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学生行为系统

2024-06-26

中南大学学生行为系统(精选9篇)

1.中南大学学生行为系统 篇一

大学生应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

一、前言

婚前性行为是指未婚者在没有办理合法婚姻手续前的性行为。

而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更是一个争议性十分大的一个话题,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是一个女大学生,在我看来,大学生已经是一个能够自主思考,能懂得去负责任,有思想的一个个体。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我通过百度网得到了多份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并且通过自己对此课题的搜索,查看了多篇有关报道与专家看法。

描述性研究法:对于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我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三、数据分析

该调查历时两年,开始时间为2007年9月,调查对象为北京、长春、成都、南京、南宁、武汉、重庆等7个城市的8万余高校学生,包括在校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性行为中采取避孕措施的少

调查显示,60%左右的被调查学生持性解放的观念,70%以上被调查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同居等行为持宽容态度。14.4%的未婚高校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而在首次性行为中采取避孕措施的为47%,在性行为中每次都采取避孕措施的只有28.7%。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

生殖健康知识掌握较少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于人类受孕条件、月经特点、女性最易受孕时间、艾滋病传播途径、紧急避孕方法等方面的认知率为50% 70%,医科学生、大学女生认知情况比其他学生好。同时,99%以上的被调查高校学生对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都缺乏正确认识,只有2%左右的学生能正确掌握全部的紧急避孕方法,其中医科学生的掌握率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别,博士生的掌握率显著高于本科学生。

避孕信息获取途径欠佳

调查显示:包括医科在内的高校学生,大都通过各种媒介自学而获取避孕节育知识。现有获取此类知识前5位的来源为科普读物或报刊杂志(70.1%)、网络(54.6%)、同学朋友(41.6%)、课程教育或专题讲座(33.5%)、广播电视(31.2%)。

有性行为的高校学生获取避孕药具的最主要的三种途径分别是:药店(45.4%)、百货超市(34.4%)及自动售卖机(18.3%)。

高校性教育课亟待完善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对现阶段提供的避孕节育教育不满,9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教育,而且多数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一就开设,越早越好。39.5%的学生希望性教育的形式是课程教育;至于教育内容,与性行为相关的生理和心理,以及避孕节育的实用方法,都有传授的必要。

四、讨论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为何如此严重?

我认为,占一部分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对婚前性行为的认知还不够。不能理解婚前性行为会带给我多少危害,并且只为了追求那短暂的快乐和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去探索那片还不属于我们的神秘林。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是有目的进行婚前性行为,但是又在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没有负起责任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些学生很大部分是冲动、盲目而犯的错。在另一方面来说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从古至

今,“性”在我国都是一个十分令人避讳的话题,导致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只接受过一点点性知识教育或者是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还有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五、结论

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一般是在一时冲动、失去自控的前提下发生的,没有避孕。而作为一个理性和社会性的人,在其恋爱和性活动中提倡道德,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即人在一定社会中性行为的社会义务、责任和权利的规范。因此作为女大学生,一定要坚决抵制婚前性行为,作为男大学生,应该培养高尚的恋爱道德和行为,为女方负责,不要因为一时的满足而遗憾终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正视性心理现象,倡导文明的性道德,谨慎对待婚前性行为。

六、参考文献

【1】 周家华 王金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2】 中国学生网 文,《大学生恋爱如何应对心理困境》,来源互联网。【 3】 王云峰 文,《大学生性心理指导》【 4】 牵头人为武汉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所长熊承良的调查报告,课题是国家“十一五”项目。

大学生经典语录

没有性也不会威胁生命。心与子宫是相连的,伤害子宫一次,就等于伤害心一次,建议别为了一时冲动破坏一辈子幸福。黄金周等于堕胎周性渴望是本能的,性压抑是属于人类的,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能压制自己的性欲,为爱守贞。贞节教育该改为道德教育,对自己负责,不要影响别人。

如果没有日本的AV,中国性教育根本一片空白。(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中南大学学生行为系统 篇二

1、交往行为理论概述

在西方社会中, 工具理性向来盛行, 针对这一现象, 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 叫做交往行为理论, 希望这一理论的提出, 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标准或者是基础来描述、批判现代的社会结构。一直以来, 交往都是人们不能避免的基本任务, 并且是一个哲学范畴的课题。这种工具理性的现状必须被打破, 才能改变现状, 成就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将社会行为定义为四种类型:

( 1) 目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 2) 调节规范行为, 这种行为是社会的集体成员依据共同的价值观而采取的一致的行为;

( 3) 戏剧行为, 这种行为指的是在公众的面前人们表现自己的看法、态度等行为;

( 4) 交往行为, 这种行为指的是人们应用语言或者是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互动。

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 哈贝马斯创造了交往行为理论学说, 将这个社会定义为二元社会结构模式。一方面, 哈贝马斯认为, 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文化再生产的社会关系中; 另一方面, 人们还不可避免的生活在一个物质再生产的社会关系中。实际上, 人类的生存还是偏向于物质依赖, 但是, 现在这种过度工具理论性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的理性式微。

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和交往行为理论的关系

手机作为一种科学技术的产物, 以它独有的便利条件充斥了人们的生活各个角落, 手机作为一种交往工具, 可以快速的达到人们的交往目的, 体现了非常直接的目的性。大学生利用了手机这种便利性, 通过对手机的应用, 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沟通。手机这种沟通的便利性, 造就了手机成为大学生交往的合理选择模式。但是这种便利对着其发展的过度性, 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弊端, 那就是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 已经出现了手机依赖的行为。

那么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到底是如何出现的呢? 我们分析, 求, 但是在这种需求的满足之余, 却没有一种规范来调节这一行为, 并且这种交往模式使得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隐秘性, 这种性质在某种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大学生越来越喜欢这种可以在交往中自己虚拟角色的交往形式, 最终还发展成了在课堂上也有大部分的学生情不自禁的玩手机, 这种形式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一种集体共识。

哈贝马斯认为大学生的这种手机依赖行为, 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无限扩张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这一理论, 并希望这一理论可以作为人和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准则,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种道德实践的理性化, 这一理论的出现, 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社会压制, 最终达到交往的行为自由, 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发展。

3、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克服作用

大学生的这种手机依赖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现象, 并且和大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所以, 要克服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 我们必须慎重的对待这一工具理性, 依照交往行为理论做出合理的措施。

3. 1 慎重的对待工具理性

不可否认, 手机作为一种便携式交往工具, 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交往的种种需求, 但是, 现在出现的种种问题, 也提醒了我们一定要慎重的对待理性工具, 在享受着手机带给人们的便利的同时, 也要注意克服这种理性工具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明确一点, 在交往的过程中, 语言一直都是一种公正、真诚的交往工具, 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不去克服理性工具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

3. 2 创造手机交往的理想情境

大学生出现手机依赖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手机交往的过程中, 通过人们的想象, 会出现一种理想的交往情境, 这种理想的交往情境刚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还是理性工具应用泛滥的结果。要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 就要建立交往理性的条件, 通过加重大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联系, 来弱化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象。

3. 3 将大学生手机交往的理性空间建设同制定的规则统一起来

要有效的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行为, 还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工具理性的观念, 以此来消解手机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既然手机依赖是一种心理现象, 那么仅仅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 是很难克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 所以, 建立可行的规章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规则, 才能真正的消解掉手机在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4、总结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智能网络化丰富, 智能手机与网络入侵了大学生的整个思想及生活, 当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行为也越来越严重。为此, 本文将哈贝马斯行为理论作为理论依据, 对大学的手机依赖行为进行阐述, 大学生手机依赖是由于大学生交往的理性缺失, 换句话说, 就是大学生过度的使用手机造成大学生正常交往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 在交往的过程中, 大学生要合理的对待交往工具, 发展理性的交往模式, 克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行为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交往行为理论

参考文献

[1]刘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黄海, 余莉, 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 (04) :36-38, 41

[3]洪艳萍, 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04) :153-154

[4]郑毅, 张小远, 刘晓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 (04:130-131

[5]韦耀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 (04) :93-95

[6]赵婧, 葛秀春, 葛玲.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校医.2011 (01) :22-23

3.浅析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神圣殿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素质大幅度下降,其中在课堂中失范行为现象突出就是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给课堂正常进行、学校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关于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界定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未见学术界关于“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明确定义,课堂失范是与课堂规范相对应的,没有规范也就没有所谓的失范。“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规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笔者对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做如下定义: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堂教学范围内不同程度地违反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活动与行为。

二、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特征

根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据和本人的课堂亲身经历、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不论学校、专业、还是年级、性别,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都普通存在。“金怡、姚本先等人对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种类排序表明,在大学课堂里,睡觉比率占14%,思想开小差的占13%,看课外书的占12%,做其它作业的占11%,擅自离位的占2%。”

三、课堂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种行为的产生是外因与内因也即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指与社会、家庭、学校相关的原因。内因是指与自身相关的因素。

1.外部刺激不足

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于其他情境中,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避免家长成分带来的不愉快必须学习。

(1)社会因素。

本文分析社会因素主要探讨社会的价值观冲突、就业压力、教育改革对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影响。这是一个社会大变迁的时代,新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新潮社会现象纷纷上演。特别是后现代思潮涌进中国社会后,中国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开始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尚未健全,出现了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了彼此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后现代思潮给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反教育、公德差;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内心焦虑,好发泄;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玩世不恭,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拘束,甚至触犯刑律。这很容易导致课堂失范现象的产生。1977年恢复高考,录取率仅4.7%,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比例高达47%,2005年高考录取率为59%,招生人数已达到560万。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的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大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时,无法安心上课,大学生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天子骄子。人们原来所认为的只是上了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破灭,由此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认为读大学与没读大学一个样,与没读书的人找的工作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学好与没学好一个样,平时学习成绩差的与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在找工作问题上没有多大差别。这一思想影响学生的失范行为。

(2)学校因素。

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这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失范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枯燥乏味的原因与课程本身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关,为什么同样一门课,有些教师教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有些教师教的课学生不喜欢听呢,所以一门课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现行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使得大学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大学本应是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做好科研,可是,现在大学的现实情况是重科研,把评职称与发表文章挂钩,于是很多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多弄点科研费,早点评上想要的职称,就千方百计的发文章,做课题,而教学只是作为他的副业而已,应付一下就行了。教师对教学在观念上不重视从而导致行为上有失偏颇,很多人认为大学的课是最好上的,又不用管纪律,又不用管学生有没有听懂,我只要把这一堂课讲完就行了。据王红红对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教师能够按照教育规律教学,遵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并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态度向学生传授知识。除个别教师外,都能遵守基本的教学纪律,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还存在较为明显和严重的教学行为失范问题,例如备课不充分,照抄教材;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态度不认真或交流较少;教学态度不端正,偏离教学目标。甚至还存在不按评分标准打分,迟到、早退,找人代课等违反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行为。不同学科对教师的部分教学行为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文科教师在以个人主观看法影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等教学失范行为上的严重程度要高于理工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对教学质量评价本身的不重视,二是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3)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它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天津教育科研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84名逃学和有其它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中,有82名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质量不高,就会导致家庭成员情感缺失,导致中小学生品德或行为不良的可能性极高,这也会带到大学的生活中。从而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范行为,这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生的上课质量。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起到间接的作用,比如有些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他会觉得学习的机会来得很容易,以后工作也不用愁,出了什么事情有家里顶着,于是在学校过得轻松自在,反正听课与没听课一个样,到时考试一样可以过,于是无心听课。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整天想着要出去多做份兼职,于是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想着怎样去挣钱,而无心上课,做兼职与学习两者不能兼顾。家长素质及家庭教养对子女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规矩,反映在大学课堂上,就是不守纪律、没有礼貌、秩序混乱。

2.内部动机不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在课堂上失范行为的产生最主要的是内部动机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没有明确的计划,茫目地过每一天。一部分学生来读大学的原因是认为没读大学的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于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进入了大学。还有一部分来读大学的原因是羡慕大学生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摆脱中学繁重的学业负担,可以随便逃课,考试只要及格就行。于是在高考填自愿,选专业时,没有过多的考虑,没有认真地去通过多个渠道了解是否自己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还有学生关注热门专业,考虑现在哪个专业最好就业,就选哪个。于是这种茫目地选择,给大学学习带来了很多隐患。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原来所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时候,并没有做出积极地调节,比如换专业,而是选择消极地应付,比如逃课、在课堂上无心听课、看其它与本课堂无关的书。有些学生即使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或者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满,与自己的理想有差距。还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心理,“从众是好是坏?对这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但是,就我们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观而言,我们可以说,从众有时是坏的(会导致有些人酒后开车或表现出种族歧视行为),有时是好的(可以阻止人们在剧院排队买票时插队),而有时却无关紧要(例如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在大学期间,一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来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于是就会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做什么,则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很多大学生往往到毕业了,还不知道在大学学了什么,看到社会生存的无奈以及知识的匮乏时,后悔当初在大学没有好好的听一节课,大学那么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2)缺乏自控力、学习意志不坚定。

大学生大多数都离开父母在外地求学,在学校没有像中学老师那样监督,也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又都觉得就业与学业成绩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也许是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不那么认真学习的原因,因而这种行为也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还有些大学生极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个人在集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集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及信仰上,表现出与集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原本自己想好好学习,包括想在课堂上好好听课,坚持一节课、两节课还行,比如不跟同学讲话、睡觉等等,可不能长时间坚持,看到其它同学上课说话、睡觉、看其他课外书等,自己怕别人笑话,怕其它同学说他是另类,于是自己刚坚持的信念就动摇了,行为也就随着相应的改变。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失范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课堂失范产生的背后,是由当代学生价值取向与目标取向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由外部原因与自身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大学生课堂的失范行为,首先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知道作为一名学生的义务,认真扮演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角色,知道自己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同样,作为在学校影响学生最大的因素:教师和管理者,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有自信、德才兼备、能适应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斌贤,丁刚,陈玉馄等: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唐晓鸣:大学生课堂失范现象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

[5]王红红: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刘恩允,杨诚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1(1)

[7]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8]吉彦波:扩招形势下高校课堂秩序失范的成因与对策——以自己的课堂实践为个案[J].新余高专学报.2006(3).

[9]戴维•迈尔斯[美]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8

4.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篇四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工作、生活提取各种有用信息和进行种种交流的工具。大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的年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都非常的快,是接触网络最多的人群之一。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一、生活比重:网络所占比重逐渐加大

网络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网络提供给同学们充足的学习资源,娱乐资源,甚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所需,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调查中,在被问及“如果没有网络,你会有何感受?”时,59.3%的同学表示生活将变得单调,47.1%的同学表示将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上网原因,缓解生活压力远大于充实完善个人。根据调查统计,100.00%的受访对象表示自己曾经有过上网经历。在大学生“上网原因”一项中,有53%受访同学选择“聊天”,该比例远远领先于其它选项。上网聊天作为缓解学习生活压力的方式在调查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娱乐则以40.9%比例次之,而只有25%的学生能比较合理的利用上网来充实、完善自己。

上网时间,基本不受限制。调查显示,选择随时可以上网的人数占40%左右,表明上网的时间基本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而主要由学校课程设置紧密与否及学生的行为倾向决定,调查报告《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

上网途径,从电脑到手机。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同学们可以连接至网络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之外,在对于同学们上网方式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平日有通过手机上网习惯的同学占到了41.2%,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新途径。

二、行为偏好:网络的主要作用是社交娱乐

“聊天”俨然成为最受学子青睐的娱乐方式。通过调查,有90%以上的同学都使用QQ作为聊天工具,现在QQ号已经成为时下大学生互相联系时必备的身份验证码,根据资料显示,Google推出的全球最热门搜索词,“网上聊天”位居第一。另外,“查询娱乐资讯”与“网络游戏”以40.9%及25.8%的比例分列二、四位,二者的差距不是太大,“网络游戏”列第六位。

SNS网络平台逐渐成为社交新宠。以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的交友互动平台同样占据了同学们较多的上网时间,之所以它如此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友平台,也为相隔千里的同学解了相思之苦。其次,校内网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资源共享空间。由于校内网民基本上都是大学生,所以校内上分享的资源可利用率高,相比于其他的资源共享网络更有针对性。如今,类似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已经无可非议地成为了大学生密集区,风行于各个高校的校园官方或非官方论坛就属其中之一。

网络,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据了解,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写入校内日志,与大家分享。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不易使大学生倍感艰辛,心理上常处于抑郁状态,而日常面对面交流的缺失,使得大学生愿意通过发表网络日志的方式引起周边同学的关注与抚慰。

对不健康网站持反对或中立态度占绝大多数。调查显示,92.5%的同学对不健康网站持反对或较中立态度,持支持态度的仅占3%(在实际生活中该数据可能会更多,但误差应该在可控范围内)。从同学反馈上的信息来看,抵挡不住诱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学习压力太大”“青春期知识匮乏”“心里不健康”以及“纯粹好奇”等方面。由此可见,对于此类不健康网站,大学生的态度还是相当明确的。

三、网络依赖:新的学习方式和宅一族涌现

5.2015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 篇五

第1篇: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范文

为迎接我院2015年申报(参评)省示范(骨干)职院,我系学生会呼吁各班级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以自身道德实际行动为学院创建省示范(骨干)职院贡献力量,所以,我们要为此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个人职教新干线的空间建设是此次示范(骨干)职院创建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申报(参评)时间在即,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学生处特要求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同学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入到职教新干线的空间建设队伍来,各班班委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逐一落实,逐一检查,同时,在创建工作期间,希望同学们守纪律、讲文明、护环境、重行动,为学校创示范(骨干)增光添彩,所以,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自觉地把各自的职教新干线建设好。第2篇:

信息技术乃小三门学科,它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平日的测验。注重的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和未来信息的需要。由于本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此对孩子们的行为规范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下面,针对我在课堂中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作如下小结:

生命教育的渗透

结合我们学校是生命教育特色学校,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生活等等。生命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全体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点拔,在课堂中渗透,使学生彻底理解生命的可贵,生命教育的内涵。因此在我的课堂中,只要内容涉及到生命这块的,我都会结合事实展开教学,如:让孩子们不能去深水中洗澡;上学、放学要注意车辆行走,不要因为抢一步争先而铸成大错;不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学;机房内的电源线不要随意乱插乱拔,以免造成触电的危险;机房内容易磕碰的拐角很多,下课时我都会做强调,让学生注意自身安全,不攀爬楼梯、不在校园内追逐打闹等等。

环保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们全球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们的地球每时每刻承载着人类制造出来的污染。面临气候的变化,生态的破坏,作为地球上的我们不得不走低碳生活,为环保出一份力量。我在执教《写出心中的计划》一课时,就和学生们一起阐述了环保的观点,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小培养孩子们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美好的家园。上课前我都会指导学生节约能源,关闭教室内的节能灯,不做无谓的浪费。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践踏一草一木,他们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的生长需要我们的呵护。

教育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

家长、朋友、老师、学校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学校周边的孩子大都是农村拆迁过来的居民,何谓“笼子大,什么鸟都有”有些大人说话非常不注意形象,出口就是脏话连篇。而作为小学段的孩子,模仿意识很强,往往大人说出的话,随即就成为了孩子们的“口头禅”。不仅在校园内还是在我的课堂上,偶尔都能听见孩子们互相骂脏话。只要是被我发现了,我都会及时制止孩子的恶性行为,告知他说脏话是不对的,有损形象,要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在家要尊老爱幼,在学校碰到老师要主动问好;碰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不因小事颠倒是非,善待自己,尊重别人。以理服人,快乐生活每一天。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应坚决摒弃掉孩子们身上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自尊、自爱、整洁、朴素大方的学生;做一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学生;做一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做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21世纪的“四有”新人。孩子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文明、美丽的校园,让我们金小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为一个文明之人,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第3篇: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青年学生应当讲文明、讲礼貌,自觉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优良的品德。

一、课堂行为规范

1、学生应提前10分钟到达上课地点,做好上课准备;若迟到,应先报告,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不做与课程无关的事。

2、上课时应衣着大方,夏天不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入教室。

3、对课堂教具、设备要加以爱护,不要随便移动,更不得损害。要节约用电,离开教室时应随手关灯。

4、教室内外要保持清洁,不准吸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皮等杂物;不准将食物带入教学场所。

5、课堂上,不得随便接打手机,应将手机关闭或设为静音。

二、校园行为规范

1、学生平时要仪表整洁、举止有礼;与他人交谈时应注意谈吐文明,使用礼貌用语;男女生之间要文明交往,自尊、自重,不得在公共场所有不文明举止。

2、师生相遇,学生应主动打招呼。进老师办公室应先敲门或打招呼,经老师允许后方可入内。

3、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折花,不践踏草坪,不乱扔垃圾,自觉维护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4、提倡健康的文化生活,不得购买、出借、传阅内容反动和淫秽的书刊、图片、音像制品等;不随意张贴小广告;不推销商品。

5、保持校内环境的安静,不在宿舍区和教学、科研、办公区内进行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休息的体育、文娱活动。

三、公共场所行为规范

(一)图书馆

1、图书馆开放时要有秩序地进馆,要尽量放轻脚步,以免影响他人。

2、借阅图书时不要乱翻乱扔,保持原有摆放顺序。

3、不要替他人代占座位;对阅览室里的书刊,阅后应及时放回原处,不要一人同时占用几本杂志,以妨碍其他同学借阅。

4、不在图书杂志上乱写乱画,更不得拆撕书刊。

(二)会场

1、准时参加会议,不迟到、不无故缺席。

2、自觉维护会场秩序,服从会议统一指挥,遵守会场纪律,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

3、爱护公共设施,保持会场清洁。

4、散会时,有秩序地离开会场,不要抢先、拥挤,避免造成混乱和意外事故。

(三)运动场

1、参观比赛要遵守有关运动场地规则。

2、做文明观众,尊重裁判和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并维护运动场的秩序,服从指挥,注意自身安全,不鼓倒掌、喝倒彩。

(四)食堂

1、就餐者要遵守食堂就餐时间,自觉排队,不得插队和拥挤。

2、就餐时不要将脚跷在凳子上,不准在桌凳上乱写乱划。

3、要爱惜粮食,剩饭菜须倒入泔水缸,不得随便乱扔;不要将饭菜端回宿舍用餐。

(五)校园外

1、乘车主动购票,给老、幼、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2、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自觉走人行横道。

3、爱护公共设施、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4、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

四、宿舍行为规范

1、自觉遵守宿舍各项管理制度,服从公寓员、辅导员、学生干部的管理、检查。

2、遇到停水、停电等突发事件时要保持冷静,通过学生干部或管理、值班人员及时解决问题,严禁起哄滋事,严防发生意外。

3、宿舍内要加强团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邻宿舍的同学要互相尊重、友好交往。

4、遵守作息制度,按时起床,按时就寝;严禁夜不归宿,严禁私自留他人居住;不得在宿舍区喧哗、打闹,不得放大音响设备的音量。

5、宿舍里要注意语言文明,不讲脏话;严禁将易燃、易爆的物品带回宿舍;宿舍内严禁使用大功率电器,严禁私拉乱接电源;严禁吸烟、酗酒。

6、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警惕,防火防盗。休息或外出时要关锁好门、窗,公物坏了要及时报修。发现可疑人员要立即询问、报告,确保宿舍治安安全。

7、保持宿舍整洁。起床后要及时整理内务,打扫宿舍卫生。

五、网络行为规范

1、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不散布、传播谣言,不浏览、发布不良信息;不侮辱、欺诈和诽谤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2、自觉维护公共信息安全,维护公共网络安全,不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不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3、正确运用网络资源,善于网上学习,不沉溺网络游戏。

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在网上公开个人资料,不随意约见网友,不参加无益身心健康的网络活动。第4篇: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下面就我班同学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情况作一总结。

具体教育措施:

1、养成教育,始于细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阐述。从教以来,我始终遵行陶先生这一朴素教育思想,立志让每个学生,通过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为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四会”的人,成为真人。

6.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篇六

—— 以郑州市高校为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冯建栋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旅游市场的主体,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郑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出游频率、出游偏好、出游目的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大学生的旅游消费需求及消费行为特征,并根据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提出一些符合他们的营销策略。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表现出其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

1.注重价格,讲求经济,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

因为大学生的生活费大部分来自父母,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因而他们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求经济实惠,另外大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新求奇心理,所以他们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2.大学生的自由时间充裕

就目前大学生时间安排来说,他们可能比普通人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他们有固定的寒暑假,旅游可支配时间充裕,这是大学生出游的一个必须的客观条件,这也使大学生市场成为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3.乐于接受新事物

旅游本身来说,游客一般需要具备猎奇放松、休闲以及乐于接受新事物等心理特征。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人群,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欲望要比普通人强得多,这一点正是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4.出游顾虑较多

大学生旅游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其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缺乏旅游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出游顾虑较多。尤其女生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对安全等问题考虑更多。

5.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周围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的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不稳定,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相对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6.大学生消费能力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从购买mp3、mp4到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他们的消费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有能力外出旅游的,关键看怎样才能吸引他们。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1.旅游欲望强烈

在调查问卷中,有82.3%的人表示非常喜欢旅游,15.6%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不喜欢的几乎为零。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外出旅游欲望产生不同的影响,调查表明,在82.3%非常喜欢旅游的人当中有70%都是女生,这说明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更喜欢外出旅游。

2.旅游消费行为的普遍性

谈恋爱、上网、旅游成为21世纪大学生活的三门“必修课”。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生纷纷走出校门,加入到旅游者行列当中,使得大学生旅游这一队伍逐年膨大,旅游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一种必需品。调查结果显示,96%的大学生都外出旅游过,没有外出旅游过的人当中大都是因为经济原因,只有极个别人是因为不喜欢。

3.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自然风光,以及自然与人文风光相结合的景观等旅游产品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特别是一些知名度高的景区,更是受到大学生的追捧,由问卷可以看出,更多的大学生还是喜欢自然景观,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大学生出游目的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依次为放松心情、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找熟人玩儿和消磨时光,其中放松心情的占57%,开阔视野的占29%,获取知识的占9%。

5.旅游时间的集中性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大学生当然也不能例外,因此他们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旅游。寒暑假、双休日“、五一”“、十一”黄金周为大学生旅游的集中时间,双休日一般选择短途旅游,其他时间则选择中长途旅游。

6.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调查显示,47.4%的学生喜欢集体外出旅游,26%的大学生则愿意和几个好友结伴出游,只有20%的大学生喜欢独自外出旅游。出游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素质有关,这表明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注重文化和身体的培养,而忽视独立个性的培养。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1.现有旅行企业旅游产品分析

1.1旅游产品线路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吸引力

大学生们每年看到的旅游产品宣传都是那几条线路,没有新鲜感。而且各家旅行企业关于大学生的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

1.2费用方面

由于大学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对价格极为敏感,所以旅游产品的价格一定要适中,价格太高不易为大学生接受。虽然旅行社针对学生的收费不算很高,但是学生会觉得自己去会更划算,所以在进行宣传时要明确说明费用用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觉得物超所值。

1.3安全问题

现在的旅行企业在为其旅游产品做宣传时,只强调了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的价格,而忽视了旅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旅行过程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学生不会轻易外出旅游。

2.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2.1加强旅游业整体宣传,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旅游业

旅行企业应抓住时机在大学生当中做一些软广告,如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旅游的线路、景点制成绘声绘色的动画记录片或课件,形象的展现给大学生,并将具体的销售、服务内容介绍给大学生。

2.2突出旅行社特色

大学生富有好奇心理,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比较喜欢有特色的东西,一个旅行企业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旅游者。比如说服务好,让大家在旅行过程中感觉就像在家一样,让旅客们觉得舒适、放心。再比如说线路新奇多样,能引起旅游爱好者的求新求奇心理,或者旅游产品经济实惠,让旅客们觉得物有所值。

2.3推出专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旅游专线

为大学生开发旅游产品,要针对大学生特殊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及爱好,推出经济实惠的超常规的旅游产品组合。例如,开发以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郊区城市一日游,这对长期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2.4构建高校旅游网络,进行网络动态营销

针对大学生偏好网络,喜欢新奇的特点,可以在不同时期在网上推出以时尚旅游或者户外运动等为主题的网络营销活动,对网上报名并实际参与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优惠。

2.5在学生出游高峰期,加大促销力度

因为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明确,一般都集中在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所以旅行社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时间推出一些促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出游率,同时增加了客源,为旅行社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2.6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

大一新生一般对学校所在城市比较新奇,旅行社可以组织郑州一日游,帮助他们了解郑州;大

二、大三的学生相对来说对学校所在地已没多大兴趣,可以组织省内其他城市的旅游,比如洛阳、开封、新乡都是不错的选择;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旅行社针对他们可以组织毕业旅行或者以考察企业为主题的职业旅游,这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能更大限度地拓宽市场。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且亟待开发。大学生群体是新兴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喜欢创新、喜欢冒险、喜欢个性、喜欢与众不同。怎么样更好地服务这一群体,关键在于旅行社要深刻把握其旅游消费行为特征,认真了解他们,并且开发出符合他们兴趣、层次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7.大学生日常上网行为探析 篇七

互联网正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根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其中学生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1%。对于拥有活跃思想、追赶潮流、关注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电脑和手机是他们必不可缺的生活要素,上网和在线是他们惯性使然的生活状态。由此一个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是:互联网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显而易见的状况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上网地点从网吧、宿舍转移到了教室;上网终端由电脑变为“手机 + 电脑”;上网的时间几乎是时时刻刻;而上网的目的通常是娱乐休闲。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将伴随他们成长并呈现为一代人的时代特色。自2012年开始,“90后”大学毕业生开始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他们与70后、80后群体一道构成中国网民的主体———他们特别依赖新兴媒介,生活方式与互联网密切相联,“无时无处不在线”成为他们的基本需求和典型特点。所以大学生的互联网生存状态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通过呈现其互联网的使用状态,为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二、数据分析

(一)样本

本研究的问卷是分两次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发放,发放时间为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回收率为90%。203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19人,女生84人,其年龄、年级、专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发现本次调查的学生群体,多数是来自华东地区、专业为工科的在校本科生,其中59%为男生,41%为女生。

(二)大学生上网行为现状分析

1.接触媒体类型

目前媒体通常被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尚未有定论。就狭义的理解而言,传统媒体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是指电脑和手机,分别对应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按照覆盖人数的高低顺序排列,发现大学生日常接触的媒体,依次是互联网 (电脑)、移动互联网(手机)、电视、报刊、广播。使用新媒体的大学生人数远远超过接触传统媒体的学生人数;报刊与广播几乎淡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报刊,只有7%的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

根据表2可以发现电脑与手机是大学生的两大上网终端。虽然目前移动互联网在迅速普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电脑仍是使用互联网的第一终端。表3的数据显示,主要原因是部分(21%) 大学生使用的是非3G手机,而与此同时却有30%的大学生拥有不止一个电脑终端———平板电脑作为新潮的高科技产品,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通常移动互联网网民应该包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通过GPRS、3G、Wifi等无线网络访问过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1]可见在做网民行为调查研究时,除了聚焦使用手机终端访问互联网的网民外,也不能忽视使用PAD之类的平板便携电脑上网的网民。

2.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使用电脑的情况,本次调查对使用电脑上网的目的、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长、每天使用电脑用来学习的时长这三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如表4所示,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主要是听歌和看视频(51%)、玩游戏(41%),其次是学习和完成作业(30%)。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与之相对的是, 有一半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的时间是1小时以内———可见大学生打开电脑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休闲娱乐,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有1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超过8小时,这种沉溺于网络世界的状态,与以学业为重的校园生活是相悖的。

3.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上网是未来网络应用的主要增长点。本次调查,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上课使用手机的时长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如表5所示,除了手机的通话功能,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主要是看资讯和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聊天,其次玩游戏和看小说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时的惯常行为。与使用电脑上网的情况一致,有一半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4小时左右。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目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况极为普遍。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 有80%的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10-20分钟。这对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课堂教学目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4.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分析

根据前文表4与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50%的大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每天有8小时是在网络世界中活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干什么?本次调查对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十大网站、十大软件进行了统计。如表6所示,百度、QQ、微信是大学生最常用的互联网工具,其次是淘宝、新浪微博和优酷。可以判断,大学生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或社交媒体进行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是日常上网的主要行为。值得注意的是,QQ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相当高,使用量排名第一,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

(三)大学生网络视频使用行为分析

如前文所示,看视频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行为。伴随着传播科技硬件技术、网络环境、线下节目的发展,网络视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视频应用的增长空间特别大。大学生作为网络视频的忠实用户, 其消费特点非常明显。目前大学生最喜欢的视频内容、视频类型和视频网站如表7所示。优酷和爱奇艺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视频网站,其次是搜狐视频;大学生最喜欢的视频内容依次是影视剧、娱乐节目和动漫,其中有70%的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视频来看影视剧。美剧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影视剧,韩剧位居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喜欢美剧的学生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喜欢韩剧的学生。喜欢看大陆内地视频节目的学生只有5%,而喜欢美剧的学生比例高达37%。通过随机的非结构性访谈,发现喜欢大陆内地视频节目的学生,在节目类型上一致推崇的是近几年各个视频网站推出的自制剧。这些自制剧往往轻松幽默、简短且紧跟网络文化的热点,如《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也有学生指出这些节目格调不高,时有低俗倾向。可见本土的视频节目内容,如何在故事情节上有创意并吸引受众,还是任重道远。

(四)大学生网络新闻接触行为分析

在各类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仅次于即时通讯工具,高达80%。新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窗口,大学生的新闻接触行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均有重大影响。为此本次问卷专门针对大学生网络新闻的接触途径和接触类型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如表8所示,有近一半(46%) 的学生通过腾讯来接触新闻,其次是新浪。这也是由于QQ使用率在大学生群体中极为普遍而造成的,打开QQ已然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一种上网习惯。所以腾讯新闻网站和QQ迷你首页,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新闻的首要途径。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在此次调查中鲜有大学生提及。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在互联网世界中具有吸引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新闻的类型,30%的大学生通常是关注娱乐新闻; 关注社会民生新闻和体育新闻的比例分别是24%和26%; 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大事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只有14% 和12%。可见大学生在接收资讯时,消遣心理颇重。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冷漠”或“政治疏离”的关系呈显著相关。[3]就本次调查而言,深度依赖互联网的大学生, 其新闻接触行为呈现出政治冷漠状态。

(五)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沉溺问题。在选择“玩游戏”作为使用电脑目的的人中, 男生占到90%,女生只占10%。关于最常使用的手机上网软件,填写“游戏”的人中男生占69%,女生占31%。在“请填写最喜欢的网游”一题中,除了喜欢QQ游戏的女生人数略多于男生,其余网游都是男生人数达到女生人数的5倍或6倍 (见表9),喜欢英雄联盟的男女生比例高达64:1,另外喜欢Dota的学生均为男生。

另一项数据“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更能揭示男大学生网络游戏沉溺现象,如表10所示,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女生;近90%的女生每天玩游戏不超过两小时;而65% 的男生每天有2-4小时在玩游戏。可以判断,网络游戏对男大学生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女生。如果说大多数女生玩网络游戏通常是为了消遣,那么相比而言就有太多男生玩网络游戏处于成瘾甚至无法自拔的状态。

三、讨论与建议

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日常上网行为呈现以下值得关注的特点与问题:

第一,大学生使用电脑互联网倾向于“信息获取”和“网络娱乐”,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倾向于“交流沟通”和“信息获取”。[4]这种特点的产生,应该与电脑和手机本身作为上网终端,二者的性能不同有很大关联。尽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已经能够实现许多以前需要在电脑上达成的功能, 但手机始终是信息交流和社交联络的工具,电脑仍是使用互联网的第一终端。

第二,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已经形成习惯并呈现集中性。当代大学生每天在网络世界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或社交媒体进行聊天与交流、看网络视频、搜索资讯、购物、玩游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如图1),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由高到低前十排序依次是: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音乐、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网络文学。与此次调查相比,网络新闻是一个被当代大学生忽视的应用。

图一 2013 年 12 月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民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

第三,网络成瘾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中,男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尤其严重。从上网时间的总量上看,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已经挤压到学习的时间,上课时间用手机上网进行休闲娱乐现象普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威胁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行为。从玩网络游戏的情况看,男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避免沉溺于网游,是一个重大问题。

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互联网越来越像空气、水、阳光一样成为人们生存的必需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在校园中养成的上网习惯一方面会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带来影响。为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大学生日常上网的行为特征,要提高大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与素养,本文认为以下三点是当务之急需要落实的举措。

第一,加快推行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将在线教育如MOOC、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到高校课堂教学之中。移动互联网在快速普及,其固有的开放性与便捷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会越来越常态化。与其用各种“防”或“禁”的制止方法来遏止学生的课堂上网行为,不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在线教育,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的把注意力从手机屏和电脑屏那里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注重男大学生网络使用自控能力的养成。培养男大学生的意志力,引导他们远离网络游戏是高校特别重要的一项习惯养成教育任务。男大学生长时间的触网及沉溺于网络游戏的比例高居不下,这一现象的严重性需要各方的关注。有研究者指出:从网络心理情绪、社会信任和网络表达考量,互联网给男生带来的正能量和负能量都超过女生,网络对男性的影响更为深刻。男生网络失范行为明显高于女生。[5]

第三,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通过通识课、公选课、新生导论课等课程设置,来强化大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来充实校园生活的自觉能动性。全面了解新媒体、正确理解网络信息、有效运用互联网,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优秀的大学生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好网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应该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与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最后,本研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不足主要存在于研究方法方面:首先,研究者无法做到对变量的完全控制,即无法保证每个调查对象都实事求是地完成问卷;其二,由于样本局限在研究者所在的工科高校中,没有考虑到其他类型的高校中大学生的情况,因而对样本做出的推论和分析,代表性有待提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样本量,并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特征。

注释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8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

2[2]刘青,张璇.“90后”大学生日常通讯媒介使用现状与几点思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3(13):146-147.

3[3]李春成,张少臣.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度及其结构模型初探——基于上海市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6).

4[4]申琦,廖圣清,秦绍德.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形态研究——基于手机、电脑终端的比较[J].新闻记者,2013(6).

8.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解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2-02

“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是每个人点头或弹指瞬间流露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是个人风度和魅力的体现。文明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尺,是民族优劣的标志。分析大学生文明行为,无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大学生内涵修养的培育、品德境界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深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文明与文明行为

社会文明,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我们认为,文明在现代社会中,就是与文化结合紧密的一种现代物质文明趋于发达条件下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包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新思维、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的内化并能转化为个体、群体、组织,甚至国家民族的理念、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态。文明行为,是符合所在社会经济条件下衍生的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相吻合的在社会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个人、群体、组织、地区、国家、民族的活动形式和表现方式。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进一步推测其内在行为。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中不文明行为的观察和调研,发现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图书馆、教室抢占位子而人不到;食堂买饭时插队;离开教室时不带走垃圾;上课时迟到、早退、旷课、逃课;在图书馆阅览室随意讲话讲脏话;上课时手机铃声响起等。为什么在高等学府中会产生如此不文明的行为?许多研究者都谈了客观环境与条件,主观上的内在动因等等,但是我们应该从行为产生的本质上来认识。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行为主体:人,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认知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所涉及的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其他事物;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从这些行为产生的结构因素和发展过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存在现状找到有力的、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略。

二、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界定

那么,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应该有哪些基本内容呢?如何进行分类标准的界定?目前对此尚无太多的分析。因为高等学府是“生产思想”的地方,她所确立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培养对象有较高的文明水准和文明境界,所以就不能简单地从零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道德方面去考量。我们阅读到的大量文章都是讲社会生活文明行为,对文明行为的内容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主要分类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①政治文明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由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识文明等方面构成。大学生政治文明行为的表现主要是政治参与、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水平、政治敏感度、政策水平等方面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②利益文明行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分配之主次分明和统筹兼顾,合理合法获取利益,体现自身价值,遵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降成本、讲效率、讲公平、讲公正,摒弃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行为;③道德文明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发展纲要》的规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标准是清楚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增加;④习俗文明行为:入境问俗,移风易俗,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倡导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观念,适应特定区位的文化习惯;⑤宗教文明行为:信教自由,对宗教教义、宗教禁忌等要尊重,但必须符合我国民族政策,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宗教行为;⑥礼仪文明行为:精神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等方面众所议定、众所习用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按照等级相称律、约定俗成律、时空有序律和客随主便律等礼仪规律要求大学生自身;⑦组织文明行为:非国家性组织的规章制度、机构、纪律等方面,对该组织的成员来说是需要遵守的,而且组织的文化、理念、宗旨、作风、发展哲学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在组织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⑨娱乐文明行为: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觑。恢复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团结、娱乐中存在创造性元素、探讨礼仪伦理规律,甚至可以将娱乐文化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的高度来认识。⑨网络文明行为:在网络活动中应该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则、制度等活动形式和行为规范。

三、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延展价值

我们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内容,就是为了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能简单理解为日常生活行为。但是这些文明行为的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在操作方面还缺乏实践性。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需要养成的,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尚需21天的重复和历练,何况这九种文明行为的内容。特别是内在行为的养成,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新的事物,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内在动因之后,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着眼于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矫正对策的探讨,把具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转化成高等院校可供操作的方案,并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去,这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了。试图为切实改变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增强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出活动载体和文法性的规范。例如:大学生文明公约——文明礼仪篇:仪容举止,恰当庄重;衣着打扮,朴素大方;遇见师长,主动问好;路遇求助,热情帮助;公共场合,慎言慎行;志趣高洁,精神健康;洁行垂范,语言文雅。文明学风篇:笃诚治学,忌肤浅浮躁;追求卓越,忌固步自封;弘扬学术,忌浅薄无知;严谨求证,忌抄袭作弊;虚心求教,忌狂妄自大;刻苦认真,忌弄虚作假;好学敏思,忌得过且过。文明教室篇:文明礼貌,忌言语粗俗;尊重师长,忌旁若无人;保持整洁,忌乱扔垃圾;按时作息,忌迟到早退;专注听教,忌私语走神;勤擦黑板,忌乱帖乱画;遵守秩序,忌占座夹塞。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个体文明意识的提高。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立平,胡兵,范茜.五因素人格模式与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2,(3)

[2]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当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于忠汉.怎样培养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1997,(11)

作者简介:呂俊涛(1960-),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文明行为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項目编号:SZZD10001;2010年陕西师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课程教学内容、手段与技术改革研究

9.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九

一个人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那些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俗语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亟待在大学生中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习惯的涵义及其特性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通过外在的行动而表现的内在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思想和意识。换句话说,习惯是主体内心下意识活动的结果,是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意志努力而自然流露出来的经常性行为。

习惯具有下列特性:一是稳定性。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引导和控制一个人,就会附着在身体上而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不易改变,甚至一旦中断,就会产生别扭、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才能形成,培养一种好习惯和矫正一种坏习惯同样都要付出巨大努力。习惯一旦形成后,一般很难改变,并在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二是情境性。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由于反复练习而在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它是一种需要,具有自动化的作用,不需要别人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三是双重性。即习惯有好坏之分,它对主体的作用也有双重性,好习惯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坏习惯不利于个体和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在校现状分析(一)生活习惯令人担忧

1、日常饮食欠科学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睡得晚,起的迟,来不及吃早饭便去上课.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有的大学生索性取消早饭,养成常年不吃早饭的习惯;还有的男生酗酒、暴饮暴食,这些都违反了饮食规律。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如此应付“吃饭”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2、作息时间无规律

很多同学不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无规律,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一些宿舍看电影、开卧谈会到深夜,第二天上午逃课睡觉。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性循环,学业和健康均得不到保障。

3、自我关爱意识差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增添活力。但是由于网络游戏等的兴起,参与文体活动学生总数明显下降。学生的体能素质不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多数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这些与缺乏体育锻炼不无关系。有些同学不仅不注意自身卫生习惯,还经常在宿舍抽烟,使得其余同学被迫抽二手烟,影响了大家的身心健康。

4、娱乐休闲无节制

适当的休闲娱乐可以给大学生的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缓解压力。但是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KTv、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无节制地沉迷其中。(二)学习习惯不科学

l、平时逃课,临考突击

走进大学校园,学生学习不再有老师和家长的叮咛和嘱咐,几乎完全靠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少了监督的学生好像逃出笼的老虎,逃课、上课睡觉、谈恋爱、泡酒吧等等,各种不良嗜好随之而来。结果临考了才想起好多知识没有复习,不知道,才想起课本.演绎出一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闹剧。

2、少做笔记,读书较少

平时的课堂,老师要求不是很严格,学生做笔记较少,课后及时复习的时间也不多。往往造成想了解相关知识时,却不知从何人手。另外,随着课余时间的增多,学生反而不知道如何利用时间了.特别是用在读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更有甚者一年度不了一部有价值的书籍,造成知识的匮乏。

(三)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1、私心较重,不与人分享

现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不良习惯,也带动了大学里,在面对一个宿舍三人或四人的生活空间总是感觉不自在.而且自已’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很多东西也不愿与人分享。如让人快乐的事情、少见的物品、零食等等也不与人分享:在争取荣誉或其他事情上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显得不够大度和平易近人。

2、性格孤僻,难于融入

种种原因,大学校园里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 — “抑郁者”。这部分人因为缺乏自信、家庭原因、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或其他阴影给其性格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很难融入其他同学中间。

三、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一)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l、科学饮食,爱惜身体

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讲究卫生,磨练意志

沽身自好,自尊、自强、自立和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这关系着自己将来的工作和事业;改正吸烟、酗酒、沉溺于电子游戏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增强毅力为将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做铺垫。(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l、耐心发动,逐渐加速,循序渐进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先对自己计划要做的一两件事情不打折扣的完成,下决心要改进的方面就力争付出行动.然后逐渐对更多的事情做到有始有终。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人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歌厅、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游乐场所,无论自己多么好奇。无论别人怎么引诱。也不要去。

3、及时调整,自由放飞 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在此基础上.坚持和巩固,并持之以恒。(三)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

1、“从我做起”— — 主动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

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因为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往,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只有大胆地尝试,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那种害羞的心理也会随之而慢慢被消除。

2、“修己而不责人”— — 优化自己的性格,宽以待人

性格内向孤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障碍.要克服和消除它。除了正确地认识自己外,优化自己的性格是关键。大学生要通过多参加交往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自己开朗活泼的性格。不轻视别人,做到与人平等相处。在注重修身立己的同时,还要“宽以待人”。人各有别,人各有志,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与人之问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不能过分苛求别人,责怪别人,要学会容忍,宽以待人。当然.宽以待人也是有原则的.并不是等于无原则地迁就别人。

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诚相待,热情待人

与人交往,必须要以诚相待。热情待人。如果能做到以真诚去对待他人,他人亦必定会以真诚回报你,即“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之相交贵在知心。要做到知心,那就必须要求交往双方都能以真心诚意的交友态度来结交对方。不能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对方.“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假如交往双方相互怀疑,不但彼此交往困难,而且还会导致彼此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冲突。

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初中数学学科经验交流下一篇:擦肩而过的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