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024-07-2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5篇)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一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重点)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含义

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的制约满足人类需求的力量。

(二)劳动稀缺的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绝对的稀缺

劳动资源的稀缺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的绝对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消费的支付能力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他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可知:

1.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结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里的利润可以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非货币收益方面

三、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的服务的生产声望职业岗位上。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二)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解释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而系统地显现。

第一,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恩格斯指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然史的过程”, 他认为,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么超脱各种关系, 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制, 揭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

第二, 抽象分析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 既不能用显微镜, 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不可以用化学或物理实验去研究, 不能靠单纯地感性直观, 只能借助思维的抽象力去分析。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方法不是一种先验的或纯粹思辨的, 而是历史的,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历史性和暂时性, 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般规律。

第三, 研究与叙述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 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 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 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种研究与叙述相统一的方法和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又是统一的, 研究的方法就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叙述就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的具体, 这两种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异, 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四, 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是从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概念范畴出发, 在思维中具体化, 即就是从抽象到具体;历史的方法是从事物的实际发展顺序去研究, 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 逻辑与历史是相统一的。

二、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研究个人、厂商、政府或其他组织如何进行现实生产的选择, 使得资源高效利用, 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化的回报。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 在实际的经济学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规范经济学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 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行为过程中会依据价值判断来做出理性的经济行为选择。实证经济学是采用像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把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具有一定数量关系的函数关系, 构建一定的经济模型, 通过这种模型进行一定分析来证明经济活动选择的可行性。

第二, 均衡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中, 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去分析某一时间点、某一特定市场中的某一商品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是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决定。考虑到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在现实经济活动分析中常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

第三,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 完全抽调时间及其相关的变动因素, 静态地进行经济现象的分析;动态分析法与静态分析法相反, 是对经济活动变动的过程进行分析, 比如分析某一时间内有关经济总量的变动以及相关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四, 经济模型分析和边际分析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就是运用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来建立一定的经济模型, 然后去分析经济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边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微积分方法去分析经济活动中的某一经济增量的变化, 用以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过程, 其结果可以用因变量的变化率与自变量的变化量的比率来表示, 可以分析出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依赖程度。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差异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各不相同, 也是两种不同阶级的经济学说, 本质上是为不同的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无产阶级在经济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无产阶级服务;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学说, 为资产阶级服务, 使得资本家利润最大化。

第一, 本质研究与现象描述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大的不同点, 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善于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深入到经济现象背后去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 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象背后本质的分析, 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和必然灭亡性, 并且通过对资本家的具体的生产过程的分析, 最终发现资本家所获得利润本质上是对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榨取;然而, 西方经济专注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描述, 而不探究其生产过程的内在本质, 不考虑为谁生产, 只考虑怎么生产和利润最大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维度去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 去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研究;而西方经济学企图通过对资源配置、需求满足或效用性的分析来掩盖资本主义的本质, 这就是两种研究范式最大的不同。

第二,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注重对经济现象的性质分析, 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抽象, 抽象出一般的概念范畴, 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说明整个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活动性质。例如, 马克思发现了抽象劳动, 用以说明劳动的二重性质,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当然, 西方经济学也进行了一些定性分析, 比如投资、消费、供给、需求等概念, 用以说明经济活动主体在具体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或经济现象中数量关联。西方经济学注重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 运用经济模型、边际分析和量化分析等方法去研究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 为如何做出经济选择提供参考。当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采用了一定的定量分析, 例如在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和社会再生产等环节的分析就广泛地运用了定量分析。但是, 从总体上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法。

摘要:经济学研究范式作为研究经济学领域的一种独特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不同的范式。对于具体经济现象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各有不同。

3.浅析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 篇三

关键词:政治学;特点;基本原则;展望

政治学方法论对政治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政治学研究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更关系到政治学的重大“元理论”[1]问题。因此,政治学方法论的发展和重大变动,一直是政治学研究不断深入的持久动力。

一、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一)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20世纪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政治学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解释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作出了科学的研究和回答。这些研究方法体现了如下特点:

1、遵从本土化原则。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知道,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要想进步,就要从本土出发,不断吸收本土的实践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独自存在。在与国际交流的同时,政治学的发展和创新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以其他国家的理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实。要考虑到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20世纪以来,政治学的研究要更多地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无论是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还是完善各种政治制度,我们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让政治学研究符合我国的国情,使其具有本土化的特点。

2、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发挥理论作用的同时,也要对政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因此,政治学具有理想主义的特色。但是许多政治学研究的具体问题都是特别现实的,在现有的条件限制下,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不能超出现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政治学的研究要有现实主义的态度,不能超越现实。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才是科学的研究。处理好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政治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当代政治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务实精神。例如,民主目标的实现,要遵从客观规律,有序地进行,不能盲目进行。

3、研究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变化,即从批判取向转变为建设取向。[2]政治学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3]237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一定时期的产物,而且形式和内容也大不相同。我国政治学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正是由于社会政治现实的需求。我国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和价值,都是适应时代变化的现实需要。当代,政治学对现实政治的方法研究要更多的关注于中国的民主建设和政治现代化。

(二)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唯一的科学的和根本的世界观,那就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基本原理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马克思基本原理有些还转化为政治学研究方法中较高层次的内容。因此,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2、将方法论的研究与对“政治”本质的探讨相结合。对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从确立政治学的范围为起点,来探讨“政治”的本质。[4]

3、使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具有时代的气息。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和方法论的研究息息相关。中国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要与当代中国很多的重大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联系起来,通过政治理论来描述和解释当代的政治问题,为当代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对未来的政治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程度的预测,使之能尽快地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二、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展望

总体上,我国当前的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提高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应用水平,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政治学理论研究。

(一)基于现实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以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毫无疑问,政治学无论是外部发展还是内部发展,都离不开政治理论的指导。最重要的是,政治学的发展更离不开政治现实。政治现实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如果缺少政治现实的回应,政治学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政治学的研究离不开政治现实。中国政治学不仅要注重政治体系的构建,而且也要注重对中国现实政治的研究。尤其是对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途径。这就需要我国政治学的研究要以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为前提,从实际情况出发,贴近现实实践。针对一些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通过不断深入的科学性研究,为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及时和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处理方式。

(二)敢于借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法。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先进的手段应用于政治学研究中,如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学等。另一种是移植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工具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敢于引进西方政治学研究所使用的许多具体的方法,例如行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

(三)合理运用

我们要突破单调陈旧的传统的研究方法的格局。使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目前,有很多学者提出,应打破以阶级分析方法为基本方法的传统格局,倡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我们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快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拓展和转变,将传统的阶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为主的方法体系转变成为以结构分析、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的多元方法体系。我们应该把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规范理论方法和经验一科学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在研究宏观的政治现象,如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政府结构等的同时,我们也要研究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等微观的政治现象。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注意研究方法与现实政治问题和政治发展性质相适应。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四)大胆创新

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不能停留于现状,必须不断的深入,应该从“拿来主义”转换为“研究创新”。首先,借鉴国外政治学研究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些借鉴都是研究方法的一种创新。在借用国外研究方法时,要和中国特色相结合,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将这些借鉴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现实中,使中国的一些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变。但对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借鉴是批判性的,我们要借鉴的是先进的、适应中国的。其次,要有“问题”意识。政治学研究方法要实现理论创新,就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政治问题。实现政治理论上有价值的创新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帮助。(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专著)张铭,严强等.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2003.

[2] (期刊)杨海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浙江社会科学,2001,﹙4﹚.

[3] (专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5.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四

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方法研究

2013年12月3日

一、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期,总书记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下要切实加强与改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对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一个科学的、稳定的认识。

(1)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既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唯物史观认为,虽然经济决定政治,但是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反映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强调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纲领、路线、政策等,通过一定的政治形式,灌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在新时期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激发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生命线”,才唤起工农千百万,团结全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夺取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从现实来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后,我们必将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深化改革期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还应看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今天,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多种手

段,不断向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这一斗争也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总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牢固树立“生命线”意识。

(2)思想政治教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一条重要结论,这给我们在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坚定的信心。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核心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对经济基础有着重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的机制和理论依据。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人的行为方向如何,积极性的高低,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向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通过引导人的思想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向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回顾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经受住无数次内外严峻环境的考验,转危为安,再展鸿图;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我们的人民之所以能在白色恐怖下坚定不移,在经济困难时期艰苦卓绝,在国际社会主义低潮时期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就是靠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结和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发挥其“强大动力与保证”作用的结果。

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决定了我们必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与保证”意识。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将引起各种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如何处理这些情况和问题,直接关系到改革大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继续完善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看,正确化解这些矛盾,需要在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沟通协调工作以及社会心理的调适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化解各种矛盾的“清

道夫”和调适社会心理的“润滑剂”,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得到尊重,合理的诉求得到满足,正常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巨大功能,就是激励人的干劲、发掘人的潜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改革事业始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在当下的新时期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是党的事,也是每一个群众的事,不仅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更需要他们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出来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有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紧紧地跟随中国共产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坚定的意志投入到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实现。

二、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是广大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同时在当今信息爆发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拿下的一个阵地,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研究。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中国近年来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的时期。特殊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独特的思想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主体意识很强,但集体意识缺乏。在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集体和国家的关注呈下降的趋势,他们对个体特别注重。喜欢表现自己,在团队合作上则较少表现谦和礼让、以集体为重的素质,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不强。第二、民主意识很强,但享乐主义盛行。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下,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

断增强,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当代大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维权意识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更强。但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片面的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将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生活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第三、创新意识很强,但抗挫折能力较弱。正规的教育和发达、开放的媒体,使当代大学生比其父辈更见多识广。他们思想新颖、思路开阔、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抗挫折能力明显下降。一旦在他们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在保证意识形态教育及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配合“全员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具体措施就是把高校作为全员育人的主要阵地,高校党政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皆是育人主体。要做到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和渗透于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在全面发展的视野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习上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关注点;生活上关心学生,服务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情感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诚挚的感情感染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完善学生,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观,丰富的思想体系。

(2)网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人类社会迅速进人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网络时代谁能尽快有效地掌握并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谁就为赢得教育、赢得青年、赢得未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从目前的实践探索来看,尽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对于各类网络技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虽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还没有找到

很有效的手段和办法。总体看来,目前的教育方法还显得相对比较滞后和乏力,工作力度不大,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不强,大多处于被动应付、单点突破的状态,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这远远跟不上教育实践快速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体系构建。

要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确立和建构起一定的方法体系。如果从信息流程的角度来看,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要紧紧围绕如何通过“眼睛对屏幕”这一有限的渠道进行有效的信息获取,如何在“思路对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具体措施就是在信息获取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获取方式,从教育对象的构成看,针对教育个体可通过网上聊天、邮件发送等方式进行,针对教育群体可通过网上调查、论坛讨论、流量统计等进行;从思想信息的状态来看,对于已经形成的思想信息可通过流量统计、查看贴吧论坛等方式进行,对于正在形成的思想信息可通过在线交流、论坛讨论等来进行,对于将要形成的思想信息可通过思想预测、技术监控等来进行。在教育指导方法上要实施网络信息资源优化法,要弘扬主旋律,丰富内容形式,严把质量关,努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方面要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海量性拓展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的多媒体、超文本性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内容的广泛性、思想的主导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特别要利用网络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让教育对象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比如,政府可以善用微博,与时俱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重视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设。

三、结束语

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五

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

本文以自己多年来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总结出几点提高学生对经济学学习和研究兴趣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对从事类似工作和研究的同仁提供参考.

作 者:杨亚会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52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G642关键词:培养 经济学 兴趣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六

搞好政治教育课后的讨论,能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消化,便于更好地接受。我们综合一些单位在政治教育讨论中的有益做法,供基层连队借鉴。

“大树分杈”破题法。此种方法主要是把大的讨论题分成若干个小讨论题;把抽象的讨论题分成具体的讨论题;把难以弄情的讨论题分成战士感兴趣的讨论题,对讨论题的分解一般由干部进行,每堂政治教育课后,作为授课人都要对讨论题进行分析,针对战士的理解能力,出好具体的讨论题,使战士一看讨论题不致于“茶壶里煮饺子”说不出话来。如: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这个讨论题就比较大,一般战士很难讲到点子上,如分解成“改革开放给你的家庭带来哪些变化?”“我国四大经济特区为什么发展这样快?”“改革开放给我国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样,战士在讨论中就能说出点“名堂”来。

理论骨干引路法。就是通过理论骨干预先发言,为其他同志起一个引路导向的作用,在一些大的专题教育,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教育,如信念教育,党史教育等,为了使理论骨干在讨论中能引好路,在教育前要组织必要的培训,目的是先学一步,弄清道理,解好扣子。理论骨干在讨论中引路发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带头发言,就是在讨论开始后,先发言,让其他同志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消化讨论题意。第二种是引导发言,这种发言主要在讨论中间出现“冷场”“扯皮”或

第 1 页

争论不休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回到题意上来。

典型事例剖析法,这种方法一般在经常性思想教育中运用比较多,也是进行辨别是非,析事明理、提高觉悟的一种常见的讨论方法。主要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案例、大家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本单位的和外单位的,最近暴露的和以往发生的,把这些与教育有关联的事例通过讨论,层层解剖找原因,找教训,明事理,从而达到吸取教训,提高认识的教育目的。

联系实际明理法。通过紧扣题意,联系实际来说明基本道理。可采取谈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家庭变迁的实例、报纸电台的宣传、驻地社会的环境、统计数字的对比等方法来进行。这种讨论的形式一是有理有据不空洞,用事例来说明道理,用道理来证明事实;二是比较信服不厌烦,都是用身边事、亲身经历的事实,使自己在信服中进入角色受教育;三是理解深刻不肤浅,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使大家在自我教育中把讨论题理解透。

定人定题交流法。这种讨论方法通常是在如下几种情况下运用,一是讨论题的难度比较大,理论性比较强,讨论中很难理解掌握题意;二是讨论快结束时在军人大会上指定部分战士大会发言,检验对讨论题的理解程度:三是讨论结束后,把讨论题变成演讲题,指定人员在大会上演讲,交流对讨论题的看法。这种交流讨论的方法一般由营连徘组织实施,有的也可由团组织进行。采取这种讨论方法可起到攻克难题、相互竞赛的目的。如连队组织讨论交流,让每班推荐一名同志参加,这样为了集体荣誉感,全班都帮着出思想出观点,你一言我一语凑情况,通过从不同侧面对讨论题的理解,为大家全面理解讨论题

起到引路和深化的作用。

相互对话释疑法。这种讨论方法通常是对联系现实思想比较紧,在部队包括本单位带有普遍性的讨论问题采用的。一般是以排以上单位组织实施,可采取“咨询会”、“答辨会”,难题攻关等干部战士对话形式,也可采取干部问战士答、战士间干部答、战士间战士答等各抒己见的形式把讨论题搞透。采取这种讨比方法的好处一是平等相待,关系融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以平等的角色出现,不受拘束,不怕出笑话;二是能充分发挥每个人和集体的智慧,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理解水平都能充分得到显示,另外入与人,班与班在无形中还可形成一个竞赛的局面;三是疑难问题能议透,一人一个观点,一人一个侧面,归纳起来,能使讨论的问题理解比较深刻;四是人人都动脑,个个都开口,这种讨论形式不管干部战士都有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可能和机会,逼着大家动脑想问题,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讨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针对讨论题选择讨论方法,都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讨论情况都必须作归纳总结。讨论有次数,方法无止境,需要我们基层政工干部在教育讨论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7.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七

高中政治涉及的学习内容常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较抽象, 教师出于应试考虑, 大多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灌输方式进行内容传授, 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致学生疲惫不堪却鲜有好的学习效果。 因而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 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高中政治教学可以满足强化效果的教学发展需求。 教师应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 明确政治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构架,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 做到因材施教, 尽量让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 深入浅出,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运用选修课、新闻内容、文化讲座等合理有趣的形式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进行探究性总结, 并组织学生对总结内容进行交流和探讨。 还可以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与政治学习有关的专题性活动,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改变课堂上死板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有效强化。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 通过合理提问和讨论方式, 训练和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角度的全面性, 优化学生思维模式, 切实提升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果教学过程只是单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不能与实际应用相联系, 那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空谈。 因此, 教师在教授高中政治的过程中, 要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际生活或时事相结合,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时事中去理解、去学习, 那么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将变得丰富、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意识, 例如将“投资的选择”与日常存款相结合:小强的爸爸每月会将工资的一部分存入银行。 小强便会好奇, 提出:“钱存入银行有什么用?”“银行为什么对存款支付利息? ”“利息的计算方式和存款的方式又存在什么关系? ”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场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强化教学效果, 又可激发学生对教学知识的自主探究热情和欲望, 达到学习与应用同步掌握的效果, 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生活、历史、时事热点等, 做好政治教学的灵活性

政治是与时事相密切关联的学科,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讲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时事热点或历史事件相结合,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政治理论知识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和讨论, 就能够更有效地抓住知识要点的精髓并扎实灵活地运用所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生动有趣起来。例如讲解“市场经济缺陷”时, 可搜集因一些假药流通而造成人身伤害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播放, 在引发学生内心情感共鸣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相关讨论话题, 如:是什么原因导致惨重后果的产生?若想规避类似现象的产生我们该怎样做?通过类似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热情, 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组织模拟教学活动, 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组织模拟活动, 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如在教授“价值规律”时, 笔者层设计以下活动场景:由一名学生扮演冰激凌供应商, 一部分学生扮演冰激凌零售商, 剩余学生扮演冰激凌购买者模拟现实交易。 在此过程中, “供应商”根据冰激凌的供求关系调整批发价格, 并做出增加生产量加大利润或降低生产量减少损失的决定, 要学生对“供应商”的决策进行客观评价。 结果, 学生激烈探讨了每一个“供应商”的决策。 后将持相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一组, 引入课堂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学生对各自观点进行汇总整合, 形成几个比较鲜明的观点。 通过模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 使学生之间得到思维和观点的碰撞, 从而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与实践的能力。

五、结语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应用, 改善政治课堂的沉闷气氛, 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激发主动思考热情, 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所以,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 广泛搜集应用素材, 不断探索、创新, 积累教学经验因材施教, 不断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

摘要:一些学生对政治的学习比较厌烦, 认为其枯燥乏味、较抽象, 理解和记忆比较困难。因此, 传统背书本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 要侧重教学过程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全面性。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深入理解并针对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根据高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与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应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浅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2 (7) :77.

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八

一、“新”

所谓“新”,是指政治课教学必须面向当今世界,跟上时代的脉搏,用最新的事实、时事以及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材料去说明问题,证明课本原理。作为一位政治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新”呢?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思维要活、要灵,不墨守陈规。观念决定行动,只有新的观念、活的思维在脑袋生根,行动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

第二,多读书多看报,关注新闻。世界日新月异,不读书看报就无法增长自己的见闻,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想新也无法新起来。

第三,适当记录,做好摘抄。人的记忆力总是有一定的强度的,某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模糊,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事实记录下来,从而使自己的信息储存更加丰富。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自己时时拥有“源头活水”,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以上三种做法。例如,我每天固定一个时段看电视新闻作为自己的必修科目,即每天18点30分到19点30分,准时收看朝阳市建平县《新闻》和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朝阳市建平县《新闻》以百姓民生为主题,切合我们身边的民生小事;《新闻联播》以政治时政为主,易于了解国家政策。这二者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积累多了,讲课时能引用的材料也就丰富了,可以随手拈来,而且基本上可以用最近发生的、学生身边的大事小情,用最新的热点话题,学生听起来就饶有趣味。

二、“深”

所谓“深”,是指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对概念、原理的一般阐述上,要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中,对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进行推导和论证以扩展和丰富其内涵。在求深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广度。有的地方要突破教材的框架介绍教材边缘的内容。

那怎样做才能达到“深”呢?

第一,具有较厚的理论功底,知识面要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时期的学生,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有较广的知识面,是做好一个教师的基础,也才能为课堂上的“深”奠定基础。

第二,具有研究精神,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时代在发展变化,政治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改革,作为一位政治教师,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适应教材的更新变化,钻入教材中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课本讲透讲深。

第三,不断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做学者型的教师。有的社会学家做过分析,现代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不及时更新,五年就已过时。因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相当重要。为使课堂达到一定的深度,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提高个人修养。

第四,理解国家政策,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度。政治的教学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贯彻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正确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才能深化教材,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为了尽量达到政治教学所要求的“深”,我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加强了平时的学习、积累。例如,为了更好地上好《经济生活》,我认真阅读了包括新颁布的《公司法》在内的一些经济法规,相应《政治生活》,也学习了一些行政法规及国际法的基本原理,为在课堂上拓展知识打下了基础。在平时也较注意积累一些最新最热的時事,及时把它们引入“国际交往”等授课内容中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课文构架,我多次打破了课本原有的章目结构,基于学生便于掌握的原则,对一些知识结构重新进行了编排,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对课文整体结构有更好的了解。

三、“实”

所谓“实”,是指课堂内容充实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既要联系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

怎样才能在讲课中做到“实”呢?课堂上的“实”来自于平时生活中的“实”,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在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多接触社会,多观察生活,密切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从而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有大量生动的素材,使学生感觉到学得“实”。

第二,贴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要让课堂联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首先要了解学生,与学生接触,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关心学生,常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人无完人,教师的性格各有差异,学识各有专长,教育教学方法极不相同。教无定法,更没有必要要求统一的模式。但要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实际中去,兴趣广泛的老师往往会更易取得成功。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培养了更为广泛的兴趣,除了一如既往的关心时政大事外,也留意起各类体育、娱乐信息,时不时学起追星一族,上网、听流行音乐等方式也进入了自己的生活,关注起身边的民情小事。另外,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常主动与学生谈心交流,多参与学生活动,学会揣摸学生的内心世界。经过不懈努力,得到的所有信息,都为课堂教学能接近社会现实、接近学生实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九

当代大学生的是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变化和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有利于把高校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才能真正的承担起发展振兴祖国的重任。刘老师在文章中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刘老师在文中指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只有从优秀群体抓起,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可以广泛的实施并落实思想政治方法的改革。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阶段性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落脚点 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人文素养,既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行为,又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使大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灵活性和吸引力

这点说明了人文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方向和方法的决定性,当代大学的人文素养水平高低不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要适应其的高低不同性,也就是说后者要根据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其方法和方式,只有这样灵活的配合,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正确之路。

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实效性和主动性

只有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才会给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走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坚守和信仰。也就是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在实际中的可行性,见证了我们的改革方向的正确。

五、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示范性和疏导性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榜样示范,因为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把身教同言传结合起来,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的典型示范和表率作用,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疏导,给予正确的引导。

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这点主要是说,教育工作者要将教育改革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等各项活动的始终,把它们融入到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个方面;要与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

10.学好高中政治的方法 篇十

一、巧妙导入,启动思维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精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如讲“生活消费的作用”时,向学生出示从报纸上摘剪《妙趣横生》的广告,画面上许多奇妙的广告设计已经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吸引了学生,接着进一步讲到:当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广告身价培增,广告的设计者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创作出富有个性而又引人注目的广告,谁的广告匠心独具,谁的商品在竞争中就能获一席之地。那么,有谁能讲一讲,为什么要做广告?一席话,如一石投湖,涟漪四起,学生们跃跃欲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探索,如学生说广告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某种商品的注意和兴趣,最终激起购买的欲望和行为。我就顺着“购买的欲望和行为”引出了主题--“消费的作用”。这样,通过巧设疑难,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整个课程就在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态中完成。

二、巧妙过渡,连贯思维

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间的衔接,其过渡必须自然贴切。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语,使整个教学过程衔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讲述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的表现时,向学生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什么具有这些优越性?”然后顺水推舟,让学生对“坚持公有制,反对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作进一步的深刻理解。这样,过渡自然又巧妙,防止教学过程中“冷场”的出现和学生思维的“中断”,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严密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三、巧设疑问,“共振”思维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有,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及时给予解惑,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巧”题设计要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如讲国有企业改革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评析:某厂长(党员)承包了一个亏损企业,两年后该厂扭亏为盈,职工福利明显好转,根据承包合同,厂长年薪达12万是职工的4倍多。试问:厂长的高收入是否合法?是否属于自私自利的体现?是否违背集体主义精神和党员的宗旨?这样借用“热点”设疑,其真实感强,易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讨,听课精力集中,学习兴趣不衰。

1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研究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方法是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研究想要达到更好的推进效果,得当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方法要讲究适应性,接受度,艺术性,现实性等,好的方法才能让工作开展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体是课堂教育,言传身教这种最为传统的方式已经经历的很长一段历程,也必将继续存在延续下去,只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去丰富教学方法,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不再乏味,单一,无趣。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接受程度,制定出既合理又可行的方案和方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必要性。并且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国民经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完善,在物质水平也不断提高的同时,大学生中也相应出现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腐朽主义等思想,也就急需思想政治教育针对这些现象来研究出新的教育方法来端正他们的态度和平复他们浮躁的心理,在现代多元化的生活节奏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势必效果不理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制定符合新情況,适应新对象的方法,更有效率且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为了满足国内外形式变化的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应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念,不受他们的影响,不动摇我们固有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要在物质丰富的社会,利益熏心的情况和信息发达的环境下去动摇了自己的初衷,任何新兴的事物带给我们发展的同时也会多多少少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应对新形式的情况下,研究出新的教育方法,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好的服务于人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研究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任何未付诸于实践的理论都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去考虑,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见证理论的过程,只有实践证明可行,此项理论才可以成立,可以继续上升高度,才可以被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一切理论都是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服务的。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融入实际生活中离开实际问题,理论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大众切身利益的学科,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出发,去研究新情况,推出新思路,形成新方法,用嘴易于广大群众接受的表达方式,用最能融入其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论高度,解决受教育着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实际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 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相比,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为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做人的工作,为教育人,塑造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更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以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为出发点, 以受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受教者所处的新形式为出发点,去研究出新的方法,解决他们最实际的问题,研究出最容易被受教者接受的方式,去完善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学科,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社会的进步提供给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信息化国际化的新格局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大学生不安的学习状态和浮躁的心理给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将随其内容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只有运用新的方法,才能保证培养四有新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研究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提供了互动交流的环境和场所。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 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灌输,为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加强教学课堂管理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加针对性教学内容理论课堂学习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理论课堂要求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和可塑性。

理论知识学习是现当代大学生增强行动自觉的重要保证,它是解决学生困惑的重要过程,是探究问题根源的保证,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理论知识内容能反映现实生活,实际更贴近人文关怀主题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大学生思考问题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教师在讲到相关案例事件时,可在陈述事件背景和经过的同时,组织大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之外的延伸含义,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邓小平曾说过:“学校是否能培养社会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一面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教书育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和专业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源泉。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首先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全面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由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共同完成的,要逐步形成以专职理论教师为主导其余学科教师为辅教学发展模式;其次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使老师们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与时代同步。反思教育理念和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领,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大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使学生能把课堂知识转变为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学有所想学有所长,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大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教师重在把 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枯燥的理论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从大学生入学之日抓起,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运用创新型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大学生被动式灌输学习变为主动引导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起来不可分离的事实,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且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33.

[2]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3]尤春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才智2012.18.

[4]胡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德育变革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

[5]李正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高中政治合作学习方法研究 篇十二

一、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一, 生动风趣,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上好高中政治课的情绪。如果一堂政治课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 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 枯燥乏味, 叫学生怎能不看别的书、不做别的作业、不打瞌睡呢?语言生动风趣, 并不是故作斯文, 卖弄辞藻, 华而不实, 搞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是要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歇后语等, 还要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学语言穿插使用, 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第二, 语言要有启发性。语言在教学中或引而不发, 或一语道破, 或举一反三, 或发人深思, 这一切, 都是语言的艺术。

第三, 语言的艺术性还表现在音色声调上应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应有节奏感, 要抑扬顿挫, 分轻重缓急。切忌平铺直叙, 一堂课从头至尾用一个频率发声。此外, 还应以必要的动作和姿势辅助语言, 以增强其效果。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 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 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 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 限制其教学思路, 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在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二、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建议

选取合适内容, 敏锐捕捉合作时机。众所周知, 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内容均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学科, 不同章节的差异也很大。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合作性, 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等特点。而且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合作的时机, 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愿望, 不痛不痒地为了合作而合作。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重, 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这时的分组合作才有效益, 也才能调动小群体的智慧, 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和支持, 让学生真正感受合作的意义, 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三、师生双方存在“逆反心理”

教育教学中的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 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 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 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 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一些枯燥的教材内容感到乏味, 对社会上的一些轻视政治科目学习现象的认同, 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感到厌倦, 对教师简单古板的教学方感到失落, 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 等等。

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 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 政治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 消除不正确的观念, 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 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 “轻装”教学;另一方面, 政治教师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 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 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 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 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不顺心的心理状态, 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发展。

四、缺乏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民主、平等、和谐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的问题, 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地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 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 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 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 学生感到压抑, 教师也十分疲倦, 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向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 放下架子, 改进教法, 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 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项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 大胆创新。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互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总之,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值得人们去深刻反思。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克服这些问题, 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摘要:语言的科学性要确切、明白、实事求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问题不能有半点含糊和虚假, 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语言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彻底杜绝一切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做到每一句教学语言都是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 都经得起客观实践的检验。这不仅关系到政治教师本人的威望, 而且关系到高中政治课堂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13.初中政治的学习方法 篇十三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方法和技巧,政治学科也不例外。要想学好政治,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另外,在学习当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自行作出调整。

总之,对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一定要有一个大致的学习计划,给自己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实践证明,那种无计划、无目的的学习是低效率、无秩序的学习,最终的结果肯定不会是很理想的。

三、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14.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十四

一、有效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主动性

(一)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如果学生学习非常主动和积极,那么就会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目的。反之则会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实际情况就清晰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初中的教学中,尤其是政治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师的任务或是学习是否优秀的标志,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方法,而是看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记忆程度。教师这种长时间错误性的知识考查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陷入一种误区,形成了一种非常单调的、乏味的学习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同填鸭式的方式。现在我们逐渐地意识到了,折中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培养和加深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而且影响到了我们政治课堂的教学结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改变现有的教学现状,使政治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真正地、顺利地、有效地完成它该有的任务。

(二)对因材施教即差异性教学的理解

因材施教就是要尊重学生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在新课程改革中也重点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又可以成为差异性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就是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换句话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自己所分成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出适宜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争取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并对政治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保证学生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高,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到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逐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节知识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和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关注世界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时代的科技发展状况来思考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更好地抓住机遇,勇敢地接受挑战。接下来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现有的知识基础来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集中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来学习这堂政治知识,还可以用政治的观念来剖析知识,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或是采用竞赛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总之教师要用各种有趣的、丰富的、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方式,并且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政治知识。

(三)差异性教学的方式

想要顺利成功地完成差异性教学,真正履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需要打好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要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型学习转变成自主性学习,成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这样教师就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自主性的探索知识,并且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基础类型制定相应的适宜的探索任务和目标。比如,我们学习《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机遇,什么是挑战,如果教师只是单纯性地讲述这两个概念的话学生理解和掌握得就会非常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样他们的思想就会比较容易受到束缚。不但不能够准确的理解知识,还失去了寻找高效的学习方法的机会。因此我们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阅读和学习,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性的引导和鼓舞。这样我们就能够让学生真正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体会到自己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感,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政治理论的实际性

知识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含义就是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人生发展定位的初期,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政治教学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在政治教学中要设置巧妙的生活场景,用更加生活化的思路去敲开学生理解的大门,从而使学生拥有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理解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口问题》这节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课本中人口的数字或是课本中罗列出来的一些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为学生展现出生活中因为人口众多而出现的各种危难场景,就会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节政治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

三、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结构,拓展政治教学方法

1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篇十五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 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有效调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系的很好方式, 是教育者针对特定的教育内容, 利用符号, 语言、体态语和媒体等媒介对教育对象进行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融合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沟通双方在认知上达成共识, 情感上达成融合, 行为上达成一致。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反馈与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沟通双方进行的双向交流活动, 是一个闭合形式循环的链条结构, 不是一个直线型的简单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 (教育者) 通过沟通媒介与沟通客体 (受教育者) 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 受教育者接收信息后, 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做反应, 并把这些反应反馈给教育者, 教育者做出评价, 然后再一次将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接着进行第二次沟通。反馈与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反馈即客体对接收信息的反应, 评价即客体及其他人对自己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等的判断和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为教师。教师通常以正常授课、课堂讨论、课后交流等形式, 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体, 主要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与学生进行交流, 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客体, 在沟通活动结束后要将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动态反馈给教师, 同时要听取评价者的不同意见与要求, 提高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与评价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方法, 从反馈的层面有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 从评价的层面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 即时反馈:

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进行的同时,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做出及时反馈。这种反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语言、表情、态度、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表现出来。非言语沟通内涵十分丰富, 熟为人知的领域有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物体的操纵等。[2]例如, 点头表示赞同, 握紧拳头表示愤怒, 微蹙额头表示认真地对待此次沟通或者不理解教师所谈的内容等。

2. 延时反馈:

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结束后, 大学生对沟通内容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运用书面陈述、集体讨论的形式展开, 主要是将自己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行为表现等方面反馈给教师。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 就要在沟通结束后, 教师采取主动, 采取直接或间接提问的方法, 获取反馈的信息。与此同时, 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与教师交谈, 如实反映个人的情况。

3.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的判断与评价。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结束后, 学生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 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态度、价值观、能力、偏好、个性以及行为动机、方式等方面做一个自我评价。人的发展形态是由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只有公正地做出自我评价, 大学生才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的全面发展。

4. 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结束后, 教师、同学、父母等其他个体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对大学生的评价不能以固定的框架来认识他、评价他, 应该采取非定型化的模式来评价。在沟通之后, 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变迁因素, 对他做出客观的评价。因为大学生的年轻气盛, 会使学生有轻狂、孤傲的心理状态, 所以他人对大学生的评价是必须的, 而且是必要的。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效果的途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配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是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和行为引领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沟通双方在认知上达成共识、情感上达成融合、行为上达成一致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是关键。美国学者赛克斯认为:“专业化依赖于两大策略:筛选和吸引。”高校在人才的选择上也要实行“引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不断优化教师队伍。高校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制度、研究课题带动学科建设、丰富教师文化等措施都可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

2. 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具有专门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并不仅仅局限在书面的理论内容, 还要涉及到心理、社交、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所以大学课程的设置要凸显多元化的特点。课程除了有专业课程之外, 还要普遍增设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等课程。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可以提高教师素质, 拓宽学生视野, 增长学生见识, 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添反馈与评价的内容, 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基础。

3. 沟通机制的完善化:

机制本来是机械学上的概念, 意指机器的内部构造, 运转过程中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工作原理。目前, 机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部分, 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沟通机制, 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起到促进与完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包含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反馈与评价机制和创新机制等内容, 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 社会实践的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内容不仅只有理论层面的, 还要有实践层面的内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受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支配, 思想是主观的东西, 而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际效果, 还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方面着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反馈评价的内容集中在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检验它的实际效果, 也要从学生的行为上着手, 高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课程的比重, 可以采取课上模拟实践和课后真实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倡导知行统一的理念。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 师生进一步地沟通, 了解对方, 消除沟通障碍, 完善反馈评价体系。“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3]社会实践有着实践育人的特性, 具有课堂授课和书本教育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社会性。通过社会实践, 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扩宽反馈评价的范围,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反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2.

[2]王怀明, 王君男, 张欣平.管理沟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7.

上一篇:软件开发定制协议下一篇:教你电脑待机锁屏怎么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