细介绍要训练的阅读策略, 包括该策略的定义、特点, 并给出具体范例演示, 使学生对该策略有一个较全面的初步认识。接下来,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策略操练, 体验阅读策略, 学生通过实践阅读策略对该策略有了理性的认识。训练过程中, 教师可组织一些任务型的教学活动, 如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小组讨论等, 让学生自己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使用的阅读策略进行思考和讨论。每次训练结束后, 教师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评价, 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己对所训练阅读策略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阅读测试成绩表明, 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一个周期的培训, 实验组英语阅读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根据教授这两个班级的教学经验, 发现实验组班级的阅读成绩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元认知策略训练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试者的元认知策略意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认为阅读策略训练中阅读学习中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他们希望通过训练掌握阅读策略, 然后运用到实际阅读学习中。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将元认知策略训练贯彻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对元认知策略有全面了解, 并进行充分的阅读实践;同时, 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和示范性的指导, 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 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元认知与自主学习
培养学习策略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自主学习的责任感, 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 教师应高度重视元认知策略的作用并掌握好培训方式。教师应首先从个人角度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认识层面及兴趣爱好等, 将这些信息与教学中要涉及掌握的策略知识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各种课内外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 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与学生兴趣相关的信息,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其次, 教师要将角色转换贯彻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应真正从传统上的主导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促进者、帮助者和建议者。高职学生英语语言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缺乏自主独立性与自信心, 因此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特别关注他们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 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 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 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教学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效率, 进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传授元认知知识, 特别是学习策略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哪些学习任务使用哪些学习策略更有效, 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等;同时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 针对自己的弱点,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应引导自我评价学习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教师可指导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情况, 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下一步计划和目标。自我评价能力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Flavell 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2]Carrell, P.L.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second language read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9:73.
[3]吴庆麟, 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张军, 张东兰.元认知、元语言意识、自我调控与外语教学[J].中国外语教育, 2008 (2) .
[5]李兰.英认知策略意识对阅读能力的影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6]张东昌.策略性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06 (6) .
【拼图阅读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拼图游戏课程论文08-21
拼图与人生初中议论文11-06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06-29
阅读能力提升策略六年级英语教学论文12-20
亲子拼图游戏方案-拼图游戏方案11-04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拼图》及教学反思10-16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析论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