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音乐课的说课稿(精选11篇)
1.《茉莉花》音乐课的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新课文。文章以清新优美的笔调,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料这件小事,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与沫的关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净,素雅温馨。全文字里行间弥漫着真情,充盈着真爱,是一篇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具体语境中感受 “爱如茉莉”。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法与学法:
“生活有真爱,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教学拟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和繁琐的分析,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整合三个板块:①朗读词语,感受茉莉;②读悟课文,品味爱心;③仿写练习,提炼升华。从而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语文课的原汁原味。
五、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一)朗读词语,感受茉莉。
1、板书课题:《爱如茉莉》
2、三读课题,导入情场:
①这是一个温暖的词,让我们齐读课题;
②这是一个博大的词,让我们大声地读;
③这是一个深情的词,让我们深情地读。
3、出示词语,读词品味。
(1)老师这儿有4个词语,哪位同学来读?
出示: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清香 弥漫诗意
(2)这4个词概括了茉莉的特征,茉莉是什么样儿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说两句话。
(3)小结: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学到很多词语,不但要会记,还要会运用,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认为这样设计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会读并能够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说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从而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引领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深层次地品味语文,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二)自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文中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同学们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文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词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板书:生活有真爱,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让我们静静地去朗读课文第6小节到最后的文字。
2、要求:划出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如果是词语用着重号在下面标出。在旁边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写写批语。
[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教给学生具体的学法,让语文的最佳目的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行为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知道做什么与怎样做,长期以往,必将有利于促发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体验感悟,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
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语句,请你先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师巡视)
2、班级交流(预设):
预设1 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① 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妈妈为什么不让爸爸马上来看自己?
②“爸爸直奔医院”,ben和ben有区别吗?从“直奔”这个词可以读出什么?看到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练习读。
[从语音入手抓住对“奔”字的感受,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引导学生关注、感悟文字的温度。]
预设2 第9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留意?大声读,读完后谈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①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②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
③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 “探”字有温度吗?“探”和“照”有什么不同?“照”和“射”都可以啊!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阳光也不愿破坏这美好的画面,阳光也是多情的。)
[语文课是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挥”字与“照”的比较,感受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接近语言的真象]
预设3 这幅美景让作者怔住了,下面的两句话,会怔住我们的同学们。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妈妈说:“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这一夜,爸爸睡得沉吗?从哪儿看出?爸爸为什么睡得不沉?
③妈妈睡得沉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④他们彼此都想着对方,实际上没有睡好,却想告诉对方睡得很沉,这是为什么?
A:分角色朗读。
B:引读17小节:
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为什么会钻到心里去呢?说说你是怎样体会的。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无私的爱;“爱”温暖彼此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通过具体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教师的小结,延伸了学生的理解,并通过教师的话语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感受不深的。]
预设4 齐读最后一句,“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为什么 用了两个“爱如茉莉”?为什么不用三个?
一开始作者赞同这一说法吗?为什么后来不但赞同还写出来了?
[加深对文本意图的理解]
(四)个性理解,提炼升华。
1、写: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用一句话,写出你对爱的理解,爱如 ,
……
2、说:交流。
3、读:让我们一起朗诵老师写的《爱如茉莉》。
2.《茉莉花》音乐课的说课稿 篇二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单项选择是高考常用的考试题型。15道题的语言综合应用构成了高考试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三学生必须攻克的难关之一。
2.教学目标
(1)考纲解读
综观历届高考英语试题,不难发现单项选择题按其类别可分为四大类,即语法题,习语及惯用法搭配题,词语辨析题和情景交际题。所设置的四个选项一般在微型语境中分别从语法、逻辑、常识、交际习惯、固定结构等方面对考生造成迷惑干扰。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具体的交际情景中应用。考生在复习时应着重培养:①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②英语语法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具体语境中的辨析能力;③词语的知识在特定语境条件限制下的灵活运用能力;④英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⑤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中的某些固定搭配的能力。
(2)命题思路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因此,为了提高试题的区分度,高考命题者往往会设置一些灵活多变的,答题有一定障碍的题目。因此,考生应该注意:①把握整体,注意语境;②注重包含信息,捕捉信息词;③瞻前顾后,注重句子结构。
(3)命题趋势
单项选择题总的原则是:突出语境,强调应用,注重交际和体现能力。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单项选择题的命题,可以预测考查知识范围将会更广,同时将会继续减少对词汇和语法的考查,而增加对语境化、交际化知识的考查;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将会更注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3.教学重点
备考策略:
(1)利用“有效信息”解题
单项选择题题干中的某些句子或短语会为解题提供必要的信息,它们对选择正确的答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称其为有效信息。解题时一定要利用好这些有效信息,找到突破口,化难为易,将问题轻松解决。
(2)利用“英汉语言差异”解题
许多情况下试题是以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的差异来命题,解答时切记要摈弃中文思维。
(3)利用“语法分析法”解题
单项选择题常考的语法项目有: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句式结构等。这些语法项目都是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考查。因此,我们要结合试题提供的语言环境,并运用语法分析法来解题。
(4)利用“标点提示”解题
标点符号虽不及题干起眼,但也可以提供很多信息。例如,疑问句后有问号;感叹句后有感叹号;句中有逗号,可提示此处有可能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有可能是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我们可以以其为依据确定解题思路。
4.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各类语境问题,辨析和解决实际语境,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二、说学法
1.分析学生
大部分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课外知识面广,但英语学科基础薄,基础知识不扎实。
2.分析成绩
尖子生少,高分段少,低分段人多,各科发展不均衡,但提升空间很大。学生充满对大学的渴望,但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努力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
3.期望要求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教育和加强,学习方法和习惯还需要指导和培养。
4.学习策略
在教师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
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提供者。因此,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1.通过范例、结合分析、引导、探索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5.反馈补救:在巩固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过程
(1)在课件中展示复习本单元的10个重点短语,引导学生有效地复习动词短语搭配;(2)以上次讲解过的英语作文范文为依
据,在课件展示3个翻译还原的句子,让学生做英汉还原翻译。以上练习的目的是复习和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导入部分
首先介绍单项填空在高考中所处的地位,然后在课件中展示近数年来高考单项填空的命题特点和命题语法要点,并提出如何有效地、科学地解答单项填空,从而导出解题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3.授课过程
借助课件呈现相关的概念,并在例句中解释说明的方法,逐一介绍解题的常见技巧和方法:(1)把握语境法;(2)转换法;(3)结构分析法;(4)克服思维定式法;(5)克服汉英差异法,突显每题中的“有效信息”“英汉语言差异”“语法分析”“标点提示”等关键破
题点。
4.巩固过程
为了加强以上方法的掌握,在课件上展示数道单项填空练习,让学生一起完成,之后,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
5.总结
教师言简意赅地总结授课内容,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作者简介:王文钰,陕西师范大学毕业,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青海乐都第一中学。
(作者单位 青海省乐都县第一中学)
3.《茉莉花》音乐课的说课稿 篇三
一、课题选择的思考:
《咱们从小讲礼貌》选自鄂教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一个单元主题很鲜明,通过欣赏《讲礼貌》《对不起和没关系》《让座》以及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来教育小朋友们“从小讲礼貌”。选择这一课,是这一课相对于前面几个单元的内容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深度,也有了一定的难度。即对不同节奏型的接触。还有就是如何在歌曲中深透节奏型,让学生能够熟悉它,掌握其节奏与节拍。挑战这个难度我觉得很有意义,歌曲教学现在落入一种很粗糙很模糊的教学模式,课本上很多基础的知识点都在淡化甚至完全忽略掉。二年级正是接触基础的最好时段,因此我想突破普遍畏难的心理障碍,给一点实惠的东西给学生。
低年级教学主张趣味性教学,让一些难点的知识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来解决。这一课就安排有一个很好的趣味性活动,即通过朗读平时大家常说的礼貌用语来具体形象感知一些抽象的符号性的音符节奏,既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歌曲中的一些基本节奏,又完成了对孩子讲礼貌的教育。课堂具有了挑战性,又加入了趣味性,就不会再那么单调,那么乏味。
二、目标设置:
虽然认识节奏作为这节课是一个难度的知识点,但是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而且是刚接触,只能让他们先感性认识,通过“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早上好”等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来练习拍读。
第二个目标是继续巩固已学的音阶do---sol.并认识新的唱名“la”,能独立视唱歌曲《小星星》的曲谱,练习音高的稳定和基本节奏的稳定。为进一步的视唱能力提高打基础。
唱会歌曲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歌曲教学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力。习惯跟音乐轻轻划拍子,并结合新学的节奏初步尝试按节奏读歌词。这是基本技能的要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一是用活泼自然、甜润明朗的童音来表达早晨“晨风吹阳光照”那种愉悦的心情;二是通过歌曲表演和《对不起和没关系》的欣赏中进一步明白要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三、重点和难点:
学会歌曲并明白从小讲礼貌是这节课的重点。还有音高的辩听和视唱基础训练的复习虽不是重点,但是这个巩固教学为歌曲中基本的节奏拍击和简单乐句模唱的难点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四、教学方法预设:
完成以上这些知识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的学情,我思考了这么几个问题。(1)运用一种什么方法让音乐课堂的愉悦性不被节奏模唱基础知识的难度而破坏呢?(2)如何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体验到我认识新音符了、我会拍读节奏了、我会跟音乐伴奏唱歌了的成就感呢?(3)学习歌曲如何将形式丰富化,深刻化?在何时何处解决难点?(4)如何结合欣赏《对不起和没关系》来渗透讲礼貌的教育?
围绕这些问题,我承接前一课《小星星》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童真童趣完整的情境。即始终以小星星为情境创设点,以童话人物的形式参与这堂音乐,让学生感受新奇,也感受互相对话和学习的快乐和轻松。具体过程如下。
五、教学准备:
星星卡片6张,头饰一个,摇铃一个。课件音乐。琴一架。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小星星》,咱们班的小星星为大家表演学过的歌曲。
要求是跟着伴奏表演唱。这是课的开始,是一个热心活动,意在放开学生的情绪,给予他们展示的舞台,满足他们表现的欲望。然后简单评价奖励小星星头饰。
(二)与星星交朋友——音高练习,分三步逐渐深化。
1、“小星星”——do.re.mi.fa.sol闪亮登场,认识新唱名“la”。(以学生戴小星星头饰自我介绍的方式和孩子们打招呼认识)
2、听唱这些音的音高。先随意指音唱以及音阶和手位动作,然后听音唱。
3、视唱《小星星》曲谱。先独立视唱。然后用琴帮助完成。这里先预设给学生一个难度让他们自己先体验,预设他们可能会出现磕磕绊绊,于是再通过老师伴奏来辅助,是他们顺利过渡,从而也体验到我会识谱的快乐感。
(三)新歌学习。
1、歌词情节导入:星星sol和星星la两个大孩子一个5楼,一个6楼,可要好了。他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在学校里懂礼貌、讲文明,老师同学们都喜欢他们。你们想不想做他们这样的好学生啊?(想)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2、播放歌曲。(课件)
听时要注意对学生聆听的要求,看谁听得认真,还会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拍子。老师要灵活启发,观察学生的个体表现,即时鼓励,引起其他同学的积极学习。
3、初步感受歌曲,学会体验歌曲的`情绪与表达的思想。这个环节不可忽视,这使给予学生自由感受和抒发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感受的能力。
启发感受:师唱“晨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然后说:“同学们,你这会儿想到的是什么?(早晨欢欢喜喜进学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有没有哭着鼻子上学啊?”
歌曲歌唱了小朋友们什么?引出礼貌用语“老师——您好——,同学——你早——”“没关系、再见、谢谢、对不起”。
4、节奏认识。这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音符的时值还没有概念,完全不懂。所以结合这些礼貌用语来形象感知这些节奏。以游戏的方式“找朋友”,先出示这些节奏型和礼貌语,让学生连线试试。(课件操作)然后读一读礼貌语,感知它的节奏,再读节奏。节奏读时直接用音高的练习,训练他们综合能力。
老师趣味调节课堂气氛:哎呀,同学们不仅懂得讲礼貌了,还学会了有节奏的将礼貌用语,真行。(我们来考考后面的听课老师,看他们会不会有节奏的礼貌了?)
5、放松情绪,再听歌曲一遍。要求用愉快的表情和身体律动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拍子。
6、第二难点教学:歌曲部分视唱。
(1)出示第一句曲谱,自由唱,一齐试唱,换做一个音高唱节奏,再跟琴唱。
(2)数数共有多少个小节,圈出唱“la”的音。还有哪些小节有不认识的节奏。提出重难点:跨小节连音线的唱法。休止符的断音唱法。(这里不要太突出教学,花费太多时间,简单教学生能划准拍子就行了)
(3)起立,划拍跟老师琴模唱“啦”,唱到“la”音时踮起脚来,低音的就蹲下来。两遍:一边跟唱,一边齐唱。
7、唱词。
(1)按节奏读歌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是这是唱准歌曲节奏基本。慢慢地接触习惯之后就会越来越熟练,能力越积累。所以也只是初步感受一下就行。重点帮助学生读好一字多音的地方“老师您好,同学你早”一句。
(2)跟琴声先慢速唱词。先分句一遍,然后跟伴奏一起完整唱。不要过多遍数地分句唱,让学生跟琴唱这样可以建立歌曲的完整形象,也锻炼他们独立听唱的能力。
8、放音乐伴奏,学生轻声试唱。若有不能完成的地方,老师及时帮助。
9、歌曲升华。学生在基本能唱之后,变换形式,调节学唱的疲劳感,让学生分成两组面对面站立,放音乐原唱,学生一边跟唱,一边自由创编动作。
(1)师过渡语:(学生唱会之后。)同学们这首歌一下子就能跟伴奏唱了,觉得自己行吗?小星星看了也夸你们不得了呢!咱们再来听听原唱的效果好吗?
(2)学生听原唱一遍。说说,咱们能跟它唱的一样好吗?那怎样来唱呢?(引导学生有表情地,声音要自然愉快的,不要喊唱,不要搞个人主义,抢唱。)与原唱比一比,挑战学生的积极性。
(3)歌曲表演,自由动作创编。升华歌曲的主题,在表演中体验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师:唱的真好听,小星星都听得陶醉啦!不过它说,你们唱得好还不够,要真正做得好才算数哦!咱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给小星星看,好不好?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对站。播放音乐自由表演动作。看谁最快乐,最有礼貌。
再来一遍,学生可自由三人组合,扮演和好朋友,可下位表演。
四、欣赏《对不起和没关系》结束。
师:在平时生活中,咱们还会碰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比如把别人绊倒啦,把别人的本子错拿回家了,还有到黑板来把别人的脚踩了,那咱们该怎么做呢?咱们来听听一首对唱歌曲《对不起和没关系》。
听完,师:“对不起、没关系”,同学们,这些礼貌用语你们经常用吗?恩,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不过,可不要经常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哦,太多,也就不礼貌了,你们说是不是?
4.《读碑》的说课稿 篇四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三维目标的要求出发,“知识与能力”一块设定为: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读碑的感受变化过程,从而弄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在生活中由浅入深的理解和认识生活的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过程与方法”一块设定为:学会重点解读要点内容,根据句段,个体体念联想的方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进而理解主题。同时还要把合作交流贯穿其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块设定为: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悲壮深沉的情感和思想。这是教学重难点。
情感体验是本文教学的一条主线,中国的革命历史对于现在的学生似乎已经太遥远,他们无法体会和理解历史的那份沉重感。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品味、朗读,领会文章的情感和深刻内涵,让悲壮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中去解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本课的教学过程有三大步。
(一)、设悬念导入:
我根据文本内容本身的一个契机设悬,引带学生进入文本基本内容,可达到一引二入的效率。
(二)、学习课文:
此步骤的目的主要是完成本课内容。它将内容、情感、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协同共进。以问题为载体,体文本特征为内在驱动力,把“南泥湾”一节作为突破口,以文字带动情感,以内容拓展人物,从而丰富夯实学生的内心体验,如问题4、5、6、7、8,形式多样,最终达到作者和读者的共鸣。理清思路是本文的一个不难掌握的点,但发现作者读碑中的理解认识生活的方法是难点,不容易。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答案也许会很不同,教师要充分发挥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生成性),同时更要在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掌控,让课堂实在真是生动深刻。当出现难点问题时,可以给他们时间讨论。必要时,教师应范读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增强文本的感染力。
(三)、作业。课文延伸,题目难以适度,既在学生心里,又有拔高性。
板书的预设:板书是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变动。
四、设计的综合考虑:自觉把握文本特点和采取的相应掌控应该是正确的,也是合乎学情的,只是问题量可能多点,因此课堂上调控好节奏是关键吧?
五、教学后记:课后要即时发现并总结课堂,为以后改进做准备。
5.《童趣》的说课稿 篇五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6.《说茶》的说课稿 篇六
《说茶》是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第二十四课。本课的阅读重点仍然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还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按三方面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时的种类很多。第二段(3、4、5自然段),写饮茶的作用与好处。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的行文结构相似,每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仅领本段内容,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与上一自然段密切地联系起来,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习作训练的好教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39个新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说分述的方式说叙的段落内容。
(3)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教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脉络清晰,又根据阅读教学的定义即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馈的过程,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文章是由许多句子组成的,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读懂文章中的句子。《说茶》一课中,有许多长句子,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和重点句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将多媒体教学引进阅读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所以我准备的教具是课文录音、投影片、小黑板。我准备安排三课时的教学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文章语言形象,衔接自然,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先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过渡句,由过渡句向上下文探索文章语言表达的过程,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教学2、3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启发式讲读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3)读写结合法。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使读与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运用“读、想、划、找、议”的方法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选择法。通过词义的选择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迁移法。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总分关系构段的习作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同学们,中国是茶的故乡,是第一个栽种茶树,饮用茶水的国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说茶”中的“说”又是什么意思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商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要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按下列要求轻声读课文:注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词义;看课文练习2,思考课文“说”了茶的哪几个方面?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朗读课文,正音;讨论课后习题2,你认为课文介绍了茶的哪几方面内容?启发学生了解课文的第1、2自然段写了“茶的历史悠久,茶叶种类很多”,即第一方面内容。课文3、4、5自然段写了第二方面内容,即“饮茶的好处很多”。课文第6自然段“说”了茶的第三方面内容“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讨论以上内容后,让学生分段并依照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强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三)读与结合,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说我国是茶的故乡?首先让学生理解“故乡”在课文中的意思。按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了解第1自然段两句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划想想:a.茶的种类有哪些?b.第l句是什么句式?它的作用是什么?c.让学生在这一句中加上“不但……而且……”的关联词,以强化过渡句的认识。以上步骤的教学,充分体现语言的训练不光是理解内容,而且还包括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
(3)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l句与下面3句在写法上是什么关系?强化对“先总说后分述”段落的认识,为学习下文作辅垫。
2.学习课文第置段。
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的两句过渡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饮茶的好处真多”的。投影出示过渡句:“饮茶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引导学生剖析以上两个过渡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它们是过渡句?第一个句子中,哪个分句总结上文,哪个分句启示下文?第二个句子去掉“还”算不算过渡句?告诉学生第二个过渡句省略了总结上文的分句。
这个训练比较深刻地渗透了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过渡句能提纲挚领,比较容易地理理上下文的内容。同时,这个训练既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又能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作用。
(1)学习第3小节。
“饮茶到底有哪些实际价值呢?”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并划出这段的中心句。投影出示第三小节。围绕中心句,学生讨论学习:饮茶的实用价值是能解渴消暑,帮助消化,清醒头脑,保护视力。
出示“消暑”的“消”的词义选择。用“.”圈出—对联系“清醒头脑,保护视力”的关联词(既……又……)。用上这个关联词说说“解渴消暑,帮助消化”这两方面实用价值。再用上这个关联词,自己说一句话。
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优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在这里,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用“既……又……”说话,而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连贯性、层次性,符合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学习第4小节。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小节,划出一个能充分体现饮茶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享受的词。(乐趣无穷)出示“乐趣无穷”的“穷”的词义选择。再读课文,用“~~”线划出描写品茶顺序的句子。出示投影:“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飘逸;最后尝味,回昧甘甜;”让学生用“.”标出描写顺序的词,用“——”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这样扣词析句,词句落实,语言训练扎实、朴实,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这一过程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段话对仗工整、用词贴切,是一段难得的佳句,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后,我采用“引背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例如“师:先观茶姿——生:清水绿叶。”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已引起众多教师的重视。我在教学中。让背诵训练引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让学生说一段话,用上“先……再……最后”。知识的迁移在这里得到体现。
(3)学习第5小节。
首先总结3、4小节的学法:划、找、想、读。请学生根据3、4两小节的学法,自学第5小节。教师点拨反馈。这一步骤的设计说明语文教学要强化个体学习,讲究实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4)片断练习:模仿第三小节的写法,以总分关系构段,写一段话。
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是学习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3.学习课文第三段。
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述了中国的茶具?讨论后,让学生朗读头尾两句,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茶具很讲究,所以品茶更有趣味。除了头尾两句外,其余部分写了什么呢?引导步骤如下:先让学生读第2句,提问这句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接着让学生读3、4两句,读后提问3、4两句主要写什么?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最后,结合课
后练习4题中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从造型和雕刻理解“中国茶具造型优美”这一内容。
至此,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文道结合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总体回顾,总结全文。
1.理一理结构相近的段落有哪些共同要素。概括学习这种段式的步骤、方法。提示学生,把几个记叙同一方面内容的几个自然段归并为一段。
2.指导朗读全文。
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朗读基调:对中国条文化的悠久历史的赞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课堂作业:有选择地完成练习册中部分习题。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采用了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为两翼的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让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说板书设计
说茶
历史悠久种类很多
实用价值
“说”——饮茶的好处真多精神享受增进友谊
茶具造型优美
7.《望月》的说课稿 篇七
1.教材编写特点
A、《望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六组是由三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组成。
B、
《望月》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目标的确定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B、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C、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和反映世界。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分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4.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指导背诵全文。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投影机、幻灯片。
二.教学思路
1.教学方法:
A、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句。
B、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形式多样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
2.学生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宋祖英演唱的MTV—《望月》。通过视、听效果,创设情境,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课文,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a、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b、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
c、对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讨论。
B、检查预习情况。
a、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这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c、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段落。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C.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3.情境体验,学习第一段。
A、出示一张“月光江景图”幻灯片。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看到月光下的美丽江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B、指名读第一段,划出描写月光的句子,图文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赏析比较:读了这些描写月光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呢?通过咬文嚼字,体会作者写月光运用拟人手法,以及按江面—江两岸的写作顺序。
D、你还能想象出月光下的江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通过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
E、配乐朗读,指导背诵。
4.作业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二段
A、自读课文,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B、你的印象中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找一找,划一划书中的句子。
C、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D、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读懂的呢?
E、分角色朗读*5—11,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配乐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孩子的天真、好学。
F、指导读诗,并背诵。
G、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无比舒畅。
a、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H、联系生活,积累诗句。
你还能背出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山的诗句或水的诗句吗?
过渡:小外甥的爱幻想表现在哪?让我们继续学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段
A、请人读
B、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小外甥的爱幻想你是从哪儿读懂?他的想象怎样?自由读、指名读,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
C、继续读课文,作者除了从小外甥的语言中看出他爱幻想,你还从其它地方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读小外甥说话时动作,神情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D、分角色朗读。
E、齐读第三段。
过渡: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闭上眼睛。)
3、学习课文第四段
A、引导学生想象。
8.《金属》的说课稿 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金属》这一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金属》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4课。本课是根据小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的物体性质”的相应内容编写而成的。是以金属为题,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即金属的共性。本课在结构上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用金属制作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利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性质,即有金属光泽、容易传热、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补充常见金属性价。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
《金属》这一课安排这几方面的教学内容:
(1)、认识常见的金属制品,讨论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利用实验探究金属性质;
(3)、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考虑它们的性能,还要考虑它们的价格等因素。
3、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于金属并不陌生,但对金属的性质、价格、性能、优缺点并没有作专门的研究,虽然是很熟悉的常见材料,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步接触科学,让其独立探究,还是有一定难度,尤其《金属》与前面的几课相比,要引导学生探究同类物体的共性,更具有挑战性。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介绍一些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4、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容易传热、有延展性的性质。
(2)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
虑价格等其它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金属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难点是: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
6、教学准备:
本节课用到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很多很特殊。要用到开水、铁丝、铜丝、铝丝、水槽、小锤、石块、塑料棒、竹筷等。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所有材料和工具都由老师准备,并把烧杯换成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防止学生实验时弄倒杯子,被开水烫伤。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金属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刚接触科学,所以我又加以必要的指导。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具体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根据“先学后教,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按照“主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本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即独立自学、互动交流、总结评价、运用拓展。
1、独立自学:
上课一开始,我出示学生比较常见的金属制品铁碗和铜号,让学生说一说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再导入本节课课题,然后接着出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即问题生成单。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实物展示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见识丰富多彩的各种金属制品,迅速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的欲望。接着出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自学,关键是尊重学生的心里
感受,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问题生成单”的指引下,限时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初步把握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其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主参与学习。
2、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每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节课我分三个小环节来完成。第一个环节:引导交流常见金属制品。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同时补充金属制品的图片,接着出示铁碗和铜号,提出:“为什么铁碗用金属铁做,铜号用金属铜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制作?”的问题。这个环节我先采用创设感官情境,期望学生发现金属在日常生活的更多的运用,揭示其金属的优越性。同时重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对金属共同性质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环节:引导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领学生利用三个实验来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金属有金属光泽实验:
我让学生用砂纸对铁丝等进行打磨,让他们仔细观察,得出金属有金属光泽这一特性。在这一组的实验活动当中,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我的演示实验,再加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对金属的性质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学生由看一看、做一做,自然明白了很多,同时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金属容易传热实验:
这是学生所做的第一个有关金属导热性的实验,需要用到开水,而要保证学生的实验安全。所以,我把烧杯换为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在实验时,把保温杯放在水槽里面,防止学生弄倒杯子,使开水烫伤学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安全实验,又能保证实验有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用手去触摸,发现铜丝、铝丝很热,而塑料棒和竹片没有变热,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铜丝和铝丝很热呢?这热是从哪来的?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原来热通过铜丝和铝丝传到了我们的手上,揭示金属容易传热(导热性)的性质。
(3)、金属延展性的实验:
关于金属延展性的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让学生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地观察,认识金属的延展性。我为学生准备了铁锤、石块,
铜丝,铝丝等实验器材,但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只选择比较容易敲扁的铝丝给学生敲打,实验更容易做一些,效果也明显。在这一实验中,学生未必能准确说出延展性这一概念,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直接揭示,因为我认为科学课堂上,有时候,一些准确的科学概念,是有必要向学生直接传输的,而不能始终停留在一种模糊的操作阶段。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虑价格等其它因素。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谁知道哪种金属传热最好?哪种金属延展性最好吗?哪种金属最昂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学生更能准确地获取知识。
3、总结评价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简要进行学习总结,然后老师进行点拨评价,补充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运用拓展
我让学生做三题巩固练习题,做一题拓展练习:(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其目的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目标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本课时,最后形成的板书是:
9.《赶海》的说课稿 篇九
(一)、教材分析: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我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语感。
(二)、课时安排:
全文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导学第2—6自然段,体会赶海的乐趣。
(三)、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和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考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写。
(四)重、难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出了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把抓螃蟹、捏大虾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因此感受童年赶海的乐趣成为本课的重点。但“赶海”这一生活情景离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可能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图片、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
在本文教学中,我以语言描绘、图画展现、表演体验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圈圈、议议的方法,以读悟语,以读促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学生在课堂上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我主要分成三个板块进行教学,分别是:借助歌曲,图片激发乐趣;品读感悟,体验乐趣;拓展延伸,升华乐趣.
(一)、借助歌曲,图片激发乐趣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品读感悟,体验乐趣;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描写浪花的句子去品读“追浪花“的场景,感受追浪花带来的趣味。
2、默读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体验乐趣:
(1)摸海星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从“摸呀摸呀,嘿...!”中体会到抓小蟹给我带来的乐趣。
(2)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忍俊不禁的情形。
(3)导读“捏大虾”时,抓住写大虾样子的句子,通过图片感受大虾和武将之间的相同点,体会大虾的神气、威武,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抓住“一捏”这个动词,体会抓住这只大虾的轻而易举,在逐句指导后,再向学生提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带上表情读,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指导读好“嘿、哩、咦、哦”等语气,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5、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学生想象赶海还有那些趣事,引出文中“有的......有的......“句式。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通过教师朗读,配上夕阳西下,沙鸥点点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战利品”,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 “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等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一件事。
10.《跳水》的说课稿 篇十
《跳水》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本应该分两课时教学,但今天我把它用一节课上完。而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第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激趣引学;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一、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的联系。
读片断。具体分析课文。
议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具体的操作时这样的: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间的联系。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 然后再教学生一个新的阅读方法,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知道人物间的联系,从而整体感知课文。
二,读片断,具体分析课文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其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了解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起因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2,3自然段)。学习第二段,我是通过让学生找出猴子的动作或孩子的神态来完成学习目标的。找出猴子的`动作,可以看出猴子是一只调皮的猴子,而且越来越放肆了,从而引出孩子的心情也越来越气了,紧接着就发展到孩子去追猴子想把帽子抢回来。
(三)学习第三段(4,5自然段)。这段是这篇课文高潮部分。学习这一部分,我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让学生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继续找出猴子的动作,是要学生感知猴子的越来越放肆让孩子觉得越来越没有面子,越来越生气了。而从孩子的心理变化又能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孩子当时的心情,从而理解到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11.《咏雪》的说课稿 篇十一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咏雪》的说课稿2设计理念。
本堂课所呈现的主要理念和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3.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4.教者灵活得体的教育机智。
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教材分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评析】:教材分析紧扣本节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考虑到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指导。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童趣》等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评析】:主要分析了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古人的情操及文化魅力。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评析】: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情境再现,讲论文义,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五)教学流程示意
1、设置情境,情趣导入
二、作者简介,资料展示。
三、初读文章,感悟情趣
四、合作探究,深思意境
五、拓展阅读,材料延伸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评析】:教学流程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情趣导入
(1)、投影《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考虑到学生对诗词不够理解,教师讲解:王、谢是当时最有名的两个大家族——两个显赫的贵族,姓谢的家族比姓王的家族还要有影响,连当时皇帝都有点怕他们这个家族。这两个家族出了些非常有名的人物:身为宰辅的谢安,领导“淝水之战”的谢安的侄儿谢玄;宰相王导,他的侄子之一就是鼎鼎大名的王羲之。我们今天就要学学有关王、谢两家的一篇文章,就是《世说新语咏雪》。
(2)、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也就知道了。
【评析】:导入,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幸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肯定
二、作者简介,资料展示。
课前布置预习,先让学生说,然后出示投影: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他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以语言简练,词义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影响颇大。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全书分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评析】:作家作品简介,让学生简单了解有关的文体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点基础。得到专家王欣艳老师的指导。
三、初读文章,感悟情趣
(1)、听课文朗读:
因学生古文学的还少,教师要强调注意事项:注意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诵读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评析】:
(2)、分组自学,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用符号标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结合文下注解、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故事。
3.考文章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寒雪”“内集”“欣然”“大”’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出评价。
【评析】:阅读教学不仅要学生理解文义,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还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设定的情景中分析内容,引导学生融自己的情感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古人的情操及文化魅力学生进一步挖掘了文章的意境,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使教学效果精彩纷呈。
四、合作探究,挖掘意境
1、你认为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2、你认为“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谢道韫的好?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咏雪》里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评析】:通过合作探究,充满创新活力。本案例环节体现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任务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凭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研究中读懂了作者匠心安排的内容。因此探究有利于创新。
五、拓展阅读,材料延伸
你能否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
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我们的学生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深刻感受古人的文化魅力。
六、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来几段《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欣赏)
1、改写《咏雪》把里面一些你觉得很有味道的地方扩写出来,这是为了加深理解。
2、大家听说过成语“东山再起”和“东床快婿”吧,也出自《世说新语》,去书店买一本《世说新语译注》,有空时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欣赏一下。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
尽力让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体验中华文化的延续不断和博大精深。
【总评】:这堂课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故事中的人物特点,体验古代的家庭亲情。尽力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1.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课关照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使思维活动多元化。
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质疑问难,并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它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茉莉花》音乐课的说课稿】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茉莉花》说课稿09-03
爱如茉莉说课稿07-01
大班音乐 茉莉花 教案09-04
《爱如茉莉》语文评课稿06-15
茉莉花飘高三作文09-21
洁白的茉莉花作文700字07-03
茉莉花主题婚礼策划方案09-04
《茉莉花》为题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09-25
要怎么样才能养好茉莉花07-30
茉莉花香美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