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的教案

2024-10-29

长度单位的教案(12篇)

1.长度单位的教案 篇一

趣谈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从古至今以及国内国外的长度单位,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毫米、分米,并初步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能够应用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欣赏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长度单位,你知道些什么啊? 生:米和厘米

师:是的,米和厘米是我们生活中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谁能来说说一米大概多长,一厘米呢?

师:看来大家对厘米和米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师: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到了古代,你想知道这块木头的长度,你会怎么办? 生:用手指量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管古代人多落后,但每个人都有手指,都可以用手指来测量,所以聪明的古代人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二、新授

一、介绍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1、出示《孔子家语》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向学生解释怎样是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师: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古时候通讯很不发达,基本上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没有什么联系,所以一个地方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度量,各个地区的度量方法不一样。介绍秦朝车轮的小故事

2、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政策。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

3、随着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度量方法又不一样。如唐朝的“步”。

4、介绍古代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介绍国外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埃及人以人的前臂來量度长度,这个长度单位称为腕尺。古希腊人以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指尖的长度距离为1呎。古罗马 凯撒大帝时代,把士兵行军时的 1000 步定为 1 哩。

英国人把麦穗中较大的 36 粒麦粒,头尾相接地排列起來,订定为1 呎的长度。······

三、统一长度单位

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种类繁多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杂乱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逐渐趋于统一。

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中文译成“米突”或“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介绍其他长度单位

其实长度单位的家族中除了米和厘米还有很多很多兄弟,常用的还有分米和毫米,分米大概有我们的一个手板长,而毫米就短了,还不到你的指甲厚。

故事:长度单位兄弟比高低

游戏:大家来找茬、比眼力、火眼金睛

通过通过一个小故事、大家来找茬和判断对错的小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已有的和新认识长度单位的理解,学生学的有兴趣,并且知道长度单位不能乱用。

四、联系生活,拓宽思维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不是对长度单位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了呢?老师相信小朋友们还能说出更多生活中要用到长度单位的地方,老师也找了一些,一起来看看。

通过介绍鸵鸟、长颈鹿、蓝鲸、澳洲杏仁桉向学生介绍大自然中事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介绍人类通过智慧建造的巴黎埃菲尔铁塔、迪拜塔,一方面普及学生对于几个世界之最的知识,一方面通过学生观察建筑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感。

五、知识拓展 刚才我们认识的都是比米小的长度单位,那有没有比米还长的长度单位呢?对的,那就是千米,那还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

拓展 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光年

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古代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光年,感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收集更多关于长度单位的资料哦!

教学反思:

关于长度单位,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我希望通过这节趣谈长度单位,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能够让孩子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知还只认识了厘米和米,而长度单位是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的,是一个很广泛的存在,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从古代的长度单位开始介绍,并提问“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想到测量这块木头的长度,你会怎么办?”学生说可以用手指测量,这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孩子能够对已有的只是进行活学活用。我用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古代的长度单位有:轨、扶、舍、引、寻、咫等等······国外的长度单位有:腕尺、呎、哩······并介绍了在各个不同时期各国测量长度的方法不一样,从而要统一长度单位。介绍国际制长度单位米的由来,还介绍了长度单位家族的兄弟,我通过一个小故事、大家来找茬和判断对错的小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已有的和新认识长度单位的理解,学生学的有兴趣,并且知道长度单位不能乱用。最后是生活中有关长度单位的一些数据和光年的认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神奇,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人类的智慧,相信孩子们会对长度单位有更深的认识。

这堂课上下来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首先正如熊老师所说,趣谈就应该有趣,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在趣味这一块做得还不够。然后在语言的组织上不够严谨,有一句话说完就会意识到这句话好像不是这么说的,其实也是对教案还不是那么熟悉。对知识的了解还不够丰富,当你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给学生更多知识,那么自己也应该要有更深的知识底蕴,在这一点上我还要多加学习,多多沉淀。评课:

聆听了吴言蹊老师知识大讲堂活动中的《趣谈长度单位》一课,虽然短短40分钟,但教者独辟蹊径的教学思路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毕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1、古今中外巧妙联系,吴老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巧妙的将长度单位从古至今,由中国到外国巧妙的联系穿插。孩子们认真的聆听吴老师的故事的同时也了解了关于数学的更多历史和知识,也培养了孩子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巧妙提出问题引领全课,吴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能够适度的加深,给孩子们遐想的空间。由问题的深入引领全课,孩子们边听故事,边思考问题。最后用“光年”一个平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的长度单位,并且是一个最大的长度单位,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相当有深度并富含想象空间。

3、不足之处,话说趣谈,谈字有过,而趣字稍显薄弱。若能设计的更有趣味性,课堂将更有余味。

2.关于长度单位教学的思与行 篇二

【关键词】长度单位已有经验实践操作媒体辅助

一、 问题——作业引发思考

(一) 一次让人迷茫的作业

我们学校教研组一老师在学生学完长度单位厘米、米、毫米后,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橡皮厚25(),粉笔盒高15(),手掌宽60()

王老师发现学生的作业情况不太理想,为了解本班45名学生作业的具体情况,王老师对答题情况作了如下统计:一块橡皮厚25(),有16名学生填了厘米,其中有5名学生是因为做题粗心造成错误,正确率只有64%。粉笔盒高15(),有13名学生填了毫米,正确率只有71。1%。手掌宽60(),有2名学生填了厘米,正确率95.6%。45名学生,三题全部答对的只有13名学生,王老师感到非常困惑:教案都是精心设计的,当堂练习时,学生做的也是可以的,为什么一综合起来,学生答题情况就“惨不忍睹”了呢?这只是我们一个班的情况,还是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我们在教学中出了问题?

(二) 学生对长度知识学习的情况现状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学习的掌握情况,我们决定对三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检测:

(1) 设计测试题目:

① 单位换算

300厘米=()米,4米=()厘米,30毫米=()厘米

②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茶杯高10(),牙刷长16(),小蚂蚁身长6(),一步长5(),学生尺厚()毫米。(配上图片)

③ 判断对错

字典厚40毫米()毛巾长8厘米()黑板长20米()

(2 )分析测试情况

第①题正确率97。2%,8个孩子把厘米和米的进率想成了10。第②题正确率83%,错的比较多的题主要集中在牙刷的长度,蚂蚁的身长,一步的长度。第③题正确率72%,对第1题第3题判断不清。

通过测试发现:

第一,大部分学生对有关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掌握的较好,只有极个别孩子把厘米和米的进率想成了10。

第二,根据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都有点难度,做得不太好。

可见,在长度教学中我们在落实基础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估计、判断、验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认识,形成良好的长度观念。

(三) 教材中对长度知识教学的编排情况

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积累,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长度教学分为若干阶段。二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长度单位,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理解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地认识,为以后学习面积、体积、容积单位作准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一致认为长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有关长度的正确表象。

(3) 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4) 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那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否真正把握住这几点要求,是否真正地把目标落实下去呢?我们年级组打算从案例入手,来找寻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以 《毫米的认识》教学为例进行剖析,探讨长度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思考长度单位教学的共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实效

(一) 第一次磨课

几个片断

【片断1】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1. 复习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 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3. 回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

【片断2】测量长度,引入毫米

1. 测量。

(1) 请学生测量绳子,正好2米,感受测量长度时正好是整的,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2) 请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铅笔的长度是17厘米多,18厘米不到,感受测量长度时有时不会恰好是整的。

(3) 测量数学书的厚度,书本厚度1厘米不到。

2.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书本厚度1厘米不到,铅笔的长度是17厘米多,18厘米不到。如果说我们要精确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长,这就需要认识一个新的朋友,你知道是什么吗?

3. 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毫米的认识》,师:毫米也可以用字母(mm)表示。

【片断3】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 初步认识1毫米。

(1) 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2) 观察直尺,在尺子上找1毫米,认识1毫米就是“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

2. 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 在白纸上画1毫米,体验1毫米实际长度。

(2) 在生活中找1毫米。

(3) 找一找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长度的一些物体。

(4) 闭上眼睛记一记。

3. 认识1厘米=10毫米。

(1) 借助媒体,在大屏幕上放大1厘米,媒体演示几小格,思考:这是几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2) 继续数其他的1厘米,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剖析课堂

1. 值得肯定的地方。课后大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一致认为,本案例从理念上来看,是先进的,值的肯定的。

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

其次,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学的方式。本案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最后,多媒体辅助长度单位的教学。由于1“毫米”比较短,所以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

2. 存在的问题。看似很完美的课,是真的“完美”吗?重新审视本课,我们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未能有效运用。本案例中教师直接让学生在媒体中观察,并且将厘米尺子放大,数学图的长度与实际长度实际上是相差很多的,建立长度表象也就无从可谈。

(2) 缺少估测能力的培养。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中,教师也重视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学的方式,如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铅笔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引入毫米,并在认识毫米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量长度等,但是整个过程却鲜有长度估测的培养。

(3) 模糊的表象未能清晰化。在案例中,虽然老师让学生回忆了已学的长度单位,并且也用手势比画了一下长度,但是学生认识“厘米、米”是在二年级上册,离“毫米”的学习已经快一年了,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比画一下,学生还只是知道一个大致的长度,已有知识的表象还是比较模糊。

总的来说,本案例的感觉就是为了教“毫米”而教毫米,局限在知识点里的思考和备课,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课堂改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原有案例的3个片断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片断1】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回忆已学长度: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并用白色纸条将实际长度贴在黑板上。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先前的知识往往是后续知识的基础,长度单位教学更是如此,所以在新认识每一个长度单位时,我们都应让已有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呈现,在让学生比画出1厘米、1米的长度后,及时将1厘米、1米的纸条贴在黑板上,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片断2】测量长度,引入毫米

测量:(1) 请学生先估计绳子长度,再测量验证,并把测量结果和验证结果作比较。(2) 请学生估测铅笔的长度,把测量值与估计值再次作比较。(3) 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估测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长度单位应用的检测。对估测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估算是长度单位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这里补充了让学生先估一估绳子、铅笔的长度,书本的厚度,再去测量实际长度,通过不断的反馈,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的能力不能通过某次练习快速提高,应该始终融于各种类型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相应测量活动中。

【片断3】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 初步认识1毫米: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认识1毫米就是“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并请学生用手指指一指,在指的过程中,发现手指太粗,不好指,发现用笔尖指更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1毫米是很短的。

2. 进一步认识1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在生活中找1毫米。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直接由学生去量一量,体验确认。借助媒体,在大屏幕上放大1厘米,数一数:你是怎么数的?

由于1“毫米”比较短,所以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但是由于媒体对“1毫米”“1厘米”都进行了放大,却又影响了学生建立准确的长度观念和具体的单位表象,为了扬长避短,教学中不妨把“这是几毫米”的提问改为:“你是怎么数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会“看几毫米的方法”的探究上,而非让学生回答这是“几毫米”的这种定位错误的目标上。

三、 深思——沟通领悟,深化延展

小手术,大变化。关注细节设计,源于教者对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教材的再次分析、思考,我们认为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在操作中感悟数学方法,是学习长度单位的有效手段。通过本案例的分析与研讨,对长度单位的教学方法总结一下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三个方面:

(一) 立足生活,体会长度单位意义与作用

很久以前,人们认识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而为了方便,人们往往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测量长度,随着交往、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又认识到长度单位必须统一,从而

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这个过程漫长、曲折。如何让小学低段的孩子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呢?这里我们老师不妨可以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引入 :“从前有一个小矮人,他做的衣服可好了。有一天,一位老爷爷带着他的孙子来做衣服,老爷爷告诉小矮人,他的孙子身长3拃。小矮人把尺寸记录下来,回家后开始做衣服,几天后,老爷爷来取衣服了,给孙子穿上,太小了,老爷爷很生气:告诉你3拃,你怎么做成了2拃呢?小矮人很委屈:我是做了3拃啊,怎么就那么小呢, 这是怎么回事?小朋友,你们知道吗?”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同样3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会小呢?让孩子们体会到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不同,这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困难,所以长度单位必须要统一起来,体会学习长度概念的作用和必要性。

(二) 重视估测,建构长度概念与理解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估测不能依靠随意的猜想和臆断,而应根据相关的参照物进行合理的估计与推测。比如,判断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就可以引导孩子利用1厘米、1拃的长度估计、想象,比画出13厘米,进而推断出旗杆的高度肯定不是13厘米,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高作单位,想象估测旗杆的高度,千万不能满足于因为孩子作了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这样的回答,这是不利于学生建立长度观念的。

(三) 妙用媒体,辅助长度单位教学与演示

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形象的感性经验。比如:有一老师在教学《千米》一课的认识时,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千米”观念的学习往往是一个难点,他借用媒体,有效利用电脑网络的虚拟空间,创设虚拟情境,又和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所体验的相结合,恰好能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课前学生分几个组体验了从学校出发,在自己熟悉的路上走1千米的经历。课上,笔者首先在“百度地图”找到了学校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你从学校出发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在学生的交流中,老师在地图上画出相应的路线和位置,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1千米转化到地图上来。根据学生的估计,教师在电子地图上进行验证,并再回想这段路和视频再现。虚拟的网络资源,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密度和效果,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对长度单位教学的认识,不仅是为了单位换算、精确测量以及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它对于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对测量过程的体验以及估测能力的培养和进一步学习面积、体积的单位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作为一组最基本的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度量概念,不仅认识过程相似,而且教学结构也有相同之处,而长度单位教学又是起始课,学生掌握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俞晴.关注观念建立丰富体验过程\[J\].小学数学教育,2014(10).

3.《长度单位》数学教案设计 篇三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1拃”的长度。

⑴、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⑵、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⑶、讨论

①、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②、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观察故事图片

请学生叙述每张图片的意思,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统一长度单位。

4.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近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六、教学板书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5.长度单位的教案 篇五

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数学笑话分享

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公开课,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各位同学,有谁知道长度的单位是什么啊?”这时候,班上最最乖巧的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回答,这是课前老师安排好的,当然就由他回答啦。

“老师,是米!”

“不错不错,请坐下。可是,有谁还知道有什么呢?”

这时候,一个平时最最调皮的同学也举手,老师有点激动,虽然没有事先安排他,可是老师觉得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老师,还有菜!”

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我们常见的东西,哪些接近1厘米?

3.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1米等于多少厘米?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基础知识

① 认识1厘米的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一个图钉一只手指的宽。

②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③认识1米的长度,用米尺量一量,两臂长、自己的身高。

④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把米尺的“0”刻度对准绳子的左端,再看绳子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米。

⑤线段是一条直线,两个端点组成,从尺的“0”刻度开始起,画到指定厘米的地方。重点记忆 1、1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3、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题型讲解 题型

一、单位换算及计算 1、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2、45米-19米=()米 28厘米+72厘米=()厘米=()米

题型

二、长度估计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厘米”或 “米”。12% ———————————————————————————————————————————————————

⑴语文课本的宽是14()

⑵一根跳绳长3()⑶教室的黑板长是4()

⑷课桌高是70()题型

三、长度大小比较

15厘米○12厘米

4米○5厘米

98厘米○1米 题型

四、量取线段长度

分别量出以下线段的长度,并填空

第一条比第二条短()厘米 题型

五、数图形的线段

题型

六、按要求画线段(1)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6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

题型

七、列式计算

1、一块布长20米,用去6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棵大树高10米,另一棵大树高8米,两棵大度相差多少米?

四、强化练习(Training):

五、训练辅导(Tutor):

1.填一填

14厘米-8厘米=()厘米 40米+5米=()米

45米-19米=()米 28厘米+72厘米=()厘米=()米

2、量一量

———————————————————————————————————————————————————

铅笔长()厘米

3、数一数

六、反思总结(Thinking):

———————————————————————————————————————————————————

堂堂清落地训练——坚持堂堂清,学习很爽心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20分)

二、判断(30分)

三、画一画(30分)

———————————————————————————————————————————————————

四、想一想(20分)

一根绳子长45米,先剪去21米,又剪去19米。(1)这根绳子现在长多少米?

(2)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

家庭作业

一、填空题(50分)

1、我们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和()。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来量。

3、500厘米=()米

18厘米+4厘米=()厘米

45米+5米=()米

40厘米-7厘米=()厘米

36米+9米=()米

4、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的地方。

二、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20分)一支粉笔长10()教室7长()

小军身高120()一本数学书长21()

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画“×”20分)

四、量一量,将答案填在()里(10分)

6.长度单位的教案 篇六

“厘米、米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大多数教师通过讲解、演示,让学生知道它们都是长度单位,并记住“1米=100厘米”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换算练习。这样教学,每当学生遇到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运用长度单位时,错误百出,如一根黄瓜长20(米)、一本字典厚3(米)等。究竟要如何教学长度单位?学生需要形成怎样的长度观念?教师可以利用哪些策略帮助学生积累量感经验?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长度单位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追本溯源——重建教学

思索1:学习长度单位的价值是什么?

教学片断:以“小裁缝做衣服”的故事引入

师:师傅明明是量好3扎,徒弟也是用3扎做,可为什么不合适呢?这是怎么回事?

生:他用的1扎比师傅的要小。

师:原来小裁缝用的1扎和师傅的不一样,那量出的结果就不同。

师:看来,在测量物体长度时,我们要统一测量的工具。在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你知道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生:尺。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尺?(学生举例)

……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有一个比较全面且清晰的认识,同时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统一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将长度单位的发展、统一的过程简约地浓缩在一个故事中,使学生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思索2:如何帮助学生累积长度单位中量感经验?

建立1厘米、1米的正确表象,形成丰富的长度观念是长度教学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难点。

(1)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建立良好的长度单位的表象。

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和建立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充分感受与丰富体验,因此,在长度单位教学中,可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其表象。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长度单位及其相互关系,让体验活动走向深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长度单位观念,积累丰富的量感经验。

(在学生初步认识尺和厘米后,教师让学生感受1厘米的長度)

师:像这样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能在尺上找到1厘米吗?用手比划出1厘米。

师:这是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小正方体,然后轻轻抽掉它,现在两手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学生动手体验1厘米)

师:闭眼想一想1厘米,把它装进自己的小脑袋里,再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大约长1厘米?

生1: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

生2: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生3:田字格的一条边长大约1厘米。

……

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时无刻地进入学生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数学活动的经验基础,并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现实数学”。学生根据生活中的1厘米表象,列举出长度单位的许多不同代言物,让抽象的1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瞬间变得具体、形象、直观、丰富。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时,有了这样的经验积累,在后续认识1米时,便会自觉地运用已有的长度单位,主动建构1米的相应的长度单位空间观念。课堂上,学生提到的田字格、小正方体等,为以后建构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以丰富的活动体验为媒介,在“做”的实践中增强量感。

教材在编排时,先认识厘米,再认识米,最后安排实践活动。根据知识结构的整体规划和学生能力发展的现实状态,教材中安排的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节课都应追求目标的递进和对学生当下状态的把握,体现灵活性、创造性。在教学“认识厘米和米”后,我分别安排了两次不同的实践测量活动,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中丰富体验,增强量感经验。如“认识厘米”之后的测量实践活动:

①课内测量实践活动。

a.铅笔长约( ); b.文具盒长约( ),宽约( );

c.橡皮长约( ); d.字典厚约( );

e.水彩笔长约( ); f.一把钥匙长约( );

g.易拉罐高约( ); h.数学书长约( ),宽约( );

i.一扎长约( ); j.手掌宽约( );

k.食指长约( ),中指长约( );

l.食指的宽约( )。

②课外测量实践活动。

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课外的1厘米,并测量记录家中物品的长度,让数学活动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快乐活动。同时,安排学生探究“人体中有趣的长度”的专题测量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文化视野,凸显数学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7.长度单位的教案 篇七

1.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

一位学者曾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社会,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2、5、3倍数的特征。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络

1.同学们回忆一下,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么?

2.小组合作,整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内交流。

3.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因数与倍数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试着举例说明。(板书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8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1)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可以看出56,204,630,22,78这五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2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可以看出195,630,65这三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5的倍数。

(3)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这六个数符合条件,它们是3的倍数。

(4)根据质数的特征:“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可以看出79,31,83这三个数是质数。

(5)根据合数的特征:“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可以看出除了79,31,83这三个质数,其他的数都是合数。

8.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题 篇八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1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00厘米=()分米=()米

1米=()分米;

80分米=()米;

2分米=()厘米;

1米-4分米=()分米;

9米=()分米;

10厘米=()分米;

120米-28米()米;

600厘米=()米;

6米=()分米;

35分米-25分米=()分米;

3分米=()厘米;

10米=()分米;

1分米5厘米=()厘米;

12米=()厘米;

2400厘米=()米;

7米-2米=()米=()分米;

500厘米=()分米;40分米=()厘米 13厘米+17厘米=()分米;

3米=()分米;6分米+44分米=()米;

20米=()分米=()厘米

80厘米=()分米

2米=()厘米

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1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00厘米=()分米=()米

1米=()分米;

80分米=()米;

2分米=()厘米;

1米-4分米=()分米;

9米=()分米;

10厘米=()分米;

120米-28米()米;

600厘米=()米;

6米=()分米;

35分米-25分米=()分米;

3分米=()厘米;

10米=()分米;

1分米5厘米=()厘米;

12米=()厘米;

2400厘米=()米;

7米-2米=()米=()分米;

500厘米=()分米;40分米=()厘米 13厘米+17厘米=()分米;

3米=()分米;6分米+44分米=()米;

20米=()分米=()厘米

80厘米=()分米

2米=()厘米

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1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00厘米=()分米=()米

1米=()分米;

80分米=()米;

2分米=()厘米;

1米-4分米=()分米;

9米=()分米;

10厘米=()分米;

120米-28米()米;

600厘米=()米;

6米=()分米;

35分米-25分米=()分米;

3分米=()厘米;

10米=()分米;

1分米5厘米=()厘米;

12米=()厘米;

2400厘米=()米;

7米-2米=()米=()分米;

500厘米=()分米;40分米=()厘米 13厘米+17厘米=()分米;

3米=()分米;6分米+44分米=()米;

20米=()分米=()厘米

80厘米=()分米

9.教学反思(长度单位) 篇九

教学反思(长度单位)

在三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觉得长度单位的教学是效果最不好的。在第一课,统一长度单位的时候,我就上得比较混乱。首先我没有讲课堂规矩,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乱哄哄的,在教学生认识庹的时候,学生就没有纪律意识,在课堂上乱比划,而在让他们用拃测量的时候,有的连怎么比划都不清楚。这是我的主观臆断,以为他们什么都会了,所以直接叫他们用一拃去测量,他们就在下面个用个的手势比划,根本没有一个正确的手势和方法,但是由于我没有在第一节课强调纪律和和数学课的规矩,所以在让孩子们操作的时候就一团糟。还有在这堂课结束之后,孩子们也没体会到,不统一长度的不方便,只是对自己动手操作测量感兴趣。由于我在课堂只举了书上庹和拃的例子,所以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孩子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还有就是我只是让他们进行自主测量,没有提醒他们这样不统一单位,每次都拿不同的工具测量长度单位有什么不方便。所以一节课上下来,没有重点,感觉只是让孩子们完了一节课,所以在之后的课上就一定要抓住重点。在讲解认识米用米量的这一节课,我没有把握好米和厘米的关系,对于学生米和厘米长度单位表象的建立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学生在做教科书第9页第八题时,对于单位的选择学生的把握不是很好。就是因为上课的时候,我只给孩子们讲解了100cm=1m,没有用更多的例子让学来感知一厘米和一米的区别。还有就是我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够,这一章就是要多去感受实例,才能让学生建立表象,不过我由于对多媒体的排斥,所以就没有充分利用它,学生经历有多种测量标准的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统一测量标准的体会不是很深刻。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时候,我教会了他们用直尺测量物体,由于教的时候只是让他们用零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读另一端。所以他们只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当题目变换一下方式,比如把物体的一端对准3厘米的时候,再读另一端,他们仍然当成是从零刻度读起走。这一点的失误是因为我上课的教学太死板,没有教会他们本质——读直尺的数据只是读直尺的一段距离而不是非要从零刻度读起走。

10.统一长度单位 篇十

量一量,探究尺的秘密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

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 ① 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 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

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

方法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

学生: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

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

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

教师: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

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1:长是90。

学生2:长是27。

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

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

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学生测量。

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六、总结:

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

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11.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4.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除了厘米我们还学习了别的长度单位吗?(米)

二、复习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长度单位。板书。米和厘米谁大谁小呢?

1、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米=100厘米、那什么时候用厘米什么时候用米呢?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急忙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cm的课本看起来。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改变后为: 请用手势来表示对错。(用手势来表示“√”“×”)。

一本书长15米。()操场的旗杆高10米。()1根粉笔长约1cm。()

2、同学们复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 看,统一长度单位是多么必要啊,要不就又该出误会了。1题

3、我们测量的工具是什么?(尺子)我们常用的是什么尺?怎样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个人共同来回忆。2-1-

2、2-

4、2-6

4、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线段。谁能说说什么是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叫线段)3-1

5、怎样来画线段呢?(注意审题哦)

四、深化小结

经过今天的复习,我们更进一步的巩固了长度单位这一部分知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时能够仔细审题,认真对待,一定会有好的成绩!

二年级体育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

1、体育课常规要求编队

2、各种体育项目介绍知道体育课的课堂常规并认真做到;了解各种体育项目

3、体育课堂安全教育及要求、思想、健康等。学习目标

1、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乐于进行反复练习能与同学合作开展各项活动

2、能认真听老师讲各种要求并在活动中能严格要求自己 教学手段 教师讲解提出本学期的要求

2、教师讲解并提问介绍有关项目锻炼方法测验标准。教师出示挂图板书考核项目。

3、学生分组讨论 并回答问题学生认 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教育学生科学 地锻 炼身体

4、到操场进行常规练习教师 讲解并示范 采用集体练习方法 学生跟教师做 集体 一起做练习◇◇◇◇◇◇◇ ◇◇◇◇◇◇◇ ◇◇◇◇◇◇◇ ◇◇◇◇◇◇◇

要求认真练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 纪律的 好习惯 要求认真练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 纪律的好习惯 结束部分

1、布置下一节上课内容

2、总结讨论表扬与批评 师生共同

3、整队带回教室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乐于进行反复练习能与同学合作开展活动。学习内容队列队形练习游戏快快集合 学习步骤

一、复习队列队形教师活动

1、集合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明确课堂要求。

2、排体育课队形调整学生站位并组织学生进行队列练习——稍息、立 正、向右看齐。

3、学生注意力集中较短在练习中穿插小游戏——集中注意力练习。

4、复习学过的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动作规范注意力集中反应快。

5、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动作并点评。

6、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个别学生耐心地指导。学生活动

1、集中注意力听讲遵守课堂常规不讲话打闹。

2、积极参与队列练习活动。

3、积极投入小游戏活动明确游戏方法思想集中反应迅速。

4、能熟练做出稍息、立正、向右看齐的动作。

5、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纠正同学的错误动作。

6、学会坚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组 织 oooooooooooo oooooooooooo

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

二、交流合作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分组自主练习队列重点原地踏步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队列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

3、再次分组练习。学会活动

1、积极参与队列练习活动能与队员和睦相处相互配合认真完成任务。

2、认真做好动作大胆展示自己能积极发言评价。

3、乐于反复练习相互指导帮助。组织散点

三、快乐游戏快快集合 教师活动

1、游戏的规则要求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

2、组织学生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

3、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立即纠正。

4、引导学生正确参与游戏。

5、以小组进行相互比赛评价优秀的小组加以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 积极性。要求“快、静、齐”。学生活动

1、仔细听明白要求按要求完成游戏。

2、积极参与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及时纠正自己错误。

4、培养团队意识学会相互交流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组织四列横队 四路纵队

四、总结评价 教师活动

1、对课堂进行整体评价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课堂常规强烈要求。

2、师生互动评价。学生活动

1、记住老师的要求。

12.长度单位的教案 篇十二

1、通过比较、观察两条细线,初步感知线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过程中,体验线段的特性:直和两个端点,并能正确的找出线段。

2、在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中,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动手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准备

弯和直的吸管、铁丝、铅笔、木棒、带刻度的直尺等。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2分钟)

1、师:小朋友,我们就要举行一次运动会了,看,这两个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在帮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远。

师:说一说,她们是怎么帮他量的?

生:一个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个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对准在终点。

生:中间的线要拉直。

师:(板书:直,两个端点)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个点。我们把这样的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

二、自主探究,认知新知

1、看一看,认识线段(2分钟)

师:老师在数学王国里发现了很多线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名1-2个学生回答。

生1:这条线的两端有两个点。

师:还有吗?

生2:两端点之间还是直的。

……

师:两个端点之间直的,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把它叫做这两点的距离,也就叫做线段

2、找一找线段(4分钟)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线段,看,这里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3、师:找一找这里有几条线段

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

1、量一量(6分钟)

(1)师:线段和直线不一样,直线是没有长度的,而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在我们量线段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生:从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对着几

(若不知道,翻开书本第3页,读一读书本老师说的话)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书本第5页的做一做,先示范量第一条线段,然后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监督,看做得是否对。

(2)翻到书本第7页,第10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师:指名1-2名学生说一说量出的长度和量法。

师:是的,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有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画一画,感知线段(不指定长度)(7分钟)

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认识了线段,还会量线段的长度,那么你能画一条线段吗?

师:下面根据自己对线段的理解,画一条线段。

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好多小朋友都会画线段,下面抬头看黑板,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指导学生画线段

(1)指导画法:

1)先在纸上点一个小圆点,然后用直尺定好所画线段的两个端点;

2)用直尺把两个定点连起来。

师: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直线组成的,你们都会画了吗?下面自己再画一遍,同桌互相检查,是否画正确。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画出来的线段有什么特点?

3、画一画,探究线段(指定长度)(7分钟)

(1)师:假如我要画3厘米长的线段,又应该怎么画?

师:齐读第5页书本老师说的话。

师:请1-2个学生说一说要注意什么?

生: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再画到3厘米的地方。有两个端点,两端点之间有一条直线。

展示画法

师:看老师,先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这样就是一条3厘米的线段了。

(2)画一条5厘米,10厘米的线段

巡视

个别学生指导

(3)①若直尺断了,它是从3厘米的刻度开始的,要画5厘米的线段,又应该怎么画?

师:从尺的“3”刻度开始画,要画到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生:8厘米

师:为什么?

生:3和8相差5个间隔,每个间隔1厘米,所以画到8厘米为止

②若要画10厘米,又应该画到几厘米的地方为止?

生:13厘米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0分钟)

师:看来今天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不错,值得表扬,下面翻开课堂练习,做第页的第题。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⒈两个端点

上一篇:市场结构造成的需求方式改变下一篇:净化车间、厂房工程合同书 参考